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三年级数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年级数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1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及学习目标设计

学习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课程标准:

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设计学习目标的依据,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者特征,内容标准。

1、学习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它是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度量,三角形的认识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备知识。本节课着重抓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主线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在“观察—猜测—验证—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2、学习者分析

为了促进目标的达成,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许多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新课程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观察、猜测、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3、学习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习任务和学情分析,可对内容标准“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如图分析:

根据以上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表述如下: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5、学习重点

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6、学习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量角器、。

7、学习方法

采用设置情境进行问题驱动

二、学习评价设计

目标⑴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概括”,结合电脑演示,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会将知识进行有序的整合和提取,通过课堂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目标⑵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合作交流,小组成果展示汇报的形式,提升学生动手动脑、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目标⑶达成的评价方案:通过故事情境穿插、小组讨论表现、师生对话交流、学生推理归纳等形式,感受数学魅力,获得成功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学习流程设计

4、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5、1、复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知识。

6、生:说出示三角形按角分的几类。

7、2、观察画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争吵什么?

8、3、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9、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1、∠2、∠3来表示。

10、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11、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1、∠2、∠3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1+∠2+∠3。

12、【设计意图: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1+∠2+∠3”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

13、4、这么看来,三角形的角里一定藏有什么奥秘,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14、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5、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你能肯定吗?

16、

有的同学确定了,有的同学没有把握。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量一量,把三个内角的度数量出来,再相加得出内角和,板书:量)

17、

量一量、算一算

18、

量一量、算一算不同类型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19、

2、小组合作探究

20、

那我们要对每一种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研究,下面小组合作,请

21、

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哪位同学能声音响亮的读一读?

22、

请同学们按照小组合作要求,开始动手探究吧。

23、

教师巡视,指导测量。

24、

【设计意图:直接测量的方法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再用加法求和,加深对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的理解,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5、

3、学生汇报交流。

26、

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给大家说一说?(每种找两名学生汇报)

27、

师小结: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误差,所以大家求出的三角形

28、

的内角和在180度左右,不够精准,求三角形内角和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和起来考虑问题,180度的角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角?有什么方法能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合并在一起进行验证?

29、

4、用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继续验证。

30、

可以把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看是不是平角,如果没有剪刀可以直接撕一撕拼起来。还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把三个内角拼起来。

31、

折一折的方法教师提示:先要找到两条边的中点,用线连接起来,再按这条线折起来。再把另外的两个角折起来就可以了。(板书:拼、折)

32、

小组合作动手探究,学生汇报交流。(每种三角形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演示,板书:拼、折)

33、

汇报时先还原原图,再展示验证过程。

34、

【设计意图:新课标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验证,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无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小组合作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我立足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大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量、折、拼、剪、摆等操作学具活动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同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得到有效培养。】

35、

验证猜想

36、

刚才同学们用量、拼、折的方法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了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板书这句话)老师为你们的成功学习感到高兴,请你们用自豪的语气齐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7、

设计意图:要引导学生领悟有了猜测还要去验证,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求实精神。】

38、

进一步感受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说出内角和,你发现了什么?(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怎样,它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也就是说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39、

解决国王的难题。

回到三种类型的争吵问题,现在可以确定谁说的对?都

不对,应该是一样大

那争吵的问题我们解决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样大,都是180°。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看图,口算未知角的的度数”。(图形题)

2、“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文字题)

【设计意图:1、2两题都是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应用。已知一般三角形两角,求一角的度数。】

3、猜猜三角精灵内角的度数。

等边三角形:一个角也不知道的情况,求三角形的内角。

直角三角形:建议学生选用求直角三角形一锐角度数的最佳方法。

钝角三角形: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求两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与三角形的特点相结合的应用。】

6、把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截去,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⑴过顶点截取,所剩图形是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⑵不过顶点截取,所剩图形是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测量法、辅助线法(最优选择)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多种截法的思考以及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推导出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延伸多边形的内角和。】

五、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通过测量法、剪拼法和折叠法,一起研究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方法的收获就是最大的收获,收获了方法,你就收获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

在数学的天地里,在今天的这堂课上,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是我们怎么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

【设计意图:突出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猜想:∠1+∠2+∠3=180°?

1

3

2

验证:测量、剪拼、折拼

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五、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的时候,我注意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去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是否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在测量法中,面对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境,剪拼法和折拼法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同学们通过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整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二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三层练习是求特殊三角形内角的度数,真正做到了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与三角形特点的有机结合。第四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第2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

父亲节主题教育班会教案

高三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四年级下册语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数学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认识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瞧,这是谁?你们认识吗?

