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士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互文性是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它把文本看成一个开放的世界,认为不存在文本,只存在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论新视角促使人们以新的方式去关注文学作品的阐释问题,在文学解释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互文性;文学解释学;对话
互文性是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是由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朱丽娅克 里斯蒂娃首先提出的,她深受俄国后形式主义理论家巴赫金“对话”思想的影响,并把巴氏“对话”理论引入符号学和文本研究中,率先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
互文性强调文本的开放性,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封闭自足的观念不同,它把文本看成一个开放的世界,认为不存在文本,只存在文本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文本的意义来源于文本之间的关系,要在交际关系中发掘和解读作品的意义。虽然互文性在文学研究中更多的被用于描述文本间的关系,但它也促使人们以新的方式关注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问题,在文学解释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传统解释学认为,意义是文本自身固有的,它不以解释者的理解与解释为转移,要求解释者在阐释文本时,克服主观偏见,摈弃所处历史语境强加的限制,投入到作者原有的处境,客观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意义。而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则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人总是历史的存在着,任何人在进入解释过程时都不是一块白板,都是带着“前见”进入解释过程中去的。“每一个时代都必须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流传下来的文本,因为这文本是属于整个传统的一部分。” [1]由于解释者“前见”的存在,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与鉴赏就会千差万别,所以说理解的历史性意味着文本意义多元化解释的必然性。
现代解释学从解释者的立场出发,赋予了解释者更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文本―读者”这个链条上,现代解释学尤其强调读者自身的历史性是文本产生多元意义的重要因素,把“读者”看成是文本产生多元意义的关键点,这一点较之传统解释学,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与动态性。另外,从互文性理论来看,文学传统就像消费资料、生产的原材料,文学创作者借用拼贴、引用、戏拟等创作手法,利用它们缝制出新的文本。“互文性”使创作者“寄生于”他之前的所有文本,以及这些文本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哲学等精神内涵和意义,使创作出的文本成为集众多内涵、语境、语意为一体的“集合体”。引用、拼贴、戏拟等都是一个文本指涉另一个文本的方式,由于这种指涉作用,文本的边界不再是一个独立文本自身的范围,意义也不再是自足的,而是文本之间相互参照,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在此网络中,文学文本成了无主体的话语实践,“作者―文本”这一链节中,作者失去了对文本意义的权威决定作用,由此,也对传统解释学试图解释作者原意或作品原意的理想给了有力打击。
在分析了现代解释学中解释者的自身状况和互文性中的文本存在状况后,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现“文本―读者”这一关系中存在着两种局面:1、互文性使文本意义具有开放性、多元性;2、读者的“前见”,使得对文本的解读具有丰富性。在这里,我们得注意一下现代解释学的另一个核心观念“对话与交流”。文学解释学的对话交流观把读者及其对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提升到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前台,也即是认为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不是文本的“独白”,而是二者的“对话”。文本以“准主体”的身份进入“文本―读者”的“我―你”对话中,从而使文本向一切对象开放,这样文本便开启了阐释多样性的一切可能,使文本的意义进入无限生成之中。当文本、读者处在具体的阅读阐释中时,二者便把自己的开放性与丰富性呈现给对方,并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可想而知:读者会因其自身的丰富性因素而对文本阐释出多种意义,文本也会由于互文性关系的存在具有多种被阐释的可能。
上述情况的出现,也许会出现这样一个疑问,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的历史丰富性会不会导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呢?这样势必会引起文学作品解读的混乱状态,解释也会被看成解释者的任意行为。其实不然,互文性将文本间的互涉、互动看作是文学与文化的基本构成因素,强调在交际关系中发掘和解读作品意义。另一方面,在现代解释学中,伽达默尔提出了“视界融合”的重要观点,认为解释者的“前见”是理解的基础,解释者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解释的可能性进行设计。当解释者带着“前见”与作为“他者”的文本相遇时,文本作为一种异质的、生疏的存在向解释者“倾诉”,于是,解释者与文本开始了对话与交流过程。在交流对话中,文本的视界与解释者的视界都超越了原来的视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界高度,也即所谓的“视界融合”。在此过程中,解释者的前见在融合文本的视界之后,进行了深化和修正,在原先前见的基础上对文本形成一种新的理解与解释。因为解释学把对文本的解释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过程,所以对文本的解释没有一个最好的、绝对的解释,而只有一个比较好的、相对客观的解释。
总之,即使有互文性关系的存在和解释者丰富的主体因素的参与,对文本的解释也不会呈现一派混乱错杂的局面。相反,这种状况的存在,更能增加文学解释的挑战性和魅力,使解释者在对文学的解读中,充分发挥主体因素,在美的享受中达到对文本的理解与解释。
参考文献:
1.1手术前
多数病人对手术产生焦虑、紧张、恐惧、不安、抑郁、消极和悲观等不良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当接近手术日期时,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造成心理和躯体的不适,甚至导致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病人的忧虑更加明显。为配合病人访视,手术室可以根据各科室的特点,编写相应的访视纲要,制作心理护理手册。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过敏史、检查结果、有无合并症, 了解病人心理活动, 针对不同的病人心理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认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了解他们的心理反应,针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给恰当的解释和安慰,让病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把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1.2手术中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由于对周围环境较陌生而紧张,此时巡回护士要及时迎接护理患者,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并做一些查对和解释工作,让患者感到放心和有安全感。之后,手术室护士同时和病房护士认真进行交接班,核对姓名、床号、诊断、手术名称及手术部位,以关切的话语询问病人术前休息情况、心理是否焦虑,扶着或推着病人进入手术间,边走边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的布局和设备以打消病人对手术室的恐惧和神秘感。到达手术间后,护士应将病人扶到手术床上,轻柔地协助医师摆好麻醉,注意不要过多暴露非手术部位,尊重病人的隐私,并不断地安慰病人,询问病人的感觉,将病人摆放成最舒适的姿势以协助完成手术。在此期间,对患者进行术野消毒,术中冲洗腹腔,使用的是37℃温盐水,这大大提高了患者术中舒适度。人性化服务更需要手术室护士在操作中,动作精细、娴熟。比如,给患者摆放时,动作要轻柔,尽量使患者舒适并保证患者的呼吸。骨突出置海面垫,以免压伤患者。约束患者时,约束带下面要称棉垫以防患者不适。术中配合要稳、轻、准;尽量减少发生器械碰撞,以减少患者的感官刺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确保手术安全。在手术进行过程中,要保证室内温度保持在24 ~26℃,湿度50%左右,以防止因术中病人的低体温引起凝血障碍、术后渗血量多、切口愈合时间延长、感染增加等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1.3手术后
