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教师论文

第1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第2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对于家庭教育的功能性,我们以往存在着各种偏差,对话、交流、关心、说教只是其表面现象,都不足以展示家庭教育的基本属性。我们考察单个家庭的教育,发现绝大多数的家庭都突破不了上述功能,而这也是抑制家庭教育潜能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其基本功能。据此,本文笔者认为“技艺、做人、信仰”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技艺指的是生存的技能,要求家庭教育需传授、教会幼儿未来安身立命所需的各种生活本领;做人指的是做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家庭教育需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做人的基本素质;信仰指的是文化思想信仰,要求家庭教育创造文化熏陶的氛围,使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述功能中,做人品质是根本,生存技能是保障,文化信仰是方向,三者独立且统一,

二“、家+园”交互教育的两个误区

在探讨“家园”教育误区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学内容。在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第二部分中提出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内容与目标。而详细分解这些部分,我们发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诸多的共同之处,即都希望把幼儿培养成“身体健康、善于交流、善于表达的有责任、有信心、富情感的孩子”。但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存有诸多误区,主要有二:一是幼儿园教育的“家庭化”;二是家庭教育的“幼儿园化”。在前一种误区中,不管是幼儿园的管理者,还是一线幼儿教师,他们都将学生当作“襁褓中的孩子”看待,生怕他们“风吹草动”、“生病遭罪”。尤其是在“安全校园”的背景下,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提供卫生的幼儿饮食、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成为了当前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课程教育、课堂活动、课后实践则成了附属工作。从这点来看,教师如同父母,幼儿园生活如同家庭生活,幼儿教育也就越来越“家庭化了”。在后一种误区中,由于父母普遍缺少对幼儿教育相关知识的认识,导致父母教育孩子只是模仿幼师做法或者比照学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其实就是“幼儿园中的老师”,家庭教育也就成了幼儿园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因此,在创建科学的“家+园”教育模式时,我们应尽力还原二者教育的本真,使其相得益彰。

三“、家+园”交互教育的新途径

1.技能交互教育。由上可知,生存技能培养是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保障。细究生存技能的基本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综其一点,一为生存,二为发展。生存者,以家庭事务为要;发展者,以手工技能为要。反观《纲要》内容,技能方面的教育要求较少,更别提实践操作了。因此,笔者建议,家庭教育以家庭事务为主,幼儿园教育以手工技能为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应过分溺爱孩子,可采取“任务式”教育方法。例如,父母可借鉴“爸爸去哪”中的相关剧情,为孩子设置相应的“任务”,引导孩子去完成,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所设“任务”以孩子能够完成为限,父母可全程陪同完成,也可由孩子单独完成。所给予的奖励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辅之。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增加手工操作课程的比例,设置专门的手工实践活动,并耐心指导幼儿完成手工操作。例如,用橡皮泥制作人物形象、生活用具;或者用剪刀、纸张制作剪纸艺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家庭与幼儿园在技能培养上的内容各异,但是二者还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的,只要依据实际情况具体操作即可。

2.道德交互教育

道德教育对于幼儿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虽然《纲要》中有相应的规定、要求,但在实践中做人道德的幼儿园教育还是缺失的,而家庭教育正好可以弥补。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强烈的感知事物的阶段,模仿是其最主要的感知表现手段。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最直接、最适合的被模仿对象。据此,笔者建议家庭道德教育可通过“适当说教+现身说法+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实现。首先是适当说教,要求父母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间对孩子进行引导。此外,父母说教须避免禁止性语言或他人在场的情况。因为禁止性语言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他人在场则可能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例如,在睡觉前可以对孩子说:“宝宝,说谎是不对的,我们应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说好吗?”其次是现身说法,以现实中的例子来教导孩子,可以让孩子直接感受,参考比照。譬如为了让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对孩子说:“宝宝,你看xx在哪踢球呢,你也去踢吧,可好玩了。”最后是以身作则,以父母自身的行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行为。对此,父母应积极树立正面形象,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3.文化交互教育

