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钢结构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089-02
1 前言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为我国钢结构以及建筑幕墙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如在沈阳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中的工业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等工程项目已经广泛使用钢结构以及幕墙护结构。
随着钢结构产业以及幕墙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当前,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视设计培养、轻视施工以及管理工作,重视城市、轻视乡镇的现象,并且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都愿意参加研究工作,而很少有学生去参加一线建设。这也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一线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加强高职培训,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分析,在钢结构及幕墙行业的一线岗位上,许多工程的施工、管理主要由相近专业人员操作。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在一线从事建筑钢结构设计、施工、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据辽宁省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在辽宁省钢结构行业和建筑幕墙行业发展过程中专业技术型人才缺口高达30%。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从事钢结构以及幕墙施工的工作人员中,有将近一半是由农民工组成的,在具体工作环节中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导致他们很难适应当前建筑钢结构以及幕墙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培养满足建筑钢结构行业、幕墙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解决人才短缺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当务之急。
2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国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原工民建专业)主要针对以砖、混凝土和钢筋为主的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针对以钢材(钢板、型钢)或钢材-钢筋混凝土组合材料为主的钢结构建筑。两个专业实际上是在共同的建筑专业基础平台之上,具备建筑专业识图、施工、测量、管理等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向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两个不同方向发展。
培养目标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面向城市建设行业生产一线,具有本专业所要求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扎实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熟悉建筑钢结构工程的基本原理、生产制造、施工、装配、质量检测、预算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从事钢结构工程及建筑幕墙工程领域需要的一线施工及管理工作的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及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岗位 工作岗位有拆图岗位、车间技术岗位、工艺岗位、现场施工岗位、调度计划岗位、质检岗位、预算岗位、资料岗位、材料岗位等,经过三年左右的职业发展,可以发展为项目经理、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钢结构设计师、详图工程师、车间主管等中高级管理岗位。
3 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很多钢结构行业、幕墙行业企业的用人情况是每个人并不是单一地做一项内容,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来配备人员,经常一个几百万的项目可能就放三四名管理人员,分工就不会特别详细,经常是施工技术员兼质量检查员和资料员,或安全员兼档案员等。所以,多方面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有更强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1)生产设计能力:掌握钢结构施工工艺、方法、质量要求、安全措施基础上,使学生深度了解钢结构施工、设计基本知识,具备钢结构构件设计与计算能力。
2)工艺方案制订能力:掌握建筑钢结构钢材的进场,建筑钢结构施工图识图及制作准备工作,能够进行建筑钢结构放样及零部件加工工艺方案的制订。
3)加工制造及质量检验能力:掌握建筑钢结构制造工艺与质量检验方法、组装与预拼装方法与工艺、建筑钢结构涂装工艺,具备建筑钢结构构件的制作能力、钢构件制作过程中的质量检测能力、控制钢构件制作过程中安全生产能力。
4)安装施工管理能力:熟练掌握钢柱、钢屋架、钢梁等钢构件的安装过程及其所使用的工艺方法,能够根据不同的工程特点,编制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具备参与钢结构安装全过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4 设计思路
本专业构建了“行业指导、基地共建、虚实互补、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行业指导、基地共建”是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听取行业专家指导意见,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强化职业操守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重新组合课程核心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师资培养基地的建设。“虚实互补、就业导向”是指以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面向岗位设课程,面向就业强技能,以就业为导向,从入学到就业培养学生扎实学习基本知识、提高素质,增强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学院信息化二期建设成果,利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推动工作过程与教学内容有机对接、充分融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5 结论
设计出合理的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从事钢结构工程及幕墙工程领域需要的一线施工及管理工作的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及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钢结构行业、幕墙行业的生产设计能力、工艺方案制订能力、加工制造及质量检验、安装施工管理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强化实践育人,突出职场氛围与企业文化。明确专业建设在学院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项目的实施,并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建设以及机制体制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专业的教师队伍、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开展校企合作等,要保证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各个教学项目以及教学环节都有专门的制度作为支撑,这样才能适应钢结构以及幕墙行业发展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利耕,鲁明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4,40(6):246-248.
