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文章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典;阅读;写作;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流芳百世的作品,后人尊敬它称之为经典。经典书籍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传承文学经典,语文的经典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诵读经典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诵读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通过阅读经典、鉴赏经典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内涵,获得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共同提升。所以说,经典阅读是语文学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的模块,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教师除了答题技巧上的点拨外,不能够忽视的就是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数量和质量。除了语文选修教材中所规定的一些篇目外,语文教师也要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或者是更贴近于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经典作品或文章,双向度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众所周知,读书是一种习惯,更是长时间的工夫,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教师自身要不断阅读,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朱熹在这方面的见解就很独到。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学会摘选有益于自我提升的经典文章,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阅读经典应有所区别,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这样的蒙学读物适合低学段的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增强语感。唐诗宋词可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言句式的语感,《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之类的杂志教会学生平和地、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像《基督山伯爵》《简・爱》《傲慢与偏见》这类的外国名著可以增长见识。
二、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
作文一直是在中、高考中分数比重占的很大的部分,但是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学生,对习作方面通常感到很棘手。很多教师认为作文部分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所以也忽视了日常的习作与批改。而且好的文章更需要作者有足够的人生体验与经历,一个缺乏经历,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意义的人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现如今学生被局限在学校、家、补课班这样的三点一线的小生活圈子内,很难有过多的体验与经历,写出的作文存在“假大空”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在平时可以经常积累、阅读经典,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汇、精彩的段落或者美文,长期收到浸润和感染,融会贯通将这些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在写作上,自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或内容空洞了。所以说阅读文学经典与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个为写作积累、沉淀,只有大量在头脑中储备学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思路喷涌而出。正如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关键词:经典阅读;小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8-0021-02
经典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在很多地方都在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对经典阅读作出了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落实好对课标经典阅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用经典阅读激发阅读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不喜欢经典阅读,觉得经典阅读枯燥无味,学起来也非常费力。如何做好经典,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经典作品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例如《诗经》的“思无邪”、汉赋的铺陈典雅、唐诗的气势恢宏、宋词的气象万千、元曲的裱丽婉转、歌谣的清浅如话,以其特有的优美语言、动人旋律、蕴藉意境、想象丰富的质地和属性,成为学生阅读手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幽眇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明媚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清新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整个大河流域芳草萋萋,落英缤纷,万物峥嵘,风景无边的经典词句,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应该利用这些经典引导学生去更好地阅读。
学生都是非常有个性的生命个体,尤其是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望强烈,要是能给学生有兴趣的东西相信他们会非常快速进入状态,热情饱满。比如教师在教《蝉》这篇课文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小学生所喜欢的有关蝉的动画片,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通过动画片再导入要讲解的内容,激发学生进一步听的欲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利用学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将阅读内容情景化,变成有对白的文章,让他们通过协商讨论进行角色扮演,把阅读内容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解读阅读内容,能让学生觉得更有趣,而且印象更加深刻,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二、给经典阅读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约翰・密尔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火花的”。好的氛围能带给人好的状态,让人更有激情地去做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也许他们可能无法看懂,但是却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四大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鲁宾逊漂流记》等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很好阅读价值的经典作品,在朗读涵泳沉浸的历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文学的价值。所以,老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晨读给学生朗读,学生听懂之后大家再一起朗读。通过营造这种朗读的氛围来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能力更能提高他们的激情。我们还可以在班级内设立语文经典阅读图书角,各个班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打造不同风格的图书角,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带一本书经典阅读的书籍放在图书角,方便学生阅读,更好地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阅读氛围。
