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第1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体系是根据各地品种、气候和地力特性确定合理的目标产量,根据目标产量需要的氮素与土壤能提供的氮素差值除以氮肥利用效率初步估算氮肥用量,然后根据水稻对氮素吸收速率和生理利用效率,将氮肥按适当的比例合理分配于水稻各生育阶段。除基肥按预设的比例施入土壤以外,在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期的追肥则采用SPAD叶绿素仪或LCC(IeafColorChart)叶色卡快速检测水稻氮素营养状况,适当调整追肥用量。在没有SPAD叶绿素仪或LCC叶色卡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水稻田间叶色(浓绿还是淡黄)、水稻叶片的披垂程度、分蘖数的多少等作为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的诊断指标,对追肥用量做相应调整。

2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实施规程

制定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规程,需要了解田块当季适宜的收获产量(目标产量)、水稻需要吸收的养分量、田块肥力的高低(即不施肥能获得的产量,或称地力产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在各生育阶段的分配比例、追肥时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

2.1合理确定目标产量

通常原则是根据过去3~5年的平均产量加上10~2O9/6的增产幅度,或者选择不高于某特定品种在当地表现出的最高产量(产量潜力)的8O~85%作为目标产量。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时,以最高产量(产量潜力)的80作为目标产量较为经济合理,生产上较为稳妥。

2.2水稻生产过程中所需要养分量和氮肥利用率的估算

根据已有的试验数据表明每生产100kg稻谷的吸氮量与目标产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由此可以通过对不同品种进行试验,然后利用试验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100kg稻谷的需氮量。在确定了每生产100kg稻谷的需氮量后,也可以根据施肥区和空白区的产量计算出氮肥的利用率。

2.3根据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确定推荐氮肥施用总量

地力产量最好是通过空白试验数据即不施氮肥区的产量确定,如果生产上应用时没有空白试验则以估算为主。如果要精确定量施氮,可以在最终确定了目标产量、土壤的供氮量、氮肥的利用率后计算出推荐施肥的总氮肥量。施N量一目标产量需N量一土壤供N量/N肥利用率。根据已有的试验数据表明黑龙江省不施氮肥寒地水稻产量在5500~6500kg/hm,可获得的产量大都在8000~9000kg/hm,一般氮肥用量多在9O~120kg/hm。,平均100kg/hm。如果无肥区的产量较低,可获得的产量也较低,这时更不能盲目追求高产多施氮肥。

2.4基肥、追肥分配比例和追肥的动态调节

基肥、分蘖肥、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为4.5:2:1.5:2或4:3:1:2较合适。并按照水稻功能叶SPAD值或LCC值微调氮肥用量,SPAD>40,穗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均追施10;38<SPAD%40,分别追施15和2O;SPAD<.38,分别追施20和30。ICC>4.0,穗分化期和减数分裂期均追施1O;3.5<ICC<4.0,分别追施15%和2O,LCC~3.5,分别追施20和3o。寒地水稻具体的施肥时间可参照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技术。

2.5磷钾肥的配合施用

如果没有无磷、钾肥的空白区产量,磷、钾肥的施用可根据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水平,以土壤有(速)效磷钾养分含量不成为实现目标产量的限制因子为前提,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监控,使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中微量元素可通过田问诊断进行施用。黑龙江省一般的磷、钾肥用量平均为35kg/hm和75kg/hm。。其中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50作基肥、50在穗分化期和氮肥一同施用。

3使用SPDA叶绿素仪和LCC叶色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SPDA和LCC阀值的确定

使用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的独特点是要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内用SPAD叶绿素仪或叶色比色卡(LCC)测定水稻的叶色来诊断水稻的氮素营养状况,从而确定追施氮肥的用量,达到与水稻的需氮量和时间相吻合,所以准确设定SPDA和LCC的阀值很重要。根据研究表明水稻叶片的氮含量与SPDA值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通过对本地不同水稻品种在各关键生长时期内叶片含氮量与SPDA值进行测定,确定不同水稻品种在本地栽培时合理的SPDA阀值。由于SPDA叶绿素仪的价格相对LCC叶色卡来说较贵,因此在没有条件使用SPDA叶绿素仪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SPDA值与LCC值之问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来确定合理的LCC阀值,从而能够让广大的基层水稻种植户掌握使用。

第2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高原;保护地;无公害蔬菜;园地选择与保护;科学施肥;西藏自治区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害、有毒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确保人体安全健康的蔬菜。它主要有4项指标,即农药残留、重金属、硝酸盐含量不超过国家标准;“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微生物不超标;避免环境污染[1-4]。无公害蔬菜生产是指蔬菜生产过程中防止或避免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的生产。从西藏农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蔬菜生产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优势产业。西藏海拔高,气温普遍较低,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生产场所一般都处在海拔3 000~4 000 m的河谷地带,蔬菜栽培主要在温室和大棚中,而露地栽培的蔬菜很少。高原保护地,专指海拔在2 800 m以上的高效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西藏应用的保护地类型比国内的保护地范围要小得多,因此本文仅指这2种结构的设施。高原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品种和危害程度要远高于露地,农药、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也相应高于露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在西藏才刚刚起步,缺乏完善的技术措施,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措施非常重要。

1园地选择与育苗室消毒

生产基地应选择在远离废气、废水、废物的工厂和过往车辆较多的公路,大气、水质、土壤均无污染,且适宜蔬菜生长,有一定面积的生态环境的地域[5]。选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如果土地施过高毒、高残留、容易造成土壤污染的某些化肥,土地经过治理后才能作为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护,杜绝污染的产生,严禁污染物进入基地,确保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育苗前用40%的甲醛或高锰酸钾配成0.1%的溶液,将育苗盆、钵、盘等所有用具喷淋或浸泡消毒。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室内熏蒸法进行育苗室(大棚、温室)消毒,加硫磺粉12~15 kg/hm2、敌敌畏4.5~7.5 kg/hm2、锯末或适量干草52.5 kg/hm2,混合点燃烟雾熏蒸,密闭12~24 h后通风备用。清除前茬作物残株,保持田园清洁。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和虫卵。

