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察小蚂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说:“蚂蚁寻找食物是用香味和气味来觅食的,因为蚂蚁没有眼睛,用嗅觉与记忆来觅食。于是我有了要亲自观察的念头。
后来,我为了做实验,找了一个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放了一块糖,慢慢的、耐心的、仔细的观察着。我发现有几只蚂蚁象狗似的一点一点问着过了的,接着,它在糖的旁边转来转去,转了几圈后,那几只蚂蚁爬上去,大概是由于兵力不足,它们又回到洞穴去了,过了一会儿,出来了一群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超糖的旁边爬过来,它们各自抬着一角,终于把糖抬到了洞穴里,它们好像很高兴似的凯旋而归。
在这一次观察中,我知道了蚂蚁是怎样觅食的,怎样呼叫救兵的,还知道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多观察,仔细观察,这样生活才会更有意义。我想对大家说:“我们一定要合理安排生活,要多看看课外书,少玩玩无意义的游戏,多学习学习,长点见识。”
我现在很喜欢观察发现周围的事物,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快乐。
近几年来。我县经济有所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有的农民还靠马驮运货物和生活用煤。由于我县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多变,致使马肠痉挛时有发生。肠痉挛中兽医称“冷痛”,以肠管痉挛性收缩为特征,常导致肠管收缩与舒张频繁交替进行,肠性疝痛发作。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马肠痉挛68例,除4例因重症未愈外,其余均治愈,治愈率达94.1%,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发病原因
该病多发生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当气温和气压急剧变化,马匹遭寒风冷雨的袭击,特别是马匹劳役和驮运后出汗而突然饮用大量的冷水、冷饲料、霉变饲料或被雨淋过的饲料、过河踩冷水等而受感冒,容易在肠内产生气体,刺激胃肠的运动神经,使肠管急剧的痉挛性收缩和肠黏膜下神经的反应性增高,引起剧烈的腹痛,而引发该病。
2 主要症状
病马先是轻度的间歇性腹痛,以后逐渐转为间歇期缩短和痉挛期延长的剧烈腹痛。听诊肠蠕动次数增多,肠音高朗。病马起卧不安。扒地蹴踢或回头顾盼,口色青黄或青白,鼻端、耳尖、四肢末端及鼻孔呼出气发凉,有的病马鼻孔流出清水珠。腹痛剧烈时。病马常突然倒地打滚,全身出汗,并且肌肉震颤。呼吸困难,每次疼痛发作持续约10-15min,然后转入间歇期。病马常作排粪姿势,但每次排出量较少,有的病马排出水样粪渣或不成形的粪球。表面常附着黏液。
3 治疗
中药:青藤香50g、广香40g、丁香40g、香附子40g、神曲40g、陈皮40g。苍术40g、厚朴40g、秸壳30g、党参30g、细辛40g、肉桂40g、当归30g、甘草30g,用水熬服,每剂可熬服3次。
西药:30%安乃近20mL、5%硫酸阿托品20mL,皮下或肌肉注射,每隔3h注射1次,直至病马好转。
4 典型病例
4.1 病例1
黔西县永兴乡干井村畜主李某饲养的一匹黄公马,年龄5岁,于2005年11月15日,在运输后因劳累口渴,大量饮冷水,半小时后发病,病马起卧不安,扒地,有腹痛感,呼吸紧张,全身出汗,倒地打滚,排出水样稀粪,尿黄,口色青白,有肠鸣音。用中药连服3次,肌肉注射安乃近和阿托品各2次,病马腹痛停止,呼吸平稳,以后痊愈。
4.2 病例2
黔西县绿化乡红旗村畜主王某饲养的一匹青母马,年龄4岁,于2006年12月15日下午在驮煤回家路上的一塘边大量饮用了冷水,回家后又吃了很多干苞谷草,1h后该马精神不好,前脚扒地,起卧不安,出气喘促,排出水样粪渣,口唇和耳尖发冷,口色发白,出冷气。先注射安乃近20mL和硫酸阿托品20mL,再服上述中药,2h后,病马安静,腹痛减轻,随即灌服1次中药,再注射安乃近和阿托品各20mL,晚上痊愈。吃草正常。
5 小结与体会
(1)马肠痉挛的发生与饲料、饮水、气候、劳役和骑乘有关。如饲养管理不善,可导致胃肠道机能失调。我县养马地区一般气候寒冷多变,冬春季节一般都是以喂冷水为主,饲草主要是干苞谷草、稻草和豆类秸秆,这些饲料粗纤维含量高,加之堆放不好,有的发霉,由于调制不当,影响马匹的消化,有的马匹一年要发生几次肠痉挛,因此在饲料上要搭配得当,要喂适量青饲料和精饲料,不能喂霉变饲草饲料,以防止该病的发生。
(2)加强马匹的管理,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起伏驮运;寒冷季节应改饮冷水为温热水,并适当加少量食盐;对马舍要进行防寒保暖,加厚垫草,防潮湿。以调节马匹体温,增强马匹的抗寒能力。
(3)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是冬春阴雨连绵时,要注意防止马匹受冷或感冒,在运输途中,如遇下雨,应将马匹牵到屋内避雨,等雨停后再上路,要防止冷雨突然袭击,以免发病。
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常见的发病原因:①食物:如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②药物:分为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及组胺释放剂两类;感染:各种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③吸入物:花粉、灰尘、烟雾、羽毛、真菌孢子、挥发性化学品和其他经空气传播的过敏原等。④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和机械性刺激。⑤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毒毛刺入以及接触荨麻、羊毛等。⑥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引起乙酰胆碱释放。⑦遗传因素:某些型荨麻疹与遗传有关,如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等。⑧内脏和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目前西医对荨麻疹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以内服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类药物临时抑制为多。长时间或大剂量外用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成瘾导致药物依赖性,最常见的是用药后病情好转,一旦停药后,用药部位原发病变加重。当重新用激素后,上述病情好转或消失;如再停药,反跳性再发,而且比以前更严重。2002年6月~2012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荨麻疹患者362例,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42例,女205例,男137例;年龄5~75岁;病程1天~22年。342例中因为药物原因引起72例,花粉及其他吸入刺激物引起49例,动植物昆虫叮咬、接触原因引起31例,食物过敏原因引起65例,感染原因引起36例,精神因素引起15例,物理因素引起48例,遗传因素引起15例,其他原因引起11例。
