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欣赏范文

文学欣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欣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欣赏

第1篇:文学欣赏范文

如果把心理转换认作文学欣赏活动必要的心理铺垫,那么,实际的欣赏活动就是欣赏者向文本的心理构建过程。作为审美符号的文学语言,除去表面的指称外,其语言功能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在于隐喻的内涵层。这样,对文学语言的破译就不是被动的逐字逐句的符合信息的提取,也绝不仅限于符号表象向事物表象的逐个还原,而是有多种心理因素加入的主动的建设性过程。以《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欣赏《牡丹亭》一段为例,林黛玉回住房途中听到的两句唱词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里的“姹紫”、“嫣红”,其字面意思都指颜色,但后面却跟上了动词“开遍”,显然仅仅实现符号表面指称的表象转换是不够的。有中国文学阅读经验的欣赏者,就可以根据原文的前后关系,凭借自己的理解将“姹紫嫣红”的颜色表象继续转换为有关花的表象。然而,理解了前一句唱词,依然无法透视唱词的本意,还要把根据前一句唱词再造的意象和根据后一句唱词再造的意象联系起来加以想象,才能从艳丽的鲜花和“断井颓垣”的鲜明对比中感悟唱词中的感伤情怀。显然,林黛玉从听到唱词到有所感触,已经动用了包括理解、想象、情感在内的众多心理能力,形成了一种主动的建构活动。

欣赏者理解力向文本的建构首先表现为运用自己关于语言的知识和关于世界的知识对语言信息流的连续破译。文学欣赏一开始就面对着符号概念,“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从其表面结构来看,只是一连串意象的有续排列,必须首先对句子的表面结构加以解析,才能进一步获取负载其上的意象和情感信息。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想象力便加入进来完成意象世界的建构,而想象力的加入又进一步的加深了理解。文学欣赏中的理解活动,并不诉诸逻辑思维对感性形象的一种概念整理,而是在初步理解之后就直接借助想象去再造意象。这时的想象还受到初步理解的制约,因而比较模糊和不确定,但也因为想象对象的不确定,想象活动反而更加积极和活跃,利用任何一点刚刚捕捉到的信息向着各个方向去忖度和发展。但是,随着阅读过程的展开,积累的有关表象素材越来越多,理解就会逐渐加深,想象也会逐渐明朗起来。这时的想象会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将一些逐渐明确起来的单个意象联系起来考虑,猜猜它们的深层关系,一些原来还是比较凌乱和孤立的意象会在想象中以新的方式活跃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整个意象世界的确立反过去重新规范片段意象,片段意象在整体意象世界中的位置和关系的确立,又会反过来大大地有助于欣赏者对作品的理解向深层发展。《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纠葛由大观园里延伸出去,同整个贾府的家业兴衰以及上至四大家族、下至刘姥姥、众丫鬟、奶娘的整体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帮助了读者在一张整体的图式上重新确立他们的位置。在这种整体图式的背景上,原先的局部意象会逐渐的变得清晰起来。

在理解与想象相互交织深化“建构”的过程中,情感也会加入进来发挥自己的作用。欣赏者不是完全被动的体验文本中内化的情绪或人物,而是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能力去建构对象。体验能力帮助欣赏者加深理解,情感反应则转化为动力去推进欣赏者的想象。情感和想象、理解综合为一体,但也在欣赏过程中形成一条相对独立的自身轨迹。在阅读开始之初,由于欣赏活动还未充分展开,情感同理解和想象一样,对文本的介入都还不是很深,但即使在这时,情感也已经加入进来开始了综合建构的活动。读的剧作《原野》,序幕中的金子卖媚要挟自己的丈夫,逼着大星在母亲和妻子之间选择。此时读者会觉着这个女人心术不正,妩媚中带几分促狭,可爱但不免有一点害怕。这种情感反应还是初步的,如果它固定在这一点没有发展,读者的想象就开始受到辖制,情感反应也难以深化。随着剧情的展开,金子身上熠熠闪光的一面也开始显露,她那强烈追求自己幸福、追求自身价值和平等地位的愿望逐渐开始得到理解,欣赏者便由理解转换为同情,以至一定程度的赞赏。由于理解的深化,欣赏者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丰富,它会在不同层面上立体展开,既有喜怒哀乐的表达,也有更高级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并且随着意象越来越鲜明,情感的指向性和倾向性也越来越明确。情感会干扰欣赏者的注意,吸收与之相合的信息,排斥与他不合的信号,使欣赏者在想象中再造的意象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情感的强度也和阅读开始时不同,细碎的情感浪花逐渐转为深沉的潮涌,越来越强烈的撞击着读者的心扉。这时的欣赏者似乎已经完全被文本所左右,他用自己的情感给文本中的对象鼓起了生命的风帆,就此恋恋不舍地追随着这面风帆漂泊在情感的海洋上,全部身心都沉浸到欣赏中去。达到时,竟会身心共鸣,难以自持:或者缠绵悱恻,忧伤悲切,或者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情感表现尽管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强度却是一致的。

