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技术范文

医疗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技术

第1篇: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透析肾病;医疗技术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72-01

1 肾病透析

透析对于患有肾衰竭的病人来说是近年来较好的选择,透析是一种非正常的人体生理循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能将溶液里中大分子和小分子的进行分离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蛋白、核酸中的变性剂、盐等小分子杂质,同时也能置换样品缓冲液。半透膜在两边分别是样品和缓冲液,膜两边在小分子都向两边不断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样,大分子由于半透膜的阻拦不断留在膜的一端,需要不断通过对缓冲液的更换,逐渐将需要去掉的小分子杂质逐步稀释,直到稀释到足够低的浓度。现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肾病透析医疗最新技术。

2 透析肾病最新医疗技术

2.1血液透析新技术:血液净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替代衰竭的肾散失的部分功能,例如,替代清除新陈代谢的废物,不断调节水以及电解质、酸碱的平衡。这种透析方法就好像在患者体外构建一个血管通路,将人体血液不断导入透析机,不断地将血液中的废物以及毒素过滤掉后,再输回患者体内的一个过程。这也相当于用透析机替代了患者的肾的功能,也就是人工肾。在普通的临床上,透析机一般采用的基本原理为弥散现象,就是血液必须经过具有一层半渗透膜的透析机中流动,让血液中的微量元素能够陆续回到患者体内,其他的有害杂质会被过滤出去。

2.1.1“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新技术:为了不断提高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这就需要努力创新技术。“在线血液透析滤过”这种新技术,是一项临床实用新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大力推广。某医院收治了一名尿毒症患者,该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心衰竭、严重贫血以及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胸闷、呼吸急促、心情烦操不安等严重病情。通过普通透析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在透析过程中几度发生低血压症状,生命危在旦夕。该院医生大胆尝试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采用“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新技术为患者进行再次透析,在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患者的胸闷、气短、心衰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得到缓解后,继续采用该技术进行多次透析,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在线血液透析滤过”作为有效的实用新技术,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带来了福音,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该技术比普通透析具有更多的优势,它能更快地清除毒素,对血压影响小,治疗效果更明显。

2.1.2长期留置导管技术: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为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据了解,某医院肾病科与血液净化科通过配合,成功为一名尿毒症患者进行了右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开创了自主开展血透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的先河。近年来,由于环境和食品等因素导致尿毒症患者日益增加,但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创新,血液透析患者的密切配合治疗,他们的生存期可达到20年,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命。由于传统的血管直接穿刺方法,这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因此,目前多以长期置入静脉导管为主,这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2.1.3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在血液透析新技术中采用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后,对血透患者的干体重进行了评估,干体重得到有效下调,透析中低血压、高血压及其相关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透析间期服用降压药的量频率降低了,证实了这种透析新技术对防治急性透析合并症有明显效果。

2.2腹膜透析新技术:腹膜透析能够安全有效的对人体内的血液进行净化透析,它的原理是根据人体的腹膜来作为透析膜而使之进行血液净化。主要是将事先配好的一定浓度的透析液灌入腹腔,腹膜的弥散和超滤功能能够帮助患者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还能够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

2.2.1腹膜透析方式:用腹膜透析的方法进行治疗,首先要通过手术将腹膜透析管放置到患者的腹腔中。其尾端放置于腹腔最底端,放置在人体腹膜腔中的那部分上设有许多的小孔,透析液将经小孔进入腹膜腔。腹膜腔外的部分连接接头以及双联透析等装置。腹膜透析手术的基本原理大体一致,即在患者腹部造瘘、插管,用患者的腹膜替代半渗透膜,通过将透析液注射进患者的体内,让透析液逐渐通过人体的内循环之后再腹部的瘘口流出,以便排出人体在通过血液循环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

2.2.2腹膜透析优势:腹膜透析方法的优势有许多,首先能够更好地保护残余的肾功能,还能有效改善人体贫血的症状,能有效预防血液被污染,2~3年内的生存率更高,同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价格合理、不用长期住院、可家庭透析,同时透析最初的数年内患者的血压和体液控制也要优于血液透析,这不但可以稳定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腹膜透析的病人可以减少到医院检查次数,可以节约治疗时间和金钱。患者在进行腹膜透析这期间,只需要造瘘和插管时要到技术性强的大型医院去,而其他的透析部分可由社区医院或者患者自行完成,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了医疗费用,还能节省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腹膜透析在治疗效果好的情况下,患者完全可以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3 总结

现如今,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疾病的有效途径。血液透析具有见效快、方法简便,但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机,很浪费时间,比较麻烦,一旦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每个月要多次去医院,这要花费大量的治疗费和路费。而腹膜透析,只需要一次性投入,简便易行,治疗更具人性化,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治疗效果良好,是很多具有并发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腹膜透析必将成为治疗患者的主流。

