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师个人履职总结范文

小学教师个人履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师个人履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师个人履职总结

第1篇:小学教师个人履职总结范文

2013年度,本人担任乡社发办主任,联系XX村第5党小组。一年来,我当好领导参谋、做好执行表率,在其位,司其职,谋其政,展其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向大家汇报如下,恳请各位予以评议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学习、提升自我

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单位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吃透相关政策,及时更新业务知识;深入农村,深入群众,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积累农村基层工作经验,加强党小组建设,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进取;加强自身修养,慎微、慎思、慎权、慎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立足本职、实干巧干

认真履职,恪尽职守,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社发办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工作当中,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1、强力推进民生项目工程建设,协助完成乡卫生院整体搬迁工程项目土地征收、土方平整、国土和规划手续和工程招标;完成升平小学合格学校项目与井泉小学教师周转房项目立项报批以及建设图纸设计、招标和工程建设;敬老院改扩建2015年规划。

2、拓宽社会救助渠道,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问题,认真搞好了2013年低保年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99.3万元;筹措并发放走访、慰问、临时救助资金523户(人)10.86万元,大病救助102人11.2万元,助学23人3.75万元。

3、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加强敬老院内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向市五保基金会争资2万元对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接受企事业单位、人大代表等送温暖、慰问活动;改善入住老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

4、认真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组织35户改造对象的调查摸底、评审、资料收集、信息录入、建设管理、资金拨付等工作。

5、切实做好灾情统计与上报,提前灾情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勘灾核灾4次,争取救灾资金8.6万元;联系桐木冲山塘,认真巡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6、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庆祝活动和湘赣等五省客家山歌演出活动;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管理。

7、积极参与政府中心工作,联系井泉村第5党小组,在辖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协会工作督查、幸福农家评比,矛盾纠纷调处等群众工作;乡党委、人大、政府工作会议筹备工作;创建长沙市十佳乡镇工作等。

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责任让人成长。在工作中,我团结同事并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工作与窗口形象;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忠诚于领导,忠诚于百姓,坦诚相待,公道处事,始终保持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服务奉献的思想,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主动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拒收工作中的各类红包、烟酒等礼品。

四、来年努力的方向:

回顾一年的工作,还客观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习不够系统全面;二是协调与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三是还需强化工作细则;四是继续深入群众、深入农村。

第2篇:小学教师个人履职总结范文

一、近年来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市教育局、教育工委始终坚持把教育人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把教育打造成为南京人才的新高地。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积极推进干部公开选拔。我们以探索和完善“公选”制度为重点,扩大用人视野,拓宽选才渠道,竞岗举贤,“赛马”选能,营造有序竞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机制。2002年底,我们采取“三统三分”(市统一方案、统一报名、统一考试,区县分别组织面试、考察、公示任用)的方式,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市、区(县)联动,拿出83个单位的93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处级和校级领导干部。共有1300多人报名参加,通过笔试、面试、考察、公示及录用等程序,共有279人进入考察,最后71人被录用。这样,自1999年我市教育系统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干部以来,全市已有300多人通过“公选”走上教育领导岗位,其中绝大多数“公选”干部成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坚持把公选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方式,不仅突破了教育系统传统的人才管理壁垒,促进了全市教育人才资源的整合,而且进一步疏通系统内部人才流动的渠道,发现、选拔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在全市、全省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不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我们在区(县)委及组织部门的支持下,打破传统的干部管理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内选人,在全系统范围内推进干部交流。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单位)流动干部交流面达到了68%。为更好地培养、锻炼青年干部,2001年,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校长助理制,选拔了48名35岁左右的优秀教师、干部,集中培训后异校担任校长助理,并对这批校长助理进行跟踪培养和考核。现在,大部分助理已走上校级领导岗位。为使教育行政干部更多地了解、熟悉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南京教育改革健康、有序、快速发展。2002年以来,市教育局还安排了16位45周岁以下的机关干部分期分批到基层学校挂职锻炼,收到较好的成效。干部交流力度的加大,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3、建立新教师“凡进必考”制度。为了真正建立起一支政治业务良好、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在实行教师人事制度、解决人员能进能出问题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和多方听取意见,2004年我们建立了新教师“凡进必考”制度。《中国教育报》对此这样评价:“凡进必考”是南京市在多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实施的,它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个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凡进必考”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视野,使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也进一步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使有才能的人走上讲台。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这种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靠背景、关系、人情用人的现象没有了市场。

