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协同通信范文

协同通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协同通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协同通信

第1篇:协同通信范文

关键词:近场通信设备;协同;中继;通信方法

近场通信设备主要采用P2P的通讯方式,随着人们对无线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中继通信技术和协同通信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继站作为一个传输节点,可以起到桥接源节点的作用,从而克服信道衰落问题,扩大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系统技术则能够使系统开销得到平衡,合理利用信道资源,提高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在消除干扰、多点调度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1近场通信设备简介

近场通信技术(NFC)是一种新型半双工通信技术,与蓝牙通信、红外线通信技术相比,NFC的可靠性更高,而且通信方便快捷,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等优点。目前近场通信技术主要被应用于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身份认证等领域,并逐渐开始在智能手机中得到应用。近场通信设备具有三种工作模式,一是读写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近场通讯设备相当于读卡器,对NFC标签进行读写操作。二是卡模式,即自身相当于NFC标签,被执行读写操作。三是点对点(P2P)通信模式,支持两台设备进行相互通信。在NFC论坛中制定了NFC技术的标准规范,其中,NFC数据交换格式(NDEF)中明确规定了采用NFC技术进行通信时的数据封装格式,在简单NDEF交换协议中还规定了NFC设备在P2P通信模式下两台设备通信的规范。此外,还有读卡器通信的专属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命令,可以以此对读卡器操作命令[1]。

2协同技术与中继技术

(1)中继技术。中继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信道多径衰落问题,无线信道衰落具有随机性,如果正在使用的通信信道处于衰落状态,将对无线通信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这是就需要通过中级节点获得信号增益。可以利用无线信道路径的独立性进行分集和服用增益,通过预编码操作增加系统容量,降低误码率和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中继通信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2]。图1中继通信示意图(2)协同技术。协同通信技术的发展起源于中继信道,通过中继节点的使用提升通信系统性能,实现大容量高速率通信。可以在不增加频率资源和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提高通信效率,使无线通信更加可靠。协同技术的时分双工技术主要是利用信道互易原理,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信道开销,通过随发送端进行预编码反馈,提升通信性能[3]。

3协同中继通信方法在近场通信设备中的应用

3.1MIMO中继协同传输

中继通信技术主要可以分为放大转发(AF)、解码转发(DF)和压缩转发(CF)三种类型,其除主要区别是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AF中继系统中的中继节点只对通信信号进行放大和转发。DF中继系统的中继节点首先对信号进行解码,然后重新编码再发送给目标节点。CF中继系统是对信号进行压缩处理,然后发给目标节点。目前在中继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AF模式,其特点是复杂度低、信息传输时延低。MIMO技术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提高协同中继传输的频谱效率,一般可分为单中继系统和多中继系统,单中继多用户MIMO系统如图2所示[4]。目前MIMO中继系统在近场通信设备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问题是收发机传输策略,即通过源节点、中继节点预编码矩阵和目标节点的接受矩阵提高系统传输效率和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从而满足用户对近场通信设备的通信要求。MIMO中继的预编码优化准则主要由最小均方误差、最大信干燥比、以及最大容量准则等。

3.2中继资源的高能效管理

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无线网络的资源能耗面临着严峻挑战,早在2007年通信行业的耗电量就超过了200亿千瓦。无线通信的能源消耗还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提升,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必须实现对中继资源的高能效管理。无线通信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基站的电能消耗,其中无线接入部分能耗占50%,功放能耗占50%~80%。因此,必须提高无线通信的能量使用效率,尤其是降低无线接入能耗。中继协同由于可以极大缩短通信距离,提高传输信噪比,而且发射功率较小,所以成为绿色通信网络建设的优先选择。目前高能效中继资源管理是绿色信道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单相中继系统的高效能中继资源管理,相比于单相中继网络,双向中继能充分利用中继节点协作在两个时隙内完成信息交换,从而提高网络频谱效率[5]。

3.3信息与能量的协同传输

能耗已经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重要问题,无论是从节能环保角度还是降低通信成本角度,近场通信设备的无线铜线传输都要充分考虑无线通信的能耗问题。从用户角度来看,目前智能手机的应用功能不断丰富,同时也增加了设备能耗,从而减少了使用时间,对用户体验产生严重影响。基于高能效的无线侧接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通信系统能耗,满足用户的持久通信需求。目前基于能量收集的通信技术也是绿色通信建设的研究热点,其主要理念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或无线电磁波转化为电能,延长网络运行时间。由此产生了一种信息与能量协同传输(SWIPT)的新技术,即将无线信号同时作为信息与能量的媒介,使二者在无线信道下共同传输。这些新的中继协同技术在近场通信设备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近场通信设备的信息传输质量和信息传输效率,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4结语

总而言之,近场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线通信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与新型中继协同技术结合可以使近场通信设备的性能和通信质量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广平.无线协同通信中继策略和资源分配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5.