参考文献

第2篇:医疗技术范文

受到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日益壮大及政府不断增长的医疗支出等方面催化,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有望维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呈现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进口替代主题升级。部分传统耗材类及监护类产品已经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下一阶段的进口替代将转向附加值较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等领域;“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经历了从进口到国产、从材料工艺到机电加工一体化、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漫长过程。中国医疗器械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早期基本全靠进口满足需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很多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从相对简单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开始,利用低廉的价格和政策红利逐步取代国外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占领了大部分国内市场。随着消费和技术的升级以及国家的战略性布局,国内医疗器械公司将实现附加值更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的进口替代。

专业人士认为,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产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和全球化都将是一个主要趋势,而创新是最佳手段。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创业者看到了国内市场的机遇,将技术和产品进行本地化,利用国内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建立生产基地,然后通过经销商将产品销往全球,实现全球化路径。“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市场热捧的主题。

颠覆性技术逐步渗透。液体活检、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诊疗手段及医疗格局。

液体活检对于癌症检测而言是颠覆性的。检测血液中的CTC(循环肿瘤细胞)及ctDNA(循环肿瘤DNA)对患者肿瘤进行诊断与监测的方法称为液体活检。液体活检的出现可以解决组织活检的局限性问题。该技术能够解决临床取样的难点,满足对患者高频次监测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检成本低的优点。

未来有望应用在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患者动态监测,以及个性化用药指导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将液体活检评选为“2015十大技术突破”。

在外科手术领域,手术医疗机器人的出现颠覆了现有手术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医生的双手。相对于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具有明显的优势:病人出血少、康复快、医生培训时间短。外科手术将从“切除时代”进入“可修复时代”。作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成人和儿童在内的普外、胸外、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及心脏等各种手术。

3D打印是制造业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有着喜人进展。之所以说是颠覆,是因为它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骨科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3D打印的人工枢椎为颈椎肿瘤的患者做治疗,进行的肿瘤切除效果很好,已经有了四个成功病例,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另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3D打印人工肝单元的成功面世也为新药筛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我国3D打印领域的领先公司如迈普生物,已经率先实现了3D打印硬脑膜的商业化,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平台型公司呼之欲出。越来越多的A股医疗器械类公司开始寻求境外并购的机会,跨境套利空间明显。与此同时,一些大型药业也开始考虑整合器械类公司,打造综合性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平台。

第3篇:医疗技术范文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制定本指导原则。

一、基本要求

(一)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编制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二)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应采用规范、通用的术语。如涉及特殊的术语,需提供明确定义,并写到“4.术语”部分。

(三)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检验方法各项内容的编号原则上应和性能指标各项内容的编号相对应。

(四)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文字、数字、公式、单位、符号、图表等应符合标准化要求。

(五)如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内容引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中国药典,应保证其有效性,并注明相应标准的编号和年号以及中国药典的版本号。

二、内容要求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的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产品名称。产品技术要求中的产品名称应使用中文,并与申请注册(备案)的中文产品名称相一致。

(二)产品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产品技术要求中应明确产品型号和/或规格,以及其划分的说明。

对同一注册单元中存在多种型号和/或规格的产品,应明确各型号及各规格之间的所有区别(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

对于型号/规格的表述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三)性能指标。

1. 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是指可进行客观判定的成品的功能性、安全性指标以及质量控制相关的其他指标。产品设计开发中的评价性内容(例如生物相容性评价)原则上不在产品技术要求中制定。

2. 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的制定应参考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结合具体产品的设计特性、预期用途和质量控

制水平且不应低于产品适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3. 产品技术要求中的性能指标应明确具体要求,不应以“见随附资料”、“按供货合同”等形式提供。

(四)检验方法。检验方法的制定应与相应的性能指标相适应。应优先考虑采用公认的或已颁布的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方法的制定需保证具有可重现性和可操作性,需要时明确样品的制备方法,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对于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检验方法中还应明确说明采用的参考品/标准品、样本制备方法、使用的试剂批次和数量、试验次数、计算方法。

(五)对于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产品技术要求中应以附录形式明确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及半成品要求。

(六)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号为相应的注册证号(备案号)。拟注册(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编号可留空。

三、格式要求

第4篇: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医疗设备;接地;施工工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现代医学越来越依赖于医疗设备,在诊疗工程中的各个环节、时刻都用到相应的医疗设备,而医用电气设备的接地好坏是影响设备安全性和正常运行的至关重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电气设备对病人的有害作用,即电击,可分为宏电击和微电击。宏电击电流是从人体外的某一点流入,经过体内,再从另一点流出,特点是电压较高,电流较大,这种电击往往是由设备或供电线路的绝缘损坏等原因造成的,防止宏电击的伤害主要是通过降低接触电压差及快速切断电源回路,可通过接入接地线及漏电保护器来实现;微电击则是由于插入人体内部的电子仪器产生的泄露电流及病人所处的非等电位,其特点是电压较低,电流可能很微小,因此减小泄露电流及局部等电位联结,可有效地克服微电击的影响。因此,医疗设备的接地在医疗设备安装、使用及维护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环节。

一、医疗设备接地分类及接地电阻的要求

1.接地的作用总的来说只有两种:(1)保护人和设备不受损害和抑制干扰。(2)抑制干扰接地又叫工作接地,而前者又叫保护接地。

2.除生产厂家有特殊要求外,医疗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合起来公用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宜小于4Ω,当与防雷接地采用共同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Ω,如有些医疗设备生产厂家规定屏蔽室单独接地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Ω,也有厂家要求屏蔽接地小于2Ω(如磁共振厂家)。

