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教育见习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13-02
一、引言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尤为重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辅导员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和调节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小在备受宠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父母与学校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往往要求学生专注于学习,其他生活与社会方面的问题一概不管不问。而进入大学,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需要独立生活、学习与社交,同时大学以综合标准评价学生,对学生提出了跨越式的综合要求。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都与以前有显著不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语言、风俗、饮食、习惯及性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有及时建构和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沟通需求,也有提升社会化能力的需求,在差异矛盾与交往诉求的多重作用下,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常常困扰着许多大学生。
(三)情绪问题
学生在面临不良的社会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紧张的学习压力等情况时,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紧张、烦躁、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若不能及时调整和排解,会引起心理问题。
(四)情感和性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成熟,性心理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恋爱问题上,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最终往往会给双方造成伤害。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卑心理,陷入单相思的情感中,内心焦灼不安,不但影响身心健康,也会进一步影响学习和生活。而性教育的缺失使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性罪恶感。
(五)自我意识问题
大学生往往有较高的自我期许和定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初就设定了许多高远的目标,但由于个人能力和精力的局限,理想与现实常有不小差距。过高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难以平和的面对,抗挫抗压能力低也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辅导员多方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当前高校大多为学生开设了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与思想教育工作的执行者,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明确问题,更要能找出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解决。
(一)提高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衡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辅导员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障。通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学院所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进持续高度重视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学习,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已基本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室),但心理咨询的队伍规模与治疗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辅导员极有必要参与到心理健康工作相关的培训。学校与辅导员个人都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使辅导员接受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辅导员在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能力和信心,也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能力,为进一步抓好学生心理评估、预防、心理危机干预及管理网络体系的建立提供知识储备。
(三)搭建平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
(1)建立并培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督导队,辅助及早排查帮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以形教课、年级大会为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3)以走访寝室、参与学生活动为抓手,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动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调整自我,找准位置,提升抗压与抗挫能力,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5)广泛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文娱体育、专业兴趣等多方面内容,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当学生身心投入时,能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适应环境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丰富的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与帮助,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体育运动也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有效缓解情绪障碍和心理疾病,减轻抑郁程度,维持心理平衡,从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6)鼓励学生选修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课程,对大学生恋爱问题不回避、不打击,以学生朋友的身份与之沟通,引导学生理性面对感情问题。对性心理等性教育内容以科学的、包容的态度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和探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性问题。
(7)一对一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根据学生情况实施三级预案。一级:有潜在问题,尚未影响学生及他人安全、学习、生活者,由督导队成员与辅导员共同担任联络人,每月报情况材料汇总;二级:问题呈现,影响到学生及他人者,做通学生思想工作并指导学生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三级:问题严重,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判断需送医院诊断治疗者,迅速送心理健康卫生医院就诊。
(8)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并及时报送信息至家长等相关处,做好跟踪了解及信息报送工作。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学生督导队的协助下,完成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档案,及时更新与汇总,将态势变化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并报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家长。
(四)务求实效,将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部分与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难有关,而心理问题一旦产生,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在这样情况下,单一从解决心理问题角度出发,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甚至连帮助学生脱离心理问题的困扰也是难以实现的。通过团队辅导、适当体育运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为了务求实效,也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度过心理不适期,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中,应注重从学生个人情况出发,梳理困难点,例如学习成绩落后而心理落差太大导致自我否定、怀疑与放弃,例如性格过度自我造成的人际交往困难等,在指导学生心理与思想工作的同时,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突破口与试金石,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1]魏元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41-42.
[2]刘国军.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07:191-192.
[3]宋智灵.略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问题[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04:92-93.
