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秧歌舞教学范文

秧歌舞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秧歌舞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秧歌舞教学

第1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鼓子秧歌;舞蹈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研究

鼓子秧歌将将舞姿和情怀通过舞蹈融为一体,这一形式在汉民族舞蹈中可以称为独一无二。不管是舞者还是观者,都会对其粗犷豪放与深沉和谐的完美结合而赞叹不已。而其中的魅力,则是其角色所决定的。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简称“伞、鼓、棒、花”,伞角由于其道具的重量和转动的频率以及拧、抄、甩、晃等动作规章,共同决定了其大而圆的动作特色,展现技艺的娴熟和风格的粗犷;鼓角左踢右转,前击后敲的动作以体现动感与力感的统一为目的,其中“鼓带臂,臂带腰,腰带步”的特色很明确地诠释了这一点;棒角和花角则由于其道具轻便灵活,决定了其动作富于变化且能够体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四个角色彼此相融合,形成了鼓子秧歌整个舞蹈画面刚柔并济,浑然一体。其训练过程的力量、速度、反应能力等方面,显示出力的相互撞击和美的自然凝聚二者相合的魅力。而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则应通过鼓子秧歌诸多方面的启示,来实现教学的改革,从而通过其闪光点来实现舞蹈教学价值。

1 鼓子秧歌对教学中肢体训练改革方向的启示

鼓子秧歌各个角色中,伞角的动感最为突出。其动感突出表现为“雅、摆、抄”三个方向上。“雅”指的是注重动作的表现能力,通过将重荷从手腕分散向身体各个部位,配合点鼓转身、抄手捋髯之类的上半身动作和颤步、蹭步等下半身动作,充分展现整个身体的协调性。“摆”和“抄”二者一个注重整体的稳重,一个注重力量的强劲。从而在整个舞蹈过程中体现了动感的强有力外在美,重在训练了舞者腰部的控制力及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能力。“鼓”由于其本身外在对负重感的诠释,鼓自身重量与相应的舞步都要围绕其展开,动作幅度始终围绕八字形斜对角前后环动的舞步,即所谓“八字晃鼓”,所突出的是从抡到劈、由颠到颤的以身体重心不断转变而获得的向下向里的力量。从而在整体的舞蹈力感和动势的平衡中,以自己的形式来将肢体的力感呈现出来,同时配合着上半身动作,将下半身通过牵动来产生颠颤效果,从而以协调舞动来展示气势。在舞蹈专业教学改革中,同样应该将这些动作特点融入各种舞蹈的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腰部的横向动作和内在气质的训练来形成对舞蹈整体的连贯性和诠释能力。同时,还要仔细观察“棒”和“花”动作轻捷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以舒展为主的套路和对上下肢动律凝合的注重,形成周身各部分都得以训练的效果。

2 鼓子秧歌对教学中对舞者气质训练改革方向的启示

传统教学中,对于培养气质的成分和机会都不是很多,往往都是基于舞蹈动作的优美而偏重于对肌体匀称和协调的训练。这样的做法往往极易造成舞者的气质损失,甚至造成“解不开罗裙带”的阳刚形变情况。但对舞者气质的训练有两个似乎不可克服的矛盾:即柔韧度和力度的矛盾以及开度和硬度之间的矛盾。而鼓子秧歌以其自身动律的雄厚豪放、技巧的大起大落、风格粗犷的豪迈著称,对其的训练,则成为了对舞者气质的一种弥补手段。

从“腰是舞韵的灵魂”这句话,不难看出腰部力量在每个动作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关键性,对腰部动作的训练往往都是以控制能力的提升为目的,也是直接对舞者“阳刚气质”提升的关键一步。在鼓子秧歌教学中,“伞、鼓、棒、花”诸角色各自的稳健、刚劲、轻捷特色,无不在起承转合中充满阳刚之气,尤其是鼓角的各类典型动作和伞角的推随挺俯、晃圆、肩拧的之类动作,其轴心都在于腰部。由此可见,以鼓子秧歌的教学方法推而广之到其他舞蹈教学方面上,能够切实提升腰部应有的控制能力,在训练气质的基础上增强全身的动作协调性,进而提升表现能力,是可行也是必要的。

