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像传统学科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引,有配套的教学指导书加强学生记忆,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制度,所以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
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
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
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
一、抓住学生特点,游戏引入,在玩中练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意愿吧。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学会使用鼠标》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怎样握鼠标,怎样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这些要点的话,学生不但不愿学,更不愿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纸牌游戏》,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玩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学会单击、双击、拖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单击、双击、拖动、指向和单击右键,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在后来的练习中,我又让学生练习了《扫雷游戏》,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又达到了练习的目的。
二、小组协作,互助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就像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他告诉了我们合作、交流的好处。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差异,有的学生学习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而有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注意因材施教。
1.“能者为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例如,学生进行指法训练时,因为键盘指法是计算机操作的基本功,也是初学者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训练。但也有的学生对电脑很陌生,操作时很僵硬,所以我就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当小老师,而我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这样互教互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优助差”,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同学之间互助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可以促进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成效。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利用局域网进行资源共享,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学完word的基本操作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小组内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收集资料,有的负责输入文字资料,有的负责制作图片等。同时,小组之间还在局域网上共享搜集到的资料,一种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使同学们的学习更加愉快、更有成效。
3.充分利用学生互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享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有一些学生往往提前掌握了本节课的讲解内容,并能够做出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询问之下,原来他们的父母平时也在指导他们的计算机操作。于是我便利用这个时机请这些“高手”来给其他同学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并帮大家解决一些课程内的难题。此外,在日常学习中利用这些“高手”的悟性高、学习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那些理解速度较慢的同学进行学习。根据学生素质情况对学生分组,每一组中安排1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分享、协作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另外锻炼了他们互相帮助的能力,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地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四、灵活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操作软件技能是计算机教学的另一重点,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但从综合来看,适合学生用的软件总要用到回车键和方向键去选择菜单或目录,另外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提醒学生注意屏幕的提示,学生明确方法后,就可在教学软件中任意地调用操作。如教学益智游戏软件,我先把将会出现的画面讲清楚,让学生心中有底,然后出示投影片讲如何用这几个键去操作。当学生明白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这样既节省了许多讲授时间,又可由学生自己分配时间练习,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活”,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组织竞赛,提高操作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于操作是主要内容,所以应尽量避免类似于语文数学的书面化考试。那么如何检测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呢?我采取的是竞赛形式。竞赛既可以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如在练习指法练习时,最后阶段我利用金山打字小精灵,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谁打得最快最准,最后还给他们颁奖,整个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六、实践小结,体验成功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如在教学第九课《认识“画图”》,运用电脑展示学生的电脑绘画作品,配上音乐。使学生感觉到电脑绘画真漂亮,电脑真神奇,产生一种强烈想了解、学习电脑画画的愿望。而后,我层层构建任务。“画图”的启动,我要求学生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去试,“画图”的工具的初识,我也是要学生先去试。“铅笔”工具的使用,如何使用?让学生去探索铅笔的使用方法。自己心中一幅漂亮的图画,有兴趣,你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工具画一画……学生围绕着自己的任务去学习,去探索。教师在学生中只是给以引导和帮助。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搜索有关信息、并有选择地利用这些信息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组织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么,你和我仍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很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几个人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多学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协作学习的意思。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基于这种考虑,我将学生分成协作小组,由他们自由结合,并适时加以引导,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没有我不行。让孩子们多看其他同学的优势,只有把全组同学的优势集中起来,才能使全组同学取得成功。