一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2012年3月该校修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五结合”的工作原则,即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这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下,该校学生工作部(处)、思政部、校团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统筹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检查督促相关工作的开展,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二是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该校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该校教务处、思政部等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力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学生管理部门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该校团委等部门积极扶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了解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强了大学生心理耐挫能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各项主题教育活动。该校每年在五月至六月份结合整体工作安排,组织和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月活动。2012年5月22日,该校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在临潼举行,拉开了该校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师生作主题报告,开阔学生视野,普及健康知识。2012年特别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陈青萍教授作了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热点问题·辅导策略》的主题报告会。还邀请了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咨询主任、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生导师郑林科教授,作了题为《积极心理学——完美幸福人生》的主题报告。在全校学生中组织了以“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我绽放”为主题的演讲和征文比赛,并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组织和开展了以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各学院心理辅导兼职教师配合学校组织开展了《国王演讲》、《听见天堂》等影视赏析活动。
关键词:航海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 工作评价
我国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航海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专业队伍建设、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实践经验积累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促进航海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和平衡发展,必须建立一套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建。
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们根据船员心理健康培养目标及其可操作性的要求,归纳出航海类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重点,筛选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了以六个一级指标和十七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和分值,具体考核标准如下表所示:
本卷满分为100分,评估标准根据学院评分细则及学院心理教育工作建设情况制定,所得分数85分以上为优,70分以上为良,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存在严重问题,相关部门根据评估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
评估方案的实施要严格保证评估指标的完整性与客观性,纵向上,实现学院互评与学校评估的对接,横向上,做好学生座谈,工作人员座谈,现场视察,工作记录检查等工作的落实,各项检查工作应做到细致入微,全面覆盖,最终形成一个从制度到工作效果,从学校季度考核到院系定期评估的全方位立体式考核架构。
1、学院互评
学院都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落实单位,通过学院之间定期互评的方式实现心理教育指标评估的常规化,学院之间定期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打分,以季度为周期对各学院评估所得分进行统计,及时公示学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情况,点明不足与改进之处,为学院下一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2、学校评估
学校每季度对各学院的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指明工作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各学院根据评估暴露的问题及时整改完善,做到指标不漏项,问题不重犯。
3、计分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响应国家构建创新型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拓展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实现远大的理想,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而进行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亦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会计专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与知识,更需掌握独立的工作能力,同时也应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因此,对会计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会计专业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与职业生涯规划密切联系的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大学生的会计教育应与其职业生涯规划密切联系,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身需要、发展机遇、制约因素、大学所学的课程等,为自己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行动规划和具体方案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两大类别。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现的是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方案。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则主要体现在建立职业阶梯,针对组织成员的发展情况指定培养计划,提供适合各个组织成员的发展机会。然而,实践中各个高校在会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教学中的实践效果与预期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老师仍然采用高中课堂的教学方式,完全以课本为依据,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的课时量,将教学作为了一种任务,成为了对知识的完全灌输,而不是能力的转化。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在期末考试中取的好成绩,努力通过各种会计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虽然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在实际的实务工作中,应用专业知识时,则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在于,部分高校会计专业老师不能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学习与更新自己理念与教育教学方式。将高中时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带到了大学课堂,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思维方式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
2、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理性认识的一种升华与对感性认识的验证。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将学校、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社交、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部分高校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高,为学生安排的实践教学课程略少,大学生为了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日常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知识面不广,思维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内。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只注重硬件发展,忽略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在参加工作后,面临新挑战不能很快融入新环境。
