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全面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与培训工作,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陪训,现总结如下。
1、领导重视,组织动员到位。我校领导强调举办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重要性,保证全员培训率达到100%。
2、组织落实到位。明确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时间安排和考试方法。
3、培训对象:全校教职工
4、培训时间:2021年3月12日上午第一节课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企合作 可持续发展 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10-04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为社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对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属于自发的、浅层次的、松散型的合作,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缺乏政府的主导。双方的目的也很明确:学校主要着眼于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希望得到企业更多的支持;企业则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优秀的劳动力,解决用工的困难。以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为例,其合作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浅层次合作
1.订单办学。以冠名班的委托培养模式较为典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江苏景盟、宁波雅戈尔、香港中大实业、深圳鄂尔多斯、广东溢达等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设立冠名班,实行订单办学。目前,订单办学的学生已占学生总数的30%。但专业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针织工艺专业、服装专业以及染整专业。机电专业、数控技术、模具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会计等通用类专业没有订单办学的情况。
2.工学结合。主要是针对中职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去进行教学生产的实习,时间在三个月至六个月之间。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宁波雅戈尔等企业进行了这方面的合作。
3.师资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合作的模式。一是师资培养:企业无偿接收合作学校的老师到企业接受培训作为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所有企业的合作都有这方面的要求;二是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招工后,将岗前培训的环节放到学校,把学历教育与岗前培训结合起来,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南宁市锦虹棉纺公司的合作。
4.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在广州广纺联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实训基地,在企业正常生产期间,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在企业生产空档期间,派教师到企业组织学生进行全脱产授课。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安排,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互交替进行,教学更替周期与企业生产周期同步。
(二)深层次合作
1.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广西纺织工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将生产流水线转移至校内,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考核乃至教学管理、纪律要求等各方面力求与企业接轨,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企业缩影,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互交替进行,将学生培养至一定阶段后送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直至毕业。目前,已经建立了“江苏景盟实训基地”、“香港中大实业暨中山织之道实训基地”、“鄂尔多斯实训基地”、“宁波雅戈尔纺织实训基地”等。从2004年至2009年,各企业合计捐赠设备500余万元人民币。
2.把生产车间建在学校。把企业建到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车间进校使校企双方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广东佛山市婴姿坊婴童用品有限公司合作,将企业的生产引进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直接生产产品,聘请企业技术员担任生产指导教师。
3.把学校办到企业。广东鹤山雅图士纸品在企业内建好教室,邀请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把班级设在企业,实行半工半读,工学结合。
4.专业共建与课程体系合作开发的模式。企业组织或参与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派出技术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讲课及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香港中大实业公司的合作,就有互派技术骨干参与对方技术改造、革新等要求,并逐步得到实施。
5.“产学研”结合模式。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广西横县立盛茧丝绸公司合作,共同申报课题,针对企业生产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促进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在使学校的教育跟上企业主流发展水平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模式之一,已经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推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政府方面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都是大力提倡和支持校企合作,并把校企合作列入对职业院校的考核范围。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缺乏对校企合作在体制、机制和法律上的保障。教育部曾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要求各职业院校安排顶岗实习的学生在企业实习,每天工作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实际上,这个举措可行性不大,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育部的文件对企业没有约束性;二是学生到了企业后学校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这种结果就是把本应该属于政府的责任转给职业院校,对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作用不是很大。国家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发过一些文件,如《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减免税作过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因为该文件规定企业与学校要有3年以上的合作协议才能享受到税收的优惠,这个门槛设定太高。从目前笔者调研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维持不了3年。因此,最终企业能享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并不多。学校需要的校企合作法律,以及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手册、激励机制、协调机构都没有建立。至今,校企合作仍处在这样一种状态:想管的部门没有权,如教育部门想管,但是由于企业不归其管,结果是管不了;有权的部门又不管,如各级政府能管企业,但他们更关心税收,很少关心校企合作。
(二)企业方面
根据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多年与企业合作的情况,发现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对校企合作不热心。由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提供的岗位也可以从社会上招到工人,因此这些企业不会很积极地为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往往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来对待。企业的老员工往往嫌实习学生麻烦都不愿操心,怕影响自己,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2.合作层次较浅,缺乏互动,效果不尽如人意。企业往往从用工方面考虑多一些,重招聘,轻培养,对校企合作显得较为冷淡。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看学校提供的实习学生是否好用,
这是决定着校企合作是否能继续的关键。倘若学生适合企业,合作就紧密一些,反之就疏远一些。
3.企业培训学校的师资,往往限于见习阶段,无法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这是因为:一是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二是学校的老师自身技术及下厂时间等问题,企业在安排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往往并不支持学校的老师到企业进行技能的培训,最多是在相关人员的引领下,到车间走走,对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对专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的了解并无多大裨益。
4.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不愿从自己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因为在员工流动频繁的今天,企业一般不愿投资职业教育而使得企业成本增加。
5.缺乏轮岗的机制。企业所能提供的实习岗位往往为基础性岗位,轮岗实习机会较少,极有可能出现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之间技能掌握不均衡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的情况,或学生长期在同一基础性的岗位而得不到调整,引起学生的不满。
(三)学校方面
目前,校企合作确实存在校方热心、积极,企业不积极,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究其原因,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中职学校本身存在的问题。(1)学校除了能给企业提供学生外,很少再能提供企业所需要的其他的东西,很难达到校企之间的“双赢”。(2)中职学校科研底子薄,教师的专业功底、技能水平与实际生产相去较远,无法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解决企业生产、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中出现的新问题,很难达到“产学研”这样的水平。即使是参与企业的培训,也会因为学校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和相应方面的技能而无法胜任。(3)学校教学内容滞后,与市场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毕业生质量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2.中职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1)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年龄小,知识、技能与企业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一些学生却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只想多赚钱,又不愿意付出,吃苦耐劳的精神较差,懒惰现象比较严重。(2)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自己的生产经验少,对于操作规程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给校企合作增加难度。(3)顶岗实习的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因此,在实习期间,企业是完全按照正式员工管理的,但许多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进入不了状态。当学校按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顶岗实习的学生时,这些学生又往往以是企业的员工为由不服从学校的管理。(4)学生心态不稳导致就业不稳定、跳槽严重的现象。干得不顺心跳槽,干得顺心也跳槽,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进一步的发展。
(四)其他方面
1.校企之间的差异。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无法真正融合,这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生、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
2.校企合作受人为影响较大。校企合作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因此双方的合作更多的是依靠双方联系人的感情来维系。这种依靠感情和人脉关系促成的合作是很脆弱的,经不起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也会因感情的转移、人脉关系的中断而终止。
