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音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65-01
一、绪言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早期音乐教育是开启幼儿智慧的一把金钥匙,音乐是人生巨大的快乐,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精神食粮,在社会的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说对儿童的音乐教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音乐教学设备,师资待遇,这些关乎幼儿音乐教育一切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二、当前幼儿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注重表演而忽略幼儿表现
由于受结果性评价的影响,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往往更多关注幼儿能否顺利地进行音乐表演,而不是幼儿能否自主自由自觉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这就使得对于幼儿的音乐教育过于片面化。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只是单纯的注重幼儿的唱歌与跳舞技巧,而恰巧忽略了对于幼儿乐感的培养。忽略了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调动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施展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2.注重学科而忽略整合工作
幼儿机械的模仿难以激发幼儿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兴趣,从而影响幼儿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对于音乐的题材,表演的动作等,很多教师直接复制,这样的音乐教学方式是效果不明显的。幼儿音乐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呈现机械化,这就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使幼儿一味的模仿,而无半点兴趣。
3.注重技能而忽略幼儿对节奏感知
许多幼儿园在进行如何音乐教育时,过多地注重对幼儿音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对相关音乐教育材料的掌握。对于幼儿音乐教育太过注重技能而忽略幼儿的节奏感知,是由来已久的。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将音乐的技能传授给幼儿,而忽视和忽略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并且,对于如何认识音乐,如何提升音乐审美,教师本身也存在着疑惑,这就使得对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传授方面做的不到位。
4.教学方式单一死板,呈现出枯燥的状态
大多教师在音乐活动中教的意识强,很少引导幼儿运用灵活的思维幼儿往往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从而失去自主创造的机会。由于我国幼儿教师的资质参差不齐,又没有将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引入幼儿教学课堂,这就导致了教学方式单一死板,呈现出枯燥的状态。
三、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有效性思考
1.情感教育
提高幼儿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工作者要用善良的,美好,温暖的,正面积极的方式引导幼儿,并且时刻关注幼儿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为幼儿营造一个愉悦的环境氛围,使幼儿的身心得到陶冶。只有用真诚的心与心交流,才能促进幼儿道德情感的正面发展。才能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音乐氛围。
2.培养幼儿音乐能力
长期对幼儿进行音乐熏陶不仅仅可以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还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只有运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出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学习音乐的欲望。
3.顺应幼儿发展规律
音乐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将教学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用心选择一些易于被幼儿接受的音乐曲目,在不同的情境出现不同的音乐,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如在体育课时,选择快节奏的音乐,可以激发幼儿跃跃欲试的欲望,这样的音乐选择是顺应幼儿发展规律的。如果幼儿教师将晦涩难懂的歌曲强加给幼儿,这将无法顺应幼儿发展的规律。
4.培养幼儿学习音乐兴趣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幼儿自主的求知积极性,只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欢,才能使幼儿很好的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非常重要。其实,在教学中,只有将幼儿的表现欲望调动出来,让幼儿在自创中,自我表现中得到了自信感,才会对音乐的学习有兴趣。对于幼儿的音乐教育要采取生动的教学方式,调动幼儿肢体与大脑一起运转。
5.注重对幼儿家长日常教育培训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与教育机构为孩子提供了音乐教育环境,而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因此家长对于幼儿音乐教育的认知有着很关键的作用。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知识的培养远远重要于对孩子音乐方面培养,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只有家长错误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幼儿的音乐教育才能有所提高,才能有利于幼儿的长足发展。
6.开展丰富多元的社会音乐活动
音乐的表现手法有许许多多种,因此音乐的教育活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中,开展丰富多元的社会音乐活动,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的领悟。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各界力量应该多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多举办社会音乐活动,使幼儿参与到社会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四、结语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鲜活的,具体的,有丰富情感的,在不断成长与发展的个性个体。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以及种种需求都是需要教师敏锐洞察力感知,用细心去观察了解的。由于幼儿群体,因为社会、家庭环境影响的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幼儿教师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出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致力于提高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幼儿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也将不断变化着,对于幼儿教育的课题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枫.关于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讨论[M].南方出版社,2007,(1).
