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金融年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年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年中总结

第1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一、贯彻落实上级行和支行党委关于年年的工作安排和要求,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支行开展各项专项治理工作。

年年是广东省分行确立的“安全年”,为贯彻省分行和支行党委对“安全年”的各项工作安排和要求,我部成立了“安全年”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房信部“安全年”工作实施方案》,利用班后会的学习时间,把上级行和支行的各项会议精神、工作安排和部署及时传达给每位员工,使全体员工清楚认识当前我行的形势、任务和要求;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安全年”工作实施方案》、《违法违纪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中国我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开展对典型案件的学习分析和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落实案件防查制度,使全体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遵纪守法观念,牢固树立廉洁自律和风险防范意识,并以此指导我部的日常工作,保证各项业务开展合法、合规;根据支行“访百家、谈百人、到百点”活动工作要求,通过个别谈心、上门拜访等形式,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协助员工解决工作、家庭等方面困难,及时掌握员工状况。

在做好各项专项治理工作的同时,我部注重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今年,我部在工作中加强了员工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员工爱岗敬业,工作中提倡员工发扬无私奉献精神,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支行组织的乒乓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扬团队精神,增强了部门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迎难而上,做好个人贷款营销工作,实现贷款余额止跌回升。

年年是我行广东省分行制定的“业务发展年”。年初,省分行向我支行下达了商业性个人按揭贷款余额新增21000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新增3400万元的任务。但直至9月,各类贷款余额不升反跌,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4232万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1789万元;个人商业用房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799万元。业务发展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我行个人消费贷款对客户的贷款用途有较大的限制,申请资料的要求比较严格,客户不愿意到我行申请个人消费贷款;二是我行助业贷款的操作办法未能适应市场需求,助业贷款业务受到限制;三是自年年初省分行停止我支行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业务经营权后,发展商未恢复与我支行合作的信心;四是我支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依赖性较强,业务发展不均衡;五是我行信贷政策收紧,个人类贷款准入门槛较高;六是我行按揭业务政策竞争力不足;七是受到人民银行提高按揭贷款利率影响,客户提前还款量较大。面对困难和问题,我部采取了多种措施,扭转不利形势。

1.分清岗位,明确职责。

房信部是年年8月由原房地产金融客户部、个人客户部及个人银行业务部的部分岗位组建而成。部门成立后,我部马上制定的《房信部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方案》,根据业务分工和流程控制的需要,把前后台各岗位分设成贷款业务营销岗、公积金业务岗、贷款业务申报岗、贷款发放岗、客户服务岗、贷后管理岗、档案管理岗、综合管理岗等岗位,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基本上达到了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岗位制衡的目标。

2.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业务培训。

在我部业务开展过程中,发展商普遍对我支行提出提高贷款发放速度的要求。为恢复发展商与我行合作的信心,加快业务发展,我部对贷款业务流程进行了完善和优化。

首先,利用新开发的个人贷款业务系统,在贷款业务申报岗和贷款发放岗之间实现了贷款资料一次录入、共享使用、异机修改等功能,使贷款申请资料能够应用于贷款申请、合同打印、贷款发放等多个环节,避免了各岗位录入资料的重复劳动,减少出错的机会,对贷款发放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第2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在2012年即将告别之际,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这一年中国经济虽然遭遇挫折,但大多数问题成功“软着陆”。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空前活跃,社会情绪的积极面在扩大,并转化成十后国家改革的正能量。“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在不久前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副总理的这句话引发强烈共鸣。“改革”成为了2012年中国最强音。

回顾2012年中国金融业,有学者用“微转”与“加速”来形容今年货币政策走向和金融改革进程。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银行业在这一年经历了实体经济下行、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膨胀、存贷款利率浮动放宽、业绩增速放缓、资产质量压力上升……总体来说,银行业虽有坎坷,但经过攻艰克难、深化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和进展。正如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所总结:一是通过股份制改造,经营机制的改革,风险管理再造,我国银行业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二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在重点支持一些行业和重点项目的同时,投向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贷款明显增加,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中西部地区的贷款增长幅度都比较快;三是金融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基本上实现了全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四是银行业监管工作有了长足进展,初步构建了符合中国银行业实际的监管框架。

