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代码:007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______为主,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专业美术教育。
A.技能传授 B.审美欣赏
C.美术素养 D.知识学习
2.“游于艺”是______的重要教育主张和教学方法之一。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3.清末年间福州船政局设立马尾绘画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学生被称作
A.图画生 B.画院生
C.制图生 D.绘事生
4.古代西方哲学家______将艺术教育视为“可以改变人”的重要手段,并主张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德谟克利特 D.赫拉克利特
5.西方近代社会,美术教育由画坊式的教育逐渐发展成为______的教育。
A.普及型 B.学院式
C.名师高徒式 D.精英型
6.法国启蒙思想家______也非常重视感觉和形象教育,将感觉视为知识的门户。认为绘画除了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外,还能训练儿童敏锐的观察力。
A.卢梭 B.拉伯雷
C.康德 D.福禄贝尔
7.俄罗斯巡回画派的______创造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美术教学体系,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A.彼罗夫 B.克拉姆斯柯依
C.契斯恰柯夫 D.列宾
8.20世纪初,______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给美国的教育输入了新鲜血液。主要表现在摄影艺术和照片在广告设计领域的应用,以及对材料的新态度,建筑也被接受为美术教育计划的一个固定内容。
A.巴格莱 B.夸美纽斯
C.契斯恰柯夫 D.包豪斯
9.______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通过作品、教具、多媒体等形象教学手段和景物境遇,促进学生感性认识。
A.观赏性 B.感知性
C.情境性 D.直观性
10.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
A.自我意识性 B.环境性
C.个体主导性 D.个别差异性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请简述美术教育的目的。
12.请简述美术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联系。
13.请简述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
14.请简述美术教育的一般性教学原则。
15.请简要谈谈如何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格发展观,培养学生的人格。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6.请结合实际谈谈美术教育的情感价值系统。
17.请举例分析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四、教案设计题(本大题20分)
18.根据所提供线索设计一份教案,字数300左右,附板书设计。
课题:《添画人像》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创新能力;方式和方法
长期以来,中职美术教育在我国很少受重视,学生认为它多余、家长也视其为“没有办法的办法”,这间接导致我国中职美术教育水平越来越低,其教育方法也变得越来越落伍。然而,中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文艺工作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鼓励学生发扬自身创新性思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更好更优秀的画作,这理应成为当今中职美术教育的主题。
一、中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中职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美术教育则在中职教育中占据着很大的位置,毫无疑问,中职美术教育对培养从事美术行业的优秀人才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尽管目前我国中职美术教育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它对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学生铺就走向未来的康庄大道的作用却是值得关注的。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关于绘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我们都知道,美术是一种鼓励实践的学问,创新则是提升人思想水平及思维境界的思考模式———立足于中职美术教育教学的基础,除鼓励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外,教师也应诱导其在鉴赏及模仿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养成创新性思维。这样做无疑将提高学生的创作激情与创作欲望,促使他们将更多的激情投入美术中去,从而在未来创作出能真正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
二、中职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中职美术教育的实质是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创作潜能,以求引导他们创作有价值的绘画作品,而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正是激发其创作潜力的最佳方法。
1.教师自身具备发现创新的眼光
教师是美术教育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创新意识,进而在不断更新自身创新意识及审美情操的同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凝聚创新性思维。在带领学生欣赏《头戴珍珠的女郎》的时候,我就首先从自己做起,树立创新意识以促使学生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欣赏艺术。画中的角色微微发胖,但却恰到好处,她的五官很是端正,头戴树叶花环的她由于因一片叶子投下的倒影而显得好像是“戴着珍珠”。柯罗的这幅画彰显出了别样的生命力,同时也呈现着一种与自然格调相吻合的朴素质感,在与学生一同欣赏这幅作品时,我告诉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柯罗在绘制人物肖像时,并不会像其他画家一样要求模特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对此,学生们都感到很诧异。于是我继续说道:“柯罗在画画时不会生搬硬抄,他渴望在画作中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在他看来,人是有生命力的,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你画画时切记不必生搬硬套,绘画的目的是展现生命、展现生活,你需要的不是一潭死水。你应当在你的画作中展现出自己的创意!事实上,柯罗之所以能成为名画家,之所以能留下不朽的画作,正是因为他在不断钻研绘画技巧、不断磨练绘画艺术的同时没有就此止步。他对绘画有追求,又立足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了个人创新———而我也相信,通过自己的介绍,学生们一定会理解创新对于绘画的意义。
