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察小蚂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说:“蚂蚁寻找食物是用香味和气味来觅食的,因为蚂蚁没有眼睛,用嗅觉与记忆来觅食。于是我有了要亲自观察的念头。
后来,我为了做实验,找了一个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放了一块糖,慢慢的、耐心的、仔细的观察着。我发现有几只蚂蚁象狗似的一点一点问着过了的,接着,它在糖的旁边转来转去,转了几圈后,那几只蚂蚁爬上去,大概是由于兵力不足,它们又回到洞穴去了,过了一会儿,出来了一群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超糖的旁边爬过来,它们各自抬着一角,终于把糖抬到了洞穴里,它们好像很高兴似的凯旋而归。
在这一次观察中,我知道了蚂蚁是怎样觅食的,怎样呼叫救兵的,还知道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多观察,仔细观察,这样生活才会更有意义。我想对大家说:“我们一定要合理安排生活,要多看看课外书,少玩玩无意义的游戏,多学习学习,长点见识。”
我现在很喜欢观察发现周围的事物,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快乐。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有所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有的农民还靠马驮运货物和生活用煤。由于我县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多变,致使马肠痉挛时有发生。肠痉挛中兽医称“冷痛”,以肠管痉挛性收缩为特征,常导致肠管收缩与舒张频繁交替进行,肠性疝痛发作。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马肠痉挛68例,除4例因重症未愈外,其余均治愈,治愈率达94.1%,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发病原因
该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当气温和气压急剧变化,马匹遭寒风冷雨的袭击,特别是马匹劳役和驮运后出汗而突然饮用大量的冷水、冷饲料、霉变饲料或被雨淋过的饲料、过河踩冷水等而受感冒,容易在肠内产生气体,刺激胃肠的运动神经,使肠管急剧的痉挛性收缩和肠黏膜下神经的反应性增高,引起剧烈的腹痛,而引发该病。
2 主要症状
病马先是轻度的间歇性腹痛,以后逐渐转为间歇期缩短和痉挛期延长的剧烈腹痛。听诊肠蠕动次数增多,肠音高朗。病马起卧不安。扒地蹴踢或回头顾盼,口色青黄或青白,鼻端、耳尖、四肢末端及鼻孔呼出气发凉,有的病马鼻孔流出清水珠。腹痛剧烈时。病马常突然倒地打滚,全身出汗,并且肌肉震颤。呼吸困难,每次疼痛发作持续约10-15min,然后转入间歇期。病马常作排粪姿势,但每次排出量较少,有的病马排出水样粪渣或不成形的粪球。表面常附着黏液。
3 治疗
中药:青藤香50g、广香40g、丁香40g、香附子40g、神曲40g、陈皮40g。苍术40g、厚朴40g、秸壳30g、党参30g、细辛40g、肉桂40g、当归30g、甘草30g,用水熬服,每剂可熬服3次。
西药:30%安乃近20mL、5%硫酸阿托品20mL,皮下或肌肉注射,每隔3h注射1次,直至病马好转。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1
黔西县永兴乡干井村畜主李某饲养的一匹黄公马,年龄5岁,于2005年11月15日,在运输后因劳累口渴,大量饮冷水,半小时后发病,病马起卧不安,扒地,有腹痛感,呼吸紧张,全身出汗,倒地打滚,排出水样稀粪,尿黄,口色青白,有肠鸣音。用中药连服3次,肌肉注射安乃近和阿托品各2次,病马腹痛停止,呼吸平稳,以后痊愈。
4.2 病例2
黔西县绿化乡红旗村畜主王某饲养的一匹青母马,年龄4岁,于2006年12月15日下午在驮煤回家路上的一塘边大量饮用了冷水,回家后又吃了很多干苞谷草,1h后该马精神不好,前脚扒地,起卧不安,出气喘促,排出水样粪渣,口唇和耳尖发冷,口色发白,出冷气。先注射安乃近20mL和硫酸阿托品20mL,再服上述中药,2h后,病马安静,腹痛减轻,随即灌服1次中药,再注射安乃近和阿托品各20mL,晚上痊愈。吃草正常。
5 小结与体会
(1)马肠痉挛的发生与饲料、饮水、气候、劳役和骑乘有关。如饲养管理不善,可导致胃肠道机能失调。我县养马地区一般气候寒冷多变,冬春季节一般都是以喂冷水为主,饲草主要是干苞谷草、稻草和豆类秸秆,这些饲料粗纤维含量高,加之堆放不好,有的发霉,由于调制不当,影响马匹的消化,有的马匹一年要发生几次肠痉挛,因此在饲料上要搭配得当,要喂适量青饲料和精饲料,不能喂霉变饲草饲料,以防止该病的发生。
(2)加强马匹的管理,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起伏驮运;寒冷季节应改饮冷水为温热水,并适当加少量食盐;对马舍要进行防寒保暖,加厚垫草,防潮湿。以调节马匹体温,增强马匹的抗寒能力。
(3)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是冬春阴雨连绵时,要注意防止马匹受冷或感冒,在运输途中,如遇下雨,应将马匹牵到屋内避雨,等雨停后再上路,要防止冷雨突然袭击,以免发病。
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常见的发病原因:①食物:如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②药物:分为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及组胺释放剂两类;感染:各种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③吸入物:花粉、灰尘、烟雾、羽毛、真菌孢子、挥发性化学品和其他经空气传播的过敏原等。④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和机械性刺激。⑤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毒毛刺入以及接触荨麻、羊毛等。⑥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引起乙酰胆碱释放。⑦遗传因素:某些型荨麻疹与遗传有关,如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等。⑧内脏和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目前西医对荨麻疹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以内服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类药物临时抑制为多。长时间或大剂量外用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成瘾导致药物依赖性,最常见的是用药后病情好转,一旦停药后,用药部位原发病变加重。当重新用激素后,上述病情好转或消失;如再停药,反跳性再发,而且比以前更严重。2002年6月~2012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荨麻疹患者362例,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42例,女205例,男137例;年龄5~75岁;病程1天~22年。342例中因为药物原因引起72例,花粉及其他吸入刺激物引起49例,动植物昆虫叮咬、接触原因引起31例,食物过敏原因引起65例,感染原因引起36例,精神因素引起15例,物理因素引起48例,遗传因素引起15例,其他原因引起11例。
