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势与政治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

第1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一、在激发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达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等等。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促使你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创新活动,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思考、探索、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教师要善动脑,肯动脑,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也就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意识。

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决办法,在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学问,学问,有学才问,有问必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三、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应简单易行。

四、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目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为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授课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的原则,向学生阐述与思想政治内容有关的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奇闻轶事,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讲授“祖国统一”时,我为学生补充介绍势力分裂祖国的一系列活动,以及我国《国家法》制定的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活动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第一源泉,新课程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讲“合作、竞争”时,我组织学生做“绑腿双人跑”的游戏,学生通过体验、比较、思考、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如教学“文明交往礼为先”时,让学生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模拟星期日同学来我家做客的情景,学生在观察小品的同时,思考这两位表演者用了哪些礼貌用语,在观察、思考、反思中懂得了在交往中要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

第2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之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乐于接受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科学用情,生动而现实,活泼有内涵,有张有弛

师表为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愤怒控诉列强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兴奋地讲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逐渐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时,借助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再次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了知情合一的效果。

同时,结合故事渗情,引导学生入境体会感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典型,有的例子时效性强,我就进行热点跟踪,力求系统形象化。讲“奉献精神、承担责任”的内容时,适时地补充孔繁森、郭明义的例子,描述人物生动事迹,特别是主动担当的细节、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像磁铁般地吸引住了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还从本地区找典型,增强学生们的亲切感。如结合讲“关心热爱周围的人”,我走访山区乡镇,搜集那些普通而伟大的事例。我也让学生在身边找寻榜样,激感认同。

二 过程体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恰到好处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比如讲一个概念,不要把定义抄在黑板上就算了事,而要结合与概念相关的史实材料,让学生能主动地去理解、体会和运用,提醒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把学生易犯的错误讲在前面。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有所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换个角度来教,效果就会有所提高。坚持正面教育,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外,还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看法甚至是错误意见。思想政治课虽然担负着思想教育任务,但思想教育绝不是只靠政治课就能解决的,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思想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帮助分析归类,以所学知识为指导去辨别,一般情况下可达成共识。若不能达成共识,容许保留意见,适当时候再提出来讨论,随着学习深入、认识水平提高,问题基本可以逐步解决。也可与同学个别交换意见,促进其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这样做,可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理解,并且通情达理,可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外,还应组织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要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成立“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积极性较高。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

三 求实创新,真情融合,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时政热点,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要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锐性,而且他们还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很多学生反映在学习了辩证法以后,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深知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事实证明,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第3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一、填鸭式转化为互动式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产生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用具有启发性的图画、漫画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质疑,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采取三段式教学法,即“预习提疑――讲解答疑――去疑存真”。

1、“预习提疑”就是让学生自己预习一个框的内容,并在自学过程中做一点读书笔记,初步搞清楚教材中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告诉教师框中哪些地方懂了,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哪些地方难懂,建议教师多讲。

2、“讲解答疑”就是教师课前记下学生的疑难问题,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3、“去疑存真”就是教师选择学生中难度大、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再一次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由学生写出相应的论文,有破有立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树立新观念。

总之,鼓励质疑,让平日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说教式转化为运用式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采取说教式,机械的,生硬的空谈理论,导致政治课枯燥,空洞,乏味,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造就出一批崇尚“教条主义” 的所谓人才。新课程下的教学要让学生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让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不能为学而学,要为用而学。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

政治课教学要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个心理特征,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更感兴趣,更愿意去讨论。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把教材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形成“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觉得教材离现实很近,离自己很近,学习有用,学习主动性自然就高。

政治课教学还要注重时事教学,将政治理论知识与时政内容相结合,并使之互相渗透、互相贯通。时事事例丰富生动和教材有一定联系。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授高一“信用工具和外汇”时,结合当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企图逼迫我国人民币升值的时事,结合我国当前的汇率政策,向同学们分析了当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利弊,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当前的汇率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以组织、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社会上的一些新现象(如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一些现实性强的题材等),力争写出具有新意的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应注意指导学生对所论述的问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分析,这样,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独立思索,认识新现象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外延式转化为内涵式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讲求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以教代学,题海战术是追求升学率的主要手段,导致课堂上时间浪费严重,存在大量的无效劳动,以致学生学习效率低,学生疲惫,事倍功半。新课程改革要向课堂要效益,走内涵式的教学道路。为适应新课标的需要,我认为政治课需推行“教法革命,学法改革”。

