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教学研究先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研究先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研究先进

第1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代化;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自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5-0060-05

大学文化建设既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强劲动力。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使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教育制度和管理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物质条件的改善,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大学制度的完善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则关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并深层次地作用于办学的实践路径,影响了大学“四大职能”的实现。这种精神层面的影响正是大学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如何发挥大学文化的力量,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本研究旨在构建“大学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自强”的理论框架,阐释如何以大学文化的力量,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基础。只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才能知道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建设高质量的文化,实现文化自强,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大学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自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在于:以大学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责任,激发“大学人”担当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以大学的“文化创新’’,打造特色文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以大学的“文化自强”,形成品牌文化,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以大学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责任,建设高等教育现代化

1997年,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的命题,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并获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张楚廷教授认为“大学独特的文化,当然需要独特的文化自觉,自觉其文化之深邃,自觉其文化之独特,自觉其文化之意义与价值,从而,自觉到大学之为大学”。大学的文化自觉首先意味着“大学人”对大学文化的起源、形成、演变、特质和发展趋势的理性把握。冯骥才先生认为,“文化自觉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自觉,即知识分子应当任何时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大学是知识分子最集中和最活跃的地方,理应保持“先觉”。大学如果缺乏文化自觉,就容易陷入迷茫、杂乱无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这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背离。

文化自觉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质。大学文化自觉的实践,重在培育文化责任。首先应是大学使命意识上的自觉,勇于担当大学在新时期的责任,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次,从大学办学实践规律来看,必须在质量建设和特色发展上高度自觉,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没有高质量的大学,迟早是要消亡的大学;特色则是大学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

1.发展使命上高度自觉

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必须对文化有一种促进其发展的担当,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有一种理性革新的使命。一要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当前传统与现代、雅致与庸俗、一元与多样、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大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要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的责任。传承与创新优秀文化包含对大学文化的历史与传统的自觉维护,包含着对大学文化传统的主动发展和创造。这种主动发展和创造,要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体现出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体现在对当地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关切和贡献之中。三要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文化安全是国家的深层次安全问题。西方的文化霸权对我国的文化安全造成影响,因此大学应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以战略的意识、世界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不断彰显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2.质量建设上高度自觉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因此要在质量建设上高度自觉,形成一种新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深层的、机理性的东西,甚至成为一种群体性的心智模式,在背后支配着大学的整个质量活动。优秀的大学质量文化能够体现大学的使命与办学理念,是大学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统摄着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一要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下的育人文化的要求:质量是核心。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也是大学文化的独特基础,它最能代表一所大学的核心理念与精神。因此。育人文化是大学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二要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下的科学研究文化的要求:创新是重点。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建设科学研究文化的本质是进行创新文化建设,要努力营造潜心科研、执著追求、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三要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下的服务社会文化的要求:合作是关键。服务社会文化的特点是进行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对话,关键是培植合作文化,以合作的理念,开放的机制,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大学科技成果的转移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3.特色发展上高度自觉

大学缺乏个性,千校一面,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同质化现象阻碍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校训中带有“勤奋”、“求实”字样的分别有68所、65所。校训普遍存在“重复多、特色少、视野窄、起点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一方面,办学特色是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同类型的大学要清醒地分析竞争主体,找准竞争优势,采取错位竞争的策略,如地方院校要与“学术型大学”、“重点大学”注重培养“学术型”、“精英型”人才的发展模式相错位,走“应用型大学”之路。另一方面,要以大学特色文化凸显办学特色。一种大学文化是否有活力,是否有竞争力,在于其是否彰显了学校的优势。大学特色文化所具有的精神熏陶、思想引领等功能对办学特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国牛津、剑桥的博雅之风,德国柏林、海德堡的研究之气,美国哈佛、耶鲁的引领潮流,巴黎高师激荡灵魂的“高师精神”等,都是以特色文化支撑学校特色发展的典范。

二、以大学文化创新,打造特色文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

创新是大学文化的灵魂与生命,是大学文化的存在之本和发展之源。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大学文化。走出当前“千校一面”的困境。要以文化创新,打造特色文化,彰显办学特色。大学的文化创新是一个体系。关键是要抓住高等教育现代化路径下的育人文化、科学研究文化、服务社会文化的本质要求。

1.在人才培养中打造特色文化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与研究型大学或重点大学错位发展,打造“能力为本、重在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化。“能力为本、重在应用”,即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贯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为主的原则,努力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迁移与应用。能力为本是对传统“学历为本”的育人观念的超越,能力为本坚持素质教育理念,重视文化“化人”,使学生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深厚的人文底蕴、牢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以更好地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

打造“能力为本、重在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化,可以通过“创业+专业”的教育模式。在美国,创业教育已经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创业教育学科和教学研究体系。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中创业教育正在逐步开展,如一些高校开展了“依托创业先锋班改革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体系”等。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一是缺乏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创业学相关的学科发展缓慢。据统计,美国已经在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其中商学院和工程学院的创业学相关学科发展最快。我国创业学相关的教材和课程不足,创业课程的开设没有系统化。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进一步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系统。二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有机衔接,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生态系统。因此,进一步融合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中的师资、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形成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局面,营造“能力为本、重在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文化氛围。

