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馆度意识形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参考文献:
[1]万君宝等.管理伦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杨伍栓.管理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人本理念 高校图书馆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尊重、互信和支持,是对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弘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性体现。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统一性,人的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贯穿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之中。“以人为本”所倡导的人文意蕴,即通过发挥人的理性自觉、积极张扬人的主体意识,以最大限度地消解人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一致―这同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1]。
图书馆文化建设中的人本理念体现了对读者的关注和对馆员的关爱,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图书馆文化建设应确立人本理念,坚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平等、合作与沟通,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丰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图书馆文化建设的
层次。
1 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紧密相连的,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柱,它既是图书情报中心,也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同时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以大学文化为背景,以图书文化为基础,在图书管理和提供、利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心理态势、知识体系及外在形象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2]。高校图书馆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
图书馆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图书馆制度文化主导图书馆物质文化的实践,并影响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精神文化规定着图书馆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二者具有灵魂和生命力的作用。正是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才融合成了图书馆文化的有机整体。
2 人本理念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2.1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本理念
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既是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图书馆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图书馆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器物文化,是图书馆建设的物质成果,是图书馆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总和,包括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藏书、图书馆设备、图书馆环境等要素,它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和物化表现形式[3]。在图书馆的物质文化建设中应体现人本理念,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高校图书馆的建筑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的载体,通过建筑风格来体现图书馆的文化,给人以博大的文化内涵和美的享受。图书馆建筑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利用材料、光线、空气、湿度、温度、色彩、室内外绿化及各种设施,给读者在视觉、听觉、触觉和心理上良好的感觉。为适应收藏、检索、借阅、咨询和研修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应考虑空间结合的灵活性和使用功能的多样性,同时防止各种干扰和污染,通风性能和采光性能良好。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的每个环节都要围绕读者的需求开展,加强与广大师生读者的沟通,全面真实地收集读者的需求信息,把握学校学科发展的趋势,为学校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同时兼顾学科专业文献资源之外有助于培养读者人文和科学素养方面的资源建设,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逐渐感受和领悟到来自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尽情享受文化知识的熏陶,培养美好的情操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高校图书馆的环境建设要重视色彩的搭配,绿色植物的摆放,名人字画的张贴、宣传橱窗的设置,营造一种浓浓的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氛围。
2.2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本理念
高校图书馆制度文化是指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和说明的各种规定、实施意见、管理办法以及通过制度的执行过程而形成的一种文化集合。它是图书馆在实践活动中,对图书馆的本质、行为、功能、意义等规则的制定、实施、完善的确认过程中,实现的规则合理、和谐和统一所形成的人文现象[4]。高校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建设应从人性角度出发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尊重读者和馆员的人格。良好的制度文化有助于增进管理层和被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发挥被管理层面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制度设计上应摒弃惩戒性和警示性的制度,要体现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同时,在制度上对馆员个人利益予以充分保障,尊重馆员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努力使图书馆利益与馆员利益相一致,促使馆员能够主动自觉地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
2.3 在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本理念
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集中地反映着一个图书馆的本质和个性特色。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最能集中体现图书馆精神文化的载体是馆员的素养。作为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文化层次较高,馆员不仅要有得体的衣着、文明的语言、更要具备全面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人本理念,使馆员在工作中形成勤奋、求实、文明、敬业的工作作风,促进馆员之间的协作,提高馆员的集体凝聚力,进而升华为积极向上、独具特色的图书馆精神。总之,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贯彻人本理念,坚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有机统一,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愉悦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立强.人的全面发展:经典阐释与现实历程[J].河北大学学报,2009(3):104―108.
[2] 王黎,秦虹.高校图书馆文化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但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当年提出的“构建面向图书馆职业的理论体系”这一命题,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即使是在该专业委员会内部,意见也并非统一。这些意见归纳起来,无非是两方面:一是质疑,即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究竞是否应该为图书馆职业而构建,如果是,那图书馆学研究是否又要回到上个世纪人们批评的“馆内科学”的道路上去?二是不解,即什么样的研究才算是面向职业的研究,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还要不要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和任务?显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新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内容究竟应该是什么?