诊断标准:荨麻疹根据皮损为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征,再根据各型的特点,不难诊断。寻找病因比较困难,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作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全面综合分析病情,并结合各型特点努力寻找发病有关因素,甚为重要。必要时行实验室检查及有关试验及变应原检测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治疗方法:⑴西医治疗:①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2ml+马来酸氯苯拉敏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1次/日。②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西咪替丁注射液0.6g+维生素B6注射液0.3g。静滴,1次/日。③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维生素C注射液2.0g。静滴,1次/日。急性荨麻疹经上诉治疗方案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采用以下中医方法巩固疗效。⑵中医治疗:基础方为消风散:荆芥10g,白鲜皮20g,防风10g,当归10g,苦参6g,白蒺藜15g,地肤子15g。辨证用药加减:发于上部加桑叶10g,10g,蝉衣10g,祛风清热;发于中部者加用龙胆草10g,黄芩10g;发于下部者加用车前子15g,川牛膝10g,泽泻10g,利湿;皮损鲜红加用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清热凉血;痒甚重用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皮损肥厚加丹参10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活血化瘀;慢性荨麻疹瘙痒甚导致失眠者加珍珠母10g,牡蛎15g,钩藤10g,夜交藤15g,镇静安神。另外,可根据临床辨证情况,在用药时证属风寒型可酌加麻黄3~6g,牡蛎30g;胃肠型者加紫苏15g,防风15g;湿热型者加鱼腥草30g,白鲜皮15g;血热或血瘀型者加徐长卿15g,丹皮10g;阴虚火旺顽固型可加乌梅15g,五味子10g。上诉方药经辨证后,所开处方日1剂,水煎服,根据情况治愈为止。慢性荨麻疹缠绵难愈者,则根据病情灵活中西医配合使用,直至取得实质性疗效而痊愈。禁忌:①治疗期间禁辛辣刺激,饮食应注意节制。②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刺激。③得知致敏原后,应绝对避免接触。④患者应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皮损增加,瘙痒加剧。⑤皮损部位不要热敷,因为热会使血管紧张,释放出更多的过敏原。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疹块消退,瘙痒消失,急性1周以上无发作,慢性半年以上无反复;②显效。疹块消退,瘙痒基本消失。急性1周以上仍有少量疹块,有轻度瘙痒,慢性者发作次数减少,时间间隔延长,瘙痒明显减轻,半年后仍有小发作;③有效。慢性经治疗,疹块减少,发作次数略有减少,间隔时间略长,瘙庠减轻;④无效:急性1周内、慢性者3天内疹块与瘙痒无改善。
结果
本组342例患者经治疗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235例,显效77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8%。
讨论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有有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多数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又称IgE依赖型反应,其机制为上述变态反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吸附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如膜层结构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
输血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抗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产生过敏性休克毒素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等。
Ⅲ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即荨麻疹性血管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由于抗原和抗体量的比例不同,往往抗原偏多,使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而产生荨麻疹,同时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溶酶体酶亦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本病的化学介质主要是组胺,其次是激肽。组胺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等,引起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激肽特别是缓激肽也有一定的致病作用。缓激肽是一种肽类血管活性物质,也有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约1/3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激肽酶和缓激肽呈异常反应,其特征是一种迟发性风团反应。①甘草酸铵配合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抗组胺作用。②西咪替丁即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本品通过竞争性抑制机制最先用于阻断组织胺对壁细胞H2受体的作用。维生素B6具有维护皮肤整体结构的功能。③10%葡萄糖酸钙中的钙离子具有能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细管的致密性,使渗出减少,起抗过敏作用。维生素C注射液具有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④中药基础方:防风祛风清热,
