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

第1篇: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精品课程;课程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对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示范性优秀课程。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加大学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校“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于2009年7月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三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建设任务。本文拟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期望能够对中职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1 课程设计

1.1 课程目标定位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立足现代中职教育和园林生产需要,为园林绿化企业及相关单位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的园林植物育苗,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与栽培应用能力以及栽植后的养护管理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吃苦耐劳、实事求是、勇于创业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索质,能够胜在园林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1.2 课程设计原则

(1)教学情境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根据园林栽培养护工作流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依托真实工作情景开展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

(2)课程教学与生产密切联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重构课程,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结合工作项目实施教学,课程教学随园林植物生长的季节而变,与生产任务紧密结合。

(3)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提高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3 课程设计思路

引入了学习领域课程课程开发理念和方法,即根据园林绿化岗位的要求,按照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生产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设计学习情景。本课程根据实际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组合、选取设计4个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中,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课业),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完成每一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养成态度的目的。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模式设计

按照职业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设计项目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单元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即以职业岗位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程教学。选取的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理论知识在量上以“必需、够用”为度,高度重视实训、实习等,实践课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结合职业岗位的仿真环境和实际环境开展,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紧密围绕园林植物分类识别、繁殖、栽培、养护应用的典型工作任务来选择和组织设计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紧密联系生产企业和生产实际,每个任务都与生产中常用和实用性很高的先进技术相关联,使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覆盖性。

2.2 教学情境设计

在设计学习情境时,以园林植物生产整个过程为中心,强调过程性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在工作过程中设置若干个学习任务,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学生通过情境学习,能结合生产实际掌握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生产的共性,熟悉其特性,正确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2.3 教学组织与安排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重构课程;采用模拟工作任务的课业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2.3.1 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岗位能力目标与课程知识目标,进行内容整合,删去了大量的与中职学校学生不相适应的知识,创建与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相统一的理论教学模块和理论教学体系。

2.3.2 实验教学。为了使实践教学真正体现职业真实情境,把实践教学项目化,以园林生产过程为主线,将实践教学和生产项目紧密结合,实训项目的安排与园林植物生长季节相吻合,学生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整个生产项目的技能操作,体现职业真实情境的综合实训突出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 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提供实践条件、组织、引导及评估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的学习活动为主。学生以个人及小组的形式通过自主式学习、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生产活动的学习、组织与实施。

3.1 通过项目教学法,融“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和校内综合实训场,教师现场演示工作过程,讲解实际生产要求及操作程序、方法,教学生“怎样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工作法完成每一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检查结果,还要监督工作过程,纠正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通过教师的“讲、做、导和评”,学生的“听、看和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3.2 采用现场教学方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在教学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选定一些园林企业进行长期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开展现场教学,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对园林生产技术过程有更多的了解和接触。

3.3 引入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软件的可视性和直观性的特点,经常利用视频、PPT、教学光盘等提供主要生产技术等资料来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3.4 实践教学采取动态管理

按照试验必备知识和技能(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反复强化培养,而且做到了全程跟踪和动态培养。

4 教学评价与考核方法的改革

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带来了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及其任务制定评价目标与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也由过去的理论考试变为过程评价,通过过程考核实现评定和选拔功能、激励和导向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评定学生是否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并选拔出佼佼者;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养成;诊断和反馈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指明方向。因此,评分标准必须按培养目标制定,并能真正区分学生个体的优劣;课程考核要注重能力、知识和素养养成;在课程结束后,要对课程成绩进行分析,找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

技能考核采用分组与单人操作结合,操作方法与实践成果结合,既考查独立操作,又考查团队合作;既强调操作的规范,又注重实践的结果,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

经过三年的建设,本课程建设项目组还完成了《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标准的制定,改善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立与完善了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合作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完成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计划,建设了一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完成了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大部分工作。在今后的建设中,我们将继续加强课程建设,借助学校信息平台建设的机遇,继续完善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网上共享,保证课程建设水准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参考文献

1 张和平.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4)

2 许先锋,王健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3 刘雪梅.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0(9)

4 郑毅,刘存山,邹炽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09(2)

第2篇: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

一、高职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技能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园林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删设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旅游、林业等部门从事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及施工、植物培育、风景区规划、森林公园管理等相关工作。

