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竞赛范文

设计竞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竞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竞赛

第1篇:设计竞赛范文

关键词:设计竞赛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相对于众多的本科艺术院校来说,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质量、教学经验都比较匮乏。突出表现在学生基本功较弱、理解能力差、知识面窄、创新意识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面向社会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的教育显得十分被动。如何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改变这一不利局面,需要从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着手,加强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挖掘学生创造力,促进职业教育艺术类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职业教育艺术类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实际设计水平的能力,直接可以反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遍体现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上。在学生的作业作品中,普遍存在着对设计缺乏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软件操作的过程,不够重视设计的思维过程,从而产生了各种不求甚解、盲目的抄袭,模仿。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二、广告设计竞赛对设计教学有着显著的作用

广告设计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国内各种极具影响力的广告设计大赛,在高校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大多数高校都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来组织和指导这些赛事。现在大学生广告大赛已经变成了推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竞赛不仅可以激发参赛者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给予我们教学改革的深刻思考。如果将这种思考融入教改实践中,那么竞赛所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

三、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活动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专业积极性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时间仅为三年,第一年又用于基础课的教学,这样的职业教育方式还是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应该把握新生入学情绪高涨、学习劲头足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的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设计项目。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班级体学习气氛的形成十分有效。配合教学进度的比赛更能促进学生理解吸收专业理论知识,快速总结和掌握设计规律。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容易使学生进入“实战”状态,激发其荣誉感、上进心,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专业热情和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十分重要,大多数实践活动都受到器材、环境、项目的多重制约,而设计竞赛可以很好的解决实践中的各类问题。每个设计项目(包括虚拟题目)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且不受器材环境太多的约束。

以竞赛主题作为任务课题;以竞赛活动中规定的作品要求作为布置的设计要求;以竞赛活动中规定的作品提交形式作为设计任务的完成形式。这样每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一次竞赛,便让学生经历一个接近实际设计任务的完整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此前学过的专业知识,从设计定位、设计创意、设计草图等诸多方面全面提高专业能力,积累设计实践经验。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拓学生专业视野

往往我们的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提供的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师的案例成为了标准答案,一旦没有了标准,学生立刻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态度,这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薄弱造成的。设计竞赛作品的要求是形式多样的,能从多角度诠释主题。可以促使学生不再依赖标准,自己寻找答案,图书馆、网络、书店等等都成为获取资料完成设计的来源。学生在寻找资料的同时,也会了解到许多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和设计形式。帮助学生开拓专业视野,设计竞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竞争意识

通过把学生分成小组的方式,帮助学生开展团队式的学习研究模式。布置设计课题,开展设计研究,十分有助于学生中形成团队精神。还可以就课题开展小型研讨会,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上的竞争打好基础。

四、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活动的作用

1、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广告设计竞赛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时下进行的各种广告大赛层出不穷,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大赛基本代表了行业的需求和标准,积极参与广告大赛有助于把握行业标准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定位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优化课程,淘汰一些在社会上不适用的课程,添置一些能紧跟时代步伐、更具专业特色的课程。广告大赛同时也是教学内容的标准,能及时帮助教师修订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专业素质。

2、完善培养创新能力的措施

a.建立专业的设计实验室及完善的教学设备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对教学环境和配套设施必然形成一定的要求。广告设计需要高品质的电脑和配套软件、良好的广告摄影器材、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图片资料。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研究,更好的激发和实施创意设计。

b.因材施教,鼓励创新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通过不同的培养方式灵活教学,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快速提高专业能力。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大胆尝试不同表现方法。

3、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利用广告设计竞赛的优势带动实践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既是现有理论的源头,又是未来实践的源泉。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来看,它比理论教学更为有效,因为创新首先必须基于实践,实验教学模块、课程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和设计竞赛在内的形式多样、课内外相结合、覆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在课程设计和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的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

从近期国内主办的各种针对大学生的大型设计比赛来看,国内的各大院校也非常重视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专业能力这条途径。无论是在设计种类和设计奖项方面均给予了很高的重视,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勇于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提高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极好途径。设计竞赛已越来越成为高校检验教学改革、学生综合素质的试金石,竞赛获奖证书已成了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材料。倡导竞争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强调教学与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同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设计竞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作品汇编2007年

第2篇:设计竞赛范文

1.1认识不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学生已成为高校、企业以及社会都关注的重点[9].因此我国各部门,社团、企业每年都举办大量的比赛,以此锻炼、培养和选拔人才.各种比赛层次参差不平,而独立学院对各类比赛没有具体规划,没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导致了电子设计大赛不被学生和教师重视.往往都是在接到比赛报名通知后,才开始组织部分尖子生进行集训,而电子设计大赛是一项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赛事,临时的集训,往往效果非常差,也不符合通过电子设计竞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获益的目的[8].