3.按IEC医用电气设备产品标准,进行心脏手术的医疗器械,其正常泄漏电流不得大于10μA;当发生一个接地故障时,其泄漏电流不得大于20μA。因为人体电阻一般为1kΩ,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手术室内电位差正常时应

4.保护接地端子,无论是固定的电源导线,还是电源软电线,所用的紧固件,必须是在夹紧和松开接线时都不会使内部布线受到应力,也不会使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降低到规定值以下。不借助工具不可能使紧固件松动。包括在设备内部做保护接地连接用的螺钉应完全盖住或防止从设备外部意外地使它松动。

5.对于机内保护接地的连接,允许用螺钉、焊锡、钳压、缠绕、熔焊或可靠的压力接触。

6.如果用设备电源输入插口作设备的电源连接,则设备电源输入插口中的接地脚应被看作是保护接地端子。

7.保护接地端子是专用的,不应用来作设备不同部分之间的机械连接,亦不能作为与保护接地或功能接地无关的任何元件的固定装置使用。如保护接地线与与外部维修用金属门上的旋钮使用同一个螺钉固定。在维修旋钮时,会出现保护接地线脱落的单一故障,此时,若绝缘不好,金属门就可能带电,发生触电危险。分开固定的话可以保障旋钮拆卸时保证接地线始终起到保护作用,也可以防止维修完毕后,安装了旋钮,而忘记安装保护接地线而导致触电危险的情况。

8.保护接地连接应在电源接通前先接通,在电源断开后再断开。这一要求适用于通过插头和插座与网电源连接的设备,包括设备上的辅助网电源插头插座。如果设备具有可互换的部件,该要求亦适用。例如有三个端子的插头或插座,接地端一定得长于其他两端。

接地参考标准是:

独立的防雷保护接地电阻应≤10Ω;

独立的安全保护接地电阻应≤4Ω;

独立的交流工作接地电阻应≤4Ω;

独立的直流工作接地电阻应≤4Ω;

防静电接地电阻一般要求≤100Ω;

二、施工要求及方法

1.制作地线接地体需要选址合理

接地极必须远离周围主建筑物5-10m,确保接地极和周围建筑的避雷接地极相对独立。当综合布线采用单独接地系统时,接地体一般采用人工接地体,距离工频低压交流供电系统的接地体不宜小于10m,距离建筑物防雷系统的接地体不应小于20m。

2.对当地的地下水位进行调查

选好接地场址后,必须对当地的地下水位进行调查(雨季地下水位、枯水季地下水位)。进行接地极施工的时候,接地极必须保证低于枯水季水位以下。为了减少自然因素对接地电阻的影响,接地体上端埋人地下的深度,一般不应小于60cm,并应在冻土层以下。接地电阻越小,越有利于电流的疏散。接地电阻大小与土壤电阻率有关,土壤电阻率变化与湿度、温度、含水量、水质、含盐碱量、季节修正系数等都有连带关系。

3.作业前的准备

(1)测定室外接地网设置的地点,并用白灰粉按其分布情况做出标志。

(2)用水准仪核对场坪实际标高,确定土沟开挖深度。一般情况下,开挖深度以大于设计深度50~100mm为宜。

(3)在接地线穿越墙壁的位置打穿墙孔,预埋地线管,并固定牢靠。

(4)平直用于电缆沟内及室内的接地母线,按制造长度分段进行除锈刷漆;对用于电缆沟分支或拐角处的接地母线,应在煨弯之后再刷漆。

4.接地网沟开挖

(1)沿变电所围墙一侧平行地向另一侧开挖,挖一部分敷设一部分,以避免沟壁坍塌造成返工。

(2)根据施工图纸标注的位置,在挖好的土沟内打入接地极。遇土壤坚实地带,可用洛阳铲人工钻孔,然后将接地极直接埋入孔中夯实即可。

5.均压带焊接及敷设

(1)平直接地扁钢,按每一条均压带的长度,将扁钢沿接地网沟边在地面上焊接成一个整体。

(2)把焊接好的整条均压带理顺调直,使其呈立置状态敷设在土沟中,分段回填一些细土,保持其状态不变,然后进行各均压带之间及与接地极之间的焊接。

(3)接地网焊接完毕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即可分层回填夯实,并将余土培在土沟上,待其自然下沉。

6.接地母线安装

(1)接地母线在安装前,应先将刷好漆的扁钢在地面上焊接起来,然后再安装。

(2)电缆沟内的接地母线设置在电缆支架第一层处的预埋件上,待焊接电缆支架时,再将它们全部焊接起来。点焊时,应使接地母线紧贴电缆沟壁。

(3)电缆沟各分支处的预埋型钢在接地母线焊好后,均应用圆钢与接地母线连接在一起

(4)安装室内接地母线前,应先沿墙壁踢脚线上沿预埋母线支架,如室内墙壁无踢脚线时接地母线下沿距地面应保持200mm的间距。

(5)室内接地母线沿墙敷设后,母线与其支架应焊接在一起。

(6)电缆沟内及室内接地母线安装后,应对所有电焊连接部位及漆膜损伤部位进行补漆处理。

7.测量接地电阻

仪表上的E端钮接5m导线,P端钮接20m线,C端钮接40m线,导线的另一端分别接被测物接地极E',电位探棒P'和电流探棒C',且E'、P'、C'应保持直线,其间距为20m。

