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不同中,另一个比较大的区别是两者各自的特征。例如,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它对信息的加工方式与手段也愈来愈复杂,这是由于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信息的总量在不断地呈现几何倍数的增加。此刻已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大数据”时期。同时,在不断发展的数据时期,其所具备的时期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网络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的传播速度较以往已经有了更进一步水平的提高。固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所触及的范畴也在呈现出加倍普遍的态势。知识管理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也在不竭地构成本身的特点。这类特点首要体现在相关知识的内在在不竭的扩展。除原有的知识载体以外,知识在各类渠道中的传布也在不断发展。还有,知识的更新速率也在不竭的提速。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大学毕业两年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落后性。知识管理的内容也在呈现出一个不竭与时俱进的特色。同时,在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会有所区别地存在着必然的主观性。这是由于知识管理的介入主体中有更多的人为因素。随着知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的知识管理在手段于工具方面会和信息管理之间产生一定的交叉。
二、产生的背景比较
信息管理于知识管理都是在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地演化出来的理论分支。二者在发生的历史环境方面仍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具体来说,信息管理的产生主要是在信息技术于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特别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又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更是把信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源来加以开发于利用。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也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的高度。知识管理产生的时刻要比信息管理要早一些。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有一定的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各种知识的分类与编辑,从而让文化和各种文明的进步得以传承。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商业价值开始不断地得到凸显与重视。是以,在当代的管理学理论中,知识管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学分支理论得到了连续的推行与利用。应该说,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方式与路径来更好地促进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速度已经作为当前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的议题而被研究者提上了议事日程。总之,信息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首要应用领域是人事制度、财会制度体系、企业平常运营管理等方面。具体来说,通过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及会计结算的信息化等方面的效率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经由信息技术在企业平常运营中的利用,企业在办理效果与程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改进。知识管理今朝也已经成为了企业在成长过程当中所要成长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种发展过程中科技知识的汇总与总结,另一方面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新的产品的研发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都是在未来的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三、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内在联系
通过上文信息管理于知识管理的主要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对象、产生的背景、表现的特征以及概念的内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其不同的背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逻辑上的关联性
从逻辑成长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是存在着必然的交织的。举例来讲,在概念的基本内容上。信息管理中的各类信息资源与知识管理中的各类信息及其相干的加工办理体系,在必然的情况下会举行相互的转化。在信息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在生产、经营管理、数据汇总的过程中所牵扯的内容和管理活动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地转化为一种知识,在知识的管理活动中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和应用。同时。在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知识中的理论知识或者所积累的宝贵的发展经验也会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信息管理的活动中进行深一步的加工和利用。由此可见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在逻辑层面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关联度的。
2.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在历史上的关联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都是在社会的整个科研与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而渐渐地分化出来的。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各种信息加工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和知识在社会生产价值中的不断显现,最终促成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理论的分化与发展。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知识需求不断高涨的发展时期,二者都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的新机遇。一方面,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为知识与信息管理提供更多的内容与对象。另一方面,在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带动下,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与水平也会有一个很大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四、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后的启示
在上文中,我们对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区别与内在联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未来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如何把其在市场、企业、社会发展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更好地表现出来,笔者在借鉴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首先,研究范围的界定。现在,管理学界有一种理论倾向是将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进行一定的整合,目的是为了提高理论研究的效率。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虽然共同属于管理学理论的分支,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还应该进行一定的研究范围的界定。只有将彼此研究的界限与范围进行一定的界定,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才会避免重复研究而带来的研究资源的浪费。其次,建议研究方式的整合。在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发展与研究过程中,在研究层面所借助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及各种有效的科研分析方法可以进行一定的整合。例如,在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加工工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的效率与水平。特别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可以把研究的关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中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提升。因为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知识管理其研究的一个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后,管理中的创新。在人类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每天所接收的资讯与信息总量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爆炸已经成为了这个时展的主要特色。但是在庞杂的信息与数据的背后,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水平,我们应该在生产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在研发新事物、新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思路与方法,也可以是在知识的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益的处理。总之,提高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水平;离不开管理中的创新。在将来的成长过程当中,立异创新将会是管理理论成长中的必由之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知识与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属于社会的共有资源,已经超越了国界。所以,在今后的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在企业的成长过程当中,信息与知识是其成长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原有的通过能源与规模的扩大来换取企业发展的模式已经逐渐的被淘汰。在未来的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下,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产物,知识、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也会不断地得到凸显。是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解决好信息和知识的内在关系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的大事。
五、结语