三、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校企合作各方角色定位分析
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各方角色定位必须明确,应从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等三个方面构建支撑校企合作基础:
1.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说,它是一种教育类型,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其特点是职业性、社会性和公益性。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时,需要突破政府原来设定的某些制度框架。另外,学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法人主体,各自在价值目标追求上存在差异。这都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
第一,形成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把校企合作纳入政府管理的范围,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与企业两种资源,指导校企合作有序开展;二是制定保障校企合作利益法律法规,明晰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地位、权利、义务等关系,确保校企合作的参与者能有相应收益;三是政府应在校企合作中充当中间协调人,调解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指导校企合作健康发展;四是全面推行劳动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第二,建立激励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激励制度,鼓励学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调动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在法律上明确企业因参与职业教育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办法。
2.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要作用。应让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发挥主要作用,这样校企合作才能顺利实现。
第一,价值认同。企业领导应认识到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都能得到好处,有所收获,这就是价值认同。因此,校企合作中学校选企业,实际上是在选企业的领导。企业的领导对职业教育有所认识,并重视人才的培养,愿意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尽一分力,愿意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相信在校企合作中最终能“共赢”,并能充分理解中职学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各类企业中所作的努力,尊重中职学校的劳动,校企合作才能进行下去。否则,即使有好的开端,也难有好的结尾。
第二,利益认知。校企合作所产生的利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应包括社会、政治等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选择职业院校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利用职业院校的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二是通过对职业院校的支持,起到宣传的效应,树立企业形象;三是借助职业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改造等,提高整体的效益;四是通过校企合作加深与政府、教育部门的沟通,获取相关的政策支持。
第三,大局意识。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顶岗实习或教学实习、教师下厂学习锻炼,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使得企业在投入与产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会发生矛盾。企业应有大局意识,通过制度来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通过参与学生管理来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需要,提高质量、产量,最终为企业创造价值。
第四,包容意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与企业的价值观、学校与企业的利益、驻厂老师与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难免会存在碰撞、出现摩擦,这都是正常的。关键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处理,不能只顾推卸责任、指责对方。要分清原因,本着体谅、包容之心,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及时协调、处理好各类的矛盾,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多做自我批评,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合作的进行。
3.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
用。校企合作能否持续发展,中职学校除发挥主体作用外,还应做到: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让学生从校企合作中掌握技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让学校从校企合作中提升办学水平。
第一,学校应创新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1)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对象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在学生自愿、企业认可的基础上,组建冠名班,进行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以保证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共赢”。同时,建立淘汰制,对不合格的学生及时淘汰,以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制定了《冠名班学生管理办法》,对冠名班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2)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机制。中职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机制,针对校企合作的需求以及市场的供需结构来设置专业。通过名师、名专业,以及良好的实训条件,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吸引企业来合作,保证“订单办学”目标的落实。学校应充分利用市场调节的力量,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一种多极的“市场受益推动式”的进行专业建设机制。(3)建立服务于校企合作的教师机制。校企合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定校企合作能否持续发展的应该是教师的水平。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成为懂技术、会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到企业去代表学校与企业沟通,并较好地协调或处理企业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矛盾。应逐步建立校企技术干部互派顶岗挂职的制度,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香港中大实业公司、广东溢达纺织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深度融合,探索“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新模式。
第二,学校应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应加强硬件的投入,增强与校企合作的实力。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从2007年7月以来,共投入1100万元增添实训设备、修建新的实训楼。从生产型的要求建设实训基地,强化实训教学。
第三,学校采用“多元化”的合作形式。校企合作要根据实际情况、按双方的需求商谈来确定合作的形式,总的应是多样化、灵活化、深度化。基于不同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和行业、企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合作形式;同一个学校的不同专业也采用不同的合作形式,同一个学校的专业,不同企业也可以有不同的合作形式。比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针织工艺专业是校企合作开展最多的专业,其合作形式有:签订用人协议、冠名班订单办学、合作组建校内实训基地等形式。
第四,学校建设成为“产学研”的实训基地。中职学校要主动走入社会、走进企业,与企业的科研人员合作研发项目,提升职业学校科研能力,扩大中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校企合作。把生产、教学、科研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生产和实习、培训和就业、教育和市场的融通,使校企合作成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联合体。
第五,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企合作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在专业方面的合作外,还应加强合作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上课中把企业的规章制度等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内,张贴企业的规章制度;在校园内开展一些以企业冠名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宣传了企业的形象,提升了企业的感召力。
第六,学校应建立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校外实训管理体系。根据校企合作校外实训管理的需要,制订新的管理制度。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在实践中建立起来“234”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体系,即实训组织双流程(与企业的协调流程、对实训学生的管理流程)、实训安排三原则(校企合作原则、逆序设置原则、模块运作原则)、实训管理四重点(合作企业的选择与合作形式的确定、做好做足学生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注重过程监控及时反馈实训信息、加强校企间的来往和协调,做好教学调整工作)。通过制度规范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的管理,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七,学校应具备为企业做好培训工作的能力。一是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企业招聘员工后,要进行上岗前的培训,或对老员工进行新技术的培训等,中职学校应具备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能力。二是企业产品用户的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培训,既有利于提高实训基地的设备利用率,又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业务水平。
第八,学校应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1)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经济实体,师生共同参与生产和管理全过程,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实现就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目标。(2)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已熟悉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毕业后很快能融入职业环境。(3)逐渐提升就业岗位,使参加校企合作专业出来的学生就业岗位比其他学生的岗位好,收入高,提升的机会多,增强吸引力。
(二)校企合作实践的感悟
1.校企合作是校企之间实力的合作。校企双方合作的关系是平等互利的关系,但是没有一定的实力作保证,双方的“平等”、“互利互惠”、“双赢”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校企合作就难以为继。因此,中职学校要以订单式办学模式为抓手,以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训基地为重点,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朝纵深稳步推进;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狠抓教学质量,特别要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下工夫;努力构筑自己的技术和人才小高地,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这样才能与企业有共同语言。
2.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在现有条件下,校企合作能够持续发展,其本质上就是有赖于将双方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学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智力资源、设备资源、房屋资源等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中职学校要选择得当的项目与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获得“双赢”。