【关键词】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1、幼儿音乐教育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老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老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2、通过对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向幼儿进行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
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样一条音乐艺术途径,来完成它的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譬如:教儿童学唱《一分钱》,歌曲的教育意义是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育,但是歌曲中没有直接说出拾金不昧的词句,而是以富有天真纯朴的儿童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绪,唱出了小朋友把拾到的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警察叔叔拿着钱对他点头赞扬的具体情节,塑造了这样一个生动感人的节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使他们领悟到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要,把拾到的东西,即使是最少的钱--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是对的,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好事。这样的激励情感的教育作用,往往比直接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需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3、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的影响产生于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
音乐教育是在儿童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二、在实践中使用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另外,在音乐活动中,我尽可能给每个幼儿当领头人的机会,如让幼儿担任指挥、领唱、领奏等,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树立自信心。
2、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创设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XXX|XXX|)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XXX|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喔唷哇|喔唷哇|”老爷爷拔萝卜时“|哎唷嗬|哎唷嗬|”地用力等。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碗或盒,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
3、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都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关键词:音乐 故事情景 音乐区域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良好审美情趣的基础。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也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能使其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到节奏的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是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较差。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游戏中的音乐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
1、音乐区域的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2、音乐区域中的音乐玩具
乐句、乐段的起(开始)、止(结束)、过程;乐句、乐段的重复、变化;乐曲的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等,都是幼儿可能感知的曲式结构方面的要素。以下一些方法可供家长参考:
一、 运用身体动作
1.用动作表现起、止。在乐句、乐段开始的第一拍上做一个动作(如拍一下手),可以帮助幼儿感知乐句、乐段的开始。用同样的方法,在乐句、乐段结束的最后一拍上做一个动作,可以帮助幼儿感知乐句、乐段的结束。例如,感知歌曲《闪烁的小星》的乐句时,可在每个乐句的第一拍做一个表现小星星闪烁光芒的动作;感知歌曲《我是一只小青蛙》的乐句时,可在每个乐曲的最后一拍做一个表现小青蛙跳跃、歌唱或打鼓的动作。
用动作表现乐句的结束时,请注意:如果乐句的最后一拍是延长音或休止,年龄稍大的孩子仍旧可以将动作做在最后一拍上,但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般只能要求他们将动作做在最后一个音上。
2.用动作表现重复和变化。最常用的方法是:相同(或相似)的音乐做相同的动作,不同的音乐做不同的动作。
3.用动作表现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除音乐的主要部分以外,音乐的引子(或前奏)、过渡(或间奏)、尾声(或尾奏)这些附加部分也是导入主题、衔接乐曲和延伸乐曲的重要部分。运用身体动作,也可以帮助幼儿感知这些部分及其对于主要部分的辅助作用。
这些方面按难易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在音乐的附加部分停止动作。
②在音乐的附加部分做简单的身体节奏动作。
③在音乐的所有附加部分做同一种简单的舞蹈动作。
④在音乐的不同附加部分,根据音乐形象表现的需要做专门设计的特殊动作。
二、 运用视觉