(1)测量大于等于1Ω接地电阻时接线将仪表上2个E端钮连结在一起。

(2)测量小于1Ω接地电阻时接线将仪表上2个E端钮导线分别连接到被测接地体上,以消除测量时连接导线电阻对测量结果引入的附加误差。

(3)操作步骤:

1)仪表端所有接线应正确无误。

2)仪表连线与接地极E'、电位探棒P'和电流探棒C'应牢固接触。

3)仪表放置水平后,调整检流计的机械零位,归零。

4)将“倍率开关”置于最大倍率,逐渐加快摇柄转速,使其达到150r/min。当检流计指针向某一方向偏转时,旋动刻度盘,使检流计指针恢复到“0”点。此时刻度盘上读数乘上倍率档即为被测电阻值。

5)如果刻度盘读数小于1时,检流计指针仍未取得平衡,可将倍率开关置于小一档的倍率,直至调节到完全平衡为止。

6)如果发现仪表检流计指针有抖动现象,可变化摇柄转速,以消除抖动现象。

(4)测量接地电阻值时注意事项:

1)禁止在有雷电或被测物带电时进行测量。

2)仪表携带、使用时须小心轻放,避免剧烈震动。

(5)填写安装技术记录:

三、结论

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科室里的设备操作人员和院领导,必须对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引起高度重视,对地线定期的检查与维护,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地线有无松动、脱落、损坏、断节及腐蚀等现象,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里,若接地电阻变大应在其周围灌入水,如果还达不到要求则应重新埋置新的地线,杜绝任何环节出现问题而造成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S].

第5篇:医疗技术范文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确保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有序进行,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

第三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

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级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争议的再次鉴定工作。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以下简称医学会)可以设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和日常工作。

第四条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二章专家库的建立

第五条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专家库应当依据学科专业组名录设置学科专业组。

医学会可以根据本地区医疗工作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际,对本专家库学科专业组设立予以适当增减和调整。

第六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成为专家库候选人:

(一)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

(三)健康状况能够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符合前款(一)、(三)项规定条件并具备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法医可以受聘进入专家库。

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当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进入本专家库。

负责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当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其他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专家进入本专家库。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同级的医药卫生专业学会应当按照医学会要求,推荐专家库成员候选人;符合条件的个人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也可以直接向组建专家库的医学会申请。

医学会对专家库成员候选人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聘任,并发给中华医学会统一格式的聘书。

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有义务受聘进入专家库。

第八条专家库成员聘用期为4年。在聘用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专家库成员所在单位及时报告医学会,医学会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

(二)变更受聘单位或被解聘的;

(三)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受刑事处罚的;

(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聘用期满需继续聘用的,由医学会重新审核、聘用。

第三章鉴定的提起

第九条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共同书面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书面移交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十一条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的,应当由涉及的所有医疗机构与患者共同委托其中任何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只可以向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

第四章鉴定的受理

第十二条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8条规定提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医学会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医学会应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不予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医学会提出鉴定申请的;

(二)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已经受理的;

(三)医疗事故争议已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判决的;

(四)当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司法机关委托的除外);

(五)非法行医造成患者身体健康损害的;

(六)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按规定缴纳鉴定费。

第十五条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缴纳鉴定费。

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预先缴纳鉴定费。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中止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一)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的;

(二)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

(三)拒绝缴纳鉴定费的;

(四)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专家鉴定组的组成

第十七条医学会应当根据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

专家鉴定组组成人数应为3人以上单数。

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其中主要学科专业的专家不得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二分之一。

第十八条医学会应当提前通知双方当事人,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从专家库相关学科专业组中随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

第十九条医学会主持双方当事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前,应当将专家库相关学科专业组中专家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告知双方当事人。

第二十条当事人要求专家库成员回避的,应当说明理由。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应当将回避的专家名单撤出,并经当事人签字确认后记录在案:

(一)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第二十一条医学会对当事人准备抽取的专家进行随机编号,并主持双方当事人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专家编号,最后一个专家由医学会随机抽取。

双方当事人还应当按照上款规定的方法各自随机抽取一个专家作为候补。

涉及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由双方当事人各自随机抽取一名法医参加鉴定组。

第二十二条随机抽取结束后,医学会当场向双方当事人公布所抽取的专家鉴定组成员和候补成员的编号并记录在案。

第二十三条现有专家库成员不能满足鉴定工作需要时,医学会应当向双方当事人说明,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医学会专家库中抽取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专家库成员不能满足鉴定工作需要时,可以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专家库中抽取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

第二十四条从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抽取的专家无法到场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以函件的方式提出鉴定意见。

