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控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需要输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要输入大量的血液,其中有13例患者为高处坠落、37例为交通事故、6例被重物砸伤、4例其他原因致伤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范围是19~75岁,平均44.5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范围是18~73岁,平均46.4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输血检验流程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如下。在输血前加强对血液质量的控制,由于输血中患者会出现输血反应,因此需要重视输血前的血液质量把关。首先是对供血者进行密切检查,确保供血者没有传染疾病,以保证血液的质量;其次是对受血者的检查,需要确认其能否输血,对于有传染疾病的患者,要做好预防措施;最后是对所用的器械进行检查,严格按照标准对所有采血和输血的器械进行消毒灭菌,避免产生交叉感染。在输血检验的流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加强血液标本质量的控制,确保输入的血液和患者所需相符,输血前对血液标本和患者的血液进行配血试验;在鉴定血型时,要确保检验的血管无污染、血液标本无混淆,明确血液标本的有效期、生产批号等信息。在输血流程中,需要实行交叉配血的实验,及时发现血液鉴定时出现的错误,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进行抗体筛选,观察其是否有不规则的抗体。交叉配血完成后,还要对整个流程再次进行仔细核对,如果在检查中出现血液质量问题,要及时通知采血站,处理问题后重新运输血液。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常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现象,导致鉴定出现差错。一些年龄过大或过小的患者血液标本储存的时间超出标准时,血液中红细胞的凝聚功能会下降,血清抗体的效价降低、因此在鉴定时,不能显示完全的凝聚现象,呈现出假阴性;部分有病毒性免疫贫血的患者,在血型鉴定时,血清出现冷凝聚,还有患者在鉴定近期注射过青霉素,血浆会发生凝聚,这些特殊情况都会引起假阳性现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以及出现的医患纠纷情况,并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和医患纠纷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输血反应,对照组有2例(6.7%),两组对比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人,就是指参与整个项目的各级分工人员,包括:销售、计划、管理、采购、生产、协作等工种,每一个工种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或滞后产品的质量和进度,也就是说各工种人力资源的质量控制程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人员素质要以理论、经验、好学为选择标准,没有理论不能接受新的知识,没有经验不能有效处理生产中的突发问题,不好学则不能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换代,从长远发展眼光来看,迟早会变得陈旧迂腐,往往成为项目采取新工艺、新方法、新手段的制约,甚至羁绊公司的发展速度。销售人员与业主的积极有效沟通则能使企业及时了解业主的意向和目标,以便及时调整生产计划;计划人员的关于产品生产计划的合理性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管理人员积极有效的管理可以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在产品进度上都不无裨益,这也是各个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的及时有效沟通,能准确把握采购的设备到厂时间,是否会影响生产,是否需要改变计划等。人力资源的质量控制是各种资源控制中的难点,也是最核心的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的质量控制好了,产品核心质量就控制好了。简单地说,人员管理就是生产管理中最为复杂,最难理解和运用的一种形式。因此在人力资源质量控制上要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胁之以“法”。所谓的理:就是产品的图纸、原则工艺、生产计划等;所谓的情:就是指当下生产的条件、环境、难点等;所谓的法,就是国家、行业、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这样就能使他们觉得自己是生产的主导,而不是一个全自动的机器,也就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前文讲到了海工最大的特点是可溯性,也就是从接到项目开始就需要对每一步进行详实的记录,而这些记录单单靠质量管理部门去记录是不科学的,不能有效地利用各方资源,因此应该是全员质量控制,分工、分部件进行详实的记录。比如采购人员记录钢板的进场规格、时间,下料人员记录切割、下料,焊接人员记录焊接合拢的时间;管理人员记录环境情况、设备使用情况、现场生产状况;检验人员记录检验数据、焊接质量、无损探伤质量等。这就要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大家在公共平台上填写自己的记录,这样就可以同时做到记录与共享信息,避免了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等。工程项目结束,一个完整的记录文件也就结束,打印,存档,交货。这些记录往往是一个企业技术延续和提升的基础,良好的记录程序是一个大公司必不可少的发展条件之一。
2机
机,就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切割设备、滚压设备、焊接设备、打磨设备、扳手、螺丝刀等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设备。机,是企业生产的基础,企业的产品都是通过机来完成的,其规模大小也决定着企业规模的大小,是企业竞争方面硬实力的体现。业主对制造企业进行资格审查的时候,企业的设备先进程度及规模都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就是揽到瓷器活,最终也不可能保质保量的生产,没有相应的设备生产不出相应的质量的产品。生产中,设备是否正常运作,工具的好坏都是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要素。操作工人对设备的熟练程度,操控技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质量。合理地、正常地使用各种设备和工具是生产出具有合格质量的产品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产品质量要控制设备的状态,以确保在工作过程中其体现的是良好状态,这样才不会出现次品、废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产品质量。另外,先进的、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的设备不但可以降低人力劳动在生产中所占的份额,而且可以减少现场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其积极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在恶劣的环境下的施工人员的耐受力。一般来说,工业化的产品比手工劳作产品的质量要高,因此在提高海工质量控制方面尽量采取先进的设备、工具及辅助设备,也是提高产品质量最直接、显著和有效的手段。
3物
物,指为了满足某一项目所需要的各种客观存在,其包括:原料、辅料、标准件、外协件等,这些客观存在有的需要再加工,有的不需要再加工。对于需要再加工的也往往只加工N个面或者N条线,对于不需要加工的往往拿过来就使用,因此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入厂质量检验尤为重要,否则一旦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线内,就会造成经济损失,越是关键的客观存在的不合格,造成的损失越大。本人曾经参加过一个海工项目的制造,采购买来的是A2不锈钢螺栓,这些螺栓初看很好,但安装到设备上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锈,后来不得不全部更换成更高级别的A4不锈钢螺栓,为此不但增加了成本,而且延误了工期。外协件乃是企业因自身生产能力、工期、资质等限制,而不能在本厂生产,需要其他有能力的企业代加工,这也是现代化生产的一个特点。外协件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因为它不同于标准件,不能在短时间获得,需要按需定做,如果代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够,没有产出合格的产品,则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另外找代加工企业,这势必增加生产成本和延长工期;二是就用已经生产出来的不合格品,这要承担将来产品因其质量问题而出现安全事故的风险。因此加强外协件的质量控制是控制海工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4法