借2009年9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之机,我们约请了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的部分委员,围绕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发袁看法,以期就这一命题对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加以分析。
读者可以从我们最终选出的三篇论文中看到,我们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一致的观点,恰恰相反,这三篇论文都极富个性,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中的一些观点,肯定还会引起争鸣。
蒋永福先生的论文《现代图书馆的五大基本理念》,将平等服务、知识自由、信息公平、民主政治、社会包容等,归纳为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理念,并引经据典对这些理念进行了分析,为公共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做了科学的诠释,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他认为,这些基本理念也是图书馆从业者应该秉持的职业“意识形态”。
白君礼先生的论文《准确把握图书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内涵》,针对一直以来人们对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是否脱离图书馆实际的争论,从理论与实践以及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内涵上进行了辨析,认为理论应当是结论、思维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而实际的内涵却非常丰富,形式上包括中国社会、图书馆存在与发展、图书馆工作等,内容上则包括批判精神、超越精神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图书馆文化传统。因此,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实际的关系应该是统一的、复杂的,但却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
王宗又先生的论文《专业思维与专业方法――关于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研究的散思》,言辞犀利,对我国当前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提出了批评,认为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中存在着专业思维缺失现象,导致专业活动定位的迷失、社会职能认识的虚幻和事业发展研究的空洞化等。他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不能把目光放在专业活动对象上去进行无谓的抽象,而应回归专业实践的基础,集中精力于创新探索的归纳、提炼,科学把握专业活动的自身发展规律。
需要说明的是,对这些论文的观点,我们无意去判断对错,只是希望读到这些论文的读者――广大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能够就此产生一些思考,在即将开始的“十二五”规划期间,我们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究竟要研究些什么?中国的图书馆学理论究竟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学图书馆 挑战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中学图书馆是中学开展信息文化传播,知识传承的重要阵地,也承载着为学校教学研究,强化中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的艰巨任务。但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也逐渐发展起来。新媒体以其独特而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信息沟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样,对传统的中学图书馆建设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文章将对新媒体基本特征进行必要的分析,并结合中学图书馆实际,分析论述了其面临的挑战。如何适应新时期新媒体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强化图书馆建设,应成为我们关注中学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新媒体及其信息传播特点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的“新”不仅表现为技术手段的新,外在形态的新,更重要的是驾驭理念的新,它体现着一种“数字化”的专业术语,正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所说的,新媒体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加拿大广播电视和电信委员会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即带有数字化和互动性的媒体。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W.Russell Neuman 对“新媒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减少了地理距离、加强了沟通、提供更便捷的通讯、互动交流的机会和不同层面上的联系。
那么在中学图书馆建设中,新媒体又表现出哪些传播特性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时效性和交互性。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即为即时通讯,交互传播的快捷,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中学生也是新媒体的一大受益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中国网民4.85亿,而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中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是很普遍的现象。中学生通过手机或其他载体,从一些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社交平台、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或渠道,非常及时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增强了他们对信息的主导性、自主性,而传统的图书馆式的信息获取渠道与方式难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其次整合性与社会性。整合性表现为新媒体在文化知识、理论教化、新闻信息等方面都较为高度统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对210 起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媒体传播途径进行考察中发现,网络舆论事件的形成是多种媒体互相传播的结果。而各类知识与文化在网络上都高度地集中统一,呈现资源的整合性,中学生使用与查询更加便捷。社会性则体现为,新媒体的发展,成为我国推动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新媒体,中学生们拓展了社会知识的汲取空间,洞悉社会发展进程,推动了他们思维意识的定型,从而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快。
2 新媒体发展给中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带来挑战
(1)带来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变化。日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对国民阅读进行了一次普查,发展人民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互联网阅读率已达 36.5%,而图书阅读率仅为 34.7%,比两年前降低了 14%。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在新环境下,网络阅读超越图书阅读已成为一种必然,但这对中学生而言,其影响也甚为深远,更多的中学生走出了图书馆,走进了一个巴掌大的小窗口。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学生读者日益减少,而拥有手机的学生日益增多。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图书馆如何才能适应网络阅读习惯变化,吸引中学生的眼球,让中学生在传统图书中发现新亮点。
(2)强大信息存储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传输与移动存储技术的不断更新,带来了新时代数字信息的革命,中学生们只需小小移动硬盘或无线网络,便能随时随地地了解世界任何信息,查询掌握任何一本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这些资料可囊括古往今来所有不同的人类种族文化信息。据此,传统的图书馆事业必然被这一改革与技术无懈地冲击着。传统图书馆如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改革信息载体与信息检索利用手段,增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内容的更新等都需要我们及时地思考。
