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刻舟求剑的文言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刻舟求剑的文言文

第1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文言文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该特点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文言文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文言文课文的选择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等各方面的原因,古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要让刚进入中学的小学生领会文言文的内容,文言文课文的选择尤为重要,要选择一些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同时文言字词、句式等比较规范的经典性的文章,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两小儿辩日》、《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等,这一类文章的学习,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了解故事情节,熟悉文章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起来就比较的容易。再如我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就把语文和科学结合起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此时的太阳显得大;中午太阳高高升起,背景是广阔浩瀚的天空,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同样的时间里,对于同样的面积,斜射比直射获得的热量少,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二、做好由古诗词到文言文的过渡、衔接

小学6年中,小学生很少接触文言文,但是小学生有大量的古诗词的积累,这就是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古诗词与文言文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作为语文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联系。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这种用法,在中学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坐”是“因为”的意思,而在中学文言文《晏子使楚》中的“坐盗”,“坐”是同样的意思。

三、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媒体

十多岁的孩子,往往缺少理性的思维和抽象的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思维。所以,抽象的文字,较难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丰富的图画,有趣的影像,往往容易激发孩子求知的愿望。因此,在让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用,通过连环画、flas等视频、音频的作用,让学生在看图画、听表演的过程中,了解文章内容。另外,适当地运用课本剧的改编、演出,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乐羊子妻》、《两小儿辩日》等文章,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是非常适合的,学生在演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言文的熏陶。

四、抓住时机,相机而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到文言文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成语、俗语等,都含有文言文的因素,如“三顾茅庐”、“不耻下问”、“舍生取义”、“时不我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实词虚词的用法、意动、倒装、通假等,都有所体现。另外,在一些大的活动中,文言文也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比如,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语文老师可以抓住这些时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引导。

第2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是古代文化的结晶,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热爱民族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却有种难于上青天的感觉,甚至有些学生有厌学的情绪。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改进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诸位同行交流共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好好引导,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刚开始学习,我们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初中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内容的学习都不是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学习,享受文言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呢?其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为重要,在充分研究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由来导入,还可以利用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引入等等。入选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教学时,可以将背景中的作者身世、遭遇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如在上《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时,课前布置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看看谁讲述最为精彩,上课时让学生来个讲故事比赛。在学生特别熟悉这个故事后,再来学习文言文,让他们比较文言文与他们讲述的故事之间的差异,文言文字词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异同,学生就会体会文言文字词的魅力。

二、加强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视积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文言文中的古代年号、地名可照录不翻译,翻译时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义词,调整倒装句的语序等等。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遇到难词、难句,可以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请老师帮忙等等。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文言知识,这里面包括疑难字、通假字、重点词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指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通过古今汉语词语的迁移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每学完一课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又可以使学生养成凡事总结的习惯,总结也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系统复习巩固的过程。

三、强化文言文学习中的读背教学

读背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通过读背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读背,通过读背让学生慢慢形成内在的理解能力。刚开始可能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等到了熟练和背诵时,学生就会从最初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阶层,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读背教学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读背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记忆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读背是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内容,从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对后续的读背会产生促进作用。在进行诵读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分段背诵;相互背诵;理解记忆等等,同时要通过诱导启发学生掌握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表达规律,像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在朗读时还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通过语气和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去研究和实施。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通过诵读等一系列技巧教法的传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一、了解成语的来源,学习古文学知识

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星罗棋布”原作“星罗云布”,语出班固《两都赋》, “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等。

在人们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竭斯底里”“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都是。

二、学习成语语法结构,掌握文言知识

除了以上成语故事来源我们可以理解其意思外,剩下的大部分成语都是ABAB的构词结构,我们甚至可以“望文生义”。

例如:人情世故、惹是生非等,为ABAB格式,两个A意义相近,两个B意义也很相似。这样的成语很多。例如还有“洞幽烛微”,“日积月累”,“星罗棋布”等,前一个AB是什么格式的短语,后边一个AB同样也应该是什么格式的短语。我们只需要理解其中一个AB,另外一个AB的意思也就可以“望文生义”了。例如“仗义执言”,我们知道“仗义”的意思,也知道它是动宾短语,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判断“执言”也是一个动宾短语,也能大体猜测出其意义(公正主持言论)来。

