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具有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纽带作用,是各医药院校的主干课、必修课,课程地位尤其重要,但由于学科的自身特点,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多种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在机体内物质代谢中的反应过程,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上体现为各种结构式和一串串纵横交错的反应式。学生普遍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不理想,教学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针对有效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尽管翻转课堂、PBL教学法、微课、慕课(MOOK)、逻辑教学法[1]等各种知识传授方式不断提出并推广,但多是建立在学生有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而学习主动性的产生很大程度与学习兴趣的产生相关联。学生因兴趣而产生内心需要,课堂上就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把这种状态持续到课后的自主学习进程中。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的内心需要,从而产生学习热情这一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3尝试。
1将初期的紧迫感转化为内心需要
生物化学课在我校各专业教学进程中设置为一学期,师生间之前没有互相了解的时间,而学期初直接进入教学环节容易造成师生间的不适应:学生们容易把上一学期形成的学习风气、学习方法直接延续下来;而教师根据生物化学的学科特点又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课堂要求。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这就使得教师可以在开课初期主动优化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个人情况以及往届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情况,迅速拉近师生间距离,把新学期本门课的课堂安排、成绩构成、考核方式明确做出说明,其间穿插一些往届学生素材,如有的因为爱好生物化学参加了教师的科研课题,有的在教师指导下获得主持省级、校级大学生创业计划;而有的由于不重视生物化学实验课而成绩不理想。这时,学生虽然身在学期初,但内心已产生一种紧迫感。据观察,这种紧迫感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兴趣以精神需要为基础,比如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等内容。人们如果对某件事物内心感到需要,就会产生热情、乐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并注意探索其中的奥妙。兴趣又与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联系密切。如果对某件事物没有认识,当然也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无法产生兴趣。反之,认识深刻后,兴趣就会非常浓厚。以此为切入点,在课程初期,先着力扭转学生对生物化学认识的一些误区:比如简单地认为生物化学只有在检验科工作才用得上;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等。结合教材绪论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介绍生物化学发展阶段时引入一些与各章节密切相关经典实例。当然,最好能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这些实例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简介糖类时引入饮料中常见的各种甜味剂:山梨醇、蔗糖、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等,学生们虽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成份,但实际了解并不多,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很多人错误地以为喝无糖饮料不会发胖;在简介脂类时提问什么是反式脂肪,我国为何在2013年1月1日起开始要求在相关食品成份表中标注其含量;有的营养食品包装上注明所含的核黄素、硫胺素到底是不是一种稀有成份;超市里同品牌、同样量的纯牛奶为何价格相差悬殊,这不仅仅是因为包装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的陆续抛出可把学生最初产生的紧迫感转化为急于深入学习、探究生物化学的一种内心需要,这都为日后学生们带着求知的兴趣顺利地进入各章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2通过优选课外实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教材上理论知识是以固定模式出现的,尝试将一条条的知识要点讲得生动,引发学生的兴趣,由被动灌输变为主动获取,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一些报刊上有时会看到对高校教学与社会需要脱节的批评报道,学生在课堂的所学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不知道如何应用。所以,做为一名任课教师,应从本学科出发,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即是联系日常,优选一些与生物化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利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生活化的情景实例加上媒体技术,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能够增加学生沉浸感,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引发他们去广泛地思考,课堂气氛就会比较活跃,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合班上课的学生非常重要。对于实例的选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具有真实性,可来源于生活实践、科学发现或者医学临床,最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但了解却不深入的。比如在讲碳水化合物时先说明这一名称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应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多数饮料和食品在成份表中却还在延用这一名称,而且有的无糖饮料还进一步用破折号标明碳水化合物即糖,这是有其原因的。问题的提出对于自认为对饮料非常熟悉的学生们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很多学生会感到这个常喝的东西其实他们了解的并不多,之所以花钱买来喝也多是因为广告或者被外包装吸引。伴随着好奇,学生内心探究答案的原动力被唤起,为教师下一步深入讲解知识点铺平道路。第二方面,所选实例一定要紧扣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与专业教学目标相一致[2],比如在介绍蛋白质化学时,适时插入某平面广告(画面中是一位男士手捧一个特效做的巨大的鸡蛋),针对这一画面,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多个应用性很强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如人体每日摄入蛋白质的量是多少;吃进来的蛋白质是否都能被吸收;何种人群需要补充蛋白粉以及不科学地过量摄入高纯度的蛋白质可能会有什么后果等。这些内容与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同时会引起学生很强的关注度。第三方面,实例的选取要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由于多种素材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要满足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剔除一些无效素材。如教材中很多理论知识来自于一些诺贝尔奖经典理论,这些理论提出者的科研经历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第四方面是选择的实例要具有综合性。既能较好地体现前后知识要点间的联系,又能养成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脂肪酸的分解代谢中要介绍左旋肉碱,在提示左旋一词及这一成分的英文名称为L-carnitin后,很多学生就会同之前在糖类化学中学过的空间构形建立起联系,使以前学的知识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3创新多媒体使用方法