4、大力加强人才培育工作。2000年,我们启动“四五园丁工程”,确立了“宁可少盖一座楼,也要拿出钱来培训教育人才、提升队伍素质”的发展理念。建立了省市培训、区(县)培训、校本培训三级培训体系。到今年,全市5万多名专职中小学教师、校长已经完成一轮培训,培养了113名在全国有一定声望的名教师、名校长,500余名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5000余名活跃在全市各学校、各学科的教学骨干。2000年起,我们与南师大等高校联合办学,委托培养教育硕士,现已有1000多名中小学教师、校长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总人数超过全省其他12个城市的总和,在全国各类城市中名列前茅。我们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工作,已有3万多名教师通过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4万名教师通过了480学时的新课改培训。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培育具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教育人才。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先后在澳洲昆士兰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美国的犹他大学、加州大学以及加拿大渥太华市英语教育中心等地建立境外教育人才培训基地,每年挑选100名骨干教师、20名校长和教育行政人员出国进修深造;另一方面,聘请英国、美国教育专家组来宁讲课培训,介绍世界教育发展前沿成果。为培养高层次教育管理人才,去年,我们与中央教科所联合创办了“全国校长发展学校”,被教育部纳入“21世纪中国教育家成长计划”。中央教科所有关专家来我市调研后说:“南京的教师、校长培训工作,想得早,做得好,基础实,潜力大。”

5、积极优化人才激励措施。我们坚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用教育事业的社会价值感召人,用个人发展的事业前景吸引人,引导教育人才在本职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近三年全市涌现出省、市级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90人,其中五里行知小学杨瑞清被评为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中青年教师十杰。我市加强师德建设的经验和做法,也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我们坚持绩效优先、奖惩分明的评价制度。去年开始,我们教育局机关实行全员工作评价制度,对综合评价得分排名居前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排名靠后者则进行警示谈话或职位调整。2003年我市评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在全省开创了完善中学教师职称系列之先河,为基础教育专家学者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设了新的平台。我们积极突破体制壁垒,对在课程结构改革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南师大附中、在提高初中办学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溧水县东庐中学、在国际学术论坛上获得较高声誉的江敏老师课题组以及杨瑞清等,给予了重奖。在进行物质奖励、荣誉奖励的同时,对那些忠诚事业、不断上进的优秀人才,我们还注意给予参加培训、出国进修等发展机会的奖励,激励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展现才华,成就事业。我们坚持把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切实关心教育人才的生存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组织的关怀,情感的激励,凸显尊重人才理念,体现爱才惜才真情,使许多教育人才激发起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强劲的事业动力。

在推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一是人才建设必须适度超前。人才建设周期长、显效迟,只有加强对人才建设的现状分析、需求预测和对策研究,才能充分把握人才建设的前瞻性,赢得教育发展的主动权。二是人才选拔必须公开透明。公开透明是建立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机制的基础,没有公开透明,用民主的办法选拔人才的机制就无法落实。三是人才使用必须注重实绩。必须以“做事”为核心构建选人用人的机制和环境,真干实干是德,能干会干是才,在使用人才方面,“做事”应当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最基本的使用原则和最有效的试金石。

南京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在促进全市教育人才均衡发展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城乡教育人才梯度发展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在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也存在明显差距;高层次、创造性、引领性的教育管理人才、教育教学人才、教育科研人才仍然不足;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尚未完全转化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这些问题和困难,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

二、对下一步推进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认识

推进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观念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克服在人才问题上不合时宜的观念,方能把“人才兴教”、“人才兴校”战略转变成为自觉的实践,因此特别需要进一步树立全面的科学的人才观。

