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钳工实训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钳工实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钳工实训论文

第1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理论知识,钳工技能,综合教学,液压叉车

 

技能教学是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工业高速发展时代的生产者,即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当代科技生产。所以要求学生除了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对生产的全过程能有全面的了解。或在最短的时间内,能达到这样的了解。这就要求:学生在技能学习的最后阶段,不局限于片面的理论知识,或片面的操作技能。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二者最完美的结合呢?本人以钳工教学为例,探析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理论与技能的更好联系与结合。

以往的钳工教学,总是按劳动部颁发的《应知》、《应会》分开来组织教学(所以就产生了《工艺学》与《生产实习》二本教材)。这样做,固然可以保证各自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然而却将原来最为生动的、活鲜鲜的生产过程肢解得七零八落,最后使学生因不能理解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而进入了新的困惑,直至几年后才恍然大悟,“唔,原来如此!”显然,这就“应知”与“应会”的融汇贯通的滞后。

如何将理论教学贯穿到实践中去,又如何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这就是一个很值得重视及探索的教学观念。平时在对生产线上的工人培训时,可以发现,就是学员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只要教师在原理上、或在工艺上略加点拔,学员们马上能举一反三,得到异常想象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学员们有实践的根基。八十年代末,在某一厂办技校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理论与实践同步教学的初探。当时,学员们在学完每个阶段的工艺理论课后,即进入实践教学,学到哪,用到哪。使学员们很自然地将理论课上学到的东西,溶入到实践中,取得了很显著的实践效果。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了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学员们实践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又反馈到教师的理论教学中,为及时地调整和变动理论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的依据。免费论文参考网。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容易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讲到哪里,就做到哪里。通过及时的实践活动,调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参予到理论的反复记忆过程。免费论文参考网。多次的强化,并将记忆的全过程,放在理论与应用的基础上,这也正是《教育心理学》中“遣忘规律”在技能教学中应发挥的指导作用。

那么,又怎样来做好“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教学呢?

首先,应把提高理论教材的可操作性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强化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对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可在原有的实习课材中,进一步强调操作原理的“为什么”讲得更透彻些,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应做到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做到这一步,学生自然找到操作的方向。

对教师,则不但要求能操作,精于操作,而且有较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宽的相关知识。授课时,能将“原理”与“实践”揉合为一体,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而决不要将花俏的理论用来做实践的装饰,这也正是技工教学与往昔师带徒最本质的区别。也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掌握操作(实践)的本质,才能真正地掌握方法,以致有意识地控制实践的全过程,并从中吸取新的知识,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扎下根并得到升华。

钳工教学不是一门独立性的课程,它的教学与其它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仅从钳工单方面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不能够取得教学成功的。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需要灵活的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做好钳工教学。本人在钳工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技能训练的同时进行产品的试制,经过努力试制成功了FND-04-1液压叉车。

该液压叉车由框架支承,横梁手臂和液压控制三部份组成,各部份零部件以及所需辅助工具的零部件总共达386件。其液压叉车工作行程165mm,可起重搬运260kg物体,工作压力约为734Pa,制作过程完全纯手工操作。整个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和《材料力学》、《液压》、《机械基础》、《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钳工全套“武艺”必须过关。从工件大小平面、曲面、凹凸配合面,油槽、圆柱、圆锥、球面、型腔、型芯、推力轴承、圆柱滚子轴承、精密轴孔配合的手工加工,到各种材料,大小角度不同的螺纹加工;从冷作板金、矫正、弯曲、放样、手工成型、铆接、弹簧绕制到三角刮刀、平面刮刀的实训,从刀具、刃具、刃磨到各种辅助工具的实际操作;从材料火花鉴别,热处理到叉车装配调整和故障分析判断维修,每一项内容对学生来讲,都是严格的检验和考核。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板式阀体的的加工,它是由一块矩形钢件加工而成的,其内部连通就像“地道战”。油路有进有出,有大有小,有直线有拐弯,有深有浅,有单向阀,截止阀……,这就要求把书本上立体划线、定位、各种方式的钻孔方法、液压原理等知识扎实地进行实际应用。经过反复试验,学生终于完成了这个关键部件的制作,也牢牢地掌握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带来的成果;在缸套的制作,利用板材进行手工成型加工,从放样到制作完成,本人引导学生应用弯曲原理及坯料长度的计算方法等常识,采用冷弯方法,多次加工试验,也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就这样,随着它的制作完成,学生对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几何精度、尺寸精度、形位公差、配合精度、表面粗糙度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钳工,什么是机修维修钳工,懂得了设备技术状态、精度,懂得了产品的研制与生产工艺过程。这种训练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又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做到熟能生巧。

FND-04-1液压叉车的成功试制,填补了我校金工实习一项空白,同时对实习教学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为今后教学提供更多选择方法,换一句话说,理论与技能综合教学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再次摆上了钳工教学改革的议程。

