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导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功课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起好步,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为此,笔者在此谈几点自己指导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做法,仅供同行们参考、补充和指正。
1.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预习的好处很多:(1)它能强化听课的针对性,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2)它可以提高记听课笔记的水平,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1)通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用以提醒自己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详细对比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才能使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有潜力,还可以做点预习笔记。
3.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4.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记笔记的类型有:
(1)补充笔记。讲新课时做补充笔记,老师讲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本内容重新组织,突出重点加以讲解,记笔记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
(2)实验笔记。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可做简明图解、补充笔记,把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的现象及讲解记下来,书上有实验插图的可以直接在上面补充,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
(3)改错笔记。习题或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或试卷中的“常见脖和“多发脖,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要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用红笔订正,而且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眉批”或“注释”。
(4)系统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笔记的形式有: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5.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若只图看热闹,光看现象,不动脑子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不留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矗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7.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练习的极好机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节后习题和章后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8.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是认真地读懂并理解及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精读主要用于课后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使知识系统化。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电解质的定义:“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关键性字词是“化合物”和“或”字。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关键字词是“和”字和“都”字。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对于比较深刻的材料、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整理、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或记下不懂的问题,以备查问。
9.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学生的好朋友。
一、注意尖子生的选拔。
要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胜,平常就要注意精心选拔好尖子生。只有把那些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善于独立思考、有较强实验能力和好奇心的学生选,才能在竞赛中取得胜利。如我校学生姜维,她反应敏捷,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思路开阔,学习兴趣高,笔下快,我就将她定为竞赛候选人。结果她在这次竞赛中一举获得省级奖。
二、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开拓学生视野。
常言道:“根深则叶茂”。化学竞赛也一样,学生平时能吸取较多的知识营养,才能在竞赛中得心应手,获取好成绩。因此,我平时就十分注重开拓学生视野。例如,我在进行有关结晶水合物的教学时,启发学生知道如何测定酒精中是否含有水分的方法;在进行二氧化碳教学时,介绍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在复习置换反应时,介绍铝锅烧水变黑的道理。介绍这些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参赛也就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
对于竞赛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善于运用启发式,防止硬性灌输,如我在做铁的生锈实验时,先演示实验,然后启发学生回答,铁在什么情况下易生锈?学生通过动脑,就很容易得出在与水和空气都接触时易生锈的正确答案。在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让学生对产生的H2与O2的体积比为2∶1的现象进行观察,引导他们推断水的化学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解题能力,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享受。
四、因材施教,强化辅导。
在进入竞赛复习阶段,我根据这些学生的情况,适当调整他们的学习内容,以满足竞赛的要求。对课本及参考书中的一些简单题,让他们阅读即可。主要是练习一些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课本上的题或准备参赛的练习题。并给他们提供多种参考书、杂志、资料,以满足他们各自的知识需求。另外,在化学自习课上,专门抽出一些时间,让这些学生研究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这对提高竞赛成绩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教育工作者日益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当前现状的分析,找出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文化导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措施和意见。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词汇教学 文化导入
词汇是语言的构建材料,是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基础。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学生只有掌握了足够的词汇量才能读懂、听懂,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说与写的有效表达。《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规定大学生要掌握的一般要求的词汇量应达到4795个,其中2000个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所要求的基本词汇量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所要求的词汇量(4500)多了近300个。如何有效地让大学生掌握这些英语基本词汇就成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师和学习者不断探讨的课题。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正如Humboldt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反映,而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应该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环节,词汇教学应导入文化因素,重视文化习得。
