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文化修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修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修养论文

第1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在当今这个市场化经济社会,品牌设计已经具有了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特征,因此,在湘绣发展中如何确定其企业文化特色是凸显其品牌设计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湘绣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代表,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通常都是以民族文化为特色来进行设计和营销的,这是一个大趋势。然而,不同时期对于设计的需求存在着差异性,湘绣品牌发展要依托于这种文化内涵,又要有所创新和个性,这就是发展中的进步,从而给湘绣的发展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创造出更具企业文化特色的湘绣产品。在湘绣品牌设计中,企业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来让消费者感受到由声、形、色、图、像等设计元素所带来的独有企业文化特色,从而让消费者真正体味到企业文化气息,从而确定其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湘绣产品中的体现。可以说,这就是品牌设计中的企业文化特色在湘绣发展中的体现和升华,也是文化素养渗透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二、在湘绣发展中还要解决其品牌设计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在湘绣发展中解决其品牌设计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持湘绣产品活力和魅力的关键,也是文化素养在品牌设计中的关键。因此,在湘绣产品设计以及湘绣产品品牌设计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在其造型材料、文化背景、图案构成、色彩搭配、甚至是文字和数字使用中都应该给与足够重视,使得湘绣品牌设计在不失其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其企业文化特色和针对消费群的文化内涵产生最大的情感效应,给人以想象与品位的联想,确定其企业品牌的定位和发展,充分展现出文化素养的魅力体现。

三、在湘绣发展中还要充分发挥湘绣设计对象的文化价值

第2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 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第3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队伍形象

 

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科学、理性、人道等人文精神,关注民众生存状态,注重民众生活需求,倡导以人为本,创造优良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而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全社会得到根本性深入和发展,切实使全人类共同努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升社会民众的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人们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是根本。同样,具体到一个单位或群体,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行业文明,构建和谐群体,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是行业健康和谐发展之基本。

纵观东营公路的整体发展,多年来始终走在全省公路系统行业文明建设的前沿,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的争创“公路杯”竞赛活动中,曾创下了“十连冠”的辉煌业绩。论文参考网。东营公路,在全市、全省公路系统成为了典范,成为了亮点。作为东营市委市政府也曾多次号召全市各行业向东营公路学习。回顾历史,东营公路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无容置疑,令东营公路人自豪。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其实,这对我们公路行业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高处不胜寒,东营公路成了大家的聚焦点,人们的目光更多的看向了东营公路和东营公路人,特别是在人们越来越讲究事务发展过程的细节的今天,人们衡量公路行业的标准和要求在潜意识中更加挑剔和严格。典范自然要有典范的特别要求。因此,我们要想始终树立和保持东营公路在全市各行业、全省公路系统的先进形象,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倍加努力,不断提升公路行业的新形象,不断创新创建文明公路行业工作的新构架,多渠道,广内涵的探讨和加快东营公路全方位的发展思路,使之真正成为大家的典范。在当今时代,不进则退。而要真正使东营公路稳步健康的向前发展,成为时代的亮点,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努力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加强公路干部职工人文文化的培养教育,不断提高个体和群体的人文修养与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公路行业的整体形象。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1.创新行业文化构架,拓展行业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习惯和惯性思维,当我们提到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提高问题,便会马上联想到政治教育,科技与业务学习,学历再教育等等这些在人们思想中已经长期形成的一种固有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作为这些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在各个行业和群体中已经转化为机械的运用或者互相套用着而沿袭下去,内容相近,循环往复,方式方法陈旧单调,几乎是一成不变,缺乏改进和创新,并逐渐开始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当然,还有就是被认为很重要而且被普遍运用的另一重要形式,那就是职工文化生活,或者叫职工文体活动,但不论怎样称呼,就目前从各个行业和团体对职工文化或行业文化的理解与运用来看,形式的运用和内容却依然是简单单一的,而且,多是一种流于形式或“急用急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活动需要而存在着,趋于表面化的东西多,缺乏深度、广度和内涵的东西,同时,由于各自情况的不同、行业特点或受于某种条件的制约,可以说是多于作表面文章而不注重其内涵的丰富性的简单实用主义,只能说是一种内涵单一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冠以“职工文化”的美誉而已,根本谈不上“文化”,以致形成了职工与参与者均处于一种麻木与应付心态和拿来主义以及见效慢、效果缓、作用甚微的现象,似乎是很难从本质上达到预期的目的,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妨回忆或展望一下周围行业和团体,在目前的职工文化生活活动中,其占主体形式的无疑就是体育类的项目活动、歌咏会、知识竞赛、舞会、读报栏等等几种形式主体,而缺乏的不仅仅是形式和内涵的丰富,而是作为对人们进行意识化教育、真正起到对思想触动性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匮乏。论文参考网。在这里并非是说这些教育不重要或者已经落后,他们依然是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时期以来的主体。但是,形式的运用和内涵却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而改变,不断改革创新,使之永葆推动行业发展的时代活力。尤其是作为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时代主题的现实社会背景中,这些是无法全面适应和满足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的需要。论文参考网。而要切实加强和注重人文教育,提高人文修养与人文素质,就要不断扩展教育内容与内涵,实行行业文化内容的不断创意创新,推进职工教育和行业文化建设形势与内容的不断前进与更新,把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大幅度的融入进来,加大能够促进人们的意识改变的意识类的精神文化形式和人文文化作为新时期队伍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倡导一种精神容易,但真正培养和使大家从精神意识中切实进入这种精神,处处体现,是需要人文教育来完成的,是要靠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来体现的,一种精神意识的教育和体现。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从创新行业文化构架上下功夫,从丰富行业文化内涵上深切入和创新改革,从而实施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2.提高人文修养,实现人文知识的意识性内化