目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企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不能马上胜任企业的职能岗位,从而使企业把毕业生挡在门外;二是学生自身的期望值与实际能力不相符,间接造成学生就业困难。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设计不合理,使知识体系与岗位能力的要求脱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发展战略眼光,造成实践教学形式化。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还有一些教师虽有“双师”资格但无实践经验,对现任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在知识、技能的输出上形成误区,从而贻误了人才培养的良机。教学质量观念没有深入到每位教职员工的心中,一些教职员工没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师的主要精力发生了偏移,教学质量提高不快。
要扭转这种现状,首先要从转变培养模式入手。中央16号文件[1]对高职教育提出了系统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办学模式要求,明确提出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实现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学科整合,各职能部门成立专门的协调管理机构[2],对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培养途径、实践教学等内容进行探讨。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学做合一”和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最早提出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应加强校企合作,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紧紧围绕地方行业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分析与产业相关联的各专业能力要素,进行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相对应的课程建设,使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具有专业特长的比较优势。这种模式不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学生毕业时能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突出技能训练为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是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
企业“订单式”培养是一种校企合作新模式[3],即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方式,并与企业签订协议,学生毕业后可到该企业工作。对企业来说是量身定做,为企业提供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不断发展的业务需要;对学生来说则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三得,利学校、利企业、利学生。“订单式”培养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育才模式,为企业所认同。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与纺织设备生产企业联合办学,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相应的技术指导。通过企业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学生具备新型纺织机电设备产品的设计、开发、改造、维护和管理能力,对纺织机电设备生产及下游纺织企业机电设备的使用得心应手,为企业产品的推销和市场售后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订单式”培养模式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支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企业应用性项目研究,支持企业实施技术革新和推广,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突出办学特色,明确办学目标。学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共同培育学生。同时利用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的有利机遇,把工厂的问题带回学校,教师通过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产学研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只有拥有一支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培养技能精英提供有力的保证。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直接接触企业的高新技术,使他们的知识能量得到释放和发挥,不断丰富和积累教学经验;同时也让企业对学校的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
培养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技能精英,其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过去普通三年制高职教育一般采用2∶1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是两年半在校进行理论课学习和部分实践环节,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际毕业实习时间只有12周。在这阶段,部分学生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真正实践的机会较少,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计划,与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1∶1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着手研究和推广“2+1”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两年时间在校学习,一年时间实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比例有所增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但有部分学生和家长不能完全接受,他们认为第三年就“打工”,相当于提前毕业,既然如此,就应该改为二年制。但这样就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与三年制的高职高专教学目标也不相符。“2+1”教育模式不利于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学校也较难找到能同时接收大量学生实习的单位,弄不好就会变成“走过场”。
1∶1培养模式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1∶1,第一年以基础理论课教学为主,其余二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让部分专业课的教学搬到企业去,增设课堂现场教学。如纺织设备电气控制技术、纺织机械装备等,这样可解决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钩的问题,对于一些特定专业名词,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分批、分次、分阶段、分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具有很多优点:实习目的明确,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有针对性,减少了盲目性;实习与专业教学相衔接,在实习现场学习理论知识,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便于企业安排学生,一般企业不愿意同时接纳太多的学生,主要怕影响正常生产,但如果是少量学生,一般企业都能接受;学生家长满意,这样的安排虽然会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但学生能真真实实学到知识和本领,家长对此也感到满意。
1∶1培养模式的新思维就是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建立基准课程框架,对每门课程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缩减理论教学,在原则上引入理论课程教学以“够用”为准。学校应积极寻找合作单位,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效益,让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要建立相应的考勤制度,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不能随便离开实习岗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学校提供相应的报酬。通过改革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增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型实验,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操作,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会计 综合实训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89-02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授理论会显得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经常是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理论教学,又要注重动手操作实训,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对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探讨。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简介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该教学法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这种教学法主要是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教师边教、学生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践后理论或先理论后实践,而是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是一门实践及操作性都较强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在完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模拟实际工作业务的流程,熟悉从取得原始凭证到填制记账凭证,再到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这一账务处理流程。这就需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将课堂理论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训练中。这样,不仅能改善教学环境,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的精神。其次,现在大部分的中职生都较缺乏学习欲望,底子薄,自控能力较弱,主动性较差。但这些学生有他们的优点,就是脑子灵活,喜欢动手操作。这就需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首先,制订实训内容及要求。会计综合实训是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实训时间为四周,在第四学期开设,主要是面对即将外出顶岗实习的毕业生。该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商品流通会计、成本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后才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实训课,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会计综合实训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进行商品流通会计实训,另一部分是进行企业财务会计实训。两种不同内容的实训都是要求学生根据仿真的原始凭证及经济业务内容来填制记账凭证,依据记账凭证来登记各种账簿,做T字账,最后是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会计综合实训课中,教师将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会计主管、出纳、会计、复核等角色,根据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来做记账凭证。由扮演会计的学生填制记账凭证,由扮演复核及会计主管的学生对记账凭证的正确性进行复核与签字。让学生扮演各种不同的岗位角色,按照实际工作中的分工和流程协作完成实训内容。这种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是直观教学法。本课程作为实训课程,对于操作性强的实训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3D模拟动画财务流程图,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填制记账凭证内容时,可运用多媒体将真实的原始凭证投放到大屏幕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讲解,生动地展示记账凭证的填制过程。或者,可采用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演示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和方法,将纯理论的知识演变成动画,让学生一目了然。