[2]曹耘瑕.无线协同通信中继协议与中继选择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4.

[3]李金.协同通信系统中能量优化的中继选择算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

[4]李为.无线协同通信资源分配和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

第2篇:协同通信范文

关键词:虚拟终端;通信协议;机制;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

随着无线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不同层次的无线技术的相互融合促进了无线泛在网络的形成。在泛在网络环境下,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高使终端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逐渐增多,虚拟终端技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虚拟终端技术能够在无线泛在网络环境下,使处于不同网络中的设备间通过协同通信和功能互补,形成一个能力增强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功能整合、资源整合和业务的多样化,提高用户的体验质量。

1 虚拟终端通信协议及机制

在虚拟终端网络中,其系统构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连接不同网络中的设备实现不同类型终端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而使用户能够统一管理虚拟终端。在虚拟终端的实际应用中,由于各个用户和设备具有移动性,所以,各终端之间的聚合必须根据其自身位置和网络情况,这就需要利用各种通信协议和机制来实现。

1.1 设备发现机制

在虚拟终端系统中,设备发现机制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虚拟终端中设备信息的及时更新和最优设备的数据传输都需依靠高效的设备发现机制。目前,虚拟终端发现技术主要采用的是发展较为成熟的蓝牙技术,这就需要对蓝牙连接建立机制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设备的发现效率,另外,蓝牙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并且能更快的实现设备的发现过程。

在虚拟终端技术中,除了蓝牙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发现过程,短距离无线技术也可以用于虚拟终端中设备发现,比如 UWB、Zigbee等。UWB近年来在虚拟终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是采用非正弦波窄带脉冲传输数据,持续时间非常短,同时具有频谱范围、发送功率低、传输速率高、通信范围小等特点;Zigbee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接入技术,具有功率低、速率低的特点,设备通过组建网状网以多跳方式通信,其拓扑网络具有良好的自愈能力,但是传输速率比较低。

1.2 设备认证机制

设备认证机制能够确保在不同网络间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是保证网络通信安全的必备条件。设备认证是指请求发起方向对方发送身份证明,验证其真实有效性,并获取接入许可的过程。当前,用于虚拟终端系统的认证技术有基于证书的认证方式、将认证信息分布在各节点中的认证方式等。当虚拟终端处于移动的环境中,利用周围环境信息认证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的时候,可用传统的基于证书的认证方式;可根据设备自身具有的自组织功能采用将认证信息分布在各节点中的认证方式,实现完全分布认证策略,不过设备间通信协议需要轻度截荷。虚拟终端中,设备高度异构,且可能处于漫游的状态,这个时候可以融合网络构架和协议。必须注意的是,每个认证方法的特性是不同的,认证方式的选择必须根据虚拟终端的特点来选择最为合适的认证方式,从而更好的实现快速认证。

1.3 设备注册机制

由于在虚拟终端中设备和网络高度异构,且移动性比较强,所以对设备注册的过程要求很高,设备注册过程既要满足网络的安全性,又要支持网络异构融合和设备的移动性。目前,虚拟终端中,设备的数量和种类很多,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对虚拟终端中设备进行编号,采用基于ID的移动IP网络中的注册协议,最大限度的缩短设备的注册过程,也可以采用安全的注册协议满足资源受限设备的需求。如果虚拟终端用户处于漫游的状态,可以通过将认证和注册整合的方法,实现认证注册一体化,从而节省时间,减少通信过程时延。当前,异构网络融合和终端设备的移动性是虚拟终端系统面临的两大难题。

2 虚拟终端资源优化策略

虚拟终端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融合,充分利用不同的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业务服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终端移动性造成设备聚合和重构,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设备的聚合和重构,采用不同的策略,将网络中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合,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虚拟终端资源优化。

2.1 联合资源管理

联合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无线网络接入的控制策略。在异构网络环境下,要根据服务类型和用户需求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接入网做到业务和网络的适配。这就需要发挥联合无线资源管理的作用。联合无线资源管理主要是在呼叫发起时候和呼叫进行时候采用多输入决策算法进行网络的接入分配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模糊逻辑法则不需要精确的数据就可以模拟人的思维方法进行决策;策略机制算法的引用主要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无线资源管理和分配法则的基础上;多属性决策算法是通过定义备选方案及属性的效用函数来决定接入网络的。这三种是常用的输入决策算法。