第2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实训;教学过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维科夫说:“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仅仅与具体的生产、具体技术与具体工艺挂上钩……我们具有的残缺不全的人性将被狭隘的职业教育和因循守旧片面活动所歪曲。”[1]在全球化背景和终身学习思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出现了普教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工具主义与人文主义相融合的阶段。所以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而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结合我院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在机械加工实训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课程做了一些研究和尝试。在平时的实训教学中,在学生的毕业设计课程中,在定岗实训中,不同的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授课的方法。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素质规定了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评分标准,实训的题目和评分标准不再是铁板一块,而是融入了人文关怀,更加人性化。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下边就具体介绍如何在实训教学方法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一、在钳工技能训练中运用“口诀”教学,把握语言的人文理念,关注课堂的人文交流,提高实训效果

在钳工实习中,锉削技术掌握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操作技能,锉削姿势正确与否,又对锉削质量,锉削力的运用起决定作用,正确的锉削姿势还能减轻疲劳。锉削姿势又包括握锉、站立步位、姿势动作,在操作中要把锉削姿势和操作用力两个方面进行协调一致,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目的。

二、在毕业设计和定岗实训课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法

因为毕业设计课程的后续课程为顶岗实训课程,因而我有了把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同学们在工厂顶岗实习的同时就实习岗位的一些工件的加工过程进行观察,并以此为课题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要求为:

以顶岗实习的工作单位的常见工件的加工实例为研究课题做毕业设计。分层教学法一个是选题的方向分层,一个是评分标准分层。

(一)实训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学习的接受能力和技能水平,按课程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比如在毕业设计中课题的研究方向分层。分别是:1.把工厂现有工件的生产工艺的其中某工序进行改进,从而改变生产的产量或质量。2.把普通生产线的生产模式中的某些工序合并应用数控技术来完成。3.设计并安排合理的工艺生产一种新的工件用来替代旧的工件。

(二)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分层

1.有使用价值的工件,熟悉其现有加工工艺,分析出工艺当中不太合理的或者可以改进的部分,以及能说明解决办法的,80分以上。对于社交能力较强,善于与人沟通的同学,在工厂顶岗实习的时候只要仔细观察并向工人和技术员认真请教的。完成本项成绩规定的是很容易的。根据完成的情况酌情定分。

2.能够把实用型工件加工过程中大部分工序用数控加工来简化的,80分以上。这个适合于善于动脑的同学来说不是难事。只要认真观察和用心思考就可完成,提出新的加工思路。可根据完成的情况酌情定分。

3.自己根据实用型工件实物(复杂程度不作要求),测绘出图纸,并设计其合理的加工工艺的。并能够独立完成其加工的80分以上。本项适合社交活动太多,时间较为紧张的同学设计。根据完成的情况酌情定分。

4.自己设计的工件,有使用价值并能够加工出来的80分以上。这个是专门为有创新精神不拘泥于现实的同学而准备。根据完成的情况酌情定分。

5.自己设计图纸并能够完成加工的,工件不一定有实用价值的60分以上75分以下。本项专门为书呆子型的同学么不爱说话也不太爱社交的情况所规定的。也为有特殊情况的同学而设的。根据完成的情况酌情定分。

6.其他的情况根据水平来审核定分,不满60分的,进行修改直到符合及格要求。涉嫌抄袭的0分,提出警告并重修。屡教不改的---不及格,成绩录入学籍系统。

分层教学的好处是:一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层次的不同而分别设定不同的课题选项,实现了“因材施教”,二是这样的设定很大程度上使从网络上搜索到类似论文的机会很小,因为作为实用工件的生产资料和文件作为一般的商业秘密不会被企业和个人放到网络上供人下载的。三是题目难度适中,只要同学们在工厂耐心的工作,仔细观察,不怕苦不怕累,善于与人沟通,待到融入到企业环境中后,只要会问就会有收获,锻炼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我院机电工程系学生不仅具有专而精的机械操作能力,而且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态度,培养了诚实守信,努力创新的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林清华.劳动力流动与职业教育的变革[J].职教论坛,2006,(6).

第3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形成规律;指导对策;常见问题的解决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侧重点之一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安排实习实训的目的就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并熟练本工种的操作技能,它是培养和造就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有何规律可循?教师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采用何种措施来实施教学?笔者现总结长期从事机械加工技能教学的经验,就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指导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技能以及实习实训教学目的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是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操练而形成的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实训操作后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动作技能,简单地讲就是他的肌肉运动;而在生产实习实训中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抽象认识活动,即通过学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是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技能还包含了技能的初级阶段(即初步形成阶段)和技能的高级阶段(即形成熟练技巧阶段)。实习实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准确性、协调性和稳定性,以及心智技能的敏捷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达到技能的高级阶段。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根据技能形成的过程和特点,总结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采用相应的练习措施和教学方法。

技能形成过程及实习实训教学方法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善于动手,更应善于动脑。因此,要有效指导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教师不仅要清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获得过程,也要懂得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与特点。从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高级阶段,一般又分以下三个阶段,教学中应根据不同阶段,分别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措施。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从技能的运动结构看,一个完整的运动系统由许多局部动作联合而成。如钳工操作技能中的锉削运动,是由两手、躯干、腿部、头部等各个部分的运动组合而成的。刚开始练习时,学生两手用力不协调,身体的运动也不协调,整个锉削运动完成得很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整个锉削运动分成“准备、行程、结束”三个小阶段,从这三个阶段出发,先给学生讲解三个阶段的各自动作要求及其内在联系,同时通过示范,使学生在脑子里对锉削形成一定的心智认识,然后再通过不断练习将三个阶段的运动真正联合起来,形成完整、正确的锉削运动,最终掌握锉削的基本技能。

