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件工程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测试工程师;绩效管理;体系
软件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是IT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使命要求,对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业绩进行考察和评估,包括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随着中国软件业的迅猛发展,软件产品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正逐渐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为了保证软件在出厂时的“健康状态”,几乎所有的IT企业在软件产品前都需要大量的质量检测工作。测试工程师作为软件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一环,其绩效考核成为企业了解测试人员队伍状况,监控测试人员工作过程的重要手段。
软件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是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测试人员薪酬、晋升、人事调整、职称评定等决策的基础,并且为企业制定测试人员的培训、开发计划及长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制度的激励效果和企业管理的公平性,并对测试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然而,现实的绩效考核工作往往不尽如人愿。许多测试工程师遇到考核时深感不安,产生焦虑,害怕甚至反对考核;很多测试人员认为考核是走过场,抱着无所谓态度。理论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与现实中的困惑形成强烈反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构建能满足企业和测试工程师共同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软件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存在的误区及其分析
(一)考核定位模糊并存在偏差
考核定位,就是通过绩效考核解决什么问题。考核定位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考核流于形式。考核定位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考核的目标上,对考核目的定位过于狭窄。目前许多IT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期末发奖金或津贴,将考核定位于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
(二)重绩效考核轻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一定联系。传统绩效考核以管理者为中心,强调服从和外部控制,着眼于过去,注重成果,是一种被动反应、事后解决问题的管理方法。现代绩效管理则以测试工程师为中心,强调承诺和自我控制,着眼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有机统一,是一种主动开发型、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管理系统。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环节,绝不能将其等同于绩效管理。
(三)重考核结果轻考核过程
绩效是工作成果与工作行为的统一。许多IT企业重视对绩效中的工作结果考核,而忽视了绩效中的行为指标,这表现在许多项目组重视项目完成进度而轻视测试过程,重视项目的数量而轻视其质量,尤其是轻视与测试工程师行为有关的工作动机、热情度、忠诚感等“周边绩效”考核点。这可能与企业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追求短期利益有关,或者可能与工作结果容易量化,而行为不易评估有关。
许多项目组在项目初期给工程师布置测试任务和预期应完成的指标,期末予以检查,而对工程师完成任务和指标的过程不管不问,既不对完成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也不对测试人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阻力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秋后算账的做法容易造成管理者与被考核者的对立,不利于测试人员的成长与进步。
(四)考核主体单一
目前,项目经理考核测试工程师已成为一种普遍运用的评价方式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式。项目经理考核有一定可信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测试人员一味地迎合项目经理的指令,淡化了整个团队的沟通协作,忽视一些测试人员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考核不公正等。测试工程师在考核时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或者消极被迫接受,或者导致内部冲突升级。项目组也不重视同行专家的评估意见或根本不吸收同事参与考核。
(五)绩效考核指标不全,标准不明
考评项目和指标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全面、相关,定义是抽象含混还是具体明确,对考核结果影响很大。如果绩效考核标准不明,则不同的考核者可能对优、良、一般、差等绩效标准做出不同的解释,从而造成考评者偏松或偏紧或趋中倾向,造成考核结果的误差。以测试人员业绩考核为例,业绩考核包括整体工作效率、工作结果、过程控制三项一级指标。其中,工作结果可以分为测试用例的数量和质量、bug的数量和质量、测试自动化程度及收效等多项二级指标,若不对这些定性指标给出明确定义,则考评时易出现主观随意现象。因此,界定应具体明确。如bug的数量和质量可定义为:提交bug的数量(根据项目的不同而确定经验值)、提交bug的时间段(具体统计在测试的每个阶段)、发现bug的比例等。
二、软件测试工程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目标
Bevan和Thompson(1991)认为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组成部分的整合,并使它们与公司的经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的目标,一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支撑企业使命和战略的实现;二是服务于工程师个人需要及其职业进步。
(二)构建一体化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就是根据组织的要求,对雇员进行指导和支持,使雇员尽可能地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从狭义角度理解,绩效管理系统由制定绩效计划,持续的绩效沟通与绩效信息收集,绩效考核,绩效反馈、诊断与辅导等部分组成。从广义上讲,绩效管理系统由绩效管理的影响力量、狭义的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运用和目标等部分构成。
广义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以下3部分:对影响测试工程师绩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尤其是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企业文化、招聘和聘任制度、岗位分析等方面探讨与测试工程师绩效有关的因素;狭义的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目标,包括绩效管理要达到的组织目标和测试工程师个人发展目标(见图1)。
制定绩效计划和考核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清楚地说明企业期望测试工程师达到的结果以及为达到该结果所期望测试人员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技能。管理者通过与被考核者协商,共同制定与企业使命相关的具有挑战性、可实现性、具体明确且有时间限制的绩效计划。持续的、动态的绩效沟通就是管理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工作,以分享有关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潜在的障碍和问题,可能的解决措施以及管理者如何才能帮助被考核者。这些信息必须是有据可查、准确真实的且与绩效相关的信息。管理者可通过面谈,向其他同事了解意见,查看被考核者的工作记录等方式获取信息。绩效考核包括测评内容、何时测评、哪些人参加测评、测评方式及责任等。绩效诊断与辅导,是管理者和被考核者双方合作,共同寻找导致绩效低的原因,以及帮助被考核者提高未来绩效的方法,涉及处理矛盾、准备反馈面谈、解决问题和重新设定目标等内容。
(三)实现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中,将工程师排斥在外,测试人员作为被考核者处于被动应考的地位,被考核者与考评者的这种对立状态造成测试人员不认同、不支持考核,使其考核失去应有价值。虽然测试工程师可能由于认知或自利性偏差(根据归因理论,测试人员可能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自身的能力与努力等内因,而将其失败或绩效不理想归之于工作难度和机遇等外因;而对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与自身归因相反)和自我防御心理的原因,测试工程师有高估自身的业绩,而看不到或有意掩盖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可能性,但可以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绩效管理系统,明确绩效考核的目标,管理者与被考核者的平等沟通,以及通过考核主体的多元化(除测试工程师本人外,还有领导、同事、客户等)等方法来避免这些弊端。
(四)构建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的组织管理机构
对测试工程师的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部和项目组的共同责任。人力资源部主要从事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具体职责包括培训考核者、规范考核制度、制定各种考核表格、发放及统计等工作。考核由项目组具体组织实施,包括测试工程师工作任务的安排、考核指标与内容的确定、考核方法与时间的确定、考核主体的组织、考核结果的反馈、绩效改进与提升等工作。项目经理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激励、员工发展、绩效管理纳入企业的议事日程,并构成企业管理者对项目经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当然,这需要改变目前IT企业高度集中的人事管理体制,将部分人事管理权由企业下放至项目组。
(五)根据测试工程师的工作特征,建立考核内容全面、结果与行为(过程)并重的绩效考核机制
测试工程师作为专业人员和知识工作者,在其需求和工作方面存在以下特征:追求工作自主,不愿意受过多的外部控制;个人品性对测试工作及其事业影响很大;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既追求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安全需要,又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工作具有分散性、个体性等。这些特征要求在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时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绩效考核内容要全面,德、知、能、勤、绩一样都不能少。测试工程师品德潜移默化影响其对测试工作的态度;知识包括测试工程师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及业务知识、个人素养;能力包括软件测试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等方面。二是测试工程师绩效考核坚持结果与行为(过程)考核并重。Brumbrach(1988)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的结果,并且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Borman和Motowidlo(1993)认为行为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周边绩效)两个方面。任务绩效指正式工作职责和所规定的行为,关系绩效指自发或超职责行为。由于测试工程师工作的效果难以量化,且具有滞后性和共同属性。因此,在坚持完善目前通过测试工作量和测试用例等结果指标衡量测试工程师绩效的同时,企业还要重视对测试人员行为,包括团队合作行为的考核,尤其要关注关系绩效的考核,这对克服测试人员工作分散化,形成合作的团队以及按质按量地完成项目组的目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剑虹.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七个误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5).