三、用经典阅读强化阅读信心
关键词:现状;价值;语文教学
G633.3
一、对经典阅读认识的误区和经典阅读的现状
现在提到经典阅读,我们总会想到读《三字经》,《百家姓》,并且有不少人对于经典的阅读抱着不合时宜,否定的态度。似乎在学校提倡经典阅读,设立经典阅读课和古代的私塾教育没有区别,甚至有人认为阅读经典是要恢复封建文化。尤其是在今天工业化,发展迅速的社会,阅读经典和这个时代的步伐不相一致,人们认为经典阅读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品读,并且在他们的意识中,经典阅读意味着修身养性。这似乎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多大的用处。也就是说,对于经典阅读,对于语文教育,人们的期待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育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人们不但不会对它产生热情,而且会认为这种学习、教学活动没有效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和现在教育中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的现状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经典阅读和素质教育存在着误解和误读。我们认为的经典阅读是在熏陶和升华学生的精神,是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这一点不可完全否认,但这不是经典阅读的全部意义。
我们对于经典阅读存在着认识的误区不仅是受到了现在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经典阅读面临的挑战和遭遇的尴尬的境地和现在的文化氛围也有关系。随着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新的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己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那些传统、高雅、严肃、文学和思想性高的经典作品其受众越来越有限;而反之以新颖、通俗、休闲以及娱乐性强为特征的“时尚阅读”和“流行阅读”却日益盛行 。并且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快餐化、消遣式、娱乐为主的阅读。对于需要深入地思考、“磨脑子”的书,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阅读这类的书籍。尤其是经典作品的阅读,由于经典作品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较为遥远,我们阅读起来有种隔阂的感觉。相比于需要读者深入思考的、有距离感的经典作品,人们更愿意阅读休闲、轻松的作品。而对经典阅读的地位构成极大威胁的是我们进入了所谓的“读图”时代。大量的图片浏览开始逐渐地替代了文字的阅读。图片直观地呈现出我们心中所期待的,所想的,所需要的内容。相较于间接地,需要我们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得所需的内容,我们更愿意采取直接的方式。阅读方式的改变,不仅影响了我们对普通文本的阅读,也影响了我们对经典作品的阅读。
可以说经典阅读在大的社会范围内的处境是尴尬的,地位是日渐衰微的。在学校中,经典阅读的地位也不甚乐观。中学生不喜欢阅读经典的作品,而一些轻松的、生活化的读物则受到了学生的追捧。在中学生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和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学校对经典阅读认识的局限性,教师对经典阅读的理解和教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区,校园文化等等因素,导致了学生现在的经典阅读现状。
二、经典阅读的价值
尽管我们现在的趋势和现状是不愿意阅读经典作品,但是对于它的价值没有人能够否定。但是它具体有什么样的价值,却鲜有人能够清楚地罗列出来。且不同的人对经典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经典阅读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在哪个年代,经典阅读都是人类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阅读活动阅读过程。
正如当年提倡经典阅读的赫钦斯等人认为的,经典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是了解人类文明发展里程的便捷途径。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不受时空限制永远流传,而它之所以能够流传就在于它的历久弥新的特点。不仅是在它产生的时代,人们对它的解读是“常读常新”的,而且对后世,人们对它的理解和解读都是不同的。比如《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是有不同的理解的,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对于它的理解是多元的,并在每一次的解读中都会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而它就像一个谜,没有正确的答案,却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对它进行阅读。而为什么经典能够如此地吸引一代代人来阅读,来研究,甚至像《红楼梦》一样,它可能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迷,是因为经典中包含着关于人生的各个方面的哲理,是对人性的揭示,而对人性的探究,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精神层面,社会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人性的探究是最复杂,最有争议,最受到人的认识、精神方面的限制。所以经典永远能给人启迪。 正如赫钦斯所言,人性是共同的,所以真理在世界各地也是一拥模欢经典所提供的是一种永恒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都是一样的。
并且我们不仅仅是寻找真理,在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我们在探究我们的人性。任何经典的阅读其本质不是让我们掌握多少知识,那是知识技术层面的事情。我们在阅读中,要上升到智慧的层面。这种智慧也代表了代表着对人性的透悟,对美好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生的畅想和设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去传承这份智慧,并且只有真正地投入进去才能有所收获。所以不仅要提倡经典阅读,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地读进去。所谓的读进去不是读“字”,而是体会其中的道理,体悟其中的道理。因此,我们在经典阅读中要提升自己,使自己朝着“完人”的方向发展。
三、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对经典阅读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上。有的老师认为经典阅读就是阅读古文。在一些课堂上将经典阅读课上成了文言文阅读课。还有的老师认为经典阅读课应该采用朗读、背诵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都是对经典阅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观念上存在误区,影响了方法上的使用和选择。经典阅读教学存在着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弱化了文本,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或者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经典的魅力,让学生听名家关于经典的讲座。由于经典的作品距离现在十分遥远,我们当代人对于当时人们创作的作品在理解上有些难度。为了缩小客观上造成的距离感,也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经典作品。教师往往借助一些其他的手段如: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文本之外的事物,将一堂语文课变成了一堂影视作品赏析课,丢失了语文学科独有的学科特点,失去了让学生品味祖国语言文字之美的一个时机。有些教师让学生听名家的讲座。于是学生听了大量的关于名家导读解读、研究经典的学术论文与著作、经典缩写本、作者传记等等。虽然这有利于学生对经典的了解,有助于拉近学生和经典之间的距离。但是这些阅读都不是教师、学生之间的阅读,更不是学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并且这些解读有的脱离了文本,有的充满了个人主义的色彩。在这些过程中缺少的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思考。这种阅读方式的后果便是学生依赖图片和视频,依赖他人的解读。看似学生都在读经典,但实际上经典在学生的心中依旧是遥不可及的,有的学生可能对经典产生畏惧、依赖的心理。