为了便于消毒和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患者进入手术室有可能暴露隐私部位,为了维护患者的尊严,在麻醉及术中应注意遮盖患者,尽量减少患者身体的暴露。手术结束后,为病人穿好衣裤,即使患者尚未完全清醒,不方便穿时,也应该用病员服完全遮盖住身体,使患者及家属感到被重视及尊重。术后3 天内需要再次到病房访视患者,观察他的精神状态,伤口敷料是否清洁,伤口疼痛及睡眠情况。以诚恳的态度询问患者对手术室护理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丰富手术室护理内容,使手术室的人性化护理得到完善。
二、“人性化”硬件设施
2.1手术室房间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因此手术室房间,应该是洁净、照明、温度、湿度、噪音等,这些各项指标要达到国际标准,同时配有背景音乐、各种监测报警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供气系统、电视教学系统,为工作人员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工作环境,也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诊治场所。定期清洁通风管道,每月清洗风口过滤网,每3个月清洗1次初效过滤器,每年更换1次过滤器。有效保障空气层流循环系统,确保空气净化质量。同时,增设患者专用的风林通道,地面铺设清洁消毒地毯,使用医用转换车接送手术患者,减少或杜绝了在接送患者中心环节致手术室环境的污染。
2.2手术室内的仪器
通过增加仪器:如增加电刀、c型臂X光机、电动止血器等仪器满足各种仪器的及时供应和手术的安全,减少因仪器不足造成的患者不必要的等待。通过增加设备:如进口手术床等增加患者的的舒适感,避免或减少压疮的发生等。
2.3手术间的物品
对于手术间物品、地面、墙壁每日用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保持清洁无灰尘、无血迹。
2.4一次性医疗用品
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严格把好购买关节、使用环节、回收环节。购进环节: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查看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规格、单位、产品批发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以及有无破损和变质等,完全符合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标准的方可使用。使用环节: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其他无菌物品分别放置,存放的房间需要保持通风干燥,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把物品存放在密闭的无菌柜内。回收环节: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的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登记制度,严格按规定正确操作,感染性废物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分类入袋由专职人员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丢弃造成社会污染及社会公害。
三、总结
3.1人性化护理能使得病人获得最佳的状态
近年来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临床医学及手术,护理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以期更好地做到为患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达到尽快让患者康复的目的。人性化护理运用于手术室, 具体贯彻到护理估计、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估各个环节之中,营造一种以病人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既舒适又安全的人文环境,使得病人在整个的手术过程中,从心理和生理上均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并尽可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为则,注重语言沟通、形体沟通以及心灵上的沟通。使患者从术前访视到术后随访,每个环节和每个场所都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
[关键词]影视;文学;互动;融合;改编;叙事方式
文学是所有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而影视出现的比较晚,被称为“第七艺术”。影视尽管从早先的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但它不是哪一种艺术的分支或变种,而是一门具有独特表现力的综合艺术形式。影视艺术依靠光学技术,已经从戏剧、文学等所创造出的表意手法和认识手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一种独立于文学之外而又频频眷顾文学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形象化地把文学看作是众多艺术发生发展的“母体”,而影视等艺术则是它养育的“子女”。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却又以不同的表现方式给人类提供着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愉悦。文学和影视各自生成的演变史大大丰富了文学与图像符码各自的叙事能力。它们之间血脉相连,具有一种内在互动的密切联系。
一、影视和文学在相互融合中变异与借鉴
法国理论家乔冶・萨杜尔说过:“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的在我们眼前出现,它必须吸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养料,且很快地就把它们消化。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艺术的综合。”影视艺术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综合了其他各门艺术的多种元素,并经过自身主体性整合而呈现出特有的艺术表达功能,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和形象逼真性的艺术特征。影视艺术是在文学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利用现代社会的科技手段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一种以线形方式来安排信息的“马赛克式”艺术,是通俗的、大众化的、生活化的。受众从中寻找知识、思想,也寻找感官愉悦,建立情感依托和精神支柱。正如宗白华所说的:“在这里,物的感性的质、光、声、色、热等不是物质所固有的了,光、声、色、热中的美,更成为主观的东西。”
但是作为“遗传”,文学和影视艺术必然有其相通之处,理论家荒煤就说道:“我们电影要上一层楼,主要靠文学,没有文学的基础,电影是上不去的,世界上许多著名电影,大多是长篇小说改编的。”这或许有点绝对化,但却说明了文学对影视有着很强的心灵感召力。当代中国文学在题材选择、主题发掘、人物塑造、价值取向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给影视艺术的发展以多方面的启迪。正如当代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所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都不会存在。”文学为影视艺术提供再创造中必定会产生变异,那么它就不大可能像中国文学那样成为只供特定接受群体欣赏的单纯艺术;对受众而言,它也就不会仅仅局限在有限的审美领域,而是要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它超越了艺术的美学范畴而扩展到整个社会文化之中,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交际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通过它而获取了一种新的语言符号――视听语言(这是文学所没有的),这种借助图像符号的视听语言,使人无意识地被灌输和储存信息。视觉上的刺激性带来心理上的挑战感,而画面和音响效果的配合,能使人内在的情感受到充分提升和升华。而视觉图像成为这个世界最基本的面貌,而分析和批评图像被看作当代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能力之一。正是在显示和认识现实中,当代人实现着完全意义上的沟通、对话和共享。