推进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是关键。规划是把矛盾对立转化为和谐统一的有效工具,人才建设因为其基础性、长周期的特点,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的统筹规划就显得尤为必要。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们举办了南京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专家论坛,并开始着手“十一·五”期间南京教育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研究,进一步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到更加科学规范的轨道上来。

推进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机制是根本。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离开了具体制度和务实操作,科学的人才观必然论为空谈。实践证明,教育系统近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探索是富有成效的,应当对这些好的做法进行认真总结完善,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努力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我们认为,推进南京教育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坚持和完善:

1、进一步健全以竞争择优为核心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打破用人上的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积极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建立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效益的提高。今后几年,一要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研究探索在推进校本建设和内涵发展目标下的校长职责定位,在完善监督约束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和校长的管理自。二要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和推行校长任期制,结合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校长聘任办法》的有关要求,建立与校长任期制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推动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为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促进优秀校长的脱颖而出,从机制上创造条件。三要探索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落实教育部的规定要求,探索实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定期审核的办法,建立适应南京教育发展特色的校长资格证书制度。四要完善新教师“凡进必考”制度。通过改进和完善新教师“凡进必考”制度、教师聘任制度,建立充分体现凭能力素质要求的人才录用标准,健全教师队伍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2、进一步建立以能力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切实改革和完善教育人才的履职机制、管理机制、考评机制,进一步激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三支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和校长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发挥教育人才资源的内在潜力,把我市教育人才资源转化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一要建立校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结合中小学校长任期制的推进,研制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既要坚持传统考核工作中注重素质考核的合理要素,又要积极探索绩效考核的办法和措施,认真总结和借鉴普通高中绩效评估推进率的成功做法,建立起适用于全市中小学及教育事业单位的校级领导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二要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结合教育部、人事部即将颁布的新的教师职务条例,改革“轻教学、重论文”的评审模式,突出对教学能力、教学成果和管理学生的能力的考核评价,探索建立真正反映教师专业水平和贡献的职称评审办法,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满腔热忱。三要完善中小学教师管理考核机制。认真落实南京市中小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手册要求,研制对教师、教学管理及研究人员更加有效的考核办法。四要探索校长职级制度。在校长任期制的基础上开展校长职级制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校长成长规律的管理体制。

3、进一步完善以务实有效为要求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人才培训是实现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人才培训要强化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真正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有所帮助,切实发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执行法规政策,促进教育发展的作用。一是师德建设与师能建设相结合。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必须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坚持做好教师、校长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分层分级组织好上岗培训、基本功培训、专业化培训、国际化培训等,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通过严格把关、加强教育、制度约束、考核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自我剖析,自我锤炼,自我提高,日臻完善,成为既具良知又具良才的一代良师。二是骨干培养与团队建设相结合。认真抓好“四五园丁工程”二期的实施,切实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名”、“特”、“优”教师对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既要为“名”、“特”、“优”教师拓展广阔的工作舞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创造性;也要严格要求,加强考评,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在培养骨干、重用骨干的同时,一定要十分注重加强校风、教风建设,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团队精神,积极营造充满正气、人人争先、人心思进、团队合作、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动力牵引与压力助推相结合。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是一项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一份责任。通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培训与人才选拔使用、考核评价、保障激励相结合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充分激发人才培训的内驱力,形成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人才培训培养机制。

第3篇:小学教师个人履职总结范文

这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县八届三次党代会、八届二次人代会、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任务,动员和组织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加快推进我县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刚才,县教育局刘思才同志对2009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县监察局王俊林同志通报了全市教育减负工作相关情况,对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领会好、传达好、贯彻好。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团结奋进,攻坚克难,20*年全县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水富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县教育工作者团结奋进、成绩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教育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各级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年,县八届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县”战略,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水富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教育工作职责》,要求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好务。同时,坚持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定期到教育部门现场办公以及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挂钩联系村级以上学校制度,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的常委会、常务会、县长办公会,领导到学校现场办公6次,对学校灾后重建、县一中新建、太平乡明德小学建设、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建设、县五中建设、职中建设、教育综合改革以及“普十三”教育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全县各项事业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战略地位。县人大、县政协充分发挥对政府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校舍危房改造、县一中建设、水富博爱小学建设、太平明德小学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和视察。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多次对校园周边环境、建筑安全、校园周边网吧、商业网点、噪声污染、食品卫生等工作进行专项整治,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年,全县新增民办幼儿园2所,幼教和学前教育达80个教学班2757人,学前教育入学率72.2%,比20*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7.32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99.37%,巩固率99.42%,分别比20*年提高0.14和0.*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直升率97.83%。初中入学率98.34%,巩固率98.42%,分别比20*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3.3%。

