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申报工程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申报工程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申报工程师论文

第1篇: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非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二、评审级别

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

三、评审方法

采取“直通车”的办法,不受每年职称评审一次例会的限制,根据申报情况随时组织评审。

四、评审申报材料

1、高级工程师审核表一式三份(中级以下不需填);

2、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一式三份(帖上照片);

3、辽宁省专业技术资格报评推荐表一式三份;

4、反映个人学历、资历、的相关证件(原件、复印件);

5、主要业务成果(获奖证书及有关业绩证明复印件);

6、论文、著作(原件、复印件);

7、一寸照片四张。

五、评审的工作内容

1、计算机职称考试考前辅导;

2、职称指导与推荐;

3、工程师报卷资料指导;

4、高级工程师答辩培训与指导。

六、评审条件

1、学历、资历要求

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满2年;本科满5年。工程师:博士毕业;硕士、双学士学位满2年;本科、专科满4年。

2、业绩成果要求

高级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国家级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省(部)级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③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两项以上;④科技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以上重点推广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获得有关方面的奖励;⑤市、省直厅局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⑥省(部)级重大科技情况(信息)成果二等奖。工程师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②市、省直厅局科技进步三等奖;③科研成果通过技术鉴定,并有一定推广价值(须附“技术鉴定证书”);④市、省直厅局级重大科技情报(信息)成果奖;⑤科研成果被列为市、省直厅局级推广项目。

3、论文、著作要求

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参加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对论文数量不做限制性要求。经本(行业)企业采用的技术创新报告、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可替代论文。

4、直接申报

(1)助理工程师:本科毕业1年、大专毕业3年、中专毕业5年;

(2)工程师:硕士毕业2年、本科毕业5年、大专毕业7年;

(3)高级工程师:博士毕业2年、硕士毕业7年、本科毕业10年。其工作业绩、技术水平和贡献以近五年内取得的成果和业绩为依据。工作业绩、论文(著作)、外语及计算机能力水平按现行评审条件掌握。

第2篇: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一、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称职)以上。

取得工程师或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在规定的年限上延迟申报。

㈠年度考核基本合格(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

㈡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

㈢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者,延迟3年以上。

二、学历、资历要求

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㈡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㈢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㈣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5年(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累计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20年)以上,取得工程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㈤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关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㈠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对本专业的某一分支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指导下一级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㈡了解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将国内外先进技术或新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具有开拓新的方法技术或新研究领域的能力。

㈢熟悉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

二、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省(部)级测绘科技、工程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㈡主持完成市(厅)级以上测绘科技、工程项目2项以上。

㈢主持技术推广项目,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或开发新产品2项以上,或主要参加3项以上。

㈣编制或审核大型测绘工程项目综合技术设计2项以上,或单项设计书4项以上,并组织或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或生产任务1项以上。

㈤主持完成3项以上大型测绘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编写相应的技术报告。

㈥编辑设计或编审过市级以上普通地图集或专题图集,并已出版。

㈦年承担完成了3种类型10台以上测绘仪器维修或检测鉴定任务,能独立解决其重大技术问题。

㈧主持完成测绘仪器的研制、改装或精密仪器的安装测试工作1项以上。

㈨主要参加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及技术推广工作,完成数字化制图或编辑入库等项工作。

㈩参与开发和研制测绘专业信息系统2项以上。

(十一)主持或组织完成2项以上500个生产工日以上的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房产测绘、地图制图与印刷、地理信息等测绘工程项目。

三、业绩、成果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㈡主持或组织完成的项目成果获市(厅)级以上优秀成果奖、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以上(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㈢主持完成大型测绘工程项目,以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设计水平先进,质量优良,产生显著的效益。

㈣主持开发、推广的科技成果2项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㈤在测绘生产技术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有创新,解决了本专业领域科研生产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编写了相应的技术报告。

四、论文、著作要求

申报高级工程师,必须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㈠出版本专业著作或译著1部(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

㈡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期刊上2篇以上。

㈢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宣读并获奖的论文2篇以上。

㈣为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而撰写的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报告或编写的大中型项目技术设计书3篇以上。

五、外语要求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㈠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

㈡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其应用水平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㈢因公出国,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㈣符合省人事(职称)部门的相关规定。

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㈠计算机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以上。

㈡参加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核),其应用能力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㈢取得省人事厅组织的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

㈣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关于申报研究员级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注:机关公务员身份不能申报)

1.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

2.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在工程技术岗位上工作满五年;

3.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后,有下列成绩之一:

⑴组织和解决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技术攻关项目的关键性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

⑵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取得了重要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⑶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或三个以上省(部)级三等奖的;

第3篇: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计量、标准和质量专业(以下简称质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质量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健全和完善全省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山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评制度暂行规定》和质量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直接从事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检验、标准化、计量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

第三条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以下简称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评价制度。考试和评审是评价工作的两个环节。凡符合条件要求参加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的人员,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取得合格成绩后,方可申请参加评审。

第四条按照本办法取得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担任高级工程师职务的水平和能力。

第五条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工作,由省人事厅会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实施。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凡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申报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具有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所需的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证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

第七条学历及资历条件。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

(一)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二)获得硕士学位,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4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