2科学施肥

2.1重视有机肥的施用

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应以有机肥为主,提供植物营养的品质优良的有机物料,包括秸秆、堆肥、沤肥、厩肥、饼肥、沼气肥、绿肥、草木灰、腐殖酸类肥料等,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首选肥料。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蔬菜生产上以羊粪、牛粪等为主。由于西藏农民生产管理粗放,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有机肥施用量60~75 t/hm2。有机肥需要降解有机质,养分释放慢,有利于蔬菜对养分的吸收;同时有机质促进了土壤反硝化过程,减少了土壤中硝态氮浓度。增施有机肥,可降低蔬菜硝酸盐的含量。

2.2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重施基肥利于培养壮苗;还可减少追肥(氮肥为主)数量,减轻因追肥过迟使吸收的营养在收获时不能充分同化所造成的污染。生产中基肥以优质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允许施用的氮肥有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磷肥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钾肥有硫酸钾、钾镁肥等;微量元素肥料有硼砂、硼酸、硫酸锰、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铜、钼酸铵等。对于连续结果的蔬菜,追肥次数不得超过4~5次。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测土配方进行施肥。施用集测土、配方、生产于一体的无公害复合肥。一般产量1 500 kg/hm2蔬菜的吸钾量为4.5~7.5 kg/hm2,钾、氮、磷、钙、镁的吸收比例大致为8∶6∶2∶4∶1。

2.3合理使用氮肥

大量使用化肥,特别是氮素化肥,是硝酸盐在蔬菜体内积累的主要原因。因此,生产无公害蔬菜,要注意含氮化肥的合理使用,即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严禁硝态氮肥的施用,特别是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全程施用的无机氮肥和有机氮肥总量的70%作基肥,收获前20 d不得追施氮肥;一般氮素施用量不超过180 kg/hm2,且不要单施。缓效氮肥又称长效氮肥。施用长效氮肥可减少氮素的挥发、淋失及反硝化作用引起的损失。因此,可有效地提高氮素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氮素化肥的施用量,避免由于过量或不合理施用氮肥所造成的硝酸盐含量超标。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长效氮肥新品种主要有长效尿素、长效碳酸氢铵、涂层尿素等。

第3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1.产品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氮肥产品是一种很独特的产品,其成本构成中,70%~80%是煤电成本。近几年来,由于煤、电、人员工资的大幅度上扬,以及小氮肥行业本身能耗比较高,所以不仅小氮肥企业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从整体趋势上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全国小尿素平均完全成本为1229.35元/吨,全国大部分碳铵成本均在370元/吨至420元/吨之间,高于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也高于国内部分中型和大型氮肥企业的成本。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10.农化服务水平低

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只管生产就行了,根本不用考虑服务和产品的适应性,农民施肥也多凭经验而行,因此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高达70%。

二、世界氮肥行业发展趋势

1.世界氮肥生产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氮肥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直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氮肥产量首次超过发达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产量稳步增长,发达国家的产量却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氮肥生产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本国氮肥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但由于化肥工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于是日本就逐渐缩减国内生产,将其生产基地转向国外。

2.向大型化方向发展

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氮肥生产明显趋于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如美国仅有50多家氮肥厂,每厂平均生产能力为32万吨;俄罗斯有36家氮肥厂,平均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印度约有40家合成氨厂,每厂生产能力为40万吨。而我国的小氮肥平均每厂只有2万吨/年合成氨的生产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3.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为了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于氮肥生产这一高污染行业,控制和要求就更为严格。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

要进行科学的治理和严格的控制,实行达标排放,以免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开发新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因施肥不当和利用率低而对土壤造成的伤害。

4.高度重视技术和生产工艺的进步

为了满足降低生产成本、控制污染的要求,未来氮肥生产技术和设备均朝着低能耗、重环境治理、操作方便、安全度高、易于监控、装置负荷、运转率高、连续运转周期长的方向发展。

5.品种多样化、高度化和复杂化

国际发展趋势是新产品不断产生,产品种类趋于多样化,而且氮肥加工品种主要是以高浓度的复混肥、尿素和硝氨为主,或者直接是液氨肥,品种复合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6.高度重视农化服务

未来农业化服务必将成为发展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几乎所有土地都是按土质配方施肥。目前,美国大约有235家专业农化实验室(其中私人性的200家,大学35家),可为农民提供高效的测土服务及根据测土结果提供肥料配方;另有分布于全美各地的数千家化肥分销商和零售商,这些分销商和零售商负责取土送往农化实验室,然后根据测土配方,加工复混肥提供给农户并提供施肥服务,他们既经营,又生产和服务,三位一体。

三、我国小氮肥行业发展对策

1.高度重视营销工作

随着我国化肥经营的放开和大量化肥进口的竞争,生产已初步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迹象。此时,氮肥企业必须为自己的产品出路着想。因此为适应这种转变,小氮肥企业必须在经营观念上有重大突破,彻底从生产观念转变到经营观念,充分研究市场,研究消费者需求,研究竞争对手状况,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组织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根据不同竞争对手的市场策略来开展市场竞争,从而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强化内部管理

小氮肥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二是要以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的实践,努力避免管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二是要努力做好企业的标准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职工教育以及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修改等基础工作,为实施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创造条件。三是要大力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以“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方法,以不断提高管理效益,增加管理的科学性。四是要强化系统管理,弱化个人行为对整个管理活动的影响力,尤其是管理决策中,必须严格遵循管理规章和决策程序,努力避免决策的个人意识,以减少主观色彩,避免决策的失误。五是要重点抓好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成本管理和人事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成本控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好坏,进而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人事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管理得好可以避免企业内部无谓的内耗;所以把这两部分抓好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跟上世界技术发展的潮流