三是任务驱动法。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目标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完成既定任务后又产生新的任务,这样循序渐进,不断完成任务,最终达到实训目标。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例如,在讲授记账凭证的填制这项实训内容时,教师首先设计了一个情境:班上的各位同学均是长城某公司的财务部人员,现收到销售单位开出来的销售发票据以做账,这时应该由哪个岗位去办理这一笔业务?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提出任务――由业务员填写一张支票用来偿还购货款,让各组讨论分析任务如何完成;当某位业务员成功用支票办理完业务后取得一张发票时,便极力表扬,“驱使”大家经过合理的方式完成前期任务。收到发票就交由会计审核后填制记账凭证,继续由不同岗位的同学完成账务处理程序。最后进行总结,逐一指出学生操作上的缺乏、对错之处,强调重难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下转第95页)
(上接第89页)
表1 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评定表
最后,进行教学评价。会计综合实训评价由三方面组成:自评、互评、师评。首先是自评,在实训完成每一个子任务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各自努力做出的实训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阐述自己的思路,自己给自己打分。其次是互评,即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其他组的同学来进行评价,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来发现自己做得不对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然后进行改正。最后是师评,教师的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主要是从学生完成实训的情况、实训内容的正确性、整洁度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团结合作精神进行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教师除应关注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外,还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学生需填写自评表,通过自评表,反思不足,进而以自信、积极的态度完成下一个任务。表1是根据评价体系制作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评定表,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
综上,在中职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习与探索的过程,理论与实践的合一,知识与技能的渗透,从而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纺织高职院校 机遇 挑战 对策
[作者简介]蔺俊(1969-),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江苏沿海开发背景下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苏教科规领[2011]3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41-02
我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高等纺织职业教育发展是基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的新形势下,纺织高职院校要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显著成绩,更要充分认清“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新一轮的发展。
一、纺织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1.办学总体情况。2000年前后,受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一些纺织院校出现去“纺织”化现象,陆续更名。例如,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与天津另一所高校合并,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截至2010年8月30日,全国2035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以“纺织”冠名的还有9所,其中高职院校8所,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等6个省,多数是在原中专按基础上通过合并或独立升格而成。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纺织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大幅提升,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发展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如下表所示)。
2.系(院)及专业设置情况。在系(院)设置上,规模较大的院校设置十个左右,规模较小的院校设置六个左右,以纺织、艺术、服装、染化、经贸、机电、信息系(院)居多,还有外语、建工、人文系(院)。成人教育得到重视,但总体规模不大;国际合作普遍开展,但成效不一,有3所院校独立设置了国际合作系(院)。在专业设置上,各院校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和依托地方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优势,形成以纺织、服装、艺术、染化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经贸、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相互补充、多元发展的专业格局,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需求。同时,还注意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如新型纺织机电技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影视动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从总体上看,专业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有效的对接,校企合作办学有待进一步拓展。
3.毕业生就业情况。从各高职院校公布的近两年的就业率来看,纺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就业率都在90%以上,有5所院校被评为省级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但就业对口率、就业保持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各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与地方支柱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毕业生十分抢手,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那些很多院校设置的大类专业以及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专业,如计算机、英语等,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对口就业难度较大,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4.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纺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层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高,名师、专业带头人不多;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三是兼职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当前纺织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机遇。一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确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二是纺织工业发展前景广阔。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为确保纺织工业稳定发展,国务院专门制定实施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这为纺织高职院校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各地加快高职教育发展政策利好。例如,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加强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建设,建成4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这些为江苏纺织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面临挑战。一是纺织高职院校数量偏少。截至2010年8月30日,在全国124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纺织院校所占比例不足1%。在立项建设的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纺织院校只有2所,占总数的1%。二是行业现实优势相对不足。高职院校的服务行业对其招生与就业有着直接影响,纺织高职院校大多服务于纺织、服装、染化等艰苦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办学难度较大,困难较多。三是生源竞争日益加剧。“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试行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分类入学考试,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探索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随着高校生源总量的逐年减少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生源竞争将日益加剧。
三、纺织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的对策
1.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一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学校理事会运行机制,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纺织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职员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学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构建学校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纺织企业紧密合作的模式。以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载体,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以改革创新、合作共建、凸显特色、提高质量为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二要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理事会指导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作用,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引进社会专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课程、就业等的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三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按照“跳出纺织看纺织”的发展思路,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路,提
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与国内知名院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校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
2.着力加强专业建设,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应对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新情况和纺织行业生产新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新制度,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二要优化专业设置。积极策应地区发展战略,强化纺织、服装、艺术等重点专业,设置紧缺专业,培育新兴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学校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三要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参照纺织、服装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符合纺织产业调整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嵌入到学业考试的课程教学之中,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3.着力优化人才队伍。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加大教师境外培训和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培养计划,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办法,加大专兼结合柔性化教学团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二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以建设创新、创业、创优的“三创型”管理团队为目标,着力培养创新理念,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优活力。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管理岗位,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加大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着力打造一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管理、敢于负责、严于律己的管理队伍。三要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认真搞好岗位设置,完善岗位聘任和分配方案,坚持按岗聘人、以岗定薪,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教职员工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分类业绩评价办法。