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影响了教学模式的发展。从小学到中学,对于经典作品的赏析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先介绍作者,再讲作品的背景,然后分析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这种固化的模式缺少生动性,没有将经典作品的独特价值体现出来。也没有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对于教师提供的大量背景性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对经典很难产生兴趣,很难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去理解人物或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多的是按照老师的提问要求,按部就班的去阅读、理解,难有真正收获。于是教师长篇大论式的“经典”讲解,让学生沦为了只是接受信息的听众。并且教师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让经典在学生的心中大打折扣。
而在学生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则缺少一定的教师指导过程。经典阅读往往是需要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而因为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带着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课后阅读进行指导,但实际是教师缺少课后指导的意识,只是简单地布置任务。教师后续的指导不足,也会影响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改变现状
鉴于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现今的现状,若想改变,首先要对经典的训练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如果想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公民,至少要接触本国的经典。 其实经典并不局限于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还涉及到外国的经典作品,如文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政治的等等。并且和传统的读经教育不同,传统的语文教育就是阅读经典,虽然有利于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学基础,但是缺乏系统性,且有封建糟粕思想,有些拗口的诗句,迂腐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是“食而不化”,也摧残学生的精力和兴趣。 而现在的经典阅读则不同,现在所选的经典篇目都是精挑细选的,真正称得上是经典的作品,且在思想和情感上都是富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内容上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避免出现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真正地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启迪。
拥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观念上的变化,才能在教学方法上做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作者介绍、背景介绍和文学常识类的知识单独进行讲授,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记住这些知识,因为教师将他们与文本脱离开来,真的把这些当做“知识”教授给学生。这里并不是要否定这些知识不教给学生,而是要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有些书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必须面对文字,泳涵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 比如阅读古代的经典作品如《诗经》《楚辞》《离骚》等文章,切忌翻译为现代汉语,破坏了古代汉语的美感,学生体会不到古人当时的思想和情感。真正读古代的经典,教师应尽力地做到还原当时的语言情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思,体会蕴含其中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引领着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显得十分重要。所以经典阅读的重点应是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而图片、视频等只是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作用,不是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听名家的讲座虽然也是一件好事,但它和图片、视频的性质是一样的。听讲座是为了帮组学生深刻地理解经典,但不能因此代替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和体悟。根据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品味语言是课标首先强调的一点。教师要做的是立足文本,给学生传染语感 。学生学习经典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写文章也像经史古文,只是让学生通过对文言的学习,更好地体会现代汉语的魅力。
在经典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宗旨是培养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意识,让学生成为自我阅读活动的策划者和监控者,成为阅读的真正的主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42―01
在初中阶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想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进行多元解读教学,尤其是解读经典文本,不断开拓学生思维,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文本多元解读的问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解读单一化。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然采用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经典文本解读中过分注重知识的讲授,“师讲生听”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师生、生生间互动极少,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学生真正消化、吸收的知识并不多,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采用注入式教育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不注重学生体验与感悟,不利于他们充分挖掘自身各方面潜能解读文本内容。二是过度解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没有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对其进行有效地引导,导致他们无法准确把握经典文本内容,没有立足文本内容,全面、客观分析经典文本各方面信息。比如,过度解读的问题,解读的意思和原文意思不吻合,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各类文本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素养。
二、初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途径
1. 强化主体意识,展开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在多元解读初中语文经典文本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其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采用多样化的导课形式,巧设问题教学情景,设置悬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逐渐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融入到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中。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经典文本作者的人生经历等,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文本,全面、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更好地感受经典文本的独特美,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在感知经典文本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利用阅读技巧,多元解读不同类型的经典文本,以经典文本的文体为基点,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这有利于更好地解读经典文本内容,避免扭曲原文内容。
