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爱情心理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爱情心理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爱情心理学论文

第1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第2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心理学课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策略。

一、学生的认同感是心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未来优秀教师良好素质的重要基础课,它既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只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发展的基本事实;同时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也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以便为未来的教师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学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实现心理学教学目的的基本手段。所谓课堂教学是指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意志自由,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和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1]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学生的认同感就成为了教学成功的关键。所谓认同感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是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感使人在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认同感越强烈就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认同感越强烈就越容易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判断,让学生接受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相应的价值观;认同感越强烈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 大学生的特点

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看,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从成年期开始,伴随着逻辑思维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个体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的、实用的并且具有背景性的思维形态,这种形态开始出现在大学阶段。

在自我意识上表现出了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促进了对“本来”的“我”的追求意识。在人格的发展上处于了自我同一性的确立的时期。由于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青年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续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青年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大学时代正处于这一时期。

成年初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稳固时期,也是最为迫切、最为认真的关心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生存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一。

青少年期所萌发的对性、对异性的好奇,到成年初期逐渐发展为一种强烈的愿望,由此开始将对某一异性的情思发展为爱情,并导向恋爱的轨道。

三、90后大学生的特点

作为90后的一代大学生,他们除了具有成年初期一般的特点外,也表现除了他们这一代人独有的特点。在学习上表现出了更强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体不高,学习方法有待于改善,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差。性格鲜明张扬,自主自信,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大多数90后习惯于把自己当成中心,其他人一定要围着自己转而且要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满足自己。他们早熟干练而又叛逆,关注朋友忽略父母,同窗隔阂显现,代沟矛盾冲突加剧,追捧火星语言,保护个人隐私,推崇民主平等,积极维护权益,珍惜发展机遇,向往美好未来,努力适应校园,职业目标务实,发展规划明确。[2]

四、培养学生认同感的策略

根据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心理学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对这一门课充满着好奇,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它本身的内容显得有点基础性、理论性和平淡性,慢慢让学生丧失了原有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总增加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一般采用肯定的、积极的态度。

2、形式更具有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体验,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活动的设计,满足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愿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不但了解了自己,在老师的引导下,也使他们认识到记忆是有技巧的。通过参与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认同,更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愿望,掌握更多的记忆技巧。

3、管理更具有激励性。曾经有学生在课下问我“老师:我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也曾经有学生在课上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让我回答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使我认识到了建立课堂管理规则的必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的课堂也是不被学生认可的课。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课堂管理的规则,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在制定规则时,要使规则具有激励性。具有激励性的规则可以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教师更具有睿智性。心理学教师的特征也是影响学生对心理学课认同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学生的知识丰富,知识来源广泛,他们会不时提出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比如讲到联觉,有学生举手问“杀人音乐”的现象怎么解释。讲到性格时,学生会问乐嘉的色彩性格说等等。因此老师要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学识,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同。

影响学生对老师认同的第二个方面是老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学课是大学的公共基础课,老师和学生接触比较少,关系有点疏远,老师用各种办法增加与学生的沟通,比如电话、QQ号码等。同时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有可能的话给学生一个回话,这一切都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也会赢得学生对心理学课的认同。

五、结束语

心理学是师范类院校的公共课,它不但教给了学生心理学知识,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想使心理学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仔细研究心理学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找到有效的办法,赢得学生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院校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3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1985年1月在陕西省作家协会和中国小说学会的主办下,《小说评论》在西安创刊,它是全国唯一的专事小说研究的杂志。随着刊物的顺利发行,《小说评论》周围很快荟萃了一大批致力于小说批评及文学研究的省内外学者:胡采、阎纲、张韧、缪俊杰、蒙万夫、吴亮、白烨、肖云儒、陈孝英、曾镇南、何镇邦、费秉勋、刘再复、乐黛云、肖云儒、刘建军、王愚、雷达、何西来、季红真、蔡葵、刑小利、贺绍俊、周政保、吴秀明、畅广元、李健民、邰尚贤、李星、徐岱、孙豹隐、管卫中、李运抟、赵俊贤、王仲生、李国平、朱寨、秦兆阳、宋遂良、南帆、李昺、李洁非、周海波、丁帆、仵埂、郜元宝、韩鲁华、孟繁华、鲁枢元、温儒敏、王彬彬、孙绍振等等,他们及时评述当代小说创作、发表小说理论研究成果,很快《小说评论》杂志成为陕西小说批评研究的重要阵地。90年代,陕西文学的批评队伍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活跃在80年代文坛上的笔耕文学组成员,二是来自学院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与良好的知识结构为文坛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批老中青三代批评者依托《小说评论》、《延河》文学月刊,从批评的理论基点、方法、风格等多方面展开多维的探索。陕西文学批评格局性的变动在90年代。长篇小说《白鹿原》、《废都》的面世,在当代陕西文学史上是界碑性的事件。实、贾平凹等作家对传统经典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超越,引发了文学批评界对传统批评模式的深层反思与话语策反。90年代文学批评阵地《小说评论》的成长以及陕西文学批评队伍的壮大,表明文学批评多元化发展条件已经具备。

    在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结构中,除了传统的社会历史学批评外,还有深受社会历史批评学影响又独具理论视角和批评方法的其他批评模式,如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历史美学批评、地域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诗学批评等,形成了陕西文学批评多种模式并存、风格纷呈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文学批评模式,根本改变了陕西文学批评单调的文学地图,文学批评逐渐走向多维发展的空间。印象主义批评模式最初来自法国,批评者重视对批评对象的主观感受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作品意旨的理解和发挥。笔耕文学研究组不少人驾轻就熟印象主义批评模式,他们的文章标题就以“有感”、“印象”、“漫谈”命名,行文不断出现“感到”、“似乎”、“恐怕”、“使你”等字眼,如肖云儒的《贺抒玉小说印象》、王愚的《贾平凹创作漫谈》。文本中批评者的阅读感受与印象随处可见,王愚这样评价贾平凹:“读贾平凹的作品,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去这丛山环绕、流水淙淙的山区,热爱山区生活中正在成长中的新一代,而这种热爱常常会激发你对我们整个生活、整个人民的深挚而又亲切的感情,这也就是贾平凹的贡献。”[4]王愚将个人的感受和情感浇注于批评对象,其批评散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才情。笔耕文学研究组成员经历了当代革命史上的曲折动荡,对历史与革命、文艺与人生有着独特的体悟,这使得他们的见解富有深度、直抵事物本源。

