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一语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1.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1.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1.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国家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小结
Currently,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__作文题目_______ .It is really an important concern to every one of us. As a result, we
must spare no efforts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s we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steps which can be taken to undo this
problem. First of all, __途径一______. In addition, another way contributing to success of the solving
problem is ___途径二_____.
Above all,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___作文题目______, we should find a number of various ways. But as far as I am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音乐却是最原始的艺术,同时也是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艺术和人类文明辉煌结晶的最高层艺术而存在。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主要依靠人类的听觉器官,引起人们的联想,它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文学依靠的是文字表达、舞蹈靠的是肢体语言、绘画则依靠色彩纹理等,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通过音乐可以使学生们从其中的旋律和节奏听出作者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及所属时期和国家的风格特色,在脑海中产生一种共鸣并构建出某种想象的空间。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同构联觉”的作用。就像举世闻名家喻户晓的《热情奏鸣曲》,贝多芬在创作这一曲目的时候,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和极为强烈的性格情感融入其中,贝多芬善于从观察美的过程中得到内心的享受,他通过这首奏鸣曲给人们很强烈的震撼和对哲学理性的总结,告诉人们虽然眼前是黑暗的现实,但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克服种种痛苦和不安,经过一步步的斗争终会获得美好的生活,眼前的痛苦只是十分短暂的。所以,现在的音乐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音乐的熏陶,可以让学生们更加真实的看到生活的美好,对周围事物充满探索的兴趣、发现的愿望,对生活充满热情,让其知道即使未来的路充满坎坷,遥遥无期,但是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你未来的人生就是丰富多彩的。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艺术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人们以艺术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如合唱、合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些群体性艺术活动都是需要相互配合和交流的,成功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课堂上,也体现在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通过参加群体性的活动,可以不断的培养自己适应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因此,关心社会艺术生活,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艺术活动,将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三、音乐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基于不同文化理念上的音乐又有其各自的特色,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民间音乐和中国古典舞蹈等,更加了解和热爱艺术文化,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世界名曲欣赏课程可以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家艺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高校的艺术教育使大学生们更具备艺术胸怀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汲取各民族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为自身的发展和素质修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文化艺术修养是人类自身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其在对人的性格和自身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音乐艺术教育深入人的心灵从艺术层次和领域为人的心灵进行洗涤,这种洗涤的效果可以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净化。同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教育融合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众多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和思想观点,不论是从文化理念和还是从文化修养来讲都是对人成长的营养剂。换而言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对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是有莫大的好处的。
四、结束语
1、你的课题主要研究了什么?
回答:讲述我们课题的主要研究点就可以,大体上进行课题的研究描述。
2、你的课题运用了什么现代技术?
回答:把我们研究课题中的一些现代技术表述出来即可。
3、论文课题中标题概念的相关内容提问?如:电子商务的特征是什么?
回答:我们会就按照我们会的回答,假如我们不会先不要怕,把我们知道的进行回答表述就可以了。
4、你的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回答:按照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进行回答,接着进行一下相关的拓展。
5、你的课题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回答:把我们课题研究的意义进行大概的表述,接着进行我们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
6、你的课题框架是什么?
回答:针对这个问题,就要求我们在答辩前,一定要了解下我们自己的论文,了解我们论文课题的目录内容。
7你的课题研究有什么亮点?
回答:把我们课题中采用的亮点表达清楚即可。
8、论文是你写的吗?程序是你设计的吗?
