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连锁经营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连锁经营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连锁经营实训总结

第1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人才培养

一、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11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达16507.4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98%,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充足的、高素质的、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相配套,目前高等院校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远达不到市场需求。据统计,2011年我国连锁行业的管理性人才短缺至少65万人,而高职院校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如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欠科学、实践环节易忽视等原因,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

二、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必要性与可行性

高职连锁专业人才培养是输送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我国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连锁店的需求每年将递增30%。而实际增加的连锁店数量却远远小于这个数字,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很多高职院校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连锁业管理者普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比较老化。系统掌握连锁经营管理知识、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尤其缺乏,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有必要在短时期内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加快理论研究,更要理论指导实践,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社会上大量连锁企业对连锁专业人才的需求,给高职院校的连锁专业人才培养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如今很多连锁企业对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有大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作保障,在连锁专业的教学和建设方面有更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深度的校企合作能有力推动连锁专业在课程教学、实训体系、社会服务方面的提升,即加速了人才培养的进程。还有中国连锁协会的加盟,每年度对高校连锁专业教师的培训,给予了高校老师学习的平台,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水平。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具体培养模式选择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 高职校园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了解企业需要什么岗位的人才,并与企业洽谈,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进行个性化的招生,或将在校学生转化为订单式,双方共同培养,保障合格人才供给,学以致用。这种模式具有就业岗位针对性强、学习实效性强、降低培养成本的特点,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订单培养”管理机制,加强与连锁企业的合作,提高教学管理跟踪与服务水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推崇,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

(二)“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弹性学期制模式是把一学年里传统的两个学期变为三个学期,即两个理论学期和一个实践学期,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分学期、分学年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为学生将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打下基础。这种模式首先实现了“学做结合”,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每个连锁经营项目内容的设计均以完成某个工作任务为目标,要求校内的实验实训和校外企业的实训相结合。其次实现了“产教结合”,高职院校每年配送教师到连锁企业顶岗学习,或者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参与教学。“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比较灵活,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学过程,在操作过程中,要考虑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要考虑学生的利益。只有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共赢,“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模式才能顺利实施。

(三)顶岗实习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大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实验实训课以后进行的校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一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经验的重要途径,是推行高职院校与就业岗位“零距离”作模式的有效途径。通过顶岗实习,首先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能够亲自体验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文化等,可以检验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实习结束后,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补足所存在的问题。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在这种模式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细节工节,如: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注重顶岗实习中的指导协调工作,完善顶岗实习结束后的总结评估工作。

四、结束语

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才缺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才培养迫在眉睫。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建设一定要从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计划培养学生。可以选择“订单式”培养模式,“弹性学期制”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同时加强和企业合作,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无缝对接,真正发挥好高职院校、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和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其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解决连锁专业人才供需矛盾。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宋海宁,曹金华.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3]郑艳.浅谈商业连锁企业人才的“零距离”培养[J].商场现代化, 2010.6

第2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1.随行就市。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出现,是由于中国零售行业的迅速发展,目前,中国的零售行业几乎有50%以上采用了连锁经营的形式。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出现也是市场需求所致。高职院校的专业的设置,往往要更多的考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它不像本科教育以学科研究为主线,而是以技能应用为目的。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设置的过程中更多是市场发展的产物。

2.系统性。

一个专业的开设,没有系统性,则不可能成为一个专业来设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之所以能开设成功,并能发展到今天,与其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分不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依据企业的发展流程和需求来合理设置各门课程体系和内容,使的专业内涵更充实、更丰满。

3.专业人才的缺乏。

中国的连锁业近年来呈现出超常规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惊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目共睹,连锁行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大飞跃大发展态势,因而对连锁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我们设置这样的专业,以满足连锁企业用人的需求和培养中层管理人员。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依据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虽然在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已开设了将近10年的时间,但社会在发展,企业在进步,用人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还像最初设置时一样发展,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招生和就业就会成为该专业的瓶颈。所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主要的改革依据就是以零售企业为核心和主导,研究这些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岗位设置,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研究适合高职特色的连锁经管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按企业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懂些专业知识更会实际操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些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要依托本土的连锁企业群体,适应内蒙古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校企合作,突出自身的办学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程重组,做到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是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践教学上,按照企业的岗位和职业资格证考取的要求,来制订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得到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兼职教师的培养。

