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市场营销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营销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营销硕士论文

第1篇: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绿色畜禽产品,评价指标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硕士论文,评价指标。同时,我国加入WTO对畜禽产品的营养价值和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崇尚自然、追求健康也已成为现代人重要的消费理念。因此,在当今的国内外市场上,绿色畜禽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消费时的一种追求,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前景甚为广阔。硕士论文,评价指标。而现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积极寻求维持核心竞争力的方式,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价值链管理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然而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价值链管理的要求,因此运用价值链理论对我国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硕士论文,评价指标。

一、企业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的概念最初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进料后勤、生产、发货后勤、销售和售后服务,而辅助活动则涉及采购、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管理,才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约翰·沙恩克(John Shank) 和菲·哥芬达拉加(V×Govindarajan) 所描述的价值链比波特的范围更广一些。他们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包括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从最初的供应商手里得到原材料直到将最终产品送到用户中的全过程。”这一论断把波特的基本价值链与其供应商、销售商和客户的各种活动联结起来构成价值系统,而企业被看成是整个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企业基本价值链与价值系统的差异将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价值链

价值创造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根据波特价值链理论,对于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能够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活动,涉及畜禽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另外一种是辅助活动,涉及综合管理(战略管理、品牌建设、财务管理等)、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等。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构成了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的价值链。整个价值系统如图1所示:

价值链不是各项活动的简单集合.价值系统的各项活动之间都有相互联系。企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来自某个单独活动本身,也有可能来自多个相互联系的活动。对于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要形成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价值活动.识别价值活动的类型.有针对性地克服和改进薄弱环节,保持并增强优势环节,从而制定适合企业的新的竞争战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大化。硕士论文,评价指标。

三、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价值链评价体系构建

为实现整个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价值链价值增值最大化,可以从单独的价值活动、各个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整个价值链三个层面来评价。具体来讲,单独的价值活动质量水平越高(此处是广义的质量)、时间越短、成本越低,此价值活动创造的价值就越大;各个价值活动间协调性越强,整个价值链的价值增值也就越大;作用于整个价值链的战略性综合指标越有效,体现企业成长发展能力的指标数值越大,企业实现的价值增值就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笔者遵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等原则,综合目前权威的方案构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价值链评价指标体系。硕士论文,评价指标。该体系包括单独价值活动评价、各个价值活动间的关系评价和整个价值链评价3项一级准则层指标,6项二级准则层指标及35项目标层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绿色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价值链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一级准则层 二级准则层 指标层 绿 色 畜 禽 产 品 加 工 企 业 价 值 链 评 价  

第2篇: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1.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

2.英语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3.体裁分析与农业英语论文摘要

4.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

5.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

6.中国市场营销研究英语论文综述——基于内容及来源的描述分析

7.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

8.英语专业学生撰写英语论文常见错误评析

9.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10.我国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题的词汇句法特征研究

11.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12.中外应用语言学类期刊论文英语题目对比分析

13.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14.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之对比研究

15.中外学者国际期刊英语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对比研究

16.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商务英语研究进展考察(2002—2012)

17.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18.基于语料库的科技英语论文四词词簇特点研究

19.英语论文APA格式评介

20.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21.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

22.生物医学英语论文的语言特征及写作技巧

23.英语论文写作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4.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的言据性研究

25.浅谈英语论文如何选题

26.论项目驱动下研究生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27.中国作者与英语母语作者英语论文中的介入资源

28.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29.英语论文自动评分系统探索

30.英语论文写作与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一项基于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的实证研究

31.英语论文MLA格式要求评介

32.非英语专业多学科大班博士生英语论文写作教学模式初探

33.课程论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现状调查与展望——基于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的论文分析(2004-2012)

34.语篇模式与大学生英语论文写作

35.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

3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

37.英语专业翻译选题毕业论文的改革尝试

3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

39.浅析英语论文摘要结构要素之应用

40.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历时对比——以1990—1994年与2005—2009年英语医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为例

41.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若干思考

42.基于语类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路径研究——以“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为例

43.等离子体物理学英语论文的用词与写作特点

4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ERPP写作研究:回顾与展望

45.英语论文MLA与APA格式中参考书目格式的异同比较

46.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

47.中外学术语篇中的重述标记比较研究

48.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9.从讲座到工作坊——英语辅修专业论文写作课的任务性和互动性

50.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51.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52.语类意识与英语研究论文写作

5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54.英语论文写作与发表之失误例谈(一):语体

55.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实践研究

56.“以写促学”提高理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57.中国英语学者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的问题与出路

58.理工科英语科研论文“引言部分”研究空间构建对比研究

59.模因论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

60.英语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范式研究

61.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基于国内CSSCI期刊论文的分析(1994-2013)

62.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调查与思考

63.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64.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硕士论文英语标题的对比研究

65.科技英语论文编辑文字加工中的语态处理

66.中医药主题英语论文语言模式特点初探

67.经验意义的构建与语篇体裁:农业英语论文摘要分析

68.近30年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研究

69.医学英语论文的撰写中英、汉表达差异的探讨

70.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71.中国学生英语专业硕士论文“前言”部分的语类结构模式分析

72.科技英语论文中语态使用的对比分析

73.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学习体系的思考与构建

74.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

75.加拿大英语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学位论文评估对我国外语专业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启示

76.英语医学论文写作模式分析

77.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78.SCI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格式和技巧

79.过程写作法在IMRAD医学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80.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81.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82.科技英语论文写作原则

83.再谈英语论文写作规范

84.“过程”与“体裁”的良性互动——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论证

85.模因论视角下的英语论文写作研究

86.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及其语用交际功能——基于科技英语论文视角

88.学术论文体裁教学不可或缺——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写作情况调查

89.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

90.中国学习者英语学术论文手稿中立场标记词块使用研究

91.基于VBA的英语论文文献自动生成工具

92.英语元话语在学术论文摘要写作中的应用

93.英语论文写作研究——以“易得”论文写作软件专家系统为案例

94.语料库驱动的科技英语论文词束研究

95.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96.人际意义的创建与维系——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的互动问题研究

97.修辞结构理论视角下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修辞关系对比研究

98.英语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

第3篇: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营销英语 ESP 认知策略

市场营销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门学科。毕业论文 这门以大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所涉及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所以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和世界接轨,营销学的理论和知识引起了中国企业经营者、实业家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现代英语逐渐成为国际商业社会的通用语言的今天,营销英语(Marketing English)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它是理解营销学最直接的语言也是国际经济交流必不可少的沟通桥梁。营销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个分支,一种变体。Trevens 提出了 ESP的四个区别性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营销英语,作为ESP的变体,具有以上ESP的共同性:它是市场营销领域的特定语言,词汇、句法上既有普通英语的特征又有自身的专业特征。而根据营销英语的词汇特点,探讨营销英语词汇认知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营销英语。

一、营销英语的词汇特点

1.词汇的专业性

营销英语的词汇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特征。营销英语语境决定或制约着部分词汇具有其特殊的营销语义。硕士论文 例如,普通英语中“promotion”、“distribution”的通常含义分别为“提升”、“分发”但在营销语境中,它们却有着特殊的含义。以下面一则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商务英语阅读材料作例子:

Marketing is a collection of activities that includes selling, advertising, public relations, sales promotions, research,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ackage design, merchandising, the provision of

after-sales service, and exporting. The term marketing mix describes the combination of marketing elements used in a given situation. Appropriate mixtures vary depending on the firm and industry. Major elements of the marketing mix can be listed under four headings: Promotion--including advertising, merchandising, public relation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salespeople; Product--design and quality of output, assessment of consumer needs, choice of which products to offer for sale, and after-sales service; Price--choice of pricing strategy and prediction of competitors' responses; Place—selection of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transport arrangements.