师:今天,喜羊羊和美羊羊两个好朋友来到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它们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师:你们看,它们带来了4个苹果,谁来帮它们分一分?

根据学生回答,副板书1、3或2、2或3、1.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

引导孩子说出平均分的慨念,板书

师:你们看,他们俩还带来了什么?

师:这下又该怎么分呢?

师:可是现在月饼只有一个,还能平均分吗?每人又会分得多少?

预设:每人分到一半

师:一半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预设:(1)用二分之一 (2)用0.5

师:二分之一你会写吗?

指名学生板演,订正。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先写一短横,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叫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写上面的1,叫分子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另一份)那这一份呢?可以怎么表示?请在你的本子上再写一次,指名学生板演。

师:你们看,他写对了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数我们称它为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 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直观认识,教学新课

1.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

师:现在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再来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示范,再跟同桌互相说一说。

请2名同学说一说。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片当作这个月饼(教师板演分月饼),将它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我们就可以用来表示。

(1)体会实际意义

师:刚才我们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那么它还可以表示谁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

预设:把橡皮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把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看,老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2)动手操作活动一

师:其实,我们的数学图形里面也藏着很多二分之一,你们想把它找出来吗?

学习任务: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字。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按要求操作,限时1分钟。

预设反馈:展示不同图形。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几个同学找的二分之一对吗?

关键问题:这些长方形为什么折法不同,而且涂色的形状也不同,都能表示出二分之一?

2.判断二分之一,引出四分之一

师:没错,只要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带来的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二分之一?

师:想一想,如果老师给你一个正方形纸片,你能找出它的四分之一吗?(能)

学习任务: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字。( .......)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正方形纸片,按要求操作。

预设反馈:展示大小不一的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关键问题:同学们,这些正方形的大小都不一样,涂色部分也不一样,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师:那你们会写四分之一吗?伸出你的手指我们一起写一写。

【特殊】师:看到同学们的方法,老师也想来试一试。你们看,老师的这种分法这样的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吗?

是的,这个方法非常的特殊,请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

只要这两条线段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就可以把他平均分成4份。

【小知识卡】你们看,这是多少你们认识吗?没错,在我国古代,人们分东西时候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就渐渐有了分数,最初是用算筹表示的。后来,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就出现和我国相似的方法来表示。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就有了现在的分数。

3.猜想几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

师: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学习任务:那么,你们能把你们说的这些分数表示出来吗?请拿出信封中的纸片,按要求操作。完成后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预设反馈:有目的地挑选比较好观察的几分之一。

关键问题:老师特别挑了一些图形,请你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预设反馈:图形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4.相同的图形,比较分数大小

师:你们看,这两个同学都是把圆形进行平均分,一个是平均分成2份,另一个是平均分成4份,你们从中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巩固练习

师: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我们的村长慢羊羊也来到我们的现场,想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我们的巩固练习单,花3分钟时间来做一做。

师:时间到,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

练习1:一两个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来表示。

练习2:你是怎么知道的?

练习3: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师:你们都做对了吗?全对的同学请在你的练习单上打一个五角星。

四、课外延伸

同学们,你们看,如果老师把这个长方形用1来表示,那么请你估一估这个涂色部分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空白部分呢?

如果老师继续往下分的话,还会出现很多很多的分数。像这样的我们称它为分数墙。请大家观察这面分数墙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五、课堂小结

师:看来同学们学的都非常认真,那么现在请你问一问自己,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下课。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二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

1.体验平均分;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

1.说一半是多少:

(1)全班同学的一半

(2)一组同学的一半

(3)一个圆的一半

2.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3.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

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

4.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

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

1.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 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

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四、练习运用(略)

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

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

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初步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教学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圆形(或长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分过东西吗?一天呀,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大苹果。可是在分苹果的时候产生了争议。

兔哥哥说:“我要吃3个。”兔弟弟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公平呢?(平均分)每只兔子分到2个。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1个。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的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每只兔子分到( 半)个。

这半个苹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半个苹果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1/2,由此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1)借助形象,认识1/2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精灵是怎么来分月饼的?(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

师:把一个月饼从中间切开,也就是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

这半个月饼我们就可以说成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一起来看

(同时在其中一块月饼上标出分数 。)(课件演示二分之一的书写)

先画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最后写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书空写一写这个数。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板书)齐读。

你能在这块月饼里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是它的另一半)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最后概括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分、每份、它的)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月饼,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用1/2表示吗?(生: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这边分一小块,那边分一大块,两边分的不一样多,不能用1/2表示)。可见“平均分”非常重要?