有抑制DNCB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荆芥解表散风,透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白鲜皮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苦参清有肯定的止痒及抗过敏作用。地肤子清热利湿;法风止痒。主治风疹、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疮毒,其水提物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当归的多种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学骏.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90-13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进行医学美容手术的患者,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54例和8例;年龄范围在19岁~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3.2)岁;62例患者中37例进行眼袋术、12例进行隆鼻术、5例进行嘴唇修补术、4例进行吸脂肪术、4例进行隆颌术。将两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氯胺酮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复合麻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如检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在手术前5~7h禁止饮食饮水。患者进入手术后常规开放境地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缓慢滴注0.002mg/kg芬太尼,后静脉滴注2mg/kg丙泊酚,后静脉滴注0.6mg/kg氯胺酮,之后观察患者的麻醉情况,最后注射丙泊酚以8mg/h持续注射,直到手术结束[2]。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相同。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静脉滴注0.2mg/kg咪达唑仑,后静脉滴注2mg/kg丙泊酚注射液,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mg/kg,之后观察患者的麻醉情况,手术后使用丙泊酚2mg/h持续滴注,直到手术结束。
1.3疗效判定
I级表示患者无痛感,平静的接受配合;II级表示患者有轻微的痛感,但可配合手术治疗;III级表示中度疼痛,术中表现为烦躁不安、等;IV级表示患者疼痛剧烈、大叫、躁动不安,不能忍受。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时、麻醉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氧饱和度变化,记录苏醒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呛咳、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对麻醉效果均满意,详情见表1。
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呛咳躁动、3例发生恶心呕吐,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呛咳躁动,3例发生恶心呕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且均未给予特殊处理,症状便逐渐消失。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分别为(6.2±2.0)min和(7.3±2.9)min。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时、塑性后中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医学美容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且在临床上复合麻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受到患者的青睐和信任。复合麻醉可让患者更好更积极的配合手术,同时还可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及压力,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组织损伤,并降低出血量,对患者的术后会及美容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在临床上适当的麻醉方法是手术成功顺利的关键因素[3]。
丙泊酚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常规用量,增加其传到,大量使用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苏醒后无嗜睡感、头晕等特点,使用过程中会引起患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从本次试验中便可看出。芬太尼是用于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的镇静、镇痛作用,丙泊酚与芬太尼连用,可使患者无痛性迅速苏醒,麻醉平稳舒适。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全麻药物,可作为辅助麻醉,同时还有扩张支气管作用。氯胺酮与丙泊酚合用,可增加丙泊酚的麻醉效果及氯胺酮的镇痛作用,氯胺酮因可扩张支气管,所以两者合用是可防止丙泊酚过敏引发的支气管痉挛。
综上所述,氯胺酮、丙泊酚、芬太尼复合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稳定的作用,是医学美容手术中有效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同军,孙学飞,王福朝,等.Supreme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在医学美容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6):1033-1034.