在这仅有 114 词的一个段落中就有如marketing(市场营销)、selling(销售)、public relations(公共关系)、sales promotion(促销)、new product development(新产品开发)、package design(包装设计)、merchandising(商品学、商品销售)、after-sales service(售后服务)、marketing mix.(营销组合)、promotion(宣传推广)、pricing strategy (定价策略)、distribution channels(销售渠道)、transport arrangement(运输安排)10多个营销专业词汇,这些专业词汇是理解这段话的关键所在。可见要学好营销英语,对专业词汇的掌握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词汇的跨学科性

营销学涉及的面很广,它不仅包含自身生产、定价、促销、分销等内容,同时还涉及到人口学、地理学、消费心理学等等,因而其词汇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职称论文 。如demography(人口统计学),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区域经济一体化),aging society (人口老化社会)等。而由于与营销学与经济学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营销英语中最常见的是经济学上的术语,如: supply(供应),demand(需求),price Index(价格指数), price fluctuation(价格浮动),revenue(收入),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内生产总值)等。所以各个经济领域的专业术语夹杂在营销英语中是营销英语的一大特点。

3.词汇的美语化特征

因为营销学的发源地是美国。最初的基本理论大部分都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并加以发展和完善的。因此目前大部分营销学著作是由美国营销学家撰写的,书中所列举的营销实例、对营销现象的阐述和分析、对营销规律的归纳和总结等等在语言上具有很明显的美语特征,如:

AmE. Br.E

labor labour 劳工

objectives aim 目标

impact influence 影响

4.词汇的创新性

营销英语作为一门综合类语言学科,与当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活动紧密相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许多反映当代经济的新思路、新概念及其先进技术等新词汇不断涌现。比如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cybercash(电子货币)、cybershopping(网上购物)、virtual store(虚拟商店)等新词汇。又如随着现代营销方式的变化,出现了如attribute-based service(特色服务),mailing-order purchase(邮购)等词汇。

二、营销词汇的认知策略

Lockhart和Craik在1972提出认知加工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加工(Type I Processing) 即形式加工层次,相当于通过复述加深记忆即机械重复记忆法; 第二层次加工(Type II Processing) 即语意加工层次,指一个词得到识别之后,还可以与其他词建立联想与有关的表象和故事联系起来,如归类、利用上下文、构词法等。英语词汇浩如烟海,而营销英语词汇因其专业性强,更令学习者困难重重。然而,如果根据营销英语词汇特点,运用有效的语意加工认知策略,掌握营销英语词汇并非难事。

1.根据构词法认知营销词汇

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只有了解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和变化过程,才能更好地认知、理解和掌握它的含义。营销英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务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工作总结 但大多数单词是利用既有的语言材料通过构词方式产生的。营销英语构词方式主要有:(1)词缀法,即通过加前缀、后缀改变词义派生新词。常见的前缀有anti-(反、阻)、de-(否定、除去)、dis-(否定、相反)、un-(不、非),后缀有- able(能的)、-ee(者、人)、等。如anti-dumping(反倾销)、disproduct(有害产品)、franchisee(特约经销方)、disposable income (可支配收入);(2)合词法,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构成新词。此类词在营销英语词汇中占较大比例。如target market(目标市场)、convenience store(便利店);(3)拼缀法,即对原有的两个词进行剪裁,取舍其中的首部或尾部连成一个新词。如 Bushiomics(Bush+economics布什经济政策);(4)转换法,即不改变词形,只变化词性。如名词和动词互换、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等。例句:cash-only(只收现金),mass-production(大批量生产);(5)缩略法,如APEC(Asia-Pacific- Economic-cooperatio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如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购买力平价), LTD. (Limited有限责任的)。

2.在语境中理解记忆营销词汇

语境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所谓语言环境,不仅仅指说话的现场,还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各种背景。对语境的理解有助于学习者对词汇的认知和理解。而营销英语本身的涉及面很广,有跨学科性,英语论文 因此我们在阅读营销英语文章或收听收看英语节目时难免会遇到许多生词,这个时候就要靠语境猜测出词义。Beheydt(1987:106)指出“无论是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学习者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词汇学习必须在上下文中进行。”更重要的是,语境还能帮助学习者加深词汇记忆。研究表明,在具体的语境中记忆词汇比单个无联系的词汇记忆有效得多。因此,结合语境来学习和记忆营销词汇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认知词汇方式。

3.合理利用专业字典、媒体

营销英语有一部分专业词汇,但营销英语中还存在很多半专业词汇,通常是指各类专业、学科都常用的词汇,它不是营销英语专业所特有的,但在营销层面上又有特定的解释。如“order"在一般英语中指“命令”但在营销英语中就指“定购”;再如“bank”在一般英语中指“河岸”但在营销英语中指“银行”。这些半专业词汇和专业词汇,一般都要通过专业词典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翻译和解释。除了要合理利用字典,还要善用媒体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人们通过媒体可随时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许多新词汇往往先在各种媒体出现。因此学习者通过媒体收集和学习营销英语词汇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总之,营销英语有着独特的语言及内容特色。要真正掌握营销英语,我们必须在打好英语语言基础的前提下,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营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Beheydt, L ,Thesemantizationofvocabularyinforeignlanguage learning, System15,1(1987)

[2]吕长屹:词汇深度知识之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3]PeterSkehan, 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莫莉莉:营销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3(3)

[5]肖曼君:词义的理解,选择与商务英语的汉译[J].中国翻译,2000

[6]张国有主编:国际营销[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第4篇: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线上线下 互惠机制 协同发展

问题的提出

2012年8月,多渠道零售商苏宁、国美与垂直电商京东商城为争夺顾客资源,展开激烈的价格战,拉开了线上线下竞争的序幕。随后,苏宁与国美积极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模式,把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希望把线下积累的品牌优势向线上移植,发挥线上优势,吸引线上线下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线上线下的互惠结合正逐步成为网络购物背景下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在学术研究领域,线上线下渠道间相互影响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关于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互惠结合的研究在国内外都非常少见,目前研究多数集中于线下线上两种渠道间信任转移、购买意愿转移及品牌跨渠道扩张等方面,这些研究都只是体现了线下线上之间单一方面对另一面作用关系,并不能体现线上线下双方互惠机制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与研读发现,只有Kwon和Lennon(2009)针对线下线上品牌形象的互惠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一研究主题的探讨需要学者有更多的关注,并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实践。因此,本研究试图对现有线下线上相互影响的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线上线下互惠影响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

