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景交融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学期本人主要指导学生用片段作文来装扮大作文。那么,如何用平时写的小片段来装扮大作文,使大作文变得靓丽起来呢?具体方法如下。
一、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装扮作文
1.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题记或后记,简洁淡雅
如,有个学生在写《我生命中的芳香》时,用了平时仿写的对比句“淡淡的芳香,浓浓的爱。”来作题记。又如,有学生用“生命如花,芳香四溢……”来作题记。
用对比句、比喻句来做题记,显得简洁淡雅。这样的优雅句子能随手拈来,如果不是平时常作仿写小练笔,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2.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使文章有诗意,也有深意
如,有个学生在《飘进心中的那股香》的作文中这样开头:冬天过了,春天开出了簇簇桃花,满林都是桃花香;春天过了,夏天送来了朵朵荷花,满池溢满荷花香;夏天过了,秋天捧出了丛丛,满院飘着香;秋天过了,冬天绽放支支梅花,满街散漫梅花香。生活犹如一朵花,散发奇异的芳香,为生命带来芬芳,向心中飘进一股芳香。
该作文的结尾为:我的生活很幸福,是因为有绵绵的毛衣香,振奋人心的墨水香,沁人心脾的手纸香……飘入我心中,为我的生命增添了芳香。
这个学生很聪明,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上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仿写句子,这样既点明了主旨,又使文章有了诗意。
3.用仿写修辞的句子在文章中间做每个小片段的引言,使结构清晰;也可做每个片段的结语,主题更深刻
如,在写题为《怎么能忘却,那未了情》时,有学生就是用三个反问式的排比句来做正文中的三个片段的引言,又用三个肯定式的排比句来做三个小片段的结语。
片段一:怎么能忘却,那一瓶花露水?(引言)
……
母亲多细心,一瓶花露水就透出了她对我的爱(结语)
片段二:怎么能忘却,那一把遮阳伞?(引言)
……
母亲多执着,顶着烈日为我送伞(结语)
片段三:怎么能忘却,那一个牵挂?(引言)
……
母亲多伟大,为我受伤也毫无怨言(结语)
如此的引言和结语不是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吗?而且用三个排比句来做结语,也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了。
二、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装扮作文,使文章衬情于境,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1.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来做题记或后记、做文章开头或结尾
如,有学生在《暗香弥散》中开头为:“在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总有一股暗暗的、淡淡的芳香伴随我左右,每心跳一次,它就会在空气中弥散,缠绵……”这样的开头既能点题,又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2.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在文章中间作为每个小片段的引言
如,有学生在写《让我走远看着你》中有关父亲的三件事时,在写每件事之前都是用环境描写的句子为开头:(1)清晨,熹微的阳光被玻璃折射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无助地落在窗前……(2)正午,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洒向大地,像是要烧毁一切东西……(3)夜晚,星星缀满了那黑色的帷幕,是那么安详,那么柔和……
这样的安排,让读者一眼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文章的,思路清晰,同时,也有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3.在文章中插入环境描写的片段,达到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着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将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鸣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例如,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授写作能力,只能传授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班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本身就含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基于这点认识,下面就初中作文教学中“授”的角度,略陈管见。
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荔枝蜜》、《白杨礼赞》,理解象征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领会以议为主、议叙结合的写法及借景生议、借物生议、借事生议等3种具体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即思路、结构)。如学了《一件珍贵的衬衫》后,仿其“一物串联”、以小见大的思路,回忆倒叙、首尾呼应的结构,以《一件(张、个、只……)珍贵的××》为题,练习写作。
三是仿其法(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学了《荔枝蜜》、《白杨礼赞》、《爱莲说》等课后,仿其比喻象征、托物抒情的手法,写一写老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小草适应环境的能力、粉笔舍己为人的品格等等。学了《春》这课,仿其情景交融的写法,完成以《夏》、《秋》、《冬》为题的写景作文等等。
苏轼,你执著坚持,淡然于世,让我叹服。月有圆缺,人有离合,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回首走过那萧瑟处,一切皆为虚幻。欲上青天,又恐琼楼玉宇不胜寒。于是,把酒尽欢,一朝酒醉,问今夕是何年。
古典文学,在我忧愁的时候,有你听我倾诉;在我游离异乡时,有你陪我思念。是你让我知道,一朵花也有缱绻之情;是你让我知道,世间沧桑爱无限。古典文学,你如师亦如友,一路为我燃灯;古典文学,你融入我身,进驻我心;古典文学,我想对着天空呐喊:我的生命不能没有你!
