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痕迹检验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痕迹检验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痕迹检验论文

第1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痕迹检验 交通事故 鉴定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93-01

交通事故的鉴定是在车、人与载重物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寻找鉴定依据。交通事故的鉴定利用三者留下的痕迹进行检验、分析和鉴定,来还原当时事故现场,从而给出公平、公正的鉴定结果。交通事故由于其特殊性与其破坏性,事故现场基本上是根据事故遗留下的痕迹来进行追踪,为交通事故的鉴定提供依据。

一、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

通过事故遗留下来的痕迹检验,确定责任人与其他与事故相关的人之间的联系,可以判别该事故是否属于交通事故的类别。交通事故遗留下的痕迹一般都有车辆轮胎爆破、车辆行驶速度、车辆与人运动和驾驶者身份不明的共性,通过对于车辆、人和路况遗留的痕迹进行比对,这些细微的痕迹可以还原当时的事故现场,解决事故发生后的信息不详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判别事故的性质;痕迹检验的过程中,根据事故承受方的痕迹与事故责任者的车辆、人体或路面的油漆、橡胶或塑料等碎屑进行比对,从而可以确定事故责任者是否是统一主体造成;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必然因为相互碰撞而遗留的痕迹,根据车体遗留的痕迹可以判别车体触碰的客体的外在形象。其车体遗留痕迹的外观可将其分为立体痕迹、表面痕迹、整体分离痕迹;按痕迹特征分为静态痕迹和动态痕迹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痕迹类型的识别,可以判别事故碰撞的接触方式、部位、角度和车辆的行驶方向和速度,清楚的还原事故的发生场景,分析事故的主因,根据相关的交通法规,对交通事故主体的责任进行鉴定。

二、交通事故的痕迹与其应用

1.地面轮胎痕迹

交通事故必然会留下车相对于地面滚动或滑动的痕迹,由于车辆轮胎的不同与车行驶的方向、角度和速度的不同也会遗留下不同形态的印记。轮胎的印记的花纹、长度、宽度、起止点等信息数据都为交通案件提供很多的线索,对于还原交通事故的过程,分析事故的主要原因,逃逸车辆的类型、数量、事故行驶速度与逃逸方向等问题的判断都有所帮助。

2.车体痕迹

交通事故中车体与其他物体相撞遗留下的各种痕迹,根据痕迹的不同形态,可以判别出交通事故的性质,肇事车辆的客体,相撞的部位和程度等信息,从而为判断事故的主要原因提供相关依据。车体相撞的不同过程所遗留的车体痕迹个并不相同,根据痕迹的特性可以推断出事故的发生过程,甚至可以间接的了解到肇事者当时的行驶状态,是否存在违规现象。

3.路面痕迹

交通事故中车体、人体等客体与地面接触,会遗留下痕迹,根据这些痕迹进行推断可以获悉很多信息。路面痕迹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勘察,一方面是交通事故中碰撞期间遗留的痕迹,车体与车体的碰撞、车体与人体的碰撞等遗留的痕迹;另一方面是碰撞之后车体和人体的滑动的痕迹;还有就是事故后有可能出现肇事逃逸现象,其逃逸车辆和逃逸者在地面遗留的痕迹都属于路面痕迹的范畴。

4.人体痕迹

交通事故中人体与车辆和路面相互碰撞必然会遗留下痕迹,该痕迹主要分为体表痕迹和衣物痕迹,这些痕迹可以追踪人体事故现场的动作和心态,从而推断人体的受伤过程和时间,判定事故车辆的类型和双方客体的责任和损失鉴定。 除此之外,还有车体爆炸、燃烧或人为的痕迹等,这些痕迹都需要从细微处着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为案件的判定提供多方面的线索。

三、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鉴定中应用的几点见解

1.注重综合分析应用

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案件需要多方面的佐证来判定事故的性质和责任鉴定。在检验车体、地面轮胎、人体和路面痕迹的时候也应该对现场路况、时间段、碎片散落面积、肇事者开车的精神状态、反应的速度、刹车的力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再加上旁观者的证词等综合分析整个交通事故的发生过程与成因,做出公平、客观、科学准确的事故鉴定。

2.建立强大的技术性人才队伍

痕迹检验不仅仅需要一般案件人员强有力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洞察能力,还技术上的支持。目前我国小城市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于专业性的认知还十分贫乏,急需培养专业性人才来提升交融管理部门的对交通案件的鉴定能力。其次除了对于人才的缺乏,我国还缺乏专业性设备,其检验设备存在严重缺乏和落后现象,急需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相应的设备和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提升交通部门整体人员的痕迹检验的综合技能,为交通案件的痕迹处理带来便利。

3.增强交通管理部门对痕迹检验的意识

交通部门对于交通案件痕迹鉴定的意识薄弱,痕迹检验一直不受交通部门的重视,案件鉴定过程中痕迹线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会降低交通案件的破案率和公正性,不免有失偏颇。将同部门应该定期开设痕迹检验的相关知识课程,在交通部门中普及焊机检验的基本常识的同时,也增加破案人员的痕迹检验的意识。

4.增加痕迹检验的数据库

在交通案件的数据库中增加痕迹检验的的项目,整理之前交通案件的痕迹的发现、检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记录再按,丰富痕迹检验的数据库,为今后交通案件中痕迹检验积累经验;其次是总结国外痕迹检验的经典案例,提升国内的交通案件的破案水平;最后是将这些痕迹检验的数据库进行总结归纳,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之一,对交通部门的成员进行普及教育,增加痕迹检验的使用性,培养破案人员对于痕迹检验的兴趣,从而提升交通部门痕迹检验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仅人们的生活水品有质的提升,我国法律法规也逐渐趋于完善。交通事故中痕迹检验成为事故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越来越受到交通部门的重视。经过痕迹检验结果的分析,交通事故的鉴定也越来越公正、全面和准确。随着痕迹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痕迹检验的逐渐重视,交通案件的破案水平也不断提升,有利于实施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 李丽莉.几种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类型的鉴定要点[J].中国司法鉴定.2011(5).

[2] 赵必鸣,李平飞.车体痕迹鉴定在交通事故成因认定中的应用[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2).

第2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足迹 足迹检验 步幅特征 步态特征

足迹是受人体结构形态制约的足或足着物与承痕体接触所形成的痕迹。现场上遗留足迹多,其隐含的信息量大,每一个足迹都与行为人的活动密切联系,它储存着形象痕迹特征、行走习惯特征和附属特征等信息。而且,现场上遗留的单个足迹或成趟足迹都能反映行为人的人身特点。通过对现场足迹的分析,有助于对行为人的人身特点进行刻画,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以下从六个方面研究如何根据足迹分析为人的人身特点。

一、根据足迹判断行为人性别

男女由于性别的差异、生理的不同特点以及社会生活条件和劳动状况等不同,其脚印特征也有不同的反映。分析其中差异,有助于通过现场足迹判断行为人的性别。

(一)男性足迹的反映特征

男性与女性相比,身材较高大,骨骼较粗大,脚也较大较长,脚弓较高,步幅也较大。男性赤脚一般在23cm-26cm之间,即使是相同长度的男女脚印,男性脚掌宽大于女性;而且男性脚印在现场的反映的起落脚有力,跨步大,步宽较窄,蹬、踏、压痕反映很明显,压力不均匀;多出现作用力强的习惯痕迹特征,如磕痕、挖痕等。

男性鞋长一般在23.5cm-30cm之间,多为三型、三型半、四型;鞋底边缘相对不完整,前尖外侧和内纵弓多出现虚边。鞋底总体结构和各部花纹都较宽、粗。

(二)女性足迹的反映特征

女性与男性相比,身材矮小,骨骼较短小,较窄而短,脚弓较低,骨盆低而宽,体较轻,起落平稳,步幅平稳,跨步小,外起足或偏外起足多,特别是城市女性。留在现场的立体足迹较男的浅,压力均匀,弓压较宽,周边边缘整齐;多出现作用力弱的步态特征;一只足或双足内侧能形成推痕、拧痕及内滚压痕。