法,顾名思义,法则,这里指为形成海洋工程质量目标的相关文件资料。它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书、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技术规范与标准方法、质量计划、质量纪录、检测报告等。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就是这里的规矩;方圆,就是这里的产品质量。有了法,且能依法行事才能生产制造出合格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生产计划书、生产图纸、程序文件、作业书等资料虽然由生产部门制定和实施,但其也是属于广泛意义上的质量文件,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高低,这也是全员质量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工程产品的控制尤其强调这点。这些质量文件根据其使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质量文件和短期质量文件。长期质量文件,是公司根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和质量行为准则;短期质量文件,则是公司针对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进行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文件。原则上短期质量文件不能超越长期质量文件的要求,如果超越了,就应该修订长期质量文件,以避免长期质量文件失效,丧失其权力地位。法的存在形式是以文字表现在不同的文件上,其存在的意义是其约束性和可知性。所谓的约束性,就是指法是约束公司员工的各类行为规范,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应该用什么样的工具,做错了会有什么后果等;而可知性,则是指法应该被其约束的对象和监督其实施的对象知道。如果法失去了其约束性和可知性,那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也就不能完成质量控制。有些公司在运行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些,就逐渐乱了章法,为今后业绩的下滑埋下了伏笔。法的意义在于约束,其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不是冲突的,而是矛盾统一的。法的存在于其约束,人人在生产过程中遵守法,法就是形式,就是无形的,其存在的目的不是验证有多少人违反了法的规定,也不在于通过其处罚了多少人。一部让众人犯错的法,是不合时宜的法,是不利于生产的法。以人为本的管理,其管是体现法的约束面,其理则体现法的可知面,通过教育、激励等使法的可知面存在于每一个生产者的思想里,并且在生产中不去违背法所规定的。法存在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其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来达到有程序地控制产品质量,而不是根据法处理了多少违规的事情。
5环
环,是指环境,包括客观物质存在的生产环境和客观精神存在的人文环境。海洋工程设备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其取材的多样性和高端性,有一般的钢材、特种钢、不锈钢等,对于一般的钢材采用一般的生产环境就能满足生产需要,对于特种钢材就要根据钢材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生产环境,对于不锈钢则要求更高。笔者所在公司生产一种压力容器,由于是特种钢就根据要求不能采用磁铁吊,为此公司专门采用了真空吊车。辅材的存储,仪器设备的置放等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环境,合理的环境才能保证它们不会发生质变,以保证其在形成产品时候的性能,避免质量问题的产生。生产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海洋工程产品的质量控制,比如不锈钢的加工就要远离碳钢的加工现场,因为不锈钢如果在焊接过程中或者油漆前被污染了不锈钢的铁屑,就会因不同材料间电腐蚀而产生锈迹,锈迹扩展就会对整体结构的强度产生影响,因此不锈钢的加工须要远离普通铁屑的环境。诸如此类,其他相应的材料的加工都有相应的环境要求。客观精神存在的人文环境也是海洋工程的重要环境之一,其包括:项目组关于项目被培训的深度,工人素质,工人对项目的熟悉程度,工人的主观积极性等。每一个海工项目都应该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使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对该项目的一般要求、特殊要求、基本点、关键点等要素有一定掌握,避免在生产中产生质量问题,造成返工,报废等,减少增加成本和延长工期的可能。工人素质是施工质量的一个关键,这些素质是一时培训难以达到的,应该是工人在接受这项目之前就具备的一种能力,而不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工人对项目的熟悉程度是经过相关针对性的培训而形成的,现在好多企业都忽视了这一项,没有采取针对性的培训,也因此产生了本可以避免的一些质量问题;工人的主观积极性在海洋工程的施工中很重要,主观积极性不高的表现有:消极工作,消极怠工,发现问题不及时反映,在生产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消极情形等,这些消极形式应积极避免,可以通过说服教育,沟通交流,奖惩结合等方式来调剂。
一、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核心。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提高人的素质,以人的工作质量确保工序质量、工程质量。为此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控制工作。
1.1、对监理队伍及人员质量的控制
工程建设监理量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具备建筑、经济、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时刻想到我们所从事每项工作要对国家负责,人民负责;并能够随着生产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打铁先得自身硬”,监理工程师应该是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均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做到一专多能。否则就会在某些问题上“束手无策”。就高层建筑而言,作为总监理要懂得建筑、结构、装饰、地基基础、内部设备(通风空调、通迅、水、电、供气)、给排水和采暖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随着监理工作的发展与深入,没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是搞不好监理工作的。同时这也是监理人员做好事前控制的先决条件。
1.2、对施工队伍及人员质量的控制
人又是施工的主体。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及质量意识强弱都直接影响到工程产品的优劣。监理工程师一定要在“自身硬”的前提下,抓好承包单位承担任务的施工队伍及人员技术资质的审查与控制工作。对项目承包单位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工长、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检验、试验人员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等要进行综合考查;对特殊作业(如高空作业等)以及关键部位的施工工艺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安装方面的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进行有关考核评审;对国家规定持证上岗的人员,一定要经审查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坚决要求撤换。综合素质较高的施工队伍,在施工阶段事前控制方面都必须做得十分到位。
二、对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永久性设备等的控制
工程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等,将成为永久性工程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质量应当从采购、加工制造、运输、装卸、存放、检验、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全过程地监督与控制。
2.1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组织上述材料、设备的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仅限于索取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和试验报告单是远远够的。首先应监督其选择信誉高、对产品质量有保证的供货厂家。因此,对一般材料在订货前应向监理方申报,并按有关规范要求检查验收;对于重要的材料应提供供试验或签定用样品,有些材料则要求供贷单位提高交理化试验单,经监理方审查认可发出书面认可证明后,方可进行订货采购;对永久性设备、器材或构配件,应在其质量满足有关标准、规范和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订货。