    心理分析批评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文学批评模式,它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中能被广泛运用,在于东方文化重直觉、重体验、重灵性的精神活动与西方心理分析因素的契合。1993年畅广元等着的《神秘黑箱的窥视》是心理分析批评模式的重要成果,该书以贾平凹、路遥、实、邹志安、李天芳五作家为研究对象探微创作的神秘黑箱,论文有:吴进的《贾平凹创作心态探析》、费秉勋的《生命审美化———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分析》、李继凯的《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肖云儒的《路遥的意识世界》、李凌泽的《乡土之爱与现实忧患的变奏———实小说创作论》、孙豹隐的《谋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陈瑞琳的《野火?荒原———对邹志安创造的“爱情世界”的思考》、陈孝英的《邹志安,一个又不安分的灵魂———与邹志安陈瑞琳对话》、屈雅君的《回首向来萧瑟处———李天芳论》、李星的《道德、理性、文化和人》。另外,赵学勇的《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比较》、韩鲁华的《贾平凹、路遥创作心态比较》、畅广元的《〈白鹿原〉与社会审美心理》、李继凯、李春燕的《新时期30年西安小说作家创作心态管窥》等论文也是心理分析的收获;专着有费斌勋的《贾平凹论》、李继凯的《新文学的心理分析》和阎庆生的《鲁迅创作心理论》;屈雅君、李继凯编的理论研究专着《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是90年代陕西文学批评重要的理论收获,此书系统分析了影响新时期文学的八类批评模式,开篇首章对心理批评进行研究,对陕西及全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美学历史批评②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要求将美学方法和历史方法结合起来,在艺术与历史分析的相互渗透中剖析文学作品。“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标准和批评原则。当代陕西文学批评基本上是在美学历史批评的方法体系中进行,50、60年代强调文学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80年代兼及文学与美学的关系,90年代美学历史批评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诸多学科的新成果融入其批评体系中,实现美学与历史的双向渗透,使研究水平达到新高度。这方面王仲生的实研究成果喜人:《从与农民共反思走向与民族共反思———评实80年代后期创作》、《白鹿原:民族秘史的叩询和构筑》、《白嘉轩:文学史空缺的成功填补》、《人与历史历史与人———再评实的〈白鹿原〉》。王仲生“历史的观点”突破对历史的静态认识,关注到历史纠结处的关联性,把人与社会、环境、文化焊接一体,置于社会结构演变的流程中。他这样评述实的历史观:“人,人的命运,始终居于白鹿原的中心位置,他们不再是历史事件中的工具性存在,历史结论的形象性注释,他们是活生生的历史存在和血肉生命。这反映了实历史意识的现代性。”王仲生在研读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有机汲取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成果,承认历史与人的平等关系和对话原则:“真正的历史对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客体,也不是任主观意识摆布的玩偶,它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一种对话。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5]

    此外,李星的《在历史与现实之交———读实中篇小说〈四妹子〉》、《走向〈白鹿原〉》、李震的《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周燕芬的《贾平凹与30年中国文学的构成》等文,也是美学历史批评结出的硕果。神话原型批评是新时期文学批评中出现较晚的批评形式,早在1962年就有一组原型批评文章载于《现代英美资产阶级文艺理论文选》,1982年荣格的《心理学与文学》也有译介,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87年叶舒宪选编的《神话一原型批评》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神话原型批评才激发起人们自觉运用的热情。其实,叶舒宪1986年在《民间文学论坛》第1期发表《英雄与太阳:〈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原型结构与象征思维》,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此后推出了运用原型批评的系列成果,专着有《探索非理性的世界》、《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太阳女神的沉浮———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与李继凯合着)、《诗经的文化阐释》、《高唐神女与维纳斯》等。叶舒宪的研究成果填补了神话原型批评的学术空白,季红真给以充分肯定,认为原型批评对于人类精神之谜的解密极有意义:叶舒宪把原始思维即非理性的象征思维纳入原型批评的理论框架中,揭示集体无意识层面上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拿到一把打开现代人和前人心灵沟通的钥匙。[6]叶舒宪的批评研究集中在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范畴,对陕西文学尚未涉猎,但对整体慢半拍的陕西文学研究而言,陕西神话原型批评由于叶舒宪等陕西师范大学学人③的践行,在全国文学批评中一时独领。

    文化诗学批评段建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将陕西文化诗学批评研究水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专着《白鹿原的文化阐释》是这方面的力作。段建军多年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对西方哲学美学烂熟于心,萨特、尼采、海德格尔、杜夫海纳、福柯、巴赫金的思想影响着其学术的建构。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文论的交汇中,他提炼出“肉身化存在”的文化命题:“长期受封建主义和理性主义压抑贬损的人类肉身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存在。它通过自己独特的肉身化思维,把整个世界人化。于是,世界具有了人的形体结构、情感愿望、生命追求。这个人化的世界实际是人肉身的诗意创造物。”[7]段建军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将“肉身化存在”文化命题贯穿于陕西小说乡土经验的文化阐释中,并生成一套话语体系和审美理想。段建军文评的风格质朴、自然,没有西方文论的艰涩生硬,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意、散发着智性,充满文学批评的创造性。王刚曾这样评述段建军的文学批评:“既遵循和重构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伦理价值,又融汇应用了西方文论的方法论工具,生成了自身亲和、朴拙、兼具形象性和学理性的批评话语。”[8]

第4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现状;实践探索

阅读疗法(biblitherpy或reading therapy)起源于希腊语,也称作“图书治疗”或“阅读治疗”,是指通过阅读图书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王波先生对其归纳总结为:“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阅读疗法在西方发展的较早。1848年,高尔特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宣读《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和消遣》一文,提出了阅读治疗的功能,开创了有关读书治疗研究的先河。其后,阅读疗法在西方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法国、德国在内的欧美国家的医生,在处方中也都开始开列有利康复的书目清单。目前,阅读疗法在国际上已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我国,自20世纪80、90年代的引进发展之后,阅读疗法也已迎来21世纪头十年的发展高峰。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阅读疗法的理论和实践目前还仍旧处于探索阶段。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论题研究开始于1999年,为黄菊屏发表在《江苏图书馆学报》上的《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疗法的建议》。笔者在CNKI中以“阅读疗法”和“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10年,分别获得425条和169条记录,即有关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研究约占阅读疗法研究领域的39.8%,可以看出,我国阅读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方面。一是由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丰富,学习环境优良,设施齐备;二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化日益凸显,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相信在大学开展阅读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治愈心理疾病,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类似地,笔者在维普数据库中对(题名或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题名或关键词=阅读疗法)进行了检索,1999-2009年间维普收录有关论文数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在整个研究领域占有较大比重,近年来文献数量也有所增加,特别是2006年以后,但就其研究成果而言,绝对数量还是相当不足的。而通过对近几年论文的浏览,笔者发现,很多文献的内容大同小异,缺少进一步的探索,有关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应如何更好地与实践相联系,以及如何健全评价反馈标准体系等,仍处于空白阶段。

二、目前高校已开展的实践探索

笔者通过在网络搜索引擎、各大主流数据库、各高校图书馆网页的“读者服务”或“图书馆简介”等栏目中的检索与浏览发现,开展阅读疗法服务项目的高校少之又少。

目前成果较突出的为山东泰山医学院图书馆,该图书馆自2000年探索阅读疗法的实施起,已有十余载,经过多次实验论证,开设了同伴辅导与阅读疗法相结合、阅读治疗室、开设新浪博客“书疗小屋-大学生健心房”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同时还发表了数篇关于高校开展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论文,这也是当前研究领域内为数不多的实证式的经验总结性文献。

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孔繁胜和付婉秋的研究成果也具有一定的实证研究性质,他们运用实验法、问卷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的考察来进一步归纳阅读疗法新特点、新规律。除此之外,江西的部分高校也已经逐渐展开了阅读疗法的实践探索,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对于阅读疗法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于理论阶段,提出距今已有12年的历史,能真正实行的高校却又是凤毛麟角。但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发挥图书馆的导读作用,如设立公共书架、热门图书等栏目。虽然个性化服务的方式有待健全,但这种进步无疑为阅读疗法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实施现状的原因

