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秧歌舞教学范文

秧歌舞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秧歌舞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秧歌舞教学

第1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鼓子秧歌;舞蹈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研究

鼓子秧歌将将舞姿和情怀通过舞蹈融为一体,这一形式在汉民族舞蹈中可以称为独一无二。不管是舞者还是观者,都会对其粗犷豪放与深沉和谐的完美结合而赞叹不已。而其中的魅力,则是其角色所决定的。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简称“伞、鼓、棒、花”,伞角由于其道具的重量和转动的频率以及拧、抄、甩、晃等动作规章,共同决定了其大而圆的动作特色,展现技艺的娴熟和风格的粗犷;鼓角左踢右转,前击后敲的动作以体现动感与力感的统一为目的,其中“鼓带臂,臂带腰,腰带步”的特色很明确地诠释了这一点;棒角和花角则由于其道具轻便灵活,决定了其动作富于变化且能够体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四个角色彼此相融合,形成了鼓子秧歌整个舞蹈画面刚柔并济,浑然一体。其训练过程的力量、速度、反应能力等方面,显示出力的相互撞击和美的自然凝聚二者相合的魅力。而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则应通过鼓子秧歌诸多方面的启示,来实现教学的改革,从而通过其闪光点来实现舞蹈教学价值。

1 鼓子秧歌对教学中肢体训练改革方向的启示

鼓子秧歌各个角色中,伞角的动感最为突出。其动感突出表现为“雅、摆、抄”三个方向上。“雅”指的是注重动作的表现能力,通过将重荷从手腕分散向身体各个部位,配合点鼓转身、抄手捋髯之类的上半身动作和颤步、蹭步等下半身动作,充分展现整个身体的协调性。“摆”和“抄”二者一个注重整体的稳重,一个注重力量的强劲。从而在整个舞蹈过程中体现了动感的强有力外在美,重在训练了舞者腰部的控制力及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能力。“鼓”由于其本身外在对负重感的诠释,鼓自身重量与相应的舞步都要围绕其展开,动作幅度始终围绕八字形斜对角前后环动的舞步,即所谓“八字晃鼓”,所突出的是从抡到劈、由颠到颤的以身体重心不断转变而获得的向下向里的力量。从而在整体的舞蹈力感和动势的平衡中,以自己的形式来将肢体的力感呈现出来,同时配合着上半身动作,将下半身通过牵动来产生颠颤效果,从而以协调舞动来展示气势。在舞蹈专业教学改革中,同样应该将这些动作特点融入各种舞蹈的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腰部的横向动作和内在气质的训练来形成对舞蹈整体的连贯性和诠释能力。同时,还要仔细观察“棒”和“花”动作轻捷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以舒展为主的套路和对上下肢动律凝合的注重,形成周身各部分都得以训练的效果。

2 鼓子秧歌对教学中对舞者气质训练改革方向的启示

传统教学中,对于培养气质的成分和机会都不是很多,往往都是基于舞蹈动作的优美而偏重于对肌体匀称和协调的训练。这样的做法往往极易造成舞者的气质损失,甚至造成“解不开罗裙带”的阳刚形变情况。但对舞者气质的训练有两个似乎不可克服的矛盾:即柔韧度和力度的矛盾以及开度和硬度之间的矛盾。而鼓子秧歌以其自身动律的雄厚豪放、技巧的大起大落、风格粗犷的豪迈著称,对其的训练,则成为了对舞者气质的一种弥补手段。

从“腰是舞韵的灵魂”这句话,不难看出腰部力量在每个动作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关键性,对腰部动作的训练往往都是以控制能力的提升为目的,也是直接对舞者“阳刚气质”提升的关键一步。在鼓子秧歌教学中,“伞、鼓、棒、花”诸角色各自的稳健、刚劲、轻捷特色,无不在起承转合中充满阳刚之气,尤其是鼓角的各类典型动作和伞角的推随挺俯、晃圆、肩拧的之类动作,其轴心都在于腰部。由此可见,以鼓子秧歌的教学方法推而广之到其他舞蹈教学方面上,能够切实提升腰部应有的控制能力,在训练气质的基础上增强全身的动作协调性,进而提升表现能力,是可行也是必要的。