女性鞋底长一般在21cm-25cm之间,多为二型、二型半、三型;鞋底总体结构和各部花纹均较窄,花纹细且好看,特别是成年女性,穿鞋讲究。

二、根据足迹推算行为人年龄

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体的身理机能会随着改变,随着身理机能的改变,人在各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各种身理行为均有所不同。其中,较明显的就是行走时的步态特征的变化和赤脚形态的变化,因此,根据人足的这种变化,可以帮助推测行为人的年龄阶段。

(一)根据赤脚形态推断行为人的年龄阶段

年龄与赤足形态有着密切联系,人在不同年龄段赤脚的形态都有所不同。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脚弓逐渐变宽,外侧边缘逐渐变直。五个趾头的形态从母趾开始由前到后的趾头顺序由原来的圆锥型逐渐向鼓圆、椭圆、三角形变化,趾肚也由丰满逐渐变为扁平。脚跟的形态在青少年时期,跟中心部位好像充气的小皮球随着年龄增长,由充气的小皮球变为半充气的小皮球,最后变为泄气的小皮球,到了老年,脚跟日渐扁平。

1.16-28岁赤脚形态及其印痕特征。由于人年轻时肌肉较丰满,皮肤细腻,纹线明显,完整;脚趾伸展正直,各趾形态呈圆锥形或圆鼓形;脚掌前缘呈平滑的弧形状;脚弓稍高,其印痕较窄;脚跟呈圆锥形。

2.29-50岁年龄段赤足及其印痕特征。中壮年时期的足底线肌肉健壮均匀,纹线较粗,开始出现皱纹;脚趾形态逐渐由圆鼓变为椭圆,脚趾的排列状态由母趾和第二趾向小趾方向倾斜、挤移;脚掌前缘开始呈现凹凸现象;脚弓逐渐变低,其印痕逐渐变宽;脚跟逐渐变鼓圆。

3.50岁以上年龄段赤足形态及其印痕特征。老年时期的脚底肌肉萎缩,皮肤松弛,皱纹较多;母趾呈三角形的蛇头状,各趾形态呈前尖后扁,趾节变平,三趾和四趾也向小趾方向倾斜、挤移;脚掌前缘呈凹凸不平,掌部也变平;脚弓印痕变宽,外边缘较直;脚跟皱扁,板结,没有弹性,像泄气的小皮球。

(二)根据步法特征推断年龄阶段

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各个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步法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反映具有规律性,随着年龄增长,步法的步子由短变长,再由长变短;步宽由宽变窄,再又窄变宽;步角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抬脚由低变高,再由高变低;脚底压力由前掌向后向外转移;蹬挖痕由明显变模糊,逐渐转为挑痕;摩擦痕由出现到消失,到再出现并加大。

14-17岁少年阶段的步法特征:由于腿部肌肉正在发育,力量不足,这一阶段的人的步法特征出现一些不稳定特征,如运步多但不规则,步行线弯曲较大,步长长短不一,但这些不稳定特征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稳定。总体来说,少年时期的步法特征中,步宽较宽,步角较小,内收或直行多,少数出现外展,起、落足有力且快,常伴有蹬、挖、抠、抬痕,并且由于身体重心往前倾,导致掌重压点往脚掌移,母趾痕前内侧压痕明显。

18-29岁青年阶段的步法特征:在这个年龄段,人的各身体机能逐渐发育成熟,腿的骨骼基本定型,肌肉发育完善,力量充足,表现出的步法特征是:起、落足高而有力,运步利落,速度快,步法特征较为稳定;步行线较规律;步子长,一般为足长的三倍以上;步角中等;步宽中等;多出现蹬、挖、抠、抬痕,一般不出现擦痕。而且,由于步长,重心高,行走时身体晃动幅度大,有时出现迫痕。

30-39岁壮年阶段的步法特征:这个时期,人的各部分机能已经发育成熟,稳定,行走动作规律也很稳定,步长一般为足长的三倍;步角多出现中外展;步宽较青年阶段窄,压痕前后、内外侧比较均匀。到壮年时期开始出现挑、擦痕,有时有蹬、挖痕出现,但都反映不强烈,力量不大。

40-49岁中年阶段步法特征:运步缓慢,作用力不强。步长逐渐变短,步宽变窄,步角外展变大,多接近大外展。起、落足偏低,压痕前轻后重,内外重,跟压面积大而明显。鞋底足迹边缘不完整。前尖、内侧有虚边,常出现擦、挑痕,蹬、挖、抠痕出现很少。

50岁以上老年阶段步法特征:起、落足低而缓慢。步法特征反映较稳定,步长逐渐变短,步宽初期变窄,后期变宽;步角继续增大,末期逐渐变小。压痕前轻后重,内轻外重。母趾压后端重,趾节很宽而扁。弓压宽扁,跟压面积大而明显。擦、挑痕稳定且明显。

三、根据足迹判断嫌疑人身高

人体的身高有高个、中等个、矮个之分。正常男女身高的划分一般为:男性身高175cm以上为高个,165cm-175cm之间为中等个,165cm以下为矮个;女性身高170cm以上为高个,160cm-170cm之间为中等个,159以下为矮个。对现场遗留足迹进行测量、推算、分析,有助于判断行为人身高。

1.利用平面足迹计算法。平面足迹由于有细微的弹性变形,所以长度一般小于实际长度,可以用平面足迹的全长乘以系数7或6.876来计算身高。假设平面足迹长为L,身高为H,单位为厘米,可以根据公式:H=L€?计算出行为人身高。

在利用以上公式求身高时,站立的平面脚印比赤足印的实际长度短2cm左右;行走、跳跃、上坡、下坡的动作,会造成赤足印的全长的一些变化,走动时形成的平面足迹,比实际长短1cm左右。因此在根据足印计算身高时,应从赤足印全长的数据中适当加或减,求出比较接近的实际长度后,再乘上系数。

2.利用立体足迹计算法。立体足迹一般遗留比较全面,留下了足跟后侧避和趾尖避的痕迹,因此,反映出来的足迹全长就稍大于实际足长。立体赤足足迹,要视地面松散层的状况,分析出足的实际长度,松散层较厚的足迹长比足迹实际长度长0.5cm左右。在分析出足迹实长的近似值后,可以用公式计算。设身高为H(厘米),赤足实长L,则计算身高公式为:H=L€?.5+32.5

第3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拍摄“丢失”的血迹

有些妇女被之后,往往出于羞耻之心会清洗甚至烧毁沾有犯罪分子血迹或的内衣裤。在某些凶杀案件中,被害人或其家属出于恐惧,可能会清洗现场。这些被清洗的痕迹难以找回,往往给破案带来阻碍。在一些凶杀案件中,犯罪分子会故意清洗痕迹。为此,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款照相机,可以帮助刑侦人员寻找这些“丢失”的血迹。

这种被称为多模式红外热像仪的新型相机,可以对看起来很干净的地方进行拍摄,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血迹,哪怕血迹很小或曾被其他化学物质清洗。这款新型相机的研制者迈克尔·迈里克和斯蒂芬·摩根指出,这款相机能够在几秒钟内拍摄数百张照片,记录拍摄对象释放的红外线。这款相机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滤镜过滤特定波长的光线,使一些化学物质凸显出来,它甚至能发现被水稀释至浓度1%的血液。新型相机还能够发现洒在布料上并被清洗过的血迹。多模式红外热像仪每秒能够拍摄数十张照片,每张照片都使用不同滤镜辨别各种有机物质所释放出的辐射。在一次厨房的拍摄测试中,新型相机不仅可以拍摄被清洗的血迹,甚至可以拍摄出咖啡、冷饮、厨余或有毒污渍。

迈克尔表示,新型相机可以令刑侦人员在第一时间进入犯罪现场进行拍摄,从而避免发光氨等化学物质过早介入并破坏现场。由于这款相机还在改进中而尚未推广,目前刑侦人员还是主要采用发光氨来让隐藏的血迹显形。发光氨在常温下是一种黄色晶体或者米黄色粉末,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化学试剂。在检验血痕时,发光氨与血红素发生反应,显出蓝绿色的荧光。发光氨的灵敏度可以达到百万分之一,即1滴血混在 999999滴水中时也可以被检验出来。不过它与其他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也发生反应,但是显示的颜色和显色的时间长短都是不同的。