而对文学来说却没有这么明显的优势,在这方面,它是以弱势出现的,因而影视的强势功能也慢慢影响到文学的发展。影视艺术确实带给文学诸多启示,仅就蒙太奇技巧对文学的影响就不可低估。自它诞生以来,格里菲斯、爱森斯坦等相继拓宽蒙太奇的实用领域,使蒙太奇成为当下影视中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而且影视中的其他技巧如平行剪辑、快速剪接、快速场景、声音过渡、特写等都开始被小说和戏剧借鉴而应用。
总之,当代中国文学的多种元素被影视所同化与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使影视艺术成为时空综合的视听艺术,而影视的先进技巧也被文学所模仿和利用。所以,当代中国文学和影视艺术在“技”和“道”的层面上互相学习,互相渗透,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出适合各自生存发展的明智的审美选择。
二、影视和文学在相互改编中各自坚守与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荡涤着人民稳定的心理结构,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存状态乃至整个社会的行为模式都在解体中重构,实用功利主义原则抢占了话语霸权的制高点,并以强者风范渗透到包括文学、影视等艺术在内的一切精神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所以现当代文学与影视的默契在风雨飘摇中凸显出变异和凌乱的势头,而改编(以小说居多,不仅是精英小说,还包括武侠和言情小说)则成了这一桥梁的“捷径”。
一些影片把人们所熟悉的典型形象搬上了银幕,再现了各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使经典文学作品得到了新的意义诠释,有力地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名著改编影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有些影片演火了,也被改编为小说。那么改编应遵循什么原则呢?鲁迅先生在给孟十还、山本初枝等的信以及《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文章中,针对别人改编他的作品或他人改编别人的作品发表了许多中肯意见,并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改编要尊重原著的创作意图,二是改编要正确地把握人物性格逻辑。”改编既要有坚守原有剧情的孤独意识,又要有拓宽新视野的合作精神。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力图挖掘民族文化的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就做出了榜样。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天才的专业禀赋、传统的文化底蕴以及时代赋予的开放性思维模式促使他们在艺术殿堂里纵横捭阖,并把自己深刻的哲学、文化和历史的思考融进了影视本体,他们的经典之作几乎都是改编而来:张艺谋成名作《红高梁》由莫言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黄土地》其母本为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源于郭小川同名叙事诗;刘恒《伏羲伏羲》改编成《菊豆》等。在改编中,他们仍然保持与原著思想的一致性,坚守阵地。
但由于带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艺术体验,又以一种非合作的姿态去审视本文,使其呈现出与原著不尽相同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色彩。影视对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有利于导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且相对缩短的生产――流通时间更符合影视商业产业化的运行规则,所以目前我国影视改编文学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不仅使编导者名利双收,而且让文学及其创作主体也因此而获利受益,作家借助影视抬高身价,文学文本也备受青睐。
但是,影视与文学毕竟有很大的不同,德国学者克拉考尔 说:“小说和电影也互有不同:它们形式特征毫无共同之处,它们所抓取的世界也互不相同……这些形式特征表现在对时间、速度、空间和表现角度(视角)等元素的处理上……”又说:“一切小说都侧重于表现内心的发展或存在的状态。”“电影倾向于表现一种仍然跟物质现象紧密地仿佛由一根脐带联结在一起的生活,而它的情绪和理智内容即来自这些物质现象。”现当代文学名著本身就是一个较完美的结构体系,其中的形象塑造和内涵张力具有无法替代的稳定性,所以改编可能造成其稳定系统的失调,这对改编者的创造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它要求编导者有创新的勇气和新颖的视角,重新构建一个和谐的稳定系统。而这种系统的转变最明显受到影响的便是“话语”的“改头换面”,所以需要探讨文学和影视的“话语”。
然而,影视艺术作用的结果反映在人们对影视与小说关系的认识上,表现了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于是便产生了“趋影视体”小说。就文体特征而言,“趋影视体”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大众化和话语的程式化。其结果是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差异被削弱,小说的“味中之味”被消解。这种文体在追求环境描写的视觉造型、简洁明快的对话和蒙太奇结构,更多地融入了影视艺术的技巧、技法,体现了鲜明的影视化倾向,同时仍保持小说的独立品行。特e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说家在影视作品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将视听符号向文字符号转换,这就是产生的小说“后生”现象。
三、影视和文学以不同的话语模式影响着对方的叙事方式
从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观赏艺术(当然包括文学和影视)的过程就是受众对艺术文本的解读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要靠视觉暂留视像的生理机制,而且还依赖于受众的想象、联想与记忆,依赖于对形象与情景的再创造。受众对艺术文本信息的接受,是一个感知、理解、想象、情感多层次复杂构成的心理活动过程。
尽管在文本本体上影视与文学话语模式不同,但文学的叙事方式与其想象世界之间和影视的叙事方式与其虚构世界之间有不少共同点,即都可以采用各种组合切割的叙述方式。
美术、文学、音乐、绘画等诸多艺术都是人类凭借不同媒介用以书写话语的不同方式,即不同的话语形态。影视也是一种语言活动,它的语言话语只是指运用影像画面和声音“说话”、“写作”造成各种表现效果的艺术手段,如摄影、照相、剪辑、音响处理、录像等,既包括电影制作者个人用摄影机(录像机)“写作”、“说话”,又包括这种“言语的沉淀”。帕索里尼认为,电影话语可分为语素和影素,语素作为意义单位相当于镜头,影素作为定义单位则相当于现实中的客体和动作,它们各有自己的自然而非约定俗成的意义。影视的语言是一种直觉符号的语言,影视就是利用这种独特的话语模式把信息输送给观众。而文学话语不是直觉符号的语言,它是文字符号的选择和编码,并通过编码传递给读者信息,其实包括影视在内的一切艺术既是“话语”,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语言”,就在于这些艺术的媒介诸如线条、色彩、图像、形体、影像、声音等,都是信息载体,都是意念和情感的物质性载体和思维工具,都具有类似语言的传播功能。影视借鉴了文学中的人物刻画功能,也具备了行动元和角色的双层作用,而人格特征的塑造以及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又构成其“角色”的作用,影视的叙述话语与视像构成产生丰富的变化,具有文学意义上的象征、隐喻、哲理式的叙述话语与视像构成逐渐成为影视艺术创作新的语言系统。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院内科实习的60名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护理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