[2]黄享苟,郭自灿,陈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32):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岗位轮训
“按岗位轮训”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关于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是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1“按岗位轮训”的必要性
所谓的“按岗位轮训”是指以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从事的职业为基础,在校内模拟响应的真实工作环境,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岗位来进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处理该岗位的工作内容等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我国目前高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顶岗实习和认识实习,但是从认识实习直接跨越到顶岗实习难度很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能适应并且良好的完成顶岗实习的工作,导致很多学生对于顶岗实习中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很迷茫。一些建筑类的高校对部分的建筑岗位开展了校内实训,例如监理员、造价员、施工员以及测量员等岗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来进行岗位实训室的建设、师资力量配置以及学生管理等。
2 建筑工技术专业实训岗位的确定
我们通过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结合了建筑行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学科特点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划分以便能更好的进行“分岗位实训”,同时说明了每个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3分岗位实训基地的具体建设情况
3.1建筑施工能力综合实训基地
根据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测量员等不同的岗位对于能力的要求,来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保证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中的工程性以及仿真性,可以具体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习基地、砌筑工程实训基地、砖混结构工程实习基地、钢结构工程实习基地、末班工程实训车间、钢筋加工实训车间、屋面工程实训基地以及基础工程实训场等八个是实训场所。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中掌握各种工程施工例如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屋面工程、抹灰工程等的具体流程以及质量方面的标准;掌握一些基础的施工工艺比如如何进行混过凝土浇筑振捣、脚手架如何搭拆、模板安装流程等;数量掌握控制垂直度、对建筑物进行定位以及抄平放线等的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建筑变形观测,对于钢网架、钢绗架等其他的钢结构构件的拆装技术有所掌握,真正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工艺操作能力和具体的专项技术能力。
3.2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
根据市场上对于材料员等岗位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生产性教学标准等,通过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在生产实训中来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具体可分为水泥检测室、混凝土检测室、钢筋检测室、砂浆检测室以及块材检测室等几个部分。学生在这个实训基地可以更多地接触到那些常用的建筑,并且了解它们的性能、质量标准以及适用范围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建筑材料的存放保管能力,熟悉这些常见的建筑材料相应的技术指标,掌握建筑材料检验报告单审查技能等。
3.3建筑质量综合检验检测实训基地
这一方面的实训主要是针对于质检员等相关的岗位来进行的,根据其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生产性教学,建立起完善的建筑质量检验检测实训基地,具体可以分为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室、钢筋工程质量检测室、桩基础工程检测室、石材质量检测室、防水工程质量检测室以及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等。学生在这里可以对自身的建筑质量检测检验能力进行培养,了解到土建工程施工中相应的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手段,熟悉主要的公众检验程序以及对于一般的质量缺陷如何处理,明白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表格怎么填写等。
3.4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基地
工程管理方面涉及的岗位比较广泛,造价员、测量员、施工员以及制图员等的岗位要求都需要考虑,然后建立起工程管理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训以满足对外服务的标准。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包括工程管理实训室、模拟招投标实训室、制图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基地中的计算机上装有各项相关的辅助和造价软件等,例如鲁班造价软件、CASS测绘软件、神机妙算造价软件、PKPM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建筑的CAD软件以及广年达造价软件等。通过这方面的岗位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和竣工图的识读以及绘制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来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辅助;熟练应用各种建筑CAD软件、工程造价团建和南方CASS软件数字绘图等来辅助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4 “按岗位轮训”的开展
4.1将学生进行分组
将同学们按照30人一组进行分组模拟一个建筑公司,并进行详细的岗位分工,包括建筑技术方面(混凝土工人、钢筋工、砌筑工、模板工、抹灰工)、施工人员、测量人员、制图人员、材料人员、造价人员、质检人员,岗位之间每天进行轮换。
4.2实训项目实施
学生每天根据自身分配到的岗位进行实训,在单项的实训结束以后提交作品给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监事可以在现场巡视并且指导学生操作。
4.3技术交流过程
在进行“按岗位轮训”实训期间,每天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一个交流会,通过大家彼此交流心得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吸取他人经验、取长补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实训行为进行点评,好的地方予以表扬和肯定,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及时解决。对于每一个建筑小组在实训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挤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解决,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岗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EB/OL].http://.cn/y- jyjs/sxjd/12320.shtml,2006- 10- 23.
[2]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分析问题;加强认识;理实结合;丰富课堂;师资设备
一、分析学生情况与现代工业的需求
技术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有抵触心理,在学习焊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时,学生觉得味同嚼蜡、枯燥无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将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向思维和造就能力的局限。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造就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于这一领域的职业类教师而言,责任重大而深远。因此,在焊工教学中,应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教学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更多的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以适应当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学生的认识是焊工教学的基本条件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焊工教学一直以来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除了条件受限制外,大多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本已抽象的知识更显枯燥,这样不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我们应不断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来充实学生的理论学习。
首先要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参观,了解机械加工及焊接结构件的生产过程,加强对焊接生产的感性认识。了解焊接过程在产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论教学垫定基础。同时焊工教学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平时所见,渴望更多的了解。这时,教师应在恰当的时间,再带领学生到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焊接结构厂参观。而且参观要带着问题,要有针对性。参观的同时要求专业教师能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讲解,特别是在课堂上不易讲明的,讲不彻底的内容,要着重讲解。对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否则无疑是走马观花,失去参观的意义。另外学生的理论学习到了一定程度,迫切想知道具体各种焊接工艺情况。这时教师利用学校具有的实习工厂,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实习工厂观摩高年级学生实习操作课。了解焊工常用设备、材料、基本操作过程等,并在高年级学生操作时,联系课本内容进行现场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多观看各种焊接方法方面的光盘、录像,进一步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堂效果。
三、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是焊工教学的必要保证
在焊工实训教学中我们发现它不是一门独立性的课程,它的教学与其它课程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仅从焊工单方面的角度来开展教学,知识不够丰富,思路不够开阔,也必定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法效果。因此需要我们灵活的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做好焊工教学。焊工学习涉及知识面较广,内容也较复杂,在实际教学时,不难发现许多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自始至始贯穿于工艺课程中,例如: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制图等,都与焊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加强这些课程内容与焊工实训的联系,对能否学好焊工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容易使学生造成学习不重要的想法,不需基础知识,或需要基础知识很少的感觉,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很难学好技能。其课程中的冶金反应、焊接设备、工艺参数等问题,需要大量的电工学、化学等基础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正常的焊工教学之外,还要进行与基础知识的必要联系,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是很有帮助的。
四、搜集信息,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工业飞速发展,书本的知识与现实已有一 定的差距。书本的知识与时代脚步相比,总是滞后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把基础性的问题讲深讲透的同时,应更新观念,并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将课本以外的东西融入到教学中去,与时俱进的开展教学。教师应注重从网络、电视、杂志等方面收集更多的当代信息和科技,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如: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等。北京建造的国家大剧院椭球形穹顶焊接钢结构,世界关注的建设中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中水电站的水轮机转轮,西气东输的管道,鸟巢钢结构焊接技术,焊接材料的发展态势等大量的内容丰富到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的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有开拓性的来进行焊工教学。
五、加强师资力量,加大实训设备建设
Abstrac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uto after sales service group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and goal of training bases construction in school,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the overall layout scheme.