视觉材料的使用有时也会有助于儿童的结构感知。例如,在感受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化蝶”的乐句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一只美丽的“纸蝴蝶”,再在纸上画上4排小草,随着音乐做游戏。如图所示:
游戏时,蝴蝶随着第一乐句的开始从第一行的第一草丛的左侧向右飞,在最后一个音上停在最后一草丛的花朵上;第二句开始,再从第二行的第一草丛的左侧重新开始,以此类推。最初,家长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操作。然后,让孩子和自己一起随乐操作;最后,让孩子单独随乐操作。
这个游戏给孩子的印象很直观,易激发孩子的兴趣。
三、运用嗓音
运用嗓音感知和表现音乐的句子,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有:
1. 运用对唱和接唱的方法。用分句接唱或对唱的歌唱形式来演唱,是培养乐句感知的好方法。家长和孩子可以相互轮流接唱或对唱某一首歌曲。
一、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重要性
幼儿学习的知识相对简单,学习本身带有游戏的风格,适合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游戏教学的方式需要游戏与课堂教学达到一致的水平,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幼儿学习不需要付出较多的主观努力,游戏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应用于幼儿教学中。
(一)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使得音乐课程更加有趣
音乐课程在幼儿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幼儿的共性就是爱玩,喜欢在轻松的环境中玩乐,同时这是幼儿接触环境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创造轻松、自由、多彩的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将音乐课程进行游戏化教学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了解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通过合适的传递方式让幼儿接受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幼儿接受的音乐知识以及学习音乐的能力都在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中得到提高。因此,幼师需要研究幼儿的性格特点,组织多样的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开拓幼儿的思维
通常,游戏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智商和情商,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音乐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幼儿通过自己的肢体感受来音乐的魅力。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灵活性更强,对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幼儿阶段学习音乐知识时会有较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同时会具备一定的本能反应,通过自己敏锐的听力做出迅速的反应。
幼儿能够与游戏融为一体,并且在游戏中接受知识的能力更强。幼儿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知识,并且喜欢在动态环境中接受知识。音乐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教育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幼儿学习知识的最佳时刻帮助幼儿建设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音乐课程教学游戏化的方式
游戏化的教学法方式不单单是在课程做游戏,而是结合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需要结合游戏灵活性的特点,分配音乐课程教授知识、玩游戏时间,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学习和玩乐的时间。
(一)灵活组织教学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需要注意灵活安排教学课程,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需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通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来进行教学,包括角色演出、表演化教学方式,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应该通过多变的音乐、丰富的感情、美妙的韵律等多种创新活动。多变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塑造幼儿的人格,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二)教师主导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围绕幼儿进行的,幼儿是游戏教学的主体人物,但是教师是主导作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能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指导。游戏教学主要是用来辅助教学任务,但是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学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习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三)幼儿音乐教学与戏曲表演结合
戏曲表演的教学游戏能够创造幼儿的学习环境,通过戏曲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让幼儿在感受游戏的乐趣时深刻了解到真实生动的音乐环境,塑造幼儿健康全面的人格。教师利用戏曲表演时能够启迪幼儿的思维方式,真切地感受音乐语言环境等。戏曲表演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幼儿进行模仿行为,锻炼幼儿的行为和思维模式等。