2. 注重阅读理解,提高学生多元解读能力。在经典文本多元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已有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等,借助网络、报纸等不断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内容。要采用多样化的互动形式,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提问质疑、生生讨论,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合理调整文本内容,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容,引导他们全面、准确理解经典文本中各类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准确把握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作者产生共鸣,避免错误解读文章大意。在解读各类经典文本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侧重点,散文类要以情感体验为主,诗歌要以意蕴品味为主,小说则要以人物形象分析为主,引导他们掌握各类文体阅读理解技巧,加强阅读训练,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为提高他们解读经典文本能力做好铺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36-02
中华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先人的思想智慧。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净化心灵,丰富精神世界,全面提升素养。笔者从经典阅读环境的创设、经典阅读内容的选择、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形式三方面,谈谈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开展经典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让经典阅读环境鲜活起来
加强学校、社区、家庭的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提供丰富的经典阅读材料、创设经典阅读的机会和浓浓的阅读氛围,让经典阅读环境鲜活起来。
学校是保证经典阅读质量的关键部分,除了保证学生经典阅读的时间外,还要加强经典学科的建设,把经典阅读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和完善图书室建设,充分利用宣传板报、标语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创设浓厚的经典阅读氛围。如:可用经典诗文、诗画、名言佳句装点橱窗、走廊、教室墙壁等;开辟经典诵读展示园,展示学生经典阅读的活动成果,如经典诗词推荐、书画展、读后感、手抄报等;楼道里、教室里还可建立起个性化的图书角,或设置流动图书站,开辟阅读园地,配置舒适的休闲桌椅、雅致的绿色盆栽、富有诗意的字画等,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环境。
家庭教育方面,可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为孩子准备书房、书架,布置家庭读书角,精心选择购置适合学生特点和他们感兴趣的数量充足、种类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孩子自由地阅读喜欢的书籍。
另外,也应高度重视社区的阅读环境建设。可争取社区的支持,开放社区图书馆,进行书香交流活动等,奠定经典阅读的基础。
拓宽经典阅读活动空间,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阅读空间,让孩子处处与经典相随,处处感受经典的魅力。
二、让经典阅读内容鲜活起来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经典阅读内容的选择关系到阅读是否有收获,是否有好的效果。内容的选择绝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对阅读内容精心选择,让经典阅读内容鲜活起来。教师应在顾及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的基础上,把握住经典的实质,致力于学生思维、智力、人格的发展。
(一)内容的选择应是经典的读物
经典是那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经久不衰、内容广泛,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现今仍关心的,各个知识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万世之作。但是,由于商品经济下快餐文化和多渠道传播途径的影响,加上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书籍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辨别,明显存在着远离经典的现象。他们把更多的阅读兴趣放在了诸如漫画、武打小说、歌星资料、卡通、星座读物等语言欠规范、内容欠思想的低级趣味读物或网络阅读上。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经典读物。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精心为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学校组织骨干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通过对以往资料的考证,精心编排了具有特色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二)内容的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接受知识能力的不同,教师推荐的书籍也不同。如:一般向低年级学生推荐一些拼音读物、儿歌和童话故事;到了中年级可向学生推荐人物的传记故事、历史故事、科幻作品等;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对于文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美文鉴赏能力,可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学类作品,让他们适时阅读一些名著、通俗科学读物等,丰富文化底蕴。
(三)内容的选择照顾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教师不能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学生个性,做好经典读物的推荐和指导,既要有必读内容,又要有选读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自己喜爱的经典阅读内容。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享受经典带来的快乐。如:有些学生喜欢天文,有些则喜欢地理,有些学生喜欢历史传说故事或人物传记,有些则喜欢充满想象的科幻神奇读物,有些学生喜欢婉约的诗词散文小说,等等。
三、让经典阅读形式鲜活起来
鲜活的经典阅读形式是提高经典阅读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决定着是否有益于帮助学生对经典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是否有益于使孩子的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使经典阅读能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经典阅读的形式,适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活动,使经典阅读因形式而鲜活起来。
(一)开设经典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经典阅读方法
为了避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帮助学生掌握经典阅读的常用方法,我们定期开展经典阅读指导课,主要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查阅参考资料、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经典阅读习惯。
(二)开展静心阅读活动
我们利用每周固定的读书课或班会课时间,开展“静心阅读”活动。每到静读时间,校园一切都静了下来,所有老师停下了手中忙碌的工作,拿起了书本,孩子们收拾起喧闹的心境,捧起了准备好的经典书籍,全校上下都沉浸在倾心阅读的美好氛围中,经典浸润了每个人的心田。
(三)举行经典关文阅读擂台赛
如经典美文诵读竞赛,这是经典诵读活动的重头戏。老师可根据诵读文本风格的不同,编排不同的诵读方式,组织学生将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结合起来,创设了故事引读、表演诵读、情境吟诵、配乐吟唱、游戏诵读等诵读情境。还可以是经典美文诗句接龙,或是知识问答、辩论赛、对诗竞赛等。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经典阅读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经典阅读的魅力与乐趣。
(四)举行经典图书交易会