互惠定义及其营销效应

互惠是指关系的任何一方能为对方提供益处或帮助,另一方在未来报以相似回报的商业关系因素,互惠是关系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双方没有各自利益的实现和需要的满足,双方就不会建立和发展持久的关系。

随着营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关系营销理论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互惠理论纳入到营销的研究中。本研究中之所以采用“互惠”这一词汇,主要是借用其中两个个体之间的互动的含义,而且包含着二者之间“一荣共荣,一损共损”的相互之间的影响的关系。多渠道零售商在拓展业务时,可以利用原有的品牌效应和顾客忠诚度,减少市场营销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为顾客提供更方便的渠道选择机会和更多样化的服务,如顾客可以在线上搜寻后再到实体店购买,或者先到实体店体验再到网上订货,这样更有助于培育顾客对零售商的忠诚。零售商只有将线下和线上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互惠共赢。

线下线上渠道间信任转移研究

信任是影响消费者网络购物的重要因素,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用的安全性、信息隐私等因素使得消费者对在线购物难以建立高度的信任。多渠道零售商在开展线上线下渠道的扩展过程中,利用消费者对线下实体店的信任促进在线信任,提高线上绩效。线上线下渠道间信任转移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国外的研究中,Kuan和Bock(2007)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建立了一个关于线下业务和线上业务相结合的企业信任转移模型。在该模型中,线下网络口碑、线下信任、期望的约束能力影响线上信任,进而会影响到线上消费者购买意愿。Lee等(2007)以银行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线下银行到线上银行的信任转移模型,研究顾客线下银行的信任是否能造成线上银行形成正面感知。Yang(2008)运用群体理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线下信任、线上信任和线上购买动机等组成的信任转移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国内研究中,李燕艳(2012)以信任理论和信任转移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综合线下顾客信任转移、心流体验、结构保证和在线商店忠诚的研究模型,探索顾客对线下商店的信任是如何直接转移到线上渠道的。薛晓霞(2013)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研究了消费者从线下渠道到线上渠道的信任转移。陈兴强(2012)以较高的线下顾客信任的大型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从线下到线上的信任传递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线下信任直接影响顾客对线上初始信任。

由上述分析可知,线下线上渠道间信任转移的研究为线下线上的互惠关系提供了基础。但目前多数的研究成果仅证实了多渠道零售商线下信任会影响线上信任,进而影响线上购买意愿。但这不能准确反映出线上线下之间的互惠关系,只是证明了线下信任能够促进线上的交易,从而提高线上绩效。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线上的信任对线下信任的影响机制。

线下线上消费者购买意愿转移研究

对企业而言,完成最终的销售活动是获得利润的前提。因此,在企业线上线下业务协同扩张的过程中,实现消费者线下购买意愿的转移,促进线上购买意愿的形成也是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部分学者对渠道间购买意愿的转移进行了研究,如表2所示。Kim和Park(2005)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顾客购物渠道扩展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顾客购买态度从线下商店向线上商店的转移。同时,Kim和Hahn (2009)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线下商店信任和感知线上商店购物信心对线上信息搜索意愿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国内学者曹玉枝、鲁耀斌等(2013)以效价框架和创新扩散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消费者从网下到网上使用意愿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实证研究表明,线下消费者特定创新性、习惯和相对收益对用户使用意愿转移都有显著影响。

线上线下渠道间购买意愿的转移是渠道间信任转移的延伸。线下购买意愿向线上购买意愿的转移也是体现了线下对线上的促进作用。

线上线下品牌渠道扩张研究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包含品牌形象、品牌声誉等方面。在基于O2O(online to offline)结合模式中,如何把线下积累的品牌优势向线上移植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线上线下现有研究中,关于品牌扩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形象和品牌声誉转变方面。

学者Kim等(2011)比较研究了线上线下品牌延伸的影响因素,线上品牌向线下延伸时主要是品牌的相似性影响品牌态度,而线下品牌向线上延伸时顾客对品牌的态度除了受品牌相似性的影响,还受公司和产品形象的影响。Bravo等(2011)研究了线上品牌向线下扩张的两种策略:品牌延伸和品牌联盟,主要是为了分析比较这两种策略的互惠溢出效应的形成。Bravo和Pina(2012)研究了线上品牌通过品牌延伸和品牌联盟两种策略向线下的扩张,品牌扩张后对品牌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主要是对品牌形象的功能和情感维度产生负面影响。

在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业务中,更多的是借助原有的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延伸扩张来实现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尝试从品牌资产的角度对企业线上线下互惠进行研究。

线上线下品牌形象互惠研究

目前,能够直接体现线上线下互惠关系的研究严重缺乏,只有Kwon和Lennon(2009)两位学者对此进行实证研究。他们基于态度模型、理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构建了多渠道零售商线上线下品牌形象的互惠关系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描述了三种关系,第一种是在线下品牌形象和线上绩效的作用下线下线上品牌信念的形成;第二种是线上线下品牌信念和态度的关系;第三种是线下线上的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线下品牌形象对线上品牌信念和线上绩效对线下品牌信念都有跨渠道的影响,而顾客对线下线上品牌态度不仅受各自渠道品牌信念的影响,也受另一个渠道品牌信念的影响。

研究展望

线上与线下之间是存在相互促进关系的,并且也已有部分学者验证了线下线上品牌效应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影响。因此,本文认为线上线下品牌效应的互惠性是未来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方向,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发现,线上信任和线上态度是线上购买意愿的直接前因,线下品牌知名度、线下品牌形象和线下品牌态度可以影响线上的信任;同时线下品牌知名度、线下品牌形象和线下品牌态度影响线上态度,既可以形成线下品牌效应对线上的影响,反之亦然。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线上线下渠道间信任转移、购买意愿转移、品牌跨渠道延伸与品牌形象互惠等方面对线上线下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互惠理论,从品牌效应的角度研究线上线下的互惠影响,以期为多渠道零售商的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提供指导,同时也能为线上线下的研究领域提供进一步的研究路径。

参考文献:

1.Bravo R,Iversen N M,Pina J M. Expansion strategies for online brands going offline[J].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2011,25(2)

2.Kwon W S, Lennon S J. Reciprocal Effects Between Multichannel Retailers’Offline and Online Brand Images[J].Journal of Retailing,2009,85(3)

3.Kuan H H,Bock G W.Trust transference in brick and click retailers:An investigation of the before-online-visit phase[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7,44(2)

4.Lee M K O, Turban E. A trust model for consumer Internet shopp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1)

5.Yang Q,Huang L,Xu Y.Role of trust transfer in e-commerce[J].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13(3)

6.王夏扬.商店形象契合对零售商线上商店忠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7.李燕艳.传统零售商信任转移及其对线上延伸绩效的作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8.薛晓霞.消费者从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的信任转移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第5篇: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enterprise accounting for non-accounting majors  

abstract:enterprise accounting is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course. the non-accounting students feel th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enterprise accounting. 51lunwen.com/master_degree.html we should get hold of some methods, such as laying the foundation, analytical in teaching and practical in homework and so on. this paper makes certain suggestions on how to lay the foundation, grasp the key points and on how to use the learn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o achieve better learning results.