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通过PPT来实现的,一些实例图片及视频也是镶嵌其中的,只能按部就班的讲解,不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状态灵活的把握教学进度。另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也感觉到,如果把PPT中设置过多的链接和过场动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心理学家对于人注意力的权威研究,多数人做事情只有十分钟左右能保持专注的精神状态。当人们在执行某件自认为需要十分专心的事情时,能主动将自已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这件事上的时间仅有十分钟,然后就会因外物吸引而无法集中精力[3]。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独创了一套实例专用课件,特色是使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实时学习状态准确、快速地抽取需要的媒体素材。因为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任意抽取,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层次,实时的课堂反应来灵活地选用媒体素材。在运用素材时可以一键迅速切换,不会干扰到PPT的正常显示。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教师非常有效地实施教学。通过跟踪调查,学生们普遍反映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得到了加强,并且与考前突击背诵仅仅是为了应对期末考试相比,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由于是因兴趣而主动去学习,对知识点记忆就更加牢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地关注,会十倍、百倍地投入精力去研究、去发现。兴趣不仅仅是对事物外在的简单关心,以兴趣作为内在驱动力而引发的知识获取或是活动参与,都会使人主动积极参与并得到内心的满足。实践证明,立足于教材并将理论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果运用得法,使学生产生兴趣,对教学效果和质量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笔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一些问题,如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引起合班学生的课上关注度;如何让选取的实例更好地为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服务;如何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等。这些都为今后的教学实践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作者:冯晓帆 王艳杰 赵 丹 玉柳春 张 林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小红.逻辑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3):161-162.
学习是在现有情境与原有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学生自我建构的,生物化学的课堂导课是能够把学生引入有效学习情境的关键所在,是探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具有问题性是导课的价值之所在,必须能够使学生迅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习本文由收集整理动机。在进行生物化学课堂导课时要考虑到一些基本要求。
课堂情景设计导课最近发展区 教师在进行生物化学的课堂情境设计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建构知识的内在认知基础出发进行情境的创设。学习是在现有情境与原有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学生自我建构的,因此,从学生建构知识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情境创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首先,通过设立情境引发学生的疑问,从而产生学习的需求;其次,通过设立情境支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既获取直接经验,又完成了方法和技能探究体验,最终建构相关知识和技能方法;最后,通过情境,促使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和心理品质进行学习,建构良好情意品质。生物化学的课堂导课是能够把学生引入有效学习情境的关键所在,是探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具有问题性是导课的价值所在,必须能够使学生迅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习动机。
一、导课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把握住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者应该掌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距。及时给学生提供与其原有认知基础相关,又需要将原有认知发展成为待学习目标内容才能解决的真实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对原有认知不满足感、疑惑感和需求感,从而产生出探究性的问题。以下几方面是在进行生物化学课堂导课时要考虑到的基本要求。
1.导入的启发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过,教师应该积极想办法使学生产生高涨的情绪和振奋的智力状态,如果没有做到这点就急于进行知识的传授,则这类知识会使人产生比较冷漠的态度,同时,也会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感。一个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上课初始时,就需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一定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热烈探究行为。利用问题情境去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启动和活跃,随即造成教学所需的“愤、悱”状态,便于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