2、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质量保障
引言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的发展,信息产业规模扩大,软件人才需求旺盛。虽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在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但培养的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地方院校受师资、教学资源、财力等的影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存在着部分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通过培训才能上岗的情况,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生源质量并没有得到同步的提升。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缺少特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着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行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教师本身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加之他们受评职方面的影响,重科研轻教学,不够重视实践教学,并且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着教学环节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体系不完善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而且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与行业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软件工程专业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特别是对其工程能力的培养。针对企业实际要求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学校推广实施了“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学生为中心,理实合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从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架构研究角度出发,以加强学生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能力评价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构思与设计,建立了“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四年多的应用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
“一核心、两平台、三层次、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依据理实合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建设原则,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平台,突出职业的导向作用,注重交叉融合、建立校内外、课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依据递进式原则建立三层次提升能力计划。一核心: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两平台: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平台。三层次:基础实验、认知实习、专业基本素养训练;综合性实验、生产实习、模拟训练、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毕业综合训练、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全过程:实践教学、思政教育、编程能力和英语能力训练四年不间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全面体现对学生关键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形成理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为一体的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更好地适应企业对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通过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凭借个人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尊严、体面地进入社会工作。
1.校内外实践育人平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进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继承和创新。可以遴选优秀企业参与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弥补学校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和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建立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习平台,以及仿真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项目,指导学生慢慢从模仿编程到自己能创新开发编程。校企合作方式一是“请进来”,即邀请本地的企业专家和工程师进校交流,如给学生上课,开展技术讲座,召开座谈会、招聘会等;二是“送出去”,即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认知、专业实习、课程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高校可以通过校外行业专家引入行业企业优秀工程项目案例,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软件技术,从而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差距。整合专业资源,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机房建设,优化校内教学资源,购置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建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计算机组网实验室、单片机实训室、Web开发实训室、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实训室、大数据分析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这些实验室或实训室在完成相关课程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承担一部分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包括验证型、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校内实践平台还开设了学科竞赛、社会调查和创新创业项目等,循序渐进地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校外实践平台可以零距离接触企业,利用企业平台来提升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是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推进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保证。专业教育与认知实习应合二为一,由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精英介绍国家软件扶持政策和就业前景,建立学生的专业热爱度。虽然学校也可以开展课程实训,但相较于企业而言,企业结合真实项目改造的课程实训子项目更具有实战性。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开展,这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有极大的帮助。
2.三层次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西安翻译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建立了“项目驱动,能力递进,创新培养”的三层次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三层次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了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性和阶梯性。三层次阶梯型实践教学模式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形成了基础层、提高层和创新层。基础层侧重操作,提高层注重技术应用,创新层强调综合实践,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的应用。基础层对应程序设计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编程能力。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实现。对应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提高层对应程序系统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功能设计能力。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内实验、大作业、课程设计实现。对应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创新层对应项目开发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项目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应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通过课程实训、专业设计、技术讲座等环节实现。对应JavaEE框架、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HTML5应用开发等课程。上面三个层次多种实践环节,贯穿并融合于技术讲座、科研训练、素质拓展、专业竞赛、创新训练、创业教育等课外实践教学之中。体现出了软件工程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素养的阶梯型培养。
3.全过程实践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做到四年不间断,这不仅体现在课内,更体现在课外。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西安翻译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按照“专业+外语+现代技能”模式进行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在四年时间里,学校一定要抓好学生的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编程能力训练、英语口语训练等。
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和考核评价
1.组织保障由学院教务处教学实践科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推出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学院教学院长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工作。成立由教学督导、学业导师等组成的实践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管理和考核评价。实践教学考核应以学院领导、教师(包括企业指导师)和学生为主体,涵盖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内容。
2.管理制度推出成系列的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践指导书、实训报告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如教学督导制度、实训过程管理制度、实训基地遴选制度、实训管理制度、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等。
3.考核评价建立“知识—能力—素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侧重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实验技能、工程设计与实现能力、评审与测试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过程管理与控制能力、面向领域的应用能力的考核,以及编码规范、面向领域的编程能力、软件工具使用与应用技能、软件设计文档与编写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考核,用过程性考核取代传统笔试考核,实现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文档编写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一、实习单位介绍:
南京智风多媒体有限公司是我现在实习的单位,它成立于1998年,是从事教育软件、数字化教学资源、多媒体产品等开发、制作的专业公司;是江苏省信息产业厅认定的双软企业、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审核认定的电子出版物开发制作单位。公司长期承担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务教学、实验科研等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信息化项目建设。如:《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名师名课网系统》、《oa办公系统》等多个系统平台。智风公司多年来致力于网络课程的建设服务工作,拥有一支专业化的开发团队,通过严格的开发流程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广大院校提供优质的服务。专业化的研发队伍:从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到交互设计、视觉设计、资源素材制作等各个方面,全面解决您的后顾之忧;丰富的开发经验:业已开发的课程中有42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累计开发的网络课程已逾1000门。
二、实习岗位、主要过程、主要内容、主要工作、收获
我在该公司任职软件开发工程师,刚实习的第一个星期,主要的工作是熟悉公司的开发框架及开发流程,及时完成项目经理派发的任务。从第二个星期开始,我就开始接触公司的开发项目。令我印象最深、体会也最深的一个项目是《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系统》。该项目不仅开发时间短(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最主要的是需求不清。在客户与公司的双重压力下,我们这组人(共5人)在与客户只沟通了两次的需求下,我们就开始动工。该项目的用户主要分为校领导和嘉宾。针对校领导和嘉宾进行相应的车辆、餐厅、宾馆、会场、时间、志愿者的安排,要有冲突提示功能。如:在一个重叠的时间段内,一个人不能同时参加两项及以上活动;一辆车安排的人数不能超过他的最大承载数等等。在做这些功能的时候,我们有过以人为基础,分配车辆、餐厅等资源,也有考虑过以资源为主,分配人员等种种意见。在每一次意见有了分歧以后,我们都要讨论,各抒己见。这种方式使我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我的想法得到了其他同事的认可时,那种感觉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即使是自己的想法错了,但听到同事的另一番看法,使我茅塞顿开,也有了收获的喜悦。由于项目太紧,我们经常加班,每晚都要坐末班车回去,好几次回来后倒头就睡,周末也没得休息。正是有了这些无以言表的感觉才使我对这个项目,对这个阶段很难忘。在项目的功能方面,我负责所有基础信息的添加与列表显示。在做这些的时候,与我在学校做的项目的最大不同是分页都是用的存储过程,验证最好要做到客户端和服务端同时验证。还涉及到站内信互发、打印、导出、发邮件等这些我以前看似很神奇的东西,现在我已把神奇变为了现实。
在这半年多的工作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这些都是作为学生学不到的,如:
1、我参与的都是团队合作的项目,无论是在自己公司,还是在合作公司,我们都讲究团队精神。在信任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思想统一,行动一致,这样的团队一定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的很多工作是一起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提醒和补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有的工作中沟通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把信息处理的及时、有效和清晰。
2、每一个项目在开始着手的第一步,一定要和客户把需求沟通清楚,只有了解了项目的需求,才有可能真正做好一个项目。我们需要向客户提出要求客户提供所有涉及该项目的资料,每次与客户见面都需要熟悉业务与程序的最少一至两个程序员随时记录需求。
3、工作中,有一个无论是技术,还是经验都比较让人肯定的前辈带领,将任务详细化,详细到每个页面、甚至是一个页面中的图片什么时候做好,做到什么程度,这样把工作进度有计划有方向的暂定下来,做事很有效率。
4、每天的工作小结真的很重要,这让我们每天都有计划的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不是漫无目的的工作。
5、工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有一天你要去其他岗位帮忙,所以同事之间的技术要互相学习,也许有一天,公司需要你发挥其他的技能帮忙,所以互相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我在公司,深有感触,除编程之外,切图、界面设计等工作都干过。
以2011年教育部将软件工程学科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为标志,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步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但与信息化强国相比,我国软件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探索。文章分析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改进措施
0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的促动下,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经历了跨学科培养、海(境)外引进、相近专业转行等方式。2001年12月,教育部首次批准全国35所高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教高[2001]6号)[1]。以201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2]为起点,软件工程专业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脱胎”出来,正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标志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完成了由学科从属型向学科独立型的跨越。这一跨越无论对于软件工程的学科建设,还是对于其高层专业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顶层设计意义。正是由于这一顶层设计的作用,2011年8月教育部首次在我国48所高校增设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3]。截至2015年,全国拥有软件工程学科“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已达52所,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达到106所。我国软件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撑了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基本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缩短了我国此学科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由于软件工程学科高度的交叉性、领域的渗透性以及需求的无限性,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在基础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在培养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科课程体系特色不彰显
我国软件工程学科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分化而来的,虽然已经独立为一级学科,但由于其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紧密联系,在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仍然有很多内容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的二级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极为相似。根据对国内60所具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9个单位)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单位)的高校官网上所公布的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进行的统计分析,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和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相似度高于70%的研究方向占到了25%,相似度低于20%的研究方向仅为8.33%。从两个学科开设课程相似度的比较来看,同一课程类别开设学校比例相似度高于70%的占80%之多[4]。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当前我国对软件工程学科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相比,软件工程教育的核心是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生要熟悉一个或数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强调综合应用各种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5]。他们在软件工程知识广度和深度、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博士生要更加优秀。但在目前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并没有显著特色与优势,这将影响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科研考核指标缺乏本学科特点
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出台了博士生研究生考核指标体系。博士研究生依靠发表“垃圾论文”,以“论文灌水”等方式蒙混毕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一般来说,规定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或在国际SCI检索期刊上是博士生毕业并取得学位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些科研考核指标的制定给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划定了红线。但这一考核体系仍具有“重期刊、轻会议”“唯SCI检索”等特点。笔者认为,这种机械式照搬的考核体系挤压了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空间。软件工程是一门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学科,通常情况下,每3~5年就会有一轮知识热点的更新。对软件工程学科而言,国际会议是最新颖、最优秀的论文展现舞台。学者们通过这个学术交流舞台,与国际同行近距离交流最新、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从而达到掌握该领域学术前沿的目的。如果一味地要求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只能通过发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毕业条件,将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SCI国际期刊或者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周期相对较长,从投稿到出版一般需要1~2年的时间,有些国际顶级期刊则需要2~3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出版周期。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4年,时间窗口有限,致使不少博士研究生放弃从事创新性强但有一定失败风险的科研课题,而愿意选择创新性较低但比较稳妥的科研课题去做,从而确保早日发表期刊论文而尽早获得学位。另一方面,即使软件工程国际一流学术会议可以代表该学科一流的学术水平,但仅发表国际会议论文往往并不能满足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条件,导致一些博士研究生不愿将最新最好的成果在一流国际会议上发表,而宁可选择一些水平一般的期刊。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同行们的交流,实际上造成了我国高档次研究成果的流失,对培养优秀的软件工程人才得不偿失。
1.3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软件工程学科本质上是一门工程科学,要求学者们运用数学、工程和管理方法去解决软件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人力所无法解决或者很难解决好的问题。因此,软件工程学科与工程实践问题具有高度的结合性。在软件工程领域,除了少数的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外,大部分研究课题是与具体实际相关的产业化问题。这就需要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将理论概念转化成为原型系统或者用实证实验验证理论、方法的动手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单位对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有的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编写程序的代码行数不超过1000行,有的甚至没有编写过代码;有的博士生导师或博士研究生认为编写程序不是创新性的工作,工程实践是浪费学生或自己的宝贵时间;有的博士生由于在本科及硕士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基础,导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能力不能胜任工程实践。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工程实践能力的不足给博士研究生及其所在课题组的科研工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其结果是,博士研究生所提出的方法、理论无法得到工程实践检验,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落地;另外,缺少原型系统或者实践验证的研究论文也很难在国际高水平会议或者期刊上发表,造成科研工作成为无果之花。