人文修养,是人的行为、品质等方面具有人文色彩的修养,包括政治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知识文化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是人文知识内化的较高层次,是一种总的人的意识和精神的内涵体现,只有这些修养的总聚和体现,才可以说是真正较高意义上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升华。他们是内在的,是由内向外的一种透射,而并非表面的。而这些又并非是上一两堂课,读几本书,学几门知识,达到什么学历就可以具备的,是靠一种综合的吸收与文化知识的综合积淀来形成的。它对人们的仪容外表、举止言谈、处世哲学、办事能力、自身形象起着本质上的支配作用,是一种内在涵养的总表现。特别是在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细节与过程的新思维要求当中,人文修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表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养问题,一个人的自身魅力,是一个人从内到外闪射出的人格亮点。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扩大和丰富知识内涵,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充分的意识性内化,用内敛和积淀把人文知识通过感悟和实践,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之中,形成为自身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也可以说是自觉意识的表现。从总体上来看,在目前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当中,为了生存,为了在某一业务领域占有优势或立足之地,人们多是学习型的,把拿高学历作为了一种生存和竞争资本。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环境、特定目的性和思维意识的存在,以及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多人学了不少的知识,读了不少的书,各种本本拿了也不少,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就是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为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而是一味的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读书,急功近利。虽然拥有了比较强的业务知识,办事、处事能力却未必上的去,个人修养未必同时得到提高。同样,有些人人文知识学了不少,但在如何使知识内化为人文修养上与意识的自觉表现上却未达到一定意义上的效果。为什么呢,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达到意识与精神上的内化吸纳,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转化和接受人文知识中蕴涵的精神特质。人文文化表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业观、为政观、社会道德等等,体现了反思、委婉与向善的精神因素。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靠集体的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更要改变单纯读书、埋头钻书、死读书、读死书和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学习目的和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实践观,积极地把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在实践当中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向提高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的转化。

3.培养人文思维,促进人文素养的升华

人文思维,是在深厚人文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开放性的形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是人文知识、人文修养、人文情感的最高升华。因此,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大家建立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求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创新提高。同样,这与一个单位和行业开展的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要开展拓宽人们思维类的活动来引动大家的思维,要寓活动内容于广阔的拓展空间和深厚丰富的内涵,通过活动让大家从中展开思考,激活各种意识和理念的产生,从中获取各种思想,吸取更多的内涵和意识精神方面的知识。通过活动,使大家形成各种知识的积淀,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人文素养的升华。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深内涵的文化活动的引导,让大家养成一种善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习惯,形成潜意识的总体素质的提高。而这些地完成,应该说就是靠先进的、发展的行业文化来进行,是行业文化的重要使命和新的时展要求。

通过以上我们应该说,教育方式的创新改革,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等等,同样联系到的,就是行业文化的创新改革,行业教育内涵的丰富,队伍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与改进,这些,是提高队伍人文素质的主体和重要依托。个体人文素质的提高,自然也就带动了整体素质的提高,公路行业的整体形象又得到了提高和形成。

第4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第5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它的教学内容除语言的基础知识外,还会涉及到各种题材的文章,而这些文字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食粮,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将英语教学与大学的人文素质培养结合,阐述二者的内在联系,及达到最佳结合的方法。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是每个大学教师身担的重任。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所教授的内容更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 