(四)音乐教学游戏的教育性和娱乐性并存
游戏本身的娱乐性能够提高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但是音乐教学中需要教育的含义来帮助幼儿认知音乐知识。教育游戏需要在满足儿童的乐趣和好奇心的同时需要为音乐教学服务,体现教育游戏本身的教育价值。音乐教学游戏需要保持自身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特色。但是,实际幼儿教学中的教育游戏只是简单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希望幼儿的表现能够符合教学要求从而忽视了教育游戏的娱乐性,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教育游戏的乐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明白教育游戏需要将教育性和娱乐性并存,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发挥教育游戏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音乐传播 幼儿 音乐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音乐传播载体实现了由唱片、收音机到电视机、电影摄像直至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转变,音乐网络传播为人们创造了个人化、零距离的音乐世界。而当文化传播媒介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发展催化、塑造成人音乐世界的同时,对尚无辨识能力的幼儿的音乐审美奠基和欣赏趣味也起到了导向性的影响作用。而这种这种情况显然与音乐教育家以童谣、儿歌、古典音乐及民族音乐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极大地削弱了音乐教育对幼儿艺术欣赏力的培养功能。因此,在音乐传播视野下,幼儿音乐教育还是需要加强加强家园共育工作,营造出正确科学的音乐环境,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促进幼儿音乐素质的发展。
一、营造正确科学的家园共育音乐环境
幼儿的音乐教育环境,是由园内环境与家庭环境共同构成的。在轻松愉悦的园内环境创设方面,园内音乐老师要注意创设出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引导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接受音乐的洗礼,形成可听、可见、可感的音乐氛围,对幼儿的音乐素质培养起到熏陶、浸染的作用。如幼儿园就可以借鉴幼儿生活音乐化活动的教师设计模式,将中外经典童谣、民族音乐及乐器乐曲融入幼儿入园、午餐、游戏等活动环节中,使音乐管理与幼儿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幼儿亲近音乐、喜爱音乐的内心情感。
同时,家庭环境对幼儿音乐素质发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幼儿超过一半时间是与父母一起共同度过的,如何使幼儿避免受到不良或过于成熟的流行音乐的影响,是家园共育音乐环境需要重视的问题。为使幼儿在园内的音乐教育得到延续,教师应知道家长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征的乐曲来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音乐氛围;纠正定向、拔高培养的音乐教育意识,使家长不过分地干预到幼儿个性和音乐技能的正常发展,甚至对幼儿音乐素质的发展形成负面影响。
二、以有效化课内教学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与创造力
要适应音乐传播环境下幼儿音乐素质发展的新要求,音乐教学形式就必须趋向更深层次的提高,从信息单向传递的广播式学习向双向的信息传播式学习转化。音乐传播视野下的幼儿音乐课程有效教学关键是要落实以下几点:
1.音乐课堂导入的有效化
音乐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元素的融合都赋予了歌声以美好的情感,使幼儿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幼儿音乐教育成功与否,首要的就是拉近师生间的认知距离,考虑到幼儿生活体验和音乐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短化幼儿与音乐教学内容的文化、心理距离,疏导认知,形成良好通畅的传播心理通道,进而促进幼儿音乐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如歌曲《小燕子》、《春》的欣赏,教师就可以利用“听、视、触、动”的教学形式,以音乐游戏的形式来感染幼儿的情绪。在轻缓优美的旋律的伴奏下,让幼儿饰演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发芽的柳枝,引导幼儿充分地融入到音乐学习中。
音乐作品情感基调的掌握与学习,同样也是提高幼儿音乐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要培养幼儿对不同音乐情绪的区分能力,使幼儿对音乐产生共鸣。譬如,《欢庆六一》的音乐欣赏,教师就不能单纯地引导幼儿找寻“高兴”的近义词、同义词如欢快、愉快等情感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通过对再造性审美意象的描述来展现出高兴的动态细节。譬如,模仿少数民族儿童载歌载舞,花儿快乐绽放的形态动作等。长期接受这种“情”“趣”结合的音乐活动的熏陶,可促使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更为细腻、深刻。
2.培养幼儿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恰当地应用音乐传播理论来指导幼儿音乐教学,应当考虑到幼儿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2~3岁的幼儿节奏感强,欠缺听赏音乐的能力;3~4岁可以转向旋律、音准学习;4~6岁可以要求幼儿听懂、想象音乐情态,在音乐意境中领会音乐的美并掌握到一些音乐技能。因此,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音乐教学内容方面,要合理创设出多种教学通道,而非单纯、无意识地让幼儿在听、唱、奏、舞中接受音乐体验。