2.加快课程体系改革

企业是实用职业技能的载体,必须以企业一线的素质技能要求,包括最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应用技能的发展趋势来改革课程结构和更新教学内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主导,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为了把学生培养成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从四个方面着手。即: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大学语文、经济学基础、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如:连锁经营管理基础、货物学、零售学、沟通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如: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特许经营实务、品类管理、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等;实践课程,如:连锁企业综合实训、收银管理、理货管理、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等。这样设置课程,可以使学生较全面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很快能适应社会,在企业里能很快上手。所以高职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开办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都是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是学校不可能单为一个专业去大力投资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所以,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能有效的实践环节加强,合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难题。在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应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减少学校的直接投入,同时还能满足专业实践的实训教学要求。如,与一些中小零售企业合作,让学生分批进行各个岗位的学习。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由于资金不足,不能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的难题,又能让学生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实地锻炼,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调整结构,提高素质,建设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适应连锁职业人才培训要求、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的专业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的设想是: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契机,通过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培育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提升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也可以鼓励和选派一批有潜力的年轻教师进入连锁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第3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30-03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流通业态,产生于美国。由于它不受区域、文化传统、商业习惯的限制,很快传遍了世界,在一切具备条件的地方和领域都产生了连锁经营。在沿海等发达地区,连锁业的超常规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据调查,39.29%的连锁企业需要营运、采购、收银、市场策划、防损、仓储物流等人才,有82.14%的企业需要中层管理人员,而且扩张越快的企业,人才缺口越大。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体现在量上而且是体现在质上,作者所在学校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于2003年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该专业十几年的建设过程中,作者曾调查了解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很多用人单位反映普遍的问题是,人才缺口很大,但不缺少一线的员工,最缺乏的是中高级管理人才,而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成为中高级管理人才,所需过渡的时间比较长。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刚毕业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就业岗位“零适应”,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社会实践教学。

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分析

按照连锁经营管理职位分,连锁经营管理的初级职位有收货员、收银员、理货员、导购员等,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品类经理、部门经理、店长、营运经理、采购经理等。各职位所要求的技能也不尽相同,具体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销售、促销、收银、收货、理货、盘点等技能,掌握了这些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零距离上岗,稍微高层次的专业职业技能包括门店开发、商品陈列、物流配送、门店运营等技能,掌握了这些,学生既有了在基层工作的技能,又具备了向中高层管理岗位提升的技能。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所需要的众多技能足以说明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些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只能靠实践教学来完成,实践教学必不可少。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按职业技能层次划分课分为: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见图1: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图。)连锁专业的实践教学按其性质划分两部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其中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主要由校内实践教学部分完成,综合技能训练由校外实践教学部分完成。

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实施过程

1.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1)制定教学计划。校内实践教学计划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和实践教学安排课表编制。主讲教师将校内实践教学计划(一式三份)于开课一周前送交专业教研室,审核后由教学科研处、教研室、主讲教师各存一份。(2)教学形式。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技能训练,其过程依次分为基本功训练、综合训练和独立操作三个阶段。(3)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分组织教学、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现场总结四个阶段进行。组织教学主讲教师要记录考勤,填写教学日志、实训室使用登记表、分组、岗位安排和纪律教育。入门指导阶段,由主讲教师明确实践任务和要求、主要的岗位技巧、工具和软件的使用等。巡回指导阶段,主讲教师应主动逐个工位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场总结学生汇报操作情况和岗位技巧掌握情况等。(4)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从业能力,除了在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训练课题方面贴近职业化要求外,在实践教学全过程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以下职业观念的教育:安全生产观念、吃苦耐劳观念、团结协作观念、努力创新观念和劳动纪律观念。(5)撰写实践报告。实践报告应包括实训课题名称、实训目的或实训原理、过程记录实训结论或体会、指导教师评语、成绩评定等内容。实践报告由系教学管理办公室存档,实践成绩登记表送教学科研处存档。

2.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1)校外实践教学方案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由学校“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共同制定实,教学内容按企业岗位需求设置,教学环节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实施,并按企业需求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岗位技能、技术规范、作业流程、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规范教育。(2)校外实践教学形式。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顶岗实习和轮岗实习两种。顶岗实习时间是两个月,实习对象是本专业大二学生。每学期安排两个班学生到超市顶岗,助理店长和学生顶岗指导教师负责对实习的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实习学生都是从一线员工做起,实习过后,学生再带着问题回到学校,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和理论的不可或缺,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轮岗实习时间是一学期,安排在大三学生第一学期。进行岗位轮换。同时,采取阶梯式培训,对每一个岗位的训练进行严格的标准化测评,合格后进入下一个岗位训练。根据学生训练情况,经过相关9个岗位测评,成绩优秀的学生岗位轮换可达到九个,成绩稍差的学生也至少可轮换到六个岗位,充分体现企业通用的竞争上岗机制。(3)校外实践教学的具体执行。每学期结束前二级学院汇总下一学期实习计划,上报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和报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审核通过之后,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科汇总全校学期实习计划并编制经费预算并下发;指导教师提交实践教学任务书,教研室主任落实实习单位、填报实习执行计划报二级学院领导审批签字。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审批通过后,实习执行计划于实习前一个月报实践教学管理科,再由教务处汇总形成每学期全校实习执行计划;同样,指导教师也于实习前一个月向实习单位报送实纲、实习执行计划、学生名单,落实具体实习安排情况;领取实习文件、材料等;邀请二级学院领导、企业领导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企业培训等。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结束,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要指导学生完成学生实习报告,并对学生进行实习考核及给出成绩。学校指导教师还要填写实习教学情况登记表,并由实习单位签署意见报二级学院和实践教学管理科,同时完成实践教学总结、教学指导资料归档、实习用品归还等工作。