虽然发光氨在检验血迹时很灵敏,但是它有明显的缺陷。首先,发光氨是一种强酸,对眼睛、皮肤、呼吸道有一定刺激作用。可见,用这种物质对刑侦人员会带来一定的身体伤害,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发光氨还会破坏犯罪现场的其他证据,例如会破坏血迹中血细胞,甚至会分解血迹中的DNA。基于这一原因,发光氨并不像有些刑侦类影视节目中使用得那样普遍,现实中的刑侦人员不会一走进犯罪现场,便开始向所有物体表面喷射发光氨。刑侦人员仅会在尝试其他办法之后,才使用发光氨。虽然目前多模式红外热像仪只有样机,但是这种新型相机将来有望帮助全世界的刑侦人员不再使用有害的发光氨。

让隐形字迹复原

最近,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的新闻之一是英国法医帮助盲女恢复小说手稿。英国多塞特郡一名盲女特瑞斯·威克斯连续多日奋笔疾书,写下26页小说,可惜的是她没有注意到自己使用的钢笔没有加墨水,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是该女子遭受失明打击后第一次提起精神去做一件事,没想到再受重创。就在盲女感到绝望寻死觅活时,几名法医利用破案时的技术手段,帮盲女一页页地恢复了小说内容。法医用紫外线探照灯打在纸张上,字迹清晰可见,不过恢复小说内容非常耗时。为了不耽误工作,几名法医把26页纸分了分,在休息时间帮特瑞斯复写,5个月后文字内容全部恢复。警方的耐心和爱心让盲女十分感动,她重新打起精神创作。

在这则新闻中,法医采用的是紫外线探照灯技术来复原书写的痕迹。当然,法医们不仅仅用这些技术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更多的是为侦破案件提供有用线索。在许多影视剧和现实的一些案件中,我们可以发现间谍或者匪徒靠肉眼看不见的字迹来传递信息,这些字迹通过特殊的方法可以重新显现出来。近期,我国各地就发生多起利用“隐形消字”来诈骗钱款的案件。2012年3月27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公安局民警接到电话举报称,事主石某于2011年11月中旬借款给朋友王某1000元。其间,王某用自带的笔写了一张借条给石某。两天后,石某发现王某所写的借条竟变成了一张白纸,便立刻与王某联系,但王某极力否认。后经法医检验,发现王某用过几天就会隐形的墨水书写借条。

在美国,有一个“雅利安兄弟会”的超级黑帮,有100名核心成员。据政府的调查报告显示,“雅利安兄弟会”的头目尽管被关在看守最严密的单人牢房里,仍然能依靠各种手段,遥控庞大的犯罪网络,其中的手段之一就是用隐形墨水书写便条,这些墨水是他们用果汁和尿自制的。阿尔·本顿是一名前“雅利安兄弟会”高级成员,他曾参与了一场监狱血案。他们是依照偷偷传递进去的指令行动的,而指令的人就是当时仍囚禁在科罗拉多州佛罗伦萨的“超安全”监狱的宾罕姆,虽然两座监狱相距2736公里,但那张小纸条还是被准确送达了。从表面上看,信里只有一些用普通墨水写的无关紧要的内容,但是本顿和一名手下用火柴把信件烤热,然后看到信纸上显现出一行字:“进攻DC黑人帮派,宾罕姆。”

隐形字迹可以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来实现。物理的方法就如同新闻中盲女写小说那样,用不灌墨水的钢笔写字,不过这种方法在亮光下一看就能发现明显的痕迹,所以采用者较少。因此,间谍或犯罪分子大多采用不留明显痕迹的化学方法,就像上述案件中的黑帮分子采用的方法一样。再举一个例子,用一种叫氯化钴的化学物质,犯罪分子就可以制成隐形墨水。氯化钴的稀溶液是浅粉红色的,所以把氯化钴溶液写在纸上,等纸干了以后,几乎看不出纸上有什么颜色。对方收到“密信”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一下,信纸上的六水氯化钴即脱水变成蓝色的氯化钴,上面就显出蓝色的字迹。对方在看完信以后,可以立即焚烧。如果想作为文件保存,只要往信纸上喷一点水雾,信纸上的蓝字又会消失,仍然可以使信的内容保密起来。类似氯化钴溶液的隐形墨水很多,尽管违法犯罪分子掌握了这样一些隐形字迹的方法,但是法医们比他们懂得的更多,这些犯罪分子的秘密就难逃法医们的慧眼了。

寻找看不见的指纹

早期法医用于指纹鉴定都是一些看得见的指纹,如在血迹或类似的媒介物上,或不小心留在了某些类似塑料的材料表面。通常人们认为,肉眼几乎看不到的指纹不易提取,但后来经研究后发现,那些隐形指纹也几乎可以在任何光滑的表面上被探测到。这种肉眼几乎难以看清的隐形指纹由微量汗水组成,通常是来自于指尖本身,或者是因不经意地接触了某个物体或受害人身体的某些部位后留下的。

隐形指纹中有99%是水分,剩下的1%是复杂物质的混合物,全部重量大约4~250微克。隐形指纹中的复杂混合物因人而异,甚至同一个人也会因时而异。一枚隐形指纹能够保留的时间取决于其受到的影响,有的指纹甚至能保存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比如,美国法医就从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的手稿上提取到了他的指纹。这项研究是在第一批发现的200多幅达·芬奇的指纹图像基础上展开的,大部分图像是从达·芬奇生前所作的52篇论文手稿中提取的。法医表示,通过这些指纹,可以了解达·芬奇的书写和作画习惯,甚至可以了解他的饮食习惯和血统问题。

如何让隐形指纹显形呢?专家们通常在可能留下隐形指纹的表面刷上一层精细的粉末,让指纹显形,工具通常是一把毛刷,或者是一支类似于香水喷洒器的“吹入器”。对案这一类案件而言,留在人体皮肤上的指纹是特别有价值的证据,这种指纹可以用一种极为光滑的纸来提取,或用特殊的X光技术进行照射。不过遗憾的是,这种指纹最多能保存两个多小时。

第4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长春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吉林省长春市130000

【摘 要】本文通过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消除效应的研究,可知经络按摩能够促进机体疲劳消除,使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的恢复速率快,从而能够提高疲劳后体能恢复能力。

关键词 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中医经络按摩;消除

现代运动训练是一个负荷—疲劳—疲劳消除—恢复—提高构成的过程。疲劳与恢复在运动训练中有着同等重要作用。如今速滑强国高度重视恢复训练,这是因为大负荷训练使运动员以极深刺激作用,使疲劳程度加深,这就必须让运动员有充裕时间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促进恢复,快速进行疲劳消除,以保持运动训练节奏,提高运动能力。各国速滑运动员成绩的差距越来越小,决定成败的关键在于训练后产生的疲劳快速的消除。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吉林省现役短道速滑运动员8名,均为男性,身体健康,健将运动员8名,平均年龄17±5岁,运动年限8±3年。

1.1.1研究方法实验前两组队员各指标情况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各项指标的检测,测试指标包括肌酸激酶、血尿素、血红蛋白3项指标。

1.1.2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搜集并阅读有关于短道速滑运动员疲劳消除及影响等方面的论文10余篇,以了解目前的损伤康复现状并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1.2实验法

1.2.1实验分组

采用自身对照的实验方法,6名受试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人,分别为实验组abc及对照组a1b1c1。每人分别进行两次实验,第1次实验为A实验组(进行中医按摩组),B为对照组(自然恢复组),实验时间4周。

1.2.2推拿方法

实验组:训练结束自由放松休息30min后,进行50min中医经络按摩,首先是揉法和搓法温热足部,待足部有热感后开始经络按摩,所谓足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关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各个器官。对照组:受试者同样结束训练后自由放松休息30分,然后采取与实验组相同的仰卧,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进行自然恢复,大脑保持清醒,持续时间同样为50min。

1.2.3取材

分别在初次实验训练前安静时、四周大强度训练结束时次日晨清醒(未吃饭)时,自然恢复组/中医经络推拿分别抽取肘静脉血4ml,4℃低温条件下制备血清,各项指标在–30℃保存待测。

1.2.4数据统计处理

实验中的初始数据,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显著性水平为P<0.05。组间采用数据直接比较。

