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

第1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中地理教材的改进只是新课改迈出的第一步,同时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学习评价方法同时改革来配合地理新课程改革。该文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在地理教学方法中也进行了多方尝试,希望教学方法有所创新而且能够切实可行。如开放式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身临其境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等。

1.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讲授一节课之前,将印制好的教纲、考纲和自我评定的细则与学习资料一起发给学生,学生提前预习并进行自我评价后,将自我评价的标准交还教师,教师针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这样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受灌输教育方式的影响由来已久,学生习惯于应试教育。这种方法给了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第一时间自己思考的机会,也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有的放矢。

2.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基本程序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迁移巩固。这种教学方法比开放式教学方法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方法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例如研究课题的选择和设置、在课堂上操作的具体流程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培训。

3.比较教学法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直观性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内容如果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会让学生觉得地理是个学之有用的学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地理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可能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能体验到。比较教学法要求我们在认识乡土地理的基础上,分析地物和现象的异同,有能力将身边已知地物或现象迁移到其他方面,这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4.自主教学法

自主课堂的教学流程是设疑引趣、自主探究、练习运用、评价总结。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我效能感。这种方法适用于难度中等的学习内容。因为过于简单的学习内容学生不经过努力很轻松就能学会,过于困难的学习内容学生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学有所得,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产生,只有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找到答案的学习内容才是最理想的。

二、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建议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对教师能力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现代教学方面的理论都是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但是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于是就要求“教师善于按地理学科的逻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定律、原理等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并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样有助于教学理论的创新与验证。”首先,要求现代教师要熟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能及时地将教育现象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相联系,将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其次,教师要学会教学反思,能够将自己丰富、庞杂的教育经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能力

地理的特殊性在于地理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野外实习、观察、测量等活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策划野外实践活动的能力,比如地点的选取,野外考察的内容、程序、形式、评价等方面。

3.独立研究地理教学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一线工作者,也是教育问题最早的发现者,而这些教育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有些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很容易引起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个别的教育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并独立研究解决,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以便与更多的教育研究者交流。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三、学习评价方面的建议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难点就在于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紧跟着高考指挥棒是我国教育的一种常态,如果这种学习评价的方法不改革,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课程改革就是纸上谈兵。

1.现行学习评价方法的弊端

现行的学习评价方法过于强调人才选拔的功能,评价方法以终结性的笔试评价为主,注重学习结果。这种学习评价方法在我国根深蒂固,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习评价的标准单一。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直接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对学生身心发展及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其次,评价目的过于单一。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筛选人才,提高升学率,这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智能包括肢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认识智能”,并且这些智能的内容不断扩大。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只是多种智能中的一方面,我国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的能力,为此放弃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通过笔试并根据成绩排名,笔试只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考查的范围也过于狭窄。成绩排名注重跟其他人比较,忽视了学习者与自身的比较,不利于及时发现学生自身学习情况的变化。

长期以来,以上这些弊端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2.改革建议

(1)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人才选拔向激励学生学习转变。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单纯地选拔所谓的人才。选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被学习成绩牵绊住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或被现行的教育忽视,甚至放任自流,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热情。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定性,而是为了促进他们进行反思,朝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2)评价主体应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过度。

学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评价对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评价者的抵触、厌烦的心理。评价分为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内在评价是指自我学习评价,外在评价是指来自其他主体的评价。在具体实施中,学习评价已经由单一主体的评价过渡到多元主体协商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四心评价”,即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被评价的学生本人、学生的伙伴、家长。评价主体的多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

(3)“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

“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不是对传统地理学习评价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促进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统领下,广泛汲取传统评价的合理性并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不断涌现,虽然这些方法比终结性评价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加强可行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比较成熟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包括成长记录法和学习契约法。1)成长记录法虽然是新兴的评价方法,但是使用范围比较广 ,在各学科都能应用。它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等同起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常态。2)契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将商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以契约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严格执行。根据完成的情况由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按照契约上的内容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建议在课后使用,比如假期、野外活动等课程中使用,在以上这些时空环境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契约就可以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段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进程。

以上这两种方法的运用都要求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上,这样有助于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

四、小结

新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是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技能和观念以及学习评价等各方面的变革,只靠改教材这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能够达到的改革效果显然是有限的。从零散的教育现象上升到教育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同时,社会各界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教育者、受教育者、关心教育事业的个体都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教育革命,为课程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李雪燕.建国以来中学地理教学方法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3]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童竹君.初中地理的自主教学模式[j].教育导刊,2001,(15):68.

