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计算机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管理论文

第1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较为单一,过分注重编写程序,仅仅可以实现存储和查询数据这些简单的功能,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功能的开发。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技术的革新而不断迎合和升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我国在开发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时,受当时的技术影响,开发系统的性能较低,操作系统都是单机操作,一台机器负责存储不同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多种多样,内容繁多,却不能很好的实现共享,各管理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联系。因而在面对当今高要求的管理工作时,该系统不能很好的提供帮助和支持。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加速了企业的变革。但是传统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不能联网,即使联网也都是低功能的联网,不能完成繁重的管理工作。远程数据访问功能也就不能开发出来,不能很好的收集社会上的有效信息,不能很好的“与时俱进”。当前的系统升级程序也不完善,对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很难实现。针对上述当前我国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应尽快革新,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多功能的转变。

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当前是信息化、全球化、经济化的时代,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也必须时刻赶超其步伐。无论是管理方法还是管理理念都需革新和完善,也必须要构建良好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去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1网络化

当前的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使得消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了数倍,这使得很多领域彼此之间也都拉近了距离。工作人员在数据收集、处理的过程中,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很多,首先,它使得传播数据的安全性得到大大的提高,在传播数据时可以避免出现风险因素。其次,在收集、整理、存储以及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互联网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可以快速的收集各类信息,且信息的可靠性较强。再次,工作人员在整理数据时,也可以通过联网进行快速的分类和整合,并且还可以通过共享功能进行数据交换,更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互联网使得信息用户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无论是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之间也可以进行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一大优势。因此,在信息资源开放的今天,互联网的应用是当前管理系统的重要“法宝”,这也说明未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必然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2智能化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应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也逐渐会向着行业化的趋势发展,因此,也必然会加剧市场的竞争矛盾。要想快速解决问题,企业就必须要做出快速、合理的决断,这就意味着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简单来说,所谓智能化就是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带有相关的决策和支持等系统,在大量的数据面前可以有效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系统智能化的发展,使得管理人员更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快速的完成各项决策,从而降低市场的竞争矛盾。

3集成化

集成化是当前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又一大发展趋势,该系统可以有效整合复杂的结构以及各动态系统,将各个子系统进行连接,从而完成各类信息数据的集成、网络集成、功能集成等。系统集成化可以使各类数据轻松共享,得到信息互通的效果,拉近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为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支持。

4安全化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将来也必然朝着安全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管理数据尤为重要,无论是数据的传播还是存储都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一旦系统受到严重的侵害,那么很多重要的信息数据也必然受到损坏,给管理工作带来了隐患。因此,在未来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中,必须加强防范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虚拟化

在当前的管理活动中,企业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必须要根据这一现状提供高效的服务,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所以,系统的更新就必须要及时,时常更新系统,改进IT构架,才能以最高效的性能服务企业。要使系统更加灵活,可以基于现有的虚拟技术进行整合服务器,以此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量资金,而且更能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更好的进行服务。虚拟化技术在很多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相关技术人员也必然会将该技术运用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更好的完善系统,革新升级。

三结语

第2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彩票的管理工作需要计算机技术提供支持在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之前,彩票行业的运作效率比较低下,系统化的管理没有得到建立,单纯地依靠人工方式影响了工作效率。很多人都不能及时地了解彩票的销售信息、库存信息、兑奖信息等等,也无法有效地对销售管理过程和彩票的管理风险、资金风险起到一定的积极监控作用。因此,在彩票行业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更加需要计算机技术提供支持,促进其更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建立。

2福利彩票中的计算机管理工作

2.1计算机技术用于提高彩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规范彩票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在彩票的生产管理和购买管理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统一印制、统一发行以及在彩票的生产管理上都产生了积极作用,这都需要计算机技术对我们的彩票行业起到积极的管理作用。从喷墨印刷技术到检测手段的完善,让彩票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得到了创立和维护,提高了彩票行业的管理效率。

2.2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伪造、骗奖等现象进行了有效的打击,规范了市场管理彩票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更多的购买者参与其中让我们的市场变得更为的丰富和庞大,这样的环境也滋生出了一些伪造、骗奖等彩票投机活动,这对我们彩票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面对这些现象,我们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利用,以设置一定的防伪技术,并不断地更新防伪技术,采取防透视油墨、防磁性油墨等等相关的技术对彩票本身进行有效的保护,在不断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彩票市场管理活动中,我们还能通过技术的创新和改进提高彩票行业的安全性,保证购买者和国家的利益不受到侵害。在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彩票防伪技术,并通过研发创新,找到更适合于我国彩票行业发展的电脑防伪技术,提高彩票行业的安全性,让这些造假现象得到一定的抑制和改变,促进彩票行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2.3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更多的管理问题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及通过将它们运用到彩票行业的过程中,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彩票销售、彩票生产、彩票管理的优化,还能够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真正地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深入过程中,也给彩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管理问题。在《彩票管理条例》中明确提到:国务院特许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未经允许,禁止发行其他彩票,禁止在中国发行、销售境外彩票等等。对于彩票发行机构国家也有明确说明,这些都是为了方便彩票行业的管理和运作。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彩票行业的发展受到了更多的挑战,特别是人们被允许在网上购买彩票,以及彩票的电子化,境外彩票通过互联网、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渗透等等,极大地影响到了我国彩票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就需要我们针对新的环境,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出相应的法律规范,以提高彩票市场的管理效率,让它能够在健康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成长、进步。

2.4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彩票市场的管理效率在我国彩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说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时候,我国还是采取印刷彩票的形式,彩票的销售、发行、数据收集、管理等工作都十分的繁杂,工作人员的任务繁重,彩票市场的管理效率低下,这对彩票行业的快速发展都起到了阻碍作用。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快速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数据收集、促进销售,还在彩票的防伪、信息收集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我们在彩票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依据市场特点,积极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彩票市场管理工作的有效化发展。

3结语

第3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1.1图象资源的获取

存储、显示及处理将足迹图片输入到计算机,以标准格式点图文件存储,再经合理的设置调色板之后进行图象处理。对彩色图象进行灰度图象转化及灰度图象二值化后,根据足迹学的相关理论确定足迹特征。

1.2数据测量

根据图象处理后灰度图象特征采用直接测量或利用鼠标测量的方法确定特征长度,由系统自动推算身高、年龄。

1.3建立图文数据档案库

分别建立现场足迹、嫌疑人足迹及鞋样鞋底花纹图文数据库。

2建立现场足迹图象库

建立现场足迹库,能够迅速查对犯罪前科和犯罪现场鞋印,进行串并案件,对多个现场鞋印进行查验、比对、鉴定,对残缺足迹人工分析后进行前述检验。现场鞋印检索系统分为半自动化和自动化两种,本文主要研究现场足迹半自动检索系统如何迅速准确地检索(鉴定),其中现场鞋印编码是技术关键,而传统的各种编码方法出现了重码率高,一些花纹结构很难确定的缺点,因此本文通过研究鞋底花纹特征,步法特征及磨损特征,制定了层次明显、条理清晰的现场鞋印分类方案及查验方法,为现场足迹图象计算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1对鞋底花纹分类及进行编码

2.1.1分类与编码原则

(1)分类编码的原则①各种鞋子均以鞋底前掌和后跟为分析编码的部位。②分析编码均以凸起花纹和鞋底边缘为依据。③由多种形状花纹组成的鞋底花纹以粗大花纹为主,几种花纹大小、粗细相似,按花纹分类顺序分步进行分析编码。(2)花纹类型的界定按凸起花纹的形状分为14种类型,分别如下:无花纹型;不规则型;网格型;线条型;波折型;角型;圆型;块型;图案型;文字型;;散杂型;跟型;赤足(袜)印类。

2.1.2编码程序和准则

(1)鞋底花纹按编码程序:先编前掌,再编后跟。前掌花纹按:结构,主花纹,主花纹类型,副花纹,花纹方向,主花纹数量。边沿种类七步分析编码。后跟花纹按:边沿形状,花纹类型,花纹形状,耐磨块四步分析编码。(2)具体编码方案鞋掌编码第一步结构