当前的幼儿文化教育过于偏狭,衡量标准不甚科学,无法触及孩子的内心深处。而纵观犹太人的幼儿教育中,信仰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属于最高阶位的教育内容。对此,笔者有意借鉴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只不过犹太信仰教育指的是“宗教”教育,而本文则指的是文化教育。本文中的文化信仰教育不同于、意识形态信仰,它是对于社会与自然的基本法则遵守。而对于此种教育,家庭与幼儿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需相互渗透、相互配合。譬如对于自然万物的认识,幼儿园可以教授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并借助教材、教具赋予动植物以人类情感,使孩子在心里树立起“与物共生、与物共存”的理念。而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引领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使孩子近距离的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起幼儿“一切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美丽的,我们应该善待它们”的意识。

四、总结

第3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一)存在着强制性指导在幼儿园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会强制性地且突然地进入其中,这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常见的情况。教师在介入前,对游戏的进程一概不知,也不考虑幼儿的感受就介入游戏之中,无奈之下幼儿只有停止游戏,这充分表明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具有强制性。事实上,教师的指导根本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反而会对区域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二)存在消极指导的现象有少数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简单的自由活动,教师在此期间无所事事,也可得到放松,幼儿的活动较为随意,毫无目的、毫无计划;有些教师会沉浸于幼儿的某区域活动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更不要谈组织指导了。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而不应该借此放松自己,而是要考虑到幼儿的个性,尽一切努力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素质。

(三)缺乏有效的指导方法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忽视了指导方法的重要性,导致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时候不知所措,漫无目的。教师很少与幼儿一起融入到活动中,通常都是在一旁走走看看。同时,幼儿的活动情况和兴趣都不被教师关注,教师很难进行有效的指导,导致一些较为优秀的幼儿,不能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区角”失去了一定的作用,幼儿借此打发时间,长此以往,区域活动成为了形式化的活动,教育价值很难得到实现。

二、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把握指导的时机,适时介入虽然说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可以有效地指导幼儿的探索学习,但是这并不表明教师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介入其中。事实上,只有在幼儿无法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时,教师才可以加以指导。因此,教师要注意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在幼儿集中注意力参与到活动中时,教师最好不要去打断他们,这样会打乱他们的思路,使幼儿活动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指导的时机,适时介入。例如,在《美丽的项链》益智区有多种动手操作的材料,杨阳拿起区域活动的小蜜蜂周旋了一圈,好像决定了活动内容,毫不犹豫地坐在益智区,拿起串珠。刚想穿又放下,看看旁边的雨欣忙碌,他似乎看得津津有味,区域活动时间过去了大半,他还没有开始,突然他发现什么秘密,就问雨欣:“你是不是按颜色有规律穿的?”“是呀!”这会他才开始游戏起来,到活动结束时,他拿着按形状规律串成的项链戴在我的脖子上,说:“老师做我的公主……”我表示愿意做他的公主,同时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告诉他成功了。由此,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把握指导的时机,并适时介入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给予幼儿鼓励和帮助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出一份力。有些时候教师要倾尽全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管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得如何都要给予他们积极的激励。幼儿的个体情况不一样,一旦幼儿主动性强,善于思考,不管结果怎样,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不然,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就会失去自信,对区域活动产生恐惧感,致使幼儿没有任何兴趣参与活动。对这种幼儿而言,有效的指导就更加重要了,教师要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并在他们进步时加以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另外教师可以要求能力较强的幼儿与他们共同参与到活动中,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应重视提高指导方法的技巧新课程改革后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有了明显的角色转变,教师本是区域活动中的指导者,而今却转变为活动中的引导者、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等角色。在传统的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地位尤为明显,没有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活动前,教师会安排好课程和活动,幼儿只需被动地接受就行。有经验的专家说过,在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力适应幼儿、了解幼儿,能够从幼儿的角度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不是让幼儿去适应教师。在区域活动过程中,要协助幼儿有效进行活动,不要做出主观判断,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幼儿提供、创造条件促进活动的进行,而不是用命令的语气打断他们的活动。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必要时加以指导。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是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经常会借助自己的经验主动地进行实践,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为幼儿提供很多机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结语