诊断标准:荨麻疹根据皮损为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征,再根据各型的特点,不难诊断。寻找病因比较困难,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作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全面综合分析病情,并结合各型特点努力寻找发病有关因素,甚为重要。必要时行实验室检查及有关试验及变应原检测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治疗方法:⑴西医治疗:①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2ml+马来酸氯苯拉敏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1次/日。②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西咪替丁注射液0.6g+维生素B6注射液0.3g。静滴,1次/日。③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维生素C注射液2.0g。静滴,1次/日。急性荨麻疹经上诉治疗方案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采用以下中医方法巩固疗效。⑵中医治疗:基础方为消风散:荆芥10g,白鲜皮20g,防风10g,当归10g,苦参6g,白蒺藜15g,地肤子15g。辨证用药加减:发于上部加桑叶10g,10g,蝉衣10g,祛风清热;发于中部者加用龙胆草10g,黄芩10g;发于下部者加用车前子15g,川牛膝10g,泽泻10g,利湿;皮损鲜红加用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清热凉血;痒甚重用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皮损肥厚加丹参10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活血化瘀;慢性荨麻疹瘙痒甚导致失眠者加珍珠母10g,牡蛎15g,钩藤10g,夜交藤15g,镇静安神。另外,可根据临床辨证情况,在用药时证属风寒型可酌加麻黄3~6g,牡蛎30g;胃肠型者加紫苏15g,防风15g;湿热型者加鱼腥草30g,白鲜皮15g;血热或血瘀型者加徐长卿15g,丹皮10g;阴虚火旺顽固型可加乌梅15g,五味子10g。上诉方药经辨证后,所开处方日1剂,水煎服,根据情况治愈为止。慢性荨麻疹缠绵难愈者,则根据病情灵活中西医配合使用,直至取得实质性疗效而痊愈。禁忌:①治疗期间禁辛辣刺激,饮食应注意节制。②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刺激。③得知致敏原后,应绝对避免接触。④患者应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皮损增加,瘙痒加剧。⑤皮损部位不要热敷,因为热会使血管紧张,释放出更多的过敏原。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疹块消退,瘙痒消失,急性1周以上无发作,慢性半年以上无反复;②显效。疹块消退,瘙痒基本消失。急性1周以上仍有少量疹块,有轻度瘙痒,慢性者发作次数减少,时间间隔延长,瘙痒明显减轻,半年后仍有小发作;③有效。慢性经治疗,疹块减少,发作次数略有减少,间隔时间略长,瘙庠减轻;④无效:急性1周内、慢性者3天内疹块与瘙痒无改善。
结果
本组342例患者经治疗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235例,显效77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8%。
讨论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有有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多数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又称IgE依赖型反应,其机制为上述变态反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吸附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如膜层结构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
输血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抗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产生过敏性休克毒素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等。
Ⅲ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即荨麻疹性血管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由于抗原和抗体量的比例不同,往往抗原偏多,使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而产生荨麻疹,同时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溶酶体酶亦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本病的化学介质主要是组胺,其次是激肽。组胺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等,引起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激肽特别是缓激肽也有一定的致病作用。缓激肽是一种肽类血管活性物质,也有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约1/3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激肽酶和缓激肽呈异常反应,其特征是一种迟发性风团反应。①甘草酸铵配合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抗组胺作用。②西咪替丁即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本品通过竞争性抑制机制最先用于阻断组织胺对壁细胞H2受体的作用。维生素B6具有维护皮肤整体结构的功能。③10%葡萄糖酸钙中的钙离子具有能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细管的致密性,使渗出减少,起抗过敏作用。维生素C注射液具有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④中药基础方:防风祛风清热,