②、多媒体闪烁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指其中任意一份,因为是平均分,每一份都相等,所以每一份指的是指任意一份)。

③、它的二分之一,是指谁的二分之一?(图上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老师先后拿出一个苹果还有小圆片,问:能不能说这里的二分之一是我手上的苹果的一半?或者是这个小圆片的?(不能)它到底指谁呢?(平均分,分的是谁就是谁的二分之一)(2)、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1/2表示。(课件展示练习题)

完成练习后提问: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呢?其它的为什么不能?

小结:前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部分都是其中的一份,所以涂色部分是它门各自图像的1/2,剩下的图都不能用1/2表示.其中第三个和第五个图不是平均分,第四个和第六个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两份。

所以我们知道了,只要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认识1/4

如果老师这样分月饼呢?观察并思考:这样是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 )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 )(强调:平均分、每份、分谁就是谁的1/4)

学生填空(课件展示)

3、认识1/3

我们又认识了1/4,老师这有一个圆,把它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怎么表示呢?看屏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 写作( ).

4、认识1/5

我们继续分,这次是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指出它的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怎么每一份都能用1/5表示呢?(因为是平均分,其中任意一份都是一样的)这里的1/5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齐读)

5、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像1/2,1/3,1/4,1/5像这样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分数.

以1/4为例,认识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中间的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这个数字3,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表示其中的一份,叫分子。

6、拿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用涂色部分表示出你想表示的几分之一(展示学生作品,用小组合作方式,说说怎样得到正方形纸的几分之一)注意要对折

质疑: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大小不同,怎么都能用1/2表示?

小结: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纸的大小不同其中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但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它门各自图形的1/4。

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吗?(出示课件)

进一步总结:不管是一个月饼一个图形或是其他的,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7、游戏做分数(自主认识几分之一)

用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几分之一,然后涂上颜色,并标出这个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分两组展示在黑板上)

仔细观察再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看第一组,把同样两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和4份,2份中的一份大于4份中的一份,所以1/2>1/4

第二组同理

引导回答:同样一个长方形,平均分的分数越多,其中的每一份就越小。

所以分数比大小,当分子都是1的时候,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概括成一句话:分子相同比分母,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课件展示)

用规律解决问题(课件展示练习题)

三、智力冲浪

同学们的练习做得真棒,敢不敢挑战更难的题?

1、方块里能填几?

1/3>1/ 1/3

2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大正方形的1/8,小正形的1/2,长方形的1/4

四、全课总结:挑战成功,现在回忆一下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我学会了写分数,我学会了读分数,我学会了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我学会了几分之一的分数怎样比大小,我学会了用不同的图形做几分之一,我学会了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

是呀你们的收获真不小,其实分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同学们用眼睛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几分之一。把你发现的分数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借助直观演示、操作、观察、概括,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

多媒休、师生各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各3张,水彩笔1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

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桃园地,“哇,好大的桃子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桃子吗?”唐僧说:“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桃子,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半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月饼,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把这个月饼怎样了?(切开了)两块月饼的大小怎样?(同样大)说明老师怎么分?(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教师板书)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

现在谁能用一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说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教师先给予肯定:其实同学们说的那些字词都重要,那究竟哪些更重要呢?

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圆。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两个字?(不能)

“每一份”是什么意思?(两份都是它的)所以这里强调“每一份”。这句话中“它”是指谁?(这里的整个饼)老师从口袋中拿出一个比大屏幕上的饼小得多的真饼,问:能不能说这里的每一份是我手上的这个真饼的?(不能)可见这里的“它”字重不重要?(重要)能。

请全班同学齐读。

2、仔细观察,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成三份的圆形。教师提问:这个圆形被平均分成几份?(3份)涂阴影的`部分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教师板书)只有这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吗?(另外两份都可以表示它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表示什么意思?(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它”指的是谁?(这个圆形)

3、动手操作,认识。

刚才我们认识了三分之一,接下来还想认识什么分数?(教师板书)

现在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四人小组先研究研究,再分工合作,用不同形状的纸分别折出,并用水彩笔画出阴影。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折法,请同学到台上当小老师评讲各种折法正确与否,并说出道理。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都能表示出?(不管怎样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4、自主学习,认识五分之一。

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下面请你们打开书_页,自学例4、例5。

例4、

(1)看书,填空。(多媒体出示。)

(2)学生汇报,订正。

(3)教师指阴影部分问:它为什么能用表示?

例5、

(1)请学生到台上当小老师讲解:把1分米线段平均分成10份,这一份是它的。(投影出示)

(2)你们有没有问题要问这位小老师?