    二、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在联系 

    教育部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的试点工作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通过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大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有关各个学科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去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一个有崇高理想、优秀情操、完美人格、求实精神和儒雅风度的良好素质的人。 

    大学英语教育也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任,但却是很多英语教师忽略的部分,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语言本身的教授中,帮助学生们在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这些的出发点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教学目标,更明确的目的是学生的四、六的通过率。把英语分割成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不同用法的词汇和短语以及一个个包含了生词的例句。完全的把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英语本身所带有的文化性,忽视了通过英语教学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实际上语言是各种不同文化的载体,文化要靠语言去表达出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赖以自下而上的文化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永远掌握运用不好语言。”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要对课文本身的内容及涉及到的词汇、句法和语用进行必要的讲授外,还要对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进行必要的讲授。这些内容包括事件的因果,语言现象产生的背景等。对其如不进行解释或解释不清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对其课文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讲解,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当然如何去进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靠教师把握,切忌本末倒置,总的原则是课文教学为主。  三、大学英语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话题课堂讨论 

    英语教学中遇到很多值得同学们去思考文章,师生们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来共同挖掘课文内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中,第一单元college life 中介绍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开始新的大学学习之初要如何去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生活,如何去学习,如何去交友,如何去处理遇到的问题。这个话题对于新生来说很有意义,每次我都会在课前让学生们讨论你理想的大学生活,本单元结束后还会问一些关于新的大学生活你的计划之类的话题。 

    2 开展系统的文化讲座 

    英美国家的人文知识,仅仅依靠英语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毕竟是有限度的,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化,可以采用讲座的形式,对于大学综合英语教程的每一个话题可以在学期之初分配给不同的英语教师,按着课程的顺序,在课余时间以讲座的形式讲授。仍以第一单元为例,在讲校园生活时,可以介绍英美国家的大学,大学的类型包括两年制、四年制、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对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着名的学府,可以重点介绍一些内容。然后让学生们通过对于英美国家学校的认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的高等教育进行对比。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以影音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外语教学,不仅在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而且有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多媒体教学中所提供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的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多彩,而且“视听资料”都是“原汁原味”的精品佳作,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强,更贴近生活、自然,使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角度领略异国文化,品味地道英语,在轻轻松松的声像并茂的学习环境里去领悟目的语的妙趣及所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输入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输入文学艺术修养内容。 

    4 突出教师作用 

    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来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文素质去吸引学生。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因此,教师除精通英语语言的形式外,还应熟悉西方文化,自身的人文素质要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要注重继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四、结束语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更不是哪一个人就能单独完成,需要所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的工作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参考文献: 

    [1]龚献静,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1 

第6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报 编辑队伍 存在问题 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48-02

人们常常用“红烛”、“春蚕”和“人梯”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其实编辑工作者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编辑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铸造者。学术期刊编辑,尤其是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智慧结晶和劳动成果,都必须要经过他们的搜集、分析、策划和再创造才能转化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才能为全人类所共享。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是办好学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报编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

一、目前我国高校学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也是科研人力资源大国。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科研人力资源已达4000万,居全球第一。2007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为7.82万篇,占世界学术论文总数的19.6%,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1]其中,属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主办、主管的学报、专刊达到3500种。

高校学报编辑工作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产工作,在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美国航空航天局曾就科技报告的受众面及其经济效益作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迄今已公开的93万余份科技报告中,每天有逾2.3万人次的点击率。相关研究显示,科研人员每阅读一份科技报告,即可产生1280美元的经济效益。然而,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经济贡献率情况并非如此令人乐观。我国每年发表的论文虽然数以万计,但理论上存在的庞大读者群实际上并不存在。其表现为:一方面,论文的点击率、引用率非常低;另一方面,学报的发行量少之又少,自费订阅者可谓寥寥无几。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学术期刊中,知名的刊物数量十分有限,很多高校创办的学报、期刊只是流于形式。稿件的来源大多是以本校师生的论文为主,很难做到兼容并蓄、百家争鸣。同时,部分刊社对稿件审查力度不够,造成学术造假现象严重,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虚假署名、一稿多投等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这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学术研究的质疑以及高等教育中的诚信危机,而且也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