(四)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五)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的主要贡献者;

(六)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又获得大学本科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在取得学历后要继续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并同时符合上述第二、三项中规定的相应资历要求。

第八条不具备规定学历要求的,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5年以上,且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或称职)以上,其中近几年中有2年年度考核为优秀(获得先进工作者、嘉奖、记功等能证明其质量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的奖项,可视同为其年度考核优秀。下同),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

(一)在国家级刊物上出版的质量专业论文或书籍中,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累计达10万字以上;

(二)在省部级专业报刊上发表过3篇以上由本人独立撰写或为主撰写的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论文;

(三)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业绩突出并荣获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九条取得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并在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期间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各年度考核均为合格(或称职)以上,其中近几年中有2年年度考核为优秀,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不受规定学历和资历限制,破格申报考评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

(一)在质量专业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获国家级三等(含三等)以上或省部级二等(含二等)以上优秀成果奖的主要研究人员;

(二)在正式公开出版的质量专业书籍中,本人独立撰写累计达30万字以上,并被大中专院校采用作为教材;

(三)从事质量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显著并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第三章考试

第十条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实行统一组织、统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标准的办法。

第十一条考试工作由省人事厅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对考试合格人员,发给合格证书,作为评审质量高级工程师的必备条件。考试合格证书有效期为2年。

第十二条考试内容及方式。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国家有关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专业基本理论、业务知识等。考试以闭卷笔答方式进行。

第十三条考试报名方法及要求:

(一)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民主评议、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汇总后,按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报名。省直单位的报考人员,由其省直主管部门(单位)汇总后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人事处;市以下单位的报考人员,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人事局审查同意后,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人事处。

(二)报考人员必须提供下列资料:学历证书、工程师(或相关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报名申请表》(1份),近期l寸正面免冠彩色照片(3张)。

(三)省人事厅、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合格的,发给《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和身份证到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第四章评审

第十四条符合申报条件并持有有效的考试成绩合格证者,由个人提出申请并填报有关材料,经民主评议、单位审查、主管部门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材料,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印鉴,负责人签字后,送呈报部门。

第十五条呈报部门(各市人事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或省直部门)要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查,严格把关,符合要求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及《评审简表》的“呈报部门意见”栏内签署呈报意见并加盖印鉴,负责人签字后,连同其他有关评审材料按时呈报到高级评审委员会。

第十六条申报材料必须手续完备,内容齐全,填写打印要正规、整洁,字迹工整、清晰,不得涂改、漏页、缺页。应提供原件的不得以复印件代替。经审查认为不符合申报条件或有问题及手续不全的评审材料,呈报部门有权决定“不予呈报”。

第十七条省人事厅组建“山东省质量专业技术资格高级评审委员会”,负责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的评审工作。该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人事处承担。

高级评审委员会的人员组成、成员调整、工作程序及评审办法等,依照《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试行)》和《山东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

评审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第十八条评审条件按《计量、标准化和质量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人职发[1994]7号)执行。

第十九条对经评委会评审通过的人员实行异议期公示制度。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评审通过人员名单,反馈到原呈报部门和申报人员所在单位,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中公示,进一步征求意见。异议期为15天。

第二十条经评审通过又经公示无异议的,由省人事厅核准公布,发给资格证书。

第五章评价工作组织纪律

第二十一条严格执行考试工作的组织纪律,切实做好考试命题、试卷管理、考场组织以及其他各个环节的保密工作,对泄密、舞弊行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评审委员会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执行保密和回避制度,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公正,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参加质量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评审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考试、评审资格;已评审通过的,取消资格并收回资格证书。三年内不得再参加高级工程师资格评价。

(一)伪造、涂改证件、证明。

(二)提交虚假申报材料。

(三)其他严重违反考试和评审规定的行为。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考试、评审收费按照物价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4篇: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五大”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扎实、系统的举措,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统筹城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祖荣(1966-),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程华

(1971-),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重庆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大学生素质教

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27-03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了严峻的挑战。新农村建设需要掌握改造、创新农业、农村经济

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现代化社会的一元的才能和实践技能的、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的现代高技

结构。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各地高校要切实承担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点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的智力、人才资源库的任务,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发展农

政策,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长效机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需要经济杠杠对工农业产值的干得好”的大学毕业生。

调节,需要政府对工农业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需要政策对农业一、地方本科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倾斜,以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所在地方的最高学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

府,集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于一身,理应承养模式上倾向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只注重学生的基础

担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智力、人才资源库地位和作用。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训练;强调理论型人才培养,忽视实践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观提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注重知识传承,忽视创业精神和创新

能力训练;注重专业素质提高,忽视综合素质形成①。忽视生源

知识能力差异,忽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立体考察即忽视大学

生个体知识结构受社会需求、岗位变化的影响,忽视对大学生个

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错位培养和特色发展,构建与学术型、研究型

大学一样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采用“推荐教材”进

“规划教材”,

而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的严重偏离,造成

大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高度重叠。

地方本科院校的这种传统做法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人

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存在与老牌本科院校严重同

质化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

的严重同质化问题。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城市寻找学术性、研究

性工作且不说他们将以理想的就业单位、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和

工作舒适度等作为择业标准。他们看不起也根本不能适应基

层一线的岗位。调查显示当前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往往盯住

大城市的公务员和高薪白领等职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

成为就业首选……而去农村的仅占

4.0%,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大

城市明显过剩②。由此可见高校要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培养“下

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

智力支持还十分困难。

二、以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

标,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重庆文理学院是经历了由升本之初简单模仿传统本科院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艰难探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终

