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月雪范文

四月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月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四月雪范文

四月,春来晚,节气返。风与雪呢喃,少了春之光灿。这一季,丢了几抹暖,情何以堪?牵念为哪般,岂是觅不到春之兰?囚于室内为你念安,忆起那年四月雨飘于书案,灯火阑珊,写就清词一卷。而今无雨唯雪相伴,浸满身寒凉,思念泛滥……

——————题记

四月倾城雪,枝头欠了含苞娇俏,杨柳风被寒冬挟持,无奈吹着冬才有的冷叹调。心烟袅袅,似雪飘飘,百花在睡觉,绝不是静凋 。 我的世界倾城雪,倾城飞花。风挑衅,花瓣儿舞伶仃。朵朵落英怜枯草,浅吻湿眼睛。何处是家,三千繁华覆天涯。满眼苍白,一眸剔透净无沙。

四月天,江南蝶舞百花鲜,北国飞雪天宇间。隔窗远眺千万遍,不见一抹蔚蓝现。风萧萧,梨花片片,杨柳风不堪念,这一季似在沦陷!意缠绵,开窗雪吻桃花面,轻拈一瓣儿做花黄,贴于脸,化成思念点点。红酥手,巧捻线,寒风似刀剪,袖口轻缝爱恋,针针醉了眼。翘首望,霞红一线天,这世界风华突变!情至峰巅爱不浅,雪花淡淡香艳欠。你的江南春意几许艳,我的笑靥花,绽放浅浅……

碎碎念,触心弦,一抹忧思至天边。雪如烟,情缠绵,几度痴狂醉流年。枕函花印腮边,日出卧倚,锦衾寒凉现。小轩窗,对镜梳妆,青丝扰乱水云间;娇颜倦怠,芳唇红浅浅;青描黛眉,双眸深锁不见天。煮壶挚情水,巧将雪花做香茗,饮一杯牵念。红尘梦,心线牵。叹叹叹,尘缘搁浅;惦惦惦,藏匿心间。梦里花落满径香,拾及点点,折叠成簪嵌鬓边,待你来,能否保鲜?香满岁岁年年……

四月,春来晚,节气返。风与雪呢喃,少了春之光灿。这一季,丢了几抹暖,情何以堪?牵念为哪般,岂是觅不到春之兰?囚于室内为你念安,忆起那年四月雨飘于书案,灯火阑珊,写就清词一卷。而今无雨唯雪相伴,浸满身寒凉,思念泛滥……心落寞,静悄悄,吃一片寂寞解药,在回忆的时光渡口找寻微笑。

雪玲珑,迷离我的瞳。灯下舞,似雪花清影弄,亦幻亦真亦醉,万事不空……想那年四月飘飘细雨,雨中丁香种,不知花期不知生命几许重,只愿完成梦。发丝湿漉漉,眼儿意朦朦,我和花同样被你恩宠,这爱感动苍穹!你铺开相逢,我写满相懂,愿一生与你相从,做个跟屁虫,不再十八里相送!飘飘细雨渐渐有了困意,合上滴答的眸,我分明看见,天边出现一道虹……我的记忆是死穴,一碰,疼!

那年四月不惹祸,那年四月唱欢歌……可叹世事无常而今回忆深刻!今夜独望小巷口,你已松开我的手,无你的春天雨睡成雪,不再飘洒入眼眸!向苍天祈求,雪化成雨,可否再现你最初的温柔?那是一抹暖,醉我心头!四月飞雪,往事几分展婀娜?抑或,沧桑穿心过,那年还是情债欠得多……

夜幕终四合,心在弹奏一首幽歌。今夜独我,伴窗外丁香一颗。极目南天阔,见一朵流星划过。双手合十求与佛,杨柳风送温暖给我。不见杏花雨滴滴落,雪花飞舞展婀娜,四月天空寒凉多,只只白蝶犯了错。夜阑珊,月转朱阁,无眠之人心落寞。声声弦音似心魔,无人再舞东风破!风起纱帘红绡诉说,那年红酥手将爱弹奏。一阕清词剪烛西窗君之作,未曾墨干情已锁;一杯香茗月光煮沸心醉过,未曾凉却唇品过。皎月渐渐西游躲,独饮清酒画地为牢柔弱!碎碎念,情切切,几缕光阴已如梭。花非花,梦非梦,对广寒宫倾诉。婵娟只剩二两多,欠一地相思执着。天南地北双飞客,我是飞蛾!冥冥之中几团火,燃烧岁月蹉跎!罢罢罢,今年春来晚凉意几抹,心莲岂能开出朵朵??……

四月雪,心湖本冰封却又裂,等你回来,快回来,与冬作别!带着爱的温度,将我心慰藉,化作红尘梦里新诗解,拾及那年春夜,唯美更迭!裸露更多春世界,秀一场无泪的桃花劫!

流年啊,为何不解我意?红尘啊,再给我一份希冀!我看见暗夜里突然光亮一地,一个声音对我说:人生岂能尽如人意,有悲就有喜,有分离就有相聚,苍天最爱做游戏,淡然释怀一切,纵阳光唯有一米,心间风光还是无限旖旎!我懂了,这不是秘密,是心灵感悟需铭记……

岁月更迭,季节交替。今夜,对雪,依闻春花开又花闭。层层花瓣展惬意,伸懒腰,不惊不喜,安然一场生命之赐予。纵四月飞雪、空念对月伴孤寂,希望存心底。雪终融化注入泥,春来不遥遥无期!一抹相思给你,待春花香气袭,此情有寄……

