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经济学专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专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学专业方向

第1篇: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财经类大学毕业生 就业方向

一、研究背景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可能只多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势必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内外经济增速趋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银行

(一)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总结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银行招聘时的专业选择还是比较广泛的。但与此同时,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也具有一些硬性的要求,以工商银行为例,它的招聘要求就包括:有良好的英语能力,比如要求通过CET-4、CET-6等。院校要求:国家统招统分的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全日制高等院校。

可以说,银行的招聘要求还是相对宽松的,但是不可否认,银行招聘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隐性要求”,比如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考虑,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受银行的欢迎,不过归根究底,本人的实力仍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的只能作为辅助参考。

(二)目前应届毕业生报考银行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主要从笔试、面试两大方面分析了目前应届生报考银行面临的难题。

关于银行的笔试,广大毕业生反映笔试通过的概率还是较高的,通过调查,银行的笔试多为机考,五大行的笔试难度较大,其他较小的商业银行笔试难度适中。广大考生首先是要加强考前练习,另一个是要合理安排做题顺序,将自己不擅长的题放到最后再做,尽量提高正确率。

银行的面试一直是最残酷的环节,特别是五大行,由于报考的人数太多,经常会发生10个人中只能通过1个人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有位在银行工作的前辈结合自己过去面试的成功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就是着装打扮要得体大方,建议佩戴手表以把握时间。其次就是站姿和坐姿要得体,不可太过随意。再次就是谈吐要大方自信,面带微笑并且要与面试官进行眼神交流。最后就是尽量多多表现自己,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要勇敢地扮演一个leader的角色,同时也要注意与组员之间的关系,不可过于咄咄逼人。

三、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会计师事务所

(一)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人才学历的要求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从事审计职业并不需要过高的学历,本科学历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可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时一个更需要经验、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只有具备较高水平的财务职业能力和经验才能做好审计。而想要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必须对CPA等职业资格有所了解。不仅如此,大多数事务所更青睐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才,这也体现出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服务特色鲜明。

(三)对软件操作能力的要求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半数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看中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尤其是对审计助理,百分之七十的事务所要求应聘者具备熟练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而审计人员都是从初级一步步过来的,因此,应届毕业生对基础办公软件,如excel,必须熟练掌握,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提高效率。

四、财经类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公务员

(一)公务员招录单位用人需求――以审计署上海特派员办事处为例

审计署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总的来说,审计署上海特派办的招聘往往需要应届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与钻研精神。有责任心。

(二)对应届毕业生的启发

公务员不同于一般社会职业,承担了多种社会角色,如社会发展、社会管理的责任;社会关怀、社会服务的义务。所以想要做一名合格或优秀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自我的完善也成了广大公务员的一门必修课。对于现今的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需要努力做到:

勤学。学习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基础,学习能力也是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公务员增强党性、转变作风、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务实。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求真务实,是对公务员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高度的执行力。公务员的执行力直接影响政府的行政水平和效率,进而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政府部门政令不畅通、办事拖拉、甚至不好好办事等各类执行不力问题,使得群众产生了各种抱怨和不满,政府部门的信任危机也因此凸显。

五、总结与展望

目前,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给出了以下一些建议: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和选修课。高校应为合作企业提供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校企合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面对如今的严峻形势,财经类高校应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来制定培养方案、人才建设以及就业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创新之处,特别是在指定人才方案时,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参与讨论,深化合作力度。同时,学校还应该为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能培训、理论提升渠道,将众多毕业生送入优秀企业,实现企业长远发展要求,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长期合作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新型人才,为企业谋取更大利益,走出一条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颜海珍. 财经类大学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08.

第2篇: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字:创业教育 地方高校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38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12143)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指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以推动知识创新、传授、应用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其主要特征为应用性、地方性。特别是在我国正在推行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探索的背景下,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框架设计更是缺乏深度认识,在学科建设、研究阐释、思想认识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亟需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4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6.78万人,算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叠加,毕业生求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是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较为困难,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河北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另外,在引导高校转型的同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因此,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基础上做好河北省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的一项教育措施,河北高校不断探索已做出不小成绩,相对东部沿海省份,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较晚,且经验不足,尚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有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创业者讲座、举办创业大赛等。学校创业教育举措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随着大家对创业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入,创业教育也渐渐从学校素质教育的边缘走向中间位置,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目前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数量少,种类仅仅停留在创业和就业指导方面,而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少(如创业管理等课程),而目前学生们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期望很高,包括商业知识、创业心理、交流沟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二 )创业教育师资实践经验较少

