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审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地方建设性融资需求过快增长,客观上形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为控制债务规模、防范金融风险,中央下发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约束性措施,分级次、分年度摸清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深入分析债务成因和偿债风险,揭示和反映债务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促进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地方政府性债务听起来与普通百姓关系不大,实际上关系密切。比如政府进行的项目建设,特别是民生工程,多是举债而来。但是,地方政府借债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看效果。对于地方大力举债而且多以土地作为抵押的情况,这种形式目前已经很普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整体风险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尚没有达到危机状态。然而,现在也必须开始介入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以消除隐忧加强管理防范风险。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地方债有多大规模,将会造成什么风险”等问题,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到现在仍然没有权威的统计数字。这主要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认定标准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同时没有统计指标体系。
从大量的审计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政府性债务包袱日益沉重,债务风险日趋加大,给地方经费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的隐患。这是由于某些地市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公共产品水平极其低下,经济发展实力薄弱,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产出所占比重低下,地方经济发展滞后,长期以来不断投入发展,可产出效益不明显,这是形成政府性债务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这些债务发生年代久远,这期间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更迭频繁,原欠债单位有的破产或改制,有的债务人已死亡或离开本地无法联系,债权人模糊不清,合同约定的使用及还款计划也不清楚,使债务清理核实起来很艰难。
通过进一步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结构、资金投向、管理现状等情况,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债责任归属,分类评价政府性债务的偿债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维护财政安全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审计在维护经济安全、防范财政和金融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方面的“免疫系统”作用。
一是严格控制政府性负债建设行为。对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由同级发展改革(计划)、财政部门等对建设规模、筹资渠道、成本收益和偿债资金来源等作评审论证,重大项目应通过社会听证、公示等形式,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坚决杜绝盲目、违规举债。
二是建立政府性债务归口管理制度。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所属单位举债,在政府统筹安排下,由同级财政部门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努力扭转多头举债、权责不清、调控不力的局面。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资金审核,承担本地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的具体职责。未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的,各级投资审批主管部门不得批准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
三是科学编制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各级政府根据建设需要和承受能力,在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算的同时,要编制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明确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和偿还本息等计划。
四是着力完善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严格确定偿债责任单位,确保落实偿债资金来源,并按合同规定按期还本付息。没有稳定、可靠资金作还债保障的项目,各级政府不得负债建设。要设立相应的偿债准备金。准备金数额一般为年初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的3%—8%,有条件的可适当提高提取比例。偿债准备金由财政部门实行专户管理,不得截留、挪用。
五是加强项目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要及时、准确地掌握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贷款及配套资金等的使用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稽核检查,实行过程控制,严防项目举债突破计划规模。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完成后,财政、发展改革(计划)等部门要对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功能作用以及债务偿还能力等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
六是构建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建立政府性债务报告制度,对本级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分类统计,定期编制报告,由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后,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建立债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以负债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偿债率(年度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等为重点,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其中,负债率不得超过10%,债务率不得超过100%,偿债率不得超过15%。
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实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毕业生必须十分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确保毕业论文写作任务的完成。
二、毕业论文(设计)可选择三种类型:
1、毕业论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内容选择适当题目,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
2、方案设计: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较完善解决方案或制度设计。
3、调研报告:对与本专业相关的某一社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注意: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实习工作岗位,最后成果要求对本单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或对某一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三、可选择的指导老师信息
教师姓名
联系电话
五、提醒
1、项目、提纲和文稿完成后及时以电子文档发给指导教师,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并在指导教师要求的时间内补充、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字数在3000字以上),要求结合实习单位和实习工作实际,主题突出,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分析现象探索实质,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2、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
3、论文题目仅供参考,具体请与指导老师商量沟通后定题;题目选定后,报经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动一次。
4、选定指导老师后,非报经系上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5、请每位同学积极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凡有未及时完成的,警告一次,相应成绩降低一个等级,但仍需在15日内补齐;出现第二次,取消成绩。
6、如果不按规定时间完成论文写作步骤,或者在论文写作中不认真写作、敷衍了事,指导老师可以拒绝继续指导论文写作。
7、超过论文定稿时间一周,仍未定稿者,视为论文未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为不及格。
六、参考题目
(一)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接合工作实际与指导老师共同确定,也可参考以下题:
会计部分
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
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
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
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
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
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
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
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
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
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
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
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
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
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
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
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
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
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
27、 刍议权责发生制
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
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
30、 初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平行、互动关系
31、 浅谈我国会计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32、 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33、 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
34、 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挑战
35、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
36、 虚假会计信息探源与对策
37、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
38、 会计国际化的新格局及我们的对策
39、 浅谈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4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41、 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42、 浅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43、 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策
44、 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的影响
45、 我国会计现代化的哲学思考
46、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