技能的交替阶段技能的交替阶段是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用高一级技能代替低一级技能的过程。如在钳工实训中,技能的交替阶段就是学生由单项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代替技能的初步掌握,钳工操作技能的综合掌握代替单项技能的掌握。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技能的迁移与干扰现象,如学生在掌握锉削技能后进行锯割技能的练习,由于锉削时站立姿势与锯割站立姿势一样,便促进了锯割技能的形成,这就是技能的迁移。它是已经掌握的操作技能对新技能形成起积极促进作用的有利现象。在锉削技能对锯割技能产生迁移的同时,由于锉削时两手用力方式与锯割时两手用力方式不同,学生在锯割技能练习时受到锉削时两手用力方式的影响,又会给新技能的形成带来困难,这就是技能的干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技能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制定技能训练计划时应保证学生对一种技能牢固掌握后再安排新的技能训练课目,尽量避免与新技能训练课题同时进行。同时,在讲授新技能训练课题时,教师应把学生已掌握技能与之相比较,把新旧技能的联系与不同讲清楚,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已经形成的技能更好地迁移到新技能上去,并尽可能地避免技能间的干扰。

技能协调完善阶段主要指学生在参加本工种实习实训过程中,对本工种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掌握和运用阶段。在此阶段,随着训练课题的复杂化,完成课题的活动结构与完成单课题的活动结构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因而学生常会感到技能的掌握变得较为困难。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训练的课题和时间上应有一定的数量保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讲解、多示范,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技能的活动结构,从而使学生的技能更加协调和完善。

实习实训教学中学生掌握技能的有效条件

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活动结构要发生变化,完成的方式、方法也应作相应改变。技能训练不同于简单的机械重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有效的练习条件。

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他的拓展能力和智力水平都会不断提高。否则毫无兴致地学习,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发展技能教学的兴趣点,让学生喜欢去“做”,同时,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练习的重要性以及目的和要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和“做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以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有目的地练习。

必须使学生获得相关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在学生进行技能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讲清正确的练习方法和与练习有关的基本知识。模仿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开端,是学生获得间接动作经验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比如钳工技能的锯割操作,教师首先要讲解、示范,包括正确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方式等的示范,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让学生的行动方式、动作映像得到检验、巩固、校正与进一步充实。因此,教师应多作示范,使学生获得实际动作的深刻印象,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和启发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心智技能的提高。

实习实训教学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掌握技能总是从不会到形成最后达到熟练。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训练课题的高难度和复杂程度,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要求,本着一要循序渐进,二要正确安排练习时间,三要适当的练习进度,四要以练习多样化的原则制订教学计划,使技能练习有步骤地进行,同时注意及时反馈每次练习的结果,使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练习情况,便于学生在日后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在学生掌握技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学生掌握技能的操练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先快后慢学生在练习一种技能时,刚开始技能提高速度较快,后来逐渐减慢。其原因是:第一,对某些技能,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兴趣较浓,注意力集中,练习也很投入,所以技能提高速度较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减弱,注意力也不再那么集中,甚至对练习感到厌烦,或者对已取得的成绩产生自满情绪,练习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调节学生的练习方式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克服自满情绪。第二,在学生进行技能练习时,练习内容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所以在练习初期效果较好,当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可利用的经验逐渐减少,练习显得越来越困难,学生的技能提高速度也就减慢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熟悉的练习内容,教师应多讲解、多示范、多指导、多总结,并注意练习内容间的衔接性。

先慢后快在学生掌握技能过程中,特别是在综合掌握多种技能时,在练习初期由于学生对练习内容不熟悉,或者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强,都会造成学生的技能提高速度出现先慢后快的现象。教师应采取措施使慢的过程尽量缩短,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工艺知识,在增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安排一些对学生提高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起促进作用的练习内容。

个别差异学生在技能练习过程中,有的进步快,而有的进步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个性差异,二是学生练习态度不同,三是学生身体状况不同,四是学生思想状况不同,五是经验不同及其他情况。上述原因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教学时做到眼勤、腿勤、嘴勤,注意观察学生状况,并进行必要的个别指导,课后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同时在生活上要关心、爱护学生,使后进生积极转变,早日提高技能水平。

第4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设计 质量提高方法 措施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高职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工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近年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毕业设计期间又恰逢学生寻找工作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毕业设计出现了很多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能处理好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2)学生缺乏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缺乏资料查阅、整理、分析、归纳、检索等获取信息的能力;(3)毕业设计过程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脱节,有些学生仅仅依赖于教材、资料的理论知识拼凑论文,对于自己的设计没有通过实践验证,纸上谈兵多,实际动手少。最终创作的毕业论文很难有实际的应用价值。(4)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学生论文抄袭原始资料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最后答辩环节明显缺乏对所做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如何改革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结合机电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提前做好毕业设计准备工作

1.时间上的调整。指导老师提前在第四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就与学生见面,布置题目,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类型和方向,另一方面便于教师提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专业学习情况、个人发展方向,等等,从而能够合理地安排设计任务。另外,安排学生利用暑假,对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路分析、单片机、电气控制与PLC、气压传动等毕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温习,并要求学生完成课题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的确立等工作,为第五学期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第五学期第十一周起进入毕业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毕业设计和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十一周起有计划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毕业设计内容予以进一步完善,第五学期不进行答辩,待顶岗实习结束后,第六学期再回学校参加答辩。

