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油画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油画教育在教学的环节当中所表现出的弊端
在我国的油画教学体系当中,人物、石膏像和静物都是油画教学计划中的主题内容,在平时的课程设置当中,主要注重基础方面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论来看,课程的设置体现了我们的主要教育目的和教育要求,注重以写生为主的训练教学模式,不应把写生与创作相对立,应该既重视技能方面的训练又能兼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油画教学当中通常把课程作品分为习作和学生创作两个方面,在写生课当中只注重收集材料和表现技法,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之上才能有好的创作。这样,也只有在创作课上才有创作材料和创作思维的表现,由于平时忽视创作思维的开发和创作材料的积累,对以后的油画创作有很大的阻碍,只有在油画教学中加强对创作课题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平时的习作当中强化表现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从单一的教学目标当中脱离出来,创造一个好的习作艺术氛围,才能使我国的油画教学与时代文化相接轨。
(2)在师范美术油画教学当中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高等艺术教育日益深化的改革当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除以经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以外,还要具备综合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完成油画的教学过程.在当前的师资队伍当中,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观念陈旧、手法单一,在新的形势之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水平不一。在国外的油画教学中,他们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得比较高,从事艺术创作和技术专业方面的必须具有硕士以上的学历,他们的高学历反映了教师所需具备的基本的业务素质。反观之我国油画教师队伍当中的学历具有硕士学位的就比较少。二是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程度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水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往往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经验教授学生,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从而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和表现的欲望。三是在油画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手法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当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风格进行教学,忽视对油画教学的宏观的调控,仅满足知识和技能的灌输,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在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当中,单一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加强自身的修养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2对师范油画教学方面的几点探讨
(1)创设合理的油画教学课程
师范美术教育的油画教学有着特殊性,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都是未来油画的传播者和教育者。而当下的师范美术油画教学没能顾及这一特点。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安排和设置教学课程是油画教学改革当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目前,在对课程的设置当中不仅考虑油画教学的特殊性,更应该对课程内容制定和选择要精心设计。在课程设置的安排当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谨慎地确定课程的重要内容,灵活地进行安排。考虑如何合理的安排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以达到教和学双赢的效果。
(2)加强在油画教学当中教师队伍的建设
考虑到油画教学所培养的油画专业方面的学生不仅是油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更代表着社会整体的油画艺术水平,这就要求油画专业教师不仅在艺术创作方面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而且还要拥有西方古典艺术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的敏锐的洞察力,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借用他人的经验融合自己的个性化理念,以此来提高自我的油画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学生在油画创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精神价值取向都与油画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其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一个人要想成材首先应该具备足够的知识。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对美术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习与美术相关的专业知识。例如,学习一些中外美术史。中外美学史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关于油画的座谈会,社团活动等,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现能力。二是加强对个性化语言的培养。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促进人类艺术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敢于想象和勤于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绘画能力,使之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的差异,以此来培养每个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油画学习中展现出最好的水平。
3结语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课堂教学CAI要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课件应是趣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喜闻乐见,自然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各种各样的CAI课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
一、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CAI课件教学,可利用图象、动画、色彩等手段来特别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正是他通过音乐所表现出的意境,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再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学生就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从实质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义,如果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采用CAI课件教学,将会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人字形”线路为例,先在屏幕上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动态画面出现:一阵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的情景。这时学生会被有趣的动画所吸引,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能体会到“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是多么巧妙。这样的CAI课件。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较长时间里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只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以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费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这表明在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想象和验证的机会。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它是实现启迪思维、激感、丰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学《观潮》一课,恰当地运用CAI课件,将滚动的涛声,万马奔腾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画面形象和自然音响表现地淋漓尽致,把文字作品变成了可视形象,使学生亲眼目睹了“钱塘江”的雄伟壮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悟,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运用CAI课件增加课堂信息的密度,扩大教学的容量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优化教育教学;PWP教学过程
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有助于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或使用英语所必需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能力两大基础,培养学生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英语素养。
高中英语教育本就应该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