有抑制DNCB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荆芥解表散风,透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白鲜皮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苦参清有肯定的止痒及抗过敏作用。地肤子清热利湿;法风止痒。主治风疹、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疮毒,其水提物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当归的多种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学骏.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90-13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进行医学美容手术的患者,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54例和8例;年龄范围在19岁~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3.2)岁;62例患者中37例进行眼袋术、12例进行隆鼻术、5例进行嘴唇修补术、4例进行吸脂肪术、4例进行隆颌术。将两组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氯胺酮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复合麻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如检测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在手术前5~7h禁止饮食饮水。患者进入手术后常规开放境地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缓慢滴注0.002mg/kg芬太尼,后静脉滴注2mg/kg丙泊酚,后静脉滴注0.6mg/kg氯胺酮,之后观察患者的麻醉情况,最后注射丙泊酚以8mg/h持续注射,直到手术结束[2]。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术前准备相同。对照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静脉滴注0.2mg/kg咪达唑仑,后静脉滴注2mg/kg丙泊酚注射液,后静脉注射芬太尼2mg/kg,之后观察患者的麻醉情况,手术后使用丙泊酚2mg/h持续滴注,直到手术结束。
1.3疗效判定
I级表示患者无痛感,平静的接受配合;II级表示患者有轻微的痛感,但可配合手术治疗;III级表示中度疼痛,术中表现为烦躁不安、等;IV级表示患者疼痛剧烈、大叫、躁动不安,不能忍受。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时、麻醉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氧饱和度变化,记录苏醒时间;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是否有呛咳、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5统计学分析
本次试验所得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对麻醉效果均满意,详情见表1。
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发生呛咳躁动、3例发生恶心呕吐,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发生呛咳躁动,3例发生恶心呕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且均未给予特殊处理,症状便逐渐消失。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分别为(6.2±2.0)min和(7.3±2.9)min。两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时、塑性后中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医学美容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且在临床上复合麻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受到患者的青睐和信任。复合麻醉可让患者更好更积极的配合手术,同时还可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及压力,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组织损伤,并降低出血量,对患者的术后会及美容有积极正面的作用。在临床上适当的麻醉方法是手术成功顺利的关键因素[3]。
丙泊酚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常规用量,增加其传到,大量使用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苏醒后无嗜睡感、头晕等特点,使用过程中会引起患者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从本次试验中便可看出。芬太尼是用于麻醉前、麻醉中、麻醉后的镇静、镇痛作用,丙泊酚与芬太尼连用,可使患者无痛性迅速苏醒,麻醉平稳舒适。氯胺酮是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全麻药物,可作为辅助麻醉,同时还有扩张支气管作用。氯胺酮与丙泊酚合用,可增加丙泊酚的麻醉效果及氯胺酮的镇痛作用,氯胺酮因可扩张支气管,所以两者合用是可防止丙泊酚过敏引发的支气管痉挛。
综上所述,氯胺酮、丙泊酚、芬太尼复合麻醉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效果稳定的作用,是医学美容手术中有效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 张同军,孙学飞,王福朝,等.Supreme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在医学美容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6):1033-1034.
[2] ,肖聪.静脉复合麻醉在医学美容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7,18(5):362.
[3] 陈远龙,杨晓铭,方幼平,等.唇腭裂修复手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265-266.
【关键词】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咪唑斯汀;人工荨麻疹
Efficacy of Human Histaglobulin in cases with dermatographism
DU Hui,CHEN Wei-hong,LI Ai-hong.Infirmary of the seventh branch,border area headquaters of Guangdong,Shenzhen 5180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Human Histaglobulin on dermatographism.Methods 75 patients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dermatographism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received Mizolastine treatment,and hypodermic injection of Human Histaglobulin was added to treatment group.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in the two group s were then observed.Results The racurrence rate forpatients in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dermatographism had better effect in in patients with dermatographism than Mizolastine.