3 鼓子秧歌对教学中展示“情”改革方向的启示

使舞蹈专业教学切实起到表意达意的效果的最佳方式,无过于以“情”指导每一个动作的教育方法。“情”也是舞蹈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鼓子秧歌中对个人舞技的诸多方面展示,往往是反映了原始社会中团结奋战,血浓于水的情景,是对美好生活向往之情以舞蹈的形式加以寄托的表现。鼓子秧歌中的“伞、鼓、棒、花”则是这种传情表意的落脚点,“伞”的甩、挖、踢、蹲,“鼓”的拼抢激进,“棒”的勇悍无畏,“花”的男性动作以及鼓子秧歌在节奏和韵律中展现出来的气势,都是将这种对人生的憧憬和对自然的朴素理解加以纯熟驾驭的表现。对于这种原始和现实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则大可以加以运用,主要方式为利用教学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形成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骋的情境的创设,从而形成以舞蹈为载体的对对真、善、美执著追求,大胆诠释出涌动的情怀背后生命的节奏和激荡的生命,从而将韵律、秩序、理性,寓于舞蹈专业教学中的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期间可以借鉴张继刚先生创作的《黄土黄》、《俺从黄河来》一类优秀的舞蹈作品中对鼓子秧歌这一艺术形式的借鉴,从而形成憨厚之美与阳刚之气相结合的特有气质形态,并将其和中华大地固有的黄河文明形成完美而科学的统一,创设出立体化、多层次的舞蹈情境和舞蹈韵味,并在其中利用情境中时空的起伏跌宕,将一个民族的阳刚之气和豪放之情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通过对鼓子秧歌的借鉴,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应该以本民族舞蹈的“闪光点”为抓手,吸收后指导教学、用于教学,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婷.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民间舞课程现状分析与构想[D].上海戏剧学院,2012.

[2] 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

[3] 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李卿.论“二老艺人”在鼓子秧歌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

第2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将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和学科的战略位置及国内外大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分析比较[2],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陈旧。

从现行的实验题目来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简单定性或定量的验证性实验,使用分光光度计和滴定测定物质含量的实验过多。例如: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维生素C含量测定等。在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如此水平的实验很难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和技术保障。

(2).实验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实验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课堂上教师告诉学生实验项目、实验原理、使用的仪器及实验步骤等,学生按部就班,照方抓药,不用思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现象势必不利于当前所提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为了紧跟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建立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又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改革与实践,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之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仅对生物化学课程精品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整个专业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对象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同时开设的还有生物化学理论课,所以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求配合理论课内容的进度,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第二要求加入综合性一些实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让学生理解实验技术和理论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提高学生对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认识。第三还应加入一些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开设的项目有: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氮;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比较;氨基酸置换反应(一)———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发酵过程中无机磷的利用;维生素C含量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共12个实验,其中验证性实验6个,设计性实验1个,综合性实验5个。

2.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以及借鉴其他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3-5],结合本实验室已有的条件,本着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宗旨,我们从如下三方面着手改革生物化学实验:

2.1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实验内容

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设置验证性实验来验证有关规律,设置综合性实验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设置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验证有关结论、规律,它是生物化学实验中的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综合性实验、设计性等实验的基础。“验证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在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色谱技术、离心技术及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提取类实验中筛选出几个实验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例如用“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来让学生熟悉电泳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用“血清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来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培养,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应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例如开展综合性实验“酵母核糖核酸的分离及组分鉴定”,让学生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颜色反应等综合知识,采用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酵母核糖核酸的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结果。加强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自主安排实验进程和实验时间进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要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入1-2个自主性和研究性实验,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即可以为教学节约一定的教学开支,也可为教师提供多次重复实验的机会。比如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把最后一个实验单独分出来,实验内容和教学老师的课题相关,要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自己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只提供必需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在2011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桑叶α-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和活性检测”的研究性实验,给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和老师讨论后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教师只提供实验药品和仪器,实验后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性实验学到了科研的基本知识,锻炼了科研能力,培养了分析和应用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庆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得到中央和地方的支持,加大了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已经建设成一个设备条件完备的生物化学教学实验室,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一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为了增加互动性,可将生物化学实验制作成网页,以网页的形式传递信息。学生有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提问,教师每周会定期进行详细解答,利用网络资源开辟遗传学实验教与学的新天地。本实验室对上课学生进行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事先预约,与实验老师一起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培养、处理、试剂的配制、仪器的调试等工作。

2.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办法

第3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植物学;生物科学;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21-02

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悠久、内容广博。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两大方面。前者涵盖植物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生长发育,后者主要介绍植物的分门别类和各科属的代表植物。目前,国内高校的植物学教学多是采取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理论课以老师课堂传授植物学基本知识为主,实验课则与理论课同步开展,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学在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国内高校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基础学科,植物学也是必修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体系的要求。因此,进行植物学教学的创新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由于植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实践性强,许多学生在课业繁重的压力下逐渐丧失了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达到考核合格的目的。长此以往,植物学教学将违背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近年来,我们在植物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入手,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