2.2材料、设备进场的质量控制
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等,均应有产品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并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试验,经监理方审查确认后,也应具备有关证书,并按供方提供的技术说明书和质量保证文件进行检查验收,经对其质量确认合格后,方可签暑验收单。对进口的材料、设备的检查、验收,应会同国家商检部门进行。
2.3材料、设备存放条件的控制
从材料、设备等进场,到其使用或施工安装通常都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段时间内,如果对材料、设备等的存放、保管不良或时间较长,将可能导致质量状况的恶化,如损伤、变质、毁坏等。因此,应根据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的特点,按照防潮、防晒、防锈、防腐蚀、通风、温度和湿度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安排适宜的存放环境,以保证其存放期间的质量。同时对进场后的材料、设备等要进行标识、实行挂牌制。标牌上应注明在工程中使用的部位、进场日期、生产厂家、贮存批量、规格、型号、合格证编号、试验报告编号、采购、保管人员姓名等。此外,对刚进场未进行检验试验者须标注“待检”字样;检查、试验合格或不合格产品应标注“合格”或“不合格”字样;经检验、试验后仍不能确定其是否合格的(如对冷拉钢筋检查验收时进行的拉力和冷弯试验中,如有一项指标不符合规范规定时,应另取双倍数量的试样重做各项试验;当仍有一个试样不合格时,则判定该批冷拉钢筋为不合格),须标注“经检验待定”字样。通过标识不仅可及时清退不合格产品,而且可避免不同类型、规格的原料、半成品等混淆、错用,另外,还应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试验室管理规定》的要求对有关原材料、半成品,实行见证取样及送检制度。只有如此,方可对所有材料进行有效控制。
在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一定要监督其是否采取了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与手段,以免在此过程中产品雨淋受潮以及擦伤、碰伤及损坏。
三、对设计图纸的事前控制
设计图纸是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依据。而目前某些设计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只知时间就是金钱,忘却了质量就是生命,只图多、快、省,而忽视了图纸质量。施工图深度不够、把关不严、质量较差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做好事前控制工作,不仅会使正常施工受阻,降低建筑使用功能,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质量事故。常有错误有:有些设计图纸中建筑图与安装图轴线标注不一致;同一部位建筑图与结构图,以及相同部位的平面图与相应的部面图标高不一致;建筑图预留洞口与结构图、安装图洞口位置不一致;施工图中所列工程做法与施工规范要求不一致;有些框架结构工程,局部钢筋配置错误;有些图纸所选设备的功能与其应发挥的使用功能不相符;有些设计人员因施工实践经验较少,在高层建筑未设计设备层的情况下,将上水、下水、消防、供热等全部管道布置在建筑物地下室走廊外,使施工人员无法合理排列。在设计图纸用词方面有些图纸不管规范是否严禁,一律采用“宜”字(施工规范用词说明中明确规定:“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因此,为了在施工前能发现和减少图纸的差错,防患于未然,事先消除图纸的质量隐患,监理工程师必须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做好施工图纸的事前控制工作,其具体内容应包括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
3.1设计交底
设计交底应在工程施工前,由监理工程师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在此过程中,首先应由设计单位介绍初步设计文件;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如规划、环保的要求;采用的主要设计规范;有关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设计意图、结构特点、施工及工艺要求;技术措施和有关注意事项及关键问题;然后由施工单位提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疑点,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最后经三方研究、商讨,拟定解决办法,写出会议纪要。
3.2图纸会审
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参加的图纸会审工作主要解决:图纸与说明书否齐全;设计是否满足施工规范以及抗震、消防、环保等规定的要求;图纸中有无“错”、“漏”以及相互矛盾、标注不清、相对标高选定不合理之处。例如,在新建工程相对标高土0.000的选定上,若设计人员只考虑周围原有建筑物及永久性路面的高程,而忽视周围排水系统、化粪池、城市排水管网的高程,则往往会造成下水管道坡度不够,排放不畅,甚至造成“倒喝水”的现象。
四、对施工的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方法和工艺的控制
在施工承包单位进行正式开工之前,监理工程师要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方法等进行认真审查。审核其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主要的施工组织技术措施针对性、有效性如何;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质量通病的防治方面有无相应的预防及质量保证措施。在炎夏、严冬、雨季等特殊条件下,对某些特定对象的施工质量与安全(如夏季大体积砼施工防裂、雨季土方回填、冬季砼工程保温等)有无可靠而有效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在程序的安排上是否符合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的基本规律;其主要项目施工方法是否可行、适用、经济合理等。
五、其它
在事前控制方面,监理工程师还应做好监理规划、监理细则以及有针对性的编制专项监理方案等工作。并应做好对测量基准点和参考标高的确认及工程测量放线的质量控制工作。
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针对正确填写检验单、告知患者检验前的准备、采集标本、标本存储以及运送、实验室接受标本、检验标本等一系列环节。
1.1根据患者实际需要,正确填写检验申请单
医生必须要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对检验申请单进行正确填写,在填写的过程中,确保字迹清晰,并把患者基本资料(姓名、性别、标本来源、诊断、检验项目)等写清楚。若医师错填、漏填原因,使得检验人员无法获取患者全面信息,以至于在检验过程中无法根据患者生理变化进行判定,导致出现误诊、漏报以及错报等现象,会引起医患纠纷[2]。
1.2告知患者检验前的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检验前的注意事项是提高送检标本质量的重要前提。为此,在采集标本前,告知患者各种具体注意事项,避免各种生理因素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若患者处在较为兴奋以及激动状态的时候,其体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等也会因此升高;患者刚运动完时,其体内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会因此升高,且还会给血糖等指标变化造成影响;此外,饮酒、吸烟、过度疲劳以及服药等也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应该要告知患者避免身体处在上述状态时候进行检验,选取合适时间再行检验[3]。
1.3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
在采集患者标本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几个事项:1)对申请单的信息和标签的信息进行仔细核对,确保一致。2)患者在采血的时候最好采取坐卧位。3)采血的时候避免止血带过紧、避免采血时间过长,禁止对穿刺的部位用力拍打。4)对标本进行保护,避免其发生溶血或受到污染。5)确保采集标本的器材符合实验室的要求。
2加强检验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该过程主要是包括实验室接受采集标本、仪器的维护、试剂的准备、质量监督、检测结果等环节。
2.1定时对仪器进行维护
只有确保仪器处在有效的状态,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此,必须要定时对仪器进行维护,做好日、周、月的保养计划。在对部件更换的时候,对保养做好书面记录,便于日后查询[4]。
2.2做好试剂的准备