【Key words】Human Histaglobulin;Mizolastine;Dermatographism
人工荨麻疹又称皮肤划痕症,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荨麻疹,病因复杂,常无明显诱因,可与其他类型荨麻疹共存。大部分有慢性迁延性病史,常反复发作。可长达数月至数年,给患者造成痛苦。发病原因很难查找,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口服抗组织胺药可缓解,停药后易复发。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06年9月采用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对照咪唑斯汀(商品名皿治林,西安杨森公司生产)治疗75例人工荨麻疹患者,观察疗效,发现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远期疗效优于咪唑斯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5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部,确诊为人工荨麻疹的患者。我院门诊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人工荨麻疹患者分为两组。入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18~60岁,性别不限,初起皮肤灼热瘙痒,搔抓后。出现红紫色条块,热水洗澡或饮酒后,常诱发皮肤瘙痒,使症状加重。血常规正常。排除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病情>6周。治疗组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8~56岁;病程6周~12年。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8~53岁;病程7周~10年。排除标准:对抗组织胺药物和人免球蛋白有过敏者,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内科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正接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咪唑类抗真菌药治疗者,4周内曾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支气管哮喘或荨麻疹伴发喉头水肿患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次/4 d皮下注射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冻干粉针12 mg(用2 ml注射用水溶解),共8次;对照组给予咪唑斯汀片10 mg,均1次/d。两组均治疗30 d后观察疗效,嘱所有患者3个月内来院随诊,不随诊者,按无效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为停药后无自觉症状,皮肤划痕试验(-),观察15 d后皮肤划痕试验仍(-);无效为停药后仍有自觉症状,15 d内皮肤划痕试验仍(+);复发为有效病例停药3个月后出现自觉症状,皮肤划痕试验(+)。
2 结果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见表1。
治疗30 d后随访观察2组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有效率虽然高于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8,P>0.05);而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χ2=4.436,P
3 讨论
3.1 人工荨麻疹多见于青壮年,病程较长,人工荨麻疹较其他类型荨麻疹治疗的时间长,停药后复发率高。因本病瘙痒明显,所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人工荨麻疹为机械性刺激后,皮肤肥大细胞被活化,释放组织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同时炎症介质包括白三烯等也参与荨麻疹的速发反应,从而诱导产生皮损。组织胺(histamine,HA)是经典的活性介质之一,当体内发生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时,与炎症有关的活性介质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神经肽等被激活或释放,作用于效应细胞受体。引起组织损伤,产生炎症反应,是人工荨麻疹的重要介质[1]。在治疗人工荨麻疹时,只要能减少HA 或阻止HA 与靶器官的结合,即可避免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产生[2]。以往使用抗组织胺药物治疗荨麻疹,这类药物主要与组织胺争夺效应器官上的组织胺受体,阻止组织胺对效应器的作用,而使过敏症状减轻,特别是近年来较多使用的新一代苯丙咪唑类H1受体阻滞剂咪唑斯汀,对组织胺H1受体高度亲和力,效果较好,但不能降低血液中组织胺水平,因此只能缓解症状,不能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长期效果值得怀疑。
3.2 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是由经灭活处理的人免疫球蛋白、磷酸组织胺配制后冻干而成,因含有微量灭活HA,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HA的抗体。因此当体内HA分泌增加时,应用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HA抗体,与HA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达到消除内源性HA的致病作用,有效地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目的[4]。近来的研究也证实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特殊的因子能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时发现这种特殊的因子是IgG型免疫球蛋白。主要是针对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E受体α链(FcεRIα)的自身抗体(抗FcεRIα自身抗体)。抗FcεRIα自身抗体和少数抗IgE自身抗体,构成了部分荨麻疹患者血清中HA释放活性的本质因素[5]。人免疫球蛋白,可以阻断网状内皮细胞的IgG受体的Fc段,减少抗FcεRIα自身抗体所致的组织胺释放[5],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从本组的治疗效果看,应用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对人工荨麻疹治疗有效率与咪唑斯汀相比,不具备优势,但复发率明显低于咪唑斯汀,说明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长期疗效优于咪唑斯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考虑到该药为血液制品,且价格较昂贵,用药途径较口服复杂,建议临床上对于病程较长,其他抗组织胺药效果较差,多次复发的病例,可考虑使用该药。
参考文献
1 Asero R,Tedeschi A,Lorini M,et al.Novel clinical and serological aspects.Clin Exp Allergy,2001,31(7):1105-1110.
2 Lee EE,Maibach HI.Treatment of urticaria.An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of antihistamines.Am J Clin Dermatol,2001,2(1):27-32.
3 高芳,刘淮.组织胺球蛋白与转移因子治疗过敏性疾病88例疗效观察.皮肤病与性病,2005,27(3):10.