在我国,目前对于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真正实施“阅读疗法”的高校少之又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研究队伍有限

我国尚未设立学术研究机构对阅读疗法进行研究,研究队伍有限。在搜集论文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2010年5月份在江阴召开了“阅读疗法的理论和实践:2010华夏阅读论坛江阴研讨会”,这是国内第一个有关阅读疗法的研讨会,但是研讨会主要涉及的是阅读学和图书馆学,很少涉及高校阅读疗法领域。而应用研究面窄、涉及学科领域面广,也使高校阅读疗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更为复杂,对于研究者来说欠缺一定的吸引力。

(二)社会认可度不足

尽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社会的重视,但是将心理咨询室与图书馆丰富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展阅读疗法这一举措并没有被高校完全认可。一方面,阅读疗法由于其成效难以量化,难以引起广泛关注,多数认为普通高校图书馆与学生的心理治疗关系不大。部分高校尽管设有心理咨询室等机构,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认识仍然不足。另一方面,阅读疗法欠缺行动上的支持认可。缺乏上层的人、物、财力的支撑,也是其不能普遍开展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自我认识欠缺

阅读疗法的开展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性,但多数大学生对图书治疗作用欠缺必要的认识,尚未能自觉地要求进行图书治疗。很多同学不愿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认为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还有的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足,即使患病了也不能及时认知。

(四)缺乏规范性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

阅读疗法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在阅读疗法诊断和阅读疗法图书推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目前的实验数据和实践成果都极少,缺少对阅读疗法系统开展的理论研究。由于阅读疗法的成效难以量化,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效果评价和反馈体系难度较大。而缺乏标准化的指导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使得阅读疗法的规范性不强,难免让人对其功效和作用产生质疑。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阅读疗法持审慎态度。

(五)实施难度较大

阅读疗法属于心理治疗领域,阅读过程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推荐书籍进行阅读的时候要十分慎重。读之恰当,当然很好,若读之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除了要有资金、物力的支持,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治疗馆员,能够根据读者的心理需求推荐合适的书籍。他们要具备阅读疗法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心理咨询的素养,热爱文学,有广泛的阅读基础。客观上的操作困难也造成了阅读疗法的发展缓慢。

四、高校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一)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力

随着高校的扩张,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的大学生承受了比以往更多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求学、爱情和就业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对友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困惑,对前途的迷茫等等,都困扰着他们。而一旦这些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就会表现出各种心理困惑或心理疾病,如适应障碍、焦虑症、强迫神经症、抑郁神经症、社交恐怖症等。近年来,由于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犯罪、自杀等现象在高校并不罕见,可见心理障碍已成为阻挡大学生成才的主要壁垒。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量研究表明,图书具有安抚、镇痛的作用,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使人心情愉悦,也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培养坚毅的品格。良好的阅读,可以改变读者的心理认知和行为,与作者达成共识,就如同汲取心灵的养分,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净化心灵。

(二)有助于推广图书馆阅读,拓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图书馆阅读推广作为一个课题,已受到广泛重视。阅读疗法的实施有助于充分地挖掘馆藏资源,更深层次地利用图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传播知识,时代的变化要求它的服务方式与范围也要发生变化。阅读疗法作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心灵的深层次服务,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延伸,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主动性。

(三)充分整合资源,创建和谐校园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服务,但从开展情况来看,鲜有同学前去咨询,而这部分资源也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开展阅读疗法,可以将此类机构与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同时结合学校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老师,为读者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荐读和帮助,充分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

五、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发展对策

(一)设立“阅读疗法工作机构”

图书馆可设立专门的“阅读治疗工作机构”,负责阅读疗法的人员、资金、设施配置,统筹规划阅读疗法的实施,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学专家教授等。另外,加强对阅读疗法的宣传,使广大师生对阅读疗法产生认可。

(二)设立环境优雅的图书阅览室

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阅览室内可播放舒缓的轻音乐,摆放一些励志美文、心灵鸡汤类书籍,读者可随意取放书籍,营造宁静的阅读氛围。

(三)优化馆藏,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

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是开展阅读疗法的基础。图书馆应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购相应的图书,并结合现有的馆藏进行优化组合。与校心理咨询室老师联合,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及时将咨询信息反馈,根据同学的各种类型心理问题定期推荐图书,并可提供当面咨询辅导,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四)将阅读疗法与图书馆导读功能相结合

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图书馆导读服务,可充分利用导读功能,与阅读疗法相结合。如公共书架功能,可针对就业、求学等不同的需求对图书资源进行聚类整合。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书目导读工作,并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列书目。

(五)培训专业咨询馆员

是否具备有专业素养的治疗馆员涉及到选书及日常活动开展的效果。他们首先应该掌握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哲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展阅读疗法的服务工作,并且要有乐于助人的心态和较强的沟通技巧,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

(六)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治疗”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阅读疗法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部分。可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读者咨询室”,其内设立“优秀书目推荐导读”,并建立网络心理咨询服务。这种服务既提供个人匿名方式的咨询服务,可通过RSS个人定制不同类别的书目推荐,同时可浏览相关图书的馆藏信息;还可随时国内外心理知识的讲座,提供心理学各相关的主页链接。

参考文献:

1、李芬,陈颖曼,张建新.我国阅读疗法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0(30).

2、张春慧.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导读工作中的应用[J].山西科技,2008(5).

3、宫梅玲.泰山医学院的阅读疗法研究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09(2).

4、潘瑞冰.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治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7(4).

第5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恋爱行为;引导对策

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扩招后女生比例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普遍。“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女大学生恋爱行为与需求层次理论密切相关,其青春的特质、生理的变化、心理的追求、独特的个性特点,都使得越来越多的女生尝试着在大学恋爱,在她们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高校女大学生恋爱行为呈现的特点

1.情感性的需求

高校女大学生的年龄在18~24岁之间,“从人类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她们在生理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加之学校、社会系统教育的引导,她们的心理也日渐成熟,从而对爱情有着正常的向往和需求,另外,个性意识,对爱情体验的渴望与好奇也使得女大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充满了对恋爱的向往。

2.积极性的促进

高校中有一些女大学生秉持传统的恋爱观念,倾向于从同学、朋友慢慢相处成恋人,对爱人的要求更多的倾向于为人,是否有上进心,是否有正直、善良的品质,这些女大学生的恋爱往往能带来较好的过程和结果,能在恋爱过程中控制自身的行为,在学习上、工作上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思想上有良好的沟通。

3.盲目性的寻求

一些女大学生进入大学,从高中紧张学习的状态转变到大学自主学习的状态,一开始的不适应让人无所适从,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在空闲、无聊的大学生活中,在还没有树立大学目标和职业规划的前提下,开始盲目的寻求情感的慰籍,遇到对自己有好感的或对自己好的男生,不能理智分析自身的情感需求,就选择接受,这类女大学生一般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生活过于随意,甚至对男女恋爱中行为的把控能力也比较弱。