欣赏活动中这种综合心理建构的过程,充分反映了文学是一种时间艺术的特点。它对对象的“感知”是逐步积累的,通过一个一个文字符合的破译,通过一个一个意象的再造,整个心理建构在多种心理因素作用下表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第2篇:文学欣赏范文

一、开放的观念是形象再创造的基础

开放的观念易于形成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创新思维的灵魂,形象再创造是文学欣赏中创新思维的前提,因此可以说,开放的观念是形象再创造的基础。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接受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储备、满足期待视野和落实科学的训练步骤外,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革命。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1]钱梦龙先生也认为:教师“教”的重点“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2]从根本上说,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对文本的形象再创造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情感相互激活的积极的协作状态。各种心理活动构成的心理能力影响着欣赏的形象再造及创造能力的发挥。富于形象再创造的文学欣赏实践,是以接受者积极主动认知的状态为基本条件和导向,在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和良好学习情感的驱动下,接受者以高涨的热情从事学习思考,探索深藏的奥秘,形成新颖独特或达到更高认知领域的结果,根据台湾学者贾馥茗的分析,这—过程包含三个方面:其一为能力,其二为心理过程,其三为行为结果,他综合三者认为,“创造为利用思维能力,经过探索的过程,借敏锐,流畅与变通的物质,做出新颖与独特的表现”。[3]这一表述同样适合于文学欣赏过程中形象再创造的内涵特征。

二、形象再创造依赖于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

开放观念支配下的文学欣赏实践,其形象的再创造培养依赖于接受者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也是文学欣赏中形象再创造的立足点。文学欣赏中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往往需要从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六个方面着手,同时思维品质之间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思维的深刻性是—切思维的基础,思维的发散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延伸的,思维的批判性也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质,只有深刻的认识、缜密的思考,才能全面而准确地做出判断,也只有在不断批判中调节思维过程,才能使欣赏者更深刻地揭示作品蕴含的人文思想价值。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变通性是以其它几个品质为必要前提,同时又是其它思维品质的具体表现。综上所述,文学欣赏的形象再创造还应当具备探索性和深刻性的特征。按照发散思维特点进行再造想象和感知训练,在认知层次上,会形成较强形象再创造能力。人想象的触角是以形象感知为中心向各个方向扩展延伸的,发散想象能力是欣赏者必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文学欣赏中形象再创造的主要特征就在于鼓励接受者应用文学想象力,特别注意营造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与气氛。激发兴趣,鼓励表达,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急于下判断等。文学欣赏中的形象再创造,如何保护创造性火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需要我们营造出开放的内外环境,促进良好的思维品质养成。