一、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们主要使用两本植物学教材,分别作为生命科学学院以及其它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教材。除此之外,我们几乎没有引入其它教学资源。在国外,许多高校的专业课并非只有一本指定的教材,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书籍或文献,从而扩充了教学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比我们的教学内容,仅以课本为基础,使授课内容显得平凡而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科学精选教学内容,引入丰富教学资源,对于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以下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

1.引入教学资源。加强教材建设,以本校植物学教材为基础,引入国内外高校优秀的植物学教材,如《Principle of Botany》、《Botany,An Introduction to Plant Biology》、《Plant Systematics》等。此外,提供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植物图片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中,网络学习资源如普兰塔网站(),教学电影如BBC的《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等。

2.理论结合实际。在植物形态解剖的教学内容上,避免空洞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植物根茎叶的形态特征,突出植物形态与功能的适应,如水生植物茎的解剖特征、旱生植物叶的形态特征等,尽可能结合自然现象进行介绍,如“藕断丝连”、“秋风扫落叶”等。在植物分类的教学内容上,减少对植物形态列举式的描述,仅简要介绍代表植物的识别要点,增加植物类群的介绍,包括代表类群、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利用价值、应用潜力等。将植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常识相联系,深入浅出、由近及远的讲解植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植物类群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注重科学研究。逐步摆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进行学习,活跃学术思维。针对目前植物学各研究方向的发展,将植物学科与交叉学科近几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充实到教材和课堂,介绍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涉及被子植物繁殖器官部分,可向同学们介绍异型花柱、功能性雌雄异株的研究进展,提及被子植物传粉机制和模式的研究案例,如发表于《Nature》杂志的《黄花大苞姜自花传粉机制》一文。讲解裸子植物部分,可具体介绍一些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如银杉、水杉等,对“活化石”植物银杏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的进化历史及其在中国避难所群体等研究结果等,可做简要阐释。基于此,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学科研究进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学方式

植物学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植物学知识点多、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植物学知识。植物学也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回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和实践。虽然有相应的植物学实验课及野外实习的安排,但是,由于课时数少、经费有限、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学生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学习,不能真正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3]。

在植物学理论课程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我们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观察等,增加野外实习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科研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植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将采取以下教学方式:①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PPT、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②放映植物学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在植物学实践课程方面,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数,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以及进入研究室、实验室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主,结合老师一对一辅导,以期达到良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定期进行植物学实习,开展校园、植物以及野外植物学实习,从身边的植物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讲授植物分类学知识,逐步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学领域,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核形式

一直以来,植物学以卷面作答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单一,且势必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复习方式。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

植物学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其中,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课程论文两次,内容分别对应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分类,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15%;课堂演讲则要求学生3~4人为一组,每组依据所写的课程论文制作PPT课件,并选派1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其成绩占总成绩的15%;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安排4次简单的随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占总成绩的15%;另外,每个学期将有两次课题考勤,以强化教学管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5%。通过上述考评措施,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植物学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揭示现存的教学问题和弊端,以学生兴趣培养为核心,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的,针对植物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创新方案,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飞娟,朱诚,蔡冲,孙骏威,郝培应.加强植物学教学改革的基础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93).

[2]耿世磊.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植物资源学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74-175).

第4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一、过分强调教育功能,忽视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美术学科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只能通过美术的手段来实现,那种脱离了美术学科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教育功能是不切实际的。但现在有的美术课,特别是欣赏课出现了这种现象,有些美术教师喜欢在课堂上介绍大量的历史背景、表现内容或者是作者的生活花絮,抑或展示大量图片和录像,希望借助大量的信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使一堂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看图作文课等。这样不仅教师课前得花费很多时间去收集和准备图片、录像以及历史故事的资料,而且课堂上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深入欣赏和探究大量的作品,结果容易走马观花,对主要代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再到思想内涵都没有足够的思考和认识,对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就没有多大帮助。这样的美术课学生上完后没有多大收获,既没有学到美术知识,也没有学到美术技能,更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和引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教学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过分强调教学形式,忽视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很重视教学的形式与方法,都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但由于受各种“公开课”影响太深,以至于每节课在形式上都追求“完美”,都尽量多的在形式上花时间、动脑筋,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好像一堂美术课缺少了游戏和多媒体就成不了好课似的。这样的课教师课前挖空心思,课上时间也很紧凑,结果教师成了导演,学生成了演员,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听从教师安排,无法表现自我感受,学生的主体性无从体现。其实教师是为学生上课,理所当然的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方法,将美术课设计成随时能上的、实实在在的课。况且,没有十全十美的美术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