紧跟世界氮肥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一是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技术突破,从而带动整体技术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二是无论技术引进,还是技术改造,都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一个重要的高度来考虑,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技术进步;三是要突出技术的节能性,通过大幅度降低能耗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四是要突出技术上的安全性,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扩大企业规模和生产能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小氮肥企业要力争把规模做大,具体而言,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实行联合,组建企业集团,以某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为核心,联合几个企业,争取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的方式,增强联合体的综合实力;二是采取兼并,某个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兼并一个或几个企业,从而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企业;三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以扩张自己的实力;四是通过挖潜、改造方式,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之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第4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 水稻;精确施氮;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011-02

水稻高产离不开氮、磷、钾肥以及微肥的合理配套施用,其中氮肥对其生长影响的敏感度最大,因此科学施用氮肥显得尤其重要[1-2]。然而,目前普遍存在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导致氮肥的利用率偏低,出现较大的无效损耗,且污染生态环境[3]。因此,依据调控措施定量的原理和方法把精确施氮技术指标全程定量化,根据斯坦福公式计算氮肥施用量,以期合理解决好节氮与增产的最佳效果[4]。通过对黄泥土不同地力水平地块进行水稻精确施氮试验研究,为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选择在北联村、白蚬湖村和湘娄村地力水平分别为高、中、低地块上进行,土种为黄泥土,地力情况如表1所示。依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和吴江市水田土壤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评价供试地块的地力水平。北联村供试地块的地力属中等偏高水平,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分别为2级和1级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均为3级,属缺乏水平,pH值呈微酸性,属较适合水平;白蚬湖村供试地块的地力属中等偏下水平,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为达3级和1级,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3级和4级,属缺乏和极缺水平,pH值呈酸性,对后期水稻养分吸收有一定的影响;湘娄村供试地块的地力属下等水平,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为3级和2级,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3级和4级,属缺乏和极缺水平,pH值呈酸性,对后期水稻养分吸收有一定的影响。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加33。供试肥料为复合肥(15-10-15)、尿素(含纯N 46%)、过磷酸钙(含P2O5 12%)、氯化钾(含K2O 50%)。

1.3 试验设计

试验在3个点分别设3个处理,即无氮空白区、精确施氮区和常规施氮区。每个试验点空白小区面积33.3 m2,精确施氮区和常规对照区均为66.7 m2。

1.4 试验方法

种植方式为常规人工移栽。试验区水稻生长过程中肥料使用采用复合肥和单一肥料配合使用,但不使用有机肥和叶面肥[5-6]。氮肥分批施用,复合肥和磷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肥料运筹见表2。

2 结果与分析

2.1 精确施氮使用量确定

根据无氮试验,计算土壤供氮量,结果见表3。

2.2 氮肥使用量

水稻目标产量分别设定9 750、9 000、8 250 kg/hm2,根据斯坦福公式计算氮肥使用量,结果见表4。

2.3 高地力水平氮肥吸收情况

在高地力水平下,目标产量确定9 750 kg/hm2的情况下施折纯N为245.10 kg/hm2,实际产量为9 040.75 kg/hm2,与目标产量基本吻合,说明此次试验比较成功。精确施氮区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区,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精确施氮区稻谷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区高出324.60 kg/hm2、5.6个百分点,而100 kg稻谷吸氮量略有减少,减少0.69 kg(表5)。

2.4 中地力水平氮肥吸收情况

在中地力水平下,目标产量确定9 000 kg/hm2的情况下施纯N为238.20 kg/hm2,实际产量为8 592.26 kg/hm2,与目标产量基本吻合,说明此次试验比较成功。精确施氮区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区,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精确施氮区稻谷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区高出326.27 kg/hm2、5.1个百分点,而100 kg稻谷吸氮量略有减少,减少0.74 kg(表6)。

2.5 低地力水平氮肥吸收情况

在低地力水平下,目标产量确定8 250 kg/hm2的情况下施折纯N 234.75 kg/hm2,实际产量为8 246.95 kg/hm2,与目标产量吻合,说明此次试验效果更好。精确施氮区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区,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精确施氮区稻谷产量,氮肥利用率分别比常规施肥区高出529.10 kg/hm2、5.3个百分点,而100 kg稻谷吸氮量略有减少,减少0.82 kg(表7)。

2.6 不同地力水平氮肥利用情况

不同地力水平的精确施肥区与常规施肥区比较,其产量增产效果从高、中、低依次提高,分别为3.7%、4.1%、6.9%,折纯N用量减少幅度基本相近,分别为21.1%、21.7%、20.5%,生产100 kg稻谷使用纯N量减幅依次增大,分别为25.5%、26.7%、28.8%,氮肥利用率依次下降,增减幅度基本相近。

3 结论

通过对黄泥土高、中、低不同地力土壤进行化验,结果分析认为:高水平土壤耕地质量好于中、低水平的土壤,其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均按高、中、低依次下降。通过试验表明:不同地力水平水稻产量差异较大,高地力水平产量最高,精确区产量达9 040.75 kg/hm2,中地力水平产量中等,为8 592.26 kg/hm2,低地力水平产量最低,为8 246.95 kg/hm2,其他的项目如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等与产量有相同趋势,而千粒重无规律性。不同地力水平的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等,其精确施肥区最高,常规施肥区次之,无氮区最低,而千粒重,无氮区最高,精确施肥区次之,常规施肥区最低。

水稻氮肥吸收情况分析,生产100 kg稻谷吸氮量,高地力水平高于中地力水平,中地力水平高于低地力水平,以精确施氮区为例,高地力水平为2.71 kg,中地力水平为2.77 kg,低地力水平为2.85 kg;以无氮区、精确施氮区、常规施氮区比较,常规施氮区最高,精确施氮区中间,无氮区最低,以高水平为例,常规施氮区为3.40 kg,精确施氮区为2.71 kg/hm2,无氮区为1.74 kg。氮肥利用率高地力水平最高,精确区为38.2%,常规区为32.6%,中地力水平中间,精确区为36.6%,常规区为31.5%,低地力水平最低,精确区为35.4%,常规区为30.1%;精确施氮区比常规施氮区高5%以上。