学生的问题由学生回答。若学生提不出好的问题,老师可以对台上的同学提问。

三、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哪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那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2)、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指黑板上的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吗?请在__页上找答案。(请学生说,师板书)

(3)今天学的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子都是1。)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分数是几分之一的分数。

(4)写分数时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下面就来写几个分数,看谁写得漂亮。(学生写完后一起读这三个分数)

(1)十分之一(2)九分之一(3)分母是8分子是1的分数

四、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做一做第_题: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里划√。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找一找分数。

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范文五一、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二、学情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用圆片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各两张,剪刀。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分数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黑板上准备好一些小磁铁。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剪刀一把。

两个月饼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

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儿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认识二分之一

(1)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1/2,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2)教师说明: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

(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1/2,(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1/2。想一想,同一张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

(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二分之一,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认识四分之一

(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

(2)开展折1/4的活动

A、师:要得到一个图形的1/4应该怎么办?用圆形纸片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四分之一。

B、汇报:你是怎么得到1/4的?说一说1/4表示什么?

C、请学生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小组合作折出不同的1/4涂上颜色贴在底板上,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D、汇报怎样折的。问:这些1/4的部分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1/4就一样大。

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我们把1/2,1/4,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2)找一找。(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你发现哪里有几分之一?为什么?

(三)练习: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1/2作基础,1/4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再现情境,比较大小。

(1)故事引出问题

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西游记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1/4,猪八戒1/2,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1/4。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1/21/4)

(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吃到1/2的要大,吃到1/4的反而小呢?

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圆片代替饼来验证一下。

反馈,请2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验证的。

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1/2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分成4份的要大,所以1/2>1/4

(3)拓展延伸:

A、这时候,沙和尚过来他也要吃,他说要吃这个月饼的1/8,你觉得他们三个人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B、看板书,你还能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吗?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块就越小)上面这些分数中哪个,哪个最小?

(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四)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说说你对分数有了哪些了解?

第3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课题: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主备人:

课时:1

审核人:

课型:新授课

审核日期: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探索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初步掌握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能用横式和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

1、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

教师观察

一、复习引入

1、算一算

34×26

方法1:分拆法

方法2:竖式计算

34×26

34×26

34

=34×20+34×6

=34×30-34×4

×

26

=680+204

=1020-136

204

=884

=884

68

884

小结:

(1)利用分拆把一个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个数或整十数减一个数。

(2)在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用哪一位去乘,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

二、自主学习

1、PPT出示18页主题图。

(1)

说说主题图提供了什么信息?

(2)

列式:28×112

(3)估算小松鼠为运动员们一共送来了多少袋牛奶?

28×112的结果在(2240)和(3360

)之间,接近(

3360)。

小结:可以把一个因数看作整十数,进行估算结果。

2、尝试计算。

3、揭示课题: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

三、合作学习

1、观察比较

方法1:28×112

方法2:28×112

方法3:28×112

=20×112+8×112

=30×112-2×112

=4×7×112

=2240+896

=3360-224

=4×112×7

=3136

=3136

=448×7

=3136

小结:

(1)两位数乘三位数,仍旧可以将其中一个因数进行分拆,把用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用一位数和用整十数乘。

(2)因数利用分拆法把一个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方法4:

112

28

×

28

×

112

896

56

224

28

3136

28

3136

观察交流:(1)哪个竖式在计算的时候比较简便?为什么?

(2)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3)计算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在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用哪一位去乘,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

2、试一试;(18页练习)三人板演,全班批改。

124×12=

376×34=

25×333=

124

376

333

×

12

×

34

×

25

3、练一练;

54×807=

807

54

×

54

×

807

3228

378

4035

432

43578

43578

小结:

(1)在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用哪一位去乘,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

(2)进行竖式计算时,位数高的数写在上面计算会更方便。

4、应用题:小丁丁去超市买15箱牛奶,每箱牛奶223元计算,带4000元钱够吗?

15×223=3345(元)

3345(元)<4000(元)

答:带4000元钱够。

四、课堂小结

小结:

1、两位数乘三位数,仍旧可以将其中一个因数进行分拆,把用两位数的问题转化成用一位数和用整十数乘。

因数利用分拆法把一个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5、在两位数与三位数的竖式计算中,用哪一位去乘,积的末尾就和哪一位对齐。

五、当堂检测

1、填空

3

6

4

4

8

1

×

2

8

×

5

6

……(

)×(

……(

)×(

……(

)×(

……(

)×(

2、试一试:54×807

3、竖式计算:

213×21=

15×465=

435×36=

4、小丁丁去超市买15箱牛奶,每箱牛奶223元计算,带4000元钱够吗?