1.4博士生导师指导时间尚显不足
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的悉心指导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博士生数量普遍较多,甚至出现一位导师一届招收3~4位博士生的现象。有的博士生导师担任单位的行政职务,因此普遍感觉“日常杂事较多”“工作压力较大”,这些因素从客观上使得博士生导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博士生,为数不少的博士生在读期间感到与导师间的交流时间较少。有的博士生反映“长期见不着导师的面”,甚至“一个学期没有和导师单独交流”。这种“放养”现象有悖于对博士研究生的精心指导原则,对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十分不利。
2改进措施
2.1构建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的学科内涵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为基础,研究软件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系统性、规范化的方法和技术,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软件系统,学科涵盖科学与工程两个方面。”据此,我们建议培养单位应当反思当前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的知识体系,明确该学科博士研究生所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特定的高级知识,构建以数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管理学为基础,以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方法和工具、软件质量等[6]为架构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生课程体系,使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培养真正能在软件工程学科内进行创新性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2.2鼓励博士研究生向国际一流学术会议投稿
目前,在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学术水平已与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相当。建议有关主管部门适时修改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考核体系,不再将“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或者“国际SCI期刊”作为博士研究生论文考核的唯一硬性指标,而将国际一流学术会议论文的发表也纳入可选的硬性指标之一。博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国际一流学术会议,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而且更能向本学科的权威专家请教和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博士研究生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外文水平,扩大学术交流圈。笔者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UniversityofTechnology,QUT)信息系统系访学期间,了解到该系的博士研究生每年均有一次参加所在领域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机会,费用可通过博士研究生所在系的培养部门和研究生导师所在课题组协商解决。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2.3将工程实践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
将实践动手能力纳入博士生入学和毕业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更高科研素养的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譬如,QUT信息系统系的每位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除了开展理论研究外,还须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内容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出软件原型系统。这种做法的益处是:一方面,可促使博士生研究出真正经得起实践检验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杜绝了空洞而无实际价值的所谓成果;另一方面,因为博士研究生在各高校院所中实际上已是科研的生力军,由他们动手实践得出的原型系统,对于课题组高质量地完成科研课题也极为有益。建议将工程实践能力的考查纳入博士生入学考试的评价体系中,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考生,要提前排除;同时建议博士生导师高度重视对博士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能将形成的理论进行原型系统实现或者进行实证实验的博士研究生,在毕业环节上要严格把关。应当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发表科研论文的同时,申请软件著作权或发明专利,从而形成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应用的良好培养机制。
2.4建立博士生培养的导师组制度
实行导师组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弥补博士生导师由于精力不足无法有效指导博士生的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相互补充的导师指导团队,这对培养博士生的团队精神和发散性思维都十分有利。笔者在QUT访学时,校方给我安排了由三位导师组成的导师组。两位副导师很好地配合了第一导师的工作,整个导师组对我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指导。其中,第一导师负责访学期间学术研究方向的制定及总体研究方法的确定,主抓研究的方向;两位副导师各负责一部分研究细节的指导,主抓研究的具体工作。通过导师组的指导,使我在访学期间不但在学术上有较大的进步,而且还对国外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方法有了一定的切身感受。事实上,导师组指导制在英式或美式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是很常规的做法。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建立导师组制度对于多方面利益群体均有益处。第一,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可以接受由两(或多)位导师构成的导师组的指导。由导师组构成的更加丰富的知识平台,可以给予博士生更加全面的指导;第二,对博士生导师而言,导师组制度有可能使主导师从指导工作的细节问题中升华出来,而将有限的精力更加聚焦于宏观上的指导和学术方向上的把握;第三,对副导师而言,通过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也可以促进自身学术素养的提高,在丰富学术成果的同时汲取主导师的经验,为未来的学术道路打好基础。与主导师不同的是,副导师一般聚焦于从学术的细节上对博士生给予指导。副导师不一定要求具有高级职称,只要能力具备即可,与博士生的关系更加接近于合作者之间的关系,而与主导师的关系可以定位为助理的关系。
3结语
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引发的问题,既有应当提请教育主管部门加以研究的共性问题,如我国博士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服务面向等宏观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各培养单位在实践中所需认真解决的具体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已经深度融合于软件工程的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中,这就预示着我国软件工程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将更加国际化、工程化。教育主管部门和从事软件工程学科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必须牢记历史责任,认真研究“互联网+”时代下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我国软件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冯在文 何敏 何克清 单位: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国防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001年)[EB/OL].[2016-03-05].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EB/OL].[2016-02-28].
[3]李泽平.软件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后的机遇与挑战[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2):75-79.
关键词:建筑工程;软土地基;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在建筑业发展新时期,一方面建筑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建筑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使建筑也面临更多的建筑难题,比如,软土地基问题。在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问题不仅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增加了建筑施工的成本,而且由于建筑处于软土环境中,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鉴于软土地基的危害,为了满足现代建筑的质量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我们要对建筑设计和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工作,并在建筑施工过程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控制和监测,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为我国广大建筑用户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推动我国建筑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要遵循的原则
由于软基施工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基础施工,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也日益机械化。因为软土地基工程存在着一定不利因素,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施工技术的有效作用,一定要根据软土地基的实际特性,在遵循有效的施工技术原则下,更好的施工。
(一)因地制宜的原则。因为不同地区和不同区域的软基地基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有的软基处理的面积比较大,在这时候不能轻易的下决定采取哪一种施工技术,而是要在施工现场选取一定的实验区域,经过对该实验区域的软土地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后,再决定采取恰当的施工技术,并且提出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因素。
(二)环境保护的原则。对于软基处理施工过程中挖出的淤泥,应堆放在指定的地方,把软土地基排出来的积水适当的处理好,不能对附近的水源和田地以及居民环境造成污染。
(三)注意安全施工的原则。由于软土地基施工建设的条件和环境存在着特殊性,其施工带来的危险性就比较高,像基坑的坍塌和滑移这些现象是避免不了发生的。所以平时工作中要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降低施工的危险性。
二、建筑工程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处理方法
(一)换填施工法
换填施工法,是通过选取一些能够达到房建地基施工强度的压缩性材料来对软土土层进行置换。此种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地基承载能力、抗剪强度,同时还能实现对工程后期沉降量的有效控制。换填施工法一般适用于地势低洼、土体固结时间较长且危害性较大的位置,但其仅限使用于软土土层厚度较小的地基施工中,其适用软土土层厚度应控制在3cm以下。这种方法同时也存在使用弊端,投入资金较大,且对整个地基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在换填过程中必须做好质量控制。
(二)灌浆施工法
灌浆施工法是在不改变土壤体积及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压力作用将浆液灌注到软土地基中的土体间隙和岩石裂隙之间,通过浆液灌注将缝隙间的空气挤出,减少土基空隙度,提升抗压缩性能,实现对地基的质量提升。此种方法对提高地基应力和抗拉强度有显著的效果优势,且施工简单。但要实现最佳效果,还必须在灌浆时做好灌浆压力的控制,要避免压力过高对地基土地所产生的破坏,所以要利用浓度较高的浆体来实现对土体密度的压实,再进行全面灌注。
(三)深层水泥搅拌桩