1.2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不足

独立学院是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9],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实验设备很大程度上任然依赖大校,没有一只属于本院的的高水平,教学实践丰富的师资队伍.本校的年轻专业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缺乏工程意识,对电子类学科的知识掌握任停留在传统的数字和模拟电路教学水平[10],导致的电赛集训期间教师还需要和参赛学生一起学习和练习,没办法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实验设备更是严重不足,很多学校所有的实验设备任然是“老三样”,示波器,万用表和信号源,而这些传统设备已远远不能满足电子设计竞赛的对电路系统的设计要求.

1.3激励不到位

电子设计大赛通常在每年的9月举行,其培训主要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进行,需要占用教师和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同时电子设计竞赛是以电子技术的应用设计为主的比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每年参赛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大三的学生,而大三的学生往课业压力比较大,寒暑假期间又面临考研复习的问题,无法做到学业,考研,比赛三种兼顾,导致很多优秀的学生因为考研和学业压力往往放弃比赛.另外担任电子设计竞赛培训课程的指导教师,因为科研压力,往往需要在寒暑假期间从事手头的科研项目,更何况完成电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所花的精力远比普通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大得多,但得到的认可和激励往往还不如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了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比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即使参加了竞赛指导工作也存在不好好干以及干不好的问题.

2赛前培训的思路与举措

2.1整合人才资源

打破身份限制,吸引已毕业并从事相关电子类产品研发的学生参与到电赛的培训中来,这些学生对培训工作有兴趣,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同时更了解参赛学生的情况;打破学科限制,吸引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参与培训,电子类专业的教师往往仅掌握自己专业学科的系统知识,因此吸引不同专业领域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参与竞赛的培训,接受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挑战,可以进一步推进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可以组织往届参加电赛并获奖的学生,利于课余时间和参赛学生一起分析历年电赛题目,分享心得经验,帮助参赛学生.

2.2项目带动培训

项目可以是教师已完成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已毕业学生承接的特定的工业产品.教师首先将项目细分成许多的具体任务,参加电赛培训的学生可以从中任意的选择一两项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同一个任务可以由多个学生选择,学生可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讨论确定最合理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加以实现,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商量的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2.3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

对参加电赛并顺利提交作品的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对培训期间的表现和竞赛的获奖情况加以评定,作为素质教育学分,代替实践环节的一些课程,像电子工艺实训和数字系统课程设计等;若参加电赛并获省级以上项目奖项的学生,除了可以申请学校的学术科技奖之外,还可以申请用其参赛作品按照毕业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加以修改作为毕业设计进行评定.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让更多的学生从竞赛中获益,带动电类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设立专项奖励机制制度或在现有奖项中单设名额,对于参加电赛培训的教师,可以按照竞赛的层次奖励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对于参加电赛培训,其指导的参赛队若获得省级以上项目奖励,另外奖励相应的工作量,同时在当年岗位评级时进行适当的倾斜,使得竞赛指导教师所做的工作能得到认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竞赛的工作,并将竞赛中所取得的成果引入教学,进一步提高电类学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结束语

第3篇:设计竞赛范文

关键词:低碳住宅;技术;竞赛;完善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11 national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 relevant content of reform on curriculum design. Discussion on several different ways of teaching design from the design. Based on the design of low carbon residential "found the problem and discuss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to explore a" to "low carbon" residential design course teaching feasibility road.

Keywords: low carbon residential; technology; perfect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在当今的高校建筑学教育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筑设计竞赛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真正切实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建筑设计竞赛这种机制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下面就如何结合建筑竞赛设计,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应用到住宅设计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讨论。

建筑设计竞赛的意义

为了唤起全社会对绿色建筑的注意,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引导在校大学生培养绿色建筑技术、生态模拟分析以及健康建筑理念,加强合作与交流将生态绿色理念整合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之上,特在全国建筑院校中发起绿色建筑课程设计及竞赛活动,使绿色建筑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专业必修课,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认识学习建筑节能的所必备的技术能力,培养低碳减排建筑设计思维理念,创新新型建筑节能;在竞赛过程中互相交流学习提高,将绿色建筑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从而将建筑行业推向绿色生态为主导的新阶段。

传统的建筑学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环节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填鸭式灌输,这种教育理念严重扼杀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本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意义建构中的主动性,因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育关注的焦点已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学习和知识的形成中。