在检验之前,做好试剂的准备,严格按照实际说明书进行操作。对于那些暂时使用不到的试剂应把其保存于冰箱中,避免挥发;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的试剂,要定时对其稳定性进行观察,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试剂,要立即处理并更换。
2.3建立监督管理体系
临床检验属于一项以实验为基础的工作。为此,必须要建立系统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作为依据和保障,确保每一个检验的环节都有据可依,使其处在规范受控的状态中,以此来进一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必须要定时对仪器进行维护保护,确保仪器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加强对室间以及室内的质量控制,若出现失控情况,应立即有失控记录可供查询,并及时采取措施改正。其次,对于原始的记录要进行保存,这些原始的记录是检测过程数据资料最直接的反映。最后,任何一个检验项目,都应该要严格按照标准和规定开展操作,进一步提高操作的有效性以及规范性。
3加强检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3.1对检验结果进行仔细审核
当前,医学检验系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检验人员之间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患者信息录入、标本编号和分离、仪器的操作以及审核、检验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单、发出报告单、检验信息的反馈)都是紧密相连的。为此,要求检测人员必须要对检测结果进行仔细的核对,避免出现信息错漏,一旦发现,应立即纠正。此外,还应该对检验结果进行仔细审核,对各资料、数据、参数等进行分析和对比,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要深入到临床一线,收集患者病情资料、了解标本采集的实际情况,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5]。
3.2建立严格报告单签收制度
通过建立严格报告单签收制度,加强报告单管理的规范性。对于所有的检验报告单,都必须要由专人送达,实行专人负责制。检验科要根据科室的情况,严格制定一套关于管理检验单的制度,对于保存时间、领取方式等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便于日后的查询以及核对[6]。
3.3结果分析和解释
若检验的结果与患者临床的诊断出现不相符的情况,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分析问题所在。现今,人们对于医疗知识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很多患者都想知道病因所在,为此需要检验人员对检验结果做出相关的分析和解释。此时,就需要检验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检测技术,并积累丰富经验,秉持良好的职业精神,根据检验的结果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综上所述,检验是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的目的主要是为诊疗提供依据,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关系到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本文主要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阐述了检验分析前、检验分析过程中、检验分析后三个方面的质量控制。加强检验质量控制,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非常关键,进一步推进了临床检验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苏红梅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宋长庆.临床检验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内蒙古中医药,2016,13(08):990-993.
[2]王有法.有关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21(09):666-668.
[3]艾根伟.临床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9(07):243.
[4]吕越.临床检验过程中误差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4(23):777-779.
1.1填石路堤的工艺控制
把握好填石路堤工程的质量问题,需要从堤石路基的整个施工工艺中去综合控制,一般来说,填石路堤的工艺流程需要从材料,设备,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考虑。(1)设备的控制。设备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压实效果来考虑的,填石路堤通常情况下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如果施工不当,很容易出现路基沉陷,道路不平,进而影响整个施工质量问题,因此在设备的选择上,振动压实机械最为理想,最为接近自然条件下的压实,也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的质量。(2)碾压速度。通常来说,碾压工艺对于填石路堤的质量影响很大3km/h~6km/h之间是最为理想的碾压速度,而运料—堆料—摊铺—大粒径料破碎—补充细料、人工局部找平—碾压边坡码砌—压实质量检测—达不到要求的段落采取措施重新碾压—下一层施工则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碾压流程,(3)填石路堤的质量检测。质量检测工作是填石路堤施工的最后一个环境,对于检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不合理的路段进行返工处理,从而进行下一层的施工,因此质量检测工作是对整体施工的一个全面把控,在施工前应该有明确的施工流程和施工计划为最后的质量检测提供依据,施工只要严格施工要求来进行施工,在施工结束后再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测,就可以找出问题的所在,所以在施工前的施工计划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1.2公路施工中填石路堤的一般要求
(1)路堤填筑应该避免应用膨胀性岩石、易溶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化岩石等。(2)相应的技术措施要满足填石路堤的施工要求,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好断面设计、结构设计和排水设计,路基是道路的基础,对于道路建设起到了基础的保障作用满足填石路堤的稳定性和强度要求,并具有可供铺筑路面的坚实基础,有助于公路施工的下一步开展。(3)填石路堤应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压实机具施工。(4)填石路堤在施工前,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石路堤合适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5)采用强夯或冲击压路机进行施工的填石路堤,其压实层厚与质量控制标准可通过现场试验或参照相应的技术规范确定。
2填石路堤质量的控制措施
2.1填石路堤监理的方法目前在高等级公路路基施工中对填石路堤的控制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经现场实际结合现行路基施工规范总结出三种填石路堤质量控制方法,第一种为填料孔隙率控制;第二种为填料压实度控制;第三种为沉降差与工艺参数双控制,经检验比对第三种方法在现场操作、施工效率、质量标准、效果上都超过第一、二种方法,推荐使用第三种方法。
2.2填石路堤监理的主要内容⑴承包人在填石路堤开工前,应进行填石路堤施工试验,其长度不宜小于100m.试验内容主要为不同石料的压实方法、压实机具选用、压实度控制标准与检测方法,其成果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用于工程施工,承包人应遵照执行。⑵路堤应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细料嵌缝,并用重型振动压路机或25t以上的轮胎压路机碾压,使石块相互嵌挤稳定。分层松铺厚度不宜大于50cm.石料强度不应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2/3.⑶压实度控制标准:填石路堤的紧密程度在规定深度范围内,以通过12t以上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试验。当压实层顶面稳定,不再下沉(无轮迹)时,可判断为密实状态。并通过铺筑试验路段来确定其压实度检测方法与标准。⑷填石路堤的各层压实均应使用重型或振动压路机分层进行,每层铺填厚度和碾压遍数均应通过压实度试验确定。⑸路床顶面以下80cm范围内应填筑符合路床要求的土并分层压实,填料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0cm,并按设计图纸要求铺设土工布。土工布应符合的技术标准:径向抗拉强度不小于2500N/5cm,延伸率小于25%,顶破强度不小于2500N.⑹填石路堤边坡用粒径大于30cm的大块石料码砌,厚度按图纸设计要求或监理工程师的指示,石料强度不应小于20Mpa.
