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

第1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为认真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要求,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制定水利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传承海阳红色革命基因,践行“奉献、求真、务实、忠诚”的水利团队精神,在全局营造不忘先烈、守住初心、砥砺奋进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主题

踏寻先烈足迹,弘扬革命精神,践行中国复兴梦。

三、活动范围

水利局机关党委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部分非党科室负责人

四、参观地点、时间安排

    2019年10月12日上午9:00 参观马石山教育基地

五、组织管理

(一)成立参观学习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积极开展工作。 

组长:

成员:

(二)保障安排

1、局办公室负责车辆协调保障工作

2、党建办负责与马石山管理处协调相关事宜

六、目标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更深入地用心感受红色精神,大力弘扬革命传统,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承载的初心使命。

(二)积极思考,注重实效。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为建设更美好青山绿水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2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一、红色校本,五个面向

学校课题组花了近五年时间,组织师生走村串寨,根据革命老区传说,访老问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编辑《红色本土春秋》、《56名乡村红色少年的故事》、《园孩红色童之歌》。让红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乡村校园注入活力,真正实现德育工作“春风下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生命功力,让师生在和风细雨中健康成长。遵义师范学院在我校建立科研实验基地后,一同在墓旁边树立一石碑“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我们重点突破红色教育的“五个面向”:红色教育面向每一位师生,红色教育面向每一个班集体,红色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家庭,红色教育面向每一村寨,红色教育面向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实现建设乡村生命校园的有效途径。

二、走下高原的握手

“走下高原的握手”是龙家小学课题组运用红色教育主线,架设一条乡村学校通往山外世界的“高速路”。本课题在师生中已经实施了13年。课题组提出“建设乡村生命校园”整体发展的观点,把“打开山门、开门办学,走下高原的握手”作为一项主要研究实践内容。实施该项目取得重要成果的主要载体――依靠传统红色教育与创新。学校整体面向我国沿海发达学校,牵起与发达地区学校手拉手的多条感情线。学生生长在大山里,交往对象少,交往形式单一。为尽早给孩子们铺设一条现代交往之路,让他们在交往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学校组织师生在村寨里统计外出打工或在外工作的老乡地址,埋头给这些老乡写了不计其数的信件。

领导与领导手拉手。校长亲笔运用书信与沿海发达学校沟通,十几年来,校长以介绍红色的家乡为主旋律,共向山外投递手拉手信件1200封,通过这种特别的形式与18个省市多所城市中小学的100多位校长建立友好关系,双方往来信件500余封,通过一封封信件建立起城乡教育发展的绿色信息通道。

教师与教师手拉手。通过这种形式,促使教师们在书信中带头宣传红色家乡教育故事,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我们分别与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山东省宁阳实验小学等50多所中小学的教师进行5000余封传统书信和上万条现代信息的友好交流。介绍了家乡的红色文化,丰富了教师对山外世界的认识,积累了城乡红色教育经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

学生与学生手拉手。长期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传统书信形式和城市学生交朋友,是我校开阔学生视野、加强红色传统教育,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郑校长收到我们师生寄去的红野果后,专门作为国旗下讲话的教材,校长在国旗下手捧小野果,向师生讲述我们为他们提供的在家乡留下的关于粮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少年来,师生在重新修复的烈士安葬墓的横断山上,采集野果、精心制作成植物标本小心包装好,送到镇上邮局,目送邮差叔叔用自行车拉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送出山去的故事。我们运用传统邮政,培养学生继承传统的交朋结友的文化,使我们感觉到这是信息时代用现代信息手段培养孩子纯洁的友谊是不能收到的教育效果。以物传情,以物建礼,以物育德,沟通山里山外,培养老区孩子一片纯洁的天空。