第2篇:四月雪范文

关键词: 偏离;过分规则现象;暗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08-02

1.引言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本题材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体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注重研究问题的形式和功能。文体学涉及到的文体类别主要是诗歌、小说戏、剧及散文,其研究对象是各类作品中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它最关心的是作品的语言运用技巧。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是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诗,该诗充分体现了新诗创作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无论该诗是为谁而作,都不影响我们对该诗的鉴赏。这首诗语言简单,色彩鲜明,韵律优美,意境清新,充满欢快喜悦之情。本文将从文体学的角度来探究其艺术特点,以展现不同的理解和欣赏视角。全诗如下: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句法偏离

句法偏离是指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句法结构的倒装、前置和混乱。句法偏离比常规句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起到强调作用,更好的表达文意。

本诗中"黄昏吹着风的软"是典型的句法偏离。虽然"黄昏"被放到了主位的位置,但真正的主语是风。"黄昏"是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构成的一种景色,它不能是"吹"这个动作的执行主体,所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风吹着黄昏的软"。但是这样的次序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黄昏"给人的是一种视觉感受,而"风"一般是通过触觉来感受的,"软"也是一种触觉感受。因此,从感觉的逻辑性来看,"风的软"比用"黄昏"的软更合适、贴切。另外,"一树一树的花开"也是一种句法上的偏离,把抽象的"花开"用"一树一树"来量化了。我们常用"一树"来量化"苹果花" 、"石榴花"等具体的花,却很少用"一树"来这样的量词来形容抽象词"花开"。这是诗人独具匠心运用词汇的体现。"一树一树"重叠使用,营造出一片片花之海洋的意境。这种句法偏离可以使韵律更和谐,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此外,倒状也是句法偏离的中要特征,此诗中的第8、9与12、13行都是采用了倒装手法。这些倒装的使用,起到了很好的突显作用,同时形成了两组小规模并行结构,使韵律更富有节奏感。

3.过分规则化现象

在文学中,过分规则主要是指文本中一些语言单元的重复和并列。重复和并行结构的使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强调主题的作用。

本诗中第1行和第19行重复,首尾照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第1行中诗人直接提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个主题,但"我说"二字表明诗人的态度是含蓄而矜持的,通过中间一系列的比喻论证,最后诗人非常直接肯定地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使用重复,再次表明主题。

并列结构可以使行文结构更加严谨,内容集中。此诗中有三组小规模并列结构,第8、9行是一组,10、11行是一组,12、13行是一组。第一组的描述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带着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态婀娜,在四月的万花丛里偏偏起舞,那种娉婷轻盈之美给人无限遐想。中间的一组并行结构的描述说明,"你"不仅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夜夜的月圆"有一种庄严且朦胧的感觉。第三组并行中,"鹅黄"与"绿"两种明亮的颜色放到了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视觉转化和想象的空间。"雪悄然融化"与"嫩芽静静绽放"的情景浮现眼前。

重复和并行结构的运用,让整首诗结构更严谨,韵律更完美和谐,主题更加突出。

4.暗喻的运用

暗喻诗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其心理机制诗通过类比联想或接近联想,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种事物。暗喻的使用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联想翩翩。本诗中暗喻无处不在,几乎每行都有暗喻修辞,营造了一个清晰明快的意境。

例如,第一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就是本诗中最典型也是最核心的暗喻。把"你"比作"四月天"带给读者一种视觉、听觉与味觉等感官上的享受。"四月天"虽然是个静态词,但却是色彩性很强的词,他给读者一种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视觉体验。让人们自然而然联想到翩翩彩蝶,袅袅炊烟,微微南来风等春天里特有的自然美景。"四月天"不仅有色彩美感而且也有音乐性,呢喃梁间燕便是四月天里最好的音符。燕子的呢喃声与万物勃发的春天构成了一副魅力的画卷。此句子可以说也有通感之功效。此外,"四月天"是一种恒久的自然规律,象征着"你"的永恒,只要人间有四月,就有你的存在,爱的赞颂是恒久不变的。

第四行中的"云烟"比喻最妙。"云烟"给人一种轻快飘渺自由之感,有时离你很近,有时却很远,飘忽不定,无根无踪迹,是自由洒脱的象征。云与烟本质上不同却在外形上相似,早天里的云烟又如雾,朦胧缭绕。让读者深切领会到"你"的轻盈自在,无拘无束。"早天里的云烟"让人联想到清晨袅袅的炊烟,农人忙于做饭的情景,炊烟徐徐上升,最终与云朵融合在一起,这样的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第16行将"你"比作"一树一树的花开"也是绝好之笔。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比喻,"一树一树的花开"既可指一树的"桃花开",也可指一树的"梨花开""杏花开"等,春天的任何花都可以,任凭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本诗中既有抽象的暗喻,也有具体的暗喻;既有动态的暗喻,也有静态的暗喻。正是这些暗喻的运用,让整首诗充满了画一样的美感,诗一样的旋律。

5.结语

林徽因,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女子,以其优雅娴熟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四月天的美丽画卷,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着道不尽的真情礼赞,诉不完的绵绵爱怜,让我们尽情领略了爱的无限美丽。

参考文献

[1]陈学勇:《林徽因寻真》,中华书局,2004版。

[2]戴凡.对一首诗的功能文体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3]章超. 诗歌《雪夜林中小驻》的文体学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版。

[5]王守元:《英语文体学要略》,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版。

作者简介:

第3篇:四月雪范文

随着网络媒体及信息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卷入了我们的生活和视线。现代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捷、精力充沛,对流行歌曲大为热衷,但现行音乐教材中,经典音乐作品选用得较为充分,而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还是比较少,堵塞了学校音乐教育向社会生活吸取营养的渠道,剥夺了学生感受丰富多彩音乐生活的权利,减少了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主观能动性。

二、脱离生活的课程教学

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培训的音乐教师,侧重追求音乐学科教学的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在教学上过分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使得音乐教育几乎成了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工具,内容偏多、偏难,使得学生在本应感到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功感和成就感,产生难学,厌学的情绪和不良的音乐学习效果。