3相同种类鞋的查验

相同种类鞋的查验编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待查验鞋印的鞋底花纹进行编码,二是对待查验鞋印形象特征、磨损特征、步法特征分别进行编码。相同种类鞋的特征分类是其编码的基础,也是相同种类鞋查验的技术关键。

3.1相同种类鞋特征分类

3.1.1鞋底花纹特征分类根据

3.1.2介绍鞋底花纹的分类编码,保证了待查鞋印与数据库内现场鞋印种类相同,这是相同种类鞋查验的必要条件。

3.13现场鞋印使用特征分类

现场鞋印使用特征的分类以形象特征检验、步法特征检验、鞋的磨损特征检验三种方法为基础,选择有代表性的、稳定出现的、易于编码的特征进行编码。(1)对现场鞋印进行分区将左右脚分为四个区:鞋尖区,鞋掌区,鞋弓区,鞋跟区。(2)对现场鞋印的使用特征分类①鞋尖区的使用分类鞋尖区常出现的特征是反映起脚部位的磨损特征,分为正起脚,偏内起脚,偏外起脚三种。拇趾磨损特征可以分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形四种。此外,还有硬伤及修补特征。②鞋掌区的特征分类鞋掌区的鞋掌磨损在鞋印上反映为前掌压痕,压力面形状分为条形,圆形,三角形,弧形,椭圆形,勺子形,其他形等。从压力面的分布位置来看可以分为中心压,电状压,靠前压,靠后压,偏内压,偏外压6种。此外还有硬伤,修补等特征。③足弓区的特征分类鞋弓区的弓压形状分为弓形压,方形压,三角形压,钩形压,点状压,不压,平压7种,根据弓压的宽度可以分为窄,中,宽三种。此外还有硬伤,修补,伪装特征。④鞋跟区特征分类鞋跟区的落脚部位特征分为正落脚,偏内落脚,偏外落脚3种。根据后跟重压点磨损的分布位置可以分为内压,偏内压,中心压,偏外压,外压,平压,偏后压7种。此外还有硬伤,修补等特征。

3.2相同种类鞋特征的分析编码

3.2.1特征编码的原则

编码对象是现场提取的鞋印,是在对鞋底花纹分类基础上进行编码,方便查找且特征明显进行编码。

3.2.2编码程序和方法

编码程序为分区进行编码,各区按照磨损部位特征及分布位置特征,磨损部位形状,其他使用特征三步分析编码。第一步磨损部位特征及分布位置特征称性表皮剥脱分析,死者应于木椅上坠落,双膝、臀部着地。枕部正中头皮有表皮剥脱,额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挫伤,结合其右肘背侧表皮剥脱分析,死者生前曾有向后倒地而枕部撞击地面;枕部表皮剥脱对应头皮下无出血,颅骨无骨折,说明作用力小,非直立后倒所致。

3.2.3损伤过程

重建死者站立于木椅上颈部被房顶所系布条勒颈,后由木椅坠落,双膝、臀部先后着地,继而向后倾倒枕部撞击地面因颅脑损伤死亡。

3.2.4案件性质

第4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电脑在使用的过程中,环境条件对电脑的影响常常被人们忽视,然而,它对电脑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各种系列电脑的技术设备和信息记录介质,对环境条件的参数范围都有技术规定,超过和达不到这个规定,就会使电脑的可靠性降低,寿命缩短。国家对于计算机机房有个专门的标准,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按照标准上的条件来布置,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要满足标准可能还有一些差距,但是有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温度问题。温度过高会使元器件和集成电路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去,从而加快半导体材料的老化,并在内部引起暂时的或永久的微观变化。实际上,当环境温度超过26℃时,内存中数据丢失的可能性开始出现,逻辑运算的结果,算术运算的结果,甚至磁盘上的数据都可能出现错误。一般情况下,室温控制在下列范围比较合适:开机时:18~24℃停机时:0~40℃。为了避免各种因热引起的故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如电脑有偶发性的错误,则将所有的芯片从插座中拔出,再插入;b.散热风扇要保持干净;c.将电脑安装在少灰尘的地方;d.定期做预防保养;e.机箱加装辅助散热风扇。

2.灰尘问题。在主机和显示器中堆积的静电会吸附灰尘。灰尘对电脑的损害较大。如磁盘和磁头上的灰尘太多时,轻则造成读、写错误,重则造成划盘。太多的灰尘对于学生的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电脑周围要定期除尘并保持电脑的清洁。我们学校的机房管理员就是安排所有上机的班级每天轮流值日,并且在学生上机的时候都必须穿鞋套才能进入机房。

3.光线问题。大多数学校为了保持机房里的通风,都使用可以打开窗户的教室,但是一到了夏天,强烈的太阳光就照射进来,直接照到显示器上,若显示器长期受强光照射容易加速显像管老化,而且在强光照射下,对长时间使用显示器的学生的眼睛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为了保护显示器和学生的眼睛,建议在每个机房里的窗户上都装上厚一点的窗帘。

二、硬件

计算机就是由主板、CPU、内存、显卡等几部分组成,硬件维护也不外乎在几方面找原因,对于我们非专业的维修来说,哪部分出了问题,基本上都是更换新的。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容易出现错误的几部分。

1.主板。主板是计算机内各部件的一个载体,它直接主宰着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主板一旦出现了问题,那我们的整个计算机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这里常见的故障就是主板上的电容使用时间过长了以后出现爆浆的情况,电容爆浆将导致我们的计算机没有规律的反复重新启动。我们在维护的过程中最开始以为是系统的问题,重新安装后问题没有解决,后来换了内存但故障依旧,最后才发现是电容的问题,换了一个新的电容后计算机能正常使用了。主板上还有个地方就是内存插槽,因为现在大多数机箱都是立式机箱,内存都是横在主板上的,很容易松动,所以要经常插拔,导致内存插槽接触不良,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就只有更换主板了,如果有设备,可以把内存插槽拆下来重新换一个。主板背面的接口也是容易损坏的地方,那个可以换一个好的继续使用。

2.内存。内存的接触不良是机房里遇到的比较多的问题了,一般听系统的报警声就可以知道了,还有一些情况是出现黑屏,一般不是显卡的问题就是内存的问题。出现问题,大多数是因为主板上的内存插槽接触不良以及内存条上的金手指被氧化所导致的。处理方法不外乎用橡皮擦一下金手指,实在不行就换一条新的。

3.CPU。CPU是不容易出现问题的,倒是CPU的散热风扇会由于灰尘的原因使得散热效果不是那么明显,如果CPU长期工作在这种高温下,很可能烧毁我们的CPU,所以要经常清理我们机箱内部的灰尘、特别是CPU、显卡的散热器。

4.显卡。显卡如果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是不容易出现问题的,如果机房里的电脑桌横排式摆放方式,那么问题就会出现。学生上机的时候从机箱后面走来走去,很容易绊到显卡和显示器的连接线,就会使显卡从插槽里面脱落出来,特别是在开机的情况下,很容易烧毁我们的显卡,所以这里建议大家在布置电脑桌的时候使用直列式摆放方式。

5.声卡、网卡。现在的主板一般都集成了声卡和网卡,如果是接口损坏,那么可以换个接口,如果是芯片损坏,那么只有换主板了。还有就是网线的问题,很多学生在不能上网的情况下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网线是不是有问题,就会经常的插拔网线,就会使得和水晶头连接的网线里面的铜芯断掉,无法正常上网,电脑桌的直列式摆放方式也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三、软件

相对于硬件来说,计算机机房里比较难维护的还是软件系统,然而对于软件系统来说,操作系统则是最难维护的,有些学生有意或者无意的操作就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崩溃,还有就是病毒的感染也会导致系统无法正常使用,从而耽误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实习,下面就简单的介绍几个维护系统的方法。

1.对于学校的机房,计算机的数量是很多的,如果是一台一台的安装操作系统的话,就会浪费很多人力、物力,而现在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GHOST来进行系统的安装和恢复,这里大家可以使用ghost网络版、蓝沙网络快克等克隆软件。

2.系统设置的保护,对于学校机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些上课要使用到的软件,被一些学生有意、无意的删除、卸载,对于我们计算机老师来说,那是经常遇到的事情,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软件不被破坏,这里我们可以使用还原卡来对硬盘上的数据进行保护,但是就我们学校使用还原卡的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很好,有些时候系统无法识别还原卡,导致还原卡的功能失效。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还原精灵和冰点还原两种还原软件,分别装在2个机房里面。

3.学校机房对于网络的控制也是比较频繁的,有些老师上课不需要使用网络,而有些课则涉及到网络,在管理网络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服务器来完成,避免了经常插拔网线的操作导致网线和水晶头断裂的情况。一般常见的设置就是双网卡设置,这种设置成本较低,对于数据流量不是很大的学校机房来说,已经够用了。

机房管理维护工作是繁重的,在这里还要建议学校制定周密详细的制度,并且由轮值教师或机房管理人员加以严格执行,使得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机房纪律,做到合理、正确地使用计算机。

参考文献:

[1]李新,孙杰.学校计算机房的设计与管理.