再如:嬉笑怒骂、神出鬼没,还是ABAB构词法,唯一不同是两个A意义相对,两个B意义相对,但是两个AB的结构依然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能很快推测出其意义。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望文生义”,了解我们不熟识成语的意义,也能方便我们做字形辨析和文言文阅读。

三、辨析成语词类活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成语大多是文言词汇,如含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宾语前置等的成语,我们要灵活的运用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去辨析了解成语。

1.名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例如,成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鼓”是动词而非做乐器解释的名词。再如出自《荀子》的成语“兵不血刃”中的“血”放在否定词“不”的后面必须做动词“沾上血”。来解释。成语中的名词活用做动词的还有很多,如:不衫不履、先礼后兵等

2.名词直接作状语

①.表比喻:如“虎踞龙盘”、“席卷天下”、“蜂拥而至”、“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珠联璧合”、“狼吞虎咽”、“风起云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神出鬼没”等。

②.表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如“管窥蠡测”、“刀耕火种”、“车载斗量”、“言传身教”等。

③.表处所、时间:如“野处穴居”、“南征北战”、“道听途说”、“风餐露宿”、“日积月累”、“日就月将”、“日新月异”等。

但在某些短语中,如“冰消瓦解”中的名词“冰”“瓦”却用在动词“消”“解”前作表示事物特征、状态的状语,这就是文言文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例如成语“蝇营狗苟”“蚕食鲸吞”、“风驰电掣”、“星罗棋布”中带点的都属于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从现代汉语的语句结构来说,成语中的某个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时,它就属于文言文汉语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解释时一般要补上名词中心语,而该形容词只用作定语。例如:“取长补短”、“披坚执锐”、“温故知新”、“摧枯拉朽”中带点的字都属于形容词且处于宾语的位置,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的现象,可分别解释为:长处、短处、坚韧的盔甲、锐利的武器、旧的知识、心得体会、枯草、烂叶。

4.意动或使动用法

形容词或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是文言文汉语有的,也在成语中保留下来了。如“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辱;“不远万里”,不把万里之遥看得很远;“生死骨肉”,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祸国殃民”,使国家受害,使人民遭殃。再如,意动用法:“贵耳贱目”、“人贵自如”、“兵贵神速”、“是古非今”等;使动用法:“多难兴邦”、“丧志”、“一鸣惊人”、“毁家纤难”、“降龙伏虎”、“惊天动地”等。

5.倒装现象

有的成语,例如“时不我待”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现代汉语的习惯,其语序显然是颠倒的。其实这也属于文言文常见的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如,“陈言务去”、“人莫予毒”等就属于宾语前置。再如“何去何从”属于文言文中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的倒装。还有,“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都属于文言文中用“是”提前的倒装句,以加强语气。

第4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留白;语文课堂;主体性

新形势下,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分析,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尊重学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自觉学习,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习得知识的能力等。教学留白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新颖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欲望,极大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考量师生地位,给学生留足思考和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教学留白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摆正自身的位置,尊重学生,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包括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基础知识教学等等。在教授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只是一味的灌输,教学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有时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此,巧妙地使用教学留白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减少对学生的过度干预,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实践证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依靠生活常识、课前预习、新闻媒体等途径是可以获得大量语文知识的,而这些知识恰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为此,在开展教学留白的时候,要掌握一定的留白火候,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摆正师生之间的地位,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也是实现课堂双向交流的基础与保障。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巧用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对于教学留白的完成,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评价和分析,激发学生处理留白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语文《纪念白求恩》一文时,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开展教学留白。白求恩你认识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其实,在学习课文之前,很多学生对白求恩是有一定了解的,看过类似的报道或者影视作品,在学习之前巧用这样的教学留白,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很快地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当学生完成既定教学留白任务的时候,教师要适当的给予评析,评价中要做到鼓励为主,错误的思考路线和答案也要给予引导,确保学生思考的自信心,保持解决问题的热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学留白的作用。