实践操作案例分析

参加建筑设计竞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学生团队的协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更是促进高校教育与教学的改革。参与竞赛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通过实际竞赛的参与以及认知理论的学习,认识到

住宅建筑是城市生活的基本要素。如今,我们的生活根据不同的功能分为不同类型。住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应保留的综合功能、人们失去了传统的街区生活,带来的是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和人们对环境的不适应性。为解决此问题,我们设计理想的住宅综合设施,包括居住、工作、交往、休息和娱乐为一体的建筑组团,我们计划创造一个全新的生活模式,即:多样化、高效率、大密度的人文空间。最终竞赛设计成果如下图所示(图 1,图2)。

图1竞赛图纸(图片来源:自绘 )图2竞赛图纸(图片来源:自绘 )

现具体分析如下:

2.1建筑布局及环境设计

2.1.1建筑场地

本身人类就是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原始建造住宅的时候,也在自然界中构建出了一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空间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反过来对我们居住的住宅和我们自身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于“低碳”住宅来说,营造的外部环境则彰显得由为重要。积极正确恰当的建筑选址、朝向以及环境其它要素的处理能够为住宅本身的营造创造一个好的基础。不仅仅是人类,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选择居住地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同时又不得不考虑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人类对于建筑选址和选址后的一系列的处理更是一个综合而十分复杂的过程。

选择山地是基于对地形的充分理解,充分利用地形,节约土地。同时高度的利用太阳能和天然的高差,仿佛建筑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一般。(如图3所示) 图3基地环境(图片来源:自绘 )

2.1.2建筑朝向对节能的影响

由于基地位于冬冷夏热地区,良好的自然通风是影响建筑朝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ECOTECT日照分析软件对最佳日照方位作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段最佳日照方位为南偏东32.5度。通过节能在设计中的引用,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到设计并不是“天方夜谭”,是通过实际的数值和参数的概念。设计不知是注重外形和功能,同时能源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考虑因素之一。节能早就成为了建筑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和一个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提高的重要因素。

2.1.3 综水技术的利用

设计方案中合理处理建筑与水资源的关系,是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同时也是个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输水—净水—储水等一系列渠道积蓄、利用雨水,为绿化、景观水体、洗涤及地下水源提供雨水供给,以起到综合利用雨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目的,更加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图4所示)

图4设计水循环图解(图片来源:自绘 )

2.1.4光空间设计

第4篇:设计竞赛范文

设计竞赛工业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现有的一般本科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不容乐观。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同时,就业形势却异常严峻。笔者在对毕业生的访谈调查中,不时听到无奈的感叹:企业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作为没有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以苛求工作经验来降低用工培训成本,站在公司的角度尚能理解。但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如何提学研结合的平台,让学生能在一个拟定的商业环境中积累设计实践经验,是个棘手的难题。现有的教师培养途径是从高校到高校,师资低龄化严重,作为教师主体尚不能走出校园,用设计对接社会需求,又如何教会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作为学校,产学研孵化专注于大型项目,中小型规模的工业设计项目处于自生自灭的环境,缺乏激励和培育机制。不少制造型企业大多关注成本的压缩和营销商战的拼杀,未能调转船头迈向创新转型之路,投向一般本科高校的合作意向只能说是可遇不可求。在这种教育生态下,作为教师,抱怨是无益的,重要的是看到现实的危机,寻找人才培养的平台,即将设计竞赛有机融入教学系统的平台。

二、设计竞赛的平台效应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企业转型,走创新发展之路,文化产业也列入支柱型产业的规划,国内各类工业设计竞赛此起彼伏,国际性的设计竞赛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共享平台。设计竞赛根据其规模、性质大致可分为两类:公开设计竞赛、指名设计竞赛。公开设计竞赛参赛范围广、规模大,不设门槛限制,无论是在校师生还是企业法人、公司职员均可报名参赛,主办主体可以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协会,也有知名企业举办的行业性设计竞赛。前者有北京市科委举办的“红星奖”、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东莞市政府主办的“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其规模大、级别高、奖金丰厚,对于高校师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获得“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协会”(CUMULUS)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CIDA)的认证。后者像长虹、美的、华帝以及跨国企业NOKIA等,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和设计创新需求,在设计竞赛中寻找创新亮点和发掘设计人才。指名设计竞赛则大多以企业与一所或者指名几所高校联手打造。其参赛规模限于指名高校之内,但由于企业与所在高校联系互动紧密,往往以设计workshop等形式与教学课程紧密结合,设计目的指向性强,竞赛创新成果往往能达到企业的预期目的。