4.幻想性的体验

高校的女大学生大多是“90后”,正值青春的年华,对爱情充满幻想与渴望,偶像剧的追逐让她们多了很多对爱情的向往,于是,在大学里,一些女大学生就开始带着幻想体验爱情,在她们看来,恋爱是浪漫、美好的体验,是纯粹无暇、无忧无虑的美好过程,但当她们处在恋爱中,就会发现两人的思想、性格、兴趣及观念不同会产生各种矛盾,就难免会发生冲突和不快,最终导致争吵或分手。只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恋爱让一些女大学生只注重精神慰籍而缺乏爱情责任意识。

5.冲动性的崇拜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生活中,个体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即个人的认知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迫于所处群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高校的女大学生年龄相仿,观念相似,当看到周边的同学或朋友都开始恋爱时,心底无意识的从众心理与相同命题的渴望驱使着她们崇拜的冲动,于是,一些女大学生因为想恋爱所以恋爱,步入恋爱的圈子。

6.利益性的追求

因为成长环境和思想观念所致,一些女大学生对恋爱进行了功利化的塑造,把恋爱当作某一目标的跳板,她们认为有力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对自己未来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可以通过攀附高枝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功利性的恋爱追求缺失了真善美的爱,也让女大学生缺失了提升自我的思考与动力,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在恋爱中如何达到目的的伪装与应付中。

二、高校女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问题

在高校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中呈现出了诸多的特点,身处象牙塔中的女大学生恋爱行为普遍比较正常,但也有一部分女生在恋爱思想与行为上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沉迷影响学业

有些女大学生崇尚恋爱至上的理念,将恋爱视为肯定自我的一切,享受恋爱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与慰籍,希望课余时间都能和对方在一起,过度沉迷于恋爱中不能自拔,整日思忖着如何浪漫,一旦遇到分手的打击,很有可能一蹶不振,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2.恋爱受挫导致失常

在恋爱过程中,有部分女大学生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一旦发生争执,不能很好的调适自己的状态,导致情绪低落,反复无常,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大学生活,有一些女大学生不能忍受对方提出分手的决定,情绪异常激动导致失常行为的发生,如自残、自杀、酗酒等,如2010年10月某高校在一女生因感情受挫跳湖自杀。心理学专家陶云曾说:“据目前的统计数据表明,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很多,而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轻生的占了75%。”

3.恋爱导致交往缺失

过于注重与男友的相处的女大学生,往往会忽视与同班同学、同性朋友的相处,在人际交往方面欠缺主动性,久而久之,就缺少了周边的朋友,当恋爱不在或者不再恋爱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和分担,导致失落情绪的叠加和蔓延。

4.功利观念导致分歧

功利化是有些女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将恋爱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阶梯,通过不断的讨好和迎合获取对方的心意,这种恋爱往往让女大学生丧失个性,一味求全,甚至伪装自己,在没有自我的恋爱中,迟早会出现问题,如若对方发现她对自己的好仅仅是出于利益所求,那往往这段感情会无疾而终。

5.行为大胆形象受损

有一些女大学生大胆开放,和男友相处不分场合,特别是在公众场合的一些亲热举止,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反感,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女生而言,这种形象的否定就等同于对她整个为人的否定,更不用谈在学校的个人发展了。

6.两性生活影响身心

开放型恋爱观让现如今的女大学生追求个性,享受被人关爱和关爱别人的直接表达,一些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两性问题,对于对方的需求不能拒绝,觉得有性的恋爱才是有爱的爱情,于是,一些女大学生过早的偷吃禁果,在不知道一些生理卫生知识和防护知识的情况下,出现怀孕、流产、妇科炎症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身体健康,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

三、思考有效引导的教育对策

1.加强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引导

高校应对女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宣传媒体、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手段,在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女大学生利用大学时光吸纳知识、增长才干,集中精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倡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恋爱,提倡慎重的选择,提升责任的意识,摆正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引导女大学生自尊自爱,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注意言行举止,避免不良影响。

2.开展以女大学生为主的校园活动

高校应着力开展以女大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各项校园活动,通过活动丰富女生的大学生活,引导女大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展大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学业生涯学习培训,帮助女大学生明确未来努力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上。如一些高校开展的女生节,会设置一些专门针对女生的小贴士、风采展、服务资讯等,有效的提升了女生的被关注度,提高了女大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自爱意识。

3.开展女大学生的系列礼仪教育

高校应注重女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提升,可以开展中外礼仪文化等有独特文化底蕴的知识学习,开阔女大学生的视野,注重言行举止的文明。通过系列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恋爱观,时刻注重女生良好形象的塑造,得体的行为、应有的德行会教会女大学生适时而为。

4.加强女大学生的青春知识教育

高校应注重女大学生的青春生理、心理知识教育,虽然现今网络发达,很多知识学生都可以从网上得知,但处于恋爱中的女生往往缺少理性,很多都是冲动而为,高校应通过邀请医生专题讲座、班主任会议、女生会议等途径传达相关的知识,应坦诚的从专业的角度和女性自我保护的角度去谈,也可以通过组建学生导师团培养学生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宣讲一级一级分层分类的去影响其他学生。

第6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1985年1月在陕西省作家协会和中国小说学会的主办下,《小说评论》在西安创刊,它是全国唯一的专事小说研究的杂志。随着刊物的顺利发行,《小说评论》周围很快荟萃了一大批致力于小说批评及文学研究的省内外学者:胡采、阎纲、张韧、缪俊杰、蒙万夫、吴亮、白烨、肖云儒、陈孝英、曾镇南、何镇邦、费秉勋、刘再复、乐黛云、肖云儒、刘建军、王愚、雷达、何西来、季红真、蔡葵、刑小利、贺绍俊、周政保、吴秀明、畅广元、李健民、邰尚贤、李星、徐岱、孙豹隐、管卫中、李运抟、赵俊贤、王仲生、李国平、朱寨、秦兆阳、宋遂良、南帆、李昺、李洁非、周海波、丁帆、仵埂、郜元宝、韩鲁华、孟繁华、鲁枢元、温儒敏、王彬彬、孙绍振等等,他们及时评述当代小说创作、发表小说理论研究成果,很快《小说评论》杂志成为陕西小说批评研究的重要阵地。90年代,陕西文学的批评队伍由两部分人员构成,一是活跃在80年代文坛上的笔耕文学组成员,二是来自学院的一批中青年学者,他们以饱满的热情与良好的知识结构为文坛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批老中青三代批评者依托《小说评论》、《延河》文学月刊,从批评的理论基点、方法、风格等多方面展开多维的探索。陕西文学批评格局性的变动在90年代。长篇小说《白鹿原》、《废都》的面世,在当代陕西文学史上是界碑性的事件。实、贾平凹等作家对传统经典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手法的超越,引发了文学批评界对传统批评模式的深层反思与话语策反。90年代文学批评阵地《小说评论》的成长以及陕西文学批评队伍的壮大,表明文学批评多元化发展条件已经具备。