key words:enterprise accounting; non-accounting majors; teaching methods         

摘要:企业会计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技术性的课程,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企业会计学时会感觉比较困难。在学习中,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打好基础,善于分析,多做习题,运用“全准稳”的思路学好课程。本文针对非会计专业如何有效的学习好企业会计学,硕士论文 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抓住重难点和利用好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企业会计;教学方法         

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的主要信息来源,而且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极为关心的数据资料,同时也是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宏观管理的依据。因此,企业会计学是工商企业管理等非会计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企业会计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它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从心理上克服对这门课的障碍,而且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笔者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方法和建议。

 

一、 打好基础 鼓舞信心                     

要学企业会计学这门课,就必须打好基础,要有一定的会计理论功底,也就是说,需要学习基础会计学这门课程。非会计专业学生基础会计学的学习并不十分强调会计实务,不强求学生学好怎么编制会计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等。它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更具体的说就是要求重点掌握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学会根据各项重点经济业务的发生编写会计分录。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应重点把握借贷记账法的学习,多做借贷记账法的应用练习,特别是熟悉运用借贷记账法的原理针对一些重点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重点经济业务是指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和成果核算等工业企业中经常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形式。学生应学会将这些经济业务中的主要会计分录利用图表的形式总结起来,便于学习和记忆。学会在学习中抓住重点,为企业会计学的学习做好准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基础会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习基础会计学并学会一些简单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鼓舞学生学习企业会计学的学习信心。

 

二、 理清思路 抓住重点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加熟悉本专业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市场营销相关的专业课程有相通性,学习起来比较轻松。但是会计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比较陌生,学习起来确实有难度。特别是企业会计学这种与专业课程相差较远且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之初就要学会抓住课本的脉络。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课本脉络呢?这就要求对课本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的分析。从横向来说,需从会计的六大要素来把握。硕士论文掌握每一章节对应的是会计要素的哪部分内容,才能正确掌握本章中主要会计科目的借贷关系。很多学生学习中往往困惑于不同会计科目的使用,尤其是何时会计科目记借方而何时记贷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清会计科目的根本性质。

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刘东明主编的《企业会计学》为例。还有一点大家容易混淆的就是对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和会计科目表中的主要的五大分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举个例子来说,一般会计课本上都是以会计科目表的形式对会计科目进行列示,而并不按会计六大要素的形式来列示。很多同学对会计科目表中的损益类会感到很困惑,分不清损益类会计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分别代表增加还是减少。

解决办法是对损益类会计科目按会计要素的划分进行进一步明确,比如说能使企业收益增加的会计科目定性为广义的“收入”,借方代表减少,贷方代表增加;反之,使企业收益减少的会计科目定性为广义的“费用”。从纵向来说,企业会计学的学习中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作为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难以事无巨细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我们的教学思路是全面系统学习教材,掌握全部内容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这就需要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课本的重点章节和每一章的重点知识点分析到位。首先,课本的重点章节是指对企业经济业务里的重点业务的核算部分。那么,什么叫企业的重点经济业务呢?也就是在企业里经常发生的,而且在会计核算里相对来说比较频繁的业务。比如说,对存货的核算、投资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收入和利润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等。以刘东明主编的《企业会计学》为例,对应的课本中比较重要的章节主要有第四章存货、第五章长期投资、第六章固定资产、第九章长

--> 期负债、第十一章收入、费用和利润和第十二章财务报表。这些章节也是考试比较容易考的地方,特别是账务处理题和计算分析题等大题易出现的高发区。

 

三、 重视例题 多做练习                  

企业会计学属于非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只要求掌握各种业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考试中出现的考题并不难,跨章节的考题很少,所以重要一点便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章的例题。社会上针对企业会计学的辅导材料鱼龙混杂,有些勉强能够把握重点内容,而有些却离题万里。其实学习关键在于把握书上的例题。首先熟悉和理解书本内容,其次参透对应的例题,然后不看答案,把例题自己重做一遍,最后再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练习题,这是一种最简单但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多做练习是为了掌握考试中的题型,并学会针对不同的题型摸索做题的套路和经验,才能更好的结合教材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这就需要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不同的题型做简单的分析。

企业会计学一般容易出现的题型有五种: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帐务处理题和计算分析题。我们可以把这五种题型分为三类,一是选择类,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选择题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验对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和准确性。硕士论文其难点在于内容覆盖面大且备选答案很相似,特别是多选题,到底有几个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稍一疏忽就会选择失误。为了提高选答的正确性,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排除法、比较法等,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二是文字记忆类,包括简答题。此类题目看似需要死记硬背来答题,其实不然,只要平常理解了,把理解的要点答出即可,并不一定和课本上一字不差,所以对于相关内容不仅要看明白、听明白,还要能说明白。三是动脑筋类,包括帐务处理题和计算分析题。侧重于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多个知识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需要熟练掌握课本例题,把握重点,多做练习。

 

四、 做题沉稳 放松心态                 

有些学生反映,平时学习好像是学懂了,但是碰到题目时脑子里就成了一团浆糊,各种会计账户在脑海中翻腾,就是不知道该用哪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一是熟悉和把握上述提到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二是善于总结,把书本上的重点内容进行有系统的总结;三是多做练习,使自己熟悉各项经济业务,熟悉各种会计账户,熟悉碰到各种不同的经济业务时如何用会计分录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在题目中训练自己,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另外还有一点,会计分录不能死记硬背,除了上面说的要多做题外,每个会计分录其实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某项经济业务的发生。所以,平常做题的时候,不但学会看到某个经济业务可以写出对应的会计分录,而且反过来也要学会看到某个会计分录能把相应的经济业务表述出来,就像讲故事一样的把它讲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同学们对不同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记忆和理解。任何事情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便成功了一半。

好的心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的信心。这个信心是建立在平常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复习时就要克服对企业会计学的惧怕心理,从战略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相信自己只要在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相关内容,学习并不困难。二是在复习中的平和心态。有几个知识点不会或难以掌握很正常,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尽全力学习,用心就好。会计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运用“全准稳”的思路学好企业会计学非常重要。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成功同样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学生应在学习中不断摸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自己的学习旅程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东明.企业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刘尚林.财务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6篇: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 渠道 因素 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81-02

一、国际渠道的形式和进入方式

1.出口进入方式是最简单的一种进入方式,它的特点是公司产品是在目标国以外的地区生产的。直接出口可以通过利用目标市场的分销商和商或者建立海外销售分支机构来实现。与此相对照,简捷的出口要利用国内的中间人,如贸易公司、国内出口管理公司或依附性运输销售公司。向国外出口的优势在于,它只需很少的投资,因而失败的风险并不会影响公司的整体活动。而主要依赖出口的劣势在于,它使公司在许多方面失去对外国市场上产品营销的控制。