主办方在设计竞赛中获取了设计创意,在借助媒体传播竞赛信息过程中也对社会公众进行了设计普及教育;而作为设计竞赛的参与方主体——院校、教师和学生,也受益良多。院校通过参与主办层次高、竞争激烈的设计大赛,其的媒体传播效力强,积聚聚光灯效应,成为院校对外展现专业实力的最佳平台,以打造自身的专业教育品牌。院校在设计竞赛的互动交流中实现与企业的对接,企业认知院校设计能力,实现产学研项目的扩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设计竞赛,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团队化、互动性的设计教学体制得以实现;学生在投身设计竞赛中学会综合性的设计方法,更加主动认识自身设计的优势和短板。入围、获奖固然是对学生设计水平的肯定,对于参与其间的学生,即使没有入围获奖,也能通过对入围、获奖作品的学习借鉴看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设计竞赛这个平台上,院校、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设计竞赛驱动设计教学体制的改革

(一)课程纳入。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大三、大四学年开设弹性度高的设计课程,如设计竞赛专题、设计workshop等,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设计竞赛。这样学生参赛覆盖面广,参与热情高。在毕业设计选题上,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比赛周期合适的设计竞赛作为课题。

(二)竞赛成绩的认定机制。学生竞赛取得的成绩可根据赛事的规模和档次,将其纳入学生的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定等奖励机制中。

(三)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在指导设计竞赛过程中可探索综合性、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工作室制、导师制、团队制、精英教育制教学。根据教师的不同年龄,可组成老、中、青指导教师梯队,吸纳学生可不拘泥于年级的限制,而设计竞赛的要求日益提升,甚至可招收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参赛团队,形成竞争、合作的良好参赛氛围。

四、设计竞赛的不足与缺陷

虽然设计竞赛作为驱动工业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作用明显,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设计竞赛的局限性。国内不少设计竞赛在宣传、参赛、评奖上组织日臻完善,但往往使征集的设计创意方案束之高阁,设计创意到产业化的成果转化过程存在不足,这与设计教育最终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偏离,组成的专业评委若是局限于高校相关专家,其设计评价容易倾向于概念化设计,也造成学生作品中的投机现象丛生,学生精力多用在版面的设计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时,应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引导。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成果(编号:09C347);湖南工业大学教改资助项目(编号:2010D23)

参考文献:

[1]师宏,杨向东,刘方伟.对目前国内工业设计竞赛的思考[J].包装工程,2009(1):216—218.

[2]张海英.设计竞赛在设计教育中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0(4):196—197.

[3]倪静.设计竞赛之于设计教育的相互作用[J].文教资料,2006(34):62—63.

[4]魏坤.以专业竞赛促进艺术设计教学与实践刍议[J].艺术教育,2011(2):139—140.

第5篇:设计竞赛范文

1、忽视行业企业竞赛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竞赛,并出现白热化现象。众多高职院校对国家级或省级、市级举办的,具有官方性质职业技能比赛给与过多关注,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及实验设施,认为官方等级的荣誉称号分量重,有利于提升院校知名度,便于院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等一系列目的,这种带有功利性竞赛心态,严重违背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意义。因此降低行业企业竞赛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即使参与了业竞赛,认为获奖的荣誉分量轻,对院校没有实质性帮助,因此会在竞赛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降低支持力度,这种重视官方级竞赛,忽视行业企业竞赛的态度违背了高职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市场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这种缺乏企业行业竞赛技能型竞赛,会对校企合作产生诸多影响。

2、工业设计参赛的积极性低

院校学生在职业院校所有的学习科目、实训项目等都是为以后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发现自身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培训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的参赛人员并无明显增加,甚至导致有些竞赛项目因参赛人员少等缘故,无法组队。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企业工业设计技能竞赛的深刻认识,不了解竞赛对于自身的意义,导致大部分学生并不热衷于各个项目,缺少参赛积极性。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选拔职业技能强、职业技能扎实的优秀人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对工业设计竞赛不重视,抱着不端正的态度,不遵守比赛纪律,怕吃苦的态度,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乏。

二、参与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

1、健全技能竞赛制度

把学生从对荣誉的关注度转移到对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的重视。对于国家举办或省级举办的官方性竞赛以及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给与相应充足的支持,结合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理念、学院特色有选择性的参与职业技能经常赛。以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来说,其行业企业竞赛更有利于职业道路拓展,通过这种形式,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实际工作流程,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企业加快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步伐,许多官方性质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不仅仅局限在了国家、省市单位,现如今逐渐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承办。因此,进一步促进了参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竞赛的积极性。