1.3训练计划

短道速滑队每周4次大强度训练,周四、六、日三天为调整训练(调整训练也要上冰,并不是完全休息),并且这种训练持续了4周。训练强度由教练员测得运动员心率来进行调整。每天的训练时间安排如下:上午8:00-12:00;中午休息半小时(包括整理和吃饭),12:30-15:00或下午15:00-17:30,下午安排到15:00-17:30时候多于12:30-15:00。训练的最后半小时在陆地进行基本功训练,其他时间在上冰训练。

2研究结果

四周实验后两组队员各指标情况。实验组3名队员运用中医经络按摩的方法进行疲劳消除;对照组3名队员运用简单的自然休息进行消除疲劳,4周后再对两组进行3项指标的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队员疲劳状况都有所改善,但是实验组各指标明显比对照组低,各项指标经t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3经络按摩对运动员疲劳消除的分析

3.1不同实验时段血清CK活性变化情况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是骨骼肌中能量代谢产生细胞的关键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训练负荷刺激对肌细胞留下的痕迹,其是评定运动骨骼肌群负荷程度、组织微细损和伤恢复情况最常用的指标。

3.2不同实验时段血清血尿素浓度变化情况

血尿素(UREU)是反映人体肾功能状况的主要生化检查指标之一。在运动训练中,通过检验血尿素浓度的大小,教练员判定运动员强度大小及疲劳状况和疲劳后恢复情况的依据。

实验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安静时,各组别同时段对比血清血尿素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自然恢复与实验组进行中医经络按摩推4周后对比,血清血尿素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不同实验时段血清血红蛋白(HB)浓度变化情况

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中重要的含铁蛋白,是氧转运环节最核心物质,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并对酸性物质起到缓冲作用。由于短道速滑运动是一项速度耐力和耐乳酸为主的项目,因此血红蛋白的高低值与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能力密切相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中医经络按摩能够加快短道速滑运动员肌酸激酶、血尿素浓度影响明显,对血红蛋白浓度影响不大,从而提高疲劳后体能恢复能力。

4.2建议

(1)血清肌酸激酶活性以及血尿素的数值,能够比较准确的评价反应机体对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应情况,可以作为监控运动员在短道速滑运动训练负荷的重要指标。

(2)中医经络按摩的方法能够很有效地对提高男运动员短道速滑运动能力,采用物理疗法进行作用,更没有兴奋剂产生困扰,可以广泛应用于短道速滑,以帮助短道速滑运动员取得更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第5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一、焊前检查

焊接前的准备工作主要从人员的配置,机械装置,焊接材料,焊接方法,焊接环境,焊接过程的检验这六个方面进行控制。

(1)焊工资格审查

人员的配置主要从焊工资格检查这方面进行控制。主要检查焊工资格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所具有的焊接资格证书工种是否与实际从事的工种相适应。

(2)焊接设备检查

焊接设备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焊接设备的型号,电源极性是否与焊接工艺相吻合,焊接过程中所用到的焊炬,电缆,气管,以及其他焊接辅助设备,安全防护设备等是否准备齐全。

(3)原材料检查

焊接材料的质量对焊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焊接材料的检查主要包括对焊接母材,焊条,焊剂,保护气体,电极等进行质量控制。检查这些原材料是否与合格证和国家标准相符合,检查期包装是否有损坏,质量是否过期等。

(4)焊接方法检查

常用的焊接方法有电弧焊,(其中电弧焊包括焊条电弧焊,埋弧焊,钨极气体保护焊等),电阻焊,钎焊等。焊接方法是直接影响焊接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焊接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焊接方法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手段。

(5)焊接环境检查

焊接环境对焊接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焊接场所可能会遭遇环境温度,湿度,风雨等不利因素。检查是否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出现下列情况必须停止焊接作业:采用电弧焊焊接工件时,风速≥8m/s;气体保护焊焊接时风速不大于2m/s;相对湿度不超过90%;采用低氢焊条电弧焊时风速不大于5m/s;下雨或下雪。

(6)焊接过程检查

为了保证焊接能够正确按照焊接工艺指导书的焊接参数进行焊接,经常需要增加焊接过程的质量检查程序。焊接过程质量检查通常由专职或兼职质量检验员进行,从焊接准备工作开始,对人员配备,焊接设备,焊接材料,焊接环境,焊接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检查、监控。

二、焊接过程中检查

(1)焊接缺陷

尤其是采用多层焊焊接时,检查每层焊缝间是否存在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是否及时处理缺陷。

(2)焊接工艺

焊接过程是否严格按照焊接工艺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包括对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规范、焊接变形及温度控制等方面进行检查。

(3)焊接设备

在焊接过程中,焊接设备必须运行正常,例如焊接过程中的冷却装置,送丝机构等。

三、焊后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焊缝表面咬边、夹渣、气孔、裂纹等检查,这些缺陷采用肉眼或低倍放大镜就可以观察。2、尺寸缺陷检查,例如焊缝余高、焊瘤、凹陷、错口等,需采用焊接检验尺进行测量。3、焊件变形量检查。

(2)致密性试验检查

常用的致密性试验检验方法有液体盛装试漏、气密性实验、氨气试验、煤油试漏、氦气试验、真空箱试验。1、液体盛装试漏试验主要用于检查非承压容器、管道、设备。2、气密性试验原理是:在密闭容器内,利用远低于容器工作压力的压缩空气,在焊缝外侧涂上肥皂水,当通入压缩空气时,由于容器内外存在压力差,肥皂水处会有气泡出现。

(3)强度试验检查

强度试验检查分为液压强度试验和气压强度试验两种,其中液压强度试验常以水为介质进行,对试验压力也有一定的要求,通常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25~1.5倍。

四、无损检测

常用的射线无损检测方法有:

1、射线探伤检验方法。射线探伤法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射线源发出的射线穿透焊缝,在胶片上感光,焊缝的缺陷的影像便显示出来。

2、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超声波探伤与射线探伤相比较,具有一定优势,例如,灵敏度高、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等,最主要对人体无伤害。但是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显示缺线不够直观,对探伤人员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比较高。

3、渗透探伤检验方法。渗透探伤法的主要检验原理是借助颜料或荧光粉渗透液涂敷在被检焊缝表面,使其渗透到开口缺陷中,清理掉多余渗透液,干燥后施加显色剂,从而观察缺陷痕迹。

第6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问题;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47-02

一、研究背景

1.问题的提出

高职教育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模具,而是学生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的平台,这个平台最终承载的是社会、学校、企业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实践改革的直接载体。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毕业设计的教学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毕业设计的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如何提高毕业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目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2.目的与愿景

我们基于对苏州经贸学院毕业设计现状的研究,针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反映出的当前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寻找优化高职毕业设计的路径,完善高职毕业设计创新体系,拓宽高职毕业设计的理论视野,加深对高职毕业设计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认识,使高职毕业设计走向成熟,走向丰富,这就是我们研究该问题的目的。

二、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以苏州经贸学院5个专业的毕业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调查对象400名,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78份,有效率98.6%。此外,还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为本研究的问卷调查、讨论分析提供理论参考。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毕业设计的各环节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表现如下:

1.毕业设计参与主体的主观认识不够明确

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是此次问卷调查的重点之一。 调查显示,有54%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是必要的,但是接近 35%的毕业生认为高职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不必要的或无所谓的。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做到让所有学生都对毕业论文的写作的意义有明确认识。有30%的毕业生能够做到始终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52%的教师认为,自己指导的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认真;有28%的教师能主动与学生联系并给予指导。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指导老师和学生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见下图)。

2.对毕业设计工作规范的执行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5%的论文题目是由教师确定的,学生缺乏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从网上拷贝粘贴,弄虚作假,论文质量难以保证;有10%的论文题目是由师生共同协商确定的,并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防止论文内容空洞无物。因此,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的比例,是我们研究的聚焦点。同时,调查显示,有76%的学生写完论文初稿所花的时间居然不到一个月,更有12%的学生只用了10~20天就完成了论文初稿,时间太短,论文很难有好的质量。