三、偏离学科特点的课程整合

教育部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但当前许多音乐课为了突出课程的综合,偏离了以音乐为本的原则,把音乐课上成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淹没了音乐的学科特点。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本人着力探究如何转换教育旧观念、旧模式,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置身于课堂教学,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探索和实践的体会:

1. 牵手流行音乐,激活音乐课堂

面对铺天盖地的流行元素,我和许多音乐教师一样,常常会面临许多尴尬与无奈:学生唱课本歌曲时萎靡不振,而唱流行歌曲却有滋有味;听到莫扎特、贝多芬、阿炳也会偶尔黯然神伤,但却不像对流行歌手那样如数家珍。既然流行音乐“撵不走”,我们音乐老师不如在教学中把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相结合,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传递音乐知识。譬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京剧的讲授中,我尝试性地将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我寻找到一条纽带将现代的中学生与古老的京剧紧密的联系。我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选择了李玉刚的当红歌曲《新贵妃醉酒》。果不其然,学生反响热烈,流行音乐的注入,给原本传统的音乐课添加了时尚元素,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强、热情更高,表现力、创造力也得到了明显的促进。

2. 引进数字化教学,丰富音乐课堂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为了调动起学生融入课堂的主观能动性,我注重引进数字化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带动课堂的气氛。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即是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以其特有的形象直观性和应用交互性自然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大学生的知识密度,扩大知识视野。譬如:在教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前,我发现学生们最想知道的是瑶族人的服饰、美食、民族风俗人情等,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以往先分析曲目再教学的过程,而是采用数字化教学方式,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瑶族风俗民情作为导入,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走近音乐”与“走进音乐”。

第4篇:四月雪范文

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效果是很好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运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教学内在的规律性

运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不能想当然,不要认为只要是音乐,就能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随便拿一首乐曲或一首歌去应付,会导致教学的失败。事实上,音乐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性是很强的,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常规的教学,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篇章句段的理解,不能忽略师生之间的交流。一些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往往不是听音乐所能掌握的。运用音乐要讲究针对性,要记住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

二、注意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音乐虽然可以融进语文教学,但它并不是主角,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不能超越语文的常规教学,它是作为教学方法之一而存在。语言文字仍然是主角,音乐只能充当伴舞、配角,因而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我们始终要明确这样一个概念:语文课堂中的音乐,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载体,带到语文课堂中来的音乐,其目的也只能是为教师授课时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增添道具和色彩,而不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否则把语文课上成乐曲欣赏课,本末倒置,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了。

三、在使用音乐时要注意“留白”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可创造出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语文课堂在文章处理上,也要把握住突破口、关键点,找到文中四两拨千斤的地方。教师是导演,决不能身兼主演,切莫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文学讲究“意境在诗外”,音乐里有时“无声胜有声”,而这种感觉,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才能体味。比如教授苏轼的《赤壁赋》时,配放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标准答案”来解说,不要“配乐朗诵”,要把音乐还给学65生。欣赏完毕,教师也莫急于讲解,此时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最高境界的最好媒介,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四、注意音乐播放的时机和时长

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学都用音乐,都需要音乐,我们必须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音乐,细致地进行操作。除欣赏式的播放外,一般的乐曲播放应在备课中根据需要进行节选,否则一曲下来六、七分钟,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远离教学内容。还要注意调控音乐播放的时间和音量,过多的音乐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过高的音量也会影响师生的交流。

五、注意音乐的选择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音乐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要与音乐课区分开来,所以选曲尤为重要。

(一)乐曲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用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捕捉信息,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如果作品的内容欢快、愉悦,就应该选取节奏明快、欢乐的乐曲;如果是表现悲伤情感的散文、诗歌,则应选取舒缓、了一幅幅迷人的春景图。学习课文时,我们不妨把这些优美的文字、景色诉之于听觉——共同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用活泼、欢快的曲调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畅想美好的春之景,深刻体味其中的生命跃动。如果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则不宜选用欢快之曲了。《故都的秋》表现的是苍凉、萧瑟的秋景,反映出来的是作者那颗孤独、凄凉的心,冥冥之中有一股鲜活的力量,因此,选择配乐曲目应侧重于用低沉而略带亢奋的乐曲。讲授戴望舒的《雨巷》就不能用轻快活泼的轻音乐;而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最好是选用琵琶曲。只有古朴的语言配上古朴的音乐,才能使学生在音乐感受中领悟作者和琵琶女相似命运的感叹。一般地说,配乐以纯音乐为主。从体裁上来说,写景的散文、诗歌配以轻音乐,像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等。音乐素材不仅要根据体裁来确定,还要根据文本的情感点来选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心脏搏动是每分钟60——80次,它按照这种节奏向大脑输送血液,节律平稳安静。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人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生命均按此节奏在微微地前后摇动着。这种节律,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节奏,人脑就是在这种节律下有规则地调整着全身的活动,并积极地思维着。因此,用以开发智力的音乐节奏,应该是二拍子,或者是四拍子的,它的速度也应该是每分钟60——8066拍。