2.2 博弈论算法

博弈论算法是应用数学方法来决定在给定情况下如何虚拟终端资源进行最优化的输出。用户在无线网络中的行为策略能够建模为博弈论,用户是博弈决策者,可自己决定采用的测量方法、策略机制来竞争网络资源。一般情况下,博弈论有三个主体,可根据决策主体的不同行为将博弈论分为合作博弈论和非合作博弈论。非合作博弈论是常用的方法,而合作博弈论的解需要满足帕累托最优性,之后需要求出效用函数并将其转化为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

2.3 动态频谱分配

动态频谱分配主要目的是解决静态频谱分配中的资源浪费问题,可根据不同的接入网在不同时间对频谱不同的利用情况,将空闲的频谱按照实际需求进行动态分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现行的动态频谱分配中能够有效的解决静态频谱分配的资源浪费问题,但是,由于无线网络具有移动性、动态性、复杂性、变化性等特点,动态频谱接入策略不太适用于动态网络,目前,策略大多只集中在对给定技术的有效频谱分配方面。

3 结语

总之,虚拟终端技术能够在无线泛在网络环境下,使处于不同网络中设备间通过协同通信和功能互补,形成一个能力增强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功能整合、资源整合和业务的多样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提高网络传输性能及吞吐量,实现单一网络所不能完成的功能,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质量。但是,我国对于虚拟终端的研究尚未成熟,虚拟终端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实现,为了更好的解决异构网络融合和终端设备的移动性这两大难题,必须加大研究力度,积极探讨虚拟终端通信协议及机制和虚拟终端资源优化策略。相信,未来虚拟终端技术将成为我国网络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赵远林,张晖,朱洪波.无线泛在网络下虚拟终端技术研究综述[J].电视技术,2013,37(3):93-97.

[2]赵远林.无线泛在网络下虚拟终端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2013,38(3):7-22.

[3]周皓.泛在环境下虚拟终端系统的组织机制研究与实现[J].南京邮电大学,2012,27(3):11-27.

第3篇:协同通信范文

兜了一圈,新鲜的事物都见识过了,时间也不早了,于是,我们一队9人便决定来到湖边划船。

租了船,同学们便依次上了船。说起来,我也还是第一次划船呢,心里不免有些兴奋和紧张。路边的杨柳弯着腰,嫩嫩的柳枝悠悠地飘荡着,似乎在祝愿我们有个好心情。

大家一个个握着船桨,使劲地摇摆起来。船开动了,我的心却凉了半截--原来其他人都是初来乍到的新手!这下惨了。果然,船开时摇晃起来,始终在原地打转,像无头苍蝇似的。有时船向前一点,也会被逆流的水冲回来。船还没动多少,我们这些“船员”倒是湿了一身。我焦急起来:怎么办呢?此时,天空也似乎灰暗起来,杨柳也不飘了,小鸟却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似乎在嘲笑我们。

第4篇:协同通信范文

其中,最引入瞩目的要数“中瑞对话2016”教育子论坛:不仅邀请中瑞教育界、企业界代表,以“携手共进、协同创新”为主题展开对话讨论,还实现了“中瑞对话”启动以来,教育合作项目的首次落地。

协同发展 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成功模式

“瑞士是世界上最具创新优势的国家之一,当前,中国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的关键则是人才。”论坛一开场,主持人、贵州商学院院长武鸣开宗明义,谈到了对本次对话交流的期望。他表示,本次论坛将主题确定为“携手共进、协同创新”,就是为了推进黔瑞合作,引入成功模式。

“强调要把中国的创新战略和瑞士的创新优势相结合,这正是协同创新的核心要义。”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在致辞中表示。

论坛上,瑞士卢塞恩酒店管理学院董事会主席乌尔斯・马斯哈特分享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秘诀:“教学、陪伴和成功,是我们成功模式的三个关键词。我们承诺以‘未来为导向、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培养年轻人;我们陪伴学生,帮助他们成为有能力、热情和成功的管理人才。”

作为世界一流的酒店管理教育院校,瑞士卢塞恩酒店管理学院已在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设有分支机构。贵州商学院则是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这是双方共赢的选择。”乌尔斯・马斯哈特说:“这次来参与中瑞教育对话,也是为了表达我们进一步走向全球市场的决心,希望在中国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