3.毕业设计操作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精神不够

在论文资料搜集方面,有78%的学生倾向于在网上搜查材料,有18%的学生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只有6%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论题到相关企业或实习单位进行调查采访获取一手资料。这一现状导致论文严重脱离实际,内容空洞无物。有78%的教师认为,自己指导的学生对资料的把握不是很得当,更有82%的教师认为,学生论文的抄袭痕迹比较明显。

三、实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融合的路径和措施

1.基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程序重组

高职毕业设计应淡化学术性,突出实际应用性。因此毕业设计的流程应根据顶岗实习的平台进行相应的重组(见下图)。

毕业设计流程图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经过实践与理论的碰撞和磨合,所选的题目和范畴可以是相应的企业设计、生产和检验的实际问题,还可以是企业技术人员正在研究的技术关键问题,这样的选题与学生专业方向的相关性也会很好。基于顶岗实习平台毕业设计流程的重组,改善了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较差、与企业发展和建设脱节、选题的盲目性及创新能力不足和现实意义不明显等问题。

2.基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机制创新

(1)毕业设计选题形式创新

产业的发展使得会计学科边缘模糊,与其他工商类学科在工作设计和流程中实现交互,从“设计—生产—销售—反馈—实施”的作业流程中都呈现出会计学科与其他专业的交融。由于学生实践岗位的轮换和多维性增强,基于顶岗实习平台的教学方式开展毕业设计,可变“集中”为“分散”,师资由单一变多元。学生在企业专业人员的辅导下选题,所选题目均为企业实际生产所需要的项目,应用性很强,符合学生所学专业方向,并可呈现选题范畴和形式的多样化。根据顶岗实习的情况,毕业设计的选题形式可分为行业调查报告、企业财务案例分析、项目调研计划书、财务分析报告、产品定价设计书、成本分析策划和工作流程的改进等等。

(2)毕业设计评价机制创新

美国营销学家A?帕拉苏拉曼(A?Parasuraman)提出,只有顾客或用户才能评价服务质量。在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方针指导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要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用人单位服务,用人单位是高职院校服务的对象。基于顶岗实习平台的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也是动态的,抓住动态中不变的东西才能确定评价的框架。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设计教学只有满足教学设计的需求以及用人单位显性和隐性的要求,才能评定为好的质量。顶岗实习平台的毕业设计的教学评价,也应围绕价值取向明确质量标准,依据质量标准找出评价的切入点或抓手,然后制定具体细则,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一质量标准通常用质量差距来描述,即感受大于期望值为优质服务,等于期望值为满足服务,小于期望值为不可接受的服务。

3.基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三方协作

基于顶岗实习平台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应由校、企、生三方共同实现。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实施毕业设计。一方面,学生在企业一线进行会计及会计相关流程的运作实践,经过实践与理论的碰撞和磨合,学生从中发现兴趣所在,并作为选题,实现所学和专业的零距离结合。另一方面,在设备、技术等方面也做到了资源互补,大大缓解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和技术不能即时更新的问题。

校内专职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也能了解企业,也能在企业中得到锻炼。如指导老师在企业中通过实践详细了解企业的操作流程、技术难题和实践前沿等,为自己的科研开发和实践教学开拓思路。

企业一线专业人员由于处于操作和技术一线,对于实践操作的把握较为精准,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可以整理工作思路,搞技术革新和财务管理,同时也可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培养未来的新生力量,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

顶岗实习平台的资源互补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资源互补,而且也是精神、文化和制度层面的资源互补。因此,学生毕业设计的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差异补短、共同提高都很有好处的,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融合、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意义深远。

4.基于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的有效沟通

网络是顶岗实习期间的主要交流方式,搭建一个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管理的平台,对指导教师、带教老师和学生分别授予权限,可进行有关毕业文件的上传、下载、论坛的交流与过程的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校指导教师、企业带教老师可通过该平台实现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信息,也可将信息发送到预先设置的学生手机上,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毕业设计的相关信息。系统可定期向学生发送提示信息,提醒学生回复顶岗实习中毕业设计的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回复短信,还可编辑短信发送到平台进行咨询或留言。根据系统设定,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出某个时段某个班级( 或系或专业) 学生回复信息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关图表,便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时进程。通过这一平台,学校可以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广泛和及时的联系,学生和教师只须在平台上进行信息的互动,以实现毕业设计事前和事中的有效沟通和控制。

基于企业顶岗实习平台的毕业设计是深化产学研多渠道、多层次教学的途径,无论从形式和实质上都积极地引导和推动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被动情况,改变了校内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指导中的固有模式,改变了企业专业人员对高职教育的固有思路,有利于挖掘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在顶岗实习平台的潜能与隐形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李熠,魏琳琳. 基于顶岗实习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思考[J]. 轻工科技,2012(3).

[3]A?帕拉苏拉曼(A.Parasuraman),等. 中国市场调研[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第7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着功能缺陷、内容缺乏创新、考试形式陈旧等问题,而考试环节设置错位、教师素质不高以及学生的功利主义应试目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所以,这些问题只有从完善考试功能、拓展考试内容、创新考试形式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得以解决。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面临的困境

1.考试功能存在缺陷

第一,考试是知识导向而非能力导向。能力养成应该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仅起到了知识学习导向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第二,考试缺乏诊断性评价。由于受到学时、学习内容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都安排在一个学期期末或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也就是说考试都是总结性考试,而非诊断性考试。这既不利于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第三,教学评价过分依赖单一的总结性考试,无疑强化了学生对考试的功利性认识和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建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初衷。

2.考试内容缺乏创新

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考试应该以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而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通常是以知识的考核为主要切入点,考试内容围绕课堂传授的知识点进行,其结果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以及老师拓展的部分知识。这种考试,对于老师而言,试卷分析科学合理就是完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及格就算完成学习任务。

3.考试形式过于陈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中学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一般是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试卷结构大体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个方面的内容,题型模式一般是由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等部分构成。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形式而言,沿用传统的主客观题型作为主流模式,尽管花样不断翻新,但其考查的内容还是难以脱离对知识的考查,因为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以及简答等题型的考查目的是应试者的识记能力,而即便是属于主观题的论述和分析类型,其考查目的也是应试者的识记和相关材料的组织能力。尽管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过程中部分采用了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但由于资料、题目以及考试功能运用的局限,都还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考查学生的提炼观点、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论证观点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

1.考试环节设置错位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任何一种考试都应该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促进与评价作用是设置考试的根本目的。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难以发挥其促进和评价作用。

第一,考试定位出现偏差。高校因专业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过分偏爱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任何高校都会出现一个尴尬的局面,即国家要求必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具体到各学校都极其不情愿地把授课时间等资源分配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具体到考试环节设置,都出现“缩水”和应付的现象便不难理解了。高校大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门必修课的考试类型定为考查课,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难以有效地利用与整合教学资源的局面一再出现第二,教育教学监控目标单一。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定位出现偏差,因而,在设置考试环节时便出现了过分突出考试的总结的现象,即仅仅将课程考试的及格与否作为监控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唯一目标。是否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是否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否推动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均不在教育教学监控的范围之内。由此,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退化成为一门普通的基础文化课,与其所承载的任务与使命严重不符。

2.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可否认,落实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应有功能,与考试的直接组织和操作者的自身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并非所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都天然具有这方面的素质。客观而言,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作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具有知识传授和考核的思维定式是必然的。因此,他们在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方面不可避免的带有应试教育的痕迹,缺乏从考试环节培养高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先进理念,还不能合理有效地设计和操控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考试模式。

3.学生的功利主义目的

突破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应重视学生考试动机的分析。作为应试者的学生,其参加考试的出发点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考试的实际效用。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一种漠然的态度,这其中当然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几对矛盾,即国家意识形态与个人需要的矛盾、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理论教学与经验支持的矛盾以及感性兴趣与理性思维的矛盾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仅仅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效果的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普遍存在一种功利主义目的。由此决定了有些学生不是将考试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效果、整合知识以及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只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及格看做是顺利毕业的前提,当然考试过程中寻求“捷径”者也大有人在。古人云:“求乎上则得乎中,求乎中则得乎下。”由此不难想象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学生参加考试的结果了。