各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师较少,多数学校都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门教师,其创业教育工作由就业指导中心导师和各学院辅导员负责。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依据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做了分类,分为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务操作四类。可见,创业教育课程应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课程。就目前河北省地方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的现状看来,创业教育缺乏系列课程,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的课程。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大部分地方高校所谓的创业教育实际上是脱离正常教学体系的创业指导或创业培训,只是学生可以选择的“第二课堂”或业余活动。

二 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各学校创业教育的开设目的主要集中在:继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河北省高校探索创业教育模式时,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其他高校的创业模式,在学习先进经的基础上,应结合学校创业教育各方面因素,开展适合本校的创业教育,以应对新形势。

(一) 建立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健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对与创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开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拥有众多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我国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却残缺不全。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归属于学校行政部门,如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以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为主要创业教育形式。只有部分高校成立创业学院(虚拟学院)或创业园,负责组织、管理学校的创业教育,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仍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经验不足。

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国家应出台相应文件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社会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企业、企业家等应该在有富余的情况下赞助学生创业项目,积极支持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第一课堂作为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应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到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而非仅仅以校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同时应加大第一课堂对创业教育知识传授的力度,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课堂是学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的平台,高校应积极制造机会,多组织有关创业的课外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挖掘创业潜能。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以获得创业的体验。同时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很多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授曾经有过创业的经历,并担任过或现在仍然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这使得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

第3篇: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榜单解读

理论经济学是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各个经济学科提供基础理论。理论经济学是现在大多数人所学的经济学,如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宏微观经济学等,这样的经济学和数学有很大的关联。

应用经济学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个经济学科。

经济学下有很多分支,因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关专业也渐渐兴起。

网络经济学:近几年的一门新兴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经济活动的交叉学科,把网络与经济学结合起来,用网络来反映经济问题。通过网络来构架经济模型。它的研究内容跨越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领域,是典型的交叉性学科。

电子商务:目前本专业有四个专业方向院网站设计与程序方向、网络营销编辑方向、企业信息化方向、网络外贸方向。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高校里学习的课程是不一样的,一些院校注重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有一些院校会把课程重点放在商务模式上面,这样各个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长也会有一定的区别。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业需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

第4篇: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 大类招生 定制培养 模块化教学

一、导言

经济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教育中一个重要本科专业,到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设有经济学专业点5377个,其中本科为1734个。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经济学”学科门类(02)下设经济学类(0201)及经济学(020101)专业(其他: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020103,财政学;020104,金融学)。实践操作中,人们对经济学专业认识的模糊(如“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门类),导致社会需求及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择业上受到极大的限制,进而导致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远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前众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出现了问题。1.专业定位不明。很多院校只强调经济学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却忽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这就与当前就业市场对专业性的要求之间出现矛盾。所以说这种复合型人才也需要突出其专业性的一面;2.缺乏市场导向。很多学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考虑不同行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让市场去适应教育,这显然与实践脱离;3.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将基础课和专业课方面的课程简单的凑在一起,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且实践教学脱离实际应用平台;4.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受通才教育的影响,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教学模式,不能实现因才施教。这种局面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因不适合企业的需要而面临失业的压力,也因此浪费国家大量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也因为经济学专业低就业率而失去学科发展的推动力。

基于此,国内学者开始纷纷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各个高校也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被我国高校所采用。大类招生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等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后期专业分流不均、课程体系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大类招生下定制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或系或学院)进行招生录取,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前两年学习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第三年开始学生按照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实行定制培养和模块化教学模式。

二、定制培养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和特征

定制培养与模块化教学模式其出发点就是强化专业特点、明确专业目标、把握学生就业方面,重组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以较高效率修完所需课并具备相应专业技能。

(一)定制培养。

现存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对人才市场的预测,按照某种统一的规格培养人才。由于计划带有某种盲目性和缺乏针对性,人才总体缺少个性化,走向社会后普遍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熟悉和适应过程,才能胜任工作。而且常出现培养的人才类型无法完全与职业岗位对接,对教育资源造成很大浪费。为了解决专业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各高校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定制培养是高校适应社会变化的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由学校、用人单位、受教育者三方合作共同参与教育体系中,以适应现代化社会需求。