三、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性,忽视美术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所以现在绝大多数教师对这种学习方式都很重视,想尽办法让学生通过交流拓宽思路。但有的课忽视教师传授的作用,不考虑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找不到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如有的教师不管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动不动就分组合作、分组讨论,结果大大降低教学的效率,使得一部分学生课堂上无事可做,有的干脆成为观客。再如有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刚刚进入角色,这时教师由于时间原因宣布讨论结束,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讨论出结果,或者小组意见还不统一,就只能由少数人作为代表发言。更有甚者,有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直接能够有答案,根本不需要讨论,教师纯粹是追求形式。

美术教师的课堂示范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最直接的方式,不管课堂上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师的课堂示范作用不可替代。现在有一种误区,好像教师做了示范就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就背离了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了。这是极其错误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不然就会失去方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得不到保证,当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展。

因此,美术课堂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单是从形式上改变,更主要是从教师思想上改变,找准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点。

第5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功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水平,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课程的结构和实施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反映生命科学最新成就和技术的新型课程纷纷开设并得以强化,而许多课程需要不断改革和融合重组,才能适合课程体系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许多高校开设了生物技术专业,致力于培养时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生物类专业人才。生物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更应受到系统生物学技术研发能力的训练,获得从事生物技术的科学思维,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而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强、理论研究和开发能力强的学科,必须不断深入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山东农业大学坚持把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范畴,努力探索适合地方农林院校生物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实践表明效果良好。

一、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决定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教育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1]。为培养造就生命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合理规划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施“四层次、三类型”的实验课程体系,四层次即:基础型、初级探索型、专业模块型、研究型。基础型实验和专业模块型实验为固定时间的课堂内实验,初级探索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为非固定时间的课堂外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三类型即: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类型实验体现了实验教学分级分层、循序渐进,从基础到综合,再到设计与创新的教学规律。通过这一体系的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实验技术和实践技能,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和创新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这种课程设置合理开设于整个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创新、提高实验,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组教师不断探索吸收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国外高校生物学课程改革创新的成功实例,结合高校生物学自身的特点,不断加强实验课程建设。2007年对农业生物学三大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的课程进行了调研,发现实验基础课技术和方法的传授存在学科间的交叉,同时农业生物学不同课程内的实验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这种重复设置的实验对教学是一种浪费,必须整合重组,节省时间为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提供条件。另外,受总课程学时的限制,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仍然稍低。对此,学校提出并实施了“学科间交叉”的实验教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以技术方法为主线,把本科生应掌握的方法和技术分解于各门分课中,以模拟科研的过程组织内容模块,尽量吸收教师的科研成果和主要过程组织模块,以模块为方式组织系统性,综合性教学,减少和避免验证性实验内容;由多模块构建每门课的内容体系;由各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成“分层次、模块化”的实验课程体系,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另外,为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合理,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引领实验教学,让大学文化和精神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使大学文化和精神浸润于学生心间,重塑本科生的人生观和求实、唯真、奉献的科学精神。引领大学精神融汇于实验教学,实验与实践融合为有机整体,把弱化的实践教育强化组装于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强化校企共建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增强实验实践技能的强化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系统性和连贯性强化课程内容改革

注重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将其作为核心内容提出了“品牌专业精品课程系列化、特色化、个性化”建设思路,将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明确定位于国内一流或国内领先。针对实验内容重复多、,验证性实验多、互相脱节的小实验多的“三多”问题,采取从整体培养目标出发,系统性调整实验课程,注重课程的衔接和连贯。一些实验课程缺乏技术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整个实验没有自己的判断,一味根据要求做实验,甚至对不同的结果无法做出判断和合理分析。鉴于此,明确强调在教学体系和内容上采取“基础性、技能性、综合性、探索性、连贯性、先进性”循序渐进的方式,本着整体设计的原则,对原有实验内容仔细筛选和归类,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补充反映学科发展的新实验,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同时,注重将实验教学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反映到实验中去。

(一)整体设计整体设计是使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基本认知、实践技能、生产体验、综合应用和科研训练等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农业生物学实验课程各分支学科缺乏一个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实验、生物工程技术类课程的技能实验,科研训练和创新项目从总体把握,做到横向衔接,纵向贯通,夯实学生生物学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课程改革的立足之本,农业生物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涵盖了全校农学、理工类各专业,主要内容是生物学各学科的基础性实验,生物学基础不牢固好比空中楼阁,因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其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强调创新在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强调创新,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进行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每一模块的技能训练,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能,在不同模块教学后选择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学生自身的研究能力。