[5]袁孝亭.地理教师的十大教学能力及其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5):11.

第2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困惑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精神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革新旧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标准。新课程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教育专家的一致赞同。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一线教师面对新课改开始产生各种困惑,怀疑其成效,他们发现实施新课改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具体了解教师对新课改产生了哪些困惑,并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解除教师在教学上的疑惑,这对推动新课改的实现以及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疑惑

根据本中学教师的反馈以及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面对新课改,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1.在合理安排讲授时间的问题上产生了困惑

新课改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新的教学方式迅速成为时尚,为了显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教师几乎在每节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探讨、相互合作,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大量缩短,甚至完全不再花时间进行课堂讲授。这导致了课堂教学进度缓慢,基本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学生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进步。

2.对新课改评价学生的标准产生了困惑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要多元化,不能简简单单地仅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新课改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不仅要对最终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进行评价,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做到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有的也只是形式上的多元评价,最终还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考核对象,并且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考核也局限于学生的分数。这种状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困惑,要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就会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的发展。

3.对新教材产生了困惑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材不同于旧教材,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电子教材、视听教材、生活教材等。这些教材联系生活、包含现代化信息,具有引导学生认知、分析、批判的功能,能够锻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使得教学手段和方式更加丰富多样,给予了学生和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教师对新教材的困惑主要来自新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担心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内容,担心难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但担心新开发的教学内容与新课标背道相驰,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难以提高,担心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产生困惑的原因分析

教师对新课改的各种困惑,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存在多年,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转变较为困难,而且新课改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自身发展不完善,需要逐步改进新课改的各种机制。其次,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也主要是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不想花太多时间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来教学,担心新课改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这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最后,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要有适当的引导,也要大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要学生取得学习成绩,也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显然,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师人格、教育理念上的要求。短期内要求教师把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还有不少困难,因此,针对新课改,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解除教师困惑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教师的困惑:(1)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鼓励彼此之间的教学交流。(2)制订切实可行的新课改配套政策,加大新课改的实施力度。(3)建立新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再仅仅以学生分数来评价教师。(4)定时开展教育研究,使教师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和意义。

第3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新课标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同时人们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无论是在模式、理念还是方法和技术方面的认识都有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新课改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很多地教师对新课改的涵义依然没有很大的认识和领悟。因此,语文老师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新课改方面加深领悟,而且还要对阅读教学的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预设的教学目标中教师往往想追求全面,结果把教学目标定得过于高,这就让预设的教学目标变得模糊起来。没有重点的目标,最终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久而久之,教学目标也就成了一个摆设。

2.教学方法不合理

新课改的实施必须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不适应新课改的发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真的很难发挥到它的作用,课堂教学的实质仍然与教学形式相互脱离。

二、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的改进策略

1.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根据文本的特征来进行目标的制订,因为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目标,这样才能抓住重点来思考,这样目标更容易达成。

2.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阅读教学中不足之处的很大一方面就是教学方法的不当,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选择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探究的能力。

总之,高效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从而让语文阅读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三环五步”;历史课改;考试制;学分制

持续了两年多的课改,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同样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最大的阻力在于学生成绩的下降。我作为一名亲身实践新课改的年轻老师,对于新课改我并不排斥,但也有很大的困惑。下面我就新课改的困惑及建议提出自己的浅见。

一、当前历史课改的困惑

(一)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新课改真的会减轻老师的负担吗?