第4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看又一栋楼房正在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请大家仔细观察,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的三角形,直观感知三角形的形状。】

二、探究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师: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课件出示:探究一: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师:为了表达方便可以分别用A,B,C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动手画三角形,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体现民主、探究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画,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适机插入冷笑话,老师想起了一个笑话,大家想听吗?笑话内容,有位生物老师组织了一个讨论,什么样的动物是人?于是同学们讨论后回答,“有两只眼睛的动物是人。”这时有一位同学“噗嗤”笑了起来,老师走到他的身边问他:“你为什么笑?”这位同学回答说:“按他说的,那我家的小狗狗也是人了,因为它也有两只眼睛。”生物老师又问:“那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人呢?”又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没有尾巴的动物是人。”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说:“不对,那按他说的,青蛙也是人了。”)

师:同学们,之所以给大家讲这个笑话,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回答问题要全面思考,不能以面概全,很显然同学们刚才给三角形下的概念是不全面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呢?

师:引导学生对照板书的关键词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再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自学、对比、争辩、判断、概括一系列的活动,由学生自己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自学、概括的能力。】

3.三角形的特性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和它的定义。三角形有这么广泛的应用,那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师边说边出示课件:探究二: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操作:教师出具教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机插入与上台操作的学生的幽默对话)

师:想一想这说明三角形具备什么特性?(课件出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文字)

师: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图中哪儿有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再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一些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两次拉动,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说出三角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我们完成了两个探究活动,下面进入活动三,请大家看黑板。

(课件出示:探究三:三角形的底和高,然后出示房屋的画面)

师:我们只要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就知道了房顶的高度,那么这条线段叫什么,如何画呢?

(课件出示屋顶三角形的高的作图的画面)

(课件出示高和底的概念的画面)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你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师:刚才我们画了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只有一组底和高吗?

有三组底和高。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顶点都可以到对边引一条垂线,所以有三组底和高。

【设计意图:复习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再让学生自学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画高并标出相应的底,教师有针对性地板演指导,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高和底的认识并掌握了高的规范画法,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任何一条边都可以做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最后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并理解了三角形的高,较好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

小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相信大家也深深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知识的道理。希望大家能用智慧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四、作业

第5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可考虑从生活实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设计等等

2.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还可以考虑问题式引入,设计一个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解答

3.在知识的巩固中要注意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BM=MC,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第6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命题人:

一、单选题(注释)

1、

把一个15°的角放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角的度数将

[

]

A.不变B.变大C.变小

答案、A

解析、

2、

用一副三角尺能拼出一个的角.内应填

[

]

A.100°B.160°C.110°D.105°

答案、D

解析、

3、

4时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

]

A.锐角B.直角C.钝角D.平角

答案、A

解析、

4、

将一张方纸如图折叠,那么∠1=[

]

A.20°

B.25°

C.30°

答案、C

解析、

5、

时针和分针在整,夹角是120°。内应填[

]

A.3时

B.

4时

C.

6时

答案、B

解析、

6、

将一张方纸如下图折叠,那么∠1=[

]

A.B

C.

答案、C

解析、

7、

如下图,∠1

=45°,∠2=。内应填[

]

A.

45°

B.

54°

C.

36°

答案、A

解析、

8、

下图中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属于锐角的是[

]

A.B.C.

答案、C

解析、

9、

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的一个角对折,如图,,则∠l是

[

]

A.

45°

B.

60°

C.

90°

答案、A

解析、

10、

92°的角是[

]

A.锐角B.直角C.钝角D.平角

答案、C

解析、

11、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有一个角是钝角,那么另一组对角是[

]A.钝角B.锐角C.直角

答案、B

解析、

12.6点整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是(

A.60°B.90°C.180°

答案、由分析可知:6点整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是180°.故选:C.

解析、

13.从3:00走到3:15,分针转动了(

)度.

A.15B.60C.90D.120E.180

答案、15×6=90(度),故选:C.

解析、

14.把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后展开,可以得到(

)的角.

A.30°B.45°C.60°D.90°

E、180°

答案、把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后展开,可以得到45度的角.故选:B.

解析、

15.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度数是(

A.10B.1C.18

答案、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角,记作:1°.故选:B.

解析、

16.量角的大小,要用(

A.三角板B.量角器C.计数尺D.直尺

答案、因为测量角的工具是量角器.故选:B.

解析、

17.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100度,底角是(

)度.

A.45°B.50°C.40°

答案、因为顶角等于100°,所以一个底角为(180°-100°)÷2=40°.故选:C.