关键词: 厂校合一;实训基地;专业建设;生产型
Key words: factory-school integration;training bases;specialty construction;production-oriented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50-02
作者简介:孟繁营(1973-),男,山东德州人,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学位。
0 引言
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其中职业素质包括五个方面:表达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突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质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技能包括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专业技能就是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操作技能、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在一定的生产实际环境条件下才更容易得以实施,因此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教育部多个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提出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厂中校”、“校中厂”建设,以达到“厂校合一”的育人环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本文主要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后市场专业群近几年的建设实践为依据,重点介绍基于“厂校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基本建设方案和基地的运行管理,以供大家讨论和思考。
1 校企合一的实训基地建设意义
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型教学情境,利于教、学、做合一的实现。师生只有在真实的生产型环境下,才能直接的、不断地感触企业的生产管理、企业的真实生产任务和生产项目,实现所做即所教、所做即所学,实现教、学、做的统一。②师生直接在企业环境下开展教与学,耳濡目染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热爱,树立爱岗敬业精神。③在生产型情境下,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有利于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对企业生产任务项目的直接了解。④有利于学校专业群的建设更加与企业、行业接轨,及时随着市场变化而调整,实现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的统一。⑤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结合,教师们可以更多地将教科研的方向与企业需要和实际面临的问题相结合,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科研工作,为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避免闭门造车和为了科研而科研的现象。⑥企业的生产任务即是学生的实训素材,学校不必再额外投入实训耗材,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2 基地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2.1 基本思路 ①体现“前厂后校、校企合一”的思路,整体规划要做到布局合理,实训教学区、一体化教学区要与生产服务区尽量融合在一起,又不相互影响,同时便于视频连接,教学与生产适时互动,保证“工学结合”和“教、学、做合一”的实现,达到厂中有校、校中有厂的整体布局。②着眼于较长远发展规划,因此既能满足现有设备摆放布局又为以后发展适当留有余地。③为实现生产与教学的融合,给学生提供职业化、生产型的教学场景,生产经营和服务项目要尽量涵盖所设置的专业、工种、岗位。④实训设施设备既要有符合国家行业的标准要求,又能满足教学需要,能够方便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项目的实施。
2.2 总体目标 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实施课程体系和社会服务功能为目标,兼顾汽车类专业群的发展,着眼于实训条件建设的长远发展,特别要注意参考企业相关建设要求,适应前厂后校、校企合一和场所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按照“实训室校企共建,教学环境、生产现场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思路,建成以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为核心,涵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整形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定损与评估专业,满足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实训基地。
3 校企合一基地建设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
①生产岗位与教学场地的整体布局规划矛盾。
②生产岗位数与学生数量的矛盾。
4 基地规划整体布局
①专业综合实训与生产经营统一(生产型实训基地);②个别专项生产项目与对应课程教学相融合(柴油机诊断项目);③主要技能训练建设模拟生产教学实训区;④专业主干课程按理实一体化多媒体教室形式建设;⑤校企合作的订单班项目按照独立教学区建设;⑥因为各楼层都需要安装相关设备,因此建议采用混凝土结构,尽量避免采用钢结构;⑦应安装有能载运汽车的货梯;⑧第一层建筑主要为生产服务区,对外以企业形象展示。功能区主要为汽车维修前台接待区、客户休息区、机电一体维修区、事故车鉴定估损区、事故车整形维修区等,采用一侧是实训车间、一侧是一体化教室的结构。每个生产岗位区都设有学员实训区,同时为解决学生数量较多,难以同时容纳较多学生的实际问题,生产区各岗位均安装有摄像头,与分布在一层的一体化教室可以进行实时视频连线。⑨第二层以上主要为一体化教室区、仿真教学区等。各学校可根据不同在校生数量和专业发展规模进行设计和投资。
5 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区规划
校企合一的专业建设模式在我国还刚刚开始实践,还有许多的问题,比如实训基地的投资模式与产权问题、体制的建设问题、基地的运行机制问题等等,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贵兰.“校企合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关键词]高职建筑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
[作者简介]张广峻(1978-),男,河北衡水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张玉菊(1975-),女,天津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河北邢台054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44-01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毕业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将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到真实的工作中去,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中,顶岗实习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它关系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成败。教育部在2009年工作要点及16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因而如何做好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一直为教育界所关注。建筑工程系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三年来的不断实践完善,走出一条富有成效的特色管理之路。建筑工程系顶岗实习管理特色概括起来就是“以机制制度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多方共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质量管理”。
一、完善机制与制度,保证顶岗实习实施与运行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整合管理职能,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顶岗实习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系顶岗实习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实训基地资源和提高管理效率。办公室成员分工明确,如办公室主任负责对实训基地宏观管理和协调,导师负责具体的顶岗实习指导工作,辅导员负责就业指导及协议签署工作等。