于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学校接受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此为契

机,以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为指

导,确定了以推动项目试点进展为抓手,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指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学

校内涵,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思路。

1.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选择了与成熟本科院校

进行错位发展的创新之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

任务,以提高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庆城乡统筹的能力和水

平。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

练,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

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实践工作者,如

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教师、律师和管理干部等简称

“师化”人才。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可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

配、维修保养、质量检验与控制、营销、管理中从事多环节工作。

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强调的

是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学校传统是一个师范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类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这不利于学校进行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利于学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城

乡统筹的能力。针对此学校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按照“需求导

向、新兴交叉、应用优先、结构优化”原则,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

工作,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重庆高新技术

产业专业……进行新专业申报;按照“停、拓、限”原则对传统专

业进行改造,严格控制传统的、在全市乃至全国布点较多的专业

进行新专业申报,有效降低了师范类专业比重,逐步增大了应用

型专业比例。近三年,学校成功申报的

13个新专业中工学占了

8个,理学

1个,约占成功申报总数的

70%。专业类型结构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了过去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的局面,这从专

业类型上根本改变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见图能力训练;注重专业素质提高,忽视综合素质形成①。忽视生源

知识能力差异,忽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立体考察即忽视大学

生个体知识结构受社会需求、岗位变化的影响,忽视对大学生个

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错位培养和特色发展,构建与学术型、研究型

大学一样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采用“推荐教材”进

“规划教材”,

而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的严重偏离,造成

大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高度重叠。

地方本科院校的这种传统做法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人

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存在与老牌本科院校严重同

质化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

的严重同质化问题。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城市寻找学术性、研究

性工作且不说他们将以理想的就业单位、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和

工作舒适度等作为择业标准。他们看不起也根本不能适应基

层一线的岗位。调查显示当前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往往盯住

大城市的公务员和高薪白领等职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

成为就业首选……而去农村的仅占

4.0%,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大

城市明显过剩②。由此可见高校要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培养“下

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

智力支持还十分困难。

二、以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

标,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重庆文理学院是经历了由升本之初简单模仿传统本科院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艰难探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终

于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学校接受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此为契

机,以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为指

导,确定了以推动项目试点进展为抓手,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指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学

校内涵,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思路。

1.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选择了与成熟本科院校

进行错位发展的创新之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

任务,以提高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庆城乡统筹的能力和水

平。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

练,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

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实践工作者,如

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教师、律师和管理干部等简称

“师化”人才。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可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

配、维修保养、质量检验与控制、营销、管理中从事多环节工作。

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强调的

是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学校传统是一个师范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类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这不利于学校进行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利于学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城

乡统筹的能力。针对此学校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按照“需求导

向、新兴交叉、应用优先、结构优化”原则,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

工作,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重庆高新技术

产业专业……进行新专业申报;按照“停、拓、限”原则对传统专

业进行改造,严格控制传统的、在全市乃至全国布点较多的专业

进行新专业申报,有效降低了师范类专业比重,逐步增大了应用

型专业比例。近三年,学校成功申报的

13个新专业中工学占了

8个,理学

1个,约占成功申报总数的

70%。专业类型结构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了过去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的局面,这从专

业类型上根本改变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见图1、图2)。

3.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重新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新人才培养方案的

目标是重点强化“实践教育”分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系。

制订新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两个“往回找”思路,一是坚持从

毕业生的出口往回找,从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要求返回来制

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坚持从行业岗位、城乡统筹发展所需人才

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返回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每个专

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

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区域经

济社会和本专业领域科技的发展趋势;要根据各行各业的职业

标准和实际需求确定能力标准,再根据能力标准确定课程模

块,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

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实践教育的地位,以“应用为导向”加

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形成技能过硬、实践能力

强、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新的人才培养方

案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的办学定位。该方案中课程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实践教育得到

明显强化,实践教学比例上升至

38.11%;选修课比例达到

18%。这大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

综合素质的发展。

4.推行“五大”教学改革。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

才,就必须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

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推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本科教学向应用

型教学的转变,学校围绕本科教学的几大要素——课程教学内

容、教学方式、公共课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毕业论文(设计)等,

展开了全校范围内的“五大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全校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

职业能力要求重组课程单元、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应

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各专业中大力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和课时

量;广泛采用探究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努力提高学生在城乡统筹发展

中所需的素质和能力。

改革公共课教学。公共课程教学是一条培养学生人文与科

学素养、批判与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的

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改革采取讲座、

红色文化体验、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等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服务城乡统筹、服务家乡的素质提

升。大学英语采取分类分层教学,努力提高各类各层次学生的

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体育采取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在提高

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某方面的体育

特长和“终身体育”意识。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课程考核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考

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

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

特点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

用能力。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体

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

知识与技能考核并重的考核模式。采取操作、项目训练、口试等

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

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学校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