而目前,结合当前新课改的教育形势,我们则要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首先,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应以教师思路的转变为起点。高中英语教育教学可以说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能力的起点,但并非终点,学生自己才是他们探求知识以及磨练能力的终点。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强行的生搬硬套都不尽科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准确地说是语言习得的主体。以书为书,不问目的不加思考地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应该逐步改变甚至摒弃。教育教学方式的优化,必须以充分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写的精髓为驾驭的基础,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会某人学会多少单词,多少句式,若能让他们学会自动学习,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学习,并且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自我驾驭和评价,那么我觉得英语的教育才真正有了现实的味道。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思路转变的时候首先得考虑的问题。
其次,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育受到考试极大影响,应试教育在中国根深蒂固。相对来说,高中的英语教育更是因为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惨烈而紧缚于高考这根指挥棒,一切教育教学都是为了高考能取得好的成绩。
为此,我们从相当程度上来说忽略了语言习得的自然过程,忽略了对青少年英语学习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实行满堂灌,死记硬背,以高考考点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神经。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单纯以考点强化为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教学可谓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学习过程里面,在学生中间比比皆是。
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甚至是为考而生,可悲!在2009年暑期高中新课程培训中,再三强调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根据学生的其起始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设计从感知到学习到实践和评价的学习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开展相应的促进学习的教学活动。依据学习过程设计,实现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可以保证教学过程按照学生的学习特征开展,从而促进习,也达到了优化教育方式的目的。
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特别要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来优化。我们可以把学习过程划分prlearning,while-learning,post-learning三个阶段,这就是pwp教学过程。Pre-learning(学习前)阶段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学生自我准备,教师激活学生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其目的是为新语言内容的学习进行准备。这一阶段包括课堂教学之前的一切准备活动,也包括课堂教学开始学习新的语言内容之前的导入,启动,复习,激活等活动。While-learning(学习中)阶段当然就是学习新语言的阶段,一般是在课堂进行,但也可以是学习在课堂之外的自我学习活动。在这一阶段,教师进行知识呈现,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语言内容,形成运用能力。Post-learning(学习后)阶段是学习新语言之后的评价,运用阶段,这一阶段应该是课堂之外的运用活动阶段,因为课堂内的活动本质上都属于学习阶段的活动,即使是课堂内的运用也是促进学习的运用活动。PWP教学过程可以用以听、说、读、写各种技能教学过程,也可以用于词汇、语法、课文等学习过程,其核心就在于是否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过程的中心。PWP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优化,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时候,明白教师的作用是指点和引路,学生的语言习得需要自己去揣摩和训练。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建议或者是看法:
1.学会控制授课时间。虽然现在很多地方的英语教育基础设施都还不是很完备,但是就是不用电教,课堂时间合理的控制仍是很有必要的。
在进入正式的授课之前,我们需要导入和铺垫,而学生也需要有准备和预热。而在一定的讲授和点拨之后,我们更需要给他们缓冲,思考,理解乃至运用实践的空间。
2.学会分层授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应该有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一下子把你所指点的东西弄明白搞透彻,也并非高一的学生就应该一下把某个词的高考考点掌握。
3.学会引导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
高中的教育应该是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阶段,高中英语更是首当其冲。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太过于形式,就是为了考试,与实际运用相差很远。
要引导学生明白,高中的英语学习里面,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能力的起点,学生自己才是他们探求知识以及磨练能力的终点。高中的学习就是学会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为终身学习打下最实在的基础。:
4.注重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加强。
教师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要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
总的来说,高中英语课堂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注重高中英语教育的教学方式的优化,教师的教学得法,方法得当,指挥合理,就会促进学生好学、会学,在课堂内外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也会将学生的一些不利于语言学习的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学习的中心。
语文是一个重点课程,对学生人生世界观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本文笔者将针对有效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有效教学理论;语文;教学过程;优化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标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而想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全面了解有效教学理论,并对语文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鉴于此,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经验重点阐述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得的进步和发展,简单来说,在有效教学理论当中,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指标,学生是判断的对象[1]。
二、语文有效教学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首先,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新课标要求的研究,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增减和整合,注意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最后,教师还需要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需要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掌握,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2]。
(二)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认真设计课件,在课件中融入视频、图片等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3]。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关于圆明园的视频和图片,铭记我们民族遭受的重大灾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三)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解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主动关怀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提高对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
课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小学生在课堂开始的一段时间仍然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导致课堂纪律比较混乱,这时候教师要想顺利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就需要认真的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课堂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背景下,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有效理论的研究,对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进行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
作者:乔桂萍 单位:吉林省桦甸市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曲道鹏.基于有效教学理论下的课堂教学[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4):109.