(四)贴近课改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中,严格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实践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课程特色,利用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和教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来加强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创新项目,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设立农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科研训练项目,激励学生自由自主进行创新探索,通过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和参与教师的课题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能力。

(五)注重结合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紧紧抓住现代生物学领域的发展主线,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又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的科研优势,以科研项目为桥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自身专业的学习中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为学科交叉打下基础。同时不断将前沿性实验技术从科研上吸取过来,作为教学课上可进行的教学实验。尤其是学生实验设计的实验课题,密接结合科研实际,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目的是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解决本科生教育在基本技能训练与发展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三、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和改革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一支整体上优秀的教师队伍。强调名师和教授深入实践教学第一线,把从事本科生实验教学活动的工作量纳入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作为晋升和评优的基本条件。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定期开设农业生物学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通过专家讲课,学生能够了解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课程以小班方式平行进行,教师之间进行多方面的通力协作,互相交流学习、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小组经常以研讨和教学实践的方式开展研究,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预先解决掉。发挥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资方面的优势,农业生物学各门课程由教师和专家教授参与课程的研究与实验教学设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学习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合作。这种方式对课程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和教学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几年的建设,2010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这样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保证了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资深教授参与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实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全部为资深教授,主要负责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改革与建设。为了加强资深教授参与实验教学的作用,采取不定期听课制度,并且,集中讨论生物学各实验教学改革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审议教学实施方案,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实验督导。大部分实验课的主讲教师他们除了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相应学科的繁重的科研任务。这样保证了主讲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与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保证了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以及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对实验课程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教材体现高等教育发展和科研水平。课程组教师重视教材建设,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精心研究和选择适合生物学专业的优秀教材,农业生物学是覆盖生命科学众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基础课程。目前已出版的实验指导书很多,但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交叉,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的完成,率先编写了一套简明实用、适合农业生物类学生使用的《生物科学基础实验》特色实验教材,将农业生物学各门课程有效衔接在了一起,把相应知识点作为生物学的骨架内容精炼浓缩化,为研究创新和实验技能技巧训练提供更多的教学依据,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精髓,符合实验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教学效果显著。教材编入了大量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供必修实验和自选实验。并且,综合性实验将农业生物学与生物防治、生态农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把实验设计和绿色农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对于没有安排的实验项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全面开设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五、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作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传媒

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点,生物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创新型特色”,课程组教师积极探索并坚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技术方法为主线,把本科生应掌握的技术分解与各门分课中[3]。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采取教师主讲理论学生独立实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再实践(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法。自主实验设计:教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点评与讨论中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本实验室的各种条件完成自行设计的实验,并对结果作出合理分析。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和提高实验设计能力,通过互动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互动交流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不仅对学生有益,还能够促进学生深究以前模糊的问题,而且又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开放式教学: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供了有利的资源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实验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另外,积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常组织参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实验室,配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更高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认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开通网络教学使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信息化的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从而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网络环境对于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促进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6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实验教学 自主学习

一、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物理教学方式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教学

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基本特征的必然体现,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河,他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堪称科学探究的典范。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则也极为丰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物理学更是一马当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充分遵循“物理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改变物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课堂演示实验能直观再显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应当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共同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是改变物理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但以往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一直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以来才开始积极探索。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在《物理教育研究与教师教育》一书中讨论的第一个专题就是物理学的本质。文章作者弗伦奇(APFrench)指出:“总的来说,科学的本质就是观察和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试图从已知事物中确定某些潜在的秩序和模式。物理学主要研究无生命的世界,总是力图确认最基本的原理,并把诸多规律统一起来。”他从科学的本质出发,指出了物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学的本质特征可以看作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其过程性特征,即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究,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共性;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上的特征,以无生命的世界为主要研究领域,力图确认世界最基本的原理,追求内在的统一性。物理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寻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统一规律的思想方法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首先要体现的。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说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灵活性。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

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最后达到一题多得的效果。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例如: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聚合和发散思维、类比和联想思维、局部和整体思维、批判和创新思维等等。具体表现为在常规思维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特殊的思维方法技巧。例如:理想法与估算法,等效法与类比法,对称法与极限法,微元法与整体法等等,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第7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 植物组织培养 实验教学 改革模式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以植物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是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细胞或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经过一百多年发展已成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它以极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生物工程技术应用最广和最具有生命力的分支之一,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培育脱毒苗木、进行突变体筛选培育、遗传育种、药用植物工厂化生产、种质资源保存和植物基因库建立等方面开辟了有效的新途径,目前其应用已经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也成为现代植物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上的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不仅如此,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林业、工业和医药业等各领域的应用更是独占鳌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近年来国内各农林院校的农学、园艺、林学和综合性院校、师范院校的生物和生物技术等本、专科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课程[1-2]。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类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专业技术实验,所以,其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中心和关键环节[3-4]。