3、会计专业大学生见习制度不健全,见习岗位质量缺乏明确规定
依据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接受单位为实习学生所提供的见习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适当性,既有利于提高和锻炼未就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为实现及时、尽快就业做好准备。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岗位的内容,标准做出明确的具体规定,缺乏一个衡量的标准。不能保证实习学生获得技能与综合素质方面的提升。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在见习期间,见习单位应由特定人员予以指导,但是实践中对于此规定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相对于较成熟的职业见习制度——德国的“双元制”,我国的见习计划本身并不完备。科学、规范的见习制度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我国目前具备的仅是在岗实习一项,其他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三、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1、将会计教育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建立多元化的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组织学生有关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进行实践能力培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职业的选择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展开,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每个个体都有职业选择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个人职业选择既要看择业者自身的综合条件,又要看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社会需要。如果择业脱离社会环境、条件和需要,那么择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成功的择业往往是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是社会需要需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认真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总体方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标准,尽量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尽量充分考虑个人的因素,拓宽思维,进行创业与再就业,同时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2、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实践教育,推广校企合作模式
介于会计专业理论性与应用性并存的特征,应当大力加强学校-企业间合作,提升该专业毕业生整体能力。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平台,对学生都有重要意义,两者的结合对学生成长有极大作用。可以充分保证人才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首先,学校要放下身段,引进社会讲师,变主为客,充分与市场对接。其次,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实践平台,保证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最后,可以与企业联合培养,实行对口订单教育。
3、建立会计专业毕业生见习基地和高校的对接
关键词:就业能力;策略;高校大学生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得到很大的普及,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的问题,而就业问题也是社会一个较为重要的关注点。而当前阻碍学生就业的最大的障碍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
一、搭建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平台,根据就业岗位需求信息善大学生培养方案
我们知道不同的专业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专业所需的专业素养是不一样的,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上,而更多的是体现在思维的模式上。例如,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能力的要求比较综合,更多的是以个人的合作组织协调能力为主,而对于研发类专业而言,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更加强烈,对于个人要具有严谨的态度来对于研发工作。所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在学生走出学校之前,走进自己专业之前完成。另外,学校以及单位政府应该以学生为基础,积极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广泛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并进行有效的筛选,然后将信息在校内就业网站上,使得学生及时的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信息,从而把握好就业机会。同时高校要整理分析社会对于若人才能力的需求,社会对于相关专业学生能力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哪些变化,对于这些变化高校应该采取什么样培养方案的调整才能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对于就业平台的建设,应该积极向学生以及教师宣传就业平台,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就业平台的好处,并且就业平台能够给予学生一些符合自身的就业建议,使得学生能够找到适合的就业机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水平之上,好的教师资源能够真真切切的帮助学生更好就业。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完善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
在大学生进入正式工作之前,需要进行见习,工作之前的见习对于学生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学校只进行了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对于专业的现实认识是非常缺乏的,所以,见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够使学生能够近距离的了解自己的专业的现实应用,同时能够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专业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在哪里,从而能够使得自己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和了解。较好的见习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学生之后的择业选择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够在见习中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理性的对待自己今后的择业,对于今后的择业选择有更好的把握。就业实习基地是学生就业前的“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在这个基地,学生专业知识得到巩固,也对于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好的了解,对于今后的择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大学生认识社会和树立正确就业观方面,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扮演这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接触社会才能更好的了解社会,认知社会,这将极大的影响学生就业能力。见习机会能够使学生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专业由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自己的专业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同时,见习机会使得跟社会接触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就业的困难,和自己在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踏实的能力,能够让自己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理性的分析就业形式,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更好的工作。