解析、

18.用两块三角板不能拼出的度数是[

]

A.180°B.85°C.105°

答案、B

解析、

19.把一个15°的角放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角的度数将

[

]

A.不变B.变大C.变小

答案、A

第7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单选题

1.妈妈买了20箱牛奶,每箱12袋,一共买了多少袋?算式是:(

A. 12+20                                      B. 12×20                                      C. 12÷20

2.11与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一定不是(

)位数。

A. 两                                             B. 三                                             C. 四

3.一个乘数是58,另一个乘数是42,积大约是(

)。

A. 2000                                       B. 2400                                       C. 3000

4.估一估,下列各算式中,积比2000大一些,比4000少得多的算式是(

)。

A. 51×42                                     B. 34×98                                     C. 82×99

5.不用计算,直接判断下面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320×20=640                 B. 37×32=1514                 C. 150×60=9000                 D. 47×54=2228

二、判断题

6.39×41=40×40=1600。

7.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零,积的末尾不可能有零.

8.51×13=13×50+13

9.计算48×25时,可以先算48×5的积,再算出48×20的积,然后把两次的积相加。

三、填空题

10.红云小学五年级同学植树35棵,四年级同学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________棵。

11.学校布置“六一”联欢会会场,买了4条彩带,算一算每条彩带多少钱.

________

12.492÷7的商是________位数;32×45的积是________位数.

13.计算下面各题:

78×6=________

27×4=________

435×9=________

14.58×45的积末尾一共有________个0,706÷7的商末尾有________个0.

四、解答题

15.15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

16.如表是蓝猫专卖店某一天销售童鞋的情况。

种类

单价/元

营业额/元

运动鞋

35

560

皮鞋

54

648

布鞋

23

598

(1)这一天中三种童鞋各售出多少双?

(2)请根据这一天的销售情况,算一算这家专卖店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可以销售出多少双童鞋?(假定每天总体销售量差不多)

(3)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请你提一个新问题。(不必解答)

问题:________

五、综合题

17.一个书架上有五层,每层可以放59本书。

(1)估一估,每个书架上大约能放多少本书?

(2)这些书架上大约能放多少本书?

六、应用题

18.“神舟”五号飞船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飞行在圆形轨道上,按照这样的速度,它1个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解:算式是:12×20。

故答案为:B。

【分析】20箱牛奶,每箱12袋,就是求20个12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可。

2.【答案】

A

【解析】【解答】

11与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一定不是两位数。

故答案为:A。

【分析】11与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不是三位数,就是四位数。

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58×4260×40=2400。

故答案为:B。

【分析】两个因数都估算,按照一个因数往上估,另一个因数往下估的方法去接近于准确值;58接近于60,用“进一法”估成60,42接近于40,用“去尾法”估成40,据此可求积的大约数。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82×99≈80×100=8000;B:34×98≈34×100=3400;C:51×42≈50×42=2100,

A、B、C三个选项只有C选项中的积比2000大一些,比4000少得多.

故答案为:A

【分析】估算乘法时要根据数字特点,把两个或一个因数看作整十数进行估算,按照这样的方法估算出积后做出选择即可.

5.【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320×20=640,计算错误,乘积末尾0的个数都不够;

B:37×32=1514,积在1200左右,计算错误;

C:150×60=9000,计算正确;

D:47×54=2228,积在2500左右,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可以直接根据乘积末尾0的个数来判断;B和D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确定乘积的范围后再判断。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因为39≈40,41≈40,所以39×41≈40×40=1600,原题解答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先把两个因数分别估成接近的整十数,然后再相乘,据此列式解答.

7.【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12×15=180,两个因数的末尾有没有0,但是积的末尾有0,本题错。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只要两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相乘为整十数,积的末尾就有0.

8.【答案】

正确

【解析】

9.【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判断,原题计算方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填空题

10.【答案】52

【解析】【解答】解:已知五年级同学植树35棵,四年级同学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8棵,那么四年级同学植树35×2-18=52棵。

故答案为:52.

【分析】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倍又少一部分的数,可以列式为:要求的数=已知的数×倍数-又少的一部分的数。

11.【答案】

90元;180元;360元;900元.

【解析】【解答】15×6=90(元),即买6米长的彩带需要90元

12÷6=2,90×2=180,即买12米长的彩带需要180元

24÷6=4,90×4=360,即买24米长的彩带需要360元

60÷6=10,90×10=900,即买60米长的彩带需要900元

故答案为:90元;180元;360元;900元.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单价×数量=总价;积的变化规律,即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12.【答案】

两;四

【解析】【解答】

因为492÷7=70……2,所以492÷7的商是两位数;

因为32×45=1440,所以32×45的积是四位数。

故答案为:两;四。

【分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数小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数等于或大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据此解答;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就对齐那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据此解答。

13.【答案】

468;108;3915

【解析】【解答】

78×6=468

27×4=108

435×9=3915

【分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时一位数从个位乘起,哪一位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14.【答案】