2.在科学研究中打造特色文化

目前大学的科研存在着上不着天,与科学前沿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下不着地,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要以“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需求”为主线,打造“顶天立地”的创新文化。一是培植崇尚科学的学术追求。营造追求真知、崇尚科学、激励创新的学术制度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英国剑桥大学的纸片文化,对培植学术追求具有特殊意义。在剑桥大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一叠叠摆放整齐的白色小纸片,餐厅、走廊、过道……甚至连厕所里都有。这些小纸片是为教授、学者们摆放的,以方便他们随时记录突然冒出来的灵感,也成就了许多伟大的作品、思想、创造、发明和发现。二是建立跨学科的组织文化,进一步激发以学科交叉促进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和团队之间的协同攻关,对有组织的跨学科的重大科研、团队合作、交叉学科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等进行倾斜支持,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三是做到“立地”,使科研有用武之地。在科研选题上,要“水土相服”。学校要深入广大农村地区,真正摸清当地风土人情、产业结构等特点,消除科研与地方发展需要相“排斥”的现象。在研发的过程中,加强与当地企业的互动,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并积极吸收企业的研发力量,提高研发的效率;在科研的结题阶段,注重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提升科研成果的研发效率。

3.在社会服务中打造特色文化

通过大学的学术文化与社会的创业文化的交融发展,把办学之根深深扎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中,以争创服务地方的出色业绩实现高校的自身价值,走校地协同创新之路。

找准服务地方政府决策中的切入点。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大学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特色,结合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基础和产业发展需求,密切关注、主动跟踪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瞄准政府需求,并通过主动调研、走访政府、行业协会等方式,主动了解情况,发现需求,充分发挥高校专家智力优势,逐步成为企业、政府的“合作者”、“智囊团”,有效地输出学校的思想、人才、成果。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中找准着力点。一是构建服务地方的机制,建设校地协同创新的“产学研用”合作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研讨,掌握地方产业、企业需求信息和高校的科研成果信息,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二是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在学校、学院、团队等多个层面,搭建面向区域的虚拟运行与实体操作相结合的各种研发平台。如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网络合作平台等。三是与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研发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教学与科研人员互聘合作等形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支柱产业发展与新特产业崛起,也提升学校的质量。

三、以大学文化自强,形成品牌文化,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大学文化自强与文化自觉、创新是一个整体。大学文化自强,是大学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最终目标,使大学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文化自强的典型特征是大学品牌文化的形成,从而实现大学文化从特色发展向品牌发展的跨越。为实现文化自强,大学可以通过战略规划推动品牌文化建设,以文化名片塑造品牌文化。

1.以战略规划推动品牌文化

构建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自强的战略框架。文化自觉是基础,是为了激发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文化创新是手段、方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文化自强的目的是要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三者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文化自觉阶段,要注重责任意识上的高度自觉、质量建设上的高度自觉和特色发展上的高度自觉;在文化创新阶段,要在育人过程中创新文化,在科学研究中创新文化,在服务社会中创新文化(参见图1)。

践行基于传统、面向未来――打造特色――形成品牌的战略思路。当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特色是生命力、品牌是目标。文化品牌的打造则首先要基于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同时要面向未来,创新文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打造特色文化,推动学校特色发展,进而推动品牌文化的建设和进行品牌学校的打造。《盐城师范学院文化建设纲要》提出了“培育高境界的文化精神,体现高效率的文化管理,开展高水平的文化活动,建设高标准的文化设施,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环境”的品牌文化打造思路。

2.以文化名片塑造品牌文化

领导、教师、学生是大学延续的根本力量,是大学组织的骨架,他们也是大学文化自强的根基。大学的文化自强则是经历文化自觉之后,依靠文化创新逐渐实现的。为了塑造品牌,建议打造“领导、教师、学生”三张文化名片。

领导文化名片。校领导是学校品牌文化的“招牌”。一张薄薄的校领导名片却应反映一所学校的厚重底蕴。校领导应具有独特的教育哲学,善于洞察和找准学校文化的发展点和增长点。梅贻琦的“大师”论,竺可桢的“求是”精神均是流传的典范。同时校领导应善于汲取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融人多元文化、切入热点文化,以彰显名片的魅力、增加名片的影响力。如最近几年的“根叔现象”,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16分钟的演讲被30次掌声打断,现场7000余名学子数次起立高喊“根叔”,原因是一位大学校长以草根精神,及时汲取当代热点文化,契合学生心灵,与学生实现了有效沟通并获得信任。

第2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200

初中历史教师除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更应该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中发现问题,进而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此来升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对学生思想与情感教育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初中历史在宏观视角下为学生展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实现个体的人生价值和寻找人生意义,并且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得到大范围的认可和重视,初中历史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下,初中历史教师也纷纷响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实现突破与创新,这无疑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已取得的傲人成果面前,初中历史教师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鼓作气,继续突破初中历史教学的弊病,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的飞跃。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初中历史知识面广、有趣生动,却在学生中遭受冷落,学生普遍将初中历史视为记忆性的课程,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更偏向于语数外,或者思维性较强的物理、化学。不少学生在历史课堂上仅仅对一些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简单地认为历史学习看看书,抽时间背一背、记一记即可,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初中历史没什么可学的。更有甚者,学生在历史课堂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而历史作业却存在抄袭、应付的现象。这一系列现状表明,学生尚未真正认识到初中历史的重要性,对初中历史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二)陈旧的教学方法制约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一方面与学生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有着紧密的关系。初中历史教学令人堪忧的现状,也与教师有直接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直接影响甚至制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少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素养较低,教育理念落后,导致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方法陈旧,阻碍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学模式死板单一,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代替学生的思考,压制学生思维的发散;还有教师缺乏教学热情,为教学而教学,不善于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科设置不科学,教学资源^少