3总结
1.1研究方案伦理审查
伦理审查是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通则,中医临床研究方案在正式进入临床实施前必须经过伦理委员对其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进行审查,以充分保护医学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对于研究方案的伦理质控要点包括:
1)临床试验开始前应获得本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件,作为参加单位如伦理委员会不要求再次审核的,至少应保留组长单位伦理批件的复印件;
2)批件上标注的版本日期及版本号应与临床实施的方案版本号和日期对应;
3)临床实施阶段对于方案的各种变更需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4)颁发批件的日期应早于首例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日期等。
1.2知情同意过程及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知情同意过程作为受试者了解试验风险和自身受益的重要途径,应严格执行“充分告知,完全理解,自主选择”的原则,研究者应保证所做出的解释和说明使得受试者充分知情,受试者最终是否参与临床研究的决定是在充分知晓整个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对知情同意及知情同意书的签署质控要点包括:
1)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份数应与筛选的受试者人数一致。
2)签署时间是否在所有试验相关检查之前,但与疾病诊断相关的检查或医疗机构的常规检查除外。
3)知情同意书签署内容应包括受试者(法定人)和研究者的签名、有效联系方式、签署日期。
4)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日期、姓名与试验过程及病历资料的相符性,如核实知情同意书的研究者签字是否与研究病历一致,受试者签字是否与患者日志一致。原则上必须是受试者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但对于无行为能力和无法正常书写的受试者,应确保签署日期与签署人与原始文件中记录一致。
5)应给予受试者充分的时间考虑是否参加该临床试验,但受试者与研究者的签字必须是同一天。
6)给受试者一份签字后的知情同意书复印件。
7)对于在临床试验中变更的知情同意书,需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且在此之后入组的受试者应签署新版知情同意书等。
1.3跟踪审查
伦理委员会应确保临床试验的全过程处于其监管范围内,定期跟踪审核研究方案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安全性管理,包括新的安全性信息,严重不良事件以及非预期不良反应等,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重新平衡受试者的风险与收益,使得受试者的权利和安全得到持续的保护。对于伦理跟踪审查的质控要点包括:
1)临床试验中发生的严重不良事件和方案偏离均应向伦理委员会报告。
2)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研究项目,研究者每年至少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一次年度进展报告,并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复意见。如审查意见是需要做必要修正后方可继续研究,则应制定向相应的修改措施并确保其落实情况。
3)临床试验结束后应汇总受试者入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以及受试者权益保护情况,向伦理委员会递送结题审查文件。
2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质量控制量化评价
中医临床研究伦理质量控制评估是对以解决中医临床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科研活动伦理质量的评估,考核的重点是受试者保护的措施及其执行水平。评估从方法上区分,有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定性评估指标测评面较广,但不能较为直观地区分课题的执行水平;定量指标不易设置,但可实现对于课题的精确评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案优化及质量控制研究”课题组对“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的全部42个课题的伦理管理水平进行了中期和结题质控检查,并初步探索了伦理质控评价量化指标.
2.1依此指标对全部课题进行了中期和结题的量化评估数据采集对于有多名测评者参与采集的课题取平均值为其最终数据,同时为了消除定量评价结果在各指标间的数量差异,将各课题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以雷达图的方式进行描述。
2.2根据全部课题质量控制评估指标(12个指标)采集的数据,绘制中期和结题两阶段各课题的质控评估总得分,并将伦理质控评估得分和课题质控评估总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2.3以伦理质控指标的重要性,即伦理质控得分占质控总得分的比例,分析中期和结题两个阶段伦理
3讨论
3.1各课题在x1指标上的得分
全部课题在定性指标伦理委员会批件上的数据显示,中期和结题两个时间节点上被评估课题该指标得分均为满分。结合质控监查的实际情况,所有课题承担单位在正式进入临床受试者招募之前,研究方案均经过了本单位的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同时参研单位(分中心)至少也保留了课题承担单位的伦理批件的副本,符合《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规范》规范要求以及以学伦理学的基本要求,说明研究者重视研究方案的伦理审查,在伦理审查对保护受试者的作用方面认识较为一致。
3.2x2与质控总得分在中期和结题两阶段的变化
对各课题在x2(知情同意书签署完整规范性)指标的得分以雷达图表示。雷达图最内层的圆代表评价对象的最低水平,最外层的圆代表评价对象的最高水平;从圆心引出若干条射线将圆平均分割,每条射线代表一个评价对象,评价对象的实际值按比例标在图中相应的射线上,然后将实际值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不规则的多边形,就绘制出了全部课题伦理质控评价的“雷达图”。我们看到中期到结题两个时间节点上该指标变化不大,同时课题的总体质控得分也大致相同。同时分析X2的伦理质控评估分数与课题质控总分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从中期的0.26614下降到结题的0.14656,且相关检验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1063和P=0.3543),说明伦理质控评估分数和课题质控总分不具有相关性。再进一步分析伦理质控指标的重要性,即计算伦理质控得分占质控总得分的比例,中期的均值为0.1245(95%cI0.1142,0.1347),结题的均值为0.096(95%cI0.0907,0.1013),且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说明伦理质控从中期到结题占质控评估总分的重要性呈下降趋势,分析原因是在课题前中期入组数量相对较少,质控评估涉及的若干方面(研究记录质量、真实性、依从性、质量控制、数据管理)刚刚开始或尚未开始,因此分数也相对较低,此时强调研究开展的第一步: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性对于质控评估的总分影响相对较大;而到结题时鉴于前期的要求,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已基本规范,各课题在此指标上的水平大致相同,而其他方面如研究记录质量、数据管理等方面各课题的水平变化差异变大,这些方面的优劣差异决定了质控总得分的差异,而此时伦理质控水平对总体质控得分的影响相对降低。
3.3伦理质控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通过中期和结题伦理质控评估数据采集发现各课题普遍缺少伦理跟踪审查,尽管全部课题在开始试验之前已经获得了伦理委员会的批件,但是对于研究周期较长(>1年)的临床研究应进行持续的伦理跟踪审查,以确保方案执行的依从性以及伦理性。对于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性存在签署时间在筛选检查之后,知情同意书未交受试者一份,研究者、受试者联系方式及日期等必要信息缺失等问题。
4结论