[2] ,肖聪.静脉复合麻醉在医学美容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18(5):362.
[3] 陈远龙,杨晓铭,方幼平,等.唇腭裂修复手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265-26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荨麻疹;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102例均为门诊2009-2010门诊患者,男40例,女62例;年龄16-79岁,平均42岁;病程8周~13年,平均25.6个月。随机分成治疗组52例,对照组50例。排除有(1)器质性心脏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妊娠、哺乳期妇女,(2)于最近2周口服或注射过糖皮质激素或其他抗组胺类药物。(3)有慢性疾病及长期服药史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由消风散加减(荆芥15g、防风15g、羌活10g、僵蚕15g、川芎15g、陈皮10g、藿香20g、党参15g、厚皮10g、蝉蜕15g、公英15g、大青叶15g、板蓝根10g)50mL日2次口服;并联合口服西药咪唑斯汀缓释片(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mg,1次/d。
2.2 西药对照组 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英文名:Mizolastine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mg,1次/d。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药物,疗程均4周。
2.3 疗程:2组均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4 疗效标准 参照《实用中医皮肤病学》有关疗效标。判定疗效。痊愈风团消失,持续1年以上无反复者;显效:风团消失,瘙痒基本消失,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时间间隔延长,瘙痒也明显减轻,半年后仍有轻微发作;有效:风团减少,发作次数略有减少,间隔稍微延长,瘙痒也略有减轻;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症状、体征、体征均无明显改变。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比较采用t检验。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 疗效结果见下表1.
3.2 副作用 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对照组在治疗期间20例出现口干、腹泻、食欲下降等,但不影响治疗。
4 讨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目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方法,咪唑斯汀具有独特的抗组胺和抗过敏反应炎性介质的双重作用。体内和体外药理学试验均表明咪唑斯汀是一种强效的,高选择性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在利用过敏反应动物模型进行试验中,咪唑斯汀还可抑制活化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以及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均表明,咪唑斯汀在抗组胺剂量下没有抗胆碱能作用和镇静作用[2],因其起效快治疗效果确切,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消风散加减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羌活、僵蚕、川芎、陈皮、藿香、党参、厚皮、蝉蜕、公英、大青叶、板蓝根,具有疏风养血,清热除湿。风疹多是由于风热或风湿之邪侵袭人体,浸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所致,由于痒自风来,顾止痒避险疏风。荆芥、防风、蝉蜕疏风止痒。陈皮、藿香、羌活祛风化湿、燥湿,公英、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党参扶正祛邪,诸药配合,既可疏风解表又可顾本祛邪,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荨麻疹有效率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Maxing Erchen decoction modified treatment of 40 cases of infantile cough variant asthma. Methods A total of 80 cases of infantile cough variant asth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each group contained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Maxing Erchen decoction modified treatment in addition.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00%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5.00%, which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82.50% and 20.0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Maxing Erchen decoction modified treatment; Infantile cough variant asthma