初中历史一直以来被不少教师和学生视为“副科”,在学科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初中历史课的课时量较少,而且在一些学校,不少历史课被用来上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等其他课程,尤其是在临近考试时,历史课被占用率极高。这反映出不科学的学科设置,导致初中历史课时量紧张。而教学资源较少,也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因素之一,一方面,不少学校的历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较弱,一部分历史教师并非历史专业毕业,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另一方面,教科书和练习册既是仅有的教学资源。有限的教学资源不利于教师教学,更不能为学生学习助力。初中历史在学科设置上处于弱势,教学资源也较贫乏,制约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利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长足发展。

二、针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改善措施

(一)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积极作用。在思想层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纠正原有的错误观念,帮助学生较好地学习历史。比如,教师发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做其他科的作业,不宜马上批评,而应该温和地提醒,在课后找学生了解情况,看学生是否是对历史缺乏学习兴趣,还是其他原因,再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其改正。要想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教师不妨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得学生逐渐喜欢上历史。比如,教师在课前几分钟讲历史趣味性的小故事,或者让学生来分享,以此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二)实现创新教学,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一堂初中历史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表现,因此,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下,教师应该实践创新教学,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的创新教学离不开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再结合教学实际做一些改善,使之满足于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应该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保障。比如讲人教版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时,先观看老兵回忆抗日情景的视频,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情感上得到感染。接着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作几点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看,积极发言,能够感受到学生较好地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三)联系相关学科,整合教学资源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密切,教师应该主动整合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促进初中历史提高其教学有效性。同样是在上《中华民族的》时,笔者联系初中地理知识,通过地图来分析战争局势等。其实,不难发现初中历史与各个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主动运用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为初中历史所用,这样既能够弥补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化学习,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第3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绘本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发展儿童艺术感、想象力、自由性以及色彩感等,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基础以及能力提高的方向。所谓绘本就是常见的幼儿故事书,其特点就是绘画多文字少,其在幼儿园教学中主要的应用方向就是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图片让儿童进行文字的认识以及故事内容的了解,使得教学的过程趣味化以及高效化。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该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应用效果不佳,进而需要进行实际应用的探讨,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幼儿园绘本教学的现状研究

本班有二十多个学生,在对绘本教学的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就是儿童对于绘本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不集中,兴趣明显不高,绘本教学的质量以及绘本教学的实际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对儿童的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际例子的探讨,发现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认识的问题以及教学模式的问题等,下面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分析。

1.关注文字的阅读

该幼儿园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进行单方面的阅读,儿童认识的事物以及文字等本身就极为有限,教师的阅读内容儿童无法理解,进而无法产生兴趣,教师在是实际的绘本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就是忽视其中的图片,没有从儿童的角度进行考虑,对儿童的思维以及想法极为不了解,进而使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实际的学习内容,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具体体现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进行具体页数的说明,以及内容讲述的位置,在阅读过程中语气平铺、照本宣科,导致儿童无法对此产生兴趣,进而导致儿童无法进行实际的内容学习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平衡发展。

2.进行逐字逐句的跟读练习以及书写练习

幼儿园绘本教学存在的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重视生字的学习以及练习,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导致绘本教学的趣味性直线下降,导致绘本教学的实际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导致学生对于绘本的认识存在偏向性,导致学生无法将其他课外绘本作为兴趣进行阅读,产生的后果较为严重。而在幼儿园绘本教学过程中存在加重这一现象的另一问题就是教师还会布置生字练习的作业,导致学生对此的排斥感增加,进而使得该种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逐渐沉闷化,对于儿童的鲜活性格的保留以及童真的体现极为不利。

3.教师对绘本教学的真正意义没有正确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正确使用绘本教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对该种教学的意义以及该种教学的实际进展方式没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该问题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行实际情况的探究以及学生具体兴趣的了解,导致其在实际的教学进展过程中出现单纯教学现象,即不与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以及不与学生进行相应的互动,导致幼儿园的课堂感觉与实际的需求方向差别极大。

二、幼儿园绘本教学的改进研究

在对现今幼儿园绘本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之后,其发展改进的方向就能够确定,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措施的提出,进而进行实际的措施采用,使得该种不利于将来社会发展的现象得到改变。

1.让儿童进行自我的表演

其具体改进的第一个方向就是儿童课堂主导性的确立,其主要采取的改进手段就是进行儿童课堂故事的自我讲述以及多人表演。其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将20多个学生分为四组,即每组6-8个人,每次的绘本课堂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手法就是让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在此过程中需要限定一个前提就是每次讲述者都需不同,在此之后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故事的简述,并进行表演,在四组进行完成之后,教师进行相应的鼓励,以及个别点评,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言辞方便和缓和性,在最后评出最优组,奖励小红花以及糖果,以及讲述最优者奖励两朵小红花以及糖果。进而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演能力,进而使得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以及对于绘本的兴趣提高。