三、山海携手,共育

红色传人

对师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少说教,多实践。我们组织师生把校园空地开垦出来,建设“红领巾花卉园艺场”;开荒种树上万棵,把林场培育的苗木送给家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庄栽种。学生秋天下地拾谷,给鸽子准备一年的口粮,把饲养的鸽子赠送给对绿色学校创建作出贡献的老百姓饲养。学校还组织师生把林场生产的花草树种通过邮寄的方式寄给宁波、大连等手拉手友好学校的小朋友,并写信要求他们种在校园和自家花盆里。2005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赴大西北和内蒙古专题开展环保科研成果宣传活动,并亲自从学校林场挖来小树苗,精心包扎,乘坐汽车,千里迢迢为与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一道,在内蒙古包头市蒙古族小学种下“友谊树”,代表全校结队少先队员的心愿,在宝塔山下的延安师范附属小学种下“革命传人纪念树”。学生毕业后要为母校种下“理想树”,教师在这所乡村学校成婚后要种下“爱情树”,学校共种银杏树200余波棵,成为银杏园,绿化面积达12000。建立“绿色文化教育档案”,存放师生共建生命校园的教育档案。

我们还把队伍开向天津蓟县以及大庆油田,开展“红色教育宣传合作”。在渤海湾岸边的塘沽设立活动营地,让我们老区教师参观大沽口炮台,革命纪念馆,感受邓世昌等革命家率领人民群众打击日本鬼子的英雄气概,参观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中国石油博物馆、大庆电视塔及市里的十多个广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实现了珍贵的南北握手,让北大荒文化和高原红色教育文化大融合。

第3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为引导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继承革命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切实增进干部职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弘扬革命先烈优秀品质,按照县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的通知》(互文明办〔2019〕4号)文件要求,我镇以清明节为契机,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网上祭奠英烈、中华经典诵读、革命传统教育讲座、义务植树等活动,使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认识。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心组织,高度重视

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让干部职工在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爱国主义热情,我镇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及时召开“缅怀先辈、继承传统”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大会,要求各村积极响应、认真组织,并由村干部带头开展网上祭英烈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扩大宣传,提高影响

镇、村利用宣传教育会、群众大会等载体积极宣传活动方式、内容及意义,宣传“网上祭英烈”活动的同时介绍清明民俗、提倡文明祭扫,提高了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并在QQ群、微信群等平台围绕“清明节英烈”“今日中国如你所愿”开设话题,广泛动员群众、干部参与讨论。发起“最令你感动的英烈事迹”“最想对烈士说的一句话”“如何文明扫墓”等互动讨论活动,对话题进行QQ、微信联动转发,积极参与评论、点赞。为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活动丰富,内容多彩

  1.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组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登陆“中国文明网”参加“网上祭英烈”活动,在网上纷纷发表祭奠感言、敬献鲜花、点燃红烛,表达了对先烈、先贤、先人、英雄的感恩和敬仰之情,“网上祭英烈”达40余人次

    2.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织我镇全体干部40余人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红色故事讲述等系列活动。各村围绕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弘扬家庭传承美德,组织开展了“忆先贤.传家风”主题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感受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沐浴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得到了美的享受。

3.开展文明祭祀活动。我镇积极引导干部群众用鲜花、植树等文明生态的方式,以及在网上祭祀、扫墓、家庭追思会等新型祭奠方式,表达对先人先贤的怀念之情,引导人们摒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陈规陋习,提倡去革命烈士纪念碑、先贤祠堂、先人陵墓文明祭祀,提倡“献祭礼、作汇报、诵家规、谈感恩、致哀思”等家庭祭祀文明礼仪,树立文明健康的祭祀新风。

第4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关键词】高职 思政教师 实践教学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040-02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培养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中,高职思政教师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工科类高职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对此实践教学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中,工科类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还有所欠缺,直接影响着工科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 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的原因