早期的知识管理,公司建立员工网络和实践社区,建立知识库,鼓励知识共享。要求公司知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以外还要参加这些活动。这就意味着员工在下班后留下来互相交流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早上提前来到公司向其他员工学习。许多类似的项目一直延续至今,但是真正成功的却很少。那样为数不多取得成功的,也需要激励机制,甚至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施压。1999年DaveSnowden在其发表的《just-in-timeKnowledgeManagement,Part1:KMReview》[4]中提出了传统知识管理的三点弊端,为实时知识管理的论证奠定基础。一是认为人具有理性化行为,可根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人遵循某种行为模式,但这种试图以此为依据对“非自然”行为进行鼓励的办法不会使管理者们的努力收到很大的成效。二是认为专家与他人分享的知识是其拥有的全部知识或最佳知识,但是,除非人们身处某种情况而自然而然地运用某种知识,人们一般不会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知识,因此,简单的知识获取模型的用处在这里就不是很明显。三是认为成功的行为模型可以被正确地理解,并被系统地再利用,然而复杂性的组织不能采取此种方式。
2实时知识管理的内涵
2.1实时知识管理的含义实时知识管理是将对的信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传递给对的人,并做到实时传递,从而使决策者在接收信息后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5]。实时知识管理的概念虽然简单,但是对支持这一概念的系统却有诸多隐含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对的信息,即哪些信息是真实可靠并为潜在用户所需要的信息。第二,如何得知谁是对的人,即谁应该接受这个信息。第三,何种格式的信息才能符合决策者的工作地点、环境和演示设备类型。第四,如何捕捉并表达出信息用户的爱好、偏见、背景,最重要的是如何捕捉并表达出用户的信息需求。任何一个实时知识管理系统都必须解决以上四个问题。为了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对的信息应该具备四种特质:一是及时性,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及时和新颖的,过时的信息很有可能与当前的情境和任务不符;二是真实性,确保信息内容是真实的,没有歪曲和伪造的成分;三是可靠性或者权威性,指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可靠,能使用户对其产生信任感;四是符合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的搜集、处理以及传递方式必需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前提,否则信息就失去了使用的价值。
2.2实时知识管理的先进性传统的知识管理的某些理论和实践就是在以上这些被认为是正确的假设下提出的,比如“最佳实践社区”“知识绩效评估”等,这些方法强调通过设定一些制度对员工的知识获取和共享进行强制性的规定,而不是通过员工的自然行为来实现目标。那么,企业中的专家有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没有将自己的全部知识或最佳知识贡献出来。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找不到,或没有时间来寻找与其所处环境相同的最佳实践。即使员工找到了所谓的最佳实践,也不一定能真正有效地在实际情况中运用。如此,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知识交流、共享和利用等障碍问题,其中包括人为的障碍,但更多的障碍是由于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本质前提认识不清而造成的,这就造成了现阶段企业知识管理实践效果不佳、存在操作“瓶颈”等问题。实时知识管理在知识共享方面,强调促进企业内部知识流的自然流动以及知识管理实践的背景性。因此,它主张运用即时化的手段来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具体包括:故事库、学徒系统、专家技能定位、人际网络引擎。故事库是尽可能地再现人与人之间在工作或交往中“面对面”的知识共享方式,与传统的“最佳实践”相比,其区别在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出不同的内容,从而为用户提供不同的观点,不拘泥于最佳实践的固定性,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提问,获得相关的知识。故事库的创建需要两个基本步骤:一是“捕获”故事;二是编制索引使其具有可用性。学徒系统通过观察、教授、和联系来实现隐形知识的转移,类似于“于中学,于中交”的方法。这一方法比“知识编码”更具有灵活性和低成本性,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选择学徒系统,使知识的获取更具有目的性。企业知识黄页主要依靠人将其技能编码化,并对数据进行维护。但这一知识管理方法或者已经被人们利用,或者由于人们没有时间而疏于进行。专业技能定位与企业黄页不同,它具有非强制性,主要对人与人之间的知识路径进行关系描述,或者是从电子邮件中发现某种技能。人际网络搜素引擎不是对知识进行管理,而是对知识流行的渠道进行管理,其作用在于促进人际网络的自然构建的丰富。如果一个员工在不同部门,不同项目中工作过,接触到众多不同的人,那么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个网路,其中所流动的指导性意见、好的经验总结,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都会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有极大的帮助。
3实时知识管理在医学界的应用与发展
3.1实时知识管理在医学界迅速发展的原因综观国外有关实时知识管理的文献可以发现,对于实时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企业,另一个是医学界。对于企业的实时知识管理研究目前还处在理论阶段,而医学界比企业更早关注实时知识管理的实践,也更早的尝试在医疗机构中开发实时知识管理系统。实时知识管理在医学中的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3.1.1实时知识管理在医疗机构中更具紧迫性众所周知,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结合病人的病症做出治疗决策。决策一旦做出,将直接作用于患者,若决策失误,很可能给患者造成重大伤害,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是医生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然而医学界的信息超载问题远比企业界的明显。据统计,在美国,一位优秀的主任医师,需要了解1万种疾病和综合症、3000种药物、100种临床实验结果。而每年约有40万份相关文献出现,医生根本无暇和无力吸收如此庞杂的信息量。据美国的医学机构1999年的报道,超过100万起的伤害和9.8万起死亡都是由医疗事故造成。一些医疗事故是由于医生的粗心大意,但大部分是由于医生没有掌握支持其决策的正确信息。医疗是人命攸关的大事,因此为了将最新的知识及时的传递给医疗人员,使医生做出正确的决策,医疗机构纷纷开发实时知识管理系统。
3.1.2医疗机构中的程序化决策我们知道,医生看病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医学中的很多疾病,都有传统的治疗方案,比如发炎,大部分医生会开阿莫西林。因为医疗知识中,有很大部分知识是固定的,即所谓的医疗常识。因此医生的决策更趋向于程序化。而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要复杂得多,需要进行大量的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方便对基础医疗知识进行编码,为系统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虽然医疗机构中有着大量程序化决策,但并不是说整个治疗过程只按程序化来进行,医生必须要对每个病人的情况有很完整的了解,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病人的药物过敏纪录等。
3.2美国PartnerHealthCare的实时知识管理系统PartnerHealthCare是美国最好的医疗机构之一,为了解决信息超载造成的医疗事故问题,在CEO的指导下构建了实时知识管理系统。构建该系统需要将大量的医药知识和医疗数据编码并嵌入到支持医生工作流程的IT系统中,为医生诊断提供实时知识支持[6]。整个系统以医嘱录入系统为中心(见图1)。所谓医嘱录入系统,就是医生为病人开处方所登录的一个系统。之所以以该系统为中心,是因为当医生要求病人进行某项检查或者治疗以及为病人开药的时候,就是他们将自己的决策付诸实践的时候,而这个时候是最需要实时知识支持的时候。没有医嘱录入系统医生无法及时获得其他医师的医疗知识,当遇到某种疾病时,可能无从下手或者诊断错误。采用医嘱录入系统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有效地减少由手写处方造成的错误;二是使医生在工作的同时可以便捷地获得大量实时医学知识;三是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建议。
医嘱录入系统的工作原理说明:A医师有一个病人B,B有严重的感染情况。A医生就决定开安比西林来治疗她的炎症,于是他登陆医嘱录入系统去开这种药。这时候系统就会查找B的医疗记录,检测她是否有药物过敏的记录。B以前从未用过安比西林这种药,但是她用过盘尼西林,并且对其过敏。盘尼西林与安比西林的化学成分相似。系统将该检测结果以警告的形式告诉A并且问他是否坚持开这种药。A继续询问系统,B对该种药的反应现象是什么。药物过敏比较轻的就是出现红疹,严重可能痉挛。系统调出B的药物反应现象,只是轻微的出红疹,于是A坚持使用该种药物,因为他认为该药物的功效大于它的副作用。系统允许A医师开这种药,但要求他提交不接受系统意见的原因。医嘱录入系统虽然是Partners的这项工程中最关键的系统,但并不是唯一的系统,除此之外还有医疗记录系统。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医疗信息数据库,使用同一个逻辑引擎,该引擎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决策规则运行医生的处方指令。
PartnerHealthCare实时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编码由该机构各个领域最权威的专家进行,他们定期整理最新的医学知识并上传数据库。该系统还将一些医药书籍编码,以供医疗人员在没有病人来访的时候学习,满足医生的各种信息需求。同时该系统中的网上咨询系统,为远程医疗咨询提供了可能。当医生遇到棘手的疾病时,可以通过网上咨询征求其他医生的帮助,甚至可以通过视频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免去病人转院的麻烦。总之,PartnerHealth-Care的实时知识管理系统,将实时知识嵌入到医生的每一个工作流程中,使得医生得到实时知识的支持,以提高决策的正确率。系统实施以来,该院的医疗事故大大降低,系统也受到医生的欢迎。
[论文摘要]企业的信息竞争力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阐释知识管理和信息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知识管理的思想从编码企业知识、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企业知识库和培养知识员工方面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若干建议。
联合国研究机构1990年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时至今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导纤维、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的技术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为主导,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整合和繁殖的过程,累加和创新,产生最有价值的产品型知识和最重要的生产力。这一显著的特性,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思维和管理方法上的挑战。而知识管理正是企业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应,企业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势在必行。
一、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1.知识管理的概念
最早提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概念的是“世界知识管理之父”斯威比(Karl-ErikSveiby)博士。最早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是应用于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经常引用的知识管理的定义来自资深知识管理专家、经济学博士YogeshMalhotra,他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加剧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
2.企业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
企业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管理的狭义理解,即从企业内部来看,包含了对企业组织、信息和人三方面进行管理的内容。
(1)企业组织的管理。把知识管理引入到新的组织管理模式,扩大了知识的共享范围,使得组织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一个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系统。比如在企业不同管理层中设置承担宏观控制职能的知识主管(CKO),承担中层指导职能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KMPM),以及承担微观操作职能的知识工程师(KE),他们构成了组织知识管理的驱动者和建筑师,这些便是企业重视知识管理的战略在组织结构中的体现。