1、掌握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

学习中西方园林史,汲取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精华,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原理,了解园林规划设计的新思维、新方法、新动向,掌握素描、水彩、钢笔画、国画等绘画基础理论和技法,具备景物比例、结构、透视、明暗和色彩渲染等基本表现技能,利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观赏植物合理配置,掌握园林设计图、透视图、工程建筑结构图的绘制技能,熟练应用AutoCAD、Photoshop、3DMax等计算机软件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图和效果图的绘制。

2、具备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的相关技能

掌握园林造景及园林建筑的基本知识,具备园林工程施工技能,了解园林建筑类型、结构及建筑工程力学,掌握常用测量仪器使用及工程测量技术,掌握园林用地的整理、假山堆叠、水景建造、给排水布置、园路铺装、植物栽植等园林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掌握园林绿化工程经费预决算和工程监理知识,具备从事园林工程的施工、监理及养护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园林植物优良品种培育、生物技术应用及园林植物保护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

了解常见园林植物的分类、形态特点,熟悉本地区花卉、观赏树木的栽培习性,掌握优良品种培育及各种栽培管理措施,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园林植物新品种,大力开发及引进优良观赏植物品种,学会有效地控制各种花卉植物的开花结果期,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综合治理方法原理以及本地区主要园林植物虫害的种类和发生发展规律,并掌握综合防治技术。

4、具有室内外植物装饰的基本技能

掌握美学、大众心理学、艺术欣赏等知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掌握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手法,学会花卉、观赏树木在不同场合的装饰等技巧,具备切花保鲜、插花艺术及盆景制作的基本技能。

二、高职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

目前,在开设有园林专业的院校中,课程设置因各自的条件和对园林专业的理解而有明显差异。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是在建筑专业基础上向园林专业的适当偏移;农林院校侧重于园林植物;综合性大学侧重于区域规划;艺术院校侧重于视觉的感受,这种现象导致了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综合性园林工程建设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以上各类院校设置课程的拼盘,没有从自身的培养目标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往往承袭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即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造成课程理论过多,实践锻炼偏少,没有体现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应进行以下改革:

1、根据需要调整课程,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

与其它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似,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包括五个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和专业实践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若干个课程类,公共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2年级,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课程类、外语课程类、理化基础课程类、应用技术课程类、体育军事课程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安排在1〜3年级,主要包括美术课程类、测量制图课程类(含计算机辅助设计)、生态学课程类、植物课程类、艺术原理课程类;专业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园林工程课程类、园林建筑课程类、规划设计课程类、植物应用课程类;选修课程群安排在34年级,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课程类、应用研究课程类、资源环境课程类;专业实践课程群安排在14年级,主要包括测量学课程实践、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实践、园林专业综合实践等。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应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重。此外,实用性课程的课时量也应加大,应比普通高校同类课程的课时量增加20%〜30%。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存在着实践类课程比重偏低,课程多偏重于理论传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践工作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应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在以下两类课程中提高教学实践课时的比重。一是设计类课程体系。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的技能(绘图、模型制作)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园林工程类课程体系,该类课程包括园林植物栽培、工程预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教学应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时数应占到教学总时数的40%以上。教学过程要结合大量的案例,并进行现场教学。

三、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园林专业人才不可忽视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的填鸭式的,单向封闭的“三中心”的知识信息传媒手段和会与学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方式是21世纪教学的必然趋势。为满足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教学宜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特别适合于园林专业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教学特点,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现场教学

园林专业中的很多课程,如花丼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等实践性很强。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除基础理论部分外,其余部分应大量采取现场教学,将课堂搬进公园、树木园、施工现场,开展现场直观教学。教学中,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生动直观,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记得扎实,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质量将会明显提高。

3、案例教学

在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预算等课程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对典型园林建设项目案例的分析,指导学生熟悉工程预算的编制方法以及工程招标、投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

4、互动式教学

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授、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善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条件