1.重学历,轻能力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工科类高职院校在选聘思政教师的过程中多数也只是看重教师本身的学历高低,是否名牌高校出身,而对实践教学能力相对忽视,不注重考查教师的实践经历,要么对实践教学能力考虑很少,要么甚至不予考核。由此,造成了思政专业科班出身的工科类高职思政教师在学历上相对突出,而对工科类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能力上却不足。

2.重课堂,轻实践

目前,工科类高职思政教师大多数仍然重视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类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知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讲,理论灌输的方式固然是很重要的途径,但是面对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获取这种传统知识的途径很多,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上网搜集、查阅到更多这方面的知识,而如果通过实践让他们自身深切感受到、体会到,则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会更为深刻和深远。

3.重校内,轻校外

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多数还是囿于校园之内、课堂之上,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生动活泼和易于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强不强,要充分利用好校外的广泛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社会这个大课堂。学校周边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红色资源”,将这些“红色资源”有效转化成为教学资源,就会对工科类高职大学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思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校外、重视社会这个更广阔的教学资源平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4.重专业,轻职业

工科类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并给予大量的教学资源,而多数工科类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同时,思政教师自身也是过于重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素养,而忽视教学中需要结合工科类高职大学生以后从事职业的要求。充分将自身的思政教育专业与工科类高职大学生以后所在行业企业的政治思想要求相结合。只有思政教师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模式有深入的了解,才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好,而这需要工科类高职思政教师要深入学生毕业后所在的企业、行业,去了解第一手资料,通过考察锻炼,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水平。

二 提升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探索

1.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企业

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重构基于工学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功能。

对于提升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铁院)下了大功夫,首先从选聘思政教师上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方式,目前除了少数专职思政教师以外,而且还有担任学院其他岗位工作的、思政专业毕业的兼职思政教师,例如各系部辅导员,职能部门干事、干部等,在管理方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互补长短,资源共享。连续开展了假期“三走进”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按照人员构成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都按一定比例的系部辅导员、职能部门干事和干部等兼职思政教师和一定比例的专职思政部教师组成,人员按照小组奔赴各地,分别选择青春榜样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品学兼优学生、学生实习及就业的典型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在这过程中锻炼提高了工科类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积累了实践教学素材。陕铁院假期“走进社会接地气、走进家庭明学情、走进企业知要求”的“三走进”活动,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访红色圣地、访新型农村、访行业劳模

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红色文化资源,访问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村庄和行业劳动模范等,让思政教师进行“三访问”体验式学习。陕铁院每年都组织新进的思政教师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宝塔山、枣园、杨家岭、南泥湾革命遗址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思政教师互相讲评,更深切体会到党经过长期斗争实践和艰难探索,形成的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张和方向,这些都会成为实践教学取之不尽的资源。

同时,组织思政教师参观新农村,例如赴华阴市夫水镇台头村、渭南市临渭区官底镇紫郭村、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等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学习考察。让思政教师切身感受到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和农民生活富裕了。思政教师通过实地学习考察积累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案例,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陕铁院思政部与袁家村村委会、袁家村文化产业公司签署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挂牌和共建协议》,挂上陕铁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基地”牌匾,加强共建活动,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将袁家村共建为学院师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教育的实践活动基地。

通过访问行业劳动模范,加深工科类思政教师对土木工程行业和铁路建设行业的了解,积累实践教学案例和素材。陕铁院成立了全国劳动模范、杰出校友窦铁成事迹展览馆,并组织全体思政教师进行讲解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了用知识技能去言传身教的观念。将展览馆作为校内思政实践基地之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执行力,掌握实践教学必要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使实践教学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3.到项目部、到施工现场、到毕业生身边

基于高职生未来就业的特点和方向,工科类高职思政教师必须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使学生应企业的管理。因而,思政课教师到企业施工现场锻炼与专业课教师同等重要。通过思政课教师到现场锻炼,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与管理模式、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且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加入这些元素,就不会导致思政课的空洞枯燥,并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在企业中的竞争力。到项目部、施工一线,接触和了解到毕业生的真实感受,结合思政教师的自身体会,在以后的思政教学、教书育人过程中会更加坚定信念和理直气壮,用思政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实践经历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和感召力,使思政教育教学科研业务精益求精,扩大思政教育影响力。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及个体特征,也会使思政教师热爱、尊重、理解学生,增强工科类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信服力。