第4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把小学的部分教学内容下放和提前到幼儿园,如增设了识字、拼音、写字、计算等(主要是一年级)课程内容。幼儿园的教师就像给小学生上课那样,让他们死记硬背,让幼儿被动地强行接受所教授的知识,使幼儿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产生厌烦、心怯、逆反的心理且不说,最重要的是扼杀了幼儿应有的探索求知的学习兴趣,抹灭了幼儿独立自主的求知能力。

尽管幼儿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宣传,不能让幼儿教育“小学化”,但在农村的幼儿园,这种形式还普遍存在。当然,让幼儿教育“小学化”留有存在的空间,主要因素还是农村的家长,在家长眼中,衡量孩子聪明程度的尺寸主要取决于他们识字量的多少,算题难度的大小等等;衡量教师能力的好坏则是他们的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懂得幼儿教育的真谛在于开发幼儿的智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村的幼儿教师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从以下途径应对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帮助幼儿园的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农村幼儿的家长,孩子大多都有爷爷奶奶接送,孩子的父母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做买卖;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家长端正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使孩子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开始、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观念。

二、使家长了解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幼教规律《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开端性、根基性、迅速性、整体性的特点,幼儿园教育是以发展基础素质为任务的奠基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幼儿园应结合《幼儿教育发展纲要》和《幼儿教育指导手册》,结合实际情况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身心特点和科学保育、教育的知识,让家长了解教养孩子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和教育观念。

幼儿园要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以《纲要》中幼儿园的任务: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作为出发点。保育是教育的先决要件,是物质基础;教育是保育的必然要求,是发展要素。它们相互促进、有机联系,保证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也是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却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又是一个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是一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迈向独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

幼儿园教育应该有它独特的性质和复杂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方法论,辩证的思维,全新认识幼儿园教育规律。

三、重视规律,辩证思维,把握性质,协调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关系

1.科学把握启蒙性与发展性的关系。发展性又是幼儿园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教育的宗旨是要促进发展,没有发展的教育是凝固的死的教育。启蒙性是发展性的基础,不着眼启蒙的发展是危险的发展,它会毁灭孩子的一生;发展性是启蒙性的目标,没有发展的启蒙是徒劳的启蒙,它会耽误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尊重幼儿的权利,尊重知识和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兴趣的同时,不能迁就幼儿身心发展的现状,不能停留于幼儿的自发活动和原生兴趣上,而要把幼儿现有的水平、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拓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给予“一定的挑战性”,也只有这样,“尊重”才能真正体现,发展才有鲜活希望。

2.准确理解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幼儿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幼儿园教育是人的开端教育,它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它与小学教育有着质的不同,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它又具有连续性,因为“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的所有时空。这种阶段性与连续性是客观存在,有机统一的。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幼儿园教育之后紧接着是小学教育这一事实,就忽视幼儿园教育的特殊任务,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第5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语文;阅读教学

幼儿在迈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已然走上了成长的路。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学习路上的基础教育,同时还是引导他们未来成长的核心教育,能够对幼儿的人格塑造产生最为本质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教育科目中,语文阅读是十分受幼儿欢迎的一个学科。这主要是因为幼儿具有强大的好奇心理,渴望认识和探讨外界的事物,而幼儿语文阅读教材中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探索需求,给予了幼儿学习的乐趣。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同样涉及幼儿园教学,为了促使幼儿园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教师应当尝试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发现他们的乐趣和学习兴趣所在,并以此为基础,创设一些趣味的阅读活动和教学内容,进而使得幼儿的目光集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幼儿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现如今,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开始对教学体制和模式进行了合理的创新,但是很多时候的创新内容并没有太大的适用性,而且有些教学体制的改变,直接减少了对学生的约束,他们更加不愿意停留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随之产生了各种“不愿意学习”的行为。幼儿的内心存在着人类根本的纯真和活泼,他们喜欢无拘无束地进行游戏,同时又对外界事物有着相当高的学习兴趣,渴望去认识和探索。一般而言,幼儿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为幼儿的这种探索提供方向和渠道,但是由于缺乏实质的教学方法,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未能够充分地调动,他们在对语文教材上的图画内容进行学习以后,更加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讨,不愿意继续停留在教材上。此外,幼儿园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长期采用了教师导读、学生跟读的做法,幼儿在最初的跟读尝试中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也觉得非常有趣,但时间一长,幼儿的活跃内心又重新凸显出来,不再愿意受到约束,无趣地进行跟读,进而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逐步降低。