“签订合作项目协议,对贵州商学院来说只是转型发展、协同创新的第一步。”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委员牟延林认为,“协同创新”的关键,是让瑞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适应中国的土壤、贵州的生态。“建议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培养商科类的拔尖创新人才、商科专业的国别研究人才、商科大类的国际组织人才、商科专业背景非通用语种人才、商科领域的来华友好学者五类人才。”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则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建议。他认为,高校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是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建议加大教学范式改革,制度先行倡导“工匠精神”,强化教学过程的监控,更要让教师科研的成果进入课堂。

产学合作 共建平台培养行业精英

“三分之二的瑞士年轻人初中毕业之后,进入职业教育学校。而这三分之二的人实行双轨制培养,即他们一个星期里面有三到四天在企业里学习工匠的技术。”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及艺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鲁迪・纽茵茨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培养行业精英的最好路径。

“酒店行业更重视基层实训,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技能,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贵阳凯宾斯基大酒店总经理温立克说,“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这个行业,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而不是毕业工作几年了,才发现这不是自己的职业理想。”

温立克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贵阳凯宾斯基大酒店与贵州商学院等4所院校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提供15%-20%的岗位供学生实习。他认为,这种实训教学的模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

瑞士伯尔尼应用科技大学则鼓励学生参与全球市场的项目策划,并分享观点,碰撞出新的火花,再将创意转化为成果。“我们项目实施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善,生活更为便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和谐。”成功参与中国乡村景观设计项目的运作,让瑞士伯尔尼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毕瑞华更加坚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理念。

“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的重要性。”这是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教授伯乐在对话中分享的观点。“在分辨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浪费中,让学生思考从产品设计到产品生产、消费等全过程需要怎样的绿色发展方式。”

对贵州商学院而言,这样的讨论,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明确办学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在黔瑞携手、绿色发展这一时代背景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引进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携手和协同创新,标志着学校对外开放办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也意味着学校将从瑞士引入先进的理念,实现办学水平的提升。”贵州商学院党委书记涂小亭说。

商旅同行 为旅游提质转型培养专业人才

瑞士卢塞恩酒店管理学院、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及艺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瑞士伯尔尼应用科技大学、瑞士南方应用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景区规划等领域都具有深厚的积淀。论坛上,这些高校学者分享了成功项目,为贵州提供了有益借鉴。

例如,中国云南沙溪古镇项目,正是由瑞士联邦政府和瑞士理工大学的支持,瑞士伯尔尼应用科技大学的师生以“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策划和执行的项目之一。

“保留古韵的同时,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将古色古韵的文化和完美的自然风光开发为旅游产品,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毕瑞华说,这个项目的中坚力量正是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参与大型项目,这些学生获得了大量经验,成为行业的顶尖人才。

反观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却缺乏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用一组数据,直观地展现了中国旅游人才培养的严峻性――

每年新增旅游就业岗位约60万,但旅游职业院校每年毕业生仅30万人;

全国近80%的旅游从业人员没有系统接受过旅游相关专业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

全国每年约1600家新建酒店投入使用,其中星级酒店人才缺口超过10万,岗位满足率不到40%。

……

邵琪伟说,中国旅游行业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而瑞士在旅游人才的培养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例如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设计突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打造国际化、行业化的师资队伍等。

在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形势下,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是缓解旅游人才需求瓶颈的有效途径,如何结合新形势、新趋势、新业态,加大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这一话题引起邵琪伟、牟延林、武鸣等嘉宾的热烈讨论。

“结合教育规律,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创新优化专业结构;结合行业需求,创新实践教学;结合企业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结合对外开放,创新国际合作水平。”邵琪伟的回答获得对话嘉宾的一致认同。

第5篇:协同通信范文

您和太太结婚时就知道会当总统吗?您太太因为您说“会”才答应嫁给您的吗?

我昨天在第二、第四和第七频道看见您,我希望您在三个频道间跑来跑去不至于太累。

我爱您。我今年八岁,希望有一天我能变成您的第一夫人。

要当总统一定得是全美国最聪明的人吗?我在历史课本上读过许多总统的事迹,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觉得您很调皮。这样说没关系吧?

您能送一个女人去太空吗?譬如我姐姐。

我喜欢您笑起来的样子,那是真的牙吗?

小孩可以罢工吗?学校的午餐真恶心。

我希望里根太太能成为第一位女总统。您该帮她,虽然这样您得另外找份工作。

您有秘密警察和中央情报局保护,我却只有一只狗,而我的狗恨猫。

我们要停止浪费水,不然等到全美国的水用光后,我们就只能天天喝可乐和汽水了。

我的生日是7月21日,请把这天定为国家假日。

苏俄人死了是不是上不了天堂?