定制培养借用的是商品交易中订单的概念,根据“大规模客户定制”含义,提出“客户定制”培养人才的创新模式,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以销定产”的指导方针,尽可能按照用人单位的个性化要求,重组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最终“生产”出用人单位需要的定制人才 。定制培养不仅关系到用人企业能否得到满意的人才,更涉及到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针对企业紧缺人才对在校学生进行定制培养,为企业培养“定制人才”,才可以很好地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这种以企业为客户的订单教育和以学生为客户的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模式,向人们展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根据定制培养的思想,将专业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教学内容和培养人才类型,将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科学地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有机搭配和组合的模块,并根据不同培养对象选择不同的模块内容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

模块化教学有较多的优越性:①便于教学管理。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若要更新教学内容,需要修订整个教学计划,而模块化教学则可以灵活地更新个别教学模块,比修订整个教学计划容易得多,而且便于随学科发展而变化,这对于经济学专业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尤其重要;②便于因材施教。模块化教学能够结合企业需求的实际情况兼顾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较大的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避免知识重复讲授。原有的教育方法,由于受传统培养模式的束缚,致使每科教学内容重复,课时膨胀。采用模块教学避免了讲授重复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当然,模块化教学的优越性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学习某个模块,要以掌握另一些模块的内容为前提,这就必然限制了模块化教学的灵活性。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实践探索中加以解决。

三、大类招生下定制培养运行机制

(一)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构建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理顺学校、用人单位和学习者本人的关系,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是定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成功实践的关键。如果缺乏有关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要想真正实现人才的“定制化”培养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要搭建起用人单位与高校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校才能与有关用人单位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使学校动态掌握企业的实际需求,规划满足企业需求的各种资源,从而达成有关人才的定制培养方案,并接受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全程监督。

通过建立企业与高校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网络信息平台,校企双方可以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用人单位与学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并从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角度对学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准确定位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奠定基础,使学校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标准达成一致。

(二)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定制培养借鉴企业界的定制营销模式,对一个学校来说,学生就是其打造出来的产品,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如何,就要看其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学校一定要结合企业的需求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和不同行业对经济学人才需求的不同特点,为经济学专业设计不同的专业方向。

但是,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对知识的需求不同,要做到人才的定制培养,一方面需要学校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计相应的课程,提供更为广泛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能根据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偏好,提供合适的知识。显然,这两方面的工作对学校来说都将是一个挑战。然而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它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任何一所学校要给所有的学习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对某所具体的学校来说,要做到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定制培养,首先学校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确立起一个恰当的基本目标。然后根据企业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适合学校自身发展、体现学校特色的经济学专业方向。

(三)科学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

根据社会对具体某一方面人才的要求,学校要有一个完整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体系。而且为了便于定制化培养, 减少定制化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环节,学校应该将培养计划及教学内容体系分解为更小单位的集合。然后根据不同用人单位及学习者的要求,由学校先提出总体的教学计划框架,并按照合适的方式重组教学内容,以供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高质量的教学模块组成模块化的教学,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可重构性。企业主要对实践、实训和技能等方面的计划提出修改建议,双方就其可行性进行充分讨论,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借助企业业务平台,到企业或相关机构,进行充分顶岗实习实训,培养实践工作能力。

(四)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真正结合,是经济学专业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大类招生下定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各高校应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淘汰原有适应传统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设置符合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基于学科大类招生和定制培养的总体方案设想,采取专业口径逐年从宽到专的原则,对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我校按照经济学学科大类招生,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前两年学习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然后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学生开始根据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第三年进入专业模块,第四年则根据定制培养思想,将专业分成更小的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对未来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不同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同时又有一定内在联系。模块和组成模块的课程都是可以变动的,取决于社会需求和学科的最新成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就业方向,选择一个或几个模块,达到规定的学分即可。而且每个教学模块都有不同的教学团队,这样有利于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各个院校在设计这些模块时,应根据各自的师资、设备等条件,设计出适合本校特色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模块。但是,每个模块由哪些课程组成以及每门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应当尽量规范化,趋于一致。

(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建设专业教材。

确立“从社会需求往回走”的理念,弥补地方高校办学中不够贴近社会需求的不足,缩短学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的差距。双方共同规划、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学校出场地、设备和资金的情况下,依托企业的技术支撑,做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双方共同开发、建设专业教材,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程教材。企业丰富的实践资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案例和项目内容,使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结合学校的教学经验,计划、编著、出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鲜明特色的专业教材,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经营能更好地有机结合。