譬如说,大班幼儿的音乐学习就更倾向于表演操作,要从音乐旋律、节奏及曲式结构等方面强化其音乐审美感受;中班幼儿可通过有侧重地音乐与动作间的内在关联理解音乐形象;小班幼儿则仅能通过部分特别的旋律或片断来感受音乐的美。结合于此,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就需要利用多种渠道发展幼儿对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感悟能力。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小班可结合文明礼貌教学学唱《问好歌》,《迷路的小花鸭》等,使幼儿对音乐的性质形成初步体验;中大班幼儿则应当充分发挥创造性歌唱活动在用语、神态和心情方面的表达优势,欣赏学习《勤快人和懒惰人》《快乐的一天》和打击乐《星星歌》,等等。通过把握音乐传播与受众群体音乐感知能力间的关系,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有步骤地按幼儿能力的高低展开系统教学,获取更多的音乐美体验。
3.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音乐传播带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受众群体接收到表演的暗示,其中以模仿成分居多。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则需要恰当地加以修正,以便使幼儿想象力丰富的潜在优势得到很好地发展,进而促进幼儿音乐审美创造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与影响尤其重要。教师可引导幼儿依据歌曲传递的情感体验,以自由的音乐形象或动作来表述自身的感悟。如《摇篮曲》的欣赏,就可引导幼儿想象出“妈妈的手轻轻拖着摇篮”“像荡秋千一样”……只有使幼儿在自身感悟音乐的轻与重之后,才可能实现音乐审美创造力的自由发展。
三、结语
在音乐传播视野下,以双向的信息传播式学习促进幼儿音乐素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幼儿音乐素质的发展更重要的还是激发兴趣,让幼儿自由地发展,要在幼儿教育的启蒙阶段埋下音乐学习的种子,使他们的音乐素质发展成为陶冶自身情操的终身兴趣。
参考文献
[1]白晨.因特网音乐传播方式对音乐实践活动的影响之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音乐游戏 情感 心理品质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如何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音乐游戏呢?
一、培养音乐情趣是关键
1.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音乐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作用毋庸置疑。
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之间的交流,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全历程。
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2.进行节奏训练,培养音乐情趣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踏脚的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是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在活动室内,布置音乐角,引导幼儿自己摆弄节奏乐器,熟悉节奏乐器的音质、音色,帮助幼儿自己从敲打节奏乐器的活动中辨别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敲打节奏。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什么样的节奏和声音,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各种节奏乐器,鼓励他们多听、多练、多感受。
3.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和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不倒翁》这首歌之前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蛋形塑料糖盒,橡皮泥。教师唱这歌的时候拿出了一个做好的不倒翁放在桌上,教师轻轻的推了一下不倒翁,但不倒翁马上又立了起来,这时幼儿那惊讶的表情都表现在了脸上,都想来玩玩,体验之后都想自己能拥有一个。教师心灵深处感应到孩子们的渴望于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制作不倒翁的乐趣。
二、 语言是开展音乐游戏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读者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新授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教师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这个游戏是为学唱歌曲服务的,因此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再次,要做到有机结合,要努力将发展语言 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
三、音乐教育和心理教育统一起来
音乐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点,充分挖掘现有的音乐教育中潜在的心理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很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第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更好地引导儿童感受音乐。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儿童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音乐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二者有效统一于儿童教育过程的前提条件。第三、丰富教师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具备为每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音乐游戏技能是儿童进行音乐表现的基础,而从技能上看,儿童间的个体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尽管其中可能有比较统一的倾向性,但每一个孩子的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统一起来,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熟悉每一个孩子、能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症状,较好的把心理健康和音乐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幼儿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