究其原因,这固然与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学术道德缺失及稿件缺乏原创性、创新性等有关,但学报编辑,作为论文接收、审查、批准、整理、加工、排版环节的专业人员,仍难辞其咎。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行政化色彩浓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我国企、事业单位沿袭多年的“官本位”制反映在高校学报的管理体制上,便出现了所谓的科级编辑、处级编辑,由此而产生的、形式主义和“铁饭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使一些编辑工作者自认为高高在上,缺乏进取精神。他们在稿件的搜集过程中固守一贯的“等、靠、委、要”的传统思想,不能深入实际,不能很好地履行编辑组稿和约稿等深入细致的工作。还有不少编辑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学术价值取向与经济价值取向的关系,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稿件本身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开发利用的前景。

(二)编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编辑考核机制尚不完善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增加,我国高校的外延扩张急速膨胀,但本应与之同步的高校内涵建设的步伐却明显滞后。一方面,面对数量剧增的稿件,尽管老编辑加班加点的工作,甚至不惜违背编辑出版规律,但仍感力不从心,难以应付。另一方面,新增聘的编辑人员在政治理论素养、学术水平、理解选择能力、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等方面都还达不到编辑从业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要求。其突出表现为编辑工作和所发表的论文编辑含金量不足,质量不高。除上述两个原因以外,还存在编辑考核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未能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编辑考核指标和考核手段。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编辑工作要设置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编辑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角色意识模糊,创造性劳动思维发挥不足

编辑是优秀论文的欣赏者、发现者、发掘者,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编辑的使命是对需要编校的客体进行精心的选取和能动的改造,将潜在的客体经过细致的加工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编辑对自己的角色把握不清,分不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根本认识不到自己是作为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那么无论多高水平的论文都会被埋没。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编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然而,当前很多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严格固守自身的专业技能,对初始稿件仅仅是进行简单必要的修正,很少在编辑过程中发挥创新性思维,并狭隘地认为论文中的创新点仅仅是作者的职责而与自己毫不相关。其实,新形势下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每一个人都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编辑,更是如此。

(一)规范行为,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

高校学报所具有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决定了编辑必须牢记自己承担的社会职责,在编辑工作中必须突出其文化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学报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构建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从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指标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在日常管理中,要改变以往行政化的工作态度,使编辑对自身活动有一个审慎的客观评价,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在对编辑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时,要坚持把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置于优先地位,同时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认真学习,加强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编辑所从事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编辑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加强道德修养,注重自己劳动成果的科学性和纯洁性;要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文风,无论获取、使用还是传播信息,都必须从科学的态度出发,认真分析,慎重处理;要淡泊名利,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充分尊重作者;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法律法规。

与此同时,在信息时代中,编辑工作更需要与时俱进。编辑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接受能力、消化能力和占有能力,是编辑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编辑实力的体现。因此,编辑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努力学习信息技术,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业务素养。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备深厚的编辑理论知识,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负责高校学报的相关部门,要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适时地对编辑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这对提高高校学报的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承载了编辑大量心血的优质稿件,不仅可以提升该刊的知名度,同时对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要采取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视编辑的学习、培训工作,为其职业生涯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编辑,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热衷于学术,并不断鼓励创新,积极地同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

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且在工作中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要求编辑在选取加工内容时,一定要严格把关,对于一些思想保守、内容陈旧的文章应一律筛除,而将精力重点放到一些题材新颖、观点鲜明、形式独特且具有前瞻性、创新点的文章上。这样才能使编辑出来的期刊和论文有亮点和深度,适应时展的潮流,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在日常生活中,编辑要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及时了解当前的时政热点以及科技发展的前沿,只有这样 ,才能选取优质的稿件,进行高水平的加工。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意义重大。它一方面提升了稿件的内涵,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它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报的声誉和知名度。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体现了编辑工作者的才华,体现了学术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不管是编辑工作者还是相关的负责部门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完善编辑队伍建设这一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史原.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权利与伦理道德修养[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第7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及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的教育状况和时代对护生的要求,提出了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加强师资培养、营造人文氛围等一系列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专业,同其他专业相比,从事此专业的护理人员更要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水平,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因此,将人文学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引入护理教育之中,使护生同时拥有医学、护理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在医学教育中,只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的培育,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

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很少。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5%~25%的比例,而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以“两课”教育为主,这与国际护理教育学模式严重脱节。

3、教师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我国护理学院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都存在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的问题,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理解不足,削弱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考模式