2、营造了学院学习氛围

通过对自身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为以后在岗位的适应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这一层面来说,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教学理念的实现。

3、深化指导工业设计教师的专业性

许多企业岗位要求的技术能力,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都有体现,这需要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当下就业形势及要求所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全面了解竞赛项目、规则、注意事项等做好赛前准备,这既是对指导教师的考验,也是对学院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的考验,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面貌的形成。促进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为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给与高度认可和接纳。

4、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

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注重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融合的教学特色;在工业设计课程专业的选择方面,逐渐重视学科的应用型、岗位实用性;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三、结束语

第6篇:设计竞赛范文

1.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特点

合理选择学科竞赛目前,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训、课程设计、快题设计、专业考察、毕业设计几大模块组成。实训类实践来自“理论+实训”授课模式的专业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因此不太适合对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竞赛。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教学安排提前找好合适的设计竞赛资源。企事业单位主办的设计竞赛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之一,这类竞赛属于典型的商业设计行为,主题明确,对实用性要求较高,非常适合常规的课程教学。如标志设计课程的实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选择在时间和课程上较为同步的企业标志征集作为课程作业。课程设计、快题设计、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突出对学生的创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其中,毕业设计的周期较长,通常在12周以上,课程设计和快题设计是集中式短期教学,通常为2到4个教学周,且上课时间安排的自由度较大,适合参赛周期长、综合能力要求高的学科竞赛,如,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以及一些国际性赛事等。这类竞赛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较多。将这类学科竞赛与课程设计、快题设计有机融合,能更好地达到赛训结合的目的。

2.将周期制课程设计改为学期制课程设计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国际级学科竞赛参赛周期长,从赛事信息到赛事结束有的长达几个月,周期制的课程只有几周,有的课程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上难以协调。另一方面,优秀的设计作品从创意构思到最后的制作完成,确实也需要付出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心血,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和沉淀。因此,打破以往的集中周期式的课程设计,采用学期任务制的教学模式,以学科竞赛的设计主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项目来源,学生和教师可以预约时间见面交流;以工作室和实验室为依托,便于教师进行跟踪式的辅导,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学期制的课程设计在前期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一周见一次,甚至两周见一次,让学生做好资料查阅和市场调研工作,到后期其他课程快结束的时候,采用较为集中的指导和交流。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充分实践和深入开展课程设计,并可根据教学进度循序渐进地完成课程设计各阶段的内容。

3.以学科竞赛深化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由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设计项目的资源有限,毕业设计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机会较少,通常以学生自拟的模拟项目居多,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前瞻性和创新性。这时教师往往成为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的主体,但是“很多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项目设计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最终毕业设计作品没有达到应有的设计水平和高度。而赛事级别较高的学科竞赛的选题和评审标准极具学科前沿性,充满人文关怀。如,靳埭强设计奖全球华人设计大赛近几年的参赛主题“水”“相生”“闲”等。再如,由世界包装组织(WPO)为世界各地的高校致力于包装设计及研究的在校学生设立的“世界学生之星”包装设计奖,是该设计领域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奖项,其评选标准主要参照以下六个方面:创新程度,销售外观效果及平面设计,包装适用性,环保性,易于加工制造,整体印象。指导教师可以将这些比赛的要求、评审标准以及历届的获奖作品作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指导参考和依据,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避免选题水平不高、研究意义不大的问题。

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与市场的接轨,以校企合作推动实践教学。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甚至流于形式的状态,一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足。然而诸多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很多都是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如,获得2015年德国iF设计大奖的AppleWatch智能手表、锤子手机等。一些企业对设计重要性的忽略使得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设计学科领域的设计竞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以此推动校企合作的力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1.优选合作企业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

可以多层次、多维度进行,从课程设计延伸到毕业设计,从课堂教学延伸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尤其是不少级别较高的学科竞赛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是完成的或投入生产的实际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无疑是最好的平台。一方面,校企合作教学能够在技术和工艺上提出专业意见,有利于设计作品的制作与实现。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进行得顺利,一旦企业有了好的设计项目资源,指导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团队参与设计过程,并将设计项目成果直接投稿参加学科竞赛。因此,校企双方需要就研究领域、价值追求、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学校要选择合适的有实力的企业合作,企业也要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是校企合作的前提。