[2]《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朱家雄
[3]《学前教育研究》中《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策略和技巧》一文
[关键词] 音乐游戏;小班幼儿;音乐感受力;音乐教育;音乐区域
【中图分类号】 G6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134-2
一、增强幼儿音乐感受力的内在方法
所谓音乐感受力,就是以幼儿的音乐素质为基础,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组织音乐游戏活动,宣传音乐游戏知识,以此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内心美的享受,音乐游戏就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来培养幼儿的天性,对于音乐及其其他事情的感受与体会,从小就有良好的音乐素养与感受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一)音乐内容的选择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在不同的乐曲或者歌曲的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就是音乐游戏。幼儿阶段对于音乐的认识与理解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音乐选择的时候就要选择符合幼儿心理活动的歌曲,比如那些轻快的,活泼的类似歌谣的曲子,这样有利于有人的记忆,让幼儿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例如:老师可以进行一些手指活动,放一些轻快地音乐,通过不同的画面显示或者歌词的朗读来交幼儿熟悉不同的动作,从而能跟着音乐慢慢的动起来,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地接受了这种音乐动作的学习模式,慢慢的记住了音乐与动作,锻炼了音乐的 记忆力与感受力,同时,还接受了视觉与听觉的刺激,更加的加深了幼儿对于音乐的体会与感受。还有在《小小玩具兵》中,没有歌词,只有音乐的旋律,这样就给幼儿极大的想象发挥空间,凭借自己的想象表现出不同的动作,增加了幼儿的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在老师的带动下进行游戏活动,来引导幼儿对于音乐认知的独立性,从而更好地体会与感悟音乐的力量,来培养幼儿在生活与学习中对于音乐的感受力。
(二)游戏情节化 加强趣味性
对于幼儿来说,很难对于音乐有很深的的认知,那么要想培养其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就要先增加其对于音乐的兴趣,加强对于音乐的理解,那么怎样在音乐与幼儿之间建起坚固的桥梁呢,怎样加强之间的沟通呢?所以就要把音乐游戏情节化,情景化,向里面虚构不同的角色与人物,让它变得有趣味性,这样就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的情况下学习体会表现,从的达到对于音乐的领悟与体会,通过这样的情节化游戏加强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力与创造力。通过这样的活动游戏还能让幼儿真实的扮演不同的人物,是他们更加的掌握与揣摩任务的内心世界,在音乐的游戏中慢慢的体验着快乐,增加了对于音乐故事的理解与体会。再创造故事的情境中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身份人物与幼儿交流,增加了其真实感,把幼儿带入了特定的情感意境中,让幼儿更好的自己发掘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加大动作的教育,使游戏更加的生动有活力,从而增加了幼儿在音乐游戏中的学道德各种知识,使音乐教育更加的深入到孩童的内心,更易接受,使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增强。
(三)音乐区域对于音乐游戏的延伸
在音乐游 戏中进行音乐教育与感受,其实在以前的音乐教育史上已经屡见不鲜,它是音乐教育中影响最广的教学方法之一。将游戏中的行为,动作,语言,神态,音乐等相结合形成的体系的音乐游戏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幼儿,使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中更加的了解音乐,感悟音乐。要想得到上面的效果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努力,就要把每个音乐中的节奏延伸到每个音乐区域中,然后,在区域中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来感受音乐的教育意义,体会音乐的感受能力。(1)音乐区域的图谱,把音乐游戏中的音乐通过不同的图案表示出来,让幼儿来表演与理解,这样就加深了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力,更好的诠释与表演;(2)音乐玩具的促进,在音乐区域中放置各种各样的不同形式的音乐玩具,这样可以加大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通过不同的发音器材可以使幼儿更好的听到适合的优美的音乐,这样更加的使其的感受渐渐地增强,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二、提高幼儿音乐感受力体会外在的方式
音乐的感受力不只是对于音乐的感受,他还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们在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中,产生的一种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是特殊的感受方式。从情感上来讲,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感受力,创造力以及表现力上加强对于幼儿的培养。而感受力是基础,所以我们的幼儿教育就要从感受力切入,加强对其的培养,从而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多学多用,优化音乐活动