三、良好思维品质依赖于营造开放的内外环境

第3篇:文学欣赏范文

1 训练语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按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它是一种文字的“整合体”。而这些语言文字必须和作者的旨趣贴合。作为文学欣赏者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旨趣,并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满足和审美的享受,即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文学欣赏教学必须先从语言文字人手,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力――语感。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方法和步骤为:(一)教师布置学生究吩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相关资料,文中注释等)扫除字词障碍;(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三)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和思想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四)咬文嚼字,仔细推敲,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领会话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五)反复回想揣摩理解这章这节的内容;(六)联想感悟和触发;(七)整体感知艺术形象,欣赏文学作品。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采用了以上方法和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爱不离口”,如胡屠户骂他女婿范进的一些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尖嘴猴腮”等。其次,作品中的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学生也能领会,如:“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民百姓。”“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学生能马上说出:“那时农民的社会地位最低,连杀猪匠也看不起农民。”这时我感到学生的聪明可爱。第三,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范进,这个科举的热衷者,学生能将他中举前后的境况进行对比:中举前穷困潦倒,无人理睬,丈人鄙视、谩骂、社会地位卑微;中举后,门庭若市,有人送鸡、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学生也能根据此人的言行概括出来:自私、贪婪、庸俗、市侩。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就从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被揭示出来。

2 发挥想象

文学欣赏明显带有读者的艺术再创造性,因而发挥想象也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第4篇:文学欣赏范文

高职高专学生的群体特点为:获取知识渠道广、知识面宽,但不深入具体,一知半解,渴望被他人认同和自我实现,然而又存在迷茫、消极、矛盾的普遍心理。文学欣赏课程需要根据具体学情加以正确引导,寻找适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同感和参与感,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其全面发展需要。

2医学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文学欣赏教学是医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学欣赏课程的教改研究和实践,以期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促成医学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与人文素养的融通。

2.1精选教学内容,发挥文学欣赏课程德育、美育、智育的功能文学欣赏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庞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找准课程定位,打破教材建构,重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人文培养功用。在文本选择上,一方面要注重保留经典,扎根丰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传承灿烂文明,另一方面也要把握时代脉搏,延伸、引入新内容,引导学生从当代文学(包括影视、网络文学)及当下社会文化热点中汲取养分,吸收正能量。

2.1.1德育渗透用情感教育带动思想教育,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和鼓舞学生,这是德育渗透的最佳途径。(1)爱国主义教育。首先,用光辉灿烂的文学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无不享誉世界、影响深远。第二,用爱国主义作家的事迹感染学生,通过对爱国人士的事迹讲述,学生心中深埋下了爱国的种子。第三,用爱国主义作品进行思想引导,由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再到郭沫若的《炉中煤》、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学生受到一场场心灵洗礼,更坚定了爱国感情。(2)道德修养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爱诚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言行一致、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等传统美德在历代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优秀作品和作品中人物、作家的人格力量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增强人生责任感,加强抗击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社会素质。(3)职业素质教育。增强文学与医学的关联性和实效性,精选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人的传记,让学生在熟悉古代文案、学习古代医学大家的医德、医术、医理。同时结合当下的鲜活的案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央视新闻联播《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中介绍的乡村医生坚守贫困与清苦,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从而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提高职业认同,坚定职业信念。

2.1.2美育熏陶文学欣赏本质是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文学作品中蕴藏着的人格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等诸多美的因素。审美的培养是人文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方面,美育是文学欣赏课程最基本的目标。杰出的文学家不仅以美的规律真实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形象,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假恶丑的鞭挞。成功的文学欣赏教学不仅使文学作品中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其中承载的思想、智慧、情感会伴随着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2.1.3智育启迪文学欣赏是一种积极的艺术再创造活动,学生以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感受、认识、补充、丰富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2.2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文学欣赏是一种重体验、重感受,需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切身融入和参与的文学实践活动,唯此才能发挥其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2.2.1讲授法讲授法作为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用于向学生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包括文学欣赏的意义、文学的体裁特征、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和进行欣赏的基本方法,这是学生顺利开展阅读活动、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讲授法还用于一些重要篇目的写作背景和重要作家的生平介绍,即“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2.2.2任务驱动法教师提前布置阅读篇目,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查阅资料并记录阅读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征集、梳理,选择高频问题和典型问题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为证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大量的主动阅读和整理归纳工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不用唯一答案、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路,鼓励其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并善于总结,同时收获集体协作解决问题的喜悦。