(六)构建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使得客户满意最大化。

构建适合大类招生下定制培养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是保证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康发展的关键。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通常是由教育部门内部认定的,认定标准单一且缺乏教育质量的过程控制。而大类招生下,定制培养模式的质量认定主要是基于“客户满意原则”,是由用人单位和学习者本人认定的。与传统评价标准相比,新的评价标准呈现多样化,既重视教育质量的结果评价又突出教育质量的过程控制等。

但是,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让所有的用人单位和学生满意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从学校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还要讲究一个度的问题。一是学校在培养某类专业人才时,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必须有一个基本标准;二是在基本标准基础上,学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及学习者本人的意愿,尽可能使其满意最大化。对于第二个标准,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挑战。而要做到这些,学校一要做好与国际接轨的职业分类标准建设;二要研究各类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三要做好有关人的个性化特点的研究。

四、结束语

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大类招生背景下,定制培养与模块化教学模式作为一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如此,仍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如何确定专业方向细分标准。由于现实中的行业很多,我们无法按照每个行业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方向细分过窄则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细分过宽则不能体现专业优势。二是如何将按照定制培养细分的专业方向与按照学科资源划分的教学模块有机结合。这就需要学校按照本校资源优势和特色,通过不断实践―反馈―改革―再实践来优化并完善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蒋秀兰,郭娜.关于高等学校大类招生政策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

[2]杨占昌,陈立文.大类招生格局下我校经管类专业分流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0.

[3][6]周兆透.对“客户定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

第5篇: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通过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专业目录进行检索,截止2015年,我国开设应用经济学( 专业代码: 0202)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等院校共有50所,还有一个招生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其中,截至2003年,我国只有13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暨南大学和。2006年新增9个授权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武汉大学。2011年又新增27个授权点:北京交通大W、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

其中,985 高校有25个,占总体的50%;211 高校有18个,占总体的36%;一般普通高等院校有7个,分别是东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它们都为地方性重点财经类院校。从高等院校地区分布来看,目前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博士点)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的高校数量最多,有11所,约占全国的22%。其次是上海,有7所,占比为14%。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博士点)地区分布数量超过2所的省份,还包括江苏省、湖北省、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山东省、天津市、广东省、吉林省,它们一共占全国的44%,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分布最多。

将检索到的设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按类别进行分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中,综合类院校最多,共有28所,占总数的56%,其次是财经类院校,有12所,占比为24%。理工类高校以12%的比例位列第三。

图2 全国高等院校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按类别分类

2. 全国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财经类高校

应用经济学属于经济类学科,是财经类院校的基础学科和重点培养方向,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开设应用经济学学科的财经类高校。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检索,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共有

31所,涵盖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有4 所财经类高校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和广东省各有2所高校,其余省份高校中均只有1所高校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

在这31所财经类高校中,有4所211高校,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但财经类高校中没有入选985 计划的高校。其中有16所高校开设了研究生院,4所211高校均开设了研究生学院,共占总数的51.6%。具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共有12所,占财经类高校总数的38.7%。

3. 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学科研究方向

应用经济学是我国现有的学科分类中,涵盖二级学科数量最多的一级学科之一,基础二级学科一般包括10个专业,分别是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工程、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高等院校若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就意味着拥有这10个二级学科领域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资格。但是,世界日新月异,经济作为发展的引擎动力,已经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休戚相关。高校作为研究机构,紧随时展潮流,相继在应用经济学10个基础二级学科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投资学、房地产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消费经济学、能源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一些新经济领域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开设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31所财经类高校进行数据分析,将各高校设置的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统计汇总成图3。

图3 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

分析图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硕士专业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 产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是财经类高校应用经济学专业普遍设置的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其中产业经济学和金融学是31所财经类高校都开设的专业,这也客观反映了当下经济在这两个领域的火热发展;而国际贸易学、财政学、数量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基础性二级学科,在财经类高校的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开设率都在87.1%以上;相对的国民经济学、劳动经济学、金融工程和国防经济学四个专业的开设率较低。由于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转移,国民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国防经济学的影响正在逐渐被削弱,例如国防经济学目前只有上海财经大学开设,仅占财经类高校总数的3.2%。金融工程虽然目前也比较热门,前景广阔,但由于开设本学科需要雄厚的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综合性高、创新性强、难度大,所以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也较少,仅有8所,开设率为25.8%。

