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治理效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论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共有制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的民营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为活跃流通、繁荣市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安置下岗职工和富于劳动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如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家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扩张中的融资“瓶颈”等。民营企业要想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企业制度。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发展内部审计。
在产权特征和公司治理上,民营企业与国有国营企业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权明晰程度,前者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而后者国家作为一个产权主体,看似明确,实则模糊;二是委托关系,前者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从而不存在股东与经营者层面上的委托关系,或者所有者不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存在委托关系,但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关系简单,后者所有者不可能直接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委托关系一定存在,而且委托人和人之间主体不明确、关系模糊、委托层级较多。
民营企业设立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内在的主动需求。在民营企业,其外部产权明晰,不存在多级。企业是一种团队生产,当存在个人行为的外在性时就会有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如果没有监督者的监督就会有偷懒、虚报业绩、转移企业财物等现状的发生。当存在委托责任关系就会有受托责任人对委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有没有如实履行受托责任等问题。作为理性人的民营企业的业主(股东)当然就会想方设法杜绝这些增加企业内部成本到其自身财富增长的因素,但依靠其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时,业主(股东)控制的距离太远,难以实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即使是业主(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使企业团队努力工作,但企业团队内各个职能部门所作出的努力是否能够如愿以偿的给业主(股东)带来效益,增加其财富,有赖于外部人的评价,因为一个人或组织难以对自己的工作好坏和努力的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和预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个专司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有利于协助业主(股东)组织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其财富最大化的目标。
二、论文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职能进行了论述
1、大家一致认为,内部审计目标是内部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内部审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所以内部审计目标必须反映所服务企业的性质,并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的本质特性及其内部审计的本质要求。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目标是单一的,就是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反映民营企业最本质的内生变量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民营企业的股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财富的不断增长,而在有效的公司治理构架下,经营者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在这个组织目标统辖下,内部审计目标就是在于协助组织成员增加企业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2、内部审计职能是围绕实现内部审计目标而内生的固有功能,它受到审计目标的影响,所以审计职能也会受到企业特性的影响。
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目的就是在于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协助和保证组织实现目标。除了国有企业一般的评价和控制等服务性职能外,因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公司治理属性不同,还突出明晰产权和咨询等服务性功能。民营企业的产权属性表现为外部的明晰性和内部的模糊性,公司治理上表现为存在构建合理公司治理的基础,产权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拥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所不具有的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而存在构架合理公司治理基础的属性决定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功能。
因此,咨询是民营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在一个存在有效公司治理机制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领导团队追求价值增值,内审必须帮助组织实现这个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极其复杂多变,内审凭借自己的独有身份和优势,采用参与式的审计方式,以服务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保证咨询服务。其所涉及的服务咨询领域包括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项目投资、销售市场景气状况等战略性决策,也包括了物资采购、生产工艺,产品促销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系统效率、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等技术和运营性决策,内审人员通过与经营者的交流自己的审计结论协助经营者改善经营效益。
三、论文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阐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管理取决于民营企业本身”,这是这次所有论文的一个共同点。在民营企业,无论是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治理结构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单边治理结构,经营者都有动力把内部审计机构安排成最具有工作效率和效能的组织结构,内审工作效率和效能的是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为了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民营企业应把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业主(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会人数不多,工作机制和决策机制灵活,能够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隶属于股东会的领导,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对于规模大,按公司制运行的民营企业则应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之下。
在管理体制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受本单位的领导,对本单位的上级负责。在业务上受内部审计协会的指导,具体表现应为执行遵守《内部审计条例》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四、论文探讨了审计内容与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一是保证企业组织合理,生产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保证内部控制系统提供的信息真实及时,以便保证实现审计目标,提供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发挥内审的管理职责,实施管理审计,达到性、效率性、效果性。内审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助组织成员,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达到企业经营的既定目标。