二、幼儿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幼儿实际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幼儿园语文教学观念,总是将教师放在了知识传授者的位置,幼儿则处在学生的角色上。但是很明显,幼儿与学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幼儿园的存在,本身是一个过渡阶段,是通过细心引导使幼儿成长为学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规范,使他们明确地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幼儿园教师则将幼儿视作了学生,采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本质上也是一种直接教学,而不是合理的引导教学。为此,教师需要优先转变教学观念,对幼儿进行合理的引导,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语文阅读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对他们成长的作用,进而规范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幼儿的实际语文阅读能力。

2.以幼儿的兴趣为基础,进行图画引Ы萄

在幼儿园中高段的语文阅读课本中,存在着大量的图画,而幼儿对语文阅读课本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这些图画,如果教师以语言文字和拼音的方向直接进行教学,幼儿的学习兴趣会十分低,整体的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为此,教师不妨从幼儿对语文课本图画的兴趣出发,进行引导教学。比如,在学习《小乌龟看爷爷》的时候,教师可以从乌龟出发,描述它的图画颜色以及乌龟这种动物的相关特点,进而引导他们对这一学习内容产生较高的兴趣,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

3.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为幼儿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乐趣

幼儿阶段的孩子,最为看重乐趣,无论从事哪件事,都渴望以一定的乐趣为基础。因此,教师也可以将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适时地添加到语文阅读学习中,寓教于乐,产生更高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带领幼儿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鼓励他们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进而运用课文中的角色语言进行交流,使得整个语文阅读课程变得充满乐趣,这样能够让幼儿在享受活动的基础上,无形中接受到更多的语文阅读知识。而且幼儿活动教学比直接地教学更加切实有效,学生也更加愿意接受。

总之,新时期幼儿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适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大对幼儿语文阅读学习的引导,并通过图像引导教学和活动教学,最为科学地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胡静.幼儿园教育情境中教师评价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第6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道德;专业伦理

在当今大力提倡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机会均等的背景下。专业道德的提出昭示着幼儿园教师在当代社会将面临更多的职责挑战。因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他们要为培养一代新人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贡献”。从保障儿童权利角度看,学龄前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最需要法律保障与伦理关怀。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和专业发展中加强专业道德建设非常重要。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

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基础上。在专业领域内合理行使其专业权力以完成专业职责与使命的一整套伦理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对专业的道德信念与责任、对儿童及与其有关的教养者的伦理责任。它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实际,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幼儿教育作为特殊的文化或精神活动,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伦理是首要的、基础性的要求。如果缺乏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本质的认识,那么其专业道德就难以真正确立,伦理方面的审视就缺乏标准,因此,只有认清专业道德规范。才能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价值并确保他们正确行使专业权利。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的向度

幼儿园教师论文专业道德发展的向度包括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与信念、对幼儿发展的责任和伦理道德态度两方面。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信念是基础。专业责任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包括对教育专业的承诺、责任及对儿童的责任。一般而言,幼儿园教师应担负的专业责任通过教育法规、教育政策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式予以规定,例如我国《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教师法》第一章“总则”部分和第二章“权利和义务”部分规定了教师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可以享受的权利等。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为例,其中包括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项要求,但这六项要求都在强调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具有职业化色彩,缺乏专业性特征,在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还没有相关的准则。在教师对待学生的伦理道德问题上,也没有相关的、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的法律法规依据,更多的是从传统道德的信念体系和职业道德角度看待问题。国外的一些相关文件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如全美教育协会。1975年制定的《美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守则》不仅提出了教育的专业道德规范,也对教师履行专业职责提供了判断标准,它规定“教育者有无限接近最高大的标准的责任,教育者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保护学与教的自由和保证所有人在教育上的机会均等”……为了得到同事、学生、父母以及社会成员的信任和尊重,教育工作者应当追求并保持最高水平的专业操守,要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对专业的承诺。在“对专业的承诺”中指出“基于深信教育专业服务品质直接影响国家人民的福祉,教育工作者应当全力提升专业水准、带动行使专业判断的风气、吸收值得信任的人投入教育生涯、防范不合格的专业实习”。这些规定,表明教师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责,确立了教师在专业工作过程中应坚持的道德职责标准,体现了教师道德的专业性。