在“创作图画”的教学中,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以有关“美丽的家乡”为主题创作图画。他们确定主题后,就进行了分工。由知识比较丰富且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收集方法的同学负责收集资料,由美术细胞浓厚的同学进行美术设计,最后由信息技术技能较高,操作速度快的同学负责操作。由于大家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了效率。最后,在本节课的评价中,这个组的同学作品并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最高评价。在总结本课时,我请这个小组同学发表成功感言,他们4人一起走上前来,告诉大家,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我们的目标是尽自己的努力争取最快完成任务。因为全组的成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成功。”我相信,在他们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会有自信、欣赏、愉快、陶醉的情感体验,因为他们成功了。
3.鼓励学生自我展示,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成功。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
作品创作成功了,那是他们的学习成果,要让他们尽情的展示。在教学评价阶段,我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作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思路,让大家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由于学生们的积极评价给作者带来愉快的感受,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
整合这个词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因为我本身学地理的,我非凡对这个查了一下,它指的是一套咱们地质表面,严格的按照时间顺序一点都不缺少的一层层落起来,这种现象就叫做整合,中文没这个词,现在看来整合这个词是对外国某个名词的对译,它是借用地质学名词来对译。
现在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地方在美国,美国的教导专家提出不要单设计算机课,也不要单设信息技术课,把把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的任务融合到所有的学科当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把握应用信息技术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实际上最终就是通过整合消灭信息技术也就是计算机这个单独的课堂。这就叫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也是咱们这个研修班的主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导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导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爱好素养。我们既然认为中国不可能一步实现彻底的课程整合,在我们的学科整合当中考虑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概括起来,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第一是四个方式的变革,再一个就是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含义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依赖两种媒体,一个就是教师的语言,一个就是教科书,我们讲传承知识,任何教学都不可能离开传承知识或者知识的把握这么一个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赖讲授,老师的语言是传播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就是依赖教科书,教科书在文本当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静止的图象。假如没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只能局限在这里。信息技术出来以后,就从这两种媒体扩大,扩大到超文本和网络环境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资料的集成,而恰恰因为他有超文本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加以学习。什么意思呢,你要读书就必须一章一章的从头到尾学,老师讲课也是按照书从头到尾一章章的讲,从中间插入自学,有这种可能,但是比较困难,因为教科书就是这种线性结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集成不是线性结构,你可以从任何的角度切入,这个就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含义和传统意义知识的含义不同,按照联合国文件的说法,知识可以分为四类,一种叫做事实知识,现在的社会当中有些什么东西或者过去历史中研究出来什么成果,为什么对这件事实加以解释,这叫原理知识。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传授的知识,就是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管哪个学科,但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含的知识已经不限于这两类知识,又增加了一类叫做(翻译出来)技能知识,还有一种(翻译)人力知识,技能知识和传统所说的学科技能知识还不一样,他指的是一个人胜利的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制造一种产品所需要的从头到尾一套方法和能力的综合。人力知识:就是基于这个前提,就是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爆炸,一个人把握的知识越好,越博学越是人才,现在看来还不是这样,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那没关系,你把握其中的一部分,其它的当你需要的时候知道去向哪些人咨询,比如我刚才说的这些,可能有些老师比较认识,后两类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普遍把握更重要的知识,不仅仅把握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你需要更多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你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个好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又有问题了,事实知识和技能知识是可以编码的,编码什么意思,就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象表示出来的,但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是不可以编码,写不出来的,讲不出来的,比如策划这个事,我可以把它写出来,但是你不一定能按照这个程序做出来,有很多隐含的,讲不清晰的,需要逐步领悟和体验的东西,不可编码要依赖信息技术的这种虚拟的特点,驾驭这样的情况,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就可以更深入。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导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我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要害是你用的是不是科学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假如我们用网络进行分层教学,我们就看到过这样的例子,很简朴的一个习题课,我们的常规教学,老师在黑板上带着全体学生,一道题一道题的演练,解释,撑死了六道题,了不得了,因为这个包括从讲义到讲案,老师上信息技术课它就不这样上,他把卷子装到机器,在网络教室上,每个学生用计算机解答这张卷子,老师在控制台上及时的看,了解每个学生解题的进展情况,学生那个地方出了问题,及时告诉老师,老师通过这个和他的单机进行联系。这个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加上老师有意识、有目的给学生配制不同的习题,这个分层教学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个别化学习的重点是网络。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要害的因素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假如就把板书搬到屏幕上,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屏幕上,那么就没有什么用。