2.优化课堂内容
如前文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一双发现艺术、发现创新、发现美的眼睛,当前中职美术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法,在指导学生美术创作的时候,教师通常会采取让学生不断通过绘画训练来提升创作水平的方法,而这无疑是不够全面的。
3.创设课堂情景
人的审美方向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艺术审美能力,因此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多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出评判不同审美观的平台,以求让他们在交流心得的过程中养成创新性思维。在带领学生欣赏《肯特海滩》时,我就鼓励他们自行判断画作中想要表达的含义。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得出了各不相同的结论,有人认为“这渲染了大浪即将吞没小船的绝望”,也有人认为“这表明了自然力量的伟大”,还有人觉得“即便身处在狂风巨浪中,人们也还是在奋力挣扎,这高歌了生命的不可战胜。”事实上,这幅画正表明了一种激昂奋进、大胆狂想的态度,无论作者创作这幅画时的心情是什么,这幅画都在它存在的年月中不断给欣赏它的人们带去了无限的思考与创作的激情。随后,我带领学生们借着这股激情展开了一场绘画,要求大家遵照自己所联想到的事物随意作画———这其实正是一种鼓励创新的体现。总而言之,中职美术教育对凝聚学生的创新意识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探索适合自身的绘画风格与技巧,鼓励他们将鉴赏、临摹、绘画与再创作等方式结合到一起,让他们将所接触到、所理解到的内容转化为画笔下的色彩,这正是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迪。
参考文献:
对美术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是当下美术教育学科不断建构与完善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更是当下美术教育的现实需要。将“美术教育实践”的概念置于“美术教育哲学”中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的。
一、“美术教育实践”概念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教育实践”是美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学理概念,也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还存在着以下的现象:第一、业界对美术教育实践的概念缺乏明确的界说。第二、美术教育实践常常被人们模糊性趋同于“美术教学实践”,二者互用了,即把美术教育实践等同于了美术教学实践,欠缺明确的美术教育学理概念辨析的意识与行为。第三、多数人以一种绝对二元互为补充的观点看待美术教育实践与美术教育理论的关系,以美术教育理论脱离美术教育实践或者美术教育实践欠缺美术教育理论依据对二者进行抨击,将二者简单地看成指导与被指导、理性与感性、逻辑与非逻辑、学理与事实的关系。这主要反映在美术教育工作者简单地将自身划分为研究者或实践者的二分对立角色中。比如: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老师对自己实践者身份的笃定,以及对理论者身份的艳羡。再比如:高校美术教师对自己的高校美术教育者身份的排斥与不屑,简单地将他们从事的美术教育实践看成是繁杂、有诸多细节、容易的事情,更有甚者对其采取无足轻重的态度,将美术教育实践看成是他们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负担与障碍。我们都知道高校教师承担着学术研究的重任,但与研究者身份同时并存的还有教育者、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所以,可以说,对美术教育实践与美术教育理论采取对立的立场是导致这些人对两种身份持不同态度与倾向的直接原因。
面临这些已成共识的误区事实现象,以及建构完善美术教育学科的重任,适时对其提出反思、质疑是必须的。笔者认为,对美术教育实践的认知与理解,与美术教育实践作为美术教育重要学理身份之间的偏差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一、究竟什么是美术教育实践?第二、美术教育实践的范畴、边界到底在哪?第三、美术教育实践与一些相近的概念如“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第四、人们对于美术教育实践的理解受到哪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等等。基于上述的认识和判断,笔者尝试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美术教育实践”的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对“美术教育哲学”学科、对“美术教育实践”理解的关注。
二、“美术教育实践”的概念辨析
美术教育实践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学理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从广义的概念上讲,美术教育实践就是对美术教育的实践,它将美术教育主体作为实践的对象与目的整体对待。如:关于美术教育现实、美术教育理想、美术教育历史、美术教育教学实践,关于宏观美术教育、中观美术教育、微观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外国美术教育的美术教育实践等等。而狭义的美术教育实践通常仅仅指称学校美术教育实践,而学校美术教学实践是学校美术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可是,美术教育实践仅仅指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吗?学校美术教育实践能涵盖美术教育实践的全部内涵吗?我们知道,自“终身教育”在196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来,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教育的获取方式、对学习方式的宽容再次成为教育本身的精神支撑。因此,需正确认识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在人一生所接受美术教育中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在学校美术教育实践阶段确立“美术教育的长远观念”[1]15,保证学生所受美术文化教育在一生中的浸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术教育实践是与美术教育理论对立的一切美术教育活动。这三种观点并不是完全孤立、没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既存在着集合关系也存在着重合与交叉的部分,如广义的美术教育实践包含着狭义的美术教育实践;狭义的学校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技术路线,如教学的构成、上课的流程、教案的规格、教学评价的目标与要求则与第三种美术教育实践的观点完全重合。虽然这三种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层面的解读对我们了解美术教育实践有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但这些分析研究,都是将美术教育实践的某一部分、类型作为分析对象,对美术教育实践的本体概念即美术教育实践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进行充分的解读。