新世纪的教师观是: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由传统教学的“传话筒”转变为新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新课改的课堂上老师少讲或不讲,只要掌控好学生的探究时间,适时点拨引导即可,看似非常轻松,实则不然。我觉得新课改下老师的负担更重,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备课工作量超大

无论是预学案的制订还是导学案的制作都是一件耗时、耗力、耗脑的大工程,无不考验着老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使得教师的备课量超负荷。当然很多学校采取集中备课的方式,以减少备课的负担,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老师都会配合,其中任何一环不统一、不合作,都会成为课改的阻力。

2.来自成绩下滑的压力

高中的历史也是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要面临高考的考验。新课改模式下,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可能有所提高,但心中无墨,考试也是枉然。

3.来自学生的“挑战”

新课改下的课堂是动态的、活跃的,在预习过程中和组内探究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很多新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老师既要繁忙于巨大的备课量,还要时时为学生的成绩忧心,更重要的是随时准备来自学生“挑战”。那么,老师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中尽善尽美,这也是一大困惑。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觉得没有必要改革,新课改后负担重、成绩差,又整出诸多问题实属不必。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课改真的能让学生快乐学习吗?

《学习的革命》里有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这也印证了课改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下的填知识、练题海,一味地给学生以重负,只为培养考试机器。那么,新课改下“不是被填满容器”的学生是不是就真的减负、就真的能快乐学习呢?其实不然,我觉得负担有过之而无不及。表现如下:

1.预习环节的负担

“三环五步”课堂模式下,学生除了预习历史课外,还得预习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的内容,还得完成其他科的预学案,这样高强度的预习作业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长此以往学生也只能马虎应付,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此,也会恶性循环。

2.课后的负担

课后的负担有二:其一,作业的负担。虽然新课改强调学生作业“堂堂清”,但真的能“清”得了吗?且不说每次上完一课之后就又发下来的下一课的预学案需要完成,更重要的每次课堂上未完成的“当堂训练”又得作为课后作业,使得学生的作业量有增无减,负担更重。其二,复习的负担。有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适应没有老师理线索的时代,预习时无从做笔记,课堂探究也是随波逐流,毫无自己的观点,导致课后疑点重重,复习困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势必会影响到成绩,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是占多数的。

3.来自家长的压力

新课改强调的是长期目标,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没法那么快地体现在成绩上,那么短期内学生的成绩无法奏效时,势必会引起家长的恐慌,结果造成大量逼迫孩子课后补习的情况出现,使得学生的负担重上加重。

所以,课改真的无法给学生减负,反而是加重,课改下的学生境况很是惨烈,如此又怎会快乐学习呢?

二、我的浅见

新课改理念是好的,课改对于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确实有效,新课改培养的必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型人才,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同时,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但这些都是长远目标,这一过程也必然是长期的。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情况呢?依我之浅见,我认为对于历史科课改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考试制,采用学分制。

若采用学分制,将学生平常的出勤、预习的情况、作业完成的程度、上课的表现以及最后呈现的结题等以小组竞争的方式,采用个人积分的机制记录在学生的档案里,跟着学生一辈子,如此也会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

以上皆属本人的浅见,不当之处尽请赐教。

参考文献:

第5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语文高考改革 “课改卷”重庆卷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大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语文高考命题也随之变得异彩纷呈。新课程的实施与语文高考命题已然成为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议题。因此,在总结“课改卷”的新特点和新规律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教育的区域特征对重庆市2013年第一轮新课改语文高考命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推动本地区新课改工程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促进语文教育发展的目的。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高考改革

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总是在探索中逐渐趋于合理化,语文高考命题改革亦是如此。高考命题的变化能直观地反映课程改革的脉络,二者密切的相关性决定了我们在关注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必须关注高考命题的改革。

自1985年上海、2002年北京、2004年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辽宁、重庆九个省市单独自主命题以来,到2005年新增的山东、江西、安徽三省自主命题,我国已有十四个省市实行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海南、宁夏、山东、广东四省区,江苏、福建、辽宁、安徽、浙江、天津五省分别于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开始了新课改的第一轮高考。

至此,我国的语文高考命题呈现出了命题的多样化。

二、新课改试验区语文高考卷与重庆自主命题卷的比较

2010年,重庆市基础教育开始实行新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成效直观地体现在与高考的衔接上。为了对2013年“重庆卷”提供有益的参考,我们首先应该分析“课改卷”与重庆自主命题卷的异同。

(一)新课改实验区语文高考命题的新特点

1.结构和形式的创新

广东卷、江苏卷、福建卷、山东卷等“课改卷”在结构和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选做题。在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作答,或是在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作答,而其分值均等,既符合新课程选择性的特点,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个人阅读体验,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化的语文能力。