论文摘要: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但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而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二者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控制偏重价值管理,财务治理则偏重利益调整,财务治理是广义公司财务制度的一部分。本文就财务治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财务治理界定
关于公司财务治理(Corporatefinancialgovernance),国内各学者的观点不一,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伍中信(2001)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还指出,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经济利益冲突。杨淑娥(2002)认为,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财权通过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衣龙新(2002)认为,财务治理涵义可概括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林钟高(2003)则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定义并无很大分歧,都认为财务治理是以财权合理配置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不同在于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界定不同。笔者认为,只要涉及到财权的配置,均可归属于财务治理的研究之中,但是财务治理是否仅仅局限于一种“制度安排”。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并在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财务约束、财务评价等机制以达到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套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行为和规范。
二、财务治理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一)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财务治理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研究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公司治理主要是界定和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财务治理结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公司治理的灵魂。财务治理总体上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其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必然要遵循、借鉴公司治理理论。应该说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是最为直接的、重要的,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而财务治理理论的不断充实、发展也必将促进公司治理理论的不断拓展、完善。如果用财务治理涵盖公司治理,则夸大了财务治理的范围和作用,限制了公司治理的范畴。公司治理除包含财务治理内容外,还包括人事、经营等方面的治理。应当说财务治理本质上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和根本体现形式,公司治理的其他方面治理效果也最终要落实到财务利益上加以体现。如果用公司治理定义、替代财务治理,则更为偏颇,局限了财务治理内涵和外延,除从属于一般公司治理共性外,财务治理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可见,财务治理并不等同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联系:一是公司治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发展和深化。二是公司治理的模式决定财务治理的模式,财务治理的模式反作用于公司治理的模式。三是公司治理的目标影响财务治理的目标。四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都根源于财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五是从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角度来看,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都随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其内容也逐渐由只发生在公司内部所有者、经营者以及相关权利机构之间的狭义的活动扩展到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公司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六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方式,更应该是一种动态的管理活动,因而不能将公司治理和财务治理仅仅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更应该从治理活动的动态含义来理解。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区别主要有:一是制衡的着眼点不同。二是激励的侧重点不同。三是约束制度的侧重点不同。四是机制涉及主体不同。五是保障实施主体不同。六是财务治理
比公司治理更为深化。
(二)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基于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治理主要是对财务资源和财权的安排机制,以形成利益相关者之间财权的战略联盟,提高企业财务运作效率及公司治理效率。由此可见,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构成了公司财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联系表现在:一是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公司财务系统,都是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二是两者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处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一贯性。如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战略的拟定,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服务与发展方向;财务管理对公司财务的全面调控,决定了财务管理中财务控制的力度和手段;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决定了财务管理中具体财务制度的基调。三是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如果说财务治理是从财务角度对企业内外部人与人之间利益分配的关系所做的协调和配置,那么财务管理就是这种协调和配置的应用。四是财务治理、财务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状况的优劣直接影响财务管理,进而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而财务管理和公司绩效又受到财务治理的根本性制约。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区别为:一是从公司运营角度看,财务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财务治理则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因此,公司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也就决定了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财务治理主要从宏观上对财务管理中所产生的财务关系进行指导、监督、控制和制衡,保证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一种制衡机制;财务管理则是在财务治理框架下,具体进行财务运作和经营活动,基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种运行机制。二是财务治理从制度性层面规定了公司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而公司财务管理则着重研究在这样的框架下如何通过科学的财务决策实现具体的财务目标,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具有鲜明的“技术性”特征。三是财务管理着重于对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控制,表现为上层财务主体对下层财务主体的财务行为的一种单向规制活动。财务管理的效率性主要体现为公司财务成本总额的减少,即公司净资产值的增加;财务治理则着重于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结构性安排,以及财务权力运作方式的优化,表现为财务主体之间财务行为的双边或多边相互协调与控制活动。