(3)对传统馆藏理念服务与方式带来冲击。传统图书馆图书馆藏与使用是其基本主题。传统中学图书馆大都也秉持这样理念,强调着如何丰富馆藏图书,而对使用,特别是吸引中学生主动使用的理念还欠缺。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当今中学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馆际交流少,这逐步形成了他们自我封闭的内向、固定型服务理念,致使他们仍沿用传统的“坐以待借”方式,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发挥好自身优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不能适时更新馆藏资源,创新管理方式,主动走进学生,吸引学生。笔者认为这也是中学图书馆建设中存在一个软肋。
(4)对馆员素质、业务内容、硬件建设带来了挑战。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给中学图书馆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图书馆的业务内容、服务方式、馆员素质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在馆员素质上,图书馆被认为是学校辅助部门,往往成为学校的“后花园”,是安排空闲人员的好去处,这造成大多馆员年龄偏大,思想落后,对图书专业知识严重缺乏,对新媒体的运用不熟悉,同时管理人员业务学习和馆际交流机会较少,这些都难以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其他的也都相类似。
参考文献
[1] 刘左元.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关键词】 图书馆文化 人文 信息平台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知识、技术的主要阵地,具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如何提高图书馆服务师生的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是当前图书管理员的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环境、知识创新平台等服务形式,对提高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服务意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通过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网络公众平台、服务社会等形式及信息服务内容进行了分析。从提高知识传播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馆文化对师生及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图书馆文化氛围的感染作用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对学生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功能,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成长的发展过程。图书馆文化是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特定场所,图书馆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也更全面。从文化角度看,图书馆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播和影响再到文化继承和创造的循环过程,是由一个客观文化价值到个体主观精神再到客观文化的转换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传播为媒介对人格形成和完善的锻炼过程,是一个把外在育人的文化财富内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陶冶过程。广大学生是图书馆文化的享受者,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养成健康、向上的学生素质所起的作用比直接的教育指导更大和更有效。图书馆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开放,不吸收最新信息,不学习中外先进文化,图书馆文化就如一潭死水,难以清澈迷人,难以获得丰富养料,难以走向现代化,也难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素质的形成并不完全像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形成那样主要地来自课堂的教育,它的形成具有更大的自我选择性,高尚的图书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大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优秀书刊,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的先导作用
高校图书馆文化是信息荟萃的知识殿堂,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因此,是一种不断对外部文化进行分析、选择、吸收,进而衍生出新兴社会潜流的文化体系,具有超前性,能对社会文化产生先导作用。由于现代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网络具有开放、快捷、生动等鲜明特征,因此,网络成为多种文化相互激荡、交流和渗透的平台,成为各种信息大潮奔涌的阵地,社会各种文化在时空上的距离大大缩短。多重文化的汇集与学生求知的热望相碰撞,决定了图书馆文化必然是多元化的。图书馆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不是通过灌输制度、纪律等外部强制力来完成,而是通过它所创造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文化载体,于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引起个体的共鸣,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有意无意地融入图书馆文化之中。图书馆文化既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学实践的补充。学生在图书馆文化中,通过自己组织各项活动,增长了才于,丰富了实践经验,为知识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机会。
三、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作用
部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所有人服务”,体现了高校图书馆对人的关怀的彻底性,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从单纯的柜台借阅走向全面服务的标志。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理念开始被高校图书馆接受,包括馆际互借,向社会开放等,这是图书馆事业欣欣向荣的时代。在更深的层次上,“为所有人服务”理念所表现的是知识创新的平等性:并不是容易获得知识资源的人就一定能够创新知识。对于人类的知识体系来说,只有让更多的人拥有掌握知识的机会,才能够保证人类知识的持续不断增殖。对于每个社会人来说,他们进行知识创新的可能性都是相同的。表明在指导高校图书馆实践方面,人文精神确实具有独立作用的领域。高等教育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大学生思想敏捷、想象丰富、富于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应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很大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信息获取能力有很强的依赖关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产生出有价值的新信息,而为了确保头脑所产生出来的信息是有价值的、新颖的,就必须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利用外界已有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欲望,活跃学生的创造思想。学生是图书馆文化的享受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特长在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实现高尚人格的升华。从而开拓思路,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获得知识的创新。
四、高校图书馆文化与信息平台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社会文化事业 公共基础设施 职能
分类号 G250.76
Initial Search on the Role of the Digital Library as a Social Cultural Undertaking
Jiang Siyu
Abstract The digital library is the product to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its basic functions and properties, namely to collect, collate and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have not changed. But as a social and public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digital library fully developed and realized its social function. It works not only as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but also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s a social and cultural undertaking, Digital library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pre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culture.