对美术教育学科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澄清是美术教育哲学的基本功能。我们只有确定了美术教育实践到底为何物,才能进一步思考与美术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问题。但是,当面对美术教育学科还没有成长起来、美术教育实践还没有得到充分界定的时候,借鉴其它成熟学科,尤其是普通教育学科中对教育实践的充分探讨,或许是一条促进美术教育学科成长的路径。从普通教育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中来看,对教育实践概念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把教育实践定义为“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2]773郭元祥教授认为“教育实践是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3]39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实践是有教育意图的实践行为,或者行为人以教育的名义开展的实践行为”。[4]2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5]在这些基础上,笔者将美术教育实践定义为“有美术教育意图的各种行为方式”。
具体来说,美术教育实践有以下几个质的规定性:第一、美术教育实践是在美术教育意图的基础上进行的。美术教育意图是指导致行为人主观自觉引发美术教育行为的原因。它既不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无意识思维,也不是明确的意识,而是一种内在的、直接的美术教育思维模式。第二、美术教育实践是按照美术教育内在的逻辑关系展开的。强调美术教育实践与其他学科教育实践之间的内在区分度,即美术教育实践是以有美术教育意味来与其他学科相区分的。第三、美术教育实践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学理组成部分,其核心诉求与美术教育诉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人类美术文化。第四、美术教育实践是自成系统的。这是说美术教育实践既不能是单一的美术教育实践要素,也不能是单向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而是由自身丰富的逻辑结构体系构成的整体系统。如美术教育实践中的美术教学实践,必定是师生双边围绕着美术文化进行的教学。缺少任何教学环节中的任一部分都不能称之为美术教学。因此,尽管学校美术教育实践从概念关系上隶属于美术教育实践,但是它并不简单等同于全部的美术教育实践,只是部分的美术教育实践,而不能代表所有的美术教育实践。这种对于美术教育实践与学校美术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与隔阂,是实用化教学盛行的重要原因,更是曲解美术教育实践,导致目前出现诸多美术教育问题的关键。
一、课程的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依旧存在
近几年,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受到重视,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办学的规模、在专业的构建上,专业课的结构上都有了提高,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存在问题。《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美术鉴赏》等课程,目前是我国的美术教育课程的科目,但是课时量却严重的偏低,大部分的院校技法课程占据到总课时的60%以上,这种不合理设置,会严重影响高美术师资人才的素质教育与审美培养。
二、学生对美术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师范类美术院校的学生在对待“美术学”的课程问题上的学习态度,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的考试是不是能够过关作为关注点的问题上,根本缺乏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为什么学生会对“美术学”的课程缺乏兴趣。理论课程的设置比较不合理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教师的重视也是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范类院校的美术学生,由于过于专注于专业课的培育,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文化的素养较差。尤其全国的高师类美术教育的招生环节所采取的形式是“低分录取”,我国现在美术招生已经失去了过去的意义,“低分录取”的制度对于一心学习医术,对于美术有着较高领悟的学生而言,是件好事,但是也有一些“速食班”出来的考生,他们只是为了读大学而学习美术,丧失美术学习的热情,不热爱美术的学习,为了考学而考学习美术,这成为了很多文化素质较低考生的“终南捷径”。
三、“美术学”课程缺乏专业的美术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的教学构架之中,“美术学”的课程自然也不会受到教学组的重视。很多师范类的美术院校对于相关的“美术学”课程都是选择由艺术专业的其他教师代课性质,而非是专业教师来授课。代课性质的教师,只能是兼代,缺乏一定的“美术学”的专业基础对于美术学的课程没有全面地了解,难以形成系统地研究,也难以做出系统地课程知识传授。教师不专,学生更无心学习。美术教育一直都是把美术学科作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类别,他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以及能力,是为了促进国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若是单纯的以技法作为的美术教育,又如何承担起这样的目标。
美术师范类的教育是培养大、中、小等学院或是学校的美术教师的主要原则,师范类的美术专业学生代表着未来的美术教育之中的教育实施者,在校所学的,所形成的知识的结构以及基本的美术素质对于之后的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那种把技法的训练作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比较难培养出具完整的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教师的素养。现代的师范类美术的教育其实就是把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的教育,因而学校要改变过去的思路与思想,尤其是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艺术教育,要形成我国的特色,要让艺术的课程日益走向综合性,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是否健全还要注重发展艺术教育对于审美思想的培养,要鼓励我们的学生能够进行一定的学习,要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要从传统的重技能模式中脱离出来,要把学习的中心做出转移,重视审美以及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培养。