1.2.2试验组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患者提出内科护理中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研究依据。(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患者的护理。(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试验组学生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评分结果两组学生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技能操作及病案分析的评分别为(79.4±6.9)分、(88.6±6.1)分和(89.3±5.7)分,对照组学生评分分别为(75.3±7.8)分、(74.1±7.2)分和(70.4±6.5)分,对比两组学生在实践技能操作和病案分析评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内科护理学实习期间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教学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肯定率分别为86.67%、76.67%、86.67%、100.00%和93.33%,均优于对照组的56.67%、46.67%、53.33%、40.00%和6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循证医学(EBM)是美国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临床思维方式,并在1992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CordonGuyatt教授正式提出,其核心思想是:(1)临床诊疗方法和医疗决策应该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善于查阅医疗文献寻找现有临床研究科学依据。(2)科学合理的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证据的约束性和医务人员经验的局限性。(3)促使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及时更新医学知识和诊疗思维的与时俱进。作为培养临床医务人员的医学教育近年来也在不断的尝试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和理念引入医学教育,即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教育是循证医学在普及中向医学教育领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医学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是将现有的最佳医学证据与临床教师的临床经验、最新的研究证据很好的与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中医学范畴里,病理状态是一组症状和体征,中医称之为‘证候’”,“中医的临床证候是以脏腑(局部器官)病变为中心,同时注重全身状态的辨识”。为使中医学的表述比较符合现代的习惯,笔者曾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1]。“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病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两者不同的表述方式构成了人们对疾病认识和治疗的两种不同方法。两者在方法论和临床实践上互相不能取代。作为中医的状态医学理论及其诊疗方法的特殊规律,决定了它在临床上的独立地位。
1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病因病理的关系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的病因病理是整体综合反应与局部病灶的关系,它们在临床上有以下不同表现:(1)状态与理化指标不一致。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临床上可以见到虚寒和虚热两种状态[2];持续高热?1~2?周的病人,可以见到持续寒冷的状态[3]。(2)器官组织的各种理化检查未见异常,临床上可见多种状态失常。例如脾虚证、肾虚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胆湿热证、湿痰(二陈汤)证等等。(3)局部器官患病,代偿功能正常时,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例如部分乙型肝炎病人、肾盂肾盏结石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4)同一疾病,如肺炎,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全身反应状态相差很大,必须使用不同疗效的方药[4]。中医称之为“同病异治”。(5)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状态,使用同一方药治疗。如冠心病、癌症、肺炎恢复期等3种病因病理完全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可以出现气虚状态:面少华色、乏力少气、纳差、四肢倦怠、舌淡、脉弱,可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由此可见,状态是病因病理之外的另一类问题。(6)孪生者在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方面,是不同个体最大限度相同的例子。然而同生不同死,且生病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这些事实说明,不同个体自身内部的协调状态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个体内部协调状态的不同,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千变万化的第一内因,也是中医学存在的基础。
2 中医状态的诊断
人体机能状态正常与否的第一个感受者是自我,因此,症状是诊断状态的第一要素,体征是客观依据。由于人体机能状态并非各器官功能的简单加减,因此,现代医学的理化指标在诊断状态时,只供参考[3]。
从上文可以看出,即使是同卵孪生者,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最大限度相同,但在不同个体,其内部协调状态不同。状态不同必然反映在对相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反应。所以,用遗传因素、外在条件和器官病因病理去解释或诊断状态,是不符合状态的多种多样和千变万化的客观事实的。
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状态可能不同;不同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状态。整体状态有病,局部器官可以正常;局部有病,整体状态可以正常。体温测量与人体寒热状态没有必然联系,等等。均证明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人体疾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用于诊断器官病理的理化指标是不能作为诊断状态的依据。
中医状态的诊断,是一种以病人自身感受(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不同状态的区别,主要是依据临床诊疗实践中所见病象,进行深入细致分辨的结果。笔者?1999?年秋诊治?1?例病人,属中医外感病秋燥中的温燥,症见:发热,少许恶寒,咽干鼻燥,干咳无痰,口渴舌干稍红,脉浮数等,更见满面白色细小皮屑。可谓典型之至。如果从病因病理角度,只能归为病毒为害,西医没有应治之法。
状态的诊断,实质是以症状、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与分类。分类的基点是寒热、虚实;分类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的状态——证候,寻找有效的方药。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平衡和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定强度的致病因 素导致了平衡失调,从而出现疾病。因此,中医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判断有两个基点:(1)偏寒或偏热;(2)太过或不及[2]。所以,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是状态分类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总纲。因为临床上千变万化,数之不尽的各种状态,都是寒热虚实的进一步的具体划分。
中医学中的基本状态约20种,包括脾虚、肾虚[3];常见状态?200?多种[5]。假设人体分为九大器官系统,按排列组合的数字方法计算,人体状态数以万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状态诊断的复杂性。
3 中医对状态的治疗
状态的治疗是人类医学的一个特殊内容。从表面来看,中医药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统医学一样,都是使用天然药物。现实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众不同,疗效在众传统医学之首;中医药不仅对现代临床各科半数以上的疾病有良好疗效,且很多西医难治、不治之病症是中医的优势。
上述特殊和不同的原因在于,中医学的本质是状态医学,其诊断、治疗疾病的角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角度是两个不同范畴。
状态治疗的首要特点是:以方治病。这里的病,不是指局部器官的问题,也不是现代病因病理的中心环节,它是全身各器官组织某一时间综合协调的结果,是状态异常,或者称之为状态病,中医称之为证候。这里的方,不是某类药物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针对细菌或某器官的现代病因病理意义上的药物;而是针对人体不同状态确定治疗大法而拟定的处方,中医称之为方证对应,即以特别组成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状态。
状态治疗的第二个特点是随证加减。尽可能使用代表方是中医治疗状态病的基本原则,但原方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准确对应临床上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具体病证,在某代表方的基础上增减原方的药量,或加减某几种药物。“随证加减”反映了状态的千变万化,提示固定的成方中药制剂,在当今和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会成为中医的主流。