二、做好教学留白的设计,有效地掌控留白尺度

初中生的好奇心很重,巧妙地设计教学留白恰恰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学留白艺术的使用是符合教育心理学的,也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的好就会极大地促进教学的发展。教学留白不能为了留白而留白,必须精心设计,统筹规划,要紧紧的围绕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重难点而展开,教学留白的设计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为此教师在构建教学留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讲授的内容,同时做到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教学留白的尺度上做好把控,无论是留白的密度还是难易度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否则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在教学密度上,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教学内容的多少而定,不宜过多,也不能太少。在难度的设计上,要照顾到所有学生,最好是有基础问题,有拓展问题。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课文《刻舟求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留白:你觉得刻舟求剑的做法可行吗?你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有过这样的行为吗?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故事当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三处教学留白已经囊括了学习的所有内容,并且教学留白由浅入深,无论是密度还是难度都恰如其分,效果也非常好。

三、创设教学留白的新形式,提升留白的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发挥教学留白的作用,通过教学留白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创新教学留白的形式,不拘泥于单一的问题留白,可以采用选择题留白、主观题留白、概括题留白、词语题留白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学生完成教学留白的任务之后,教师还要做出及时的评价,最好是以鼓励为主,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需要通过适当的方式给予引导和指正,不伤害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积极学习的心理。初中语文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留白形式是开展教学留白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性的阶段,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掌握教授内容,了解现有学情,做到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全面发挥教学留白的功效。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留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思考留白、教材留白、观察留白、评价留白等等。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留白的艺术在很多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留白艺术的使用也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语文课堂开展教学留白,一定要紧扣教材和教学内容,做到从学情出发,有效地把控教学留白的难度和密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留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曜,张莉.挖掘初中语文文本中的“留白”[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3).

第5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经典诗文 语文素养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确,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又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让学生从小学习经典诗文,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重在储备积累,但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渗透迁移,激发其表达欲,给他们提供运用的机会。

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吟诗引句

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是诗文的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大自然,在自然中观察体验,在大自然中观景吟诗,也就是说要把孩子引入诗的意境。

自然界到处都有美的足迹,历代诗人的慧眼彩笔留下许多赞美四季风光的不朽诗篇。在春季,校园里的几棵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立刻捕捉到这一春意,吟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田野里,孩子们望着飞上蓝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惬意怡神。夏日雨后,指点孩子们去观赏雨后青荷,微风中吟诵诗句“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在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于阵阵菊香中品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铮铮傲骨。在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去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

引导孩子在广泛接触大自然和观察大自然的情境中发现美,引用诗句表达美,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增强表达效果。

二、在生活实践中品诗悟理

人们在政治、经济、外交及交友处事等诸多场合,常引用诗句名言陈述事理,传递心声。《唐诗一句免税千金》的故事说的是,一位留法研究生几经努力,使我国葡萄酒打入法国市场。在出口时,中国的葡萄酒被认定为“洋酒”,需增收关税。在交涉的关键时刻,他急中生智,吟诵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一诗句,说明我国在唐代就已经酿造、饮用葡萄酒了,是葡萄酒的原产地之一,而法国、美国生产葡萄酒的历史比中国要晚得多,终于说服了法国海关官员,免去了高额“洋酒税”。

学生对这样的小故事不但感兴趣,而且很受启发。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捕捉时机,指导学生引用诗句名言表情达意,如在学校见到一位孩子浪费食物,晨会课上动情地谈及此事并由衷地吟诵《悯农》中的“锄禾”诗句,不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会逐步将诗句融入孩子的语言中。

三、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中积累古诗文

在语文教材中不乏古诗名篇,如《晏子使楚》、《将相和》等历史故事,《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寓言故事,教师可配合教材,让学生有机会辅读与之相对应的文言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积累运用二”中的成语故事《鹏程万里》后,补充庄子的名篇《逍遥游》,让学生欣赏、背诵,加深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其他如寓言故事《叶公好龙》、《南辕北辙》及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可效用此法。