1;2

【解析】【解答】解:58×45=2610,积的末尾一共有1个0;706÷7=100……6,商的末尾有2个0。

故答案为:1;2。

【分析】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积后再确定乘积后面0的个数;根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出商后再确定商末尾0的个数。注意在计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

四、解答题

15.【答案】解:15×24=360

答:15个24连加的和是360。

【解析】【分析】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16.【答案】

(1)解:运动鞋:560÷35=16(双)

皮鞋:648÷54=12(双)

布鞋:598÷23=26(双)

答:这一天中运动鞋售出16双,皮鞋售出12双,布鞋售出26双。

(2)解:(16+12+26)×30≈1500(双)

答:一个月大约可以销售出1500双童鞋。

(3)这家专卖店这一天售出布鞋和皮鞋共多少双?(答案不唯一)

【解析】【分析】(1)分别求出三种童鞋的销售数量,三种鞋子各自的销售额÷它们各自的单价=它们各自的销售数量。

(2)首先计算三种鞋子一天的销售总数量,运动鞋的销售数量+皮鞋的销售数量+布鞋的销售数量=一天销售的童鞋总数量;然后,计算一月销售的童鞋数量,一天销售的童鞋总数量×一月的天数(按30天计算)=一月销售的童鞋总数量。

五、综合题

17.【答案】

(1)解:59×5≈300(本)

答:每个大约放300本。

(2)解:300×5=1500(本)

答:一共大约放1500本。

【解析】【分析】(1)每层放的本数59本,把59看做60,一层放60本,求5层一共放多少本用乘法;(2)一个书架大约放300本,求5个书架大约能放多少本用乘法。

六、应用题

18.【答案】

第8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角三角形性质;

2、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五条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过程与方法

经历“计算——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

2、能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教学难点:

能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第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过了三角形的性质、全等的判定以及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等知识,有一定的证明基础。他们的形象思维活跃,而且具备了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的结论,通过互相讨论完善对知识的理解的能力,但对添加辅助线这种构图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第四、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

本节主要想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围绕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以启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意识,通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准备

ppt课件、几何画板、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自学探究,明确疑难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

”.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有一个角

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探究活动

(一)师生探究·解决问题

A

B

C

例1

(判定证明)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A

B

C

例2(性质证明)如图,在RtABC中,∠A=,∠C=.

求证:BC=AB

证明:延长BC到点D,使CD=BC,连接AD.

B

A

C

D

E

二、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1、如图,在ABC中,∠B=,ED垂直平分BC于点D,

ED=3,则CE的长为

.

三、应用规律,巩固新知

A

B

C

D

已知:如图,ABC中,∠ACB=,CD是斜边上的高,∠A=.

求证:BD=AB

四、自我评价,检测反馈

课堂检测:A

B

C

D

(A必做)

1、如图,AD是ABC的中线,∠ADC=,BC=6,

把ABC沿直线AD折叠,点C落在点处,连接B,

那么B的长为

.A

B

C

D

2、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过点B作DBBC于点B,

过点A作ADBD于点D,若ABC的周长为m,则AD的

长等于

.

A

B

C

D

E

3、如图,在ABC中,∠C=,∠B=,DE垂直平分

AB于点D,交BC于点E,BE=6cm,则AC的长为

应用与拓展(B选作)

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边上一点,∠B=,∠DAB=

A

B

C

D

(1)求∠DAC的度数;

(2)求证DC=AB.

教学设计说明

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设计时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突出课程的理念: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证明及直角三角形的五个性质的基础上,讲授直角三角形个性质的应用,为初三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指点、解惑、评价的作用。

第9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单选题

1.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现象。

A. 平移                                  B. 旋转                                  C. 既是平移又是旋转

2.下列现象中,既有平移现象,又有旋转现象的是(

)。

A. 正在工作的风扇叶片     B. 在笔直道路上行驶的汽车     C. 运行中的观光电梯     D. 传输带上的物品

3.从图①到图②是(

)得到的。

A. 向右平移7格           B. 向右平移9格           C. 向下平移1格           D. 向下平移5格

4.下列现象中,既有平移现象又有旋转现象的是(

A. 正在工作的电扇叶片                B. 行驶中的汽车                C. 扔出去的铅球                D. 放飞的风筝

5.下图是通过(

)的转换得到的图案。

A. 平移                                   B. 轴对称                                   C. 平移和轴对称

二、判断题

6.平移改变图形的位置和大小.(

7.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和方向。

8.平行线间所有的高都相等。

9.是由

平移得到的。(

三、填空题

10.黑板上下两条边互相________,上面的边和左边的边互相________。

11.图中有________组平行线.