与幼儿园教师对专业的责任相比,他们对幼儿的伦理道德与发展责任的意义与价值更为深远。鉴于我国目前没有针对幼儿教育专业责任和专业伦理守则之类的条文,笔者以美国为例对此进行分析。美国不仅具有整个教育行业的专业伦理守则,而且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于1990年针对8岁儿童教育的特殊性专门制定了《美国幼儿教育协会的伦理守则》,该守则制定的初衷是“引导早期教育从业人员的责任及行为,并为解决早期教育可能遇到的主要道德困境提供一般原则”。

该伦理守则分为幼儿、家庭、同事、社区与社会四个方面,并说明了这四方面的专业责任和专业关系。每个方面又包括守则的理念和原则两部分,具体阐述了幼教专业人员在该领域的主要责任,并指出幼儿园教师论文教育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以对几个方面核心价值的承诺为基础的:承认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周期中独特而且重要的阶段,以幼儿发展的知识为基础和幼儿共处。尊重幼儿的尊严、价值和独特性,在以信任、尊重和关心为基础的关系中协助幼儿和成人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在“对儿童的道德责任”方面,规定教师对幼儿的道德责任理念包括六个方面:熟悉幼儿教育的知识基础。并通过继续教育和在职训练跟上时代的潮流:以幼儿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对每位幼儿的特殊了解作为实务的基础:认识及尊重每位幼儿的独特性及其潜力;承认(认知)幼儿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创造及维持可促进幼儿的社会、情绪、智力和身体发展的条件;支持特别需要参与与其能力一致的正规幼儿教育方案的儿童权利。

美国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守则成功之处在于不仅确立和表达了专业道德规范,还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履行专业伦理责任的指标和判断标准,并把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责任、信念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建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体系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借鉴。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路径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是在完善教育法规、建构教育专业伦理体系、发展专业精神、走向专业伦理的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完善教育法规、建构幼儿教育专业伦理体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基础。从我国当前的状况看。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多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待的,或者说是基于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认识而对教师人格的期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幼儿园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在对教师的期待与评价上,存在过分突出教师的道德标准、忽略教师专业标准的现象。支持教师职业感的是“园丁”“春蚕”之类强调辛劳和奉献的道德准则,而非真正的专业标准。这是一种理想的期待,而无坚实的法律基础和社会现实生活基础。上述提及的美国的两部守则。所规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职责都是基于法律和专业的视角,以充分考虑幼儿园教师论文工作专业特点为基础的,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各种行为规则都被定位在法律框架之内。如守则中关于教师与儿童、家长,教师与同事等伦理道德关系的处理准则。就是由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派生出来的。这种在法律和教育行业理论守则指导下的教育活动显然是一种专业道德活动。而不仅是一种职业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从最初的一般性德行要求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伦理规范。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笔者认为,我们也应结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使幼儿教育专业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违背教育伦理道德不仅涉及道德问题,更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其次,发展专业精神是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水准的途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即按照社会赋予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角色和教师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的主要职责来确定其基本的伦理规范。体现为一种专业精神。“教师的角色化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存在。它凝聚着教师对自身使命的某种敬畏。敬畏必然表现为道义、良知和职责。事实上它通过教师角色的‘耻感’来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德自律,体现为道德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所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应包括让其对自己的角色和专业使命形成一种敬畏的精神,敬畏不是迫使自己服从权威、承担责任,而是一种人性的内在要求,是尊重本专业的基础与实践的动力。发展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精神,需要规范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按照要求选聘教师。真正强调专业伦理(而非一般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将专业知识纳入专业伦理的视野之内,将比单纯地呼唤伦理道德更能发展出独特的专业伦理学术建制。

再次,走向专业伦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建设目标。专业道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方面。专业道德更强调专业性与主体性,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因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提升如果没有专业道德规范及其提升。如果不能赢得社会对其的高度信任和尊重。那么该职业在社会生活中很难取得相当的专业地位。也就是说。一种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除了专业人员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外,公众对于该专业人员的道德也能够抱有很高的信任与期待。幼儿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与专业无缘,幼儿园教9币的专业性难以得到社会承认,他们常常被定位为“保姆”“孩子王”的角色。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而言,其专业道德发展由强调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幼教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对于本身所受到的不当对待很少知觉,也无力改变,专业伦理可以督促幼教人员避免做出对成人有益但对幼儿不利的事情。