1、加强实验室建设

要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改善教学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就园林专业来讲,应该建设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如园林专业机房、园林规划设计室、植物保护实验实训室、园林植物标本展示室、土壤实验室、插花艺术室、植物组织培养室、观赏植物保鲜实验室、园林植物病虫害标本室等,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建立稳定的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为提高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除加强实验室建设外,还应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有条件的校区,可建设校内树木园、温室,由学生亲自参加管理和建设,满足一般教学如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苗圃学等课程的实习。此外,还应与相关单位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参加公园的生产和管理、园林设计、施工和监理等环节,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加强高职园林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与教师素质有直接关系。没有一流的师资,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对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而言,除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等外,还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而目前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师,大多数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没有实践工作的经历,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效果。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是鼓励和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竞争,对外承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或技术咨询、工程测量、园林工程施工等技术任务,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同时,对外聘请园林系统、设计院所的高工和工程师任教,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通过教学,可把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第3篇: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园林专业;植物及植物生理;教学特点 

 

我国是农业大国,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项事业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尤其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细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在农业高职院校中,《植物和植物生理》是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景观设计、生物技术等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那么,在这些不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突出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院校技能训练为主的要求呢?这个问题对《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总结了一些园林技术专业的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的特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植生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由原来的农业中专校升格建立,植生教学不管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基本延续了中专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不强;二是实验与实践环节薄弱,不能满足职业技能教学的要求。2006年,我院的《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应该说这门课程的建设水平位于全国先列,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即这样一门精品课程是不是对各专业的学生都适用呢?对不同专业学生,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该如何进行调整呢?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旨在培养工作在园林绿化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绿化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监理、绿地养护、花卉苗木技术、植物造型、园林场所管理等工作。《植物与植物生理》是其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提供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由于多数农业高职园林专业是从农学或园艺等专业转化或分化而来,研究的内容和要求发生了变化,专业针对性不强、实践技能不明确的问题还很突出。 

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选用园林专业专用教材 我院于2000年编写的农业部高职规划教材《植物与植物生理》理论知识适中、实践应用可行、适用性广泛,被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选用。但此教材中实践应用部分都选用农作物作为例子讲解,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很不适用。我院唐蓉教授针对这种情况编写了一本园林专业专用的《植物与植物生理》教材,其中实践内容结合园林专业实习内容,可以推荐大家参考使用。 

制定园林专业教学大纲 《植物及植物生理》由植物形态结构、植物分类和植物生理三大部分组成。由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本门课程的讲授重点不能完全相同,应各有侧重。园林专业的学生需要对园林树木、观赏花卉、草坪植物和花圃杂草的分类特征及生长发育特性有所了解和熟悉。针对园林专业特点,我院植生教研室编写了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大纲。本课程重点应放在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部分,重点了解植物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常见园林植物的类型。课时应向植物形态结构和植物分类两部分倾斜,课程一学期完成,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总课时64学时,植物学部分36学时,生理部分28学时,其中现场教学12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采用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绩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又包括平时考核(含出勤、课堂提问等)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实践项目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专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是每一次实验实训后完成实验报告,专项考核指园林专业的3项技能考核。 

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 《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是为后续职业技术课程服务的,其主要服务的课程对象包括组织培养、花卉生产技术、树木学、盆景与插花、园林植物保护、遗传育种、园林规划设计等,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针对以上职业技术课程来选择。我们的经验是植物学部分注重形态识别,减少显微观察;植物生理部分注重实践应用,减少理论原理。因为现在学生的高中生物基础都比较好,植物学的细胞部分内容用4学时复习一下即可。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要详细讲授并做好有关观察和实验,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然条件下对这些基本的植物外部形态结构有感性认识,显微解剖结构不宜过分强调。植物分类部分只把应用性较强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作为重点介绍,主要通过学生课后自学来增强教学效果。植物生理部分内容比较枯燥,要选择贴近园林生产实际的应用性部分讲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求他们初步了解一些理论原理,重点要说明这些理论原理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例如讲述水分代谢时,只讲水势的概念、水流方向的判断,不讲水势的物理公式及其推导,要强调植物体内水分平衡的重要性,特别是园林上常用的树木移栽时如协调水分平等,提高移栽成活率。以大树移栽为例说明增大根部土球可以保护根系,及时吸收水和无机盐供应地上部分的需要,保证植物移栽后能正常生长。如果损伤根系,根系不能正常吸收水和无机盐,会使植物萎蔫;再结合蒸腾作用说明在移栽时要修剪枝叶,或用物品遮盖,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最后,说明如何及时灌溉,根部堆土、配置支架和灌排水管道等,提高移栽成活率。讲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要略讲机理,结合生产实际讲通风透光、合理密植的要求,介绍温室植物栽培时如何调控环境因素保证物质积累和消耗的平衡。讲光周期时结合花期调控,讲激素时结合树木、花卉株型调控、切花保鲜技术等。这些与园林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今后上好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明确园林专业的考核技能 对园林专业的《植物与植物生理》实践技能考核内容进行调整,以往的园艺、农学专业,显微结构识别考核是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这对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1)可以将考核的内容转换成外部形态认别考核,如皮孔、芽鳞。(2)植物种类识别考核不要求学生递交植物标本,要求进行实物抽签识别。(3)完成一份周边地区园林植物调查报告,要求注明名称、科名、主要识别特征,根据内容进行评分。 