(选自江苏扬州考生《不能没有你》)
灵犀一点
黛玉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女子,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高洁美好的形象。苏轼是“唐宋家”之一,又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他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其词除豪放词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这段文字,句式多变,整散结合,音韵和谐,文采斐然。
■
出彩的语言能让笔头生花,能使文章闪光,能令读者赏心悦目,咀嚼回味。唐代诗人卢照邻所言“下笔烟飞云动,落纸鸾回凤惊”可谓语言表达的至高境界,那么如何让你笔下的语言美起来呢?下面介绍几种锤炼语言的方法。
一、炼字炼句,以传神出新。一个生动的词语可以使一个句子增色;一个意蕴深刻的句子能点亮全篇。用词时,我们要尽量选用那些准确传神、富有个性的词语,努力做到“一字传神”。写句时,我们要言简而意丰,生动而优美,努力做到“言近意远”。且看中考佳作《你是我的一本书》中的片段:
越读江南,越觉得江南美如青花,端坐一方,收敛了千年的秘密。轻笔勾勒的青花,仿佛住在江南,悠悠地荡在会稽乌篷的船身后。由浓转淡的笔锋,仿佛留下了一滴清墨,在江南水乡里渐渐晕染开,染了一江春水,散尽了韶光。瓶身描绘的牡丹,宛如那不知多少年前荡舟采菱的少女,露出皓腕,平添了一分清丽。
文中以“端坐”“收敛”“荡”“晕”“染”“露”等精妙的动词,准确地展现出江南美如青花的神韵,让人身临其境,如痴如醉。这段文字用词准确,凝练生动,意蕴丰富,让人读来心驰神往。
二、巧用修辞,以生动出新。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增添文采,提高品位。修辞被称为作文的“魔水”,巧妙运用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审美情趣。请读中考佳作《清欢一刻》中的片段:
那无数的紫藤的花藤自院墙顶端飞泻而下,似瀑布一般。顿时,一股清凉舒爽的感觉自心底升起,浑身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这绿色的瀑布彻底冲破了我心中那道沉闷的屏障,击碎了那块压顶的顽石,我如获新生。慢慢地,慢慢地,我看得入了神,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瀑布之中,在不停地奔腾,飞泻。
这段文字融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于一体,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物我交融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清欢一刻”的愉悦之感,彰显了作者超强的语言功底,提升了全文的语言品位。
三、巧联妙引,以厚实出新。在考场作文中,要有意识地将现成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行话术语、谚语俗话、标语口号、广告词、歌曲童谣等,巧妙借用,“化”入到自己的语言中,从而为文章增色添彩、激趣提味。在作文之时若能巧联妙引,往往会使文章显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情调,使文章厚实丰满,枝繁叶茂,光彩照人。如中考满分作文《我与古诗的亲密接触》一文:
这里的风光,洋溢着美好。在这里,可以领略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喜悦,细看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活泼,欣赏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生机,感悟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美……沉迷于其中,让人深深感到青春的美好,生活的多彩。
这篇文章巧妙地引用了古诗,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一般考生望尘莫及。此文引用灵活,文辞斐然,既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用语风趣,以幽默出新。风趣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机智,往往能使人在轻松活泼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它常常通过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褒词贬用以及移花接木等方式巧组妙合,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诙谐而不失庄重,搞笑而暗藏机智的语言,能让人在轻松愉快中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只要场合适当,不失时机地“幽上一默”,必然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请看中考佳作《少年风采》一文:
我是“萌牛”,谁怕我?