3 鼓子秧歌对教学中展示“情”改革方向的启示

使舞蹈专业教学切实起到表意达意的效果的最佳方式,无过于以“情”指导每一个动作的教育方法。“情”也是舞蹈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鼓子秧歌中对个人舞技的诸多方面展示,往往是反映了原始社会中团结奋战,血浓于水的情景,是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以舞蹈的形式加以寄托的表现。鼓子秧歌中的“伞、鼓、棒、花”则是这种传情表意的落脚点,“伞”的甩、挖、踢、蹲,“鼓”的拼抢激进,“棒”的勇悍无畏,“花”的男性动作以及鼓子秧歌在节奏和韵律中展现出来的气势,都是将这种对人生的憧憬和对自然的朴素理解加以纯熟驾驭的表现。对于这种原始和现实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则大可以加以运用,主要方式为利用教学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形成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的情境的创设,从而形成以舞蹈为载体的对对真、善、美执著追求,大胆诠释出涌动的情怀背后生命的节奏和激荡的生命,从而将韵律、秩序、理性,寓于舞蹈专业教学中的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期间可以借鉴张继刚先生创作的《黄土黄》、《俺从黄河来》一类优秀的舞蹈作品中对鼓子秧歌这一艺术形式的借鉴,从而形成憨厚之美与阳刚之气相结合的特有气质形态,并将其和中华大地固有的黄河文明形成完美而科学的统一,创设出立体化、多层次的舞蹈情境和舞蹈韵味,并在其中利用情境中时空的起伏跌宕,将一个民族的阳刚之气和豪放之情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通过对鼓子秧歌的借鉴,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应该以本民族舞蹈的“闪光点”为抓手,吸收后指导教学、用于教学,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婷.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民间舞课程现状分析与构想[D].上海戏剧学院,2012.

[2] 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3] 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李卿.论“二老艺人”在鼓子秧歌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

第2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将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学科的战略位置及国内外大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比较[2],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从现行的实验题目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定性或定量的验证性实验,使用分光光度计和滴定测定物质含量的实验过多。例如: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维生素C含量测定等。在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此水平的实验很难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和技术保障。

(2).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实验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的仪器及实验步骤等,学生按部就班,照方抓药,不用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势必不利于当前所提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了紧跟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建立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又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与实践,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对生物化学课程精品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整个专业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对象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同时开设的还有生物化学理论课,所以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求配合理论课内容的进度,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第二要求加入综合性一些实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理解实验技术和理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提高学生对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认识。第三还应加入一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项目有: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氨基酸置换反应(一)———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维生素C含量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共12个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6个,设计性实验1个,综合性实验5个。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以及借鉴其他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3-5],结合本实验室已有的条件,本着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宗旨,我们从如下三方面着手改革生物化学实验:

2.1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实验内容

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设置验证性实验来验证有关规律,设置综合性实验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设置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验证有关结论、规律,它是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实验、设计性等实验的基础。“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在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色谱技术、离心技术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取类实验中筛选出几个实验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用“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来让学生熟悉电泳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来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培养,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开展综合性实验“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让学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颜色反应等综合知识,采用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酵母核糖核酸的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结果。加强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和实验时间进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要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入1-2个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即可以为教学节约一定的教学开支,也可为教师提供多次重复实验的机会。比如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把最后一个实验单独分出来,实验内容和教学老师的课题相关,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只提供必需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桑叶α-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和活性检测”的研究性实验,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和老师讨论后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教师只提供实验药品和仪器,实验后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性实验学到了科研的基本知识,锻炼了科研能力,培养了分析和应用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庆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得到中央和地方的支持,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已经建设成一个设备条件完备的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一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为了增加互动性,可将生物化学实验制作成网页,以网页的形式传递信息。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提问,教师每周会定期进行详细解答,利用网络资源开辟遗传学实验教与学的新天地。本实验室对上课学生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事先预约,与实验老师一起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培养、处理、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等工作。

2.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第3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实践

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摄入、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全过程与生命活动(生存、生长、繁殖、产奶、产蛋、免疫等)相互关系的科学。该课程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对动物的生理功能,不同动物消化、吸收、代谢与利用各种营养物质的过程和特点,各种生理状态、不同生产用途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及营养需要量。

进入21世纪,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各个农业院校也在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不断作出调整,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努力结合生产实践,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查方法等进行了修改,并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动物营养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大纲调整前,我院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不强,独立学习意识不够,对课程几乎没有兴趣。教师在讲授时,虽然能采用提问、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能多种教学手段,但由于缺乏图片、视频及实例教学等,总体上效果仍然不理想。