4.着力提升服务能力。一要打造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以生态纺织、生态染化料、家用纺织品与服装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研究所为依托,构建科技研发平台;以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依托,构建社会培训平台;以校企共同体为依托,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牵头组建行业或地区职教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平台,不断拓宽服务路径。二要强化产学研合作。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学校产业教授,与企业合作技术研发。三要拓展成人教育。利用纺织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中心和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等实训基地,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扩大成人教育规模,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和人才优势,按照企业需求,积极开展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社会贡献率。
[参考文献]
1.1对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认识不全面创业教育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和老师来说都很新鲜,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创业只能是就业指导的一个方面,有的高职院校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等。这种功利性的创业教育思维造成很坏的影响,当前人们功利性的创业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一是创办企业论,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高等学校教会学生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二是第二课堂论,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和创业风险投资家论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创办科技园、创业园或孵化器等。
1.2创业教育课程成熟度低。目前,高校有一部分人在做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从学科角度看,创业教育是众多学科的综合,但是我国当前还没有设置创业学专业,学科地位边缘化,这直接导致创业课程缺乏专业支撑,不能发挥学科优势。目前主要以选修课为其主要形式,课程成熟度低,教师讲课基本上单枪匹马,各自为政,没有学术梯队,缺乏后劲。
1.3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比较系统、成熟、具有一定特色的创业学理论,创业需要专业、系统的指导。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有创业愿望学生及相关领导重视创业教育,更需要能够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创业指导老师。应该说高职院校创业指导教师极度匮乏,教师主要是先前从事管理类教学或从事学生辅导员或就业工作指导的老师。这类老师绝大多数无创业经验,属于创业教育的理论型老师,很难有效对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遇到具体问题进行指导。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思路
创业理论教学是创业知识概述,以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以及创业者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教学目标设计创业知识教学模块。创业模拟是创业模拟演练,通过项目驱动(任务驱动)方式开展模拟演练课程,并最终以形成创业计划书设计教学模块。创业实践是创业实战训练,以学院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为支撑,以各类高职创业竞赛为平台,逐步形成教师或教师创业团队带领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的选择、评价、计划、开办和推动的模式,实现师生共同参与自主创业“教、学、做”全过程的目的。因此本文选取创业模拟演练模块开展设计,分析该模块的基本目标、知识要点和学时安排。
3.“模拟公司”互动化实习方式的创业演练课程的整体设计
2009年2月,盐城纺织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利用“中国创业实习网”网上架构的一个第三方实习平台,开设《创办企业实习》课程,学生从创业团队的组建、运营管理到运营总结模拟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增强创业能力。盐城纺织技术学院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3.1“模拟公司”互动化实习方式
“模拟公司”起源于50年代的德国,在人为的仿真环境中模拟经济活动的组织,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自主组建模拟公司,然后在一个仿真的办公环境里,充当公司的雇员与其他模拟公司人员进行仿真的企业商务运作与管理行为的模拟。学生在模拟公司的各个部门(包括行政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采购部、市场调研部、商务部等)的轮流实训,使得真实企业里的商务活动和管理行为均能得到充分的模拟。模拟公司互动化实习方式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具有职业性、合作性、自主性及实操性等特点。
3.2课程目标
创办企业实习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创办企业实习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让学生进行虚拟创业与公司活动的综合实践,建立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以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创业活动,学会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经验来分析和解决创办企业中的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创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3课程内容
创办企业实习基于创业的基本过程和核心工作任务,在“中国创业实习网”的虚拟经营环境中,借助指导老师的辅导有计划地形成和修订自己的商业计划,通过8个创业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业模拟体验全过程的训练,强调实操性、实务性和实用性,涉及创业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创办企业实习模拟演练课程的整体设计包括8个单元,36个课时。团队组建实训项目(6学时):组建模拟公司团队,公司组织架构及团队建设方案制定;市场调研实训项目(6学时):选择公司目标客户群,并进行目标客户群的需求分析,确定细分市场,制定营销策划方案;创业计划实训项目(4学时):创业计划书的编制,开业准备的基本方面;银行业务实训项目(4学时):开立临时账户、开具银行征询函、银行贷款业务、会计事务所验资;工商注册实训项目(4学时):企业(公司)名称预先核准、订立公司章程、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实训项目(4学时);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金缴纳、报税查询2、运营交易实训项目(8学时):公司介绍、装饰店铺、商业信息、产品、交易管理;岗位总结(2学时):要求学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模拟公司”运营结果进行总结。
3.4课程的特色与创新
3.4.1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实践平台综合性
“模拟公司”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大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的竞争机制、游戏机制、互动机制、评估评分机制、自主实践和创新平台。“模拟公司”通过仿真的工作环境,将学生带入到实际的工作中,边学边用边记,学生可以在整体的教学环节中都保持一个高度认真的学习状态,从而自然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3.4.2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课程建设核心目标
“模拟公司”互动化实习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历经公司创建和经营整个过程,一方面消除了学生对创建公司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另一方面,又树立了学生的创业意识,懂得了如何把握发展的机会,增强了成就自身事业的信心。课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专业找出或总结出创新思维的案例,在课堂上和其它同学一起分享,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保障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缺乏社会经验、资金与人脉,创业必定存在很多困难与风险;创业教育可以为学生创业团队在项目选择、市场分析、制定计划、市场营销、财务分析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实现创业的目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具有一定的保障作为基础。
4.1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创业教育课程成熟度
学科地位的边缘化造成了创业教育的执行标准不统一和受重视视程度不高的现象,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明确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设立创业教育学科,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使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具体执行有据可依,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才会清晰,创业教育课程成熟度才能得到提升。
4.2加快创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培养步伐
创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系统、专业的指导,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需要能够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的一线创业指导老师。我们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专职老师应加大进修培训力度,对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有较深层次的研究,能针对学生实际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具有企业高层管理经验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兼职老师队伍应相对稳定以增加教学经验。
4.3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实践导向下的训练绩效差的问题,依据调查了解和教学总结,以工学结合为宗旨,从课程整体设计,立体实训教学,能力目标达成三方面入手,探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立体商务“实境”,使学生沉浸在真实的商务氛围中,通过参入,操作以便能更直接,真实,完全地适应未来的工作氛围,内容并获取岗位知识、技能。
【关键词】
高职教学;商务英语;立体实训;实境耦合
1 引言
商务英语在高职或本科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者一门核心课程,旨在以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理论尤其是经济贸易等知识技能的综合叉学科。从语言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中的一种,也称为特殊用途英语,而非普通英语(EGP)。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务英语就是从事或即将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士所要学习和掌握应用的专门用途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商务英语承担着为各类企业输送有关商贸,涉外岗位基层管理者的重任。