第6篇: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1信息化与全球化引致的“新商业革命”

 

近代史上的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则引发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商业形态、组织形式、运营模式、流通技术等发生根本性变革,特别是近几年计算技术发展的重点已经从信息处理逐步过渡到了信息服务,凭借着强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全面精准分析挖掘及呈现共享等技术优势,在诸多领域,“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正在引致颠覆性创新,这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而未来,商业领域的竞争,主要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

 

2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贸易经济专业是国家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在全国仅有三十几所高校设置。在计划经济时期,贸易经济专业培养了许多宏观经济方面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开始面向政府职能部门、工商企业等部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通晓市场流通理论,掌握贸易理论和实务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该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及变革:

 

(1)信息化及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正以各种方式和路径影响着企业的商业生态,它已经成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时代背景。

 

(2)流通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流通领域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商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从实践上来说,流通产业正处于一个成长、变化、开放的时期,急骤的变化需要贸易经济学科与之相适应。

 

(3)由于市场环境/技术条件变化,企业运营模式及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理念/技术手段发生根本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向/导向/定位及课程设置方面作出调整,以顺应潮流,适应变化。

 

3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思路

 

为应对变化,专业发展定位需要调整,课程结构需要优化,教学方式需要改进。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是:立足首都流通产业,着眼国内贸易市场,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五流”融合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院认为该专业应着眼于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注重内贸与外贸相结合、营销与管理相结合,以内贸、营销为主,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改革与设计的思路上,应遵循:人才培养应与市场接轨,打造基于工作的或以就业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该专业社会需求即与贸易经济专业相关的岗位技能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培养(技能MKSA),而不是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才——等毕业了(成品),基于所掌握的技能找工作。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双向反馈互动,两者是相互适应的闭合回路,是一个逐步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因为就业环境在动态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更高。

 

基于上述思考,做好因社会需求而设专业——招生,因社会需求变动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人才,以及就业指导各环节无缝对接,这样就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强的,可以后续发展的。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4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内容

 

我院贸经专业自2002年招生,至2010年共招生9届,应该说经纪人这一方向还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的,在社会上也受到好评。自2011级以来,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就基于上述思考,并立足我院实际,本着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以工作为导向的思想,吸收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管理 /营销/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新元素,与此前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对此概括为两点:

 

(1)目标明确,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类型、培养什么层次的人才、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服务于哪个地区或行业的问题,我院贸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就是培养服务于重庆及周边地区的从事商贸物流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一定位符合商业形态变化/贸经领域发展趋势,适应社会需要,也切合我院实际。

 

(2)课程设置多元一体,有机融合的特色逐步显现。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经过3年来的大胆创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课程体系较系统,比较协调,一些课程比较有含金量,比如我们侧重了流通技术创新教学模块;增设了电子商务/网络贸易与国际商务、消费经济与服务经济/服务贸易等模块;遵循物流与贸经的一体的思想,强化了商务谈判及房地产经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模块,以及新形势下的经纪人模块教学等,更加强调课程间的融合。

 

5课程设置与时俱进,突出特色

 

北京工商大学在保留一些传统课程商业/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的基础上,开设了期货期权、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商业经营与策划,许多传统课程也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改造,成为贸易经济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骨干课程、特色课题。我院则:

 

(1)将“贸易经济专业”更名为“商业经济学专业”,内涵外延更广,突出了“学”。贸易经济的内涵及外延较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被内涵及外延更为宽泛的商业经济或流通经济取代。

 

(2)核心课程调整。《贸易经济学》与《流通产业经济学》应被《商业经济学》或《商品流通经济学》取代,或取消《贸易经济学》保留《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因为《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流通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商品流通经济学》五者为同一事物或很接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为:《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流通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

 

(3)关于专业方向的设计。贸易经济专业选修课,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商业地产方向,开设的课程有《房地产经营管理》、《商业地产策划与投资运营》、《商业地产设计与开放》、《商业地产投融资管理》、《商业地产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等课程。二是网络贸易方向,开设的课程有《企业信息化工程》(或《企业ERP》)、《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网络贸易(理论与实务)》、《电子商务综合解决方案》、《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采购》、《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等。

 