正如IBSTPI教师道德规范所指出的:教师应该思考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问题——“我是否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以便为特定受众有效提供特定内容,以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教师能力体系中的知识内容领域有问题,学习者很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不是分割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甚至可以说其专业道德的建立依赖于专业知识。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日益重视。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特性理解程度的不断提高,目前幼儿园教师论文道德发展的非专业状况必然会得到改变。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研究成果及已经建立起来的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形式来看。幼儿园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之路已经铺开。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

[2][8]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U].教育研究,2005,(1):48—51,49.

[3]LYNDAFIELSTEIN,PATRICIA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39.

[4]黎琼锋。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A):36.

[5][6]冯晓霞。幼儿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58—159,159—160.

[7]程晓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8—01—23.

第7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老老实实做了两天的学生,最为触动我的是:

1、安庆师范学院的郭启华教授的专题讲座:《“谁是主角” 参与式培训方法及案例》。

“交流对一个问题的共同看法” 引起我思考:在幼儿园团队建设中运用“交流”应该是一项十分有效的策略。“谁是主角”是我们每位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清晰的标尺。

2、上海市本溪路 幼儿园的应彩云现场借班上课大班语言绘本教学“换一换”。

对孩子奖励的方式“一粒糖果”引起我思考:只有拥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积淀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且理论与实践能运用自如的人,驾驭课堂得心应手,自己轻松、孩子愉快!我由衷的佩服应老师,佩服她灵活运用孩子的年龄特征服务教学,她的特色也由此展现。

3、上海市本溪路 幼儿园的应彩云的专题讲座:《浅谈良好的师幼互动--谈话活动的教育策略》

“培养孩子倾听在乎朋友的好习惯”引起我的思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应该是融汇贯通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熏陶。

“互动”引起我的思考:不仅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还有教师与家长的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管理层的互动、管理层成员之间的互动、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互动等,互动体现平等的理念,通过有效的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选择适宜的角度比较容易把话说到别人心窝里。”引起我的思考:幼儿园的每个角色在面对自己的对象时要做到这点,除了自身的修养、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外,还要有良好的心境,遇事不惊,淡定自如。切记“无法改变事实的话不说;会造成分化的话不说;会伤人的自尊心的话不说。”。

4、安庆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小班绘本阅读《毛毛虫》

“一个红红的苹果”、“两根黄黄的香蕉”、“三颗紫色的葡萄”等。引起我思考:这是刚入园才一个月的孩子能回答、能掌握的知识点吗?数词、量词及颜色的辨别,还要用一句话表达出来。我喜欢看真实的课,喜欢真实的课堂再现,我们呼唤还教育的本色吧。

5、参观安庆市政府机关幼儿园。

看了园级与班级环创,幼儿园校园文化引起 我思考:老城区老园,很小的幼儿园、外观普普通通,名不见金钻。但是走进幼儿园以后,走进班级后,你会从它的园级与班级环创感受到幼儿园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以及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

第8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听课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管理

听课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管理者通过听课,可以更好地把握园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为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可以密切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往,管理者听课局限于“单一主体、单一分析、单一评价”模式,令教师备受压力、深感无奈,甚至产生冲突。如何让教师愿意对听课者敞开自己的课堂之门,进一步激活其工作主动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从本园实际出发,创新出“互动式听课”模式,使听课成为了促进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长,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助力器”。

我园的“互动式听课”是将“听课”与“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研讨培训”的形式相结合,依托三种方式进行实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听课+专题讲座”式互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理解处于一种“知表不知里”、“会背不会用”的状态。

如:口头上谈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但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幼儿却处处包办代替等。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者缺乏在听课后对教师作及时、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二是较少引领教师对先进理念支撑下优秀案例进行观摩、研讨;三是较少组织教师参与新理念的实践性体验。

