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秋节作文的结尾范文

中秋节作文的结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秋节作文的结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秋节作文的结尾

第1篇:中秋节作文的结尾范文

我是在梁启超先生的故乡——新会长大的。上小学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会城镇还有不少“田园风光”——散布在居民区的“烂铲堆”。那是战争年代被毁坏的房屋变成的瓦砾地。有人就在地里拣了砖头瓦片卖钱,余下的空地就种上一些植物——以岭南佳果之一的木瓜为多,那一片一片的“烂铲堆”就成了一片一片的木瓜林。我住的小巷两边就有几个这样的“烂铲堆”。那时电灯还不普及,许多人家还点着煤油灯。小巷两百多米长,只在中段吊有一盏发着淡黄色光的白炽灯。晚上自修放学回家,两旁“烂铲堆”的木瓜林黑魆魆的,让人心里发毛,如果没有同伴一起走,我就一边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壮胆,一边飞也似的跑回家。

四年级的中秋节,学校举行文艺晚会,有合唱、歌舞、相声等。我在一个歌舞节目中扮演嫦娥姑娘的小白兔,穿上白衣白裤白鞋,戴上有两只长耳朵的兔帽子,围着嫦娥跳呀跳。晚会结束后,心里还兴奋得不得了,想着这一次的作文就写中秋晚会。这时不知什么原因停了电,路灯都熄灭了,不过月亮又大又圆,银光铺地,我一边哼着晚会上的一首歌,“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一边迈步回家。在兴奋和月光的簇拥下,竟然不觉小巷的无灯和木瓜林的幽暗。到家乘兴执笔,刷拉一下子就写了两页原稿纸,还想了几句打油诗作结:“唱歌跳舞庆中秋,尽兴迈步回家走。小巷无灯亦不愁,繁星当空月当头。”作文交上去,得了较高的分数。

春节假期,照例到外祖母家玩,退休教师的姨父问我要来作文本,说要给我指点指点。我的作文一向不赖,所以也乐得向人显示显示。姨父看完,却皱起眉头:“中秋节这篇前面的记叙还算生动,结尾的诗有问题呀!”我一愣:以诗收结是此文的特点,尤其“繁星当空月当头”是我触景生情的得意之句呀。“正是这一句犯了常识错误!”姨父接着解释说,晴朗的夜晚如果没有月亮,是有繁星满天的景象的,但如果是满月之夜,月光把星光都淹没了,只有特别近特别亮的少数星星可以看得见,不会有“繁星”的景象的。比如曹操的《短歌行》有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如果把“繁星”改作“明星”倒还可以的。“写作文首先要细心观察呀。”

第2篇:中秋节作文的结尾范文

一、开始曲——利用课前5分钟做文章

一堂课的开头开好了,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每天我都是提前5分钟进教室,一般都安排这样的活动项目:

1.见闻交流

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积累素材的能力,采取的方式是抛砖引玉式和推选代表式。抛砖引玉式是老师或一名学生说出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大家一起发言。推选代表式是让小组讨论话题和选出代表向大家展示。通过这几分钟,学生不但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2.媒体展示

多媒体教学深入课堂,为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方便,科学合理地使用课前5分钟,为学生展示国内外新闻大事、焦点访谈、名人轶事,或标题、或图片、或视频,学生们对此最感兴趣,不知不觉中,他们小小的年纪也学会了关心国家命运。孩子们作文里引述的内容如“虎妈”“狼爸”、黄岩岛事件、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几乎都是我在上课前向学生展示过的内容。

二、进行曲——行进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45分钟始终都处在良好的、充满激情的心理状态下学习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老师审时度势,见缝插针,使得整个课堂高效率,有激情。