河池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是河池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2003年升格为本科,化学与生命科学系是我院最早设立的教学系之一,近几年来生物教研室一直在探索专业课程的设置,从2005年至今,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和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2个专科专业。目前开设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和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专业。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所有的生物专业都开设有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足见该课程在生物专业的重要性。针对我院我系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我根据植物组织培养这门课的技术特殊性,结合自身在教学岗位的经验,并参考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法,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改革,从近3年7个班的教学成果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摸索出一套适合我系开展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的模式,现将此模式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师资力量

我院充分认识到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重要性,为加强实验教学,我院加大了投资力度,从2000年组建专门的实验室,并采购一批设备,在随后的几年里,不断扩大实验室规模,目前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00多平方米,设有准备室、洗涤室、天平室、无菌操作室和培养室,温室大棚也在筹备建设当中。不仅如此,2009年实验室还添置了超净工作台、全自动高压灭菌锅、冷暖空调、接种工具消毒器、人工光照恒温培养箱、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振荡式摇床、定时器等教学设备和仪器,为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在师资力量上,有三名研究生长期从事植物组织培养工作,可作为专职教师,另外还引进一名研究生从事生物实验室管理,大大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优化了师资队伍。

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实验开出率

我院针对不同本科专业和本、专科不同的培养目的,把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设置为生物技术本科和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专科专业的必修课和生物科学的专业选修课,并安排了不同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比例。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知识面的开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一些组培常规方法繁殖珍、稀、缺、优品种,以及该技术在基因重组、突变体诱导和筛选、苗木脱毒等方面的优越性和目前国际上在植物繁殖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进展。为了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强调理论课和实验课同等重要,2005级、2006级生物科学专业的总课时安排分别为24、34;2007级正值全院进行教学改革、大量压缩课时量,所以总课时为24。但是在授课时我们只压缩理论课时,不减少实验课时,保证实验课程的开出率,所以不论总课时量是多少,理论课和实验课学时分别设置比例均保持在1∶1。生物技术强调的是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强化培养,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并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各相关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因此,第一届生物技术专业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定为必修课,总学时为48,我们加大了实验课的课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均设置为24学时,比例为1∶1。专科专业也重视组培课程的重要性,从2006级生物教育总课时为36到2007级生总课时为48即可证明。从2008年开始,专科专业更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名称由原来的生物教育变更为生物技术及应用,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生物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成为农业、林业等生产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门应用前景极好的技术性课程理所当然被列为必修课,而且在学时的安排上比前2届更多,总学时为64,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别设置为34学时和30学时,比例约为1∶1。由此看出,不论是哪种专业,我们一直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现在学生由最初的进实验室什么都不懂逐渐发展为进入实验室可以独立完成实验。

三、保证基础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我系部分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兼顾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正常开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具体实验内容及安排见下表。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实践课安排表

从表可以看出,实验内容的安排按照“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基本技能后综合技能”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大致分为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方面实验内容,兼顾了各种器官的离体培养。除部分基本技能项目外,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项目都是在教师明确实训目的与注意事项后,由学生自选外植体材料、自主设计培养基配方进行实验,并作好组培成本与效益分析,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开展实训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达到80%以上,我们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地方农业生产项目作为实验项目。例如,进行教师科研项目的“铁皮石斛、木薯、岩黄连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名贵花卉快速繁殖技术”中的玫瑰、秋海棠、天竺葵、一品红、蝴蝶兰等花卉的组织培养实验,对地方农作物桑树进行脱毒快繁实验;学生自主设计的月季、菠萝、硬叶兰组织培养实验,等等。整个实验内容融入了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并明确了素质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团队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突破传统教学,成立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不同于其它实验,其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实验技术的核心和教学重点,实验操作必须在无菌室的超净工作台上进行,而超净工作台台数少与学生人数多的矛盾比较突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项目需要时间长,做好教学组织工作显得很重要。几年来,我们实施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技术,采取分组实验单人操作,实行个体化训练和因材施教。我们把每个教学班按24人一个实验班分班,每次实验课仅有一个实验班参与,一个实验班分成两个大组,每4人组成一小组。教师对每个实验小组进行示范操作,对一些常见的操作错误进行剖析。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现场指导,随时答疑,纠正不正确的操作,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对操作错误认识深刻,记忆牢固,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采取多种方式考核,以考促训