作者将收治的8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及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鉴于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0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4年修订的我国儿童哮喘防治诊疗常规, 男女比例为49:31;年龄2~8岁, 平均年龄(5±2.09)岁。将8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 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抗炎、抗过敏、口服孟鲁司特等。实验组患儿加用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 具体如下。
麻杏二陈汤加减主方:包括炙麻黄3 g、杏仁6 g、陈皮5 g、法半夏8 g、细辛2 g、莱菔子8 g、僵蚕6 g、射干8 g、茯苓8 g、甘草3 g。临床加减:发热、小便短少、大便秘结加黄芩10 g、鱼腥草10 g;咳嗽与鼻塞严重者加辛夷花6 g、白芷6 g;痰多色白者加紫菀6 g;痰多色黄者加浙贝6 g、胆南星10 g;夜间阵咳明显者加蝉衣3 g、白僵蚕10 g;五心烦热、咳痰较少者加麦冬6 g;汗多、面色少华加黄芪10 g、白术8 g;病程日久者加桃仁6 g、丹参10 g。
以上中药均为免煎颗粒剂, 1剂/d, 一次性冲, 分2~3次服完,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需嘱咐患者忌辛辣、鱼虾蟹等食物, 并注意防寒及保暖。
1. 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在7 d内已消失, 且疗程结束之后, 60 d内未出现复发症状;显效:咳嗽症状在7 d内或疗程内消失, 且疗程结束之后60 d内偶尔出现复发症状, 予以治疗后, 咳嗽症状迅速缓解;有效:咳嗽症状在疗程内已基本消失, 停药后仍存在轻微咳嗽症状;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变[1]。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疗期间无痊愈患者。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于隐匿性的哮喘病症, 是哮喘的一种特殊形式, 临床表现为顽固性、慢性剧烈咳嗽, 予以双肺听诊时, 并不会出现哮鸣音, 往往在清晨或夜间发作, 不仅给患儿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同时还会影响临床诊断工作, 常被误诊为急慢性支气管炎或呼吸道感染等[2]。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治疗, 常规的治疗方式包括抗炎、平喘、口服孟鲁司特等措施。其中, 孟鲁司特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对于气道平滑肌内白三烯的多肽活性起着抑制作用, 不仅可以防止白三烯增大血管的通透性, 还能控制支气管出现痉挛现象, 从而减少非细胞性、细胞性的炎症物质出现, 降低血液与气道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使气道高反应性症状得以有效抑制, 从而达到改善机体肺功能的目标[3]。200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将咳嗽变异性哮喘按一级哮喘处理, 一级哮喘患儿部分可吸入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按需口服支气管扩张剂或白三烯拮抗剂;由于抗白三烯药物(孟鲁司特)具有较好的抗炎和控制症状及预防复发的作用, 可将其作为吸入激素的替代品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病程长的特征, 中医学认为该病证的出现与病毒感染、家族哮喘病史、幼儿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病证有直接的关系, 而且在过度活动或遇冷之后, 该病证极易复发。因此, 中医学将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机定位在肺, 与脾有关, “脾为生痰之源”, “肺炎贮痰之器”, “痰饮久伏”, 加之“遇感而发”, 进而反复不已, 迁延难愈。治宜宣肺化痰, 健脾助运, 选用麻杏二陈汤加减, 主要药物有:炙麻黄、杏仁、陈皮、法半夏、茯苓、细辛、莱菔子、僵蚕、射干、甘草。方中, 炙麻黄与杏仁具有宣降肺气之功效;细辛宣肺散寒;僵蚕与射干可用作解痉祛风;陈皮、茯苓及法半夏具备健脾利水、燥湿化痰之功效;莱菔子可化痰降逆;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宣肺化痰、健脾助运之效, 达到标本兼治。
作者将8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和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经治疗后, 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罗华丽.加味玉屏风汤联合艾灸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10):227-229.
[2] 赵阳.射干麻黄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Meta分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15):324-328.