未来,随着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战略的推进,我国经济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速,以及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这将为银行拓展新兴的市场,培育新的增长创造条件。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脱媒迅速发展,行业监管趋于规范,也必将都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改革”已然成为业界的共识。如果说,2012年是改革的酝酿期,那么明年则该到践行改革的时候了。央行行长周小川发文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发展,加快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对于银行业而言,势必充分发挥改革红利,以服务实体为导向,从根本上推动银行改变经营管理模式,大步迈入转型、创新驱动、特色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的新时代。

第3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尽管2010年中国货币政策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为“适度宽松”。但这个“度”具体到底是多少,人们一直稀里糊涂。6日闭幕的“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外汇管理工作会议”,是每年央行的开张大会,这次大会完全没回答到底信贷发放多少才算“适度”的问题,会议公告未明确提出2010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也未对信贷规模目标提出要求。央行自2008年10月份取消信贷规模硬管控后,2009年度的工作会议就未明确当年新增信贷规模;而对货币供应量的目标,2009年工作会议上则设定为“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全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明确提出,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并提出了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多目标:“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稳定价格水平,有效管理通胀预期”;并表示,央行将密切跟踪监测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国内外经济运行和市场流动性情况,适时适度调节。要知道,1995年以来,央行一直实施着《中国人民银行法》所规定的“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去年12月底,周小川在公开场合表态央行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制,但这次央行工作会议新闻稿的通告,算是正式公告官方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央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容忍一定的温和通胀,以确保经济回暖态势得以持续,同时防止温和通胀急剧演变成为恶性通胀,并根据全球金融市场的情况相机决策。不搞信贷额度,是因为通胀已经抬头,但还没有失控的威胁,犯不着让市场人心惶惶。多目标制,实际上是悄然放弃过去的币值稳定的原则。市场人士有必要注意的是,200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2009年CPI同比涨幅限制在4%以内。2009年12月的CPI可能突破2%?但仍离这个目标很远。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高压线”,估计就在CPI同比涨幅4%。只要这个线不突破,央行的货币政策,就是集中保增长和充分就业,一旦突破,加息等紧缩措施接踵而来。这一点有点类似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核心CPI只要不突破2%(可能实际是3%),就维持零利率政策――一直到失业率大幅下降为止。

在经济复苏时期,央行搞货币政策多目标制,是典型的走“机会主义”路线。因为现有央行货币政策,都是基于历史经验的学术总结上。1929年的大萧条漫漫无绝期,货币主义学派总结为:美联储没有在市场流动性枯竭情况下放松银根,反而加大紧缩力度。1987年、2001年乃至2008年的美联储,汲取这个教训,在市场崩盘之后大举注入市场流动性,防止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目前起码在实证角度看是有效的。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恶性通胀,只有在沃尔克掌管美联储用高利率才压制了下去,十年滞胀,给后来全球所有央行一个教训:一旦通胀抬头,就不能姑息,必须予以及时整治!这一点,中国经济决策者当然刻骨铭心: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政治动荡,就因恶性通胀而起。这也是为何2007年底中国经济决策者毫不犹豫搞“双防”,甚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初现端倪时候,仍是紧缩货币不放松。

经济形势极端恶化和繁荣的两个顶点,货币当局都知道怎么做,但就在高通胀和紧缩之间呢?学术界对此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利益集团的博弈和政治需求等诸多要素,不可避免要干扰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毕竟“泡泡浴”会让所有人都感到舒服。搞点温和通胀刺激一下经济,岂不是皆大欢喜之事?