【关键词】 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Maxing Erchen decoction modified treatment of 40 cases of infantile cough variant asthma. Methods A total of 80 cases of infantile cough variant asth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each group contained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Maxing Erchen decoction modified treatment in addition.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5.00%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5.00%, which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82.50% and 20.00%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Maxing Erchen decoction modified treatment; Infantile cough variant asthma
作者将收治的8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及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鉴于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80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2004年修订的我国儿童哮喘防治诊疗常规, 男女比例为49:31;年龄2~8岁, 平均年龄(5±2.09)岁。将8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 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治疗, 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抗炎、抗过敏、口服孟鲁司特等。实验组患儿加用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 具体如下。
麻杏二陈汤加减主方:包括炙麻黄3 g、杏仁6 g、陈皮5 g、法半夏8 g、细辛2 g、莱菔子8 g、僵蚕6 g、射干8 g、茯苓8 g、甘草3 g。临床加减:发热、小便短少、大便秘结加黄芩10 g、鱼腥草10 g;咳嗽与鼻塞严重者加辛夷花6 g、白芷6 g;痰多色白者加紫菀6 g;痰多色黄者加浙贝6 g、胆南星10 g;夜间阵咳明显者加蝉衣3 g、白僵蚕10 g;五心烦热、咳痰较少者加麦冬6 g;汗多、面色少华加黄芪10 g、白术8 g;病程日久者加桃仁6 g、丹参10 g。
以上中药均为免煎颗粒剂, 1剂/d, 一次性冲, 分2~3次服完,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需嘱咐患者忌辛辣、鱼虾蟹等食物, 并注意防寒及保暖。
1. 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在7 d内已消失, 且疗程结束之后, 60 d内未出现复发症状;显效:咳嗽症状在7 d内或疗程内消失, 且疗程结束之后60 d内偶尔出现复发症状, 予以治疗后, 咳嗽症状迅速缓解;有效:咳嗽症状在疗程内已基本消失, 停药后仍存在轻微咳嗽症状;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变[1]。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治疗期间无痊愈患者。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属于隐匿性的哮喘病症, 是哮喘的一种特殊形式, 临床表现为顽固性、慢性剧烈咳嗽, 予以双肺听诊时, 并不会出现哮鸣音, 往往在清晨或夜间发作, 不仅给患儿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同时还会影响临床诊断工作, 常被误诊为急慢性支气管炎或呼吸道感染等[2]。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治疗, 常规的治疗方式包括抗炎、平喘、口服孟鲁司特等措施。其中, 孟鲁司特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对于气道平滑肌内白三烯的多肽活性起着抑制作用, 不仅可以防止白三烯增大血管的通透性, 还能控制支气管出现痉挛现象, 从而减少非细胞性、细胞性的炎症物质出现, 降低血液与气道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使气道高反应性症状得以有效抑制, 从而达到改善机体肺功能的目标[3]。2004年《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将咳嗽变异性哮喘按一级哮喘处理, 一级哮喘患儿部分可吸入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按需口服支气管扩张剂或白三烯拮抗剂;由于抗白三烯药物(孟鲁司特)具有较好的抗炎和控制症状及预防复发的作用, 可将其作为吸入激素的替代品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病程长的特征, 中医学认为该病证的出现与病毒感染、家族哮喘病史、幼儿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病证有直接的关系, 而且在过度活动或遇冷之后, 该病证极易复发。因此, 中医学将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机定位在肺, 与脾有关, “脾为生痰之源”, “肺炎贮痰之器”, “痰饮久伏”, 加之“遇感而发”, 进而反复不已, 迁延难愈。治宜宣肺化痰, 健脾助运, 选用麻杏二陈汤加减, 主要药物有:炙麻黄、杏仁、陈皮、法半夏、茯苓、细辛、莱菔子、僵蚕、射干、甘草。方中, 炙麻黄与杏仁具有宣降肺气之功效;细辛宣肺散寒;僵蚕与射干可用作解痉祛风;陈皮、茯苓及法半夏具备健脾利水、燥湿化痰之功效;莱菔子可化痰降逆;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宣肺化痰、健脾助运之效, 达到标本兼治。
作者将8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和麻杏二陈汤加减治疗。经治疗后, 实验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罗华丽.加味玉屏风汤联合艾灸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 20(10):227-229.
[2] 赵阳.射干麻黄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Meta分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15):324-328.