当我们是计算机系学生时,老师有的会提问这样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回答:论文是自己写的,程序有些我理解不到位,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完成的。
1.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良好的翻译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由于惯性思维的限制,学生在英语阅读、听力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长句或者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时,常习惯于将句子译成汉语,具有较好的翻译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当然良好的翻译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在开口或落笔前常用汉语构思,后用英语表达,而良好的翻译能力能够让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母语,进而提升口语及写作水平。
2.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改进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应用广泛。在科研方面,各大网站中的资料、数据以及一些重要的科学论文多数是用英语完成的;在工作方面,外企的工作语言多是英语;在生活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学生想浏览国外网站,熟悉外国文化,与外国朋友沟通,就需要加强跨文化翻译能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因为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所不能替代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单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翻译教学以及学习中的很多情况表明对原文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
3.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考试成绩2013年以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推进,翻译考察比重的上升也说明了国家对翻译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新题型中翻译题的分值比重由原来的5%提高至15%,而且考察的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词组、短语等的考察转变成段落翻译;同时扩大了考察的范围,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话题。以往单句翻译时,考查的重点是语法现象,而现在的段落翻译,考查的则是学生跨文化翻译能力。这些变化从侧面体现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大跨文化翻译教学力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大学英语翻译课缺乏整体规划限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加之各高校对跨文化翻译缺乏重视,在安排大学英语的整体教学规划中缺乏对翻译课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课没制定专门的翻译授课计划,没有安排固定的翻译课时,没有统一的翻译教学材料,缺少系统的翻译教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翻译及为数不多的课后翻译习题上。虽然有些教师在课上可能提出某些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但随意性太强,缺乏整体规划。
2.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安排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小。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干课程一直是综合英语课程,主要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近几年,随着考试指挥棒的变化,听说课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高校都配备了先进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设置英语角,合理安排学时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在考试中设立单独口语考试。但是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却甚少受到重视,没有专门的翻译训练,没有单独的翻译考试,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英语成绩影响不大。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却使得翻译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中指出,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和译入语的文化环境都是功能主义在翻译文本时要重视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增补、删减、直译、改译、解释等翻译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调整教学大纲,完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翻译能力,首先要提高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方针,提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大纲指明了英语教学的方向,它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在科学调研、论证及教研的前提下调整不合时宜的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案,安排合理的授课时数,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
2.改变教学内容,加强跨文化翻译培养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多是综合教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没有涉及或者是很少涉及到翻译能力训练,仅在课后习题中有句子翻译的练习。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水平,就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上下功夫,根据课时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入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社会需求集体教研,适时调整翻译教学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和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学习难度大,难点多,学生往往对翻译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练习时,可以适当加入翻译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翻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翻译任务,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4.重视理论学习,提高翻译技巧大学英语教学中几乎没有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这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所以增加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适当的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讲授翻译理论,让学生对翻译课程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让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学习,提高其翻译能力。同时,应选择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跨文化理论,如不确定因素减少理论、适应理论、文化构建主义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有机地把这些理论融入进去。
四、结语
目前,许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都过多的关注“听、说、读、写”四方面,忽视了重要的“译”这方面。教师过多关注对语法词汇句型等知识的传授,但是对翻译的目的,翻译作品所处的情景等讲解甚少。此外,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在已有基础上主动构建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费时过多,而翻译出的作品却差强人意,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所面临的问题逐渐凸显。
1.1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虽然“听”“说”“读”“写”“译”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具有同等地位,但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只注重培养前四种语言技能,比如为使学生掌握某种句型或固定搭配而设计的句子翻译。这种翻译教学只是一种语言训练方式,其实只是一种教学翻译。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翻译只是一种语码转换,认为只要具备语法知识和词汇量就能进行各种翻译活动,对翻译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1.2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翻译基础知识传授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讲解翻译技巧,然后分派任务给学生,最后,师生一起核对参考译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只会一些语法知识和翻译技巧,却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另外,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间没有合作和交流,师生间没有互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就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2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认知规律的研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活动的结果,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来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建构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影响,学习过程以经历情景的形式为标志。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积极地建构。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和灌输知识,而是组织、指导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知识意义建构的主体。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从而自主地建构认知结构。此外,建构主义强调情景地重要作用。认为情景的创设,对课堂教学非常重要。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围绕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开始,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个中心,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翻译情景,学生在此情景下,通过互助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及环境,实现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3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3.1注重翻译理论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关注翻译技巧的讲解,很少讲到翻译理论。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理论的认知不够,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把翻译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语言实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在翻译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通过互相交流与协作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使师生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3.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而学习效果关键又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学习者明确了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获得对知识的建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解和评价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的信息进行建构,形成自己的理解。在翻译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建构知识体系的主体,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得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通过创设不同的翻译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根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进行翻译活动,最终,通过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3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