水稻氮肥利用情况分析,生产100 kg稻谷实际纯N用量,精确施氮区比常规施氮区少很多,且高地力水平减少幅度效果低于中地力水平,中地力水平低于低地力水平。高地力水平的精确区为2.71 kg,常规区为3.40 kg,减少了0.69 kg,减少幅度为20.3%;中地力水平的精确区为2.77 kg,常规区为3.51 kg,减少了0.74 kg,减少幅度为21.1%;低地力水平的精确区为2.85 kg,常规区为3.67 kg,减少了0.82 kg,减少幅度为22.3%。

水稻实施精确施氮具有高产、降氮、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巨大作用,特别对中低等级的土壤,其效果更明显。

4 参考文献

[1] 徐巡军,顾志权,钱卫飞,等.水稻精确施氮技术与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70-73.

[2] 陈艳,戴波.2010年南京市江宁区水稻精确施氮技术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61-62.

[3] 沈鸿,高长根.水稻精确施氮与不同氮肥用量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90.

[4] 薛彭俊,.宝应县水稻精确施氮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89-90.

第5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伴能肥料增效剂;甜玉米;增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2-0004-04

A field fertilizer effect experiment of energized fertilizer synergist on sweet maize

Gan Qi-fan

(Hengxian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station, Nanning Guangxi 530300,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yield-increase effect of energized fertilizer synergist on sweet maize, itsbest combination with N fertilizer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o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ing for large-scaleproduction,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fertilization level,synergist of 170 ml/667m2 mixed with urea as basic fertilizer can promote fresh nihlet yield and quality ohvi-ously7 with the yield of 1340.5 kg/667m2 and increase of 122.14 kg and 405.3 Yuan net incomee, so as to real-ize yield-increase and income-increase of sweet maize.

Key words: Energized fertilizer synergist; sweet maize; yield-increase effect

横县地处桂东南,属南亚热带气候,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无霜期大于320d。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横县栽培甜玉米历史悠久,但大面积生产起步于2001年,经过10多年的推广种植,现已发展成为横县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成为目前横县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之一。由于耕地面积有限,要提高总产,就必须提高单产。因此,选择最佳施肥技术措施来提高甜玉米单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笔者于2014年8月14日-10月29日进行了甜玉米田间肥效对比试验,旨在探索肥料增效剂一“伴能”(下简称伴能)在甜玉米生产上的增产作用及其与氮肥最佳搭配和使用技术,以期为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及肥料增效剂

供试肥料氮肥:46%美丰牌尿素(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售);磷肥:14%农宝牌过磷酸钙(江苏省泗洪县农宝磷肥厂,市售);钾肥:加拿大红色钾肥(市售);肥料增效剂:20%伴能水剂(陶氏益农公司提供)。

供试作物品种

彩甜糯玉米。

试验地概况及天气情况

试验地点设在广西横县校椅镇临江村委茶村经联社黄天衿户甜玉米地,整田面积0.23hm2,前茬作物同为彩甜糯玉米,土质为稻田壤土,地块平整,排灌便利,耕层25cm,土壤肥力中上,有机质含量≥2.8%。播种期:8月14日采用甜玉米专用育秧盘播种;移栽期:8月25日小苗带土移植,起畦双行种植,行距50cm,株距39cm,667m2植3400株,移栽当日午后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倍液淋施作定根水兼治地下害虫,其他田间管理保持一致。试验期间气温正常(25-32C),8月20-23日有小到中雨,畦面湿润,有利施基肥与移植;9月16-17日遭遇第15号台风“海鸥”暴雨袭击;后期玉米锈病中等偏重发生,对产量已无影响,于10月29日收获甜玉米鲜苞。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l:常规施肥(肥料分基施、追施,比例按当地常规施肥习惯);处理2:常规施肥+伴能170ml/667m2(肥料一次性基施,不追肥,N、P205、K20用量与处理l相同,下同);处理3:常规施肥(肥料一次性基施);处理4:氮肥用量减20%+伴能170ml/667m2(肥料一次性基施);处理5:不施氮肥对照(CK)(P205、K20用量与处理l相同)。每处理重复3次,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25mx2m,2畦4行区,随机区组排列。当地甜玉米常规施肥习惯:667m2用俄罗斯复合肥(N、P20,、K20含量16 -16 -16)125kg,全程1次基肥、4次追肥,每次施肥N、P205、K20用量相同。故本试验各处理施肥N、P205、K20含量亦按此比例配制。

施肥时间和方法

处理l:基施,于8月24日667m2用N、P205、K20含量同为3.2kg沟施培土;追肥,第一次于8月25日小苗移植当日午后用N、P205、K20含量同为1.6kg+水60kg溶解后加上述农药随水淋施作定根水兼治地下害虫;第二次于9月1日长苗期用N、P205、K20含量同为3.2kg随水淋施;第三次于9月17日拔节伸长期用N、P205、K20含量同为8kg撒施;第四次于10月15日用N、P205、K2O含量同为4kg撒施最后一次攻苞肥。

处理2:基施,于8月24日667m2用N、P20,、K20含量同为20kg+伴能170ml混合全部一次性基肥沟施培土。伴能采用2次稀释法:先将伴能与1/4尿素混合搅拌均匀,再将其与余下尿素混合拌匀,最后将尿素与磷、钾肥混合同施。

处理3:N、P205、K20用量、时间和方法与处理2同,一次性基肥沟施培土。

处理4:氮肥用量减为16kg/667m2,P205、K20及伴能用量、时间和方法与处理2同,一次性基肥沟施培土。

处理5(CK):不施氮肥,P205、K20用量、施肥时间和方法与处理l同。

测产及增产效果计算方法

测产方法于甜玉米成熟收获期分小区整区测产,实收含苞叶和穗柄在内的有效鲜苞产量(有效苞标准为苞长大于13cm)。测产后每小区均取代表性鲜苞10苞,分别测定苞长、苞径粗、每苞有效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采用DMRT法测验各处理产量差异显著水平。