2.完善合作机制和保障

第7篇:设计竞赛范文

据笔者统计,国内共有248所院校招收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其中41所为211、985高校,36所为独立学院,地方院校占83%。与“211”“985”高校一流人才培养机构相比,地方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水准、教学环境、资金设备、校企合作等方面处于劣势,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工业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地方院校的教师往往是从学校到学校,低龄化严重,作为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尚有待于提高,遑论如何教会学生所需之工作经验和技能;二是实践平台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贴近生产的设计环境,教学不接地气,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关键所在;三是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实践环节弱、实践能力不足是就业的主要瓶颈。虽然有以上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地方院校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有一些有利的条件:一是更为重视本科生培养。地方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主,对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更为重视,动机更为强烈。二是制度更为灵活。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往往采用重点建设的方法,因此在制度上、政策上、管理上都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弹性空间,以学科竞赛为例,地方院校为了获得好成绩,往往更愿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激励政策更加有利。三是学生的动机更加强烈。因为学校名气和实力较弱,学生更愿意参加实践项目,对于实践的兴趣更为浓烈。因此,利用上述有利条件,地方院校应努力探索合适的路径,扬长避短,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工业设计人才。

2工业设计专业竞赛特点

与其他专业相比,工业设计专业相关的竞赛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数量众多。仅2014年3月~2015年6月间组织的赛事就达到73项,且大部分赛事对参赛资格不加限制,因此大量地方院校学生有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二是层次多。既有红点、IF、IDEA等国际知名赛事,也有“芙蓉杯”“东莞杯”等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举办的赛事,还有企业举办的竞赛,为地方院校参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便于地方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走特色发展之路。三是参赛成本低,报名费用很低。一般的设计竞赛主要以电脑完成、网上提交为主,即便设计样品,所需的材料成本亦在可控范围内。四是评价更为客观。工业设计竞赛涉及众多的参赛人员、评委以及专家,并且有社会舆论监督,相对更加客观公正。五是奖金丰厚。以2014年第五届“和丰奖”工业设计大赛为例,该赛事设金奖3名(5万元/个)、银奖20名(2万元/个)、优秀奖100名(1000元/个),加上学校配套奖励,奖金相当可观;六是与就业息息相关。设计竞赛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模拟或者执行企业实际的设计需求和设计任务,例如2014第四届“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与前几届相比就做出了很大的变化和创新,采用企业发题的形式,充分引入企业参与,同时,许多赛事其目的就是为企业选拔人才、储备人才,因此为地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与企业对接的平台。七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与获奖作品比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彼此的差距,理解实际设计要求的标准和内涵,同时也拓宽了思路、积累了项目经验。设计竞赛强调创新和实践,在对大学生提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训练。与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模式相比,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设计竞赛,可以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从产品市场战略分析、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设计概念、设计研究和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制造的全过程[3,4]。同时也学习到如何在指定题目和要求的约束条件下完成自己的设计。可以说竞赛是学习的过程,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测试,也是真枪实弹的实践,更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

3基于学科竞赛的地方院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成效

湖南科技大学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是一所典型的省属地方高校。工业设计系源于原湘潭工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工业设计专业于2000年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2004年顺利通过新专业评估。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与“985”“211”以及工业设计学科实力雄厚的院校相比,我校工业设计专业还存在学科实力较弱、科研平台及科研项目不足、教师科研水平有限等问题。但是,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根据地域局限及师资、设备配置等现实情况,工业设计专业逐渐探索出“一条主线(学科竞赛)、两个体系、三个平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条主线指的是以学科竞赛为引领,积极调整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工业设计系多次组织校内外专业研讨,统一思想,提出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应以“竞赛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之一,并细化了“竞赛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将上述理念应用于新培养方案。例如,增开了设计竞赛与设计实践的课程设计;以学科竞赛为主线,对师资、设备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集聚优势,为学生参与竞赛提供强大的支持。两个体系指的是依据新培养方案,制定了相应的培养大纲,培养大纲进一步突出强化培养学生的竞赛实践能力,并据此制定了基于学科竞赛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学科竞赛,通过开设新课,增加工学、美学、经济学等新内容,建立“理论课程—设计大赛”二者之间的对接,把大赛有规划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学方式上,则引入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新方法,更加贴近竞赛实战;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则实现与设计竞赛的有效对接。