三、建立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

考核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法是由教学的目标来决定的。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实践考核方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一张试卷”的考核方法,我们是按以下评价原则来操作实训作业考核的。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结合起来,以技能考核为主。

1.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校内实训周内,实训教师在实训现场进行指导,定期主持布置阶段性实训任务,总结学生实训表现,进行典型问题剖析;校内实践教学成绩应以技能操作考试成绩为主,同时参考实践报告和平时实践表现,分配比例为:60%、20%、20%。

第4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应遵循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本专业职业能力需求,以职业为导向,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形成适应于此专业发展的特色教学模式。

关键词:

职业能力;连锁经营管理英语教学;项目化教学法;教学模式

一、研究意义

虽然高职院校渐渐觉悟,认识到到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英语学习对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中,英语也是基础学科中受师生高度重视的一门课程。但是总的来说,英语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效果却不甚乐观,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职业领域应用性、针对性不强是高职院校中英语教育的主要表现,这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无促进作用,使得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动力。我院英语教学的现状自然也不例外。由于近代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连锁经营兴起了。连锁经营最初起源于美国,但是他的传播速度很快,很快传遍世界,因为它不受商业习惯的限制,不受文化传统的限制,不受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也不受行业,零售业态的限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和领域都有连锁经营的产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上的一些连锁巨头都已进入中国,其发展势头迅猛;同时目前我国连锁经营业的发展速度也不甘落后,其商业业态涵盖百货商场、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及折扣店等。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我院最先开创的适应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形式的特色专业,是央才支持项目和省级特色专业,其专业建设模式也是全国较先进的。据了解,安徽省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10余所,且开设时间短,也只有5-7届,毕业生人数千余人,而全国本专业的人才也不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高等学历的毕业生数量稀少,远远满足不了本行业的需求。而一些高级的诸如咖啡厅,高星级酒店和会所的连锁企业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英语正是他们综合素质的体现,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为他们长期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第二战结束后,科学技术及经济都产生了迅速的发展,在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英语成为了最普及的交流工具。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在这一发展进程中,由单一向多样发展,英语学习已经与、学业和就业和职业需求联系起来,不再被看成仅仅是获得良教育的一种方式。专门用途英语,为满足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应运而生了。ESP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一是语义分析阶段,二是修辞或语篇分析,第三是目标情景分析,第四是语言技能分析阶段,第五个阶段是以学习为中心阶段。ESP作为近年来外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高职院校英语老师关注点。原因在于E0P把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与英语教学相联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尽管学者们一直对于ESP内涵有不同观点,尚未形成定论,但学界普遍推崇Jordan(1997)把学习者的最终使用环境和目的为主线的两分法:即EOP和EAP和,即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教育部2006年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它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设置课程,课程必须以职业性为突出点,适应学生就业和职业需求。安晓灿(2009)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为重点,在短暂的日常教学中要努力使他们掌握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要与与未来职业相关,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和职业竞争力。蔡基刚(2011)认为,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它作为交际的工具而具备的技能。外语教学若忽略了语言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只强调培养人文素质,那学习外语的根本目标也就没有任何意义。近几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学术人员就某一专业进行此方向的研究。顾琪璋(2008)撰文探讨了通讯运行管理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以职业定位为本位,他认为把高职英语教学定位在职业英语教学上,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合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侯芳(2012)年撰文结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此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及已职业能力为本,对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改革,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林速容(2012)撰文分析了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的现状,认为护理专业英语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在加强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的同时,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医学元素,为学生职业的可续性发展提供基础。王晖(2009)也曾撰文阐述了体现湖湘地域特点的旅游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对高职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公共英语教学的渗透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的渗透实践”这一研究项目的特色。吴申全(2014)年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进行了探究,认为把真实实务教学引入本专业英语课堂教学,这也为我们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英语教学提供的参照。总之,结合某一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通过对文献和同类高职院校的了解,对于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的案例至今还较少。

三、职业为导向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本模式是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经验,沿用其理论的基础之上,与我院央财支持项目、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他们的职业需求紧密联系。从而对高职英语教学进行研究,整合现有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出适合本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特色英语教学模式,促进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本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创新点:

1.教学内容根据大纲需要设定为若干项目,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配套,分别在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完成;

2.教学方法由在传统教室上课,转移到他们所建立的商务模拟实验室等相关实验室,进行行业情景模拟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本模式的研究过程是采用通过制定有关的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基本需求和对英语教学的反应;同时进一步分析以职业为导向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境。接着考察同类高职院校,调查他们特色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的英语课程开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整合本专业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现有教学内容,制定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和实训教学大纲,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分成了日常英语教学和业务英语教学,日常英语教学与其它专业无异。对于连锁专业的英语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填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本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英语教学应根据本专业的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项目化教学法,即把英语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根据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设置需求,把英语教学尤其是业务英语教学划分为以上若干个相应项目,让英语教学服务于专业教学和未来岗位需求,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要自己学习英语知识,还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之后,也会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教学评价要在原有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加入形成性评价的分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以期末一张试卷定输赢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专注于日常的学习和积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主要都在完成以上项目的过程中进行,这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

职业为导向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模式是根据我院情况和特色的,适应于我院发展和需求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设置项目,让学生模拟真实情境完成项目,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加入形成性评价。当然这种模式由于种种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这将是今后进一步努力研究的方向。

作者:宁静 赵慧勇 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系省级项目2015gxk117,jyxm532;院级项目2013bzjyxm0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EB/OL].

[2]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09,(4).

[3]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5).

[4]顾琪璋.论项目教学法在职业英语能力培养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9,(15).

[5]林速容.高职英语教学融入行业元素的策略研究———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

[6]王晖.高职英语教学中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渗透实践特色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第5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连锁经营与管理 项目教学 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Project Approach in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QIAN Jin

(Nanj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and Nutri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12)

Abstract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empha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author of recent years in the profession of teaching experience, discusses the "project approach" in the chain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nd management expertise for teachers, students requirements, but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methods.

Key wordscha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roject teaching; teaching organization

0 引言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类属商贸管理学科,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为连锁企业培养后备人才,使他们:(1)具有一定的连锁企业总部经营管理能力;(2)具备门店开发与管理能力;(3)具有熟练的连锁门店运作管理各岗位的操作技能;(4)能运用电脑处理业务资料;(5)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精神;(6)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这些能力中应用、创新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最为核心。

跟踪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发现具有良好实操能力和与人沟通合作能力的中职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相比较重理论轻实践的大学生,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能发挥特长,受到重用和赏识,就业层次高、情况好。

回顾学生培养过程,笔者发现学生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与进行的课程改革不无关系,特别是“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1 项目教学简介

项目教学(project-learning)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特定的学习集体(项目小组)中,根据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或活动的愿望(项目创意),对活动的可行性做出决策(是否立项),并围绕既定的目标(项目成果)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行计划、实施和评价学习活动的教学活动。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教学方法的项目教学,在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中,项目教学与其他各种教学方法互为补充;二是作为课程的项目教学,在独立设置的项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公民教育等主题活动中,由师生共同围绕项目的确立、计划、实施、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实现教学做合一。(摘自《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 项目教学在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具体实践

2.1 项目选择

选择项目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1)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从学生中收集项目是常见的做法;(2)项目应符合教学目标,特别要与学生的就业能力相适应;(3)工作难度要适宜,不但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也要考虑教师的能力,要挑选教师能够把握、学生乐意做的项目。

2008年,学生根据校内调研发现在校学生购物难,与老师共同确立了“模拟超市”的项目实践课程。目前“模拟超市”成了学校里第一个校内的实训基地,为“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校内“高仿真”的实践场所。

2009年,学生主动提出要模仿当下热火的“淘淘巷”、“莱迪格子铺”商业形式在学校建立“学生创业园”,经过与老师共同调研、研讨最终确立了这个项目,“学生创业园”在学校营运而生了。这两个项目的确定都是由学生提议,师生共同商讨而最终立项的。

2.2 时间确定

充分的时间能够保证项目的完成,一般1至2个月的时间可以基本完成一个项目。

2.3 制定计划

(1)第一步制定流程计划:明确了项目中究竟“要做什么”,接下来要明确的就是“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也就是制作流程计划。(以下以“模拟超市”项目为例)

(2)任务计划:在流程确定之后,还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具体的任务:

(3)制定时间计划:目的是为项目的主要活动阶段和各阶段中的具体活动定一个时间框架,从而控制项目各阶段的时间进程,并保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示例略)