(1)适当增加人文课比例。增加人文课比例是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现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应进一步整合人文教育资源,加大人文知识比重,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化护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护理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2)建立考评体系。建立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进护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护理院校应当把人文教育考核评价纳入学籍管理指标,作为学生奖惩、毕业的重要标准。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与实际操行相结合,即与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环节的护理行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考核,能够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和医德修养水平等综合素质。教学评价考核可以分解为笔试、口试,也可以通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论文撰写、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多个项目进行综合评价。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1)不断加强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功底。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质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扩展教师视野,要求他们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克服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倾向,并鼓励教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育之中;还要经常聘请知名学者任教或讲学,加强学术交流;在教师中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教师书画展、教师摄影展等。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造就高品质、高素养、高品位的教育家。对于人文课程教师,要求其多学习和了解医学知识,寻求更多的医学和人文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充分运用教师的人格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敬业精神、授业水平、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

3、营造人文氛围,提升人文素质

(1)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补充和拓宽课堂教学的最好途径, 特点是不受学时限制,内容新,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知识集中,形式活泼,感染力强。举办人文知识讲座既能照顾到知识面,又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人文知识的积累,为人文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围绕人文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读书班、学术沙龙、文化、体育、艺术节等,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渠道,使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同时,要加强人文科学类图书建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书可读,让学生在浩瀚的人类文化中受到熏陶,不断促进其心理品质的内化。人文精神的塑造既要靠系统的教育,也要依靠与主流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每个暑假可安排学生1~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提出不同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公益活动,深入工厂、农村、市场,访贫问苦,了解社会生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感悟人生、净化心灵、锻造品格,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增素质、做贡献,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

“立业先立人”,人文素质教育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护理院校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护理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立东 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程[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53~56。

第8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光阴荏苒,转眼在电大已完成了本科的学习。从小,我就喜欢文字所构建的世界,散文、小说、诗歌……相同的文字却有不同的意义,我那时很难想像普普通通的汉字却能奏响美妙的乐曲,能筑造如此绚烂多彩的世界,深深的迷恋让我在选择本科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

回顾本科学习的这几年,获益良多,在学习文字驾驭能力的同时,我也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人们都说,中文系能把一个女子塑造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修养、一个气质如兰的人。的确,通过这几年的专业学习,让我更深一步体会到了中文的巨大魅力,以及它潜移默化改变人的塑造力。我们要修读的专业课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必修课,如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艺术欣赏、专题写作等等,另一方面是专业选修课,所修读的这些专业必修课奠定了我在汉语言与文学两方面的深厚基础,而专业选修课则是对必修课的一个有益补充,不仅使我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而且使我对中文的爱慕之情益笃。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两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怀着对专业的热情,我认真学习,遵守校规,按时上课,完成课外作业,顺利通过了全部课程的考试,完成毕业论文及答辩,修完学分,圆满地完成本科学业。今后的工作中,我仍然会坚持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越走越宽。

第9篇:文化修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中国教育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我国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极其缺乏,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文学经典,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了解英美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英美文学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英语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照亮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路。英美文学对人类最直接的作用便是将愉悦带给阅读者,同时,其特有的属性也决定了它的教育作用。文学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跨文化意识的双重职责。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逐渐成长为有品味、有情趣、有鉴赏力的人。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启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形态,汲取思想的精髓,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英美文学不同于中国文学,强调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提高英美文学修养可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英美文学作品反映出英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观念则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所以,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是培养文化宽容精神和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修养的途径

1.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文学素材

高校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适当增加文学素材,包括诗歌、戏剧等,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了解了英美文化。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不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及各家流派,但还是需要阅读部分经典作品或者选读,把大学英语课堂作为了解

西方文化的平台,而不只是学语法、做习题的场所。

2.补充文学知识,阅读经典作品

高校英语老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利用每节英语课

上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补充课外知识,指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英美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阅读中可以了解西方政治、人文风俗、语言习惯、人生哲理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对某部作品某个或人物的看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扩展思维。老师也可以留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3.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好的英美国家的作品大多都被搬上了银幕,电影教学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能真实而全面地展现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可让学生摆脱母语羁绊,可以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觉,进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同时,电影语言弥补了一些课本、教学片等刻意为语言而语言的不足,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视听说的积极性。看英美影片是学生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教师可以适当播放部分优秀电影,让学生写出观后感,这样既能促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或者让学生在课下观看优秀的英语电影,并写出评论。这样既充实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高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师生互动,谈论某部英文作品,使学生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了解英美文学作品,单凭教师一言是不够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来了解。这样就能在有效的时间里,达到师生共同求知的目的,同时,也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消费需求。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大学老师和学生必须有一个较高的定位,即把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场所。因此,应该在公共英语课堂上加入适当的英美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英美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美文学简明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