2.让儿童进行图片的欣赏以及自我的想象

幼儿园时期的儿童存在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新鲜以及色彩斑斓的事物极为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的措施提出就是进行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将绘本中的图片进行播放以及增加一些课本中没有的图片,使得学生对此感兴趣,注意力增加,在进行生动有趣的富有感情的简单讲述,在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自我想象,进而使得学生的想象力以及鲜活性得到发展。

3.对儿童进行鼓励以及奖励

在幼儿园绘本教学过程中急需注意的一点就是对待儿童的态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言辞影响。在该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改进就是在绘本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忽视学生的存在以及忽视学生的现状,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添加一些游戏内容,在该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点就是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肯定以及适时的鼓励,使得学生对自我的表述以及自我的行为产生自信,进而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增加,对于教师的亲近感增加,使得绘本教学的发展更为快速。

三、结束语

第4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堂教学;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型组织;民主平等;课堂大对话;教师团队;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急切需要一批具有研究能力、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的教师,校本教研工作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方。我们认为工作策略在于从课堂教学入手,发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不断彰显的实践性、全员性、反思性、日常性等特点更凝聚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并创设了校园里的民主平等、合作对话、谈谈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促进新型的学校文化逐步形成。在这种指导思想指引下,两年来,我校进行了各种研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教研特色的新型校园文化。

1 系统思考、找准突破口、确立工作主线

系统思考可以令自我超越、共同愿景、组织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首先,我们对学校的过去、现在、将来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型组织,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并围绕学校发展整体思路制定了阶段性校本教研工作主线――以课堂教学为校本教研主线,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真正落实在“研究”之中,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1 以“期末试卷分析的再分析”作为突破口。任何一项研究,都是一个整体,找准一个突破口,就是给教师了一个研究“抓手”,这个“抓手”既要体现研究的主要问题,又要贴近教师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慎重选择。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贯彻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程改革,学生收益,教学质量是第一要义。上学期,我们把“试卷分析”作为根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效果很好。但从中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产生、发现的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继续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从“对期末试卷分析的再分析”入手,找出有价值的问题,研究对策,提炼成科研课题。探索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避免了上一学期教研问题零散、不深入、不系统的弊端,又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提高校本教研的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1.2 组织实施。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到所负责的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对上学期试卷分析进行再分析。引导教师结合分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有价值的、共性的、尚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试卷,将问题反映到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

2 平等对话,提高教研能力

我们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通过某一节课堂教学引起的教师研讨活动。我们认为:“对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你一句我一句,形式上的热热闹闹,甚或是自话自说。没有思想的碰撞,问题的争论,反复的过程,形成共识,就不是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在实践中它还必须具有形式和方法的特征,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因此,以“领导班子调研课”、“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青年教师课例研讨”三种形式,使“大对话”活动在不同的层面得到了具体的落实。在实践过程中,使教师、教研组长、学校领导、专家等人平等对话,各抒己见,观点碰撞,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从而使教师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1 领导班子调研课,把握教研方向。主要目的是参与引领,把握方向,发现问题,提升整体研究水平。为了统一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科学理念,树立全校抓教研、全体参与教研的氛围,每学期初,班子成员都会针对性地深入课堂听青年教师的课。课后,全体班子成员和教研组长、做课教师一起,对这节课反思、研讨。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同时,就这些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总分析,为下一环节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借鉴。我们采用调研科活动记记录表的形式,参与到整个大对话活动中。

例如:我们在领导班子调研课时,发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重视自己在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分析课堂上学生发言不积极的原因,找出研究主题――“正确处理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的研究,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效果显著。

领导班子调研课是校本教研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价值在于及时掌握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正确引领,并把握学校教研的大方向,避免走弯路,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2.2 青年教师课例研讨,解决共性问题。青年教师热情、精力旺盛,但经验不足,较少经历过完整的研究过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部分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出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材的使用方面。选择部分学科的青年教师,进行以典型课例为载体的研究。通过研究的行动过程,不但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有了更准确地把握,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确定“教教材”与“用教材”的本质区别。例如:数学《方向与位置》一课,任课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后,将课本上某地理环境的方向辨别的教学内容,变更为学校周边建筑物的方向辨认,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家长反映很满意。

2.3 课堂教学对话研讨,广泛提升教师能力。“课堂大对话”是我区广泛开展的一项活动,它是以一节或几节课堂教学为载体,引起各方(各学科教师、专家)平等对话的一项教研活动。其活动原则为:平等、民主。目的在于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了学校领导的教研活动和青年教师典型课例研讨作为基础,全校性的“课堂大对话”活动就具备了准备充分、计划周密、起点高、研究深入的前提。“课堂大对话”活动氛围两个阶段、两个层面进行。第一阶段为教研组层面,重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广泛问题,教师学习如何共同解决问题,活动为期一个月。我们选择出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四个学科进行课例研讨,同学科教师围绕作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平等对话,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设计诸方面,进行了研讨,寻求解决策略。通过这些活动,营造和谐、民主的研讨氛围。同时,我们也发现本阶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评课”现象较明显;研讨的问题比较分散,交叉性不强,不易形成教学观点的碰撞。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开展第二阶段“课堂大对话”活动。