整体与局部并重是状态治疗的第三个特点,但必须强调状态的治疗贯穿始终。例如肺炎病人,不同时期使用银翘散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味、清营汤加减、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竹叶石膏汤加减等等[4]。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有很大差别,证明中医治疗是以状态为核心,局部病灶的治疗服从整体状态治疗。即“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治疗,必须综合状态治疗的原则”[2]。
4 关于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对中医学体系自然科学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讨论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之后,我们对中医学的本质——状态医学及其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再次强调,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临床医学的两个不同范畴,两者必须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诊断与治疗。
在清楚以上原理之后,状态医学的独立性和中医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也就成为一个清晰的事物。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以及相关诊断、治疗方法为核心;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加强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等治疗;加强器官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
本世纪初,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不断普及,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成果为西医所利用,中医相形之下变得弱小。西医有理化指标,诊断明确,对器官疾病分析入微,且可见可数;故不少中、青年中医下意识地忽视了中医理法方药的主导地位,以至见到体温升高就投清凉之剂,高血压伴见气血虚弱也不敢进补。
中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疗体系,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引入,不会冲击或改变中医的状态医学优势,它将弥补中医学对局部器官病认识的不足。
近40年来,中国的西医大规模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复方的临床验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些现代成果,证明了中医药、针灸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也为今天中医现代化——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治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
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遵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对状态诊断、治疗贯穿疾病的始终,而西医病因病理角度的治疗必须综合中医治疗的原则。
5 关于中西医结合
中医的状 态医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医学在理论上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但在临床实践上,由于两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因而形成了事实上的两个临床医学体系: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是对器官病细致入微和多层次研究的理论,它的相关诊断、治疗方法,对器官病是首选的,很多治疗是特效的。因为不同个体,不同种族的病人,只要病因病理诊断相同,其有效药物的作用点和过程也相同,相关治疗就“经得起重复”,这就是所谓“特效”。中医学在状态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大量的有效方药和相关理论。如何面对实际,接受状态的客观存在和相关的理论,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但是,怎样用西药体现状态治疗,在实际上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难点。但笔者提请医学同行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中医的状态是西医的病因病理之外的另类事物,不论医学怎样高度发达,生物遗传技术怎样完备,或器官移植和人体复制成功,人体内部的协调总是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必然使中医的状态医学与人类共存。
参考文献:
[1]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1
[2]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3]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医学与哲学,1999(1):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 年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拟立项课题“seminar 教学在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014YYB049。
上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在其小说《野性的呼唤》里面,使用极其形象的描绘手法,塑造了一只有着丰富感情和思维,行动极其敏捷的狗,取名巴克。这只人性化的狗在其生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主人。有自私自利的主人,把巴克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有通过各种各样残酷暴虐的方式试图驯服它。人们对于巴克的控制以及驯养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恶劣关系。另一方面,巴克所处的狗的社会内部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欺压、凌辱或者厮杀,体现出了同类之间的另外一种不和谐。无论是哪一种生命类别,只有这一生态体系内部完全的和谐、健康才可能实现这一种群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因素在社会中所占地位的强化,人类的功利心逐渐地膨胀,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和动物之间的不和谐相处等各种因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冷淡,人际关系更加恶化。《野性的呼唤》这本书就很好地诠释了社会生态严重失衡以及自然生态模式的严重失衡的危机化的社会及自然的发展模式。
一批评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
人类从诞生开始就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地球上所有的无论是动植物还是矿物质,甚至是微生物,人类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界因为人的存在而应运而生的,人类对于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就是以人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对待事物的标准也是以人的主观判断为基点,无视于除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的所有东西。这种完全背离事物发展规律的思考模式是不可能让人类和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的,只会让人类在自然界中生活得更加孤独。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其所著的《野性的呼唤》《雪虎》《杰利》《杂种巴塔特》等涉及动物描写的作品里,通过对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以及动物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描写,很好地说明了各种种群之间的恶劣关系,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所独有的一些见解,值得我们去反思。虽然说作者在作品里没有明确地说明自己对于生态系统的关注,但是我们在其作品的文字之间看到了作者对于动物的同情,很好地印证了作者对于生态系统的关注及其一些预测性的建议,表现了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应当和谐相处的观点。