三 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意义

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思政课教师共同的特点还是重思政专业理论讲解和传授,而对相关的行业和企业的文化、运行方式、人才需求却不了解。因而,容易造成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空对空的现象。即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较少联系到学生以后就业和工作岗位的要求,而这一点恰是高职大学生非常渴求的。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定期到现场锻炼,用自己在企业及施工一线所了解到的现状和感悟,结合专业理论与企业需求来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将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工科类高职思政教师对此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因为自身就缺少企业的实践经验和亲身感受,所以工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到现场锻炼,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就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第5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作为甘井子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在区教育局统一安排下,全区七、八年级学生可以到国防教育中心参加活动,并实行封闭式准军事化管理。国防教育中心一次可容纳600名学生,年受训学生达10万余人。

一、国防教育目的

当我们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时,诸如认为军训就是穿上军装、队列训练、留影纪念、晒晒朋友圈;老人摔倒在地,不敢上前扶起,犹豫不决等,是否能意识到我们缺少了什么呢?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展国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才能使之更好地发挥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防教育中心始终坚持“听党指挥跟党走,爱军习武中国心”的发展路线,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依据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少年强则国强。国防教育中心致力于对未成年人中国情怀的培养,在“我爱生活、我爱劳动、我爱和平、我爱祖国”的“四爱”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注重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人防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国防教育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国防教育中心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确立了“三发展”理念――学校发展依托教师发展,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优先发展;建设了“三化”队伍――革命化、军事化、专业化;打造了“四有”教师――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效推进了“四爱”教育的落实。

教师应从点滴的工作中体现出爱国爱党的精神。国防教育中心党支部组织教师围绕“党为我带来了哪些益处?”“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感恩祖国和感谢党――从生活点滴谈对党和国家的认识”等问题开展了系列讨论。对于国防教育中心的教师来说,政治素养是第一位的,其次是专业技能。只有政治素养过硬,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教师学会感恩,深化自己的爱国爱党之情,进而在教学工作中能更自然地教育和感染学生。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国防教育中心始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能从课堂到课外全方位地围绕这一核心来展开教学活动。变“活动”为“课程”,变“课程”为“教学”的课程化运行模式,彰显了国防教育中心的独特优势。国防教育中心为全区中小学生提供了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场地资源、环境资源、器材资源、教师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创设了真实的情境体验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形成科学、有序、完整、规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通过研究课程标准、研发教材,自编了《生命教育课程标准》,被大连市教育局所推广使用;自编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手册――生命教育7(8)年级》,通过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编审委员会审查。

国防教育中心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目标,以生命教育为内容,自主开发了以下课程:

国防教育课程:让学生接受国防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的思想,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观念,增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建立时刻保卫国家的信念。

军事训练课程:通过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内务训练、军体拳训练,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军容风纪”“军令如山”,在“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精神感召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力做一名合格公民。

无线电测向课程:学习搜索电台,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及集体合作意识,树立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响应祖国召唤、立志报效祖国的信念。

人防教育课程:教育学生“三防”意识,学会自救互救,感悟中国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如今,中国已具备较强大的反击能力和较先进的人防系统,能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学生懂得感恩,珍爱生命,努力学习,奉献国家。

地震安全教育课程:面对地震等重大灾难,国家能把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以人民的生命为重,体现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在模拟的地震活动室中学习和感受,进一步深刻体会在灾难面前的使命感。

消防教育课程:学生在模拟消防训练中可以掌握必要的消防技能,增强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怀。感恩国家给予我们的生命安全以及为我们提供的先进学习设备。