[关键词]氯胺酮;异丙酚;硬膜外麻醉;小儿
小儿硬膜外麻醉应用较为普遍,但是小儿对疼痛刺激敏感,手术合作性差。因此,临床需常规使用镇痛镇静药的辅助。本研究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并通过与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进行对比观察,以求寻找一种有利于手术操作、辅助效果好、术后清醒快的麻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6例患儿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手术住院病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7岁,手术种类包括阑尾切除术21例、疝修补术11例、肠部分切除术5例、尿道下裂修补术5例,下肢烧烫伤削痴植皮术4例,术前禁食6h,禁饮4h。手术时间40-150min,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每组2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1mg/kg,苯巴比妥那2mg/kg。患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4-6)mg/kg基础麻醉后,开放静脉通路,完成硬膜外穿刺置管,后改平卧位,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氯胺酮组给予氯胺酮4.0mg/(kg・h)维持麻醉,麻醉转浅时给予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给予以丙泊酚2mg/(kg・h)维持麻醉。记录麻醉前后RR(呼吸频率),HR(心率),SpO2(氧饱和度),MAP(平均动脉压)以及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变化
氯胺酮组麻醉前后MAP、HR、RR均有显著升高,P
2.2两组不良反应
氯胺酮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大于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用量,因此氯胺酮组发生术后无躁动3例,恶心、呕吐4例,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仅发生恶心1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硬膜外麻醉能产生完善的镇痛及肌肉松弛作用,既能满足手术要求,又可大大减轻全身麻醉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因此,常为小儿手术所选。但小儿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与成人之间有很大差别,对疼痛刺激较敏感,一般不合作,因而必须辅助用药,使患儿安静不动。
氯胺酮是苯环已哌啶的衍生物,是临床静脉麻醉最常用的药物。它有遗忘作用,镇痛效果强,但其内脏镇痛效果较差,对术中的牵拉反应抑制差,容易出现术中躁动。此外,一些不良反应也明显存在。异丙酚是新一代静脉镇静药,其作用迅速,苏醒快,长时间给药也无蓄积作用,因此它逐渐用于麻醉的维持。它可以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同时由于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使外周阻力下降和心室压降低,故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二者作用互补,有利于维持循环的稳定,增强麻醉效果,使小儿的生理内环境维持稳定状态,从而安全渡过麻醉和手术。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氯胺酮组麻醉前后MAP、HR、RR均有显著升高,P
总之,应用丙泊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效果好,对比传统的氯胺酮要优越,值得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傅维安.王珊娟.杭燕南,等.咪唑安定和氯胺酮全麻诱导的临床效应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4:7.
[2]杨建平,齐新卓.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阻滞用于小儿麻醉[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50-51.
[摘要] 目的 探寻乳房包块切除术中患者比较满意的麻醉方法。 方法 将30例乳房包块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硬膜外麻醉组,B组为气管插管全麻组,C组为非气管插管全麻组,观察各组患者麻醉后和手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 麻醉前后C组MAP的变化明显低于A组和B组(P < 0.01)。术后患者满意度C组明显高于A组(P < 0.01)。 结论 乳房包块切除手术采用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和丙泊酚非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 麻醉方法;乳房切除;效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062-02
单纯的乳房包块切除术,一般可以在局麻下进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对手术的恐惧,不愿意在局麻下进行手术;也有的外科医师担心在局部浸润下,包块触摸不清楚,而要求在麻醉下进行手术。本研究通过对30例患者在3种不同麻醉方法下进行手术的观察,比较哪种麻醉方法患者更为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7月~2011年10月术前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或乳房纤维腺瘤的女性患者3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0岁,体重45~65 kg,术前无高血压和心脏病,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正常。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为硬膜外组,B组为气管插管全麻组,C组为非气管插管全麻组。