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假如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假如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朴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某些情况下还是与学生共同探究。我们都在谈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你在上边讲,学生在底下听,一辈子也加强不了,必然要从学习方式上加强,你把学生方式变化了,师生的身份都必然发生变化,而现在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教学设计上思路还不够开放,基本上还停留在我怎么把教材内容讲清晰。
五、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假如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会引起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比较多的是老师讲授为主,那么老师讲授无疑的要求老师站在讲台上具有权威的地位,完全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课堂改革当中,由于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即使从知识的层面上来讨论,不仅仅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所以你光靠讲,是不可能完成课程整合的。
信息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学生提出问题你要和他共同探究,学生活动起来你要帮助他。
我们要追求师生之间和谐、平等这样一种关系。在传统方式下,我们是有意无意的在隔断学生之间的那种友谊。
六、关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就是纯熟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第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目的有主题的收集,也可能各种的不同的观点的认识都摆到你面前,你怎么能加以归纳、整理、提炼,综合出你自己的东西。这个我觉的非常重要。第三个是处理信息的能力,第四是生成信息的能力,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五是信息协作的能力,通过个人交流,达到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最后一个就是信息免役的能力,对有害信息的辩别、抵制。
七、成绩和问题
成绩:我们这个调查,现在来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从这个调查中我们觉得北京市目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取得的成绩有以下几点,第一硬件比较先进,我们现在正在做各区传播中央,各校机房的建立,校校通也正在做。其中有些学校非凡是示范性的学校他的硬件应该说是具有国际水平。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变化,有些是在教师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改革的实验,有些是通过学生本身,个人接触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样化,第三就是广大教师非凡是中青年教师愿意推进整合,出现了一些好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典型。这都是我们取得的成绩。
问题:第一个就是硬件建造不平均。除了地区和地区、学校和学校之间不平均,还有一个设备的配置或者治理的形式不平均,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是都把它集中到几个机房来,还是要考虑到每个教室都要配备一定的设备。第二是软件的总量不足。这个问题是非常的严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已有的,先说一个基本观点,我个人的基本观点不主张发表课件,主张发表教学平台和资源库。这里边有很多道理,尽是一些部门不要考虑课件的开发,而要考虑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基于这种认识,资源库还是不够丰富,而且能够进入学校,现在还不够普遍。这里边比较复杂,这个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导本身的政策和制度上,老师现在不得不在根据本人的能力和爱好大量的自制课件。但是这种课件的应用非常低,由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政策不到位,这些课件基本上是老师个人的,没有发挥他的公共的效益。其中很多老师自制课件非常好。但就是用不上。第三是超文本没有得到发挥。现有的软件相称一部分是教材上的,这是没有必要的。第四是教师的观念仍待改变。第六是评价与治理机制还需改革。假如没有一个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的机制和办法,很难持久地推进整合工作。
八、建议
第一、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纳入信息技术的要求,假如能编出来与教科书配套超文本的多媒体教材更好。第二、改革教学模式,是不是首先考虑以下两种,一种就是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模式,因为老师们比较擅长这种演示模式,不能够彻底的否定它,但是要完善;再一种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文科建议在网络环境下尝试,比如英语课历史课地理课直接上网检索,这个好处很大,语文课可以利用资源库,麻烦的是政治课,政治课另当别论,查网络麻烦事比较多了。
由于小学生是初次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技术操作有很多都是不熟悉,甚至是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在初次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操作就可以了。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操作主要有一下几点:(1)懂得如何启动和关掉计算机;(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基本用法;(3)知道如何使用鼠标和在键盘上进行简单的打字;(4)在网上搜索查找资料;(5)会使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画图软件,知道如何用计算机中的office系列的PPT、WORD、EXCEL等的操作。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由于小学生是第一次解除学习信息技术,所以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都是基础性的,所以老师给他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该过高,要恰当好处的为他们制定教学目标,使他们在追求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在其他教育改革基地的测试调查显示,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通过打字或者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2)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数据,解决现实生活中事情;(3)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并在使用过程中规范使用;(4)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指导生活和学习。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机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一些须知事项。学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除了需要老师认真教学之外,还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观察和发现。学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方法:
(一)言传身教,让学生注重操作规程。计算机是一种高端而精密的仪器设备,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第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应该对学生言传身教,让他们对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有清楚的掌握了解,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初次操作中,老师要详细的告诉学生每一个细节、动作、要旨。首先,老师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规范开启计算机,这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在主机上有一个黑色按钮,学生在按一下之后就等待计算机开启,不要急急忙忙地连续按开机键。在使用键盘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左手放在键盘左侧,小拇指控制QAZ键,无名指控制WSX键,中指控制EDC键食指控制RFV键,右手食指控制JIN键,中指控制OKM键,无名指控制PL键,小拇指控制[;:键,大拇指则控制空格键,中间的TYUGHB键则两手中指随意控制。之后老师便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也要在练习中好好操作,不能乱敲打键盘,这样会导致键盘失灵的。此外,鼠标、画板、PPT、RORD、硬盘的使用,学生要自己多多摸索,不会的主动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掌握,而且懂得如何规范操作,这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良好的奠基作用。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学生熟悉掌握了计算机一些基本操作步骤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将他们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让他们在快乐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当快到母亲节或者父亲节的时候,学生可以应用计算机中自带的画板,为父母画一张画。在画画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图片的需要,选用各种颜色的图笔来描绘。他们可以改变图片的色彩,改变线条的粗细,画错的部分可以使用橡皮擦擦掉。此外,小学生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播放器,给自己描画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最后用其他发送方式发给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浓浓的爱意和关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对画板、音乐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的简单操作,这种学习方式不但使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还将其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用PPT和WORD相结合,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课表。在制作课表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字体大小、字体的样式,字体的倾斜程度等,还可以将字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加重、加底纹……利用PPT给课表在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图片的样式,将图片置于课表时间和科目的下面。在制作课表的一些列动作中,学生熟悉的掌握了PPT和WORD的操作,还制作出了自己在学习中使用的课表,解决了课表样式单一简单的问题。
(三)游戏进课堂,带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只学习信息技术是非常枯燥的,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打字游戏来来练习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例如,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打字技巧和手法,老师可以举行打字比赛游戏,利用金山打字通,看哪个同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字字数最多,而且出现的错误最少,哪个同学就算获胜。小学生的争强好胜心强,为了获得胜利,他们会在游戏比赛中竭尽全力,使用自己所学到的全部本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使学生们在比赛中熟悉的练习打字手法。此外,老师要有选择、有计划、有组织地给学生们挑选一些游戏,既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又可以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例如电脑系统中的“扑克大战”和“排地雷”,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小游戏来锻炼学生对鼠标的使用。通过以游戏进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而且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时获得快乐,可谓是一举两得,学习娱乐两不误。
四、结束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 现状分析 应对策略 善于引导 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67
当今社会发展以信息化为主流,信息化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也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可以让他们提早接触这种操作性强,运用性广的新技能,让他们具备查找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也使他们更早地开阔眼界与时代接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纳入学生考试的行列,使得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一、教学现状
(一)一瞬间新鲜感
小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只有一瞬间的好奇,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他们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激动兴奋之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在话下。他们特别喜欢上信息课,在他们眼里,信息技术就是玩儿电脑,而电脑可以上网聊天,可以打游戏,这个时候,他们会有浓厚的兴趣。可时间一长,随着课程的深入,后面的理论知识艰深晦涩并且需要理解记忆,因此,他们便会觉得无聊乏味,觉得信息技术没什么可学的。在这种学生抱着玩儿一玩儿的心理支配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教学结果也显得并不理想。
(二)教师教学方法欠缺
教学结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导是息息相关的。从教师层面来讲,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片面来源于教师没有恰当精准的导入课程,没有向学生讲解清楚信息技术的具体作用,以及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虽说小学生对新事物只存在一秒的新鲜感,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带动学生积极性,没有抓住学生眼球的亮点,没有兴趣,这门课也就如同虚设。因此,教师的专业程度,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家庭环境影响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毕竟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的钱给孩子买一些高科技的东西,所以接触的少,学起来也就异常艰难。再加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纳入考试范围,家长不重视,学生自然也就不放在眼里;甚至认为这就是一门玩儿电脑的休闲娱乐课。
(四)小学生活泼好动,难以约束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懵懂玩闹,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身上带着孩子的天性,难以在一张凳子上呆到下课。这就造成了老师的负担,既要看好孩子保证他们的安全,又要实施课堂教学,工作变得复杂又困难;特别是在机房上操作课的时候,孩子们老喜欢东看看,西摸摸,机房重地,难免存在安全隐患。这就导致了课堂纪律性、组织性差,成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题。
二、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充分了解这门课的前提下对信息技术展开学习。尤其是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此门课程不纳入考试就忽略其重要性,就开始毫无章法的粗略教学。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小学生孩子心性强,如若不严格要求,教师的教学工作恐怕很难开展,教师的严格要求亦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实际操作性强,因此上机的时间较多,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对他们的良好约束。
(二)善于导入课程
对教师来说,在上课之前导入学习内容也是一门技术。一个有技巧的好的导入是一个好的开端,开篇点题,不怕学生没有听课的兴趣。在上《键盘指法练习》这一内容的时候,如果我们直接向学生传授如何按键的理论要点的话,我估计是没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听的。这个时候我们不如想些有趣的东西又和小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进行本章节的课前导入,就好比说,小学生大多都喜欢玩游戏和看动画片,我们不如跟他们聊聊这些话题,键盘联系就跟打地鼠和种白菜一样,一坑一个;可以想象,这个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就已经很好的调动了。