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鼓励学生以问

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把毕业论文(设计)做到社会组织和企

事业中去,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毕业论文

(设计)不仅能真正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能真正

接触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

5.搭建特色人才培养平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充分认识到

只有通过办学特色建设,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发展

方式,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顺应不同社会需要,通过局部率先突

破,才能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增强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实

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设置特色学院。学校设置了服务外包学院、文化遗产

学院等特色学院,搭建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外包学院瞄准了重庆三大服务外包园区以

及学校毗邻的永川服务外包园区对软件工程(英语、日语)、英语

(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外包)、计算机动画(服务外包)等服务外

包人才的需求,本着“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和“来源于产

业、根植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行业标准,不断引进企业教育资源和工程实

践资源,实行嵌入式教学。文化遗产学院以植根地方为发展战

略,致力于对本土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转化的研究、实践与人

才培养。在研究对象上,立足重庆,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

研究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以教育传承为自身特色;

在自然遗产范畴,以四面山生物多样性为研究支点,突出自身

地域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构建核心课程、专业方向、

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四个层级的合作教育模式。几年来,文化遗

产学院已完成了对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状况的田野调

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并在调查、整理的基础上初步

完成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简明图集的编撰,提出了重

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带的划分及其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

梳理;通过对重庆的分析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经济理论。

第二,设立特色人才辅修项目。学校设立特色人才辅修项

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现

有专业不能满足需要而社会又急需的、在相关行业中具有驾驭

能力的领军人才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特色

人才辅修项目坚持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学生个性发展、理论与实

践一体化、特色办学、交叉复合、鼓励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原

则。目前已开设了礼仪(礼宾)、服饰形象设计与表演、非物质文

化遗产管理教育传承、数字摄影师、导游技术与艺术等八个项

目,其教学实践促成了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为学生跨学

科跨专业修读辅修课程、拓展就业空间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结语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乡统筹

为指导,通过发展应用型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五大”

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扎实、系统的举措,开展

应用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学生服务统筹城乡协调发

展所需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基础,

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城乡统筹需

求,增设了一批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

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

程与工艺、金属材料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方向、酒店

管理方向、财务管理、生物技术(检验检疫方向)、社会体育(保健

康复方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探索了以

辅修项目教学为支撑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交叉专业为方

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与工业园区互动的服务外包人

才培养模式等。

[注释]

①林伟连,伍醒,许为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J].中国高

第5篇: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一、转变教育质量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质量观与人才的培养目标息息相关,教育质量观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与模式,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教育质量观的具体价值体现。只有当培养目标与教育质量观相一致,才能培养出社会各用人单位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质量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的。所以,作为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当代大学,必须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于新的教育质量观,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是合格教育质量观。只要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就能毕业分配到工作岗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是满足需要的教育质量观。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能力需求,才能找到工作岗位。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就业能力。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从工业化后期逐步步人现代化工业时代。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才能够获得社会提供的新就业岗位和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需要。因此.高校无论是以教学型为主,还是以研究型为主;也无论是专科性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共同培养目标,它是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立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的。

二、积极推进本科实践性教学改革

逐步建立适应高校发展实际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体系,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曾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推进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通过广泛开展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和行业工程师协会对专业的论证,并根据社会经济特别是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在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构建相近专业的专业平台课以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适应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纵深发展的需要。同时,适当削减理论授课学时,增强实践性教学学时。对于基础性实验课的教学要真正实现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空间、实验过程的全程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教师的辅导下,通过学生自主选择,严格训练,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科学研究品质,牢固掌握科学研究与实验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打牢基础。

三、不断探索增强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1.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和讲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大学生从为“升学”而学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到专业化学习模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学校应多主办或承办各类学术协会、专业协会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请同学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同时,组织广大同学聆听科学家、专家的学术讲座。也可以经常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政府科技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艺术家、优秀毕业生来校举办学术和人文素质讲座。这些学术活动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他们领略社会各界人士的风采与人格魅力,了解学科专业前沿与社会热点问题,借鉴学长们成功范例,培养优良的学术品格、创新意识、学习兴趣,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

2.以创新教育周、科技文化节、学生科技文化社团为载体,扩展学生科技活动的空间就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从大二开始,每学期在教学计划中用一周时间开展创新教育周活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设计,开发小程序和小制作。同时,学校和学院每学期举办学生科技文化节,举行科普知识之窗、专业操作技能比赛、学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科技作品制作展示以及高等数学、物理学、英语等基础理论知识比赛等系列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为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另外,学校和学院还大力支持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设立学生创新基金,鼓励同学们结合专业学习成立学生科技社团。如:学生电子协会、网络协会、学生科协等组织,为同学们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开辟阵地,并鼓励学生科技社团走出校门,服务社会,为深人开展学生科技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

3.以学科竞赛为重点,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知识竞赛、“挑战杯”科技大赛等学科竞赛。同学们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激发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由于组织学生们参加学科竞赛活动都要经过严格选拔,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培训,广泛学习先进的实用技术,严格训练专业操作技能,查阅大量资料,并选购元器件,制作科技产品并进行调试,学习撰写设计报告等一整套产品设计及开发过程。同时还要战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最终通过筛选才能参赛。参赛小组成员必须既分工又协作,才能完成比赛作品的制作。最后,还要接受专家答辩与现场测试,所以,整个过程不仅强化了同学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磨练了意志品质,培养了团队意识,更主要是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兴趣,解决了“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使学风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参加大赛的同学都受到研究生导师、用人单位的欢迎。