三个平台指的是搭建学科竞赛管理平台、学科竞赛交流平台、学科竞赛拓展平台。学院成立了含主管教学副院长、工业设计系主任、学工办、教务办以及学生科协等在内的工业设计专业竞赛委员会,从资金、人员、政策等方面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服务,为竞赛的顺利展开搭建了有效的管理服务平台。要想获得好的竞赛成绩提高人才质量,需要不断学习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了解行业特征及企业需求,同时指导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因此学院采取以下措施搭建交流平台:一是每年有计划、有目的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举办讲座、学术报告;二是积极支持教师和部分优秀学生参加国内外工业设计专业教研及学科竞赛方面的会议,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三是有计划地派出教师进修培训,积极提升专业素质。同时,以学科竞赛为带动,拓展平台:一是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并且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积极向教师的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靠拢;二是以湖南省中小型机电产品工业设计中心为依托,将竞赛与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使用和服务等任务结合在一起;三是以大学生科技项目为载体,积极与学科竞赛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等项目,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品格。建立“班主任-专业老师-辅导员-竞赛指导教师”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选拔具有丰富竞赛指导经验的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通过言传身教,将专业学习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其次,专业老师在理论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方面,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竞赛实践能力,甚至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同时,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协助学生组成不同的设计团队,并为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并选拔优秀本科生参与学科竞赛。除此之外,可以提前一年落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根据相关竞赛活动,制定合适的毕业设计任务,从而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方向、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实施上述措施之后,我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湖南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0多项;在湖南省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多项;在“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3项,优秀奖多项;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优秀毕业设计展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优秀作品奖多项;每年有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并获得各种奖励30余项。

4结语

第8篇:设计竞赛范文

1训练组织工作内容

1.1教师资源

电子设计竞赛的赛前训练组织工作具有时间跨度长、工作强度大的特点,从宣传、选拔到最后参赛、总结,时间长达1年半,参赛学生有上百人,训练工作的强度远大于日常教学工作强度。根据上述特点,必须为电子设计竞赛的训练配备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以及相关人力资源。只有专职的教师团队才能有充足精力投身到训练工作中,因而必须保持专职教师团队的相对稳定,才能在电子设计竞赛的训练组织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积淀出有特色的训练思路与体系,从而为取得良好训练效果和竞赛成绩提供重要保证。此外,在训练过程中可以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做讲座,遇到疑难问题可请学校各领域的骨干教师进行指导。

1.2训练经费

在电子设计竞赛的训练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器件,每更换一次试验方案都要消耗一定经费,因而必须保证充足的经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手进行尝试,学到更多经验,从而体验更好的训练过程,获得最佳训练效果。

1.3后勤保障

由于电子设计竞赛的训练持续时间很长,对实验室的要求不同于学生进行实验的普通实验室,所以应有专门训练基地作为依托,该基地应随时向参与训练的学生开放。由于电子设计竞赛试题与实际生产和科研密切相关,其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训练基地能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测试仪器和开发设备。此外,在训练过程中会涉及到学生食宿安排、供水供电等事务,上述过程都需要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作基础。

2训练体系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体系主要包括基础训练阶段、提高阶段和赛前冲刺阶段,上述阶段各有其工作要点,具体内容如下。

2.1基础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训练开始时,可以让学生先认识各种元器件和练习焊接技术,然后要求学生做一个数字钟或安装一台中波收音机等。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运放的原理以及有运放组成的放大器、跟随器、移相器和有源滤波器等,并给出完整的电路和参数,让学生照图组装和调试。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及时验收并多加鼓励和表扬。

2.2提高阶段

指导教师可以对该阶段进行如下安排,即首先介绍单片机原理,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16×1LCD显示和4个按键),设计时间为3周。在学生完成该设计后,可以在单片机最小系统中加上A/D、D/A和RAM,可以完成一个语音采集和回放系统,其功能类似于复读机。在最小系统最初设计阶段,软件采用汇编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单片机的结构及其工作状况,这对学生认识单片机有很大帮助,在此基础上再采用C51编写程序。在电子设计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硬件描述语言。在学生掌握了单片机技术后要及时引入VerilogHDL语言,让学生利用该语言练习做DDS信号发生器。在设计过程中可用CPLD(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或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做相位累加器,具体应用VerilogHDL语言、QuartusⅡ以及可编程器件,最后以DAC作数模转换。训练提高阶段主要以历年竞赛试题作为训练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进行方案的选择和器件的选择。当遇到难题时,可以参考历届参赛优秀作品,找出差距在哪里,哪些方面有待提高,通过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竞赛水平。

2.3赛前冲刺阶段

在该阶段应主要做好如下工作:①将各种单元电路做精做细,比如小信号放大器、AGC(AutomaticGeneration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锁相环、谐振功率放大器、整形电路、鉴相器等,能够实现功能化和模块化。②熟悉各类算法,比如控制算法、软件滤波等。此外,应加强平时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在该阶段以系统项目为训练手法,但所做系统项目类的题目不应局限于往届的竞赛试题,要让学生自己出题来进行训练,学会解决未曾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意识。此外,在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制定一个完整竞赛的训练计划,具体包括训练的内容和时间。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训练计划要留有余地。训练内容的顺序非常重要,要有连贯性和科学性。②要求学生平时做好训练笔记,包括使用的器件、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测试记录、设计的电路图等。③要求学生制作一张训练流程表,每做完一项后进行注明,避免遗漏。