[2]夏萍.关于学生机房管理与维护的几点策略与思考.

[3]丁阳.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探索.

[4]张瑞雪.浅谈学校计算机机房维护.

第5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锅炉房/计算机控制/供暖

AbstractDiscussestherequirementsformonitoringandmanagementofthescopesfromboilerhousesforheating,steam-waterandwater-waterheatexchangers,smallscaleheatingnetworkstolargescaledistrictheating,therelatedhardwareconfigurationandtheapproachestorealisetherequiredfunctions.

Keywordscomputercontrol,heating,boiler

5.1供暖热水锅炉房内监测与控制的主要目的应为: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全面监测并记录各运行参数,降低运行人员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

·对燃烧过程和热水循环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调节,提高锅炉效率,节省运行能耗,并减少大气污染。

对于热水锅炉,可将被监测控制对象分为燃烧系统和水系统两部分分别进行讨论。整个计算机监测控制管理系统可按图5-1形式由若干台现场控制机(DCU)和一台中央管理机构成。各DCU分别对燃烧系统、水系统进行监测控制,中央管理机则显示并记录这两个系统的在线状态参数,根据供热状态况确定锅炉、循环泵的开启台数,设定供水温度及循环流量,协调各台DCU完成各监测控制管理功能。

5.1.1燃烧系统监测与控制

图5-1锅炉房计算机的监控系统

对于链条式热水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主要是根据对产热量的要求控制链条速度及进煤挡板高度,根据炉膛内燃烧状况及排烟的含氧量及炉膛内的负压度控制鼓风机、引风机的风量,从而既根据供暖的要求产生热量,又获得较高的燃烧效率。为此需要监测的参数有:

·排烟温度:一般使用铜电阻或热电偶来测量;再配之以相应的温度变送器,即可产生4~20mA或0~10mA的电流信号,通过DCU的模拟量输入通道AI即接入计算机。

·排烟含氧量:目前较多采用氧化锆传感器,可以对0.1%~21%范围内的高温气体的含氧量实现较精确的测量,其输出通过变送器后亦可转换为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

·空气预热器出口热风温度:同上述测温方法。

·炉膛、对流受热面进出口、省煤器出口、空气预热器出口、除尘器出口烟气压力:测点可根据具体要求增减,一般采用膜盒式或波纹管式微压差传感器,再通过相应的变送器变为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接入DCU的AI通道。

·一次风、二次风风压,空气预热器前后压差:测量方法同上。

·挡煤板高度测量:通过专门的机械装置将其转换为电阻信号,再变成标准电流信号,送入DCU的AI通道。

·供水温度及产热量:由水系统的DCU测出后通过通讯系统送来。

燃烧系统需要控制调节的装置为:

·炉排速度:由可控硅调压,改变直流电机转速

·挡煤板高度:控制电机正反转,通过机械装置带动挡板运动

·鼓风机风量:调鼓风机各风室风阀或通过变频器调风机转速

·引风机风量:调引风机风阀或通过变频器高风机转速

为了监测上述调节装置是否正常动作,还应配置适当的手段测试上述调节装置的实际状态。炉排速度和挡煤板高度可通过适当的机械机构结合霍尔元件等位置探测传感器来实现,风机风量的调节则可以通过风阀的阀位反馈信号或变频器的频率输出信号得到。

燃烧过程的控制调节主要包括事故下的保护,启停过程控制,正常的燃烧过程调节三部分。

·事故保护:这主要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循环水停止或循环量过小,以及锅炉内水温太高,出现汽化。此时最重要的是恢复水的循环,同时制止炉膛内的燃烧。这就需要停止给煤,停止炉排运行。停止鼓风机,引风机。DCU接收水温超高的信号后,就应立即进入事故处理程序,按照上述顺序停止锅炉运行,并响铃报警,通知运行管理人员,必要时还可通过手动补入冷水排除热水,进行锅炉降温。

启停控制:启动点火一般都是人工手动进行,但对于间歇运行的锅炉,封火暂停机和再次启动的过程则可以由DCU控制自动进行。封火过程为逐渐停止炉排运动,停掉鼓风机,然后停止引风机。重新启动的过程则是开启引风机,慢慢开大鼓风机,随炉温升高慢慢加大炉排进行速度。

正常运行调节:正常运行时的调节主要是使锅炉出口水温度维持在要求的设定值,同时达到高燃烧效率,低排烟温度,并使炉膛内保持负压。这时作为参照的测量参数有炉膛内的温度分布、压力分布、排烟含水量氧量等。锅炉的给煤量可以通过炉排速度和挡煤板高度(即煤层厚度)确定,鼓风机则可以根据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空气的压差判断其相对的变化,此时可以调整控制量有炉排速度、煤层厚度(调整挡煤矿板高度)、鼓风机转速、各风室风阀、引风机转速或风阀。上述各调节手段与各可参照的测量参数都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因此很难用如PID算法之类的简单控制调节算法。目前,控制调节效果较好的大都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或"规则控制"法,都是根据大量的人工调节运行经验而总结出的调节运行方法。

当燃烧充分时,锅炉的出力主要取决于燃煤量,因此锅炉出口水温的控制主要靠炉排速度及煤层厚度来调节,煤层厚度与煤种有很大关系,炉膛内燃烧状况可以通过炉膛内温度分布及煤层风阻来确定。燃烧充分时炉膛内中部温度最高,炉排尾部距挡渣器前煤已燃尽,温度降低。鼓风机则应根据进煤量的增减而增减送风量,同时通过观测排烟的含氧量最终确定风量是否适宜。引风机则可根据炉膛内负压状态决定运行状态,维持炉内微负压,从而既保证煤的充分燃烧,又不会使烟气和火焰外溢。根据如上分析,可采用如下调节规则:

每h一次,根据炉膛内温度分布调整煤层厚度及炉排速度,最高温度点后移,则将炉排速度降低5%,同时将挡煤板提高5%,当最高温度点前移时,则将炉排速度提高5%,同时将挡煤板降低5%。

每2h一次:若出水温度高于设定值2℃以上,则将炉排速度降低5%,若出水温度低于设定值2℃以上,则将炉排速度加大5%,加大和减小炉排速度的同时,还要相应地将鼓风机转速开大或减小。当采用风阀调整鼓风量时,则调阀,观察空气预热器前后压差使此压差增大或减少10%。

每15min一次:若排烟含氧量高于高定值,则适当减少鼓风同风量(降低转速或关小风阀),若低于高定值,则增加鼓风机风量。

每15min一次:若炉膛负压值偏小(或变为正压),加大引风机转速或开大风阀,若负压值偏大,则降低引风机风量。

以上调节规则中,所谓"合理的炉膛温度分布"取决于锅炉形式及测温传感器安装位置,需通过具体运行实测分析后,给出"合理","最高温度前移","最高温度后移"的判据,然后将其再写入DCU控制逻辑中。同样,排烟含氧量的设定值,含氧量出现偏差时对鼓风机风量的修正等参数也需要在锅炉试运行后,根据实际情况摸索,逐步确定。当然这几个修正量参数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所谓"自学习"的方法得到,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

5.1.2锅炉房水系统的监测控制

锅炉房水系统的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对运行参数进行计量和统计;根据要求调整运行工况。