Keywords Digital library. Social cultural undertaking. Public infrastructure. Function.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数字图书馆并非一个或多个实体机构,而是一种采取新型管理模式的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虚拟图书馆,即是一种信息资源环境。同时,数字图书馆更是当前社会信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具体何为“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一门全新的科学,亦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数字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快捷、高效、方便的信息服务,它表现为一种新型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传播服务[1]。
1 数字图书馆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哲学角度讲,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任何一种社会变化都是有缘可循的,必然与其当时的社会因素紧密联系而存在的。数字图书馆即是在科技进步、网络普及、社会信息化呼唤的大环境下顺应时代产生的新生事物。现代图书馆的贫民化和开放运动、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对公共图书馆的塑造、当前学术领域的开放存取运动[2]、“图书馆权利”运动等各种“斗争”不断碰撞,使得图书馆事业不断得到深入阐释。但图书馆的理念以及服务宗旨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只是其表现形式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一些适应性的调整。这既是现在图书馆行业面临的信息环境,也是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的土壤。就像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所说的,图书馆是一个不断成长着的有机体。其最大特点就是适应性,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调整自己,复制自己,发展自己。
从图书馆本源来说,图书馆虽然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其承担的社会职能有所不同,但图书馆的本质就是社会记忆(通常表述为可记录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换而言之,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和“扩散”,其形态和功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或角色是以基本职能为基础、在特定社会下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发展至今,其社会职能或角色更适应于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数字图书馆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这两个角色,使得数字图书馆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彰显其本职属性。
2 数字图书馆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平台,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必然具有信息时代的特性。我国图书馆学家黄宗忠指出:“信息高速公路包括互联网络、数字图书馆,是国家或全国的信息基础设施。”[3]所以说,数字图书馆是社会公共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
2.1 数字图书馆与社会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特点及目标相吻合
通过社会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类型的信息资源,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不同需求。文化信息资源组织、存储、传播、利用的传统途径和方法将随着数字图书馆发生巨大变革,文化信息资源无法利用和共享的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
从社会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视角研究发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下被提出的。分析数字图书馆自身不难发现,其不仅涵盖了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五要素①,还具备了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基本特性;同时,数字图书馆的目标是能够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随意的信息服务,这也与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目标一致。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即建立起一个跨行业、跨地区、巨大的文化信息资源网,全面、广泛地收集文化机构(如图书馆、新闻出版机构、艺术团体、博物馆等)的文化信息资源,将其精品内容进行数字化和深加工,建设起一批以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影视中心等为代表的资源库,形成巨大的知识宝库[4]。
2.2 数字图书馆促进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价值体现
数字图书馆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它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推动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协调推进数字信息化,创建更科学、更便捷、更完善的信息文化环境。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于1997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此后,国家连续实施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5]。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数字图书馆建设日趋成熟,如文化部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教育部的“三C工程”(CALIS、CADAL、CASHL)、科技部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成为重要课题并取得丰硕的成果[6]。
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让1.6亿人次的基层群众享受实惠。如广东省已建成全国首家“网络文化馆”,推出“网上剧场”“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系列数字文化服务;深圳市全市41家公共图书馆及遍布城市街区的160台无人自助图书馆服务机实现了统一服务[7]。与此同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战略规划》也指出,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
3 数字图书馆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基石
在日益信息化、数字化的环境中,信息化生存、数字化生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新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信息文化出现[8]。《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指出“信息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9]。