2.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在原来五个难易不同的等级基础上增添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3.选材的“经典性”

翻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试卷,透过那些经典的阅读材料,我们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文学气息。比如,2010年山东省的作文考题根据阅读“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后的感想和联想作文,等等。古今中外的传统经典出现在考题中,不仅从一个侧面透露出语文命题思路的新变化,同时也大大提升了高考语文的文化品味,对学生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有极大促进作用。

(二)课改卷与重庆卷的比较

1.共同特点

(1)内容的基础性,突出语文应用能力。对语言基础知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考查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关注热点,贴近现实。高考是检测性的考试,不仅要体现其选拔性的功能,更要充分体现学科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要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而语文高考试题中选择具有时代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当今时代的价值体系。

2.不同特点

从结构方面来说,重庆卷没有选做的考题,全是必考题。内容上,“课改卷”更具丰富性和普遍性,广东卷、江苏卷、山东卷及福建卷,其内容都丰富多彩。“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部分致力于突破正史传记文的樊篱,在选材角度和范围上继续创新,古代诗歌鉴赏部分在选材范围和体裁方面较以往的唐诗宋词元曲又做了新的拓展。而现代文阅读部分2010年山东卷选用文体特征鲜明的《人生的四种境界》。重庆却以相对浓厚的本土色彩来体现独有的重庆精神,如2010年第20题: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开头,续写一副对联,等等。

三、对重庆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高考命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依据“课程观”命制试题

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应用新的“课程观”取代旧的“教材观”,“课程”的内容比“教材”的内容丰富得多,社会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教师资源、学生素质、网络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教学工作中应该以课程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因此高考试题依据“课程观”来命制是必然的要求。山东卷、广东卷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尤其突出,对重庆以至全国大部分地区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高考命题改革都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二)加大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课改试验区语文高考命题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探索已初见成效,这对重庆新一轮高考试题的命制乃至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加大对“过程与方法”考题模式的命制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对“过程与方法”的强调不仅要在课程目标中,也应该在课程评价中。但是在语文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加大对“过程与方法”考题模式的命制显得极为重要。

福建省对探究能力考查的探索比较具有代表性,但探索都还只是初期的,还待所有关注语文教育、学生成长的人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重庆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初始过渡期,这就对探究性题型命题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考命题是一项关系全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孩子、老师、家庭的心受之牵动。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功能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命题的思路和方法。重庆在借鉴新课改试验区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当借鉴其命题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重庆地区的区域特色进行探究和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已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当前,唯有不断学习,取其精华,吸收经验,才能有效地推动本地区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第6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的影响

1.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在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行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标,着眼于对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包括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二是主体性教育的理念。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就是要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多样化教育的理念。新课改认为,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因而强调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遇到的问题

一是新课改理念及教学目标的困惑。其主要表现在对新课改理念认识方面的差异,这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理念与实践的脱节。二是新课改地理教材的困惑。其主要表现在对初高中衔接方面存在问题。新课改带来的教材的变化不仅给教师施教带来挑战,同时也给学生适应新教材的特点带来难题。三是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困惑。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因此这两种模式在课标、教材、教辅和考纲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二、高中地理教学应对新课改的策略

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挑战,在高中地理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当如何积极应对,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谈以下看法。

1.正确定位教材功能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使教材的意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教材的相关知识,比如讲“西气东输”时可补充讲“西电东送”,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寻求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内容。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从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应强调教学效果,通过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

3.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观。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建设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

4.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地理专业素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因此,地理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加强对教育理论和地理知识的学习,尤其要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及时更新自身的观念和知识,提高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注重质性评价

高中地理新课程提倡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强调评价对地理学习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地理学习评价的选拔和甄选功能,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主、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评价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渠道地收集评价资料,一方面包括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初始资料,如学生作业、测验、小论文、实验方案和报告、探究过程记录等;另一方面包括各种评价主体对学生从事上述各项活动的评价,如教师给出的分数、等级、评语及建议,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的观察记录和评价,家长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信息,做出综合评价,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实施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地理教师,应积极地应对这种变化与机遇。本文仅从地理教师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实际上,地理教学活动还涉及学生因素及教学设施。