美术其实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是对于审美的认知以及对于美的表达能力的个体体现,不是简单强调技法的问题,美术表现的形式感,不再仅仅让学生知道,技法如何具体应用,是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对于客观物象通过自身的理解与领悟的艺术再现,是作为了美术的主体的表现,能反映出创作主体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的追求,以及审美的理想文化的修养等具体素质。我认为,美术类学院进行教育的初衷应该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的训练,应该更注重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的创新人才。在现代的师范美术类教育中,一方面要重视技法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应该看到历史上的美术大师基本都是文化大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思想和有精神的人,才能够成为文化教育的传播者,不可缺少文化。在这一点上,师范美术教育中开设的有关美术学的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美术学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小学美术;德育;智育;体育;审美能力;劳动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是实现对学生审美教育,促进其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小学生的行动易受情绪支配,美术教育不是用枯燥的说理方式,也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画画,而是通过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已成为对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德育密切相关
丰富细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常常把生活中在头脑里留下深深印记的一些事,在创作绘画中表现出来。如《国旗、国旗、我爱你》描绘了我国体育健儿在比赛中获胜,五星红旗在空中徐徐升起,充分说明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欲于表现的责任感。可见美术教育不仅能扩大小学生的联想范围和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还能让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受到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而是以美术形象感染和影响小学生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等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
二、美术教育对学生智育发展不可缺少
美术是一种艺术,视觉是人的五官之首,是心灵的窗口。小学生认识世界始终围绕着视觉形象而进行,绘画正是这样。首先观察景物的形态、染色、结构、比例等因素,再加以艺术的描绘,把客观景物画出来,这样反复实践就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许多孩子调查表明,有绘画能力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观察力强。美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智力发展。所以,美术教育不仅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对学生体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体操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改善身体姿势,提高体育的动作质量。既是体育的要求,也是美育的要求,实施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并运用对美的感受,更好地掌握体育技巧,如在画国画中,用笔是要讲究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的和谐统一,使画出来的画有骨有肉,富有质感和动感;画面要均衡对称,多样统一等形式美,对于体育运动、武术运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尤其重要
美术教育在教学中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孩子的心灵是天真无暇的,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不是说说就能办的到的,孩子的想象力最强,他们的思维可以说是常人所无能比的。我曾经这样说过:“给孩子一张纸他们就能把整个宇宙画下来。给孩子一支笔他们就能把整个地球涂上染色”。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五、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是紧密结合的
美术课与劳动课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对于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及树立劳动观念大有益处。
工艺美术课特别是手工制作课,学生能够发挥自己地想象力把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妙趣横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此外,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为将来产加社会劳动,掌握劳动技术,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包装等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是紧密结合的。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融化在德育中,就成为追高上的美;融化在智育中,就成为理性之美;融化在体育中,就成健壮之美;融化在审美中,就是生活之美;而融化在劳动中,就成为创造之美。把美育同其他方面结合起来,就能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农村的美术教育更应该吧美术教育放到首位,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抓好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美育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欢乐与益处。
参考文献
1 李范 .论美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年.