(4)突出流通领域的创新,突出新商业模式教学模块以及《创业学》,这是趋势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也是落实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一环;将《客户关系管理》、《现代金融业务》增设为专业必修课,或将某选修课替换掉;实践实训方面增加《模拟公司运作》模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加强与重庆商社集团、新世纪、永辉超市等公司的合作等。努力在实践教学及实验实训等各方面突出特色,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6总结

 

尽管当前贸经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但也面对更多的机遇,长期趋势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提高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方面,总的感觉是一定要变革,比如:北京工商大学2009年该院贸经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但2014年又要做进一步调整;上海商学院将原财经学院拆分为财会学院与“流通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将贸经专业改为“商业经济学专业”;还有湖南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都在变革,与时俱进——打造特色。尽管上述几个高校与我们学院在人才培养类型层次方面及服务对象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方向及思想是可以借鉴的。总之,我院的人才培养立足我院实际,立足重庆实际,在专业定位及课程开设特色方面要顺应发展趋势,符合发展规律,能够满足社会需要,从而提升起贸经专业核心竞争力,赢得各界的认可与好评。

第7篇: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资产评估 学科定位 管理学 经济学

一、引言

随着资产评估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资产类型、新的市场细分对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需求已经逐步趋向高端化。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特征明显、知识背景综合的资产评估高级人才将是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继2004年重新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后,2010年又增设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目前全国有15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68所高校设置了资产评估硕士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的逐步高级化,一方面满足了市场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对资产评估专业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资产评估专业学科定位的研究,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随着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的实施,从理论上探讨资产评估的学科属性,将有助于研究生的培养和未来研究方向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归属进行梳理。

二、资产评估专业学科定位的历史借鉴

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属性,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学者曾以“倾向性”的观点阐述资产评估的专业属性。根据对以往文献的梳理,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倾向于经济学科

对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的目的是为经济活动服务,如果资产评估的方法误用,评估结果的理解存在偏差,则只能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陈鹏,1998)。同时资产评估的理论主要依附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供求理论、预期理论等,分析资产价值采用的方法也是典型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张俊平,2008),因此,资产评估更倾向于经济学学科。在全国15所资产评估本科院校中,将资产评估设置于财政(税务)学院的有内蒙古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共4所,占总数的27%,倾向于经济学观点符合资产评估的特征。

(二)倾向于管理学科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资产评估发轫于国有资产管理,与会计学、财务管理有较长的渊源关系,理应归属管理学科(李光洲,2007;邓九生,2008;唐振达,2009),在以管理(会计)学为基础的同时,还兼顾了经济、文学和理学(王开田、胡晓明,2002;张艳,2009),此观点偏向于管理学。教育部2004年在少数财经院校恢复资产评估专业设置时,将该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从2010年15所具有资产评估本科招生院校的专业设置看,属于会计学院的有浙江财经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属于商学院的有上海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属于金融管理学院的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共有11所,占总数的73%,因此,相对于持经济学观点而言,倾向于管理学的观点占了大多数。

(三)倾向于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是指既包含有管理学、又有经济学,还有工学、法学等学科。张欣(2006)直接提出了资产评估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边缘性复合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宽,需要的专业技能高,且与多种其他行业相关。从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资产评估学科的交叉性。在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中,王淑珍、尉京红、马慧景(2002)认为,应该设置会计方向课程、经济与管理方向课程、金融与证券方向课程、税收、统计方向课程;常丽(2007)认为学科基础课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方向课程、财务会计方向或建筑工程方向课程与机械制造方向课程、金融与统计方向课程等。学科基础课就应体现不同性质高校的学科结构特点,财经类院校难以开展不动产评估和动产评估等学科基础课程。李春杰、柳娜(2010)认为学科基础课程可包括: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经济法(税法)、市场营销学和信息管理系统。从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科目看,包含有财务会计、经济法、机器设备评估基础、建筑工程评估基础、资产评估五门课程,这些课程处于同等重要位置,涉及到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较多学者认为资产评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较为合理。

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目的、研究假设前提、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不同,通过比较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差异,进而从资产评估的研究目的、假设前提、研究方法来定位学科归属。