(4)制定人员计划,将计划流程中所确定的各项活动、责任和任务分配给每个项目小组或个人,要对参与者数量和项目的任务进行统筹安排,以便形成一个清晰完成的组织结构。

(5)制定项目的材料和成本计划:明确项目需要哪些必须的材料、技术条件及资金,同时分清楚那些事现成的,哪些是可以自己去张罗的,哪些必须依靠别人帮助。

2.4 实施

根据项目时间计划实行项目,主要经过四个典型的实施步骤:(1)准备材料:包括收集信息,研究原理,获得材料等,本项目通过调研获得。(2)对获得的材料和信息进行评价和加工:整理分析调研结果,为后续做准备。(3)制作项目作品:开设计划中的符合师生需求的“模拟超市”;(4)协调、反思和调控:试运营和改善处理问题,改进操作。

2.5 评价

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在项目进行的关键时间点(里程碑)组织项目小组个人的自评和互评,纠正错误完善操作;第二,项目过程中组织小组之间进行项目总结汇报并相互评价,让个项目小组能够对整个项目有完整的认识。第三,项目完成时(结项),将项目进行展示(例如“模拟超市”项目曾在南京市商贸专业技能展演中展示),每个小组以项目结题的形式进行汇报,完成总结报告。

3 实操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教师的角色

3.1.1 甘当“配角”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有意识地充当配角,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直接从项目活动中退出来,让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自己组织和实施项目活动。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借此获得独特的学习机会,取得一些独特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会增强,对学习活动的整体认识会提高,对学习途径和方式会更主动的选择。教师从引导者角色解脱出来,用“陪伴学生成长,一同度过这段时光”的心态来对待项目教学过程。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理论上的,教师在发挥自己角色和作用的时也要舍得下功夫:充分扎实的准备,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贴合实际,操作科学有效,在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时,适时适度的指导可以使学生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比如在学生的销售项目中快速准确的收银技巧的练习,真伪币的识别都是需要教师准确指导的,教师指导时就应该突出重点、发挥特长。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项目教学进行的第一个月,教师特别需要与学生“并肩作战”,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项目活动经验后,教师应该“退居二线”只在学生需要时才出现。

3.1.2 冒充“外行”

在项目教学中要求教师本身就是参加过行业培训、具备社会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的专家。这些需要专业教师长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经验。

但在项目实施中,为了能锻炼学生成为“行家里手”,教师还要勇于接受自己是外行的角色。面对连锁经营与管理的综合实训项目,任何一个教师在教授中都会遇到自己学术盲点的部分。勇于当“外行”与学生携手向行业专家或者其他老师求教,向有特长的学生学习,这过程的本身也教会了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态度。

教师有时候还要故意冒充“外行”,这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更高的要求,学生总是很“懒惰”希望老师做得越多自己便享受的越多,教师如果也是“外行”是“靠不住”的,能催生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发挥学生的好奇心理的优势。

3.2 对学生的要求

(1)提前阅读相关教材。准备一定相关知识,注意预习。相关课程,广泛获取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信息。为接触企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明确自己在项目中扮演什么角色,站在什么角度。(2)建立项目小组。学生在完成项目时以小组的为单位,所以小组的建立是保障项目完成的关键,项目小组的规模应适中。最满意的小组规模一般不大,大概四到五人即可,过大和过小都会出现一些额外的问题。小组人多时集体活动时间难安排,不易协调。人少虽然短小精干,机动灵活,但各项工作分配难度较大,可能每人身兼数职, 工作量偏多,影响工作效率,导致任务无法完成。建立项目小组的方法有学生自由组合结合成小组、教师分配学生进入相应的小组和随机产生项目小组。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和整体特点进行分组,比如如果班上同学普遍能力较强可以用随机产生的方法分组,再由各小组推选组长,教师只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就可以了;如果班上两极分化严重,则可考虑采用教师分配的方法,将不同层次的同学分到一组,以便小组合作的开展。(3)明确在小组中担任的角色。站在具体任务人角度观察思考,能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各种工作的艰辛,从而具有压力感和紧迫感,能激发个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在负责人(小组长)的角度,就必须从全面的综合的角度去分析与决策,锻炼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每个学生在建立小组后要确定各自身份。

4 项目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使用建议

项目教学法绝不是惟一有效的连锁经营与管理的教学法, 不能取代和排斥其他的教学法,包括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项目教学法主要依靠各小组学生参与实践,摸爬滚打, 才能摸索出经验和规律,这与依靠有经验的教师集中讲授的方法比较起来,时间长,效率自然要低些。(2)项目教学法利用课余时间,且每周都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用于汇报和交流各小组的工作,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工作,保证教育教学指导的完成,与其他教师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3)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随机性的突发事件,教师必须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理论涵养才能胜任此教学法,教学中衍生出新的拓展项目,教师也该因势利导为今后的项目开发创设条件。(4)项目教学法的评价主要采用汇报和自评与互评,可能会收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邀请没有指导任务的教师参加评价,可以更加客观与公正。