三、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困境的对策

1.更新观念,积极完善考试功能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其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同于专业课具有“硬标准”,学习效果对个人的影响也只具有“隐性”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该侧重于考试的诊断性、导向,避免过分依赖于总结。注重考试的导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特别是提升运用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发挥考试的诊断可以有效校正学生认知的偏差与错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当然,完善考试功能不仅需要在师资素质提高方面能够制度化,而且还需要加大师资配备的密度以便任课教师能够通过考试及时发挥导向性作用;同时,教学资源对思想政治课还应适度倾斜,包括课时的增加、考试时间的设置都应灵活安排。

2.明确目的,深度拓展考试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的拓展与创新成为决定考试改革的关键。只有调整思路,在考试内容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才能避免考试改革“换汤不换药”。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应通过考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跳出课堂的局限性,使其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其次,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出发,通过考试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深入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和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再次,利用考试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学生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和身边的事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二,理论考核重能力,实践考核重表现。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理论考核重能力,主要是指试卷中应增加案例和应用分析的题目,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考核重表现,主要是看学生每学年的主题实践活动的表现,结合平时表现及每学年所撰写的总结或论文质量,综合确定学生学年的实践成绩。

3.转换思路,努力创新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的改革,一方面是改变考试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是变换试卷的命题形式。

首先,应该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查方式。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而言,笔试方式显然不能一律抛弃,但应该限制其使用的频率。尝试采用试卷、辩论、答辩和课题研究与论文、制作作品、特长或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形式进行考查。这些考试形式的变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应试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应考过程中“背书”的习惯。

其次,改革笔试考试的内容。在保留传统笔试形式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全面调整。一方面压缩客观题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主观试题的含量。客观试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试题不能轻言放弃,但必须限制其在试卷中的分值。同时,也可广泛采用分析题、开拓性试题和撰写小政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中分析型试题实际上可以考查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能力等。而开拓型试题,可以通过设计组织活动,让学生提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与办法等,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富有创新理念,有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最后,小政论文型试题,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借鉴了中国古代考试的精华,通过破题、立意、对策等环节,几乎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和知识的深度,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学素养、逻辑推理和观察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还可以通过命题或学生自己选题的方式撰写小政论文,以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没者和接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01-19.

[2]孙文惠.“两课”考试方法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第8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写作能力;测评模式;SEM

商务英语专业写作能力的测评模式主要分为终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两种。一般写作课程的评估以终结性评估为主,课程期末测评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占总成绩的70%)。从终结性评估的测试来看,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考查的写作能力和认知技能没有细化,期末测试题型单一[1]。毕业论文的写作却不同,其过程较长,为期在一个学期以上,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成绩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最后得出毕业论文成绩。尽管这三项成绩均有一定的评分标准,但由于学生书写论文过程经历时间长,评分标准复杂(特别是难以区分商务和语言占论文的比例),涉及的评分教师较多,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成绩的公平性。形成性评估有一个循环,从Gatheringevidence,Givingfeedback,ReflectandPlanning到TeachingandLearning,其实这个循环里面都有思辨的痕迹[2]。毕业论文从过程上看似形成性评估,可是具体操作中,还是没有达到要求。结构方程模型(SEM)可以考虑多个变量,在变量间加入路径,并通过计算,得出各路径参数。由此发现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且这种关系更加符合真实的人类思维形式。商务英语专业写作能力测评涉及的变量多,评分标准复杂多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在语言测试中,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是一项有效的统计分析手段。但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模分析英语写作能力测评模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求写作能力与教学大纲中的其他相关课程、写作能力评分观测点等因素有什么关联,其关联程度有多大。主要通过分析学生写作能力、英语水平和主干课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及相关性,发现影响学生写作的影响因子。

一、确定写作能力相关因子建立SEM模型

SEM可以立体、多层次对多个观察变量和潜变量之间的驱动力进行分析。这种多层次的关系通过计算路径参数给出,符合真实的人类思维形式。各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SEM建模,使它们能在同一个层面进行对比。收集湖南省某大学2016届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共212篇,另外收集到学生在校期间各课程成绩(共42门)。初步的SEM模型设计成三组路径,标识为三个潜变量,即写作能力、主干课程和英语水平,通过计算分析这三组路径确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组路径,潜变量为写作能力,其观测变量有三个因子,即从212篇本科毕业论文建立的语料库(使用语料库软件Wordsmith)中,对论文的语法、文章逻辑和句式三个因子进行标码评分,给出相应的评价分数,此三个观察变量用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组路径,主干课程为潜变量,在学生学习的课程中选出会计学原理、商务英语阅读(4)和高级商务英语共3门课程的成绩作为观察变量,会计学原理为商务知识类课程板块代表课程,而商务英语阅读(4)和高级商务英语为培养学生语言和商务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在语言能力板块课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三组路径,潜变量为英语水平,考核学生英语水平涉及的因子较多,这次主要考虑以下5个观察变量,即英语口语(2)主要测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英语水平测试为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和英语专业八级的加权成绩(至今为止没有全国性的商务英语专业水平测试),毕业论文为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成绩(按照3∶3∶4计入),翻译实训测量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观察变量,应用文写作测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能力。根据以上三个潜变量和画出的相关路径,建立SEM模型。通过AMOS计算功能,计算模型中三个路径的值(参数),发现各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的程度。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模型中的三个潜变量写作能力、英语水平和主干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SEM模型拟合

根据以上研究方案,得出212样本,语法、文章逻辑、句式作为毕业论文必须考虑的因子。会计学原理、商务英语阅读(4)和高级商务英语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课。由英语口语(2)、英语水平测试、毕业论文、应用文写作和翻译实训来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由此建立的SEM模型11个观察变量与3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主要看此模型能否通过拟合,为本次研究的关键。将212名学生的相关课程成绩和其他观察变量数据输入SPSS19,使用AMOS20画好各变量和相关路径,计算后,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此初始模型是否理想,需通过output查看各项指数,主要的参考指数如表1:根据SEM模型指数一般标准,通常理想模型的主要指数需符合以下指标:CMIN/DF值需小于2或3,P值>0.05,拟合指数(GFI、NFI、CFI、TLI等)需大于0.9,RMSEA需小于0.08[3]。初始模型中,P值为0.000,而标准的模型为P值>0.05;NFI为0.888,不符合标准(NFI>0.9)。由此可推断初始模型不太理想,需通过拟合指数进行修正,通过添加路径的方法进行拟合,在e1和e6,e2和e5,e6和e7间添加三条关联,见图2:通过拟合后,P值为0.079,大于0.05,拟合后的指数GFI、NFI、CFI、TLI分别为:0.959,0.939,0.984,0.976,均大于0.9,RMSEA为0.040,小于0.08。拟合后的模型,各项主要指数指标均达到要求,说明拟合后的模型为一理想模型,可以接受。该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主干课程、写作能力、英语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拟合好的模型可以看出,三个潜变量主干课程、英语水平与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0.93,0.91,0.85。主干课程与写作能力的相关系数最大(0.93),其次为主干课程与英语水平(0.91)和英语水平与写作能力相关系数(0.85),三者正相关,且相关程度大。由此可以看出,潜变量写作能力受主干课程以及英语水平的影响,在专业培养过程中,主干课程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写作能力的高低也受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的影响。潜变量英语水平到翻译实训的路径系数为-0.07(R2=0.01)明显低于其他4项,说明测量学生翻译能力的翻译实训对英语水平的影响小,且另一路径(英语水平到英语口语2)的系数为0.09(R2=0.01),说明其影响小,主要是因为现阶段的英语水平测试中口语表达能力计入的权重不足,听说能力中只有听力被纳入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考核,而口语由于考试实施难度大,无法将口语纳入考核。而相应较大的路径系数为毕业论文(0.66)、应用文写作(0.60)和英语测试水平(0.52),毕业论文和应用文写作对英语水平的影响均比英语测试水平大,说明此模型中,毕业论文和应用文写作这两项作为写作能力测评的内容,对英语水平的影响较大。在潜变量—主干课程这一路径中,高级商务英语对主干课程的影响最高(0.81),会计学原理为0.72,商务英语阅读(4)为0.58,其影响程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综合商务英语和高级商务英语在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课时所占比例大,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共六个学期开设此类课程,且每周课时在4学时,开设时间长、课时多,对学生的商务英语综合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在潜变量—写作能力路径中,句式(0.85)和语法(0.77)对写作能力的影响略高于文章逻辑(0.64),虽然三者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强度差别不大,但可以看出文章逻辑这项还是略低于其他两项,说明学生英语写作中文章逻辑的能力低于语法和句式这两项传统写作技能。