2.顶岗实习管理实行专业指导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三导师制。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拟订具体的实习进度计划,包括时间安排和实习步骤,提出写实习周记、实习报告的要求,介绍实习单位情况和实习应注意的事项,宣布实习纪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生活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顶岗期间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进行指导。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中聘任企业导师指导学生从事顶岗实习工作,具体落实学生的安全教育、岗位指导工作,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勤、业务考核、实习鉴定等工作,并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填写相关内容。
3.顶岗实习考核实行过程考核与最终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成绩实行企业评定与学校评定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将学生作为准员工,工作期间按员工标准进行考核。顶岗实习结束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共同考核,主要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岗位能力表现、工作态度和顶岗成果性材料等进行顶岗实习鉴定,符合条件的校企联合颁发“工作经历证书”,并优先录用。
4.完善规章制度,使顶岗实习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个专业在院系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色,加以细化补充,形成本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体系。为了明确顶岗实习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切实保障实习的顺利进行及有效管理,首先由学校、学生、单位三方共同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并将文件副本及相关实习管理规定书面告知学生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针对导师、学生、实习单位不同的职责,制定了相应的可操作文本,使实习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于专业导师,填写学生顶岗实习情况月报表、工作记录、答辩记录等文件。在实习开始前,召开负责班级顶岗实习动员会,向学生详细讲解顶岗实习的各项规定,并发放实习指导手册,以便于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对于学生,在顶岗实习前,需领会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填写实习登记表、实习保证书、实习周记、阶段性工作报告等材料,实习接近结束时,需提交顶岗实习成果材料,并参加由学校、企业主持的实习答辩。对于实习单位,需要企业导师及时指导学生,并填写实习鉴定和参加实习答辩。
二、顶岗实习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重点进行事中控制
1.顶岗实习开始前,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第一,未雨绸缪,就业工作提前进行,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主,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实现实习就业无缝对接。如建筑钢结构专业将学生就业工作提前至第四学期末专业实习阶段,考虑到顶岗实习单位是学生就业首选,因此选择校外实训基地中优秀合作企业作为工作重点,如中铁建设集团、浙江东南网架等公司,提前与企业沟通,采用订单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正式工作”三阶段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此外,还调动教师、毕业生等力量进一步拓展实训基地,保证顶岗实习单位的落实。第二,实习标准与实习岗位挂钩,结合岗位的能力需求制定不同的实习与考核标准。同时,各专业结合行业、生源、校外实训基地等情况的变化,对实习计划进行针对性修订更新。第三,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使其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去面对现实社会和工作环境。各专业多次开展相应的交流座谈使学生在实习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专业教师业余时间通过与学生讨论电视剧《蜗居》,使学生对社会、生活、家庭、工作等方面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与学生交流座谈个人职业成长经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第四,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参加学校和企业保险作为双重保障。各专业通过真实案例、视频教程、图片展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专题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第五,为了提高学生的意外风险保障能力,鼓励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前,学校补贴个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将是否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参加顶岗实习的前提条件,以保证学生在受到人身意外伤害时,能够获得最大的赔偿;此外,要求企业以书面协议的形式,针对学生工作岗位的危险程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及相应保险。
2.学校、家长、企业三方共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过程管理。顶岗实习过程一直以来是管理的薄弱环节,时间跨度大、学生分布广、导师教学任务繁重等多种因素制约管理的有效进行。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实行学校、家长、企业三方共管,通过网络、电话、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过程管理。首先,我们以书面形式将顶岗实习详细信息告知学生家长,取得家长的配合。其次,要求学生每周以电子邮件或短信的形式将实习情况作简要汇报。第三,要求学生坚持写顶岗实习周记、阶段性总结报告、毕业成果各阶段进展等情况,并按时提交相关材料。对于学校导师,要求每周同学生联系一次,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及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并定期更新学生顶岗实习记录表、实习指导记录表等。
3.打破专业或班级限制,根据学生实习区域分布情况,统筹安排导师进行实地跟踪管理。专业导师由于同时承担教学任务,因而很难兼顾实习实地跟踪管理和教学工作,因而,在本系范围内,打破专业区别,根据学生实习单位分布情况划分为若干地区,派遣导师进行现场跟踪管理。
4.强化顶岗实习结束后的信息反馈机制。顶岗实习结束后,要及时地进行顶岗实习效果总结和信息反馈。一方面,由系部或专业组织企业指导教师、企业负责人、专业指导教师、学生代表召开顶岗实习交流座谈会,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召开顶岗实结大会,并邀请下一届学生参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心得与体会,并选出顶岗实习优秀个人进行表彰。此外,学生在毕业离校前,以班级为单位登记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为实训基地拓展、就业数据统计等提供帮助。
三、结语
通过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我系建筑类专业学生90%以上与顶岗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实现了实习和就业良好对接。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得到了企业的重用,同时,由于毕业生的优异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很多大型建筑企业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合作事宜。顶岗实习管理成功进行,不仅保证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TU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6103
一、课程特点
建筑结构是土建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可推导性差。混凝土结构理论大都建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很多公式不能由严密的逻辑推导得出,只能由试验结果回归而成。二是,课程容量大,教学任务重[1]。目前大多数学校建筑结构课程课时紧张,内容包含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三大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又包含了很多模块,因此教学过程中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现象。三是,计算量大,公式多。四是,构造内容繁琐。构造要求属于建筑结构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构造部分的知识非常琐碎和繁杂,与规范联系紧密,讲解好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学生层面而言,一是,重视度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够。对于高职院校土建类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施工员工作,因此,学生普遍认为不需要掌握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只需看懂施工图纸就行,对于学习结构相关知识认识不到位。二是,力学基础差,学习难度大。建筑结构是建立在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基础上的学科,学生大多力学基础薄弱,学习建筑结构尤为吃力。就学校层面而言,主要体现在实训教学资源不足,各种教学资源亟待完善,实践平台和实训机会相对较少。