47、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48、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9、 非货币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50、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51、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
52、 关于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
53、 会计报表附注与表外信息问题研究
54、 机构投资者与委托投票权竞争研究
55、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治理问题
56、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财务管理部分
57、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实证研究
58、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59、 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60、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
61、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研究
6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63、 企业重组与并购财务问题研究
64、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65、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66、 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
67、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68、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
69、 企业/企业集团财务政策研究
70、 企业/企业集团投资政策研究
71、 试论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风险研究
73、 企业投资决策结构体系研究
74、 关于金融互换与资本结构问题的探讨
75、 企业集团股利政策研究
76、 关于投资财务标准研究
77、 关于企业价值研究
78、 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
79、 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题目宜具体化)
80、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81、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
82、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
83、 对企业理财务目标再认识
84、 企业投资结构研究
85、 关于财务的分层管理思想研究
86、 企业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87、 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88、 对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的探讨
89、 企业收益质量及其评价体系
90、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91、 企业税收筹划
92、 关于财务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研究
93、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分析
94、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95、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基础分析(题目宜具体化)
96、 财务学科课程体系探讨
97、 非盈利组织财务问题研究
98、 跨国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99、 跨国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100、 试论资本市场与信息控制
101、 企业财务本质研究
102、 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103、 负债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对策(企业负债经营问题的探索
104、 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
105、 家族式企业经营方式的优势
106、 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探索
107、 债券融资对我国公司治理影响研究
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部分
108、 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
109、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110、 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111、 论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
112、 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比较研究
113、 关于管理会计师及其职业道德研究
114、 预算管理研究,业绩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
115、 论成本的经济实质
116、 关于ABC法的研究
117、 责任会计的研究
118、 关于投资项目决策的研究
119、 标准成本的研究
120、 战略管理会计研究
121、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122、 关于成本差异分析的研究
123、 关于敏感性分析方法的探讨
124、 关于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125、 现代工业的特点及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
126、 成本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财务危害
127、 关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研究
128、 试论成本效益原则
129、 浅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制度设计部分
130、 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的探讨
131、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132、 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133、 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134、 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135、 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136、 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137、 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138、 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139、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40、 企业对外担保内部会计制度研究
141、 论经济效益审计
142、 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43、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144、 论会计报表及附注的设计
145、 独立审计风险问题探讨
146、 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47、 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48、 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149、 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150、 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151、 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152、 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153、 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54、 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155、 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156、 注册会计师诚信建设研究
157、 论会计估计变更的审计
五、会计电算化部分
158、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与设计
159、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容错性及可操作性问题
160、 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子系统划分研究
161、 会计电算化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62、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方法的影响探讨
163、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研究
164、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65、 网络会计研究
166、 论网络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67、 论网络时代会计目标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168、 网络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169、 网络时代的会计发展
170、 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171、 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
一、总体要求
2013年工商系统财务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中心工作,加强财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预算执行效果,着力化解历史遗留债务,全面规范基建财务管理,注重抓好内部审计质量,扎实推进财会基础建设,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为全系统履行职责提供经费保障。
二、主要任务
2013年工商系统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省局明确的工作任务要认真予以落实;对预算规定的各项指标要切实加以执行;对基层建设的经费要按规定的标准给予保障;对历史遗留的市场建设债务要彻底进行化解;对财务内控制度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和落实;对内部审计的工作任务和审计结果要追踪、督促落实;对收费等涉财事项引起的社会矛盾要慎重进行应对;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干部职工的利益要主动进行协调;对系统事业发展和基本建设要有初步规划和计划;对财务会计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探索解决的新办法。
三、具体工作
㈠继续做好退付预收“两费”的后续工作
继续办理“两费”退付。2013年要严格按照规定的退付要求,积极协调和解决基层在退付预收“两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落实退付结果公示和月报制度。
㈡积极化解历史遗留债务
在2009年核查历史遗留债务的基础上,按照《全省工商系统化解市场建设遗留债务方案》(苏工商财〔2009〕391号)的规定,在一季度统筹使用省局化解市场债务专项补助经费,同时要多渠道筹集配套资金,做好市场未脱钩人员处置及债务清偿的后期工作。各直属局、分局5月15日前向市局提交化解债务工作总结报告。市局5月底前向省局提交化解债务工作总结报告。上半年拟对全系统近三年债务偿还情况进行调查,7月份组织开展对中央和省化解债务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近几年来工商系统债务总额逐步减少,偿债力度加大,各单位要继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的偿还各项债务,尽可能在2013年内化解绝大部分历史遗留的债务。
㈢努力提高预算执行的效果
根据省局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系统部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的操作规程,规范实施系统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执行方式,强化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质量。
1、优化部门预算的编制。加强会计核算,注重日常基础数据的归集、整理及运用,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要整合和优化部门专项经费,切合单位工作实际,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2、加强预算执行。各级工商局要适应当前财政和经济形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的用途、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使用行政经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努力压缩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全员预算意识,规范预算执行的部门包干、归口管理和结果公示,控制预算支出的序时进度。