第二阶段“课堂大对话”活动成为学校层面的活动,为有效解决第一阶段“课堂大对话”中存在的问题,将研究推向更深的研究层面,重点解决教师研究能力提升的问题。我们调整思路,完善计划,特意选择二年级一节数学课《抛硬币》作为课例,成立了以各学科教研组组长、30岁以下教师为核心成员的“课堂大对话”活动小组,开展全校性“课堂大对话”活动。这位教师在不同的班级上了六次《抛硬币》,每次课后,小组成员和听课教师都进行了平等对话,大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展开研讨。作课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提出困惑,寻求帮助,从本学科知识技能方面去研讨问题,引导方向;参与对话的各学科教师从各自学科同角度研讨问题。六次相同的课,解决的问题不同,获得的经验不同,研究的深度不同,产生的问题更是不同,这样一个以“对话”为主要形式的研究过程,锻炼了教师,提升了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善。经过近两个月的“课堂大对话”,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4 有形成果的积累,成为丰富的资源。课改几年来,我们发现:问题解决了不少,也有不少成功的做法,但是却出现了重复去研究前面已经解决的问题的现象,没有将以前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作为教学资源积累下来,这是许多学校校本教研低层次徘徊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校本教研的主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为课例资料的积累和共享。

例如: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抛硬币=》一课,就作为典型课例记录了研究成功经过。

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删除不适当环节:

如:导入环节――原教学设计为:学生“猜教师年龄”。我们经过两次做课、研讨后,一致认为:二年级学生对成人年龄的判断有困难。并且,这一环节与教学目标联系不紧密。于是决定删除“猜教师年龄”环节,直接进入新课。

②根据教学需要,修改不完善环节:

如:练习环节――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词去判断描述“冬泳需带物品”。课后,我们发现:学生的生活离“冬泳”较远,课堂上,学生纠缠于对冬泳的理解,偏离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对新知的巩固,因此,研讨决定:将本环节――判断描述“冬泳带物品”改为判断描述学生熟悉的生活“每天上学带物品”。

③依据学生认知需要,调换教学顺序:

如:教学环节――游戏引出确定性、不确定性问题的学习,教材中的教学顺序为:用“抛硬币”“摸球”游戏依次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问题。第三次大对话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比较容易理解,这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于是调整教学顺序,采用小魔术――“猜一猜”,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再用“摸球”游戏,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经再次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④依据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增加教学内容:

如:我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增加了“猜一猜”环节。即:让几个学生从一个盒子里随意摸出一个球来,教师自己猜,并且都能猜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让学生观察盒子里装全是黄球,从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实践证明:事半功倍。再如:在练习环节,我们增加了装珠子游戏。即:让学生根据三种要求:“摸出的一定是蓝珠子”、“摸出的可能是蓝珠子”、摸出的一定不是蓝珠子,动手装珠子,让学生经历从“摸”到“装”两个层次,充分体会事件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 校本教研解决学校文化的建设

只抓教学,只抓方法的改变,人不发生变化,很难说教师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3.1 校本教研直指人的发展。由课堂到课外,由教学到教育,促进教师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学科问题,是教学方法问题,其实不尽然,追根寻源,很多问题是教师观念、心态问题。校本教研带给我们很多新的概念,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构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打造一支团结协作的团队,更利于师生的成长。因此,我们把校本教研的意识、领域扩大,真正解决学校、教师团队面临的实际问题,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难忘的体验式拓展培训。培训活动结束后,我们又组织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活动――谈体会,讲感受,大家的感受很多:一要平等待人,善待我们的合作伙伴;二是要齐心协力、勇负自责、坚持到底,实现共同目标;三是团队的智慧、团队力量是无穷尽的,融身于团队就会体现到团队带来的温暖。

3.2 利用网络拓宽教研平台。校本教研改变的不仅是课堂教学,还使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它所构建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更快的成长。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拓宽校本教研平台,①在校园网上设立了:ftp、教学感悟、教育故事、教研案例、教后反思、教研论坛、教师原地等栏目,实行专人管理,并给教研组长上传本组教师教研有形成果的权限,便于及时将教师教研中形成的有形成果在校园网上,利用网络环境最大限度的进行有效的交流、教研,形成资源共享;②建立视频窗口,拓展交流平台,提高教研效率;③经常教育信息,引领教研方向。a教育理论:定期上传有关课程改革方面的学习内容,便于教师学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自身素质。b问题: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将生成的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及时在网上,引起大家思考,引发争论,寻求解决的最佳方案。c有形成果交流: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有形成果,我们把这些经验、成果传到网上、展示交流。

4 校本教研带来的变化和思考

校本教研其最终为和谐学校文化奠基,提高教师素质。经过两年来的实践,从汇集教师智慧,打造研究性教师群体方面,我们有了以下可喜的改变:

首先,我们营造出平等、和谐、宽松的研究氛围,形成教研共同体,为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提供范例;教师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诸方面都有不同层次提高。

其次,体现在教师明晰几个问题:a研讨不是简单的评课;b反思不是个人的检讨;c对话平等,没有权威。从活动初的作课教师课后检讨自己在课堂中的失误,到现在课后发现问题寻求帮助;从研讨时教师们七嘴八舌自说自话,观点不交叉,到现在能围绕一至几个重要问题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无不反映出教师的成长,体现教师对校本教研实质的准确把握。