·安全性保证:保证主循环泵的正常运行和补水泵的及时补水,使锅炉中循环水不会中断,也不会由于欠压缺水而放空。这是锅炉房安全运行的最主要的保证。

·计量和统计:测定供回水温度和循环水量,以得到实际的供热量;测定补水流量,以得到累计补水量。供热量及补水量是考查锅炉房运行效果的主要参数。

·运行工况调整:根据要求改变循环水泵运行台数或改变循环水泵转速,调整循环流量,以适应供暖负荷的变化,节省运行电费。

图5-2为由2台热水锅炉、4台循环水泵构成的锅炉房水系统示意图。图中还给出建议的测量元件和控制元件。

2台锅炉的热水出口均安装测温点,从而可了解锅炉出力状况。为了了解每台锅炉的流量,最好在每台锅炉入口或出口安装流量计,一般可采用涡街式流量计。涡街式流量计投资较高,可以按照图5-2那样在锅炉入口调节阀后面安装压力传感器,根据测出的压力p3,p4与锅炉出口压力p1之压差,也可以间接得到2台锅炉间的流量比例。2台锅炉入口分别安装电动调节阀来调整流量,可以使在2台锅炉都运行时,流量分配基本一致,而当低负荷工况下1台锅炉停止或封火,循环水泵运行台数也减少时,自动调节流量分配,使运行的锅炉通过总流量的90%以上,封火的锅炉仅通过总流量的5%~10%,仅维持其不至于过热。

图5-2锅炉房水系统原理及其测控点

温度传感器t3,t4,t5和流量传感器F1一起构成对热量的计量。用户侧供暖热量为,GF1cp(t3-t4),其中GF1为用流量F1测出的流量。锅炉提供的热量则为GF1cp(t3-t5),二者之差是用于加热补水所需要的热量。长期记录此热量并经常对其作统计分析,与煤耗量比较,既可检查锅炉效率的变化,及时发现锅炉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外温变化情况相比较,则又可以了解管网系统的变化及供热系统的变化,从而为科学地管理供暖系统的运行提供依据。

泵1~4为主循环泵。压力传感器p1,p2则观测网路的供回水压力。安装4台泵时的一般视负荷变化情况同时运行2台或3台水泵,留1台或2台备用。用DCU控制和管理这些循环水泵时,如前几讲所述,不仅要能够控制各台泵的启停,同时还应通过测量主接触器的辅助触点状态测出每台泵的开停状态。这样,当发现某台泵由于故障而突然停止运行时,DCU即可立即启动备用泵,避免出现因循环泵故障而使锅炉中循环水停止流动的事故。流量传感器F1也是观察循环水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当外网由于某种原因关闭,尽管循环水泵运行,但流量可以为零或非常小,此时也应立即报警,通过计算机使锅炉自动停止,同时由运行值班人员立即手动开启锅炉的旁通阀V4,恢复锅炉内的水循环。

泵5,6与压力测量装置p2,流量测量装置F2及旁通阀V3构成补水定压系统,当p2压力降低时,开启一台补水泵向系统中补水,待p2升至设定的压力值时,停止补水。为防止管网系统中压力波动太大,当未设膨胀水箱时,还可设置旁通阀V3来维持压力的稳定。长期使一台补水泵运行,通过调整阀门V3来维持压力p2不变。补水泵5,6也是互为备用,因此DCU要测出每台泵的实际启停状态,当发现运行的泵突然停止或需要启动的泵不能启动时,立即启动另一台泵,防止系统因缺水而放空。流量计F2用来计算累计的补水量,它可以是涡街流量计,也可以采用通常的冷水水表,或有电信号输出的水表。

5.1.3锅炉房的中央管理机

如图5-1所示,可采用一台中央管理计算机与各台DCU连接,协调整个锅炉房及热网的运行调节与管理。中央机主要工作任务为:

·通过图形方式显示燃烧系统、水系统及外网系统的运行参数,记录和显示这些参数的长期变化过程,统计分析耗热量、补水量、外温及供回水温度的变化。

·根据外温变化情况,预测负荷的变化,从而确定供热参数,即循环水量及泵的开启台数、供水温度、锅炉运行台数。将这些决定通知相应的DCU产生相应原操作或修改相应的设定值。负荷的预测可以根据测出的以往24h的平均外温w来确定:

(5-1)

式中为Q0设计负荷,t0为设计状态下的室外温度,Q为预测出的负荷。考虑到建筑物和管网系统的热惯性,采用时间序列的方法来预测实际需要的负荷,可能要更准确些。

式(5-1)中的负荷尽管每h计算一次,但由于是取前24h的平均外温,因此它随时间变化很缓慢。每hQ的变化ΔQ仅为:

(5-2)

其中tw,τ-tw,τ-24为两天间同一时刻温度之差,一般不会超过5℃,因此ΔQ的变化总是小于Q的1%,所以不会引起系统的频繁调节。

根据预测的负荷可以确定锅炉的开启台数Nb:Nb≥Q/q0,其中q0为每台锅炉的最大出力。由此还可确定循环水泵的开启台数。

要求的总循环量G=max(Q/(Δt·cp)Cmin),其中Gmin为不产生垂直失调时要求的最小系统流量,Δt为设定的供回水温差。由于多台泵并联时,总流量并非与开启台数成正比,因此可预先在计算机中预置一个开启台数成正比,因此可预先在计算机中预置一个开启台数与流量的关系对应表,由此可求出要求的运行台数。

·分析判断系统出现的故障并报警。锅炉及锅炉房可能出现的故障及由计算机进行判断的方法为:

--水冷壁管或对流管爆管事故此时补水量迅速增加,炉膛内温度迅速下降,排烟温度下降,炉膛内温度迅速下降,排烟温度下降,炉膛内压力迅速由负压变为正压。

--水侧升温汽化事故此时锅炉热水出口温度迅速提高,接近达到或超过出口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

--锅炉内压力超压事故测出水侧压力突然升高,超过允许的工作压力;

--管网漏水严重测了水侧压力降低,补水量增大;

--锅炉内水系统循环不良测出总循环水量GF1减少很多,压差p3-p1或p4-p1加大;

--除污器堵塞测出总循环水量GF1减少,当阀门V1、V2全开时压差p3-p2、p4-p2仍偏小,说明压力传感器p2的测点至循环水泵入口间的除污器的堵塞。

--炉排故障测出的炉排运动速度与设定值有较大差别;

--引风机、鼓风机、水泵故障相应的主接触器跳闸,或所测出的空气压差或水循环流量与风机、水泵的设计状况有较大出入。

利用计算机根据上述规则及实测运行参数不断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及时发现上述事故或故障,并立即采取报警和停炉等相应的措施,从而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或故障转化为事故,提高运行管理的安全性。

5.2蒸汽-水和水-水换热站的监测与控制

对于利用大型集中锅炉房或热电厂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向小区供热的系统来说,换热站的作用就同上一节的供暖锅炉房一样,只是用热交换器代替了热水锅炉。

图5-3为蒸汽-水换热站的流程及相应的测控制元件。水侧与图5-2一样,控制泵5、6及阀V2根据p2的压力值补水和定压;启停泵1~4来调整循环水量;由t2,t3及流量测量装置F1来确定实际的供热量。与锅炉房不同的是增加了换热器、凝水泵的控制以及蒸汽的计量。

图5-3蒸汽-水换热站的测量与控制

蒸汽计量可以通过测量蒸汽温度t1、压力p3和流量F3实现,F3可以选取用涡街流量计测量,它测出的为体积流量,通过t1和p3由水蒸气性质表可查出相应状态下水蒸气的比体积ρ,从而由体积流量换算出质量流量。为了能由t和p查出比体积,要求水蒸气为过热蒸汽。为此将减压调节阀移至测量元件的前面,如图5-3中所示,这样即使输送来的蒸汽为饱和蒸汽,经调节阀等焓减压后,也可成为过热蒸汽。

实际上还可以通过测量凝水量来确定蒸汽流量。如果凝水箱中两个液位传感器L1、L2灵敏度较高,则可在L2输出无水信号后,停止凝水排水泵,当L2再次输出有水信号时,计算机开始计时,直到L1发出有水信号时,计时停止,同时启动凝水泵开始排水。从L2输出有水信号至L1开始输出有水信号间的流量可以用重量法准确标定出,从而即可通过DCU对这两个水位计的输出信号得到一段时间内的蒸汽平均质量流量,代替流量计F3,并获得更精确的测量。当然此处要求液位传感器L1、L2具有较高灵敏度。一般如浮球式等机械式液位传感器误差较大,而应采取如电容式等非直接接触的电子类液位传感器。