一是机关继续推行非资本性项目支出的预算执行归口到处(科)室和部门包干,每月对执行结果进行公示,用财务公开来加强和推进预算的执行。
二是加强基层经费的保障和专项经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根据省局要求,2013年要制定《工商局基层经费保障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基层分局(所)行政、事业、社团开支范围,明确基层分局(所)行政经费保障标准。为此,各直属局、分局要在对2009年基层分局(所)经费保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基层分局(所)公用定额经费与项目经费结构,对基层分局(所)日常公用定额经费按不低于财政综合定额标准的比例给予保障;同时要根据本地经济户口管理、市场监管、执法办案等因素,制定基层分局(所)企业监管、市场整治、消费者权益保护、执法办案等专项经费的保障标准。上述比例和标准在2月底前各单位要以书面形式向市局财务处提出建议,市局在一季度综合各单位的比例和标准制定《工商局基层经费保障标准》,并以文件形式抄报省局财务处。标准制定后,市局将对基层分局(所)比例和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跟踪,2013年市局确定丹阳工商局新区分局、润州工商分局金山所和丹徒工商局高资分局、句容工商局华阳分局、扬中工商局城区分局、京口工商分局象山所、新区工商分局大路所为基层分局(所)经费保障情况的跟踪和数据直报点。为了做好基层分局(所)经费保障工作,要求:一是各单位要做好基层分局(所)经费保障比例和标准的测算工作;二是各级财务部门在年初就要加强基层保障经费和会计核算,注重日常基础数据的归集整理。从基层经费的保障比例、标准和核算二个方面都要做到精细、到位。
三是强化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对固定资产采购、基建维修等重大支出项目进行过程控制,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可控制,事后能追述”,科学合理使用好预算资金。
3、做好非资本性项目绩效评价的试点工作。省局把2013年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项目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市局根据省局这一要求将加强本级和各单位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今年选择两个以上的非资本性项目,从项目的预算执行,经济业务的合理性、科学性及资金使用的效果等方面对项目支出实行绩效评价的试点。
4、根据省局的工作要求,上半年市局将对2009年制定的系统《国库集中支付实施细则(试行)》的执行情况和全系统基层分局(所)经费保障情况进行检查。
㈣强化会计核算和财会基础工作
1、完善和落实《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会计基础工作暂行规定》,制定“工商局财务会审工作操作办法”。加强和规范财务会审工作,把财务会审打造成为系统财务人员交流学习、检查基层财务工作、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平台。
2013年我局将至少开展两次集中会审。对财务会审发现的基层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主题讲座等形式,多方面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和会审问题的整改,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质量。
2、精心组织、积极参加省局组织的财会知识竞赛和财务制度的评展活动。在三月份组织系统财会人员进行参加省局财会知识竞赛的选拔,对组团人员进行进一步强化训练;在五月份前各级财务要完成本级财务制度的完善整理工作,五月份市局组织系统财务制度评展。通过评展进一步完善我市工商行政管理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3、加强社团、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修订和完善《工商局挂靠社团、中介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加强预算和目标管理,实现收支两条线,坚决杜绝收入不入账和坐支行为。年内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对挂靠社团、中介机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4、完善和落实“机关财务定期分析制度”。2013年各预算单位在7、12月对半年和全年的财务工作进行一次系统分析,为领导提供决策信息,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5、加强财会人员培训。2013年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进行一次会计核算培训和预决算编制业务培训,着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
6、加强财务工作调查和业务研究。2013年各单位要根据财会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总结和归纳单位财务管理经验,有针对性进行财会业务和管理工作的研究,每个单位年初至少上报一个研究课题,并撰写研讨论文。市局将在下半年进行财务工作研讨和论文交流评比。
7、加强往来账项和暂付款的管理。按照系统财务管理办法的要求,严格控制往来账项,尤其是暂付款的规模,落实承办部门和人员的清理责任,往来账项在发生当年内因故无法结清的,要履行书面报批手续。
8、加强系统银行账户管理。要按新的系统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对银行账户进行清理、撤并和管理。
9、认真落实《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各单位要根据《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本级“财务信息化管理操作细则”,市局上半年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
10、制定“工商局财务人员服务工作规范”,强化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强服务职能的履行。
㈤提升内部审计工作力度
严格按规定做好各项审计工作。2013年我们将在审计结果的利用上做文章,制定“2013年审计工作计划”和“工商局审计结果跟踪督查办法”,重点在审计结果整改上下力气,将内部审计监督和加强财务管理有效结合起来,规范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
1、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对各直属局、分局2009年度财务收支情况审计。对所属单位、挂靠社团的常规审计不少于每两年开展一次;会同相关部门做好部分单位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落实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扩大内审工作公开、公示的面。
2、做好基建工程项目的审计及监督检查。对基本建设项目的结算审计做到应审尽审,不留失职、渎职的盲区,同时要规范审计中介机构的选用和考核;
3、促进内部审计建议的整改和落实,建立后续审计信息数据库。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管理,对屡查屡犯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属于制度不完善的,要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完善的制度;属于人为的问题,应当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监督和督促审计结果的落实。
4、创新审计工作理念,严把审计工作质量,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资料齐全、证据采集规范。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认真听取意见,确保审计项目事实百分百清楚、定性百分百准确、处理百分百合法。
㈥规范基建财务管理
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基本建设资金均须纳入单位预算。根据省局要求,从2013起,要将基本建设的立项、建设到竣工各阶段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在内网上按季进行公示,接受干部职工的监督。向银行贷款、向其他单位借款或让施工单位垫资必须逐级报批,未经省局批准一律不得向银行贷款、向其他单位借款或让施工单位垫资;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集资、摊派。防止超概算、超标准建设,杜绝不顾财力上项目。经批准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筹集达到概算的50%以上方可开工;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工程进度和合同约定付款,规范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管理。项目竣工后一般在3个月内完成工程结算审计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和工作统筹。今年是全省工商系统的考核年,也是新三定方案实施的第一年,各级要加强对财务工作的领导,要按照财经法规和新三定方案的要求,配备会计人员,明确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健全财务制度,完善财务部门内控机制。各单位要根据今年的财务工作的任务,做到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忙而不乱,扎实、高效的完成财务工作的各项任务。
2、要加强财会业务和法纪培训。要采取分级培训的方法,市局要加强会计负责人和主办会计的业务和法纪培训;直属局、分局要加强基层分局(所)负责人和报账人员的业务和法纪培训,将培训定期化、制度化。
3、严格劳动用工制度。要严格按照省局的要求落实劳动用工的清理,将劳动用工占行政编制数比例控制在财政规定标准内。
4、严格落实财务报表的定期报送规定。规范财务报表的定期报送,提高财务报表报送的质量。
5、加强财务档案管理。要推行档案达标活动,除因特殊情况需要延期保管之外,应及时清理销毁保管期满的会计、票据和审计档案。
论文提要:本文阐述了关联方交易的概念及类型,在分析有关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特点及重点的基础上,逐步说明如何进行关联方审计。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合并、兼并、联营等现象日趋增多,这使得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变得越来越广泛。关联企业之间为了达到调节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可能存在相互转移收入和费用,操纵关联方交易价格,内部资产转让,费用承担不符合配比原则,相互融通资金费用分担不合理等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可能导致投资者出现决策失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关联方交易过程中,不能将关联交易等同于一般交易进行测试,否则极可能落入被审单位设计的陷阱。因此,如何对关联方交易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成为注册会计师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关联方交易概述
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有:
1、购买或销售商品。
2、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
3、提供或接受劳务。
4、担保。
5、提供资金(贷款或股权投资)。
6、租赁。租赁通常包括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等,关联方之间的租赁合同也是主要的交易事项。
7、。主要是依据合同条款,一方可为另一方某些事务。
8、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在存在关联方关系时,有时某一企业所研究与开发的项目会由于一方的要求而放弃或转移给其他企业。
9、许可协议。当存在关联方关系时,关联方之间可能达成某项协议,允许一方使用另一方商标等,从而形成了关联方之间的交易。
10、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
11、关键管理人薪酬。企业支付给关键管理人员的报酬,也是一项主要的关联方交易。
三、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风险大。这种审计风险表现在周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上。从固有风险看,由于我国某些上市公司没有建立关联方交易的约束机制,而现有的法律、法规除对关联方及其交易要求披露之外,未作其他规定,造成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固有风险很大。从控制风险看,由于局部利益的驱使,关联方交易存在相互转移收入和费用的行为,并利用价格调节利润,使资金使用不遵循有偿原则等,造成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控制风险大。从检查风险看,由于某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大做文章,使关联方交易量大且复杂,给注册会计师设置了障碍,加大了获取审计证据的难度,提高了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的检查风险。
(二)审计难度大
1、由于关联方的界定不清使审计难度加大。
2、不正常的交易使审计难度加大。
3、未予披露的关联方交易也使审计难度加大。
(三)审计具有连续性。在关联交易的主要事项中,如购货、销货、应收应付款项等,一般应当披露连续两年的比较资料。这使得在今后年度审计过程中,当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时,后任会计师事务所对初期有关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审计证据的取得,应该和资产负债表期初余额确认方法一致。从关联方交易的审计实践中,也体现出审计连续性的特点。
四、关联方交易审计的重点
(一)关联方的识别。关联方审计的难点在于发现关联方关系,只要找到了所有关联方,审计也就有了清晰的线索。注册会计师在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和制定审计计划时,要对被市单位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实施以下程序来确定被审单位存在已知或潜在的关联方及其交易:
1、审查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底稿。以前年度工作底稿中确认的关联方,在本期如未发生变动,则仍视其为关联方;而以前年度未作为关联方记录的其他企业则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关联方。
2、了解、评价被审单位识别和处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程序。
3、查阅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名单,这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正确判断他们与企业的交易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4、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使注册会计师能认别控制、共同控制或对被审单位实施重大影响的关联方。
5、询问前任注册会计师,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但仍要对询问结果审核。
6、审核所审会计期间的重大投资业务或债务重组业务,确认投资和重组的性质是否构成新的关联方关系。
7、审核所得税申报资料。若被审单位报税过高或过低,说明可能存在以转移利润为由的关联方交易。
(二)对关联方交易的识别。判断关联方交易存在的标准不是金额大小,而是会计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由于被审单位可能会故意隐瞒关联方,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实施专门审计程序来识别关联方交易。
1、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
2、询问有关当局重大交易时的具体情况。
3、审阅被审单位管理当局说明书。
4、了解被审单位与其主要顾客、供应商和债权人、债务人交易性质及范围。
5、了解是否存在已发生但未进行会计处理的交易。
6、查阅会计记录中数额较大的异常或不常发生的交易。
7、审阅有关存款、借款询证函,检查是否存在担保。(三)对被审关联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
1、了解、描述关联方交易内部控制。
2、查明并确定已授权或拟授权的关联方交易。
3、抽样检查关联方交易的原始凭证。
4、检查董事会和关键管理人员提供的所有资料,从而确定关联方交易的完整性。
5、审查机器设备或建筑物等购销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
6、审查关联方之间的、租赁、资金借贷业务。
7、审查支付给关键管理人员报酬的金额和方式有无不合理。
8、评价关联方内部控制制度。如果被审单位关联方交易的内部控制较好,可以减少实质性测试,否则应增加实质性测试。
(四)对被审单位关联方交易进行实质性测试
1、审查被审单位与其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购销活动、劳务支出、租赁业务,确定其交易价格是否公平,相关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
2、审查被审单位与其关联方之间资金往来的有关合同、文件,核实资金是否被无偿占用,检查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3、审查有关担保、抵押协议,查看担保抵押品是否存在。
4、审查被审单位与其关联方之间研究开发项目及其项目转移价格是否偏离真实价格。
5、审查被审单位会计报表附注是否对关联方交易予以披露,披露是否完整。
(五)检查已确认的关联方交易。注册会计师在根据被审单位关联方交易目的、性质、范围和对报表影响程度形成审计意见前,还需检大关联方交易,并考虑执行附加的审计程序:
1、向关联方询证交易的条件和金额。
2、检查关联方所持的证据。
3、向与经济业务有关人员证实有关问题。
4、从重大往来款及抵押物中获取被审单位关联方的偿债能力。
(六)向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索取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声明书,以明确注册会计师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各自应负的责任。
(七)审计意见的形成。注册会计师要根据审计结果形成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或保留意见、拒绝意见或否定意见。
五、关联方交易审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突出重点,开展行之有效的审计工作。在关联方交易的审计中应关注关联方交易的实质,即交易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其别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购销价格反常,售后短期内又重新购回,低价售给无须经手的中间企业,贷款拖欠不还,贷款未取消又赊购等购销业务。
2、资金拆借高于市场利率,借给不具有偿债能力的企业和逾期不还款等资金融通业务。
3、劳务、咨询、管理费价格不合理,对不存在或无法实现的咨询服务付费。
4、反常的投资收益、租金和利息收入。
(二)采取切实措施,降低审计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企业可能因不披露关联方交易而导致财务报告出现重大错误情况,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降低审计风险:
1、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2、向被审计单位的管理部门获取书面证明。
3、聘请行业专家鉴定。
4、实施必要的函证。
5、若出现意外事项,可重新确定审计范围或追加实施审计程序。
(三)正确评价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对给财务报告带来重大影响的关联方交易事项,应在审计报告中作出客观、恰当的披露,从而提醒财务信息使用者。然而,由于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复杂性及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的固有限制,注册会计师并不能保证发现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所有错报、漏报,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因此,注册会计师要慎思明辨,更加合理、有效地对关联方及其交易进行审计。
论文摘要:我国新《公司法》对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规定及其立法技术方面尚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完善我国一人公司法律制度,应切实完善资本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监管制度,构建一人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限制一人公司的自我交易行为
一、一人公司的法律特征
股东的唯一性。不论是一人发起设立的一人公司,还是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的股份全部归一人持有的一人公司,在其成立或存续期间,公司股东仅为一人,或者虽然形式上或名义上为两人以上,但实质上,公司的真实股东仅为一人。
股东责任的有限性。一人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唯一股东的人格与公司的人格相互分离,一人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公司债务独立承担责任。
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由于一人公司只有唯一的股东,传统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能机械地加以运用,需要在机构设置、运作程序等方面重新设计,以使其在内部治理上能如同传统公司一样显现出公正性、科学性、合理性,并体现出一人公司的简单性、灵活性。
二、新《公司法》关于一人公司法律制度规定的不足
2006年1月1日施行的新《公司法》首次明确承认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设了规制交易风险的制度,引入了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规定了一人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规定了一人公司的财务监督制度,禁止设立一人股份有限公司,可谓是《公司法》立法方面的一大进步。
但是,与世界先进立法相比,新《公司法》对一人公司制度的规定及其立法技术方面尚有诸多不足,不利于切实保护债权人利益,保障公司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新《公司法》关于一人公司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资本金为1O万且须一次缴足,比普通有限责任公司最低资本金为3万的规定更为苛刻;其二,没有针对一人公司特征规定特殊的内部治理结构;其三,在对一人公司运营的规制方面,规定的过于原则;其四,在对一人公司责任的规制方面,规定一人股东在不能证明其个人财产独立于公司财产时要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这一规定并不能解决一人公司股东在实践中滥用公司人格的所有问题。
三、完善我国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措施
(一)切实完善资本制度
强化资本充实义务。我国新《公司法》已规定了最低资本金制度。此外,为了使最低注册资本额具有实际意义,还应重视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充实,强化资本充实义务,要求股东完全或适当履行出资义务,防止出资不实或抽逃出资。日本在l990年全面确认一人公司设立和存续之后,为了有效地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在其修改后的商法、有限责任公司法中,特别加强了发起人、原始股东、董事等对出资承担担保责任和价格填补、责任的规定等。再如,根据德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公司在申请商事登记时,股东仅付清资本额的四分之一(但最低不少于25000马克)即可。当该公司为一人公司时,则单一股东应担保其余出资。若单一股东不能提供担保,则商事登记机关可以拒绝该公司登记。对此,我国也应适当借鉴,严格资本充实制度可以保证最低资本金在实际中真正发挥作用。
严格资本维持制度。公司资本是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和获取信用的基础,尤其是在一人公司,公司的资本极易流失,使公司成为空壳,所以自公司成立后至解散前皆应力求保有相当公司资本的现实资产。公司对外责任能力直接取决于公司资本的多少,一人公司资本的多少,对于保证债权人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应当要求保证公司资本金与其经营规模相吻合。为了贯彻资本维持制度,通常需要确定的法律规则主要有:公司的股票不得低于其面值发行;单一股东在一人公司存续期间,不得抽逃出资,不得侵占、非法处置公司财产;在公司无盈利或上一年度亏损未弥补之前不能分配红利或对外无偿捐赠;公司不得借款给股东或为股东及他人债务提供担保。
适时建立储备金制度。一人股东滥用公司人格的最典型做法是自己谋取非法利益后让公司出现资不抵债而破产,使公司人格归于死亡。对公司来说,其生命在于资产,只要有资产存在就不能使公司人格归于死亡,因此,除在设立时严把验资关外,还可以规定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若账上的资金减少到某一下限时授权银行对该款项予以冻结,当公司出现了非支付不可的债务,等到审计部门对公司财务进行全面审查,证明确实没有滥用公司人格行为后,方可解冻基本储备金,付款后公司仍未破产,在以后的业务进款中重新建立基本储备金。这样不会让公司轻易破产,加上严格的财务检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阻止股东滥用公司人格。
(二)建立健全严格的财务监管制度
加强独立会计制度。我们不能在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害时就一味地否认公司人格,而应该在事前就尽量明确责任。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一人公司的会计必须由公司所在地的会计事务所选任,会计的报酬按统一标准由一人公司支付,无正当理巾不得减少或拒付;赋予会计充分的权利参与公司的绛营,一人公司的业务执行者不得无故隐瞒或妨碍;会计有不正当的行为,损害一人公司的利益的,一人股东可要求更换,但要陈述理由。会计事务所拒绝更换的,一人股东可诉请有关部门或法院强令其更换。这样可保证会计一定的独立性并运用专业知识来使股东账户与公司账户分立,将公司发生的每一笔业务登记在册。
加强独立审计制度。审计机构即注册会计事务所必须参加一人公司的年检,提交审计报告,而且在破产、歇业、停业程序中,也要有审计机构的参与,未经审计不得破产、歇业、停业。审计机构在执行职务时,有权对公司重要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审查公司账簿、账户、凭单及其他一切与公司财务状况有关的资料,当公司财务出现疑点时,审计人有权要求公司上层对此做出解释。一人公司应与审计人员密切配合,不得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设置种种障碍,否则应负一定的法律责任。一经发现一人公司有脱离正常价格的交易、无限制支付给股东巨额报酬、隐匿资产等行为,审计机构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可根据情况勒令受益者退回不正当所得,同时按比例对公司课以罚款,以保证公司支付行为合法。
(三)构建一人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一人公司中,单一股东享受着传统公司中股东会的全部权力,甚至还控制着董事会与监事会,出现严重的权力倾斜,因此必须对一人公司的组成与运行规则做出调整与修正,建立起一套对单一股东的监督制约机制,这对于维护有限责任制度,并借此加强对一人公司的风险防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可考虑借鉴国外立法,规定一人公司不设股东会,而由单一股东行使股东会的权限,但单一股东不得将该权限委托给他人行使,任何股东会决议都必须以书面形式记人公司记录簿。