在9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结构中,除了传统的社会历史学批评外,还有深受社会历史批评学影响又独具理论视角和批评方法的其他批评模式,如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历史美学批评、地域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诗学批评等,形成了陕西文学批评多种模式并存、风格纷呈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文学批评模式,根本改变了陕西文学批评单调的文学地图,文学批评逐渐走向多维发展的空间。印象主义批评模式最初来自法国,批评者重视对批评对象的主观感受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作品意旨的理解和发挥。笔耕文学研究组不少人驾轻就熟印象主义批评模式,他们的文章标题就以“有感”、“印象”、“漫谈”命名,行文不断出现“感到”、“似乎”、“恐怕”、“使你”等字眼,如肖云儒的《贺抒玉小说印象》、王愚的《贾平凹创作漫谈》。文本中批评者的阅读感受与印象随处可见,王愚这样评价贾平凹:“读贾平凹的作品,会使你情不自禁地去这丛山环绕、流水淙淙的山区,热爱山区生活中正在成长中的新一代,而这种热爱常常会激发你对我们整个生活、整个人民的深挚而又亲切的感情,这也就是贾平凹的贡献。”[4]王愚将个人的感受和情感浇注于批评对象,其批评散发出生命的激情和才情。笔耕文学研究组成员经历了当代革命史上的曲折动荡,对历史与革命、文艺与人生有着独特的体悟,这使得他们的见解富有深度、直抵事物本源。

心理分析批评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文学批评模式,它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中能被广泛运用,在于东方文化重直觉、重体验、重灵性的精神活动与西方心理分析因素的契合。1993年畅广元等著的《神秘黑箱的窥视》是心理分析批评模式的重要成果,该书以贾平凹、路遥、实、邹志安、李天芳五作家为研究对象探微创作的神秘黑箱,论文有:吴进的《贾平凹创作心态探析》、费秉勋的《生命审美化———对贾平凹人格气质的分析》、李继凯的《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肖云儒的《路遥的意识世界》、李凌泽的《乡土之爱与现实忧患的变奏———实小说创作论》、孙豹隐的《谋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陈瑞琳的《野火荒原———对邹志安创造的“爱情世界”的思考》、陈孝英的《邹志安,一个又不安分的灵魂———与邹志安陈瑞琳对话》、屈雅君的《回首向来萧瑟处———李天芳论》、李星的《道德、理性、文化和人》。另外,赵学勇的《乡下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比较》、韩鲁华的《贾平凹、路遥创作心态比较》、畅广元的《〈白鹿原〉与社会审美心理》、李继凯、李春燕的《新时期30年西安小说作家创作心态管窥》等论文也是心理分析的收获;专著有费斌勋的《贾平凹论》、李继凯的《新文学的心理分析》和阎庆生的《鲁迅创作心理论》;屈雅君、李继凯编的理论研究专著《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是90年代陕西文学批评重要的理论收获,此书系统分析了影响新时期文学的八类批评模式,开篇首章对心理批评进行研究,对陕西及全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美学历史批评②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要求将美学方法和历史方法结合起来,在艺术与历史分析的相互渗透中剖析文学作品。“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是文艺理论的文学价值标准和批评原则。当代陕西文学批评基本上是在美学历史批评的方法体系中进行,50、60年代强调文学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80年代兼及文学与美学的关系,90年代美学历史批评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诸多学科的新成果融入其批评体系中,实现美学与历史的双向渗透,使研究水平达到新高度。这方面王仲生的实研究成果喜人:《从与农民共反思走向与民族共反思———评实80年代后期创作》、《白鹿原:民族秘史的叩询和构筑》、《白嘉轩:文学史空缺的成功填补》、《人与历史历史与人———再评实的〈白鹿原〉》。王仲生“历史的观点”突破对历史的静态认识,关注到历史纠结处的关联性,把人与社会、环境、文化焊接一体,置于社会结构演变的流程中。他这样评述实的历史观:“人,人的命运,始终居于白鹿原的中心位置,他们不再是历史事件中的工具性存在,历史结论的形象性注释,他们是活生生的历史存在和血肉生命。这反映了实历史意识的现代性。”王仲生在研读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有机汲取了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成果,承认历史与人的平等关系和对话原则:“真正的历史对象,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客体,也不是任主观意识摆布的玩偶,它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是一种关系,一种对话。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5]

此外,李星的《在历史与现实之交———读实中篇小说〈四妹子〉》、《走向〈白鹿原〉》、李震的《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周燕芬的《贾平凹与30年中国文学的构成》等文,也是美学历史批评结出的硕果。神话原型批评是新时期文学批评中出现较晚的批评形式,早在1962年就有一组原型批评文章载于《现代英美资产阶级文艺理论文选》,1982年荣格的《心理学与文学》也有译介,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87年叶舒宪选编的《神话一原型批评》一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神话原型批评才激发起人们自觉运用的热情。其实,叶舒宪1986年在《民间文学论坛》第1期发表《英雄与太阳:〈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原型结构与象征思维》,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此后推出了运用原型批评的系列成果,专著有《探索非理性的世界》、《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太阳女神的沉浮———日本文学中的女性原型》(与李继凯合著)、《诗经的文化阐释》、《高唐神女与维纳斯》等。叶舒宪的研究成果填补了神话原型批评的学术空白,季红真给以充分肯定,认为原型批评对于人类精神之谜的解密极有意义:叶舒宪把原始思维即非理性的象征思维纳入原型批评的理论框架中,揭示集体无意识层面上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拿到一把打开现代人和前人心灵沟通的钥匙。[6]叶舒宪的批评研究集中在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范畴,对陕西文学尚未涉猎,但对整体慢半拍的陕西文学研究而言,陕西神话原型批评由于叶舒宪等陕西师范大学学人③的践行,在全国文学批评中一时独领。

文化诗学批评段建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将陕西文化诗学批评研究水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专著《白鹿原的文化阐释》是这方面的力作。段建军多年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对西方哲学美学烂熟于心,萨特、尼采、海德格尔、杜夫海纳、福柯、巴赫金的思想影响着其学术的建构。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西方文论的交汇中,他提炼出“肉身化存在”的文化命题:“长期受封建主义和理性主义压抑贬损的人类肉身是一种非常高贵的存在。它通过自己独特的肉身化思维,把整个世界人化。于是,世界具有了人的形体结构、情感愿望、生命追求。这个人化的世界实际是人肉身的诗意创造物。”[7]段建军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将“肉身化存在”文化命题贯穿于陕西小说乡土经验的文化阐释中,并生成一套话语体系和审美理想。段建军文评的风格质朴、自然,没有西方文论的艰涩生硬,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意、散发着智性,充满文学批评的创造性。王刚曾这样评述段建军的文学批评:“既遵循和重构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伦理价值,又融汇应用了西方文论的方法论工具,生成了自身亲和、朴拙、兼具形象性和学理性的批评话语。”[8]

第7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潜水 学会换一种方式呼吸

潜水,戴上面罩,换上输气管,在海底同样可以进行呼吸,畅快地悠游。任何变化都会出现比赛一边倒的局面,感情也是如此。学会“暂时认输”,学会换种方式呼吸。但潜水并非憋气。别把“暂时认输”演变成“永久认输”,否则你只有离开爱情竞技场了。

暂时认输不要紧

曾经,嘉明偷偷订好去鼓浪屿的机票给玛丽惊喜,玛丽则通宵帮他准备博士论文需要的资料。多年后,他不再每个礼拜送她玫瑰,不不不,一年里要是还记得送个两次那就算得上奇迹了!他们的故事从童话褪色成婆妈剧,玛丽开始咄咄逼人:“你对家务做过贡献吗?”嘉明开始揪住自己的头发低吼:“我都没法呼吸了!”