深层水泥搅拌桩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软土地基施工技术之一,在提高软土地基强度与质量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为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发挥深层水泥搅拌桩法的作用,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项控制工作。首先,在做好充足施工准备同时,清除施工现场所有无用杂物,保证回填土质量。选择好水泥搅拌设备和搅拌材料(通常选择P・C32.5级别普通硅酸盐水泥),保证材料和施工设备性能良好。其次要做好对搅拌施工配合比的有效控制,水泥配合比作为整个技术实施的核心,对配置时的有关参数要进行有效计算。否则,控制不好的话,会对施工技术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不同施工需求下,水泥配合比的要求也是不相同的,除了要做好配合比的计算外,还要做好相应的试验,通过科学、全面的水泥搅拌桩配合比设计及试验工作,来保证其质量符合作业需求。再次要做好施工过程控制,通过试桩来确定搅拌次数、压力、下钻速度、水泥浆配置情况,保证整个实施过程能够按照正确参数指导进行。
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流程为:放样定位确定深度打开压降泵反复喷射水泥。
在进行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时,极易出现管道堵塞情况,如出现堵塞应先对管道进行清洗,并对水泥用量、喷浆时间及搅拌次数进行检查,找出原因,避免再次出现堵塞。
(四)重锤夯实的办法
为了能更好的增强软土地基的强度,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锤夯实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就是把重锤绑接在脚手架上面,使其达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再往下落,让下落产生的极大冲击力反复对软土层进行夯锤,在夯锤的过程中软土地基的密度和强度也在逐步增强,不但能增加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而且地基的稳定性更强了。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选用锤子的重量以及锤落地的距离,使软土地基恰到好处的达到理想的标准。
(五)排水固结的方法
排水固结法主要应用在软粘土地基中,在建设过程中软粘土地基也是常见的土质之一,所以排水固结法的施工技术也被广泛采用。主要的操作过程就是把软土中大量的水分排出,使软土地基土层的空隙密度大大降低,增强软土地基的固结性,从而也能提高地基的承载负荷度。运用排水固结的方法措施治理软粘土地基存在的不利因素,能更好的杜绝地基沉降现象的发生,通过排水固结的方法,已经把软粘土地基中多余水分排出去了,在其过程中沉降现象也已完成了,因此等工程完成后沉降的现象就不会再发生了。
(六)粒料桩加固法
粒料桩加固法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利用震动、冲击或水冲击的方法来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要先对软土地基进行打孔,之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碎石等粒料压入孔内形成粒料桩体,以达到提升软土质量及强度的目的。该方法多运用于地基较为松散的房建工程当中,利用粘土中颗粒较多的特点来对其进行压实,使其实现与粒料桩共同承重。使用此方法,要注意垫层和竖向排水环节,其中垫层是为了保证土层的原状态不被破坏,而竖向排水则是为了实现对软土地基中多余水分的有效排除。
困扰建筑工程的软土地基问题,在施工企业不断的研究和经验总结下,多项施工技术得以研发并得以广泛应用。为对其实现最为有效的治理,根据软土地基类型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多种状态性质,企业在完成地基处理后,必定要对所使用的施工技术进行核实。通过质量检测、分析或其它多种方法,核查施工技术处理的效果,保证地基质量有效提升,为建筑工程质量提供最基础的保障。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深入发展,建筑工程建设中遇到软土地基的情况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建筑发展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软土地基的出现对建筑工程的危害非常之大,不仅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延长了施工周期,还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了严重威胁。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处理,从而减低软土地基的危害,不断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卓.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郭泉美.刍议房屋建筑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对策[J].科技资讯,2012,32:23+78.
一、软件工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着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软件类型的学院中,根据老师的不断教学,不断摸索,不断改革出新的创新思路。对于高素质软件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体制中具有不少明显的问题,主要有这么几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在培养高素质软件型人才时,所有体制不与其匹配,导致管理制度的单一化,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不规范化,相对独立性的问题影响严重,没有和课程知识的配合性,导致学不能致用,缺乏系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2.管理机构不健全。各大院校都会设置专门的教学管理部门,但是学院(系)这一级别,缺乏相关的教学管理机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比较多,单单依靠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很难有大的成效,很多的问题浮现出来,难以解决实践质量问题,并且及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所以院系应及时抓紧建立属于自己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提高对软件教学质量方面的监督和指导。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够。软件工程专业对于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而教学老师拥有很全面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不足,学生无法在其身上学习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并且引进先进软件企业工程人员补充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4.时间成绩评价考核方法不科学。实践评价方式仍然将学生软件作品,作品报告等作为评价学生成绩高低的重要依据,对于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实现如今相当落后的弊端,学生们毕了业,走进社会,会因实践能力不足,跌一个大跟头,如若想让学生不输在社会的起跑线上,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和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践效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制
根据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进行设计实验,创新实训等,从而达到学习实践,到企业实习的社会掌控性,努力发挥好,学校的本质,起到让学生走进来,走出去的良好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明白,进了学校并不等于进了温室,走出校门也不等于走进火海。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充分做好迎接人生挑战的准备,加强对软件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
实践教学中融入工程案例,优化课程实验,多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能够提前有多实习的机会,适应企业实践性,开拓软件创新性。达到三个大的阶段,程序的编程实训到软件系统实训,再到应用开发实训的过渡过程,尽快适应,今早开展培育是学校的必要任务,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开发培养。依照企业的严格指标来进行专项训练,能够让学生在提升软件能力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培育到,包括交流能力,和灵活变通能力。根据新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软件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素养的阶梯式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实现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的高效管理,学校与企业研发一系列方案,构建一体系教学系统,阶梯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有一个学习构架,引用最新科技和知识,让学生们不断进步,更有效的设计出高大上方案。成立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对于实训方面,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单单评价报告结果。建立一套信息反馈制度,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系统,提高教学评估质量,从而达到激励学生的效果,老师责任心也会逐步增强。
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多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专业教师,建立与企业同步的工程综合实践环境,促进学术和科研一体化,建设大的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多多参与科研,让部分优秀学生可以获得优秀的奖项,,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同时可以建立综合实践考核法,让知识、能力、素质可以明显提升,增强个人和团队的拼搏精神。
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体系;教学改革
1 卓越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1.1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现代软件工程师培养思路,卓越软件工程师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具备从事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工程技术型人才。我们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软件工程及数字媒体技术为重点、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而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力图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级项目开发所需的核心技能,了解企业开发的流程和规范,熟练掌握流行框架和组件技术的应用,从而使毕业生具备从事软件工程或数字媒体相关项目开发、实施和维护的基本能力,满足当前软件企业的需求。
1.2基本要求
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如下:
1)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5)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基本能力;7)具有信息获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8)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10)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2改革理念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工程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1]。然而,我国本科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及素质培养的问题。在卓越软件工程师3C立体培养体系中,第一个C代表核心专业知识(Co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它包括工程基础类、工程技术方向类和工程专业实践类的部分课程;第二个C代表核心专业能力(Core professional ability),它包括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项目等综合能力;第三个C代表CDIO工程素质(CDIO engineering diathesis)。
核心专业知识和核心专业能力这二维正好构成一个平面,而第三维CDIO工程素质要求在大学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核心专业知识是体现在工程基础类、工程技术方向类和工程专业实践类部分课程中的,并且每一门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需要培养核心专业能力中的不同的能力,在不同核心专业知识和不同核心专业能力的每一个交叉点,引入CDIO工程素质,在校企合作的工程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好核心专业知识、培养核心专业能力、贯彻CDIO工程素质符合我校的“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3C立体培养体系图示如图1所示。
3改革措施