(二)歌词的内容要与文章思想相符学习充满亲情的文章,比如赞美、颂扬母爱的,我们可以选《白发亲娘》《我的母亲》《妈妈的恩情》等;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可选用《父亲和我》《父爱》等。讲解体现教师崇高精神的文章,我们可以配以“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烁,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这些歌曲的内容与我们要讲授的文章内容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思想。 (三)语文课上选用的音乐贵在和谐、流畅在剪辑上应当过渡自然、不留痕迹,音乐的节奏应当与教师组织教学的节奏同步,应注意寻找合适的衔接点和恰当使用音乐衔接的技巧。如:音乐接点要轻起轻落,接点前后的音量基本相同,把接点安排在教师讲解与效果音响之中,或在乐曲转换间作暂时的停顿等。音乐应与教学内容和谐,既要注意不同节奏的教学内容与不同旋律乐曲的和谐性,又要处理好不同调式和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的和谐性,紧张的气氛应选配节奏稍快和节奏感强的乐曲,愉悦的气氛则选配节奏欢快明朗的乐曲。在调式上、风格上差别太大的音乐素材(如: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等),即使它们的旋律和节奏都匹配,应用在同一节课上,也会给人以首尾脱节、前后相悖、若现,把音乐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是用以抵消学生对单纯讲解可能产生的枯燥无味的厌倦感,使学生以饱满、愉悦的情绪,全身心地把注意力投入到获取语文课的主要教学信息之中。如果喧宾夺主,冲淡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发言,就会把学生的思绪带出课堂,迁移到欣赏音乐的境地。选配的音乐内容在风格上要健康、朴素。禁止将庸俗、低级的音乐引入语文课,音乐出示要把握好火候,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六、注意防止学生“走神”

在实际音乐欣赏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会在聆听音乐的开始时,能在一定的时段内使自己的心灵与音乐保持一定程度的同步,并随着音流的起伏产生种种情绪反映。但一段时间过后,不少人会开始胡思乱想,并通过这种音响产生种种联想,或对自己某些曾一度经历过的场景、场感和某些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和漫无边际的回忆。这实质是一种走神。当然,这种聆听状态不一定是坏事,或许他们还会在这样一种过程中得到某种精神满足而感到心旷神怡,还或许从中领悟到某种诗情画意,或因67此对自己以前经历过或阅读过的诗篇或文学意境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感悟。但我们也得承认,这相对于听乐之始所怀的目标,已经偏离了航向。因此,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把握住播放音乐的时间,做到恰到好处。

第二节注意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一、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无疑对现任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该有开放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有对当代文化包括通俗文化的正确态度,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自觉探索并使用这一新的方法。我们很难设想,一个对当代文化现象毫无认知,对通俗文化抱有成见的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与学生进行交流;一个从来不喜爱音乐也不会欣赏音乐的老师会给学生营造出美的课堂氛围来。

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

运用音乐辅助语文教学,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这是最起码的实践基础。如果教师本人对音乐一窍不通,未能领会乐曲的含意,也不向行家请教,就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会贻笑大方,效果也适得其反。试想一个五音不全、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能选好音乐,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学和音乐的殿堂里遨游?要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需要教师平时对音乐作品的大量接触、品味、欣赏,同时也应兼及其它艺术种类的学习。只有在一定积累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逐步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才能准确判断音乐作品水平的高下与风格基调的异同,从而准确恰当地选择适合语文教学的作品。一般来说,不好的音乐有如下特点:(一)具有病态性质的美,它的美很不大方,而是矫揉造作,带有使人不愉快的刺激性;(二)虽有音乐灵感性,但不具有开拓思维的想象力,音乐无高尚的意境,乐思浅薄;(三)使大脑得不到安宁;(四)音乐乐思缠绵,振奋不了精神,听后感到疲倦;(五)和声无规则,刺耳,毫无美感;(六)节奏较乱,规律性的重拍几乎不存在,听起来在心理上得不到平衡,干扰了生命同步律;68(七)乐队滑奏太多,油腔滑调;(八)歌词低俗。那么,听哪些音乐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呢?一般来说,好的音乐大致有如下特点:(一)具有自然、和谐、优雅性质的美,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二)具有开拓思维的想象力,能将人引入高尚的意境,以带给人灵感;(三)使大脑得到休息和平静;(四)音乐乐思慷慨激昂,振奋精神,;(五)和声优美,给人以美感;(六)节奏和谐,具有规律性,能使心理上得到平衡,气息产生共鸣;(七)歌词高雅、优美、有意境。诸如《两把吉他》、《古堡之月》、《再见,罗马》、《牧场上的家》、《环游世界》、《威尼斯之夏》、《葡萄牙的四月》、《贝尔西兹的自行车》、《伦敦德里小调》、《重归苏莲托》、《西班牙之雨》、《陌生人在伊甸园》、《蓝星》、《瑞典狂想曲》、《在巴黎天空下》、《我的意大利》、《春江花月夜》、《梦幻曲》、《天鹅》等等。

三、教师应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

除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的音乐成分外,语文课文中也有大量的诗歌和一些戏曲的片段,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涉及一些音乐史和音乐常识。因此,要搞好这一类语文课的教学,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并准确地把这些知识引入到语文教学。这些知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古代乐律知识《明湖居听书》中的“五音十二律”。五音,是指“宫(1多)、商(2来)、角(3米)、徵(5索)、羽(6拉)”,再加“变徵(4发)、变宫(7西)”,就是现代简谱的七个音阶名。十二律,是指“黄钟、大吕、太簇(còu)、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战国策》中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时,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变徵之声(F调),曲中多“4发”音,音调悲凉哀乐,感动得送行者人人垂泪。元杂剧《窦娥冤》中的戏曲音乐,为“六宫十一调”。六宫,是指“黄钟宫、正宫、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道宫”,十一调,是指“大石调、小石调、高平调、般涉调、歇指调、商角调、双调、宫调、角调、越调”。元杂剧的曲调规定,每折只能用同一个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的套曲。课文中节选的“法场”(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包括“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69活三、鲍老二、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十支曲牌。元散曲可以合乐清唱,分为小令(一支曲子)和套曲(多支曲子),仍然有宫调名,雎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宫调名)、“哨遍”(曲牌名)、“高祖还乡”(标题)。套曲只能清唱,不能搬演,但套曲是杂剧唱词的基础。