为了使每位同学能熟练掌握组培技术,使实验成绩能如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客观实际,达到以查促学的目的,改变以往以评定实验报告作为实验成绩,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考核,以考促训。评定实验成绩时采用以下方法:将实验报告、平时表现、集中考核三者结合起来评定。实验报告成绩占实验课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成绩占10%、集中考核成绩占50%。其中集中考核分卷面考试和技能考试,各占实验课总成绩的10%和40%。我们将组织培养的一些基本实验技术作为技能考核内容,如各种器皿的洗涤、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外植体的灭菌、无菌操作技术等。

从2002年以来,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实验教学采用以上模式,同学们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受到各个技术环节的系统训练,能熟练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学效果良好。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我们相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必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江华,孙俊,方从兵,朱世东.《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78-5279.

[2]朱国兵.“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117-118.

[3]朱国兵,敖爱艳.高职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改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09,2:129-130.

[4]陈刚,王瑛华,陈雄伟.植物组织培养开放式实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肇庆学院学报,2008,2:55-60.

第8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育改革;中学物理教师;专业素养

从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到近年来的考试改革,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碰撞、对峙和突围中探索前行。在所有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因素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教育改革要求中学教师读懂改革、践行改革、研究改革、反思改革;教育改革要求物理教师不断掌握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开发新课程。这无疑给中学物理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明确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迫在眉睫。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物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知识

1.物理学科知识

教师要有扎实的物理学科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知识更新快。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2.物理教学知识

物理教学知识是物理学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教师要在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教学知识,把物理知识转化到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学知识包含了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物理教学设计、物理教学策略、物理教育评价等。

3.有关学生的知识

有关学生的知识是指在心理学的指导下,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特征和学习背景的综合理解。它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前概念等影响物理学习的因素,找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点,并因材施教。

4.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

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就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帮助教师处理好课堂中的突发状况,特别是与学生间的冲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5.其他学科知识

物理教师除了本学科知识以外,还应该广泛涉猎其他知识。一方面,大综合的考试形式,要求物理教师拥有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位知识渊博的教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二、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学经验完成教学过程中各项教学任务的能力。中学物理教师应掌握以下几项专业能力。

1.常规能力

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常规能力包括: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物理作为一门探究性科学,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班级教学、小组合作、个人独立探究等教学组织形式,达成教学目标。

物理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物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工具,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转变成直观形象的知识,刺激学生感官,帮助学生理解。

物理教师的语言表达除了要科学、严谨、准确以外,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2.物理教学能力

物理教师的物理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评价的能力、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等。

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能力是开展物理教学最根本的能力。它要求教师能根据物理学的特点、物理课程的特性和课标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实施教学,进行反馈评价,改进教学。

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利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理想模型、理想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能力。

物理实验能力是指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演示能力、实验数据分析能力、自制教具的能力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实践者,也是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教育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育理论,研究日常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探究问题的本质,寻找物理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专家型”教师的必备能力。

三、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感情,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识导向,是引导教师行为的内在指标。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划分中学物理教师的专业情意。

1.普遍教师专业情意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普遍的专业情意包括深爱教育事业、崇尚教师职业、关爱学生、全面发展、团队意识、互助协作、严谨治学等价值观和道德素养。这些都是构成优秀教师的主要因素。

2.物理教师专业情意

物理教师要有科学的物理教学观。在物理教学中体现科学的本质,承认科学的价值,明确科学的发展性,承认科学理论的多元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培养思想自由的学生,这是物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的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中学阶段的物理基础教育无论在观念、课程、教法还是评价上都表现出一种改革的倾向,而教师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明确教育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至关重要,它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

[1]倪俊超,周青.英国科学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及课程内容评析[J].教育探索,2007(04).

第9篇:秧歌舞教学范文

摘要:舞蹈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给学生舞蹈技能和舞蹈知识,更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根据高校舞蹈教学情况的观察和调研,对高校学生的舞蹈教育现状有了基本的了解,致力于通过完善舞蹈教学的改革,来实现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舞蹈;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引言:我国的教育改革近几年来在进行不断的摸索,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教学的重点,舞蹈教学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体现出了明显优势。舞蹈的极具观赏性和超高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对此,教育部门应该对舞蹈教学进行积极改革,充分实现舞蹈教学的综合素质培养功能。

一、舞蹈教学的特点

(一)舞蹈教学的艺术目标

在常规的舞蹈教学观念中,舞蹈的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的教导。实则不然,舞蹈教学目标的关键点在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素养和艺术风格,不但要让学生熟悉舞蹈动作,更要在舞蹈中加入一定的情感元素,让舞蹈动作和情感进行结合,使学生感悟不同舞蹈形式和动作中带有的不同情感升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艺术目标[1]。