如何在给定的学制内让学生获得更宽更深知识的同时,逐步具备足够的个人、人际交流能力和构建产品、过程和系统的能力,是目前各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2]。在卓越软件工程师3C立体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近3年里实施了以下改革措施。
1) 改革并实施了专业培养计划。
从2007级开始,我们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以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为重点、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而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力图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级项目开发所需的核心技能,了解企业开发的流程和规范,熟练掌握流行框架和组件技术的应用,从而使毕业生具备从事软件工程或数字媒体相关项目开发、实施和维护的基本能力,满足当前软件企业的需求。经过几年的教改实践,学生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的专业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2) 改革并开展了专业课程的“项目式”教学设计。
从2007级开始,在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我们要求课程负责人必须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IT行业企业的普遍需求。除了通识类等公共基础类课程外,要求工程基础类、工程技术方向类和工程专业实践类的部分课程都必须按照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等步骤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具体为:首先(针对项目的难易程度、学习对象的能力大小)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的构思(Conceive)和设计(Design);然后(根据功能模块划分、任务分工)进行学生分组,接着(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小组成员的讨论下)进行项目的研发,即:项目的实现(Implement);最后(通过学生运行和展示作品)进行项目作品的点评和总结,即项目的运行(Operate)。近几年来,学生在SUN平台上用Java和在Microsoft平台上用.NET作为开发工具来完成毕业设计的人数逐年增加。
3) 改革并构建了工程实践环境。
从2007级开始,我们对原来的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设置了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工程基础训练平台、综合运用实践平台和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平台,实践学分比例从21.8%逐年上升到44.8%。我们采用3年学校学习、1年校企合作培养和训练的方法,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优势,对各实践环节采用“项目驱动”的培养方式,即采用适合教学的典型软件项目,使用软件工程的设计方法,进行商业化软件项目开发的实践训练,从而构建了校企合作培养的工程环境。
4) 改革并完善了教师能力提升机制。
由于工程教育模式是基于实践的,所以专任教师既要具有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实际的软件工程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指导,避免学生走向误区。从2007级开始,我们已经建立了专业教师能力提升机制:(1)新来的青年教师必须进实验室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实践锻炼,其他专任教师要求下企业进行调研,搞清楚当前技术的要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2)鼓励专任教师承担横向项目及各类其他项目,要求将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3)在聘请IT企业专家或工程师给学生上课或进行实践指导时,要求专任教师跟班听课或共同进行实践指导;(4)对有关专任教师进行主干专业课程的培训和学习;(5)经学院认定,对符合“双师型”的专任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奖励。通过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比例从改革前的不到30%上升到现在接近50%。
5) 改革并实施了专业教育导师化措施。
现行的计算机教育多为“吃大锅饭”,即一门课程一个老师,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这样,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就得不到很好的辅导。导师化是把一个专业的学生化整为零分配给不同的导师,由导师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项目,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从2007级开始,我们将二年级学生就分配给不同的教师(每位教师指导4~8名学生),由教师分别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学年设计、创新项目申报和毕业设计(论文),这样能使学生较容易地学到一些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6) 改革并实行了学生考核制度。
工程教育模式是对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培养,考核主要分为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两方面。教师评价主要通过学生书写各类设计报告和编制程序成果等打分,而学生评价则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改变学习和生活态度,并逐步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从2007级开始,我们在部分集中实践环节课程中实践了这种考核制度,通过经验交流、技术研讨、教师点评和总结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校企合作的具体培养方案
通过与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开展企业级的校企合作,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实行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学生3年在校学习,要求完成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基础实验和实践训练;学生一年在对口企业中完成实习、实训和相关课程任务,参与软件开发与服务外包、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和软件评测等实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要进行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其关键所在是要制定校企合作培养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
4.1第6学期培养方案
计划第6学期的前8周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相关课程的专业教育,按照企业开发软件项目所需专业知识进行课程教育。后8周及暑假期间,学生根据企业要求进行企业项目实践和课程设计。第6学期各阶段培养环节安排如表1所示。
4.2第7学期培养方案
在校学习的具体教学计划时间集中安排在第7学期的前8周,第7学期的剩余时间,学生根据企业要求进行企业实习。第7学期各阶段培养环节安排如表3所示。
参与计算机类专业的合作企业有5家规模型企业,任教的专业教师优先聘任有企业工程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通过引进或下企业锻炼等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教师中具备企业工程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目前, 外聘工程实践教师和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有19名,其中具有工程师等中级职称的教师13名、高级职称教师6名。
5结语
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为契机,不断改革创新,争取为计算机类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作出我们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爽,王忠民.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6-4991.
[2] 顾佩华,李异平,沈民奋,等 以设计为导向的EIP_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7-49.
Exploration on 3C Three-dimensional Cultivate System on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s
FAN Jianbo, YU Hua, LIU Liangxu, SU Rina
(College of Electron &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315016, China)
为了使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一致,几年来,计算机教指委陆续下发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及规范,明确指出“计算机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1]。在IT专业中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两年来,我们经过探索和实践,创建了一套可教学化的实训教学体系,对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教学化实训体系的建设关键在于实训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3+1”实训教学模式的确立,教师实训机制的建立以及实训教学方法的确立;政府引导、校企合作,组织的保证及考核模式的改革是深化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法的保障。他们是可教学化体系建设不可分隔的部分。
2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可教学化实训组织体系
要构建完善的可教学化实训组织体系,首先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政府、企业、院校三方从组织上确立实训教学在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起到了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的作用,将培养企业急需的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落到实处。东软信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就是在大连市政府以及东软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初成立的,中心除担负学院的实训教学任务外,还作为大连市政府挂牌的“软件人才实训基地”,为大连市IT产业发展,培养、输送急需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紧密跟踪、研究行业主流应用技术,建设标准化实训教学资源。材、案、统一实训项目、统一文档模板、统一考评办法;按计划分阶段组织建设并完善涵盖学院各专业的初(中)级人才岗位技能的实训体系并进行统一管理。
第二、研究各行业业务,将技术与业务相结合,建立并扩展行业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训的同时掌握行业业务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配合系部教学计划,完成对教师的训练及实训体系向各系部的转移,使学院专业课程教师真正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并能按照实训体系教学要求完成对学生的实训。
第四、组织安排做好教师的实训教学的技术支持工作,配合实训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实训,使学生成为一名可以按照软件开发管理方法及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项目开发的软件工程师。
第五、利用校企联盟承接协办项目,建立项目的竞标制度及机制,组织项目的审核、测试、验收及交付。最大限度地使具备开发能力的学生多参加项目的开发及管理,不断增加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开发经验。
第六、建设维护实训社区,在做好教师实训教学支持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场所,形成校企合作的互动平台,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了解,建立互信渠道,托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2坚持校企合作,实现教学资源整合