我想带我的小狗去白宫玩。您放心它只会在纸上拉大便。

您是因为得不到奥斯卡金像奖,才去当总统的吗?

您有什么坏习惯吗?

您头上怎么可能没有白头发?

请告诉我,您一天都做了什么。然后,我会回信告诉您,我做了什么。

您今年几岁?妈妈说您和我祖父一样大。可是,我祖父秃头,而且走路不像您那么快。

请寄给我十块钱。

我想到白宫说笑话给您听。您一定会笑。

总统有没有老板?是上帝吗?

打小孩是犯法的吗?我和我弟弟很想知道。

当总统难不难?2012年,我准备当总统。

我很喜欢您,我给我的小猫咪取名为“里根”。

我是罗伯,今年九岁。我将来要当美国总统,当我准备好的时候会通知您。

总统不做总统的时候要干什么?他们会像普通人一样工作吗?

我祖母很穷,请帮助她。她的名字叫祖母。

第6篇:协同通信范文

创新研究专家会告诉你,它来自协同。他们理解协同如何起作用,也积极地培养协同。他们很多人一直都在培养第3选择。相反,平庸的公司对新思想抱有深深的疑虑。他们厌恶颠覆,处在一个两种选择的“我们对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将颠覆性技术视为威胁。与此同时,拥有第3选择思维的公司欢迎这种颠覆。他们在维持现有事业成功的同时,乐于接受来自于外部多种多样的新想法。他们发展出双重人格,既能促进现在,又能开发未来。

真正的创新取决于协同,而协同需要多样性。看待事物完全一致的两个人不能协同。对他们来说,1加1等于2。但是看待问题不一样的两个人能够协同,而且对他们来说,1加1能够等于3或者10甚至1 000。因此,创新型的公司故意把员工分成有多样化优势的团队。互补型团队能够扬长避短,团队成员相互完善。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创造第3选择。

微软前首席技术官内森?梅尔沃德创建的高智公司团队是一个了不起的互补型团队。他把背景迥异的人聚在一起,让他们“为了乐趣和利益”共同努力来解决重要问题。如何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接种疫苗以挽救千百万人的生命就是其中之一。

疫苗必须一直冷藏,否则就会变质失效。即使在温热的条件下暴露几分钟,也会毁掉一批疫苗,导致无法挽救生命,数百万美元因此而浪费。在发达国家,因为有冰箱和稳定的电源供给,这种情况很容易避免;但在发展中国家,这却是一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梅尔沃德在华盛顿召集了一个特别小组,召集了自动售货机、咖啡售卖机以及自动武器方面的专家。他们的发明看起来像一个巨型热水瓶,里面是另外一个保管疫苗的瓶子,在两个瓶子之间装有液氮。为了冷藏疫苗,不能打开瓶子,因此要用一个闸柄来弹出一小瓶疫苗,就像自动售货机弹出一罐苏打水那样。为了保持密闭性,不让温热空气进来,这个装置采用了AK–47冲锋枪的弹药盒的工作原理。这个成本低廉的精妙装置可以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冷藏疫苗6个月——这挽救了数百万患有衰竭性疾病的人。

乐高积木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家丹麦玩具制造商被誉为世界上最值得信任的公司。乐高重视它的数百万客户,将其视为互助型团队的积极组成部分。

如果客户秘密黑入你们公司的电脑,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报警?当乐高遇到这种情况,惊愕之后自问“客户为什么要这样做?”公司尝试与侵入者进行沟通,结果是,这些“黑客”其实是乐高的粉丝,他们侵入公司的库存系统,为的是订购一些通常打包出售的散件。乐高社区开发部总监托玛?阿斯卡尔德森回忆说:“我们意识到,在社区之外有很多人才和高端技能。是的,他们在摆弄我们的产品,但他们也在改善它们。所以我们基本上默许了用户来黑。”于是,乐高开发出软件,允许粉丝参与乐高的新设计,并且鼓励他们将设计与其他用户分享。这一回应催生了成千上万个乐高公司从来没开发过的新产品思路。

二维的循规蹈矩的思维将会在一念间扼杀这个巨大的商业机遇。但是第3选择思维模式取得了成功,全新的商业模式由此诞生。像乐高一样,伟大的公司从自己的用户中寻找协同。

《第3选择》

作者:【美】 史蒂芬·柯维

第7篇:协同通信范文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第8篇:协同通信范文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the effective strategy for innovative organizations to improve and main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applies game theory to further analyze participation behaviors and incomes of innovative organiaztions, and summarizes th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peration of collabotaitve innovation, so as to put forward revel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botative innobation steadily.