财务治理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公司各层级财务主体的财务权力总成本的降低。四是财务管理是从定量角度论证企业价值,探讨企业财富是如何产生的,是财富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而财务治理则是从定性方面研究企业价值,确保这种财富创造能够合乎各方利益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企业财富创造的基础和保障。(三)财务治理与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财务战略的本质既反映其“战略”的共性,又揭示着其“财务”的个性。财务治理包括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包括财务战略,财务治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与财务战略理论的整合,财务战略是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联结的纽带。财务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是公司治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或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这就需要财务治理理论的指导,从制度上保证企业最高决策层有效行使最终决策权,同时其他部门也能按制度积极配合,共同实现财务战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因此财务战略在财务管理中,进而在财务治理中的突出作用不可小视。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公司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同时公司理财的方向和路线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1 现今我国公司理财主要问题
1.1 公司理财目标局限性
现代公司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长期以来,人多数公司的治理结构框架是股东至上原则,在这种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日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但是在现代企业中,除了股东投入资木外,一般管理者、职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都为公司的发展承担了较人的风险,如果单纯地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忽视了公司的其他群体的利益,就会导致他们自动割裂与公司之问的利益纽带,无法培养长期忠诚于公司的员工,这与现代管理理论中逐渐重视人力资本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而以股东至上原则为基础建立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发展与调查。而公司理财日标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不但间接反映着公司治理结构环境的变化结果,而且还需要根据治理结构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查。因此,公司理财日标应该适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否则将会给公司发展带来极大的无形风险隐患。
1.2 多种理财工具的两面性
从开展理财业务公司的内部角度看,通过采用创新金融工具来提高其资产经营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并有效降低财务运营成本与交易成本来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是公司财务活动部门在内部推动新型理财业务发展的动因。金融机构则通过开发风险管理技术,可以提高理财公司的资产赢利能力以及提高现金的投资利用能力,为投资者创造惊人价值而进行创新。但是,创新的理财工具都是以传统理财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如期权、期货交易等,其风险明显大于传统的理财工具。随着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人和复杂化,资本活动的不确定性也愈发突出。公司在努力进行多力一位经营,做出合理的投资组合的同时,所面临可能爆发的风险也在不断加人。运用新型理财工具开展业务的公司必须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交易的限额,亏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等。如果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和不完善,这些新型理财工具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将十分巨人,公司无法承受这种可能比木金放人若十倍的风险损失。
2 公司财务走出困境
2.1 会计报表应用之理财创新
要重视会计报告在公司理则中的应用,首先要明确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尽管人们对会计和财务的本质及二者关系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但日前人们还是基本上接受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财务是一个管理系统的观点。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一是提供会计信息,即以货币表现的资金或资本的信息,二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财务是一个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组织财务活动,协调财务关系、提高财务效率。会计这一信息系统反映的正是财务管理系统中的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财务效率,财务管理系统中的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和提高财务效率的决策与控制正是依靠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公司理则作为财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组织公司资本运筹、提高公司资本运筹效率中必须要注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无论对外报告还是内部报告,从公司理财角度看,它们都是公司理财的基础与工具。公司理则无论从资本的运动过程(筹资、投资、经营和分配),资本的增值过程(资本存量、资本流量与资本增量),还是资本经营层次(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都可通过会计报告来反映,会计报告对公司理财过程及结果的这种反映为公司对资本经营的战略决策与管理控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公司理财本质是要通过资本经营实现资本增值。为实现公司理则这一目标,公司在组织体制上往往根据责权利统一原则划分责任单位,形成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责任中心。公司理财正是要搞好公司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的协调与统一。公司内部报告正式是为满足公司理财的这一要求而设计和应用。从公司理财这一角度出发,公司内部报告是以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产品经营报告为主线的完整系统。
2.2 充分利用税务理财创新
在对税务筹划的现实需求和筹划原则进行全面分析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现代企业税务筹划的基本思路进行探讨。
(1)缩小税基。由于税基是计税的基础,在适用税率一定的条件下,税额的大小与税基的大小成正比,税基越小,纳税人负有的纳税义务越轻。缩小企业的税基可以直接减少应纳税额,还可间接适用较低的税率,即在税法的许可范围和限额内,实现各项成本费用扣除及摊销最大化。如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合理选用、成本费用合理分配、存货的成本计算法和销售商品的计算法、高利润公司并购高亏损公司以冲减盈利公司的利润等。
(2)延期纳税。延期纳税是纳税人根据税法的规定将应纳税款推迟缴纳而相对节税的方法。延期纳税虽不能减少纳税人的纳税总额,但纳税期限的推迟可以使纳税人无偿地使用一笔款项而无须支付利息。由于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纳税人得到的延期纳税收益等于延期缴纳的税款乘以市场利率,纳税人可以把这部分现金留在企业用于周转和投资,也就是说,延期纳税实际上相当于得到了政府的一笔无息贷款。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期间,延期纳税的理财收益会更加明显。
(3)转嫁税负。税负转嫁存在经济交易之中,通过商品价格来实现税负在不同交易主体之间的转移。如:企业集中采购原材料可以较低的价格成交,然后以一定价格发包给物流公司运往各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把一部分税负转嫁给供应商和物流公司,或者以提高价格的方式把部分和全部税负转嫁给消费者等。税负转嫁主要以流转税为主,适用那些内部投资关系复杂、交易往来频繁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孙险峰.我国公司理财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02).