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监测MAP、HR、RR、SpO2。开通静脉后立即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5 mg,术中以0.2~0.4 mL/(kg・min)的速度输液。A组选择T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先注入1%利多卡因试验量5 mL,观察5 min,若出现麻醉平面,并无脊麻现象。再根据患者情况追加1%利多卡因+0.375%的罗哌卡因5~10 mL;术中常规鼻导管给氧。B组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4~0.06 mg/kg,时间控制在10~20 s;间隔10 s再推注芬太尼2~3 μg/kg,时间控制在30 s左右;间隔10 s再推注丙泊酚1.5~2.0 mg/kg,速度控制为3~4 mg/s,患者意识消失后再推注维库溴铵0.10~0.12 mg/kg;肌松后插入气管导管,麻醉维持用丙泊酚4~8 mg/(kg・h)微量泵持续输入;术中机控呼吸,频率为12/ min,潮气量为9 mL/kg;根据情况调整输入速度并间断推注芬太尼0.05 mg,维库溴铵1~2 mg。C组开始消毒时依次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4~0.06 mg/kg,时间控制在10~20 s;间隔10 s再推注氯胺酮1 mg/kg,时间控制在10 s左右,然后推注丙泊酚1.5~2.0 mg/kg速度控制为3~4 mg/s,直到患者意识消失。术中用丙泊酚4~8 mg/(kg・h)和氯胺酮1.5~3.0 mg/(kg・h)微量泵持续输入维持;若有体动,则静脉推注氯胺酮0.4 mg/kg;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常用规面罩给氧。
1.3 观察指标
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MAP、HR、RR、SpO2,麻醉开始后每3分钟测1次血压,观察每个患者麻醉后和手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情况,并同麻醉前作比较,观察每组患者中,MAP变化大于基础值的10%,HR变化大于或等于10/min,RR变化大于或等于5/min,SpO2变化大于或等于3%的例数。同时术后回访患者对麻醉的满意情况,凡符合以下条件为满意:(1)术中无痛、术后无穿刺点痛;(2)无咽喉不适;(3)无恶心、呕吐;(4)无幻觉、幻听及其他精神不良反应为满意。有以下一种情况为不满意:(1)术中有痛觉;(2)穿刺点疼痛明显;(3)咽喉不适感强烈;(4)有恶心、呕吐现象;(5)出现幻觉、幻听及其他精神方面不良反应、影响休息。介于两者之间为一般。
1.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MAP变化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 < 0.01)(表1),A组和B组大多数患者麻醉后血压明显下降,但都在安全范围。HR变化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RR变化A组和C组间有一定的区别,A组表现为呼吸加快,而C组表现为呼吸减慢;SpO2所有患者能保持在95%以上,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满意度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 < 0.01)(表2)。
3 讨论
乳房包块切除术,是位于胸壁体表手术,对肌松没有要求,术中只需要良好的镇痛即可[1]。可以在多种麻醉方法下进行手术。高位硬膜外麻醉对呼吸循环影响比较大[2],且术后大多数都有穿刺点疼痛,患者满意度不高。全麻插管麻醉,虽然不要担心呼吸抑制的问题,但气管插管和拨管时常有心血管不良反应,易引起血压剧烈波动[3]。诱导时麻醉要求相对要深些,对血压有一过性的影响[4],术后咽喉有不适感。非气管插管全麻,实施相对简单,不良反应少,经济实用,患者易接收,满意度高。
丙泊酚为一种新型静脉全麻药,具有起效快,清除半衰期短,苏醒完全,并还具有止吐作用[5]。丙泊酚
对交感神经兴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使心率减慢,降低血压[6]。胺酮镇痛效果完全、确切,但易引起心血管系统兴奋,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丙泊酚与胺酮复合应用从药理学上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可克服彼此之间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从而维持循环稳定[7]。本组患者麻醉前及术中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支持两者复合应用有利于循环稳定。再加上咪达唑仑可以减少氯胺酮其苏醒期的精神副反应[8],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乳房包块切除术患者对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满意。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麻醉,术中控制好给药的速度和量,再加上常规面罩给氧,可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和所有麻醉一样,术中麻醉机和抢救药品及设备的准备是必需的。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及咪达唑仑全静脉麻醉,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国才,李向宇,钟敏,等. 丙泊酚-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48.
[2]金士翱,林桂芳. 临床麻醉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13-115.
[3]郭发根,武杰,韩元福,等. 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用于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80.
[4]姚尚发,王俊科. 临床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4,83.