第三,体现在教师提高了几个意识:a教师的问题意识;b教师的再反思意识;c教师的研究意识;d集团合作意识。在第二阶段六次的“课堂大对话”活动中,不同学科的教师围绕一节数学课,从多方面分析课堂教学中产生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大家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把握、教学设计诸方面,进行了研讨,每次解决一至两个问题。我们依次解决了:“教学环节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顺序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教师应关注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应给学生充分的验证活动空间”等问题,促进教师问题意识的提高。特别是教师的再反思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在大家对作课教师的反思进行再反思,对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都反复思考,澄清了一些原有的模糊认识。教师互助行为有了明显的增强,在活动中,无专家霸权、无话语权威,教师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发展。

第四,体现在有限成果撰写上。教师们写出了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感受,写出了教学中事件的发生及背后的教育理念,写出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写出了“课堂大对话”活动中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的情绪也从被动的应付逐渐转变为娓娓叙述。

第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两年来我们研讨了三十余节课,在这些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教学内容,更关注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更专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并形成一些经典课例。

第六,体现在教师的集体协作意识上。教研组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共同体,从选课、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充分显示教师的集体力量。

第5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一、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现如今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多方面研究,专家学者们总结出了当前的古诗词教育普遍存在的客观性问题,具体包括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师对诗词的引导不充分。过于重视背诵古诗词,缺少引导,孩子们只知道为了背诵而背诵,并不能真正理解一首古诗词的真正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古诗词教学需要深入诗词中感受其音乐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朗读,逐渐增添他们的文化底蕴。因此老师应该重视朗读的巨大作用,要让学生们自主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寻找诗词带给他们的文化熏陶。目前,只有少数老师能够意识得到朗读的重要作用,绝大部分老师仍然只是一味让学生背诵,缺乏引导。第二,针对片面知识学习,缺乏体会诗词本身的意境。学生偏向于注重对诗词内容的片面理解,而忽略了作者创作诗词的创作背景。教学过程中只是要求背诵、默写和理解诗词内容,而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未被当作重点,导致学生不能理解和体会到诗词中作者寄托的情感。很多老师对待古诗词如同对待其他文言文,一味采用程序式的教学方法,如介绍作者背景、诗词的表达方法等。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往往直接导致诗词教育的具体内容功利化,只需背诵与默写就能完成教育任务;其次,由于快餐文化的影响,孩子们只对新世纪的先进多媒体读物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诗词读物的热爱;再次,教育方式程式化,方式被固定,所有诗词在老师看来都只需要一套固定的讲解流程,导致学生逐渐对古诗词失去兴趣,达不到古诗词本身传达的情感效果;最后,教育工作者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不明确,学生本应该带着赏析的态度去学习古诗词,应该带着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学习,而不是一味背诵朗读。

三、解决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修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特别是语文老师,专业素养可以说就等于是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自身的底子足了,才能以一名合格教师的身份来感染与熏陶自己的学生,文化修养是没法通过单纯的说教方式去传递的,只能逐渐感染,逐渐熏陶。因此,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职责将知识传播给下一代,但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民教师也要对自身的实践经验不断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改革,适应发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时刻跟上教育改革的脚步,才能跟上学生思维的脚步。

第三,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意味悠长,耐人寻味,并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是小学生接触我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教材。因此,必须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正_认识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习古诗词并非易事,现如今我们的周围生活环境已经被视频、漫画等资源所充斥,这些资源看似简单方便、易学易懂,但是相较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化底蕴和魅力十分浅薄。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如今孩子们对国外的快餐式文化,包括动画、漫画等方面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国内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应当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谋求更好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宏霞.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情感读本,2016(11):41.

第6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最多只能成为“海绵”,始终不能成为其自己,仅能成为教者的影子。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个性和特长的充分发展,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必然导致个体阅读数量少、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差、阅读时间浪费,对文本提供的信息极为不敏感,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仅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对于有思想的个体而言是非常可悲的。

只有让学生直面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在现行阅读教学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感能力极其低下。语感能力包括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要靠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多读、熟读来不断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直面对话,有利于提高个体的悟性。《兰亭集序》王羲之在文本中隐含了对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深层思考,这些思考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那么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这种哲学思想只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次多角度的领悟,才能真正有所得。虽然每个人所悟的东西不一样,但经启发终会是有悟,这比灌输的效果好上若干倍。语文教学应是终身教学,而且很大部分在课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个体只有在与文本的屡次直面中,才能体会到什么方法得当、什么方法不适宜,这对其自身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个体将来才能进行自主阅读,完成自我解读,进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创新自我。

基于以上高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一、教者要修炼内功,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阅读的直面对话、双重发现理论的实施,对教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说挑战,是因为学生的自主阅读、个体品味、独特感悟的获得、发现、疑惑再也不是教者能全然明白,唯有早早预设;教者再也不能靠捧一本教参吃饭、用标准答案来压学生,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直面”无法进行。说机遇,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促使教者转变角色,苦练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功。直面对话的“对”是“相对”、“对等”的意思,既然如此,教者就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有平等意识、有真实感的人。阅读教学中,教者须先于学生直面文本进行双重发现,这种直面发现直接关系着学生直面发现的质量。因此,教者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要能于教材钻研中获取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文本“僵死的意义”转换为“富有活力的意义”。