2.合同进入方式涉及在本国和目标市场上公司间的不平等联盟,以及技术和技能的转移。这一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本国公司只需要进行很少的投资,而且,至少会有某些具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可以在公司产品上实施。但对于出口而言对许可证持有人的经营,能够真正掌握的控制权很少。许可证持有人甚至有可能买断本国公司的专业技术,进而发展成本国公司的竞争对手。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渠道权利会很快向许可证持有人倾斜;另一方面,某些公司通过许可证方式使他们的产品成为市场的标准。

3.投资进入方式意味着在公司进入目标国时对生产和分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所有权。在一个合资企业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分担扩展中的投资和风险。成功的合资企业一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协调会计系统、控制系统或者管理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及对在合作伙伴成为竞争者的第三市场上的产品销售达成协议。

4.以创建或收购的方式建立独资企业。在这两种方式中,100%的股权拥有导致同样的结果。采取这种方式的公司必须下力气去学习它所要进入的每一个外国市场上的细小繁琐的规章制度。创建独资渠道有利于立即进入市场,但一般比收购花费的时间更长。完全的所有权会导致更大的风险。但这种进入方式能够在目标市场上拥有更强的控制力和竞争力。

二、影响海外渠道伙伴选择的因素

1.成本:初始成本、维持成本和后勤成本是渠道成本的三个方面,初始成本是指建立渠道的成本;维持成本是指销售组织持续运作的成本、广告成本和中间商的利润;后勤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存储成本、分装成本和海关书面工作成本。

2.资金需求:资金成本包括存货成本、转移货物的成本、应收账款成本和代销货物的成本。这些成本以现金流方式从每一种渠道中被抵补。

3.产品和产品线:所销售产品和产品线的性质影响渠道的选择。技术产品经常需要直接销售渠道或具有较高技术的合作伙伴,而非技术产品则可以通过较长的渠道运送到更多样化的数量更大的零售点。较宽的产品线比单一的产品对分销商或经销商更有吸引力。

4.控制:采用直接销售人员可以对价格、促销、销售的努力程度和零售点的类型保持最大的控制。

5.覆盖:制造商所期待的地理市场覆盖对海外市场中的城市地区较易达到,但对农村市场和不发达地区则很难达到。制造商可以专门选择一些中间商,他们有能力达到较为偏远的地区。

6.最佳合作:渠道伙伴的选择可能受实施技巧的影响,这种技巧可强化整个渠道体系的生产力。

三、国际渠道的协调

高效的渠道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可以带入什么来源的力量以应对外国渠道合伙人。在海外市场,最显著的力量正如国内来源以及渠道力量的改变似乎是合法的,并且具有专业多样性。正如国内渠道的关系一样,外国渠道的合伙人倾向于寻找其力量关系的平衡点,而且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结果渠道可能会极不稳定,并危害厂商有效营销的能力。在国际渠道中不仅有显著地能力,同时也有专门出现于海外市场的冲突。冲突的底线是:海外渠道内部的协调往往比单一市场渠道的协调更具挑战性,因为渠道成员之间的力量基础及其行为的文化基础存在差异,这就使得构造一个超级协调的目标,从而去协调渠道关系变得非常困难。

1.国际渠道的力量基础。调和的力量来源包括:报酬、强制以及合法力量;而非调和的力量来源则包括:涉及对象、专业人士、符合传统以及信息力量。了解和认识这些力量的来源的划分方式,对于在跨文化的渠道关系中保持一种信任和协作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

2.国际渠道内伦理,腐败以及受贿:目标冲突的来源。国际市场营销和销售中一个很严重的事实是,在某些市场或者对于一部分的买者,不行贿而销售出产品是很困难的,这在东欧和一些前苏联的国家中的确成为很大的问题。也可能是因为资本主义对这些市场而言,还是一个新的概念。诸如商业行贿的行为对美国厂商而言,即使在海外运营也是违法的。所以这成为一种超出在外国渠道内最优化预算以及运用报酬的行为。在组织之间连根拔除腐败是很困难的,因为恶的旧习已然根深蒂固,一个西方的食品级饮料制造商仅仅通过雇佣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雇员来解决这一问题,他的哲学是:“经验不足的人胜于伦理道德被污染的人。”

3.灰色营销:一种国际和本国冲突来源的途径。灰色营销涉及在未经商标持有人许可的分销渠道去出售注册商标的产品。它可以涉及在市场内进行的未经许可的商品分销,这时制造商许可的渠道中成员向未经许可的渠道成员出售注册商标货物,接着后者将它们再度卖给同一市场的消费者;或它可以发生在市场之间,这时商品(对于一国想要的)被转换为一种不合法的分销网络以将它们从另一国进口。市场间不合法的分销在国际间发展,因此“国际灰色市场”(International Gray Market)有时又称“平行进口”形成。

同时消费者获得更低的价格,并更方便的获取产品。但是灰色市场的负效应也是很广泛的,制造商对于分销体系失去控制,渠道下游成员可能不愿意去传播和促销产品,黑色市场增加的可能性增加,灰色市场对于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影响都十分显著。由于来自灰色市场者的销售损失使销售量降低,价格竞争增加,通过广告及售后服务对于制造商产品给予支持的动力下降,在分销体系内忠诚受到腐蚀……这些因素反过来又消极的影响了制造商对分销体系的投资。

四、总结

设计和管理国际市场营销渠道涉及与国内渠道中同样需要一般分析过程:必须意识到目标市场各个部分对于服务产出需求的区别,设计和分配渠道运行以迎合它们的需要,并且力图在一个动态的,以天为单位的基础上去协调渠道,国内渠道设立和管理过程可能不得不重新定义或以适用于外国市场或多国渠道方式管理。特别是,很有必要去将国际渠道管理的过程当作国内渠道管理的一个受限子集考虑。限制来源于环境因素(政府控制,当地竞争差异等)、需求因素(市场之间对于服务产出价值估计的差别)以及成本因素(市场之间具体渠道策略完成成本的差别),营销渠道环境在不同重要市场的具体例子支持了这种观点。

管理国际渠道中的效率问题主要有:迎合目标消费者及顾客服务需要;确定每一个渠道成员在国际渠道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同市场之间即使对于同一产品也相差甚远,这取决于一种方式下顾客购物能力与国内市场上的相似性。这些区别直接意味着在跨越国界的渠道运行中行为的变化,很少有公司在所有它的国际渠道中拥有几乎一样的行为。

外国营销渠道的协调意味着与一些极少在国内市场上碰到的情况交涉,灰色市场的广泛实行典型化了这些挑战,商业交易中文化习俗的区别也是管理国际渠道冲突中一类常见的问题。

如果公司可以在各国之间简单复制它的分销渠道,建立和管理一个多国分销体系的过程可能会简单许多。但是真正的全球化是分销渠道管理的幻想,最具国际意识的厂商可以希望一种“全球地区性”的观点将尽可能全球化的成本收益与对地方市场卓越的反应弹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记元.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对策[J].会计师,2009(7)

2.赵文骅.高等职业院校行政人员绩效考核问题研究——以SXSW学院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