[2] 张先治.基于价值的管理与公司理财创新[J].会计研究,2008(08).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现状分析
1.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
(1)董事会职责不清,监事会机制不健全。由于国有股份过度集中,使得股东大会变为国有股份的扩大会议,而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中小股东的代表很难通过股东大会选举进入董事会,这使得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所占席位的比例通常超过其持股比例,甚至董事会完全被大股东所控制,即由国家相关机构直接任命。
(2)经营者形成机制存在严重误差。根据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通常由董事会按照法定程序,在经营者人才市场上通过考核录用公司经营者。而我国并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提供、监督与考核经营者能力与业绩的经营者人才市场,在国有大中型公司中,经营人员的产生基本上由作为所有者的政府部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人事录用方法进行,使得经营者的形成机制失常。
(3)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重要组成部分中的信息机制还不健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企业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由于这类企业的信息基本被内部人控制和操纵,外部人和企业普通职工很难获得企业的真实信息。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1)对内审工作认识不足。一般来说,企业领导者更重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产、供、销及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对与此无直接关系的内审工作,则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2)内审工作的职责范围问题。职责范围狭小,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内审工作的职责范围尚未扩展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和事中,致使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地、有效地开展日常监督工作,从而极大地限制了企业自我约束作用的发挥。
(3)内审工作人员素质问题。由于传统的审计工作并不要求内审人员一定要具备很高的素质,所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多数内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仍需得到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也需进一步增强,否则难以按照投资者的预期聘用目标履行职责。
3.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
一方面,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虽然历经改革但仍存在着董事会职责不清、监事会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形成机制存在严重误差、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那么,基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之间的双向关系,则内部审计必然受到公司治理不完善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就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现状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企业领导者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内审工作的职责范围狭小、内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且在财务审计方面,目前还仅限于财务合规性审计。同样,由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因此,内部审计发展受阻必然会影响到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
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现状的成因分析
1.经理人市场不完善
目前,我国经理人市场只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育还很不规范,经理人的稀缺使企业缺乏有效的选择机制。经理人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使经理人的可约束性降低。而目前,我国经理人的市场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这为经理人的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提供了生存条件。
2.经理人员的选拔、考核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国有企业的权力结构比较特殊,即使在国有企业实现了公司制改革以后,政府对企业的人事仍然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其他投资机构和个人拥有的权力十分有限。在政府与经营者的委托和关系中,政府对经理人员的任免、奖惩标准不仅仅是经济绩效,还包含政治和其他因素,带有明显的行政控制痕迹。
3.内部审计发展滞后
我国仍处于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过渡的阶段。所以,内部审计的职能仍局限于监督和评价的传统职能,审计的重点仅是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1.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舆论监督力度
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于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融资活动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生活中资源配置的优劣。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显然,如果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扭曲资本市场上资金供应和投资机会之问的有效配置,而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是在资本市场中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在投资者和他们的人作出最初的投资决策之前,财务报告通过向他们提供基本信息来减少逆向选择问题,而当资本已经被分配到特定投资中之后,财务报告又通过提供关于投资结果的信息来减少经理人员和投资者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
2.完善董事会结构,规范董事会运作
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行使公司法人财产权的主体。进行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一是制定中央企业董事会的构成、董事比例,董事会的权利与义务,董事会与党委会、工会、监事会的关系,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等一般性规则。二是制定国有企业董事聘任资格、聘任程序、权利、义务、薪酬、考核的一般性规则。三要健全董事会次级委员会,设立专业委员会,合理分工董事成员的职责,提高效率。
3.创新内部审计模式,提升审计战略决策效率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虚拟化、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公司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作为为公司提供独立、客观和咨询服务的内部审计系统,要想更好地为增加公司价值和改进公司的经营服务,就需要更加关注公司的各项风险,确定风险焦点,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扩大审计关注点到企业的主要战略目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融资效率;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9-0051-04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赚取利润和维护股东权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社会、职工、消费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198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也日渐成熟。近年来,我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结合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走进国内学者的关注范围,并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热点。良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公司经营发展,对于公司治理及发展战略的制定也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公司治理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倍受学者们关注,从融资活动入手来研究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方式、资源利用效率等问题是一种有效途径,其中,融资效率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对于提高企业价值、有效配置公司资源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影响融资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融资方式的选择,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进而表现出的融资效率也不尽相同。