2.2.3角色扮演法教师从戏剧和小说中初选几个片段,由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1~2个进行改编与表演,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情境、体验生活、感受人物,学生分别以“导演”、“编剧”和“演员”的身份进入文本,对其中的结构、情节、人物没置进行删改和重新编排,使学生充分享受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和情感共鸣作用,激发再创造的兴趣,学生与作家、作品、角色间的交互作用得以深入,从而丰富自身的艺术经验,提高想象、联想、应变、语言表达及组织协调能力。

2.2.4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向学生讲述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对病患的身心健康起到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从而了解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医护人员的耐心、爱心,全心全意为病患着想的精神,救死扶伤、不计得失的品质以及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是无形的珍贵的医疗资源。这种现身说法式的教学方法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很受学生欢迎。

2.3打破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首先,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以素质能力的提高为旨归;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将知识考核为主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检验学生文学感受能力、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再次,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口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等,力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主要包括包括:考勤纪律、讨论发言、朗诵训练、读后感(观后)写作等。

3结语

第5篇:文学欣赏范文

我国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已久,但却从未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长期的功利化、应试化教育使教育和文学本位相脱离,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文学欣赏的教育,欣赏时急于完成教学目标,不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直接说出答案,囫囵吞枣地灌输给学生,还有些老师在欣赏分析中,不从实际出发,过于教条化和唱高调。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某些缺陷,再加上初中生学生年龄较小,几乎没有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去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等原因,造成了中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十分欠缺,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趋于表面化,分析的程序化和简单化,欣赏作品时不得要法,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多是说一些似是而非,无关痛痒的大话,空话、套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程序化、机械化的讲解和灌输也造成了中学生程式化的去套用一些解题模式,而培养去真正的用心思考该从那个角度去进行赏析。教师教学理念的偏激性,教学设计的片面性,单一性,过分强调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是给学生列出答题模板,而忽视了让学生去听、说、读、写。

对于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文学欣赏的角度。对于中学阶段的文学欣赏,主要是涉及语言、形象及意蕴这三个层面。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物质外壳,是文学作品的物质承担,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应是从语言开始的。可以从语言的音乐美、音韵的和谐、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一些特殊字词的特殊含义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形象层面,主要涉及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的外貌,性格及各种活动的特点。如果是诗歌,则还涉及到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各种意象所代表的深层内涵。意蕴是一部作品内在的东西,是需要读者经过对作品的深入研读而得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对于意蕴这个层面的把握,是需要读者下一定的功夫的。

其次,教师要调整对欣赏教学的课堂设计。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就能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创造一种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1课堂引导,让学生对本节欣赏课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的感受,整体的感知。教师对本节课的引导,就是对本节欣赏的指向、定调,使学生有方向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让学生直接进入理解文章的思维状态。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须从感知开始,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对象进行观赏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要求既能局部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做深层的理解。2接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联系和想象的能力,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谈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以往教学中灌输的方式。在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品味和思考以后,应该会在思想上引起一定的共鸣,这时不妨在学生自己写一些评价性的文字,让学生自己写出对作品的真实感受。

提高中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

第一,充分调动学生文学欣赏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众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多经典性作品,可以通过读书会的形式,让学生来谈谈对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人物形象的看法和见解,努力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

第二,营造一个宽松、民族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声。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加强学生对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上的事和人,增强学生的阅历,提升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

第6篇:文学欣赏范文

一、让学生品味作品的感人语言

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尤其是言语的美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去品味作品的感人语言。“鉴赏文学作品从品味语言入手,鉴赏过程也是品味语言的过程”是人们所公认的。品味作品的感人语言,首先必须是读。但实际上,不少语文教学的课堂却过多地忽略了学生的读,课堂上没有琅琅的书声,没有充满激情的书声。即使偶尔指名去读,没有声音,没有语调,没有情感,没有韵味。没有让学生的读甚至就是诵读,就是做一些毫无意义的语段分析,又能产生怎样的感悟效果呢?一些同仁所挂在嘴边上的创新感悟也当是名存实亡的吧!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品味到作品的感人语言,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多读、诵读。如朱自清的《春》充满着火热的情感,作者以诗的笔触,抓住春的特点,通过有层次的、生动的描绘,画出了生机盎然的春的形象,歌唱春的创造力,赞美春天的无限希望,传递出作者内心蕴涵的蓬勃向上、奋发创新的真挚情感。这样的作品,学生不去读,是接受不到作者内心所蕴含着的丰富内容的。只有让学生去读,学生才可以感受到作者说“春”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真实意义。