(二)古代音乐史知识从古到今,音乐与诗歌就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春秋时期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民歌)、雅(宫廷歌曲)和颂(颂歌)三部分。《伐檀》《硕鼠》是两首古老的山西民歌,《关雎》是古老的河南民歌,《无衣》是古老的陕西民歌。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根据湖南民间祭祀曲编写了《楚辞·九歌》。汉代设立了音乐机构“乐府”,专门采集民歌,制订乐谱。著名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子夜歇》《折杨柳歌辞》《西洲曲》等,都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可惜的是,《诗经》《乐府》,只有歌词保留下来,乐谱大都失传了,所以今人不知怎样唱,虽有后人谱有《木兰辞》《琵琶行》等歌曲,但已不是古乐府音乐了。唐代设立了音乐机构“教坊”,收集了很多诗词歌曲和曲谱。转贴于 当时不少诗人的诗词,都谱成歌曲,广泛传唱。如王维的“阳关三叠”(《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清平调》《关山月》、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凉州词》、白居易的《忆江南》、张志和的《渔歌子》、卢纶的《塞下曲》、李煜的《虞美人》等等。现在,敦煌曲谱已由叶栋破译成现代曲谱,我们也可以听听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音乐了。词是音乐与文学合的艺术形式,又名“曲子词”“歌曲”“琴趣”“诗余”“长短句”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他们都是词人,也是音乐家。最有名的宋词歌曲,如柳永的《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水调歌头》、辛弃疾的《西江月》《永遇乐》、姜夔的《扬州慢》等。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都是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明的《琵琶记》、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闻名世界的戏剧作品。到了清末,产生了最有代表性的戏曲艺术——京剧,还有其它说唱艺术。《明湖居听书》中的歌唱奇才王小玉,就是以演唱山东梨花大鼓而出名的。

(三)器乐知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器乐,按演奏方式,分为“吹、拉、弹、打”四类;按制作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类,就是所谓的“八音”:匏土革木,金石丝竹。匏为笙、竽之属,成语“滥竽充数”的“竽”,就属此类;土为埙,就是用瓦器制造的乐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请秦王击盆缶,缶属此类;革为皮,即牛皮蒙的鼓,《曹刿论战》中,军中70所击之鼓,属此类;木就是用木器制作的乐器,和尚敲的木鱼属此类;石为玉石之器,《石钟山记》中提到的“罄”,就属此类;金为钟镛,就是用金属制造的乐器,“无射钟”、锣、钹、战国编钟,都属此类;丝为琴瑟,凡使用弦索的乐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弹奏的琴,《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十五岁学弹的箜篌,《荆轲刺秦王》中,高渐离所击的筑,《琵琶行》中,歌伎演奏的琵琶,都属此类;竹为箫管,横吹笛子竖吹箫。由于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机构,各种音色对大脑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例举一些常见的乐器的音色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现象:长笛:音色优美柔和,有浓郁的乡村情调。它的慢奏能勾起回忆,快奏表现天真快乐。它可以帮助去掉“心理杂质”,安心定神,协助人们的思维更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帮助人思路专一。黑管:音色光辉华丽,丰满圆润,音域宽广,表现力强。高音活泼欢快,中音幽默可爱,低音甜美空虚。在大脑疲劳时,它可以使人思维敏捷,思路活跃,体内肾上腺素增加。萨克斯:音色圆润甜蜜,情感真挚动人,有亲切感。可以作为调剂情绪的一种需要。圆号:音色丰满,甜美刚毅。有英雄豪迈的气概。音域辽阔、遥远、安静、朦胧,反映出空幻、忧郁、沉思的情调。它可以帮助增强形象思维中的幻觉。提琴:小提琴音色变化很大,给人幸福、甜美、快慰、恬静的感觉;中提琴则含蓄内在、稳重成熟;大提琴浑厚饱满,对平静大脑、推动思维活动很有帮助。二胡:可以激发人的爱国热情,从而增添奋发向上的激情。还能增强大脑的记忆力。琵琶:可以帮助人头脑清醒,减轻疲劳,增加。由于它是弹拨乐器,对大脑的声能刺激也是敲击性的,时时提醒你注意它的变化,所以只适宜单听,钢琴也是这个道理。

(四)语文知识中包含的音乐常识例如语文课本上有些成语与古代音乐有关:一鼓作气、滥竽充数、有板有眼、四面楚歌、靡靡之音、黄钟大吕、高山流水、异曲同工、弦外之音、胶柱鼓瑟、铜琵铁板、对牛弹琴、余音绕梁等等。

结语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语文学习,便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曲悠扬动听的旋律,一段欢快明朗的节奏,一个刻画得细致入微的人物形象,都会拨动学生内心的那根求知之弦,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而音乐便是这其间的潺潺流水,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灵,回环、旋转、陶冶、荡涤,它更是语文课堂的一剂活水,使整个课堂活力四射,魅力无穷。何况语文与音乐又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贝多芬认为音乐应从男人心中烧出火来,从女人眼中带出泪来。此语道出了音乐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关系。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将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也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只要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要能平添语文的无穷魅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语文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以往的教学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在我所任课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如下实验:前一个班采用音乐渗透法,后一个班则按传统常规方式教学,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我进行了一次测试,发现前一个班在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和情操素养等方面明显优于后一个班,前一个班学生的情绪与纪律也明显好于后一个班,前一个班学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有兴趣,并且有很多学生已由厌恶转而开始喜欢学习语文了。实践证明,利用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以乐传情,使学生得到文学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双重熏陶,可以收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陶冶情操、营造学习氛围等效果,尤其是它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具有显著意义。在本论题的研究中笔者还存在一些困惑,其一,音乐的作用除了辅助课堂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是否还有助于其他语文学习领域或学习方式;其二,就音乐与语文教学存在72的更深层关系能否开拓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比如一部乐曲的主题与主题变奏交错出现之于语文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多元对话;交响乐中各种不同音色乐器的配合演奏之于师生角色的协同共进;合唱中的领唱、对唱、伴唱和和声之于语文课堂上的师生、生生互动等等。这些研究将有待于来日,有待于笔者的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2]乐记.[3][21]刘勰.文心雕龙.

