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端午节画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端午节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在众多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划龙舟习俗了。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市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故事发生在近一个世纪以前。
在有六朝故都之称的石头城南京,一年一度,端午节到来的时候,秦淮河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
茅以升9岁那年,端午节的前一天,他跟几位同学相约,一起去看那每看一次都会让他们激动不已的的龙舟比赛。可是当天晚上,茅以升突然闹起肚子来了,腹痛不已,直到进入下半夜,病情才渐渐好转。第二天,按茅以升自己的意思,龙舟还是要去看的,但母亲实在不放心,硬逼着他留在了家里。
茅以升人在家中,心却早已飞到了秦淮河上。好不容易捱到了夕阳西下的黄昏,小伙伴们来了。他们去之前答应过,要把赛事原原本本地讲给茅以升听的,可是,从他们的脚步声中,从他们的脸上,茅以升没有感觉到任何与快乐有关的东西,一点都没有。那是一张张哭丧着的小脸,和承载着重重心事的脚步声。
“出事了,秦淮河上出事了!”
是的,那是那一年里南京城中发生的最大的事情之一,一件乐极生悲的大事。就在那次万众瞩目的龙舟赛事中,由于观众远远多于往年,历来被当作看台之一的文德桥实在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观众,突然之间竟轰隆隆地一下子坍塌下来。好多好多的人就这样跌落在河里,有些人下去了就没有再上来……
母亲有些后怕:要是儿子去了,他可能也会挤上那座文德桥,可能也会掉进河里,甚至可能……但关在家里、躺在床上的茅以升却并不这样想,他为发生在咫尺之间的这惊天动地的祸事震惊了!
小伙伴们陆续离去,茅以升渐渐冷静下来,他开始接二连三地,给自己,也给大人们提出了问题:
桥怎么会突然坍塌?那是因为桥不牢固;
桥为什么会不牢固?原因一定很多,造桥的材料,造桥的技术,造桥的人……
要是桥造得牢固,就不会发生那场惨祸了吧?
长大了,我要是能造一座不会坍塌的大桥该有多好啊!
童稚热情,被祖父引导成为毕生动力
有了这个梦想,茅以升一下子对造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出行在外,只要是看到了哪里有桥,他就会停下脚步,左右上下、仔仔细细地反复琢磨打量,非要把它们的优劣长短分析个水落石出。甚至平时读书看画报,只要是有桥的诗句、桥的画面,他都会饶有兴趣地把它们收集起来。桥,成了茅以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儿童的兴趣毕竟只是兴趣,要是没有及时有效的扶持引导,多数会事过境迁、稍纵即逝。所以,茅以升这种童稚的兴趣能够成为他毕生事业的动力,不能不提到他的祖父,一位水利专家。
兴修水利,管治江河,确确实实都离不开桥。看着心爱的孙子对桥梁的兴趣一天比一天浓厚,这位细心的老人感到由衷的高兴。他知道,对这棵向往知识、向往美好的小苗,作为长者,自己能够做也必须做的,就是悉心的呵护,悉心的培养,悉心的引导。
茅以升10岁那年,祖父把他叫到自己身边,意味深长地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传说东海之滨,有一座神山,神山上住着一位神仙爷爷,他的手里有一枝很大很大的神笔。他用这枝神笔,画出了天上飞的鸟,画出了水里游的鱼,画出了高楼万丈平地起,画出了大桥如虹南北架……
茅以升双手托着下巴,听得如痴如醉,完全入了神。
“太好了,这枝神笔真奇妙。爷爷,我要有这样的一枝神笔,就可以造好多好多桥了!”
爷爷笑了。他似乎早就猜到孙子会这么想。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想得到这枝神笔,但是,要得到这枝神笔,首先要记住两个字。”
“哪两个字?”
祖父意味深长地朝茅以升望了一眼,慢慢地走到笔架前,取下一枝如椽巨笔,铺纸挥毫,写下了遒劲有力的两个大字:
“奋斗”。
他回过头来,凝视着孙子。
“你懂了吗?”
“我懂了,只要肯奋斗,就能得到神笔,就能造出世界上最美的大桥!”
他选择从训练记忆力开始自己的奋斗。那个暑假,人们经常能够在秦淮河边、玄武湖畔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那就是茅以升。每天他总是一早就来到河边,对着晨曦和薄雾朗声背诵诗文,或者打开在祖父的书架上找到的那本记载圆周率的书籍大声背诵――目的就是锻炼自己的记忆力,让大脑做体操。
奋斗是有成效的。那一次祖父在桌上恭录《阿房宫赋》,他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等到祖父录完,他居然一字不差地将这篇文情并茂的千古佳篇朗朗背诵下来!至于圆周率,没用多久他就能背出小数点后面的100位数字了。后来在学校的新年联欢晚会上,茅以升还为全校师生作了成功的表演呢!
年龄最小,奋斗的脚步走得最快
15岁那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为这所学校建校以来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作为一个少年成才的学生,自然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在开学典礼那天,校长特意在大会上向所有的来宾和师生介绍了茅以升。
面对不断涌现的赞美,茅以升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静。他暗暗警戒自己,年龄小读大学本身并不值得过多赞扬,关键是要学出好成绩,在全校考“状元”。“奋斗”二字,他一直牢记在心头,年年如一日,刻苦学不已。在校5年,他仅学习笔记就记下了厚厚的900多万字!