5 结语

总之,项目教学法有利也有弊,从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事实证明是利大于弊的。教师在使用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依照经验与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配合运用,就能产生较强的组合效能,使其各显所长,互为补充,发挥协同配合作用。

参考文献

[1]鲁道夫.普法伊费尔,傅小芳.项目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第6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教学实施典型工作任务

一、引言

教育部要求各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教育部在认真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形势、充分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尚未摆脱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习惯于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解答问题。

2.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学校,“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

3.从企业中聘任的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并且多数从企业聘任的教师只会“做”,不会“教”,结果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4.相关的软件措施不适应“学做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例如: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制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适应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是一门主要研究特许经营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和具体操作技术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科学。《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讲授必须革新教学观念,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社会对从连锁经营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前提,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适应企业对连锁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本文以《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的课程为载体,重点研究“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应用。

三、学做教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一体化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上班式学习、研究型工作”的教学方针,教师对自身定位进一步明确,扮演“教练”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从教学状态来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仅能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学习过程起到引导与答疑解惑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精神真正体现出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市场调研。通过进一步调研了解烟台及周边城市的连锁超市、国内外知名连锁巨头、国际物流公司等企业岗位设置和工作流程;调查分析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数量和等级需求情况以及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等,得出典型工作任务。

2.构建“典型任务+工作流程+任务驱动式”系统化教学体系。根据充分调研的结果以及走访企业的亲身感受,紧密结合连锁企业的实际需求,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设定多项典型工作任务,这样模块教学结合任务驱动,使得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伴之以教师给予的必要指导,解决了学生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踏入社会后的自我生存能力。

3.对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方法进行设计。推行“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学做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遵循认知-设计-自我学习-方案实施-竞赛评价来完成课堂的组织。具体步骤为第一步,阅读教学进度表与工作任务书;第二步,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自我设计;第三步,严格遵守时间,认真完成工作任务;第四步,配合任课教师完成工作任务评价;第五步,认真填写工作总结。

4.构建一体化教材和课程标准。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离不开一体化教材的引导。因此,必须重视对一体化教材的构建,全面开发校本教材。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岗位特点与职业技能需求为重要依据,保证一体化教材兼具有效性与实用性。其中教材有效性,即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教材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标准、教学效果的有效对接。教材实用性,即基于职业本位,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入手,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从教材内容来看,必须保证其知识的衔接性,明确知识切入点,保证操作步骤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充分体现教学任务的引导性,适当拓展知识涉及面。从一体化教学标准的确定方面,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进行实地调研与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大纲,保证其规范性与科学性。第二,根据一体化教学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教学任务与教学训练项目进行明确,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第三,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完善考核标准,保证对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评。

5.完成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连锁经营原理及实务》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训指导书、多媒体课件、教学指导表、工作任务书等系列教学资料的编写和制作工作,争取出版一体化特色教材。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创新性提出“上班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学做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转换角色,定位为“教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答疑解惑者,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颠覆了传统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助手段的传统教学方式,解决了学生习惯于教师满堂灌,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教、学、做的步骤,而是采用学、做、教的过程,教师主要负责最后的总结及评价、考核。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提出构建“典型任务+工作流程+任务驱动式”系统化教学体系。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设定多项典型工作任务,这样模块教学结合任务驱动,使得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并伴之以教师给予的必要指导。

五、预期教学效果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应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其参与热情,从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探索,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对于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应正视自身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通过不断反思弥补自身不足,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对于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则应注重自己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对其他同学的操作活动予以指导与帮助。另外,关注学生的角色转变,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清明.高职院校课程目标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探讨[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董绿英.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李发荣.论学做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现代职业人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第7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技能实训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52—02

“物流管理应用技能实训”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实习实训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模拟企业的整体物流业务运作过程,实际操作仓储与配送、供应链、流通加工和连锁经营活动,并且通过3D虚拟技术模拟企业物流的业务流程。本实训立足于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物流供应管理环节的总体内容,结合本专业开设的各门理论课和专业课知识,针对现代社会对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实际技术能力的操作演练,增强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一 课程改革理念

第一,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能胜任工作岗位,能主动适应变化,具有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时,要考虑到本实训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综合性实训课程,需要体现现代物流综合集成管理的理念。现代物流的本质是对原来分散管理的运输、仓储、采购、配送、包装、装卸搬运、物流信息等要素进行综合管理,实现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的目的,课程教学必须让学生能胜任物流全过程的各类工作岗位,能够主动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设“在工作中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自主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其学习的成就感;在课程教学中,按照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把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于特定的发展情景及实训任务、项目中,突破课程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干边学,工学交替,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第三,以考核“能否胜任工作任务、能否掌握实际技能”为重点。教学成果的检验就是看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 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模拟企业、一课多师、学生助教、轮岗实训、教学做合一。