二、要激发蕴藏于个体内心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进入阅读天地。不难发现,每学期初,学生看得最多的是语文课本,这是个体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兴趣。可见,绝大部分学生是存在着阅读兴趣的。然而,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消失。探其原因不外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者为追求操作程式花样,而让学生意识处于不自觉状态,让学生身不由己地带着压力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会消失殆尽。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做个有心人,可搜集一些典型的材料,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阅读能优化人生”的道理。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爱受表扬是人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可以结合学生阅读实践,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如学生阅读后思想境界提升了,思维创造能力提高了,都可给予表扬,通过表扬引导,来促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对课本进行讲解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的教师可以只教给学生理解、鉴赏它们的方法,而不该把我们或者教参上的“理解内容”强硬地交给学生。具体来说,阅读方法可以分为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和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两种。教师应当使用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在告知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迅速、准确、有效地把握阅读文章的相关信息,在引导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语言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在深刻领会这一教学方法的前提下,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信息的收集、结构的梳理、内容的分析和综合领会等,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第7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关键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 现状分析 改进措施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主要模式。其目的是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学校从2004年开始招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经完整地培养了7届毕业生。招生人数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目前的100多人。经过10年的研究生培养,截至2013年7月,学校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555人,已授予专业硕士学位311人。目前学校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同时也发现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教务部与医务部共同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1.调查对象

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7~2012级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毕业研究生和在读研究生。

2.调查内容

对学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临床轮转、考核体系、学位论文审核、答辩程序等问题进行评估。

3.调查方法

向毕业研究生发放问卷86份,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69.8%,入学时间集中在2007、2008、2009年。向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156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80.6%,入学时间集中在2010、2011、2012年。

二、结果和分析

1.课程设置情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学位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但有少数研究生认为课时数和学分设置存在着不足之处。课时数的安排和授课内容存在冲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设置上有部分不合理性,需要改进 。

2.临床轮转

在调查对象中有64.7%的人认为临床轮转安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35.3%的人认为临床轮转安排太笼统,没有体现出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有39.7%的人认为某些科室的轮转周期过短或过长、以致影响整体的轮转安排。另外,在轮转管理方面,也存在着38.8%的不合理性。通过具体调查,大部分是由于在临床轮转过程中教学部门和科室的监管职能没有划分明确,造成部分研究生的轮转流于形式,或没有完全按照轮转计划执行。

3.考核体系

通过调查,有36.2%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出科考核体系不太完善,考核内容太局限,没有充分体现研究生在轮转科室的整体表现。大多数研究生认为中期考核和毕业考核的流程和考核内容比较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有7%的人认为毕业考核中的质量评价体系存在一些弊端,需要改进。

4.学位论文评审

通过表4可以看出,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学校的学位论文评审体系的构建比较有认同感,尤其对我校从2010年开始使用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尤为满意,这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目前实施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满意度较高。研究中也发现,有少部分研究生对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认同感较差,因此,合理规划研究生课程设置、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出科考核等环节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学位论文评审工作,有利于提高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应用型人才。

1.加强学位课程建设,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先集中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位课程学习。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生源特点,结合其他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经验,制定出一套适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包括医学科学技术哲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基础、医学科研方法、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执业设计、医学临床英语等,为研究生进行以后的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开设了免疫学、病理生理、药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肿瘤学等。部分教材、讲义由我校多年从事研究生教学的高级教师编写,其内容既紧密结合临床又具有较强的科研性。为了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我们还特意增加了临床各学科领域新进展这门课,由临床上具有多年工作经验、创新精神的导师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我校还引入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 )教学法,训练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由研究生学院、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课时数和学分制,同时结合毕业研究生的建议,逐步进行调整。目前规定总学分不低于26学分,未修够学分者不予发放成绩单。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使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前就完成了一个良好的医学知识储备,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合理安排临床轮转,采取分级管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半年的学位课程学习后开始进入临床能力训练阶段。他们主要在二级学科(内、外科在三级学科)相关专业开始轮转。轮转周期为1年至1年半。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轮转计划。各专业至少轮转3个科室,同时需在相关的医技科室轮转。轮转周期一般为1~2月,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在轮转过程中要求研究生掌握相应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时填写研究生学院下发的《临床能力培养训练记录手册》。针对轮转管理混乱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三级管理”措施。教务部属于“一级管理”,主要负责检查研究生的考勤和是否严格按照轮转计划执行。在轮转过程中,教务部会不定期地进行抽查,以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科室属于“二级管理”,科主任负责为轮转的学生指派指导教师,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本科室的规章制度,参与本科室的诊疗活动。指导教师属于“三级管理”,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工作,遵循“放手不放眼”的原则,指导学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通过分级管理,使临床轮转有序地进行,为有效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完善临床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核一直是保证和促进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临床考核,不仅能考察研究生临床工作水平,而且对规范临床操作、提升临床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进行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研究生每轮转完一个科室就要进行出科考核。由科里组织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3~5名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量、轮转记录、病历书写、体格检查、技术操作、诊治能力,对研究生在轮转科室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估。中期考核包括专业课、专业外语考试,由教务部统一组织,出题范围包括二级学科,兼顾三级学科。临床能力毕业考核包括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因此,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选择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对保证考核的可操作性和考核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对于提高医院临床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效益,确保教学各环节有效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组成了临床考核委员会和临床专家考核小组,由富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担任考核专家。每项考核内容设定量化指标,杜绝印象给分和人情分。通过建立临床能力考核评价体系,保障临床考核有序进行。同时不断完善目前采用的“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争取做到能力训练寓于培养之中,能力考核体现培养内涵,能力水平依托培养提升。