2.动物营养学教学的改革

2.1教学大纲的改革

为了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结合生产实践,在教学大纲的修改中,着重加强了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内容的教学,取消了与其他课程重复及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少的部分。例如,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及能值教学的学时数,并增加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的学时数;同时,将与《饲料添加剂学》课程重复的饲料添加剂教学内容和与《饲料与饲养学》课程重复的动物采食量教学内容改为自学,并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少的役畜工作的营养需要改为自学。通过这样的修改,旨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以后的工作或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时产生枯燥感,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以往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新的教学内容中,将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与以前学习过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相联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消化吸收过程与动物生理学相联系,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六大类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功能与生物化学相联系,教学中多使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这种让学生回忆、联想及理解的方式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2.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与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老师讲授有条理、逻辑性强并且生动有趣,学生才喜欢听。教学方法改革后,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善教学效果。例如,单胃动物和反刍动物对各类养分是消化吸收过程,内容抽象,使用图片和视频教学后,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各类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在动物体内含量甚微,但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却很独特,缺乏时易患各种缺乏病,结合图片展示的教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方法更为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多采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还多安排学生参与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开展的饲养试验或消化代谢试验等动物试验,也参与学校奶牛场青贮饲料制作的生产实践。通过这些改革,使整个课程教学能更好的结合实践,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以前的考试中,最终的成绩只是由出勤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而在这次的教改中,将综合成绩改由4部分组成,分别是平时成绩(出勤、提问及作业,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和课程论文(占10%),如此一来,能更公平和公正的评判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表现,避免一考定合格而造成的各种弊端。

3.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实践及效果

通过教师的实际讲授效果和课后学生的反映,认为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教师和学生都感觉针对性更强,分别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师的讲授更加明确,而学生的思路也一直比较清晰。其次,通过与动物试验及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评定时,应该通过各项分析指标并结合饲料中各养分的营养作用、饲料养分含量和饲料营养价值的关系、各种饲料中养分含量标准、各种动物的饲养标准等进行综合评价。再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更高,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后,学生能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并有效杜绝了作弊现象。

4.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受到教学经费和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动物营养学的教学内容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较少,如果以后的改革中能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更多一些,会使动物营养学教学更加完整,学生可以结合实践内容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常娟,付彤,尹清强,等.动物营养学理论和实验课教学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22-23.

[2]郭爱伟,王海龙,吴培福,等.动物营养学案例教学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2,(4):168-169.

[3]李文立.《动物营养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8):30.

[4]王艳荣,王元元,何云.动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2):103-105

[5]许发芝,李吕木.动物营养学教学模式初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89-90.

[6]杨凤.动物营养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杨明明,姚军虎,龚月生,等.《动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家畜生态学报,2012,33(1):111-112.

[8]朱忠珂,宋瑞.动物营养学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9):31.

第4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一、“知人论世”环节中的多媒体应用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的详细介绍,以及对诗歌所产生的社会背景的介绍我们都可以称为“知人论世”。任何一首诗歌,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都包含了作者主观的审美感受,都是诗人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详细地了解,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和具体,从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拿捏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更好的基础。而这些知识的获得,如果单凭教师自己的口头解说,就会单调而笼统,并且会占用课堂上的很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在预习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自己查找资料,既能培养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由诗人的一首诗到多首诗,由这首诗中的诗人到诗人的一生。这样既优化了诗歌课堂教学的效果,又扩展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树立了学生的大语文观。如教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仔细探究的话这是一首让人读后温情四溢的诗作,给人一种欢欣明快的感觉,海子用春暖花开的诗句为我们的心灵送来阳光和温暖。但实际上在这首诗里,海子的内心是极度痛苦的,在现实中遭遇着种种不如意,于是便将善良、期盼、憧憬寄托于明天。欢快明亮的背后隐藏着海子潜在的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对抗。在教学中如果不对海子短暂的一生和他的理想以及他当时的生活处境做一个全面地了解,我们就无从捕捉海子那种“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心境,就不能够将这首诗解读得彻底。所以笔者建议学生搜索海子的有关资料或者有关的文章如周玉冰的《海子诗情人生》等,去解读海子的一生。而这些只需要学生将鼠标一点,完整的海子形象便可尽收心底。

二、创设情境中的多媒体应用

所有的诗歌都是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有诗歌的语言又都是精炼含蓄的、跳跃的,它既有表面的意思,又有内在的涵义;既有比喻义,又有象征义。因此,学习诗歌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而这种想象和联想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物化为画面、声音,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如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运用优美恬静又略带伤感的凯丽金的萨克斯《回家》,画面是西欧秋天里的风景:落叶飘零的幽静的林荫大道,清幽高远的天空,夕阳西下绮丽的霞光,静静的草地,柔婉舒缓的河流,河畔上随风舞动的金柳,水底柔柔的青荇,河中漂荡的一叶扁舟……教师伴着这些优美的意境,声情并茂地朗诵,学生伴着画面、音乐,任思想驰骋。师生共同融入到诗人浪漫的康河梦境,体味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不得不承认,这一切,都因为应用了多媒体,物我交融之美才可完美呈现。