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 

增强现场与实践教学效果 本课程共安排了26学时的现场与实践教学,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每个器官都安排了现场与实验教学。我们的做法与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卞勇教授的做法一致,即将理论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把理论知识和每一次相应的实验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效果良好。如讲解植物叶时,教师先在教室里把一些关于叶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罗列出来,但并不做具体讲解。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到校园内观察,看到有关的内容再逐一讲解。在校园里再让学生观察双子叶植物叶的正反面有何不同,单子叶植物叶又何如。在下一节课,就让学生带着这些植物叶回实验室看显微镜,观察一下叶的内部结构。这样的教学灵活生动,动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之后,马上实验观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特别是像皮孔、芽鳞痕、叶痕、叶迹、腺点等比较难认的结构,一定要在自然条件下让学生亲眼看到、亲手摸到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显微结构理论不宜拓展或讲得过深,最关键的是要与实物位置形态相结合。例如,维管形成层是一个很重要的结构位置,以后嫁接的时候要做的是形成层对接。很多学生在显微观察的时候能够在显微镜下准确地指出形成层位置,但拿到实物枝条却不能找到位置。这时,如果让学生亲手把枝条上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分离一下,他们就会恍然大悟。 

提高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效果 近十多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非常普及,许多课程都制作了比较全面的课件,但并不是应用了多媒体课件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适时适量,才能保证效果。在《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过程中,植物形态部分主要是现场和实验教学,可适当结合多媒体图片加深印象。分类学部分则主要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园林植物种类繁多,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可多介绍几种植物类型,课后再让学生慢慢自学消化。我院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植物生理部分多媒体课件包含从水分、光合、呼吸直到逆境等,这些内容虽然十分完善,但有些对园林专业并不适用。因此,植物生理部分不能过多依赖传统教学课件。相反,由于生理部分的讲解更多地倾向于园林方向的实践应用,这部分的课件大多在专业课中才会出现,如前面提到的大树移栽、温室调控等。因此,在教学上需要和相关专业课教师沟通,适量补充,保证不同课程对同一问题讲解的前后一致性。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利用课程网站 高职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植物与植物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课后自己消化。另外,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实践,理论课教师不会介绍得很详细,科研领域的发展也不是授课的重点。那么,当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或继续深造时需要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去获得这些知识。课程网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平台。建设一个完备的《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网站,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考核测试及研究前沿等信息,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有帮助。 

第4篇:园林植物栽培实训总结范文

水域生态景观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水景设计多元化发展水是自然界万物之源,是所有生物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满足人们生理机能的需求,而且在调节生态和满足人们视觉需求上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却带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人们健康与安全。自20世纪60年代来以来,全球湖泊、河道、水库等水域环境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水生植物衰退、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同时,社会的发展带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更是对水域景观效果需求的不断提升,水域景观的塑造、景观水水质维持及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成为时展之需要。

风景园林专业是用科学和艺术手段保持和营造人类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综合艺术,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园林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80年代末,涵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学科众多。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的加强,及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当今风景园林专业还不足以充分反映学科的完整内涵,特别在水环境领域。为改善我国水质恶化等水域景观污染问题、满足人们亲水、乐水等需求,以及建设我国水域生态文明,生态设计水域景观已成为风景园林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学科、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中必须的技术技能。本文从当今水域景观在国内外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现状着手,强调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的综合性与多元化,特别是水域生态景观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强化实践、提高动手技能;拓宽思路、创新理念等。分析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及发展前景,探讨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及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国内水域景观现状