4、开展学生科技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指导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可以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学生学术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观察、查找资料、寻找到有社会实用与推广价值并涉及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作为项目来申报,得到学校教务或科研部门批准后,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学生立项后,指导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科研、教学、实验成果,就最先进的元器件使用、最新实用科技知识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指导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制定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进行成员分工、科学实验、产品制作与调试、撰写结题报告与论文,申报鉴定、组织结题,有些还要申请专利。通过对参加学科竞赛的同学进一步进行学生科技项目研究,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许多同学的科技成果取得惊人的成绩。

5.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经过社会实践锻炼,同时,也必须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甄别出是否是合格人才。把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改革,以科研立项的形式确立下来并给予一定的资助,由同学主持申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是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中的为社会服务功能与发挥专业特长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专业技术问题,进行深人地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途径或解决专业技术难题,既使同学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大众意识,又使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得以提高。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的情况来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些科研成果获得了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和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成果奖。

6.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中国的企业大量需要有实践经验、能吃苦并且认同企业文化的大学生,而大学本科生第四年又背负着就业的巨大压力,所以可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如“3+1”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3年,1年在企业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因为,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有更长的时间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彻底解决学生求职中遇到的缺乏工作经历的瓶颈,而且又解决了大学生由于缺乏对企业的深人了解,没有认同企业文化的过程而频繁“跳槽”的困境。这也是学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的一种途径。

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打造平台

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建立全方位开放式学生创新基地。它包括校内的实训中心和开放性专业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和校外的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等。能够全天候、全年对学生进行开放,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的开放性实验,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自主进行科技项目研究,进行学科竞赛培训,进行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为师生们提供开展实践性教育的平台。

五、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建立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

第6篇: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课堂内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主战场,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却忽视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而且大部分课堂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学双边活动的学生方。虽然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课前自主学习,拓展了课堂内教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但课堂外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尚不显著,还需进一步扩展。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过课堂内工程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罗代忠、王存文、吕迎春等从人才培养体系、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学等诸多方面探索和践行了课堂内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而课堂外的工程教育活动研究较少,如孙素静和张新科构建与实践以导师制为主体的课堂外工程教育活动尝试,但缺乏较为完备的体系。因此,需要我们系统构建工程教育导师制体系。

二、目前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制欠完备,组织实施虚化

导师制是学校开展课堂外育人的一种有效模式,其概念由来已久,但尚未形成贯穿本科四年的完备实施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覆盖面狭窄,未能覆盖一年级到四年级所有层次学生。二是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集专业教育引导、工程能力提升、工程素养训练于一体的实施体系。三是实施过程断线。目前导师制主要在大一或大二大三实施,大四学生在外实习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四是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定量考核,可信度差。

(二)支撑条件不够,师生动力不足

一个完备的教学体系必须具有相应实施过程的保障措施。目前大多数高校导师制的支撑条件不够以及师生动力不足,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平台。大多数高校建设了完善的实验实训平台,但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还是短板。二是缺乏导师研究工作场所。因高校扩招造成教师研究场所等资源紧张,教师没有固定研究、实验和指导学生的工作场所,落实导师制大打折扣。三是缺乏配套政策支持,师生内生动力不足。导师制是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自由式教育学习活动,如何让导师主动参与、学生积极参加是关键,目前主要是教师靠奉献、学生凭热情,缺乏激励教师和学生的配套措施。

三、基于工程教育的导师制体系模型

(一)理论基础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的结合,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社会、规范、生理和心理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科学。教育生态学从构成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人、教育活动及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入手,进一步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从而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合作教育学”提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基于工程教育的渐进式导师制体系模型

根据合作教育学和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思想,工程教育必须重视课堂内外教育活动和外部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创造适合学生个体成长的生态学习环境,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二课堂导师制属于课堂外的工程教育活动,是课堂内的补充和延伸,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我们依据认识理论设计基于工程教育的渐进式导师制体系模型。(1)大学启蒙导航(教育引导型)。引导大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平稳过渡,培养新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逐步形成专业认同和归属感。(2)专业能力提升导航(项目实训辅导型)。提升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工程技术能力,特别是项目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确保导师制工作效果。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个性需要,创设未来卓越工程师(精英人才)的成长环境。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专业俱乐部群(简称俱乐部群),加强项目实训辅导,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导航。(3)就业能力提升导航(工程实践指导型)。提升大学四年级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质量,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指导的融合,进行捆绑指导和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战能力和综合素养。

四、具体实施途径

导师以专业咨询、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引领职能,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要务。导师制贯穿大学四年,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工作定位为三个阶段三种类别(“1+2+1”模式):一年级为大学启蒙导航(教育引导型),二、三年级为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导航(项目实训辅导型),四年级为就业能力提升导航(工程实践指导型)。基于工程教育的渐进式导师制实施,主要体现在学生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不断线。一方面是工程素养。一年级导师制是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了解入职岗位能力等,二三年级通过项目研训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代码规范等,四年级是了解职场岗需、入职面试指导、职场素养指导等。另一方面是工程能力。一年级导师制面向个体因材施教、训练学生基本技能,二三年级开展项目研训和课外科技等,四年级是工程训练与实习融合。