(三)培养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亦是如此。而如何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我们必须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平常都爱好接触些什么;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增添他们喜欢的元素,设计一些他们喜欢的活动,如此一来,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指日可待。
(四)课堂约束,赏罚措施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持课堂秩序。由于孩子的特殊性,我们可以设立一些赏罚制度,通过奖励和稍加惩戒的方式来对他们加以约束。这个道理就好比小学生得小红花一样,做得好就奖励一朵小红花,做得不好就扣一朵小红花;相信,没有学生是不喜欢得小红花,不喜欢奖励的。因此,这种赏罚制度会极大的激发他们的求胜欲,教师的教学工作方能顺利展开。
(五)设立兴趣小组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仅仅只有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给学生安排课后练习,但小学生大都不喜欢做作业,因此我们教师只有另想办法。比如,我们可以设立兴趣小组,布置团队作业,一个人的作业他们不喜欢做,那么团队作业就不同了,他们可以相互协作,有了团队意识,操作起来也就轻松了许多。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老师也能够稍微省省心,效果也会十分明显。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信息技术很快走进了现代小学课堂。而素质教育也要求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运用多种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将学生引到创新学习的道路上。那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一、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信息技术课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简单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要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要反复实践,及时总结,不断创新,才能完成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觉学习的飞跃,进而为培养21世纪实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二、做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新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
作为担负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主要责任的信息技术课程,所确定的教学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需要明确的是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2)信息能力。(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4)信息道德。其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
(二)强调重点,鼓励学生探索未知
探索式教学法就是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师先不作课程讲解,而是给学生设定一个任务,让他们分组自行去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去探索未知。这是最培养学生求知欲的一项作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扮演总导演、鼓励手及指路人的角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多去指导,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教师要多去鼓励鼓励他。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学生进行自由作画一课时,教师只需要指给学生图形在什么地方就可以了,至于他选择哪一个图形来构图,则完全由学生本人来确定。这种教学方式要比探索式更有吸引力,因为它不但有一定的难度,还会有时间限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增进学生间的互动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完成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要学习者沉醉于在知识探求过程中感受到的乐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更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和演示,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笔者就以玩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往上指法课时,我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及要点,结果发现教学效率很低,学生不愿练习。后来,我改变了教学方式,采用游戏引入,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游戏》,看谁的游戏成绩比我好,结果没有一名学生超过我,学生就很不服气地问我,为什么老师玩的那么好,有什么秘诀吗?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给学生提出指法的重要性,老师初学计算机时,也是和你们一样,打字速度也很慢,老师教会我用正确的指法,多练习,久而久之,就有现在的成绩了。从此,学生就开始很专注地练习了。但对农牧区的小学生而言,家里基本上没有电脑。想要熟练掌握指法要领,仅靠课堂上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可利用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一小时时间,对学生分年级开放机房,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
(四)注重学生作业的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判断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之一,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并且及时的进行适时考核,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比如说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框式作业来搜集信息,从而分析本班学生接受的程度,并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学困生进行指导。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及时吸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对教师教学的态度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这样,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过这样的交流,一定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五)学科整合,促进全面发展
计算机不仅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与日常的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比如说在学习中文输入法的时侯,要用到拼音或者是笔画,长期练习能够有助与学生记住汉字字音和笔画结构;在学习计算机的一些按键、命令的时侯,常常会碰到英语,了解了按键或者是命令的功能,相应英语单词的意义也就明白了;在练习网上搜索的时侯,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其它学科中不懂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能够顺带解决其它的学科问题,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还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而且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信息技术为支点,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地钻研,吸收各方面的信息反馈,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马宁,余胜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教育技术通讯,2008,(03):19——20.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307-0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计算机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高标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保障。