2.导入的趣味性。趣味性是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的一剂良方,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渴望获得知识、探求真理、带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有意心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或她)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主动积极而且心情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3.导入设计简洁清晰。虽然导课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切记不可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课语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能够简洁明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至所学的知识内容。教师要力求做到思路清晰,言简意赅,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二、导课的形式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导入,它的首先出场,能够起到承上启下、铺路架桥的作用。导入需要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从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中提取一些矛盾让学生学着分析解决,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特别要注意的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务必新颖、生动,有趣味性。无论以故事讲述的形式,还是多媒体动画放映的形式,都是将要解决的问题置于具体情境中。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熟悉的物质相结合,这样会增加新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下面是生物化学探究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形式。
1.复习性导入。根据巴甫洛夫的观点,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来实现。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由相应关联的旧知识发展而来。导入就是通过一种方式或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到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中去,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氨基酸代谢》一节中,可这样设计导入:根据大家所学的知识,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其主要官能团是氨基和羧基。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机体内的氨基酸代谢,是怎么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进行的?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生活实例性导入。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根据一些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到蛋白质的性质时,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有过注射疫苗、消毒、煮鸡蛋等生活体验,抓住学生的心理,从一开始就吸引住了学生,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活跃期。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无法对问题进行解释,学生会问:问题会出在哪里?这些貌似不关联的事例,怎么会出现在同一个环节里呢?这个时候,老师引进蛋白质性质的标题,使学生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与蛋白质有联系呢?究竟是什么性质呢?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3.实验导入。学生实验导入可以分为分组实验导入
和演示实验导入。前者较适合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例如,在进行生物氧化部分的知识学习之后,指导学生进行体温测定实验,学生即可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以激发自己的思维。
4.小课题导入。对于教学目标中的一些较抽象的生物化学原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较差。可以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将该原理分解成几个可供研究的新课题,在课前安排分组探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讨论和汇报。例如,脂类的代谢问题,就可提前将整个大的课题分解为多个小课题,如,甘油三酯的代谢如何进行?甘油的氧化步骤和糖代谢有什么联系?脂肪酸如何进行氧化分解?提前布置给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课堂上,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进行表述讲解,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和纠错。
增强学生对生化课的信心学生厌生化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薄弱,要培养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首先要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在学习生化时,学生必需准备两本书,即以前学过的化学书和生物书,在开讲蛋白质和核酸化学之前,要指导学生把相关的化学知识和生物知识复习好。在讲物质代谢时,要求学生把酶、维生素等前面学的知识巩固好,使学生能够把相关知识衔接起来,防止出现知识断层,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化的学习信心。
2研读教材和教学大纲
合理取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针对生化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现状,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把握教学大纲,吃透内容,找准重点、难点,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本专业必需够用的生化知识,如:脂类代谢一章,重点、详细讲解三脂酰甘油的分解代谢和血脂及血浆脂蛋白,对于检验专业,还要把脂类的生理功能,甘油磷脂的合成,胆固醇的转变与排泄也重点讲解,其它内容画龙点睛就可以了。再如维生素一章,学时数由4学时减为2学时,但内容不能删减,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大多数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基,讲代谢部分就要用,我对这一章的处理是讲完维生素的概念后,用一个图表把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主要生理功能,典型的缺乏病列出来进行讲解,这样即节约了时间,又把该掌握的和后期要用的都讲清了。
3做好课前预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生化课内容多,课时少,要想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好教学任务,必需做好课前预习。具体措施是学生利用第二次上课前的时间完成第二次课程的自学任务,包括:①预习第二次课内容;②列出主要内容问题;③对问题和主题做全面的解答;④记录自学过程中不懂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预习,一方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听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好教学任务。
4用运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生物化学课程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课堂上如果不注意课堂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厌学。在讲授生化时,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启发式教学法即提出一系列问题