(2)信息的管理。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管理的理论体系是知识管理的思想来源。它是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离开信息管理则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3)人的管理。知识管理更关注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在信息获取的整个流程中人才是真正居于核心地位的。知识管理认为对人的管理既可以提供广泛的知识来源,又可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方式用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有效运用,这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总的来说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知识共享,其二是实现知识创新。
二、企业信息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竞争,就是企业为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有关企业自身、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竞争策略的情报所必需的信息而产生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竞争力简言之就是企业在信息竞争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是企业的一种基本竞争能力。其特征表现为创新性、智能化、数据化和高效化。
(1)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知识”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而且是一个广泛的实践范畴、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主体和客体全面同步同向地前进。“知识”创新包括了产品创新、价值和行为表现变革等,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企业智能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信息竞争能力的标准之一,是属于知识管理水平层面的标准,主要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智能化水平。
(3)数据化和高效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矩阵链;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起着对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和处理过程中的若干个功能。一个具备信息竞争能力的企业能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从信息竞争力的三个特征来看,企业信息竞争的内涵已经大大拓展,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只与技术相关;更是一个知识层面的竞争,是基于知识管理的一种竞争。
三、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推动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变化,知识管理理论更是为信息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和发展战略,已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管理界的共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点。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知识管理状况的改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途径是:
1.有效编码企业知识
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可见,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升信息竞争力的的基础性工作。
(1)显性知识的编码。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可以采用编码化的策略。可以从书面资料的电子化工作入手,将企业内外部的相关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方式形成电子文件,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电子管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这将为今后企业建设数据库、内部网络打下良好基础。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将知识记录下来。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2)隐性知识的编码。隐性知识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员工的头脑里面,不易把握,但由于它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较大,价值含量也高,企业还必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快捷的通道,传统的以静态的数据或信息为特征的一次、二次文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户的需求,企业要想提高信息竞争能力,必须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用户的信息需求,并进行系统地综合和分析,必需支持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系统应包括: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信息存储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
(1)信息采集子系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式对企业所需得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并且将搜索到的信息资源交送到信息处理子系统中进行整理、标引建立相应的索引数据库,最后存入到信息存储子系统中。一般包括对信息的选择、下载、过滤、整理和评价这些基本模块。
(2)信息处理子系统主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组织所采集标引的信息资源,形成索引数据库。这里可以说是企业掌握最新内外部环境的基础数据,也是用户了解企业最新动态的基础。
(3)信息存储子系统就是组织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信源组织的调整和重组。
(4)信息查询子系统是帮助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和用户查询信息资源。
3.建立企业知识库,实现知识共享
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传递,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方法。尽管目前很多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和员工数据库等,但是拥有企业自身知识库的却不多见。
知识可以理解为组织起来的信息,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企业可以借鉴微软知识库建立的模式。首先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要尽可能包含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可把敏捷供应链的成员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该系统应确定供应链中常用的和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介绍掌握这些知识的成员,以及专家的情况,用数据库和网页作为载体,该知识网络应该为成员间的交流提供诸如电子件、声音邮件、在线论坛、音频会议与视频会议等基本的交流工具,并且可以把一些重要的交流结果及时存入知识库中。
其次,企业知识库除了支持静态查询,还应支持动态的问题解决,可以提供一个搜索引擎,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关键字、全文等多种技术搜索信息。这样的知识库更像一个传真支持热线,给人很不一样的感觉。
总之,企业知识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积累、保持信息,让信息和知识有序化,还有利于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实现组织内部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
4.培养知识员工
企业信息竞争能力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实体”资源,也是一个动态的能力实现“过程”。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竞争力的形成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以及利用的过程,它不仅仅与技术相关,还需要与“知识员工、过程”有机集成,需要充分与知识员工相联系。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成为核心资源,员工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员工与信息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联系。知识员工的管理也正是知识管理中对人的管理的体现。
按照德鲁克的观点,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通过一定的技能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的人。知识是由人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而生成。在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前,必须先将其中包含的符号或数字翻译成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就是对知识的解码。知识员工就是从事这一复杂的创造性思维工作的人。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等都将依赖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在知识转换为竞争力的过程中,知识资源通过知识员工这一转换平台转换为竞争力。
四、小结
信息竞争能力是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而从知识管理的层面来提升企业的信息竞争能力更能对外及时准确地把握行情和技术发展动向,对内能灵活地对策协调自身力量,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就会更加主动,利于不败之地。因此,正确认识信息竞争和知识管理的关系,用知识管理思想提升企业信息竞争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将关系到企业能否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谢爱辉:试论我国企业信息竞争力[J].经济师,2005(2)
[2]袁单强:基于企业信息化的知识管理[J].价值工程,2006(9)
[3]曹如中等.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
[4]杨世清: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随着全球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面临的竞争更加国际化,不确定性不断增大。各类组织,比如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等,都是开放的动态变化的系统,管理者活动会直接受到组织内部、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内部环境包括领导者、团队成员的团队能力和素质、拥有的资金、组织文化、技术等等;外部环境包括供应商、竞争对手、顾客、政府机关、国家政策、技术实力等等方面。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下,如何在工程项目中有效的实施知识管理面临着很大的难度,因此其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作为对于知识管理体系理论的补充,本文提出动态知识管理理论:在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能快速通过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实现知识由个人向组织提升,知识的创新,并根据感知到的内外环境的变化,整合组织内外部知识,有效配置知识资源,推动组织的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是项目组织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不断提升。[1]在工程项目中,项目组织面临的内部、外部的威胁是不确定的、因此,如果想要减少组织外部环境的威胁,需要有较强的判断能力、识别能力,并且只有较高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应对更大的威胁和挑战,这将要求组织储备和运用足够的知识才能在各方面战胜对手,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工程项目的基本内容