(一)一年级导师制,大学启蒙导航(教育引导型)办法

1.导师工作。

一是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发展、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困难,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办法,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长。二是认知行业产业前景。通过认识产业行业前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认同专业而激发专业学习热情,提升学风。三是解读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链关系,帮助学生优化重难点课程、核心课程的学习方法。四是了解入职岗位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入职岗位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制定职业和学业生涯规划,为其成长目标导航。五是面向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定制个性化指导方案,帮助学生制订年度和学期学习计划。六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开展部分公共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非课程学习或训练内容),如演讲与口才训练、PPT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软硬件组装等训练。七是推荐学生入俱乐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导师根据学生个人特长推荐学生参加相应俱乐部的遴选。

2.考核评价。

由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定量评价指标,主要从上交材料、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学生巩固率以及学生对导师的满意度测试等方面按一定的权重综合考评。

(二)专业能力提升导航(俱乐部、项目实训辅导型)办法

1.组建俱乐部。

依据工程化人才培养目标,有资格的学院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根据本人技术方向和专长,申请成立俱乐部,经考核认定后成立,并聘任该俱乐部负责人,全权负责俱乐部工作。每个俱乐部导师限定在3~5人,俱乐部之间导师不交叉。

2.俱乐部成员选拔。

一年级新生导师制工作结束前,导师向其学生宣讲各俱乐部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填写申报表并签署推荐意见,各俱乐部自行组织选拔工作。

3.导师制工作任务。

一是指导学生研修。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按小组开展自主学习研修班,实行研修汇报制,研修内容包括专业技术前沿、专业认证知识等。二是辅导学生研训。辅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实训,引领学生参与商用工程项目研发。三是指导学生申报课题。要求学生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或承接商用项目,训练学生撰写工程项目书,鼓励公开正式发表技术性论文(专利)。四是指导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专业大赛等。五是指导学生认证。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和行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专业、行业认证(如计算机水平考试、华为认证等)。六是开展专题讲座。每个俱乐部为全院学生至少举办1次/学期的专题讲座。八是毕业设计替代。导师推荐有相应成果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替代。

4.考核评价。

对俱乐部工作按年级两年周期结束时进行考核和奖励,考核主要从开展相关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竞赛、认证、项目、(专利),被辅导学生的学业情况及学生对导师的评价等方面按相应权重综合考评。

(三)就业能力提升导航(工程实践指导型)办法

1.工作职责。

一是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就业打算;掌握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困难,指导学生解决。二是毕业设计指导。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工作任务,产生研究设计课题,真题真做,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三是毕业实习指导。进行学生专业对口实习动员和推荐实习单位,加强与企业工程师的沟通交流,协助学生实习中的专业技术指导。四是了解就业职场岗位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就业职场的岗位需求,进行求职指导和培训,指导学生撰写个性化求职自荐书。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指导和鼓励报考研究生。

2.考核评价。

由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于第八学期期末进行一次性考核。考核主要从指导学生的工作态度、指导方法的科学可行性、被指导学生的实际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价导师履行职责的情况。主要从上交材料、毕业设计成绩、毕业实习成绩以及首次就业率等方面按相应权重综合考评。

(四)配套奖励政策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一是教师方面。设立导师制专项运行经费,主要用于导师劳务和奖励。二是学生方面。学生获得的高质量成果者,可替换指定专业技术课程学分,也可按学院要求替换毕业设计(论文)。

五、结论

第7篇: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模式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理工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自2014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推进和发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六所北方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但同时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制约着联合毕业设计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总结和思考尤为重要。

一、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以参加联合毕设的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在2015年首次参加联合毕设,对于学生的选择都是学院指定,没有通过学生申报和筛选,所以学生的覆盖面和积极性相对差些。在第二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该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过学生自由申报,学院筛选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除了遴选出若干优秀大四学生参加本年度的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还鼓励大三的学生提前参与到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当中去。采取这种方式的联合毕业设计既可保证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际课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确保多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和确定,是毕业设计工作成功与否的第一步,毕业设计题目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来自企业,也可以合作开发。但是,对于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这种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一定要保证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创新性。在确定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后,出题教师要及时与各校沟通,将学生论文题目及摘要大纲、建筑图纸等发给各校,以保证各校的指导教师及其学生对毕业设计课题足够了解。学生在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如有疑问可与出题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便更好的完善联合毕业设计题目。因此,对联合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和充分的探讨,尽早确定题目,保证题目的质量和数量,是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三、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如何评价这些参加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以及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果,使之与本校毕业设计环节相吻合是至关重要。通过三年的联合毕设实践经验,我们建立了一套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来衡量评价参与学生和指导教师。评价体系中针对学生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开题汇报成绩、中期汇报成绩、最终答辩成绩、设计图纸质量、指导教师评价。针对指导教师的各项评价指标包括:是否为出题教师、出题质量、学生参与面和积极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成绩。

四、通过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促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我们通过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建筑工程各专业的毕业设计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在学生毕业设计这一重要阶段,联合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相关学校,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设计能力和专业合作能力,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并完善,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通过持续的实践探索,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刘胜荣 杨世忠 崔明辉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晓甦,曹宇薇,吴书霞,邹开.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3).