实训教学资源是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基础和保障,包括教学用项目开发的基础理论资料,难点、重点讲解资料;项目开发专用技术资料;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及相关文档、模版,是可教学化实训体系的核心。因此,可教学化实训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训中心人员将企业已经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需求分析,技术分析,按照工程管理的要求进行项目的可教学化改造,修订补充项目文档,总结归纳教学内容,最后完成可教学化实训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将实训教学落到实处,实训中心工程技术人员紧密跟踪IT行业主流应用技术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对大量软件企业调研,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了包括Java、嵌入式、.NET在内的实训项目的开发及实训体系建设,完成了不同方向的《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日志》、《实训教学安排》、《实训教学要求及教学方法》、《实训项目开发计划》等一批实训教学指导性文件,分方向总结、提炼完成了工程项目实训前基础复习,项目开发中的重点、难点技术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学生学习方便,将中心内容录制成网上课件,由于内容较多,这里仅以Java方向实训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为例加以说明实训教学资源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2.1基础理论知识
由于实训与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分阶段进行的,如果学生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训练之前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不透,是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实训效果的,所以需要对项目中用到的以前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以及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同时由于学生没有参加过实际项目,项目中一些技术难点不易把握,需要通过特定场景进行练习。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中心技术人员除了准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外,还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课件,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学习。如Java方向的复习、难点、重点内容如表1所示,同时还包括近20小时的网上课件。
表1 Java基础复习资料及视频课件
2.2实例参考手册
实例参考手册是为学生进行项目开发准备的。由于学生没有参加过实际项目开发,对项目中一个完整功能的实际实现缺乏信心,通过参考或模仿手册中的实例,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适应开发的过程。手册内容基本涵盖Web应用Java开发中所能遇到的问题,共包含240多个实例。实例参考手册不仅是学生实训中的辅助参考手册,同时也是日后工作中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Java软件工程师实例参考手册
除了实例参考手册外,还为学生准备了在项目实训中扩展知识面的电子资料,如CSS2.0中文手册;Oracle9i中文版基础教程;ORACLE函数大全;ORACLE应用常见问题1000问等开发人员常用的参考资料。
2.3专用技术练习
为了在学生进入工程项目实训后,能尽快把握项目所用技术,在之前需进行项目专用技术的训练,中心技术人员专门制作了一些小型项目供学生独立完成。如下表3所示。
表3 专用技术练习项目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文档进行项目专用技术的练习,完成后可以参考项目源码,达到掌握开发技术的要求。
2.4实训工程项目建设
工程项目是来自于企业,从企业引入高校的企业实际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发,学生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了解企业的业务;掌握编程思想;熟悉软件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了解里程碑、缺陷管理流程;单元测试方法及代码审核方法;增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同时通过工程项目的团队开发,具备了团队协同开发工作的能力。目前我院通过和东软集团合作,已对一批工程项目进行了可教学化改造,如表4所示。
表4 可教学化工程项目列表
以东软网络教学管理系统(NETP)项目为例,与项目相关的文档如表5所示。
表5 项目开发相关文档
由于不同企业对文档要求的不同,技术人员除了为学生准备了实训项目的完整开发文档,供学生自己完成文档后进行参考,还准备了文档的标准模版,供学生工作后进行参考。
2.5开发工具及环境准备
实训项目的开发除技术外,在开发环境、工具的选择上同样需要与企业主流应用相结合,这样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对所使用的工具和环境才不会陌生。在开发环境的搭建上,无论从项目开发环境还是数据库环境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主流开发工具及环境的使用方法。Java方向环境准备如表6所示。
表6 开发环境、工具
3 构建“1321”与“3+1”相结合的系统实践体系
所谓“1321”模式,是指将一个学年分为三个学期,其中两个理论学期,一个实践学期。 “3+1”教学模式,是指四年制本科生在校期间,前三年以课堂学习为主,完成原本需要三年半完成的所有的专业课程学分,最后一年采用项目实训与毕业设计相接合的方式,用一年的时间进行工程实践,与传统的培养方式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增加了半年的项目实训。在理论教学阶段,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将学生原本需要三年半完成的课程压缩到三年完成,以便于第四年全部用来进行工程实践。这种“1321”、“3+1”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毕业实训为最终目标,贯彻“实践不断线”,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及关联性。
“1321”、“3+1”教学模式的确立是可教学化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一,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系统化实训教学,是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4 建立教师实训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实训指导教师是实现可教学化实训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指导学生实训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工作经验,能够胜任项目经理的工作,这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解决实训指导教师的问题,学院确立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机制。在实训项目规划的初期进行项目立项,作为学院科研项目进行管理,由实训中心牵头,组织相关系部专业课教师,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企业项目的可教学化改造,实现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实训资源建设完成后,利用寒暑假期,由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对没有参与资源体系建设的教师进行分方向实训,为实训学期学生的实训做好准备。参加实训的教师考核合格后,颁发大连市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实训教师资格证书,持有合格证书专业教师可以指导实训学期学生实训。同时在教师考核中对实训合格的教师进行激励,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工程技术能力,同时形成了实训的师资团队,为大规模开展实训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们通过实训,完整学习、体验了工程项目开发的全过程。第一,对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学习了很多新知识,并且对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楚认识。第二,对专业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日后的授课托宽了思路,同时激发教师对理论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改革动力。第三,增强了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的能力。教师实训机制的确立,是可教学化实训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训教学资源体系改造及学生工程项目实训指导师资培养的保证。
5 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法与考核机制改革
实训教学是一种全新教学模式,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及考核机制无法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实训教学方法的确立与考核方式的改革,是达到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5.1实训教学跟踪
为了达到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考虑学生的兴趣,采取学生分方向自愿报名的方法,每个参加工程项目实训学生的都有一份《实训教学跟踪表》,从实训开始前的基础摸底考试到基础知识讲解阶段结束后测试,再到专用技术练习后的测试,乃至最后的项目实训的综合测试成绩都会记录到学生的《实训教学跟踪表》中,实训结束后,由实训指导教师对每个学员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综合得分,作为学生毕业推荐的参考依据。
5.2企业管理制度
在实训教学阶段,学生不可能再采取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管理模式,需采用小班型教学,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和项目开发,指导教师扮演着项目经理的角色,整体仿照软件开发公司式的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有:
第一,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实行8:00-17:30的作息制度,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进行日常考勤,对迟到、早退的同学要进行严格记录,并按考核规定计入最后总成绩。
第二,采用项目经理制度,指导教师就是项目经理。要求学生把每天项目完成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交,提交项目日报,指导教师每天仔细阅读学员日报,了解每一个学员一天的学习、工作情况,认真总结问题,给出评语。
第三,进行分组管理。按照项目需要划分开发小组,每个组都有组长,负责本组项目进展情况,并协助老师帮助同学调试程序中一些简单的BUG。
第四,实施阶段考核。实训过程分为基础知识讲解,项目专用技术讲解、训练,项目实训等多个阶段,需要在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相应考核,检验同学学习效果,督促同学进步。
第五,及时进行课后总结及思想教育。每天认真总结当天出现的问题,共同做出解决方案,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实训的顺利进行。
实训教学方法的确立使学生在学校就提前感受到企业管理的要求,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阶段性考核方法的实施,有利于对实训教学效果的及时把握。
6 总结
总之,建立可教学化实训体系,是对现有软件及软件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的适应性调整,是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有效手段,符合东软信息学院一直秉承的“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教学理念,符合“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的宗旨。实践证明,可教学化实训体系能够培养出直接为用人单位所用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同。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软件工程;实训体系;CDIO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7-1595-03
目前,我国软件产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软件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软件人才。虽然我国每年培养的软件人才数量在以几何基数的速度递增,但整体的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等指标与企业不对等,同世界水平相距甚远,导致出现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却招不到人才的怪现象。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发起,已在国内外多所大学进行了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成效[1-3],获得了学生、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CDIO指的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通过利用工业产品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4]。因此,研究用CDIO 理论指导软件人才教育模式改革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实训教学现状及问题
