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园规划设计范文

动物园规划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园规划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园规划设计

第1篇:动物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动物园;景观设计;绿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of Suzhou zoo,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uzhou zoo, the zoo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greening,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in the zoo,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similar zoo landscape camp built and green design.

Keywords: Zoo; landscape design; green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动物园是城市公园的一种特殊的专类公园,不仅对城市小气候有着改善和调节作用,而且是保护野生动物、普及动物科学知识和人们文化娱乐的良好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动物园的外部环境建设,将动物园建设成为一个利用自然山水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亲近,强调模拟动物的自然生境为主的生态动物园,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动物园依托其古典园林的文化底韵,创造了一个“师法自然”的小而精致的集动物观赏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园林。本文以苏州市动物园为例,探讨动物园景观规划设计及其植物配置,希望能为同类动物园景观营造及其植物配置提供一些借鉴。

一、苏州动物园的基本情况

苏州动物园位于苏州市平江区城东北白塔东路,始建于1954年5月1日,迄今为止已经近60年了。动物园前后共经过三期改造,现有设施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改建过的,最后一期改造工程也于2009年9月底完成:改建了金鱼馆、熊馆、猛兽笼舍,东部水禽池,鸟禽笼舍等,新建了繁殖场、紫藤棚架、道路铺装、绿化、安装自来水管、电线等。动物园全面改造后,成为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集观赏、科普、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新颖城市动物园,展示给广大的苏州市民。但由于动物园位于市区,限于地形,难有发展,至今只是中小型动物园规模。

苏州动物园占地面积30亩,其中水面约5亩。1990年合并于东园管理处。动物园依据其自然地形而建,一条水系围绕着园区,动物展示区集中布置在四面环水的孤岛上,二座长桥与园内相连,形成动物园的二个主要出入口。动物园的具体功能分区为:地块北部是猛禽区和火烈鸟区;南部为孔雀区和灵长类区;东部为几十种食草区动物及水禽湖区;西部分布几十种鸟类动物;横跨东、西两部的中央,有金鱼馆和爬行动物馆;金鱼馆前面的东、西水池,饲养着国内动物园中唯一能在自然环境中越冬和体重、体型最大的斑鳖。

目前,动物园里饲养着欧洲、非洲、亚洲、澳洲、美洲和我国特有珍贵野生动物,动物,其中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品种在120-140种之问,动物总数在1200-1600只左右。其中50% 属于濒危物种。

二、苏州动物园的景观设计

(一)动物园的外部环境

苏州动物园现在和东园合并在一起,绝大部分动物集中于动物园内,只有大象安置于东园的荷花池附近的一块大草坪上,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自然、生态的动物园。东园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之一,其风格为典型的古典园林风格,主要景观为荷花池及河岸边缘绿化。动物园被一条水系围绕着,沿着水系设计了一条主要的道路,道路与东园之间有一条绿色林带分隔,即宽50米以上的常绿与落叶乔木混交林带,以起防噪声,隔离视线的作用。防护林带一直延伸至东园的端头,形成了一条绿色屏障长带。大象展区的附近设计了一座茶室。动物园和东园一起真正地创造出适合动物生存,游客观赏动物及为游人提供嬉戏、休闲、放飞风筝、划船等多项娱乐活动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多功能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的市级公园。

(二)动物园的总体景观设计原则

动物园在规划布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原则,设计中充分考虑游人的参与性,并提供人们足够的小坐、逗留设施。园内具有鲜明的景观特色、良好的绿化环境、充足的休闲设施、宜人的尺度和空间。景观创造上注意“软”、“硬”结合,空间开合有序,宜透则透、宜闭则闭,以植物造景分隔空间。园内植物以本地树种为主,如银杏、香樟、桂花、法国梧桐、雪松等,适当点缀色叶植物以丰富景观。

苏州动物园在景观设计上具有两大特色。一、苏州动物园是一座孤岛,它四面环水,设计充分利用动物园原始地形、地貌、水体等自然条件,一条水系紧紧围绕着动物笼舍场馆,各种动物的房舍规划整齐,主要由绿化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园内保留了百年以上珍稀古木,如紫藤、银杏、榉树、香樟、柏树、女贞等。并且大都在古树的周边砌了树池,不仅对古树起着保护作用,而且可以提供给人们休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二、景观风格也延续着东园的风格,即采用江南古典园林风格。园内采用“师法自然”的设计手法,围绕保护自然、增强动物园游赏的参与性、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主题,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自然栖息之地域观赏植物资源,布置景观笼舍。暗红色的透水砖铺装与仿木色的塑料栅栏相辅相成,色彩上和谐统一。

(三)动物园的功能性分区

依据景观功能性不同,整个动物园可划分为四大类区:一、动物展示区;二、休闲景观区;三、园务管理区;四、游客服务区。

动物展示区:为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区,以展示各类动物为主。根据动物的不同分类,主要分九大类区域。分别为:灵长类区;食草动物区;孔雀区;爬行动物馆;猛禽区;水禽区;鸟禽区;火烈鸟区;金鱼馆和斑鳖区。动物展区的周边种植有大约1米宽的枸骨冬青球绿化防护带,对道路和展区之间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也增加了一定的绿量。

休闲景观区:主要的休闲景观区有四处。一是由东园进入园区时,即南入口处的滨河景观和入口处建立景观亭,提供登高远眺的场所,并且沿着水体设计了弯弯曲曲的水榭,以供游人观赏。二是食草动物区与灵长类区之间的休闲坐凳和树阵广场区,主要树种为桂花和红果冬青。三是火烈鸟区和爬行动物馆之间的廊架休闲区。四是位于园内西南部,即西入口处靠南部的沿河观赏景观区。