三、结构方程模型中各因子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分析

通过3门课程(会计学原理、商务英语阅读(4)、高级商务英语)反映学生对于潜变量—主干课程的影响程度,可以测评学生课程学习的能力,其中会计学原理主要涉及商务知识板块的内容,商务英语阅读(4)和高级商务英语主要为学生涉及商务方面的语言习得能力。影响潜变量写作能力的因子众多,选取语法、句式和文章逻辑这三方面来衡量,语法和句式主要测评学生基本英语写作技巧,文章逻辑涉及学生写作思路、写作构思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这三项成绩由3位教师分别对毕业论文的结论部分进行评分,最后取平均值,基本能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潜变量英语水平的测量相对比较复杂,选取学生参加TEM-4和TEM-8的成绩加权(各占50%)作为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并将英语口语(2)作为衡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翻译实训作为翻译能力的测量方法,毕业论文为学生毕业实践环节的主要衡量方式,应用文写作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较多,这些成绩基本能反映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用以测量潜变量英语水平的高低。通过SEM建模,将主干课程、英语水平和写作能力三个潜变量通过路径标识的方法确定其关系,以发现现阶段英语写作能力测评模型中,写作能力和主干课程、英语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程度。可以推断现阶段写作能力测评中是否科学可行,能否做到公平,分数是否有效显示学生的真实写作能力。通过SEM模型拟合后,发现主干课程、写作能力和英语水平三个潜变量之间的存在强正相关,写作能力的测评模式能和考核学生课程学习、英语水平的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写作能力测评模式基本与反映学生主干课程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相应变量之间没有出现较大的偏离现象。通过主要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与相关的商务知识、语言能力密切相关。另外,写作能力中文章逻辑对写作能力的影响比句式和语法两项稍小一些,可见在学生写作能力中对文章逻辑关注度较小。侧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讨论、演讲、辩论等教学活动却开展很少,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呆滞状态[4]。由于写作能力的评分标准复杂,涉及到语法、句式、写作思路、主题、学生写作积极性和创新性等,而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又涉及商务流程、商务知识等方面的应用,给商务英语写作能力的测评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写作能力测评如果采用过程性评价,则涉及定题、写作、修改稿、定稿等过程,写作教师对学生的测评难以公平。英语写作作为一个涵盖理由、证据、判断和逻辑的认知过程,与思辨能力培养可谓密不可分,需要思辨能力来谋篇布局、说理论证,思辨能力提高需要通过写作来实现和检验[5]。在潜变量—英语水平这组路径中,翻译实训和英语口语(2)对英语水平的影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3项观察变量,其一,可以说明翻译和口语这两项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没有将口语纳入考核,另外英语口语、翻译实训课程的特殊性,其内容和模式以及考核方式和其他课程考核的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通过与其他主干课程的成绩相关分析,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写作能力和课程学习能力、英语水平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至关重要。需要给在校学生更多的写作机会,比如,强化课程论文制,坚持学期论文制,经常安排学生撰写小型研究性论文,逐渐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6]。注重商务知识和写作基本功训练,并在写作测评环节严格要求、合理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高效的写作测评模式。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测评,教师对写作各个环节加以把关,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四、结束语

商务英语专业所培养的写作能力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语言能力),同样还包括社会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语言运用和篇章构建能力[7]。本研究分析了商务英语专业写作能力与主干课程、英语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三项为潜变量建模,标识路径后计算,进行数据分析,探求影响学生写作能力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写作能力、英语水平和主干课程三者有强正相关性,发现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此研究建立的模型,考虑的相关因子有限,但SEM作为分析语言学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可以借鉴,有利于教学监督,提升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31—35.

[2]孙有中,刘建达,等.创新英语专业测评体系,引领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英语测评与思辨能力培养”笔谈[J].中国外语,2013(1):4—9.

[3]张权.结构方程建模在语言测试中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4]刘洁.思辨能力培养与英语写作创新教学模式[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4(6):158—160.

[5]余继英.写作思辨“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外语界,2014(5):20—28.

[6]陈文凯.由毕业论文写作看英语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4):113—115.

第9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

很多科研人员(包括临床医生)在进行科研工作过程中,习惯用专业知识取代一切其他知识。其突出表现是:等科研工作已经完成,甚至论文已写完,因某些数据处理有问题被退稿时,才想起要找统计学工作者帮助处理论文中的实验数据;考虑问题稍周到一些的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完成之后,在撰写论文之前就想到要运用统计学知识来分析实验数据。这两种运用统计学的科研人员都是在把统计学当作分析数据的“计算工具”或当作发表学术论文的“敲门砖”,是对统计学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突出表现。理由很简单,科研数据是否正确可靠、是否值得进行数据分析、结论是否可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来帮助说明,换句话说,若缺乏科研设计或科研设计不科学、不完善,即使花费10年时间和数亿人民币进行调查或实验获得了大量科研数据,与某人用计算机产生的毫无专业含义的任意多个随机数据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浪费了大量国家和人民的血汗钱,对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为零,甚至是负数!因此,在进行科研工作之前,制定科学完善的科研设计方案,特别是其中的实验设计方案或调查设计方案的质量好坏,是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科研设计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研究设计。专业设计主要包括基本常识和专业知识的正确、全面、巧妙地运用;而统计研究设计包括实验设计、临床试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科研人员所做的科研课题中,不仅严重忽视统计研究设计,就连专业设计也有严重错误,主要表现在犯了基本常识错误和违背专业知识错误。这类错误所发生的频率还相当高,是一种不能容忍的不正常现象!

在统计研究设计所包含的3种研究设计中,实验设计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多关键性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中,其核心内容是“三要素”、“四原则”和“设计类型”。所谓“三要素”就是受试对象(或调查对象)、影响因素(包括试验因素和重要的非试验因素)和实验效应(通过具体的观测指标来体现);所谓“四原则”就是随机、对照、重复和均衡原则,它们在选取和分配受试对象、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和影响、提高组间均衡性、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和说服力等方面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所谓“设计类型”就是实验中因素及其水平如何合理搭配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它决定了能否多快好省且又经济可靠地实现研究目标。科研人员若对重要非试验因素考虑不周到、对照组选择不合理、设计类型选择不当或辨别不清,导致科研课题的科研设计千疮百孔、数据分析滥竽充数、结果解释稀里糊涂、结论陈述啼笑皆非。下面笔者就“实验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辨析如下。

1 在分析定量资料前未明确交代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

人们在处理定量资料前未明确交代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对数千篇稿件进行审阅后发现,大多数人都是盲目套用统计分析方法,其结论的正确性如何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一条出现非常频繁的错误,应当引起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 临床试验设计中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按重要非试验因素进行分层随机化

例1:原文题目为《气管舒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原作者写到:“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本院呼吸专科门诊和普通门诊,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55岁,平均(36.28±9.36)岁;病程2~23年,平均(10.31±17.48)年;病情轻度者16例,中度24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3岁,平均(35.78±9.53)岁;病程3~24年,平均(11.05±6.47)年;病情轻度者13例,中度者17例。两组间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请问这样随机化,其组间具有可比性吗?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显然,研究者在试验设计时未对重要非试验因素采用分层随机保证各组之间的可比性。这条错误的严重程度为不可逆,出现不可逆错误意味着原作者的试验设计具有无法改正的错误,必须重做实验!究其原因,主要是原作者未理解统计学上随机的概念。统计学上随机化的目的是尽可能去掉人为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干扰和影响,让重要的非试验因素在组间达到平衡。稍微留意一下原作者随机化分组,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治疗组40人比对照组30人多出10人;治疗组病程的标准差17.48是对照组病程的标准差6.47的近3倍。笔者很疑惑怎样的随机化才能达到如此的不平衡?事实上随机化有4种:子总体内随机、完全随机、分层随机和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原则所进行的随机,原文条件下应当选用分层随机,即以两个重要的非试验因素(性别和病情)水平组合形成4个小组(男轻,女轻,男中,女中),然后把每个小组内的患者再随机均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去,这样分层随机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人,且使2组间非试验因素的影响达到尽可能的平衡,从而可大大提高组间的可比性。在本例中,若“病程”对观测结果有重要影响,在进行分层随机化时,在按“性别”和“病情”分组的基础上,还应再按“病程”(设分为短、中、长)分组,即共形成12个小组,将每个小组中的患者随机均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去,这是使“性别、病情、病程”3个重要非试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达到平衡的重要举措,也是所有临床试验研究成败与否的最关键环节!