二、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大凡文学作品当应有着共同特征,都是作者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去传递着自己的情,这情有对自然的,有对事态的,也有对时局的。而读者去阅读文学作品,就是接受这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作为学生去阅读文学作品,也应当完全去自己产生情感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就必须让学生能够游离于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怎样让学生穿梭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有讲究的必要。俗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用好的方法去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比从资料和老师的嘴里发现情感体验更重要。如教学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写出来的事件,读来令人感奋。怎样让初三学生也读来感奋?让学生去关注作品的相关细节显得相当重要。作品中描写的细节比较多,可以说是十分感人。截取这些细节,让学生去细细品味,学生是可以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当科斯塔历尽艰险到达极点时,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斯科特这个失败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理?威尔逊博士专门负责科学研究,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这是何等崇高的科学精神?学生感受这样的细节,所体悟的情感是真实的。着实与作者产生了一定意义上的共鸣,科斯塔达到极点――死亡,是悲剧,但给人们留下的形象是伟大的,科学精神是崇高的。无论是故事叙述还是细节描写都十分切合“伟大的悲剧”。

三、让学生表述自己的真实感悟

第7篇:文学欣赏范文

【关键词】文学欣赏 校园文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2-01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通过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所以当前的高等院校都十分注重培养独特、高尚的校园文化,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校本身的影响力和水平。而文学欣赏作为一种具有感知性和体验性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其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之中,实现人物与作品中主角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和提高学生对特定历史背景下相关知识的了解。文学的魅力也蕴含在这个过程当中,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作品本身所折射出来的内涵,它不仅还原了某一特定历史背景的情景,揭示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样也深深的影响着当代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可以说,让学生进行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欣赏,对于培养和谐、先进的校园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而文学欣赏也是各个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内容。

一、文学欣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急速增加,高等院校的发展速度也呈现出较快的态势。高等院校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批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综合人才,这其中也包括过硬的人文素养。学生们人文素养影响着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其人格、修养的一种体现。具备优秀文学素养的人才,会是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更会是一个积极主动、勇于进取、富有担当的人。所以,当前高等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学欣赏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文学作品凝聚着一代代文学创作者的思想精华,可以说,一部优秀的文化作品,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化宝典。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学生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自由穿梭于文学作品所构建的时空当中,徜徉在文学作品所设定的历史情节里,在此过程中,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增加了远见卓识,建立了崇高的理想和抱负,树立了个人的担当,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文学欣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当今世界发展越来越快,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也越来越深入,文化碰撞更是越来越激烈。我国的社会文化也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文化传播载体也日益丰富多变起来。优秀文化在传播进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影响着当代学生的精神需求,也使得他们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价值理念。比如严重的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的现象等,他们逐渐在这种丰富多变的文化氛围当中迷失了自己,丧失了理想追求,而经典的、积极向上的、内涵丰富的文学经典正逐渐被他们所摈弃,那些平庸的、粗俗的文化成为部分学生追捧的重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是对我国社会风气和校园文化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对于提升当代学生的文学追求和精神风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许多院校开始提倡文学经典,倡导文化经典的回归。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著作,也是一种优秀的精神,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强大,人格境界得到提升,焕发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文学欣赏有助于构建校园文化

当前的教育改革为高等院校培养学生指明了方向。教育改革中提出,当前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素养的人才,更应该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是各个院校教育的目标,也是改革的内在要求。所以,当前高等院校应该结合教育改革要求,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义务,还应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教会他们识别真善美,主动摈弃假恶丑。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拥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内容,于潜移默化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坚持文学欣赏不仅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变相体现,更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一个必备要求。文学欣赏不仅为建设校园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也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根本性质。