1.模拟企业

根据实际情况,由学生组成团队并组建模拟企业,企业设总经理,根据实训项目要求企业下设仓储部、生产供应部、配送加工部、连锁销售部、3D模拟岗位部等,参与教学的每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方式进行实训。

2.一课多师

本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由八名教师成立课程组,课程组负责人担任模拟企业的总经理,其他教师根据实训任务担任各部门的经理、副经理。具体实训时,多名教师在学校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内的不同的实训场地同时开始不同项目的实训教学。

3.学生助教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每个实训项目事先培训两名优秀学生作为实训中教学助手协助团队教学,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扮演部门内主管角色。

4.轮岗实训

在模拟企业实战进行演练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社会职位上轮换,使学生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各位指导教师要始终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的工作态度及细致的工作作风。

第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总结,切切实实地认识到参加实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 考核方式改革

物流管理应用技能实训作为实习实训类课程,采取实训工作过程考查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熟悉企业物流管理工作的内容、流程和相互关系,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方法、手段与途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操能力,在工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与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1.实施办法

考核分为两部分:学生实训表现(60%)和实训报告书成绩(40%)。其中,前者主要由学生在课堂的综合表现及完成操作的质量总体打分,后者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训报告书完成质量给出成绩。

2.成绩评定

第一,各项目成绩评定。考核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由各项目教师根据考核实施办法具体执行,确定学生具体项目的成绩。

第二,总成绩评定。考虑到本实训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所以在总成绩评定时采取“短板原则”,即取各项目成绩中最低成绩即为最终总成绩。考虑到一些极端或特殊的情况加以灵活处理,如在下列情况时对成绩加以调整:四项优秀、一项中或及格,则成绩确定为良;三项优秀、最低成绩为及格,则成绩确定为中。

四 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本课程的实训项目主要包括:仓储部岗位技能实训、生产部岗位技能实训、配送部岗位技能实训、连锁经营部岗位技能实训及物流企业、3D模拟岗位实训五个部分。下面以仓储部岗位技能实训为例具体说明课程组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1.仓储部岗位技能实训的项目安排

第8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一、高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专业设置逐步细化,减少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前几年,大部分高校对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设置工商企业管理这一个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物流管理等各种工作。现在,各个高校纷纷设立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各种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相对工商管理这个大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更能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所以,目前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虽然很旺盛,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却相应减少。

(二)新形势的出现,减少了工商管理专业的生源

前几年,部分毕业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对各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存在着盲目填报志愿的现象,许多家长和毕业生觉得“工商管理”名字比较好听,甚至推论学习了此专业就能够从事比较体面的管理工作,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生源很好。但是,随着信息渠道越来越发达,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毕业生和家长在专业选取上越来越理性,工商管理专业的受欢迎程度不如从前。

(三)人才培养层次与社会需求不符使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目前,社会上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虽然比较旺盛,但大部分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经验和较高学历的管理类人才。对北京25所2008年招生的高职院校进行的统计显示,有13所院校包括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财贸学院、北京工业职业学院、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等都开设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以,高职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面临着竞争形势激烈同时竞争能力不强的尴尬局面。由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细化专业方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够使得其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店铺管理人才(店长)的社会需求量呈增长趋势

(一)零售业发展迅速加大了对店铺管理人才的需求自2008年以来,为拉动消费,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消费刺激政策,包括“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同时,针对城乡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大大激活了农村消费潜力,各种农家店、农村连锁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城乡之间。截至2009年2月,全国农家店的数量已超过27万家,零售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从北京来看,2001年北京的连锁店所属的门店个数为2123个,到2008年已增加为8611个,具体如表1、图1所示。分析图1、表1可以看到,2001-2008年,北京连锁门店个数呈上升区属,从业人员的数目也急剧增加,零售业发展迅速,行业的发展,对店铺管理人员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二)目前的店铺管理人才难以满足巨大的需求缺口

截至2006年,从事零售业工作的总人数已接近1.3亿人,但真正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数量仍太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目前,主要缺乏熟悉各类工作程序,并且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卖场管理者,尤其是信息管理、生鲜经理、营销能手、采购人员等四类管理人才。据《2006年中国零售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零售企业急需的人才中,店长的需求数量更是位居榜首。同时,目前零售行业中层管理人员每年的流动率为7.6%,其中以“店长”这一职业流动率尤其突出。在中国商业联合会零售人才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零售业店长的年流动率超过50%,管理人才缺口至少有10万人。中国的零售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状态:一方面加速店面扩张,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才不稳定,存在巨大缺口,难以支撑其零售店内部稳定发展。