1.用插曲突破教学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讲到“侧面描写”时,学生对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及作用,不能充分了解,我就把一个小民间故事穿去,学生的理解一下子变得容易了许多,故事叫做《王三姐拾麦》,讲的是古代的一位贫寒的女子,生得异常美丽,究竟多么美,具体什么样,传说中没有细写,只是叙述了她一次农田里拾麦穗的情形。村子里的人听说王三姐来拾麦了,都争先恐后地走出家门,在大路上看王三姐,看客里有一人,一边吃着烙饼卷大葱,一边很投入地看着王三姐的一举一动,结果手指头被当做大葱吃掉一截,还全然不知。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却恰到好处的诠释了“侧面描写”的含义,教学难点随即被攻破。

2.用插曲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中,老师对教学重点把握得好,学生学习起来就感到很容易。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很多,利用小插曲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抓住教学重点,并化解重点。初一的学生对修辞的理解有困难,但这一知识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在学到比喻的形象生动性的作用时,我制造了一个小插曲,在屏幕上投影了《字母过中秋》的小幽默:

英语字母大家庭欢聚一堂过中秋节,主持人提议大家说说谁长得像月饼。

O:我长得最像月饼。

C:我也是月饼,只是被人咬了一口。

D:我也是月饼,只是被人切了一刀。

Q:我也是月饼,只是露了点儿馅。

3.用插曲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牛汉的《华南虎》是一首名诗,诗中的艺术刻画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学生对本课主题的理解,因时代的远离,缺少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插入了一段牛汉同志“”期间遭受迫害的情况,再用课文导读中的提示“诗人只是在写一只困于笼中的猛虎吗?”让学生明白作者在诗中除了正面描写虎的血泪、悲愤之外,还从观众与老虎的关系观察,用观众的胆怯、绝望、可怜、可笑来反衬老虎的安详、期待。华南虎是遭受迫害的英雄的象征,它一旦冲破牢笼,世界会为之改变。

这些似乎远离语文课堂的插曲,其实正是我们目前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所缺少的教学手段。将其把握好,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就诞生了。

三、结束曲——回味无穷,余音袅袅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更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局。如何让“插曲”奏响最后的课堂凯歌呢?首先,悬念式插曲,再次掀起学习。其次,升华式插曲,使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如在学习《竹影》后,为加深理解中西方艺术的真谛,插播阿宝的英文歌曲《爱你在心口难开》,使本节课的内容达到一个艺术升华。

第3篇:中秋节作文的结尾范文

【关键词】课本;学生;写作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在写作方面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但是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尤其是农村中学,通常学校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因而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写作时词汇贫乏,语言的组织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初中语文课本尽量解决学生的阅读与积累问题。因为初中的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目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范围方面,涉及古今中外;在内容方面,很多篇目的立意、内涵充满了智慧与哲理,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如果在进行课本教学时,注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利用学生在课本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一定能使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表现力增强。那么如何以课文教学促进作文教学呢?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进行课本教学时,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写作时抓思路的习惯

讲课文时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在阅读教学中理清文章的思路,就为写作文时理清思路打下了基础。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的途径很多,我常用的是提问法。例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往往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特点写了济南的冬天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初读课文以后,就对课文的思路有了总体的把握。经常这样训练以后,学生在写作时也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来确定自己写作的思路。

二、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体特点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利用固定程序训练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这种体裁的特点,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规律。比如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篇章教给学生。如记叙文的特点、记叙的要素、记叙的分类、记叙的顺序、记叙的各部分都为中心服务,尤其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在文中揭示中心。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结尾都揭示中心。说明文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②理清说明的顺序;③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④分析用得准确的词语或代词的指代对象。小说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按开端、发展、、结局理清情节;②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分析小说中环境的作用;④归纳小说所表现的主题;⑤深入分析重点段落或关键词句。 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每一种文体的要素、特点就有了基本的了解,避免了写作中出现的几种文体杂糅的现象。