[关键词]氯胺酮;异丙酚;硬膜外麻醉;小儿
小儿硬膜外麻醉应用较为普遍,但是小儿对疼痛刺激敏感,手术合作性差。因此,临床需常规使用镇痛镇静药的辅助。本研究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并通过与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进行对比观察,以求寻找一种有利于手术操作、辅助效果好、术后清醒快的麻醉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6例患儿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手术住院病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7岁,手术种类包括阑尾切除术21例、疝修补术11例、肠部分切除术5例、尿道下裂修补术5例,下肢烧烫伤削痴植皮术4例,术前禁食6h,禁饮4h。手术时间40-150min,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每组2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01mg/kg,苯巴比妥那2mg/kg。患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4-6)mg/kg基础麻醉后,开放静脉通路,完成硬膜外穿刺置管,后改平卧位,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氯胺酮组给予氯胺酮4.0mg/(kg・h)维持麻醉,麻醉转浅时给予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给予以丙泊酚2mg/(kg・h)维持麻醉。记录麻醉前后RR(呼吸频率),HR(心率),SpO2(氧饱和度),MAP(平均动脉压)以及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变化
氯胺酮组麻醉前后MAP、HR、RR均有显著升高,P
2.2两组不良反应
氯胺酮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大于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用量,因此氯胺酮组发生术后无躁动3例,恶心、呕吐4例,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仅发生恶心1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硬膜外麻醉能产生完善的镇痛及肌肉松弛作用,既能满足手术要求,又可大大减轻全身麻醉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因此,常为小儿手术所选。但小儿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与成人之间有很大差别,对疼痛刺激较敏感,一般不合作,因而必须辅助用药,使患儿安静不动。
氯胺酮是苯环已哌啶的衍生物,是临床静脉麻醉最常用的药物。它有遗忘作用,镇痛效果强,但其内脏镇痛效果较差,对术中的牵拉反应抑制差,容易出现术中躁动。此外,一些不良反应也明显存在。异丙酚是新一代静脉镇静药,其作用迅速,苏醒快,长时间给药也无蓄积作用,因此它逐渐用于麻醉的维持。它可以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同时由于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使外周阻力下降和心室压降低,故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二者作用互补,有利于维持循环的稳定,增强麻醉效果,使小儿的生理内环境维持稳定状态,从而安全渡过麻醉和手术。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氯胺酮组麻醉前后MAP、HR、RR均有显著升高,P
总之,应用丙泊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效果好,对比传统的氯胺酮要优越,值得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傅维安.王珊娟.杭燕南,等.咪唑安定和氯胺酮全麻诱导的临床效应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4:7.
[2]杨建平,齐新卓.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阻滞用于小儿麻醉[J].中国医药导报,2007,4(8):50-51.
[摘要] 目的 探寻乳房包块切除术中患者比较满意的麻醉方法。 方法 将30例乳房包块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硬膜外麻醉组,B组为气管插管全麻组,C组为非气管插管全麻组,观察各组患者麻醉后和手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 麻醉前后C组MAP的变化明显低于A组和B组(P < 0.01)。术后患者满意度C组明显高于A组(P < 0.01)。 结论 乳房包块切除手术采用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和丙泊酚非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满意度高。
[关键词] 麻醉方法;乳房切除;效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062-02
单纯的乳房包块切除术,一般可以在局麻下进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对手术的恐惧,不愿意在局麻下进行手术;也有的外科医师担心在局部浸润下,包块触摸不清楚,而要求在麻醉下进行手术。本研究通过对30例患者在3种不同麻醉方法下进行手术的观察,比较哪种麻醉方法患者更为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7月~2011年10月术前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或乳房纤维腺瘤的女性患者30例。ASAⅠ~Ⅱ级,年龄18~50岁,体重45~65 kg,术前无高血压和心脏病,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正常。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A组为硬膜外组,B组为气管插管全麻组,C组为非气管插管全麻组。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室后监测MAP、HR、RR、SpO2。开通静脉后立即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5 mg,术中以0.2~0.4 mL/(kg・min)的速度输液。A组选择T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先注入1%利多卡因试验量5 mL,观察5 min,若出现麻醉平面,并无脊麻现象。再根据患者情况追加1%利多卡因+0.375%的罗哌卡因5~10 mL;术中常规鼻导管给氧。B组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4~0.06 mg/kg,时间控制在10~20 s;间隔10 s再推注芬太尼2~3 μg/kg,时间控制在30 s左右;间隔10 s再推注丙泊酚1.5~2.0 mg/kg,速度控制为3~4 mg/s,患者意识消失后再推注维库溴铵0.10~0.12 mg/kg;肌松后插入气管导管,麻醉维持用丙泊酚4~8 mg/(kg・h)微量泵持续输入;术中机控呼吸,频率为12/ min,潮气量为9 mL/kg;根据情况调整输入速度并间断推注芬太尼0.05 mg,维库溴铵1~2 mg。C组开始消毒时依次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4~0.06 mg/kg,时间控制在10~20 s;间隔10 s再推注氯胺酮1 mg/kg,时间控制在10 s左右,然后推注丙泊酚1.5~2.0 mg/kg速度控制为3~4 mg/s,直到患者意识消失。术中用丙泊酚4~8 mg/(kg・h)和氯胺酮1.5~3.0 mg/(kg・h)微量泵持续输入维持;若有体动,则静脉推注氯胺酮0.4 mg/kg;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常用规面罩给氧。