《野性的呼唤》这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文字书写了家养狗巴克产生返祖现象变为狼的神奇故事。描写得十分清晰,故事情节设置得十分曲折,将动物的故事、人类的探险、人性的本质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对一些寓言故事的描写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会让人在阅读中进行自主思考。小说的视角也很独特,即通过巴克这只狗来观察人们的生活世界。我们从小说中首先看到的是巴克这只狗的惨烈遭遇,巴克被多次倒卖,遇到各种各样的主人,被压榨、驯养的种种经历激发出了巴克性格中所蕴含的狡猾和奸诈。它自己也总结出了我们所知道的棍棒法则,即棍棒拥有者就是立法者,就是社会和世界的主宰,而劳苦大众只有服从立法者所制定的生存法则,不服从的结果就是被杀。巴克在经历了种种磨砺和折磨之后,却仍然坚强地燃烧着自己生命的火花,虽然微弱,但不至于熄灭。
小说中自然界的代表就是巴克这只狗,人类对于巴克的控制很好地体现了人类对待自然社会的态度,即万事万物都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进行思考的处世观点。人类对于巴克的非法倒卖、残酷虐待以及各种奴役,都很好地说明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对于地球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任意破坏。人类忘却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主宰,认为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舒适,动植物的存在只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保障,人类也从此走上了一条自私自大的不归路,开始肆意地破换环境、杀戮动物,试图征服整个自然界。总的来说,人类的思考模式正是这种以自己为中心,一切的存在都只是为了自己服务,使得人类采取了目空一切的生活模式。全新的生态发展模式则要求人们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模式,对于价值观的取向要做以调整,对于文明的评判标准及尺度都要重新作出考量。因此,只有人类彻底地摒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以及整个生态体系的和谐相处。
二环境抉择观
巴克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南方的一个法官家里生活的,过着很幸福的生活,生活富裕,受到大家普遍的尊重,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后来巴克被拐卖了,在接下来的生活里,巴克总是动不动就要受到棍棒猛烈的敲打,经常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到昏死过去的地步。自此以后巴克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它在那手持棍棒的人面前是没有丝毫希望可言的。
那棍棒对于巴克就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让巴克意识到原始本性,让巴克学会了原始统治的法则,就是弱者就要受到强者的欺凌,弱者就要被强者吞食。就在这个时候,巴克体内潜伏的原始野性在慢慢复苏。紧接着巴克又难逃被买卖的命运,这次巴克加入到一只拉雪橇的队伍当中去,慢慢地它从同伴那里寻找到了很多关于生存的门道。比利教会它在雪地里如何凿开冰吸水来解渴,派克教会它怎样通过偷取食物来解决饥饿等一系列生存技巧。还有就是从斯匹茨的身上巴克也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让原本还处在朦胧阶段的巴克记起了原始的杀戮。巴克与斯匹茨的明争暗斗,从最初的忍让到最后的反抗,由人类世界跨度到自然世界,由一个原本饱食终日无忧无虑的宠物狗,到最后成为野生狼群的狼王。巴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人类却也失去了巴克。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两个含义,把巴克归到自然界这一类,启迪人类一定要好好善待自然,如若不然最终定会失去自然;把巴克归类到人类,告诉人类回归自然才是真谛,因为在本质上我们人类本来就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回归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失衡的哀啼生态
在作品当中,巴克的某些主人狭隘地认为动物是愚蠢的、低微的,它们受到人类的占有和控制是理所当然的,只有人类在他们眼中才是最尊贵的、充满智慧的。米勒法官是巴克的第一位主人,他给予巴克的生活环境是非常优渥的。它只需要做好主人家的宠物就足够了,完全过着饱食终日惬意的生活。尽管它生活舒适,但是在米勒法官家人的眼中巴克并非是以真正自由、平等的个体存在,它只是他们眼中的一个附属品,仅此而已。可是,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巴克喜欢的,它更向往的是那种大自然对它的神秘呼唤,那种可以激发它智慧以及潜力的野性召唤。然而,主人却只是让它陪孩子们一起玩耍、安安静静待在老人身旁陪他们一起沐浴阳光,或者是陪家人们一起散步,完全将它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人类就这样理所当然地将自己放在统治者的位置上,运用各种手段去驯服动物,动物对自由的期望和动物自身拥有的本性被完全忽视了。
红衣男子是巴克的第二位主人,他经常用棍子残忍地抽打可怜的巴克,对它冷酷残忍。巴克强壮的体魄和无比锋利的牙齿在棍棒面前显得那么的微乎其微,起不到任何作用。它不是没有试图抵抗过,反抗的结果只是一次又一次被打倒。那根在红衣男子手中的棍棒是武力的标志。人类为了证明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总是通过武力手段来让动物臣服,在这个时候人类却没有意识到当他们以棍棒法则来约束动物的时候,人类已经破坏了和动物之间的和谐,丧失了和动物之间的友情,整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已被狠狠地动摇了。
在巴克成长的岁月里,在它的周围也是有很多的同伴。这些同伴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群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合作,但是也有激烈地斗争。科莉在狗队中是一只性情特别温顺的母狗。它对自己的同伴都特别友善。然而,它的这种温顺性格却被看作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当善良纯粹的科莉试图与另一只狗交朋友向它表示友好的时候,却遭受了来自那只狗的突然袭击。在经过几个回合之后,丝毫没有防备意识的科莉渐渐招架不住,慢慢地败下阵来,倒了下去。就在科莉倒下地瞬间,围观的数十条狗蜂拥而上。片刻之间科莉就死去了,被锋利的犬牙撕扯得粉碎。科莉的死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脆弱和善良并不适合这个丛林的生存法则,最终只会落得被淘汰的凄惨下场。巴克的狗队之中的斗争,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是异常残酷的,它的狗队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用“科莉式”的慈爱和友善去感动他人的行为是显得那样的可笑天真。以慈爱与软弱、友好来感动他人的行为显得那么幼稚可笑。而摒弃软弱和仁慈,推崇充满冒险精神的“巴克式”,却日渐浸透到人们原本饱含美好和纯洁的情感当中去了,慢慢地人类变得烦躁而困惑,心灵深处的纯正与宁静消失不见了。
总体来看,我们以生态批评视角作为出发点,对杰克·伦敦动物小说进行合理的解读。在动物身上,作家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性之间的差异化与道德丧失给予批判以及沉思,这些对当今整个世界仍旧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更应该关注自然的本体,不能单单只关注其价值,科学地发展已是迫在眉睫。还告诉我们,即便是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生活里,也要学会将脚步放慢,用心聆听自然的呼唤和人类内心的低吟。我们要学会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态视角,从而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生态问题,使其具有一定的生态忧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他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处中,养成良好生态行为。使学生在文学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激起他们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徐玉红. 杰克·伦敦的思想撞击及悲剧性命运结局———从《野性的呼唤》谈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2).