一、词汇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构成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导入与渗透,是广大大学英语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我根据目前学界广泛认可的分类,结合相关教学经验,认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2.词汇中涉及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3.词汇中涉及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差异的,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及语言表达方式等。
教师在教学中把教文化作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外语的工具,通过分析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语话语的不同特征扫清其文化障碍,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具体方法
1.换算联想法
英语语言的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也是英语文化的发展史,这种文化也体现在度量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方面,与汉语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用自己熟悉的本族语近似单位衡量,这是不准确的,不利于对词汇与文章的正确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并与学生共同换算,然后放到文章上下文中联想,以正确掌握词汇,准确理解作者的用意。例如《应用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出现了200 acre ranch与4000 square foot house两个名词,分别释义为“200英亩牧场和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是介绍本文主人公Monty Rorberts坚持自己的梦想,要拥有一个200英亩牧场,牧场上有一座4000平方英尺的房子,这也是很多美国人终其一生的梦想。可是学生并不了解这两个单位,对于牧场和房子的面积没有准确概念,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单位的转换,得出牧场约为809400平方米,而房子大约为372平方米,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得出数据之后学生就能联想出这座牧场与房子的大致面积,才能理解这个梦想确实不同寻常,而主人公坚持不懈,坚持自己的梦想的精神值得大家佩服与效仿。大学英语课文中经常会出现类似英语计量单位,作为英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广大教师关注。
2.中西文化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Women,Half the Sky”讲述了美国杰出女性的成功经历,鼓励着广大的普通女性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文中多次出现superlady,superwoman之类的词汇,“super”作为形容词意为“excellent,splendid”,“super-”作为构词前缀表示“superior;more than”,所以在英语中“superlady,superwoman”是对于女性的赞美。如果这个词用于形容中国女性,则具有完全相反的意思。汉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女性一直被赋予主内的角色,对女性的最高评价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观念已逐渐淡化,但是女性依然不愿被称做女强人、强女人。经过中英文化对比,学生就能明白“superlady,superwoman”之类的词一般不用来形容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中国女性。
中英在文化习俗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反映在英汉习语中,对应记忆法有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如“英雄所见略同”,英语相似的表达为“Great mind think alike.”,再如“三思而后行(Think before you leap.)”等,学生容易下意识将相似词汇表达等同记忆,然而英语与汉语毕竟来自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因而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必要对比,以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记忆。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wit”一词,“at one’s wits’end”是一个很重要的相关表达,部分老师在该词组的讲授中翻译为“黔驴技穷,江郎才尽”。事实上这两者是不能一一对应的。考察一下中国文化,南朝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人们称他才尽了,是谓“江郎才尽”,比喻才思枯竭;而“黔驴技穷”来自著名的“黔之驴”,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虚有其表,本领有限。[1]在英语文化中“at one’s wits’end”意为“not knowing what to do or say because of worry or desperation”即“智尽能索,张皇失措”,因而这组中英词汇不能对应。在词汇教学中通过考察中英文化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意思,从而能够正确使用。
3.典故引入法
英语与汉语一样,都是拥有深远历史灿烂文化的优秀语言,因而英语词汇中含有相当丰富的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这些典故润泽了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在大学英语课本中此类典故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对此仔细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该词汇,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生动有趣。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五单元“poetry”一词的讲授会涉及“poet”,及学生所熟知的“Poet Laureate”即桂冠诗人,这是英语文化所特有的,英美文化中“桂冠”象征荣誉和优秀,这源于罗马神话中阿波罗的故事。诗神阿波罗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芬妮(Daphne),并热烈追求她,害羞的达芬妮为了躲避阿波罗的爱,变成了一棵桂树,于是桂树成了阿波罗最喜欢的树木。作为诗神,阿波罗下令将月桂树叶编成花环作为奖励诗人的冠冕,而获得这种花环的诗人便称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2]再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五单元“heel”,以及“one’s Achilles’heel”涉及一个典故,只有通过文化的导入典故的讲解,学生才能理解这个表达不是某知名人士的脚后跟,而是其致命弱点(one’s weak or vulnerable point;fault,especially in sb’s character,which can lead to his downfall)。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典故引入法讲授,可以使学生对于该词汇印象深刻,消极词汇很轻松地转化为积极词汇运用。
三、结语
正如邓炎昌、刘润清教授所言:“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3]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词汇输入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学习的最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语文化的掌握水平。不仅如此,实践证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这也符合教学规律,因而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文化的导入,这无疑对正确使用语言和成功地进行语言交际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高中有机化学分布在两本书上,有机化学物质种类繁多且关系复杂,学生学起来感觉很吃力,缺乏条理,思维陷入混乱之中。但如果学生学会采用正确的方法来理解和记忆有机化学的知识,就会体会到有机化学知识的规律性,从而理清知识间相互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在学习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烃的衍生物”时,学生习惯于将知识局部化,学习卤代烃时,学生将其概念及其发生的特征反应储存在脑海里。当学习醇、酚等时,学生也只是将其对应的概念及特征反应储存起来。这样一来卤代烃、醇、酚等知识在脑海中里的存在方法是一块一块的,线性排列的,缺乏之间的有效整合。而当烃的衍生物综合起来出题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其实是学生缺乏对有机化学物质的归纳总结,不能建构系统的有机化学知识脉络。而如果利用思维导图来记笔记,则知识以发散放射状形式呈现,与人脑的思维方式相吻合,记笔记用时少,还能使重难点突出,知识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的呈现出来,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有机化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建构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以下为本人在实习时使用思维导图应用于有机教学中的实例。新课教学:(1)课前预习:教师提前一天布置预习新课的内容,并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预习知识的理解,简单的绘制思维导图。对一些自己理解的学生可以将知识展示的非常恰当,而对自己有疑惑的知识点,学生可在自己绘制的图中用符号“?”标注出来。第二天一大早要上交。