STOP!当你们的关系演变成一边倒的境况,该换种方式呼吸了。学学潜水,记住;在爱情竞技场里,暂时认输不要紧。

任何变化都会让比赛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比如。工作上接到一项费时又费力的新任务,或者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一个新技能,需要爱人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进步,他(她)会变得尤其需要对方,也无法像从前一样付出那么多。这样的一边倒会导致恶果吗?心理学家分析:“在一定时间段里,就算一方暂时取得大比分领先也不至于突然终结比赛(大家一拍两散),因为参赛的双方都相信,只要经过一个小小的暂停,落后的选手一定会重整旗鼓。”

暂时认输也有时间限制

但是,如同氧气筒里的氧气用尽后无法潜水一样,两性关系里的“暂时认输”有时间限制:如果一方始终在获得(或索取),那么一个劲儿付出的一方迟早会彻底离开这个赛场。真那么凶险?心理学家说:“如果一方特别擅长承担某些义务。比如男友细心并且有方向感,那么自助游的时候一切路线安排策划都靠他,女友两手一摊完全不必操心,类似这种情况并不会形成矛盾。”关键是,如果一方长期感到用力不均。那么爱情就不知不觉扭曲成一种“憋气”对抗赛,而潜水并非憋气。亏欠感和压力感成正比

付出绝不是单向的,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期待从对方身上得到同样多的回报。如果得到的不如预期,就会刻意表现自己的大度宽容(其实是在传达失望的情绪)。如果“亏欠”的感觉越来越膨胀,压力和危机感不言而喻。

还是玛丽和嘉明的例子:单亲家庭出身的嘉明希望每天下班回家就能舒心地享受天伦之乐,于是玛丽放弃了自己事业上晋升的机会专心相夫教子,并且热切地期待丈夫能够代替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只要经过一个小小的暂停,落后的选手一定会重整旗鼓。

服装提供:绿绿色防水防风外套(adidas)黑自条纹休闲短裤(HOTWIND)水彩无袖连衣裙、彩色游泳短裤(Roxy&Quiksilver)可惜的是,这种想法从来不曾交流过。所以对玛丽而言,这种牺牲得不到正面肯定从而演变成对琐事的责难,而嘉明也因此感到两人的关系让他无法呼吸。

每个人都需要感觉到自己有爱的实力。但仅凭他爱我这一条,他就应该自动变成我肚子里的蛔虫,对我想要什么了如指掌吗?

试问:在潜水时你听得清别人说话吗?当然不可能!

滑板 别滑得都不知道方向

滑板的无法掌控,在于方向。当你无法控制速度和身体平衡,滑板极有可能把你带到一个“界外”,而有时候。一旦你脱离这个界限,比赛就没意义了。就像一类情侣间的爱情,当其中一方滑出界(通常是夸大自己的付出),关系的平衡就遭到破坏。自己的成绩通常会被放大

Tina花了几天时间跑遍全市各大布艺店,费尽口舌讨价还价,总算买到与新房色调协调的便宜布料,而准老公凯的反应呢?男主角只是匆匆瞥了一眼。不置可否地“哼”了一声,就继续埋头给客户回邮件去了。Tina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没想到还没正式结婚,他就开始对我的付出视而不见了!

可是Tina还不知道,凯也在闹别扭――因为他辛苦为小家庭打拼这件事,同样没有得到准老婆的赞赏。后来他索性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加班――为了还新房的贷款。而TlnB呢,继续为装修四处奔波,没进门就有点资深管家婆的味道了,还常抱怨凯不到半夜不回家。

Tina和凯都把自己交给了滑板,他们没控制好方向和速度,以至于都滑出了界,他们都在抱怨对方:我的付出比你多得多,为什么你没感激?

心理学家提醒大家再注意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人对自己的成绩总是会评得较高,你是不是一直自以为比对方付出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很自然。因为一般对自己的贡献能做到确切地评价,但是不太能够理解和体会对方的付出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才达到的。

你也许会不以为意地想:给自行车补胎,这么容易的事需要大呼小叫吗?

不学着换位思考的话,很快就会变成“滑板关系”――滑得连自己都不知道方向,双方都感觉吃了亏,没得到应该赢得的尊重和珍视,情感平衡就遭到破坏。

如同需要通过控制身体以便控制滑板速度一样,恋人也应该学会――限制。“通常这种恶性循环最容易爆发在恋人关系上,所以大家需要学习限制自己的期望,这时候对最爱的人也要像对同事或对手一样实事求是。责备是最没有营养的。因为这根本就不会让对方做出任何改变!”

送一句充满爱意的评语不会让你损失分数

既然责备没有任何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让滑板在界内合理运动呢?如何让这场爱情竞技比赛更加公平公正地展开呢?

首先要开展合理的“圈地运动”――制订出滑板的活动界限,即开诚布公地讨论彼此的付出,给自己或对方打分。爱情竞赛打分没什么不对,但为什么耍偷偷在心里计算呢?越是开诚布公地竞争,越容易制造出合理清晰的情感界限。

其次,“表达”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扬、拍马屁、感激都能激发恋人的斗志和信心。送对手一句充满爱意的评语又不会让你损失分数。却能带来良性的竞争氛围。让他(她)知道他(她)默默为你付出的心意,你都一一接收到了。”还有。如果碰到感情和工作的矛盾,别忘了爱永远只是生活送来的礼物,并非你理应拥有的东西,没有谁非要为谁放弃工作的道理。

大家需要学习限制自己的期望,对最爱的人也应该实事求是。

不学着换位思考的话,很快就会变成双方都感觉吃了亏,没得到应该赢得的尊重和珍视,

情感平衡就遭到了破坏。

沙滩排球 随意点才更好玩

穿着地基尼,戴着墨镜在海边玩沙滩排球,多么悠闲自得。你对种种规则大可置之不理,甚至可以自定规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沙滩排球的魅力在于轻松随意和热闹有趣。在感情世界里,为什么我们不能更轻松点趣味点打打沙滩排球呢?

你们是否统一赛制了?

沙滩排球的魅力在于轻松随意和热闹有趣。你可以对种种规则置之不理,或者是自己制订规则,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你们是否统一了赛制。“如果你想在爱情比赛里记分,是否意识到也许你们之间从没协商过‘统一赛制’这件事。如果你惯用的是国球乒乓的记分规则,而他其实在打排球,这可怎么办?”

洗衣做饭1小时能正好等于擦干净所有的窗户付出的精力吗?她真的明白对他而言,跟狐朋狗友周末驾车出游比陪丈母娘过60大寿要紧得多?为了公正地按照规则来评判责任和义务,如今有些“试婚”的小情侣付诸一种类似儿童游戏的集点统计法:比如Tom和翠翠,他们把几件比较头疼但又必须共同承担的琐事标上点数,然后快活地玩起“集点大PK”的游戏――顺带扔垃圾积1点,带狗儿子遛弯儿积3点……因为两个人工作都比较忙,大家都要承担一部分家务活儿――只是发挥创意画个竞赛表格,翠翠发觉这个方法让同居生活变得非常轻松,就如同惬意地打着沙滩排球。

“重点在于双方都能有意识地心甘情愿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偶然指出对方的错误无伤大雅,不过最好不耍像对待小朋友那样严厉批评对方不擅长的事。比如烫过的衬衫怎么还有那么多皱褶呀……玩沙滩排球的双方一旦穿上正经严实的比赛服,那可就太没劲了!

check你觉得自己被利用了吗?