2.指导教师充分准备,试做课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准备得是否充分,将直接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教师除应认真准备毕业设计的课题和任务书外,还需对课题进行认真的试做。通过企业调研和分析,得到企业中机电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明确产品功能、准备技术器件资料、硬件设计、硬件制作、软件设计、软硬件联调、产品制作、产品测试。通过试做课题,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题的难度和工作量,科学地预测学生在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分配设计任务。

3.毕业设计题目提前渗透至相关课程学习当中,为毕业设计的完成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离不开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课题渗透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大三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以智能运动小车作为教学内容载体,该教学载体以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包括运动控制系统、显示系统、智能感应系统,等等。通过这一载体将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各种能力贯穿始终。由于智能运动小车的功能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完全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和研究,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思路。

当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保证课程合格的前提下有侧重地加强某门课程或者某几门课程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专业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今后毕业设计的分组和选题工作能有实效地开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选题

1.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课题。课题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性。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岗位的需求有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机床数控技术应用、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课题方向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加强钳工与电工电子训练;对于机床数控技术应用方向,应增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对于自动机(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训练。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定向于自动生产线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结合制造业发展现状,选择那些围绕机电一体化进行产品开发或把微电子技术用于设计、制造、测试和研究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及应用设计,等等。

2.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题的选定要结合目前专业的实际设备,立足实际,避免脱离实践的纯理论性的题目。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已经拥有较先进的PLC实训装置、气动实训装置、机电检测实训平台、单片机实训设备、自动生产线训练装置、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等等。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考虑到我们现有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只有结合实际“真题实做”,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当然,在毕业设计期间已经开始顶岗实习的同学,可以结合生产岗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应鼓励学生结合岗位实践内容选择毕业设计(或论文)课题,但必须有企业专人指导并报学院批准。

3.通过各类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广泛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选题更具有可行性。专业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院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比如机器人大赛,结合单片机课程的学习,选择一个机器人项目,等等。我校目前已经成功举行了智能搬运机器人比赛,模拟了工业自动化过程中自动化物流系统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一个轮式或人形小型机器人,在比赛场地里移动,将不同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体分类搬运到不同的对应位置。比赛的记分根据机器人将物体放置的位置精度和完成时间来决定。又如“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现场操作“***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置”的方式,完成自动生产线设备部分工作单元的机械安装和调整,气动回路的安装、连接和调整,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和布线,传感器安装与调整,PLC编程,人机界面组态,电机驱动(含变频器及对应电机、伺服驱动器及伺服电机)参数设定,以及系统统调、运行等工作。我们通过大赛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了其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参加技能大赛的同学,毕业设计的题目可选择大赛的某个方向展开设计,并撰写论文。通过技能大赛的锻炼和渗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而且能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严格考核制度

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是提高质量的保证。加强过程考核,量化毕业设计平时成绩的评定。表1为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考核成绩(40%)、作品(成果)鉴定成绩(20%)、论文评阅成绩(20%)、设计(论文)答辩成绩(20%)四大部分组成。指导老师考核成绩由指导老师评定,其余三项成绩由相应的评审组老师评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实施周检查制度,要求学生每周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汇报的主要内容是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心得体会等。汇报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记录,填写《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对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实时记载,学生汇报完毕后,指导教师综合各位学生的情况加以总结,并就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加以解释与指导。周检查制度作为毕业设计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随时写好《毕业设计日志》,内容与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记录本》相配套。这样,教师与学生交流紧密,双向监督,有利于加强毕业设计工作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

毕业设计作品或成果可以是程序、实物、现象、方案等可以表现毕业课题成果的东西。让作品成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并在总评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

对学生数集中的个别单位,因岗位需要无法回校参加答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学院安排老师到企业答辩。严格的答辩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设计。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毕业设计(论文)总评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另外,毕业设计期间,指导老师要为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文献检索、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要把学术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处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促进毕业生克服不利情绪的同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这种关心和指导可在每周进行检查时多与学生交流,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尝试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改革方案

学生可选择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开展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从事与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和技术领域相关的毕业课题设计。学生带着毕业设计的任务进行顶岗实习,不论是操作控制、质量检验还是装配、测试岗位,都能爱岗敬业,并随时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收集自己毕业设计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这样最终必然将以较高的质量完成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若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则被企业接收,顺利就业。这样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职教模式。

当然,要想使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指导、共同管理。每个学生都必须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校内老师可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阶段性的目标,督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论文写作的规范,并协助解决理论问题,定期与学生沟通,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电话、QQ、Email,等等。企业指导老师负责从单位的实际出发,现场指导、规范操作、分析故障并解决问题。

五、结语

以上改革措施已在机电专业08级毕业生中进行了实践,经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当然,如何提高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是牵涉多个因素的综合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完善质量控制措施,使毕业设计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姜亦祥.浅谈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学的措施[J].成才之路,2009,(21):79-80.

[2]徐冬梅,吴红,冷士良.高职毕业设计(论文)与顶岗实习配套改革的实践[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10,(2):56-58.