一人公司可以由单一股东、职工代表和外部人士共同组成董事会,也可以不设董事会,而由单一股东或外部人员担任执行董事,董事会或执行董事可以聘任单一股东或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经理。由于外聘经理是公司的特殊雇员,参与了公司的重大决策和业务执行,我国法律可确立外聘经理与单一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连带赔偿责任制度,让经理承担一定的监督义务与赔偿责任,从而更有利于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充分发挥银行的监督与指导作用。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可以充分运用其本身具有的专业知识,来确定一人公司的合理负债指标。银行可以运用公司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公司负债情况,揭示公司负债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负债过高,说明公司的利息支付高,财务风险加大。反之,负债过低,表明公司没有发挥适度负债对公司经营的调节作用。在大量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使一人公司决策层有针对性地做出借贷决策,适时注入资金,以增量促转化,增加公司的造血功能,改善自身状况,合理搭配长期、中期和短期债务结构,防止还债高峰的过早到来,切实提高公司的偿债能力。如果经过论证和科学分析,认为该一人公司没有起死回生的希望,银行就应及早向法院申请公司破产还债,防止债权人的损失继续扩大。
(四)完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
明确“揭开公司面纱”原则与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关系。独立法人人格是公司的基本制度,这是不可动摇的;而“揭开公司面纱”原则则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公平与正义而采用的例外原则,这一关系必须明确,否则可能会导致“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的滥用,从而背离了采用这一原则的初衷。
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具体规定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的情况,并严格按照这些具体情况援用这一原则,不得类推适用。一方面,在立法的重要性上,“揭开公司面纱”原则不能和独立法人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相提并论;另一方面,“揭开公司面纱”的内容非常繁杂,结合本国的公司特点,总结规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严格规定这一原则只能适用于审判程序,而不得适用于执行程序和仲裁程序。这是为了确保这一原则不被滥用,从而危及到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五)限制一人公司的自我交易行为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医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以及当前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举措。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单位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服务。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对医院的领导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只有科学掌握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1. 制约、防护作用。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财产和医院利益。披露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真实、正确、及时、合理合法的反映事实。纠正经济活动中的不正之风,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有力保证。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降本增效,维护财经纪律。
2. 鉴证和促进作用。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强化医院内部监督机制。促进医院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责任制的完善和履行,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
3. 建设性作用。审查评价医院管理和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披露薄弱环节,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堵塞漏洞。审查评价医院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医院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 审查资金来源的正确性和收入的完整性。首先理清医院资金来源渠道,分清收入款项,审查其收入来源是否正确;其次审查其是否区别经营性、非经营性、专项资金等资金性质,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和管理,有无隐匿收入,设置账外账等违法行为;再就是审查有关收入完税情况。
2. 审查各项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对于医院各项支出,应重点审查支出结构是否合理,有关手续是否完备。支出项目是否真实,是否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效果如何,有无挤占、挪用或损失浪费情况;其他支出中有无为了逃避监督的模糊项目,是否非法支出。审计本部门的效益性应从实际出发,特别要抓住本单位的大额资金支出项目和专项资金项目这两个突破口,必要时应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审计资金的预算是否合理,是否按任务情况安排到位,资金物化结果如何等等,通过审计避免经济损失。
3. 审查资产、财物管理的安全性。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建设、处置等情况进行审主要查其账物、账账是否相符,查,有无非法处置资产情况;处置资金有无不按规定入账,而是转做“小金库”随意挥霍等问题;资产处置手续是否完备,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4. 审查债权债务总体情况。主要审查债权债务的明细项目是否清晰,有无责任人员或部门负责;债权债务形成的依据、原因、用途及形成过程;有无呆、死账,有无利用债权债务以权谋私的问题;有无借债乱发钱物,随意改变借款用途等问题。
5. 审查内部监督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和有效性。医院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会计核算应该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准则,根据本行业适用的国家财务规定,制定相应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应根据医院经营特点和会计核算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单位或部门应当遵循的有关规定,判断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内容是否齐全,方法是否可行,单位是否在这些方面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审查其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其次应对单位已有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审查其是否符合行业规定,是否适用于实际情况,是否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审查其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6. 开展对外采购审计。对外采购是维持医院运行的重要经济活动,是医院资金支出的重头戏。对外采购每节约一分钱,就意味着单位增加一分钱的净收入。因此对其进行审计,规范医院对外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而促进医院加强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是国家以法规的形式赋予内部审计的职责。
7. 审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主要审大经济事项决策是否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有无独断专行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有无重大遗留问题。
通过内部审计应该达到为医院领导提供可靠、真实、准确的经济活动监督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内部审计还要不断健全审计责任制,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约束,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公正、充分、有力、到位,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作用。
三、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的举措
当前,在医院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对内部审计工作缺乏认识,一些单位尚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审机构的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与内审要求不一致: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发挥审计事后监督作用,内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使医院内部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更好地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效能和作用,应实施以下举措。
1. 必须设立医院独立的内审机构。只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鉴证、管理等职能。但是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应强调与其它职能部门相对独立。在行政隶属关系上,要求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权,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2. 完善内审制度建设,加大审计建议和意见执行力度。根据国家《审计法》等相关法制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医院实际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岗位职责》等内部规章制度,完善内审机制,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医院以书面的形式授权内部审计特定的职责,避免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执行过程中的人为意志的干扰,使审计真正发挥作用,保障医院的健康发展。
3. 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为适应现代形势的需要,医院内审人员在数量上需要扩充,在素质上需要提高。应该吸引技术、工程、投资等各类高素质人才充实内部审计队伍。同时要严格考核机制,对内审人员业绩进行评价,促使内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必须注意更新知识,努力拓宽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4. 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发挥好内审作用。随着单位对内部审计要求的不断提高,内审必须扩大自身的审计范围,要履行对医院经济工作的综合监督职能,逐步向效益管理延伸。如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找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把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具体环节。开展内控制度审计,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帮助医院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度;开展基建工程审计,节约建设资金,促进医院加强基建管理;开展专项审计及审计调查,提出合理化建议。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从而保障医院各项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国玉;关于医院对外采购审计的探讨《会计文苑》2006年09期
[2] 郑阳晖;浅谈医院内部审计实施策略《现代医院》2005年第11期
[3] 李刚 ;浅谈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会计文苑》2006年09期
【关键词】 地方政府举债; 债务风险; 博弈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1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0-0010-05
引 言
根据国家审计署统计,自2010年年底到2013年6月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大幅度增长67%,达到17.9万亿元。在2007年到2013年的六年时间里,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的债务总额增长了3倍多。诸多学者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爆发后,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当地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提升城镇化率,城市基础建设日益依赖借款,并且存在管理不善、项目烂尾,以致有难以偿债的风险。当前我国地方债务总量较高、结构复杂,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违约问题产生担忧甚至预期,如果地方债务规模继续无节制过度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就有产生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风险,这将严重破坏政府威信力,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稳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地方债务的管理以及对地方债务风险的防范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201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指出要加强对地方债管理,显示了中央对防控地方债务风险的高度重视。