据教育部16号文件指示,如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如火如荼开展。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目前商务类毕业生缺少的4个项目(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外语水平)中认为缺少合理的岗位知识技能的比例最高达56%。由此可以看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来指导教学,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凸显高职高专的“学以致用”本质,培养出适应市场岗位群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高职院校把商务英语作为商贸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而开设的课程教学问题。笔者基于充分了解及多年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心得,结合多家高职院校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明确指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论文重点阐述了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内涵和深化实训容量,实施新的沉浸式立体实训教学,引进或修正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的立体商务“实境”,在突破传统的角色模拟情景教学活动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尝开展“实境耦合”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朱节光,2008)。“实境耦合”并非简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它特别强调校内外训教环境的“实境”,从而行动导向教学,教-学-岗位操作实训立体统一,真正培养商务类的应用型人才,飞越学校与岗位之间长久以来固存的难以逾越的学而无用的障碍。
2 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基本内涵要求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是以商务为本,英语为语言载体,综合经贸多种知识的一门课程。不能为学英语而学习,成为英语专业的翻版,而要学会如何更好地用英语成功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英语为辅则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的内部机制学习,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语言基础上。当然,也要重视这方面的基本功,只是这种在语言能力上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不应过高,因此商务英语的教学应该定位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超越“语言能力”的束缚,走向语言学习的更高阶段一一交际能力的培养(张慧,2005)。所以商务英语的教学要以商务为纲,英语为语言媒介来开展。
2.2 基本现状
理论上而言,我们乃至整个社会都已意识到,高职教育应遵行“学以致用”的根本原则。而现阶段,商务英语教学实际上还是老旧地在课堂上培养语言技能,间或采用语言情景下模拟训练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而学生商务实践动手能力却十分差。基本现状归纳如下:
(1)课程设置仍停留在“英语+商务”的阶段且侧重英语而非商务。英语专业课累加商务理论课,不整合,不设实务,应试多多;学生累且没有亲身实践商务活动,踏上工作岗位后对实际工作内容一无所知。学生又往往持“证”如单证员,跟单员等证书却不具际技能。
(2)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低。常言道,教师一桶水授生一捧水。言外之意是说,教商务英语的教师,自身懂英语,但是未必懂商务,故教之不详。合格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通英语晓商务且有实际从业经验,方可教出合格的商务人才。
(3)实习实训内容空泛,流于形式。许多高职院校为应付评估,或者是出于其他一些原因,象征性的与一些商家或企业签署空头协议,建立实训基地,实习实训也是走走过场,敷衍了事。个别院校的智能仿真实验室更是摆设。结果是培养了一大批只能纸上谈兵却手脑麻木的的毕业生,背离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4)符合高职商务英语应用人才培养的教材亟待出笼。各类商务英语教材玲琅满目而以高职能力为本位的综合训练为内涵的教材却没有。
2.3 解决存在问题的突破口及对策
鉴于以上现状,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重要切入点,竭力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校企融合、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活动,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有效的进行应用能力的培育。工科类院校当然比较顺利实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但是对于文经管尤其是贸易类如商务英语而言,工学结合的模式基本难以企及或不可能深入开展,也不可能订单式培养。目前我们任教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是在教室中进行,与岗位,市场环境相差太远,教与学基本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其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要突破固有的局限,笔者认为首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主导教学改革。其突破点和对策有:
(1)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立足区域经济特点,确立培养目标为通实务的复合型商务人才。以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为例,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一五”期间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若干意见》(浙教高教[2007]188号)文件,在丰厚的外经贸需求土壤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岗位群所需专业知识技能目标,培养外语强,商务技能强,上岗后融入性强,知识技能应用力好的商务英语高职生。
(2)教学中重知识,但更重实务训练,要以各种有效的立体训练带动商务综合能力的提升。首先是夯实外经贸的外语知识基础,然后以从语言技能的模拟商务情景训练转向有目标的以实际产品为轴线的立体商务实务训练。这一环节是人才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要紧密渗入岗位能力训练,让学生从晓理论到基本熟悉主要商品的专业知识,课堂训练、实习实训实时进行,让学生对专业指向的岗位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沉浸式立体式训练,基本实现毕业后在行业上岗独立操作。这就是说商务英语的学生不仅要懂点英语还要熟练地以英语为载体进行商务活动,摒弃入世后在岗位上仍需较长时间的艰辛的训练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笔者思考的有效教学模式也就是“实境耦合”的立体综合实训教学模式。
3 突破性的商务英语“实境耦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理念及原则
依据教育部16号文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深深体察到,高职的教育必须走职业技能优势化发展,知识能力为岗位应用服务的基本路线。在充分了解现状和学习工学结合等高职教改模式理论的基础上,从商务英语课程个体特征出发,首先是认同并且很大程度上接纳工科类“工学结合”的模式,尝试企业经营内容进教学内容,坚持语言和商贸理论为基础,侧重商务实践教学的开拓,突破传统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商务情景模拟实训,把企业,岗位,教学内容纳入到整体设计中,实行学工贸融为一体的立体实训模式,既所谓的“实境耦合”教学模式。其根本理念为“学以致用,应用导学,氛围熏陶,技能为本”十六个字。
3.2 “实境耦合”教学模式的内涵建设
首先,该教学模式尝试以大量的真实商务活动和情景下的知识技能融合性的训练。依托课程整体设计,较大程度地剥离了理论教材,采用仿真加真实情景下的系统训练为方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商务英语知识向商务英语能力进行转换和实际应用能力。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课程设置划分为三个模块:语言基础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商务应用能力模块。三个模块呈递进式推进。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评价或衡量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是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够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处理并解决问题。因此,课堂内校园内实训基地内无时不有学生参入的真实活动如English Party或者English Corner,以及营销实训,专业展销会等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积极促进社会性和岗位活动的参入度的提高。
其次,根据课程设计方案,引进或编写学工贸融合,产品导向项目活动为基础的大量融入实训的新教材。如设想“Trade Fair”这一模块设14课时,其中4课时用于课内教学,2课时用于模拟展会,2课时用于网上填写参展申请表和网上资料搜索,6课时用于实地参展,在这一模块中,实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高达70%。
再次,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教、学、做融为一体,师生企业员工兼具一身,教室,贸易公司,实习基地协作进校园。设想我们以纺织品为主要产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某纺织品公司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参与整个外贸出口业务流程,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同时,基地公司在专业教研组设置分公司办公场地,师生依托公司商务平台以实训项目为内容真正融入到现实的商贸活动中,实现教学-商贸-产品服务一体化的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
当然教师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下一步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活动作好铺垫。口语实践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要顺利地使学生从单向表达向双向交流过渡,并成为商务活动的主体,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教师或学校则最大程度的创造模拟环境或真实环境,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企业活动企业专家时时地进“教室”,商务英语的教学与真实的商务活动开展高度融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最后,我们应在核心部位既教学实训环节做到如下几点:1)单项实训过渡到综合实训。单项实训是针对某一岗位的需要而进行的某一项技能的训练;2)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相结合。课内实训指的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如示范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学生通过反复练习,习得基本的语言技能技巧和问题处理方法。课外实训指的是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独立进行的商务实训;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尤其是我们要将校内与校外实训结合起来,把学生组织起来,到工厂、企业、外贸进出口公司、银行、码头去参观,也可以请那里的有关人员、专家来校讲学,使学生对于商贸活动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还要企业活动进校园,学生学习进企业,参与环境下的岗位事务。这些活动要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们把注意力都放在情景下应用技能上,从而实现以语言为翼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积极培养,有效弥补传统商务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轻实践,重模仿轻融入的劣势,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尝试“实境耦合”的教学模式。
4 结语
实境耦合式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不仅优化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机制,更使实训具有实际可操作管理性;它证实了文经管类专业借鉴工学结合经验的可行性。商务英语课程应该而且必须走出三尺讲坛为中心的教室,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在单纯的情景模仿上深化到专业框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特定产品或服务为人才群的特定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把文科经贸领域的人才培养成好“技师—熟练商务师”,毕业即成为经贸领域直接上岗的应用型人才。
毋庸置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我坚信,凭着众多的商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求索和共同努力,我国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一定会赶上国际商务英语教育水平,培养出一批批真正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来。
参考文献:
[1]谭惠娟.商务英语教学与功能法教学[A].外国语学院学报[M].1999.6
[2]蔡芸.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3]]杨盛林.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4]陈勇,肖云南.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理念及教学目标确立问题[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106.