(二) 舞蹈教学的艺术原则

舞蹈教学有一贯秉持的艺术原则,那就是鼓励创新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首先,教师要做好自我约束,以身作则,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做到情感投入,动作标准,从不懈怠;其次,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要做到认真负责,对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要进行仔细观察和指点,使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学习中不仅仅是对动作的重复,更是一次一次的感情升华和灵魂的感化;最后,教师要尊重舞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能抓住话语权不放,要鼓励学生放手创新,敢于发表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做舞蹈对学生灵感的激发,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舞蹈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舞蹈教学的专业水准

舞蹈教师是舞蹈的主要教学者,教师指导和带领是学生学习舞蹈的重要抓手。所以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准对于舞蹈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决定意义。教育部门和校方要注重水准专业的舞蹈教师的培养,还要聘用专业的舞蹈教师,保证教师的整体水平。同时,为了教师教授的内容能够跟上时展,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学校方面应该定期组织舞蹈教师参加培训,完善舞蹈教师的知识系统,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而提高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校要对舞蹈教师提出全新的考核标准,来刺激舞蹈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对比其他学科的教学,舞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对舞蹈动作进行亲身示范,并且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指点。单单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足以满足舞蹈课堂的需要,学生没有亲自实践,舞蹈教学就会变成纸上谈兵。这给舞蹈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舞蹈教师对课程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合理编排,培养学生舞蹈能力的同时不能丢了对舞蹈文化渊源的了解。学校可以根据这两点的合理分配情况对舞蹈教师进行能力考核。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舞蹈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点,舞蹈教师需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作为舞蹈课堂的教学主体,不断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再把学生的想法反作用于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争取每一堂舞蹈课都是学生需求的体现[2]。另外,舞蹈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场地的安排,要充分合理的对学校已有场地和设施进行利用,通过相关辅助设施(像绸带、健身球、圆环等等)的使用培养学生对舞蹈的美感感悟,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不同的W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形体态不同,课堂表现能力也就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笼统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更加客观和实事求是。

(四) 新渠道的利用

近些年舞蹈不但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也在社会中广泛流行。学校可以通过新型渠道的开发完善舞蹈教学的改革,比如现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的公众平台,可以把优秀的舞蹈内容通过平台推送的方式分享给学生,并附带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课后生活中进行舞蹈训练。

三、 舞蹈改革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人的自信心产生于自身的心理认可和他人的情感认同,是综合素质形成的必备条件。饱满的自信心可以促使健康的心态和优异的心理品格的形成,是自身潜能得以不断开发挖掘的前提。舞蹈教学对于学生自信方面的培养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信的要点是兴趣的刺激。舞蹈是一项对体能、模仿能力、理解能力均有一定要求的活动,对比于过去枯燥的舞蹈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对教学方式积极改进,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着力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下意识的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成功的导入是成功的课堂的一半,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采用轻松悦耳的音乐对学生进行情境导入,搭建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例如:在学习《雨趣》这个舞蹈的时候,可以通过雨落的声效对学生进行引导,创设正在下雨的情境,让学生们自己开发雨天愉快玩耍的动作表现,摆脱课堂的束缚,积极表达自我,加上教师的认可,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很有效果。

另外还可以借助舞蹈课堂小游戏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可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游戏的时间不长但是效果不小,通过娱乐性的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夸奖逐渐形成学生对自身的认可,从而达到自信心的提高和自信素质的形成。

(二) 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想象力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思维,是人对脑海中对已有事物的想象加工。舞蹈之所以能够种类繁多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离不开舞者天马行空想象力,就像杨丽萍的《雀之灵》,通过对孔雀形态的表演,想象孔雀各种形态的细节和情感的表达,创造出绚烂的舞台表演。同样,舞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开发。学生的优越生活环境保留了他们的活泼好动,敢于想象、充满好奇心的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进行不断的引导和启发,把学生单纯的好奇心转化成无限的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周边事物的细致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故事,打开无限的想象力大门。

(三)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学生能够不断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起源于模仿。而舞蹈教学的主要部分正是学生对于教师舞蹈动作的模仿,学生通过动作的重复和不断熟练,不断理解舞蹈动作的要点,从而进行对新的动作的想象和创造。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舞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结论:舞蹈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气质和涵养,还可以引导学生身心积极健康发展。所以舞蹈教学改革不但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舞蹈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舞蹈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加强师生沟通,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一定保障,从而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封霓. 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 北方文学(下旬),2017,0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