水在人类生命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功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现代城市,到处都充斥着水泥建筑与设施,供人们活动与休憩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少,特别在水环境领域。水域景观能调节微气候,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保持空气清新,使周边环境充满活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生存、繁衍生殖、索饵育肥、逃避敌害等栖息场所;提升水岸文化、水工美学等人文景观价值,丰富地域风貌;优美的水域景观空间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具较强的游憩功能;优美的自然景观也可成为城乡开发中的旅游等资源,促进城乡景观繁荣昌盛,具较高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和大型标志性建筑中,人工湖泊、人工河道及景观水池不断涌现;房地产开发中,水景住宅也成为一大亮点。但现代水景设计仍存在诸多问题:

1.大量的硬质驳岸削弱水体自净能力

现代景观设计中,大部分人造水景工程的驳岸都偏向采用硬质驳岸,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协调性。硬质护岸割断了水、陆生物的联系,水边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无法形成,水中的生物链无法建立,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大削弱。

2.水生态系统构建欠合理导致水质恶化

很多水景工程的水净化缺乏科学性,从水生态系统的平衡、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等要求来衡量,景观水体中水生动植物多样性远远不够,种类搭配不合理,未构成合理的食物链,导致水体中生态系统混乱,水质逐渐恶化。从检测数据看,现代景观水体的水质大多数氨氮、总氮、总磷等含量过高,并且大部分水体水质在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Ⅴ类和劣Ⅴ类以上,水体自净能力差。

3.缺乏考虑后期维护导致水景荒废

部分园林水景在规划设计时并未考虑生态合理性,不重视理论支撑,盲目增加水体观赏性,导致水体产生负荷,水质恶化;不重视后期维护和管理,对于水生植物的季节性更换、水生动物的管理以及定期水体的监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水体发臭、污染严重等现象;观赏鱼投饵沉积、鱼排泄物聚积等,池水水质出现恶化现象,藻类泛滥,透明度变差、颜色变暗,甚至发黑发臭。或因工程概算不合理,欠缺水景后期维护费用,资金的不到位导致水景无人维护管理。水景工程最终成为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浪费了资源和空间。

以上现象均由景观设计与水生态环境建设的脱节造成,湖泊、河道、小区等众多景观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生长,水体富营养化明显水域景观恶化面临的形式愈加严峻。自然黑臭水域难以治理,新的水域又不断受到污染,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水域景观污染问题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瓶颈,更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现状指明了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

风景园林专业是用科学和艺术手段保持和营造人类及其活动与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综合艺术,具综合性强、涵盖面广、涉及学科众多等特点。

1.各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及特点

在教学体系构建上,由于各院校背景知识的比重不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构筑起了丰富多元的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体系。园林专业不是中国独有的学科,在中国从古至今不断完善发展园林建造的同时,国外各个国家也在不断修建属于各自特色的园林,形成自己的园林教育体系。也许名称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对自然环境的完美修缮和对生活环境的精心治理,都是为社会培养各种园林人才服务。

美国风景园林专业已有100多年的教育历史,涉及设计、规划、土地管理等内容,采取多层次学位教育模式,满足不同目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在不同方向和多个层次上接受教育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已形成一套自己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英国风景园林专业比美国稍晚,本科实行“4+1”教学模式,把专业课程的核心教育放在工作室的工作上,注意教学与实践工程的结合,重视园林的科学性和功能性胜于对园林形式美的关注。德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双元制”教育体系,即通过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两个机构相结合、资金与法律的两种制度作保证、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两种身份相匹配、技能实践与理论知识的两类教学内容相衔接、技能考试与资格考试的两种考核方式相制约,培养综合的、理性的景观设计师。日本风景园林专业称造园教育,分学校、单位、成人教育三种,各大学的造园专业主要设置在农学(林学、园艺、农林工学等)、工学(土木、建筑、环境、城市工程等)、艺术设计、生活科学及社会工学等领域,教育内容包括“六化”(国际化、社会化、特色化、多样化、定量化、细分化)与“三性”(发展性、系统性、实践性),同时为适应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形势,创立LA学会组织,更好发展本国造园教育体系。