[2]张绢,李雪莲,黄薇,史增录.面向“卓越计划”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

[3]章瑾,朱欣尔,侯伟.建筑工程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讨——以某大学实验楼工程改造设计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第8篇: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参与科研 可行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9-02

科研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装备,为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其成果能够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拟以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为实证分析对象,论述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探讨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路径。

一、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观念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长期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导致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观念明显滞后于本科院校。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具有较为完善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系,即“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学生科研立项―科研”两条主线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相对地,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需完成56门课程的学习,其中,专业课程37门,能够以灵活性较强的小论文形式进行考核的专业课程仅1门。这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观念上相对滞后。

(二)“传、帮、带”作用不明显

根据教师在科研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由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以教师为辅的科研和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类组成。

1.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情况分析。根据数据统计,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的课题、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

课题、论文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3年来,该学院土建类任课教师参与课题、论文的数量以15%~16%左右的比例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这个比例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有所提高。然而,在这一部分的科研项目中,并没有学生参与。

2.以教师为辅的科研情况分析。按照规定,这部分科研项目必须由大学生自主申报和完成,因此,这部分科研项目成为大学生科研的主要来源。但是,与本科生相比较,高职生对该稀缺资源的争夺力明显不足。实例中,土建类专业学生近6年来,申报此类型的科研项目共2个,获批立项数量仅1个。

3.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分析。此类实践活动主要以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重点强调社会实践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一般活动集中于寒、暑假期间。但是,由于受到寒、暑假时间短以及学生家庭住址分散性等冲突性因素的影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主要以参观、学习为主,很少能对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专业的科研成果。

据统计,2010年暑假期间实证分析对象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68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2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1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89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5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2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1028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14人,涉及指导教师3人。2010~2012年,形成土建类专业科研成果并发表的数量为2篇。

由上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传、帮、带”作用不明显。经调查发现,实证分析对象学生在大学期间从未接触过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等程序的比例高达95%以上,这是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要加强高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应多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具体路径

(一)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分析

1.需求分析。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连续扩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成为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未来争夺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可靠保障。而科研素养的培养有利于高职生综合素质发展、就业能力增强,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实证分析对象为例,每年有将近10%左右的学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深造。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而言,能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养成独立查阅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收集和整理有效信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科学素养,进而能够快速地掌握至少一个方面的、具有先进意义的理论知识,达到快速适应本科院校学习生活的目的,也为以后参加科研项目、书写毕业论文等打下基础。

2.科研项目的来源及经费分析。据统计,实证分析对象课题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上级主管部门的横向课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的纵向课题和校级课题。每年均有35项以上的立项项目,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来源支持。而且,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按规定均会下拨部分科研经费,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费的配套发放,为调研、实验提供了经济保障。

3.科研项目人员组成分析。高职教师任务繁重,除日常教学任务之外,还会参与各种行政工作、创先争优活动、校企合作和社会兼职等工作,而科研项目启动初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查找资料、材料整理等工作。所以,高职教师对科学项目的研究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能在科研研究中引入学生这一主体,既能够直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弥补教师科研时间不足的劣势,学生也能够得到教师最直接的指导,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领会恰当的科研手段,为今后单独从事科研活动、推出科研成果打下基础。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分析

高职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高职院校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因此,应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和举措。

1.以教学带动科研。以实证分析对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在高职院校学习的3年中,学生应完成3038~3090学时的课程,应修够152.5个学分。按6个学期、每个学期18周计算,学生每周需完成的课时量约为28.5个学时,由此可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钻研科研项目的时间十分有限。

然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按学分制要求完成的课程学习中,有3个学分为院级公选课程。以2013年秋季学期为例,实证分析对象共开设的院级公选课21门,共39个班,能满足2782名学生的选课要求,院级公选课的开设数量远远低于在校学生数量。经调查研究发现,院级公选课程开设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首先,选修网络课程形式院级公选课的学生在进入教学系统之后,并不会在电脑前认真学习;选修理论课堂教学形式院级选修课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专业课程作业的状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设院级选修课程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如果能够将科研作为一门院级选修课程进行开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爱好。由于受到科研活动历时长、成果见效慢等特性的制约,高职院校应在制度上给予开展公选科研课程更多的保障。

2.以实践促进科研。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土建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有54名,其中,“双师型”专任教师占到总人数的74%,这部分专任教师每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或参与人在企事业单位兼职的项目很多。但是,经过统计,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数量却很少。以2013年为例,他们参与的科研活动数量有12项,仅占总数的22%。也就是说,很多“双师型”专任教师在从事社会兼职过程中,没有主动地将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其实,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学习和对内容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鼓励专任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参与社会兼职活动的同时,应引导专任教师将已形成的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实现实践促进科研、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对“双师型“专任教师参与的社会兼职活动进行登记备案。二是从教师获得的社会兼职薪酬中支取一部分作为科研活动奖励预留金。但是,该预留金支取的比例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教师填报社会兼职内容的真实性。三是以支取的预留金数量为计算基数,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奖励申报科研项目的教师。该配套经费发放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以达到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对有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应加大激励力度,以发挥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四是履行登记备案手续,一方面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硬性指标予以考核,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没有登记备案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按绩效考核规定扣除一定比例的奖金。扣除下来的经费可以作为科研奖励配套经费使用。并且,该部分教师不优先考虑作为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候选人。只有将激励和惩罚措施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实践促进科研的目的。