工程项目是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的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主要是房屋建筑工程和以铁路、公路等为代表的土木工程共同构成。工程项目管理指通过一个专门的临时性的组织,对项目实施高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从而实现项目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知识管理应是项目管理中的重要部分。[2]
三、工程项目与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及主要特点
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实现项目初期的预定目标外,还要重视吸收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如所获得的经验、教训等。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把隐性的知识转化为显性的知识,把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进行转化、综合、创新的过程。因此,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日后的项目借鉴经验知识,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从项目组织内部、外部两方面综合项目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帮助项目组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2)利用知识集成和信息技术,构建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加强知识的共享,培养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共享能力,创造出知识交流环境,努力培养成员对于知识的创新能力。(3)在对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及时将其归纳整理,作为一种经验教训,以便用于今后的相似项目之中,少走弯路,减少错误,提高管理效率。
四、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在保障团队实现项目目标、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获取、转化、传递、共享和应用知识,并且让团队成员也能吸收和享用他人的知识,实现个人价值。知识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建立重视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实现知识在团队中的共享,传播文化。在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下,实现组织成员内部自主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提高成员素质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终实现组织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的优化与改进。因此,只有将建设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需要。
五、工程项目知识集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知识集成优化管理成熟度模型,同时在参考了大量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知识集成“过程”的角度,包括知识获取、转化、应用;知识集成外部环境;在项目组织内部员工对知识集成个人意愿五个方面建立了重大工程项目知识集成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一级指标。如下图:二级指标的确定:知识获取能力:包括内部、外部知识的获取能力、项目组成员知识集成能力和意愿。知识转化能力:包括知识的内化能力、外化能力、社会化能力、组合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知识的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吸收能力、配置能力。知识集成环境:包括信息技术能力、项目团队的组织架构、项目团队的氛围、领导的支持。
综上,本文从项目管理的活动中的知识管理的能力出发,并且从知识管理的过程的能力与基础设施两个方面描述了项目知识的管理能力。通过评价指标的体系,确定了项目管理的活动中知识获取、共享与运用的状态,阐述了为什么需要将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如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知识集成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工程项目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张宇 单位:北京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夏敬华,金听.知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高伟明,张玲玲.IT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1.1档案馆由档案信息的收集者转变为知识的加工者
高校档案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只能作为知识产品的创造者与提供者,它不直接参与知识的形成,但却对知识赋有收集与加工的权限。知识管理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首先是知识积累的原则,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的管理基础。与档案价值发挥作用的方式相同,知识同样是以群体形式发挥作用的,而知识群体的形成则需要通过积累的方式实现。高校档案馆在知识积累层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这是因为作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保管场所,其主要职责是对高校每年形成各类档案材料的归档、整理与服务。归档环节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初始环节,也是对档案信息资源这种知识资源进行收集与积累的肇始环节。在档案收集过程中,档案馆能够区分入馆档案价值的大小,并依据规范的档案整理标准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与装订。但是,知识的收集只是高校档案馆形式上的知识积累,由信息转换为可供共享与利用的知识,则需要档案馆对归档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即在质的层面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档案馆所提供的知识资源能够以主体最为受用的方式被获取和把握,这样高校档案馆知识积累的功能才能实现。同时,高校档案馆的知识积累可以跳出高校自主形成知识资源范畴,从社会其他相关组织机构或个人征集、交换、共享相关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供高校自主使用的知识类型。
1.2档案馆由档案信息的保管者转变为知识的分享者
知识管理所要遵循的第二个原则是共享原则,知识共享,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尽可能公开,使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接触和组织所收集整理的知识和信息。传统高校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普遍采取集中保管,内部共享的管理策略,保管要高于利用。档案馆的这种功能定位一方面顺应了当时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管理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出于保护馆藏的目的。但从目前高校档案馆的发展来看,这种功能定位显然效果不太理想。作为优质档案信息资源的保管者,特别是一个组织内部知识的积累者,知识在指内部的流动与共享才是知识积累的最终目的,虽然当前高校档案馆注重对档案信息服务内容与质量的考察,但仅仅局限在高校内部的知识流动是无法真正发挥知识的价值的。现代高等学校是集教育和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公共型机构,知识的外溢性俨然成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所无法避免的趋势。因此,知识管理背景下,高校档案馆要转型为知识的分享者,在合理合法的框架下,改变传统重保管轻利用、重内部轻社会的功能定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档案馆的知识积累与服务的功能,并最终被社会公众所重视。
1.3档案馆由档案信息的维护者转变为知识的服务者
知识管理所要遵循的第三个原则是交流原则,知识交流,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知识是在不同成员之间流动的,知识通过成员之间流动,产生知识交流过程中的群动效应,进而引发知识内容与价值的提升。知识交流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它在知识管理的三个原则中处于最高层次。知识管理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价值观要更具开放性、外溢性和全能性。所谓开放性是指高校要打破现有的封闭式信息交流方式,在社会知识合理流动的前提下,走开放型管理与服务路线。一方面通过扩大高校内部工作与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拓宽档案馆馆藏范畴,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广高校知识资源,广开门路,在社会层面寻求知识的需求者与接受者。所谓外溢性主要指高校档案馆要树立一种“学术顺差”的资源交流思想,即通过高校优质知识资源的社会共享,实现与社会知识资源的交换,进一步充实与完善高校知识资源库,达到知识互补的效果。所谓全能性是指高校档案馆在知识管理流程中所承担的职责是全方面,即档案馆不再单纯的是档案信息资源的维护者,更是建立在以共享与交流基础上的档案信息知识的服务者。
二、知识管理背景下高校档案馆未来发展思路
2.1以知识组织与加工带动高校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
对档案馆所蕴含的知识的组织与加工是高校档案馆未来寻求服务创新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档案馆向社会知识文化服务功能定位的基础性环节,高校社会影响力不仅表现在高校中整体所反映出的人文气息,还表现在高校为社会实践发展所提供的各种知识服务。知识管理背景下高校档案馆功能定位需要建立在传统高校档案管理经验基础上进行功能的拓展,这种功能的拓展并不影响档案信息资源保管的集中性与安全性,反而能够使更多的优质知识资源通过档案馆的知识组织与加工成为社会实践活动所依赖的知识资源,进而实现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了摆脱传统的对高校档案馆的教学辅助型机构的定位,寻求高校内部的认同和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关注,高校档案馆要切实围绕知识管理理念与方法,以优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知识组织与加工方法,为高校内部和社会公众提供合适的知识和知识群。以此提升高校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如哈佛档案馆充分利用其馆所藏的优秀教师授课视频,通过专业性视频加工与网络维护平台,创建了国际上首个教学视频资源共享平台,该资源库以免费获取的方式将优秀教学档案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好评。