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已经不能满足强大的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如果想要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就要不断地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法,形成系统化的音乐教学活动,促进幼儿身心情感的全面发展。(1)情景交融:在游戏活动中把不同的音乐、动作、语言、环境、歌词等融合到一起,使音乐变得情节化游戏化,增加了趣味性,例如:下雨时,就让幼儿学唱关于雨点的歌曲,并且模仿雨点的滴答声等等一系列的游戏中,使幼儿对这情景交融的世界多了一份兴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创造想象力,形成了主动的情感,这样就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以感受为基础的情感充满了情趣,增强了感受力。(2)说唱 动作 相结合:要想充分的体现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就要在游戏中多唱,多动。放音乐时不要教幼儿过多的动作,而是响起音乐,让幼儿自己自然的听,自由的动,显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对音乐的诠释。就像如果是刮风的曲子,就要要幼儿了解歌词的意思后,自己去想象场景,在用自己的动作反应自己的感受与情趣。这样就会使幼儿有自己艺术空间,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参与音乐的快乐,感受音乐的美好。(3)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在幼儿音乐的教育中,游戏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幼儿园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育,有正式的音乐活动还有非正式的,通过准备,评价,设计等方面开展音乐游戏活动来体现音乐的感受力。还可以举办一些非正规的音乐活动,比如:每周举行小型的音乐会,让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样关注度提高就会使幼儿更加的得到满足,从而增加对于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二)多听音乐作品 多做音乐活动 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幼儿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增加其对于音乐的体会与感受,通过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增加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力与想象力,使幼儿有更高的审美情趣与欣赏水平。多做些音乐活动使音乐活动与音乐情节相结合更加的丰富幼儿对于音乐的体会与感受。通过作品的欣赏能感受理解生活,抒感,从而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同时,音乐与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绘画可以进入到音乐游戏当中,可以美化音乐,加强活动的趣味性,就拿钢琴演奏来说,可能是抒情疑惑激情,这样两种不同的感受力对于幼儿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就可以运用绘画,把绘画和音乐结合起来,把不同的情感用不同的事物表现出来,可以是一朵花,一株草,然后,把他们情节化成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色,进而来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力与创造力,使幼儿在音乐的绘画游戏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增强自身的对于音乐的热爱与喜爱,从而更加的产生兴趣,使音乐的游戏继续的蔓延到幼儿的生活中。
(三)创造音乐环境与氛围
世界上没有完全不具备乐感的幼儿,每个孩子几乎都能理解与体会音乐。因此,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下理解音乐,体会音乐,培养其对于音乐的体会能力与感受力创造力,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氛围,潜移默化的指导幼儿在音乐中的感受力。(1)让音乐走进幼儿:在生产与生活游戏中,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让音乐不断地刺激幼儿,让幼儿在音乐中陶醉成长,从而激发对于音乐的兴趣和情趣,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段放音乐,使生活处处都是音乐,让幼儿充分的感受音乐,是音乐活动走进幼儿的内心;(2)让幼儿走进音乐:通过前面的培养,幼儿对于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因而在采取不同的游戏方式,使幼儿会听音乐选择音乐,理解不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还可以根据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游戏音乐方式 ,让幼儿更加的体会,感知音乐内容与思想,更好的体会音乐的感受力。
三、结语
音乐是一门艺术,游戏同样是艺术,只有把二者合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使幼儿体会到在音乐游戏中的感受力与创造力,幼儿的音乐教育更要加强对其的引用于领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音乐教育越来越前进,才能使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才能让幼儿这支主力军发挥其主导的作用,才能使音乐游戏更好促进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的体会。
参考文献:
[1]陈婕.在生活中学习音乐 在音乐中体味生活[J].学前课程研究,2008,(03).
[2]颜云娥.幼儿教师如何有效组织音乐游戏[J].才智,2011,(15).
[3]缪裴言.来自音乐教学第一线的宝贵经验-评章连启一书[J].中国音乐教育.1998,(03).
[4]姚菲菲.小议音乐在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
[5]李荣辉.浅析音乐教学中游戏的意义和作用[J].辽宁教育,2010,(09).