3.以科研深化社会服务。一般情况下,高校服务社会的评估指标仅局限于学院和教师两大主体。然而,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利用科研成果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例子很多。例如,我国首枚由本科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朱浩)参与设计完成的探空火箭于2006年11月1日成功发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由土建类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毕业后2年内共2篇。在实践工作中,学生也致力于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前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深化社会服务的意识。

4.以科研传承文化。文化传承是当今社会提出来的高校新职能。在高职院校中,文化不仅应具有多样性,而且应具有传播性。文化传承的成功不应该仅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习成方面,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素养的习成。其中,包括科研素养的形成。

在文化传承方面,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不可或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的形式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够帮助高职生快速地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掌握恰当的科研手段等。此外,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传、帮、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实证分析对象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非正式组织。在该组织形式中,信息数量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快速传播。在信息互通的同时,高年级学生能够以实践经验让低年级学生获取到有效的信息,使得科研素养能够快速地在新一代学生身上培养起来,并在高职院校文化传承方面组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梯队。

【参考文献】

[1]王昌忠.论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第9篇:申报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实践 有效措施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工程能力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研究型本科人才,因此其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和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等方面应有自身的特点。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专业面宽、知识基础厚实,还应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卓有成效的实践环节,而毕业设计是所有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过程。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充分锻炼,使自己的实践能力达到或接近符合企业的要求。常州工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几年来在本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致力于零距离工程师的培养,经过研究与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显著提高了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1.制定完善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严格审查毕业设计课题

毕业设计教学大纲是毕业设计的指导性文件。本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大纲体现了专业培养计划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课题的类型、课题的难易程度、课题的工作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纲要求所有课题必须来自社会生产实际或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专业教师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依据毕业时间大纲,先后对申报的课题进行严格的审查与复审,而课题一经确定不得再行更改。毕业设计课题确定的完整程序是:教师申报课题―专业教师委员会评审―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复审―本专业所有毕业设计课题上网―学生根据网上公布的课题填报志愿―专业系统筹安排课题到学生。课题数目多于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部分课题会落选,这使课题的申报具有一定的竞争机制。

2.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四年培养过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必须使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引起重视。往往有学生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够重视毕业设计。学生若不能全力投入毕业设计,不能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到位的训练,其专业能力将大打折扣,何谈零距离接触培养。因此,本专业在毕业设计之初,就召开毕业设计动员大会,要求全体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出席,通过动员,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毕业设计对其人生的重要,调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在大会上提出纪律要求,同时号召学生做毕业设计要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拿出最好的毕业设计成绩向学校汇报,向父母汇报。

3.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控制

目前,毕业生就业对毕业设计造成一定的冲击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就业单位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就到单位上班,有的学生东奔西走落实就业单位,致使毕业设计的时间极大地缩水。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本专业安排学生在第七个学期末就进入毕业设计,将寒假时间加以利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指导与管理工作,要求指导教师保证每周的指导时间,学生与指导教师每周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记录。在毕业设计的中期,学院检查毕业设计进度与学生表现,对进度较慢、不够认真、不守纪律的学生,提出整改要求,同时要求班导师和辅导员协助做思想工作,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力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致力于零距离工程师培养

自2002年以来,常州市模具工业协会挂靠常州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本专业与常州新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常州高氏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华生塑业有限公司、常州华威塑料模具有限公司、常州钣焊厂、常州常恒集团公司等模协会员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毕业设计期间,本专业的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到模协会员单位实习、调研,熟悉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管理、设备配备及工艺技术水平,避免毕业设计闭门造车,使毕业设计与企业的生产实际零距离接近。

每年一届的国际模具技术与设备博览会多于春季在长江三角洲的某中心城市召开,例如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都曾先后多次召开该博览会。本专业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博览会。学生可以在博览会上收集到丰富的专业资料,通过与参展专业人员的交谈可以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国际水平的工艺技术、装备、材料、计算机软件等使学生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弥补了校内教学的不足,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大有裨益。

5.聘请兼职教师,优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

强将手下无弱兵。学生的毕业设计做得如何,指导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毕业设计大多属于工艺装备设计类型,指导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这方面的工程师的素质。从学历职称方面看,指导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但也不能完全唯学历唯职称。即使同时具备了博士学位与高级工程师职称,而对学生设计的图纸既不能给以肯定也不能指出什么地方有错误,这样的教师也就不能算合格的指导教师。本专业本着务实的精神,从本专业教师中筛选称职的指导教师,同时从常州市模协会员单位聘请一部分专业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兼职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够获得到位的训练与锻炼。本专业每届毕业设计的整体成绩较好,每届都有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分别获得常州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奖。

6.建立成绩评定体系,客观公正地评定毕业设计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