参阅大量文献后发现,少有文献在研究融资效率问题时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取融资效率作为研究公司治理的切入点,并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来研究问题。当企业发现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有助于提高其融资效率时,他们就会自觉地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并将其转变为一种长期的企业行为,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958年,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无关论(MM理论)问世,认为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司无论选择怎样的融资方式都不会影响公司价值。然而,现实生活中,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它存在着大量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如何进行融资将势必会影响其公司价值、融资效率以及社会资源配置。何为融资效率?杨兴全[1]认为,融资效率是指公司在融资的财务活动中所实现的效能或功效。卢福才[2]、顾娟娟[3]等曾用公式来解释融资效率,认为它是投资收益率与资本成本率之比。只有选择最优的融资方式,才能达到融资效率最大化,进而降低融资成本,减小企业经营风险。
国内学者对于融资效率的研究比较广泛。卢福才[2]对融资效率的研究比较细致,认为融资效率主要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杨兴全[1]认为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提高有赖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吴艳丽[4]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应按照先内源融资后外部融资的顺序进行融资,这样才能避免企业融资效率低下、企业发展缓慢的情况。陈俊儒[5]的研究表明影响企业融资效率主要有4个因素,即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股权分置问题、监管制度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尚欣荣[6]从筹资效率、资金使用效率、公司治理效率和融资风险4个方面对融资效率进行了微观研究,认为这4方面对于融资效率的影响是相互联系的。陈蓉等[7]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角度,研究了股权融资效率的问题,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整体存在融资效率较低的情况,并提出用加强融资的监管力度等方法来提高创业板融资效率。佟孟华等[8]针对辽宁省的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债务融资能够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而股权融资却起到相反作用。顾娟娟[3]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效率主要受公司融资结构、质量因素以及资本市场信息的影响。Xueping Wu等[9]针对日本银行系统,建立一个新的模型来说明银行租赁等业务对于企业投融资效率的影响。总体说来,关于融资效率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资金使用效率、公司治理效率等方面,却鲜有研究将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效率联系起来。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是否会影响到其融资方案,进而影响融资效率?本文试图从这一视角找到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的方法,为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确实会影响融资,如何贤杰等[10]认为,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帮助公司降低融资约束。那么,企业社会责任究竟对融资效率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它的作用机理或途径是怎样的?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微观效率之间的关系。融资效率主要从微观角度对资金融入效率进行分析,具体包括融资成本、财务杠杆、融资结构以及最优资本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加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解释变量来进行研究。刘计含[11]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会影响公司的资本约束,良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效减小企业的资本约束,由此可以推想,资本约束越小,公司将会有更多的内部资金去开展更多的项目,那么同等资源条件下,资本约束较小的公司融资效率应该相对较高,基于验证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对融资效率存在影响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研究假设。
H: 良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
二、实证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11年沪、深两地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异常(如ST类等)公司,以及财务数据缺失公司样本,仅考虑未分配利润大于0的公司,同时再剔除财务杠杆小于0或者大于1的样本小于0的样本很有可能是财务异常公司,大于1的样本表示该公司处于资不抵债的状态。。在选取的《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数据库2011》中,剔除金融、保险业类公司样本数据缺或时间年限不足1年的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32个。然后对样本进行评级展望分类,分为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稳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和消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三类。
本文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CSR评级数据来源于润灵环球责任评级(/),数据处理软件为Eviews6.0版本。
2.建立回归模型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建立相应回归模型。被解释变量为融资效率,根据卢福才[2]、杨兴全[1]、杜海鸥[12]等研究,本文选用“投资收益率与资本成本率之比”来对其进行计算。基于卢福才[2]的研究,再结合本文的研究再看,将融资成本、财务杠杆、融资结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公司规模作为解释变量。
各变量的解释为:
(1)融资成本。由于公司规模不同,同时为了保证不同规模公司不因融资数额的差异而不具备可比性,本文用融资成本率来表示融资成本,具体包括资金使用费用和融资费用。其计算公式为:
融资成本率=资金使用费/(融资总额-融资费用)
(2)财务杠杆。融资方式按产权关系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债务融资可以带来杠杆效应,合理的财务杠杆有助于增加企业价值,但随着负债比例的增加,风险也增高。因此一般财务杠杆用财务杠杆系数来进行衡量,计算公式为:
财务杠杆系数=每股利润变动百分比/息税前利润变动百分比=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3)融资结构。不同的融资方式给公司带来不同的效果。融资结构不同,融资效率也不尽相同。融资按照资金来源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又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通常衡量一家公司的融资结构时,主要看其内源融资、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在融资结构中所占比例。本文主要分析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受CSR影响的情况。计算时,股权融资按股本与资本公积金之和进行计算,债务融资按照长、短期借款等之和进行计算。
(4)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采用公司社会责任第三方评级机构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的评价结果。润灵环球责任评级设计的MCT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采用结构化的专家打分法,从整体性M-score、内容性C-score和技术性T-score 3个零级指标出发,分别设计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全面评价,设置了包括“战略有效性”、“责任管理”、“编写规范”等16个一级指标,70个二级指标。总评分Score满分为100分。整体性评分M-score权重为30%,满分为30分;内容性评分C-score权重为50%,满分为50分;技术性评分T-score权重为20%,满分为20分数据源自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 http:///。在此基础上,加入CSR与CF的交叉项。CF为经营现金流量,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总资产之比;CF系数为现金-现金流敏感系数,该系数越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大,融资效率相应降低。因此,CSR的预期符号为“+”,该交叉项的预期符号为“-”。
(5)公司规模。一般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进行衡量。由此构建模型为:
式(1)中,FE为融资效率,FC为融资成本率,FL为财务杠杆系数, Ef为股权融资百分比,Df为债务融资百分比,CSR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分,CSR*CF为交叉项,LnS为公司规模,ε为残差。