第7篇: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

央行和银监会2008年5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随后各试点省份相继出台了本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小额贷款公司开始在全国各省市纷纷涌现。据央行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144家,贷款余额达3694亿元 。

一、研究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小额贷款自出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发展。1994年,小额信贷GB模式被引入中国,运行成效显著,从1996年受到政府重视,进入以政府扶贫为导向的发展阶段。

2000年以来,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始试行并推广小额贷款,中国小额贷款开始进入以正规金融为导向的发展阶段。2005年6月,首次试点组建小额贷款公司,经过6年多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铺开。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发展及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日益凸显,理论界开始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这一新生组织的研究,但鉴于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还处于新兴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多集中在政策层面、制度层面、立法监管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而对于小额公司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规范、健康、有序发展方面缺乏细化性研究。在评价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时多是参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体系。目前,国际上通用商业银行评价方法主要是美国的“骆驼”评级法。该评价体系主要是监测和评估金融机构经营的六个方面: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流动性以及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联合发起了一个“金融部门评估计划”( FSAP),FSAP除包括了“骆驼”中的六项指标外,还包括经济增长、收支、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等参数来进行金融系统风险及健全性评估。但小额贷款公司是一个特殊的金融组织,它在运作模式、组织形式、资本规模、业务种类、服务对象、风险特征等方面与传统银行存在差异,完全参照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估方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进行评价缺乏合理性,因此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特点设计竞争力评价指标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小额贷款公司这种金融创新组织凭借其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快捷的审贷流程深得市场上资金需求者的青睐,迎来了自身的爆发增长。民间闲置资本、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外资等各路资金都开始把目标瞄准小额信贷市场,纷纷组建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匆匆上马的小额贷款公司由于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经营理念、业务发展模式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出现同质性,贷款向工业、企业、大额集中,贷款的发放方式也以抵押、质押和保证放款为主,甚至有些小额贷款公司在和银行抢客户。小额贷款公司这种行为违背了管理当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改革的初衷,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也加大了市场的风险水平,同时还制约了小额贷款公司自身长远的发展。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进行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力细化研究必将对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及监管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理论研究

(一)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对小额贷款的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著名经济学家•尤努斯教授的小额贷款试验,目前,国际上对小额贷款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额贷款组织形式、商业化、可持续发展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目前国际上通常按照首要经营目标的差异,将小额贷款分为福利主义(Welfarism)和制度主义(Institutionalism)两大类型。孟加拉乡村银行(简称GB)是福利主义模式小额贷款的代表,主要向贫困农民,尤其是妇女提供存、贷款、保险等综合业务,实行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管理,现已成为当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运作最成功的小额贷款金融机构。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UD)模式则是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贷款模式的代表,它采用鼓励储蓄的措施和适当的存贷利差,激发了银行发放和经营贷款的积极性,使其信贷收入完全覆盖其运营成本,并通过所获利润不断拓展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现已成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小额贷款机构。以GB为代表的福利主义小额贷款机构强调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注重改善其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以BRI-UD为代表的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贷款机构强调对信贷的管理和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两者的差异只是程度上而非性质上。强调增长、效率和赢利,已成为目前国际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趋势。

在拉美国家,小额贷款商业化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许多实施小额贷款的非政府组织(NGO)已经转变为正规的金融机构,Jeey.Poyo and Robin.Young(2004)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转变主要基于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考虑,由于NGO无法开展存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利用捐助和资助资金开展业务受到较多的限制,因此,越来越多的NGO开始寻求转变为正规金融机构以扩大业务规模获得盈利。

国际学术界对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研究主要体现在财务的可持续研究上,通过对小额信贷项目财务状况的分析,判断其是否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然后再从收入和成本两个角度对影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组织管理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采用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有Yaron、Christen、Rhyne、Vogel和Morduch等。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高级小额信贷专家詹妮弗艾森也认为,为了维持并提高服务质量,小额贷款机构有必要收取足以覆盖贷款成本的利率,政府不应该对利率进行过多的管制。

以上是国外对小额贷款机构研究的一些主流观点和领域,国际上对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较少,Jansson & Wenner(1997)认为小额贷款业务微观上具有如下一些特点:贷款金额比较小;贷款期限比较短;申请是无需抵押物品;基于名誉担保;贷款回收率不稳定等,强调小额信贷业务设计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才能在市场上保有一定的竞争力。Kasia & Pawlak(2002)认为在小额贷款公司设计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之前应能够获得客户需求信息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法国沛丰国际评级机构分析师白蒂娜指出,对小额贷款机构评级应包括机构评级和社会绩效评级两个方面,机构评级又称为长颈鹿评级,主要从治理能力、决策能力、效率、风险管理和资金使用模式等方面进行评级,社会绩效评级则是从社会使命、目标和任务及社会责任方面对小额贷款机构作出评级。

(二)国内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理论方面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位。王曙光(2005)从哲学的角度说明小额贷款强调商业性而不是慈善性,商业化的可持续也是吸引大量投资者的重要条件。

第二是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方面。鲁雪岩、生厚良、宋庶民(2010)在对吉林省松原市小额贷款公司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适时实现与征信系统对接及整合外部监管体系是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三是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发展路径。施建敏、冯斌(2009)基于新形势下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思考,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在使民间游资步入正统轨道,解决微型企业和私营业主的资金难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应在加强市场监管、风险防范、市场定位及产品和业务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第四是小额贷款公司的竞争力评价研究。2009年刘钰斌的硕士论文《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分析》一文中以南充美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选用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联社)和同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惠民村镇银行作为比较样本,从竞争战略、公司治理、信贷管理、服务产品、利率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与美信公司进行竞争力比较,从而评价了美信公司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解志庆2010年在《大连JL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中运用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SWOT分析模型等,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理论基础,强调调研和实践,将有利于完善和发展针对区域性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竞争战略和各职能性战略方案有机组合。

2011年1月6日,首届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高峰论坛了《2010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竞争力发展报告》,第一次从竞争力理论的角度,参照规模、效率、风险、回报率、涉农贷款比例等指标并结合社会责任和小额信贷意识等方面对参评的小额信贷机构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经研究测算后评选出“2010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100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杨骏博士在2011年4月23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也指出,我国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亟待解决的是融资问题和财税补贴两个问题,作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一个行业的整体评级。对小额贷款有一个评级制度,就能稳妥的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综上所述,从发展进程看,国际小额信贷主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发展中国家试行的福利主义小额信贷组织;第二个层次是追求收入弥补成本,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个层次是追求商业渠道资金,实现赢利,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而我国国内小额贷款公司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竞争力评价已成为业界、学界和管理层的共识,而目前国内外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评级还处于初级阶段,鉴于小额贷款公司在运作模式、组织形式、资本规模、业务种类、服务对象、风险特征等方面与商业银行存在差异,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特点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非常重要。

三、提升小额贷款公司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一)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各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法人治理架构均已初步建立,内控制度方面也已建立了规章制度,但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内控管理不严格,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小额贷款公司在风险评估和利率定价方面大多未能建立完备的评价和定价体系,贷款利率在上、下限之间浮动的人为性、随意性较大。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是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信贷档案和风险防范的分析机制,密切关注债务人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及发展趋势。