三、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对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
教学目标明确,才能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做到教学广度和深度恰到好处,重点和难点突出。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更高的挑战,要求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需要有亲临现场的实践经验。理论来源于设计院、施工现场的实践,但又有所区别,书本知识本身存在滞后性,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除考虑理论要求外还需要注重施工的方便及可行性。将实际施工与理论的差异性及产生的原因讲述清楚,对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大有帮助。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或脱产锻炼是弥补和提升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有效办法。随着知识、软件、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新,即使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也应该每隔两年深入企业考察学习,接受最新的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以输送最新鲜的“血液”给学生。
(二)告知课程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引起学生重视
学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要讲求学习效率,因此在第一节课就应该及时告知学生该课程要学什么,特点是什么,与未来从事职业的关系,等等。并通过举例说明课程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并愿意在日后的学习中花时间、花精力。
(三)采用合适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1.启发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该怎么做”改成“为什么要这么做”,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时,为什么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要满足小于等于界限受压区高度的条件,是为了防止超筋。为什么要验算构件是否超筋,是因为基本公式只适用于适筋构件,不适用于超筋,所以要防止超筋。通过提问一步步启发学生,调动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流程法结合反推导法
建筑结构课程公式多、计算量较大,涉及到拉压弯剪扭的计算,学生容易迷糊,不知从何下手。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基本原理没有搞懂、思路不清晰,计算步骤混乱。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受力构件,总结出了一套相应的计算流程(图1所示),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此外,在讲解计算步骤时,首先找出题目要求什么,已知什么,要用到的基本公式及适用条件是什么,再通过已知求未知反推,帮助学生梳理计算流程。
3.项目教学法
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教师比较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单独一个构件的受弯、受剪、受压、受扭都可以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形成一个小的项目,让学生去完成,或者将诸多知识点贯穿结合,如梁的综合计算(受弯、受剪承载力计算以及裂缝、挠度验算)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设计,形成一个较大的项目。学生通过完成此类大作业可实现
对原本凌乱、碎片式的知识点的重新系统认识。
图1 仅配箍筋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4.实践教学法
土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工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既要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又要具备较强的工程能力[2],而建筑结构是与现场结合紧密的一门学科,它的规范条文、概念大都围绕现场施工而展开,学生没有感观认识,就很难理解和把握一些重要概念,因此,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十分重要。实践主要包括自己动手去实践和认识实践两部分。比如:学生动手可设计为分组绑扎梁内钢筋,在项目教学法已有的梁的综合实训基础上,按照计算出来的受弯及受剪钢筋数量并结合相应构造要求,让学生进行梁内钢筋的绑扎实训。图2为实训现场。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对于梁中受力和构造钢筋的作用及排布有了相对深刻的认识。到施工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效果固然是最好的,但考虑到施工现场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与施工单位的协调相对困难,因此可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制作梁、板、柱、楼梯、楼盖、基础的钢筋骨架模型,建造不同结构类型的实体模型。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实训基地,实物对照讲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四)重视构造知识的讲述
构造在实际、设计、施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构造部分的知识比较琐碎,与规范联系紧密,很多都是规范直接规定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弱化了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觉得枯燥难以记忆。针对这种现象,还应结合工程实例图纸、规范条例以及课件来讲述构造知识。首先给学生讲解图纸上的构造要求,再联系规范讲解为什么有这个构造要求,这么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同时辅以施工现场的实例图片进行讲解。
(五)将微课微博等新型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
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课后复习,可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以及例题等在微博上方便学生学习使用。还可将如单筋或双筋矩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推导等一些难点和重点以微课的形式展示,以有利于学生课后加深巩固。
(六)课程评价改革
传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难以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借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考核模式,从平时作业、项目设计和期终考试三个方面全方面考查学生的 [3],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及知识掌握水平。对于土建专业类学生,项目设计这一部分,可采取如下考查方式:将某一简单框架结构的施工图纸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从中任选多榀框架或某一楼盖进行设计,但要求每个学生选取的设计单元不一样。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可以将前面所学的所有知识点串起来,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运用所学,实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从公平性来讲也避免了抄袭,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结语
建筑结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今后面对工程问题的应变能力。文章针对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评价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良好,教学质量有所提升。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好地与工作岗位对接,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探索和思考的工作,笔者在此抛砖引玉以期对同类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推动。参考文献:
[1]刘持林.建筑结构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文化,2008(7):171.