第9篇:设计竞赛范文

1.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1高职学生欠缺基础知识,缺乏创新原动力

由于我国教育观念等原因,在高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本科录取后剩余的学生,一方面,这些学生在高中时就被戴上了“差生”的帽子,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比较严重,不敢去创新、尝试,生怕在大学阶段再次被扣上“差生”的帽子。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高中就读时已无心学业,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即使在高职就读期间有创新的想法,也感觉到力不从心。

1.2传统的高职课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1”办学模式,即在高职教育的三年时间内,其中两年在大学内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由于在校学习的时间较少,为了将课程内容全面传授给学生,高职课堂“满堂灌”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独立思考。自从高职教育2006-16号文件提出: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为“理论知识够用,注重技能培养”后,“满堂灌”的现象有所改观,许多高职院校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删减部分不用或者少用的理论知识,根据高职院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设置了较多的教学项目,学生在完成具体的教学项目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技能水平。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迅速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学到较多的东西,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无法完成任务,为了应付考评体系,满足课程合格标准,他们只能选择抄袭,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又变成了高职阶段乃至实习阶段的“差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成为当今部分高校教育的败笔。

2.结构设计竞赛对土建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浙江大学结构设计竞赛校赛发展而来,并于2005年在浙江大学举行了全国第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还邀请了美国的田纳西大学、日本的名城大学以及台湾大学的学生参加。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每年都组织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动手能力。

2.1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起点低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赛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工程实际,比如桥梁模型、塔吊模型、支模架模型等等,学生只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即可报名参赛,在竞赛准备过程中,竞赛试题不限制结构体系,任由学生想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制作模型并进行加载试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科学合理,对于不够合理的地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询问相关专家与指导教师,探索出合理的结构体系。

2.2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加载设备简单

浙江省的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11届,回首这十一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模型制作材料都是牛皮纸、白卡纸、PVC包装纸、木材等主要材料,模型制作材料都是一些方便购买,价格实惠的大众材料,便于参赛学生选购,在加载设备方面,只要不需要得到非常精确的加载曲线数据,简易的加载装置非常容易制作,而且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经费,给绝大部分高校提供了方便,能够让更多的高校参与到此项赛事中来,让更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结构设计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3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从结构方案的选取、模型制作材料的挑选、结构构件的加工制作、模型结构的拼装、加载试验与叙述答辩,任何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与刺激,而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这样的刺激与挑战,对于平淡的理论课堂则表现为心不在焉。因此,对于参赛者而言,他们对整个竞赛过程都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参与竞赛中享受着竞赛全过程。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竞赛有了兴趣,就没有办不好的竞赛,更不用担心学生在竞赛中不去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了。

3.高职院校应如何利用好结构设计竞赛

由于结构设计竞赛起源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理论水平还是有一定要求,在完成模型计算书方面,许多本科院校均采用了SAP2000、MIDAS Civil等有限元软件进行模型计算,尽管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逐年降低理论计算的分值,并且提倡运用手算计算模型。即便是手算,绝大部分高职学生都无法自行完成相关计算,因为土建类高职院校很少开始结构力学课程,学生无法解决超静定问题。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在命题时分本科组和专科组,本科组侧重理论研究,与设计院相关人员的工作挂钩;而专科组则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摒除复杂的理论计算。在选题背景方面,也应根据土建类高职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为对象,选择一些实用性强的项目,比如脚手架、塔吊等,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在大学校园内就已经系统掌握了施工一线辅助施工设备的力学性能、搭设工艺及使用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与执业。

另外,在课程整合与改革方面,既然绝大部分学生对竞赛如此感兴趣,为何我们的课程考试还要用标准答案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否可以把部分课程项目整合为类似于结构设计竞赛试题,引导学生把参与竞赛的激情用于课程学习,已达到全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比如《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施工》课程,可以设计为如下几个竞赛项目:脚手架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支模架的设计与制作、塔吊的设计与制作等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有将近一半的学时是老师辅导学生参与竞赛,另外一半再讲一些施工工艺方面的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4.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培养创兴型人才的关键在于教育创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当今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余自若,江辉等.土木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结构设计竞赛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1,(6):110-113.

[2]周臻,童小东等.依托结构竞赛构建开放式创新研学平台[J].高等建筑教育2011,(6):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