对此,管理者采取了“听课+专题讲座”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

首先,通过进班听课,收集、捕捉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分析研究,梳理形成问题库,并对问题库进行分类,从中形成若干个主题。

如:主题网络图的构建,小班角色游戏区的创设,怎样有效备课等。其次,根据上述主题撰写相关的讲座稿,结合教师实际形成“独立”和“系列”两类讲座稿。其三,分别举办全园性的和分层性的主题解答式辅导讲座。让教师带着问题听讲座,并积极在讲座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式对话交流。其四,讲座后一段时期内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消化吸收讲座内容,创新工作思路。其五,要求教师围绕讲座主题再次设计并展示相关活动,着重评价活动中对《纲要》精神的落实情况和幼儿的发展状况。通过“听课+专题讲座”中的聆听、对话、反思、实践等环节实现了管理者与教师的互动,既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优化了教学实践的策略、手段和行为,又增强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二、“听课+同课异构”式互动,实现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传统的听课模式是:管理者根据某班级的活动安排选择听课班级和内容———观摩该班教师组织活动———向教师反馈听课意见。

这种模式重视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忽视了教师对管理者教研行为的换位思考、评价和相互促进,忽视了管理者对自身教研行为的反思和改进。为此,我们采用了“听课+同课异构”的互动形式,即管理者通过听教师的课,然后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设计出同一内容的活动方案,在同年龄班中亲自上课、说课,让教师们进行听课、评课。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消除部分教师认为管理者只会说不会做的偏见,同时又能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在亲历设计、上课、说课的过程中给教师直观演绎如何贯彻新观念和实施新方法,从而直观地指导教师进行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激发他们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此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指导能力和实践水平。

“听课+同课异构”式的互动过程呈现出“双主体、双听课、双交流、双研究、双评价、双促进”的模式,使管理者从单方面的信息收集者转变为新理念、新策略和新途径的演绎者、辐射者、引领者,使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反思者、发展者,在共同成长中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听课+研讨培训”式互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管理者在听课了解师幼情况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能仅停留于交流与反馈,还要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尤其是针对教师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扎实有效的研讨和培训,开辟并拓宽各种教学研究的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此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针对听课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管理者应针对听课内容在园内和园际间开展多样化的研讨活动。研讨时,管理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保持一种欣赏、期待的心态,以平等的身份和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充分听取,广泛采纳,使研讨活动形成自主而不压抑、多向而不单向、愉悦且紧凑的氛围,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参与研讨,积极反思与改变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融洽了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第9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

一、现实要求与发展愿景

2008年,天津市制定实施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认真落实,新区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几年努力下来,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学手段也不断丰富。短期内,现代化达标建设实现了学校硬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但教学管理、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内涵发展、特色定位等软件建设却没能像硬件建设一样来得快,跟得上。如何补足发展短板,快速提升软件建设水平,共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缩小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成了摆在新区教育人面前的一道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也由此,我们想到了借力发展、引智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科研能力、人才水平、学科实力和管理效能国内一流,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拥有人才和科研理论优势。为此,新区教体委与天津师范大学积极联系,经双方一致同意,于2010年4月,签订了《天津师范大学与滨海新区教育局合作协议》,目的是充分发挥天津师范大学的人才优势和对天津市基础教育的引领作用,让大学的科研成果在新区基础教育先行先试,助力新区基础教育腾飞,实现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机结合、共同发展。

二、“U-G-S”模式具体举措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制定了“大学―政府―学校”(U-G-S)教师教育模式实施方案。一是深入基层,建站立点。本着“面向实践、合作发展、共同构建、不断创新”的原则,天津师范大学在滨海新区1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统筹建立了教师教育实习基地8个、专家工作站4个、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育研究成果实践基地5个。师大选派17位教育专业优秀教师,按学期,隔周深入17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教育咨询、教育规划制定、学术讲座、教科研指导、教科研成果鉴定、教师校长培训、学生实习实践等活动。二是资金保障,政策支持。新区教体委为合作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鼓励双方合力破解基础教育的难题,为双方合作持续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外部条件。三是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过程管理。合作过程中形成了责权明确、监管同向的工作机制,共同对责任教师和基地校进行监督、考核、评估。四是创新管理手段,促进成果转化。以科研立项方式对责任教师进行量化管理,建立专用微博实时传递教师活动情况。通过学期初集中推动、学期中随机抽查、学期末集中总结和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会等形式,对学校实施动态管理,保障科研成果得到及时转化。