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交上来的思维导图进行简单的浏览,可以知道学生在哪些知识上理解的较好,哪些知识的问题比较大,在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课堂上教师就有侧重点的进行讲解。将学生自己制的思维导图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针对自己的情况,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优化,认为是重点的学生自己可以用彩色标注,形成自己脑海里的知识图形。
复习课教学(以烃的衍生物为例):教师将本堂课要复习的“烃的衍生物”的相关概念写在黑板上:烃的衍生物、苯酚、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酯化反应。要求以小组(6人)为单位,结合所给概念之间的关系绘制思维导图,内容尽可能地全面展示。给学生留25分钟的时间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在下面仔细观察,之后教师选取几组典型的思维导图,请同学给大家展示。教师和学生对展示的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交流。以美观醒目、内容清晰有条理、重点突出为标准进行评价,课后小组同学在参考结合他人的基础上对自己小组的图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这样,通过作图,学生即对烃的衍生物的知识进行了复习、整理、归纳,同时有形成了符合自己思维方式的知识体系,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实验的有效实施
首先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熟悉实验步骤。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要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还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既要带着一些问题进行实验,又要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氯水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目的———探究“氯水的成分”,验证“氯水的性质”。先和学生一起做氯气和干燥的红纸、湿润的红纸作用的实验,观察产生的不同现象———干燥的红纸没有褪色、湿润的红纸褪色。进而思考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纸褪色,说明氯气本身不具备漂白性,那么使湿润红纸褪色的不是氯气又是什么?在实验中观察,带着问题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查阅资料,引出氯气和水的反应。接着布置学生完成以下探究:①使氯气褪色的是生成的盐酸吗?怎样验证你的结论?②氯水中含有哪些成分?你能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请设计出你的验证方案,完成实验报告,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以往学生在上到这一部分内容时,忌讳氯气的毒性、刺激性的气味,对演示实验的兴趣不高,都想往后躲,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不高,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地思维,而且对后续学习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氯气的性质”,验证“氯水的成分”时,每一个学生都很兴奋、很认真。实验过程中有同学发现pH试纸变红后,中间发白或褪成浅黄色,石蕊变红后褪色,碳酸氢钠和氯水作用没有气泡……可喜的是还有同学引发了思考:pH试纸能测氯水的pH值吗?碳酸氢钠和氯水作用没有现象,是反应太慢了还是根本不反应,亦或是碳酸氢钠变质了,我用这个碳酸氢钠样品和盐酸做个对比实验看看……实验室里,同学们略显笨拙地操作着,他们在和同学热烈地交流着,讨论着自己的观察所得、所思。学生在本节课的收获不仅仅是氯水的性质。
由此可见,在实验教学中设疑激趣,开展探究性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设计、改进,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使学生乐于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和处理实验信息、总结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思维领域不断扩大,开发出创新的潜能,从“学会”提升到“会学”的境界。
实验后适时提问
在进行化学实验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做实验时巩固知识,对于一些不理解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在做一些实验以后,学生对于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就要要求学生正确回答实验结束以后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学习“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时,学生在做了大量的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相关实验后,教师适时提问,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学生们回答问题以后,教师要给予正确的点评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也会随着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实验,那么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一些事项。很多化学药品是可以和空气的过直接接触而发生反应的,所以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求学生们非常地注意。例如,在做完实验以后,酒精灯如何熄灭。当学生闻一些化学药品(特别是一些液体和气体)的气味时,要避免直接与其接触。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实验后的复习
教师要督促学生在实验结束以后温习实验过程,要让学生学会整理,要让大家做好实验报告,掌握实验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同时要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实验作业。例如,写出本节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方程式、提出问题及思考,等等。
化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1]刘宇.高级氧化-生物活性炭-膜滤优化组合除有机物中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2]刘起峰.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3]韩宏大.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
[4]赵建伟.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5]刘起峰.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6]程庆锋.高铁锰氨氮地下水净化工艺优化及菌群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7]苗杰.电化学无氯预氧化安全净水新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8]王娜.腐殖质在混凝与预氧化工艺中的特性及对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9]唐阳.功能导向的电化学体系建立与碳基复合电极的设计和制备[D].北京化工大学2013
[10]王琼杰.基于新型磁性强碱离子交换树脂净化的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4
[11]周娟.负载型Pd基催化剂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催化加氢还原[D].南京大学2014