(三)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

在零售业中门店的经营业绩和店长有很大关系,好的店长能让门店营业额和利润率明显提升。而按照惯例,零售企业培养1名店长至少需要3年时间,基层员工要经过层层选拔和大量培训,在各个部门充分锻炼,才有可能成为店长。富有经验的成熟店长所需时间更长,程序更多。所以,目前零售行业主要通过高薪吸引人才和“挖人”来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作为重要的人才输出地的高校却没有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作用。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开设有零售学相关专业的本、专科以上院校屈指可数。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在2000年全国零售店店长数量仅有200名,到2007年这一职位的需求数量已经猛增到近4.5万名,然而高校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却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以北京市为例,根据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提供的北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名单,在北京高职高专类院校共有25所,通过调查发现,没有一所学院开设店铺管理专业,只有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首都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连锁零售业及服务业(含百货、超市、仓储商场、会员店、专业店、专卖店等)从事一线业务管理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与店铺管理人才(店长)的社会需求有相同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大差异。可见,高校在零售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数量上是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的;从培养质量上来看,也存在脱节问题,我国目前的高校提供的还是传统的“正规”教育,普遍采用的是灌输理论的教育方法,然而零售企业需要更多的是职业培训。正规教育侧重于理论素养的提升,企业急需的是拥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所以,如何培养、锻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转向店铺管理人才(店长)培养的几点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社会对店铺管理人才(店长)的需求量巨大,通过对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网等对店铺管理人才(店长)的职位描述中可以看到大部分企业对店长一职的学历要求是大专,可见,店铺管理人才(店长)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比工商管理人才(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更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将工商管理专业调整为店铺管理专业是可行的,同时,在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结合店长的工作内容确定人才培养的能力架构

通过对多家店铺店长每日的工作程序进行总结,店长的主要工作职责及内容如下:

1.员工管理。主要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激励,制定员工管理制度、相关表单以及组织员工开会等。

2.销售管理。主要包括进行产品价格的制定、促销方案的制定、促销方式管理、广告促销的具体操作、促销人员管理等。

3.顾客关系管理。主要包括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掌握顾客接待技巧,能够妥善处理顾客投诉。

4.商品管理。保证货品安全,确保店内存货合理,督导货场布置、展示及货品陈列,监管收货、退货及调货事项,并确保准确无误,留意市场趋势,分析顾客反应及竞争对手的变化,向店铺提供积极建议。

5.收集纪录和相关信息。主要包括收集相关的市场信息,负责盘点、帐簿制作,撰写通知、制作各类表格等。

6.负责店面的安全与防损管理。主要包括店铺关键部位的安全管理和店铺的紧急事件处理等。

7.店铺的设备管理。掌握关键设备的使用规范,进行设备维护,制作设备管理表单。

8.财务管理。掌握收银工作流程,收银规范操作,能够进行现金管理,熟悉财务分析的步骤及方法,能够进行成本控制管理,能够制作财务管理表单等。

通过分析店长的工作职责,结合对智联招聘上百家店铺对店长这一职位的招聘要求,可以看到,一个好的店长首先要认同店铺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文化理念,爱岗、敬业,另外,还应该具有人格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运用人、财、物、信息的领导力,以及对商品知识的接收和表达能力,具备经营能力和经营知识,能够掌握数据报表,对各种问题能做出决策,具备对财务、成本、库存和损耗的管理能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激励的能力,改善店面、控制突发事件、维护和管理客户、做好公关和外联等能力,具体如表2所示。

(二)结合店长的能力需求确定店铺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由于店长这一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非常明确,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应该从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设置一些实用型、技能型课程,实现岗位需求向学习的转换,同时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适当增加实训课程,延长实训时间,甚至有些课程要使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力,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和来自一线的店铺管理者(店长)共同制定,经过调查,店铺管理专业(店长)可参照如表2课程体系。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就是要求高校的专业建设把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三大职能结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的好坏又与实训基地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店铺管理专业(店长)可通过如下几种形式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

1.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筹建校内实习商店,将学生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有选择地进行组合,综合运用到实践中来。

2.创建科研机构或产业

学校的科研机构或产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对新店铺管理技术和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就能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第9篇:连锁经营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1 重要性。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培养目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1.3 培养方向。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这一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2 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2.1 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2.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人才的需要。

2.1.2 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2 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我院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2.3 职业环境对管理工作艺术性的影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系部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毕业的学生一致性太强。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2.4 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目前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模拟背景会因设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3 校企合作是解决职业环境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3.1 有利于培养目标的确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3.2 资源优势的利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院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等。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职业教育所用。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