[2]金天杰.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D].河北师范大学,2008.
医院管理的病案是记录病人健康状况和在疾病发生、发展、诊疗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诊疗资料,记录着医院的发展过程,是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信息资料,医院管理者通过病案信息分析医院现状,检查和监督全院工作,指导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医院工作效率与质量管理的科学性。
1 病案质量监控
部分青年住院医师基础训练较差,主要表现在病历书写质量上,如诊断名称术语不规范,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病案首页中确诊日期、药物过敏、抢救情况、住院医师签名漏填,外部损伤和中毒原因不明,化验单不标记,病案内容记录不完整等,严重影响了病案信息的准确性和作为法律依据的可靠性,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2 病案信息利用
从完整的病案信息取得统计原始数据,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主渠道作用。保证了统计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我院病案信息采用计算机录入,根据主要的统计报表:《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医疗质量各项指标对比表》、《各科每月工作量统计表》、《每月医疗工作月报表》及21种监控指标等,可为医院的医疗管理及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前瞻性资料。目前病案除作为教学示范和科研的依据外,大部分用作医学论文撰写的参考资料,尤其是病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医务人员撰写文章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从而使论文数据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3 讨论
3.1 建立健全病案委员会组织和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除常规完善病案管理委员会职责及制度、病案工作制度、病案归档制度、病案借阅制度外,还建立了病案质量定期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这样才能有章可循,才能确保病案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3.2 提高病案管理监控人员素质:病案室人员均参加ICD-9,ICD-10编码知识培训,提高编码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误差率。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名称与代码标准用药指南》与《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熟练掌握病案书写规则,才能对病案的内容进行检查和监控。
3.3 抓环节质量控制,严格把关:病案管理委员会专家每月定时检查环节及终末病案,出院病历在出科前要求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护士长要分别审阅、修改、签名、登记,然后再由质控办审阅后交病案室,病案室人员编目时再进行监控,这样层层把关,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改,使甲级病历率达90%以上,杜绝了丙级病历。
3.4 制定有效可行的奖惩制度:制定实施病案质量的奖惩办法,把病案质量的好坏与医疗质量评估、科室管理、个人业务考核、科室奖金发放、人员晋升均挂钩起来。
3.5 及时反馈信息,更改错误:每月病案质量检查情况及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时在医院简报上通报,公布奖惩结果,并将问题反馈各科室整改,各科室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最后将整改情况上报医教部备案。在每季度的委员会工作总结会上,表扬病案完成质量好的科室及个人,批评差的科室及个人,从而使病案质量不断提高。
一、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人才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科室成立之初就是高起点起步,设备配置先进,配有et-space全身热疗系统;6-mvx线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全自动多叶准直器、多参数监护仪、除颤仪等先进设备,从而具备综合治疗肿瘤的较高的手段。科室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除了先进设备外,还要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队伍,科室目前有副主任医师1名,主任医师3名,主管护师5名,所有医师分别先后在山东省肿瘤医院、三0一医院、西京医院进修学习,并与上述医院专家建立良好的学术关系,为业务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室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核心竞争力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科室要得快速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不断学习进步的团队,只有人才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利用先进设备为广大病患解除痛苦。因此学习型团队的建立非常重要。内三科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在完成繁重的日常诊疗工作外,利用业务时间进一步学习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的进展情况。
科室内定期举行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科内每位主要技术人员均先准备不同的讲课题目,详细准备好讲课内容,然后在科内讲课,使科内医务人员共同提高,对疑难危重病人,鼓励大家查资料,然后科内讨论,这样使科内人员的技术基础比较牢固,解决疑难危重病人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加强对年轻医务人员的业务培养,高年资、业务强的医师一对一帮教年轻医师,使他们的整体业务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科室内每一位医生包括年轻医生一对一带教实习医生和进修医生,一方面促进他(她)们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另一方面提高了大家的教学能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大家不断总结经验,撰写医学论文,两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篇,从而推动大家的科研意识。通过不断的学习,科室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治疗水平处于市级先进行列,收治病人不断增多,年收治各类肿瘤患者1000余人次,使病人足不出县就得到高水平的诊治和服务,特别是肿瘤全身热疗在我市是率先也是唯一开展的肿瘤治疗方法,截至目前共治疗62例肿瘤病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为广大肿瘤患者提高了另一种治疗希望,得到了医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三、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迅猛发展
科室主要技术人员先后在省、国家级著名医院进修,因此与上级医院的专家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术联系,不定期邀请山东省肿瘤医院、齐鲁医院肿瘤中心及北京三0一医院的专家来该科教学、查房,使他们能够紧跟肿瘤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进一步了解上级医院的治疗水平,使我们的诊治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6月8日—9日,由中华放射学会热疗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等承办的第十届全国肿瘤热疗学术会议在北京肿瘤医院召开,我院内三科作为全国县级医院的唯一代表受邀出席,会上,科室刘新华护士长的学术论文《晚期肿瘤热疗患者全身热疗中临床护理的重要性—附53例报告》一文,作为本次会议的重点材料进行交流、研讨,受到与会人员和专家的高度称赞。