为避免遗忘,教师应把所学古诗按教材内容、表达形式等归类合并。如有的教师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后,再赏读《赠江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送友人》等一系列送别诗,并引导学生背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使学生对离情别绪有更多的体会。又如将《悯农二首》、《伤田家》、《蚕妇》、《陶者》归并为艰辛篇。还有童年趣、思乡曲、枫叶情等,这样归类辅读,以熟带生,新旧渗透,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良好效果。学生定会随着年长事更,逐步明之、解之,融于心,调于笔。

四、在写作练习中指导引用诗句名言

恰当地引用诗句名言能增强表达效果,给文章增色添彩。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引用诗句名言可采用例文评析的方法,即将学生引用得好的例文抄录出来示范讲评,以典型引路。如学生在写《一件好事》一文时,不自觉地引用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既使文章增色不少,又使人明晰了文章的主旨。教师还可采用提示阅读资料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文章供学生阅读参考。如写《我的理想》,可引领学生阅读人生传记,寻找身边的榜样,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透过古诗文的阅读,学生可感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伟大,“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平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教师还可采用引文指点的方法,即根据某次作文的具体内容,启发学生在文中引用恰当的诗文警句。

第6篇:刻舟求剑的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德育渗透;新课改;教学方法;故事;道德品质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师不能只是片面性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同时还要注意将德育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的德育渗透,教师应该认清新形势,促进德育实效的提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思想内涵,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逐渐形成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素养,建构积极的人生态度。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遵循的原则

(1)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于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现阶段正处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各种主流或者非主流的思想在冲击着现代小学生的思维,他们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正在衍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思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尚小,缺乏较为完善的价值判断能力,认知水平也较低,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要注意与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在日常教学与教学的生活中,渗透德育,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让学生在与主流价值观接触的过程中,逐渐锻炼阅读能力。(2)做到“合于文,立于道”关于道德品质教育,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思想观,实际上却与文字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道德教育与文字的脱离,就好似无源之水。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让学生对文章的文字进行品读时,要注意与思想教育并行。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出塞》这篇文章,阐述了辽阔的边疆,但是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出征战役的不容易,之后,再从更深的思想角度进行拓展,要让孩子们体会到爱国之庄严,享受和平的弥足珍贵。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将思想品德教育当作重要的环节,让学生在接受正确品德理念熏陶的同时,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3)因势利导,丰富多元由于语文学科涉猎范围较广,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死板单调,而应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在趣味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现行的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包括了丰富的情感,比如小学语文《妈妈睡了》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文字描写作者对妈妈的爱,通过这篇课文,教师可在文字之中渗透德育,通过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热爱自己的妈妈,珍惜母爱,随之进行德育。