(三)强化内部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各级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是第一生命”的办学理念,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学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综合评价手段,促进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小学毕业班统测综合优生率15.85%、及格率71.92%,分别比20*年提高13.68个百分点和9.71个百分点。中考录取率57.87%,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高考参考1097人,上线率91.16%,比上年上升4.13个百分点。县一中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云天化中学在全省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荣获二等奖;全县教育目标责任管理获得十一县(区)第一名。

(四)围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为首、素质领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率75.5%,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及格率93.8%、优秀率69.14%、满分率7.53%;体育达标率初中85.24%,小学81.39%;体育合格率初中92.42%,小学91.28%;全县体育代表队在昭通市中小学生田径和游泳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金、银、铜牌36枚的好成绩。全省首批“三生教育”、“农村艺术教育”试点县工作全面展开。

(五)深化改革创新,师资水平不断提高。采取引进、招聘、公开选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培训提高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20*年,全县共补充教师27人,县城学校公开选聘紧缺岗位教师5人。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绩效工资制等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对各中小学校(园)长进行了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有效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西发项目“参与式”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命名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71.71%,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37.58%。

(六)切实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积极向省、市各级反映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困难,努力争取各方支持。20*年,我县争取将地震受损的42869平方米校舍列入国家危改库,争取到各级专项资金1485.79万元,争取到“特殊党费”项目资金捐建县五中、红十字会捐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台塑集团捐建永安明德小学。完成太平明德小学建设、14069平方米地震受损校舍除险加固、县一中迁建场平工程,启动县一小与云富中心校合并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中、马脑小学、大坝小学等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了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投入70余万元添置电教设备和36万元添置图书,进一步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七)采取有力措施,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启动校方责任险工作,全县所有在校学生均纳入保障体系,学校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规范,教育大局总体稳定,全年没有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全面做好抗击冰凌雪灾和抗震救灾工作,教育系统3位同志受到全国表彰,确保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项招生考试考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教师职业素养进一步增强。认真实施好“两免一补”、“教育阳光工程”等各种惠民政策,确保了贫困生不因贫失学。“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285*人次,“教育阳光工程”救助各类贫困生1623人次,“营养工程”帮扶贫困生7038人次,*苗圃行动资助贫困生540人,三峡总公司捐资20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各乡镇政府和社会各界资助贫困生上百人。

(八)强化监督检查,督导评估机制全面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有关文件要求,成立了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聘任县级督学21人、特聘督学8人;建立了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历经4个月的奋战,顺利通过省政府对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并初步评定为“教育工作先进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后,对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对7所半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评估、奖励,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九)坚持高点定位,全县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20*年底,县政府在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普及十三年教育实施方案,向省教育厅提出了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专题报告。“普十三”教育实施方案和报告的提出,得到了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充分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把我县列为全省“普十三”教育试点县之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体上看,去年宏观环境变化大、自然灾害频繁、突发事件多、应急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县教育工作依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奋进、辛勤耕耘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水富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以及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非常薄弱;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差距较大;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办学质量有待提高,所开专业、所培养人才与水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严重。二是教育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艰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机制有待完善,实施素质教育还有较大差距,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中教育和优秀教师明显不足。教师队伍既存在不安心教育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也存在教师激励机制、流动机制还不健全的问题。四是校舍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投资巨大,资金缺口严重。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享有良好教育机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普十三”教育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肯定成绩中树立信心,在分析问题中找准差距,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存在问题,加快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二、抓住机遇,奋发有为,推动2009年教育工作实现新发展