[4][5][6][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10][27]论语?泰伯.

[8][9]崔高维校点?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2]孝经?广要道.[1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4]王守仁.传习录[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5.

[15]国家教委.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6]孟子?尽心上[M].中国古代乐论选集,1961.

[17][20][24][26]何乾三选编.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8]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284.

第5篇:四月雪范文

音乐是能够陶冶人们情操的一种艺术手段,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器乐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热情的主要手段。在器乐教学中,首先要以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器乐教学中来,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和创新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要想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就要让学生对器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器乐可以说是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器乐能够表现音乐,音乐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器乐表现出来的,所以器乐和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器乐产生兴趣,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让学生感受到器乐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教学中,教师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跟唱,学生没有什么兴趣,长期下来还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器乐的表现力方面着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演奏一些器乐。比如学习手风琴的时候,可以先拉着手风琴走进教室,让学生感受到手风琴发出的美妙旋律。手风琴的节奏感以及模仿能力都是比较强的,首先从音色上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教师利用手风琴模仿一些声音,更加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器乐学习具有丰富多样性,使得学生感觉学习音乐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以往的音乐教学中,通常都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发声练习,学生在音准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够达到要求。同时,对于一些困难的发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器乐的加入就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存在的这种问题,因为器乐的声音能够帮助学生辨别发音,通过器乐来进行听音练习,学生的音准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器乐走进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己,从原来的被动式的教学中脱离出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表现自我,这样学生有了展现的机会,才会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去体验和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组织安排一些活动来让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一些节目,让学生在表演节目的过程中进行乐曲的创作以及展现,从开始到结束都由学生进行统一的安排,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器乐演奏来展现自身的能力。

三、实施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器乐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就能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和领悟。教师应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如在教授新的器乐学习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领悟和练习,这样既能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监督、互相扶持,这样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运用。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器乐学习的实践操作,小组学生也相互配合完成协奏、合奏以及重奏等多种形式的器乐表演。在演奏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为了自己的团队竭尽所能,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

四、因材施教,评价以鼓励为主

第6篇:四月雪范文

一、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原因

流行音乐特别赢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是有其原因的。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流行音乐以或强劲有力、或优美抒情的旋律,通俗易懂的歌词和多变的风格迎合了青少年的审美趣味,与他们这一时期的心理、生理期等不谋而合。例如,从生理学的角度说,绝大多数的流行歌曲都采用了优美抒情、叙述性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与人体正常的心跳频率往往最为接近,因而听、唱流行歌曲可以让人愉悦,使人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从众心理

中学生处在情绪情感日益丰富,集体感、友谊感逐步增强的心理发展阶段,他们害怕被孤立,渴望能够充分地融合在集体中。所以当某种事物被大多数人接受时,其他人也会跟着接受,对于流行音乐也是如此,有些学生最初的动机就是“大家都听,一定很好听”的从众心理。长期以来,流行音乐充斥着网络、电视和广播,影响着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近几年,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各家电视台都在全力打造流行音乐电视选秀节目,比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快乐男声”“中国最强音”等。这些选秀节目中的歌曲和歌手自然也成为中学生日常谈论的话题,如果不了解相关情况,他们会有“落伍”的感觉。

2.定势心理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太深奥,听不懂,于是就不给自己去接触和学习的机会;而对于相对容易理解的民族音乐,他们又觉得太土、难听;普遍认为流行音乐新颖活泼、通俗易懂、好听。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三种音乐类型都不是十分了解,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很有限,他们只是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给这些音乐下了定论。

3.逆反心理

在新课程改革前,流行音乐一直都是被课堂教学排斥的,而现在虽然实行了新课程改革,流行音乐可以进入课堂了,但是部分教师还在潜意识地排斥流行音乐,而偏向于古典音乐。这就导致了流行音乐是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这种观念在学生心中持久不变。正是在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中学生更加热衷于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流行音乐。

二、中学生所喜爱的流行音乐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流行音乐大多以歌曲形式出现,有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都喜欢听关于爱情和励志类的流行歌曲。中学生喜欢以爱情为题材的流行歌曲,一些心理学家做出了解答: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学生的性意识开始萌动,常常表现为对异性从开始的有意疏远到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比较能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求,所以许多中学生喜欢听有关爱情的流行歌曲,他们能通过其来释放自己的情感。

而他们之所以喜爱励志类的流行歌曲,也与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关。因为在校学习的他们普遍面临着很大的升学与考试压力,而听一些自己喜欢的励志音乐则可以帮助他们缓解长期高强度学习所造成的紧张与疲劳。例如,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会选择听一些诸如《 海阔天空 》《 青春纪念册 》《 阳光总在风雨后 》等励志类歌曲。这些歌曲能让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坚强地站起来。可以说,这些励志类歌曲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帮助中学生重拾信心、勇敢克服困难的作用。

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中学生喜爱它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多好处的。我们都知道,音乐的熏陶能培养人的气质和风度,能让人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美丽,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和健全的人格。欣赏音乐还能消除大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能使大脑各部分的兴奋和抑制有序交替地出现,从而很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宣泄情感,使心理得到平衡。尤其对于长期处于紧张学习状态的中学生来说,适当地欣赏音乐可以使精神饱满、活力旺盛。从这一点来说,适当地听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有好处的。

三、流行音乐如何更好地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生活、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虽然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虽然流行音乐已经可以正式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单凭学生的兴趣来开展音乐教学,因为这样有可能会将音乐课变为流行歌曲欣赏课和教唱课,就会无视教材中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目前我国中学生在音乐的选择上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过分偏爱导致了音乐欣赏内容的单一和欣赏视野的狭隘,不利于欣赏水平的全面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引入流行音乐并利用好流行音乐就成为了考验音乐教师的一大难题。