关键词:区域;职业教育;教学合作;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28-02
一、前言
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及教育部等六部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都强调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服务作用。《规划》提出了“创新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组建跨区域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协调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职业教育区域性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区域职业教育并非新概念。2000年以来,每年关于区域职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和论述逐年增长。有的研究区域职业教育的规模及范围;有的论述如何在区域内组建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机构;有的探讨区域职业教育机构的治理结构;有的地区已组建了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机构并对其管理制度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出现了“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校校合作、校研合作、职教集团”等多种合作模式。无论采取何种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高职院校都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同一区域中,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实训场所、设施设备、课程建设等方面既存在“小而全”浪费资源、重复设置的情况,同时还存在利用效率低、竞争力弱的现象。同一行业、同一专业办学实力参差不齐,难以有效满足行业企业多种岗位的人才需求。
本文探讨区域职业教育校际间的教学合作制度。基本假设如下:(1)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机构(以下简称“区域职教机构”)已存在;(2)高职院校是区域职教机构的重要成员,且各高职院校成员单位的产权、所有制、人事隶属关系不变,成员间也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上下级关系,也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3)区域职教机构的决策、执行结构已明确,且有切实可行的治理机制。
二、区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合作构想
1.制订服务区域发展统一的专业体系。以武汉市为例,《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地。这意味着武汉地区将需要大量土建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尤其是一线施工技术人员。根据武汉城市发展定位,制订服务于武汉区域发展方向的土建类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如轨道工程技术、地下建筑与空间技术、钢结构工程等。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为近年来武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紧需人才,目前提供这些专业方向的主要集中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特征的本科类院校。因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为在施工、管理一线从事施工放样、现场组织管理、试验检测、工程计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所以,专业结构设置应基于本科专业类别进一步细化和改进,突出工序、分项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
2.编写面向岗位职责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上述专业结构体系下,通过调研收集岗位职责,并进行工作分析,形成岗位任务清单和岗位工作任务描述,提炼主要技能指标,解析技能模块,明确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统一规格。设定统一课程结构,尤其是专业核心科目,并确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规范培养过程应具备的资源环境和规模条件。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鉴定培养效果,区域内各院校用统一的考核模式,即统一的考核范围、统一的考试题库、统一的考核时间及统一的合格标准。
3.整合并共享区域内教学资源。此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软件资源,主要有教材、课件、习题库、视频等直接服务于教学一线的素材,一般用于理论知识教学;二是硬件资源,比如实验室、设施设备、实训基地,一般用于实践技能培训。对于软件资源,建设区域内资源库,共同开发核心专业课和技能课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并通过搭建交流共享信息网络平台,建立核心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标准、教学计划的标准范本。对于硬件资源,在区域职教机构的统筹下,各院校发挥各自特色和已有资源建设校内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建设成熟后,设置为区域内共享实训场所,避免了各职业院校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共赢局面。
4.构建师资队伍共同培养制度。在不改变教师隶属单位前提下,一方面,实现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内部相互聘用定期流动,发挥优势师资的帮带作用;另一方面,实现青年教师在区域内部校际之间轮岗流动,促进师资交流和学习,促进各院校师资培养以强带弱,力量互补。建立区域职教机构教师队伍的“师徒制”。由各校某项教学能力或者实践技能突出的教师担任培训师,就某一分项教学能力或实践技能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重点培训专业技能,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教学质量的水平。
5.实行区域内职业教育教考分离制度。教考分离能改变从教学、出卷到评卷由任课教师一人承担,缺乏监督和制约的现状,确保教学质量得到公正评价,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改进学风考风。区域职教机构内部使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为实行教考分离提供了现实条件。
影响岗位技能的关键核心课程,尤其应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制定实施方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研究制定试题库,并组建命题组、考核组、阅卷组、评分组。实行交叉监督,教师不参与本校的考评,严格保密制度。考核分析结果予以公布,达到鞭策教学改革,驱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确保各院校达到统一的培养质量目标。
6.成立服务于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委员会。上述重构专业结构体系、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核心课程、共享共建实训场所等各项教学合作事项需一个既能把握行业形势又有丰富教学研究经验的学术机构来牵头实现。成立由各高职院校各专业的高级职称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区域职教机构专业委员会。其性质是服务于专业建设的学术机构,其职责是调查本专业人才需求形势、分析本专业技能需求、审议人才培养规格,并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否科学进行评议,组织区域职教机构内统一考试,协调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赢。
7.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集成及共享机制。上述资源集成和共享制度,在目前社会投资有限,无法快速增加高职教育资源总量的现状下,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来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现有的高职教育资源。但是,资源的共享不能是免费的、无偿的,否则将影响到各方教学合作的积极性。区域职教机构各院校通过购买服务和委托管理的方式实现内部资源的共享和交换,由资源使用方向资源开发方和提供方支付委托管理费或购买费。如此,既是对高职教育建设原创者和创新者的保护和肯定,也是对成果的使用者的鞭策和激励。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
1.上层设计有待进一步落实。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机构该组建方式、设置规模、组织机构方面,有关论述按照地理位置及隶属关系,总结了服务于指定空间的地域化区域职教机构和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行业化职教机构;有的则按照发挥主导作用的主体,研究了政府主导型区域职教机构和企业主导区域职教机构。限于篇幅,本文未就顶层设计展开详细论述,而顶层结构的设计将影响到本文教育合作制度的具体展开方式和执行深度。本文教学合作制度更适合于地域化区域职教机构参照进一步细化执行。
2.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究。无论是区域职教机构与外部的关系,还是区域职教机构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利益是联接内外的重要纽带。能否满足利益诉求,是本文教学合作制度能否实现的关键。建构互利互惠的利益共赢格局,开发教育合作盈利模式,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密切结合行业、紧密服务企业的主要方式,也是区域职教育合作机构存在的意义。但是,在政策没有明显的利益导向的情况下,教育服务产生的效果无法立竿见影,行业企业往往缺乏驱动力,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
因此,本文探索了在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机构已经设立存在的前提下,内部校际教学合作的制度,目的在于充分地调动区域内高职院校的资源利用率,尽量降低行业、企业的负担,提高人才结构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契合度,确保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05-02.
[2]教育部等六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2014.
[3]黄雪峰,周建新,沈铭钟.关于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教育资源集成共享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1):17-18.
[4]沈建根.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特征、制约因素与发展策略[J].职业教论坛,2012,(16):64-67.