第4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金融大爆炸”使英国金融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住房互助协会业务管制的放松,《股票交易规则》的变革等。特别是1986年《金融服务法案》与此前进行的放松管制的一些阶段性变革相比,标志着行业中一股重新立法浪潮的兴起,促使英国金融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以此为基础,随着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的通过,英国金融监管一体化的进程最终得以完成,成立于1997年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目前已经承担起作为单一监管者的全部权力。

金融服务业产业水平提升与金融体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英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英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比较明显的波动,来自OECD的数据显示该比重在1980年代中期达到一个高点之后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最近五年来,英国金融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上升,虽然金融服务业所占比重自1995年的6.5%下降到2001年的5.5%,但从2002年开始该数字连续上升到2005年的8.5%。与此相比,过去十年中制造业的比重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21.7%下降到2005年的13.6%,降幅超过三分之一。另外,专业服务(包括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和管理咨询)对GDP的贡献稳步上升,从十年前的2.6%一路增加至2004年的3.6%。

在吸收就业方面,英国金融服务业就业人员一直相对比较稳定,并且这种趋势在最近几年也没有发生变化。2005年底英国金融服务业就业人员数为108万人。在此之前该数字曾经从1999年的107.5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04.8万人。2005年金融服务就业人员占英国全部就业人员(2680万人)的比重为4.1%,该数字明显低于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对英国GDP高达8.5%的贡献额,从中反映出英国金融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大约是英国总体平均水平的两倍。如果分部门来看,金融服务业大多数就业人员是在银行业,其就业人员数达到43万人,另外保险业就业人数为32.5万人,基金管理行业就业人员数量为4万人。

金融服务业对英国国家税收同样有比较重要的贡献。金融服务部门的税收包括金融企业交纳的公司税以及雇主缴纳的所得税。2004财政年度金融服务部门所缴的公司税总计81亿英镑,较2002和2003财年有所增长,但要低于2001财年109亿英镑的税收。在过去三年中,由金融服务部门完成的公司税占英国全部公司税的四分之一还多,由金融服务部门雇主完成的个人所得税占英国全部个人所得税的11%~12%。2004年底,金融服务领域实现的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接近200亿英镑,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税收,比如由雇主和雇员支付的社会保险等,这些方面的税收没有单独的统计数据,但据估计约有30亿英镑的规模。

地理布局情况

从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地区构成来看,英国的金融服务业高度集中在伦敦,2003年伦敦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高达42%。在其排名之后的东南区和苏格兰的比重分别仅为11.2%和7.7%。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对整个伦敦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高达16.8%,与当年全国平均7.4%的水平相比是其两倍还多,从中反映出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基本实力。

金融服务在伦敦的集中意味着其他地区金融服务业的份额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伦敦之后,金融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相对重要的是苏格兰,该地区金融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达到7.1%。金融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贡献最低的是东米德兰(East Midlands)、威尔士(Wales)和东北区,这些地区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只有3.8%,大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表1)。

从金融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地区分布来看,2005年金融服务领域大约有31.3万人集中在伦敦地区,东南地区和苏格兰各自有金融服务就业人员12.8万人和11.3万人。根据2003年的地区增加值数据,金融服务行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65400英镑,而当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6652英镑。在各个地区中,伦敦金融服务行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最高,达到89400英镑,而在其他大多数地区该数字都在50000英镑~60000英镑之间(表2)。

另外,还可以在微观层面上从金融服务企业的数量来进行研究。Pandit & Cook(2003)将英国分成14个大区,根据金融企业数量和规模(用就业人数衡量)分析了英国金融业的分布状况,并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进行了总结。从企业的位置分布来看,英国金融业同样表现出高度集中的局面。大伦敦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64%的金融企业,其中大伦敦区占44%,西南区占12%,伦敦西北区占8%,这与伦敦作为最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一致的。在大伦敦地区之后的是东南地区,其金融企业数量占全国的l4%,该地区的重要金融城市包括伯明翰、布雷斯托尔、爱丁堡、格拉斯哥和曼彻斯特(图)。

总结与评论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发展水平明显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吸收就业和增加税收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把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理布局模式区分为集群式和分散式两种,那么英国金融服务业无疑走的是集群式发展的道路。从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目前英国金融服务业基本形成了以大伦敦区、南苏格兰区、以及西南区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群,其中伦敦地区的集群规模要远远高于后两个地区。

第5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并且成为移动互联网进入爆发式增长后行业领军企业的频繁合并、重塑格局的一年,同时随着跨界融合的升温,围绕O2O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愈加活跃。对于2015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状况,赛迪顾问总结如下:

一是应用环境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中国手机用户规模预计将突破13亿。其中3G和4G用户爆发式增长,预计净增1.65亿户,总数达到7.47亿户,同比增长28.4%。在庞大用户群体的需求刺激下,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6.9%,达到3981.5亿元。赛迪顾问认为,带动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对移动互联网应用存在巨大市场需求;二是由于通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信质量提升、移动通信资费持续下降,为移动设施在更多场景下便捷高效地接入互联网提供了基础保障;三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创新应用和模式的兴起,也极大地丰富了移动互联网应用产品与服务市场。

二是智能终端创新迭出,数量规模稳步上升。2015年我国智能终端设备销售量整体出现小幅上涨,其中智能手机销售量表现平稳,可穿戴设备增长态势迅猛。2015年全年中国手机市场规模约为36742.5万部左右,增长趋势整体放缓。这是由于中国手机用户数已近人口数,新增手机用户已经无法带动手机销量的增长,大多是靠手机的更换维持手机市场规模。

第6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2012年已过去,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担任公司开发部的一名软件工程师,主要从事着JAVA项目的开发工作,这一年来我低调努力工作着,不求闪亮显眼和光芒四射,只为平静和淡定;这一年中所做的成绩如下:

一、财政局项目,本人独立负责开发会计处的三个子系统:

1、厦门市会计人员信用查询系统。

2、厦门市记账机构信用查询系统。

3、厦门市会计人员网上报备系统。

以上三个子系统上线后,方便了社会各界查验会计人员的真实信息、方便了查询合法的记账机构信息,以及方便了各单位对会计人员的报备。

二、餐饮行业项目,在团队开发项目中直接参与了豪享来餐饮有限公司总部的信息综合管理平台项目,主要负责的系统有:

1、房屋租赁合同管理系统。

2、短信收发管理系统。

3、会员管理系统。

4、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的部分功能模块。

系统应用后,豪享来在管理全国各门店房屋租赁合同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并且及时有效提供了相应预警信息;短信收发系统方便了总部及时传递各项信息;会员系统更好的管理全国各门店的会员信息;人事系统在管理中减少工作量等。

三、金融行业项目,我参与了中国银行厦门分行,企业转账管理系统中的部分模块开发。本系统方便了企业快速实现大量和复杂的转账工作。

四、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项目,正在负责和开发的是住房货币化补贴网上申报审核系统。本项目采用了新技术,使界面更加大方美观,很大程度上改善人机交互平台的效果。

第7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1、服务方面:

作为大堂主管,除要对银行的金融产品、业务知识熟悉外,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在服务礼仪上要做到热情大方,动作规范,而且还要处事机智,及时处理一些突发事件,避免不必要的投诉。在大堂服务上,要配合柜台及时分流客户,要为客户所需,为客户所急,赢取客户的信任,要让每一位客户都感受到我们的微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2、大堂团队管理:

xx年3月份接手了大堂团队管理工作。与之前不同的是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管理好大堂理财人员之间的配合和沟通。按照支行的各项任务指标分解任务,按时间进度督促大堂理财人员完成任务,使寮步支行提前完成信用卡和保险及电子银行的全年任务,使我们支行的平衡积分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个人业绩:

第8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报告研究方法

本报告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复旦大学CC-CMM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收集的业界大量的市场和运营管理数据,并联合《客户世界》杂志历年“标杆案例研究”栏目的研究报告。

(一)调研方式

依据国际通行的产业及相关行业研究方法和统计学调研理论,通过对行业专家、厂商及渠道进行深入访谈,对相关行业主要情况进行了解,获得相应数据。为达到相应研究目的,根据报告内容需要,本次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定性研究主要通过座谈会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主要采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等方法。在自主调研为主的基础上,本报告也参考了部分公开信息的权威渠道,包括:

政府数据与信息

相关的经济数据

行业公开信息

企业年报、季报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二) 调研地区

本报告调研地区为中国大陆(不包含中国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将中国市场划分为六大区域,如下所示:

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

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

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

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三) 样本说明

于 2011 年 11 月20 日 至2012月3月 15 日期间,调研访谈共计256人,回收问卷2,198份。排除无效问卷,并根据调研对象的职位和所在行业进行配比,最终确认有效问卷共计1,554份。调研对象主要集中于占市场主要地位的呼叫中心运营机构、设备厂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及外包运营商的相关负责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为企业营销业务决策人或有部分决策权者,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从事呼叫中心或相关业务至少3年以上

2.年龄在35-85岁之间

3.非敏感人群(存在商业或学术利益冲突者)

主要内容介绍:

第一章 2011年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宏观格局

对2011年中国整个呼叫中心产业宏观格局做了调研和分析,主要介绍了中国呼叫中心的发展历程,分析呼叫中心市场的座席规模、投资规模、应用分布、核心竞争力等,并总结了目前中国呼叫中心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章 呼叫中心在各行业的发展

总结了2011年呼叫中心在各行业的发展,重点介绍了通信行业、金融行业、电子商务行业、政府热线、家电行业的呼叫中心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2011年中国呼叫中心技术及设备发展

介绍了2011年中国呼叫中心技术及设备发展,对呼叫中心主流技术、产品和设备厂商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和分析。

第四章 2011年中国呼叫中心运营成本分析

分析了2011年中国呼叫中心运营成本,包括成本分布、人力成本、技术成本等三个方面,并对成本优化的措施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第五章 2011年呼叫中心运营及指标体系

统计和分析了2011年呼叫中心运营及指标体系,如服务水平、平均通话时长、弃呼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

第六章 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对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今后呼叫中心产业整体发展情况、技术发展趋势、外包呼叫中心的发展趋势、呼叫中心中CRM的应用等。

第七章 标杆案例分析

对呼叫中心标杆案例进行了一定分析,包括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江苏移动客服中心、联想客服中心等。

部分调研成果

基本信息

报告的总计字数约90,000字,图表数量约60个。定价:RMB6,000元。

研究及撰写团队:

总策划:赵溪(客户世界机构创办人、CC-CMM国际标准认证机构主席、中国呼叫中心产业能力建设管理规范工作组副组长);

总顾问:刘钢(复旦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 CC-CMM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呼叫中心产业能力建设管理规范工作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徐欣(CC-CMM国际标准认证机构副主席);

总撰稿:葛舜卿、石云;

文献研究:郭静、胡捷伦、王超、严晶、叶开、赵嵘、姚青、常亮、张莉、王建、施悦;

第9篇:金融年中总结范文

1998年至1999年,12个月,短线投机香港股票收益率200%。年收益率200%。同时,为家人带来收益40万港元。

1999年至2000年底,16个月,短线投机香港股票和指数期货,收益率150%。年收益率约lOO%。

2001年,投资25万元给父母购房。

2001年至2004年期间,投资上海房产,共l套别墅、2套住房,收益200余万元(具体金额由于别墅的出售价格不清楚,所以不确定)。

2005年初,合作伙伴盗窃250万元。净损失250万元。

2001年至2005年上半年在上海经营房产公司。前期10个月,投入25万元,赚得80万元。后期投入200万元左右(两套公寓房出售款),收益约100万元(月利润3万元)。

总计房产公司将其在香港股市投资所得的75万元(另25万元给了父母)和上海房产投资所得的200余万元收益全部损失(只有18万元幸免)。总体分析其房产公司的经营状况,除了被同伴盗窃的250万元以外,其公司本身后来两年的经营,也并不是那么称心如意的,甚至可以计算出来是亏损的,最终没有收回成本。所以房产公司的总体投资是失败的。