取溶液制备项下的各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用分光度计在500~700nm处扫描,记录扫描图,结果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在620nm处均有最大吸收,空白溶液在此波长处无吸收,说明样品中的其它物质对测定无干扰,确定620nm为检测波长(见图1)。曲线方程的建立:精密吸取浓度为0.150mg•mL-1的无水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1、0.3、0.6、0.9、1.2、1.5、1.8mL于刻度试管中,各加水至2mL,混匀,再分别加入0.2%蒽酮-硫酸试液6mL,静置30min,使其反应充分并待温度降至室温后,摇匀,即得每mL含无水葡萄糖1.88、5.63、11.25、16.88、22.50、28.12、33.75μg的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得曲线方程为y=0.039X-0.0069(r=0.9998),无水葡萄糖在1.88~33.75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试验:①精密度:取溶液制备项下经染色后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重复操作5次,结果RSD为1.02%;②稳定性:取溶液制备项下经染色后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分别于0,1,2,3,6h测定吸收度,结果RSD为1.72%;③重复性:平行精密称取批号为20131012的复方白及乳膏样品5份,每份2g,按溶液制备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白及多糖含量,结果为4.03mg•g-1,RSD为1.44%;④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已测知含量的复方白及乳膏样品(批号20131012)1g,共9份,每3份1组,分别按样品含量的80%、100%、120%精密加入适量对照品溶液,按溶液制备项下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含量,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3%,RSD为1.81%。⑤含量测定:取样品3批,各精密称取2g,按溶液制备项下供试品溶液方法制备,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6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白及多糖的含量(见表1)。根据理论投料量、回收率、实际测得白及多糖的量,确定该乳膏中白及多糖的标示含量应为4.0mg•g-1(±10%)。
2尿素含量测定
2.1溶液的制备
①对照品溶液:精密称取尿素对照品25.2mg,置50mL容量瓶中,加乙醇溶解,稀释至刻度,摇匀,得0.504mg•mL-1溶液,精密吸取该溶液3mL于25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对二甲基苯甲醛溶液10mL,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暗处放置15min,即得;②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样品0.5g,于烧杯中,加入乙醇约30mL,在水浴上加热搅拌使溶解,置冰水浴中冷却30min,滤过至100mL容量瓶内,用乙醇洗涤烧杯3次(每次约15mL),合并洗液,定容,摇匀,取该溶液3mL于25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对二甲基苯甲醛溶液10mL,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暗处放置15min,即得;③空白溶液:精密称取不含尿素的样品0.5g,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即得。
2.2干扰试验
取溶液制备项下的各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用紫外分光度法在300~500nm处扫描,记录扫描图,除空白溶液外,对照品溶液、样品溶液在420nm处均有最大吸收,基质中的其他组份对测定无干扰(见图2)。
2.3曲线方程的建立
分别精密吸取浓度为0.504mg•mL-1对照品溶液,0.5mL、1.5mL、3.0mL、4.5、6.0mL于25mL容量瓶中,各精密加入对二甲基苯甲醛溶液10mL,用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暗处放置15min,即得每mL含尿素10.0μg,30.0μg,60.0μg,90.0,120.0μg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曲线方程为:Y=0.0077X+0.0019(r=0.9995),尿素在10.0~120.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4相关试验
①精密度:取“3.1”项下经染色后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重复操作5次,结果RSD为0.92%;②稳定性:取“3.1”项下的对照品溶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分别于0、1、3、6、12h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结果RSD为1.66%;③重复性:平行精密称取5份样品,每份0.5g,按“3.1”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尿素的平均含量,结果为98.9mg•g-1,RSD为1.64%;④回收率:精密称取已测知含量的复方白及乳膏(批号20131012)0.25g,共9份,每3份1组,分别按样品含量的80%、100%、120%精密加入对照品溶液适量,按“3.1”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1%,RSD为1.49%。
2.5含量测定
〔5〕取样品3批,批号分别为20131012,20131015,20131020,各精密称取约0.5g,按“3.1”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以相应试剂为空白,在420nm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含量(见表2)。根据理论投料量、回收率、实际测得尿素的量,确定该乳膏中尿素的标示含量应为100.0mg•g-1(±10%)。
3讨论
海洋技术领域从“九五”成立以来,在创新管理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开展前沿技术探索,设立青年基金;实施用户牵头,对重大装备系统研发推行业主制;结合国家重大任务,推动省部合作、部部合作;对风险技术研发开展招投标;项目管理施行专家责任制;与科技兴海规划结合,对海洋装备研发实施成果标准化工程;采取激励措施,对进展好的项目实施滚动支持;开展应用示范,设立863计划成果示范区;加强推广宣传,开展成果推介对接;设立成果产业化基地;推动国际合作,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军民两用,推动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这些举措无疑对海洋高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海洋技术领域在催生技术成果、推动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长期努力的探索,但海洋技术成果应用转化的步伐依然缓慢。制约海洋仪器装备走向应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应用需求的问题、企业融资的问题、技术成熟度的问题、技术先进性的问题、成果性价比的问题、市场和产品定位的问题,等。笔者认为,制约我国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走向应用除了上述主要因素之外,从研发本身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控制;二是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从过程管理角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十一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加强仪器装备研制与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入手,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出了一条较具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
二、从研发各环节强化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控制
2.1对于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而言,质量就是生命
在“863”计划中,海洋是高技术研究领域,但同时它更是一个技术应用领域。适应复杂海洋环境、经受各种恶劣海况的检验,是对海洋仪器装备最起码的要求,特别是深海仪器装备更要经受大深度压力、潮流波动、化学腐蚀、生物附着以及水下导航定位通信困难等多重考验。海洋环境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海洋技术研发具有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对海洋仪器装备的稳定性、可靠性等质量问题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因此,面向实际应用环境,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海洋仪器装备技术研发的全过程。