“对不起啦!”我用极其细小的声音,扭捏地动了动我的嘴唇。刚推开门的甜妹,见此状,当时“石化”。我紧张地看着对面坐着的江姐,额上覆盖着一层密不透风的汗珠,故作无辜地扮可怜。江姐猛然站起来,冲我吼道:“你说你怎么是个女的?你下手咋这多重呢?你看看这巴掌印!”边说边步步紧逼,我无路可逃,便双手合十,可怜巴巴地乞求道:“江大侠,小女子不敢了!你看印这像梅花,多漂亮啊!”江姐哭笑不得地看着我,一言不发。我见事已至此,心想豁出去了,脸向外一伸,哀求道:“来吧,我以死谢罪!”顿时哄堂大笑。我睁开眼,十分淑女地抱着江姐,小心翼翼地摔向可爱的床!
毋庸置疑,本三姐“萌”的本事虽说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至高境界,但也足以应付突如其来的事故。“萌牛”之号,遂传天下也。
本文最出彩之处就是巧用新词,富有张力,使得人物坦荡率真、活泼可爱的个性跃然纸上。其语言幽默风趣,形象生动,让人读来妙趣横生。如此诙谐的笔调,怎不让阅卷老师拍手称快!
五、方式多样,以灵动出新。记叙中有了描写,会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记叙中有了抒情,会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记叙中有了议论,它会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中考记叙类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会使文章表达灵动多姿,熠熠生辉。如中考满分作文《心里美滋滋的》中写道:
功课越来越紧,在家的时间也压缩得越来越短,新装修的房子是妈妈一手布置的,大到一扇门,小到一块布,妈妈都亲力亲为,选花型,挑颜色,唯恐有一点不和谐。
我的房间如愿以偿成了一片花海,淡紫色的基调,典雅而不失温馨。花藤从墙角往斜上延伸,画出一道道漂亮的弧。抽象的线条,给人一个遐想的浪漫空间。窗帘上浅黄色的小花隐匿在粉紫之间倒也并不突兀,壁纸依旧是紫色,很柔媚的紫花不禁让人怜悯,竟生在这冰冷的墙上。
躺在床上,忍不住感叹母爱的伟大,这是爱的结晶啊!原来冷色调的紫可以是幸福的颜色。闭眼,如梦……
这些文段,熔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生动展现了母亲的关爱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我”因幸福而甜美的情状。此段语言饱含深情,融情于叙,情景交融,使得小作者那美滋滋的体验与深切的感悟越发生动鲜明。
六、虚实结合,以含蓄出新。语言表述中有时通过化实为虚或化虚为实,虚实辉映的方法,状难状之物,言难言之理,优美凝练,空灵含蓄,融浓浓之情于尺幅之间,含不尽之意于言语之外,使语言具有一种新颖脱俗之美。虚实交错的考场作文,会显得曲折,厚实,意味深长。且读中考满分作文《向前走》:
窗外,空旷的操场上,还有一块翠绿,一片野草在风雨的洗礼下,变得格外油亮,在其他草儿枯萎之时,它们却还在生长着……
我的内心欢呼,为那坚强的生命。
微风吹拂,那片野草笑弯了腰;细雨沐浴,那片野草笑歪了头。我仿佛看到那片野草从一把不起眼的种子,努力生长,今天,终于骄傲地挺直了腰杆。我突然明白:振作起来,发奋图强,让我的梦想之花在风雨中绽放。
带着微笑出发。
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与之相适应,笔者展开了“初中“小作文”序列训练创新设计实践研究”。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笔者针对学生学情采用个访及全体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采取每节课一个训练点,每节课的训练点按知识点的不同进行安排,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并采取了“小作文”训练的局部系统与系列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采用“营造环境”“确立创新目标”“有序训练”等系统序列课堂教学法,确定每节课写什么,讲析该怎么写,进行当堂训练,进而交流借鉴。
通过小作文的序列训练创新设计实践研究,揭示学生作文提升的内在规律,提高和改变了课题组教师的教育能力及改变教育观念,克服当前教育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摒弃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大话、空话连篇的虚假弊端,从而整体提升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实现了大作文以“小作文”为基础,进而添语增厚成为大作文。如何优化初中“小作文”序列训练实践,笔者采取了以下步骤。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只限于学校,家庭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场所。学校是“家外之家”,家庭就是“校外之校”。在规范办学的情况下,学生在家时间远远超过在校时间,所以加强家校互动,是学生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保障。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最理想的教学是“学校――家庭”教学。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素质还有待提高,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重视,学生的写作素材匮乏这一状况,各级部门应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选派一些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或专家,进行定时定点培训等形式进行。还可以聘请一些有教育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积极的崇尚阅读的人文环境。