2.2以知识的系统化增加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大多数现代型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分类界限明晰,研究内容相对独立,这造成了归入到档案馆的优质档案知识资源呈现出相对分散的特点。这种分散性一方面增加了高校档案馆知识组织与加工的难度,使知识资源难以统一、规范;另一方面知识的不系统性使档案馆很难纳入到社会知识体系。未来高校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高校在学术科研领域寻求创新、寻求协同合作,更需要高校依托相对完整的科学知识群或学科知识链在高校科研竞争中保持优势。因此,知识的系统化、完整化与规范化成为今后高校档案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内部的知识产品开发与供应者,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知识和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学会区分馆藏档案体系的优劣势;善于区分不同知识元素与知识需求者,使知识能够传递给那些日常工作中只适合需要这些知识的人;不断地组织与加工新的知识产品,并使高校内部与社会公众能够准确地获取它们;对可靠的、有生命力的知识的引入进行控制;对高校知识资源的知识产权进行定期的检测和合法化等,并最终实现以知识的系统性带动高校内部的学习氛围,以知识的规范性提升高校的社会竞争力。
2.3以知识的共享建立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知识平台
经过组织与加工的知识产品需要相对稳定的展示平台或互动平台进行传播与交流。为了提高高校知识产品的社会转化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的价值,高校档案馆可以与社会专业化组织合作构建知识共享与服务平台,使之成为高校知识产品组织、加工、展示、传播与交流的媒介。笔者认为社会知识平台应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一,高校档案馆个体层次;其二,高校与高校之间合作层次;其三,高校群与高校群之间的协同层次。档案馆个体层次的知识平台是高校知识传播与交流的基础,也是高校开展知识管理,保持组织平稳发展与创新的工具;高校与高校之间知识共享平台侧重高校间的协同合作创新,目的在于调配不同高校之间的知识资源分配关系,发挥高校之间知识共享与交流的便捷特点,实现高校之间知识的互惠互利;高校群与高校群之间知识平台是未来社会知识平台的主要层次,高校群知识平台的建构一方面通过不同高校同一学科知识的整合,发挥学科的整体优势;另一方面为高校科学交流与成果评价提供平台,有助于知识的合理流动与科学的监管。如我国多部门联合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科研机构之间纷纷达成协同关系,创建了科技、人文协同创新中心,每个中心都配备有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功能与作用与笔者提出的社会知识平台十分相似,且已开始发挥效用。
三、结语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融入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知识密集性的内在本质要求。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研究。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明晰了各阶段的知识管理重点,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为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和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知识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国内外众多专家都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出了大胆的预测。科技成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介质,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保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遵循知识运动的客观规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研究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力保证。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学者和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傅家骥J、武春友J、GiorgioPetronii等根据研究的背景不同分别给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如下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管理。近年来,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郁义鸿、金吾伦、IkujiroNona.ka等分别给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综合以上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如下定义: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具体来说知识管理应有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四种功能。外部化是指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按照一定的分类将它组织起来,目的是让想拥有知识的人拥有通过内部化和中介化而获得的知识;内部化和中介化所关注的分别主要是可表述知识和隐含类知识(或称为意会知识)的转移;而认知化则是将通过上述三种功能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
3.1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阶段划分
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定义和过程研究,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小试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即为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进行试验,是成果转化方把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生产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市场开发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科技成果本身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在其三阶段转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试验、开发、生产及推向市场,知识在成果的供给方、需求方、资本投入者以及实现其配套组合的组织者之间流动着,创新的思维范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经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外化和内化后,经过实践操作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所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连续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
3.2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建立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既是一个产生有价值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有价值知识的过程,它是对所积累知识的延续与创新。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小试和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着手,阐述每一阶段由于知识流运动所产生的知识创新,是推动科技成果与知识管理耦合的基点和关键耦合域。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域的确立,本文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成果小试和中试阶段的各种检测、工艺设计、信息化设计的知识管理;成果生产阶段中的先进制造技术、标准工艺、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管理;成果市场开发阶段中的市场定位、营销规划、客户与市场、团队协作的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中,科技成果转化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各种知识的互动、转化、整合、创新,涉及大量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理;在成果转化三阶段之间,通过成果转化过程各部门的衔接,使研发知识、生产知识和市场知识形成成果知识的转化流和创新流,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3.2.1科技成果转化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是学习、掌握、吸纳已有的科技成果知识,并初步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及生产设备适应性改造建设的综合过程。
从时间维度上来分析,小试和中试阶段是成果转化的一段过程,知识在不断地转变、融合、合并。从这个意义出发,待转化的成果知识既是静态的实体,又是动态的过程,是“实体”和“过程”的统一体。当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测度时,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实体性,即成果样品;当关注知识的创造、传播、学习和应用时,所涉及的是知识的过程,可以引入知识的存量和知识的流量(知识流)。当知识流产生时,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都必然会改变,通过以下两种知识流通的渠道:一是成果转化试验方与其外部成果转化方之间的知识流动;二是成果转化各方内部的知识流动。
在这一反复试验过程中,知识流的表现形式既是外生的(专业化),又是内生的(干中生)。所谓知识流的“外生”,是成果试验方(主要是需方)通过接受其他转化方知识的传播与外溢效应,来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如通过技术交易等获得新的知识;所谓知识流的“内生”,是成果试验方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等活动,在自己的实验活动中积累经验,进而将感性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化的知识,并通过这类过程不断进行知识积累。
3.2.2科技成果转化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经过小试和中试阶段,己经趋于完善和成熟,这样就可以进人成果需求方企业生产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婀生产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经过小试和中试的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是运用新知识进行生产的阶段。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通过检测、调试设备、实施经营性批量化生产来寻求实现最低生产成本的生产规模。由于这一过程将改善的知识成果与调整后的生产设备结合在一起,而且在这个设备与软件知识结合的过程经常出现预料外的问题,所以,此过程也是完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一环。科技成果被需求方引进以后,通常要引起需求方企业技术条件、装备水平、人员乃至组织方面的变动,以创造科技成果生长的条件,这就将引起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在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活动。
科技成果生产过程的本质是知识管理和创新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各项活动都包含着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内容,它们分别是:技术知识创新,工艺知识创新,组织知识管理;当然,也有包含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管理内容。科技成果生产过程中要做到的关键就是要有创新的组织管理理念,这是生产阶段的指导思想之所在,因此,其作用是中坚性的,领导和引导性的,它往往决定着整个生产项目小组的领导特点、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等管理理念,组织知识创新对于生产技术和工艺知识创新具有协调和引导作用。生产技术知识创新和工艺知识创新两者的作用不可小觑,两者从基本技术细节上起到支持性、促进性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3.2.3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开发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是进行市场开发、信息反馈与改进的阶段,也是对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预测的一个检验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调查市场、分析客户需求、不断调整研究开发方向、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挖掘和创新活动这些知识管理活动来源于市场或者客户的信息,通过分析研究,进而形成有关市场或者客户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形成科学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建立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市场,以此来保证规模化生产的实施。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阶段的知识管理,是为达到开辟新市场目的而进行的知识管理。具体来说包括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个阶段中,往往需要与客户、供应商不断进行交流,以获取他们在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后对成果的意见反馈。这是市场开发阶段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吸收,也是对成果进行再次创新的知识储备。