农业教育课程:中国解决了约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所瞩目。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农业文明的伟大成就后,表现出了极大的自豪感,明确了自己的生存现状,认识到了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先进、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才能保证祖国和谐稳步的发展。

农业实践课程:与动植物近距离接触,培养人与生命和谐相处的情感,感受农民的辛苦,懂得收获的不易,尊重付出的劳动,感恩国家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环保教育课程:开展“点滴沁心 环保就在你我身边”大型活动,明确党和国家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面对环境问题有取舍,“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促使学生建立环保信念,从点滴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树立担当意识,对国家负责任,为环境保护献力量。

家政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自理,体验到生活的苦与乐,提高生存技能与服务意识,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

红色基因课程:通过校园广播、重大节日、稿件、展板、强军战歌、口号以及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等,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懂得爱国守法,让“红色基因”驻进学生的心灵。

3.面对评价,任重道远

2014年11月20日国家国防办张年祥主任参观我校后评价:“全国的国防教育基地我走了很多,你们是最好的,让我印象深刻。孩子们能有这样的活动基地,他们太幸福了!你们做得很好!你们的国防教育工作无处不在,都落到了实处;你们的统筹能力很强,有教育家高深的思想和理念;你们的教师像真正的军人,动作标准,口令准确。”

家长对国防教育中心的评价是:“孩子学会了做人,懂得了感恩。”

学校领导、教师的评价是:“学生的变化很大,精神面貌发生了蜕变。国防教育中心的确是‘红色’基地、‘生命’基地。”

第6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是富国强民的生存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具体生产劳动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才能有效减少失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本身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具有创新能力的特色个性化人才。

    现阶段中职学校特别是民办中职学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失学问题,每年将有25%的学生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经济上,极少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中途退学;②认识上,个别学生或家长认为读中职只是为了找工作,一段时间后以感觉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就不学了;③个人行为上,部分学生受不了学校制度的约束;④教材使用上,教学内容陈旧,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可操作性差,实际训练少,学生不适应;⑤教师素质上,部分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加上从教时间较短,缺乏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就很难适应教学要求。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到底如何发展,如何健康发展,振华职业学校从实施模块教学,加强产学结合,培养个性发展,定位服务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洪江市内争排头,怀化市内成一流,湖南省内争上游,国际要有知名度”。

一、实施模块教学走内函式发展之路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式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要求专业教师的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打破固定式的教学形式,向动态、实用方向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般来讲包括五个环节。第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形成团队合力,培养竞争意识。整个知识模块的学习中要求各学习小组对照教师的布置完成产品;第二是确定教学内容,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在“做中学,学中做,’;第三是布置任务,教师详细具体地讲清学习、实训任务,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是评价结果,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展示作品,针对作品及时进行讨论、总结、评比。

    模块式教学要求有较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环节,教学的开放性明显增加,坚持教、做、学、查一体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人才培养基本符合社会用人的标准,强化了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发展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创业精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只有被社会承认和接受才算是成功之路。

    如本学期在机电专业开展的项目集中实训,我认为值得大家在模块化教学中去借鉴。项目实训的教学,要求教师制订出相应的实训任务和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将需加工的工件所涉及到关于图纸、预算、材料、工艺精度、测量、检验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简明扼要的系统讲解,并要求学生在实训中一一进行掌握,完成相应的达标工件。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牢固自已的专业知识,树立师生新的产品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具体方法是任务下达—图纸(师生均备)—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下料(学生)—系统安排工艺要求(学生有详细记录)—工件加工(注意安全)—教师指导—产品测量、检验(学生)—教师检验—打分、记录,并指出不足—实训完毕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安排学生写出实训报告并上交教务处—清理实训工件进行班级实训产品展。