5年以后,也就是1916年夏天,茅以升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同年秋,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官费赴美国留学的名额。1917年,茅以升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19年再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同年,茅以升学成归国了。他先后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程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大学教授兼校长。1933年,茅以升任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担纲建造钱塘江大桥。他小试牛刀,成功地采用“射水法”、“沉香法”和“浮运法”,仅用2年半的时间,就建成中国自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上初中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一路上只要有可以看看的画,我都要走过去看看。
中市口街东有一个画画的,叫张长之,年纪不大,才二十多岁,是个小胖子。小胖子很聪明。他没有学过画,他画画是看会的。画册、画报、裱画店里挂着的画,他看了一会就能默记在心。背临出来,大致不差。他的画不中不西,用色很鲜明,所以有人愿意买。他什么都画。人物、花卉、翎毛、草虫都画。只是不画山水。他不只是临摹,有时也“创作”。有一次他画了一个斗方,画一棵芭蕉,一只五彩大公鸡,挂在他的画室里(他的画室是敞开的)。这张画只能自己画着玩玩,买是不会有人买的,谁家会在家里挂一张“图”?
他擅长的画体叫作“断简残篇”。一条旧碑帖的拓片(多半是汉隶或魏碑)、半张烧糊一角的宋版书的残页、一个裂了缝的扇面、一方端匋斋的印谱……七拼八凑,构成一个画面。画法近似“颖拓”,但是颖拓一般不画这种破破烂烂的东西。他画得很逼真,乍看像是剪贴在纸上的。这种画好像很“雅”,而且这种画只有他画,所以有人买。
这个家伙写信不贴邮票,信封上的邮票是他自己画的。
有一阵子,他每天骑了一匹大马在城里兜一圈,呱嗒呱嗒,神气得很。这马是一个营长的。城里只要驻兵,他很快就和军官混得很熟。办法很简单,每人送一套春宫。
一九四七年,我在上海先施公司二楼卖字画的陈列室看到四条“断简残篇”,一看署名,正是“张长之”!这家伙混得能到上海来卖画,真不简单。
北门里街东有一个专门画像的画工,此人名叫管又萍。走进他的画室,左边墙上挂着一幅非常醒目的朱元璋八分脸的半身画,高四尺,装在镜框里。朱洪武紫棠色脸,额头、颧骨、下巴,都很突出。这种面相,叫作“五岳朝天”。双眼奕奕,威风内敛,很像一个开国之君。朱皇帝头戴纱帽,着圆领团花织金大红龙袍。这张画不但皮肤、皱纹、眼神画得很“真”,纱帽、织金团龙,都画得极其工致。这张画大概是画工平生得意之作,他在画的一角用掺糅篆隶笔意的草书写了自己的名字:管又萍。若干年后,我才体会到管又萍的署名后面所挹注的画工的辛酸。画像的画工是从来不署名的。
若干年后,我才认识到管又萍是一个优秀的肖像画家,并认识到中国的肖像画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肖像画理论和技法。
我的二伯父和我的生母的像都是管又萍画的。二伯父端坐在椅子上,穿着却是明朝的服装,头戴方巾,身著湖蓝色的斜领道袍。这可能是尊重二伯父的遗志,他是反满的。我没有见过二伯父,但是据说是画得很像的。我母亲去世时我才三岁,记不得她的样子,但我相信也是画得很像的,因为画得像我的姐姐,家里人说我姐姐长得很像我母亲。画工画像并不参照照片,是死人断气后,在床前直接勾描的。
然后还得起一个初稿。初稿只画出颜面,画在熟宣纸上,上面蒙了一张单宣,剪出一个椭圆形的洞,像主的面形从椭圆形的洞里露出。要请亲人家属来审查,提意见,胖了,瘦了,颧骨太高,眉毛离得远了……管又萍按照这些意见,修改之后,再请亲属看过,如无意见,即可完稿。然后再画衣服。
画像是要讲价的,讲的不是工钱,而是用多少朱砂,多少石绿,贴多少金箔。
为了给我的二伯母画像,管又萍到我家里和我的父亲谈了几次,所以我知道这些手续。
管又萍的“生意”是很好的,因为他画人很像,全县第一。
这是一个谦恭谨慎的人,说话小声,走路低头。
出北门,有一家卖画的。因为要下一个坡,而且这家的门总是关着,我没有进去看过。这家的特点是每年端午节前在门前柳树上拉两根绳子,挂出几十张钟馗。饮酒、醉眠、簪花、骑驴,仗剑叱鬼、从鸡笼里掏鸡、往胆瓶里插菖蒲、嫁妹、坐着山轿出巡……大概这家藏有不少种钟馗的画稿,每年只要照描一遍。钟馗在中国人物画里是个很有人性,很有幽默感的可爱的形象。我觉得美术出版社可以把历代画家画的钟馗收集起来出一本《钟馗画谱》,这将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画册。这不仅有美术意义,对了解中国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
新巷口有一家“画匠店”,这是画画的作坊。所生产的主要是“家神菩萨”。家神菩萨是几个本不相干的家族的混合集体。最上一层是南海观音和善财龙女。当中是关云长和关平、周仓。下面是财神。他们画画是流水作业,“开脸”的是一个人,画衣纹的是另一个人,最后加彩贴金的又是一个人。开脸的是老画匠,做下手活的是小徒弟。画匠店七八个人同时做活,却听不到声音,原来学画匠的大都是哑巴。这不是什么艺术作品,但是也还值得看看。他们画得很熟练,不会有败笔。有些画法也使我得到启发。比如他们画衣纹是先用淡墨勾线,然后在必要的地方用较深的墨加几道,这样就有立体感,不是平面的,我在画匠店里常常能站着看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