既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流行音乐挡在音乐课堂之外,那么作为主导音乐课走向的音乐教师,在流行音乐进课堂中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著名的匈牙利教育家柯达依曾经说过:“一个音乐教师要比一个歌剧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个蹩脚的指挥,只会令听众失望。但是,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在整整30年内将无数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明确地知道如何在满足了青少年的兴趣与教授课本内容之间搭一座桥,并能有效地将流行音乐中的各种因素与教材中的传统音乐因素结合,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与流行音乐相对应的是那些传统的高雅音乐和民族音乐,这些音乐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音乐素养和文化水平才可以领会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出对传统的高雅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作为教师,不妨将那些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的“铺路石”。这样一来既有效地调动了中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又很好地扩充了教材中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笔者曾经在给中学生上的一堂音乐鉴赏课中提到莫扎特,并问是否有人能说出他的作品名称或者哼出其作品的旋律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但是当我问他们是否知道歌手S.H.E的《 不想长大 》这首歌时,全班学生马上就一起唱出了歌曲。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唱完后,我便播放莫扎特第四十号交响曲中的旋律,而他们发现两者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时我告诉他们《 不想长大 》的旋律正是借鉴了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的交响乐作品,学生都惊讶于好听的流行音乐原来是汲取了古典音乐的营养。这种方式迅速拉近了学生与古典音乐的距离,接下来的古典乐派大师及其作品介绍的教学也就变得轻松多了。又如,在讲到传统戏曲这一部分内容时,在教材中已有的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近年非常流行的含有戏曲因素的“中国风”歌曲,像是陶■的《 苏三说 》、李玟的《 刀马旦 》等,它们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戏曲的片段改编整理而来的。

第7篇:四月雪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思考;自由活动;合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I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44-01

小学音乐教学应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以音乐为本,以审美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音乐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课程,学生在音乐课中应学习什么?是只会唱一些歌曲,还是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还是让他们有自己的音乐梦想?本文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1.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机会

第一,语言情境化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要上好音乐课,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例如,在《渔夫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营造情境――感受体验――启发想象"三个环节开展教学。首先,课前利用课件引入故事情境。通过播放海浪声来营造大海的情景,之后组织学生抖动手中蓝色的丝绸表现壮阔的大海。其次,在感受体验环节,让学生仔细听渔夫妻子的歌唱内容,让学生联想,之后学生看着曲线谱。最后,在启发想象环节,在学生再现场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第二,示范性歌唱,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示范歌唱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帮助,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选用优美动听的且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歌曲演唱给学生听,激发学生歌唱的热情。每周音乐课,学生总是用渴望的眼光,期待老师为他们演唱,教师演唱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2.合唱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中的表现力,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新疆歌曲,青青的牧场、皑皑的雪山、雪白的毡房、肥壮的牛羊……学生在歌声中不仅感受到了夏牧场美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的节奏。因此,在教这首歌曲的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画面和舞蹈激发学生感受草原、赞美草原,用优美的歌声调动学生歌唱的积极性。在歌曲教学中,笔者尝试用合唱创编教学丰富歌曲的意境。在分声部唱歌时,用衬词和衬音模来仿歌曲的情境,或用声音为歌曲的旋律伴唱,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笔者尝试用舞蹈和节奏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因学生的音乐素养存在着差异,将学生分为两组,通过天山美景和舞蹈图片结合,让学生有视觉上的美感,根据歌曲旋律的特点,引导部分擅长跳舞的学生站在山坡上跳舞;部分节奏感较强学生的站在山坡下,以拍手的形式创编二声部。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拓展学生思维,以及学生的合作能力。

3.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发展。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剧中,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学生深情地朗诵着台词,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锻炼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使学生各方面有了更全面的发展。例如,《花蛤蟆》一课歌曲诙谐幽默,风格独特,节奏感强烈,具有舞蹈性,颇受学生欢迎。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荷花池,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青蛙蛤蟆与荷花作伴并唱歌,你们能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吗?"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几组,有的组用青蛙不同的叫声营造美丽的夏夜,有的组用可爱的舞蹈动作模仿蹦蹦跳跳的小青蛙,有的组画出五颜六色的荷叶,绿色的荷叶衬着美丽的荷花,碧绿的湖水,简直妙极了!再加上美妙的童声,创设了天籁般意境。用学生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享受音乐的乐趣,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采取积极性评价

第8篇:四月雪范文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经典文学传承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英美文学作为英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世界艺术园林中的瑰宝,具有辅助英语教学的重要功能。将英美文学阅读融入英语教学中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学习英语、实施英语教学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英语文学;阅读;英语教学;语言;人文素养