3.1 数字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有其社会价值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环境下提出并不断发展的,如果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脱离此背景,将无法更好地理解数字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亦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效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利用和共享信息资源,普惠公众;其在传承文明、传递知识、创造精神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样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的初衷或终极目标相吻合。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吸纳社会力量自愿参与投入、建立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骨干设施、设备。数字图书馆充分展现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六大特性②:(1)数字图书馆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2)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数字图书馆为全社会甚至全球人们无偿提供服务;(3)图书馆倡导“平等、共享”的权利,用户不分等级、不分地区,真正消除信息消费差距;(4)普惠性,即不仅仅是理念上的普惠,而是全社会人们都能享受到其文化服务,特别是基层群众、偏远地区群众、流动农民等;(5)以便利为原则,冲破地域、时间限制;(6)数字图书馆提供服务与人们的需求相适应。
3.2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性”――典型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数字图书馆与“知识”捆绑,具有独立的知识形态和载体,不论技术如何发展,其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收集、组织、知识交流”的职能不会变化。数字图书馆在现阶段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一种新兴的载体,为各类用户提供知识给养。数字图书馆会逐步替代一部分传统图书馆知识传播的作用,为广大用户服务。只要连接数字图书馆用户平台端口,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
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所有智力资本(包括信息、知识各种要素等)进行组织、开发和运营,实现知识扩散、知识增值和知识创新的过程[10]。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远远超出任何一个实体图书馆的馆藏。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图书馆发展史上联机合作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合作范式――OCLC。OCLC《世界书目》数据库中的5 200多万条不重复书目记录,代表了5 200种书或刊或其他图书资料;数据库中的8亿余条馆藏数据,代表了8亿余册图书资料,而这些图书资料被遍及世界的84个国家和地区约10 000家图书馆和信息中心所收藏[11]。用户可以通过OCLC查阅到世界各地的图书、文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3 数字图书馆的“非营利性”具有公共基础设施的鲜明特色
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就是平等无差别和免费服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就是为了方便公众的文化学习需求而免费为公众提供的服务平台。按照资金来源与服务宗旨,数字图书馆可分为非营利性数字图书馆(如CALIS、NSTL、CASHL、CADAL等)与营利性数字图书馆(如超星数字图书馆)[12]。“营利”是指以利润为目的。“非营利”的含义,是指经营、运作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而是为实现社会效益。非营利性数字图书馆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同时吸收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并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需要接受从上(国家和政府) 到下(公众与用户)的监督。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下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随着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全国对于公共信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如江苏省苏州市市、县级市(区)图书馆已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并基本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镇(街道)、社区全覆盖[13]。与商业性数字图书馆不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数字图书馆更多的强调参与的均等、使用的公平,主要表现为公共设施不受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与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而被所有使用者公平使用,这正是公共文化设施区别于盈利产品的根本不同之处。
4 数字图书馆之于数字文化
4.1 发挥社会事业职能 促进数字文化发展
对于文化建设,图书馆历来是一个重要阵地,而在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图书馆将成为今后新的重要文化阵地。以网络为基础,传递文化价值观、传播文化信息,人们将通过数字图书馆增进了解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
据统计,当前国际互联网81%的网页是英文的,近3 000个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设在美国,国际互联网上输出的信息量中英文达到了85%以上[14]。这里不得不提到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计划实际就是集中全球的信息资源、垄断全球的信息文化市场。正如法国文化部长Nicolas George所言,Google可通过某种评级方案,为政治或意识形态考量,单方面决定不再提供或修改特定作品[15]。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顺应了文化竞争的需求,是我国数字文化战略中的重要部署,有效地增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避免了西方文化的侵蚀,有效地保护了本土文化的战略地位,更作为数字文化战略基础设施,为全球提供资源共享服务。
4.2 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一种表现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开启了一种新的模式。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数字文化内容的创作和提供成为获取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图书馆基本职能的现实体现,有其社会需求。
随着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开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规划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数字图书馆推动了文化产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将对我国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贮、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信息可以简便、快捷地传播,方便地被公众所利用,从而不断地激发公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全社会的不断进步。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第二课堂,在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它是高校办学的支柱之一。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包括不同的群体,但它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本校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服务的对象都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群体,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集中在自己从事的科研或学习的学科专业上,因此,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不同的读者群体需求不同,并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其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科发展迅速,文献信息资料日新月异,为师生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一切为读者服务”、高度重视读者服务工作、克服不利因素、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校园文化从内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的外显文化,是以某种文字符号为载体,将校园精神显现于校园的各种标记物之中。如我院的办学理念、院徽、院歌、校服、校刊、雕塑、学校建筑物等,都能反映出我院的精神风貌和办学思路,都有它深刻的内涵意义。它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载体。