四、结语

文学经典以其巨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闪耀在历史的时空当中,为一代又一代人所熟知、喜爱、传承。文学经典对于构建校园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和欣赏这一过程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一个民族整体的阅读和欣赏水平则深刻的影响着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前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使其为校园文化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努力在校园中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的文化氛围,使得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慢慢被提升,并且激起学生热爱文学、擅于欣赏的热潮;还可以成立经典文学作品欣赏协会,使得志同道合的学生能够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学沟通和交流,通过小团体力量来扩大文学欣赏的影响力,在增加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也为其他人的素质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廷玉.大学生人文修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婉莹,夏中义.《大学人文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3]史力.文学欣赏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D].中南大学,2012年.

[4]丁林兴.“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第8篇:文学欣赏范文

一、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意义

1.培养爱好兴趣,陶冶情操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不但可以陶冶高职生的情感及培养高职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放松,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效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文学教育的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1]275“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1]253至于如何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朱光潜先生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玩味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当然第一流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欣赏能力。

2.提高审美能力,满足需求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加深其对文学的认识,准确把握欣赏文学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文学欣赏》着眼点是人的塑造,但是进入人心的途径则是作品。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既能够引导高职生感受和发现作品具有的真、善、美,又能够给与高职生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满足审美的需求,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3.升华思想境界,抵制丑恶提高高职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抵制丑恶、向往美好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名篇都蕴涵着一种时代的声音,或者是超越了时代的伟大的灵魂的呐喊。学习它,领悟它,不但可以使高职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而且还可以打开高职生的人生视界,领略更为丰富的人生内涵。

二、高职生在文学欣赏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经典作品少,审美能力较低欣赏文学作品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很好地去欣赏作品。包括欣赏者的社会阅历、政治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艺术修养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他是否能很好地欣赏文学作品。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2]文学欣赏也是如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多读这样的作品,能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并进而提高欣赏能力。然而,当代高职教育存在“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3]的弊端。尤其是在理工科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就万事大吉了,很少去阅读文学名著,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不知道巴尔扎克是谁,不了解托尔斯泰是哪个国家的,再加上他们对文学知识和艺术知识非常欠缺,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2.欣赏方法把握不准确,欣赏态度存在庸俗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能够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余秋雨说过,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4]爱因斯坦也曾表示:“艺术作品给我最高的幸福感受。我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是任何其他领域所不能及的。”[5]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大多高职生也只是看一些网络作品。即使阅读到比较优秀的作品,欣赏时对其评价与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并不能从审美知识角度去对作品进行一个科学的评判,往往以一种单纯的取代美感,忽略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

三、提高高职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途径

1.鼓励高职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给人们无穷的教益。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有多读,才能很好地做比较,才能品评出作品的高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提倡多读书、多思考,注重于文学作品的数量;歌德认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文学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强调起点要高,侧重于审美对象的质量。[6]在文学作品的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孕育着崇高的人文精神和真挚博大的情感。所以,多读、多思,并且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扩大人们的认知领域,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欣赏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灵魂。

第9篇:文学欣赏范文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各方面能力都相应提高,尤其是语言方面,无论在倾听、理解还是表达、交流方面都比在家更加积极投入,更愿意表达个人主见。下面我就谈谈进行幼儿欣赏文学作品兴趣培养的几点尝试。

一、丰富的文学活动,是幼儿关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点

平时,我们除了进行语言教学计划中的一些文学活动之外,我园还安排专门的视听时间,每天午睡前倾听20分钟,每周下午有一次30分钟的视听文学欣赏活动,幼儿每周会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图书和动画片,与自己的伙伴一起分享其中的快乐。下午的欣赏活动,我们会根据诗歌、散文的氛围配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实物背景图,使幼儿在美声美色中理解文学作品,并自发地朗诵,甚至仿编、创编。比如,在一次诗歌《春天》的欣赏会中,孩子们伴着悠扬的钢琴曲,自然而然地做起各种动作,并产生丰富的想象,最后大家一起酝酿出了新的诗歌“春天是一本温柔的书,白云悠悠飘,阳光柔柔照,春风轻轻吹,春雨悄悄落。”孩子们边自豪地念着自己编的美句,边享受着这小小的成就感,不亦悦乎。