二、融入市场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

    职业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往往难在缺少流动资金、设备陈旧落后、导师对市场不熟悉。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对口实习应该融入市场,走进企业,以生产养实习,以实习促生产。根据模块教学内容,积极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优势互补,学会借鸡下蛋,把学校的教学实习内容就近找到对应的生产部门,学校的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企业的优势在于产品的标准化,工序的规范化,同时有做不完的活。

    集中有限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搞好基础环节、关键环节的设备投人,合理安排,保证实习工位,延长学生的实训时间。因此建设投人上要有计划,基地使用上要增加课余时间的开放使用,成果检验上要多开展项目技能挑战赛,主题创作(或模型设计)比赛。

三、开辟主题活动,走特色学生个性发展之路

    名校因名生而生,名生因活动而出。职业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在教育教学中班级主题活动周周有,教师活动月月有,活动让我们发现了自已的潜能、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快乐,活动让我们消除疲劳、忘记痛苦。学校的每次师生活动都主题鲜明、方案周密、准备到位、效果明显。如学校管理上有不同看法,我们正视问题,积极地去寻找问题,三月份坚持每周一场辩论赛,把学校的各种棘手问题作为辩题,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学生先爱学校,还是学校先爱学生”的辩论,让大家明白了爱校的真正内涵;“不读书是学生的错,还是老师的错”的辩论让师生明白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活动的开展与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拓展性,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更有质疑力和专注力,在活动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美的愿望得到了兑现。

第7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1.请介绍一下出台《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并明确我部负责“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开展研学旅行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2016年4月,刘延东副总理在驻日使馆“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及其对我的启示和相关建议”上作出批示,指出“将修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是方向,对于孩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十分有益”。研学旅行遵循了教育规律,把学习与旅行实践相结合,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统一,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研学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l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四是提升研学旅行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工作力度持续加大,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社会资源有效整合,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同时,也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经费保障不健全、安全责任难落实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普遍深入开展。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研学旅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制定《意见》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研学旅行工作,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2.请介绍一下《意见》的研制过程?

《意见》的制定经过了专题调研、试点实验、广泛征求意见等多个阶段,尽可能凝聚各方共识,使《意见》科学、严谨、可操作性强。

一是借鉴国外经验。在《意见》研制过程中,我们就日本中小学修学旅行以及欧美国家营地教育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委托驻外使领馆收集相关国家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对日本修学旅行的工作定位、领导机构、活动组织、经费保障、经验推广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和借鉴。

二是进行试点实验。2012年以来,我们先后选取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前期开展的试点和实验工作,积累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为《意见》出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集研学旅行领域的专家学者、试点省份和实验区教研行政部门负责人、学校校长、教研人员、家长及学生举行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还书面征求了各省(区、市)教研行政部门、部内相关司局对《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意见(征求意见稿)》送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等10个部委进一步征求意见,并就具体内容反复沟通协商,综合各方面意见,经修改完善形成了《意见》的终稿。

3.《意见》对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

《意见》对各地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开展提出了“四个以”的基本要求,即开展研学旅行工作要以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让广大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增强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意见》提出了开展研学旅行的四条基本原则,是各地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基本依据。一是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二是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三是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四是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

5.《意见》对于各地推进研学旅行工作提出哪些具体要求?

一是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的指导和帮助。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二是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意见》要求各地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密切合作,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突出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根据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三是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制定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学校要提前拟定活动计划并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家长活动的相关信息,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研学旅行事前培训和事后考核。学校自行开展或采取委托形式开展研学旅行,都需要安排相关人员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参与企业等签订协议书,明确各自的权责,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四是健全经费筹措机制。《意见》提出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交通部门、铁路部门、文化、旅游等部门通过执行儿童票价、减免门票等方式支持研学旅行开展。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将研学旅行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公益性活动等形式支持开展研学旅行。

五是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意见》要求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建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审核学校报送的活动方案(含保单信息)和应急预案。学校要做好行前安全教育工作,购买相关的意外险和责任险,与家长、研学旅行委托企业签订安全责任书。旅游、交通、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分别对研学旅行开展涉及的企业,交通工具,住宿、餐饮等公共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督,为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提供全面可靠的安全保障。