增产效果计算公式

增产效果(%):处理区鲜苞重量一对照区鲜苞重量xl00

对照区鲜苞重量

结果与分析

氮肥增产效果

根据小区鲜苞产量实收及测定结果,苞长、苞茎粗、每苞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以及小区产量表现最好的是处理2,每667m2产量高达1340.5kg;其余处理每667m2产量依次为:处理4为1250.36kg;处理l为1218.36kg;处理3为1058.54kg;处理5(CK)只有701.56kg(其鲜苞质量差价格低)。上述4个施氮肥处理鲜苞产量均比不施氮肥对照(CK)增产效果明显,处理2增产638.94kg,增产效果达91.07%,处理4增产548.8kg,增产效果78.230,处理l增产516.8kg,增产效果73.66%,处理3增产356.98kg,增产效果50.88%。方差分析结果,4个施氮肥处理鲜苞产量与不施氮肥对照(CK)均差异极显著。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因素对甜玉米生长和鲜苞产量起到主要作用(见表1)。

伴能增产效果

根据试验结果,在N、P205、K20肥料用量相同、不加伴能条件下,处理1在甜玉米生长4个时期进行追肥,促进鲜苞产量比处理3-次性基肥产量明显提高,667m2增产159.82kg,增产效果达15.1%,差异显著;这是当地农民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来的甜玉米常规施肥习惯,至今大都沿用;但在同样条件下,处理2只是在处理3的基础上加了伴能,鲜苞产量就明显提高,比处理l增产122.14kg,增产效果10.02%,差异显著,比处理3增产281.96kg,增产效果26.64%,差异极显著;处理4采用同样方法减氮肥20%,比处理l增产32kg,增产效果2.62%,差异不显著,比处理3增产191.18kg,增产效果18.06%,差异显著;处理2和处理4两者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本试验施肥水平基础上,使用伴能肥料增效剂一次性基肥沟施培土,能够起到延长有效供氮作用,可满足甜玉米生长各个时期对氮肥的需求,促进鲜苞产量和质量显著提高(见表2)。

伴能增收节支效益

本试验主要对处理2和处理4使用伴能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与处理l作比较。肥料投入:施氮肥处理(处理4除外)肥料用量相同,667m2共计投入357元;人工投入:处理l追肥4次,多投入人工1.5d,(第一次追肥兼治地下害虫各处理人工相同忽略不计);处理2和处理4多投入伴能成本50元(含搅拌伴能人工费)。伴能增收节支效益:处理2增产122.14kg,增收305.3元,减少追肥人工1.5d,节省人工费150元.多支伴能成本50元,667m2增纯收入为405.3元;同理,处理4减氮肥20%,少支尿素肥料费17.4元,667m2增纯收为197.4元。以处理2经济收益最高,单产667m2增纯收入405.3元。说明在甜玉米生产上使用伴能肥料增效剂,比当地常规施肥方法既能显著提高产量质量,又能节省氮肥用量及追肥人工成本,经济效益显著(见表3)。

伴能安全性

试验期间多次田间观察,施伴能处理区甜玉米生长情况正常,无不良表现。

第6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氮肥产品是一种很独特的产品,其成本构成中,70%~80%是煤电成本。近几年来,由于煤、电、人员工资的大幅度上扬,以及小氮肥行业本身能耗比较高,所以不仅小氮肥企业生产成本比较高,而且从整体趋势上看,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全国小尿素平均完全成本为1229.35元/吨,全国大部分碳铵成本均在370元/吨至420元/吨之间,高于目前国际市场价格,也高于国内部分中型和大型氮肥企业的成本。

2.市场需求不旺,价格持续疲软

由于国内生产能力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供应能力大幅度提升,而同期农产品价格萎靡,农民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对氮肥的需求明显趋软,氮肥市场供过于求的态势初步呈现。因此,自1996年以后,化肥积压滞销严重,化肥价格持续疲软。在1996年,尿素零售价每吨一般在2200元到2400元,而到1998年则跌低到1800元/吨。至于生产企业的出厂价则跌得更低,有的企业每吨尿素出厂价仅为1300元左右,已经降至成本线以下。1997年以后,价格下跌趋势虽已明显减缓,但由于化肥是一种典型的季节性消费商品,其销售也理所当然地呈现出淡季、旺季交替非常明显的态势,价格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在淡季和旺季之间差别很大,有时1吨尿素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要相差几百元,价格极其不稳定,波动很大。

3.氮肥库存积压严重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进口和国内生产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相对疲软,氮肥市场已呈现买方市场态势,市场销售极其不景气。因此,全国总的氮肥库存量在不断增加,1997年以后,其库存量虽呈相对波动型减少趋势,但总体库存水平仍然不低,约占氮肥产量的10%~15%;而且,这种情况还是在大量小氮肥企业关闭、停产、限产的情况下才暂时出现的。因此,库存形势不容乐观。

4.企业数目不断减少,开工状况极不理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加剧的缘故,大量小氮肥企业难以为继,小氮肥企业数目急剧减少,至1998年底仅剩834个。而且在现存的企业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一些企业仍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97年1月到1999年3月这段时间内,不仅生产企业开工率不高,而且还在不断走低,开工状况很不理想,到1999年1月,开工率达到历史最低,仅为57.88%。

5.效益状况极不稳定

1992年以后,由于氮肥销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氮肥进口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有不少企业被迫退出竞争,因此市场供给和价格波动更加频繁。而与此同时成本却高居不下,所以就整个行业而言,不仅效益不甚理想,而且非常不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并且波动幅度还非常大。