学者们也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行为及其风险问题进行了关注和研究,并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机理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1)经济发展角度:Ratchford[1]经过统计分析,认为1930―1940年间美国联邦债务之所以能达到300多亿美元,是为了尽早实现经济复苏,从而对经济社会项目有大笔支出。Islam et al.[2]截取了美国战后时期的数据,实证得到:尽管债务的增长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但更重要的是能给地方带来资本积累和实际产出增长。Hildreth et al.[3]认为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发展是有很大联系的,一是地方政府债务能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二是地方经济量基数越大,那么在举债时也有越好的承债能力。国内学者在解释地方债风险时更多地以中国经济升级转型为背景,曹信邦等[4]认为,以某些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为例,地方债的总量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极大相关性,并且大部分的借债是投入于当地的经济建设中。于海峰和崔迪[5]认为,追求利益的动机会一定程度上驱使当地政府过度追求该地区经济增长,正是以政府行为代替了“无形的手”的行为,地方政府权职范围不清,投资过度,进而必须寻找其他渠道来融资。崔治文等[6]从经济体制和政策环境等宏观层面和地方政府举债动机等微观层面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2)行政体制角度:魏加宁[7]提出,地方政府之所以有大量的债务负担,是因为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不清;地方政府行政层级较为繁复,有额外负担和更复杂的利益动机。郭琳和陈春光等[8]指出,地方债务和我国的行政制度有重要关联,例如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地方存在机会主义。(3)管理制度角度:Trautman[9]认为,各个州应该将债务分散开来,不要过度集中,需要采取新的管理办法,这对于债务规模的控制管理是有益的。Levine[10]认为,如果州政府通过使用更合理的管理制度,从新的渠道将债务信号传递给投资方、信用评级人以及纳税者,这样最终能驱使政府履行职责,按时还债,从而降低债务的违约成本。于海峰和崔迪[5]认为,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监督管理体制较为薄弱,对地方债务风险的产生有重要作用[6]。除上述以外,也有学者从上述原因的综合角度进行了分析,比如叶昭华[11]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主要是内外部因素共同导致,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客观原因是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内部原因是地方政府官员存在的道德问题,直接原因是低效率的地方债管理模式。杨艺和薛惠丹[12]指出地方债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不理性投资,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经济、行政体制和管理体制等不同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运用博弈理论,进一步从债务风险形成及监管的角度,构建中央政府监管和地方政府举债的博弈模型,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一、模型前提假设
在地方政府进行举债过程中,中央政府需要有相应的审查、监督和管理行为。但中央政府对地方级政府举债监管的力度不同,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是不同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会根据中央政府不同的监管策略来调整相应的自身举债行为。当中央政府实行宽松监管时,地方政府会倾向于实施扩大举债规模以获得更多收益;当中央政府实行严格监管时,地方政府会在权衡总体收益后采取相应举措。因此,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中,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就会存在显著的博弈行为。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举债监管的博弈问题,提出前提假设1―5。
假设1:假定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即不考虑其他主体和约束条件,具有有限理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进行举债监管行为博弈,双方都有各自的利益效用函数,理性经济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下有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动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策略可描述在一个二维平面内,状态x=(x1,x2),y=(y1,y2)都可以用[0,1]×[0,1]区域中的一点(p,q)来表示。x1=p,x2=1-p(0
假设2:地方政府在一般举债下所获得的收益为Q,过度举债能获得额外收益δ,包括地方GDP额外增长收益A和额外的政绩收益B,此时地方政府需要付出的举债成本为C1,并且存在过度举债风险θ;地方政府在适度举债情况下能获得中央政府的额外奖励K,此时地方政府举债的成本为C2,而且,C1>C2。
假设3:中央政府在对地方政府举债情况监管过程中所需花费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审计部门定期及不定期的审计报告、核查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是否属实等。假定中央政府在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一般监管时所获得的收益是E,在严格监管下所付出的监管成本为C1',在宽松监管下付出的监管成本为C2',而且,C1'>C2'。
假设4:当地方政府采取“过度举债”策略时,若中央政府采取“严格监管”策略,那么对社会大众来说,塑造了中央政府严格履职的良好形象,带来威信力的提升,增加了额外收益e;相对的,若中央政府采取“宽松监管”策略时,会产生威信力损失M,而且,e≥M。
假设5:当中央政府采取“严格监管”策略时,若地方政府行为是“过度举债”,那么,地方政府就要付出因过度举债而被中央政府查出的成本D,即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存在问题,导致降职、罚款和问责等,同时这也是中央政府的收益。相对的,若地方政府采取“适度举债”策略时,那么其举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央政府有所限制,从而变相为地方政府带来收益损失F。
二、博弈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前提假设,本文建立如图2所示的博弈树以及双方进行博弈后的收益矩阵(如表1)。
在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如果地方政府采取“过度举债”策略,那么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监管的收益为一般监管下的收益E加上中央政府公众威信力上升的收益e减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审查、审批以及审计署报告等付出的成本C1',再加上中央政府查出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收益D。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管”且其采取“过度举债”策略情况下,地方政府能够获得一般举债收益Q加上包括当地GDP增长和官员政绩增加的额外收益δ,但是要承担过度举债的风险θ和在过度举债中所付出的成本C1,再减去地方政府付出的被中央政府查出过度举债的成本D。因此,地方政府的收益为Q+δ-θ-C1-D;然而,如果地方政府采取“适度举债”策略,那么地方政府将会在获得一般举债收益Q之外,得到对其控制举债规模行为的奖励K,并且需要付出的举债成本为C2。但是还要减去由于中央政府采取“严格监管”策略对地方政府带来变相收益损失F,因此,地方政府的收益为Q+K-C2-F。此时中央政府的收益为E-C1'。
在中央政府选择对地方政府“宽松监管”的情况下,当地方政府采取“过度举债”策略时,那么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监管的收益为一般监管下的收益E减去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较为放松的监管而遭受的威信力损失M以及监管的成本C2',即中央政府的收益为E-M-C2'。此时,地方政府的收益为Q+δ-θ-C1;在中央政府选择“宽松监管”策略,而地方政府采取“适度举债”策略时,双方所负担的成本都为其最小成本,中央政府的收益为一般监管下的收益E减去监管的成本C2',即E-C2'。而地方政府的收益为一般举债下的收益Q加上中央政府对其控制举债规模的奖励K减去成本C2,即Q+K-C2。
三、博弈模型分析
第一,考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期望收益Ea、Eb可以得到:=(p-1)M+pe+pD,当M>时,中央政府在不同监管策略下总体期望收益Ea与地方级政府采取“过度举债”策略的概率q是负相关的;而对于=(q-1)F-qD,即当F>时,
第八,考察地方政府期望收益Eb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适度举债”的奖励K的关系和奖励K与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P的关系。首先,可由>0,明显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奖励和地方政府的总体期望收益是成正比的,在奖励足够多,影响足够大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收益,政府可能会增加“适度举债”的概率。再看,当F>D时,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P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适度举债”的奖励K成正比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中央政府在“宽松监管”下并没有查出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行为,从而对政府予以奖励,但奖励越多,中央政府自己的期望收益下降,所以中央政府的理性选择是加强监管,采取“严格监管”策略。
四、结论
本文运用博弈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监管和地方政府举债的博弈模型。通过理论推导,探讨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期望收益与行为策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中央政府因监管不力而遭受的威信力损失M和中央政府因积极监管而赢得的威信力收益e都与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概率存在正相关关系;(3)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适度举债”的奖励K与地方政府期望收益Eb和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P呈正相关关系;(4)地方政府的期望收益Eb和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所获得的额外收益δ呈正相关关系;(5)中央政府“严格监管”的概率和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风险呈负相关关系;(6)中央政府的监管成本和地方政府的举债成本与中央政府“严格监管”概率和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概率呈正相关关系。
因此,地方政府方面应该明晰自身的政府职能边界,做好服务型政府,客观面对发展问题,合理利用债务杠杆而不是大规模无节制举债。而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需要解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预算软约束问题,针对预算管理、财政收支范围、融资行为,制定相关规定并且严格落实;针对违规行为,予以惩罚。地方级政府只有在对中央政府的最后救助不寄期望时,才能正视自身,结合财政水平有效利用市场资源进行独立决策。只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双方在地方债务问题上产生共识,做好分内的事情,地方政府控制举债行为,中央政府发挥好监管职能,摆脱“借新债还旧债”,进入良性循环,才能真正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RATCHFORD,et al.History of The Federal Debt in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7,37(2):131-142.
[2] ISLAM,et al.The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Government Debt on Capital 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Manchester School,2007,75(5):598-616.
[3] HILDRETH W B,et al.Debt and the Local Economy: Problems in Benchmarking Local Government Debt Affordability[J].Public Budgeting&Finance,2002,22(4):99-113.