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
4.1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分析知识管理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全面、客观的数据指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本文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目标下构造3个子指标系统,它们分别是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
(1)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小试中试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把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并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的过程。下列指标用来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知识流动水平、成果知识积累水平、成果结构性创新水平、内外部信息沟通能力。
(2)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生产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工艺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性创造性开发和应用新制造工艺技术的能力)、成果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成果产品生产安装等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控制的水平)、R&D员工和生产员工的知识管理水平。
(3)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市场开发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客户与市场知识吸收能力、营销人员知识管理水平、售后服务知识管理水平、营销体系的适应度(针对新成果产品投入市场的营销组织体系对产品销售的适应程度)、外部环境变化调整营销创新策略的响应速度。
4.2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对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是对知识管理状况的模糊描述,其优劣程度没有明确的界线,如果人为地用特定的分级标准去评价会很不确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进行有效评价。
(1)建立评价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层次,则评价集可以记为如果将绩效等级用1_5的尺度来表示,则评价等级
(2)建立评价隶属度矩阵R,表示对于第i个指标,专家认为其属于第j个等级的可能程度;Sij表示认为指标i属于等级j的人数;N为参加评估的专家总数。
(3)计算综合模糊评价矩阵B,B表示被评价指标从整体上看对V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最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的优劣。
4.3应用分析
在模型应用过程中,首先,根据所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管理状况进行评价,获取相关评价值;最后根据评价值确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知识管理状态优劣。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的评价,可以反映出该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管理水平。
1.1知识管理框架
当前存在着许多描述知识管理的框架,它们因目标和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下面仅简要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框架。Holsapple和Singh描述了一家公司潜在的竞争优势的来源,展现了一个知识链模型,该模型可以识别主要的知识控制活动和次要的管理活动。Hooff确定了知识管理中应该关注的过程,例如决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决定知识发展、存取、分享、应用和评估的方式。Bilosla-vo和Trnavcevic提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框架,包括知识的产生、存储、转移和利用等过程。Burnett认为知识管理框架包括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存储和维护、应用和开发、传播和转移、知识的创新及绩效衡量。
1.2知识管理审计
知识管理审计可以快速地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深刻的见解,这不仅包括关键的步骤和前提条件,还包括促进知识管理深远发展的战略和策略。Burnettet描述了发生在一家跨国原油探测和生产公司中的知识管理审计。这项审计是在基于知识过程的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完成的,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把知识管理介绍到这家企业,然后再建立起一个执行计划。
1.3知识管理中的文化限制
在成功执行知识管理之前,首先要把握公司的文化。为了成功实现这个目的,知识管理必须和公司的文化准则、期望和公司的运作过程相互支持。Goldet把文化视为公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运作效率。一个拥有浓厚知识氛围的公司可以有效地执行知识管理系统。文化壁垒会不利于员工之间相互传递知识,影响他们的创新以及阻碍生产率的提高。要形成一种公司文化,就要先培养公开、相互尊重和相互交流的文化气氛。在这种氛围里面,员工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新的思想也会层出不穷。
1.4揭示隐性认知
知识管理的计划就像企业流程重组一样,是公司的重大事项。然而公司的成员可能不会完全理解这些计划的目标。Fahey表明了隐性知识在企业流程重组中的重要性:企业流程重组会给公司上下造成不必要的巨变,因为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吸引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隐性认识)。这些隐性知识的因素集中影响了员工对企业流程重组的感受:他们对实行这项计划的反应以及他们是否接受这项计划和怎么更快地适应它。当采用公司流程重组去克服低效率经营、部门冗余、工作断层时,组织常常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缺乏对公司知识,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认识。隐性知识通常指个体很难清晰表达的知识,但它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由认知、信念、假设和预测组成。尽管隐性知识是通过个人的经历发展起来的,但它也常常在具有相似背景和经历的群体中分享。
2方法和背景
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隐性认知,识别阻碍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障碍。因为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一个现象及其相关的特点,而并非去证实一个预先确定的假设,所以采用质化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即采用基于知识管理方式的CommonKADS的分析工具和Grounded理论方法。由负责公司关键业务和知识管理过程的几个利益相关者来组织实施以下活动:首先进行公开讨论,结构化与半结构化的采访,然后研究人员利用Grounded理论对搜集的语言答案进行转录和归纳。这项主观研究在该公司的3个客服部门进行,数据的搜集要经过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公开讨论阶段,其中有9个资质不同且在公司分工不同的员工,讨论的目的是通过此方式来获取现存的知识管理系统在公司的运行状况,以及员工对新的知识管理系统有怎样的需求和期望。第二阶段是对另外12个员工在不同的地点进行了半结构化的采访。包括3个针对知识管理的问题:①知识管理是怎样执行的。②知识管理在整个企业流程中的重要性。③如何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然后对数据进行归纳性分析。研究者对每一句陈述做上标记,在分析了所有的采访记录后,根据定义出的类别对记录做归类。还需要对分类和归类的结果进行讨论和验证,对有问题的结果进行修正。第三个阶段是组织8次额外的采访,从参与之前阶段的人员中选取6人,然后又选了额外的两个人对之前的观点进行补充。此阶段的目的是了解知识管理是怎样融入到组织的业务流程中的。因此,这次采访调查了公司业务流程的背景、公司任务分化、人事关系、相互交流以及知识管理的需要(为了支持业务流程,创建和分享了什么样的通讯和文献)。
3调查结果
在前面部分详细提及的数据分析过程,是由知识管理生命周期的主要活动来引导的。把知识管理的生命周期最后划分为五类:创造、分享、存取、利用和维持。从受访者的陈述在各个类别中的分布,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提及了知识的存取。为了更好地弄清这些陈述的隐性含义,根据他们对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创造、分享、存取、利用、维护),又把这些陈述划分为了主动陈述和被动陈述。其中存取和利用的主动性最强。除了以上的结果外,分析还验证了之前的判断,即受访者在采访中也表明为了以后更方便地分享文献,员工需要做的额外工作是用恰当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记录。例如,一个受访者解释道:“他不会向同事分享自己的Word文档,因为里面的东西只有他自己能看懂,如果要与他人分享还必须要做很多额外的编辑工作。”所以在此次采访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如果要想达到大家互相分享知识的效果,就要把编辑和汇总信息作为本质工作的一部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公司里面有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参与者们对社会关系网络有很强的依赖性。例如在采访中有些人提到:大多数知识都存储在人的大脑中,而不是在文本中,所以他们常常会从别人的口中得到答案,而非利用知识资源库。以上结果表明了在组织中知识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的采访会将知识管理活动与企业的业务流程相结合。这个模型可以提炼具体的细节,有利于知识管理审计过程一般的分析和讨论。在采访中,来自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都对知识管理系统发表了意见。他们意见不一,对现行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满意度也不一样。例如在采访中,承担广泛责任的受访者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描述相对清晰,并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运行和基础设施提出了建议;而承担单一责任的受访者则对组织制定的统一标准和所使用的辅助设施的可用程度表示担心。与后者相比较,第一类员工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看法更客观。通过增加知识管理系统的投入来提高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是一些具有特殊工作任务的员工的主要建议。例如,一个员工这样提到:“我们根据草稿的内容重复编制了许多文献,如果有现存的模版存在,那么将节约我们许多的时间。”也有员工表达了他们对组织认识的看法:“我觉得知识分享在管理上没有明确,它还没有融入到公司的业务流程中。”还有员工提到他们渴望得到更多关于知识管理的回馈和评价:“我们做了很多业务流程的成本评估工作,也对设计的产品做了很多测试,但我们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些陈述都暗示了员工渴望一些能使知识管理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除此之外,员工也提到了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将促进知识管理的活动:“我期望公司能够给我提供一个统一的门户,在那我可以找到所有的文献。”其中一个员工还表达了他对企业实行在职教育的期望:“我们公司提倡用在线学习进行自我教育,这有利于大家的在职培训。”这些陈述表明了他们相信一个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将会有利于他们职业能力的提升和职业的发展。将知识管理与公司背景结合,能够充分了解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看法,结合他们平时的工作任务,知识管理变得不再那么抽象,能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管理是怎样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的。