[5]江春,丁崇文.商务英语教师素质调查报告———商务英语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6]张慧.“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情景的模拟[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1).
[7]侯云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04).
[8]郑淑媛,郑辉英.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探讨与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9]牛节光.学院“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发展与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
[10]基于能力、面向岗位群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辽宁高职学报,2009,11(2).
(注:本文荣获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09年年会交流论文三等奖)
关键词: 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 基本原则
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在国家政策与项目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地域分布、地区差异、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原因,还有不少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甚理想,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开展校内实训基地的研究,可以使高职院校的决策者提高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及校内实训基地的认识,有助于他们把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指导。
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律必须满足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数量、质量方面的要求,必须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理解和应用,必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发展。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建立在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且是对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以及对经验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抽象的结果。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的行动指南、依据或总则。有了科学原则的指导,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就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以下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仿真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培养。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场所。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按照工作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从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仿真性要求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保持先进性,否则学生接受的技能训练就无法达到真实的企业技术水平,在其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校内实训基地兼有教学与企业经营的双重性,是学生进入企业前的准备教育,所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准企业文化氛围,这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生产经营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让学生尽可能了解所学专业对应岗位的基本要求。
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在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无法提供所有专业的设备和生产工艺流程、材料等,可是学生要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对某一领域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情况都有所了解,因此,建立虚拟的场景和图像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或者其他形式的模拟技术来模拟生产过程、设备结构和运转情况,直观地把复杂的问题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尽快清晰地理解生产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原理。
2.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校内实训基地无论在空间,还是在时间上,都要既向学生开放,又要面向社会开放,不能让其成为学校某个系所、专业的特定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为学生服务的,要让学生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自主自发地学习,认真完成实训项目,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在时间上,校内实训基地要实行全天候开放,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实训室要有专人管理,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锻炼需要,随时到实训室进行训练,保证学习的积极性不受影响。校内实训基地要面向教师开放,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要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比如,为社会培训技能人才、推广新技术和直接完成某些服务项目。校内实训基地具备多种功能,如果开放性不够,就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造成资源浪费。开放是共享的基础,是合作的前提,没有充分开放,实训基地的共享性就无从谈起。
3.共享性
所谓共享,是指对现有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使其优化组合,达到合理配置。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之所以要具有共享性,是由其基本功能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贯彻产学研结合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进行监督和检查,提高设备投入的综合效益。使用者不同,发挥的功能就有可能不同,但是所需的软硬件设施等资源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要从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尽量按照产业群、专业群集中布局和建设,不一定要与校内所有专业都一一对应。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设备的分散重复购置,使资源共享,提高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保障设施配备齐全,达到相当的规模,有效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对促进技术交叉和提高研发生产的综合能力。校内实训基地的共享性是目前基地建设中普遍重视的问题,要尽可能做到与其他专业、院校、企业实现资源共享。
4.生产性
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进行教学管理,企业进行生产组织,教学与生产同步进行,实训的内容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中,按照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真实的产品,按照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多维度的考核,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动力,有利于实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缓解师资紧缺问题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配备与企业生产相一致的实训设施,但由于企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要实现与企业同步发展,需要更多的投入,“消耗性”实训加剧了对投入的需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基地的运转以真实产品为载体,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有利于实现基地设备投入进入良性轨道的目标。通过生产性实训,可以逐步锻炼出一支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并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建立“双师”结构,使学校教师资源紧缺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参考文献:
[1]张承斌.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05.6.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 在分析《服装款式设计》教材改革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服装款式设计技能知识的显著特征是与服装生产活动紧密联系,是生产性的。并以连衣裙款式图的表达为例,探讨实施生产型教学模式的市场需求,为《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在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款式图;教改;生产化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8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74-02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简介:汪洪(1980- ),女,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服装款式结构设计与应用教学工作。