[4] 曹信邦,裴育,欧阳华生.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10):46-50.
[5] 于海峰,崔迪.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0(6):56-59.
[6] 崔治文,刘丽,周世香.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与规避[J].会计之友,2012(8): 75-77.
[7] 魏加宁.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危机[J].商务周刊,2004(5):40-42.
[8] 郭琳,陈春光.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四大成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21-126.
[9] TRAUTMAN,et al.The Impact of State Debt Management on Debt Activity [J].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 1995,15(2):33-51.
[10] LEVINE,et al.The Impact of Debt Management Policies on Borrowing Costs Incurred By U.S.State Governments[J].Public Finance and Management,2011,11(1):1-27.
一、引言
我国于2011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两个逐步实现,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资金应逐步实现全国统筹,二是其他社会保险资金应逐步实现省级统筹。社会保险资金在保证真实完整的基础上,按照政府要求进行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随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托投资运营的社保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对社保资金实现保值增值的要求愈发强烈,社保资金审计在社保资金管理中发挥的监管和督促作用不断增大。
二、我国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现状
(一)因社保资金会计核算方面的缺失造成对其监管困难
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者相结合的“部分累积制”模式。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要求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造成应收未收的欠缴款项不能在表内反映,债权债务的账面数与实际数存在偏差,导致隐性债务成本和信息披露不足。两种不同的基金类型要求有各自的核算基础,采用同一套会计模式管理,造成社会保险会计理论与实务相矛盾;而在同一套会计模式下由一个部门披露,也往往使得相关数据大相径庭。
(二)审计的方式手段不适应审计环境的要求
随着社保资金审计环境及目标的变化,以及社保资金庞大的资金规模,繁多的运行环节,高重复、短时效的管理等特点,使得其运行管理深度依赖计算机信息系统。近年来“金保工程”在社保资金领域逐渐普及,而“金审工程”的发展则相对缓慢,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限于硬件与软件的缺乏,多数地方社保审计部门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审计效率。特别是软件开发不足存在的问题,影响社保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曾出现社保专项基金审计软件与基金数据库不兼容的现象。
(三)社保资金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影响审计效果
社保资金监督机制不健全,首先表现在预算控制尚不完善;其次表现在一些社保机构内部控制薄弱,如有些部门未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未形成有效的“内部牵制”,某些部门在处理重大资金时无视集体决策,以个别领导的意见决定;再次传统的社保资金审计模式集中关注国家审计,而忽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在社保资金监管方面的作用;最后除在网上公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年度会计报表外,还没有专门的披露制度。
(四)社保资金管理不力影响全面审计的实施
一些政策在基金管理部门难以深入落实,具体措施不适合社保资金健康发展的要求。社保资金的各个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资金筹集环节,各地区各单位征缴的范围、基数、标准存在很大差异。由于社保机构软件不足,专业人员匮乏等,难以收集真实完整的第一手社保信息,再加上其他环节的管理缺乏,影响了社保工作的全局。
(五)社保资金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不高影响审计质量和水平
现有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不能适应社保资金审计的需要,审计内容与对象的复杂性与审计力量薄弱相矛盾。实践证明,审计人员若想实现高质量的审计目标,离不开“高理论、精专业、熟技能、高品质”,四者皆备才能发现更多的违规违法问题,进而做出精准判断和深度分析,并出具高精准的审计报告。而现状是审计人员首先在对政策理解及理论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远远达不到社保资金审计的要求,其次对现代审计技术的有限了解制约着审计业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加强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对策研究
社保审计是保证社会保险资金正常运转的“免疫系统”,笔者认为,要加强社保资金审计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社保资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推进社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改进社保资金会计的基本方法是实现两种资金的分账管理和分别核算,并以此为基点,建立两套会计制度。会计制度设计时,还应考虑各级政府间的社会保险责任,避免责任缺失及混乱的情况。实行权责发生制是个人账户基金核算的发展要求。在具体核算中应该把现收现付制和权责发生制结合起来,对当月实际实现收付的项目采用现收现付制,对当月未实现收付的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联合反映社保资金收支、权益和资产负债的实际状况。
(二)改进审计方式和手段,发挥社保审计功效
在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还应把预算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实现全面审计。具体应做到:
1.报表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报表审计主要是查错纠弊;专项审计则是审查社保资金是否落实到位,实现专款专用。合理结合两项审计,不仅可以整合审计资源,还关系到国家审计监督工作的大局。
2.经办机构审计和延伸审计相结合。职工所在单位及其个人的支付是社会保险基金筹集的主要途径。在对社会保险资金筹集的审计过程中,只有拓宽对支付对象的审计,才能找出单位是否有偷漏瞒报社保资金行为的线索。
3.上级审计与同级审计相结合。将上级审与同级审结合起来可以了解社会保险资金在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建立健全现行社保资金审计的制约监督机制。
4.真实安全审计与效益效果审计相结合。真实安全是审计的切入点。当前,我国社保资金管理对保值增值的需求强烈,效益效果审计成为现代审计工作的新要求。5.传统审计方法与计算机联网审计相结合。审计人员应运用社保审计分析系统,建立“联网取数、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别核实”的社保审计模式。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快速采集与准确转换相结合,显著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二是实时监控与动态预警相结合,第一时间洞悉并审计违规事件;三是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不必去现场便可确定审计重点、锁定疑点线索。此外,还应从单一行业联网审计扩展到多行业联网审计,实现跨级层、跨行业、跨险种数据之间的三大关联,从单纯的数据审计到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
(三)建立健全社保资金审计监督机制,完善社保资金内部控制
首先,应继续统一和完善社会保险预算制度,使社保资金保持收支均衡。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险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保持资金安全完整,以便实现保值增值。再次,建立以国家审计为主,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社保审计应继续发挥国家审计的主导作用,以内部审计为基点,通过社会审计有利补充前两者的不足,加快审计总目标的实现。最后,还应切实抓好审计项目立项,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增强社会保险资金审计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改变重审计而轻整改的现状,有效落实审计整改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审计工作整改情况。
(四)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审计的内容,开展全面审计
社会保险资金管理审计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筹集、支付、管理和运营阶段。
1.筹集阶段。重点审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否依据政策要求逐步扩大社保的覆盖范围,及时足额筹集;各缴费单位是否存在偷逃、漏缴、转移或瞒报资金收入的情况;征缴基数和比例是否合乎规定;是否擅自对企业社保减缓免等。
2.支付阶段。重点审查社保经办机构是否及时、足额分配;是否存在截留、拖欠;是否达到专款专用;是否存在违规套取、虚列开支、挤占转挪、虚报冒领资金的情况;是否实现了专款专用。
3.管理运营阶段。重点审查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审查社保各相关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薄弱;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系统是否健全;是否能够揭示显性损失和隐性损失;是否实现安全运营,是否采用有效的保值增值方法;是否存在资金安全隐患等。
(五)全面提高社保资金审计人员素质,保证社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审计人员高精准的专业素质是顺利完成社保审计的重要前提,审计人员应在多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一是组织政策理论学习,提高审计人员对政策的把握度,丰富理论知识;二是增加审计人员计算机联网审计的培训。在审计技术方法上,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处理系统的知识,还要深入学习电子数据影响内部控制和审计程序的途径,最终全面更新传统方法,实现向计算机联网审计的转变。
四、小结
在社保资金审计中,社会保险的公平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实现了公平,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在具体审计中,审计人员还应从社会保险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对比实际取得的审计数据,得出某个制度在某个方面是否实现公平的判断。