1.贯穿实践导向法、化抽象知识为具体,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抽象的知识点,如果照本宣科或者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结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学中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增加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多媒体的形象教育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小报的设计――用word写古诗配画"一课中,当学生看见演示制作完古诗配画的版面设计后都纷纷羡慕不已,迫不及待的想动手试一试。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制作的这么漂亮吗,因为老师注重了古诗以外的一些设计细节,例如从右到左竖立的排版方式,古朴的字体,恰当的配画等等,这些都令古诗更有韵味的窍门,希望你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将这些细节表达出来,这样的话你们就能制作出漂亮的版面设计来。"结果,学生们纷纷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大部分学生不但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制作完成作品,还加入一些老师没有教过的内容。
3.充分利用学科特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信息技术赋予素质教育很强的操作性,学习过程成为了一个培养不拔意志,深刻思维、坚强毅力的自我修养的过程。学生通过手、眼、心、脑并用而使大脑形成的强烈的专注,使大脑皮层产生高度的兴奋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体会各种功能、分析操作方式,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出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4.新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4.1 培养学生知识和技术技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时代感,既要有相对稳定的知识,又要不断补充更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体现这一迅速发展趋势,通过创设综合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展开教学内容时,应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掌握有关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实践为主。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教学为前提,实践教学为根本。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其重点是教授学生掌握每堂课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4.1.1 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适合完成像基础知识、小结讨论等内容的教学,所以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时中的比例应远小于实践课。
4.1.2 要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追踪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学中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学校可安排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对Internet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和应用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感受这些应用技术。
对于新课的讲授,要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形式,只要学生能自学明白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信息技术教材的能力。引导和启发归纳总结,形成系统。而对于重点、难点和枯燥理论的讲授,教师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而不忙乱,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机结合,在任何一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的特点,技术性实践操作性都很强。因此更多的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性、自主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掌握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会学生学习,考虑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环境,要始终注意意识与情感的教育。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既巩固技能操作,又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4.2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让学生实践操作,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小学信息教学中的自学是为了掌握知识,为培养技能打下基础,动手则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知识。国家教育部已拟定,实践课的课时应占计算机总课时的70%,充分表明了实践操作在信息技术讲授中重要地位。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妨在以下两方面如手:安排上机操作任务时,与其它学科密切结合起来,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作。比如:在学习时,让学生编辑和修改自己的作文;在学习画图软件时,让学生结合美术知识创作一幅美术作品;用或设计贺卡和办报;用所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知识编写程序,解决数学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而繁琐问题。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而且巩固了相关学科的知识,既增加了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信心,又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4.2.1 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有关操作的教学内容应安排在机房进行。配有多媒体教学网或大屏幕投影机的现代化机房,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效率教学的需要。
4.2.2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比如在学生已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的操作方法,让他们自学掌握如何插入艺术字、自选图形等操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操作,效果很好。再比如在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74-02