第5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行动导向;三位一体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3.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更应当从企事业到学校。从其他行业一线引进工程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充实教师队伍,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技之长,更从企业带来了新理念,指导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同时对于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本人而言也是一次质的飞跃,教学相长,理论和实践相印证,也能弥补实践中的不足,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升华。

第6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训教师;职称评定

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应用能力、技术能力培养目标的完成,主要依赖实训教师来完成。根据高职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实训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关键教学环节,实训教师要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据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高职院校总数1047所,高职院校教师总数达到29.8万人[1],2006年高职院校总数达到1100所,高职教师人数突破30万人,其中实训教师实际比例刚刚接近1/3[2]。近年来,实训教师数量偏少的问题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制约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因素中,缺乏适合实训教师自身发展特点的专业技术职务序列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解决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序列问题,将成为我国加快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性环节。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职称问题现状

1.高职院校实训教师职称评聘在国家职称序列政策上的空缺。自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系列 (含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和管理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做法。在职称申报、评审、聘用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管理模式,对高校教师队伍的人才引进、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兴领域,其教师队伍的特殊性还没有在职称评定系列中得到体现,特别是实训教师没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单列职称系列,使得实训教师资格和水平无相应评定标准,造成职称无法科学评定,岗位难以准确聘任,应有待遇无法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2.在实训教师技术职称评聘中存在误区。实训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特别还要具备应用技术能力及教学方法,这与理论课教师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不少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师职称问题,稳定实训教师队伍,采取参照高校理论课教师的职称管理和评聘方法为实训教师评聘技术职务,采用论文、论著、科研项目等评聘标准,使他们晋升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系列。这明显是一种不合理、不科学的做法。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与高等学校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一定差距,都在一个职称评审系列上评聘不符合客观现实。在目前国家还没有设置实训教师职称评聘系列的情况下,实训教师要么向理论课教师靠拢,要么向实验技术人员靠拢,严重挫伤了实训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3.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实训教师数量缺口加大。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1984年广东省有高职院校3所,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66所,在校生24万人,占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 52.1%;招生数10.33万人,占当年本专科招生数的58.66%,专任教师数只有14625人[3],缺编情况较为突出。而充当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骨干的实训教师数量更加稀缺,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由于缺乏实训教师,长期由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理论课教师代课,严重影响了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实训教师职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使得现有实训教师转行流失问题加剧,进一步加大了实训教师队伍的缺口,很难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实训教师职称问题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影响

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缺乏相应的职称评价系列,给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和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等方面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高职实训教师难引进、难培养、难稳定。没有相应的技术职称,就失去了社会人才评价的基准,实训教师队伍就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首先是实训教师队伍要吸引新鲜人才力不从心。同样是高职院校教师,同样是培育人才,实训教师和专业教师就失去社会评价的平衡点。其次因为没有职称评价,实训教师就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缺失了职称待遇的杠杆,使得实训教师跳槽到企业做高级技工、技师,或者转行搞理论教学,往高校教师职称条件上靠拢,以提高待遇;实训教师没有好的待遇激励,造成实训教学质量下降。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师资缺口都比较大,严重的院校缺口达到50%以上[4]。实训教师职称难以解决和相应的待遇滞后,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2.实训教师缺少,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受到影响。实训课程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必需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创新型实践人才的培养质量 [5]。由于实训教师职称杠杆缺乏效能,实训教师的社会评价和实际待遇无法兑现,直接导致实训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达不到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训要求。为达到实践操作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一般要占到高职总教学课时的 50%以上,一些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实训课程比例甚至高达 65%。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实训课教师总量至少要占高职院校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是很大一部分院校连30%都很难达到。专业师资的缺乏使实训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更有甚者,有些课程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无法开课。

3.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受到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之处,作为朝阳产业其发展优势也在于此。所以高职教育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展开,课程设置也应该致力于缩短学生能力和实际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而这一优势的保持显然依赖于高职教学中大量、优质的实训教学。然而目前由于职称问 题的瓶颈制约,实训教师队伍难以稳定,使得一些高职院校在职业实践能力的养成方面力不从心,被迫模糊了职业教育的鲜明办学特色。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必然降低甚至丧失。

总之,缺失实训教师职称杠杆的调节和引导,实训教学将长期处于较低层次运行状态,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将仍然是“大专生”的复制,是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堪忧,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实现堪忧。

三、高职院校实训教师技术职称评聘体系的构想

根据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应具备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特点,应该建立一套有别于高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人员系列,又有别于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系列的实训教师职称系列。

1.体系设计依据。设计高职院校实训教师职称系列的评定体系,一是参考高等院校教师系列的评审体系和要求;二是参考技工学校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系列的职称实践要求;三是结合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自身特点。

2.职称系列。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职称级别可设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实训讲师、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为初级职称,实训讲师为中级职称,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为高级职称。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应该设立教员职称。因为高职院校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的多是具有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教师,甚至是能工巧匠,而能工巧匠普遍学历低,论文、专著、科研成果很少。他们能够胜任实训课的教学,具有较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所以设立实训教员的职称可以解决相当部分教师的实际问题,对于稳定实训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3.专业系列。实训教师专业应该按照高职院校的专业、紧贴职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系列的车工、铣工、磨工、木工、钳工、电工、电焊工等技术系列设置,应转变为高职院校所设的专业,如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烹饪、工商管理、园林、广告制作、建筑工程等专业,进行进一步归类设置。