参考文献

第7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首先,新课改革势在必行,必将极大地影响今后我国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方向,也势必决定着课堂教学必须围绕新课改这一指针。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在思想上应该做到真正的转变,学习课改新理念,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今后没有新课改理念的教师将不再是一名称职的教师,没有新课改理念的教师必将面临淘汰。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式,通过对比,认识不足,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新的理念与方法。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通过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也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真正含义,如,在观摩五年级语文《枫桥夜泊》课堂教学时,对“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解释,通常我们的注解为:“忧愁地望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怎么也睡不着。”通过多媒体展示,我们切身体会到原来“江枫”并非江边的枫树,而是江村桥和枫桥相对,河中的渔光闪闪怎么也睡不着。由此可见,很可能教师需解释很长时间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几分钟之内学生就能理解并体会,并积极地参与各种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掌握多媒体教育教学技能已成为我们新的基本因素之一。在此我积极建议学校能通过多种渠道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对教师开展广泛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推进我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

第三,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要坚持学习,又专又博。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现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必须要有长流水。要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现在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上网计算机、手机和平板电脑,教师讲授的知识对一些学生已过时,或学生无法理解与接受。这时建议以任务驱动方法,提前设置前驱问题要学生通过知识搜集完成,环节相扣,学生完成任务之时便是教学任务实现之际。以学生之知识扩充教师之储备,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总之,“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教师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全社会的进步”,我们应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用自己的热情、毅力和智慧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使自己这个教育工作者拥有与时代同步的“源头活水”。

第8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师 新课改 抵触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已进行了7次课程改革,现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在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迎接新世纪挑战而进行的,是历次课程改革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课改从酝酿准备、试点实验到全面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要真正达到新课改的目标,实现新课改的理念,其路途还很艰难和遥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教师压力问题也日益彰显。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群体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中的教师压力主要是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所赋予的要求、期待和职责而使教师难以适应产生的压力。笔者从新课程改革的视角,以课程改革对教师压力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压力产生的原因。

一、问题与现状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人们日益意识到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对于课程改革来说,政策制定与具体实施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关注理论层面,那么后者则更注重实践层面。欲将"理想"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环节。毕竟,理论只能提供宏观的指导,在执行层面还需要细化。从根本上讲,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教育理念要通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在此活动中教师对课程重新建构、阐释、加工,将自己的个人知识、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只有通过教师这一中间环节,课程才能真正地接触到它的对象――学生,否则它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说,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改,对课程改革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纵观此次课程改革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许多一线教师对改革的新理念并不主动接受、积极践行,相反却是随大流、听任上级的安排,从而使自己游离于这场改革大潮之外。因此,探讨如何推动教师从被动地执行改革方案转变为主动地接受参与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推进课程改革所必须关注的一个课题。

二、教师对新课改抵触的原因

2.1教师对新课改存在模糊认识

宗树兴等人所做的题为"教师对新课改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81%)认为新课改是上级领导和研究人员的事,自己只是被动地执行而已。相当一部分教师(45%)采取无所谓的态度。"[1]从这一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新课改的深远意义,没有真正接受新课改的理念,而只是将新课改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被动接受,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必然会导致在实践中的不知所措,造成了当前课堂中的真实现状:两套教材、两种方式、两副面孔、两种生活[2]。

2.2教师对自身利益的担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追求利益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仍然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无法逃避这种利益的驱使。可以说任何改革的成功与否与其改革主体的支持密切相关,这种支持的原动力就是改革主体是否获得利益。而此次新课改中缺少对教师参与的激励制度,教师作为主体之一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必然会导致教师实施新课改内驱力的缺失,致使教师失去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

2.3新课改中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席

新课改方案从根本上讲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然而,无论在政策制定,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并未获得改革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卷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实施课程专家设计的种种愿景,去接受各种新课程的培训。所以,当教师认识到自己不是改革的主体时,必然会对改革缺乏应有的主动精神和参与热情。

2.4新课改中教师评价体系的滞后

本次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而在实践中我们却发现:"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3]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是一种终结性的、行政性的评价,学校采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状况,忽视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在这种评价制度中,教师的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肯定,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的有效措施