教法革命就是要减少课堂浪费,向教学要效益。讲清讲透是教好政治课的核心环节,但我们教师通常在课堂上大量堆砌理论知识,逻辑混乱,点不透,讲的太多,太细。充分把握课堂,决不做无用功,排除无效劳动。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记忆的规律性,针对训练题,要精心设计,周密安排,讲评到位,做到讲记练三位一体,统筹安排。

第4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一、打破僵化的说教模式,让政治课堂活泼起来

区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由于政治课程所独具的敏感性,尤其是以后,国内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大多按照课本简单地照本宣科,推行一言堂和满堂灌,被学生称之为“说教课”、“背诵课”,尽管其中不乏应试教育的因素,但教师在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语言呆板,不敢对教学方式大胆创新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训成考试机器,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让政治课堂教学语言丰富起来、方式活泼起来,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兴趣与理解力成为当前中学政治思想教学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许多中学教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情景回放、课题辩论、谈是论非等活动,通过对其一政治论题或社会现象进行辩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打破闭卷考试方式,让开卷考试成为常态

传统的闭卷考试以升学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结果而轻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老师以题海战术和加点、加压的方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造成心理上的厌倦情绪。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在2000年3月了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对政治科考试内容进行了重大改革,明确要求思想政治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考试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不出偏题、怪题和计算、证明繁琐或似是而非的题目,不出死记硬背的考题。指导意见的出台,使中学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打破条框约束,让课程教学鲜活起来

第5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初中政治课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71-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政治课的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走进“素质教育”

长时期以来,政治课被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课、背诵课,传统的政治教学,就是一言堂、满堂灌,照本宣科,条条框框等教条式教学,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的淘汰式的选拔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明显偏重智育,把学生训成了考试机器,高分低能,心理负担过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也惟升学率是从,因为只有如此,才有资格谈奖金、职称、晋级、住房等。结果呢?人的素质没有提高,党的教育方针也没有真正贯彻。

二、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开卷考试

传统的闭卷考试立足于选拔,实施选拔性教育行为,只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闭卷考试以考试为指挥棒,只在考试能力上下工夫,重考试结果而轻教学过程,以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闭卷考试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题海战术”及“加班”、“加点”、“加压”的办法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使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难以承受的超负荷状态,而过早地卷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为克服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变“寻找适应教育的学生”为“寻找适应学生的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3月13日发出政治科中考改革指导意见后,对政治科考试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使初中政治课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走进了开卷考试。初中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即考试时允许考生携带政治教材及相关资料进入考场,随时查阅。要求学生运用课本中的知识、观点、原理,联系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联系校园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实际,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分析、解决试卷中的问题。此举措重在培养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突破旧课程的“包围”走进新课程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考核方式的束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下,考试考条条,学生背条条。学生如果对书本知识记不牢、记不准,就达不到选拔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无学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二是内容枯燥。课文中不乏有许多远离学生实际的“偏、难、繁、旧”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对这些知识原理,为了达到考核和选拔的要求,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次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从转变教育观念的角度,重点删改了原教材中“偏、难、繁、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活动教学成了新教材最亮丽的风景:

为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新教材对在社会发展常识中一向较为重要的生产观点、阶级观点、群众观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等内容,以及有关论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那些离我们现实太远而且纯属理论的多数章节都被删减了,补充了与现实结合比较紧密的诸如“三个代表”、“七一”讲话、“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富有时代性的现实内容。而且在考核时对于简答题、判断说明题、分析说明题、政治小论文等实施考试(开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不管知识点来自课内课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同时对有创新的观点还要加分,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一反过去初中政治课“死记硬背”课本知识的应试框架,构筑起思想政治课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四、针对三个“突破”引发的几点思考

1、素质教育的障碍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前改后返的体会,但总的来说进度不快。究其原因关键的一条就是设有一个政府部门制定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对教学管理的评价模式,这一点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大障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初中政治课应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2、开卷考试的弊端

评阅中考试卷必须选拔政教专业的、多年上毕业班的、经验丰富的、责任心强的政治教师参加阅卷。可见,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突破口,开卷考试不是素质教育的终结,而是素质教育的开端。

3、新课程的缺陷

新课程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新教材的一大贡献是在理论知识学习后,适时安排活动课验证和巩固教学内容。但是,如何将教材中大量空洞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表现出来,充分发挥实践和活动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大作用还显得薄弱。要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就必须处理好“灌输”与探究的关系。

第6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课 困境 对策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课教育所达到的客观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