(一)研究目的

经济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区别的根源就在于研究目的不同。虽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长于解释“who”和“why”,而管理学则长于指导“how”。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提供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原理和方法。经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稀缺。亚当・斯密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自由市场能够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优化配置资源的解决方案。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用边际效用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完全市场竞争能够通过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来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凯恩斯主义则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显示了经济学始终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关注。因此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为什么社会经济资源不能进行优化配置,并提出经济发展对策。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工商企业这一新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组织目标,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问题。因此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他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产生为管理学的研究确立了发展方向。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讨论的就是如何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古典管理理论认为组织运用科学方法替代经验方法,通过经济利益激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不仅应该关心员工的经济需求,而且应该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应该并重,要重视组织文化激励作用,应该关注组织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外部环境。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根据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情况,提出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方案。

(二)理论基本假设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研究都是以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一是关于人的假设,二是资源稀缺与否的假设。(1) 关于人的假设前提。两个学科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管理学研究人的组织行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人性决定的,因此,两门学科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要以对人性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经济学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问题,因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管理学强调组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来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因而管理学假定人性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差序关系。(2)经济学暗含资源的有限性假设,管理学暗含资源的非有限性假设。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才需要研究合理配置资源,节约资源。管理学认为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于目标实现并非是有限的,而是可以通过组织管理不断扩充的。人力资源培训、员工激励和创新的运用可以充分挖掘出组织中人无尽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战略联盟和合作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资源。与此同时,政治和文化资源也是组织资源的一部分,所以管理的资源是无限的。但是为了降低成本,管理学还是要研究如何有效使用组织资源。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不同

供求问题是经济学的根本,它用详细的模型理论分析供应方会以何种价格出售,该价格需求方在哪个阶段是可以接受的。在研究方法和手段方面,经济学可以运用模型等工具从静态、比较静态以及动态层面进行分析;也可以运用实证的方法或规范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可用文字说明,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管理学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更注重定性分析方法。

四、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定位

任何一个被认为是科学的学科,无论是自然学科还是社会学科,都有它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这是一个学科体系区别于其他学科之所在,也是我们分析学科归属的出发点。资产评估专业学科的定位应从研究目的、理论假设、研究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界定。

(一)研究目的

资产评估最终目的是在分析资产评估环境与评估对象特征的基础上,对特定时点及约束条件下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为决策方提供一定的价格尺度或合理资产价值咨询意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委托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直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只能转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提供相关专业信息的资产评估师,可以为相关各方提供实现目标的价值信息。资产评估服从了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即生产者(厂商)、消费者(居民)的经济行为,为行为各方提供资产价值咨询服务并不过多地考虑管理,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注重公允,主要回答资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从资产评估研究目的来看,它既解释了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提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因此,资产评估兼顾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特征,但更偏重于经济学。

(二)理论基本假设

资产评估是建立在若干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包括交易假设、公开市场假设、持续使用假设和清算假设。交易假设是假定所有待估资产已经处在交易过程中,评估师根据待评估资产的交易条件等模拟市场进行估价。公开市场假设是假定存在一个充分发达与完善的市场,该市场有自愿的买者和卖者,且买卖双方地位平等,彼此都有获取足够的市场信息的机会和时间,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都是在自愿的、理智的而非强制或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进行的。持续使用假设假定被评估资产正处于使用状态,包括正在使用中的资产和备用的资产。清算假设是对资产在非公开市场条件下被迫出售或快速变现条件的假定说明。其中,关于人的假设在公开市场假设中可体现出来,假定了人是理性人、经济人。关于资源的假设,四种假设都以可以计量的(有限的)资产为评估前提的,且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有限的,通过评估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因此从资产评估的假设来看,资产评估应归属于经济学。

(三)研究方法

资产评估有三项基本方法,即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资产评估的三项基本评估方法有着各自的理论依据,而这些依据均源自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如劳动价值论是成本法评估的理论源泉,是对评估对象特定时点价值的重置模拟,用现行资本价格重新购置资产并使之处于在用状态所耗费的成本,它探究的是评估对象的内在价值,而这样的重置基础又是以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决定的。再如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评估方法中的应用就是收益法,边际效用价值论强调主观感受(边际效用)在商品(或资产)价值决定中的作用,强调单位成本的付出与收益的比较。而收益法则是通过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借以确定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资产的预期效用越大,获得能力越强,它的价值也就越高。经济学中所讨论的在两种或多种选择下进行边际分析方法、供求理论在资产评估中也到处可见。因此,从资产评估的研究方法来看,资产评估应归属于经济学。