二、确立创新目标
1.端正初中教师对学生“小作文”(包括课外练笔)训练的态度。明确只有写好“段”,进而才能写好“篇”的道理。明确“小作文”序列训练的设计要力求创新、实用:在选题、内容、形式上都要力求和学生的心理能力同步。
2.明确初中“小作文”序列训练创新设计目标,既要有总体目标,又要有阶段目标。“小作文”训练应反复有序的进行,即螺旋式的训练。具体阶段目标如下:
(1)七年级阶段:以观察能力训练为主,重点抓好小描写训练。该阶段须抓好以下几点:
①以“观察”为核心,从实物、画面、生活三方面,各有侧重的循环训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②观察和描写包括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训练,以及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小等。人物描写要突出个性,采用细节描写、侧面描写、衬托描写等。观察景物有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观察,描写景物有静景描写、动景描写、动静结合描写。
(2)八年级阶段:以想象能力训练为主,该阶段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①针对七年级时的小描写,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和联想,加以扩展和重组。景物描写要求准确、生动、形象、有序,还要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进景物之中,做到情景交融。
②说明文小训练,除了文体的规范训练、搜集材料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说明文中小描写训练。
(3)九年级阶段:以思维能力训练为主,该阶段分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文体做好以下技巧指导:
①审题拟题,搜集材料、组织材料、提炼中心、开头结尾、设置悬念等。
②议论文则以“短评”形式训练,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三、优化有序训练
优化“小作文”序列训练,要注重细节描写,做到有物、有型、有情,才能让学生的作文能力稳步提升。
1.有物
七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养成两个好的习惯:善于观察、善于积累。一是从课本中及课堂上获取知识,二是从课外生活及阅读中汲取知识。要让学生多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从生活和书本中寻找素材,并及时将素材积累下来,然后再对这些素材分类整理,编成资料卡片,形成创作素材的宝库。
2.有情
八年级阶段学生能在观察日记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进人物和景物描写之中,做到情景交融,有血有肉。
3.有型
【关键词】真情; 感人
【中图分类号】G634.34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中招试卷写作部分常常要求:文章内容要感情真挚!尽管如此,许多考生的文章写得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无感人之处,让人觉得有装饰、做作之感。而考生们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令阅卷老师为之动容、一见钟情的文章,就要写得生动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样才能情真意切,真挚感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栩栩如生,情真意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情动人
写人叙事的文章总离不开细节的刻画。作文中的细节,往往就是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或对事情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看似细小的情节,它可以是一举手、一投足,甚至是一个眼神就能够显现的。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就要善于抓住能代表人物独特个性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等典型细节,然后细细刻画。有一考生在文中这样写道:老奶奶把我喊到她身边,用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她破旧的土布兜里掏出两张皱巴巴的钱,对我说:“山望呀,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从小贩手里换来的,两毛钱一斤,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望着她脸上那刀刻出来似的皱纹和干瘪的眼睛,及手中的两元钱,我和母亲都禁不住流下泪来。从语段,可以看出作者抓住老奶奶送来两元钱时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这些细节进行生动传神地刻画,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感人至深,而且赋予那本平常的两元钱以不寻常的意义,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读者在感动之余,灵魂也接受了一次洗礼。如此感人至深的刻画,阅卷老师能不为之叫好吗?