加热量由蒸汽侧调节阀V1控制。此时V1实际上是控制进入换热器的蒸汽压力,从而决定了冷凝温度,也就确定了传热量。为改善换热器的调节特性,可以根据要求的加热量或出口水温确定进入加热器的蒸汽压力的设定值。调整阀门V1使出口蒸汽压力p3达到这一设定值。与直接根据出口水温调整阀门的方式相比,这种串级调节的方式可获得更好的调节效果。

供水温度t3的设定值,循环泵的开启台数或要求的循环水量的确定,可以同上一节一样,根据前24h的外温平均值查算供热曲线得到要求的供热量,并算出要求的循环水量。供水温度的设定值t3,set可由调整后测出的循环水量G、要求的热量Q及实测回水温度t2确定:

t3,set=t2+Q/(cp·G)

随着供水温度t3的改变,t2也会缓慢变化,从而使要求的供水温度同时相应地改变,以保证供出的热量与要求的热量设定值一致。

对于一次网为热水的水-水换热站,原则上可以按照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如图5-4。取消二次供水侧的流量计F1,仅测量高温热水侧的流量F3,再通过即可和到二次侧的循环水量,一般高温水温差大,流量小,因此将流量计装在高温侧可降低成本。测量高温水侧供回水压力p3、p4可了解高温侧水网的压力分布状况,以指导高温侧水网的调节。

图5-4水-水换热站的测量与控制

调整电动阀门V1改变高温水进入换热器的流量,即可改变换热量。可以按照前述方法确定二次侧供水温设定值,由V1按此设定值进行调节。在实际工程中,高温水网侧的主要问题是水力失调,由于各支路通过干管彼此相连,一个热力站的调整往往会导致邻近热力站流量的变化。另外,高温水侧管网总的循环水量也很难与各换热站所要求的流量变化相匹配,于是往往造成外温降低时各换热站都将高温侧水阀V1开大,试图增大流量,结果距热源近的换热站流量得到满足,而距热源远的换热站流量反而减少,造成系统严重的区域失调。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全网的集中控制,由管理整个高温水网的中央控制管理计算机统一指定各热力站调节阀V1的阀位或流量,各换热站的DCU则仅是接收通过通讯网送来的关于调整阀门V1的命令,并按此命令进行相应的调整。高温水侧面管网的集中控制调节。将在一下节中详细介绍。

5.3小区热网的监测与调节

小区热网指供暖锅炉房或换热站至各供暖建筑间的管网的监测调节。小区热网的主要问题也是冷热不均,有些建筑或建筑某部分流量偏大,室内过热,而另一些建筑或建筑的另一部分却由于流量不足而偏冷。这样,计算机系统的中心任务就是掌握小区各建筑物的实际供暖状况,并帮助维护人员解决冷热不均问题。

测量各户室温是对供暖效果最直接的观测,但实际系统中尤其是对住宅来说,很难在各房间安装温度传感器。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测量回水温度,根据各支路回水温度的差别,就可以估计出各支路所负责建筑平均室温的差别。如果各支路回水温度调整到相同值,就意味着各支路所带散热器的平均温度彼此相同,因此可以认为室温也基本相同。一般住宅的回水温度测点可选在建筑热入口中的回水管上。对于大型建筑,可选在设备夹层中几个主要支路的回水干管上。

要解决冷热不均问题就需要对系统的流量分配进行调整,在各支路上都安装由计算机进行自动调节的电动调节阀成本会很高,同时一旦各支路流量调节均匀,在无局部的特殊变化时,系统应保持冷热均匀的状态,不需要经常调整。因此可以在各支路上安装手动调节阀,通过计算机监测和指导与人工手动调节相配合的方法实现小区供暖系统的调节和管理。为便于人工手动调节,希望各支路的调节阀有较准确的开度指示。目前国内推广建研院空调所等几个单位研究开发流量调配阀,有准确的阀位指示,阀位可锁定,并提供较准确的阀位-阻力特性曲线,采用这种阀门将更易于计算机指导下的人工调节。

根据上述讨论,计算机系统要测出各支路的回水温度,并将其统一送到供暖小区的中央管理计算机中进行显示、记录和分析。测出这些回水温度的方法有如下两种方式:

集中十余个回水温度测点设置1台DCU。此DCU仅需要温度测量输入通道。再通过专门铺设的局部网或通过调制解调器经过电话线与小区的中央管理联接。当这十几个温度相互距离较远时,温度传感器至DCU之间的电缆的铺设有时就有较大困难,温度信号的长线传输亦会有一些干扰等影响。这种方式仅在建筑物较集中、每一组联至一台DCU的测温点相距不太远时适用。

采用内部装有单片机的智能式温度传感器,可以连接通讯网通讯或通过调制解调器搭用电话线连至中央管理计算机。这样,可以在距测点最近的楼道墙壁上挂上一台带有调制解调器的温度变送器,通过一根电缆接至回水管上的温度传感器,再通过一根电缆搭接邻近电话线。目前这类设备每套价格可在1000~1500元人民币之间。如果每1000~3000m2建筑安装一个回水温度测点,则平均每m2供暖建筑投资在0.50~1元间。

小区的中央管理计算机采集到各点的回水温度后,可在屏幕上通过图形方式显示,使运行管理人员对当时的供热状况一目了然。还可根据各支路间回水温度的差别计算各支路阀门需要的调整量。对于一般的带有阀位指示的调节阀,这种分析只能采用某种基于经验的规则判断法,下面为其一例:

找出温度最高的10%支路的平均温度max,温度最低的10%支路和的平均温度min,全网平均回水温度。

若max-min<3℃,不需要再做调节。

若max->2℃,将温度最高的10%支路阀门都关小,与相比温度每高1℃关小3%5~%;

若max-<-2℃,将温度最低的10%支路阀门都开大,与相比温度每高1℃开大3%~5%;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计算机显示并打印出需要调节的支路及其调节量。运行管理人员根据计算机的输出结果到现场进行手动调节。在供暖初期每3天左右进行一次这种调节。一般经过6~8次即可使一个小区基本实现均匀供热。

采用流量调配阀时可以使调节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此时需要将现场各流量调配阀的实际开度、流量调配阀的开度-阻力特性性能曲线及小区管网的连接关系图输入中央管理计算机,有专门的算法可以根据调整阀门后回水温度的变化情况识别出管网的阻力特性及热用户的热力特性,从而可较准确地给出各流量调本阀需要调整的开度[4],每次调整后,调整人员需将实际上各调节阀的调整程度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进而计算了下一次需要的调整量,像这样一次高速可间隔2~5d。模拟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一般只要进行3~4次调节,即可使各支路的回水温度调整到相互间差值都在3℃以内,实现较好的均匀供热[8]。

目前,许多供热公司和有关管理部门开始提出装设热量计,以按照实际供热量收供暖费,各种采用单片计算机的热量计相应出台。这种热量计多是由一台转子式流量计和两台温度传感器配一台单片计算机构成。转子式流量计每流过一个单元流量即发出一个脉冲,由单片机测出此脉冲,得到流量,再乘以当时测出的供回水温差,即可行到相应的热量,由单片要对此热量值进行累计和其它统计分析就成为热量计。目前的单片机稍加扩充就可以具有通讯功能,通过调制解调器将它与电话线连接,就能实现热量计与小区供暖的中央管理机通讯。这样,不但各用户的用热量能够及时在中央管理机中反映,各用户的回水温度状况还能随时送到中央管理计算机中,从而可以对网的不平衡发问进行分析,给出热网的调节方案。这样,将热量计、通讯网与小区中央管理计算机三者结合,就可以全面实施小区热网的热量计量、统计与管理、运行调节分析三部分功能,较好地解决小区热网的运行、管理与调节。

5.4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网的计算机监控管理

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网可以分成两部分:热源至各热力站间的一次网,热力站至各用户建筑的二次网。后者的控制调节已在前几节讨论,本节讨论热源至各热力站间的一次网的监控管理。