三、学生听读训练中的多媒体应用

声情并茂的朗诵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运用多媒体的声音教学,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朗读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朗读。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音频朗读,有错误再加以纠正,促进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一诗中,一开始就播放濮存昕的朗诵,低沉浑厚的朗诵一开始,学生的精神就为之一振。然后学生自觉地放开喉咙,激情地诵读。学生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李白的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就在朗诵中得以呈现。实践证明,对多媒体音频教学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第5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水平,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课程的结构和实施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反映生命科学最新成就和技术的新型课程纷纷开设并得以强化,而许多课程需要不断改革和融合重组,才能适合课程体系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时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类专业人才。生物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更应受到系统生物学技术研发能力的训练,获得从事生物技术的科学思维,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而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理论研究和开发能力强的学科,必须不断深入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山东农业大学坚持把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范畴,努力探索适合地方农林院校生物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一、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决定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1]。为培养造就生命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合理规划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施“四层次、三类型”的实验课程体系,四层次即:基础型、初级探索型、专业模块型、研究型。基础型实验和专业模块型实验为固定时间的课堂内实验,初级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为非固定时间的课堂外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三类型即: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类型实验体现了实验教学分级分层、循序渐进,从基础到综合,再到设计与创新的教学规律。通过这一体系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实验技术和实践技能,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这种课程设置合理开设于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创新、提高实验,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组教师不断探索吸收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国外高校生物学课程改革创新的成功实例,结合高校生物学自身的特点,不断加强实验课程建设。2007年对农业生物学三大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的课程进行了调研,发现实验基础课技术和方法的传授存在学科间的交叉,同时农业生物学不同课程内的实验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这种重复设置的实验对教学是一种浪费,必须整合重组,节省时间为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提供条件。另外,受总课程学时的限制,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仍然稍低。对此,学校提出并实施了“学科间交叉”的实验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以技术方法为主线,把本科生应掌握的方法和技术分解于各门分课中,以模拟科研的过程组织内容模块,尽量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主要过程组织模块,以模块为方式组织系统性,综合性教学,减少和避免验证性实验内容;由多模块构建每门课的内容体系;由各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成“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另外,为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合理,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引领实验教学,让大学文化和精神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使大学文化和精神浸润于学生心间,重塑本科生的人生观和求实、唯真、奉献的科学精神。引领大学精神融汇于实验教学,实验与实践融合为有机整体,把弱化的实践教育强化组装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共建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增强实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系统性和连贯性强化课程内容改革

注重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将其作为核心内容提出了“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系列化、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思路,将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明确定位于国内一流或国内领先。针对实验内容重复多、,验证性实验多、互相脱节的小实验多的“三多”问题,采取从整体培养目标出发,系统性调整实验课程,注重课程的衔接和连贯。一些实验课程缺乏技术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整个实验没有自己的判断,一味根据要求做实验,甚至对不同的结果无法做出判断和合理分析。鉴于此,明确强调在教学体系和内容上采取“基础性、技能性、综合性、探索性、连贯性、先进性”循序渐进的方式,本着整体设计的原则,对原有实验内容仔细筛选和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补充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同时,注重将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反映到实验中去。

(一)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是使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基本认知、实践技能、生产体验、综合应用和科研训练等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各分支学科缺乏一个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实验、生物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技能实验,科研训练和创新项目从总体把握,做到横向衔接,纵向贯通,夯实学生生物学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课程改革的立足之本,农业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涵盖了全校农学、理工类各专业,主要内容是生物学各学科的基础性实验,生物学基础不牢固好比空中楼阁,因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强调创新在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强调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每一模块的技能训练,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能,在不同模块教学后选择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学生自身的研究能力。

(四)贴近课改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中,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实践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课程特色,利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来加强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项目,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设立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科研训练项目,激励学生自由自主进行创新探索,通过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和参与教师的课题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能力。