三、实证研究
1.整体模型的描述性统计与回归分析
2分组后的加权回归结果分析
为充分验证假说,本文根据《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数据库2011》中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评分展望情况将样本继续分类,将其分为积极型(141个)、稳定型(219个)和消极型(72个),旨在考察不同组对融资效率的影响程度差异。
从表3分组的结果来看,积极组的结果与整体模型的结果相比基本没有差别,而稳定组与整体模型的结果差别较大。分析原因,稳定组的企业两年间社会责任履行评级分差不大;再从稳定组的融资结构看来,他们与较积极组相比更偏好股权融资(见图1),过多的股权融资对融资效率反而起反作用。结合表2和表3回归结果,可以得知股权融资是可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的,但前提是不能过度。稳定组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回归结果并不显著,但是从CSR与CF的交叉项与融资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CSR与资本成本显著呈反比关系,进而可以得出良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从消极组的回归结果来看,只有股权融资(EF)和企业社会责任(CSR)这两项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虽然企业对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抱有消极的心态,但是履行社会责任还是为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产生了些作用。总的来说,本文模型较好地支持了研究假设。
四、结语
本文利用润灵环球责任评级提供的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A股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报告,对我国的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融资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良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帮助公司有效提高融资效率。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出积极展望,其融资效率有更为明显的提升表现。良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有效减小企业的资本约束,那么相应的融资成本也会减小,风险也随之降低,这也使得企业在融资时能够达到较好的融资效率。因此,企业应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会帮助自身发展。
尽管如此,本文仍存在着一些研究局限性。第一,融资效率主要分为3个部分,仅选择资金融入效率进行研究,那么其他两种(公司治理效率、资金融出效率)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否有直接关系?第二,只选取了一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如果考虑一段时间,也许结果会更有说服力。此外,还存在一些亟待处理的问题。比如,出现股权偏好的原因是否是因为企业认为股权融资能提高融资效率,企业社会责任会不会影响公司融资方案的制定等。当然,提高融资效率并不仅仅是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种途径,这也是今后研究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如何提高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这一问题,已有一些研究从创新融资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法律保护等角度来解释说明。随着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消费者们的重视。本文的研究给企业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方案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如果每个企业都能承担起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这对企业长远发展,乃至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兴全.上市公司融资效率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卢福才.企业融资效率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0.
[3]顾娟娟.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6):183.
[4]吴艳丽.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1(9):48-49.
[5]陈俊儒.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69-70.
[6]尚欣荣.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7):346-349.
[7]陈蓉,周思维.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分析[J].会计之友,2012(2):90-92.
[8]佟孟华,刘迎春,HAN Shuang. 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3):36-39.
[9]Xueping Wu,Jun Yao. Understanding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 Japanese Main Bank System: The Changing Effects of Bank Rent Extraction[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2,36(1):36-50.
[10]何贤杰,肖土盛,陈信元.企业社会责任与融资约束[C]. 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学生:xx
xx工业大学会计学院
一,课题来源及类型
2,课题类型:
二,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众所周知,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基础.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根据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其投资和信贷活动,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价表现和资金成本,保证资金向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流动,提高资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经营活动,相关的决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础,资源分配的效率就无法得到保证,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同时,会计信息还直接参与价值分配活动,如不同会计政策的选用,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和相应的股利分配.可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会计信息的披露正确与否,充分与否无论是对公司本身而言,还是对投资者,债权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结果,向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进行科学决策.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维护股市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的出现与发展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深入揭示会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寻找治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的展趋势,以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
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强烈的依赖,所有的信息用户对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但会计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着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对各方面(对公司本身,投资者,债权人等等)的影响,指出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对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进完善之处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其缺陷与不足,从而做出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预测.
本文的难点在于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来预测会计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
四,课题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
市场调研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五,课题的研究进度(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内容小四宋体,1.5倍行距)
打算用五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初步形成论文的大体模式.用三周的时间整理思路并形成初稿.用三周的时间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定稿.