一次网有蒸汽网和热水网两种形式,对于蒸汽网,各热力站为前面讨论过的蒸汽-热水换热站,一次网的管理主要是各热力站蒸汽用量的准确计量,这在前面也已讨论。下面主要研究热水网的监测控制调节。

若忽略热网本身的惯性,则系统各时刻和热力站换热量之和总是等于热源供出的总热量,此外各热力站一次网循环水量之和又总是等于热源循环泵的流量,不论是冷凝式、抽汽式还是背压式热电厂,其输出到热网的热量都不是完全由各热力站的调节决定,而是由热电厂本身的调节来决定,取决于进入蒸汽-水换热器的蒸汽量。由于热电厂控制调节输出热量时很难准确了解各热力站对热量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发电的要求,不能完全根据各热力站需要的热量调整,于是热源供出的热量就很难与各热力站实际需求的热量之和一致,这样,就导致控制调节上的一些矛盾。

为简单起见,假设热电厂向蒸汽-水加热器送入固定的蒸汽量Q0,如图5-5,若此热量大于各热力站需要的热量,则各热力站二次侧调节纷纷关小。以减小流量。由此使总流量相应减少,导致供回水温差加大。如果电厂维持蒸汽量Q0不变则各热力站调节阀的关小并不能使总热量减少,而只是根据网的特性及各热力站调节特性的不同,有的热力产流量减少的多,使得供热量有所减少;有的热力站流量减少的幅度小,则供热量反而电动阀加。同样,如果Q0小于各热力站需要的总热量时,各热力站的调节阀纷纷开大,使流量增加,由此导致供回水温差减小。热力站1,2可能由于热量增大的幅度大于水温降低的幅度,供热量的需求得以满足,但由于流量增大,泵的压力降低,干管压降又减小,导致3,4的资用压头大幅度下降,阀门开大后,流量也增加不多,甚至还要下降,这样,供热量反而减少。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各热力站对一次侧阀门的调节实际是对各热力站之间的热量分配比例的调节,而不是对热量的调节,如果各热力站都是这样独立地根据自己小区的供热需求进行调节,而热电厂又不做相应的配合,则整个热网不可能调整控制好。实际上热电厂也会进行一些相应的调节,例如发现t供升高时会减少蒸汽量,t供降低时会增加蒸汽量,但Q0总是不可能时刻与各热力站总的需求量一致,上述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图5-5热电厂与各热力站之间的平衡

因此,就不宜对各个热力站按照第5.1、5.2节中的讨论的,根据外温独立调节。既然各热力站一次侧阀门的调节只解决热量的分配比例,那么对它们的调节亦应该根据对热量的分配比例来调节。一种方式是如果认为供热量应与供热面积成正比,则测出每个热力站的瞬时供热量,根据各热力站的供热面积,计算每个热力站的单位面积q。对q偏大的热力站关小调节阀,对q偏小的则开大调节阀,这样不断修正,直至各热力站的q相同为止。再一种方式则是认为各散热器内的平均温度相同,房间的供热效果就相同。由于散热器的平均温度等于二次侧的供回水平均温度,因此可以各热力站二次侧供回水平均温度调整成一致目标,统一确定热力站二次侧供回水平均温度的设定值,根据此设定值与实测供回水平均温度确定开大或关小一次侧调节阀。按照这一思路,对各热力站的调节以达到热量的平均分配为目的,以实现均匀供热。热电厂再根据外温变化,统一对总的供热量进行调整,以保证供热效果并且不浪费热量。由于整个热网所供应的建筑物效果并不浪费热量。由于整个热网所供应的建筑物均处在同一外温下,因此,一旦系统调整均匀,对各热和站调节阀的调整很少,热源的总的供热以数随外温改变,各热力站的调节阀则不需要随外温而变化,只当小区二次系统发生一些变化时才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

要实现这种调节方式,就必须对全网各热力站的调节阀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调节。可以在每个热力站设一台DCU现场控制机,测量一、二次侧的水温、压力、流量及二次侧循环泵状态,并可控制一次侧电动调节阀。通过通讯网将各热力站连至中央管理计算机。由于热力站分布范围很大,通讯距离较过远,这时的通讯可通过调制解调器搭用电话线,也可以随着供热干管同时埋设通讯电缆,使用双绞线按照电流环方式通讯。中央管理机不断采集各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压力、流量,定期计算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压力、流量,定期计算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的设定值与和各热力站实测值的比较,直接命令各热力站DCU开大/关小电动调节阀。各热力站二次侧回水温度的变化是一惯性很大且缓慢的过程,因此应采有0.5~1h以上的时间步长进行调节,以防止振荡。

除对热网工况进行高速外,计算机控制系统还应为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做出贡献。当热力站采用直连的方式,不使用热交换器时,最常见的事故就是管道内超压导致散热器胀裂,DCU可直接监视用户的供回水管压力,发现超压立即关闭供水阀,起到保护作用。无论直连还是间连网,另一类严重的事故就是一次网漏水。严重的管道漏水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切断和修复,将严重影响供热系统和热电厂的运行。根据各热力站DCU监测的一次网供回水压力分布,还可以从其中的突然变化判断漏水事故及其位置,这对提高热网的安全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类系统压力分析与事故判断的工作应属于中央管理机的工作内容。

5.5参考文献

1温丽,锅炉供暖运行技术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陆耀庆主编,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李祚启,集中供热管理微机自控优化系统,建设电子论文选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江亿,集中供热网控制调节策略探讨,区域供热,1997,(2)。

5江亿,城市集中供热网的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区域供热,1995(5)。

6YiJiang,Faultdetectionanddiagnosisindistrictheatingsystem.Pan-pacificsymposiumonbuildingandurbanenvironmentalconditioninginAsia.Nagoya,Japan,1995,..

第6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1.1云计算档案管理更具有操作性

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硬件问题,其中管理设备上存在的问题加大了档案管理的难度,增加了工作量,另外档案管理人员的不重视更加导致档案管理受到严重影响。又因档案管理上缺乏一定的规章制度,难以更好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而在运用云计算管理后,工作量明显地减少,服务质量不断攀升,同时也便于档案管理人员的操作和管理,在人员分配管理中充分显示了档案管理高效率。

1.2云计算档案管理服务的主要任务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服务创新中的基础,把档案收好、管好、用好。企业的档案管理既有非保密性的也有保密性的,对于不同的档案可以通过不同的级别进行管理和创新。比如关于非保密性的档案,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的形式来运作,以达到方便群众的目的;而对于保密性档案,我们则需要按照管理级别和权限实现网络管理,或以银行系统的内部网管理模式存在,或以严格的加密形式存在,以防止机密档案泄密。

2.基于云计算档案管理服务的创新

2.1云计算档案管理的制度化

在对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档案管理的主要原则是进行制度化,随着档案室内部网络的建设,便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性,及时上传档案数据,让档案信息能够第一时间查阅到,为用户提高更优的服务。档案管理中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档案进行评估,健全档案管理各个方面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档案管理中的内容。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组建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人员中组织进行严格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培训,包括整个流程各个方面的培训,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作为档案管理者,一定要加快档案数据库的建设,以便有效的实现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2.2实现资源共享

在构建云计算档案管理服务后,管理者可以将档案信息储存到云计算中,通过自身优势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在对档案管理开展的过程中,要创新管理观。在实现资源共享的档案管理服务过程中,要根据人们生活中的需要进行调节,对部分的资源不足的现象进行补充,更大程度地让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共享,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享受到更加全面的服务,实现信息利用的最大化。

2.3确保信息储存的安全性

档案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重要的课题,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重点研究的目标。档案管理运用云计算管理方式,可以更好的将档案管理服务中的各个平台整合起来,让他们共同的发挥作用,更好的为企业提供业务访问和数据传输功能。它将用户数据传输到云端,保证数据的安全可以在多个服务器中打开的方式进行储存,可以随时获取想要的数据,保证档案管理服务同时更加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