学生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其实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应当把握住这一特点,加强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例如,介绍“盐类水解的应用”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如明矾净水、泡沫灭火器工作原理、炸油条原理等等,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又如,讲授“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身边的金属被腐蚀的照片,如操场上的栏杆等等,用周围的事物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提出问题“金属腐蚀的原因是什么?类型有哪些?如何保护金属不被腐蚀?”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在书本中或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找出相关的答案,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化学知识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新课改指出,学生必须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和学习程度来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并依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汲取能力来分配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特质,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题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
高中课堂更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教师通常会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以此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实践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侧重课堂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体验。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则注重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提出的问题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要为学生的思考方向提供一条清晰明确的主线,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会了学习知识的整个思考过程,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还包括如何用化学理念、化学思维去思考、去探究,这才是现代化学课堂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教师方面的创新
(一)提高教师课堂能动性
在化学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不断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要尽力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对化学课堂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除了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之外,还应当把握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课堂预设时,教师不仅要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还要预设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并准备好应对策略。当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教师要做的不是反驳学生的想法,而是为学生提供有效教学思索、探究的空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去找寻答案。此外,在化学课堂中,经常运用实验的手段组织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实验现象,去分析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实验教学中由于存在上述问题,长此以往,操作机械、内容单调无新意,使多数学生感到“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领悟不到实验教学对化学学习所起的特有功能,在教学中我们只是凭着化学实验本身具有的生动、直观、形象、鲜明的特点,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思维动机的激发和强化。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应以实验为载体展开过程,以问题为线索,力求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这样既优化了实验教学的过程,展现了化学自身的魅力,又符合素质教育对化学教学的要求。
实践证明,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思维动机的激发是优化实验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展现实验的设计思想
对于课本上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尽量展现实验的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亚研究”过程,以此来渗透化学思想,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待化学实验。例如,气体的制备实验,在学完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设计过程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我们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方面?
问题2:设计怎样的装置可使实验操作简便易行?
问题3:你能否设计一个随用随制的气体发生装置?
这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考究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充分展示实验的设计思想。
对于课本上的研究性实验,我们也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追溯科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他们那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例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设计,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在实验中不放过几毫克这么微小的差异,发现了稀有气体等,把科学家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中汲取化学思想的营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实验内容
化学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但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实验方案却往往着眼于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内容,因而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或单调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例如氯化氢一节,教材为了说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而设计了一个喷泉实验,由于实验内容单一,很难使学生对喷泉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了充分展示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可以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丰富实验内容,补充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喷泉实验,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1:二氧化碳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吗?为什么也能做出喷泉?
问题2: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实践让明,通过增加这个实验内容就能使学生对喷泉实验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实验之所以未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演示实验本身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演示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致。如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一位教师在实验前事先作了结论性说明:“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将生成白色的Fe(OH)2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实验室里是如何保存易被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Fe(OH)2易被氧化,采取怎样的措施可避免其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用液封的原理,所以,可在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与水不相溶的且比水轻的有机物,如苯、汽油等来隔绝空气,然后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滴加NaOH溶液,这样得到的白色沉淀现象就十分明显了,既优化了演示实验过程,又强化了学生对易被氧化药品的保存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加大对实验的分析力度
化学实验的演示不但要演示操作、演示观察,更要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许多教师急于用实验现象、实验事实建立概念与归纳规律,而忽视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结论的分析,没有充分拓展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导致性质及规律的得出较为生硬,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因此,演示实验完毕后,我们要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知识。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演示完氯气分别通过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的实验后,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
而干燥的有色布条却不退色。此时,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而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加大分析力度,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1: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这一现象说明哪种物质起了关键作用?
问题2:Cl2和H2O两者同时存在时可使有色布条退色,你能推断其可能的原因吗?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猜测,逐步分析得出Cl2和H2O反应这一化学性质。
问题3: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Cl2?还是Cl2与H2O反应后的生成物?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向对本质的理性认识。
五、创设问题情境,扩大实验成果
实验完成之后,不但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并且要对实验进行恰当的延伸,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借题发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完成后,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整套装置的安装顺序及注意事项之外,可再设计如下两个问题予以延伸。
问题1:这样制得的氯气纯净吗?