1.3 观察指标
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MAP、HR、RR、SpO2,麻醉开始后每3分钟测1次血压,观察每个患者麻醉后和手术中MAP、HR、RR、SpO2的变化情况,并同麻醉前作比较,观察每组患者中,MAP变化大于基础值的10%,HR变化大于或等于10/min,RR变化大于或等于5/min,SpO2变化大于或等于3%的例数。同时术后回访患者对麻醉的满意情况,凡符合以下条件为满意:(1)术中无痛、术后无穿刺点痛;(2)无咽喉不适;(3)无恶心、呕吐;(4)无幻觉、幻听及其他精神不良反应为满意。有以下一种情况为不满意:(1)术中有痛觉;(2)穿刺点疼痛明显;(3)咽喉不适感强烈;(4)有恶心、呕吐现象;(5)出现幻觉、幻听及其他精神方面不良反应、影响休息。介于两者之间为一般。
1.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MAP变化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 < 0.01)(表1),A组和B组大多数患者麻醉后血压明显下降,但都在安全范围。HR变化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RR变化A组和C组间有一定的区别,A组表现为呼吸加快,而C组表现为呼吸减慢;SpO2所有患者能保持在95%以上,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满意度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 < 0.01)(表2)。
3 讨论
乳房包块切除术,是位于胸壁体表手术,对肌松没有要求,术中只需要良好的镇痛即可[1]。可以在多种麻醉方法下进行手术。高位硬膜外麻醉对呼吸循环影响比较大[2],且术后大多数都有穿刺点疼痛,患者满意度不高。全麻插管麻醉,虽然不要担心呼吸抑制的问题,但气管插管和拨管时常有心血管不良反应,易引起血压剧烈波动[3]。诱导时麻醉要求相对要深些,对血压有一过性的影响[4],术后咽喉有不适感。非气管插管全麻,实施相对简单,不良反应少,经济实用,患者易接收,满意度高。
丙泊酚为一种新型静脉全麻药,具有起效快,清除半衰期短,苏醒完全,并还具有止吐作用[5]。丙泊酚
对交感神经兴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使心率减慢,降低血压[6]。胺酮镇痛效果完全、确切,但易引起心血管系统兴奋,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丙泊酚与胺酮复合应用从药理学上具有优势互补的特点,可克服彼此之间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从而维持循环稳定[7]。本组患者麻醉前及术中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支持两者复合应用有利于循环稳定。再加上咪达唑仑可以减少氯胺酮其苏醒期的精神副反应[8],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乳房包块切除术患者对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满意。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麻醉,术中控制好给药的速度和量,再加上常规面罩给氧,可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和所有麻醉一样,术中麻醉机和抢救药品及设备的准备是必需的。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及咪达唑仑全静脉麻醉,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国才,李向宇,钟敏,等. 丙泊酚-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48.
[2]金士翱,林桂芳. 临床麻醉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13-115.
[3]郭发根,武杰,韩元福,等. 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用于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80.
[4]姚尚发,王俊科. 临床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3-64,83.
[5]李文志. 麻醉学基础[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8.
[6]刘碧华. 乳腺癌手术患者不同靶控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麻醉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6):84-85.
[7]冯行云,钱艇,江来,等.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隆乳的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2):857.
[关键词] 双向注药; 硬膜外麻醉; 剖宫产术
[中图分类号] R61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3-47-02
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应用广泛,但常规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常出现麻醉效果不理想,镇痛不够,牵拉反应明显,取小儿时患者涨痛难忍甚至肌松不够导致取小儿困难、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我院将同一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应用于剖宫产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为Ⅰ~Ⅱ级的急诊需剖宫产术患者250例,年龄为(26±6)岁,体重(65±18)kg,均为足月第一胎,术前检查无心肺疾病,无硬膜外麻醉禁忌,既往无硬膜外麻醉和腰穿病史。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5例,A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的硬膜外麻醉,B组为观察组行双向注药。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常规监测,建立静脉通道。两组均选择L1~L2行硬膜外穿刺。A组: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管3.5cm,回抽无血无脑脊液,患者平躺后由硬膜外导管推注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无全脊麻征象,产生麻醉平面后,再追加1%罗哌卡因5~8mL,控制麻醉平面上界在T6~T8,开始手术。B组:穿刺成功后,将穿刺针开口转向尾侧,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即推注2%利多卡因4mL,然后再将穿刺针开口转向头侧,再次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后置入导管,硬膜外腔留置3.5cm,后同A组。此麻醉方法在有关文献[1]中已有报道。分别记录A、B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SPO2的变化及局麻药用量(M),麻醉完善所用时间(T),术中按压子宫及取小儿时患者反应,恶心和呕吐发生率,新生儿Apgar 评分等。血压低于术前30%为低血压,用加快输液及推注麻黄素的方法纠正。