这是定期组织的一种以书换书或是低价买卖书的活动形式,这不仅使学生手中的闲散图书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好书大家读的平台,淘书、换书更是给孩子们的阅读生活带来许多小惊喜,让他们阅读的兴致更浓厚。
(五)开展鲜活的评优评先活动
如:经典诵读小博士、小学士、书香家庭的评比,学校根据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为学生提供舞台。为鼓励学生,学校给予表现优秀者表彰奖励。
另外,可以借助一年一度的全国读书活动,办好读书节;进行诵读成果的读书卡、读书笔记展示;开展系列读书征文、演讲、讲故事、片断欣赏、朗诵等读书活动;开展亲子诵读活动;开设红领巾广播站经典诵读专题;成立经典诵读社团,举办社团活动,让学生改写经典、活用经典、欣赏经典、创作经典;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美文主题会等等。让经典阅读形式鲜活起来,点亮学生的经典阅读生活,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一、小学经典诵读存在的误区
小学经典诵读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经典作品的选择有偏差、背诵经典的用意有偏颇、背诵经典的方法欠科学等方面。
1.经典作品的选择有偏差
一方面,夸大蒙学读本“三、百、千、弟”的作用。《三字经》据说是南宋学者王应麟(1223-1296)所编,该书具有识字、广见闻、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等功能。《百家姓》据说是北宋初年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编成的,编者周兴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三、百、千、弟”的形成过程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环境下,小学生无法拥有我们今天这样的学习资源。在众多的蒙学识字课本中,这几种编得较好,流传较广,但不管怎样,它们只相当于今天的识字课本,其经典文化价值含量有限。
另一方面,历代经典散文被打入冷宫,如被公认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古文观止》。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氏叔侄选编的《古文观止》一书,至今影响仍然很大。起初,他们只是为给童子讲授古文编了一些讲义。后来逐年讲授,对古文的见解越来越深,讲义越编越精,以致“好事者手录”而去,“乡先生”读后有“观止”之叹。这样的选本如果让小学生大量背诵,对其语言文学功底的作用不言而喻。
2.背诵经典的用意有偏颇
如今,只要走进学校听小学生诵读的经典,绝大部分离不开“三、百、千、弟”。有时我去学校参加活动会看到整个学校操场上学生齐诵的场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孩子们那稚嫩的声音会让教师和家长感到很开心,没有人对背诵文章持反对意见。可是背诵经典的用意何在呢?从“三、百、千、弟”的成书经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书兼有很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但是,这类蒙学教材里面包含的一些道德行为准则未必完全适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甚至会对学生造成误导。那么,诵读经典的目的是为了道德教育,还是为了训练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呢?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来讲,该类书无法与历代散文相比,对学生习得语言帮助不大。
3.背诵经典的方法欠科学
近些年在小学界有关吟诵的热潮越来越高,许多专家通过各种形式不遗余力地推广吟诵,有人甚至认为中华传统经典非吟诵难以读好、学好,其观点甚为偏激。我不太赞成某些说法:“以前,每个文人都是作曲家……自己作词,自己作曲,自己唱,自己听。人人都是音乐家,人人都唱自己的歌。”(徐健顺《吟诵——中国式读书法》,载《小学语文》2011年第11期)是否古代每个文人都是作曲家,我们已无从考究。像鲁迅说的“杭育杭育派”文学家那样(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也许还不能登大雅之堂。吟诵即有节奏地诵读诗文,是个较复杂的形式,成人做起来尚难以把握,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能学个皮毛而已,大都走了样。许多教师把吟诵奉为圭臬,让小学生咿咿呀呀,摇头晃脑来读经典,其实大可不必。我不反对让学生了解一点吟诵知识,但不要强调过分,不必要求每个小学生都掌握。现在许多教师在搞吟诵,其吟唱的调子都是自我发挥,没有固定的格式,往往跟着感觉走。这样一来,常态化的朗读训练都没有抓好,学生不会正确朗读,对诗词文章更难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教学基本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求吟诵无异于邯郸学步。
二、小学经典诵读实施建议
小学阶段学习语言,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这将对以后的整体提高至关重要。经典诵读的确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颇有裨益,因此怎样科学、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1.大量背诵,不求甚解
作为经典诵读,大量背诵这个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赞成。在背诵过程中,即使不理解那些优美的文章也没关系,可以先记下来,印在脑子里,这些记忆的美文最终总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写作以及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在经典诵读中应始终贯彻“粗知大意,不求甚解,大量背诵,训练朗读”这一理念。
2.诵读技巧,正确引导
俗话说,熟读可以成诵。古代有多种读书方法,流传到今天的吟诵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记忆方法。有的学校让学生唱读记忆,有的强记背诵,有的编故事记忆……无论什么方法,只要能记住都行。但是,不宜片面夸大某种方法的效果。平时最常用的朗读方法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正确引领,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得通顺流利且有感情。
3.读背结合,保证底线
中华古今经典文化如汗牛充栋,卷帙浩繁。作为小学生,从低年级段的识字写字起步进入阅读,要经历边识写生字边进行阅读巩固的过程。语文学习离不开大量阅读,因而课外阅读的开展不容忽视,特别是经典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背诵作为语文学习中培养语言习得能力的方法,效果比较明显。我们要把阅读经典与背诵经典结合起来,设定让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背诵篇目的数量底线,日积月累,打好扎实的基础。
4.经典知识,融入诵读
作为经典文献,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经典文化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将这些经典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是经典诵读的一项功用。当然,小学阶段的学生毕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要有选择地传授相关的知识,避免拔苗助长,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知识序列,做到合情合理。
【关键词】经典美文;诵读积累;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它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常有老师为学生的作文干瘪乏味、缺少真情实感而长吁短叹。《新课标》要求在新的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技巧,通过阅读、体验和尝试写作,促进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1]。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经典美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历史证明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思想宏远,构思巧妙,语言精美。加强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这里谈几点个人实践与看法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激趣诵读经典美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因子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没有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了。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习惯,使其乐在其中,才会取得良好效果。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营造诵读的氛围