关键词:学习兴趣、启发式、讲练结合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它包含建筑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大部分内容,主要阐述静力学基本知识与力系的平衡条件、各种建筑结构构件的内力分析、承载能力计算和设计计算的方法。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分析简化能力;初步识读结构施工图的能力;运用国家建筑结构各类规范对各种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进行设计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将对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起到必不可少的指导作用,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好基础。笔者担任了三年《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工作,现谈谈本门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
一、面临的现状
1、学生特点
(1)基础薄弱,尤其是数学、物理等牵扯到计算的课程,学生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普遍偏低。
(2)厌学。学生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枯燥乏味,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学期伊始学生对课程具有一定的好奇心、专注度与热情,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可是学期过半,很多同学就松懈下来,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课,作业缺交现象,学习热情难以维系。
2、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陈旧,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在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授课,把整本书一贯到底,没有注重课程内容的筛选与各部分的权重,只注重教学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在一开始“听不懂,跟不上,学不会”,慢慢产生了抵触情绪,最后觉得课程太难,干脆放弃。
二、课程改革策略
1、课程内容的“过滤”与“重构”。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性,保证教学内容“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对部分过难、相对无用的章节进行“过滤”,缩短理论课时,增加练习、实验课时,突出适用性、适应性,强化定性的分析。让学生感觉课程的实用性,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重构”是指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重新构建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例如在讲到常见的约束类型中的固定端约束的约束反力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力偶的相关知识,很难理解,此内容可放在力偶的学习之后。而在讲到建筑结构部分,可穿插建筑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课程内容,让学生明白建筑结构图图纸就是根据建筑结构知识计算绘制的。不但可加强学生识读建筑结构图的能力,还让学生明白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建筑工程中是非常重要且实用的知识。
2、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好学,才能学好。中职学生虽然厌学,但是好动,对新鲜事物特别好奇。在课程学习的伊始笔者在课程中安排了一个“叠叠高”的游戏,同时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使积木堆得高?积木倒塌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游戏和建筑结构有何联系?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让学生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为了保持学生对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可多媒体设备播放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相关视频。例如在讲到建筑结构概述时,播放“纽约世贸双塔:塔塌分析”、“千年悬空寺”视频。通过这两个视频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建筑结构的重要性,对比钢结构、木结构的特点,适用范围,并让学生思考建筑受到了哪些作用,对各个作用进行归类,从让学生而完成了建筑结构荷载自主学习。另外还可通过讲解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到压杆稳定内容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可让学生明白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又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例如约束与约束反力概念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思考教室中的桌椅能否自由运动?如果不能是受到了哪些物体的限制?如果没有这些限制,桌椅会如何运动呢?利用一连串的简单、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约束与约束反力的相关概念,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
(2)讲练结合法:建筑力学与结构中牵涉到许多计算,为了使学生掌握有关计算方法与流程,在教学中应注意讲练结合。应注意“精讲”和“多练”。“精讲”就是指教师针对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引导、分析、梳理,讲解要透彻。“多练”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本节课程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的布置习题。练是讲的深入与反馈。学生只有深入地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体会。学生在练习中必会碰到一定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针对普遍问题再统一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好掌握教学重难点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堂课教师先精讲一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就是学生练习、提问,教师答疑、再次精讲的时间。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让学生多渠道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4、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方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建筑力学与结构》之前的考试,通常采用闭卷笔试,存在着内容以偏概全、题型陈旧单一、手段传统老套等弊端。学生只是应付考试,想着临时抱佛脚就能蒙混过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应把期末笔试与日常的过程考核结合起来。从日常表现、实验实训、课堂训练、知识运用、阶段测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按比例纳入期末综合评定,最后根据综合成绩评出每个学生的等级,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具体考评办法如下
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单元考试成绩35%+期末考试成绩35%
三、总结
总之《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适应行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曹士军《浅谈中职建筑力学现状与改革》
2010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校企合作与七项重点建设任务均紧密相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成为中职学校创建示范校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我经过近一年半的探索和研究,认为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中职学校培养出对接市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理论认识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虽然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我国仅占30%左右。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虽然在90%以上,但就业对口率平均仅能达到30-40%,三年就业稳定率也仅为50-60%,学生就业薪金也不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不高、岗位操作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不强是主因。
中职学校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但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自拟实训项目、实施自我评价,根本无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
实训基地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承接、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将日常教学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本质所在,它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与工作岗位无差别的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对接。
二、实践探索
㈠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教学实训与生产(经营)同步,与技术服务同步,突出实训的生产性、岗位的真实性、技术服务的针对性。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拓展,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高层次培养,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1、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按照投资主体,可将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划分为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校企共建三种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人力资源和技术实力,建设所有权独立的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如:超市、网店、宾馆等。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实行企业化管理,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实训。该模式最大优点是生产过程、教学实训安排完全由学校掌握,自主性强,方便灵活。缺点是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多,缺乏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与管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不充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不够规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007年,我校注册成立经贸超市,建立起经营性实训基地,满足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专业部分实训的需要。运营过程中,只有一名教师参与超市经营管理与学生指导,其它包括商品上下架、信息处理、商品营销、收银盘点等所有工作都由学生负责。根据教学内容分课程实训和经营实训,课程实训通常集中两周时间,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生产实训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选择在课程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
(2)企业主导模式。学校提供实训硬件环境和学生实训管理,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和生产。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入校后,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训实习计划,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来校,集中半年实践指导实训生产。该模式的优点是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强,节省教育成本,缺点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使技能培养不能得到全面落实。