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内,引导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在学习糖代谢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①你们一日三餐都吃了些什么?(学生回答:馒头、大米、油条、面条、肉、蛋、奶等)②这些食物对机体有什么用?③在体内又是怎样变化的?让学生思考后,老师以糖类食物为例导入糖的生理功能,糖的消化吸收和糖的代谢概况,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生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4.2形象比喻法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复杂
许多理论知识抽象难懂,中职学生第一次接触,往往很难理解,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打比方,一方面可以使复杂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另一方面,生动的比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脂肪酸的β-氧化时,把β-氧化的次数和乙酰CoA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比作切西瓜时,刀切的次数和切下西瓜的块数之间的关系。
4.3列表比较法
列表比较可以揭示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区别,还可以把繁多复杂的知识点通过列表的方法简明直观的展示出来。例如,在学完糖的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后,采用列表比较法将两条代谢途径的两个要点和概念进行对比,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4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形式新颖,科学的内容设计,丰富的影像画面以及生动的视听效果,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比如在讲解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三维动态图像的演示,声像结合,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5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生物化学知识点繁多,代谢过程复杂,是大家公认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门课程。如何利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学生消除厌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一个章节结束后,进行归纳整理,把繁多的内容条理化,如生物氧化一章就可整理成三个问题①水是怎么生成的?②CO2的生成;③ATP的生成和利用。也可以把类似的事物和概念进行比较记忆,防止混淆,如生物氧化和生物转化,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等。还可以用韵语、缩略记忆,如二十种氨基酸记为“中性有十五,酸性天冬谷、碱性赖精组,八种必须氨基酸记忆为”“赖色苯丙蛋、苏亮异亮缬。”这样,学生很快就能记熟。用列表图示法帮助记忆,也是一个好方法,如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来源、功能、缺乏病,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区别,DNA和RNA的组成等都可通过列表进行记忆。
6适当联系临床知识
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法不得当、不注重教学实效、为电教而电教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缺乏必要的研究。为此,笔者就生物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精心设计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生物教学课题的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如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事例”教学课题的导入,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入手:在密封一层玻璃纸的长颈漏斗里注入蔗糖溶液,将之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一段时间后,长颈漏斗里的液面上升了。然后用纱布代替玻璃纸,让学生仔细观察,液面是否上升了,再将蔗糖溶液换成清水,液面将会怎样变化呢?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导人生物教学课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生物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细胞确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的原理,这样使生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生物课堂教学,就会做到事半功倍之效。
2 设计好生物课堂提问内容,灵活运用提问方式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也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切入点。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生物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处于不断的积极思维状态。这样的启发式教学,以主动启发,步步引入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被提问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中,还要避免成绩较差的学生因回答不出难题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要及时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内在动力。
3 认真设计生物学实验的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的生物教案都是要求教师按照生物教科书上给定的操作程序和药品种类进行实验。在高一开设的生物实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试行改变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实验技能,自主地设计生物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操作程序,预见实验的操作结果。如学生在自制泡菜的实验中,很多学生过去很少知晓或没有接触,在进行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程序,使他们感受到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无法体验到的生活乐趣。在生物实验选修课中,实验专题的选择多数也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些生物实验既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 教学设计时应注重生物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活力;优化课堂;生物教学
富有活力的生物课堂是指在课堂里师生要全身心地投入,不仅是促进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提高认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不断地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去享受创造的喜悦和满足、去品味人生的灿烂与魅力,进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生命价值和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去构建富有活力的生物课堂呢?