加大宣传的力度,端正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可开展“名人读书故事”系列讲座活动;搜索历年高考满分作文中读书“痕迹”明显、构思巧妙、语言精美的篇目展示给学生看;开展“图书捐赠”活动,组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踊跃参与“我与经典之作对话”等读书活动。掀起学生购书读书的热潮,点燃学生的阅读经典美文的热情。
(二)保障诵读的时间
诵读时间的保障十分重要。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减少课业负担,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同时,可利用早读课、上课前的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诵读,高一高二年级甚至可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保证学生有时间诵读、消化、吸收。
(三)搭建交流的平台
阅读心理学认为,当阅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总会有一种与人交流和对话的欲望,而这一欲望的达成,能促进阅读理解,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可开展“读书交流会”、“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比赛”,评选班级“阅读大王”等,为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二、品味经典美文语言,生动学生的语言表达
当前,很多学生的写作语言的表达浅显单一,总是抓不住要表达的东西,常常词不达意,能写出跌宕多姿文采飞扬的文章的更是凤毛麟角。学生语言表达欠缺的原因是:一是读书积累少,词汇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即使积累了一些词汇,但不懂得运用,缺乏推敲锤炼的意识。
(一)品精妙字词
通过鉴赏品味,让学生明白经典之作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泻”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如用“照”字则不能与“流水”照应,显得呆板、不灵动;后半句写雾,用“浮”不用“升”更为巧妙,因为“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了雾的轻飘柔美的状态。又如,在鲁彦的《听潮》中,“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在赏析经典美文的语言精妙时,鼓励学生要从名家的文笔之长中吸取语言滋养,在写作中尝试推敲、炼字,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赏灵动语句
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唐诗宋词,通常都会成功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句生动、感人。而容易让中学生借鉴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叠字等。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运用了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即我们常说的通感。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叠字的运用比比皆是,如“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的耳际”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些叠字句无不生动传神,读起来和谐、流畅、清隽、悦耳。让学生多诵读这些名篇、名段,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借鉴。鼓励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既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又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三、巧学经典美文谋篇,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学生写作文时,怕的因素很多,其中打不开思路,不知如何谋篇布局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经典美文,通常都是构思巧妙的作品。指导学生梳理经典美文的行文思路,掌握一定的谋篇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
(一)记叙类文章
学生写记叙类文章很容易犯“记流水账”的毛病。一味的平铺直叙,毫无波澜起伏,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有不少经典作品,其构思情节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尺水”也能“兴波”。比如《老人与海》的故事就很曲折:桑地亚哥84天没有捕到鱼了,第85天又出海了――他终于遇到了一条大鱼――搏斗了三天三夜才捕到――突然却来了一群鲨鱼――拼死搏斗赶走了鲨鱼――船帮上却只剩下一副鱼骨架。在曲曲折折中,读者完全被故事吸引,也被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所感动。经典作品为何能把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呢?这涉及构思时成功使用了一些记叙方法和技巧。如《变色龙》使用了设置悬念法,情节构思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刘心武的《等待散场》则运用了误会法,以“我”对小伙子的误会为主线,一波连一波,不断推进情节的发展,最后误会解除。此外,还有巧合法、抑扬法、倒叙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如果学生运用得体就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二)议论类文章
中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模式是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这是非常典范的议论文结构模式,许多名篇都是采用这几种基本模式的,如陈群的《理想的阶梯》,开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充分论证中心论点:①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②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③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结尾部分紧扣中心,联系实际,总结全文。文章在总体上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采用并列式。此外,还有林家箴《说“勤”》、的《谈骨气》等名作都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最适合高考考场快速成文,也是最容易学习借鉴的,因此,可以把它当做重中之重来训练。
四、广泛诵读经典美文,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曾广泛地诵读过大量的经典作品,矛盾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巴金诵读《古文观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学巨著。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写起文章来才能信手拈来、笔酣墨饱、笔头生花,成为一代大家。其实,早在西汉时,著名的词赋学家扬雄,就从写作的角度,最先提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他所说的“善为之”,即指善作文。通过广泛地诵读经典美文,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美文,融会贯通后就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点,丰富了自己的作文素材,写起文章来,自然有内容可写,并写得比较精彩。
五、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什么要读书,要读以前的经典作品,就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种有形无形的借鉴。”[2]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因为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加强学生对经典美文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走进一个更宽广的语文世界,享受语文、享受经典阅读,并对学生加以写作指导,做到读写训练有效结合,能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殷小平.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学语文・下旬,2010,(4):93
[2]程少堂.程少堂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63.