现在,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学英语读写和听说课程的教学中,同样,也应被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能够把一些素材配上图片编制成翻译教学数据库,那么在翻译教学活动中,必定会调动非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使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极大的丰富翻译教学的课堂内容。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寻找素材进行翻译活动,遇到问题可以去数据库或者其他语料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翻译人才。
4结语
论文摘 要:文学经典寓德于文,融情入文。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这一特点对医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情感渗透,使学生在求知的同时,得到品德的锻造与情感的熏陶,从而对医学生的人格品质进行正面的干预引导。
当今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导致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欠缺。所谓人文精神,其核心包括对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的尊重、以人为本、对价值理想的执著追求等。当代大学生往往价值观念自我化,缺少奉献精神;价值取向功利化,缺少理想热情;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感;情感反应冷漠,缺少同情与关爱。屡见诸报端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如清华学子刘海洋的“伤熊”事件等,正是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对生命的关爱而导致的悲剧。
医乃仁术,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在强调“技术”的同时,更应强调对人的关怀。为医者除具备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高尚医德与大爱之心。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优秀品德的锻铸,仁爱之心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语文萃取文学经典,不仅集萃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负载了可贵的道德品质,蕴含了丰沛的情感。这些特性决定了它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将品德和情感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
一、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境界,完善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一方面,历代文化名人高尚的情操与人格,具有无可比拟的感人魅力。屈原遭谗放逐,宁可以身殉国,终不改爱国之志;司马迁忍宫刑之辱,发愤著书,终完成史家绝唱之《史记》;文天祥逢国破家亡,誓不降元,丹心一片光耀汗青;布衣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穷亦兼济天下;鲁迅先生,冷笔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文化名人们身体力行所展现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民族危难境遇中所表现的信仰坚守等,会给大学生以巨大的心灵震撼,涤荡他们的精神世界,明确他们的人生追求。
另一方面,经典美文极其生动地诠释了作家的人生追求和德行操守。优秀的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展示了他们的精神气度、道德取向,揭示了其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是孟子的处世原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的人生抱负;“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是杜甫的大爱胸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奉献精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是孙思邈的医者之心……这些优美的文字无不是陶情冶性的春风雨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激活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在对先贤认同、崇敬的过程中,逐渐将他们的德行操守内化为个体生命的自觉。
二、品味作品中丰富的人生情感,健全医学生的人格品质
对生命的态度是人格品质中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它主要指对自我生命的肯定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世界上生命的同情与关怀。影视作品中的血腥场面,现实世界中的暴力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践踏的心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对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至关重要,而人自身及其心灵的价值正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名诗美文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未来不懈的思考和探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陶冶人性灵的最好素材。
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亲情的深度;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传达了友情的广度;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诠释了爱情的纯度;巴金的《小狗包弟》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悲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展现了寄情自然,物我两忘的和谐愉悦。通过赏读作品,让学生更深刻地去关注自身,关注生命,铸造健全的人格品质,培育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三、情感体验——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
德情教育效果的实现以精神自觉为前提,单纯的道德说教、乏味的理论讲解是很难奏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启发主体对人生深入思考,正是实施心灵教育的关键手段。
情感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品中展现的精神境界、人格品质、生命态度等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被感染,从而引发他们对人生问题进行自觉的思考,由个体被动的遵从、选择内化为自身的德行操守。因此教师在情感体验教学中要发挥以下积极作用:
首先,以情感人。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1]同理,教师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语言都不能打动人心。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不仅要挖掘蕴含在作品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力量、体态表情,用自己的真情、深情与激情,去感染、激发学生,让学生进人良好的阅读状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学生在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在领略作家人格魅力,作品情致韵味的同时,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规划自己的人生。
其次,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情感效能。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语文教学只能靠教师语言表述,缺少直观感受的不足,视听元素的加入极大地强化了情感体验的效果。如以往讲授戏曲缺少直观性,情感体验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今教师可以在授课中穿插入对白、唱段、配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受到心灵启迪和教育。此外,如角色表演法、分析讨论法、探究学习法等都是激活学生情感,加深心灵体验较好的教学方式。
大学教育不仅是传授新知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人的过程。知识终有更新换代的一天,而良好的德行品质、人格修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医学院校的语文教师来说,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德情教育在积极、活泼的情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展延、厚重,培养起学生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他人生命、对自己生命的珍爱,为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成为精诚、仁爱的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一)对外方面
1.做大做强我们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崛起中的新兴国家,与中国发展状况更接近,与中国面临的网络治理问题更相似,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在网络治理的博弈中,中国完全是站在绝大多数国家的立场上,可以与一家独大的美国更从容更主动地博弈。
2.对美国的盟友同样可以争取合作。美国的盟友不一定是我们的对手。很多根本性分歧完全是由美国霸权思维和自己单方面利益决定的,因此,很多美国的盟友与美国都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比如欧洲和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冲突,中国应该在不同层面,制定相应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努力扩大自己的支持面。
3.关注美国政企各界相互制衡的关系。美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政府与企业和社会层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利益,未来甚至是超过美国市场的第一大市场,中国与很多美国企业有着更深入的利益共同点。美国政府对于网络价值观的政治化和军事化,比如,“棱镜计划”,事实上使美国企业自身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中国网络治理主张在不少层面完全可以与美国企业、美国学术界和智库界达成更多的共识与理解。
4.加强研究和借鉴。网络空间治理是全新的课题,也非常复杂,任何国家的实践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除了加强对美国治理模式的跟踪研究和深度剖析之外,更要加强对欧洲、其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治理模式的研究。比如,欧洲网络治理,在价值主张、制度构建和具体实践中,有非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在互联网技术与标准方面也受制于美国,也是“棱镜计划”受害者,处境与中国相同。当然,更多新兴国家的治理创新和成功经验,都值得研究和学习。中美博弈如果仅仅是一对一的博弈,很可能形成双输的囚徒困境。而多元力量的引入,将使中美网络治理的博弈更加良性和具有建设性。
5.坚持扩大完善网络治理领域全方位交流。应该自信、有底气地积极主动拓宽和加强中美在政府层面、学术层面、产业层面、智库层面和社会层面等的交流与合作。中美之间在网络治理的沟通方面要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形成“宽带交流”。
(一)对内方面
对内方面更是当务之急,是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国际能力的基础:
1.明确历史使命,做好顶层设计,做到战略清晰。对于未来10-20年要有清晰、理性的战略判断,对内要形成各部委、各阶层相对一致的共识。在国家战略高度,进一步推敲相关主张和建议,避免部门利益的局限和干扰。无论是基于国家利益还是全球利益,无论为了“中国梦”还是世界发展,我们都应该明晰与美国有竞争有博弈的同时,归根到底双方要成为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坚实的利益共同体。