2 涂途.西方美育史话[M].红旗出版社 ,1988年.
3 王冰丽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中的范画用[J], 2009年.
4 陈江华 .重新认识儿童绘画[J], 2003年.
5 著. 张圣华主编 . 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6 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7 鲁热著.罗顺江、李元华译.当代艺术[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0年.
8 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9 朱谦之.文化哲学[M].商务印书馆, 1935年.
10 钟仕伦.西方美育思想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
11 马斯洛著. 林方翻译 .人能达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12 单越明.中国美术教育[J],2007年.
13 杜卫 .美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1.增强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美术教育中,应该让学生自由地创作绘画以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不能一味强调专业技术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毕加索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这也更进一步说明,兴趣的保持是多么重要。如果课堂教学是在一种单一、枯燥的氛围中进行,其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只有美术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课程内容,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其保持对美术的兴趣。
2.美术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
人类的诞生,是以创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从古至今,劳动既能创造物质产品,又能创造精神产品,人在一生的学习、工作中都能受到美育的影响。第一,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更加高尚,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全面、健康的成长。美术教育培养人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的能力。第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通过音乐中的韵律、文学中的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与绘画都是表达人类心灵感悟的产物,两者用不同的感官感受世界带来的愉悦。无论是抽象性的音乐作品,还是具象性的美术作品,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都能产生相应的联想。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同时感受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都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如,元代马致远所作的《天净沙•秋思》中就描绘了深秋的黄昏,枯藤、老树、古道、瘦马等凄凉的场景,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惆怅;小桥、流水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谧温馨,而自己的家乡、亲人却又离得那么遥远……其勾画的景象,由远及近的画面,都淋漓极致地展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第三,美术教育可以使人了解美好事物的独特性和对生活的意义。作者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也千差万别;观赏者的个性不同,观看时的心境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会不同。这也是艺术不同于科学探究的原因所在。第四,美育培养人对美的鉴赏能力。审美活动能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生活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审美观的不同,有人积极健康,有人腐化堕落,而通过美育,可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满怀激情地追求美好的事物,从而创造美好的生活。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可以通过美育体现的。
3.重视美术教育
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重视主要科目的教学,而忽略了美术教学。美术教育能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力度。
4.美术教师应关注知识的渗透
今天的教育已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朝着多元化和立体化方向发展。从美术教学的特点来看,其知识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要想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汲取各学科的知识给自己充电,充实自己的“数据库”,才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同时,应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语文、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模式。
5.加强互动
互动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反映问题的纽带。因此,教师在平常的美术教学中,应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运用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结语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学美术;融合;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中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美术史教学,较少融入当代艺术元素,缺乏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融合,难以将当代艺术呈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1.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当代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美术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理念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如果教师不能将当代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仍然照本宣科地按照美术教材讲课,那么美术课堂教学就会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脱节。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教师就有了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更大的教学空间,学生也有了更多的学习兴趣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传统艺术,更能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从而接受更多的艺术元素。当代艺术更加注重对于艺术品的加工和创造,更能启发中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信息社会中充分享受艺术的熏陶。
2.让学生重新认知中学美术部分学生认为美术课是一门副科,与语文、数学、英语相比,美术课的重要性并不突出。这种认知导致许多学生不重视美术课堂教学。将当代艺术融入美术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对于美术形成新的认识。对于中学生而言,当代艺术更加新颖,更富有时代感。当代艺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当代艺术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就会认为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学生会由以往的为了任务而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当代艺术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愿意学习美术知识。
二、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将美术课堂中的相关内容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当代艺术与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当代艺术对接,充分体现当代艺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当代艺术精华。
2.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中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当代艺术与美术教学相融合,可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让学生对艺术有更加全面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美术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临摹一些作品,而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独特的风格,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3.采用视觉化和交互化并进的教学模式所谓视觉化,指的是学生能够形成自身感官性的认识,通过视觉感受深入把握美术作品。所谓交互化,指的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参与作品创作,让固有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远离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美术。教师将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开展课外美术教学,可不断丰富学生的阅历,使他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同时,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改变固有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学美术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结语教师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相融合,根据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促进学生热爱美术、感知美术,从而提升学生理解美术、鉴别艺术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不断进步、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承建.基于“当代艺术”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探究.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