关键词:经典阅读;高职;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指导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25-02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其中精神文化的建设更为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受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转型等综合影响,本来就问题颇多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更是令人担忧。表现在对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狂热追求,对金钱、权力、功利的顶礼膜拜,对价值追求的急功近利,以及对学习风气的浮躁甚至道德取向的迷失。如何建构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推进高职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时,提倡的经典阅读不仅成为教改的根本出路,也可为营造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提供一个基点。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文化和艺术文化,主要是以人的思想、精神状态和艺术教育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现在的高职校园文化普遍流于浅、散、繁、俗,没有真正将大学的灵魂凸显出来。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在:领导有“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博襟;教师有厚德载物,学高为范的气度;学生有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品格;校园环境美妙优雅,活动丰富多彩,氛围温馨和谐,学风端良。作为文化传承的经典名著,可以在文化濡染的过程中,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使很多人发生气质上的变化,一所校园的精神风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校园阅读现状
考察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状况,首先要调查其读书的情况,笔者在2009年对我院1000名师生进行了经典阅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多数师生不太明晰经典的概念,普遍认为畅销书即经典;(2)多数教师的阅读材料就是报纸杂志或专业参考资料;学生主要阅读口袋本、日本漫画、三流杂志;(3)网络的普及使得大批师生沉溺于网络,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不到半小时,即便喜欢读书的学生也将注意力转为网络原创阅读。
笔者在调查中还得知,学生所知的名著基本在以前中考、高考时试题的范畴内,对名著的具体内容则一问三不知。同时,普遍对经典不感兴趣,认为距离现在生活较远,曲高和寡。而教师的阅读现状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因为工作生活所累,一方面,没有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仅注重大环境下提倡的艰涩不实用的各种教参,忽视学养积累,自身成长日渐萎缩。师生整体阅读状况不佳,势必影响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
经典阅读的价值
何谓经典阅读?从字面意思看,“经”是指经书,“典”是指典籍,指那种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而反复被引用、被阐发的文化资源。简言之,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古语说得好:“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当然要读最好的书,那就是经典。
从经典中寻求精神家园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他的精神发展史。目前,高职教师由于背负的任务过重、承担的责任太多,教师一直扮演着一种略带悲凉意味的角色,岗位幸福感带有普遍性的缺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呢?思想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没有精神的自觉,教师就不会有追寻岗位幸福的行为产生。简言之,是因为教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精神王国。无法建立内在的精神王国,教师就没有精神上的皈依,即便教师在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达到人生的安详、平和之境,其人格很可能会自相矛盾,乃至因内耗而逐步走向自身优势的反面。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打造自己的精神王国最好的途径就是经典阅读。从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看,学生道德价值体系混乱,是非观念不强,具体表现在消解崇高,淡化理想,崇尚享乐,追逐时尚,玩味感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科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新兴载体,具有与生俱来的双刃性。网络文化使得大量信息得以普及,可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和虚拟性,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许多打着文学网站大旗的原创网站,实际是艳俗低级小说的阵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对于学生本体而言,经典阅读无疑可为其重塑精神家园。让学生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一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在精神的原野自由驰骋。
从经典中获取人生智慧经调查得知,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因为考试只是突击了四大名著之类的习题,“题典”取代了原著。我们读《诗经》可以深刻感悟爱情;读孔子可以懂得爱的博大;读庄子可以学会冷静理智;读孟子可以感受浩然正气;读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可以品味人生态度。古代圣哲的名言警句可为我们前行指明方向,其博大丰厚的知识思想也可为我们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提供鲜活的源泉。
从经典阅读中寻找原型经常有人说:“经典离我们太遥远了,读了也没有什么作用。”马克·吐温也有句被奉为经典的话:“所谓名著乃是每人都希望已经读过的一本书,但是无人想去读它。”一方面,是事实,另一方面,却是曲解。经典所反映的是作家观察、思考和表述生活现象的思维依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那些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却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人类生活最基本的感情,如生之喜悦和生之忧苦也没有变化。现在的文学作品和其他的艺术作品很多都取法于经典,所以就有“引经据典”一说。如许多歌词源于经典诗词,如电影《夜宴》就是根据莎士比亚戏剧改编而成,戏剧的模式大概都有原型。如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则是来自于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更不用说现在的文学创作,借鉴自然从经典中获得更有分量。就是学生喜欢的原创小说,也不是无源之水。从诗词中汲取养料,从小说中借鉴描写,从哲学中归结人性。所以经典阅读为我们寻求精神家园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归根结底,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就是能从经典中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阅读经典的意义巨大,建造经典阅读工程,引领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经典阅读 中职教育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93-02