4.申报评审条件。在评审的必备条件上,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同理论课教师职称系列所要求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如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授课能力的要求等。(1)实训教员技术职称的评定。主要以实践为主,以实践操作水平和实训教学效果进行评定。一般应具备相应行业的技术认证证书,并且实训教学效果优良。(2)实训教员以上技术职称的评定。设定高职院校教员职称以上实训教师评审条件时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与高校理论课教师职称的学历、年资条件相近,以达到同期同类教师之间的平衡;二是考虑到实训教师的教学特殊性,应该注重体现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水平要求;三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以保证实训教师自身必要的实践积淀。综合而言,制定具体标准时,这三个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应该综合考虑设置,即对学历学位高的教师,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要求可以低一点,工作年限可以短一点;对学历学位低的教师,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要求应该高一点,工作年限长一点。(3)根据实训教学的特点,在实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条件的具体方面,可以从专业资格、应用技术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专业资格,即从实训教师的准人条件人手,包括学历、身体条件、岗位考核三方面。其中身体要求健康;聘期考核要求合格以上。而学历条件一直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关注的重点,一般认为实训教师不需要较高的学历条件。但为了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经验,还必须在学历条件给予足够的限制。二是应用技术能力,即从事某项技术工作的能力水平,其具体衡量标准是技术水平等级证书。目前我国技术等级证书的认定部门较多,但要设立实训教师评审条件,还需要深入考察、谨慎确定。三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永远是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评价方法也可有多样性,比如实训精品课程评比、实训教学大赛、实训优秀奖评选、学生实训课程统考对比等。在设定实训教师职称条件时,可以考虑精品课程等次、教学大赛获奖等次、教学优秀奖等次、实训课程统考成绩等次等方面因素,满足其中一项要求即可。四是教学效果,其衡量可以借鉴高校成熟的做法——学生评教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听课感受,根据量表酌情评定。通过学生打分评教,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一个量化的评价。

5.实训教师的聘任。高职院校实行聘任制应该按照实训教师岗位进行聘任。对实训教师的岗位聘任同样应该有结构比例的要求,同样应该遵循按需设岗,按岗聘任,“评聘分离”的原则,从具有相应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聘任。

(作者周刚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河南郑州 450046;徐振鲁系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省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理事长,河南郑州 450001)

参考文献

[1]彭移风.2005年高职教师情况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6).

[2]朱晓红.新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校论文,2004.

[3]叶小明.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7).

第7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cludes an enterprises mol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responsibility diagram and a mold specialty teaching execution diagr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old manufacturing and specialty teaching, combine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build a sharing-type repositor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ld specialt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关键词: 生产流程;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production process;mold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1-03

0 引言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1]。本文调研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厂,总结出企业模具生产线流程和生产岗位职责图;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总结出高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现状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图,据此构建以模具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基于模具企业生产流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它以工厂中模具实际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将企业生产模具流程各工作部门作为资源库的一级目录,分别设置:项目部资源库、业务部资源库、设计部资源库、仿真部资源库、生产部资源库、质检部资源库;根据企业生产模具工作内容:接受定制模具任务书、企业合同签订、模具设计与制图、设计方案仿真模拟、成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安装设备并试模、出运后处理等相关资料过程添加到各工作部门资源库;用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锻模、粉末冶金等类别典型模具为项目载体,完整展示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加入精品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上述资源库模块;同时引入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突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加入行业标准,以此规范学生设计和生产,拓展行业知识,随时了解模具行业前沿动态,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对整个模具专业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 模具行业生产流程

依据模具行业企业特点,系统搜集模具行业领域动态、行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专家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分析;知名企业信息、著名企业家信息;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生产部、各部门工作内容、各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能力与知识要求、工作内容及最终所提交成交客户模具和各生产部门的储存过程资料,现阶段我国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执行流程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方案、说课视频和课件、数字化教材、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实训、内容及学时和开设的顺序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标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占总调研院校开设比例,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基于生产流程模具专业资源库构建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流程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计划调研,总结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和高校模具专业教学进程。分析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高职专业模具教学进程的共同点,以企业各部门生产模具的知识能力要求穿插模具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在相对应部门的资源库下链接精品课程和实训内容。本文据此构建模具行业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模具专业资源库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此次模具专业资源库建设,以企业真实模具的设计、生产流程为主线,企业生产部门作为资源库目录,如(业务部)接受模具任务签订合同(设计部)设计模具绘制图纸(仿真部)模拟方案出具报告(生产部)加工装配试模(质检部)模具质量检测(业务部)模具后处理;同时将《模具价格估算》、《逆向工程》、《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模具CAD/CAM/CAE》、《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材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精品课程;和塑料模具拆装实训、冲压模具拆装实训、模具钳工与装配、拆装(模拟)、电加工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作为资源库的支撑材料,让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方法与企业模具设计生产流程一致,最终构建符合企业和院校实际需要,工学结合,职教统一,企业工作内容与模具专业教学专业课程对应双体制资源库。且在主页面中即时更新模具协会、就业趋势、模具行业前沿动态、知识论坛、共享资源、岗前培训、资讯交流、技术资格证书查询等资讯服务内容。可通过资源库随时查询模具企业各生产环节岗位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要求和相关项目资源库资料;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即将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可根据自己在模具企业的所在岗位查询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料,也可以在查询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找到企业生产的相关案例,随着市场运行模具行业的发展,各部门资源库中随时添加新的典型案例带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项目更新,提升模具资源库的前沿性并实现了远距离的开放式教育。