第二十五条专家鉴定组成员确定后,在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由医学会对封存的病历资料启封。

第二十六条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妥善保管鉴定材料,保护患者的隐私,保守有关秘密。

第六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二十七条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第二十八条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和其他相关组织、个人进行调查取证,进行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2人。调查取证结束后,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应当在有关文书上签字。如调查对象拒绝签字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九条医学会应当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7日前,将鉴定的时间、地点、要求等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要求参加鉴定。

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双方当事人每一方人数不超过3人。

任何一方当事人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绝参加鉴定的,不影响鉴定的进行。

第三十条医学会应当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7日前书面通知专家鉴定组成员。专家鉴定组成员接到医学会通知后认为自己应当回避的,应当于接到通知时及时提出书面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因其他原因无法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于接到通知时及时书面告知医学会。

第三十一条专家鉴定组成员因回避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医学会应当通知相关学科专业组候补成员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专家鉴定组成员因不可抗力因素未能及时告知医学会不能参加鉴定或虽告知但医学会无法按规定组成专家鉴定组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延期进行。

第三十二条专家鉴定组组长由专家鉴定组成员推选产生,也可以由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及的主要学科专家中具有最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担任。

第三十三条鉴定由专家鉴定组组长主持,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双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陈述意见和理由。陈述顺序先患方,后医疗机构;

(二)专家鉴定组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提问,当事人应当如实回答。必要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现场医学检查;

(三)双方当事人退场;

(四)专家鉴定组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材料、陈述及答辩等进行讨论;

(五)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应当予以注明。

第三十四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

医学会应当及时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送达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对符合规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的,直接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三十五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

(二)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医学会的调查材料;

(三)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四)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五)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六)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七)医疗事故等级;

(八)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

经鉴定为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应当包括上款(四)至(八)项内容;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应当在鉴定结论中说明理由。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格式由中华医学会统一制定。

第三十六条专家鉴定组应当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

(一)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二)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三)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四)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第三十七条医学会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的工作人员,应如实记录鉴定会过程和专家的意见。

第三十八条当事人拒绝配合,无法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终止本次鉴定,由医学会告知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共同委托鉴定的双方当事人,说明不能鉴定的原因。

第三十九条医学会对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认为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或者鉴定程序不符合规定,需要重新鉴定的,应当重新组织鉴定。重新鉴定时不得收取鉴定费。

如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不符合规定的,应当重新抽取专家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重新鉴定。

如鉴定的程序不符合规定而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符合规定的,可以由原专家鉴定组进行重新鉴定。

第四十条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时,应当以最后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作为处理依据。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无异议,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应当及时将收到的鉴定材料中的病历资料原件等退还当事人,并保留有关复印件。

当事人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的,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应当及时将收到的鉴定材料移送负责组织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

第四十三条医学会应当将专家鉴定组成员签名的鉴定结论、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文稿和复印或者复制的有关病历资料等存档,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0年。

第6篇: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皮肤护理技术;教学探讨

《皮肤护理技术》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研究如何进行皮肤的养护,以改善皮肤的代谢,延缓皮肤衰老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直以来,美容皮肤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都是在《医疗美容技术》这门课程中讲授。我院美容医学教研室全体老师经过讨论,觉得美容皮肤护理技术属于美容基础护理部分,更加倾向于生活美容,又与美容师考试息息相关,因此将其单列为《皮肤护理技术》一门新兴课程。《皮肤护理技术》是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特点实践重于理论,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皮肤护理的技术操作,同时又能帮助学生们顺利通过美容师资格的考试,在校期间就能够获得美容资格证书,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与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异常吻合,所以教学中我们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现抛砖引玉,期望各位同道不吝赐教。

1 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理论够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顺序上按照《美容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以及实际岗位业务操作流程,紧紧围绕岗位实际操作的主线,将理论知识分为基本理论知识、皮肤护理流程、各种类型皮肤护理三大模块。首先,基本理论知识部分,为避免内容与其他医学课程内容雷同,因此在基本理论知识方面只选取皮肤解剖生理知识、头面部经络腧穴、常用皮肤护理仪器的功能和使用三方面知识进行讲解,而对头面部骨骼、肌肉、血管、神经、淋巴这些在《基础医学概论》中已经讲述过的内容则不再重复讲解。其次,皮肤护理流程部分,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就按照实际皮肤护理操作流程来安排,做到讲一步,练一步。最后,各种类型皮肤护理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介绍常见问题皮肤的原因、症状、特点及护理要求,并对常见问题皮肤的护理方法进行练习,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 重视课堂教学

2.1 改变教学模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说在讲解痤疮皮肤护理时首先提出问题:大家在长了青春痘以后怎么处理的呢?大家觉得怎么处理会比较好呢?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青年学生的常见皮肤问题,青春期的学生常常因青春痘而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所以同学们顿时兴趣高涨,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看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痤疮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痤疮的常见症状有哪些,让学生讨论针对痤疮的临床症状和形成原因采取哪些护理措施比较好。最后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并小结归纳,对同学们的发言,正确的加以肯定,不足的加以纠正。同时将新知识和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强化讲解,使学生们在轻松快乐中学到知识。这样的问题导入和学生直接参与的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程度越高,学习热情就越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课堂上重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潜能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张扬其在教学中的主体性。[1]