2.2推行《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
由于一直以来,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在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质量观念薄弱,一些研发机构没有质量管理体系。有些研发机构虽有,但多数研发人员没有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去做,造成研发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研发转段没有施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导致研发的海洋仪器装备在检测环节和海试应用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且问题、故障无法定位和溯源,甚至造成装备的损毁、丢失,技术状态无法进行客观评价。为提高海洋仪器装备研制工程样机及定型样机的质量,加快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海洋技术领域参照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广泛调研和研讨的前提下,组织编制了海洋技术领域《海洋仪器装备研制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2008年3月试行,并于2013年9月重新修订,成为海洋技术领域组织开展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过程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修订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强化了法人责任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了海洋技术领域管理的目标和定位,增强了规范执行的操作性。规范从项目课题任务书审核、技术设计、加工制作(包括关键过程、采购外包等)、室内检测及海上试验等方面,明确了质量管理的流程、重点环节和基本要求。研发中对各重点环节明确质量要求,实施质量管控和把关,保证了仪器装备研发全流程质量受控可控,使研发过程转段、质量问题分析和故障定位有章可循。
2.3推行研发过程的质量跟踪和监理
实施质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主体是项目承担单位,研发过程中,突出强调发挥其法人责任主体地位,对研发各个环节实施质量管控。从海洋技术领域管理角度,设立项目责任专家,通过项目年度检查、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研发内部节点,重点对项目执行过程产生的质量控制文档和记录文档进行跟踪,了解掌握项目研发过程质量控制情况,发现质量问题,督促改进。为确保项目研发质量控制工作的落实,海洋技术领域在组织责任专家实施质量跟踪外,积极鼓励项目引入质量监理,质量监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发单位质量监管的不足和缺位。目前质量监理的实施重点主要针对海洋监测仪器与集成系统研发、深海系列潜水器研制、海洋装备研发与海试项目(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研发项目等)。截至2013年底,“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引入质量监理项目课题多达30余项。质量跟踪和监理举措的实施规范了项目研发过程,提升了项目研发质量水平,质量意识和强化质量控制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4鼓励企业参与,发挥企业的质量牵引作用
对于海洋仪器装备工程样机、定型样机研制的项目,海洋技术领域在强化高校、科研院所质量管理水平的同时,从立项着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或牵头项目(如,指南明确申请团队由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企业参加或作为申报牵头单位)。此外在项目凝练环节,研发团队中有企业参与的课题,鼓励企业牵头;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要求企业进行经费配套,另一方面引导其在研发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企业在海洋科技研发方面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管理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参与研发能够将已有质量管理体系纳入项目研发过程,有效进行质量和成本控制,加快仪器装备的工程化和定型,同时企业在市场分析、产品定位方面目标明确,能够依托自身资源为成果转化进行市场开拓。通过在立项阶段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以及选题立题重点向技术研发后端的转移,“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企业参与并牵头课题的比重显著提高。截至2013年底,共启动课题145项,企业牵头76项,企业牵头课题比例达到52.4%,已成为十二五海洋技术领域技术研发一个新的特点。
三、推行规范化海上试验,构建特色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3.1将海试纳入海洋仪器装备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结合海试开展过程管理
过去由于缺少海试平台,海试经费匮乏,加上海试难度风险大,造成大多科研人员对海试存在为难情绪,多数项目通过模拟试验、室内检测、水池或湖试来替代海上试验进行考核验收,造成真正下海的仪器装备较少,多数仪器装备缺乏实际海洋环境的检验。多年的海洋技术研发(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历时4年的海上试验,从50m、300m、1000m、3000m、5000m到7000m反复下潜,不断发现问题,改进研发,通过对300项技术指标的严格考核、技术改进,最终形成7000m深潜观测和作业能力),用事实证明,海上试验是海洋技术由成果走向应用、实现转化的必由之路,不可逾越。因此进入“十二五”,为提高仪器装备研发的质量,客观评价技术状态,加快成果转化,海洋技术领域明确将海试作为海洋仪器装备研发项目考核验收的必要条件,并写入课题任务书协议条款。此外,从技术研发规律来看,许多技术问题在前期设计、加工制造、系统集成环节很难显现,更容易在海试中得以充分暴露。为尽早发现存在问题,改进研发,提前释放风险,提高项目管理的针对性,领域也采取了结合海试开展项目过程管理的模式,(如,针对AUV自主观测系统、深海滑翔机等,海试中暴露出在技术设计、结构、与海水比重配平、部件选型、算法软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提前改进,加快研发,确保预期目标的完成),并强化海试对研发管理的调控作用,实施边试验、边改进、边考核。
3.2完善海洋仪器装备研发测试平台,构建海洋技术评价体系
在构建海洋仪器装备检验测试平台方面,一是将目前国内已有测试条件纳入海洋技术研发评价体系(如,室内计量认证条件平台、湖试平台、海上科考船试验平台等);二是针对海洋高技术研发测试和评价的急需,有重点地对室内检测试验平台进行研发部署(包括深海工程试验水池、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与检测装置等);三是积极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并将已支持研发的重大装备系统(如,系列潜水器、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内波深海试验网等)作为海试平台纳入技术评价体系。在技术评价工作开展方面,针对室内检测和评价,委托有检测条件和资质的专业机构,按照行业已有的检测规范、标准开展测试和技术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在海试评价方面,外海试验是现场指标检验的一个必要环节,为规范海上试验工作的实施,“十一五”海洋技术领域组织编制下发了《规范化海上试验管理办法》(于2013年9月修订),办法的实施,突出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海试大纲(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同行评审把关,确保现场指标能够得到有效的验证;二是海试操作过程的规范化,包括试验组织、操作实施、海试记录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我国海洋技术研发起步较晚,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型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在技术指标的界定、考核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存在较大的探索性,在领域范围内存在不同的理解甚或争议,这给后续的技术评价、考核带来困难。“十二五”以来,海洋技术领域从实施方案论证入手,进一步明确项目目标、量化考核指标、明确考核方式;并在评价环节科学论证考核验收方案,制定技术评价规程,综合采取计量认证、与国际同类产品比测(如,ADCP等)、海试检验、用户考核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评价。在最大限度地避免指标歧义、边界条件不清、同一指标多重评价方式等现象的同时,实现对技术状态客观准确的评价。