4 结束语

论文从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出发,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模具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把资源库建成具企业模具生产实操特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开放型共享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且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职教改革的基本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

第8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实现途径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项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包括一线技术工人在内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的责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遵循市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提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深人人心,中职学校在办学定位、指导思想等方面目标不够明晰,办学理念囿于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的缺陷,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

2.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缺乏市场调研,没有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人才市场岗位标准脱节,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岗位需要难以对接,有的甚至能力素质弱化,没有按照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不够明确。

3.专业教学体系有待理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专业大类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各分支专业每年都在按照市场需要、招生情况进行调整,但是专业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调整往往滞后,专业教学体系条理胜不强,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4.职业岗位能力有待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缺乏对职业和岗位进行系统的分析,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重视不够,学生的生存能力、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不强,忽视非智力性因素的培育,学生人文素养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

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创新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职业学校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的中等技术人才,这对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各个学校内涵发展、专业建设的重点所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紧密依托行业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指导,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以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为主要抓手,在校内推广“双证制”考核制度,促进技能水平的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专业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保障专业课程的实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提供实训实习的指导和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力度,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彰显职业教育社会性和就业性的特色,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能与就业岗位零过渡对接的中职学生。

三、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1.依托行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为导向。中职学生一般都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即在实习岗位上度过,然后直接参加工作,对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市场的导向性,决定了中职教育是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人才,因此学校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以下因素:

调查市场需求。建立经常性的市场调查机制,对区域经济情况进行研究调查,并及时了解区域经济今后三年的发展方向。了解市场需求,以此为参考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对毕业学生进行至少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对每一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岗位职业要求做出调查,形成有翔实数据说明的调查报告,在人才培养方案拟定的时候都要将这些数据考虑在内,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现实意义。

引进行业指导。各基层企业既是学生就业的主体,又集中了许多专家型的技术能手,是行业规范和专业内容的制定者,比学校更为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中职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行业的指导作用,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人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拟订,采纳他们宝贵的行业经验,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落实。要与行业签署合作关系,积极争取行业和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后续的检查监督,并在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和见习点,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检验方案的可操作性。

2.核心提炼,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就业技能模块模式(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一种能力本位模式,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具体做法是:结合职业岗位工作实际、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以学生的基本素质、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合格标准为目标,按照行动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能力本位方法,整合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构建、不断实施和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优势主要有:

强化技能教学,全面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课程的设置是围绕着职业技能的形成展开的,将各专业中的核心内容的专业精华融入模块构建之中,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模块之中,大大缩短教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在技能模块的基础上,再分解出一个个小模块,形成项目课程,即子模块。模块之间相对独立,便于操作、组合。模块学习能使学生技能水平提高较快,技能水平高的毕业生也会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以实践教学为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模块课程的实施直接指向学生能力的形成或专业产品的产生,主要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师在上课时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学生跟着教师操作,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实操中讲解和纠正指导,易于技能的形成。模块课程的教学往往由优秀的教师担当,不同模块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不同风格教师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各专业的校本教材,要按职业岗位技能为体系重新有机编排。由于这些教学内容与今后从事的生产岗位联系紧密,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科学性、前瞻陛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由模块化课程方案、模块化课程教学措施和模块化课程评价办法三部分组成。

模块化课程方案的形成。模块化课程方案包括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两大类。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以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为出发点,专业模块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要以通过市场调查得出的核心技能来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并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筛选、合并、重组和充实,删除无用的内容,合并次要内容,精选精讲精华教学内容,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模块化课程教学措施由教学实施与管理、师资建设与管理、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等三个方面组成。包括修订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制定模块化或项目课程的分阶段技能教学目标,设计模块或项目教学指导方案,编写校本教材等。第一,在自荐和推荐的基础上,根据试点专业每个模块团队人员需求,公开招聘模块的首席教师,并组建项目小组,实施教学。同时,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省、市级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每一位专业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上墙公示便于学生知晓,形成职业技能专业化的教师团队。第二,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提高技能教学的有效性,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以机电专业模块化教学为例,机电专业开展钳工技能模块教学,在时间上规定该教学模块在三周内完成,在空问上将教室与实验实训工场结合,在教学方式上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而在评价考核上,将课程与考证培训相融合,完成该模块教学后,学生即参加钳工等级考核,并将考级成绩作为评价授课教师工作质量的一项指标。第三,做好对教材的选择、加工、改进、补充与修订工作,开发编写符合课改新理念、本土化的实验实训教材及专业基础模块整合教材。第四,建立和模块化课程配套的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业成绩评价实施方案,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合理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状况,同时注重信息的及时反馈,为更好地改进教学服务。