《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定位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主,以企业一线的服装款式为载体,这就要求在开设专门的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表现比较直观的款式图为主体。而款式设计技能知识的显著特征是与服装生产活动紧密联系的,是生产性的,离开了企业生产活动和实训项目,大部分款式设计便失去了意义[1]。如下通过企业调研、教材编写情况改革、《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实施和成果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连衣裙款式图的表达为例,探讨实施生产型教学模式的市场需求,为《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在中职服装专业课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企业调研和企业对款式设计图的要求
为了解现今企业所需求的设计人才情况,我校对服装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得出如下几方面的共识:
提升产品品牌需要有商业价值的设计人才;
服装企业需要正确认识设计人才;
有敬业精神的设计人才是品牌的宝贵财富;
服装教育贴近市场需求刻不容缓。
对于服装企业来说,重中之重的款式设计图,他们有哪些要求呢?答案并不复杂,结构线画清晰就可以,不必太艺术化,工厂要的是实在的东西,工整的结构线就是缝合线;尺寸标注,特别是口袋之类的细节要画在旁边,以方便版师打板;要把你的设计交代清楚,一根线从哪里开始到哪里截止,不要拖泥带水;画款式要画正背面,画平面,不要画立体。如果可以,你也可以画一个效果图,旁边再画款式图。对于企业而言,款式图重要一些,效果图只是能让你的款式图更出彩;款式图要画正反面,可以的话要标明具体工艺,这就是完整的设计啦。
以上的具体细节要求,都是通过企业调研所得。贴近市场需求的教学刻不容缓,应把教材改革放在第一位。教师和教学团队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编排出相应的课程教材,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2 《服装款式设计》教材改革实施条件
《服装款式设计》是一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核心课程,它是随着服装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服装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服装款式项目为依据,重点掌握服装款式图变化设计、色彩配色、图案运用、面料表现和民族风格等,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它非常适合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设计到能够完成整件作品的表达。《服装款式设计》课程在专业教学上,起着奠定基础的作用。教师和教学团队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对任务举一反三,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材实施需要具备中职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课程性质、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3]。
2.1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各中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学生的摇篮。它涉及面非常广,从招生对象到就业分配贯穿始终,是各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例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本地特色产业、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并与企业开展合作式办学、订单式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其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定位适用,课程性质合理、实习实训基地充足、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以及所有特色专业等都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展开。
2.2 课程性质
《服装款式设计》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服装搭配师助理等岗位工作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服装设计师助理、服装搭配师助理工作中常用的手绘款式图、色彩图案配色等知识,具备手绘,设计,配色能力,使毕业生能胜任服装设计师助理、服装搭配师助理等岗位。为学习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设计方向专业课程及电脑设计类课程作好准备。
本课程为服装设计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课程《电脑款式设计》、《成衣设计》、《服装品牌赏析》和《毕业设计》提供了学习上升空间。
2.3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国家服装设计与定制工职业资格证书(四级)的具体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服装设计类岗位工作群任务为主线,构建服装款式设计项目教学课程,按项目教学来设计学习过程,以项目化知识为主线构建款式设计课程,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过程。通过款式、色彩、图案不断的变化,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将该课程设计成项目引领型课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手绘、设计和配色等技能,逐步形成相关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目标是依据国家服装设计与定制工职业资格证书(四级)的具体要求鉴定理念,让学生掌握手绘、设计和配色能力。立足这一目的,课程结合中职学生的能力水平,依据中职职业技能要求制定课程12目标,这个目标分别涉及的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等内容。教材编写、教师授课和教学评价等都应依据这一目标定位进行。
依据上述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从零部件款式图绘制、下装款式图绘制、上装款式图绘制、服装图案与色彩运用、服装面料表现到民族风格服装六个大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以常见款式划分为主线构建项目化课程,根据任务安排和知识技能顺序来设计学习过程流程,使课程内容能够更好地与实践工作岗位相结合。并尽量把设计、原理和技巧等知识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可在真实的实训场景中进行,也可在学校多媒体实训中心通过PPT的方式进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媒体、视频和示范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创作能力和绘制能力,使学生在看中学,学中绘,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目的性。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践手绘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际动手技能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设计不同的知识技能,以项目划分和任务分解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通过任务引领、案例分析等活动组织教学。在学习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任务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包括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知识贯穿、实际动手和结果检查等内容。
每一个项目的学习都以知识技能为载体,以任务为中心整合所需相关知识,实现“看中学,学中绘”的理实一体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提高款式手绘实践动手技能。本课程总课时为110课时。
3 教材改革实施
本教材以中职学生为对象,内容简单易懂、逐级递增、由简到难。每件款式都配以详细的步骤分解以及图片注释,让中职学生比较直观地去掌握款式图的表达方法。以企业一线的服装款式作为载体,根据教、学、做合一教学的项目化设计和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设计了从根据人体比例绘制服装局部设计的表达到男女上装款式图的表达、从图案色彩的认识到民族服装认识等技能实训项目,在编写的每个项目开头都设有“学习目标”以及项目描述,以明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便于自学[4]。
3.1 教材课程目标
3.1.1 知识目标
能描述不同类型服装的款式特点,判断不同图案和色彩运用效果,鉴别各类面辅料风格特征,并能描述民族风格服装特征。
3.1.2 技能目标
能绘制不同类型服装款式图,对服装进行合理配色与图案运用;能运用绘画工具绘制不同风格的面料,绘制设计具有民族风格服装款式。
3.1.3 情感态度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养成细致严谨的工作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3.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置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与学习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准备到针对企业的岗位需要,以培养专而精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宗旨。如连衣裙绘制内容中,该任务主要是掌握连衣裙款式图绘画比例,对连衣裙款式特点及分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并能绘制出完整的连衣裙款式图,并认识连衣裙外型特征及设计要点。让学生了解连衣裙流行款式的设计图表现,培养学生具备连衣裙款式的资料收集、款式分析等能力。
3.3 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从任务描述、任务目标、任务准备、任务步骤、任务作品展示、任务评价、任务总结到针对企业的岗位需要,以培养专而精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宗旨。如连衣裙绘制内容中,以任务目标为例:能描述连衣裙款式特点及分类;能识记连衣裙款式廓形;能绘制低腰、中腰、高腰连衣裙比例关系及分割线设计;能绘制A型、S型、H型、T型不同服装廓形。
4 结 语
《服装款式设计》教材在编排之前要对企业进行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对课程性质进行探讨,对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对实训场所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安排。以连衣裙绘制课题为例探讨教学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实施以及具体方法的布置的尝试,有利于学生能对任务举一反三,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更有利于学生自学。服装企业为本教材供了设计作品及企业一线款式图资料等,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贴近市场需求,提高了职业教育生产化,增强了人才储备、就业、岗位需求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涵.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15.
[2]李桂霞,张一非.高职教育多元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2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