3.3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海洋技术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海洋技术领域重点关注的环节,为确保技术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在技术评价组织方面,海洋技术领域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三方是指项目研发团队之外的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经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认可的同行专家组、特定的海洋用户等。通过第三方对检测过程进行现场见证和评价,一方面增加了技术研发过程的透明度,强化了检测和评价环节的专家指导和把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保障了研发成果水平的真实性。
四、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的影响与综合评价
总体上,强化仪器装备研发及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海洋技术领域整体研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强化研发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促使研发团队更加关注实际海洋环境,提高海洋仪器装备海上环境的适应性,在规范研发过程、提升成果质量、加快成果转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研发与应用需求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研而不用、用者不研“两张皮”的问题。
强化评价环节的质量控制,对于加快完善海洋技术室内检测平台、湖试基地、推动海上公共试验场建设,构建我国海洋技术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海洋技术发展状态,明晰我国海洋技术研发阶段、存在问题和差距,指导我国海洋科技研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将海试纳入过程检验和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通过海试发现问题改进研发,大大加快了成果实用化进程,实现了面向海洋开展技术创新的新局面。通过集中规范化海上试验,共享开放航次,极大地调动了研发团队开展海试的积极性,增进了科研人员对海洋真实状况的了解,大幅提高了海试效率,降低了海试成本。
五、结束语
1.1GB/T2985-2008基本参数要求
国家标准“GB/T2985-2008生物显微镜”中先后引用了9个与显微镜部件相关的标准内容[4-12]。GB/T2985-2008中第3部分“分类及基本参数”中对显微镜部件的一些重要性能参数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这些要求未被列入到标准的第4部分“要求”中,这些要求并非是对生物显微产品的检测要求,而是用来约束生产商在生产光学部件时需满足的要求(见表1)。
1.2GB/T2985-2008标准检测要求
标准GB/T2985-2008的“4要求”主要是对生物显微镜整体的质量要求,其与各部件标准既有交叉又有不同,表2中主要列出了交叉部分内容所对应的条款。涉及到的显微镜标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而GB/T2985-2008中第4章的内容虽然对整体和部件的性能都有体现,但未被考量的项目对显微镜性能的影响还需做进一步的讨论。
2部件主要质量控制指标及意义
2.1物镜的数值孔径
物镜安装在镜筒下端靠近被检物体,其作用是将被检物体做第一次放大。物镜质量的优劣主要是由物镜的数值孔径(NA)、分辨率、放大率和齐焦距离等光学参数决定。数值孔径用NA表示,其等于物镜前透镜与被检物体之间介质的折射率(η)和孔径角(u)半数的正玄之乘积,即公式1:NA=ηsinu÷2(1)数值孔径是用来表征物镜对光线收集能力的大小,物镜对物体上各点的光线收集的越多,成像质量就越好。分辨率是指能够分辨的两物体之间的最小距离,通常用公式2表示:式中:λ为使用的波长;NA为物镜的数值孔径。公式(2)显示,数值孔径NA值越大,分辨率越高,表明显微镜的分辨能力越强。然而在标准GB/T2985-2008中,对物镜的放大率进行了考量,并未对物镜数值孔径这一重要参数做任何要求,仅对数值孔径值在不同范围的物镜的成像清晰范围进行了考量,那么,在数值孔径准确性未知的情况下,去考量物镜的成像清晰范围,其结果的说服力有待商榷。而数值孔径与物镜的其他技术参数有着密切的关系,几乎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项参数。数值孔径直接决定了物镜的分辨率,并与物镜的放大率成正比,与焦深成反比,视场宽度与工作距离也会随NA值的增大而相应地变小。可见,数值孔径作为物镜的主要质量控制参数是衡量显微镜成像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因此应考虑将物镜的数值孔径纳入质量控制范围[13]。
2.2物镜的齐焦距离偏差
生物显微镜可通过转换不同倍率的物镜以达到预期的观察效果。目前,市场上各生产企业的显微镜只能配用自己生产的物镜,彼此之间的物镜不兼容。生产企业在申报注册时注册单元中往往不止是一台配备完整的显微镜,有时会附有一些不同倍率的物镜,而在注册检验时标准只要求对显微镜整体的指标进行检测,这时就会给检验带来很多困扰。如标准中的“4.3物镜齐焦”要求在使用物镜转换器换用不同倍率的物镜时,各物镜要齐焦,这一条款考量的是各物镜与转换器之间的机械配合情况。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对于附有多个物镜部件的生物显微镜,即便物镜倍率相同,也应对每个物镜进行此条款的检测,以验证整体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然而,若对同一倍率的物镜逐一进行此条的检测,将会极大增加检测工作量,进而产生庞大的检验数据。如按照标准GB/T2609-2007中“5.5物镜齐焦距离”的要求对每个物镜的齐焦距离进行检测,如果都符合要求,在检测标准GB/T2985-2008中的4.3条时相同倍率的物镜则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进行检测,如此既对物镜的质量进行了控制,又解决了检测工作数据量大的难题。物镜作为生物显微镜的主要光学部件,有着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决定物镜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显微镜整体的质量。因此,在对生物显微镜质量进行控制的同时应考虑增加物镜部件的质量控制[14]。
2.3目镜的齐焦距离偏差
显微镜目镜是将物镜放大的中间像进行二次放大,使放大后的虚像成像在人眼的明视距离处。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只是起放大作用,不会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对于物镜不能分辨出的细微结构,即便经过高倍目镜的再放大,也仍然不能看清楚。放大率和齐焦距离是目镜的重要质量控制参数,在GB/T2985-2008中,不仅对目镜的放大率进行了考量,同时还对双目显微镜左右两大系统的放大率差进行了控制。然而,对于双目显微镜而言,两只目镜的焦距应该相同或相对焦距误差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才会使观测者的两眼能同时看到清晰而倍率相同的像。倘若两只目镜的相对焦距误差极大,依靠人眼的机能调节来改善观测图像的质量,不仅会引起视觉疲劳,还会影响观察效果。因此,不仅应对显微镜目镜的放大率进行控制,同时还应将目镜的齐焦距离偏差纳入质量控制的范围内。
2.4聚光镜的数值孔径
聚光镜装在载物台的下方,其作用是将光源射出的光线汇聚成光锥照射在被检物体上,形成适宜的光锥角度,增强照明度以得到最好的照明效果。数值孔径(NA)值是聚光镜的主要参数,与显微镜的分辨率密切相关。如果聚光镜的数值孔径低于物镜的数值孔径,物镜的部分数值孔径则不起作用,从而不能达到其最高分辨力;如果聚光镜的数值孔径大于物镜的数值孔径,反而会由于照明光束过宽,使物像的清晰度下降,达不到规定的分辨能力。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物镜的数值孔径,提高其分辨能力,聚光镜的数值孔径应与所用物镜的数值孔径相匹配,应等于或稍大于物镜的数值孔径,以确保聚光镜发来的光束能充满物镜的孔径角,可进行更精细的观察,提高图像的分辨率。聚光镜对显微镜成像性能有较大影响,但在日常使用及质量监管中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在标准GB/T2985-2008中,只对聚光镜的密封性及光照均匀性等指标进行了考量,并未对影响光学性能的数值孔径进行要求。鉴于聚光镜在生物显微镜成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考虑将其纳入质量控制的范围内[15]。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