2.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音频、视频等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直观而生动形象的演示,有一些内容用语言表达时非常累赘,教师费了不少口舌,学生蒙蒙眬眬,似懂非懂,但是用了多媒体课件之后,学生们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很快能够掌握所学内容。比如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痤疮的形成过程,学生观看之后,不但可以一目了然理解从油脂分泌旺盛到毛孔堵塞到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到炎症发生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思考知道痤疮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而且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直接为教学服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们还向学生推荐美容学术研究的专门网站,利用学院网络资源,让学生们了解国内外医学美容新动态、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就业等情况,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们体会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前景辽阔,人才需求量大,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学以致用,使我们的教学紧随时代的脉搏。

2.3 采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 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观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景氛围,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 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 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景思维, 从而在情景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2]。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各种类型皮肤护理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各种类型皮肤护理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虚拟顾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顾客接待、咨询,并分析、判断皮肤状态,最后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合理的护理方案。或者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美容师,各自体会本人所充当的角色,进行模拟演示。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死板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实现更好、更快地从学校向市场、从书本知识向工作岗位的转变。

3 强化实践操作

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也就是积极推进产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3]。《皮肤护理技术》正是一门技能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就更加凸现出重要的意义。关于如何提高实践课程的效果,我们做了三方面的探索。

3.1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皮肤护理技术》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了有机合理的安排,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中理论课26学时,实践课54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1:2,在充分的实践课程中,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模拟训练,手法练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

3.2 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一体化实训中心,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就是以做为中心的一个整体过程,将教与学建立在做上,三者紧密结合,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教师边讲授,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教师则边巡视,边检查,边纠正,边指导,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肯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更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4]

3.3 加强实践知识考核:因为本课程特别强调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我们格外重视实践知识的评价。为了了解学生操作技能掌握得如何,在每一次学习新的技能之后都及时安排考核,做到学一课,考一课,人人过关,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考核,让学生在教师身上进行操作,亲身感受学生操作手法掌握的程度,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及时纠正,及时分析,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纠正不足,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记录成绩,载入记分册,实践考核成绩占总课程的考核成绩60%。虽然这样种考核方法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做。所以我院05级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参加中级美容师考试时,全班46名同学除了缺考1名同学之外,全部通过了中级美容师的考试,未毕业就顺利拿到了中级美容师证书。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一点成绩。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将不断总结提高,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力争将我院的新型专业——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办大办强办好,我们会为培养适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医学美容技术学生继续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4] 周少林,林汉芳.“教学做合一”在“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9,(21):137,138

第7篇: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移动医疗 智能技术

由于医疗成本上升,全球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好、更普惠的医疗服务,全球医疗保健业迫切需要转型。行业利益相关方――从患者到医生、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支付方――正越来越多地转向移动技术,将其应用于治疗,以应对不断增加的挑战。行为方式变化和没有被传统医疗机构所覆盖的患者也能得到医治已经成为医疗保健服务无处不在这一愿景的核心,这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降低成本。在这一转型中,智能移动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智能移动技术的普遍性以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能有效改变行为的能力,使之处于由信息技术驱动的医疗保健未来愿景的中心。

一、移动技术可在医疗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

移动性已经使多种技术能够改善医疗服务。降低成本、改善疗效、提高可获得性是推动医疗保健变革的主要目标。目前,云计算、社交网络和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大趋势支持智能移动技术在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云计算可以向移动手机提供链接健康信息和应用程序的途径,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同行支持,大数据分析可以随时随地提供诊断意见。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现在已经准备发挥作用,众多小规模试点和相关实例也已经证明了这些技术在支持上述三个主要目标中的价值。

改变医疗保健激励方式可以推动移动技术的采用。如今,与医生服务质量挂钩的新型绩效支付制度开始兴起,以激励医务人员和医疗保健提供方(即医院和医院网络)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移动技术能够远程监测患者,当出现问题时,向患者提供快速访问临床医生的途径。

移动技术的采用可以推动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措施。移动技术在提高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提供电子记录以证明医疗保健与结果的关系。按服务付费的方式很可能是造成医疗费用高的原因,因为它使医务人员注重会产生医疗费用的行为。一旦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到位,移动技术会推动医疗行业的激励模式由按服务付费向按绩效付费转变。此外,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可以向医生提供患者的信息和诊断见解,而无论医生身在何处。

医疗保健应用程序正在推动移动医疗技术的采用。虽然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支付计划仍处于试验阶段,很多组织(从运动服饰公司到医院)已经提供了移动医疗保健应用程序,其共同目标是改变人们的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以促进健康,或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慢性病。

二、移动医疗的关键要素

由于与医疗保健相关的移动技术和应用程序大量出现,移动医疗保健的愿景已经开始初步形成。该愿景以患者为中心,但其核心是信息服务和数据分析。

移动医疗涉及多种方式,包括:向消费者传递信息,使之能够做出更加健康的选择:通过移动传感器或其它机制开展远程患者信息监测:向即将为患者提供治疗的临床医生提供信息和深刻见解。正是这些大量信息汇集起来后可以创造知识和见解,进而实现个性化医疗,并改善疗效。