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只有浙江大学等少数学校开设了观赏园艺课程;60年代,由于受“”的影响,我国园林专业教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发展迟缓,有的甚至期间专业易名或撤销;8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才得以迅速发展,现我国大约有50多所院校开设园林专业或课程。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仍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更多的集中在创造诗情画意和造园的手法技巧上,课程设置在有关人文、自然等基础方面的课程仍然比较薄弱,环境生态效应、大众行为心理与实践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同时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园林专业特点,独立发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目前,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有这样的几个特征方向:(1)园林植物特色方向,该职业从事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品种选育、病虫防治等工作,以生物生命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2)园林规划设计特色方向,该职业从事园林区域规划利用、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古园林建筑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等工作,以规划设计和建筑工程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3)园林文化艺术方向,该职业从事中外园林文化、园林历史、园林艺术美学、园林景观设计等工作,以人文历史艺术学科知识作为从业基础。应该说,这样的专业发展现状是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特色进行设置的,有利于各高校制定适合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出有专业特色背景的人才,这也符合目前我国市场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学科与专业解释,使得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又不够细化、全面及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混乱,不利于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更好发展。

2.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育内涵理解不够透彻

因风景园林专业所在高校背景依托不同,各类高校根据自身园林专业特点,独立发展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尤其是是艺术类院校往往忽略自然和人文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教育重点都放在了设计创作和表现技法上,更多关注作品的个性而忽视作品的科学、功能与内涵。

(2)实践教育薄弱

在理论学习上,因课时总量和学制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有限时间完全掌握园林依托学科学习内容之后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共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也只能学到些皮毛,不能领悟更不用说精通,所以在这类学校园林专业教育受到严重制约,难以获得真正的独立发展。

(3)涉及领域众多,课程设置松散

虽然风景园林专业涉及领域众多,且教育部门未对园林专业本科阶段课程作统一规定,但是各高校的本科课程设置了较重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包括美术、制图、设计初步、园林经济等,但对于环境生态效应、大众行为心理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少之又少,更不必说水环境领域的生态效应与大众行为心理的融合了。

(4)部分学科与实践领域脱节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主要围绕规划设计展开,而园林工程属于多学科交叉型领域,广泛涉及规划、设计、建筑、园艺、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科学等领域,因此目前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在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存在空缺,在工程项目中无法科学、较好的把握相关交叉学科间的关系,使水动力设计、水域生态景观设计等环节出现疏漏。

三、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

水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污染趋于恶化的国家。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水文化,如何处理好用水和节水的问题,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是每一个风景园林设计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1.景观水设计特征及发展趋势

水是自然界中最具魅力的元素,而水景则是所有景观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景。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他们营造独特氛围,或清新悦目、或激烈澎湃,赋予大地灵魂。在人类历史中,水的表现力,被应用于美化生活空间,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最富变化的造园要素;西方园林中,笔直的水道,几何形的水池,各种水景也随处可见。在变幻莫测的水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使它成为环境景观设计中最感人的要素之一。(1)水体的形式属性。水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形状,其观赏的效果决定于盛水物体的形状、水质、固定的环境。20世纪70年代,Craig S. Camphell就在他的著作《Wa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强调水的表现力无限。(2)水体的形态特征。根据水的流动状态,分动态与静态水体两种。动水能增添不可缺少的动态美感,例如瀑布、海浪、喷泉等激烈程度的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静水可成倒影,与实物虚实并存,沟通内外空间,丰富空间层次,例如湖泊、水塘则比较平静舒缓,静静的水而上轻轻地泛着涟漪,给人带来安详平和、宁静致远的心情和感受。(3)水体的声色特性。园林景观中运用水声、水色造景理水的方式很多。细流、瀑布、海浪等水体不同运动状态,发出不同声响,能弱化各种噪音,为人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供一个清新愉悦的声感世界;水色是水面反射或折射着的周围景物的色彩,并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五彩缤纷的水色变化,使景观中的各种元素在水的倒影中更加和谐。(4)水体的文化内涵。缤纷多彩的世界孕育各国风格迥异的水景,而这些不同的水景又孕育不同性格的民族。水景不仅充斥着我们的感官,赋予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引发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情怀得以抒发。