当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工作便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及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包含内容更新过快,所以要想使得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性要求挺高。因此,使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趋于创新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俗话说,一件事要想成功,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所以对于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因素。一名合格的教师都会注重导语的设计,一个具有创新的导语设计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这样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追根究底的心态。经过调查发现,现在小学生喜欢学计算机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对计算机产生好奇心理,所以计算机师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设计出新颖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排斥课堂教学,拉近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之一便是文字编辑,然而不少学生进入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文字编辑无非就是打打字,只要懂得如何输入文字便可以了,一些学生连比较简单的删除、插入都不会,渐渐地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感兴趣,笔者在教如何进行文字编辑的时候,将文字编辑看做现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隐形纸,这种隐形纸所具有的特点是存储量大,易更改,用完直接删除,无污染,而且这种特殊纸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等,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字编辑的热情。
2 要做到“活学活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就有提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之前,就要提前灌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引用的思想,让他们领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在对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定上,要结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在小学信息技术内容的制定上一定要慎重,不能与小学生的实际年龄和接受能力相差太大。
如在学习“画笔”时,学生就可以用它来制作新年贺卡或者节日祝福卡,送给亲人、同学;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学生便可以用它来写一些通知、书信,也可以制作课程表等;对于PowerPoint的学习,学生可以用它来制作一个班级通讯录,把全班同学的联系方式放上去;学生可以在“媒体播放器”播放自己钟爱的歌曲。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接触的东西对于以后的日常生活太方便、用处太大了,从而达到为了需要而学习。
3 全方位互动,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小学生具有的一个优势就是好奇心强,但缺点是做事情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便开始产生厌烦心里。所以教师应该变换教学方式,应该启发、辅导学生,并不是一味地讲解和管制。因此,在对小学课堂情节的设计方面,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达到全方位互动,也就是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寻求教师的帮助,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练。
运用游戏软件进行指法训练,学生大多可以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检查手指与眼睛的配合程度,评出在指法训练中表现最优秀的学生加以鼓励。与此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能者为师”,只要有些学生已经掌握所学要领,便可以鼓励他到台前,将自己所学为同学讲解,担当小老师。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的兴趣,将学生作为教学模式的主体。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自己所长,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4 分层次教学,共同提高
分层次教学这一理论的理论基础也就等同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就是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进行了调和。而层次级教学思想便是从这一理论的设想与需求逐渐一步一步发现起来的,它将传统理论和现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大胆运用分层次教学法是解决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课的一次尝试。它不仅可以保证教学效益的提高,而且也克服在班级授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它为教学的改革提出新思路。在实施分层次教学法时,要对学生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和基本操作程度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教师可以进行一次考试或者考查,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程度进行一次等级分化,分为A、B、C三个等级。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进行不同的学习任务分化,有助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不同的信息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怎样利用FrontPage进行网页制作的时候,将任务和目标分为不同层次,从而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让大家都感受到网页制作成功的快乐,调动起全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评价时,对于这三个等级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总结并反馈,这样做不仅确保了全体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不同水平学生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5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增强创新意识
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它需要学生去不断想象和创新,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然而不足之处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理解计算机里涉及的概念。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资源,使学生思维上不断得到活跃。并且努力营造轻松和谐且富有创新力的学习气氛,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要有创新精神,只要踊跃参与进来,那么就向成功跨进一大步。
如在进行幻灯片的讲解时,学生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大家一个看一个,互相模仿,没有自己的元素在里面,因而制作出来的文稿大都一样,没有任何新意。而且在制作时,也鲜有学生聚在一块讨论。此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里的发光点,然后叫学生站起来说这样设计的用途,并通过多媒体,给大家进行演示。随后叫其他学生起来发言,大胆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在多媒体上播放自己的文稿。只有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才能制作出既令自己满意也令教师满意的演示文稿。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是一群好奇心强、探究心理强且富有创新能力的群体,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追求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才能发挥出小学生的潜在能力,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参考文献
[1]王伟.改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3):151.
[2]李云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吉林教育,2009(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