4分析
[论文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知识管理评价
1总体思路
总的思路是将整个评估体系建立在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考察企业目标的实现程度来反映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效能。同时,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个目标的层次,以及各个层次目标中所包括的指标和重要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权重的情况,形成最后的知识管理效能的评估量化值。
层次分析法首先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求提出一个总体的目标,然后将问题按层次分解,对同一层次内的诸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次目标的各自的权系数。这样层层分析,直至给出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按重要性的排序。
对于现代组织而言,目标的制定是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管理的目的所在,因而以知识目标实现作为知识管理绩效度量的指标是非常合适的。在上述绩效评估目标体系下,下面将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评估模型。
2指标的分层量化
按照上文所述的知识目标的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将整个评估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分开考虑,同时在不同层次的目标中选取最后的评估指标。知识目标可以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层次。
在一个总的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分为以上三个层次。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确定对目标影响最大的制约因素,通过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分析,得到目标的受影响情况,之后在综合几个分层次的目标情况反映整个最终目标的性质。
2.1近期目标层
近期目标通常以组织的知识共享水平作为评价标准。
具体涉及组织内部显性知识的共享水平,包括组织内部显性知识编码化的水平和组织内部部门之间的交流水平;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水平,包括员工个人知识显性化水平和组织内人际交流水平;组织外部显性知识的共享,包括外部知识编码化和组织对外部的沟通水平;组织外部隐性知识的共享,包括外部隐性知识内部化和外部隐性知识显性化。
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具体交流方式作用情况更能反映企业的知识共享水平。企业是一个员工的结合体,员工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了多种方式,有物理的、有虚拟的、有即时的、有延迟的。各种交流方式对知识交流效果的作用程度是不一致的,根据对象的不同和个体情况的差异,不同交流方式的作用情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我们对具体交流方式的作用情况的分析,认为具体交流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指标,作为近期企业知识交流水平的目标评价指标。
传统印刷媒体的出版频率,称为A1。在这个指标中,我们需要着重强调以下几点:首先,传统印刷媒体包括企业内部的专门出版物,用于内部交流的纸质通知,用于公共信息的公告等。重点在于这些印刷品的目的在于在企业内部传递信息,促进交流;其次,我们关注的是频率。一般以一个统一的时间段作为单位,描述整个时间内的情况。选用频率是为了便于结果的处理,没有其他的含义。
企业培训的频率,称为A2。在这个指标中,我们需要强调以下几点:首先,这里定义的培训指企业举办的正式的培训活动,以及各种正式的经验报告会和交流会等。其次,我们关注的也是频率。一般以一个统一的时间段作为单位,描述整个时问内的情况。选用频率是为了便于结果的处理,没有其他的含义。
与工作交流相关的电子邮件频率,称为A3。这里定义的电子邮件指的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电子邮件操作,包括上行邮件、下行邮件和平行邮件等。
企业信息库系统的使用频率,称为A4。这里定义的包括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存储系统,如案例库和数据库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指标A1、A2、A3、A4进行量化工作。
量化工作的基本方式是: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于定量指标,采用阈值法,对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无量纲化。将评估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等,取阈值y1,y2,y3,y4,规定x≥yl为优,y2≤x<yl为良,y3≤x<y2为中,X<y3为差。这里采用模糊处理的方式,求得各等级的隶属度。对于定性指标,利用约束条件定义相应的模糊集ui,再建立ui到[0,1]的隶属函数μ,然后依据该函数求得指标的隶属度。所以,对于指标A1、A2、A3、A4,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函数式:对A1,设论域为U=[0,S]
注释: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不一致,他们的取值s1,s2,s3,s4也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把这四个数据具体化。在不同企业中,需要具体分析,得出不同的数据,代入函数计算。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对其他的指标如A2、A3、A4进行这样的计算,将具体的数据转化为隶属程度,能实现对本来模糊的语言加以定量的刻画,然后再利用模糊数学的计算方法进行处理。
2.2中期目标层
中期目标以组织的竞争优势作为评价标准,包括企业内部竞争优势和企业外部竞争优势。
内部竞争优势评估选取产品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生产优势、营销优势、人力资源优势、速度优势、财务优势和企业文化优势共9个具体指标;外部竞争优势选取供应商优势、承销商优势和用户优势共3个具体指标。
在全面的绩效评估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上优势集合中的所有优势情况,但是对于我们的课题而言,这样做显然太大了。而且,以上的优势集合中很多项目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关系比较弱,另外一些则很强。考虑到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在分析中的便利,我们决定根据各种优势同知识管理系统的关系程度,简化模型,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标准:①技术优势,称为B1;②企业文化优势,称为B2;③用户优势,称为B3。
量化工作的基本方式是: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于定量指标,采用阈值法,对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无量纲化。将评估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等,取阈值y1,y2,y3,y4,规定x≥yl为优,y2≤x<yl为良,y3≤x<y2为中,x<y3为差。这里采用模糊处理的方式,求得各等级的隶属度。对于定性指标,利用约束条件定义相应的模糊集Ui,再建立Ui到[0,1]的隶属函数,然后依据该函数求得指标的隶属度。
对于以上的指标,我们很难通过具体的定量数值进行衡量。但是在先前的定量化的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用程度副词“优”“良”“中”“差”来形容;然后将其定义为对从属函数的某种运算,这样就可以将模糊的程度副词利用从属函数来加以刻画,转化为类似上文的指标的隶属度的情况。
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请参考相关书籍对于定性指标模糊算子的运算规则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形容指标B1、B2、B3的程度副词(“优”“良”“中”“差”)的从属函数。
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我们首先根据各个企业中调查来的数据情况设定一个行业性的初始隶属度,设为ym=μ,权重假设为p1、p2、p3、p4
通过以上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在指标B1中的几个程度副词的从属函数,进而得出最后的隶属度。因为在各个企业中的情况是不一致的,我们很难将pl、p2、p3、p4具体化,而直具体化的结果也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些数据的确定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而确定。
根据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对其他的指标如B2、B3进行这样的计算,将定性分析的程度副词转化为隶属程度,能实现对本来模糊的语言加以定量的刻画,然后再利用模糊数学的计算方法进行处理。
2.3长期目标层
长期目标以价值创造作为评价标准。选取销售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客户满意程度共3个指标。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其他的选项,但是与上文中期目标的分析相似,我们通过对关系程度的判断,最后确定以上三个因素为重要因素。
(1)销售利润率,称为C1;
(2)资产利润率,称为C2;
(3)客户满意程度,称为C3。
以上的三个指标,在现有的企业绩效评估体系中就有涉及,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这些指标在现有企业中的普遍存在性,数据比较容易获得。根据量化工作的基本方法,他们属于定量的指标,所以,类似于近期目标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函数:
对C1,设论域为U=[0,H]
注释: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不一致,他们的取值h1、h2、h3、h4也各不相同,所以不能把这四个数据具体化。在不同企业中,需要具体分析,得出不同的数据,代入函数计算。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对其他的指标如C2、C3进行这样的计算,将具体的数据转化为隶属程度,能实现对本来模糊的语言加以定量的刻画,然后再利用模糊数学的计算方法进行处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在图上的底层指标中的隶属度情况,这些隶属度呈现为一种矩阵组合,设为M。
3确定指标的权重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完成了指标的量化工作。接下来的工作,我们需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设某一层次上的因素为A1,A2,……An,对该层次上任意的Ai,Aj求得其相对重要度比较值aij作为权系数,从而形成判断矩阵A=。
下面给出一种常用的判断分值表(若目标i比目标j次要,则aij为表中值取反)。
基于上表,可以采用如下的评估流程:
次序一致性检验:检查评估者对各目标要素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存在逻辑上的矛盾,这是所得判断矩阵是否可用的前提。采用数理逻辑的符号,则次序一致性可以表示为:求得每一层次各要素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并求得属于该特征值的特征向量W=(W1,W2,……Wn)T,W1,W2,……Wn给出了因素Ai(i∈[1,n])相对于因素C按重要性的一个排序。
求同一层次的组合权系数:设上一层因素为C1,C2,……Cm,则对任一个Ci可以求得相应的权向量Wi=(W1i,W2i……,wni)T。设已知上一层Ci的权重为ai,则可以求得当前层每个因素的组合权系数为:
依此类推,直至求出最底层所有因素的权系数。根据最底层权系数可以给出相应的排序。