恋爱中,两人对付出和获得的看法可能大相径庭,你可以先自我评价一下。

谁拥有更多(比如时间、金钱),就应该付出更多。 是否

爱情信物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珍视我的标志。 是否

如果我的另一半做决定时不找我商量,我会觉得很受伤。 是否

对我来说经济上的保障(比如签订婚前协议)非常重要。 是否

在我感觉自己失去利用价值之前,我情愿先结束这段恋情。 是否

如果互送对方礼物的话,总是我花的钱更多。 是否

在我们交往初期。对方更主动地承担义务。 是否

自从有了小孩,我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是否

我越是迁就他,他越是变本加厉。 是否

感觉这份感情对我来说更重要,对他来说好像没那么要紧。 是否

如果前5题你选了超过3个“是”,那么你相当看重感情里的公平。

如果后5题你选了超过3个“是”,那你可能觉得自己付出得太多或者回报太少。

第8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斯泰因 创作手法后现代主义 “醉”

一、引言

格特鲁德•斯泰因(1874~194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德国犹太裔家庭,后旅居法国巴黎,并作为一位热衷于文字实验的美国女作家对20世纪欧美后现代主义产生先驱性影响。斯泰因曾在哈佛大学师从心理学大师William James研读心理学,尤其是她对人脑研究所进行的科学实验,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斯泰因的文学创作和立体派、抽象派绘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1902年,斯泰因由于讨厌人脑解剖学而放弃学业,和小哥哥Leo定居巴黎。当时的巴黎是先锋派艺术家的汇聚地,同时也是人们感受时代气息,获取创作灵感,表达艺术自由的理想之地,斯泰因在这里受到了极好的艺术熏陶。斯泰因和哥哥一起出入画廊,参加画展,购买绘画作品,并从此与塞尚、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等现代派艺术家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和哥哥居住的花园街27号后来成为巴黎著名的文学艺术沙龙。现代派的前卫创作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斯泰因的创作观。她有意识地将当时盛行的一些绘画因素大胆糅合并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文体和新的语言美学。斯泰因的文学成就使她获得了“作家的作家”(Jay Parini,2005)的美誉,她的作品也被作为“纯文学”的代表而被一代代作家认真研读。斯泰因的很多文学创作虽因充满实验性的表达和新奇的思想而晦涩难懂甚至不可卒读,但却超然物外,用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来表达她对人与世界的认识。可以说,解读斯泰因是我们感性而具体的认识现当代西方文艺和后现代主义先锋性特征的一条途径。

法国著名结构和解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符号学理论大师罗兰•巴特(1915~1980)虽说比斯泰因晚了近半个世纪,但两人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同性恋者;在创作中都善于用女性身体做隐喻;作品和思想都具有先锋性;都擅长语言哲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巴特的文本理论和斯泰因的创作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斯泰因的方法和视角。

二、《恋人絮语》和《文之悦》体现罗兰•巴特的“醉的文本”理论

罗兰•巴特被奉为学术界的“先锋派”。他的理论文章学究气也比较少。在他的思想里,似乎毫无清规戒律可言。当法国新小说派的实验性小说被批评界斥为不可卒读的一团糟时,巴特却认为:只有“不可卒读”才能体现文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它向读者的期待心理进行了挑战。由此,他力贬“可读性”作品,推崇“可写性”文本,即读者不知怎样读,只能靠想象(边读边创作即读者参与“写作”)。这样,文本不再是一种产品,而被视为一种生成过程,一种实践。文本是一种语言现象,纯粹是语言创作活动的体验,而语言本身具有无限开放性,没有终结。作者创作文本时沉浸语言之中,摒弃一切稳定与俗套。读者只有突破传统的挖掘终极意义的阅读方式才能畅游语言的海洋,享受在阅读中继续生成文本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巴特所说的“醉”,而引起这种快乐的文本才是“醉的文”。巴特在《文之悦》(屠友祥译,2009)中不仅对“文之悦”和“文之醉”之间的异同和关系进行了详细阐释,而且在第二十七个断片“新物”中,巴特还提出了语言的两种重复:悦的重复和醉的重复。在巴特看来,悦的重复是一种合乎规范的“大众文化的粗杂形式”,“是不光彩的重复”;醉的重复是一种“不要规律(普遍性,陈规旧套,习惯语,稳定不移的语言)”的语言创新。

在巴特看来,絮语是令人心醉神迷的现作样式。《恋人絮语》这个解构主义的文本,其结构独具匠心。巴特将恋人间的绵绵私语碎拆成若干断片,并将这些断片按字母顺序排列,无意雕琢拼凑成一个有头有尾的爱情故事。整个文本以及贯穿这部文本的无序与无定向性是巴特向终极意义挑战的一种尝试。这是一个摆脱故事情节的大故事框架。这也是个没有分析的整体分析,对整个状态的整体分析。这也是一种态度,彻底取消浪漫派的态度,对一切淡漠的冷静注视,是对现实生活的无限可能性的一种忠实的记叙。巴特还构造了他的文本理论:文本不等同于传统的“作品”;文本突破体裁和习俗的窠臼,走到了理性和可读性的边缘;文本是对能指的放纵,所指被一再后移;提出“作者已死”反对个人意识,强调读者参与创作文本;文本的指向是一种和乌托邦境界类似性的体验。

巴特的先锋性正体现在他的文本理论上。斯泰因的先锋性则体现在她创立的特有的文学语言和形式上。她抛弃了传统的、霸权的、含义容易理解的模式,即重视所指超过能指的模式、被视为父权制的模式;她开创了一种丰富的、复杂的、开放式结尾的、反父权制的句法和语义模式。(Marianne Dekoven,2000)下面我们就从她创作的三大特点上看斯泰因实验性文学创作的“醉”。

三、斯泰因实验性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文之醉”

语言实验的前卫大师斯泰因的作品中没有传统句法、线性结构和性发展,却视语言为创作主题, 关注词语的“话语性”,重视声音、韵律的和谐与词句的“重复”, 认为它们具有相等的重要意义。(李军,2008)一般认为,斯泰因最突出的三大创作特点就是语言文字游戏、持续现在时和重复。

1.语言文字游戏体现文本纯粹是语言创作活动的体验

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阐述的,巴特认为文本纯粹是语言创作活动的体验。斯泰因一向关注语言。在她看来,语言充满无穷的魅力,永远是创作的主题。从事语言实验和表现语言特点是她创作的根本目的。她总在试图传达语言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氛围中的特殊意义。《软纽扣》是斯泰因在语言文字上的实验之作。这部作品篇幅不长,但却有着立体画派的艺术美感。这部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实物,食物和房间。在每部分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片段,各自有各自的标题。斯泰因除了借助视知觉词深入客体内部、传达自己的直觉体验之外,还刻意使用颜色词,“让读者看得见,产生与你同样的感觉”,从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舒笑梅,2007)