我校日文数据处理专业与大连泰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确立了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由学校承担、专业技能提高由企业负责的基本思路,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实训实习计划,明确了日文录入、日文排版和日文制图岗位的基础和岗位技能标准,学校按企业要求配备实训生产环境,购买高配计算机和高端服务器。学校将前三个学期的
转贴于
教学与实训标准分解成阶段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坚持日练、周测、月考核、学期大赛的方式对师生予以奖惩,极大地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第四学期企业安排技术担当来校进行实训生产,通过专项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就业稳定率达85%以上。
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效更为突出。该专业与大连动漫产业基地中的大连艺美数字有限公司、大连东方龙动画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教学与实训。坚持小班教学,探索校内师徒教学模式;以动漫产品为核心,突出素材及时性,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入教学;坚持企业技术骨干担当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坚持6天教学时间,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术训练;坚持周测试和月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作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的重要依据,保证学生技术达标;坚持引企业真实项目入学校,实现课程内容和岗位任务有效对接。学生凭业绩表现顺利就业,高薪不再虚拟。
(3)校企共建模式。在设备购入、技术支持、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人员等方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共赢。该模式最大优点是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企业能选派优秀人才投入实训,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缺点是学校安排实训的自主性降低,生产与教学会有矛盾。
我校船体焊接、船体装配两个专本文由收集整理业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钢结构制作有限公司建立了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订单培养船舶制造技能型人才。到第四个学期,满18周岁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生产性实训。2011年该公司成立了两个“经贸班”,从班长到成员清一色经贸学生,“经贸班”的两位班长都仅21岁,是企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班长,月薪高达7000元。抓生产的副总经理以及工会主席负责在技术、管理、心理等方面跟踪指导,“经贸班”的健康发展体现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校外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有两种模式:一是基地建设资金完全由企业承担,二是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企业,其余部分由学校出资。这两种方式都由企业负责实训与生产,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最大优点是校在厂中、厂中有校,学生的实训环境就是将来的工作岗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较快。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实训,大幅提高实践能力。缺点是学生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难度大;校企在追求教学效果与生产效率中存在矛盾;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与现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间的关系难以理顺。
我校休闲体育、航空服务专业由于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职业环境很难达到“真境”,因此,教学实训基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设在企业内也是一条可行之路。我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与南航及国航合作,学生从第三学期进入航空公司的安检、总台咨询、票务服务、贵宾室服务等岗位上轮训,休闲体育专业按照健体教练和高尔夫球场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分别派学生到大连韦德伍斯健身会所和大连红旗谷高尔夫有限公司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后返校,进行理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高很快。这种工学交替的实训模式,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
日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薪就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学校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上又推出了崭新举措。学校拟承包大连鼎雅会所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由教师与学生一道进行会所的日常运营,以经营实战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共赢。学校还与大连全景阳光合作,将古书籍录入项目引入学校,让有文字录入专长的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熟练掌握技能,达到企业标准后“无缝”走上工作岗位。
3、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共融的平台,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最佳契合点。它基于本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区域同类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逐步形成实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该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下,引入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区域同类专业实训基地的重复性建设,以高水平的实训平台促进师资水平、实训质量的提高,促进校际、校企交流。缺点是教学实训安排比较复杂,要统筹考虑教学实训及其它功能的实现。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折旧与维护保养、工具和材料消耗的费用较高,导致真正的持续共享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㈡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现代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使实训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必须将眼光放远放宽,才能保持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度合作。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支
转贴于
支持校企联姻;行业要主动指导校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后,双方要制定章程和管理办法,成立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达成发展共识。
2、教学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承担保障实训基地顺利运行的责任。学校和企业要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双方的责权利并签订相应协议,依据协议条款开展深层次合作。
对中职学校而言,要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各司其职,中层干部和专业教研室主任贯彻落实检查考核的四级管理网络。明确教务主任和实训中心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分工,协同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建设、运行、管理、效益目标及规章制度;明确每个专业的岗位能力目标和项目教学实训目标,制定能力标准和实训质量评价标准;明确每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共同制定有效的生产性实训计划;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执行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检验等标准,保证实训产品质量一流。
为保证生产(经营)性实训的有效运行,学校应设置“校企合作产业部”,负责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联营、技术开发、财务经营决策,协调校内教学、科研与生产等的关系,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有效对接。
3、教学监督机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不能只由学校来完成,要按照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堂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坚持多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模式,注重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训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产品评价、职业素养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有点评、有跟踪、有指导;产品评价要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评判,尤其对于特殊岗位的评价要采取关键环节不符合标准的一票否决制。
4、财务管理机制。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投入大,设备种类、性能不尽相同,在实训中产生的消耗和管理成本等凸显出实训基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设备的采购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运转、维护保养有专人负责。生产性实训还要加强成本核算,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 使获得的利润更加切实地用于实训基地的运转、发展上。
三、思考与分析
目前,中职教育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正以多种形式迅猛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行业背景不同,校企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仍有不完善之处。以下仅就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思路。
1、因专业而异,选好建设模式。在2010年国家新专业目录中,中职学校开设专业涉及类321个专业927 个专门化方向,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都有其特殊性,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选择上要达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就需要校企高层领导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做出科学发展的决策。
2、科学解决校企双方开展生产实训的矛盾。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共赢,但由于校、企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对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在生产实训中的管理、使用也会存在分歧。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换位思考,在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站在对方的角度,得出易于被双方接受的解决办法。
3、借助生产(经营)性实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只要有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都是专业教师业务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好机会。专业教师参与实训,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训安全管理、纪律管理,协调校企关系,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具体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