(一)课堂出勤率低、纪律差

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班级人数多,不利于课堂管理。很多学生上课自觉性不高,长期不上课。课堂上,学生看手机、电脑、睡觉、打游戏、看其他书籍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基本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方法,进行一些师生互动。但是参与教学互动的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即使参与,也是应付了事,学习态度不认真,老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三)对思政课缺少认同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是增强认同,树立正确的“三观”。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持消极态度,认为这门课程对将来就业没有用处,常以一种能逃则逃、能躲就躲的敷衍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不受学生欢迎。

(四)课外实践活动难以落实

思政课需要一部分课外实践作为理论课的有益补充,但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实践课无法真正落实,其原因普遍是学生人数多、教师人员不足、经费难题、安全问题及校外实践是否与校内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困境的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在思想政治课改革中,首先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探究问题”的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一)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使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状况、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在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力争采取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寻找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在怀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愉悦、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中,增强参与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新能力。

1.创造人性化的学习氛围

以“学生发展为本”,诱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的意义是引导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寻找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这就要求教师营造自由欢快而又富于激情的竞争氛围,利用学生“机灵而富有创见”这一优势,组织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对某些带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帮助学生消除疑虑,培养能力,拥有智慧,提高觉悟。

2.增加热情的“情境表演”

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在课堂上增加观赏性与参与性强的“情境表演”,让学生通过“情境表演”使自己的表现欲得到释放,让参与表演的学生从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和热烈的掌声中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满足、振奋等情感,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在笑声中放松身心、调节情绪,从而诱导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知识的传递效率。

3.组织激烈的“课堂辩论”

组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诱导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浪花,激发创新热情,加深知识的理解。而课堂辩论这一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有效途径。通过设置诸如“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的辩题,这些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的辩题,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及择业的先后选择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课外管理――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校内外的管理和指导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要紧跟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实践的可行性。实践的方式可以是:思政课教师兼职做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1.思政课教师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

在大学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是直接接触大学生的老师,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进行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他(她)们是大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领者,是大学生的贴心人,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全面负责。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应有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的经历,这不仅对自己能力的锻炼提高大有裨益,而且可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2.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

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做学校内党员培训班的兼职教师、指导教师,给大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这部分大学生在校是骨干,走上社会以后,其中一部分将进入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需要思政课教师为之倾注心血。同时,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这些活动都带有政治性、公益性、学术性与娱乐性等。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发挥特长、锻炼能力、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

3.思政课教师兼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三观”塑造的有利时期,常常会出现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等特点。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有着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有些大学生会因学习、生活、就业、恋爱、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诸多矛盾。据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大学有近两层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然而,目前各个大学的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往往人员不够,直接接触学生的机会不多。而思政课教师教恰好有便利条件,接触并了解学生多,思政课教师如果在教课之外的业余时间里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则一定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4.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课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必须紧跟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实践活动。2013年5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专门会议,全面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要求各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现代工业、科技发展中心、贫困落后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进行调查研究;到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胜进行参观考察。在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课指导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针对当地的实际状况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可以进行行业调研,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岗位体验、指导学生政党志愿者,等等。

(三)考核方式――思政课教师应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积极的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的时候,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考核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通过考试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只能采取全面综合的方式评价,评价的方式应重在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考核的方式可采取平时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可由:论文、读书笔记、课堂发言、出勤、作业、社会实践报告(调查)等多项组成。平时让学生写论文、体会、调研报告等,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一套行之有效、灵活宽松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广大教师只有适应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7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能力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为适应开卷考试的“指挥棒”,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实现以下三个突破。

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例如:初二法律常识开篇课――前言,让学生弄清学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不容易。我以书本第3页漫画“视而不见”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视而不见”,反思“视而可见”,并提出问题:如此危险,此人是知险而行,还是不知其险呢?“视而不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反思:“视而可见”情境是怎样的?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又加强了学科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注社会焦点,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每天让学生收看《新闻》和《焦点访谈》,并作好摘记;三是开展社会调查,撰写政治小论文,进行全校评比。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

三、突破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

开放型试题一般以某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树立“一种意识”,即促进教学开放的意识,从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径,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关注问题的结论,又注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过程;二是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从而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操作上,我们采用了“三类思路”:一是抛出“二难推理”,即引入辩论赛的做法,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分析论证、归纳演绎,做到自圆其说。二是“主体尝试探究”,引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师生一起搜集、编写、分析案例,让学生主体参与,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案、多种方案或最佳方案。三是上好“热点课”,讲清热点的内涵、形成、发展、知识联系和学科内、学科间分析的角度。