2.4制定灵活的服务模式

基于云计算机的档案管理服务平台可以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应用,满足不同的需求,同时在制定相应的服务的时候,若感觉不满意可以随时进行退订。同时档案管理是一种管理和知识意识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不断的加强档案管理意识,主要就是建立档案管理人员要通过学习不断地实践巩固,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应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法律,了解档案的真实面貌。同时要熟练的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性,并在此时适当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待遇,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

2.5高层次智能的服务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想要得到用户的支持,就必须满足企业的各项需求,而云计算的档案管理平台具有这样的特色,使得用户操作起来更加容易,并且能够迅速快捷地搜索到需求的信息资源,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用户。除此之外,基于云计算的管理服务还能共享重要信息,将有效的信息展现在用户的眼前,让用户享受到高层次的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还需构建智能跟踪平台来加强这些服务内容,根据用户的喜好和习惯将所需要的信息推送给用户,充分的体现出服务的人性化,通过高层次智能的服务体现云计算的档案管理的优势,增加用户对云计算的档案管理的创新理念。

2.6针对性的服务

当今已处于计算机信息化社会,档案管理是社会信息的财富,对于档案室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档案信息的聚集的地方,通过信息的交流来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云计算的档案管理平台可以根据企业需要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对用户的需求和个性设置所需要的服务,加强读者自身的质量,以这样的形式更加的体现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而且多样化的服务使得云计算的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得到更高的提升。

3.结束语

第7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1.合理保障传媒集团企业战略实施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传媒集团企业将面临全新的风险和机遇,尤其是传媒产业结构、投融资体制和宏观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将出现巨大变革。企业要在这样剧烈的改革浪潮中,实施多种战略以提升自己的企业竞争力,对于预算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因此实施企业战略需要从全面预算管理入手,而预算也要以保障企业顺利实施发展战略为首要目的。否则企业的价值与竞争能力将难以得到提升。

2.是传媒集团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工具

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权利、义务都能够公开透明、以量化的形式分配至各责任单位,通过在集团决策层的层层合理授权,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清晰明了地体现在集团总预算中。因为企业的预算,除去是各下属单位决策者和集团党委所需要达到的行动目标外,也是需要各部门,部门全体员工共同完成的任务。集团企业将更加注重预算,在日常的经营中,预算应该涵盖所有的经济活动,应根据预算进行谨慎决策。运用全面预算管理,就能够使集团企业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也使得企业资金流动空间更大,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量化标准和依据,规范传媒集团的经营活动

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对预算表的绘制,是需要对集团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进行分析、对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对各项工作的具体安排进行检阅,最后整合出详尽的计划,并将其量化,填入集团信息化系统中,以此能够以公正的标注来测评各个责任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和具体的绩效。

二、运用中的问题

简要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解出现偏差,为预算而预算,预算流于形式,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数据分析,项目调整,控制考核,致使年头预算后,年中年尾过程中没有了跟进。其次是战略导向不清,全面预算管理效果打折。另外预算编制偏离实际,全员参与性不够。集团下达了目标任务后,下属各单位业务部门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市场环境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往往是财务部门在以往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简单地加减,造成预算指标过紧或松弛,误差较大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三、有效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1.正确认识全面预算管理,明确进行预算的目的

预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集团公司所订立的战略相匹配,确保财务方面无后顾之忧,支持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集团高层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就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全面预算管理。同时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之前应对本公司员工进行理念的强化,让他们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真正的目的,另外还要让每一位职工明确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经营活动而言是强硬的标尺,是最终工作业绩考核的标准,全体员工都要尽心尽责地参与到预算编制的工作中来,去努力地实现预算的目标,同时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过程中找到存在感,增强工作积极性。

2.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该构建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同时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相辅相成。因为集团企业作为多层级的法人架构,那么建立与之相关联和匹配的多层级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也是必然。最高层级为集团公司股东大会,那么其直接下属部门就应当是集团公司董事会及下属预算管理委员会,以这两者作为领导预算管理工作的决策者,负责结合集团企业拟定的发展战略,对预算工作进行动员和布置,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批准,同时对预算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核。下属的预算工作组则是负责集团企业的执行活动的领衔。再往下的各个责任中心是预算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另外除在集团总部外,在子公司和各参股公司也需要分别设置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并入整个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中,对本公司的预算方案进行编制和审核,并调整、执行该预算方案,同时对执行效果进行审核。通过如此层层向下的管理组织架构,集团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方面责任归属将更加清晰,效果也更加得到保障。

3.选择合理全面的预算管理编制方法,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效果

集团企业在运用全面预算管理时的起点就是预算的编制,而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也将由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决定,因此选择正确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方法至关重要。通常企业会采取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固定预算、概率预算或者滚动预算这些较为普遍的编制方法,它们各有千秋,孰优孰劣也无统一论断。集团企业应根据自己企业真实的经济活动情况,采取不同预算编制方法。像我们集团几年以来执行的是增量预算法,深刻感受到费用类,特别是业务招待费,办公费,会务费等,应该根据来年的具体情况预测,特别是国家出台了“八”项规定以后,不能在原有的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加减。为适应集团媒体融合,转型创新发展,集团相应的调整了预算的方法,来年的预算也将调整为零基预算法。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方法,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4.强化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控制与考核

总的来说预算并不能真正为企业带来效益,只有当企业员工成为整个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在执行过程中自觉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考核,才能用实际行动促使企业达到预算目标。而此时,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和考核就变得非常重要。量化考核标准,依据各个责任单位在执行过程中的成效实施绩效考核,就是为了预算方案中各个指标都能顺利达成。由于责任分摊,因此考核指标的设置应根据预算方案在集团公司各个层级分配的关键业绩目标,权责明确,确保每一个层级、每一个岗位工作范围和界限清晰,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一旦出了问题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负责人进行承担。同时,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被考核体制量化后,将与各责任单位的工资薪金、职位任免、升降直接挂钩,最终使员工与集团企业形成权责统一的责任共同体,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第8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1.1分散式机房管理模式

某些学校已经建设完成很长一段时间,因此计算机机房的建设相对而言比较分散。因此在管理上也是实行分散式的方式。若是要想将这些机房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其中就会牵涉到机房的重建、搬迁等一系列的问题,大大加大了管理成本。因此,这类学校依然沿用的分散管理的方式应当积极进行优化。

1.2数据管理模式分析

1.2.1集中式数据管理策略

在计算机机房的后台数据管理中最常用的就是集中式数据管理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将所有数据全都存放在同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中,从而能够实现在机房任何地方利用访问局域网的方式对机房进行管理与控制。

1.2.2分布式机房管理系统策略

相对于集中式数据管理模式,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机房都是分散的,因此在实行数据管理上就会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将分散的校内所有机房采用访问一台数据库服务器的方式,那么全校的数据都必须通过校园网传输,这样增加了网络信息流量,导致网速的降低及信息安全受到威胁。而且,当前学校的各个机房都各自构建了网络并同校园网相连,同时还具备各自的服务器。所以在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设计之初,为了减少资金的投入量及机房原有系统的原貌,故采用分布式管理的方式,将数据分散到各个机房,从而充分利用各个机房的自有服务器。

2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监控

2.1建设计算机机房备忘录的设计思想

实行规范化的管理是机房建设的根本,而不断进行设备的升级与更新则是机房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由于计算机机房的流动人员较多,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怎样进行机房管理。因此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房管理制度与办法,也就是机房备忘录。机房备忘录包含了机房以及机房设备的所有数据、参数、购买日期、文档等,其采用的是传统管理与信息数据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信息化管理通过异构数据融合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同时也可利用管理网站完成查询、维护等工作。而传统管理方式就是设立专门的文档存放室,将技术材料、文档、光盘等存放在里面。

2.2计算机运行状态的检测

2.2.1计算机运行状态检测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的运行状态检测是很重要的工作。掌握了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就能从中分析出整个机房的运行状态,并能掌握计算机内存、硬盘、CPU等硬件的使用情况。同时实现对计算机日志、网络、进程等进行分析。还能从中了解到各种软件对计算机的占用情况,为计算机硬件等的升级提供必要的参考。而要想得到真实的情况,只有在计算机正在使用时才能掌握。但是,如果是在计算机正在使用时就去检查其运行状态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管理人员的来回走动干扰了课堂教学;当学生离开计算机后,可能会造成运行状态的不准确性;若是在机房较多或分撒的情况下,这项工作就会更加复杂与麻烦。