3.1明确改革主体

对于任何课程改革来说,首先应该明确的问题就是"为何改革,谁的改革"。所以,在课程改革中,我们不应该把政府和课程专家作为变革的主要推动力,而是要确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改革观。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中,要求课程专家在课程决策中赋予教师一定建议权,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自己对国家课程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课程设计者和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其能比较明确地了解课程理念与方法,加强专家在教师困难解决方面的作用。

3.2确立教师评价体制

注重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学校之外,还要有教育科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生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当中来,使各种评价之间相互协调,引导并约束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行为,形成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

3.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操作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现有的能力不足,而当前各种教师培训又难以达到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职后的培训来实现,而要从职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上就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避免教师在观念上的先入为主,导致教师职后培训难以深入以教师的思想观念中[4]。

3.4在实践中实现对新课改自身的调整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适应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国际教育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为基础,对我国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理论的一次深刻变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课程的许多理念根植于国外的教育理论研究,其本身还有许多"水土不服",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所以,新课程的理论并不是当前我国的教育真理和不变的准则,而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方向。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在变革传统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教育实践对新课改自身进行调整,在调整和变革中提高新课改的适应性、合理性和可行性[5]。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课程下,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就是所教的本门学科,不要说各学科的教师间有什么合作关系,就是同一学科的各个教师之间也是竞争大于合作。但是,新课程的实施却要改变这种局面,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特别是综合课程的实施更是需要教师打破壁垒,介入到别的学科中,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合作给学生一个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合作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宗树兴.新课改需要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J].教育探索,2006,(3).

[2]李臣之.浅谈影响课程实施的六大因素[J].教育导刊.2001,(23):20.

[3]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第9篇:新课改的问题与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改进建议

伴随社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人们对数学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已不再将它仅仅看作一门考试的学科,而是当作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精神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素养的平台.我们数学教师要深知肩负的责任,做好高中数学教学工作,适应社会和新课改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本人结合工作经验,浅谈一下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的认识和思考.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片面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其实质

一些教师为了践行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积极实施合作学习,然而在实施时有时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不管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都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讨论.这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优秀生的意见和想法代表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只做了陪衬和听众.

2.盲目使用问题教学法而缺乏深度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想方设法挤时间以争取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片面地认为学生解决的问题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收获也越大.其实则不然,这种盲目使用问题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看似学生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其实学生对很多问题没有想通、想透,缺乏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如在等比数列教学中,有教师是这样设置的问题:(1)等比数列的定义;(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3)等比中项的概念;(4)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在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就要通过阅读查找答案,最后虽然解决了这些问题,可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探究意识的培养等却没有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3.教材地位被弱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学就是教教材,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而是与专家、同事、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重组、拓展及延伸等,并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进行联系、融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却片面地超越教材,对教材内容补充过多,大量讲授从网上下载的资料;也有的教师为了追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补充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删除了教材中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进科技成果的题材,弱化了教材的作用,使教学内容不能得到有效支撑.

二、对新课改背景下上好高中数学课的建议

针对以上现状,数学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刻理解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果.

1.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水平

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各种知识都在以迅猛的速度增长着,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只有提高数学教学的能力,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和探索:(1)深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用新的教学观念取代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2)认真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特点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3)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数学技能以及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重视对教材的再加工处理

新课程提倡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时,必须牢固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但是,教材的再加工并不是随意的,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度,遵循一定的原则[1].首先,教师要统观全局,整体把握.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生、教材、课程标准三者的衔接点,才能正确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思路和编写意图,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合理创造.教师运用教材既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基础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出发,还要考虑数学教育与数学应用的发展,开拓学生数学学习视野.最后,重视教材中数学活动、小课题学习的教学.数学教材中安排的数学活动和课题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此类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3.加强对课堂所设问题的优化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数学教师要学会设置课堂问题,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知识,增强能力[2].首先,教师要合理创设情境,设置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研究和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问题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集合概念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1)有哪些概念?(2)有哪些符号?(3)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如何给集合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如此设置问题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远比教师直接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效果要好.

总而言之,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不断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