(五)注重结合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紧紧抓住现代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主线,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又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的科研优势,以科研项目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自身专业的学习中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为学科交叉打下基础。同时不断将前沿性实验技术从科研上吸取过来,作为教学课上可进行的教学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设计的实验课题,密接结合科研实际,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目的是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本科生教育在基本技能训练与发展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三、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的教师队伍。强调名师和教授深入实践教学第一线,把从事本科生实验教学活动的工作量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作为晋升和评优的基本条件。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定期开设农业生物学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通过专家讲课,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课程以小班方式平行进行,教师之间进行多方面的通力协作,互相交流学习、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小组经常以研讨和教学实践的方式开展研究,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预先解决掉。发挥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资方面的优势,农业生物学各门课程由教师和专家教授参与课程的研究与实验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学习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合作。这种方式对课程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教学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几年的建设,2010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这样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保证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资深教授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实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全部为资深教授,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改革与建设。为了加强资深教授参与实验教学的作用,采取不定期听课制度,并且,集中讨论生物学各实验教学改革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审议教学实施方案,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实验督导。大部分实验课的主讲教师他们除了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相应学科的繁重的科研任务。这样保证了主讲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保证了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及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对实验课程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体现高等教育发展和科研水平。课程组教师重视教材建设,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精心研究和选择适合生物学专业的优秀教材,农业生物学是覆盖生命科学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基础课程。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指导书很多,但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的完成,率先编写了一套简明实用、适合农业生物类学生使用的《生物科学基础实验》特色实验教材,将农业生物学各门课程有效衔接在了一起,把相应知识点作为生物学的骨架内容精炼浓缩化,为研究创新和实验技能技巧训练提供更多的教学依据,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精髓,符合实验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教学效果显著。教材编入了大量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供必修实验和自选实验。并且,综合性实验将农业生物学与生物防治、生态农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把实验设计和绿色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对于没有安排的实验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全面开设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传媒

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点,生物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创新型特色”,课程组教师积极探索并坚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技术方法为主线,把本科生应掌握的技术分解与各门分课中[3]。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采取教师主讲理论学生独立实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再实践(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法。自主实验设计: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点评与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完成自行设计的实验,并对结果作出合理分析。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通过互动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互动交流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不仅对学生有益,还能够促进学生深究以前模糊的问题,而且又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放式教学: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供了有利的资源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实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另外,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常组织参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实验室,配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更高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开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信息化的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从而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网络环境对于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促进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6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五注重” “五培养”

阅读是对书面语言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长期以来,阅读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考试中阅读也占有重大的比例。学生对阅读往往兴趣不高,考试得分也不甚理想,这固然有责于学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唯有特别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读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这里虽然是说学生要注重方法,才能有较好的效果,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责任归咎于学生就一了百了,要知道,教师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为此我们要正视问题,特别注重方法,做到“五注重”、“五培养”。

一、注重课前指导,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课前指导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上。课前预习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能流于形式,它对于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不容忽视,需要教师给予精心指导。

1.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只是停留在读课文、查字典、分段落,归纳段意这样一个漫无目的的散漫式阅读层次上。显而易见,这种只了解皮毛,处在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之间的预习作用是有限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习一开始就将学习目标明确地告诉学习者,引起他们的注意,远比那种学习前后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学习目标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进行课前预习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单元教学要求、预习提示来确定阅读目标,做到有中心、有重点、有目的。

2.指导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有多种,主要指导学生运用精读、速读、略读的方法,以便准确、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这样做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二、注重引导析疑,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学生在有目的的预习中,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往往是混乱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调整思维,学会析疑,并在析疑中形成新的思维方法。

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思考出的问题,教师适当补充学生未提及的问题,并指导解答。

其次,引导学生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过程,深入钻研,进一步剖析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思路,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谋篇布局的用心,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领悟读写规律,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此时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分析;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重锤敲打思维的滞塞、错误之处,引领学生自我疏导、自我纠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的表达符合语言规范。

最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归纳课堂所得,总结学习规律、方法,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课外阅读运用打下基础。

三、注重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文章以语言为载体。著名语言大师老舍说:“我写文章,不仅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考虑每一个字的声音。”的确,文章如果具有语言美,则读起来流畅,听起来悦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为着眼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等方法发现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探求文章的内在美,使阅读训练活动生动活泼。如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能感受到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能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又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句话可从叠音词的运用上去发现语言美:“偷偷地”写出了青草生长的情态美;“嫩嫩”、“绿绿”写出了青草长势的情态美,“绿绿”还带有浓厚的色彩美;“轻悄悄”、“软绵绵”是从触觉上写出人们在柔和的春风吹拂下,在草地上惬意的感受,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注重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品味,并辅以语言训练的形式,持之以恒,便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语言的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引领学生达到一种发现美,乃至追求美的更高的教学境界,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四、注重挖掘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课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性的培养,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以情感人,以美养“道”,以美悟“文”的审美功能,并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正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既是认知活动,又是情感活动。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情感的交融。情感是人们对作品中人或事物内在的感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种真实体验。六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不仅说明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且道出了读者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应该通过语言材料感悟思想感情。特级教师高润华讲在《背影》时,情不自禁地攀住黑板的上缘,做出一副吃力的样子,完成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特写镜头,感动得学生泪如雨下。他既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博大深邃,又诱发了学生的情感,进而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作品的深蕴。