三、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很多高校逐步重视的一项内容,创新能力也是就业能力的一项体现,创业创新能力是这个社会对于学生要求的一项,学生创业具有诸多好处,不仅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业压力相对会减小很多,同时能够带动其他人就业。因此,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的一项重要的能力。辽宁省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时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优化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要得到及时更新,适应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应该在当前的方法方式上加以改变,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创业培训课程,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互动效益,,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础,充分的展示个人特长,积极参与创业课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能力。在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引导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大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创业条件。
四、结语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得不到好的服务是当前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得不到培养的一个重要障碍,创业初期的融资问题是创业面临的较为头疼问题,资金问题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创业的成败。
参考文献:
[1] 范丽娟.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辽宁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29):25-25.
[关键词]就业培训 现存问题 联合培训 构建模式
大学生就业培训是教育者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计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探寻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培训模式,实现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整体优化, 以期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目标。
一、高校、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培训上的现存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分两步骤进行:毕业生离校前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省教育厅负责;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这些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培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收获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就业培训的方式和水平还亟待提高。
1.高校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体系不健全,缺乏与社会力量的优势合作
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都成立或配备了相关的机构、设备及经费等,但就业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就业培训人员很少接受就业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就业指导教师仍以兼职教师构成,结构上还不能专门化、专业化;课程形式多样但是缺乏实践操作性,缺乏与政府、中介机构与企业培训人才的优势合作。
2.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优势不能互补
大学生只有在毕业前一年学院安排的教学实习时才能在企业实践半年(医学院有些专业可以实习一年)的时间,在此阶段企业才参与到大学生的就业培训中,企业与高校缺少日常的有效联系,高校具有丰富全面以及最新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在人才培训方面带有较强的理论特点,培训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培训的优势在大学的学生培训中并没有得到有机结合,企业与学院缺乏应有的资源整合。
3.中介机构与大学以及用人机构的联系不直接造成信息缺乏
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只是简单的档案和一般的信息,缺少专门为大学生服务的中介机构,因此,不能深入校园,参与大学生就业培训的任务,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不能提供有效的单位招聘需求信息,诸多因素制约中介组织对大学生就业促进作用的发挥。
4.大学生毕业实习与政府安排的就业见习缺乏融通
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都集中在大四期间,而见习期多数安排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学生不了解见习基地的相关信息和政策,造成一部分学生盲目实习与见习。高校应该多举行类似见面活动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见习基地和岗位的情况,从而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
5.普惠制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问题
普惠制的培训内容多集中在初、中级理论与应用上,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关联度较高的专业还很缺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大学生就业理念虽然相关,但是普惠制培训项目应该多与大学生的知识程度相适应。
二、政府、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探索和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
在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下,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机构的优势,会同有关政府部门、企业、中介机构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活动等,解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1.政府、企业、中介培训进校园,组成专兼职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
政府进入校园带来高水平的政策信息和丰富的人事管理经验;中介进入校园便于发现人才,建设人才资源库;尤其是企业应当把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转移到高校,在高校直接培养、发掘并储备人才,从而减少对新进员工岗位培训所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聘请较高指导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配合的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才能做到优势互补,丰富大学生就业培训。
2.丰富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指导内容体系
(1)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职业规划服务机构,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式
高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服务机构,培训专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教师,设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倾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身定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碰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指导,设计推出系统、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模式;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自主创业辅导,组织高校毕业生到企业见习基地进行职业见习。
(2)实施大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提升职业能力
高校要积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和“订单式培养”,组织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如文、法、史、哲等专业的学生到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使相关专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3.高校要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优化学科设置,建立定单培养人才的模式
高校要根据自身传统和办学条件,办出学校特色,拓展学校生存空间。
(1)高校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兴校,学生直接参与锻炼
高校实行产、学、研结合,实施科技兴校的办学模式,探索未来高校发展的新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助手参与科研,还可以在产供销领域得到实践的机会。