3 实验设计类型判断错误

例2:某作者欲观察甘草酸、泼尼松对慢性马兜铃酸肾病(AAN)肾损害的干预作用,于是,进行了实验,数据见表1。原作者经过用甘草酸和泼尼松分别与同期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一个P<0.05,另一个P<0.01,于是得到甘草酸、泼尼松对慢性AAN肾损害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且泼尼松的效果更佳。请问原作者的结论可信吗?表1 各组大鼠血BUN及SCr变化比较(略)注:与正常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P<0.05,P<0.01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本例错误极为典型,通常科研工作者欲观察某种药物是否有效,习惯上会建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即该药物拟治疗的病态组)和在模型组基础上的用药组(如本例中甘草酸组和泼尼松组)。这样的设计本身并没有错,但这仅仅是专业上的“实验安排(可称为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1])”,而并非是统计学中所说的某种标准实验设计类型。写在“组别”之下的4个组,并非是一个因素的4个水平,而是2个因素水平的部分组合。这2个因素分别是“是否建模(即正常与模型2个水平)”和“用药种类[即不用药(相当于安慰剂)、用甘草酸和用泼尼松3个水平]”。2个因素共有6种水平组合,即“组别”之下缺少了“正常基础上用甘草酸”和“正常基础上用泼尼松”。这样设计的实验才可能反映出“是否建模”与“用药种类”2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在本课题研究中,由于未在实验前作出正确的实验设计,处理数据时错误就悄然产生了。具体到本例,从原作者在表1的注解中可以看出,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同期(即相同观测时间点)的甘草酸组和泼尼松组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这样的做法有3个严重错误:第一,严格地说,在模型组基础上的用药组是不适合直接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的,因为这样的比较解释不清到底是药物的作用还是由于模型未建成功而造成的假象;第二,将各个时间点割裂开分别比较破坏了原先的整体设计,数据利用率降低,误差估计不准确,导致结论的可信度降低。将一个重复测量实验的各个时间点割裂开来考察,就等于在各个片段上估计实验误差、作出统计推断,好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出来的结果差别何其之大;第三,要想说明两种药物哪个效果更佳,在得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衡量的标准是应看组间平均值的差量的大小而不应看P值是否足够地小,不能说P<0.01时就比P<0.05时更有效,这种忽视实验误差、忽视绝对数量和脱离专业知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如何正确处理表1中的实验资料呢?关键要正确判定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是什么实验设计类型。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表1定量资料对应的是“多因素非平衡组合实验”,而不是某种标准的多因素实验设计类型。明智的做法是对“组别”进行合理拆分,即根据专业知识和统计学知识,对“组别”之下的所有组重新进行组合,应使每种组合对应着一个标准的实验设计类型。正确地拆分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表2 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血BUN及SCr变化的测定结果(略)表3 模型组和2个用药组大鼠血BUN及SCr变化的测定结果(略)

事实上,由科研习惯形成的这一套实验方案笔者形象地称之为多因素非平衡的组合实验,或者说,它是实验设计的表现型。通常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的都必须是标准型(即统计学上所说的某种实验设计类型),因此需要能看出代表表现型本质的原型(本例中组别之下应该有6个组,这6个组构成一个2×3析因设计结构,但原作者少设计了2个组)。通常需要将表现型或/和原型拆分成标准型后再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本例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可以将表1拆分成2个标准型,形成2个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见表2和表3。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就是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此处请读者注意:第一,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一般的方差分析虽然都叫方差分析,但它们的计算公式却有本质区别,绝不可混用;第二,重复测量因素(本例中为时间)不要与实验分组因素(表2中叫“是否建模”;表3中叫“药物种类”)同时列入左边,它们是本质不同的两种因素,一般应该把“重复测量因素”放到表头横线下方。

通过本例可以看出,在实验前明确实验设计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试想,若让本例原作者写明他的实验设计类型,他必然就会对基本的实验设计类型作一番调查和学习,自然就能发现他所“设计”的实验并不是统计学上相应的实验设计。那么通过咨询相关人士必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提高科研设计水平,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科研课题和论文质量。

例3:原文题目为《土荆芥-水团花对胃溃疡大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原作者使用单因素多水平设计定量资料方差分析处理表4中的数据。请问原作者这样做对吗?表4 各组黏膜肌层宽度、再生黏膜厚度变化(略)注:与正常组比较,aP<0.05;与NS组比较,bP<0.05;与CP 10 mg·kg-1 组比较,cP<0.05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本例涉及到统计学三型理论[1]中的一些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可以直接进行统计分析的来自标准设计的数据表叫标准型,反映问题本质但并非是标准型的数据表叫原型,而掩盖了原型信息的数据表叫表现型。“组别”之下的6个组,似乎是某个因素的6个水平,其实不然!这6个组涉及到多个试验因素,应对“组别”拆分重新组合后,再分别判定各种组合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并选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组合1:空白对照组(正常)、阴性对照组(NS),这是单因素两水平设计(简称为成组设计)。由于正常组无实验数据,故该组合无法进行统计分析;组合2:NS组、RA组、CP(20/mg·kg-1)组,这是单因素3水平设计,因素的名称叫“药物种类”;组合3:NS组、CP(10/mg·kg-1)组、CP(15/mg·kg-1)组、CP(20/mg·kg-1)组,这是单因素4水平设计,因素名称叫CP的剂量(其中,NS组可视为CP的剂量为0)。

对于组合2和组合3,若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可选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否则,需要改用相应设计定量资料的秩和检验。

4 人为改变设计类型且数据利用不全

例4:某作者使用表5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欲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各个时间点的疗效情况,使用的分析方法为一般卡方检验,请问原作者这样做对吗?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从给出的统计表可以看出,该作者有意或者无意之间收集了一类相当复杂的实验设计类型下的定性资料,结果变量为多值有序变量的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性资料,处理这个设计下收集的定性资料要使用相应设计定性资料的统计模型分析法。由于上述方法过于复杂,因此,通常在实际运用中,实际工作者将重复测量因素武断地视为实验分组因素,从而使该资料变为结果变量为多值有序变量的三维列联表资料。在已经出错的前提下,原本应当使用CMH校正的秩和检验或者有序变量的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资料。然而,该作者显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并了数据,将结果变量变成二值变量(有效、无效),也就是说,原作者实际使用的仅仅是最后一列数据(即总有效率),并且最为严重的错误是将三维列联表资料强行降维成二维列联表资料,使用一般χ2检验进行分析。经过一系列的简化与错误合并,最后结论的可信度还剩下多少呢?表5 原作者对2组疗效比较的试验设计及数据表达(略)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由于篇幅所限,这类错误笔者只给出1例,实际上此类例子在很多杂志中普遍存在。这说明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很多研究人员并未做到心中有数;分析数据时,按自己熟悉的简单统计分析方法所能解决的数据结构强硬地改造数据,严格地说,在用表格表达实验资料的那一刹那就已人为改变了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这种做法的科学性和得出结论的正确性都将受到质疑[2]。

5 正交设计及数据处理方面的错误

人们在进行正交设计和对正交设计定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常存在下列3个误区:很多人过分强调用正交设计可以大大减少实验次数,因此,无论各实验条件(正交表中的每一行)下的实验结果波动有多大,都不做重复实验,这是第1个误区;将正交表各列上都排满试验因素,用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小的试验因素所对应的标准误作为分析其他因素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误差项,导致误差项的自由度较小,结论的可信度较低,这是第2个误区;在对正交设计定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后,即使存在多个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仍对少数几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解释,未将无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合并到误差项中去重新估计实验误差,以获得具有较大自由度的误差项,这是第3个误区。

参考文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