五、结语

从资产评估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来看,该学科应定位于经济学;从资产评估的目的出发,该学科偏向于经济学。然而,每一个学科并不是孤岛,也不是单纯的继承关系,学科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发展的途径。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学与管理学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两学科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管理领域研究兼有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两栖性的经济管理学和管理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相继出现。而这些学科几乎又难以分清其为纯粹的经济学或纯粹的管理学,经济计划、经济决策(包括政策)、经济预测、经济调控、经济监督、经济评估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以及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企业竞争力、制度安排、机制设计、结构调整、发展战略及经济激励等问题的研究,既可属于经济学,也可属于管理学。如果把他们从经济学那里硬拉出来划到管理学范围,那就把应用经济学的内容架空了。如果认为凡用文科方法来研究的则属经济学,凡用理工科方法来研究的则属管理学,那么无异于看漏了近半个多世纪来经济学的数学化、数量化、公理化、工程化的发展潮流。其实上述诸问题本身就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共同来研究。美国管理学家西蒙(HA.Simon)因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说明他研究的经济决策问题不仅仅是管理学而且同时也是经济学(乌家培,2000)。因此,资产评估偏重于经济学,并非否认管理学在其中的作用。J

参考文献:

1.陈鹏.初论资产评估的经济学基础[J].财务与会计,1998,(5).

2.刘梦琴.资产评估学科归属及理论框架构成[J].评估纵横,2012,(3).

3.汪海粟.资产评估专业学科知识结构的思考[J].工作研究,2012,(4).

4.胡晓明.资产评估学科归属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0,(8).

5.乌家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J].管理科学学报,2000,(2).

第8篇: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 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经济法》。

专业基础平台课教材:

《国际金融A》《投资学》《保险学A》《金融英语》。

专业模块课程教材:

第9篇: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在最近一次的网商大会上,拉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说:企业家要是听经济学家的话,一半的企业家已经死掉了。他认为企业家要听消费者和市场的话,市场决定企业未来。这是多数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企业家的共识,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学家普遍不受信任的危机。经济学家们在媒体上随意发表预测、观点,大多数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细致研究和严格论证,加之受到缺乏专业素养媒体的追捧,落到现今的社会形象毫不奇怪。

不过,马云其实也犯了一个错误,他误解了经济学家的主要责任。即使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镇——美国,经济学家们也无法给企业家提供市场和技术方向上的建议,因为经济学家通常做的事情是在市场无法自行作用的地方,帮助政府或其他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效率改进工作,而不是直接帮企业挣钱。如果说大学里还有某种学问能够对企业家有所帮助的话,大概是商学院里的工商管理学,麻省理工、斯坦福等知名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中有很多千万富豪,靠的就是将学术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在钻研艰深理论的同时,或成为某家企业的资深顾问,或创立自己的公司。

在中国,企业家是否真的能如马云所言,可以完全不理会经济学家的话?不尽然。中国是一个处于转轨和发展时期的国家,转轨意味着市场与计划的并存、集权和民主的过渡、管制和自由的冲突,而发展则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积累。改革方向需要探讨,制度设计需要方案,调控政策需要工具,这个特殊时期一方面为经济学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需求,一方面也使得经济学家在客观上成为了参与治国方略制定和洞悉改革方向的“内部人”。因此,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都不可忽视经济学家的前瞻性分析。当然,此处的前提是,经济学家自身要有独立的学术见解和学术立场,用科学严谨的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建立起既有理论深度又能解决现实问题、为企业家判断经济走势提供有价值参考的主流经济学。只可惜,在中国这样的经济学家太少了。

毫无疑问,企业家的敏锐直觉和创新动力主要是来自市场和消费者,但市场并不能告诉企业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的变动和调整。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体,经济发展高速但非常不平衡,很多看似简单的经济问题,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制度路径依赖。因此,中国的企业家不但要听市场的,还要听政府的,同时也要听听游走于政府、学术和市场之间的经济学家的意见,这样才能在中国的土壤里捕捉到有价值的商业机会和持续发展的未来。此外,转轨经济本身充满了动荡和不确定性,企业家常常深陷于纷繁复杂的市场,若不理解制度扭曲之下的种种困难,很难在风云激荡的转型中领导企业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企业家也许是世界上最累的企业家,而中国的经济学家则可能是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未来的中国社会是否能够转型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学家能否遵循学术研究规范和专业分工,创建引领实践的主流经济理论,帮助政府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取决于企业家是否能够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下和逐渐纠错的制度框架下完成技术创新和商业价值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