2005年秋天至2007年5月,打工,除了基本工资外还有70万元的收入(奖金和干股)。

2006年11月至2007年5月,投资A股,收益60万元,半年收益率300%。

2007年5月,进入大陆期货市场投机,投入80万元,不到一个月收益60万元。

2007年6月至7月,继续在大陆期货市场投机,损失215万元。

看完了周立诚先生的故事,虽然我非常不认同他的投资方式,但我非常认同他的为人处事和做人的态度。特别是他对待家人的态度和方式。我们看到尽管过去的9年中周先生两起两落,但从没有给他的家人带来任何负担。不仅如此,还给爷爷赚了40万元,给父母送了一套房。特别需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他两次失败,但最后都留下了一点点钱(一次18万元,一次5万元)。这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下未来一段时间的生活费用,这样就可以不打扰家人。所以,我不认为周先生是一个失败者,甚至说他绝对不穷,还很富有。一个28岁的年轻人暂时没有物质资产绝对不能够算失败,比起很多其他在这个年龄段还没有断奶的城市年轻人来说,他可以说是相当成功了。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已经有了9年的国际国内的投资经验,有了几年经营企业(多到7家门店的房产公司)的经验,有了多年房产投资经验和成功案例,有了仅仅打工一年多收入就达到近百万元(基本工资加70万元红利和干股收入)的职场成功经验。他还不富有吗?他还不成功吗?

但,他是否能够真正意识到失败的根源,并总结过去9年积累的经验,然后将这些经验沉淀下来成为自己人生的财富,那就要看他的悟性了。

下面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从投资理财的角度对周先生过去的经历作一个总结:

1、周先生过去在投资上其实只失败了两次,一次是做公司,另一次是做期货。其他方面都相当成功,包括香港和沪深A股的短线操作、国内房产投资以及在职场的经历,但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真正的失败恰恰是蕴含在成功之中的。

2、其失败的教训。我觉得主要一点是公司经营的失败要好好总结(这一点从记者的介绍中我们感到周先生本人似乎没有意识到)。公司经营最后失败表面上主要是合伙人的人品出现了问题,以及2005年3月以后上海房产市场的调整。但本质上还是其自身在经营中的问题。比如合伙人特别是管财务的合伙人出现恶性赌博现象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一定要注意防范了。而且一个人就能够将一个公司的全部流动资金卷走也说明公司管理上的漏洞。在经营上问题也很明显。2001年至2002年经营一家店的时候,月利润达到8万元;2003年至2004年在上海房地产市场更加火爆的时候有了7家店,结果月利润反而降到了3万元。而这个时候恰恰也正是他的合伙人加入的时候,这里面的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当然,这既有人的问题,盲目扩张(这和其投资的急功近利有相似之处,本质都是太急了),没有很好的控制成本和加强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3、至于说到其第二次失败――炒期货――倒没有什么可总结的。既然做了炒期货这件事,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吃惊,是完全可以预期的结果之一,甚至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我们要总结的应该是他为什么要炒期货。其炒期货的原因无非两条:其一是缺少财务知识。我们看到周先生有一个目标(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目标)――希望在45岁以前金融资产能达到600万美元。看起来从当时的120万元人民币到600万美元差距太大了,留给他的时间,也就是17年左右的时间。因此要加快投资收益的速度,选择期货这类含有杠杆因素的交易品种,似乎更适合他实现迅速积累财富的梦想。其实如果他有一点基本的理财知识的话,他会发现不要说达到他随便玩玩半年就有300%的水平。他只要在未来的17年中平均年度收益率达到20%就可以实现其目标了(假设17年后美元兑人民币是1:4)。完全不要去做期货来放大其财富增值的速度。

其二,是对自己过去炒作股票期货的成功经验过于自信。这是最糟糕的事情。甚至我们说他过去短期炒作成功的经验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事实上他过去短炒股票的成功就埋下了后来失败的种子,这一失败的种子迟早会发芽结果的,这次不败,今后总有失败的一天。更重要的是他似乎对此也没有意识到。

他后来也有反思:“自己本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投资者,慢慢变成了一个很盲目的投机者。”事实上,他在金融市场上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他一直就是在投机。也许他是一个聪明的也比较专业的投机者,但只要是投机者最终总难免失败。就像在赌场上有一句名言:久赌必输。这是精确的数学原理告诉我们的结果。投机者要成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能够见好就收,及时退出。但要做到这一点非有大智慧者不可为。因为投机者的本性(或者说投机成功的基本心理要求)就是贪婪,而贪婪又决定了投机者无法自己离开投机场。

最后,我想给周先生几点建议:

1、不要迷信一些所谓的“投资”技巧。投资其实没有技巧,而是应当踏踏实实地学习一些真正的投资理财的知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