[5]李文志. 麻醉学基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
[6]刘碧华. 乳腺癌手术患者不同靶控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6):84-85.
[7]冯行云,钱艇,江来,等.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隆乳的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2):857.
【关键词】 带状疱疹;神经痛;氨酚曲马多
作者单位:264200 第四O四医院皮肤科
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繁多,如非甾体类阵痛药、镇静药、抗抑郁药、中医中药治疗等,但疗效不理想。我们采用氨酚曲马多(商品名:及通安)治疗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并与布洛芬缓释胶囊作对照,观察两组药物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选择 纳入标准:选择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门诊诊断为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及系统疾病、未规律用药者及因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终止治疗者。疼痛程度在中度以上者。疼痛强度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划线法 (VAS)[1]结合口述法(VRS)[2]打分。0分:不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7~9分:重度疼痛 (疼痛剧烈,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睡眠受严重干扰,迫切要求用止痛治疗);10分:想象中的极度疼痛。
患者总数7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24~71岁,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22例,重度疼痛7例,病程5 d~7个月。对照组中,男15例,女22例;年龄30~74岁,轻度疼痛10例,中度疼痛21例,重度疼痛6例,病程3 d~半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疼痛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治疗组口服氨酚曲马多片(商品名:及通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每片含:盐酸曲马多37.5 mg,对乙酰氨基酚325 mg),1片,3次/d;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中美史克公司生产,每粒300 mg),1片,2次/d。治疗10 d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疼痛、睡眠、日常生活状况等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痊愈:疼痛基本消失,睡眠正常,日常生活状况正常;显效:疼痛明显减轻,睡眠、日常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好转:疼痛减轻,睡眠、日常生活状况稍有改善;无效:疼痛未改善,睡眠、日常生活状况差。以痊愈、显效和好转计入有效率[3]。
1.4 统计学方法 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显著性检验,三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治疗结束后有效率为83.78%,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P<0.01。见表 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对比(例,%)
2.2 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中均偶见包括腹部不适、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未观察到肝肾功能改变等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例数(例)
3 讨论
带状疱疹(HZ)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簇集性水疱,沿某一感觉神经分布,自觉疼痛明显。皮肤愈合后,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也有部分患者遗留顽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HZ疼痛及PHN的治疗效果差、持续时间长,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烧灼样的深部疼痛、针刺样痛或者电击样痛,还可出现异常性疼痛、感觉异常、感觉迟钝、感觉过敏等,一部分患者甚至出现难以忍受的瘙痒[4]。不但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其生活质量,也是皮肤科医生比较棘手的难题。氨酚曲马多片(及通安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为复方制剂,每片含:盐酸曲马多37.5 mg,对乙酰氨基酚325 mg,相当于将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物联合使用,既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又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中盐酸曲马多是一种具有中枢活性的人工合成的镇痛药物,主要治疗中重度疼痛,具有起效慢,作用时间较长(Tmax2 h,T1/26.13 h)的特点。对乙酰氨基酚是前列腺素合成制剂,用于治疗轻中度疼痛,起效较快,作用时间短 (Tmax约0.15 h,T1/22 h)。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牙痛和术后疼痛模型中,曲马多和对乙酰氨基酚结合显示了协同镇痛作用,且耐受性良好。杨庆明在研究氨酚曲马多对骨科急慢性损伤导致的急性疼痛的作用中,证明在服用氨酚曲马多后,患者的镇痛满意度、整体满意度、医生的整体满意度均非常理想。且氨酚曲马多对于各年龄段的患者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事件的总体发生率低,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远低于两种药物单用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本次疗效观察也表明氨酚曲马多对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阵痛效果理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 DOWNIEW W,LEATHAM PA,RHIND VM.Studieswithpain rating scales.Ann Rheum Dis,1978,37(3):378-381.
[2] MARGOLIS RB,CHIBNALL JT,TAIT RC.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pain draw instrument.Pain,1988,33 (1):49-51.
[3] 于春水.氨酚羟考酮片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中国新药杂志,2008,17(23):2061-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