第8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第一,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目前社会现实的变革。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高科技、广信息、大文化的知识经济背景下,他们的心中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又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迷惑不解,不知所措。需要老师给以引导。而今天的政治教师特别是乡镇中学的政治教师大多数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思想文化不够开朗,生活不够富裕,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生活过来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仍然带着一种“怀旧心态”来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并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这些教师仍在沿袭过去的教学路子,一本书、一支笔、一口气讲到底。即使有的教师萌发了改革意识,也有改革的设想,但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制约、限制和束缚,特别受中考与高考的影响,实际上仍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阶段,仍然在如何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上徘徊,以大量的习题训练,严格的答案规定来提高“教学效果”,应付考试。“重视知识、轻视能力、忽视觉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其结果使思想政治课缺乏吸引力、战斗力。

第二,思想政治课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

如今,许多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远离开放的社会生活。在教学思想上,强调一个“统”字,他们为了保护学生心灵的纯洁,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污染,把学生的思路死死地“统”在教师所规定的轨道上;在教学场合上,倾向一个“收”字,他们把学生的活动范围收缩在学校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之中,不准越雷池一步;在教学方法上,热衷一个“灌”字,他们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式似地强加给学生。这种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同我们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拍的。我们的中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感到老师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念是一纸单薄的空文。

第三,社会负面的不良影响给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阵地,自身的问题虽然不少,但教育目标还是正确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这是现代人具有的素质。然而,包围着青少年学生的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彩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新旧交替时期存在的阴暗面,就像阵阵风雨,敲打着学生的心灵,迫使他们被动地、盲目地去感受生活的多重色调。现在,人们碰在一起,往往是谈股票,谈生意,谈某人中奖的红运,谈某人赌博的财气。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潜移默化,抵消了思想政治课上的正面教育,一些学生讲:“政治老师上课讲的很有道理,但往往是课堂上听的是一套,社会上见的是另一套。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想不通,行不通。”这种思想政治课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成为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相对畸形发展之间存在着“偏差”。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醒悟。醒悟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我们必须把为教师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设计的教育,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支撑这一重大突破和改革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原有的“园丁”、“蜡烛”等角色不但发生变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角色,为知识传授者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新的课程对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师感受最深的是:至今在许多人的思想中都还有思想政治教学无非是念条条,画框框。其实不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思想政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简单说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就是怎样做人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教学更强调师生之间情感的交往和心灵上的沟通,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你只有对学生付出了,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不是有句“亲其师,信其道”吗?身教重于严教,你每天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你就得先树立你自己远大的理想;你是一个对社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激情,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老师,学生才能从你身上找到他们做人的标准。但我们还应该有理想,有感动,有热爱,有激情,而学生的理想,感动,热爱,激情从哪里来,就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来。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 转贴于

第二,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政治课的价值位置就是应试教育。无数成功经验都证明,一旦把政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从教学观念上讲,一定要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首位,思想政治教材所阐述的是一些政治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于中学其它学科的教材内容而言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直观把握,理解起来很困难。政治教学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很难参与进来,更谈不到“进入角色”,发生共鸣了。久而久之,学生则厌学,政治课教学失去了受教育者就自然走进了死胡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注重他们的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政治教师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第三,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教育的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客服片面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这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必须的基本技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精神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而教学效果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新的课程下,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新课程下,应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还课堂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探讨,实现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合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吸引心、眼;妙用漫画,寓教于乐;模拟表演,身临其境;开拓视野,延伸课堂等。教学中更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是现代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识水平。其方法有: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难,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启发式教学要伏、做到“启”而有“发”,收到效果,就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余地;可利用音像直观启发等。在教学中,还要把维护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作为施教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充分尊重和高度信任学生。另一方面,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以尊重事实、服从真理为标准,不惟师是从,不把某些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尽管教师在单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水平等方面超过了学生,但在人格、人性和人权方面,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师生之间不但是平等的朋友,而且还应该是探求知识、追求真理道路上的同志。

第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

以往思想政治课教学总让学生有一种“干巴巴说教”的感觉。学生的这种“评价”确实指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弊端。为什么一门针对性这么强的课程却让学生认为是“说教”呢?原因就在于部分教师上课时仍沿袭那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这种照本宣科或漫无边际胡扯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为了改变教师“说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来说,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来说服自己。因此,每上完一单元之后,我就要求学生结合现时生活写篇小论文。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时,主要是抓“近、深”两字。所谓的“近”指注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分析自己身边的事物、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撰写出较有新意的小论文。由于要求写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所谓的,“深”则是指引导学生对所述问题的分析要有--定的深度。由于学生受主观因素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容易泛泛而谈,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我就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推敲,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既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其积极思维,又能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其写的技巧。通过一年的努力、学生所撰写的《小析自尊自律》、《谈法》、《破除封建迷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小论文都发表在学校的小刊物中,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这种“小论文”的教学实践过程既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消除了“说教”的这种感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知、行、意的统一。