当时写作这部作品时,斯泰因认为名词不能像动词那样表现人的经验的流动和变化,而且名词的关联性较强,总会给读者某些不必要的联想,并因此破坏阅读中应有的完整的意识流动。但很快她就意识到名词是可以变通的。但她发现名词具有意义含糊的特性后,她便开始让名词在作品中扮演主角。她在《软纽扣》中大量运用语言的谐音、同义多义性,试图通过表现她所强调的对语言的误解与不应有的联想形式,揭示人的思维特征。“软纽扣”一词曾经被人解释为“蘑菇”,因为斯泰因曾用它来形容和比喻蘑菇。有的词句似乎与被描述的物体无关,但是却非常形象,生动,富有哲理,令人叫绝。

斯泰因这种语言文字游戏体现了罗兰•巴特有关“文本纯粹是语言创作活动的体验”的理论。

2.持续现在时是打破传统语法规范的“醉”

“持续的现在时”是斯泰因为了避免传统的时间观念给她的写作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而创建的,即频繁使用现在分词、动名词等动词的变化形式,使读者感到所叙述的事情始终固定在现在时刻,造成一种“持续的现实感”。这种模式反映了她对时间、记忆、历史和叙事的独一无二的理解。她得益于William James的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时间对于个人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作家应该准确把握人的心理时间,捕捉人的瞬间意识。罗兰•巴特在他的《恋人絮语》(汪耀进译,2004)中“情境”一节中写到:“这些语絮可称为情境”,情境是对“运动中身体姿势的瞬间捕捉,……从伸展的身姿中凝固的瞬间”。为了体现“凝固的瞬间”,斯泰因大量使用现在分词,以突出发生事件的持续性。在斯泰因《的逐步形成》(王义国译,1997:141-142)这篇讲稿中,斯泰因说她创作了一千页的持续现在时。这里就是指她的《美国人的成长》。小说风格怪异,似乎是在讲故事――通过描写一个美国家庭的历史,来讲述所有美国人的故事;可又似乎不在意故事的可读性――整部作品充满了即兴的议论和离题的发挥。但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在于它的“持续现在时”的使用。在这部小说里,她所创造的持续现在时几乎随处可见,使读者一直感到所叙述的事情始终固定在现在的时刻,永远处在“此时”,造成一种“现时感的持续”。她认为认识是借助于时间而获得的,然而认识的感觉却是瞬间的,真实是现在的真实,知觉过程不可在时间里来回移动,它是时时刻刻的,绵延不断的,与记忆或联想无关。

3.重复本身创造了醉

斯泰因还在文学创作中大量重复使用字词,一来强调她创造的“持续现在时”,二来她觉得可以去掉字词的表面意思,而彰显它们的真正内涵。这是斯泰因创作技巧中最突出的特点。她的一句名言就是“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乍一看,这只是几个词毫无逻辑、不合语法的简单堆积,实际上,要理解这句话就要先弄清楚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句子中第一个“Rose”(罗斯)应该理解成姑娘的名字,第二个“rose”应该理解为一种“隐喻”(“像”一朵玫瑰花),其余两个“rose”可以理解为只是能指,已经没有所指了。这句看似怪诞的句子却把“罗斯”描述得如此之美丽。

四、结论

在斯泰因的一系列文学实验中,她逐步揭示了创作中语言是如何从无意识行为到有意识行为及作家如何把对语言的把握从自在阶段推进到自为阶段。斯泰因独特新颖的创作方式,不仅展现了不为人所注意的语言特性与本质,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至今仍然挖掘不尽的启示。本文在对罗兰•巴特“醉的文本”理论的分析的基础上,从斯泰因创作手法的三大特点分析斯泰因文学创作中的“醉”。巴特关于“醉”的文学理论为我们解读斯泰因的先锋性和后现代性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视角,为我们深入了解西方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也为我们更好地掌握文学的未来,提供了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Jay Parini & Brett C. Millier.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233-243..

[2]Marianne Dekoven.Modernism and Gender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龙艳文.On the Creative Techniques in Three Lives [D].万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湖南大学,2008.

[4]陈平.罗兰•巴特的絮语――罗兰•巴特文本思想评述[J].国外文学,2001(1).

[5]格特鲁德•斯泰因著.蒲隆,王义国译.软纽扣[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6]格特鲁德•斯泰因著.汪义群译.雷诺兹夫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7]郭敏,张秀梅.先锋派运动:当代西方文化艺术对异化的反抗[J].求索,2009(5).

[8]李军.英美女性实验小说传统及其先验创作的特征[J].求是学刊,2008(3).

[9]罗兰•巴特著.汪耀进,武佩荣译.恋人絮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罗兰•巴特著.屠友祥译.文之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舒笑梅.表现可视世界的内在结构――斯泰因在《软纽扣》中的字词实验[J].南京社会科学,2007(12).

[12]苏煜.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斯泰因[J].上海大学学报,1999.

第9篇:爱情心理学论文范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反思、听课记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追求教学业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目标追求,以自己的生命状态,向学生展示生活的意义,以一种开放的视野关注时代前沿的信息,关注社会、民生、政治等。诸如《南方周末》、《环球时报》、人民日报网、凤凰网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例如,教学高中语文教材第一课,笔者向学生传达“用心处,处处皆语文”的理念时,举了利郎商务男装的广告“取舍之间,彰显智慧。简约而不简单”的例子,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素材,而且还传递着朴素的人生哲理。

再比如,在教授《孔雀东南飞》时,可进行如下的拓展阅读:首先让学生阅读2012年9月20日《安徽商报》刊出的一则新闻:“安徽怀宁拟投27亿元建中国爱情之都……”然后设置问题:你如何看待保留着焦仲卿和刘兰芝合葬墓的安徽怀宁欲花27亿元打造中国爱情之都?最后经过师生的思维碰撞、激发,达成共识――小序中讲明了叙事的意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意即不要让这样的爱情悲剧再次上演。我们要记住的是爱情悲剧本身,而不是再上演新的民生悲剧。我们可以将当地规划成文化景区,但不能如此劳民伤财。

由此观之,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外延,教师自身就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扩大视野,多思多想,架设连接课内知识与课外资源的桥梁。

二、眼中有学生,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高中阶段,又称青年初期,约从十四五岁开始到十七八岁结束。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以关注“自我”为核心的需求使得他们的个性表现出了独立性、自主性、好奇心以及平等、尊重的价值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保护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和情感需求,构建一个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

(一)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比如在教授《再别康桥》时,笔者精心挑选了黄磊朗诵《再别康桥》的视频。借助该朗诵视频,学生的朗诵感情到位,效果很好。又比如积累议论文写作的人物素材时,笔者播放了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和张泉灵在北大演讲的视频,尔后让学生自主提炼话题角度,达成了学习目的,不经意间又对高三学生进行了励志教育。过后,很多学生都表达了对这种学习方式的喜爱之情。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借助一些外在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构建一个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参与者,所以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品质等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

笔者在进行《故都的秋》一课拓展教学时,设置了让学生到黑板前画出秋景图的这一环节。先让四位学生描绘静观秋晨、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日胜果四幅图,并让他们讲述对文本的理解和绘画思路,既展示出四位同学的绘画才华,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和作者感情的体会。在此基础上,笔者向学生讲述了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故。同样,有老师把《装在套子里的人》编成情景剧让学生表演,学生在忠实于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表演效果令人拍手称赞。当然,诸如课前几分钟的学生演讲、好书推介等,都是简单易操作的形式。只有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才华、能力有用武之地时,他们才能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师生共筑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有可能实现。

三、教师应把握课堂教学机智,关注即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