关键词:财务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重整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企业财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除了因负债而产生的狭义财务风险外,还有遇到许多对于企业财务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其它一些风险。如企业投资风险、企业财产风险、资金运作风险、企业市场经营风险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凡是可能对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或企业财务状况构成影响的风险都可称为财务风险。如因投资失误或因投资不能形成预期的收益使投资收不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可能;在经营过程中因市场环境变化使产品销售状况趋坏的可能,等等。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成果,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构成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关注财务风险时,既要关注狭义的财务风险,更要关注广义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任何一项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物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营。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理财过程中,必须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经常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尽可能防止各项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将风险的影响减少至最小程度。
一、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应该密切关注本企业的财务动向,以防止发生意想不到的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检查企业财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检查企业投资、投资回收与资金是否平衡。要使企业成长壮大,必须先投资。投资主要是设备投资,包括采购机器、现代化设备和兴建工厂等。这种设备投资一步走错就可能导致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一般在投资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调查,由于设备投资而增加的经费开支,包括设备本身和维护修理、利息、折旧等费用,要按照这些开支与企业资金投放对资金状况的影响和投资回收、回收期的比较,再决定是否投资。怎么筹集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是长期贷款或增加资本,但有时也利用短期贷款。经营不好的企业,又不得不使用短期贷款的,则可能招致资金冲击的危险。论文参考网。更增大经营恶化的可能性。执意进行设备投资,可销售额却没能按照预想的那样提高,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金呆滞,于是那些资金不雄厚的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命运。
2.检查企业不良债权的可能性。为了防止大额不良债权的出现,对每位客户都要规定信任限度,应该控制不超过这一限度的债权。例如,决定A企业在五万元以内,则应经常检查是否在这一范围内。没有风险的买卖是不存在的,必须在充分调查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内容的基础上,决定信任范围,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另外在结算方式和销售比率上也要加以控制,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取现金交易和购销相抵结算,一家企业的销售控制在企业销售总量的一定比率以下等方法。
3.检查企业费用支出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增长倾向。如果对经费开支管理不严格,费用就会增加。经费的增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随时都要注意检查经费是否出现增长现象。首先要看经费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销售额的增长率,如果经费增长率高于销售额增长率,说明经费增长并未对销售额的增长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果出现这样的经费增长态势,就应检查经费开支内容,查清什么原因使经费开支不断增加,然后努力削减。其次要特别警惕诸如交际费、会议费等经费开支的浪费,浪费是经营的大敌,必须消除。最后应该关注可控制经费的管理和节约(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油)。
4.检查企业资金总额的变化。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必须查阅资产负债表填写的资产总额每年是如何变化的。若发生增长过多或资产膨胀,就应引起警觉。特别应注意不合理的拖欠货款,库存积压和机器设备等投资的闲置。资产膨胀会带来经营停滞,同时,资金的周转也会随之恶化,资产效率也会下降。所以,管理上必须想办法使全部资产都运转起来,不发生资产膨胀化现象。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一)加强财务控制,防止企业衰落
要提前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企业陷入衰落后当然有可能走出困境,但最好的做法是在衰落迹象显露之前捕捉到企业衰落的预兆。
1.自由资金不足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在获得利益之前,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由资本和借入资金。商品出售之后,有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后才能收回货款,在这期间,企业垫付的资金有时相当可观。有原材料货款的支出,有工资薪酬的支出,有促销费用的支出,还有其他杂费的支出。如果收支同期吻合的话,企业经营的难度就小的多。但一般来说支出的期限比收入的期限快。也就是说,等不到有收入,就先要支付的情形居多。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充足的自有资金是应付这一收支期限不平衡的最安全的方法。所以,在业务蓬勃向上之际,不能忘记增加自有资金。
2.企业应收账款不合理的增加是影响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衰落的前兆。应收账款不合理增加意味着企业的销货政策有问题,更可能的是反映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减弱。一般说来,畅销产品回笼货款都较及时,就如80年代的彩电业。论文参考网。但当产品竞争力下降之后,为了稳定或增加销售,企业就不得不忍受延长付款期限销售货款被挤占的痛苦。所以管理者发现应收账款增加过快时,首先得了解销售部门尽力与否,若销售部门却已尽力,那就意味着应该早点想办法推出新产品了。论文参考网。
3.企业存货的超常增长也是应该注意的预兆。存货的过度增加引致的增长只是“虚”的增长,只有当存货转化为商品,销售出去了才证明商品的价值得到确认。由于存货是企业占相当比重的资金占用,在经济不景气之时,更为明显,经济低迷会造成销售不畅,从而导致存货过剩,资金拮据,资金周转不畅。
4.设备的过度投资也可能导致企业衰落。审视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良好,有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将固定资产的总额与自有资本比较,若固定资产的比重过大,一般说来,资金周转就会感到吃力。这是因为经济高涨之时,不少企业会依赖银行借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投资,但是一般经济高涨过后就会出现经济衰退,这时,企业容易面临销售量下降,开工不足,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困境,而设备借款的还本付息将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说设备的过度投资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5.缺乏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拟定资金计划,也就是立足现在,预测未来收支的大概情形,考虑应付资金不足的对策,利用各种灵活的周转方法,维持资金余裕。若果拟计划质量不高,那后果要么资金闲置痛失获利之机,要么事到临头手足无措,使周转方陷入进退维艰的地步,进而带来全方面的衰落。所以,无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也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二) 摆脱财务困境,进行财务重整
日常风险控制和完善的预警系统都不能完全避免财务失败的发生。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财务失败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通过财务重整缓解危机并化险为夷。重整按是否通过法律程序分为非正式财务重整和正式财务重整。
非正式财务重整。当企业只是面临暂时性的财务危机时,债权人通常更愿意直接同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恢复和重新建立较坚实的财务基础,以避免因进入正式法律程序而发生的庞大费用和冗长的诉讼时间。重整的方法之一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所谓债务展期即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而债务和解则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同意将一部分债权转化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在企业经营过程发生财务困难时,有时债务的延期或到期债务的减免都会为财务发生困难的企业赢得时间,调整财务,避免破产。而且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均属非正式的挽救方法,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既方便又简捷。虽然债务展期或债务和解会使债权人暂时无法收回账款而发生一些损失,但是,一旦债务人从困境中恢复过来,债权人不仅能如数收取账款,进而还能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所以,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
重整的方法之二是实施准改组。如果企业长期亏损,留存收益出现巨额红字,而且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不符合实际。如果通过撤换管理部门,实施新的经营方针,可望在将来扭亏为盈。为此,企业便可以通过减资来消除亏损,并采取一些旨在使将来成功经营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固定资产,对有些固定资产或其它长期资产进行重新估计,并以较低的公允价格反映,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建立新的基础,以减少计入将来期间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准改组不需要法院参与,也不解散企业,只要征得债权人和股东同意不立即向债权人支付债务和向股东派发股利,便可有效地实施准改组。
正式财务重整则是将上述非正式重整的做法按照规范化的方法进行,它是在法院受理债权人破产案件一定时期内,经债务人及其委托人申请与债权人合议达成理解协议,对企业进行整顿重组的制度。
重整制度的设置对债权人、濒临破产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有重要意义。利益与权利各方均应树立重在挽救的指导思想,想法使有条件的企业继续生产,使无条件存续的企业尽量减少损失。通过财务重整的挽救方法,濒临破产企业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摆脱破产厄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防范企业眼前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韦伯.财务审计案例示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朱柯.资产评估[M].大违: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