·开题报告范文·英语开题报告范文·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会计开题报告
交论文提纲:2005年月日
交论文初稿:2005年月日
交论文定稿:2005年月日
论文装订:2005年月日
论文关键词:财务治理;资本结构:财权配置;信息披露
一、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是指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机制安排,对上市公司财权进行合理的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解决利益矛盾,保证上市公司效率。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资本结构
美国上市公司财务资本结构的特点是:
1、负债率较低。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美国上市公司的负债率是较低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低于37%,股权在资本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加之法律禁止银行等金融机构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使得股权在财务治理中的效应明显强于债权。
2、股权分散,且绝大多数股票为个人所持有。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早且较成熟,上市公司多,股票发行额度大,股票流动性强,股权极为分散。
(二)上市公司财权配置
上市公司财权配置就是将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控权在各主体之间合理地分配,以形成主体自我约束与相互制衡。美国上市公司的财权配置表现为:
1、对经营者行使财务监控的主导力量方面。
美国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的优势使得股东成为监控经营者的主要力量。股东大会基本上能够代表股东的利益,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上向经营者提出严厉的质询,甚至把不称职的经营者赶下台;更重要的是股东可以通过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股票间接监督经营者。而债权人主要是通过派驻代表担任非执行董事,监督权比较有限,影响力也不大。这种靠“相机治理”取得的财权也只是在短期之内有效。
2、财务治理的权力核心方面。
财权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分离,使经营者成为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核心。而财权在经营者内部再分配,使经营者中的董事会或总经理成为上市公司更精确意义上的财务治理核心。
3、财权配置的集权分权程度方面。
在美国上市公司中,财权在经营者及下层财务人员之间的再分配体现出浓厚的分权思想。近年来。这种分权的级次表现出向员工个人延伸的趋势,一些公司的基层人员开始拥有诸如一定限额的资金调用权等财权。
(三)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
美国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的特点是:
1、具有完善的外部市场机制。美国有着世界上最成熟的竞争性很强的资本市场。激烈的公司控制权争夺、完善的证券市场披露机制、严谨的外部财务监控和审计机构的鉴证对于经营者的约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股权分散导致的股东直接监控能力的弱化也由此得到了很好的弥补。
2、高额的物质报酬。美国上市公司对经营者的激励主要体现在物质方面,采取包括高额薪金、奖金、股票期权等形式给予报酬。
(四)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
1、注重诚信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培育。积极实施信息有效披露制度,一方面通过建立问题发现机制,帮助一线监管者发现更多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问询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增加信息披露深度,帮助投资者发现尚未关注的问题。通过互动的、多次的连续问询信息披露,让公司经营彻底透明,提高市场效率,降低虚假信息的效用。
2、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建设,明确相关机构及人员责任,加强监管。包括将审计委员会明确为法定的公司财务监督机构、锁定CEO/CFO个人责任,即公司定期报告须有CEO/CFO认证、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实施严格监管。
二、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借鉴作用
通过以上对美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治理机制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优点:
1、出资者拥有对经营者的财务监控权;2、上市公司财权是独立的,经营者是财务治理的核心;3,激励约束机制到位,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成立,财务治理最基本的框架得以构建;4、信息披露机制规范。当然,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并非十全十美,主要问题是如何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对现有财务治理框架进行补充、完善,以提高治理效率。结合美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治理状况,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资本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偏低的情况。在股权结构方面,存在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缺乏流动性等问题,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产权不清晰、法人治理机制缺失,以致大股东可以随意操纵,采用担保与互相担保、连环担保等形式或是进行大量非公平的关联交易,大量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从而损害广大中小股东乃至公司的利益。(2)经营者的激励与业绩相关度低.且形式单调。我国上市公司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薪金水平总体偏低,薪酬结构单一化,激励目标短期化等问题。(3)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存在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和监管过度问题。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发展历史较短,相应的法规法制都不够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常常表现为某些方面监管不力,而在另一些方面又监管过度。银行作为上市公司的最大债权人,大都未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其实施有效监督,难以胜任上市公司有效监督者的角色。(4)信息披露机制不规范,由于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上市公司为了使证券顺利发行或保持较高的价格,就有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对企业进行虚拟包装、恶意制造虚假信息、遗漏重要事实,蒙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导致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信用能力和未来发展前景产生误解,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因此,借鉴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的有益经验,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机制须从如下方面进行完善:
(一)优化资本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化,提高股权的流动性
“一股独大”或股权集中在极少数国有股东手中,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促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化,并且前几大股东之间应均衡持股,从而起到权利相互制衡的作用,并克服股权集中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至今,只有1/3流通股上市,2/3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为非流通股,大量股权不具有流通性,股东“用脚投票”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约束机制不健全,从而造成一些上市公司频繁出现违规失信现象。为了能够真正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必须解决股票全流通问题,具体建议:一是进行国有股减持,同时引进其他所有者,实现股权的多元化。二是确定今后发行新股全部实行全流通的发行制度,上市公司所有股份都赋予上市流通的权利,并提高社会公众股的比例。