(2)企业与学校可以通过专业项目合作,建立分院或专业,共同研发、培养人才
企业和学校联合调整课程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使专业设置企业化、市场化、灵活化、高效化,使高校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实现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企业也可借鉴学院的专业实力,委托学校作研究项目,同时委托培养人才。
4.高校通过与政府、中介以及企业的合作,发展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效的供需机制
高校应本着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稳定和多元化的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寒暑假短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
(1)建立严格的实习企业资格审查制度和网上实习联络机制
学校应派专人对拟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情况,坚持挑选业内先进、管理规范、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并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实习”网站,该网站接受大学生的实习报名,接受企业成立实习基地的申请,无论对企业还是对高校都是双赢的合作。
(2)调整毕业招聘的时间,解决实习与就业的矛盾
目前从每年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7月份的毕业生求职期,时间拖得太长, 招聘活动最好集中后移到下半年的七、八、九月份,所有就业协议毕业后签定,招聘时间与大学生毕业时间一致起来,有利于稳定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心绪。上半年以招聘信息为主,尽量减少各类招聘会对毕业实习的冲击,最好规定一个统一的时间段,并限制在20天以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安心实习。
(3)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
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建设若干大型的公共实习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在实践中提高的机会。有关部门应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对接受高校毕业生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政府可以根据每年接纳的实习生人数,减免一定比例的税额,使企业在积极参与“大学生实习基地”计划回报社会的同时,得到一定的实惠。
5.政府提供给中介机构相应的政策,鼓励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
政府可以通过惩恶扬善的办法评选诚信介绍毕业生有突出贡献的中介机构;鼓励设立专业化大学生服务中介,充分发挥这些中介机构在学生就业培训中的作用,鼓励他们提供一些对大学生的免费培训,也为中介机构做好人才的储备。政府、企业可以按照中介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和职业介绍拨去经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以帮助求职者顺利实现就业。让中介机构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利润,这样中介机构才有动力持久地发挥作用,实现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双赢。
6.政府加大调控力度,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近几年,“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很好地调节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
(1)建立和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实现实习与见习的对接
政府要确定一批条件合适并有积极性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见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回到原籍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为期3至6个月的就业见习,同时协调好配套服务;把高校的实习基地纳入政府的见习基地建设中来,也就是大学生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包括寒假),如果在校大学生已经完成论文撰写和修改,可以由学校出具证明函,参加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学校将对学生的教育监管权暂时转移给劳动部门,劳动部门将学生安排在合适的见习岗位,原则上见习期不超过3个月。此外如果企业最终录用这名学生,将不再需要试用期。
(2)打破地区限制、设立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
政府根据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加针对大学生的普惠制培训项目技能实训、鉴定等新功能,由初、中级培训向中、高级培训全面推进,培养高技能人才。 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培训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为大学生可以在全省乃至于全国选取普惠制培训的项目做好就业服务部门和普惠制就业培训领导小组间的沟通、衔接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7.以政府为主导,各方努力构建高校毕业生招聘求职平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
关键词:培训理论高校毕业生岗前见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培训理论概述
培训就是向员工传授完成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的过程。随着人力资源在我国日益得到重视,员工培训作为开发和发展人力资源的基本手段,已经不仅仅是对员工进行教育的手段,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了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要想通过培训获得竞争优势,培训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基本技能的开发。培训所关注的要点正在从教授员工掌握具体的技能转变为对知识的创造和分享这种范围更大目标的强调。
培训对企业来说意义重大,见习培训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具体来说,见习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见习培训的直接目的就是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使其改掉原来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使其更好地胜任现在的日常工作及未来的工作任务。经过见习培训能够帮助毕业生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增进他们对企业工作流程、工作标准等的理解,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调动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培训可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这不仅为毕业生未来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提供了可能,也为其提供了更多晋升和获得较高收入的空间,这将大大调动毕业生工作积极性。
(三)节约企业寻找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以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为重要依托的新时代,智力资本已经成为获取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即企业主要依靠知识密集型的人力资本。通过见习活动,一方面企业可以物色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对这个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掌握新的知识、技术,并留在自己的企业任职,这将大大节省搜寻人才的成本,也更有利于建立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四)向毕业生传递组织文化。实践证明,优秀的组织文化对员工具有强大的凝聚、规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组织文化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组织的青睐,向毕业生传递优秀的企业文化,他们再将这些文化传递到其所在的学校,这将有利于企业品牌的传播。
要想有效地做好见习培训工作,应该把见习培训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即采用一种系统设计的规范方法,使见习活动既能符合企业的目标,又符合毕业生的需求,使毕业生通过见习活动提升其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的人力资源水平。本研究参照人力资源培训的系统,建立了高校毕业生见习培训的系统流程,如下图所示。
首先,企业对自己的组织以及目前所需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再进一步分析企业的人员配置状况,是否缺人以及缺什么样的人。在些基础上,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行分析,要了解毕业生见习的目的,是想未来留任,还仅是想锻炼能力,以提升未来找工作的竞争力;其次,根据毕业生的不同需求,设置见习目标;第三,根据见习目标,设计见习计划,最好形成书面材料,按计划来执行见习活动;第四,见习活动的实施,既要根据见习计划来执行,也要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开展见习活动;本研究对见习效果的评估主要采用见习负责人的调查和见习生的问卷调查来获取数据,并针对数据分析结果,给出了合理的策略建议。