关键词:协同创新;博弈;协同行为;影响因素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game theory;collaborative behaviors;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169-03

0 引言

随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在政府及自身发展需求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协同创新组织,旨在通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资源整合、知识成果的转移、应用,产生“1+1+1>3”的协同效应。[1]然而由于协同创新是由多个不同的创新主体组成的协作性利益整体,不同主体的出发点和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在缺乏有效、统一的集权式管理机制下,创新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往往会损害组织的整体利益,从而陷入了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相互矛盾的困境,导致协同创新的整体绩效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此外,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个体的投资成本和合作努力程度难以清楚了解,导致协同创新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如何根据协同创新的特性及博弈理论,建立恰当的博弈模型以剖析协同创新系统中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行为选择与收益效果大小,从而归纳总结影响协同创新主体协同行为选择的关键因素,对制定促进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的有效对策以及保障协同创新组织的有序、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性

协同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Haken)所提出的,其在《协同学理论》一书中提出协同就是一个系统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无序转向有序的现象。此后,协同的概念被其他学者们广泛引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根据协同的定义并结合创新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其认为协同创新是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目标。[2]VeronicaSerrano & Thomas Fischer(2007)认为协同创新意味着创新主体间知识、资源、行为、绩效的全面整合。[3]国内对协同创新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晚,然而学者们对协同创新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陈劲(2012)[4];李祖超(2012)[5]在总结提炼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协同创新的协同各方是一种相互合作关系,创新主体之间通过长期、稳定、互惠、共生的协作关系,实现协同主体间的双赢互动。

综合上述学者们对协同创新内涵的研究,可知一个健全的协同创新组织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性:

①目标协同。

协同创新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要实现各创新主体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首先要求各个创新主体的目标及长期战略不冲突,创新主体尽管在各自的战略及目标上有所差异,却是互惠互益的,协同主体能够通过彼此之间的协同来制定、调整并最终实现目标。

②资源协同。

创新主体在协同过程中要实现“1+1+1>3”的协同效果,就必须打破组织间的壁垒,实现创新主体间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合理利用。

③运营协同。

创新主体要达成协同创新的效果,除了要有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目标和资源作为基础外,还必须通过实际的运营过程来实现,运营过程是协同创新的具体行为表现,创新主体的协同行为直接影响着协同创新最终收益的大小以及协同创新发展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协同创新并不是创新资源的简单叠加,也并非一般性的合作创新,而是各个创新主体间深入、默契、高效的协作,其要求不同背景的主体在不同层面实现多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协同领域随着合作的深入而不断扩大。创新绩效的实现是协同创新的终止点,也是创新主体参与协同的直接目的,各个创新主体都期望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收益。然而在实际的协同过程中,由于各创新主体对自身表现的协同行为所导致的各种可能的最终收益并不完全了解,并且其他创新主体同时选择何种行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因此协同创新过程更是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过程。那么,在这个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过程中,各个创新主体应该做出何种选择?其他主体的选择对最终获得收益的大小有何影响?哪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主体的行为选择?如何保证协同创新的有序稳定发展?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尝试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创新主体参与协同的行为及收益效果做详细的分析,从而为创新主体在协同过程中协同行为的选择与协同组织的发展提供相应对策与建议。

2 创新主体协同行为博弈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为了简化计算,假定在协同创新博弈过程中有两个创新主体作为参与人。

其中,创新主体可以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任意部门。

①参与人:协同创新的两个主体i=1,2。

②行动:参与协同ai=1或不参与协同ai=0。

③战略:ai(ci)是从[c,c]到{0,1}的一个函数,其中0表示不参与合作,1表示参与合作。

④信息:

1)假如博弈双方均采取合作策略,假定协同创新总收益为R,其值与创新主体的参与情况有关。假如博弈双方都采取不参与协同的策略,则假定协同创新没有收益,即R=0。2)假设协同创新的总投资成本为T,其中主体1资源投入份额为e(0

⑤博弈模型的构建。

假设协同创新过程中,参与博弈的双方均采取参与协同策略。此时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假设存在协同效应系数x(x>1),并且创新收益与x正相关。若协同创新主体在外界环境及参与协同过程中受到一种正反馈的激励,则存在激励因子θ(0

根据上述假设,参与人1与参与人2在协同n次后的双方支付矩阵见表1。

2.2 博弈模型分析

根据假设,参与人1的收益函数为:

①若参与人1、参与人2均采取参与协同策略,则:

R11=eTP1P2x(1+θ)n-1-eTP1P2=eTP1P2[x(1+θ)n-1-1](1)