一致性检验:为了避免判断上的不一致性,需要用一致性指标CI进行检验,在CI≤0.1的条件下,认为判断矩阵A有效。
综合专家意见,得到相应阶段的权重排序向量W。
以上的计算过程是参考运筹学的层次分析方法建立的,结合上面我们给出的层次图形,可以计算出在我们确定的目标体系中各个因素的权重。因为各个企业中的差异性,我们很难确定上面公式的具体数据,但所有的计算结束后可以得到权重排序向量矩阵W。
4绩效评估
最后,可以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对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估,其操作过程如下:
(1)按照前面的方法,确定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三个层次体系;
(2)将上文知识目标中的指标加入指标集合IN—DEX,然后建立评估等级集合CLASS={优,良,中,差};
(3)邀请多名专家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计算。因为每个专家在定性指标方面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在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共存的条件下,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专家得到的最后结果为一行,如上文中的LIALIBLICLID等。由于知识管理涉及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所以这个评判属于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因而可以在专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隶属度模糊矩阵:
(4)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按照上文的论述,得到最后的权重矩阵W;
(5)按照模糊数学的乘法,进行运算Eff=M。W。这里的乘法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乘法,是模糊关系W和M的复合,也就是模糊矩阵W和M的乘积;
(6)计算综合评分值为Result=Eft*E,E取为CLASS类中等级评定阈值的中间值;
1.1知识管理战略的内涵分析
一直以来人们对知识管理战略的定义都存在着分歧。由于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知识管理战略实质内涵的丰富性,很难达成令大家一致认同的定义,其理论研究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主要从资源观和知识利用及创新的角度,并借鉴詹越(2009)对知识管理战略定义的归类,从战略观、规划观和过程观三个层面,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管理战略概念研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聚类,各分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1)战略观。战略观是知识组织的基础性资源,强调管理知识资源的战略、方法以及手段。Seeley和Dietrick(2000)从知识管理的方法及手段方面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是通过组织成员的知识存储、知识获取和知识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但更多的学者是综合了知识资源观、战略观、知识管理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对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做出界定。比如,Zack(2002)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2)规划观。规划观侧重于对知识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计划。詹越(2009)拓展了明兹伯格的“5P模型”,从多个角度(目的、对象、内容)对现有知识管理战略概念加以整合并形成了知识管理战略比较全面的概念模型,即组织通过知识创新、组织创新,以达到塑造组织核心竞争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的,并对知识及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决策性规划以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具体内容包括对战略观念、类型、模式和实施策略等的知识管理战略要素进行的选择和设计。(3)过程观。过程观则是通过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的知识管理活动以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Cohen和Huang(2000)基于资源观视角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通过新的知识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一种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形式,它的目的是实现组织创新并获取或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综观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内涵的不同界定,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认知是:知识管理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或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以及实现企业价值,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组织的核心资源、知识及其相关管理活动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指组织为了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充分整合与规划组织内外部优势知识资源或关键知识要素,以获取组织整体运营绩效最优和持续竞争优势或地位的组织目标,通过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价值。
1.2知识管理战略类型概述
关于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国内外学者根据知识内涵、知识利用或获取方式、企业知识特点及需求、知识管理态度等作为分类依据,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战略分类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了多种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情况,为了让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研究进程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现在读者面前,结合知识管理战略定义并依据姚先国、胡玮玮(2007)知识管理战略类型的划分方式对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类型进行纵向归聚,即从战略层、战术层和业务层进行介绍,三个不同层次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1)战略层。战略层将知识视为组织的基础性资源并把知识战略作为组织总体战略,因此企业总体战略取决于知识管理战略。March(1991)与Zack(2002)从知识使用的角度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创造战略(Exploration)和知识利用战略(Exploitation);Bierly和Chakrbarti(1996)从知识来源及学习新知识的速度方面将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内部学习(InternalLearning)、外部学习(Externallearning)、激进式(Radical)学习和渐进式(Incremental)学习;Wiig(1997)从企业战略及其自身需求出发,将知识管理战略归为商务战略中的知识战略、智力资本管理战略、个人化知识资产责任战略、知识创造战略、知识传递战略;Zack(2002)依据企业竞争策略态度倾向,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积极战略和保守战略;Earl(2001)依据知识管理过程及结果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基础战略、知识地图战略、知识流战略、知识资产战略、知识共享战略、知识交流战略、知识能力战略;同样,也有学者从知识的构成和获取方式上把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自主知识创新战略、自主知识获取战略、合作知识创新战略、合作知识获取战略。(2)战术层。战术层是组织为了持续改善管理而将知识管理视为加强战略管理的工具。Hansen最先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概念,他认为编码化战略(CodificationStrategy)和人际化战略(PersonalizationStrategy)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并完成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手段。Swan等(2000)从信息的传输、记录方式和交流分享形式的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分为认知战略(Cognitive)和分享战略(Community)两种。Choi和Lee(2003)在Bierly、Zack、Hansen、Swan等人的基础上,以企业对外显导向知识管理和内隐导向知识管理的倾向,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系统导向、动态、员工导向和被动四种知识管理战略。另外,他们还根据知识编码化以及知识在人际间交流的差异,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系统导向(system-oriented)、人文导向(human-oriented)以及动态性(dynamicstyle)三种知识管理战略模式。Choietal.(2008)根据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非互补、非对称互补和非关键对称互补三种关系,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外显导向战略、内隐导向战略、外部导向战略和内部导向战略。(3)业务层。业务层是为了加强主导业务的职能而将知识管理看作企业总体战略下执行主导业务的方法。Schulz和Jobe(2001)通过对美国和丹麦跨国公司的研究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应该分为编码化战略、内隐化战略(Tacitness)、聚焦战略(Focused)、非聚焦战略(Unfocused),同时发现聚焦战略明显优于其他三种知识管理战略。Garavellietal.(2004)从适应外部环境的角度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知识市场(KnowledgeMarket)和知识社团(Knowledgecommunity)。Percin(2010)整合了系统导向知识管理战略和人文导向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提出了另外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战略即动态知识管理战略。Choe(2011)结合人际化知识管理战略和编码化知识管理战略并对它们进行集成,提出了组合知识管理战略。徐漪(2014)以Hansen和Tierney等人的知识管理战略分类准则为依据,把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四类,即保守系统化战略、保守人际化战略,积极系统化战略和积极人际化战略。从上述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知识管理战略分类的研究已经由单一维度转向了两个维度相结合的组合式研究;编码化战略和人际化战略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普遍认同且最常使用的基于知识内涵的知识管理战略类型。
1.3知识管理战略内涵与类型的关联
本节基于知识管理战略内涵之间及类型之间的层次关系、内涵与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图1、图2),从二者之间的异同点剖析其联系。图1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分类图2知识管理战略类型分类注:①表示对应关系。知识管理战略内涵及类型的划分逻辑均是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概括到具体、从指导思想到实操的路径,将二者分为三个层次类型。另外,二者的划分依据均是基于资源观、知识观及其应用手段、态度等做出具体分类,因此,二者相互之间存在内涵上的相似性。知识管理战略内涵是基于组织不同管理层面、不同执行部门业务特点的解释和界定,而知识管理战略类型是基于组织具体业务的指导性思想,前者对后者具有指导作用,后者对前者理论的丰富具有支撑作用,二者的研究对象有所差异。
2研究结论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