校园制度文化,它是指校园人在交往过程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是校园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的行为规范等等。校园制度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校园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是校园精神文化的保证。
校园精神文化,它是校园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是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难以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水平、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三、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主要是指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运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来改善现有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更新服务内容,最终形成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图书馆要在建设和谐校园、促进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势必致力于服务工作的创新。
1.树立以广大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现有文献的利用率
高校图书馆不是藏书楼,保存文献的同时更要注重如何更好地发挥文献的作用,如做好图书馆的宣传工作及新生入学教育,熟悉图书馆的资源、检索技术方法、规章制度等,定期开办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培训班,提高馆员的服务能力,实现师生和馆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2.以广大师生的阅读理念为宗旨,更新服务内容
从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看,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急需拓宽,其主要趋势是加大信息服务和方便师生的服务,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设置馆藏导航网站、网络学时资源,为师生撰写论文提供参考、咨询等服务。
3.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高校图书馆阅览环境对于广大师生的阅读情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直接体现图书馆的文明程度。图书馆要为师生营造开放便捷、高雅的环境,比如名人名言、名家画像、书法绘画作品等呈现人文气息;空气流通、宽敞明亮、布局合理、书架整洁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入馆须知、检索说明、注意事项、工作人员仪表端庄大方、工作语言文明礼貌等体现出人文关怀,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阅读环境,在师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拓宽知识面的重要基地。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料授予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图书馆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教学和科研计划组织藏书,有针对性地提供参考资料。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丰富、门类齐全,学生在闲暇时,除阅读本专业的书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广泛涉猎本专业以外的文献信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的第二课堂。课外阅读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图书馆可利用丰富的藏书向大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名著、召开读书报告会、利用图书馆报告厅请专家、学者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或举办各种书画展,使大学生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关键词:图书馆 电子化 数字化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13-02
一、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演进创造了条件。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因此,准确地说,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1]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现实意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文献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增值模式,强化我国图书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模式阶段,即人们一般意识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创造新知识和在经济中传播新技术手段以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是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汇集物;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科教兴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要求。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它对于知识经济起到全方位架构的作用。
20世纪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带入到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作出了努力,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在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已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电子时代的大门。[2]数字图书馆也是高科技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信息技术,可以方便、经济、迅速地传播和为人们所利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图书馆馆藏的知识价值,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今后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和催化剂。