6.企业规模大小,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小氮肥企业起步是从年产200吨合成氨开始的,经过40余年的发展,虽然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有了很大幅度的扩展,但企业总体规模还是太小,到1997年平均合成氨产量也不过2.08万吨/年。据统计,1998年全国小氮肥企业共有828家,其中合成氨生产能力大于4.0~4.5万吨/年的厂家有200个;生产能力大于2.0~2.5万吨/年的厂家约有350个;生产能力小于2.0万吨/年的仍然为数不少。虽然有250个左右企业进入了大中型企业的行列,但从全行业来看,规模小的企业还是占多数,即使是进入了大中型企业行列的企业,其规模也还是偏小。

7.装备条件差,能耗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多数以煤为原料,小规模的煤气化技术,国际国内无可借鉴,能耗高,装备条件、技术水平较差,尿素装置虽投产较晚,由于原材料、技术全部国产化,在当时来讲,虽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但绝大多数仍是使用国际上早已淘汰了的水溶液全循环工艺,不仅污染严重,而且效率极低,所以我国小氮肥行业普遍能耗水平过高。小型氮肥企业主要以煤为原料,能耗均高于66.88百万千焦,高出国外先进水平1倍多。以天然气、成品油和煤炭为原料的尿素装置能耗比国外分别高20%、25%、75%。另外,小氮肥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由于地方劳动力比较便宜,忽视了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

8.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小氮肥行业虽然其氮肥生产量已占整个氮肥生产的半壁江山,总体规模已非常可观。但从结构上来看,其产品品种结构很不合理,具体来讲,一是高浓度尿素产量比重低,低浓度碳铵产量比重高;二是肥料成分单一,复混或复合肥、专用肥产量低;三是产品功能单一,仅局限于增加土壤肥力,没能将除草、杀虫等多种功能结合起来。

9.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氮肥企业与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相比,本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就非常紧缺,难以满足目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小氮肥企业地处乡镇,有的甚至是在农村,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本身就不具备吸引人才的条件。所以从总体上讲,人才是小氮肥企业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也是制约小氮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小氮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都相当落后,根本就没有什么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管理实践。企业管理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人治色彩比较浓,缺乏必要的管理规范。有些企业虽然也制定一些管理规范,但执行得相当差,有时甚至成了领导为我所用的挡箭牌,所以从管理上往往是即兴式的,缺乏系统的规范,显得紊乱而无序。

第7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科学施肥的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减少肥料养分的损失,用最少的肥料,获得最高的产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二是调节好化肥和农家肥的使用比例,平衡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污染。目前许多农民种田存在施肥不科学、施肥效益差、浪费肥料、污染环境等现状。随着农民务工渠道的增多,收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农民认为积造有机肥费时、费力、又脏、又累,农家肥没有化肥效果明显,不愿再吃苦受累积造有机肥,腾出时间打工挣钱买化肥更合算,因此农作物秸秆被遗弃在田埂、路旁和焚烧的现象很普遍,给环境保护、禁烧秸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这样长此下去将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团粒结构变差、土壤板结、保持水肥能力下降,使土壤的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向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方向转化,最终导致生产水平的降低。这一现象应当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农作物要高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基本条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方法是增施有机肥。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施肥不考虑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肥料的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水平等因素,施肥种类单一。多数以氮肥为主,注重施肥量,不注重施肥效益;氮肥的过量施入,提高了一定的产量,但是由于肥料不平衡,并没有被充分利用,随水土流失进入江河污染环境,氮肥过量还造成作物倒伏、贪青晚熟、品质下降、病虫害发作严重、抗逆性下降等。

常规施肥主要是农家肥和氮、磷、钾肥料,同样使用作物需要土壤中又缺少的肥料元素增产效果就好,反之,施入过量肥料元素或施入作物不需要或土壤中或空气中含量较多的肥料元素,不仅不能增产,反而会造成旺长减产等。不同的作物有不同的需肥规律,如甘薯、土豆、花生等作物需钾肥较多,增施钾肥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大豆有固氮能力,不宜种在氮肥较多的地块或施用过多的氮肥,以免徒长晚熟减产等。在施用化肥种类方面,农民单施尿素或复合肥的情况非常普遍。尿素只有氮素养分,复合肥种类较多,但不论是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或是氮、磷或氮、钾二元素复合肥单一施用都不科学,都存在养分不平衡现象。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的有效成分常见的是氮、磷、钾三元素含量各15%,这种比例单一使用,存在氮素偏少、磷素较多、钾素偏多的情况;现在有的肥料生产企业把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的有效成分调整为氮28%、磷12%、钾8%,这种复合肥的养分含量单一使用相对较合理。

据有关实验资料,各种化肥在不同条件下的利用率一般是:氮肥当季利用率30%~50%;磷肥当季利用率10%~20%(高的25%~30%);钾肥当季利用率40%~70;有机肥当季利用率20%~25%;一种肥料上一季节施用较多,当季应适当少施或不施。

第8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1全面推广六大精准农业措施147团从2005年开始推行六项精准植棉措施:测土施肥、膜下滴水、膜下施肥、膜上精量点播、量化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效地促进了棉花单产、总产的大幅度增长。同时棉花的种植全面实现机械化,棉花精量播种(一穴一粒),占春播面积的80%左右,采用机采棉配套,一膜二管六行,株行距(66+10)cm×9cm超宽膜覆盖,全面实现秸秆还田,基肥深施。

2气候因素147团属次宜棉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大陆性干旱气候,为荒漠绿洲生态农业。与全国其他植棉区相比,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水源稳定,为棉花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然资源。但是土壤盐碱重,无霜期较短,春季低温风大多雨,秋季气温迅速下降,对棉花生产十分不利。2011年气候有利:春季气温偏高,降水极少,4月份降水量为19.4mm,比2010年少54.8mm;4-10月底≥10℃总积温4182.2℃,比2010年多156.06℃,最高积温为5865.8℃,比2010年多427.06℃,其中≥20℃的有效积温天数为122d,比2010年多14d;日照时数为2226.8h,比2010年多253.29h;总降水量为150.1mm,比2010年多49.3mm,由此可看出,2011年的水、肥、光、气、热、温等效应都对棉花的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3品种因素近年来,新陆早42号、48号在147团广泛推广,适应性强,成熟早,结铃性好,吐絮集中,增产潜力大,一般铃重4.8~5.3g,衣分41.5%~42.3%,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5~30.5mm,断裂比强度为29.7~31.4cN•tex-1,麦克隆值4.8~5.3。