2.新课改下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方法

(1)体会语言美,将德育渗透在语言文字中首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描写中国大好河山、瑰丽山水、名胜古迹的文章,其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语言美,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体会其中的美好情感,让学生不断萌生爱国激情,同时,还能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得到有效的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这些文章教学时,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教师可让学生朗读时反复体会其中的文字美,根据文字的描写,激发学生对祖国秀丽河山的热爱。其次,引导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现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容易在长辈的宠爱下,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劳动观念缺失。而劳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结合语文教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比如四年级的《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对这篇课文反复阅读,思考幸福究竟是什么?根据这个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会说:幸福是拥有很多钱;还有的认为:家庭和睦,吃好住好就是幸福;或者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就是幸福;等等。当然,这是小学生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幸福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相对比较片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这篇课文,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幸福需要用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最终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促使人民共同富裕,而非个人的贪图享受。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强化劳动观念的养成,促使学生基于幸福的理解,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2)凝聚智慧,将德育渗透在成语故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多的民间成语故事,凝聚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可以说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十分深层的含义和内容,蕴藏的道理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可通过一些民间成语故事,让小学生在听故事成语的同时受到启迪,民间成语故事的情节曲折,语言优美,能够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学生会受到感染,并学会分清假恶丑与真善美。例如,《刻舟求剑》这个成语故事,教师可针对这个故事的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这个成语故事主要是讲有一个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将自己的宝剑掉入了江中,他没有立即跳下去捞宝剑,而是刻记号在船舷上,想等船靠岸之后,再根据刻记号的地方去捞宝剑。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人的做法是否正确?之后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明白处理问题时,应该随机应变,而不是固化在老套的思维中,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再如《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晋代将军刘琨和祖逖,为了解救国家的民众,二人相约每天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之后在自己刻苦努力下,终于为报效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听完这个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学人的刻苦精神,要珍惜自己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将来长大了也能报效祖国。(3)结合生活,将德育渗透在阅读实践活动中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可指导学生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促进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前提。而生活作为学生实际参与的一种实践性教育素材,教师可在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时,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谛。例如,小学语文中《自己去吧》这篇课文学习完之后,可以设置相关的题目“我学会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比如在家中学会了干哪些家务活,或者学会了哪些本领技能?这个实践活动的举办,学生需要亲自动手去完成,还要思考应该在课堂上怎样介绍,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能力,懂得劳动最美好的意义。语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视野,积极参与多种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高尚而又美好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具备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之余,还能具备健全的人格,形成社会责任感。(4)聚焦写作,将德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也是重要的组成环节,通过写作文的过程,学生能够真实地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认知水平。基于此观点,教育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将学生的作文与教学生做人统一起来。而学生作文的思想源泉素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自身的亲身实践,提高思想感悟程度,写出的文章要有独立的见解,勇敢敞开心扉,真实反映社会实践。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杨桃》这篇课文,作者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作者根据自己所看所想,将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引发了其他同学的笑谈。这篇课文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基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不能凭空想象,要尊重客观事实,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自行举例,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到实事求是,以及实事求是的具体准备工作应该怎样开展。在此指导下,学生将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有机整合,根据课文所阐明的道理,指导自己今后的为人处世方法。除此之外,教学生通过写作文的过程,还可以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尽情地倾吐,展示自身的才情,教师可结合习作批改与心理健康指导,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同时,还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情绪变化,及时地对学生做出适应性的引导。或者可以说,教师的一句叮咛与鼓励,会让学生产生莫名的感动,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3.新课改下在小学语文中开展德育渗透教学实践思考

(1)教师作为组织与实施者,需要德才兼备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付出,但是从实际的教学效果考虑,教师不但要在教育实践中制订科学的教育方案,还要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典范,要给学生树立榜样,要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维以及成长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共处的过程中,要做到德才兼备,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道德素养,为开展德育提供重要的保障。在新型素质教育提倡德育渗透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实现更加科学的育人操作,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与道德品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2)德育的渗透要恰当地结合教材,做到适度适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裁比较丰富,有记叙文、散文、古诗词、文言文等多种体裁,这些教材中不乏形式多样的德育资源。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授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因子,通过教材内容,让学生懂得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与遵纪守法的高尚品质,等等。而对教材内容中德育因子的挖掘,需要教师科学的指导,学生正确的掌握内在蕴含的含义,真正完成对文章思想的体验。(3)教师要与学生的特征相结合,因材施教不只是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开展因材施教,在德育渗透的教育中,教师同样要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将其中可利用的素材与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机整合。比如关于德育理论知识的渗透,教师可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讲述,让学生从心理上了解德育的概念,让学生的行为习惯能够遵循德育的相关规定;而具体的教学资源与德育的有机整合,教师可在小学高年级进行渗透,尤其是高年级教材中,一些课文充满了教育意义,教师可结合其中的故事以或者英雄事迹,在教材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基于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除了要让学生学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对学生的心灵给予净化,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感知其内在的深意,开展学习过程中感悟语言美。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到德才兼备,为学生树立榜样,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寻找中心教育知识点,将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的环节中巧妙渗透,促使教学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