2.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价值

基于目前城市水景观的现状,在现代城市水景设计中,风景园林设计师不仅要考虑水域景观的视觉效果,还要将意境的设计、水源管理系统、水生态、水处理技术纳入到景观设计中来,使之既能满足景观要求,又减少对城市用水的消耗。同时,水为植物、动物提供了生存之地,并且极具可塑性,成为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20]。城市水景设计已开始从单纯的水景观设计转向水景观设计、水生态处理及水资源管理并重的方向发展。而当今,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却是少之又少。

(1)景观水独有特征的需要

水体是我们阅读景观的标点符号,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元素,通过它们形式的可塑性、形态的多样性、声色的变化性、文化内涵的区域性,能营造风景园林独特的氛围,或清新悦目、或激烈澎湃。

(2)人类亲水近水的需要

随着现代环境设计的兴起,水景开始强调人的参与性,以满足人们对水亲近的心理,水景从单一装饰、美化的功能加入了休闲娱乐等富有人性化的设计。水域生态景观课程的设置,加大了水景设计的学科交叉,为水景营建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据2004年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24130亿m3,总用水量554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国内风景园林设计时,更多追求的是视觉的美感,缺少对水体回归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水质污染严重,换水频率过高,以致在本就严峻的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系列水域环境问题上雪上加霜。通过融入水域生态景观领域,恢复水生态,设计自然、宜人、充满生机的水域环境,形成良好的水域生态景观。

(4)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国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问题,既是自然因素,也是发展的要求和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人水关系改变的积淀。国家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建立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系,城市规划、设计时确保人类、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协调,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四、水域生态景观在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园林水景的造景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与环境艺术的空前繁荣,水景设计与应用更加广泛,以各种形式出现于各地区与角落,成为城市空间中亮丽而又充满生命力的造景元素,但大多是从追求视觉美感、休闲、游憩、商业等功能的角度来对水景进行设计,缺少科学的内涵,而导致水体水质的恶化,以致影响整个设计。近年来,自然河道、湖泊等水系受工农业影响不断加大,人工水景二次污染也不断严重,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文明的追求,使得人们愈加关注身边的水环境状况。近年,水环境领域再度成为设计对象,生态恢复设计开始较多地运用。然而水域生态领域的人才并未接受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教育,对景观的概念模糊,运用能力差;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人才也没有水域生态领域的课程教育,对水体特性掌握不佳,景观设计不科学。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进行河流、湖泊等水系回归自然的改造,以尽可能的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状态。瑞士、德国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力争将水域景观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比较成功的例子如莱茵河,这个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河流,如今已基本恢复风光秀丽的水域景观风貌,污染大幅下降,现在已有63种鱼类出现在莱茵河,包括曾经绝迹的鲑鱼;日本在90年代初就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在确保河流防洪、水资源利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优美、和谐的水域景观;美国也90年代开始恢复曲流河道,20世界末,美国调整了在水领域的总体战略目标,由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把恢复和修复水域景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自然完整性作为新的目标;荷兰近年亦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近年来,伦敦市政府在泰晤士河上拆除水泥驳岸,在岸边种植芦苇、菖蒲,恢复湿地,引鸟入河、入城,恢复河流生态系统。这些改造都充分表明,水域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所重视,也必将成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体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水域生态景观能可持续发展,国内风景园林专业应加强水域生态景观领域的人才培养。在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时,将其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对待,赋予其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力求为人们创造高品质的修养身心的场所;作为一个自然科学来对待,赋予其水体原有的特性与魅力,力求让其能回归自然。

五、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模式未来发展的探讨

在风景园林教育中,如何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最终成为具有多专、多能、多向度的风景园林师,理论知识综合性、多元化、规范化;动手技能等实践能力全面化;思路拓宽、理念创新化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模式。