2.基于发展的需要,坚持积极防御型战略的原则,与美国的博弈有理有节。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我们无论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还是实力和能力方面,都远远处于美国的下风。但是,时间在我们一边,尤其是网络空间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之中,所以我们坚守积极防御型战略。秉持开放、创新、合作、多元等理念,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国际合作上,都应该有底气,有自信,以有利于营造中国继续良性发展为基本前提。
3.进一步发挥中央网信办的统筹与协调机制能力。在网络空间博弈中,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美国政府各个部门、各级官员,以及智库和媒体,对国家的网络治理主张都相当一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相比之下,我们的治理主张,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尤其各个部委,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在一些重要的博弈点上,国内学界、媒体和社会自身分化严重,意见不一。内部形成共识,理念进一步凝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4.中美网络空间博弈将是长期任务,在具体博弈中,我们应该避免偏激,避免激进,避免不必要的惹是生非。尤其不拘泥于一些遣词造句的表面争执,而应富有智慧,注重实质,注重利益权衡。比如在数据主权、网络主权等全球都还缺乏定论,而美国固执己见的情况下,不一味强攻,更多放下字面较劲,注重脚踏实地。在ICANN管理权移交等事宜上,应该积极进取,多获得实质性权力是关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语言 文化 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课程,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般说来,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于字、词、句的表面意思,而是来自于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可以借鉴西方跨文化语言教育的某些理论拓展而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1]。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反映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文化可以解释成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2]。所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听、说、读、写技巧以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巧,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3]。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中忽略了语言运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结合,所培养的学生大都语法、词汇掌握得较好,但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成了典型的哑巴英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的教学法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语言结构的学习要和语言的交际实际体验结合起来。2004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和运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2.问话信息的传递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比如,在讲到与圣诞节相关的内容时,如果孤立地给学生讲解烟囱、圣诞及其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英语中的老人、长筒袜等词汇,学生会很难想象圣诞节中的文化背景。但如果我们老师结合圣诞老人是如何从烟囱爬出并将圣诞礼物放入孩子们的长筒袜的,给这些词汇注入圣诞节的文化色彩,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圣诞画面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教学,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的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作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必须实现心理深层次的调整。跨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异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即跨文化意识。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大学英语教学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跨文化意识有如下内涵:
第一、文化平等
这涉及到怎样看待本国文化和异族文化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认为“外国的月亮比我国的圆”,从而滋生一种崇洋心理,看不起本国文化;也有少数人盲目陶醉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而排斥异族文化。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外语学习者首先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念,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是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第二、理解包容
在承认文化平等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和理解特定文化中那些不同于母语文化的现象。所谓理解包容,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交换视野,跳出自我文化价值观的束缚,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为,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的差异。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共同点进行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这也是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三、文化传播和融合
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跨文化融合。21世纪,由于网络的普及以及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加快了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步伐。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意识、造就新型的现代化人才是大学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和首要目标。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运用日益突出,而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接纳并吸收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和难以回避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不能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完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个层面的文化导入,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展开。
(一)课堂教学主动导入
首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上除了讲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利用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输文化信息。其次,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语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和语言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如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所以现代教学设施如网络、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设施有机地与课堂相结合,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高校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引导文化比较,改变思维方式。外语交际过程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既不同于目的语也不同于母语的新的社会文化认同感[4]。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这种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语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干扰。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客观、全面的比较,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理性认识。通过文化间的感性比较,学生不断习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两种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归纳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处理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文化比较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内涵。
(二)课外活动有机融合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还是在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时间、空间和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的确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深层教育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达到课内课外两个层面教学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以课外阅读为切入点,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英文书籍,积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选择体现中西方文化共性和差异的英文文章,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西方人的价值取向。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言和文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决不能靠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应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感受。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s面对面交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角等学生喜欢的活动把课堂语言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文化活动中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培养文化意识,还有助于拉近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开设有关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和讲座,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对这些国家、民族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了解。
4.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外籍教师可以弥补中国教师的不足,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从而给传统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基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重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进而为学生创设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多维空间。学生在学习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同时,应深入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宽容度,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顾碧君.大学英语教学即跨文化意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邓炎昌,刘泣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束定芳,庄智家.现代外语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