12.经过两次翻折(对称轴平行)后得到的图形,可以看成是原图形经过一次________得到的。

13.两条直线相交成________时,就说这两条互相垂直.

14.下面四组图形中,________通过平移可以重合;________是轴对称图形。A.

B.

C.

D.

四、解答题

15.下面哪幅图是由图①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16.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五、综合题

17.看图填空。

(1)图形④向下平移5格后,就到图形________的位置。

(2)如果图形②要到图形①的位置,图形②要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格。

(3)图形②向________平移________格就到图形③的位置。

六、应用题

18.如图是一个梯形的广场

①从A点走到对边CD,怎样走最近,在图上画出来.

②过A点作BC边的平行线.

③量出∠ADC的度数,并标在图中.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解答】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答案为A。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轴对称文字理解,而且考查学生平时观察事物的细心程度。

2.【答案】

B

【解析】【解答】选项A,正在工作的风扇叶片是旋转现象;

选项B,在笔直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整体是平移现象,车轮是旋转现象;

选项C,运行中的观光电梯是平移现象;

选项D,传输带上的物品是平移现象.

故答案为:B.

【分析】平移是物体或图形在同一平面内沿直线运动,朝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和方向;

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围绕一个固定的点按同一个方向,旋转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旋转变换,简称旋转,据此判断.

3.【答案】

D

【解析】【解答】从图①到图②是向下平移5格得到的,故选D。

【分析】从图中可知,

都是平移的运动,向哪个方向平移比较好确定,稍难的就是看平移了几格,一定要找准一个点,以这个点为准去数格。

4.【答案】

C

【解析】【解答】A、正在工作的电扇叶片属于旋转现象;

B、行驶中的汽车属于平移现象;

C、扔出去的铅球既有平移现象又有旋转现象;

D、放飞的风筝属于平移现象;

【分析】平移是物体运动时,物体上任意两点间,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方向与距离都不变的运动;旋转是物体运动时,每一个点离同一个点(可以在物体外)的距离不变的运动,称为绕这个点的转动,这个点称为物体的转动中心.所以,它并不一定是绕某个轴的.

根据平移与旋转定义判断即可。

故选:C.

5.【答案】

A

【解析】【解答】解:图中的图形是一个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图案。

故答案为:A

【分析】一个图形依次向右平移4次,然后整体向下平移即可得到整个图形。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解: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平移只是图形的位置变化了,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不变。

7.【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图形的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和方向,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分析】平移是物体或图形在同一平面内沿直线运动,朝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和方向,据此判断.

8.【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解:平行线间所有的高都相等,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分析】平行线间的高就是平行线间的垂线段,平行线间有无数条相等的垂线段,因此平行线间所有的高都相等。

9.【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

是由

旋转得到的,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旋转和平移都是物体运动现象,都是沿某个方向作运动,运动中都没有改变本身的形状、大小与自身性质特征;区别:平移是物体或图形在同一平面内沿直线运动,朝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是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旋转了一定的角度,旋转改变了图形的位置和方向。

三、填空题

10.【答案】平行;垂直

【解析】【解答】黑板上下两条边互相平行,上面的边和左边的边互相垂直.

故答案为:平行;垂直.

【分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两直线相交所组成的角为直角时,称它们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据此解答.

11.【答案】

3

【解析】【解答】小三角形与对应的大三角形的边都是互相平行的,图中有3组平行线.

故答案为:3

【分析】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此根据平行的定义结合图中线段判断平行线的组数即可.

12.【答案】平移

【解析】

13.【答案】直角

【解析】【解答】解:根据垂直的含义可知: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故答案为:直角.

【分析】根据垂直的含义:在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进行解答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垂直的定义,熟练掌握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14.【答案】D;BCD

【解析】【解答】解:D通过平移可以重合;BCD是轴对称图形。

故答案为:D;BCD【分析】平移后的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变,只是位置变化了;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

四、解答题

15.【答案】解:

【解析】

16.【答案】解:互相垂直的线段夹角处画上直角符号,如图:

【解析】【分析】同一平面内,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根据垂直的定义找出互相垂直的线段即可.

五、综合题

17.【答案】

(1)①

(2)左;10

(3)上;5

【解析】【解答】(1)图形④向下平移5格后,就到图形①的位置。

(2)图形②要到图形①的位置,需要向左移动10格。

(3)图形②向上移动5格就到图形③的位置。

故答案为:(1)①(2)左,10。(3)上,5。

【分析】根据图形平移的方法,找出图形的一个对应的顶点,如抓住图形中最上面偏左的一个顶点进行观察,由此即可解答问题。

六、应用题

18.【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