实训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加实践经验,降低就业的成本和风险,增加就业的机会。目前高校软件实训方式主要由以下三种:将学生送到校外实训基地,由培训机构或企业负责学生实训;学校在校内成立实训基地,由学校组织学生实训;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或企业合作,共同负责实施实训教学。但是,由于实训对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学理念和利益目标的不同,造成目前实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实训教学内容单一,重视掌握某个开发平台技术和程序开发能力等单项技能,忽视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训过程中建立的团队大多是简单的合作型小组,协同合作、团队目标管理等被忽略,使得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没有明显提高。
3)师资单一,部分指导教师缺少工程经验,培训目标不明确,不能保证实训教学质量。
4)缺乏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来控制学生的实习过程,保证实训效果。
5)评价体系单一,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重视软件开发能力,而轻视了职业素养、团队和沟通能力等方面。
本文根据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训体系改革实际情况,对校企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进行探索。
2 基于CDIO理念的实训体系的构建
根据国家对本科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总体要求,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软件工程专业规范[5],借鉴了CDIO教学理念,从企业用人需要出发,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在校内建设校企紧密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力求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工程素养、职业素养、团队素养等贯穿整个培养体系中,培养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工程应用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
2.1引进企业实训机制,构建与企业联合的规模化实训模式
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训中心,成立新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组成,对大规模实训的组织、实施等进行指导,各自贡献核心能力,既有助于企业降低人才储备成本和风险,也降低了学校的资金投入和学生的实习成本,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企业的参与能够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实现订单式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训环境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如管理制度、项目的组织、开发模型、开发流程、开发工具、项目实施等。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的角色转变为项目总监,学生根据其不同职业角色按照企业的项目组织架构组成项目团队。项目团队中,由知识技能互补的不同年级学生组成。实训的项目来自校内的信息化项目、教师的各级科研项目、企业开发项目。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在校就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实践,真实体验企业工作实际情况,熟悉行业企业标准、工作规范,间接积累了“企业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职业素养和团队素养。
2.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CDIO要求教师在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同时,拥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校企结合是解决实训师资不足的捷径。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让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到企业的工程项目开发中,通过企业的培养使教师们逐步接受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并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同时也可以了解前沿的应用技术,加快自身知识和技术更新,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企业中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可以发挥他们懂技术、掌握市场前沿发展动态的特点,提高了实训课程的实践性和前沿性。这种校企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教学更贴近企业和市场,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加贴近实际的实训环境,同时也锻炼了师资队伍。因此,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模式的建设也成为促进教师深造,提高“双师”素质和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有利途径。
2.3 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实训模式
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是渐进式的。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实训模式是CDIO“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学习开始,实训就介入其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三者相结合,并将实训与课程群相结合,不仅保证了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也保证了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在学生的不同阶段按照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要求,实施相应的课程实训、专项项目实训、企业实战项目实训和创新创业项目实训。实训内容和地点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安排,根据不同方向、不同阶段选取适当的项目和项目中的职业角色,打破班级的限制,不同年级的学生根据具体项目内容要求混合搭配,建立梯队式项目团队。全程实训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工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
2.4实训大纲和教材建设
借鉴CDIO理念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教材,是把工程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准线。实训大纲和实训教材的编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在企业和学校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和规划下,成立各个方向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教材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企业的资深专家和学校的优秀教师组成,为编写优秀实训教材奠定良好基础。编写的实训大纲和教材体现真实性和前沿性,将生产一线企业项目和前沿科技项目加入教材中,反映了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教材的内容突出实践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适当加入理论知识,串联现有的课程群;将实训教材同现有的企业IT认证考试内容衔接,将学生的技能学习和职业技能学习紧密连接。这样的实训教材,是现有课程教材的补充和延伸,它将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训紧密结合,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校企科研课题相结合从真正意义上体现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
2.5基于网络的实训教学平台搭建
基于网络的实训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的引进企业资源,整合校内资源,架起学校、企业、学生之间信息高效交流的桥梁,提高实训教学效率,降低实训成本,为实训教学提供统一有效的实践教学过程和质量保障的管理,也为学生实践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底层支撑。所以,通过软件仿真实训平台可以实现实现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检验教学,整体上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如图1所示,网上实训教学平台包含三大模块:仿真实训管理平台,实训支撑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平台,目的是通过网络环境实现大规模校内实训。仿真实训管理平台包括项目的过程管理,实训评价管理和不同层次的基于CDIO理念设计的实训内容管理。其中,课程实训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主要针对某门课程,体现了学中做的思想,实训内容一般是从实际项目中提取的案例;专项项目培训注重专业综合技能培养,是学生使用一门或几门课程,解决一个综合性问题,案例来自于实际项目的一部分或一个小型项目;企业实战项目实训完全模拟企业中的软件开发模式进行实训,综合培养学生工程素养,职业素养,团队素养等,内容是完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项目;创业创新实训是针对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着重培养创新能力,项目来自教师的科研课题、企业的研发项目和国家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训支撑服务包括校企资源共享管理、知识管理、团队协作管理、信息交流管理,其主要目的为企业、学校和教师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同时也将实训和教学课程群联系起来,为实训过程提供服务。基础数据平台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库、项目案例库和系统日志,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
2.6建立科学实训评价体系
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是实训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之一。构建一套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认可的,符合社会用人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的前提。为了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引入除学校教师和学生之外的“第三方”,即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到学生能力评价中。分别在实训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四个过程中,从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项目团队和个人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项目答辩、实训中的表现、产品评审和记录报告等形式。这种多维的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关注实践环节及工程应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 结束语
本研究内容在2010年起已经在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实施,我院的基于CDIO的实践教学体系已逐步完善。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为: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近年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就业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在全国ACM大赛、挑战杯、蓝桥杯等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实现了协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引进CDIO教育理念,构建一个高效实训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现状,不断研究、探索、实践和完善,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实训教学体系,从而培养一批与社会和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2] 朱青,沈琦,俞敏,等.基于平台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17):1-3.
[3] 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 CDIO ―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