1.3 效果评定
椎管内麻醉效果评级标准[2]:Ⅰ级:麻醉完善、无痛、肌松良好、安静,为手术提供良好条件,心肺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保持相对稳定。Ⅱ级:麻醉欠完善,有轻度疼痛表现,肌松欠佳,有内脏牵引痛,需用镇静剂,血流动力学有波动。(非病情所致)Ⅲ级:麻醉不完善,疼痛明显或肌松较差,躁动,辅助用药后,情况有改善,但不够理想,勉强完成手术。Ⅳ级:需改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术。
麻醉起效时间为:推药后每1分钟用针刺法测试麻醉平面一次,患者口述手术切口无痛感为起效。
麻醉总用药量为从第一次推药到麻醉平面达T6左右且效果确切时硬膜外总用药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分析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胎儿及产妇均安全。A组有1例因取胎困难导致新生儿Apgar 评分低于6分,后经插管吸氧后恢复正常。另1例患者发生异常广泛阻滞,穿刺置管均顺利,回吸无血无脑脊液,仅用2%利多卡因3mL麻醉平面就达T4以上,术中血压一度下降至术前的40%,行输液,多巴胺泵注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术中未再使用,患者未觉不适,术后麻醉平面约T8水平,术后随访6h后麻醉平面完全消失,全身感觉运动正常,无麻醉相关其他并发症。B组有1例发生严重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平躺后患者感觉呼吸困难,恶心,血压降低至术前30%,心率增快至术前35%,后经变换、上提子宫、输液、多巴胺泵注等处理后恢复正常。B组与A组麻醉效果Ⅰ级发生率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P
3 讨论
体表皮肤自腹部脐水平至耻骨联合之间,受背神经胸10~12和腰1所支配,而子宫与附件,则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纤维所支配。子宫体的运动神经主要来自脊髓的胸5~10节段,然后经组成的盆腔神经丛而进入子宫体。子宫体的感觉神经纤维是经胸11~12节段向中传入。子宫颈的运动神经纤维来自骶2~4节段的副交感神经节。子宫颈的感觉神经纤维是经骶2~4段向中传入。的感觉神经纤维由骶2~4节段向中传入[3]。只有阻滞了上述全部神经节段才可达到剖宫产术中产妇无痛、肌松、牵拉反应轻微甚至无牵拉反应的良好效果。传统的单点硬膜外麻醉虽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且利于术后镇痛,一直以来被视为剖宫产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但由于硬膜外麻醉为节段性神经阻滞,通常局麻药自注药点向两端扩散仅4~5 对脊神经,并不能完全阻滞所有支配子宫的神经[4]。正常人在仰卧位时脊柱腰曲L3 处于最高点,孕产妇更为突出,常规硬膜外穿刺头向置管后患者平躺,再推注局麻药,药液难向骶部扩散,支配膀胱子宫反折腹膜的骶神经阻滞不全,可引起腹膜牵拉痛。虽然麻醉平面与局麻药浓度、剂量、导管在硬膜外腔位置及个体差异等有较大关系,加大局麻药剂量或加快推药速度也可使麻醉平面适当扩宽,也可阻滞部分骶尾神经,但麻醉平面上界也易上升,有抑制呼吸循环的危险,也影响产后子宫收缩[5]。此外腰硬联合麻醉(CESA)虽然也有麻药用量小、作用起效快而效果确切、肌松充分等优点,也是近年来广为推崇的新麻醉方法。但CESA操作繁琐,恶心呕吐发生率高,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也很高,有文献[6]报道,CESA低血压的发生率高达85%。所以,寻求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确切的麻醉方式成为麻醉医师关注的焦点。
我们采用一个穿刺点、双向注药的麻醉方式,先向骶尾方向推注2%利多卡因4mL,有利于局麻药向尾侧扩散,且侧卧位时容易越过腰曲最高点,故对骶神经阻滞较为有利;并且此药量相当于实验剂量,安全并且加快了起效时间;后向头侧置入导管有利于后续推药麻醉维持。这与常规方法相比,有利于局麻药扩散,提高了麻醉效果,减轻了牵拉反应。
后续推药选择罗哌卡因,因为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7],低浓度时可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运动阻滞明显弱于感觉阻滞[8]。这在剖宫产手术应用十分有利,既可使患者无痛又不至于完全阻滞宫缩。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时需多旋转一次穿刺针,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刺破硬膜。故需要谨慎操作,置管前要再次回抽,确认无血无脑脊液方可置入导管。并且平躺后仍要再推注一次实验量,但总药量可相对减少。
综上所述,一个穿刺点双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是一种麻醉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
[参考文献]
[1] 李仲廉. 临床疼痛治疗学[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13- 314.
[2] 张苏展,柳子明. 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60.
[3] 于频. 系统解剖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0-308.
[4] 张跃,姚盛来,孙士道,等. 两个不同间隙穿刺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对比[J]. 临床麻醉学杂志,1993,9(4):208.
[5] 严国平. 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剖腹产手术564 例临床总结[J]. 临床麻醉杂志,1988,4(1):33.
[6] Riley ET,Cohen SE,Rubenstein AJ,et al. Prevention of hypotinsion after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six percent Hetastarch versus lactated Ringe’s solution[J]. Anesth Analg,1995,81(4):838-842.
[7] Rosenberg PH,Kytta J,Alila A. Absorp tion of bup ivacaine,etidocaine,lignocaine and rop ivacaine into N2hep tane,rat sciatic nerve and huma- nextradural and subcutaneous fat[J]. Br J Anaesth,1986,58(3):3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