教育是什么?梁启超先生做了阐释: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中职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也为之做出努力。以经典诵读为切入口,提倡经典阅读,营造阅读氛围,构建书香校园,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
1 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
1.1 经典与经典阅读
1.1.1 经典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通常是对那些优秀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献和作品的统称,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和最优秀思想的记录,经过了历史的选择经久不衰,具有权威性或典范
性。[1]斯特劳斯曾说:“今人已无法与古人直接交谈,因而不能通过聆听循循善诱的言说,来接受其教诲和点拨;同时人们也不知道,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是否还能产生他所说的‘最伟大的心灵’,即使能产生,又有几人能幸运地与之在课堂或现实中相遇。好在‘最伟大的心灵’的言说是向今人敞开的,人们可以也只能与那些心灵在其智慧的结晶――‘伟大的书’中相遇。”经典就是这种“伟大的书”。
1.1.2 经典阅读
何为经典阅读?它是对中国古代经典及现当代优秀诗文的诵读、书写及讲解。具体来说,既指的是背诵经典诗词,儒家经典,又指诵读古今中外名篇,同时还包括古今中外名著。
1.2 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就其焦点来说,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魂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归宿。它对人类的心理机制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 经典阅读在中职学校开展的现状
2.1 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不大
当今社会,人们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文化的修养,对于中华民族的经典过于冷淡。浅俗文化、网络文化的泛滥,挤占了传统文化大量空间,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笔者对所任教地区的三所职业学校进行调查问卷得知:中职生月平均借阅率仅为0.37/人。他们阅读更多的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粗浅化作品。
由于市场经济冲击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等职业学校已然把实用价值明显的应用技术学科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导致的结果不但是学生着眼于眼前利益,对于经典诵读活动较少关注。
3 经典阅读在中职学校开展的途径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个和道德上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因此,中职学校仅仅停留在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培养出和谐的人,必要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在学校里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感悟经典。那么,如何在学校里有效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
3.1 完善规章制度,健全领导体制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注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任何活动的实施都仰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领导体制。经典阅读活动的有序开展必须依靠学校的大力支持。
3.2 营造阅读氛围,构建书香校园
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在气质。所以,构建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必不可少。
(1)与校园文化建设联合,打造诗意校园。学校可以在班级和走廊醒目位置张贴著名作家介绍和名言警句,如荀子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鼓励学生做事要坚持不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典阅读关键在于“读”,经典作品中包含大量古今诗词,学生需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方能理解其深刻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精气神,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不自觉的跟随圣人的思想与行为,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3 精选经典著作,编写校本教材
要保证经典阅读有效进行,学校必须精选经典著作,选择适合中职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编写经典阅读相关的校本教材。学校有了校本教材,便可以开设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习,从而慢慢提高经典著作的影响,达到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3.4 成立阅读社团,开设经典讲座
学校信息传播途径广泛,几乎每个学校都编有自己的校刊读物,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在报校刊中开设经典阅读专栏,发表教师和学生经典阅读心得体会,展开讨论。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给学校师生讲座,传授经典文化知识。
4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它的灵魂所在,丧失了本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也就丧失了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立足的精神家园。而经典就是我们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学校内进行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重新接触圣贤,认识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认同它,热爱它、传承它。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不要怕读不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经典阅读尤其如此。多读经典,读好经典,这样就能体会到“修身莫如养性,至乐莫过读书”。
注释:
[1] 郭建英 经典阅读:读还是不读――当代中外阅读的现状与前景[J].博览群书,2010(7):110-115).
[2] 杨九俊等.语文(第三册)[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 潘莉.高职院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可行性实践――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
[2] 王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在践行[J].现代德,2016.02.
[3] 高建红.经典诵读教学对中职生发展的价值[J].理论研究,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