②若参与人1采取合作策略,参与人2采取不参与协同策略,则:

R21=eTP1(1-P2)[(1+θ)n-1-1] (2)

③若参与人1采取不合作策略,参与人2采取参与协同策略,则:

R31=(1-P1) P2kT (3)

④若参与人1和参与人2均采取不参与协同策略,则:

R41=0 (4)

由于该协同创新过程是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参与人的决策目标就是:在给定自己的选择类型,以及给定其他参与人的类型与战略选择之间关系的条件下,使得自己的期望效益最大化[6]。因此,该模型中参与人1选择参与协同的关键取决于选择参与协同时(P1=1)的期望收益与选择不参与协同时(P1=0)的期望收益之差ΔR。协同主体只有在选择参与协同获得的收益大于选择不参与协同获得的收益,协同才会进行。对于参与人1,选择参与协同策略,进行协同创新的条件是

由(5)可以看出,参与人选择协同的期望收益与选择不协同的期望收益之差ΔR与参与人的投资成本eT、协同效应系数x、激励因子θ、参与协同次数n成正相关关系。

对于参与人1:将上述各个式子联立,可得参与人1参与协同的条件为:

对上述参与人选择参与协同的条件进行分析,可得:

①当θ,n一定时,x越大,e就越小,若x越小,e则相对越大。协同效应系数x越大,表明创新主体之间的契合度越高,协同默契越好。此时,尽管创新主体所需投入资源不多,但通过协同创新所取得的收益却相对可观,因此,协同主体更愿意采取协同创新的方式。而当协同创新效应系数x较小时,说明创新主体间的契合度并不理想,未能有效发挥协同效应,此时若要实现协同创新则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与资源。

②当x,θ一定时,n越大,e则越小,反之e则越大。即随着合作次数n的增加,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之间契合度与信任度越高,减少了不必要的猜疑和冲突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此时尽管资源投入份额并不大,然而双方之间表现出来的信任与默契能够大大发挥协同效应并提高创新效益,因此,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创新主体将会采取参与协同的方式。当合作次数较少时,主体间由于信任的缺失,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此时若要形成协同,则创新主体的双方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此时如果协同创新并未能带来较大的收益,那么将难以吸引各个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的网络当中。

③当x,n一定时,激励因子θ越大,投资份额越小,反之,投资份额越大。激励因子越大,表明创新主体参与协同的主动性与热情越高,此时创新主体各方由于受自身实力的限制所投入的资源尽管不多,然而创新主体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并投入协同创新的活动中,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与利用,因此,各创新主体依然能够从协同创新中得到可观的收益,创新主体仍将选择参与协同创新。反之,若激励因子较小,表明外界环境对协同创新的激励以及创新主体自身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此时要实现协同创新则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2.3 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尽管协同创新的形成由一定程度上有外界客观环境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以及政府政策制度的引导等等推动了协同创新组织的建立以及创新主体做出参与协同的选择,然而,从上述协同主体行为的博弈模型中可知,协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主要因素并非在于外界客观因素,而在于创新主体个体以及各个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协同程度,这方面因素才是影响协同创新最终收益以及协同情况的关键。在协同创新中,创新主体个体的协同意识越强,创新实力越雄厚,同时各个创新主体之间在文化、制度、知识技术上有良好的兼容性,沟通渠道顺畅、合作经历愉快、利益分配机制健全,这样的协同创新组织才能在未来即使动荡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各个创新主体间也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3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关于创新主体协同行为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协同创新组织更好地运营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3.1 规范的协同机制并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

协同创新不应局限于局部合作,应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协作机制。创新主体必须打破组织间的壁垒,通过目标、资源和运营等不同层面的协同,实现人才、资金、信息、设备等创新资源的充分共享与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深度融合”。[6]此外,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除了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资源实力外,还应有一定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必须达到“有实力、有意愿、能协调”的要求。与此同时,协同创新组织应建立实时的沟通、协调机制与氛围,以对各创新主体的目标、资源和运营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和协调,实现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的目标。

3.2 改善协同方式以加强创新主体间合作程度

协同创新并非创新资源的简单叠加,更不是一次性的合作,协同的过程更是一个磨合过程,创新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协同需要长期的积淀和培育,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搞形式主义。创新主体应通过多次的协调合作,寻求稳定盟友,累积合作基础,逐步培养默契,逐步减少协同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以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协同次数的增加,协同各方在协同过程中也将表现得更加理性,会更多地考虑组织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的稳定、持续发展。