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这样描写父亲爬月台时的情形:“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作者抓住父亲“攀”“缩”“微倾”这几个细节性的动作和他独特的外貌作生动的刻画,准确细腻地描写出父亲“努力的样子”。读到此,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及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理解,父子深情,从笔端流露,情景交融的场景让读者无不为之感动。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引起学生及世人的共鸣。《背影》一文也因此成为中学教材的经典名篇,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
二、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以景动人
在叙事、抒情中着力描写自然环境,往往借此来渲染氛围,衬托人物心情,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如一考生在以“友情”为话题的作文中,一开始就渲染一种悲切的气氛:“我无法忘记那个秋天的黄昏。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飞。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地流泪――这一切都是我亲手造成的。”该文中间,作者这样写道:“我无言地伫立在风中,伤感与无奈如同秋风中四下飘散的枯叶,满地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生动细致的环境描写中,倾诉着对朋友的“愧疚”而又无法忏悔的“无奈”,让读者在悲伤的氛围中真实感受到作者内心挥之不去的愧疚之情,情景交融让人如身临其境。
又如,一学生在文章中描写:“一阵微风吹过,我眼前晃过一点葱绿,是它们!是它们!那是我在阳台上栽种的一片花草,在窄小的阳光上露出灿烂的笑脸,那微微有点润泽的小花苞一个个昂着头,挺着胸,沐浴着阳光。阳光映在她们嫩嫩的小脸上,红红紫紫的,像小孩儿涂成的花脸,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段文字通过阳台上的一片花草迎着阳光微笑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心情的变化,让读者也心头一喜,仿佛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
三、注重心理描写,真实感人
心理描写就是人物将其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直接表露出来。考生如果能够在文中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就会使文章更真实,更感人。如一考生在《家》一文中这样写道:“真是的,姐姐看直播也不叫我一声,太不够‘义气’了。哼,我也看,你也不敢把我怎样!”“‘哇!妈妈的手艺可真不得了,色香味俱全,我在心里品尝着,‘快点呀!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唉,难道我真的一无是处吗?我该怎么办?不行,我要振作!”等等,文中每一部分都恰到好处的心理描写,使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实感就会更强。
小学 写景文 习作教学
写景文是小学习作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年级习作起步中就有多次写景文的习作,如何做好写景文的指导呢?最终达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境界。
如何能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呢?我想谈一谈我的感受。
一、留心观察,选取景物
1.寻景绘画
学习了《秋天的雨》等课文,同学们对秋天的美景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时候请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寻找身边的秋景,将最喜欢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这就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为习作积累了相当多的素材。
2.画中取物
交流绘画作品,评比最佳秋景。在解释过程中点明写景文选取景物的要求:
(1)有代表性。如《燕子》一文,作者选取了最富有春天气息的草、叶、花、小燕子等景物,通过简笔勾勒,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2)有动有静。如《燕子》一文,先写飞行中的燕子身姿轻灵,再写停歇下来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一支正待演奏的春的赞歌。静景与动景互相映衬,相映成趣。写活了春天刚刚回归的小燕子。
(3)合乎情感。写景文的中心一般是抒发对景物的主观情愫,因此选择景物的时候也要符合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听听,秋的声音》一文,树叶唰唰的响声,大雁的叮咛,蟋蟀的奏鸣等都表达了对秋的赞美。
二、“绘”画于文,大胆想象
写景作文其实就像我们画画那样,需要有和谐的色彩、精巧的构图、大胆的想象、还要适当地营造意境。除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之外,还可以开展大胆的想象,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要使画面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我们须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质地等诸多方面、诸多角度,或采用工笔手法,精雕细刻,或采用白描手法,传神勾勒,让景物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1.形态各异显百态