第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法。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思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单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和教材的“炒作”,形成了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的局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扼杀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与此相反,新课程教学却旨在诱导学生对教育过程的上动参与、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既得到全面发展,又使自己的特长得到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此目的,因此,政治课要能吸引学生,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就能轻易做到这一点;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人机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它能把过去单一的知识表达结构转变为立体的知识展示结构,可有较扩大知识面,增加主体参与的选择性;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此外学生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即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第9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思政教育重点课题(SZ201101)、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1年重点教改项目(TMZD1102)、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TM20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彭金玉(1965-),女,湖南双峰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校对思想政治课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不少成果,但与党的十 “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很有必要在前期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反思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这不仅是教育管理者同时也是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一、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

党的十提出“立德树人”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也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作为一项学校育人的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也是最能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价值取向,至少蕴含着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二是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包括“立德”与“树人”两个层面的内涵,“立德”为确立品德,树立德业,“树人”为培植成长,培养成才[1]。“立德树人”讲的是“立德为先、树人为本”,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树人是立德的根本和目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明白白地表达了我们党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坚守,它提示着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是升学率,不是论文和奖励以及头衔的多少,不是大楼和设备等等[2]。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思想政治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虚化,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单向度的信息传输,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消极抵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所以,当前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教学理念”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和价值[3]。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进,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要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高度概括了以生为本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从虚假引向真实,从低俗引向崇高,这正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根本体现和具体落实。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的特点,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并使其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立德树人”能否取得成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否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于探索和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超越“灌输”型教育,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以教师的育人自觉启迪学生的成人自觉、立德自觉;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了解学生主体的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三个注重”的规定为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的要求。

1.注重学思结合。这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继承与弘扬,蕴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学什么。一个人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正确地思考,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思想政治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提升青年学生基础知识修养、促进青年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的有效途径。一个人如果“忽视哲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和政策法律知识等等的学习,就难免会造成知识面狭窄,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考虑问题缺乏深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4]

二是如何思。对青年学生而言,其别重要的是批判性的反思以及在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辩证态度,深刻领悟的批判精神,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养成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学会运用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轻信,不盲从,将理论知识经过思考与思辨自觉地接受、认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正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所提出的希望:“同学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

三是怎样实现“学与思相结合”。“学”与“思”相结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与所形成的“思想”二者内化为心中的“信仰”,这里有两条途径:教育与自我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道出了自我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他说:“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5]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因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学生的自我观念和竞争意识日益强化,同时互联网、手机、微博、飞信等现代信息工具和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但他们的心理还远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缺乏对外部世界的理性判断,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应该遵循青年学生的身心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教育着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能力,以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的选择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构建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转化,形成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模式[6]。

2.注重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是强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寓“知”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以认识论和实践论为依据,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特征,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真正的信仰都是在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中,在自己思想的不断成熟和稳定中,在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清醒面对中树立起来的。”[7]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接近群众,切实了解国情社情民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主要有:参观式实践教学、体验式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式实践教学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认识性难题、教学性难题、保障性难题。要解决这“三大难题”, 必须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课程化[8],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要求每一个教育者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行差异化教学,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鼓励个性发展。同志曾对“因材施教”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个性发展。”[9]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木匠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赏识和激励,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显示出“皮格马利翁效应”。

其次,实施个性化教育,推行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课存在着的“整齐划一”和“一刀切”的教育教学现状提出来的,就是教育者必须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使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智力、素质和能力等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过程。正如先生所提倡的:“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10]为此,思想政治课在教学中,必须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判断,鼓励创新思维,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以及面临的新任务,针对信息化网络化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博客、微信、课程网站、QQ群等网络平台,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受教育者在接受过个性化的教育后,每个人的教育教学成绩也是因人而异的,如何评价这些教育教学结果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当前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不仅学生压力大,教师和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必须加快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11]因此,要改革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的考试模式,建立多元联动的评价机制,既注重形成性评价,也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既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更要强调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通过这些评价,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幸福,形成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自我认识和情感体验。

思想政治课要承担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01):10.

[2]许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63.

[3]赵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8):76.

[4]陈昌兴,李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新视点[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113.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7.

[6]柯文进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德育),2013,(01):26.

[7]王丽萍,张明志知行统一命题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范式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7):106.

[8]刘建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构建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