6.《意见》在加强研学旅行工作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意见》要求各地要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制订工作方案,将职责层层分解,加强督查督办,切实将好事办好。

第8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津酒文化园包括文化中心和景观花园两部分组成。文化中心由展厅、放映厅、沙盘展示、调酒品酒厅、个性化设计室五个部分组成。

文化园展厅部分从传承、创新、发展三个篇章,全方位、多视角的记录了津门酒业700年的发展史话,展现着津酒的辉煌篇章,讴歌着几代津酒人的奋斗历程。更直观地了解津酒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旅程中所做出的成绩。

放映厅以专题片的形式,展现出津酒的酿造工艺、津酒集团的发展历程和宏伟目标。

沙盘展示用4D画面模拟出实际的津酒全部酿造过程和津酒产品的灌装工艺,更生动地展示出企业其它车间、厂区的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在此就能领率到津酒企业的风采。

调酒品酒厅是文化园的重点部分。这里不仅作为来访者休息、聊天的场所,同时还能品尝到津酒集团生产的不同香型、不同档次的美酒,让参观者在休息的同时了解白酒鉴赏方面的知识,掌握简单的品酒技能。

个性化设计室是专门为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设立的提供个性化服务区域,消费者可在此订制按照您的要求精心设计的酒标。使酒品不仅可作为礼品、旅游纪念品赠送保存,同时让您的礼品在婚礼、庆典、寿筵等各个场合显得更为高贵、出众。

从标有“沽韵酒香”的牌坊进入景观花园,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将津门700多年白酒历史呈现眼前。迎面望去,一块磐石屹立在面前――“泰山石敢当”代表津酒人泰山般的力量,有战胜一切的决心,勇于挑战的信心。左边的醉心榭按照古代的廊亭建筑风格修建,为游客提供小憩、纳凉的场所。坐在醉心榭里,半月池中的红色锦鲤欢快的游着,一幅生机勃勃的气息悠然而生。

一道九曲溪,贯穿于整个花园,九曲溪,蜿蜒曲折的溪水记录着津酒集团在成长历程中经历的种种艰辛与奋斗,正是昔日的艰辛与奋斗造就了今日顽强的津酒人。佳酿流泓津酒泉,绵延流淌的泉水象征着津酒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预示着津酒集团持续发展的长久未来。

坚实的太白石象征着津酒集团过硬的产品质量,从而与“酿高质酒,做高尚人,永远追求新目标”的企业精神相呼应。二者交相呼应,将津酒的未来演示得淋漓尽致。

第9篇:红色教育基地感受范文

关键词:地方教育资源;活动领域;社会意义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挖掘——掀起你的盖头来

赣榆县作为连云港市唯一的临海县,背山面海,物质资源丰富,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历史背景十分悠久。丰富的海鲜、甜美的樱桃、远销海外的“神仙”紫菜;东渡的徐福、绵延的神路、神秘的秦山岛、红色记忆的抗日山等等,这些资源,使得赣榆就像是一位盖着盖头的美女,让人神往!我们课题组共同努力,充分挖掘,掀起我们赣榆县地方教育资源的“盖头”来!

首先在幼儿家长中发放了《我的家乡是赣榆》调查问卷,请家长和孩子合作,用绘画、剪贴加文字描述等方式,呈现出一大部分的地方教育资源。其次,我们教师也利用节假日出入农家搜寻,追踪家长访谈,邀约童年回忆等,深挖细询;并且课题组成员翻阅《赣榆民间歌谣选编》《赣榆县县志》《赣榆》等反映赣榆风土人情的书籍,潜心阅读、摘抄,所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再次,我们请教师思考:有哪些具有赣榆特色的废旧材料,可以用在幼儿园的什么方面?怎么用?并和幼儿一起动手收集。最后,我们在全县幼儿园采取行政发文的方式,征集“赣榆县地方资源教育案例”,教师们把自己搜集来的资源、设计,编写成为一个个适合在幼儿园实施的教育案例。

至此,有声像、有实物、有案例,“赣榆县地方教育资源库”初具规模!