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护理学也迅速得到发展和完善,成为独立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整体护理的实施,向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加广泛地获取护理学知识、人文社科类知识,才能运用信息来进行反复思索、推敲,明确护理诊断和拟定护理计划。因此,调查和了解医院护理专业人员的信息素养,帮助和指导护士提高自我信息服务能力,不仅会对其个体产生影响,还会对我院整体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护理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调查对象
山西省人民医院是一所省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急救为一体,全院开放床位数1500张,现有在职职工1600人,注册护士750人。2010年6月始,笔者对医院护理专业人员利用医学文献数据库资源状况、论文产出情况进行调研,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放问卷调查,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方法与结果
2.1情况
利用《万方医学网》检索,对2000—2009年全院职工发表文献和护理专业人员发表文献进行分别统计,并将我院护理专业人员发文数量与全院发文数量进行了比较,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2.2图书馆阅览人次
2009年全院全年到馆阅览共7920人次,其中护理人员1980人次,占总到馆阅览人数的25%;其中到馆进行电子阅览达6969人次,占总到馆阅览人次的88%,护理人员电子阅览905人次,占电子阅览人次的13%。
2.3参与“数据库应用培训”人数
2010年4月至6月,图书馆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CHKD数据库应用”培训。为了达到全员培训的效果,结合医院的工作性质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特点,此次培训采取自愿报名、自定时间、小班培训等许多方便读者的方式进行,在自愿参加培训的480名医务人员中,护理人员占143人,只接近30%,其余约70%的人员为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生。
2.4问卷调查
此问卷为我院图书馆自制,包括9个问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采用深入科室随机发放,现场作答的形式进行,共向护理专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300份,调查问卷内容见表2。问卷结果:58%的护理人员不去图书馆学习,而一周去2-3次者只占6%;37%的人认为不去图书馆阅览是因为图书馆的书籍较为陈旧,47%的人认为没时间;只有30%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电子阅览,63%的护理人员不了解什么是CHKD;85%的护理人员不了解我院图书馆什么时候购进CHKD;只有12%的人能够熟练利用CHKD进行文献检索。
3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医学论文写作是医务人员学习能力、归纳能力、提炼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新知新论信息的掌握、运用、表达能力等的综合体现。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我院临床、医技科室的医生相比,我院护理专业人员数量较少,从论文质量来看,受到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数量更是寥寥无几。护理人员到图书馆阅览人次较少,部分人员认为图书馆藏书较为陈旧。近些年来多数中小型图书馆因为经费紧张、馆舍面积受限等原因,缩减了纸质书刊的购置,但随着电子资源的不断涌现,我院图书馆在综合考虑性价比的原则上,加大了电子资源的投入,这可能是部分读者认为书籍少或旧的直接原因,这也反映出部分护理人员由于工作繁忙,用于学习的时间少,对图书馆的发展及馆藏结构的变化缺乏了解,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一部分护理人员对信息的需求不强烈,信息意识及信息能力较弱,他们惯性地依赖纸质文献资源,而不善于紧跟时代的步伐,使用比较先进的手段来利用电子数据库或网络资源。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部分护理人员对图书馆资源内容缺乏主动性地了解,对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的知晓度低,会熟练利用的只占到调查人群的12%,对如何利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科研课题查新等知之甚少。从参加“CHKD数据库应用”培训情况来看,主动参加用户培训、自觉自愿地提高自身信息服务能力的需求也整体低于医疗群体,说明我院护理专业整体信息素养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先导,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信息意识,才能产生具体的信息行为。从我院现阶段护理人员的状况来看,她们能在临床工作中兢兢业业,而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面前,大部分人感到茫然,主要表现为: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或信息意识淡薄,不善于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不善于充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对各种形式的信息反应迟钝,这将使得他们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最新动态信息。即是到图书馆学习,获取信息的目的也不很明确,随意性比较强,缺乏特定的、深层次的信息需求。查找的文献多停留在中文资料方面,索取护理专业外文文献信息的需求很小。究其原因:在医院这个知识密集型的群体中,与医生相比,护理群体受教育的程度、培养接受信息能力的程度处于弱势地位,加之陈旧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多数护士对自身职业的理解有误区,认为护理工作无高层次技术,觉得搞科研与自己无关,习惯于满足低头干好日常工作,对本专业发展动态关注不够,意识不到护理信息在护理管理和工作效率中的作用,再有护理工作忙、时间紧、三班倒,外出学习、进修机会又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护理队伍的信息意识。
3.2信息能力
信息利用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是一个人信息素养高低的核心特征。信息获取、评价、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只有实现了信息的利用,信息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目前大部分护理人员虽然已经认识到信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就是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意识,但在信息能力方面却表现不足。例如,护理人员查找文献的方法多数局限于到图书馆翻阅纸质书刊,即是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的护士也多数是选择一般的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分析其原因是因为护理专业的大部分人群学历在本科以下,他们接受信息教育的程度较浅,多数人不熟悉检索系统和检索语言,检索知识相对贫乏,对专业数据库的知晓度和使用的熟练程度都较差,对医学专业数据库的结构、内容不甚了解,不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检索、处理及交流信息,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能力较差。有文献表明:不同学制比较表明,在获取专业信息和查找信息之前事先计划方面,研究生的主动性显著强于本科生,且计划性更高[2]。
4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