移动医疗保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将更多的医疗保健活动移出医院、医生办公室等高成本场所,转入患者家里或其他任何恰巧需要的地方(即安永公司所谓的“第三空间”)。通过这样做,并使用移动技术的信息,可以促进人们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疗效。这一愿景将医疗保健成本降低到可持续的水平,同时会超越传统医疗保健的范围。

移动医疗保健的另一个要素是需要迅速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生态系统框架。这样的框架将是患者与所有的临床医生、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支付方进行数字化互动的主要机制。

移动医疗保健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因为医疗保健从根本上说是信息交易。从医疗保健信息的组织、分析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实现移动医疗需要做什么是清楚的,但不太清楚的是由谁来做:是医疗服务支付方或提供方的信息技术部门,是技术公司,还是政府。尽管如此,这也需要建立一个由各利益相关方共担成本和责任的生态系统。

三、加速移动医疗愿景实现的因素

使移动医疗愿景加速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对移动服务的需求。促进全球医疗保健产业移动化的最大推动力是来自医疗保健消费者、内科医生、护士和临床医生的基层需求。在医疗保健等许多行业已经看到对移动服务的广泛需求。

二是改善医疗系统的紧迫感。慢性病治疗和相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发达国家的医疗保健费用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而在发展中国家,无数人口因未能获得医疗服务或遭受疾病折磨或死亡。尽管对最佳解决方案存有争议,但人们普遍认为,最发达国家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造成了不可持续的巨大经济负担,这些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会变得更加严重,从而迫切需要试验移动解决方案。

三是社交网络。从共享最佳实践和同行支持,到鼓励和开展积极的行为改变,社交网络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试验和医生之间的协作提供了信息流和平台。

四是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的成功试验。虽然这些方案也许不能都满足政府卫生监管部门的要求,但许多试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移动医疗的进一步采用。例如,英国远程医疗试验使到访医生办公室的次数减少15%,急诊入院量减少了20%,计划入院量减少了14%,最引人注目的是死亡率减少了45%。

五是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的一些试验已经开始,会成为加速目前医疗费用报销模式改变的催化剂,从而有助于驱动移动医疗带来的产业变革。

四、有碍移动医疗愿景实现的因素

在实现移动医疗愿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克服的抑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的挑战。这实际上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数据质量和数据集成存在挑战,这影响健康信息在医疗保健生态系统中的无缝传递:其次,一旦数据能够无缝访问,那么大量数据将带来数据分析上的挑战。但是,这些步骤是发展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先决条件。

2.隐私担忧。移动解决方案将使个人医疗保健信息面临更大风险,这种担忧可能会减缓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采用。

3.人才挑战。虽然有许多的医疗保健专家和技术专家,但是很少有同时熟知这两个领域的个人或团队,以推动移动医疗保健的迅速发展。

4.安全问题。信息技术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担忧。如果不能高度自信地解决安全问题,就可能会减缓移动医疗的应用,因为移动传输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数据丢失和安全漏洞的风险。

5.生态系统中的竞争。每个医疗保健提供方都趋向于开发自己的信息生态系统,而缺乏政府对总体框架作出规定。如果这些“有墙的花园”继续发展,而没有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采用符合互操作标准、促进信息无缝共享的生态系统,移动医疗技术的推广步伐很可能放缓。

6.现有的激励体制。虽然已经有很多小规模试验,但是众多发达国家的医疗费用报销模式仍然不能适应移动医疗,这使得一些便捷的医疗保健方式难以实施。

7.自带设备(BYOD)方面的挑战。医疗保健机构在保护敏感信息方面面临着特别困难的挑战,因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将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工作。自带设备需要提供可在多个平台上工作的应用程序,并具备一切必要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8.过度监管。监管机构将如何对待不同类型的移动应用和服务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监管部门监管过度,就会放慢移动医疗的发展速度。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特定医疗保健和健康应用程序指南的最终版本,未来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开发成本将显著增加。

第8篇: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备安全监督;质量控制;技术保障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在整个医疗活动中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保证医疗设备安全、准确、有效的运行,将成为医院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重点。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就是从设备的购进、验收、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通过这一过程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以保证医疗的安全,诊疗的质量,减少医患纠纷,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目前各大医院努力完善这项工作,并使设备部门朝着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内涵建设的方向发展。

1建立了健全的设备管理和技术保障组织、规章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

建立健全设备、设施论证、招标、采购、验收、入库、发放、保养、维修、报废、更新和应用分析制度及高值耗材的采购、领用等各项管理制度,并得到落实。在强化基础管理同时,加强制度、队伍和业务素质建设。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调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学习和专业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临床做好技术保障工作。我们已做了安排: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要求每人每年专业技术培训2-3次,并总结自己工作形成专业报告,在省内、市内专业会议以及院内、部门内部进行讲座交流,每月进行考核并予以奖励。同时建立设备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定期检查并评定优秀使用部门。