把所见事物的外部形状再现出来,使读者目睹物体形态。如《荷花》一文:荷花姿态各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通过三种姿势的荷花将一池荷花不同的姿势展示在读者面前。再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将珊瑚刻画地生动而形象。
2.色彩丰富更斑斓
恰当地运用色彩词,不仅可以使语言形象化,而且能增强语言的美感。如《珍珠泉》一文:“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这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珍珠泉泉水的特点。
3.有色有声才有神
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描摹声音,能把我们带进美妙的音响世界,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大树晃动“唰唰”,溪水流淌叮叮咚咚,蜜蜂振动翅膀嗡嗡。
三、行文布局,有条有理
把景物写好,我们须注意叙述与观察的顺序一致,搞清楚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联系,理顺景物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辨别主次,分清层次,有序描写,从而使得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常见的几种习作顺序如下:
1.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我们写景文中常见的一种顺序,如一日之内的早晨——中午——黄昏——夜晚,一年之内春——夏——秋——冬。《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正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诱人的景色。
2.方位顺序
方位顺序按照一定的方向开始介绍,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表及里等。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则是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
3.移步换景
参观某地时最常见“移步换景”,读者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一处见到一景,一路观光而来,自然心旷神怡。
代表作就是《颐和园》,文中“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这些交待游踪的词句就像是一条线,串起了一串颐和园美丽风光的珍珠,读者读了,流连其间,神清气爽。
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中除了描写景色、表达观点之外,还可以穿插自己的情感抒发,这样的写法可以让情景交融,可以使文章更有意境。景中含情,情中融景。不同的人看同样的景色,他的心情和感觉一定不一样。
1.直抒胸臆
情随景生,当眼前的景色猛烈地拨动作者情感之弦的时候,就需要把心中的“情语”给毫不掩饰地倒出来。
《珍珠泉》中,作者描述了珍珠泉的四周环境和泉水的特点以及水泡的特色后,作者发出感叹:“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2.大胆想象
《荷花》一文中,作者大胆地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随风翩翩起舞,倾听蜻蜓的诉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荷花的热爱之情。
3.巧用修辞
通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所写的景物“人情化”,借助物语物态表露人物的情感。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给美丽的西沙群岛更添一种趣味。
一道道迷人的风景正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孩子们领略自然美景,绘于图画,述诸笔端,让写景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参考文献:
[1]强洪权.魅力语文:语文教学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2]郑志刚.寻求儿童绘画与写作表达的通融之美.中国教师,2011,(8).
[3]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戴秀兰.让学生轻松踏上习作之路.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3).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快速上手 模式化训练 方法指导
中考要来了,新生也要来了,面对试卷,许多老师和学生仍然心虚地感到作文是试卷中的触礁地带。而且令人为难的是:大家总觉得听课时全懂,动手时全蒙。怎么办呢?介绍给大家记叙文模式训练方法。大家可按照如下步骤:勾选适合自己的写作选项,然后一步步地把自己的作文思路找出来并填充起来,这是我对写作文时束手无策的学生的一种引导。
一、选题
先区分作文题类型,命题、半命题、话题这三类选哪种好呢?请勾选选题原则选项:
1.题目范围宽泛:不易跑题,菜鸟首选。
2.自己熟悉的话题,心中有素材:必选,有话说有感触易成功。
3.可以写出新角度、新思路:易出佳作得高分,鼓励选。
二、审题
1.确定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眼应该是中心词或中心短语。确立文章是什么表达内容才可以立中心,所以请勾选你分析出的本次作文的题眼:
a.人物。
b.类型事件。
c.情感道理。
d.客观环境。
2.勾选作文题目限定的写作范围:
a.时间;b.地点;c.对象;d.数量;e.人物关系;f.个人具体补充题目的限定。
只有这些都明确辨识清楚作文才会不跑题。
三、确立材料
1.勾选适合自己的材料来源:
a.有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优选项。
b.已读过类似事件材料:更换角度和身份,融入自己感受和立意,推荐选项。
c.编写新故事,新颖易加分,高分选项。
2.掌握挖灵感的攻略学会旧瓶装新酒。
作文重复老故事不行,但实在无事可写时不妨将老故事在内容关键处更换角度和立意思路再试试。举个题材老得恶心人的文章例子,看看怎样变身吧。
话题范围:社会美德。旧题材:同学上车给老人让座。更改身份:残疾人让座,一点点新意而已更改地址、道具:公园中残疾人为陌生老人赠水,递药。脱离了原来旧框更改情节:残疾人行动不便地在公园里把忽然发病的老人扶到树下长椅,买水递药,别人提醒也不怕被讹,还教老人外出时自我保护方法及健身经验。看不出原文了。主题更改:尽管社会上有不良现象,但仍要传递爱相信爱。更改一定的语言运用:加入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抒情、烘托等,并语言润色。新佳作诞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你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时候(陈旧题材万万不要写),老题材就是新题材的灵感源泉。再总结以上化腐朽为神奇的捷径:更改原有材料的时间、地点、所用道具、人物身份性格等个人特点、人物间关系。更改时要注意向新文章的中心靠拢。这样一来,就不怕材料可写了。这还有另一个作用:我们可以把读过的优秀文章再创造成属于自己的新故事。
四、点题
有以下两方面要了解:
a.确定事件发展的哪个情节片段为突出中心的点(这是要大肆渲染集中表达的地带),请概括处情节片段?摇?摇 ?摇?摇?摇?摇?摇 ?摇。
b.设计集中表达的手段:手段就是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记住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渲染和描写,此处是判断文章优劣的关键点,也是能否突出文章中心的关键。
推荐手法:
a.表达方式运用:加入抒情议论等,突出事件中心片段的表达力度以突出或点明中心。
b.采用多种描段:使叙述生动细致感人。勾选描写方法: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侧面描写衬托突出;五种人物描写应用于哪些人物身上细致刻画;突出中心的关键词或句注意重复或突出强调,备注关键词句?摇?摇?摇 ?摇?摇?摇?摇?摇。
五、布局谋篇
学生先学会基本模式,之后可以放弃自由创作。布局时只要突出中心,不喧宾夺主地跑题就行。最初基本模式:
1.开头:三四行(勾选开头形式),最初必须点题,引出下文。
2.中间叙事段:按小说开端5行,发展5行,10至15行,结局5行完成情节叙述。
3.结尾:三四行(勾选结尾形式),强化或深化中心。
按照每行20字的作文纸来写,这样就完成了800字左右的文章,完全符合中考要求。
六、谈谈语言
人靠衣服马靠鞍,作文的语言之美是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法宝。精彩丰富的语言要靠平时多读多积累,写作时才会才思敏捷,好词好句不经意间就“溜达”出来。即使没溜达出来,创造写作时也可以紧急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和好的开头结尾,然后仿写或更改挪用(这样以后就容易学会自创佳句了),这是解决语言贫乏无味的捷径。
七、推荐开头方式
1.开门见山式:好处:直接扣题,无废话,有简洁利落之美,写作难度:弱。
2.直入情境式:如《羚羊木雕》开头的好处:故事感强,文体色彩鲜明,常常倒叙行文起伏引人。写作难度:中,但易学易会。
3.文采飞扬式:多应用修辞、富有文采的语言及哲理句扣题。写作难度:中上。攻克攻略:积累背诵然后仿写。
4.情境创设式: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创设优美情境,情景交融引入正文。写作难度:上。攻克攻略:描绘适合文章情感主题的优美情境,情景交融,将文章中的情感流露出来。最初快速上手方法:背诵仿写。
八、推荐结尾方式
1.必用手法:首尾呼应,点题。
2.常见又好用的结尾方式:
a.抒情或议论直接点明中心式,力求写出哲理句。
b.文采飞扬式:文采好,呼应开头点明中心。
c.抒情警世式:突出文章情感,点中心,提希望或警示。
d.情境余味式:呼应开头情境,含蓄点明深化中心,回味无穷(与上文第七项d类型开头相搭配最好)。
关键字:营造课堂氛围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情景交融
前言: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担负着提高学生汉语言的阅读、表达、写作能力,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与人交往的教书育人的重任。怎样能让初中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里自主学习?怎样才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兴趣,并轻松的取得好成绩呢?这个问题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给学生爱的教育
众所周知,“爱”是全世界的话题。有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而在中学必读书里《爱的教育》也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籍。对学生充满爱,也让学生充分的爱自己。建立良好亲切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愉悦的学习,快乐的接受知识,就是所谓的孔子的寓教于乐的思想。让学生乐于接近老师,才能激发其学习老师所掌握的知识的兴趣。采访过周围许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别的科目都挺好的,就是某科瘸腿,问他们为什么这科没有学好呢,很多孩子回答是:不喜欢这科的老师。相反,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喜欢某科的老师才把这科课程学的很好。走向学生、深入学生。