一、以问题为主线,优化课堂的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要求是: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精神情操,并能运用知识及技能进行创新和再发展,否则就会使教学失去其真正的内涵。
首先要创设问题情景,进而引发参与动机,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一种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情景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情景时,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去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若干个问题或连串问题,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来揭示,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讲“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时,首先根据身边的一些例子设问:“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聋哑的孩子,聋哑基因怎样从天而降?”、“一方正常,另一方为聋哑患者的一对夫妇,连生下三个孩子都正常,聋哑基因又到哪里去呢?”这节课用设问开头,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很快进入认真学习的状态。接着由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让学生通过讨论,用教材中相关的原理来解释上述现象,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充分调动起来了。最后我还告诉学生,生物的遗传现象是十分奇妙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从而又激起了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以活动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被动的接受式教学为主,学生是一个被灌输者,是一个接受机械、繁琐训练的受害者,这样的教学将学生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机械人,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智慧、学生的灵气都被打掉了。而新课标提倡开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和灵气,在教学中得到展现。
新的课堂要富有活力,应该以活动为主线,这样,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边的而是多边的。在教学中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刺激,多侧面、多层面为师生之间的活动创造条件。
第一,大力提倡自主性学习,自主学习的学习动机应是主动的、内在的,而不是被动的外面强加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疲劳。”的确是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习兴趣之上的,没有兴趣就谈不上主动学习。有了兴趣,学习便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自主学习的另一个因素是学习责任,学生学习不仅仅凭兴趣,还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未来、生命息息相关。因此,改变生物学习的方式,要从改变教学理念做起,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把生物知识学习变成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筛选、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筛选问题一:细胞分裂的方式有几种?在以前学习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DNA的数目,染色体单体的数目是怎样变化的?问题二:生物的发育起点是什么?如果生殖细胞的形成同样是通过有丝分裂,生物的后代将是什么样子?问题三:同学们通过仔细研读课文和图解,归纳对比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学生通过回忆知识,串联知识,运用知识,引入新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二,采用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最为有效。如在讲述第四章条件反射的类型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讲述新内容之前,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然后分给每个小组一个纸包,第一小组纸包中包有话梅,并写上把话梅吃掉的指令。第二小组发给话梅,但写明只看不能吃。第三小组写着想吃话梅的感觉。第四小组只写话梅两个字。要求各小组打开纸后按要求去做。其后要求各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反应,并报告小组的结论。在这个基础上老师顺势提出问题:你们有的吃食物,有的看食物,有的想吃食物过程,有的是看到代表食物的文字,但反应却相同。这些反射之间有没有不同呢?这些反射在动物身上是否会发生?学生思维产生了疑惑,不得不进行讨论、争论、对白交流,提出自己相关论点的材料、事实。而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讨论两种反射的不同点并列表比较。其后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回顾上述过程的完成,又恰好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的知识作了铺垫。学生在完成探讨、反思、辩论、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也将会更好地促进生物学教学的开展。
第三,适时运用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的多媒体技术,如在《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展示病毒的图片讲述病毒引发的种种传染病等。如展示禽流感和“非典”视频资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就能认识到禽流感和“非典”的致病凶手都是病毒,这样就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生物课的活动形式还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活动形式,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以情感为动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由三个要素构成:科学知识结构,学习该学科的认识结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就是要以教学活动为“中介”,知识结构能动地作用于认识结构,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习得过程。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外在直接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活动逐渐推进的教学程序和完善教学结构。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课文,课堂教学的结构特点规律,善于优化组合各要素,使教学结构以最佳状态生成。
在一堂课里,学生的学习情趣不可能永远都是高涨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对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即按课堂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上随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其次要不断进行刺激和反馈,让学生满怀热情与兴趣参与课堂学习,不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创造的快乐。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首先可大量地运用对话。一是生本对话,主要指学生与课文对话,将学生研读课文视为对话,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使学生个体感受与课本意义交融。如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内容时,课文只是举一些实例来说明,没有感情成分,如果让学生把个体感受、个体周围身边的事例表达出来,同时运用一定的形体语言、一定的语言氛围,那么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由此会产生共鸣,其思想意识就会被震撼。对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关系及优生的意义认识也会深刻。二是师生对话。作为生物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师生的问答,应指蕴涵教育性的相应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的精神世界的交流与价值观的分享,具体表现为交流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等。三是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应不断地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探索着,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自我对话。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角色扮演、学生的对白,都是学生展示自我、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的对话表现形式。