问题2:氯气能与水反应,能否用水来处理尾气?
在学生观察完教师的演示之后,通过这两个问题,可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克服因满足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而表现出的涣散状态。再如,Al(OH)3的制取,教材中用了两个演示实验说明了Al(OH)3的制取方法和Al(OH)3的两性,许多教师讲到这里都强调说:“Al(OH)3必须用铝盐和弱碱氨水反应来制取,不可用强碱。”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可继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变式实验加以证明。
问题1:在分别盛有少量Al2(SO4)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氨水和NaOH溶液,继续滴加,会出现什么现象?
问题2:在分别盛有少量氨水和NaOH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Al2(SO4)3溶液,继续滴加,又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高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以前,会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这个学习情境是既给学生划定一个学习的范围,也是让学生对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个初步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到自己需要探索的方向。同时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意在这个学习氛围里自主地学习。要实现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首先就要控制情境创设的环节,让最优的情境创设能达到以上教学的目的。以高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哥伦布领航》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以前给学生播放游戏大航海时代2的片头。这款游戏的片头以浪漫而激情的音乐展现哥伦布航海前欧洲人的精神风貌,用CG图展现出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学生从片段中能看到那个时代,以葡萄牙、西班牙人为首,他们的贵族、商人、平民等各个阶层的人都致力于航海探险中,在航海中寻找自己的梦想。由于那么多人前赴后继进行航海探险的原因,一张能联系全世界的海运图逐渐完成。多媒体片段让学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激情,他们对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北美洲以后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哥伦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决定出航探险的?教师的多媒体背景燃起学生的学习探索心,教师的引导给予学生学习的目的,两者相结合,学生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最优化的课堂引导实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这一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不能以科学的方式思考这一课需要学习的内容,那么巴班斯基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就不能实现。为了让学生能迅速地理解这一课要学习的知识,教师需要选择一个教学切入点。比如以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思考哥伦布领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找不到思考的方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的事件,让学生横向地比较这两个航海的背景、动机、特点、影响等,学生就可以自己寻找思考的脉络。一名学生比较这两者不同处如下:背景———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为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的时期;新航路开辟的时代为西欧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当时资本主义迅速兴起,而奥斯曼帝国把持着地中海的东端,封锁当时的海运航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寻找新的航海,寻找新的商机。目的———郑和下西洋时代,航海的原因是明朝为了加强自己的控制,向世界各国宣扬自己的强大和繁荣;新航路开辟的时代是为了实现海外殖民、掠夺财富,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特点———郑和下西洋时代,当时郑和航海时间早、规模大、次数多;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西欧各国是以殖民和掠夺为目的积极航海,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航海。影响———郑和下西洋的时代,郑和的航海行为成为当时积极航海探险的一项历史性的壮举,他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亚非国家,将亚非国家的信息传到了当时的明朝,让明朝了解到其他世界各国的情报。然而这种航海行为是以不计金钱收益为目的的航海行为,只要明朝不愿意再支付庞大的航海经费,探险行为即要停止;西欧各国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开始航海探险,它为西欧各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收入。教师给学生一个思考切入点,学生就不仅能思考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还能总结出以后要以怎样的方法思考不了解的问题。
三、最化化的课后作业布置
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是巴班斯基教学理论的重要环节,依这种教学理论,它要求教师精选课后作业,选择学生可能感兴趣又最有启发性的题目让学生研究。以这节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某电视剧里,一段场景描述说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某人在法国巴黎的餐厅点了以下的菜:番茄汤、炸牛排、煎土豆、四季豆、什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这个电视剧桥段在历史中有没有可能实现?为什么?学生在做这个习题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哥伦布航海对西欧各国带来的重大影响。同时学生在情感上也受到教育,学生能理解到,如果要拍历史剧,就要尊重历史事实,绝不可胡编乱造。
四、结语
蒙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蒙药学专业是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专业。本专业是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医学、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从事药物及其制剂的设计、制备和分析检验、新药开发及药品注册、合理用药、药品营销等工作的实用型药学人才。精选课程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教材是教学内容重点部分,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根据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丰富、理论复杂而深刻、实验性较强、与不同专业和多门学科互相交叉的特点,必须把教材的选择和教材建设做好。有机化学的内容丰富而复杂,需要结合专业特色认真挑选有机化学授课内容。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特征性地引入蒙药的有机结构,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等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系统总结,将学过的知识串起来。蒙医药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断与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准备精彩纷呈的教学内容,首先在准备每一堂课时,教师都必须为保证所授知识的准确性而翻阅足够多的参考类书籍,并在讲课当中以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掌握内容,并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教材,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意识。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学科的专业,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选材上需要注重专业特色,选用与之适应的教材内容和讲授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比较容易地接受知识,掌握要领。另外,尽可能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时代性。