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不会失去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反而体现了人民教师的博怀和宽容心态。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爱些什么、甚至现在流行什么。我们都应该了解。不仅是我们愉快教学的良好素材。如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滋润他们的心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学好这科课程的根源。也是良好的基础。另外,既然把爱心给予了学生,就一定要要把爱慷慨地撒播给每一个学生,包括品学皆差的学生,他们不能拿到更高的分数,却可以更好的做人。既给学生成绩和进步以表扬和赞许。又要在他们又缺点、错误时给以理解开导,决不能一棒子打死人。切忌不要说任何一个学生没有出息等伤自尊心的语言。如果洒向学生的都是爱,身教永远胜于言传,我们的言行本身就是一本最好教科书。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十分有必要跟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
2.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1 怎样创造愉快的气氛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表率,面带微笑,和颜悦色。给学生亲切的感觉,学生才敢流露自己的轻松愉悦。
2.2 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常言说的好,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三春寒。我有个同行就是这样的,他每堂课前都跟学生说几句最近流行的话,比如前阶段他就一到课堂就跟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你爱了吗》?同学们就大声的喊,我们爱了!课堂氛围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学习的兴奋点就提起来了,个个积极思考,踊跃回答。他的学生的高考分数也是成绩斐然。
2.3 善于引进时尚话题,创造时尚与所学知识的链接
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走在时尚的前沿。他们神采飞扬,不再是埋头只读圣贤书的儒生。我的一个同行就善于这样引进时尚话题。这样学生觉得你和他们的心贴近了。
2.4 设定所讲的课堂的内容的氛围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入心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荷塘月色》我们就要设定一个美丽温馨而又又淡淡愁绪的夜晚,而《浮生六记》我们就要设定一个充满童真,充满情趣的捕蚊子的夜晚,那么《赤壁怀古》我们又要设定一个旷古高远,壮怀激烈,声势浩大的浩瀚场景。要以真情动人,以真心感人。
2.5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中学生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文学理论和概念理解的不可能很透彻。只有将理论现实化,寓教于乐,才能让他们更深刻的认识,更乐于接受和理解知识,并轻松的消化知识。
2.6 有角色充满情趣的朗读,让课堂充满情趣
当今的孩子,有好多都做着明星梦,大多都是追星族。在这里让他们实现一个小小的梦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有很多孩子会把这堂课记忆永久。好多课文适合分角色朗读,老师要带领学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充满感情,充满情趣的朗读,给课堂制造一个活跃轻松的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所学的知识还有几个能轻易就忘掉呢。
3.积极和家长沟通,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积极和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学校完成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提供学生语文成绩的又一个有效途径。古语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更大的拓展学生的广泛阅读量,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见解,更为广阔的视野,写作作文的时候才有话可写,有事可谈,才能下笔千言。阅读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成绩,也让学生更广泛的接触社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传承历史文化,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4.把语文教学融入各个环节
借助各项活动,把语文教学深入各个环节。比如和同学们聊聊街上随处可见的错别字啊,哪个商店的店名取的好啊,是什么创意啊,发生了什么新闻了,有那些人因为无知而引发的笑话或者悲剧啊,让学生自己发表见解,并大胆评论,用口头文字能力的提高,来带动书面文字的提高,也不失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方法。让学生喜闻乐见,更轻松的接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水平。
结束语:
社会各界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与改革各抒己见,思路广泛。在中思学课新一轮改革加紧推进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更好的实现我们在观念上的转变、课程上的改革和教法上的改进,更好的发挥中学语文课在学校在教学上以及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