二、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分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全球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资料收集地藏有大量的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信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人类知识的瑰宝,如何更好的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让这些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当前从事图书馆管理研究实践人员需要不断探究的重大课题。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是各种资源有效利用的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它们又是更新极快的工具,只是这些工具还无法真正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寻找一种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架构。基于Internet互联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图书馆以一种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的虚拟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数字内容,建成超大规模、可扩展的、可互操作的知识库群,将有效实现图书馆工程的技术构架。
信息时代的来临,催生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及其发展,这将推动传统图书馆发根本性变革,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它产生的意义将是深远的。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现有图书馆的数字化,而是人类所有信息知识文献数字化。它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仓库。数字图书馆作为一个建立在因特网之上最现代化的“图书信息库”,已经在我国取得较高水平建设的成就。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其核心与基础,通常表现为国家的、文化的、巨型数字化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因此,数字化信息资源是经过无数次的整合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可以方便的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而这个特点是传统文献资源所不具备的。所以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处理、传播与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它将决定图书馆成为具有什么特色和内容价值的数字化图书馆,并以此占领因特网这个新兴意识形态阵地。因为,在因特网上每个数字图书馆都可能成为信息资源中心,而这个中心必须建立具备各自信息资源个性特征的对象数据库,这样才能体现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价值,才能凸显数字化图书馆在网上重要地位。
我国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资源丰富,许多馆都有自己的特色资源,但由于文献资源、资金、设备及技术力量分散,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加上不同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不同的文献整理深度,则难以保证数字化、信息化的质量,在资源共享时就会出现障碍。[3]那么要顺畅地实现馆藏资源的有效共享,进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就需构建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电子化体系。如景德镇市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陶瓷文献馆藏资源,为全国的陶瓷产业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服务和智力支持,使不断面世的各类陶瓷著作得以长久保存和流传,景德镇图书馆将在“十二五”期间为打造一所全国唯—的陶瓷特色图书馆而不懈努力。其中,面向读者免费开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这一举措受到普遍欢迎。在“以知识为本”的现代社会中,知识已经成为与人力、资本并重的战略性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上的差异。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应用”这一完整过程进行引导约束,促进知识的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生产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标,并最终造就人才大国的持续优势。为此,景德镇市图书馆着力研究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客观分析,科学统筹,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完善的知识服务。
三、应对图书馆数字化、电子化发展趋势的对策
1.编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图书馆信息化标准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方式方法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图书馆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从图书馆学的角度看,要实现图书馆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需编制信息化专用标准,即机构代码标准(TTS/BZ-001)、书刊代码标准(TTS/BZ-002)、信息库标准(TTS/BZ-003)、地区标准(TTS/BZ-004)、统计代码标准(TTS/BZ-005)、信息主题分类标准(TTS/BZ-006)、借阅规则(TTS/BZ-007)、阅览须知(TTS/BZ-008)。在编制这些标准的时候,会感觉工作量大,但完成这项工作具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对未来图书馆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编制图书馆信息化专用程序
随着Internet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已从封闭的环境走向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读者也由直接“走入”图书馆,变为“链接”电子网络间接走入虚拟的信息空间,如何出色地完成向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工作是当前图书馆电子化、数字化的终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精心编制以下管理程序:期刊管理程序(TTS/CX-001)、图书管理程序(TTS/CX-002)、报纸管理程序(TTS/CX-003)、开架阅览管理程序(TTS/CX-004)、阅览室管理程序(TTS/CX-005)、采购程序(TTS/CX-006)、信息处理程序(TTS/CX-007)、信息检索程序(TTS/CX-008)、馆际互借程序(TTS/CX-009)、资源共享程序(TTS/CX-010)、图书馆安全管理程序(TTS/CX-011)、图书馆文件管理程序(TTS/CX-012)、图书馆民主管理程序(TTS/CX-013)、图书馆临时工管理程序(TTS/CX-011)。有了这些程序的导向作用,一切均能“循规蹈矩”,“照章办事”,自然能事半功倍。
3.强化图书馆管理职能
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基本前提下,图书馆管理工作是指在IT硬件、软件和网络条件等均具备的环境下,对图书馆书刊文献资料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建库、联网、检索、分析、统计、再加工、咨询、借阅服务等信息化全过程的职能分工。在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需对各项职能进一步强化,如信息处理的分工部门须承担图书馆电子馆藏的信息分类、标引、著录、加工、编辑、编译、扫描、全文录入、信息文摘、图表、图片、图纸压缩、书刊典藏、专题书目等任务;负责建设和完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库、编写工作程序、总结经验、专题研究等。
四、结束语
在图书馆趋于数字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以适应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构筑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的平台,高起点实行现代化集成管理,引导图书馆向高效率、现代化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对促进图书馆业务创新,加快我国图书馆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宿长海,马文萍. 试分析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J].社科纵横,2000,6.