[2]石晗.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探讨.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关键词] 中学美术 美术能力 现代教学媒体设施
中学美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在中学美术课程中,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美术课对学生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明显。美术课往往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做得不够,学生的自发探究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
一、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课程更是主客体的统一,美术课程必须让学生直接参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其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地讲解,不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切感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满足好奇心的同时,更加灵活地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美术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具像统一体。这种具像是经由我们的视觉器官把握的。在美术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尽管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都介入这一过程,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艺术家与创作对象、观者与作品之间首先是一种直接的视觉关系。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造型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应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下子就从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需要欣赏者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再进行想象和评论,才能概括出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评论走向广度和深度是美术教育的灵魂。
3.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联系实际生活,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具体情景的束缚,学生可以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色彩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美术教育应该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能够经常走进大自然中去写生,在真实的事物中提炼,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现实中的一些事物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这样的教学就更能让学生真正学习知识和学会观察发现。我国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缺乏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注重学生自身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注重技能、技巧教学和学生动手相结合
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建筑四大门类,每一门类的创作都必然是审美创造,都离不开技能、技巧。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的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技能、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双手的灵敏性、准确性和协调性。学生只有动手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加创作实践的机会。例如,中学美术教学欣赏应该容入技能、技巧训练。学生如果有了技能、技巧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技能、技巧实践的外力,如在教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在授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欣赏,以欣赏促进技能、技巧训练,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同时技能、技巧训练也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美术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以往的美术教学大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与美术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来,缩短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间,让学生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在出示美术作品后,让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感染等方面去细致地体味,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先动手,这样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方向。
三、注重教学创新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设施
现代美术教学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注重教学创新。教师不应该墨守成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应紧跟潮流,把教学容入到科技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提高美术教学方法。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我会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在学生欣赏课上,我会选择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的资料,能激发学生兴趣、容易接受与理解的素材。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也可以把所要欣赏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还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画展、外出写生、定期举办作业展、结合企业举办绘画大赛、参观动画公司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投入到美育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现代美术教育不是课本加讲解就能解决问题的。它要求教师应该借助于教学媒体设施,其中网络是最好的资料库,然后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生动地去学习。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育的认识也在提高,教师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注重教学创新,科学准确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施行美育工作,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助手,成为启迪心智、培养爱心的园地,这是今后美术教学的趋势所在,也能促进美术教学走向更高的水平,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J].科技博览,2010,(22).
现代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素质要求
现代美术教师的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开放的审美情怀,多元美术知识结构,明澈的美术发展视野等。如此,给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除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基础知识;除了具备完成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外,还应具备合理、全面的美术学科素质结构。
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理念是多元的和具有通过性的,这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一是“通道”,二是“经验”。所谓“通道”是指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贡献体现在它具有一种非达标性的目的设定,“过程及目的”。所谓“经验”是指它通过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学生人生体验的丰富。美国教育家艾斯纳所倡导的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学科基础教育)。他尊重美术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强调美术教育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些理念对世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和影响。美术批评、美术史、美学以及美术实践,在专业化的美术教师素养中都具有核心的价值。而具体到现代美术教师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结构包括:⑴人文素养。⑵教育理论及实践能力。⑶美术文化拓展及研究能力。除此之外,现代美术教师还应不同程度的具备丰富的姊妹艺术知识、前瞻的文化发展观。
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
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等。
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
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 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
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
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
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
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
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
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