(二)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激励机制
可以把国外广为流传的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方式引入激励体系中,以弥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经营者在中、长期激励方面的不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奥德雷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当经营者拥有公司的5%-20%时,公司的盈利能力最强。因此,一定意义而言,衡量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标准之一在于是否对公司员工实行了包括股票期权在内的激励方式。此外.高息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以及职工福利基金等激励方式也是比较好的中期激励方式。总之,在我国上市公司已有的激励机制基础上,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长、中、短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可进一步克服经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三)进一步完善外部约束机制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监管不力或过度的缺陷,首先要加强监管的权威性,加大公司违规失信的成本,确保监管独立性,防止监管不力。同时,通过构建一套相应的机制来约束监管机构,防止监管权利的滥用,从而防止监管过度。另外,可以引进银行作为债权人的相机治理机制。银行对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债权和股权一样,都分担了企业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合情合理。为此,上市公司可以引进开户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即允许银行进入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企业的经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论文摘要:本文从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着手并深入分析了公司内部专门监督机关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必要性,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现代公司制度源于英国,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所有权和控制权的矛盾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随之产生。随着资本市场的形成,发起人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份进行融资,而投资者通过认购股份参与投资,出资者不参与公司经营,而是将公司的经营管理委托给他人负责,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更加突出。18世纪,资本市场出现了投机和欺诈,投资者的钱被发起人卷走或挥霍,投资者得不到回报,也无法向他们索赔。1880年,经济萧条席卷英国,英国工业和贸易遭到沉重打击,英国成立了一个皇家委员会专门进行了调查并在1886年提交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把问题归结于公司治理上的失败,即现代公司制度的确立,导致了所有权和债权对公司约束的软化。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司监督与控制机制来实现对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是最至关重要的。
二、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现代企业之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基于以下三种原因:
(一)利益冲突
企业的资产由两部分构成,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债权人和股东共同为企业提供了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源。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及债权人三方有着不同的利益。对于企业的所有人股东来说,他们冒风险投资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把资金借给企业,是要求按期足额的收回借款的本息;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是为了达到预设的经营目标并获取奖金和报酬。按照经济学中对人的行为规律的基本认识—自利行为规则,即人们总是在进行决策时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自利行为规则的依据是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即人们对每一项交易都会衡量其代价和利益,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来行动。自利行为规则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委托理论,根据该理论,企业被看成使各种自利的人的集合。毫无疑问,如果企业只有业主一个人,那么他的目的和行为将会十分明确和统一,也就完全不需要一套内部监督制度。但如果企业是一个大型公司,情况将会变得十分复杂,因为各个关系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为了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寻求一种平衡,让每个利害关系人都有合理理由相信自己的利益没有受到他人侵犯,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必然的。
(二)间接性
随着规模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融资规模越来越大,股权日益分散,企业的股权被掌握在大量中小股民手中,千万笔小资金汇集成了一个企业经营发展的必须资金。正因为如此,绝大多数股东都远离他们投资的公司,股东们不可能接触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无法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事实上是企业管理层控制着公司。以美国为例,早在20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公司都是由那些经验丰富的专业经理层们管理着,他们往往在其任职的公司持有少量股份,但不受大股东的的意愿左右,他们选举自己的董事会并任命自己的继任者。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进程中的经理革命导致了公司管理权从企业主向职业经理人转移。美国学者赫尔曼曾对1975年美国最大的200家非金融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有82.5%的公司处于管理层控制的状态。经理革命结束了股东们对公司管理层的控制,而使公司的股东们为了自身利益,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监督体制来约束管理层,以化解投资风险,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
(三)财务信息的重要性与复杂性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管理层受托经营管理企业及资产并负有受托责任。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资产均为投资者投入或向债权人借入形成的,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有效运用。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这些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业绩状况,决定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而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决策的依据只能是企业的各种财务信息,为了借助公司内部之间的权力平衡和制约关系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往往要求治理层对管理层编制的财务信息实施监督,财务报告则是股东和债权人决策的信息来源。以上市公司为例,对于股东,需依据企业的财务报告来了解公司经营效率和效果,以决定是否投资;对于债权人,需通过企业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然而,由于现代企业会计处理及财务报表编制日趋复杂,报表使用者因缺乏会计知识而难以对财务报表的质量作出评估,甚至无法辨别出一张被粉饰过的有着“良好业绩”的报表,而企业却在连年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