在进行对话教学时,老师应注意教学的民主性,课堂上避免一言堂。要尊重学生个体感觉,不要因为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导致师生之间对立,而应设法调剂,使学生的学习情趣不断高涨,从而促成对话双方的相互沟通,并营造一种和谐、欢乐的气氛,推动教学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动态生成。
构建富有活力的生物课堂,就必须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表现,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时,课堂也脱去僵化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从而使生物课堂达到教学目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文国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卢长堂.《生物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范春祥.《中学生物教学教法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一、每节课的引入都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
一些生物教师认为,只有每节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景,导入新课,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否则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现在生物学知识有了深入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有的内容不一定适合创设情景,而宜直接导入。如学习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中心时,以 “为什么白鼠会生下灰鼠”为例,首先受精卵是黑鼠的,黑鼠提供细胞质,无核。放入灰鼠胚胎发育时细胞的细胞核,将细胞核和细胞质组合成新的受精卵(即体外受精),送入白鼠的胚胎内进行发育。因为遗传物质DNA是由细胞核控制,细胞核是灰鼠的遗传基因,所以生下来当然是灰鼠。至于为什么用胚胎发育时细胞的细胞核,其实也不是非得用胚胎发育细胞核,体细胞也是可以的,但是胚胎细胞也就是卵细胞比较大,从而得出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中心。创设情景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入,可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 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生物学有联系,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与学生有关的生物学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生物事例或学生感到有趣的,能反映生命科学新进展的生物学信息进行整理,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使之与抽象的理论相结合,就能唤起学生生活中已经具备的生物学感性知识和经验,从而有利于学习。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联系植物水淹后死亡,是由于阻碍了根的呼吸作用;学习发酵技术时,可列举白酒、酱油等产品,从而引出发酵技术。
二、新知识的呈现都要经过探究性学习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每个知识的呈现都设计了探究过程,认为所有知识的掌握都必须经过探究才能掌握。因此,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不需要探究的问题也勉强去探究,一种为探究而探究的假探究出现了。例如,在学习维生素的种类时,设计了让学生探究维生素的种类,实际上,对于维生素的种类,学生只要看一下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为了探究而让学生去探究,真太勉为其难了。这样做,既耗费了时间,又影响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只有那些需要探究的知识,才有价值去探究,如学习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时,可设计探究以下环节,让学生明白该作用。其探究步骤如下:
(1)取两支试管,编号为甲、乙;
(2)在甲乙两试管中各注入2毫升植物油,甲中加入2毫升胆汁,乙中加入2毫升清水。振荡两试管,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经过这样的探究,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知识的构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知识的教学都要详细呈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在当前的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的教学中,产生了一种重视过程、轻视结论的现象,这在我的教学中也得以体现。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让学生设计好实验的方案,并进行试验。学生的方案基本可行,但有些小组在实验时却不能成功。当时我就说:“算了吧,别再做了,只要设计出方案,记住结论就可以了。”就是这句话,使得学生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产生了浮躁的感觉,认为只要制定出方案,就算成功了,甚至不再自己去试一试。以后在教学中应该严谨教学,不能似是而非,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来不得半点马虎。
四、知识呈现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喧宾夺主,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了师生的互动交流。用多媒体只是为了提高吸引力,使课堂充满现代化气息。一节课中,用课件引入课题,用课件展示目标,用课件展示重难点,用课件进行知识的讲解,用课件进行习题训练,甚至还用课件进行总结,这完全迷失了运用课件的方向和初衷。再说,课件中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是预先设定好的,以教师的主观意志进行设计的,但实际情况不一定都这样,学生的思维敏捷,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观点、看法。再说,课件的使用速度快,所展示的内容会很快消失,不能使知识继续强化,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
五、实验教学不规范,“说”得多,“做”得少
一、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根据目前的教学理论,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则起到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着教材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生物知识,学生要么安静地听,要么记笔记,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在生物课堂中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再将学生引导入生活情境中,就能够充分调动其学生的探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生物的变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生活情境:遗传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就像你和父母在外貌上有相似的地方,但经常也会出现遗传变异现象,有的人长得很高,但是他的父母身高却很低,有的人是单眼皮,但他的父母却都是双眼皮,这就让人感到很奇怪,是为什么呢?学生在了解这样的带有生活性的问题后,就会很容易被调动起兴趣,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讨论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应用生活类教学资源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即使教材编写得很合理,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情况不同,教师还是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不能一味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生活类教学资源,让教学方式和内容都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教学酶的催化作用时,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题目:在清洗牛奶污渍时,我们选择加酶洗衣粉能够达到很好的清洗效果,那么洗衣粉中在此时起主要作用的酶是什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用对象来分析,加酶用来清洗牛奶,而牛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由此可以分析得知,此时主要发挥作用的是蛋白酶。