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从字里行间挖掘出美的情感、美的因素,通过有声语言、肢体语言、板书等形式展现出来,并以此为导向去引领、启迪学生进行思考――它为何而美?它美在哪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不失其人文性,学生的审美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五、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提出:“要自觉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地相互联系地运用它们,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要使阅读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实施启发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采用发散思维、逆向设疑提问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主张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其特征在于“发散”,常用的模式有联想式、辐射式、跳跃式,没有中间的分析及推理过程,直接抓住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继而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散开。所以常常表现为突如其来,是不按普通逻辑步骤进行的,其内容也常极富创造性。运用发散思维进行阅读教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原文出发,对课文中具有智能开发价值的情节,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畅想。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冬日捕鸟”的内容。一名学生这样说:“昨天晚上,鹅毛般的大雪从彤云密布的半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雪下了一整夜,次日放晴,石井栏和地面上,都盖了一层皑皑厚雪,整个百草园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接着描述了捕鸟的经过,少年鲁迅的外貌,描绘了第一次捕鸟没捕着的情境及第二次捕鸟的不同心情和神态,这位学生最后说:“鲁迅提着鸟笼,唱着歌儿,连蹦带跳回到家,他告诉妈妈:他把小鸟捕着又放了,让小鸟重获自由。”这真是一个大胆的想象。教室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可见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文本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与思考,并把各个思考点有机地联成一块,那么,学生不仅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而且能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并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有此效果,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逆向设疑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制造矛盾,触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去伪存真,统一认识。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本文说明了人处逆境利于成才,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这在一定的条件下固然有道理,然而它绝非一条普遍真理,我们若从它的反面做一番思考,可以想到些什么呢?”经过思考,学生争着发言。有的说:“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能使人有所作为,但顺境更有利于成才,成才的机遇更多。如同行船,逆水行船只要努力撑当然可以达到目的地,然而如果是顺水行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前进的速度则更快。”有的说:“国无忧患易遭灭亡不太合乎现实,我国这几年发展这么快,一是因为改革开放,二是因为没有敌国外患。如果天天打仗,就不可能有发展。”显然,通过这一番思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开启了思路,有效地训练了思维,提高了能力。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课前、课内甚至课后各个环节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寻求正确的阅读方法,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美。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邢改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4.

[2]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7.

第7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物理创新能力

在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中,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实验教学薄弱。实验教学的现状与物理教学的性质、教育改革形势的要求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环节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对于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地位与具体作用,有进一步认识的必要。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们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

1.1更新观念,重视教学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常通过课堂演示或学生分组以及一些小制作、小实验等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稳定的注意力、敏捷的观察力、形象的思维能力和广阔的学习兴趣,发展智力起着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应更新观念,从思想上彻底改变旧观念,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同样道理,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作为一位物理教师也要彻底改变那种“为实验而实验,为实验而讲实验”的行为,特别是部分农村教师常以“实验仪器缺乏”、“实验设备差”老大难的问题来搪塞学生那种旺盛的求知欲,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实验能力差,知识面狭窄。教师一味强调学生背实验,使部分学生呈现出一种“高分低能”的现状,整体上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验作为物理学中一个中心环节,我们应更加给予重视。

1.2认清实验形式,打好实验基础

(1)精心设计,做好准备。一个好实验,力求做到目的性强,安排合理、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直观、富有启发性,为此要精心设计好实验内容,认真细致地进行准备,正确选用仪器,合理安排实验步骤。

(2)操作规范,一丝不苟。教师的动作规范性,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动作敏捷、自如、大方、干净利落。如在初三电学实验,初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将电表“+”、“- ”号接反;初二天平的使用时加减砝码,镊口的凹边应当朝上,待测物和砝码都应放在砝码盘的中央等。教师都可先示范再示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好学风。

(3)表达准确,分析深刻。教学应将实验中各个现象的实质、性质、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语言表达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条理简明、符合逻辑、富有 启发。在实验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轻松地总结归纳知识的内在规律。

1.3巧用实验导入新课

实验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探索、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实验导入新课,能够创设理想的诱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教师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问:“筷子怎么弯折了?”学生会回答是因为光的折射,从而引入新课。有趣的实验可把学生引入美妙的世界,看到大自然的美,可使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可以作为一节课无声的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4扩展多变,努力尝试