二、教学方法
1.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需要一个衡量标准,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法,定期的教学考核很有必要,它可以有效地体现学生的知掌握情况,在有机化学的教学考核中应注意选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一些有机结构性、常识性的题目外,其余的应该贴近现实学习过程进行拟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堂中做习题、短时间的试卷测试、实验操作等,鼓励倡导学生对有机化学创新与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实验课中的操作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几个方面。教师结合教学情况做好考核记录,课程结束时进行各章内容总结及每章之间贯穿起来整体总结,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同时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考核方法,鼓励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蒙药学专业的学生进大学前一直是蒙语授课,蒙语授课和汉语授课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多媒体上多做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图表,让学生慢慢适应汉语授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只有通过多媒体慢慢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学好本课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一些与蒙药学专业相联系的知识,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与蒙药学的药物结构、药物分析和用途、药物合成等有关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到蒙药学中去,为将来从事蒙医药学研究的学生打基础。
3.合理使用双语教育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同,课时的多少也不一样,专业侧重点应当有所区别。双语教育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传授非语言学科知识的教学。有机化学教学本身有很多特点,而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有机化学教学又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尤其是对蒙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特殊含义。汉语、蒙语,英语相结合的有机化学教学对蒙药学专业的未来肯定会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三、教学与蒙药学科研相结合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教好有机化学这门课,一定要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化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消化、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及现代科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发扬蒙药学的专业优势,也要应用现代教学与科研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这个过程中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只有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应用知识。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系统的完善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课题研究实践中不断思考问题、激发创新思维,锻炼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这也是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由于教学计划的改变,我校有机化学实验课存在着课时数缩减,而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却没有改变的情况,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是摆在实验教师面前现实和首要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一一讲述一遍,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述根据课本的操作“照方抓药”,将实验完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这种“满堂灌输,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下降。遵照这种模式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被动的完成实验,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验而做实验,没有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鉴于这种情况,做为教师,必须改变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教学能够很好的解决以往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问题式教学法一般是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查资料以及其它各种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总结并给出结论,最终达到学生通过思考学习知识的目的。问题式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在于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教师为学生设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思考,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问题式教学法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深化”四个步骤,将问题式教学法运用在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预习
实验预习是每个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必须完成的环节。预习实验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前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清楚实验中使用到的仪器、装置和药品以及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提高了听课的效率。然而,现在的实验预习往往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只是将书上的内容进行了抄袭,根本没有达到实验预习应有的效果和目的,这些问题在实验过程中以各种方式被暴露出来,结果不仅会造成实验失败的后果还给实验室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对学生的预习环节进行强化干预,事先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并将预设问题提出,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实验教材,查阅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料甚至借助互联网寻求解答。当然,预设问题的提出需要教师对教材有很强的把控力,预设的问题不仅应该具有针对性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例如,在进行乙酰苯胺制备实验前,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本实验为什么要使用分馏装置?(2)反应时分馏柱柱顶温度为什么控制在105℃?过高过低有何不妥?(3)除了用水作溶剂重结晶提纯乙酸苯胺外,还可以选用其他什么溶剂?(4)本实验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高乙酰苯胺收率?将问题提给学生后,学生将会带着这些问题运用各种方式去获知问题的答案,获知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对实验装置和实验药品的物理性质有了清楚地认识,对实验的步骤也会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得学生对于实验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达到了实验预习的目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2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带着问题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