[12]张怡然.预臭氧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控制技术研究[D].南开大学2014
[13]吴云.澄清池膜过滤用于饮用水处理的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9
[14]李金成.负载锰氧化物滤料对高锰地下水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5]刘志泉.水中铜绿微囊藻与硝基苯复合污染的特征和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6]JiajiaFan,RobertDaly,PeterHobson,LionelHo,JustinBrookes.Impactofpotassiumpermanganateoncyanobacterialcellintegrityandtoxinreleaseanddegradation[J].Chemosphere.2013(5)
化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1]侯妙乐,吴育华,张玉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震后铁旗杆保护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9(S1)
[2]曹资,薛素铎着.空间结构抗震理论与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5[3]王勖成编着.有限单元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解则晓,徐尚,李绪勇.逆向工程中三维点云数据精确拼接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9(13)
[4]王蔚波.河南古代镇河铁犀牛考略[J].文博.2009(03)
[5]陈俊旗.自立式输电塔线体系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6]王福谆.“我国古代大型铁铸文物”系列文章之十一--古代大铁炮[J].铸造设备研究.2008(03)
[7]赵威.结构可靠度分析模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8]张双寅.永乐大钟梯形木架稳定性初探[J].力学与实践.2008(06)
[9]王玉芳.沧州铁狮历次维修保护概述[J].文物春秋.2008(03)
[10]A.Smith,H.Botha,F.C.deBeer,E.Ferg.Theexamination,analysisandconservationofabronzeEgyptianHorusstatuette[J].NuclearInst.andMethodsinPhysicsResearch,A.2011(1)
[11]AlbertoTaliercio,LuigiaBinda.TheBasilicaofSanVitaleinRavenna:Investigationonthecurrentstructuralfaultsandtheirmid-termevolution[J].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07(2)
[12]MicheleBetti,AndreaVignoli.ModellingandanalysisofaRomanesquechurchunderearthquakeloading:Assessmentofseismicresistance[J].EngineeringStructures.2007(2)
[13]MicheleBetti,AndreaVignoli.NumericalassessmentofthestaticandseismicbehaviourofthebasilicaofSantaMariaall'Impruneta(Italy)[J].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2010(12)
化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1]姜再兴,黄玉东,刘丽.粗糙度对碳纤维/聚芳基乙炔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J].化学与粘合.2007(05)
[2]张国权,杨凤林.蒽醌/聚吡咯复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活性[J].催化学报.2007(06)
[3]范新庄.石墨电极的电化学改性制备方法与准电容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2(12)
[5]陶龙骧,谢茂松.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工业水处理.2000(09)
[6]吴庆,陈惠芳,潘鼎.炭纤维表面处理综述[J].炭素.2000(03)
[7]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2(12)
[8]吴海燕.单线态氧与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及其过氧化产物的化学发光研究[D].江南大学2012
[9]陶龙骧,谢茂松.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工业水处理.2000(09)
[10]吴庆,陈惠芳,潘鼎.炭纤维表面处理综述[J].炭素.2000(03)
文化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与文化对语言来说,不仅是一个存在环境的问题,还渗透到了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现在许多研究表明,语言的状态并不都是无意识的“约定俗成”的产物,在它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因子。语法是语言中的抽象部分,它是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那么,像语法这样抽象的、以结构规则为表现形式的语言成分,是否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语言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人们对自然事物及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结果。因此,作为语言内部规律的语法与人类认知活动的主观逻辑有着极自然的内在关系。由此看来,语法的人文性所关联的主要是民族文化中思维、观念层面的内容。
因此,语言、语法与文化、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语法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授,而没有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导致语法课堂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生纵然掌握语法知识,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对英语语法产生根本性的认识。目的语语法文化的缺失,往往导致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因此,本文认为,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文化的导入。本文将以句法为例,阐述文化与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法中的体现。旨在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两种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掌握语法知识,从而切实提高语法能力。
二、中西文化及思维综述
文化学界的研究表明,中西方文化是两种有着鲜明差异的不同文化体系。它们最根本的差异表现在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观上。西方文化持有的是“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将世界看成是由众多各自独立的物体机械结合而成的,每个物体全都具有自己的刚性界线,可以脱离整体和其他物体而独立存在。而这种由万事万物机械结合而成的宇宙,又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上下有序,由价值高下分明的不同层次所组成。”因此西方哲学崇尚个体思维,主张人物分离,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西方思维则表现出注重抽象,富有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特征。人们的认知活动重分析和细节,重形式论证。这些文化、思维特点体现在语言上就构成了英语的最大特点:形合――即讲究语言外在形式的结构协调:英语的词汇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在句子当中强调人称、数、格等的一致。往往用关联词语表明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和语义逻辑。因而英语语法具有外显性的特点,语言严谨、清晰,富有逻辑性。
而汉民族文化持有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将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所有的现象变化看成是这个唯一世界的整体状态变化,而不是将之视为各个单独事物的各自变化,且不相信世界中存在着绝对必然的秩序和规律。”在这一宇宙观的指导下,中国人的哲学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注重物我交融、和谐,所以中国文化求全、求圆满、求和谐、求对称平衡,重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重心理时空和时间顺序。这种思维和认知的特点体现在语言中就形成了汉语的“意合”。人们通常都用“意合语法”来概况汉语语法的特点。所谓“意合语法”就是指汉语语法的结构规律主要靠语义的关联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体现。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具有缺乏形态,充满灵活性的特点。在搭配组合成句时,则体现出来的大都是语义规则而非语法形式规则。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因此语言简约和模糊,从而导致了汉语语法的隐含性。