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常采用“告诉——验证——实践”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然而科学是对知识的探求,驾驭科学的人就更应有探索本领。教师应努力尝试以原有问题的源泉进行开拓、变型、可发散出多个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之效果,以利沟通不同知识间的联系,促成知识的迁移,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向广阔、灵活、多方位发展,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灵活多变的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于课上、课后或总复习中,教师如能创设类似的新颖、灵活、多变的问题于实验教学中,则教学过程就会充实、生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的提高。

2边教边学边实验的教学课的课型

2.1将要求不是很高的教师演示实验

经过适当改制可改为边教边学边实验课。学生有被动接受实验结论变为主动探讨物理问题。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意识大大增强。例如 : 在讲大气压强概念时,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找一根一端封闭的笔管,把笔管内的空气吸出来,然后压在嘴唇上,笔管不会掉下来。教师在这个时候设疑,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接着在让学生先用一个玻璃杯装满水,在用硬纸片盖好并倒转,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经过以上二个小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大气压的存在,老师在这个时候提出大气压这一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较难理解的概念、突破这一难点,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这一概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2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教边学边实验课

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和“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再如用纸盒能将水烧开的小实验、不透明物体的后面有影子、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测量,计算自己登楼时的功率是多少?加深对功率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功率的单位也有了一些具体观念,较好地解决了“功率”这一教学上的难点。

2.3课本上的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的验证性的居多,但有的也可以改为探索性的学生边学边实验课。有些基本仪器和操作方法在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电磁继电器”,我们就采用边教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在新课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电磁继电器的原理,而且还让学生熟悉和操作电磁继电器。这样,到学生 分组实验时就增加了设计安装温度自动报警等实验内容。再如初二学习的“质量的测量”及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也采取同样的边学边实验的教学,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语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改革;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

从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到近年来的考试改革,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碰撞、对峙和突围中探索前行。在所有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因素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教育改革要求中学教师读懂改革、践行改革、研究改革、反思改革;教育改革要求物理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开发新课程。这无疑给中学物理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明确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迫在眉睫。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

1.物理学科知识

教师要有扎实的物理学科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知识更新快。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2.物理教学知识

物理教学知识是物理学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教师要在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教学知识,把物理知识转化到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学知识包含了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学策略、物理教育评价等。

3.有关学生的知识

有关学生的知识是指在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前概念等影响物理学习的因素,找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因材施教。

4.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

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就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帮助教师处理好课堂中的突发状况,特别是与学生间的冲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5.其他学科知识

物理教师除了本学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广泛涉猎其他知识。一方面,大综合的考试形式,要求物理教师拥有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经验完成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任务的能力。中学物理教师应掌握以下几项专业能力。

1.常规能力

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常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物理作为一门探究性科学,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班级教学、小组合作、个人独立探究等教学组织形式,达成教学目标。

物理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物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工具,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转变成直观形象的知识,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理解。

物理教师的语言表达除了要科学、严谨、准确以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2.物理教学能力

物理教师的物理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评价的能力、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等。

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能力是开展物理教学最根本的能力。它要求教师能根据物理学的特点、物理课程的特性和课标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实施教学,进行反馈评价,改进教学。

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利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理想模型、理想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是指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演示能力、实验数据分析能力、自制教具的能力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实践者,也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教育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育理论,研究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寻找物理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专家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三、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感情,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导向,是引导教师行为的内在指标。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划分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情意。

1.普遍教师专业情意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普遍的专业情意包括深爱教育事业、崇尚教师职业、关爱学生、全面发展、团队意识、互助协作、严谨治学等价值观和道德素养。这些都是构成优秀教师的主要因素。

2.物理教师专业情意

物理教师要有科学的物理教学观。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承认科学的价值,明确科学的发展性,承认科学理论的多元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思想自由的学生,这是物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的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学阶段的物理基础教育无论在观念、课程、教法还是评价上都表现出一种改革的倾向,而教师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明确教育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至关重要,它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

[1]倪俊超,周青.英国科学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及课程内容评析[J].教育探索,2007(04).

第9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摘要:舞蹈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给学生舞蹈技能和舞蹈知识,更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根据高校舞蹈教学情况的观察和调研,对高校学生的舞蹈教育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致力于通过完善舞蹈教学的改革,来实现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舞蹈;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引言:我国的教育改革近几年来在进行不断的摸索,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学的重点,舞蹈教学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体现出了明显优势。舞蹈的极具观赏性和超高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对此,教育部门应该对舞蹈教学进行积极改革,充分实现舞蹈教学的综合素质培养功能。