英语是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其产生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对于一个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美文化会对其英语语言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英美文学作为英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世界艺术园林中的瑰宝,具有辅助英语教学的重要功能。但是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往往被教授者所忽视,导致英语教学效果不明显,存在着诸多弊端。实际上,文学一直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英美文学阅读融入英语教学中来,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学习英语、实施英语教学的最佳途径。目前,学术界关于英美文学阅读嵌入英语教学必要性的研究很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拟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三个方面出发,对英美文学阅读对英语教学的作用进行浅析。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语言的作用便愈加凸显。英语作为交流中的官方语言,它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学习英语是大势所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在文学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因此,语言教育必须将阅读文学作品纳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这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上也不例外。首先,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英美文学的阅读感受到语言自身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在英美文学的发展史上,涌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家,如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简•奥斯丁,美国的马克•吐温、霍桑、赫尔曼•麦尔维尔等,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著名的英美作家,都是运用语言的大师,阅读他们的作品,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自出版之日起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这与小说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明威利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来遣词造句:无论是老人与小孩的对话,还是老人捕捉鲨鱼的惊险场面,亦或是老人无功而返后的场景描写,海明威都力求以最少的话语来表达最多的内容,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又如女性作家简•奥斯丁在英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被认为是“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爱玛》《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世界中,她总能通过风趣、诙谐的语言描写美丽的田园生活,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其次,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够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英语语言的学习包括单词、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学习者要灵活地运用语言,了解英美语言的表达方式,以期达到自由交流的目的。但是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仅仅通过课本来学习英语,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英美文学阅读是很好的解决方式。例如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红色英勇勋章》是一部不能不提及的经典之作。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亨利在战争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其中巧妙的修辞、象征的语言是这部作品鲜明的特色。又如19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十分善于通过夸张、比喻、双关等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画卷,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阅读他的作品,读者可以间接了解英语语法的使用规则,感受到浓郁的方言俚语的气息,这对我们的英语学习都大有裨益。总之,丰富的英文作品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天然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讲述故事、传达情感。如果没有语言,文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存在,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反过来,语言也要借助文学作为载体,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传播。源远流长的英美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具有启迪人心的重要作用。学习者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使人受益终身。首先,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以此才能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的英语知识。但是在现在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着错误的观念,不重视英美文学的阅读,忽视文化的作用,这导致英语教学的发展一度受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扩展阅读来完成教学;而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在情节生动的文学作品中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风俗、用语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做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例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雾都伦敦为叙事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遭遇,读后令人感到心酸。小说真实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影射了当时的英国社会,具有鲜明的批判思想。又如,20世纪英国文坛的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善于用文学的笔来描写女性的生存困境,文风简洁,书写大胆,彰显了作家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其作品中批判现实的精神、女权主义思想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总言之,英美文学阅读弥补了学生背景知识不足的遗憾,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其次,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文学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它记录着沧桑的历史变迁,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英美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正确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文学作品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瑰宝,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1]许多文学巨匠善于通过或简练、或讽刺、或优美的语言来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感,具有启迪人心的独特价值。在阅读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英语语言之美,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作为特定民族的语言,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只有在了解英美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而阅读英美文学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类文化的存在,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特定时代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特定的阐释方式,对于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及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很有帮助,[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首先,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多以“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为主,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果不明显。此外,由于专业的局限性,导致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多数英语教师虽然英语能力很强,但是他们对英美的文化思想知之甚少。这样的知识结构,不利于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的展开,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的原因所在。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需求。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知识扩展引入英美文学阅读,带领学生一起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将阅读渗透到课堂之外,让它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以此来营造出浓郁的阅读氛围。其次,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变以往英语教学中教师单方面教、学生只是听的情况。文学阅读是发展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的教学重点在于提升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扩展思维能力以及语言分析能力。[3]由此可见,英美文学阅读的重要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不例外。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千变万化,各有特色:如海明威小说语言的简约、爱伦•坡小说华美的辞藻、安妮•普鲁如诗一般的语言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了英语语言无穷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在或优美、或冷静、或平实的语言中了解作家丰富的思想情感,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讨论环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阅读,确保英美文学阅读的顺利开展,以此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闪烁着思想家的智慧光芒。经典文学传承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一方面能够培养自身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英语学习者深入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语境,为英语语言的学习提供便利。总之,将英美文学融入英语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作者: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莉.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英美文学教学探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

第9篇:四月雪范文

关键词:声乐辩证法;整体与局部;对立统一

近几年来,从不少声乐学习的学术文章中,我从中认识到,一些声乐学习者,之所以能取得好的声乐学习效果,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走向辉煌,是由于其学习中正确的理论思维与声乐学习实践紧密地相结合,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学习中具有辩证法的哲学思维。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现结合一些声乐教学实际状况,对以下几方面加以认识。

一、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在声乐学习中,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整体和局部的问题。声乐大师沈湘说,歌唱需要三个条件:头(头脑)、心(感情)、身(发声器官——歌喉),三者的配合统一才能完成美的歌唱。这三者之间的配合统一,其实质就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若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是片面的。例如,我们学习声乐过程中老师要求“以情带声”,但是许多人对其理解比较简单、笼统,流于表面,认为有了情就有了声。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故“声”是歌唱的基础,“情”是建立在“声”的基础之上的。为此,在声乐学习中,我们必须坚持进行长期严格、系统、正规的专业声乐技巧的训练,同时要培养自己感受、鉴别美好声音的能力。在我们的声乐学习中,往往会停留在声音的纠缠之中,没认识到声音应与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有一个更高的审美角度,这个角度是:“演唱者把歌曲思想、情绪和情感注入到歌声中去,那么歌声就具有了美感。”将歌唱技术与传情达美恰当结合,这才是声乐的真正意义。

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声乐中应注意将发声技术、歌唱心理、音乐美学以及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在声乐学习中,我们还应注意把握整体,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自己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在声乐学习中树立整体观念,防止片面性。

二、处理好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对立而统一,并且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声乐也是如此。例如,歌唱中的声音与呼吸是矛盾的问题。“气”和“声”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气催声响,声靠气传,气停声止,无气不发声。若在发声中单纯追求喉咙打开或过分强调呼吸的作用有可能导致声门与呼吸失调,造成声音病变,正确的方法应是注意喉咙的打开与气息的配合,即发音时喉头打着哈欠向下叹息挡气,使气息的压力与喉头相对抗而又保持平衡,才会发出较理想的声音。再如声音高位置的训练,一些同学,为了追求“高位置”而把气息和喉头都上浮起来,发出尖、卡、虚、紧的声音。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将“高位置”与“低控制”协调起来。这一高一低是一对矛盾,若在提示声音的高位置同时又保持气息下沉的低控制,歌唱状态就会处于平衡,发出理想的声音。其实,在声音学习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有辩证的思维方法,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