三、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物,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也充满了形形的各种生物,应用生活化教学,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从生活实际中发掘生物问题,设计适当的生活化情境,把教材中抽象复杂的生物专业知识,与生活性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学生在课下,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亲身体验,从而得到最直接和贴近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化内容,在课堂的开始,问学生“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折射了什么样的生物知识呢?学生最直接的想法是大树将阳光挡住了,树下的温度就会低一些,这是一部分原因,但应该归属在物理知识中,而生物原理是什么呢?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然后在进行蒸腾作用相关知识的教学,学生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思考,慢慢发现课前问题的答案。植物在进行蒸腾作用时,会将水分子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最后在课下,学生在路过校园内的大树时,就会亲身感受到蒸腾作用的实际情况。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原本复杂、看起来远离生活的生物学知识,变得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起点,以实际的生活现象为依托,逐步引出对生物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明确生物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安排生活化教学作业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有效性
一、高中生物课堂的现状
1.课堂活力不足
目前,许多高中生物课堂都会出现课堂氛围沉闷、严肃,“满堂灌”的现象也时有出现,缺少小组讨论和自我探索的时间,许多内容都必须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活力不足;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学生对生物学习不积极,甚至排斥,造成厌学情绪的产生。
2.教师的上课方式陈旧
部分教师忽视了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在传授相关知识的时候缺少实例导入,缺少情境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缺少与生活的联系和实用性,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感兴趣。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差、态度不端正、自觉学习的意识不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所讲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也没有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仅靠死记硬背,没有掌握学习方法。
二、“生活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改变上述的状况,我们可以进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改革。
教学应该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周围的事件中,获得最直观的经验,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的生活经验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讲生物,体现“生物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生物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更加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主动参与探究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进入课堂学习的时候,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形成了自己对周围事物发生现象的理解和看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与教育关系紧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教与学的最好效果,因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有效的。
三、“生活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途径
1.课堂教学导入生活化
教学一旦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物课本中很多知识都可以和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生物教学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创造充满生活气息的生物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教师要在生物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使课堂教学导入生活化,贴近生活,学习生活。
例如,洗衣粉的使用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每一位同学都对洗衣粉相当熟悉,在学习酶的活性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试验,比较普通洗衣粉和加酶洗衣粉的区别,加酶洗衣粉因为加入了蛋白酶、脂肪酶等,去污能力更强,让学生通过这个事例思考酶是什么样的物质、化学成分是什么、酶的活性与哪些因素有关、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新闻,以新闻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乐趣,将生物知识转到新闻热点上,结合相关生物知识,将课堂教学导入其中。例如,甲型流感传播速度极快,疫情受到全球的关注,以此为切入点,让同学结合免疫学知识,对流感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做出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就是人们的日常活动,学习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一体,都来源于生活。生物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要回到生活中,教师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生物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选取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内容,将生活问题和学习内容充分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深切地感受生活。
3.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生活化、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激活课堂氛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让学生体验生活、启迪思维,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探索和实践活动为主,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情境,以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进入情景体验,从而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实现生物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体验运用知识的成功与快乐。在教学的环节中引入生活元素,不断加强生活和学科知识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生活,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导入、运用和延伸,提高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达到高效课堂教学。所以,课堂过程生活化,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运用知识的机会。
四、结语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强调教学在内容上和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目的是实现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生活与教育是紧密相关的,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