2.2.2计算机运行状态检测的实现

为了实现对计算机运行状态的管理与了解,主要采用DNU系统对机房所有终端进行远程维护。这款维护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只需安装在本地计算机上,通过输入管理员账号与密码便能顺利完成对远程计算机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在运行DNU时,首先对整个局域网进行扫描,包括工作组、服务器、控制器及客户机等,当扫描完成后就会将结果显示在主窗口上,这时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就能够实现对局域网内的所有计算机进行远程管理与维护。不仅如此,DNU还可以实现对远程计算机各种信息的查看,如计算的硬件、软件的配置信息、系统的版本信息、显示适配器的信息、网络配置信息以及安装的修复补丁等。最终确保完成终端服务、资源共享管理、远程关机等操作。针对DNU的软件的特征,现阶段设计了机房管理系统中对计算机监控的两种方案。首先,对某台指定计算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便于进行管理与分析。换言之,就是要对任意一台计算机进行IP映射,接着用DNU将其映射的地址输入进去,从而实现对这台计算的实时监测,并对其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第二,采用远程连接的方式将各个计算的服务器连接起来,并在服务器终端安装DNU等监控软件,从而实现对局域网的自动扫描,完成对整个计算机的运行状态的检查。此外,也可以利用DNU将数据导出并进行统一的分析与保存。

3使用UML对系统进行建模

3.1UML概述

在对计算机机房进行管理时,现阶段应当使用一种统一的模型语言UML来进行系统的建模。其中UML就是一种标准化的图形建模语言,其主要被应用在软件的分析与设计中。UML的使用范围很广,不仅能够贯穿于软件的整个开发周期,还可以被用作数据建模、对象建模等建模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UML实际上已经演化成了一种可视化的建模语言标准,也逐渐在科技界、工业界等作为一种常用的、适用的、统一的图形建模语言。因此UML当先具备了从用户的视角出发,并以面向对象的方法对软件系统进行描述与建模的功能,从而完成对整个开发过程的描述,其中包括对需求的分析、实现及测试。此外,UML还可以创建多种结构模型,如静态结构或动态行为结构等,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及可扩展性,当然也就可以实现对多种多样系统进行建模。UML作为一种功能非常强大的图形建模语言,其是实现需求描述与建模分析的最理想工具。当然UML系统对大规模、复杂化、变化大的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并成为解决人员间交流与通信障碍的最有利工具。

3.2机房管理系统中的UML模型

在计算管理中可以将系统划分机房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资金管理模块以及信息统计查询模块四大模块。其中又可以将机房管理模块细分为服务器端及学生客户端两种。课程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实现上机课程的自动排列并将其显示出来,还支持教师的注册、登录及密码修改或课表输入等功能;而资金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便是要负责学生个人账号的充值与退款,还要实现对学生用户开户、挂失、账户等信息的查询或是上机日期的统计等工作;信息统计查询模块主要是通过对服务器的查询,完成对当前各机房设备使用情况或是课程安排信息的了解。此外学生还可以查询自己的上机时间统计及消费使用情况等,教师则可以对机房使用情况及总的课程安排情况进行查询了解。

4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4.1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兼具

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要同时具备兼容性与可扩展性,目的是为日后系统升级或扩充提供足够的空间。其中兼容性是指同时存在不同型号或者是不同品牌的计算机及兼容机;可扩展性指的则是计算机机房新设备的增加能够有效保证已有的设备投资。

4.2用户管理信息的规范化,统一信息数据格式

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系统必须要对用户的相关信息数据以及数据的格式进行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便捷、快速管理。

4.3操作要简单易懂,运行要全面自动化

为了便于机房管理人员对各种数据的分析、统计、查询,这就要求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必须能统计本机房的上机人次、收费情况,又能对学生的上机情况、基本信息、操作流程有记录。

5计算机机房管理系统的实现

5.1服务器端的实现

为了实现机房管理上的规范性及安全性,可以设计登录模块。其中登录模块上要现实出机房号,并在输入账户及密码后方能进入系统,进行操作。此外,计算机在运行时难免会发生故障,因此当发生故障时就要设计出一种能改变其状态的系统,从而便于管理。

5.2学生客户端的实现

机房内的所有计算机都安装了学生客户端,因此学生在上机时只要在这个客户端中输入证件号,并由管理员进行认证后方能完成上下机。当学生客户端检测到无人使用计算机时,便对计算机进行锁定或是关机处理。而学生的上机情况被客户端全部记录下来。这样便实现了对机房的统一管理。当然,学生客户端中也有能够随时更改密码的功能,这是为了防止他人盗用学生自身的证件信息。

6结语

第9篇:计算机管理论文范文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对高校图书馆的藏书管理模式、信息资源结构等具有深刻影响。目前,图书馆的管理流程主要如图1所示。高校通过对各种资源进行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促使高校图书馆有利于管理的同时,有助于满足读者的需求。由于性能的不同,图书馆互联网各组成构件各不相同。常见的图书馆互联网组成构件包括服务器、网卡、网络软件、网络互联设备、交换机工作或客户机以及后备电源等等。虽然图书馆互联网络的合成系统一致,但是其阅览室互联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图书馆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性能,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主要由电子阅览室子网、业务子网、远程查询系统构成。

通过业务子网,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业务管理和业务流程的管理。图书馆内的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有效的通过业务子网进行统计和控制。业务子网能够有效反映出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图书馆查询系统,学生可以查询图书在馆量、图书去向、以及学生个人借阅书籍等情况。查询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业务子网系统。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将学生的查询信息与业务子网相互连接,但是不利于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

2加强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有效措施

高校图书馆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管理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师生对图书馆的应用。但是,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挥给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为适应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管理能力,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工作水平。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管理。

2.1加强对网络硬件的管理

网络硬件是整个网络环境运行的基础。为提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应加强对网络硬件的管理。首先,建设中心机房室内的环境。中心机房主要是为了存放网络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计算机系统,该位置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核心,计算机系统和硬件设备对其存放的地方有一定的要求。为保证计算机系统运行的时间,应当将其放置在温度较为适宜的环境中。机房内的环境统一为恒温。恒温系统有利于计算机运行的效果。机房内的恒温一般为20摄氏度左右,且该环境的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对机房内的环境实行实时监测,以保证该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其次,建立中心机房的安全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关乎整个网络的运行。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前提就是机房的安全。机房的安全包括许多方面,对机房的维护需要从各方面着手。建立机房的安全系统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的进行。

2.2加强软件系统的维护管理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应用软件、计算机系统软件以及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对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中,应加强对网络系统中软件维护的管理。第一,应用软件。图书馆的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不仅让读者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源,还有利于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有助于管理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该系统的运行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将数据库的设计、操作方法、功能设计以及运行环境运用得更为便利,根据用户选择的需要将其加以利用。第二,计算机系统软件。高校图书馆对数据和系统的要求较高,管理员在平时工作中在掌握软件应用技术的前提下,要熟练应用各种软件系统,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在工作中具体体现出来,使系统发挥其最大性能。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应时刻保持防患于未然的心态,对系统进行全面检查。

2.3应用ILAS实时分布式的数据管理系统

高校根据图书馆数据的特点设立专门的数据库管理,以LDBMS为常见。在网络上可以根据服务系统同时访问多台服务器。专门的服务器只针对同一特点的数据库进行存取。LDBMS系统主要由多个分类数据库组成。各个系统的参数都具有其不同的作用。为在操作过程中方便管理员的管理工作,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应当将所有的数据库应用在一台服务器中。分布式的管理系统容易出现各种不同情况的问题。为避免各种不利现象的出现,应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首先,应对数据进行优化和备份。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其数据信息包含大量书目、流通信息以及读者信息。这些数据一旦丢失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管理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处理。对数据进行备份,即使在硬件出现故障或者是网络系统被侵袭时,也可以很快恢复该类数据。其次,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措施的制定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在网络环境中,使用网络转换技术,将私有的IP地址转换为共有的IP地址,可以抵御外部网络的攻击。IP地址对整个网络的安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应用ILAS实时分布式的系统时,隐藏局部网域,有助于整个网络的安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