(二)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小额贷款公司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银行信贷或企业会计岗位,有一定的经济金融从业经验,但是小额贷款公司毕竟不同于银行、一般工商企业,在市场营销方式、信贷审查尺度、风险防控措施上均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大多数从业人员仍需进一步提高对小额贷款公司成立宗旨、服务对象、社会责任的认识,加深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切实掌握如何设置机构、选择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如何有效地开展业务、如何规避市场风险等一系列知识。

(三)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已成为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的瓶颈。按政策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不超过两家银行机构融入不超过公司资本净额50%的资金,但由于受各家银行贷款政策的限制,能成功地从银行融入资金的小额贷款公司很少,因此,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峰.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孙杰.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制度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8篇: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盗版;反盗版;市场基础;经济效益

一、引言

当前,盗版现象已屡见不鲜,很少有人没用过盗版软件、没看过盗版硬碟、没听过盗版音乐,没买过盗版图书,而正版产品却门前冷落。虽然我国早在1990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盗版侵权行为是明文禁止的,大多数人也都知道盗版是非法的,但盗版不仅未被彻底清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这是因为盗版现象的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根源。

二、盗版存在的原因

盗版产品为什么能长盛不衰?与其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原因有关。

1.技术背景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一些电脑爱好者对于加密与解密技术非常精通,正版产品的加密对于他们来说已形同虚设。另外,比如文字、光盘等复制产品使得盗版变得更加容易。

2.市场现实基础

(1)市场需求

正是因为市场存在着盗版需求,所以就有盗版存在的必要性。一般人的第一感觉都会认为“盗版”是市场中不好的东西,但消费者却在实际的行动中给予了支持。消费者在市场中作出购买行为时,主要受价格和质量两方面的影响,而盗版正好提供了一个低兼的价格,而质量也与正版差别不大。

比如,Microsoftomee2007正版售价高达3000元,而盗版十元钱就能买到,并且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两者的质量差不多。

(2)企业供给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是否生产某种产品,往往是由其利润决定,所以企业生产盗版产品,不仅仅是因为盗版产品有市场需求,更多的是因为盗版产品相对于正版产品来说,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生产价值。

比如,一张正版的系统光盘售价可能会达到数千元,生产企业扣除一些研发成本、管理成本、市场推广成本等等外,可能剩下的利润少之又少;而一张盗版的系统光盘,仅仅只需要复制就可以快速得到几千张,这让生产盗版光盘的企业收益非常乐观。

(3)盗版存在的其它基础

盗版制品在种类和引进速度上比正版产品更加有优势,因为正版产品的引进必须先取得版权才行,而盗版产品种类繁多,选择性也强;再者,政府作为一个倡导机构,其内部也不乏使用盗版产品的。虽然在打击盗版的市场宣传中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真正落实具体措施的过程中还是力度不够。

三、盗版存在的经济福利效应

我们可以通过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这三个方面来阐明这一点。

(1)消费者剩余方面。盗版产品,由于价格的低廉,一方面,使之前购买力条件不允许的消费者也能买得起盗版产品,增加了他们的消费者剩余;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一些之前已经购买过正版产品的消费者改用盗版品,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消费者剩余,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2)生产者剩余方面。生产盗版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正版产品的生产商,除了有低价的竞争优势外,在市场竞争中,还可以通过改进自己的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扩展自己的销售渠道,从而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这样获得更大的生产者剩余。

(3)社会福利方面。盗版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体现在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上。我们承认盗版活动对社会的确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比如阻碍了相关产品的技术创新,也就从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总产出。但是截至目前,学界也无法提供让人完全信服的证据表明盗版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四、政府打击盗版及反盗版策略

(1)政府要及时调整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在当前的版权保护问题上,确实存在着执法不严的问题,但是,政府更应该立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执法不力是使盗版现象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2)建立市场机制反盗版。可以这么认为,垄断产生了盗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反盗版就是要反垄断势力。市场竞争是垄断的克星,那么政府运用市场竞争来反垄断是最明智的选择,并且也是大势所趋。因此,政府应该借加入WTO的机会,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加强竞争和对外开放,来防止盗版行为的猖獗。

(3)政府的反盗版行动应该适度。政府的反盗版行动并不是愈严愈好,也不是愈松愈好,而应该采用相关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使得盗版成本和反盗版成本之和最小,这才是最佳的选择。因此,对于盗版问题,政府须从两方面考虑,既要疏,也要堵。

(4)政府打击盗版行为也不能太绝对。也就是说,彻底解决盗版不应该成为政府反盗版的实际政策目标。一方面,只要盗版现象产生的市场基础存在,盗版就不可能被人为取消。另一方面,盗版活动对于市场来说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如果一味的打击盗版活动,那必将会损失盗版活动给市场带来的某些好处。

总之,盗版现象的存在有其社会根源和经济效应,也有其深远的社会影响,我们既不能完全消灭盗版现象,也不能任其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把握好“度”,使之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改清,田苗.以经济学范式辨证看待盗版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18):221-222.

[2]位涛.盗版现象的根源探析[J].金融经济,2009(11):120-121.

[3]高山行,江旭.对盗版及政府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预测,2002,(6):1-5.

第9篇:市场营销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营销岗位;企业;岗位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95-02

营销岗位是企业面对复杂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最为直接的岗位,是企业中最富有挑战性、冒险性又可能带来理想经济回报的一类岗位。因此它呈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同时也对岗位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相关要求。从管理的角度而言,能否做对事、做好事关键在于能否选对人,因此营销岗位人员的素质对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营销岗位分析

企业营销岗位是指在企业中从事产品销售及其品牌建设、营销总体管理、营销团队建设、对营销业绩负责等工作的岗位。一般而言,企业营销岗位可分为直接面向顾客,对销售量、产品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负有直接责任的一线营销岗位和负责所辖范围内的营销总体管理、团队建设、对营销业绩负责的营销管理岗位。

一线营销岗位又可称销售代表、市场代表等,一般承担以下职责中的一部分: 寻找客户――负责寻找和培养新客户;设定目标――对各种类型的客户进行合理设定并在他们之间分配有限的工作时间;信息沟通――熟练地向客户传播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推销产品――把推销艺术运用于与客户接洽、向客户出样报价、回答客户的疑问等销售过程并达成交易;提供服务――为顾客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即对顾客的问题提供咨询意见,给予技术帮助,安排资金融通,加速交货等;收集信息――进行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工作,并认真填写访问报告;分配产品――对顾客的信誉做出评价,并在产品短缺时将稀缺产品分配给顾客。