二、培训效果评估
在培训项目结束的时候,或者在培训项目进行的时候,企业应该确保培训正朝着目标的方向前进,这就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根据目标的不同,评估可以使用一种或几种指标,例如,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获得的知识或能力、培训成果的转化、个人和组织绩效的提高等。培训主管可以观测出学员是否展示出了希望的技能和行为。
传统的培训评估主要根据Kirkpatrick的四层次框架体系来进行的。关于反应与学习的信息是在受训者返回工作岗位前收集的,而关于行为与结果的标准和衡量受训者在工作中应用培训内容的程度是用来判断培训转化的。
三、见习负责人调查
为了解见习生在见习单位的表现,以及见习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本调研对近20家见习单位的见习负责人或管理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得出大学生就业有五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见习生的能力和素质有了广泛提高
通过对几个见习基地的负责人访谈,他们都表示,通过见习,毕业生的能力得到了广泛提高,同时,他们还交到了一些朋友,扩展了社会圈子,增强了社会资本,见习这一过程,定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访谈过程中,1年见习期满后,企业留用的大学生比率在98%以上,个别情况,是由高校生的个人原因而不愿意继续留用。从访谈中也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岗位,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理论,像软件公司的程序员这种岗位,由于见习生已经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认知结构,见习负责人就应该进一步强化这种认知结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地产公司的客户接待员这种岗位,负责人则应尽量发挥榜样作用,做好带头示范作用,这则是社会学习理论的范畴。
(二) 增进了用人单位对见习生的了解
见习可以使得毕业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企业和工作等,同时,企业通过见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态和行为,所以见习工作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大学生都是有益的,通过在见习生中选拔合适的人才,会大大节省企业的成本。
(三) 为大学生提供过渡期
由于当前就业压力非常大,竞争也非常激烈,有很多同学不能在毕业后就马上找到工作,所以就业见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港湾,他们可以在这里获得工作经验,然后慢慢寻找工作。
(三) 见习证明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砝码
见习证明这一官方文件,对毕业生就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大学生们的学历水平、知识水平都差不多,见习证明无疑成了他们的差别化优势。
(四)见习生成本低,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见习生对企业来说是低成本的,这也是吸引企业吸纳见习生的重要原因,低成本使得企业愿意成为见习基地,同时,大学生通过见习,获得了相应的技能,可以说,企业和大学生达到了双赢的局面。使得企业招聘人才和大学生就业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2-3],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生存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要面对与其他普通大学生所共有的压力外,还有来自于学业方面的学制长、要求高、负担重以及服务对象特殊性等压力[4],特别是已经进入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的医学生,更能感受到目前的医患关系、医疗环境以及考研、就业带来的压力,因此,了解医学生特别是临床医学本科见习生和实习生的心理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随机选取大学特别是南华大学在南华医院进行临床教学的312名实习与见习学生,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采取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自行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国内段建华[4]根据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fazio,1977,简称gwb)修订的量表,该量表共有33项,对该量表的前18项进行测试,该量表在国内大学生幸福感调查中有较好的运用[5],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生源地、月消费等)和幸福感状况等。
1.3 数据处理。将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编码、输入并校对,运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调查对象共312名,收回有效问卷300份。统计有效问卷,其中男生为156人,女生144人;独生子女170人,非独生子女130人;农村187人,城市113人;大四见习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五实习男生78人,女生72人。大四见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6.14分,大五实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0.48分。
2.2 不同特征的大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主观幸福感得分。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2.97分,女生的平均得分为73.84分,不同性别在幸福感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子女平均得分为74.26分,非独生子女平均得分为72.38分,独生子女与非独1生子女在幸福感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72.56分,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平均得分为74.06分,城乡差异之间无统计意义(p>0.05)。月消费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得分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这与蒋凌琳等做的“在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调查研究”不同,他们做的统计表明月消费不同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统计学差异[6]。而见习学生和实习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 学生自我评价情况。6.67%的见习学生感觉“非常幸福”,72.67%的见习学生感觉“基本满意”,20.66%的见习学生感觉“说不清楚”,见习学生中没有人认为自己“不幸福”。12.67%的实习学生感觉“非常幸福”,63.33%的实习学生感觉“基本满意”,12.67%的学生感觉“说不清楚”,11.33%的实习学生感觉“不幸福”。见表2。
2.4 其它情况。相比现实而言,80%的学生认为网络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90%的实习学生感觉正在受到就业、考研和实习约束的压力。75%的见习学生在临近考试时感到焦虑,87%的实习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无法合理统筹的时候感到焦虑。15%的学生通过跑步等体育运动来排解焦虑,34.66%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博客的形式进行自我解压,25.33%的学生找心理老师或朋友倾诉,其他同学不会特别在意,任其发展。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人刻苦和奋斗”、“良好的社会关系”、“机遇”这个四个选项中,对于人生获得幸福的根本条件是什么,40%的学生选择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43.33%的学生选择了“个人刻苦与奋斗”。
3 讨论
Abstract: University Communist Youth League developed “the youth to get employed the application base” the construction to develop the broader employment market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erefore, the positive advancement “the youth got employed the application base” the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understood that the enterprise, student's in employment application base construction process present situation, analyzed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o organize in the bas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the alleviation society's employment pressure to have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Application base