2009年,既是全县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我们把握新机遇迎难而上的一年,我们只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如期实现目标,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抓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程,促使全县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滇东北教育强县,为“率先达小康,建设新水富”作出新贡献。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普十三”教育试点工作,更加突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四个重点,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考上线率保持在85%以上;建成投入使用学校5所,排除校舍危房4300平方米,使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普十三教育”为契机,促进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因此,抓好“普十三”教育工作,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要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立足我县实际,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大、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县普及十三年教育的瓶颈。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不能退缩,不能逃避,必须迎难而上。对高中教育,要切实加快县一中迁建进程,积极做好高中教师储备,强化县一中内部管理,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规模,不断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对职业教育,要依法落实教育费附加的20%至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职高毕业生就业导航工作,切实提高职高招生办学的社会信誉度;加快新职中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校生比达到1:0.4。对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和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学前教育,要在坚持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及个人投资创办民办幼儿园。确保全县学前教育入学率达78%以上;“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普通高中在校生达3500人以上,职业高中在校生达3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5%以上。

(二)以加强内部管理为抓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办教育的核心在于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通过高效管理来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铸就自身特色,打造品牌优势。一是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深入贯彻落实《xx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定》,紧紧围绕校园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8项管理规定,全面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二是加强教育科研管理。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加强学校的基本管理、全程管理和系统管理。加强教学与科研管理,创新教学与科研思路、目标和方法,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三是加强学校收费管理。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坚持高中“三限”政策,积极开展“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切实巩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成果。四是加强学校招生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招生考试政策,进一步完善招生考试监督机制,切实加强考生的学籍、户籍审查和诚信教育,严格考试工作人员的管理和业务培训,加大考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确保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维护招生工作良好的社会信誉和考生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各项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要对各项管理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建立督查机制,同时要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对学校管理的监督作用,树立和宣传规范管理的样板和先进典型,推动中小学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根本和目的。年初,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办法的通知》,全省、全市相继召开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刚才刘思才局长对我县的中小学减负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各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做好我县的“减负提质”工作,通过减负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减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能降低教学质量。从我县情况看,中小学负担参差不齐,城镇学校负担相对重一些,但相当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设备、场所不足和考核评价的差异,未能较好地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负担不是重了,而是轻了。因此,“减负”要区别对待。农村学校要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确保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允许擅自减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城镇学校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合理安排课外学习活动,既不能超出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搞层层加码,也不能矫枉过正,以“减负”为名,对学生放任自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三生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兴利除弊添活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以校长公推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加强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和学校管理的检查指导,不断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校长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切实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要规范教育岗位管理,对教师在岗履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要建立教育流动良性导向机制。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把建设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培训为重点,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初步形成各年段、各学科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改格局。认真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今年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配套政策,做好普通高中课程综合素质测评。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努力提升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强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历届县委、县政府均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把教育基础实施建设特别是学校危房改造作为重点,秉承“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成一所完善一所,规模办学”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超前实施的原则,把危房改造与校点布局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改造学校危房。自20*年实施危房改造起至20*年底,我县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对60%的中小学校舍进行了改造,共撤并校点32个,新增半寄宿制学校4所,新建学校14所,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使全县学校总数由原来的82所降至50所。但“5.12”汶川大地震使全县42869平方米校舍受损,新增中小学危房37360平方米,再加上大型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全县产生了一大批急需改建、扩建的校舍。为确保“普十三”教育顺利实施,县政府今年将创新“一个机制”、坚持“三个结合”,切实加大校舍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快县一中迁建步伐,启动职中建设,完成县五中、两碗中心校、博爱小学、方新小学、大坝小学、马脑小学和永安明德小学建设,力争到2*0年实现基本无危房。创新“一个机制”,就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多方融资之路,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格局,争取更多的教育投资项目列入国家、省的计划。坚持“三个结合”,就是要坚持排危与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抗震设防相结合,与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做到建设一所、完善一所。

(六)以科教兴县为立足点,高质量编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全县教育系统要积极行动,精心组织,深入研究,超前谋划,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率先达小康,建设新水富”的奋斗目标,研究确定全县教育战略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以及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对“十二五”时期全县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努力编制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