3.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实训基地。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中职毕业生,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保障,这就必须具有比较完善的实训基地及其运作制度作为保证,因此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设施完备、功能保障的校内外实训体系。第一,要在校内建立专业覆盖面大、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了解行业动态,根据学校实际更新实训设备,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与市场接轨。要加强对师生技能竞赛的实训过程管理,为各参赛选手做好装备保障和后勤服务。建设好特色实训基地,规范实训室管理,系统整理学校各实训基地建设资料及校内实训资料,建立设备档案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老师技能示范的教学效果。第二,提高实训场地设备的使用率,推进实训基地品牌建设。要全面开放各专业实训室,实施实训室使用预约制度,鼓励学区组织班级在课余时间下工场的实训。要加强日常的实训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签订二级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明确处室安全员的工作职责,定人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查和保养,排除安全隐患,提高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第三,加强沟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聘请行业专家、下企业实训、共建实训室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和与工作岗位零过渡尽最大可能的努力。

4.专业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一支高素质的结构型专业教师团队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源头之水,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提高的保障。

首先,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对从普通高校新引进的年轻教师,要求在正式教学之前,要进行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实践锻炼,经过一定的实践考核或鉴定,合格后聘任为正式教师。这样既树立起了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考核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又初步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二是对成熟的专业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途径有: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到教育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实施“产学研”结合,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师队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这对职业教育来说,已不是为了弥补师资不足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建设任务。

第9篇:钳工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 技工学校 化工机械基础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质量

化工机械基础课程是技工学校化工类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包括材料、容器、传动、腐蚀与防护、钳工、管工等几部分的内容。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获得一些基本技能。它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但是对于原本基础课没有学好的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还是采取老式教法,学生就会觉得抽象、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喜欢动手、喜欢寻求新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一、合理选择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技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差,基本功不扎实,对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再加上这门课的内容的特殊性,学生本身有一种害怕的心理,不敢轻易动手。对老师来说,学生没有兴趣,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这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这门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单调枯燥,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减少一些旁枝侧叶,以掌握概念和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在平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将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结合起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写。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外压容器一节中,以前的上课模式就是老师讲解外压容器失稳的概念、外压容器失稳的影响因素等,学生接受一个抽象的概念,学习失稳的类型、影响因素等,很多学生一头雾水。

如果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比如,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器材和工具,一上课,就请两个同学上来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容器瘪了,老师及时总结:这就是外压容器的失稳,同学们很轻松地接受了这个概念。接下来仍然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紧紧围绕外压容器失稳的相关问题:外压容器失稳的形式,外压容器失稳的影响因素,提高外压容器稳定性的措施等,一个个突破。只有这样结合实际,合理处理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刺激学生兴奋状态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学生就会疲劳甚至厌烦。《化工机械基础》课程有一定的专业特点,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是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如果能不失时机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就会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可以使学生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比如讲到安全附件时,可以适时在大屏幕上展示安全阀、爆破片的工作动画,它们是如何达到保护设备或管道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动画展示它们的调节方法或者是安全阀失灵时候的爆炸立体视图,配以音乐,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不是对传统形式的全盘否定,而要找到传统和现代的最佳结合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齿轮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如只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只是对着五颜六色的屏幕,无法了解更详细的更深入的东西,如果结合模型,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转一转,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

化工机械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实践环节,注重对技能的培养。教师可以提前发放任务书,让学生根据任务自己制作一些教具,比如化工容器,学生可以根据图片,自己尝试做一个容器的教具,后面可以分组,每组做一个容器(不同的支座和形式)。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求知欲望。

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效果

化工机械基础课是化工专业一门基础课,教师应当不仅具有化工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有关知识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也就是说应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例如在举例讲解时应尽可能使用见过或使用过的设备,如讲解化工容器的时候,联系到液化气罐,然后类比出其他大型的化工容器,在化工容器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其他相关内容或者在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讲解中,可以结合家用缝纫机讲解带传动或者自行车讲解链传动。有可能的话,理论课教师应主动与实习老师联系,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教学前事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参观一边讨论。在参观实习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台设备采用了哪些机构,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理解相关知识。这样,学生上课时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就不会觉得抽象,就会产生学习兴趣。我们再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教学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五、分层教学,逐步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效率

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在技工学校,学生的差异更加明显,一部分是家庭不好的学生,但是成绩较好,一部分是处于中等生,还有一部分就是一些成绩很差的后进生,他们的个体差异特别明显。对于《化工机械基础》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后进生来说,更是具有很大的难度,慢慢的他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老师这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采用分层教学就具有更大的意义。布置的任务要分开,尽量给他们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任务,并且要分组完成其他任务,在他们完成了任务的前提下参与其他任务的讨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由简入难,逐步接受,并要及时找到他们的闪光点。而对于成绩较好的优等生,要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提高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更多的内容,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奋进。

六、重视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于很多钳工和管工的内容都是非常陌生的,对于涉及的工具更是陌生,只是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所以,实训是很重要的。比如管工,内容关系到管工所使用的工具,连接的相关问题,故障的处理等。尤其是管道连接和故障处理,如果不实训,学生装配对了也不知道是如何装的,错了也难查找。如此,让他们检查10次,估计都很难找出故障点,往往一次管道连接,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故障排除上,管道连接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在组织教学上,要加以注重,以便提高动手能力,获得更高的成功率,而较高的成功率能激发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顺利学好化工机械基础课程,就要加强教与学的互动。面对技校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正确指导学法: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多动脑、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采用直观教学、辅助课件、创造环境、实训练习等多方面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教学效果。教学无止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总结,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