4.规范学位论文工作,提高论文质量,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与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必须进行开题报告。在导师指导下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所选课题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开题报告采用5% 一次不通过率,不合格者一月后组织二次开题。我们一直采用所有学生的学位论文全部送出“双盲”评审,首次盲审未通过者修改后可二次送审,二次盲审不通过者取消论文答辩资格。“双盲”评审两份未通过者取消当年答辩资格。2010年起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文字重复率在33%以上者必须重新修改,这对提高论文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每年学校都进行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对入选的学生及其导师给予奖励,在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产生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总之,通过对学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确保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鞠学红,管英俊.全日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86~689

[2]吴昊,单珠凤,杜祥,临床医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模式的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99(6):19~21

[3]鞠学红,管英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45~48

第8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摘 要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2014―2016届社会体育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共计376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就业的种种因素,帮助体育专业毕业生了解目前体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从而为提高体育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作参考。

关键词 近3年 河南教育学院 w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现状

一、近几年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在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不仅为该专业的学生安排了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开展了健美操、街舞、拓展等课程。安排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一点,所以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相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要高一些。

(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在2004年以前,师范类的都属于“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在当时,我国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但稳定,而且就业率也是比较高的。但是在2005年这种制度就已经取消了,所有的毕业生毕业后都是要面对人才市场的。处在2014―2016届的学生也是要面对这一切的。他们的就业形势也是较为严峻的。

二、影响河南教育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自身的因素

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在培养学生上,目标单一,而且目标也不是特别的清晰.培养目标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院系在这方面责任也是非常重大的,他肩负着培养各种各样体育专业的人才,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说应该全方面的考虑,尽量避免培养目标的单一这一缺点,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以及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也就能够避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这一问题了。

(二)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

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是相当的不满意,就业指导课程没有被重视起来,也没有更好的引进课堂,更没有提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做充分的准备,很多学生其实都是很缺乏对社会职业以及社会需求的正确认识,所以在毕业求职季这种问题就都慢慢的暴露出来了。

(三)河南教育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因素

有些学生对于对于一些新的政策的不了解,对于就业制度的不清楚,以及各种机遇没有把握住。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专注自己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缺乏。以及体育专业毕业生文化课方面相对比较差。本分毕业生对就业面试技巧培训重视不足,提前没有做到充分的准备,使得很多学生在面试时心理出现紧张的现象。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对于就业时好高骛远的的就业观,对于就业方向的选择、就业城市的选择、就业职位的不同看法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就业。有些毕业生就业动力不够,缺乏自我奋斗的精神,竞争意识,不能够在大学期间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由于种种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使不少一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毕业来临的时候才会感到压力的存在,而无能为力。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近十年,全国高校各种专业的扩招,使得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河南教育学院体育专业又是专科,造成了本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而且培养目的较为单一,造成了本校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力总体质量不够高的原因。

3.本校就业指导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就业指导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导致了本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就业率低。

4.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种种自身的因素,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二)建议

1.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应重视课程安排,要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淡化界线。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2.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应重视培养目标的明确性,把培养目标应放在培养门类齐全的全面综合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上。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结构能力协调发展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河南教育学院体育学院应该加强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全程就业指导,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制度,按照专业的指导方法,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大学一二年级时,做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光观、成才观,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逐步了解社会各种职业,不断巩固自己的专业思想,夯实知识基础。到了大三应着重就业形势政策、就业程序、方法和技巧、就业心理的指导,逐渐的引导学生加快个人适应社会的进程,自觉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角色到的转换,及时做出必要的择业调整,正确应用各种相应的政策,抓住各种机遇,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通过不同阶段的有机连接,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学研究先进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传统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企业对于金融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要想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先人一步,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我们当前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时展的必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金融开始向着市场、国际化快速的发展,使得保险、证券等各种金融行业突破了国境之间的限制,随着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外国的金融企业开始在国内开展金融业务,对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企业参与到了全球金融发展中,服务于世界各个国家的金融服务,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因此,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培育出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的人才要求

无可厚非,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教学之路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方高校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当中。而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导致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同时随着我国人才的供大于求,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应用能力也就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必须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以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重视金融理论理念只是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方法死板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导致了相关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当前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理念知识相结合。比如,在金融专业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实际案例与理念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教师选择一些国内外金融行业中比较典型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个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理念,学习往往对于真实案例具有更高的兴趣,从而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的同时,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只是的应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除了需具备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因此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其一,高校应增加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学习。其二,强化实训基地的培训,严格制定实训基地学生培训的各个环节的内容,保证实训基地能够提供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三,加强学生实习工作监督,对学生实习工作中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监督反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四,重视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通过晚上某个任务提供自身的实践能力,确保任务驱动教学能够提供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五,鼓励学生休息时间到金融企业进行兼职工作,培养自身的一些实践工作经验,学校也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兼职工作的实践机会。总之,我们应尽可能的让学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不?嗵峁陨淼氖导?能力。

(三)改革课程评价模式

在课程评价上,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每学期的评价主要将日常出席情况和理念知识掌握情况作为主要依据,对于学生应该能力方面的考核在学生毕业考核当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多,这样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因此,在改革课程评价模式上,在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的同时,将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纳入每学期的期末考核当中,提高学生实践环节成绩的比例,让每个学生自入学变一直重视自身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大一学生实践课会比较少,我们在加大学生实践课程的同时,将学生的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的期末评价当中,每一学期都是如此,这样让学生从一开始便重视自身应用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