三、学什么题材的文章,就启发学生模仿写作此类型的文章,达到牢固掌握此类文章的特点,提高写作此类文章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背影》《我的老师》等写人的文章时,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写人的知识:怎样选取典型事例,怎样安排选材的详略,怎样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的特点,怎样才能表达出真挚的感情等。结合课文的实例,再经过这样一番的指导之后,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学写《我的×××》之类的写人的作文,学生就不会写得空洞、枯燥了。其他题材文章也是如此,如学了写景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后引导学生写校园的秋景、家乡的春景等;学了《苏州园林》后引导学生写《我的校园》等。

四、通过学习课文选材角度和写作特色,以此运用到写作中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少,社会阅历低,生活枯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干瘪、不生动。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细微之处见真情”?因此,我在教《安恩和奶牛》时就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即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后来在写《我最难忘的人》这篇作文时,不少同学都学会了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如通过写自己与最难忘人之间发生的各种事情;通过写与打工的父母一起过中秋节反映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等等。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并且使学生就事论事、不知怎样深化作文中心的现象有所改善。

五、通过课本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面,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第4篇:中秋节作文的结尾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将意境想象融入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意境想象融入古诗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在元曲作家马致远所作的《天净沙・秋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的意境和情境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看到直观的、生动的意境,播放过程中可以配上一段古典音乐,将学生慢慢引入内容所描述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描述出一些关于枯藤、老树、小桥、夕阳等事物的特征,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配合教学PPT,让学生慢慢体会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心情和意境,以更好地去学习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实际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对学生古诗词的教学有机地融入实际情境,改进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比如在唐代诗人王湾所著的《次北固山下》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首诗进行分解,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讲授要将“雁”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大雁的生活习性是春天飞到北方,冬天飞回南方,到春天,大雁不是不爱恋美丽的南方,而是留恋它北方的故土。所以说,大雁象征着思乡,有很多诗人将大雁比喻为自己,将思乡之情浓浓的表达出来。在诗中,所描写的青山、绿水情境也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尽管看上去在作诗时,作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但是从实际描述的事物中可以读出诗人的心情显得比较惆怅,诗中多选用行舟、客路等实际情境,真实地将作者内心情感表露出来。采用融入实际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涵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三、分析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意象是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情思而把客观事物艺术化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古诗词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意象既是作者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情感价值的载体,是客观事物与诗人内在情感的统一。分析诗词意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意象,以此让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诗词作者的情感。如教学陶渊明《饮酒(其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看’,你感觉怎么样?”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从而得出“‘见’字好,‘见’字可以体现出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一种神态,可以体现出诗中悠闲之人的闲适生活,更能体现出作者向往世外桃源生活的思想活动”这样的答案。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意境,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集中讲解常见的诗词意象,如“月”体现的是思念家乡亲人的意象;“流水”往往体现的是人生苦短的伤感与忧愁;“霜”体现的是苍凉凄冷的情感;“梅花”体现的是坚贞高洁等,以此引导学生做好常见意象的感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诗词鉴赏效率。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五、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材内容中,诗词的数量很多,在安排上一般是根据单元的核心内容将诗词打乱编排的。这样给学生记忆诗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发生混淆、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作者为单位,整合教材内容,使诗词内容呈现集中化、条理化,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对苏轼《浣溪沙》的学习时,我将教材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整合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有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进而根据诗词的创作时间,先学习《水调歌头》,因它写于1076年中秋节,词人苏轼41岁被贬到密州,做了小小的太守,政治上不如意,与弟弟也有六七年没见,这就出现了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抑郁不欢,而结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再学习《浣溪沙》,是词人在1082年创作的,时年三月,词人再次被贬黄州,政治上不得意而且身体也不大好,词中却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又体现了词人的乐观和热爱生活。由此可知,苏轼的性格是乐观、旷达的。这样安排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作者的内心,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古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一块精粹。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诗词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随着社会的进步,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周围,古诗词正在悄然离去。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保护中国古老文化,将古诗词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使命。

参考文献

[1]胡厅.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读解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