作者简介:张帆(1978―),女,广西人,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本不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再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问题成为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因此,2008年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活动。通过高校共青团建设“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工作,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这一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桂林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号,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整合已有社会资源,搭建校企沟通平台,鼓励青年学生广泛参加见习基地的岗位工作,获得了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同、见习单位的青睐。
一、桂林理工大学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现状
(一)就业见习基地企业现状分析
我校目前建成的就业见习基地中非公有制企业占了总数的94.7%,国有企业占总数的5.3%。而非公有制企业占大多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相对国有企业而言,人事制度更为灵活,并且多数企业都处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大好时机,在招贤纳才方面需求量比较大,所提供的岗位也常常供不应求,因此成为了我校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的目标企业。
(二)青年学生在就业见习基地的态度
到就业见习基地参加工作的青年学生以毕业班学生为主,占参加者的95.2%;受访者中,对“青年就业见习基地”表示认同的同学占到了99.5%;但是他们当中,对就业见习单位提供的岗们感到“满意”的仅为29.1%,对企业安排的工作岗位感到“能够接受”的占67.1%,认为“不想从事该岗位”的占3.8%。因此出现了部分岗位爆满,有些青年学生无法应聘上在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但部分岗位又无人问津的现状。
(三)共青团组织与见习基地互动情况
受访企业中,经常接到共建团组织的用人回访电话的为15.8%;偶有接到电话的占73.6%;很少接到电话的占5.3%;没有接到过电话的占5.3%。受访企业希望团组织通过增加双选会次数来帮助挑选见习学生的占66.3%,而团组织通过举荐形式向企业推荐优秀人才的占7.3%。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渴望团组织能及时、经常性的与之沟通,协助企业做好青年学生的岗前培养等工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工作岗位数量有限,基地建设尚未形成规模化
目前我校各级团组织共在广西区内建立“青年就业见习基地”19个,平均每个就业见习基地能够提供12个工作岗位,因此,就业见习基地提供给青年学生的岗位数是十分有限的,仅靠这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就业基地远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校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校各级团组织还处于建设就业见习基地的摸索期。从2008年底接到团中央关于建设“青年就业见习基地”至今,刚刚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各级团组织在建设就业见习基地方面经验尚浅、缺少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加之从事共青团工作的团干部年纪轻、资历浅,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在寻找合适的就业见习基地过程中困难多;在建设就业见习基地的过程中阻力大,最后导致见习基地提供给青年学生的工作岗位数量在限,甚至有些用人企业只能为学生提供3-5个左右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就业见习需要。
(二)缺乏对就业见习基地企业的激励机制
在走访用人单位过程中,我们发现当问到用人单位是出于何种原因参加“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时,68.4%的受访企业选择是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觉得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有义务参与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有21.2%选择,通过这种方式挑选员工,主要是为了降低用人风险;10.2%的则认为见习学生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由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是出于社会责任动机与学校签订就业见习基地合约的,因此在吸纳毕业生时存在一些顾虑,如担心毕业生在单位见习结束后,不愿留下来,而造成培训新员工的成本增加;毕业生在单位见习期间出现安全事故,负责分担问题等等。由此,用人单位因害怕承担更多的责任,而选择了可以接收毕业生到单位实习,但是却拒绝与学校签订“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的长期合作协定。
(三)见习基地企业长期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38.2%的企业表示还会继续招聘见学生,60.2%的单位表示是否进行长期合作要视企业发展状况而定。企业是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加到“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的建设中来的,但是企业不可回避的要在金融风暴的市场中挣扎着生存下去,因此,企业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时要对其所付出的用人成本进行核算,只有在不影响企业的生存或是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够履行这一职责。想要达到与就业见习基地合作企业的长期共赢的局面,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三、推进“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快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步伐,形成规模化运作模式
共青团“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是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就业见习基地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仍不能满足广大青年学生需要的现状,进一步加快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步伐,增加就业见习基地数量;寻找能够吸纳更多学生就业的基地;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就业见习基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共青团要主动走出“象牙塔”,借助校友资源,借助教育能够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的科研优势,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建设规模化的青年就业见习基地。
(二)政府加强对见习基地企业的激励措施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的招就部门、学工团委等多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承担起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推荐的重任。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市场上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获得了社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广泛关注。在推进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见习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适当的补贴,对现有的“阳光计划”等劳动部门已有的政府补贴进行广泛的宣传,以鼓励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加入到“青年就业见习基地”的队伍中来。
(三)加强团组织与就业见习基地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畅通的交流平台
团组织要加强与见习基地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定期的回访制度,为企业与青年学生搭建更多的亲密接触的渠道。比如,可以组织用人单位来校举行见习期用人招聘会;也可以让企业负责人到校园举行专场宣讲会,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用人标准等;或者是组织学生直接深入到提供岗位数量较多的企业当中进行参观和应聘。发挥好团组织从团员青年中来,到团员青年中去的优良传统,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校企间的交流构筑更加活跃、畅通的氛围。
(四)尊重青年学生的选择,加强就业指导
青年学生经过多年的专业培养,渴望着学有所用,从事所学专业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高校共青团要在充分尊重青年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就业技巧、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要主动深入到青年中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需要,使就业见习基地符合青年学生们的求职兴趣,更贴近他们的需求,推荐他们走上与其所学专业相符或相近的岗位上去。
参考文献:
[1]符绳发.建立大学生就业基地的几点思考[J].职场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