三、民族文化与思维对汉英语言句法结构的影响
语言学家王力曾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比较注重句子当中各个部分的逻辑关联,句子结构严谨。通常来说,主语与谓语形成全局的主轴线,如有宾语与补语成分,可在主线上延伸。而定语与状语成分则形成分支线,并通过关联词语与主轴线衔接。而汉语是意合语言,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往往全凭语境及语感完成。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学生往往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不注重句与句的衔接、照应,写出一些无关联的句子。例如“这行李太重,我搬不动”,学生常错误地翻译为“The luggage is too heavy, and I can’t carry it.”地道的表达应该是“The luggage is too heavy for me to carry.”又如,下面一个例句,是美剧《老友记》中的一段台词:
Igot really hot in my pants, so Itook them off. But they must have shrunk from the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heat. Ican’t get them back on!
这一段内容总体上是在叙述一件事情,即“因为裤子热”“就把它脱了”,“结果却穿不回去了”,用“so”和“but”做连接词表明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然后用了两个“from”说明裤子“穿不回去”的可能原因。不但句子成分齐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交代的非常清楚。与此相反,汉语的句子结构在形式上则要随意的多,经常借用前面的语义将句子的某个成分进行缺省。以下是电影《没完没了》中的一段台词:“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死罪。”如果加上缺省的句子成分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上句子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我)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但)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要被判)死罪。”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讲,汉语表达意义要靠“意合”、而理解则靠“意会”“默契”。而英语往往受严格的规则制约,句法很少为语义让步,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语法统辖之下,句子才能通顺,表意才能精确无误。因此,想弄懂英语句子的意义,则必须先搞清楚它的句法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在英汉互译时,存在着“人治和法治”,“主观和客观”及“意合和形合”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 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1 跨文化深入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1.1 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现状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鄄tence),这一理论已经为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全球一体化及资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纵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让人担忧的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语言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1.2 英语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透视
造成这种喜忧相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过分地注重纯语言的教学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关。虽然近几年对纯语言教学的效果提出了质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但其影响却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有关,过多地强调了外国文化的学习。要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在英语教学中就需进行跨文化的导入,以达到“均衡”发展。
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也应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衡发展的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跨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
2 实施跨文化性英语教学方法及策略
2.1 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依存性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按照H·Ned Seelye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C文化,即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成 停涣硪桓霾愦问莄文化,它指的是“人们的生活”, 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2.2 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厚宪提出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同化原则、比较原则及宽容原则。在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应遵循相互尊重、和去粗取精的原则。
(1)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英两种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南北差异的情形下,经济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盲从,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异族文化,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实现双赢的目的。所以相互尊重原则是双向文化导入的基础。
(2)是关键。“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及实施,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存异”却是我们应该侧重的方面。对比是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对待异于我们本民族文化之处,我们首先需要认知、理解,分清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对待其中的一些闪光点,我们甚至是欣赏的。比如,在我们的观念中,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这两种价值观念,很难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象征吉利的神物,而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如果我们缺乏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错误,必然会以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目的语的文化模式,必然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
(3)去粗取精是必然结果。在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科技的制约,必然有一部分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有些内容甚至是有悖科学发展的。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吸收英语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2.3 文化教学应遵从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