音乐教育学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两者交叉的边缘学科,是揭示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包括音乐教育哲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管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学论,音乐教育工艺论,幼儿音乐教育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本文主要谈谈幼儿音乐教育学中音乐教育的功能。
幼儿也称为学龄前儿童,年龄一般为2、3―5、6岁。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故名学龄前期。幼儿时期是实施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新编音乐教育学》一书指出,音乐教育功能是音乐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其中讲到音乐教育的功能包括:1、本体功能(美育)。2、辅助功能(辅德,益智,健体)。3、文化功能。在《新版音乐教学论》一书中指出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有:1、审美教育功能。2、文化传承功能。3、协同教育功能。4、社会交往功能。5、娱乐健体功能。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我认为音乐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娱乐中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2、发展音乐才能;3、发展创造性思维;4、人际交往、团结协作。
一、在娱乐中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
由于年龄的局限性,幼儿心理和生理上都尚不成熟,其参与音乐活动的目的性不强,对于自身的控制力不够,他们学习音乐不是学习某种具体的知识,而是为了自我满足。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学的侧重点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娱乐中激发其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
叶郎在《现代美学体系》关于儿童的审美态度:4-7岁的儿童一般都尚未形成审美态度,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在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中提到,调查表明,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审美态度往往是以好玩、新鲜、有趣为出发点的。在音乐课堂上,幼儿边唱边玩,随心所欲地唱、舞、敲击乐器,不会有所顾忌。
由此可见,在音乐活动中,将歌,乐,舞三者结合,让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我们应该抓住幼儿的这种心理,在娱乐中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爱好。
二、发展音乐才能
在《音乐教育学》中提到,美国音乐教育教学的长远目标是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这一目标包括唱歌、听音乐、律动和表现性的身体运动、弹奏各种乐器、即兴创作和作曲在内的创造性活动。
赵宋光在《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说,幼儿在每一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音乐能力的发展是惊人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音乐能力也不断提高。
在《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中提到,1922年汉克(Haecker)和兹亨(Ziehen)关于音乐才能的年龄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音乐才能几乎在10岁前就显露出来,其中学龄前儿童(2-5岁)发现音乐才能的年龄占到93.2%。从中可以看出幼儿潜在的音乐能力是惊人的,我们应该重视幼儿阶段音乐能力的培养。
那么应该发展幼儿那些方面的才能呢?
舒特―戴森、加布里埃尔关于各年龄阶段音乐发展的主要特征有:0-1岁能够对声音作出各种反应。1-2岁自发、本能地“创作”并歌唱。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此时开始培养学习某种器乐的演奏,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4-5岁能识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理解分辨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仿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6-7岁,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
(一)发展感知音乐的才能
我们知道,幼儿在3岁时就能模仿出歌曲片段,在幼儿发展阶段的音乐教育中通过聆听乐曲,器乐演奏,律动,节奏节拍,听故事,编故事等不断培养其音乐感知能力,来发展在感知音乐情感,表现,创作等方面的才能。在奥尔夫教学法中,教学中,音乐概念并非从外而内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基本的音乐元素来培养学生,在感觉和体验中,在探索―模仿―即兴―创造四个阶段中,从内而外产生出来。探索就是一种对于音乐感知的能力,感知音乐作为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基础,在幼儿阶段这是一个必要和基础的过程。
(二)发展表现音乐的才能。
在音乐活动中,幼儿积极表演,不会有顾忌,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主要是用歌唱、舞蹈、表演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从实际情况上看,3-6岁的幼儿已经具备了模仿歌唱,感知旋律,简单的节奏和肢体动作的能力;从幼儿的心理特点上来看,他们在音乐课上,乐于积极表演。发展幼儿表现音乐的才能具有可行性和适应性。
三、发展创造性思维
音乐教育是一个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一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创新意识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我们往往发现,幼儿的一些想法和语言,总是给人眼前一亮或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总是与大人不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一切都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的多半是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幼儿独特的想法,并有意识地培养其创造才能。
在幼儿音乐活动中,除了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比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都应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在此基础上,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其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激励幼儿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四、人际交往、团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