二、筛选——大浪淘沙见真金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对“赣榆县地方教育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就像大浪淘沙,选出适合孩子们身心健康的“真金”!

首先我们对“资源库”中的素材进行逐一排查,把实物素材、声像资料作为统一使用的资源,把征集到的346篇教学案例、设计,按照“名胜、风俗、物产、名人、童谣、民间游戏”等六个类别进行分类,把一些比如像“打梭”“哭大娘”等不具备安全性、科学性的案例舍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留下82篇具备教育价值和适切性的案例,然后再按照小班、中班、大班的适应性进行第二次划分,充分奠定了幼儿教育的基础。

三、运用——反复实践出真知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是一个循环递进、螺旋上升、依次推进的过程,如下图示:

发掘地方教育资源初步运用于幼儿园实践研讨、论证地方教育资源个案教学展示再次运用于幼儿园实践再次研讨、论证结集、共享

1.注重深层次社会意义的挖掘

在运用地方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教师被“物象”迷惑,忽略了“物体”背后的社会意义。所以,我们提出: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重“地方教育资源”的社会意义的挖掘。

例如,中班活动《好吃的煎饼》,第一次实施后,课题组觉得煎饼是我们赣榆人日常生活中的主食,我县以“煎饼”为主题的电视短片还获得了省“五个一工程”的金奖。秉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求,我们对于它和我们生活的联系,它对赣榆的影响等较为深层次的社会意义的挖掘,也应该涉及并逐步完成。于是我们又添加了“了解煎饼的来历及其他烙制方法”和“观看视频片段:街头买卖煎饼的场景;大批煎饼运往外地的情景;外地、外国朋友竖起拇指夸赞煎饼的情景”等环节,较好地丰富了幼儿对这一地方传统食品的认识,进而萌发出爱家乡、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再如,大班“纺织乐”活动,起先,教师注重如何利用自己制作的纺织教玩具,在玩耍中掌握纺织的方法。题组研讨之后发现:纺织对于整个人类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绝不仅仅是让幼儿掌握方法这么简单,“纺织的社会意义”的了解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我们把活动目标调整为:(1)了解纺织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意义,以及过去纺织与现代纺织的变化;(2)大胆表述自己在纺织游戏中的操作与发现;(3)乐于参与纺织游戏,感受纺织的乐趣。

2.强调活动领域的整合

在实施“地方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针对教师活动设计的单一性,我们课题组还注重引导教师加强活动领域的整合。如,抗日山是我们赣榆县一个标志性的红色旅游景点,也是苏北鲁南地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教师在注重发挥抗日山红色革命教育功能的同时,还利用泥工、歌唱等活动,进行了社会、语言等领域的教育挖掘活动。在组织幼儿多次游览的基础上,让幼儿尝试用自己选择的方式表现烈士陵园。

3.突出活动的系列性、连续延展性

我们的很多教育资源,一次实施显得“意犹未尽”,所以我们就建议教师做成连续的、延展的系列活动。

我县厉庄镇的樱桃味美营养,远近闻名,所以我们的刘老师就进行了这样的系列活动设计:

活动一:美丽的樱桃花(大班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樱桃花开时节的美丽景象,初步了解樱桃成熟的过程。

(3)观看花朵的外形特征,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3)学画家乡的樱桃花。

活动二:樱桃推广会(大班综合活动)

活动目标:

(1)为家乡的特产樱桃起名称、编广告、设计包装等。

(2)体验学做小小推销员的乐趣。

活动三:有趣的贴画(大班美工活动)

活动目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