2加强查房、值班、例会、月报基本制度的执行

对维修技术服务人员重新分工注重专业及区域的覆盖及各项应急措施,包括停电应急办法等等,坚持预防性维护维修和医疗设备三级保养制度,健全大型设备(50万元以上)使用登记和保养登记制度,缩短维修时间,提高在用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设备保持待用状态,设立全院设备调剂中心应建立急调配机制。同时做好设备的标准化建设(如供应室、血透中心规范,各科室吊塔的气源、电源等接口的统一等等方面),要尽快做好引进医疗仪器设备的研究消化工作,尽快完成设备的安装,及时解决备品配件的供应,使设备早日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3保证设备安全监督、质量控制

第9篇:医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挖掘技术;医疗信息管理;应用方式

数据挖掘作为一种数据信息再利用的有效技术,能够有效地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它以数据库、人工智能以及数理统计为主要技术支柱进行技术管理与决策。而在医疗信息管理过程之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较好地针对医疗卫生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类来建立管理模型,形成有效的总结数据的同时能够为医疗工作的高效进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所以笔者将以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为着手点,从而针对其应用现状进行探究,以此提出加强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信息管理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在理论层面上推动医疗信息管理工作的飞跃。

1在医疗信息管理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基本内涵

数据挖掘是结合信息收集技术、人工智能处理技术以及分析检测技术等所形成的功能强大的技术。它能够实现对于数据的收集、问题的定义与处理,并且能够较好地对于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估。在医疗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之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较好地加强医疗信息数据模型的建立,同时以多种形式出现,例如文字信息、基本信号信息、图像收集等,也能够用来进行医疗信息的科普与宣传。并且,数据挖掘技术在医疗信息中所体现出的应用方式有所不同,在数据挖掘技术应用过程之中,既可以针对同一类的实物反应出共同性质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能够根据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事物信息来探究差异。这些功能不仅仅能够在医疗信息的管理层面上给予医疗人员较大的信息管理指导,同时在实际的医疗诊断过程之中,也可以向医生提供患者的患病信息,并且辅助治疗的进行[1]。所以,在医疗信息管理中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不仅仅能够推动医疗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也是医院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体现,需要从根本上明确医疗信息管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必要性与基本内涵,从而针对医院的管理现状实现其管理方式与技术应用的转变与优化。

2在医疗信息管理过程之中加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重要措施

2.1实现建模环节以及数据收集环节的优化

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过程之中,必须基于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之上,其数据挖掘技术才能够进行相应的规律探究与信息分析,所以需要在源头处加强数据收集环节以及建模环节的优化。以医院中医部门为例,在对于中医处方经验的挖掘方法使用过程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关联性建模,比如数据库中有基础性药物,针对药物进行频数和次数的统计,然后以此类推,将所有药物都按照出现的频数进行降数排列,从而探究参考价值。建模环节以及数据收集环节是医疗信息管理过程的根本,所以需要做好对于建模环节以及数据收集环节的优化,才能够为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奠定相应的基础[2]。

2.2细化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类别

想要在医疗信息管理过程之中,加强对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应用,就需要从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类别处进行着手,从而提升技术应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常见的技术应用类别有:医院资源配置方面、病患区域管理方面、医疗卫生质量管理方面、医疗急诊管理方面、医院经济管理方面以及医疗卫生常见病宣传方面等,数据挖掘技术都可以在这些类别之中实现应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之中也有所不同。以病房区域管理为例,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不同的科室状况以及病房区域分配状况等,加强病患区域的指标分析,因为病房管理不仅仅影响到科室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效果,同时也是医疗物资分配与人员编制的主要参考标准。其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不同科室工作效率、质量管理质量以及经济收益等多种指标的评估,建立其科室的运营模型,从而实现科室的又好又快发展。比如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其病区管理的标准模型以及统计指标,从而计算出科室动态的工作模型以及病床动态的周转次数等[3]。另外在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之中,数据挖掘技术提供的不仅仅是资料数据的参考以及疾病的诊断,也能够针对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且能够预测治疗状况:可以利用医院的医疗数据库,对于病人的基本患病信息进行分类,从而比对死亡率、治愈率等多个数据,实现治疗方案的制订。而在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之中也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例如基础医疗设备、病床周转次数、病种治愈记录等,所以也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进一步加强其多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为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出合理的参考性建议。

2.3明确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方向

医院加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方向的探索上,可以从客户拓展这个角度出发实现对于医疗信息管理。例如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多方进行患者信息比对,同时制订完善的医疗服务影响策略方式,加强对于客户行为的分析;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之上,增强其技术应用的实用性,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比对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医院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合理配置,例如药品、资金以及疾病诊断等,从而实现经营状况的优化。目前医院也逐步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医疗技术方面,医院都已经成为了一个信息化的综合行业体系,所以在加强数据挖掘应用的过程之中,还需要加强数据信息的管理,实现数据挖掘结果的维护,从而提升医院的决策能力,实现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效应用。

3结语

医院在目前的医疗信息管理过程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综合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其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明确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方向、应用类别以及建模数据环节的优化等,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胜前.数据挖掘技术在社区医疗服务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