1.扩展学科范畴,突出多领域特色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亟需加速学科专业教育观的转变,改变原有相对单一的教育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景观生态学、环境规划、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水域景观工程与技术等理论研究和实践项目的加入极大地拓展学科范畴,积极汲取日本等国外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精华,不断细化专业分工,使行业实践工作呈现日趋多元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水域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突出水文化的历史滩涂回归;突出水生态的湿地生境营造;突出水动力的运营养护零碳化;突出水风景的环境品质提升;突出水戏法的亲水乐水项目等教育内容。在继续研究风景园林专业领域传统问题的同时,开拓专业视野,丰富知识结构体系,突出多领域特色。

2.强调综合性,重视学科交叉

风景园林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专业特征。知识领域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成为当代风景园林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这种趋势与风景园林自身的综合性、多元化的本质是相矛盾的。由此,有必要将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结合,着重培养风景园林师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立足综合性、多元化的本质,力求达到“宽基础”的就业适应性,包括水域景观规划设计、水域景观工程与技术、海滨景观生态工程等特色领域专业课程,重视学科间交叉,为风景园林学发展纳入综合研究的轨道,也为风景园林师的全能角色回归提供广阔的舞台。

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多领域实践教学

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应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走职业化和白领化的道路。知识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能力是在知识的支撑下通过实践的操作演练而产生的。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开设水草栽培与管理实验、水域生态学实习等集中性教学实验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重视水域设计的科学性和功能性。

4.拓宽思路,创新理念

创新不仅体现在设计本身的形式上,也可以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和科学性上,更可以是满足人类活动需求且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的功能性、可塑性、声色变化等特性,都能成为风景园林师最好的创新元素。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创新项目等开展,立足水域景观生态,发挥对水的无限想象,设计研究水生态、水循环的应用。

六、结语

在科技飞速向前发展的今天,满是钢筋水泥的灰色城市里,人们已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迫切需要绿色元素来缓解我们日益紧张的压力。水景证实人与自然最好的纽带,在现代城市景观中,无论是公共环境,还是住宅小区,都在强调水景的作用,水景已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水景的二次污染却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瓶颈。面对景观水域环境亟需保育与建设的现状,水域景观需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在该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亟待提高,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价值。文章提出我国风景园林教学不仅要理论知识的综合与多元,还应强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技能;拓宽思路、创新理念等,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提供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系统的园林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水域景观相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能力与创新意识复合型高级人才。将水域景观专业拓展为一门具备时展趋势与前景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衍祯,李天骄,李铁.园林水景水量配置的理论探讨与建模[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1,46(3):83-88.

[2]倪乐意.富营养水体中肥沃底质对沉水植物的胁迫[J].水生生物学报.2001,25(4):399-405.

[3]张谊.论城市水景的生态驳岸处理[J].中国园林,2003,19(1):52-54.

[4]鲁敏,刘振芳,李东和.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6):662-666.

[5]李纯,吕志坚,孙艳艳.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望,2011,26(11):61-65.

[6]张饮江,金晶,董悦等.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2,

[7]闫永久.景观水污染分析与处理[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11,15(1):579-580.

[8]边新丽.高校园林专业教育现状分析及教学模式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09.1-29.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10-225.

[10]祁素萍,王兆骞,陈相强.中美园林专业教育现状的研究与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267-269.

[11]李树华,李玉红.日本LA教育体系与学会组织对我国LA教育与学会发展的启示[J].中国园林,2008,24(1):24-28.

[12]王永盛,岳玉庆.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和特点比较研究[J].东方论坛,1997,(2):99-93.

[13]周卫生.中外园林专业概况及国内专业的就业前景[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4):222-224.

[14]吴飞,王代钢,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 7020-7022.

[15]李嘉乐,刘家麒,王秉洛,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园林,1999,15(61):40-43.

[16]昊军,黄诗敏,波等.城市水景规划设计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298-18300.

[17]唐勉.广州大学城校园理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 1-104.

[18]林静.浅谈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J].包装世界, 2011,(7):118-119.

[19]郭晶华,沈中伟.美德日景观设计浅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四川建筑,2006,26(6):13-16.

[20]韦杰.景观中水景审美特性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 1-33.

[21]郭卿学,蒋丽萍.国外水环境理念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借鉴意义[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7):743.

[22]刘琼英,全华.水域景观治理研究述评.生态经济,2010,(3):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