营销管理岗位涵盖销售部经理、营销总监等。销售部经理职责:依据企业营销目标和市场需求,制定公司的销售计划并组织实施;主持销售部门日常工作事务,合理调配人力、物力等资源;负责处理销售人员无权处理或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处理与公司其他部门的关系,与其他部门有效合作;做好本部门人员的工作指导和考核工作;寻求部门新的利润增长点;组织本部门员工开拓市场,开展促销和品牌宣传活动;组织本部门员工对二级经销商开发与管理;组织对本部门的人员培训。销售总监职责:完成公司年度营销目标以及其他任务,对营销思想进行定位;有独立的销售渠道,具有良好的市场拓展能力;协调企业内外部关系,对企业市场营销战略计划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培训市场调查与新市场机会的发现;新项目市场推广方案的制定;成熟项目的营销组织、协调和销售绩效管理;销售队伍的建设与培养等。

二、营销岗位素质分析

营销岗位具有很强层级性,不同层级营销岗位的职责偏重不同,相应的胜任素质要求也不同。即使是同在一个营销岗位上的营销人员,也往往呈现出较大的业绩完成能力的差异。

1.一线的营销岗位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营销岗位人员为完成岗位工作必备的体能和健康状况。身心素质是工作的保障,营销人员长期在外出差,要适应当地的饮食环境、气候环境;舟车劳顿之苦;与客户之间频繁的谈判、交际、应酬等,这些都要求营销人员具有充沛的精力、体力、耐力,有健康的体魄,能承受一定的劳动强度;心理素质良好,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强,意志坚定,充满自信心。

品德素质指营销岗位人员为人处事、工作生活的基础,是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的基本品德和职业道德。营销人员的品德素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品德好,诚信守纪,爱岗敬业,学会做人,易与人相处,协调能力强,吃苦耐劳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安心在企业一线工作,忠于企业,不断进取。

知识素质是指营销人员完成岗位工作所需的系统的认知成果,以及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是一个人整体内涵的反映和智力的体现。营销人员的知识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口头、书面表达清楚并简练);行动力(合理安排营销活动日程计划性、果断选择行动方案决策能力);专业知识(能处理专业信息,包括营销知识、客户管理、公司概况、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公司产品等;营销理论知识、产品专业知识、商务理论知识、文字处理能力、自动化办公能力、外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技能素质是指营销人员为完成营销岗位工作通过一定练习而形成的、所需具有的动作和智能的操作系统,大多是体现在行为上的、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有效完成营销任务的熟练程度。如公关技巧,良好的沟通技能和业务谈判技能,市场调查、预测方法的掌握,信息收集、媒体分析的技巧,回款管理技能,产品的陈列、摆放和布置技巧等。

能力特质素质是对员工获得新知识、能力和技能潜力的要求。能力特质素质的高低影响到员工在某一职业领域中多种甚至全部活动的效率和效力,也直接关系到岗位具体档次划分的要求。营销岗位的能力特质素质包括冲击与影响力、成就导向、主动积极、人际理解力、客户服务导向、自信心、关系建立、思维能力、培养人才等。

经验素质主要是指营销人员达到企业相应的岗位及档次所需要具备的教育培训、工作经历等情况,可以通过其取得的证书、培训证明、工作经历和成效证明等进行考察。

2.营销管理岗位素质

营销管理岗位素质除包括一般营销岗位要求的素质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际理解力即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的能力。人际理解力是营销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素质之一。具备人际理解力素质的人,通常都有很强的亲和力。具备人际理解力素质的人通常表现以下行为,包括“觉察他人的感觉或心情”、“理解他人的兴趣、需求与观点”、“理解他人对待某件事情的态度行为原因”等。

团队合作力即与团队人员相互合作的能力,营销管理者应更关注于工作士气、成员密切合作,默契配合,以及肯定他人的成就;在变化的环境中担任各种角色;决策之前听取相关意见,把手头的任务和别人的意见联系起来;经常评估团队的有效性和本人在团队中的长处和短处等。

领导能力方面更强调领导风格。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通过其的领导风格把他或她的战略意图以及他的或这个组织价值体系向人们传播,以达到领导目标。

高层的营销管理岗位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战略计划和判断决策能力:根据外部市场营销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营销管理领域内的工作计划和绩效目标,及时敏锐洞察企业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必要的组织变革与创新,确保计划目标得以实现;通过对各种相关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对事件的正反效应做出准确判断,从而果断形成相关结论及处理方案。

三、企业营销岗位素质模型的构建流程

企业营销岗位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营销角色或达成某一营销目标的一系列特征素质的组合。从一定的意义来说,企业营销岗位素质模型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保证构建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对构建的过程、具体步骤、相应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1.企业营销岗位素质信息的收集

企业营销岗位素质信息的收集是企业营销岗位素质模型构建的前提,企业营销岗位信息的收集是企业充分考虑构建营销岗位素质模型可行性、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它需要在营销岗位设置方面掌握以下信息:企业营销岗位的类别划分,营销团队组织结构,营销岗位的层级分布,组织与岗位的职责,岗位的绩效要求,关键的营销岗位等。

2.信息和工作分析,营销岗位的设置

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以问卷调查和面谈法,向营销团队的领导岗位、岗位人员、相应岗位的上下级的人员进行调查,要求被访者列出其工作职责并阐明能够保证工作顺利完成所需要用到的知识、技能、个人品质等素质信息,对营销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岗位调查结果和访谈报告,结合对公司资料的理解,依据岗位具体所在层级和岗位评价的结果来确认岗位,主要是明确营销岗位的层次结构、上下级关系,同级营销岗位的素质要求,对每个岗位进行分析,重新设计或整合营销岗位,并编写出公司的岗位说明书。

3.获取有关素质特征的数据

获取有关营销岗位素质特征的数据,可以在明确岗位各档次标准区别的基础上,选取属于不同层次营销人员为样本小组,以观察其产生不同效果的行为区别,通过行为观察分析产生不同效果的关键素质。在实际操作时样本应注意选择企业内不同层级的营销岗位进行考察。对不同的营销岗位人员,可以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资料分析法、直接观察法、问卷调查、专家小组讨论法来获取其有关素质特征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分析得到营销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

4.划分营销岗位素质,企业营销岗位的素质认同

根据岗位工作性质相近、素质要求相似的原则,在与公司有关负责人沟通的基础上,把获得的营销岗位素质要素进行划分,应该明确对营销岗位档次区别的素质内容,包括岗位的素质要项是什么,相应的知识、技能、经验、能力特质等素质要项要求所要达到的程度,特别是能力特质类的素质要项选定和分级描述。

5.确定素质指标权重

在选取了合理、全面的营销岗位素质指标以后,需要根据它在不同岗位及档次中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合适权重。随着营销岗位变动,各级素质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所占比重会有差异,这就涉及到对岗位素质模型体系中各档次素质指标权重的确立问题。对特定岗位的每一个档次来说,各档的素质指标结构形式是大体相同的,各档的一级素质指标的评价方法是一致的,所以一般只需要计算一级素质指标的权重即可,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也需将指标进行一步延伸,进行细化确认。

6.对各岗位素质进行等级评定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岗位素质进行行为描述分级,然后以此为标准对各个岗位的素质进行等级的评价,最终确定每个岗位的岗位素质模型。

参考文献:

[1]孙捷.基于岗位素质模型的高校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