4水肥管理制度化根据147团土壤肥力测定结果,实行配方施肥,一般中等肥力棉田每公顷施纯氮390kg、五氧化二磷190kg、氧化钾75kg,锌、硼肥各1kg,氮、磷、钾比例为1∶0.48∶0.19。氮肥基施占20%,追肥占80%;磷肥基施占80%,追肥占20%;钾肥基追各占50%。氮肥蕾肥追施30%,花铃肥追施50%,盖顶肥20%,锌、硼肥分别在苗蕾、蕾花期叶面各喷2次。147团棉花全生育期滴水9次(不包括出苗水),每公顷滴水总量6600m3;施肥量76kg(其中氮肥60kg,磷、钾肥共16kg)。一水6月12日,每公顷滴量700m3;二水6月22日,每公顷滴水量750m3,随水施入氮肥8kg;三水6月30日,公顷滴水量每850m3,随水施入氮肥10kg;四水7月11日,每公顷滴水量850m3,随水施入氮肥15kg,磷、钾肥2kg;五水7月21日,每公顷滴水量850m3,随水施入氮肥12kg,磷、钾肥3kg;六水7月31日,每公顷滴水量850m3,随水施入氮肥7kg,磷、钾肥5kg;七水8月10日,每公顷滴水量750m3,随水施入氮肥5kg,磷、钾肥4kg;八水8月21日,每公顷滴水量600m3,随水施入氮肥3kg,磷、钾肥2kg;九水8月31日,每公顷滴水量400m3。

5系统调控根据棉花不同发育阶段特点,科学量化管理,促弱控旺,保持棉花稳健生长,促早现蕾,减少蕾铃脱落,提高铃重,增加叶面光合作用,提高根系活力,防早衰。比如新陆早42号、48号两个品种,在147团已种植多年,实践表明其对缩节胺较敏感,总用量每公顷不应超过150g。一般在2~3叶期用量为7.5~10.5g,5~7叶期用量为18.5~20.5g,9~10叶期用量为22.5~25.5g。打顶后7~10d用量为37.5~40g,打顶后15~20d后用50~60g,控群尖和顶部,防治赘芽生长,棉株主茎高度控制在80cm左右。

6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突出“稳”、“准”、“狠”的原则,1)要选择对某一虫害专治效果好的药剂,如阿维菌素、尼索朗、Bt制剂等,这些药剂的针对性都很强,即“稳”;2)使用时间要严格把控,也就是要在害虫最敏感、最集中、未扩散之前用药,即“准”;3)要选用高效广谱性杀虫剂,既不杀伤天敌,杀虫率又要高的药剂,并且要连续使用2~3次,交替轮换应用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即“狠”。2011年由于气温高,病虫害的发生率很高,特别是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高达78.6%,使用目前市售的多种药剂,经4次叶喷和灌根清水滴施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远远不能彻底根治,只能早防早治。

7脱叶棉花喷施脱叶催熟剂的效果及使用时间与成铃的天数有密切关系。实践证明,棉花顶部成铃期应在45d以上,一般应在棉花吐絮40%以上的时间为最佳,对增加铃重,提高产量效果极显著。2011年由于光温效应很好,8月28日吐絮率达55%,于8月25日开始喷脱叶剂,9月5日全面开始机采,至10月15日机采结束。

第9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冬小麦;秸秆还田;氮肥;产量;氮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29-04

作物秸秆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并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有机资源。作物秸秆中不仅含有大量作物生长所必需的N、P、K等元素,而且含有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1-5]。已有大量研究报道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6],提高土壤的通透性[7],改善土壤养分结构[8],优化农田生态环境,增加作物产量[9-11]。施用氮肥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影响显著,但过量施用不仅造成氮肥的浪费,氮肥利用率降低,作物产量下降,经济效应下降,而且长期施用会导致土壤中硝态氮过度积累,造成土壤养分供应不平衡,增加生态恶化的风险[12-13]。可见,通过秸秆还田和氮肥的合理利用,既能增加作物的产量,又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研究,旨在为秸秆还田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为济麦22。尿素:含氮量46%;过磷酸钙:含P2O5 12%;氯化钾:含K2O 60%。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前茬玉米收获后,秸秆保留在田间。0~40cm土壤含有机质15.06g/kg、全氮1.24g/kg、速效钾150.33mg/kg、有效磷18.41mg/kg,土壤pH值7.2,土壤容重为1.20g/cm3。

冬小麦播种量为150kg/hm2,播种行间距为20cm,设秸秆还田下5个施氮水平(0、90、180、270、360kg/hm2),分别表示为T1、T2、T3、T5、T6,以及秸秆不还田+施氮量180kg/hm2(T4)共6个处理,氮肥基追比6∶4,拔节期追肥,磷肥和钾肥作底肥,用量为K2O135kg/hm2;P2O5105kg/hm2。田间随机排列,每个处理重复4次,小区面积9.5m×10m=95m2,小区间宽50cm。于2012年10月上旬播种冬小麦。小麦成熟后每处理区单独收获测产并考种,调查各处理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分别在冬小麦生育阶段的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收获期采集地上植物样,烘干称量并计算干物质积累量。用凯式定氮法测定植物和籽粒中的全氮含量。

1.4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 用氮素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等指标表示氮效率[14]。氮素生产效率=籽粒产量地上部分吸氮量;氮肥农学效率=(施氮区籽粒产量-不施氮区籽粒产量)施氮量;氮肥利用率=(施氮区地上部分吸氮量-不施氮区地上部分吸氮量)施氮量。