[2]黄奇.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
从知识加工的阶段来看,图书馆既是知识的输入港,同时也是知识的输出港。因此,图书馆要在知识经济浪潮中有所作为,而不被其他知识服务机构所代替,就应以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数字图书馆为中心,全面提高图书馆的知识发现与获取能力、知识组织与整合能力、知识开发与利用能力、知识共享与传播水平。所谓新型数字图书馆就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聚合资源、服务、信息利用活动的动态机制,其目标和功能都着力于支持用户利用信息、提炼知识、解决问题,成为用户工作环境和流程的有机部分。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功能的提升和角色的实现,皆是以图书馆馆员的胜任为前提的。在某种程度上,图书馆员要在收集、整理、保存知识之后,能进一步协助读者利用知识,更能传播知识发挥吞吐机制的同时,自身创造知识。简而言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的保障,就是将图书馆员重塑成一群饱读诗书、经世济民的爱智者的角色。
二、我国馆员继续教育现状
继续教育是为了使图书馆员维护现有水平并为向上发展做准备。建国以来,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如下:1956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创办了图书馆学函授班,开创了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的先河;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关于举办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干部进修班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办好图书馆学专业干部进修班的意见》的颁布为我国图书情报学继续教育指明了方向,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纷纷开办了图书情报专业函授班;此后,在职研究生班或博士班的创设,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同时各级图书馆学会及培训机构也开设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简而言之,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表现出: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多样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机构增多、学员数量增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的实施,馆员的继续教育表现出相对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统筹规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新颖性,对较深层次的研究不足,不能满足馆员的长远发展要求;师资力量薄弱,所授内容与时代脱节。馆员的继续教育缺乏制度保障,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和制度。总之,当前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施,应构建新的继续教育模式以应对外界的变化。
三、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模式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资源的获取、构建和传播为核心,通过建构恰当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形成积极的组织文化,利用先进的技术设施等手段,从而增强图书馆知识鉴别、知识创造与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水平,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用户对图书馆馆员的角色知觉。因此构建馆员继续教育模式至关重要,也是刻不容缓的。
(一)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是为了维持馆员现有水平并为向上发展做准备,以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为目标,是图书馆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也是成功开发和知识资本的基础。所谓职业素养就是指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养可细分为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等。1.职业意识。图书馆员职业意识是指馆员在教育培养和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图书馆职业相关的思想、理念和态度等。一直以来,整个图书馆员群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价值都缺乏应有的理性认知,也缺乏“泰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专业热忱。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当前社会对图书馆工作存在的刻板印象有关,诸如,认为图书馆工作是“工作简单的“”清闲的“”养老的好职业”等。这使得图书馆员自身也觉得自己矮人一等,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而,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应通过各种形式强化图书馆工作是崇高的、图书馆事业是神圣的,图书馆员是饱读诗书的爱智者。2.职业能力。从知识管理流程来看,对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应提高馆员的如下能力。第一,精通目录学、分类学、信息检索与信息组织等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第二,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悉各类信息源和网络搜索引擎,特别是要具备选择最恰当资源与检索技巧的能力;精通图书馆数据库的检索,并具备关于数据库使用需注意的相关知识。第三,清晰的表达能力,尤其在与用户互动时,能够对用户所提问题的答案进行准确地表达和解释。第四,较强的信息评价能力,能帮助用户定位、筛选、使用和评价信息资源,有效地指导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第五,自我学习的能力。一名出色的图书馆员,应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拘泥于现状,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第六,熟悉相关知识产权法规。3.职业道德。图书馆员职业道德是指图书馆员在工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图书馆员职业道德主要由所属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公民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图书馆的社会使命共同决定[7]。“以用户为中心”是图书馆员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主要表现为:以公开坦诚、平等守信、相互尊重的原则对待用户;尊重用户的个人隐私;保证用户公平、自由地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总之,馆员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之本,也是馆员继续教育的重点。4.职业礼仪。职业礼仪是职业素养的外在直观表现。随着图书馆服务手段的多样化、自主化,馆员与用户直接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然而,即使在虚拟的情境下,馆员的文字表述也能反映出馆员的职业素养。因此,图书馆员应掌握人际沟通的礼仪规范并内化到日常的工作业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