三、“U-G-S”模式合作成效

经过三年多的合作,17所学校受益匪浅,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成果显著,教师专业能力明显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理念,引领教学改革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等学科的众多专家,就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师生心理保健、课堂教学设计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关乎教育发展、师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155场讲座。滨海新区教师到天津师范大学听高端学术报告10余次。这些讲座更新了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拓展了教师的视野,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帮助教师捕捉到了最新的教学改革信息。专题讲座让教师对自身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帮助教师反思改进教学,提升理论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专家们在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把脉、指导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加强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对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助推引领作用,保障了教师成长少走弯路。而在学校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关乎学校长远发展的大问题上,专家的专业知识更是帮助学校开拓了视野,提升了学校自我规划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发展规划,开展课题研究

按照人本化和个性化原则,专家们帮助教师制定三年专业发展规划,对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困惑进行指导。设计出教师专业发展分层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能力和需求,设定不同的阶段目标,提供不同的专业指导,实施不同的培养策略。专家还对优秀教师成长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挖掘他们的教育思想,提炼优秀教师成长模式,通过研究和实践以期为学校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三年来,专家团队在特色学校建设和学校发展规划方面给予学校指导50余次,形成学校发展报告17个。同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专家们帮助学校制定科研计划,确定科研课题,培训科研教师。17所学校有70%以上的教师都参加了课题研究,申请科研课题179项(其中市级学会以上课题25项),涵盖了所有的教研组,涉及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等多个方面,论文集《协同创新 追求卓越》共收录天津师大专家和滨海新区教师论文90余篇。以教师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取向的研究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全面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水平。

(三)开展健康讲座,疏导师生心理

针对教师职业倦怠、学生考试压力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天津师范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各种咨询活动。他们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帮助教师分析影响身心健康的原因,缓解教师心理压力。通过深入课堂、访谈、问卷等形式,专家们全面了解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问题。他们组织教师和团队成员整理、分析、归纳问题成果,拿出对策,积极进行干预,指导教师调适心理,释放压力,对教师身心健康和缓解师生紧张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把脉基础教育,反哺师范生培养

大学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紧密合作使天津师范大学的教育空间得到了拓展,专家们能够及时把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向。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使中小学和幼儿园摆脱了作为职前教师教育的附属或补充场所的尴尬处境,中小学和幼儿园成为了教师教育的积极参与者,成为职前教师培养的主体之一,在双方互动过程中,大学与基础教育实现了各自突围与进一步的发展。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也不再是跟个别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如何进行教学,而是接触到更多的教师,整个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校乃至滨海新区都对新教师的成长发挥作用。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又通过教育实习指导工作间接“反哺”了大学师范生的培养,使得这些未来的教师在蓬蓬勃勃的教育实践场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和未来要走的路。

四、问题与思考

在“U-G-S”教师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着合作成果的进一步扩大。我们必须正视、思考,寻求解决策略。首先是大学、政府、学校(中小学和幼儿园)三者关系和角色应正确定位。合作初期,政府是合作的主倡者,工作积极,热情高;学校响应政府号召,任务驱动,认真执行,但一线教师相对被动,参与度较低;大学则扮演着咨询者角色,专家“受邀”进入校园,“问答式”的回应学校提出的各类问题。双方合作试探性接触多,针对具体问题,深入研究不够。但随着合作深入、了解增多,双方关系加深,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已摆上桌面,亟待有效解决。其次是合作模式、内涵需重新调整。师大专家各有研究专长,但一名专家只能对学校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工作进行指导,无法满足学校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的要求。让更多专家参与到学校规划、管理和教科研指导中来,保障学校诸多短板而不是一块短板有效提升,是合作项目深入开展、持续推进的重要内容,因此,适时调整合作模式和合作内涵就显得十分必要。第三,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滨海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有300多所,与师大合作的只有17所学校,项目覆盖面明显过窄,相对于新区如此大的教育体量,受益面就更小,如何让更多学校从中受益,保障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最大化,亟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