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差异显著性用LSR法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图1图2可以看出,秸秆还田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冬小麦籽粒产量可以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用量从90kg/hm2增加到270kg/hm2,冬小麦籽粒产量逐次增加,增产幅度为26.09%,但施氮量达到360kg/hm2时,冬小麦籽粒产量降低。说明过量使用氮肥并不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当氮肥用量为180kg/hm2,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麦籽粒产量比单施氮肥增产,增产率为18.48%,说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

2.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的基本苗数差异不显著,相差不大。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间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T5的有效穗数最大。氮肥用量相同时,秸秆还田条件下处理T3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高于不还田条件下T4的。这说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各处理千粒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由于氮肥供应过量,冬小麦贪青晚熟,穗数过多,干物质积累少,从而导致千粒重降低。处理T5的理论产量最高,这与冬小麦实际产量的变化相符,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明显增加了。

2.3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氮素累积的影响 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地上部分各生育时期的氮素累积见表2。表2结果表明,各处理冬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随生育期的延长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处理T1的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而其他处理的氮素累积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有所降低,成熟期地上部分的氮素累积量占最大累积量的90.7%~92.6%,有7.4%~9.3%的氮素在灌浆期之后损失掉,这与李生秀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第一次高峰出现在苗期,因为在苗期之前,冬小麦植株体内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氮,苗期阶段冬小麦氮素累积量约占到最大累积量的21%~32%,可见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氮素累积中占很大比例,这可能与冬小麦的基本苗数较高有关(表1)。第二次高峰出现在灌浆期,这是由于返青期之后冬小麦快速生长,这就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作为干物质累积的基础。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一生育时期,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分氮素累积量显著增加。

2.4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素生产效率逐渐降低,说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的利用程度递减,氮肥的增产效果减弱,地上部分单位吸氮量所产生的籽粒量减少。秸秆还田处理T3在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上均大于不还田处理T4,分别提高了7.6%、6.7kg/kg和3.6kg/kg,这反映出在氮肥用量相等的情况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麦氮效率明显高于单施氮肥的。说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使冬小麦更充分利用氮素,冬小麦地上部分单位吸氮量产生的干物质量较高,氮肥的增产效果较好。

3 讨论

3.1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有增产作用[16-18],也有文献表明秸秆还田有减产的作用[19]。减产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秸秆分解速度慢,矿化期长,出现与冬小麦争氮的问题,导致土壤碳氮失衡。本试验结果显示,秸秆还田不配施氮肥时,影响了冬小麦的有效穗数,导致冬小麦减产。

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增产的作用机理,刘洪军等[20]认为秸秆还田能提高冬小麦叶绿素含量,促进冬小麦旗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而促进了干物质的积累。Takahashi等[21]认为秸秆还田能够使作物充分利用氮素,提高作物的氮素吸收效率。本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解决土壤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的问题,提高冬小麦的氮素吸收效率。在氮肥用量相等的情况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冬小麦氮效率明显高于单施氮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使冬小麦更充分利用氮素,冬小麦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较高,有利于较高的经济产量。

3.2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周海燕等[22]证明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其原因在于秸秆还田能够提高作物旗叶和根系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作物体内的氮素同化。孙传范等[23]也得出了硝酸还原酶活性与作物吸氮量和籽粒产量有关的结论。

本试验中秸秆还田处理在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上均大于不还田处理,分别提高了7.6%、6.7kg/kg和3.6kg/kg,其原因在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的供氮能力,有利于冬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并且减少了土壤氮素的损失,提高了土壤的肥效。

4 结论

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可以提高作物氮效率,增加籽粒产量。秸秆还田配施氮肥270kg/hm2的产量最高。与单施氮肥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明显提高作物地上部分氮素的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参考文献

[1]王慧,王宜伦,王瑾,等.多因素交互作用下玉米秸秆腐解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298-300.

[2]江晓东,迟淑筠,王芸,等.少免耕对小麦/玉米农田玉米还田秸秆腐解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0):247-250.

[3]马永良,师宏奎,张书奎,等.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增刊):42-46.

[4]谭德水,金继运.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栗钙土区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长期效应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2):194-198.

[5]Mary B,Recous S,Darwis D.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decomposition of plant residues and nitrogen cycling in soil[J].Plant & Soil,1996(181):71-82.

[6]劳秀荣,吴子一,高燕春.长期秸秆还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2):49-52.

[7]李焕珍,张忠涂,杨伟奇,等.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培肥效果的直接研究[J].土壤通报,1996,27(5):213-215.

[8]洪春来,魏幼璋,黄锦法.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土壤肥力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2003,29(6):627-633.

[9]逢焕成.秸秆覆盖对土壤环境及冬小麦产量状况的影响[J].土壤通报,1999,30(4):174-175.

[10]陈来林,王蓉.不同稻茬秸秆还田量对麦作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8,25(9):59-60.

[11]张志国,徐琪.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8,35(3):384-391.

[12]张维理,田哲旭,张宁,等.我国北方农用化肥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调查[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5,1(2):80-87.

[13]Suprayogo D M,van Noordwijk K H,Cadisch G.The inherent safety net of Ultisols:Measuring and modeling retarded leaching mineral nitrogen[J].Eur.J.Soil Sci.,2002,53:185-194.

[14]Bock B R.Efficient use of nitrogen in cropping systems.In:Hauck R D ed.Nitrogen in Crop Production[M].Madison,Wis,USA: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1984:273-294.

[15]李生秀.中国旱地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6]李孝勇,武际.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870-871.

[17]黄琴.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24(3):277-279.

[18]王静,屈克伟.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79.

[19]Kumar K,Goh K M.Nitrogen release from crop residues and organic amendments as affected by biochemical composition[J].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2003,34:2 441-2 460.

[20]刘义国,林琪,王月福,等.秸秆还田与氮肥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1):42-44.

[21]Takahashi S,Uenosono S,Ono S.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rice straw application on nitrogen uptake by crops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under flooded and upland conditions[J].Plant & Soil,2003,251:291-301.

[22]周海燕,敏,李彦,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1,5:55-59.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