一、舞蹈教学的特点

(一)舞蹈教学的艺术目标

在常规的舞蹈教学观念中,舞蹈的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的教导。实则不然,舞蹈教学目标的关键点在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素养和艺术风格,不但要让学生熟悉舞蹈动作,更要在舞蹈中加入一定的情感元素,让舞蹈动作和情感进行结合,使学生感悟不同舞蹈形式和动作中带有的不同情感升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艺术目标[1]。

(二) 舞蹈教学的艺术原则

舞蹈教学有一贯秉持的艺术原则,那就是鼓励创新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首先,教师要做好自我约束,以身作则,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做到情感投入,动作标准,从不懈怠;其次,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到认真负责,对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要进行仔细观察和指点,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中不仅仅是对动作的重复,更是一次一次的感情升华和灵魂的感化;最后,教师要尊重舞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能抓住话语权不放,要鼓励学生放手创新,敢于发表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做舞蹈对学生灵感的激发,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舞蹈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舞蹈教学的专业水准

舞蹈教师是舞蹈的主要教学者,教师指导和带领是学生学习舞蹈的重要抓手。所以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准对于舞蹈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决定意义。教育部门和校方要注重水准专业的舞蹈教师的培养,还要聘用专业的舞蹈教师,保证教师的整体水平。同时,为了教师教授的内容能够跟上时展,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学校方面应该定期组织舞蹈教师参加培训,完善舞蹈教师的知识系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而提高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校要对舞蹈教师提出全新的考核标准,来刺激舞蹈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对比其他学科的教学,舞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对舞蹈动作进行亲身示范,并且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点。单单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足以满足舞蹈课堂的需要,学生没有亲自实践,舞蹈教学就会变成纸上谈兵。这给舞蹈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舞蹈教师对课程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合理编排,培养学生舞蹈能力的同时不能丢了对舞蹈文化渊源的了解。学校可以根据这两点的合理分配情况对舞蹈教师进行能力考核。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舞蹈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舞蹈教师需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作为舞蹈课堂的教学主体,不断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再把学生的想法反作用于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争取每一堂舞蹈课都是学生需求的体现[2]。另外,舞蹈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场地的安排,要充分合理的对学校已有场地和设施进行利用,通过相关辅助设施(像绸带、健身球、圆环等等)的使用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美感感悟,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不同的W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形体态不同,课堂表现能力也就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笼统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更加客观和实事求是。

(四) 新渠道的利用

近些年舞蹈不但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也在社会中广泛流行。学校可以通过新型渠道的开发完善舞蹈教学的改革,比如现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的公众平台,可以把优秀的舞蹈内容通过平台推送的方式分享给学生,并附带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课后生活中进行舞蹈训练。

三、 舞蹈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人的自信心产生于自身的心理认可和他人的情感认同,是综合素质形成的必备条件。饱满的自信心可以促使健康的心态和优异的心理品格的形成,是自身潜能得以不断开发挖掘的前提。舞蹈教学对于学生自信方面的培养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信的要点是兴趣的刺激。舞蹈是一项对体能、模仿能力、理解能力均有一定要求的活动,对比于过去枯燥的舞蹈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积极改进,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着力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下意识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成功的导入是成功的课堂的一半,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采用轻松悦耳的音乐对学生进行情境导入,搭建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例如:在学习《雨趣》这个舞蹈的时候,可以通过雨落的声效对学生进行引导,创设正在下雨的情境,让学生们自己开发雨天愉快玩耍的动作表现,摆脱课堂的束缚,积极表达自我,加上教师的认可,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很有效果。

另外还可以借助舞蹈课堂小游戏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可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游戏的时间不长但是效果不小,通过娱乐性的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夸奖逐渐形成学生对自身的认可,从而达到自信心的提高和自信素质的形成。

(二) 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想象力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思维,是人对脑海中对已有事物的想象加工。舞蹈之所以能够种类繁多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离不开舞者天马行空想象力,就像杨丽萍的《雀之灵》,通过对孔雀形态的表演,想象孔雀各种形态的细节和情感的表达,创造出绚烂的舞台表演。同样,舞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开发。学生的优越生活环境保留了他们的活泼好动,敢于想象、充满好奇心的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进行不断的引导和启发,把学生单纯的好奇心转化成无限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周边事物的细致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故事,打开无限的想象力大门。

(三)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能够不断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起源于模仿。而舞蹈教学的主要部分正是学生对于教师舞蹈动作的模仿,学生通过动作的重复和不断熟练,不断理解舞蹈动作的要点,从而进行对新的动作的想象和创造。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舞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结论:舞蹈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气质和涵养,还可以引导学生身心积极健康发展。所以舞蹈教学改革不但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舞蹈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舞蹈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加强师生沟通,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一定保障,从而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封霓. 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 北方文学(下旬),2017,0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