“童星剧场”每次总让小朋友们着实过一把“瘾”,这个活动的目的旨在满足幼儿表演欲望的同时,激发其主动寻求、接近童话读物,并渐渐热爱上它。在“演童话庆元旦”活动的那段日子,各个剧组都积极筹备,演员们忙得不亦乐乎,表演时虽欠精致但足够精彩。其中,一个二人组表演的《猜猜我有多爱你》,虽然演员最少,但台词温馨、动人,表演稚趣,深深吸引了大家。后来,我常常听到班上的孩子们模仿故事里的对话:“ 明明,你这几天没来,知道我有多想你吗?”另一个很配合地说:“是吗?这我可猜不着呀!” “嗯――从你家到幼儿园,再回来――这么想!”

我们班级还定期开展“故事大王PK赛”,这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活动。从主持人到评委都是由幼儿担当,每次参加角逐的选手都是由各小组事先自选产生。他们能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与知识,说出并坚持自己特有的看法与观点,这样,孩子今后更愿意主动接近文学作品,更乐意参与一些与文学相关的活动。比如,在前不久的一次PK中,有两名选手讲的故事相同,都讲《两只笨狗熊》,而且讲得都不错,但比赛规则是只能有一个冠军,大家都很为难,这时一位评委就站起来建议“干脆,你俩接着往下编,看谁讲得好!”孩子们立刻拍手支持,我也在心里悄悄为这位聪明大胆的小评委叫好。

二、巧妙的环境创设,是幼儿喜欢欣赏文学作品的添加剂

1.创设阅读区域,提供图画精美有趣的幼儿文学读物

班班有图书角也是我们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但要想让幼儿投入其中,这就与我们提供的读物大有关系。除了常规书外,我们专门挑选了一些比较幽默荒诞的、有创意的图画书,如梅子涵教授推荐的《雅诺什图画书系列》和《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孩子们每每捧起它们读着读着就哈哈大笑起来,正如梅教授说的那样“像这样的哲学和深度,写到给很小的小孩听讲和阅读的故事里,并且让它们开怀大笑爱不释手,是怎样的智慧和艺术!”

2.开辟视听区,让幼儿在自娱自乐中亲近幼儿文学作品

我们提供VCD光碟和录音机、磁带,让幼儿在晨间、放学前活动时自己选择享受。我们一般准备讲述语速较慢的文学作品磁带及画面变换速度稍慢、动画形象体现特征又相对简单、叙述较为平缓的童话故事光碟。

3.墙面布置结合文学作品

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萌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比如让幼儿为一些作品匹配相应的图画、手工作品,把它们布置在主题墙,根据年龄特征配上相应的汉字,并达到图文并茂。幼儿置身情境中,必然驻足流连。比如,在春意盎然之时,唐诗《春晓》、《咏柳》的大字卡便跃然壁上,幼儿编上柳条、绘上花儿、添上鸟儿,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个个都能随口吟上两句。

三、积极的鼓励支持,是幼儿投入欣赏文学作品的兴奋剂

在幼儿园,老师的鼓励与支持,对于孩子来说,则能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班上有几个孩子看似羞于表达、不自信,而在私下交流中,发现他们是含而不露,于是,我让他们从家里选择几本好书带到班级与大家分享,并带领他们组织了一个“童话沙龙”,在宽松的气氛中,鼓励其大方自如地讲述、交流各自的“童话宝典”,这样不仅使其自信心倍增,并且带动了其他幼儿的加入,原本内向的孩子开始逐步变得大方起来。

四、温馨的亲子共读,是幼儿爱上欣赏文学作品的催化剂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已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性,知道创设环境和营造气氛,也注意言传身教带头阅读。但我们大力倡导的“亲子共读”往往被忽视。“亲子共读”应成为“共享悦读”,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并享受其中的快乐。那么什么样的读物才能达到如此双赢的境界呢,答案就是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因此,作为教师就有义务利用校信通、家长会各种渠道向家长推荐优秀的作品,让书香伴随着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