3.3 完善信息机制、评估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

协同创新除了创新主体个体的投入以及创新主体之间的协调、磨合之外,还需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创新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创新资源市场的信息共享机制、创新成果评估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并逐步培育一批合格的创新资源中介力量。完善的资源市场机制不仅能大大激励创新主体参与协同的积极性,更能为后续的收益分配提供的保障,从而大大提高了创新主体参与协同的动力与意愿[7]。

3.4 提高协同创新主体自身的综合实力

约束理论指出限制系统实现企业目标的因素并不是系统的全部资源,而是其中某些被称之为“瓶颈”的个别资源。协同创新作为一个系统或整体,其创新能力并不取决于最强的主体,相反,会受到能力最弱的主体的限制,即所谓的“瓶颈”资源,协同创新主体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与文化建设,达到与协同组织其他各方优势资源互补、知识创造、转移和应用能力的匹配,才能真正发挥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并能不断吸引更多创新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来。

3.5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防范“搭便车”行为

在协同创新双方博弈过程中,创新主体的一方在协同过程中选择参与协同,另一方若选择不作为的方式,必将造成了部分创新资源的流失。这时,选择不作为的创新主体可能会产生“搭便车”行为或者乘机窃取参与协同的创新主体所创造的创新成果,导致协同创新组织损失部分创新收益,不利于协同创新的形成与长远发展,甚至会导致协同创新活动的终止。[8,9]因此,协同创新组织应该在协同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收益分享机制,以有效防范并控制科研创新收益的流失,从而保证参与协同的创新主体的利益并促进协同创新的稳定运行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励,孙友霞,蒋定福,刘文.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2]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Veronica Serrano,Thomas Fisch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J].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2007(18):599-615.

[4]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5]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7):81-84.

[6]徐静,冯锋,张雷勇,杜宇能.我国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7):74-79.

[7]李高扬,刘明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化博弈模型及策略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197-203.

第9篇:协同通信范文

1协作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

S点为源节点,R为协作节点,D为目的节点。S在R的帮助下,将信息传送至D。这一过程由两阶段完成:第一阶段S发送信息,R、D接收信息;第二阶段R将信息经过处理再次传送至D。D点将信息进行集中与合并,最后进行检测。目前研究,多基于三节点的协作通信模型,我认为这些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较多问题还需进行研究与检验。

2卫星多节点协助传输

卫星多节点协助传输,通信中任何一个节点均参与协作进行传输。S点为源节点,R为协作节点,D为目的节点,S发出的信源可以经由多个R点(i=1,2,3,???,m)进行协作后转发至D点。协作点R在地域上表现为分散,因此可以将经由不同R点转发的信号当作独立信号,D点最后对所有信号进行合并进行检测。多节点协作传输能够将目的点的接受性能有所提高。设有m个节点参与协作传输,时隙越来越大的情况下,R点将第一个时隙收到的S点信号越来越放大再最终传送到D点,D点在合并信号是采用最大合并方式,接受信噪比γ可以这样表示:γ=γsd+Mi=1Σγsriγridγsri+γrid+1式中:γsd为信号SD进行传输时的信噪比,γsri为SRi进行传输时的信噪比,γrid为RiD进行传输时的信噪比。根据对卫星多节点协作传输与直接传输的差错性能对比,我认为在移动通信中,多节点协助传输比直接传输系统的传输性能更加优良,通信系统的链路余量越多,就越能够抵御信道衰落。

3卫星协作节点的选择

卫星多节点协作传输采用正交传输,因此,协作传输点越来越多会导致系统频谱效率越来越低,根据我的研究观点,选择适量的协作点数,通过比较信道条件好的协助点进行参与传输,资源利用合理化,能够有效提高频谱效率。此外,在传输中协作点空间位置不同。在研究中,不同的传输距离与地形地势、建筑物高低遮挡范围、节点不同的移动位置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各个协作点选择之间的信道衰落有所区别。因此我得出结论,根据不同的信道衰落特征来优化功率分配能够达到优化系统传输性能、减少协作点耗能、延长使用寿命的作用,我认为在协作通信技术应用中这点值得注意。

4卫星混合协作传输

在无线传输中,AF模式无需协作点解调信号、编辑译码,实现方式较为简单,但传输过程中产生了噪声放大效应。DF模式在正确编辑译码时能够保持系统性能良好,但译码错误情况下会产生错误传播效应,影响分集效果。因此我在两种模式中进行优缺点调整,使用卫星混合协作传输将AF与DF模式进行结合,就能根据编辑译码的结果自动选择模式,混合协作充分发挥两种模式的优点,能够提升系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