园务管理区:为园内管理者提供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灵长类区和食草动物区之间,并且其建筑外部装饰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仿假山形式,并且种植有藤蔓植物爬山虎,给人以自然清新的感觉,也是师法自然的风格体现。此外,在各个集中动物展示区内还设有给各类动物的专类管理用房,主要和动物场馆笼舍建设在一起。

游客服务区: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场所,主要在南部主入口与外环道路之间、白塔东路的西部主出入口各设一个小卖店和售货亭以及休闲坐凳等,方便了游客的购物就餐及休憩。

(四)动物园的交通游路组织

为了便于动物的管理及游人的出入,公园共设入口2处,其一设于西门,它是大多数游人出入公园的地方,位置明显,故将主要入口设在这里,同时南入口也是一个主要入口。由于整个动物园位于一座孤岛上,四周围绕着一系水系,所以,分别有长桥与两个主入口相连接。靠近大门外设计有大型的停车场。

根据景观需要,园区道路以自然式道路布局为主,结合强调空间节奏的规则式的道路布局,以环状体系联系各类动物展区。在主要观景点及道路转弯处设置了指示牌和园区总平面图,便于组织交通和进行园务管理。

道路系统简洁明快,充分考虑到方便交通。全园道路分为三级,一级路为水泥混凝土路,宽约6米,它以自然流畅的曲线贯穿二个主要出入口,是园区的主要道路。二级路联系主路,引导游人深入各动物展区游览,并且休闲景观区贯穿其中,宽约3米,以透水砖铺装为主,透水砖主要以暗红色和灰色为主,间以蓝色透水砖,以打破其单调的色彩。三级路是休闲景观区中的散步、游玩、健身小路,路宽约1.2—2米,路面有古典园林铺地的乱石瓦片、鹅卵石、条石等多种形式,以曲线形式为主,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动物园的道路铺装起不仅起到了导向性作用,也有分隔作用,即主要道路是水泥混凝土,通向动物展区则是使用颜色不同拼装的透水砖。并且各动物展区在透水砖颜色和拼接上又有所区别。

(五)动物园的地形设计

动物园内提倡无障碍设计,即整体地势平坦,几乎没有高差。只有南面主出入口处的微地形处理,种植草坪,积极创造人们逗留、休息、交谈的场所,从而促使空间中更多活动的产生,充分体现了景观的参与性。

三、动物园的绿化配置及其主要特点

绿化配置在整体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物园的绿化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动物展示区地域环境和绿地的不同功能而进行植物造景,创造出适于各种动物生长、生活的环境条件,并为异地动物仿造和模拟原产地的生态环境,还要充分考虑游人活动区的遮荫和观察视线因素。动物园绿化种植方式采用自然式种植,以乔灌木、地被不同层次,形成季相、色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

动物园的绿化配置主要有如下特点:一、园林植物景观同当地苏州地域风情、文化之间的合理配置。园内保留了银杏、榉树、柏树、紫藤等古树,食草动物区栽植整齐、观赏价值较高的行道树银杏,形成有气势又遮荫的行道树景观,不仅较好地反映出当地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而且又是一座极具个性化的园林景观。二、由于不同的动物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设计中根据动物习性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以及园林植物与其它园林要素相互之间的配置,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营造出接近动物原生地的、适宜的环境。其中,八角金盘的运用比较成功,其自然形态配置于假山脚下,营造了较好的自然景观效果。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本土植物栽种为基础,选择随季相景观变化丰富的景观树种。色叶树种的运用较为成功,如红叶李、银杏配置一起,景观效果较好。四、各动物展区之间或者动物展区与景观休闲区之间通过绿化设计营造多样化的环境空间。动物展区缓冲绿地使用涂刷仿木漆的混凝土栅栏对游人进行保护作用,集中绿地周围使用仿木漆的塑料栅栏作为围档进行保护作用。

四、苏州动物园的植物类型与品种

苏州动物园树木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包含了近百种植物品种,特别是色叶植物的运用,使得秋季和初冬季节色彩艳丽,并且和其它植物、景观小品搭配使用形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为动物园增色不少。

首先,园内保留了银杏、榉树、柏树、紫藤等古树。主要乔木品种有:法国梧桐、香樟、栾树、无患子、马尾松、垂柳、红果冬青、罗汉松、雪松、广玉兰、金枝国槐、女贞、朴树、水杉、五针松、棕榈、柳杉等。

其次,选择了大量的观花小乔木,可以缓解各区域植物的单调感。主要开花乔木品种有:桂花、玉兰、紫薇、羊蹄甲、海棠、枇杷、石楠、蜡梅、红梅、山茶等。主要的灌木品种有:法国冬青、红花继木、大花栀子、茶梅、春鹃、夏鹃、绣线菊、红叶石楠、金边黄杨、八角金盘、南天竹、枸骨冬青、火棘、小叶黄杨、小叶栀子、金丝桃、小棕竹等。

此外,主要的色叶植物品种有:朴树、榉树、银杏、无患子、红枫、红叶李、红叶石楠等。藤本植物主要有紫藤、爬山虎、迎春、棣棠等。地被植物有马蹄金、混播草坪等。水生植物有芦苇、荷花、睡莲、水竹、花叶芦竹、细叶芒、美人蕉、垂柳、慈菇、水葱、鸢尾等。

五、景观设计的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制,动物园规模较小,缺少与动物相关的科普活动馆及为儿童设计的儿童专类馆等。动物园的少部分植物不够健壮,长势不行,尤其是一些孤植树可能由于养护不当,树形不美,形成不了视觉的焦点。所以,建议动物园养护水平有待跟进,须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在植物品种的布局上,还应结合区域特点和动物习性,个性化等选择适当的品种。如熊猫展区可适当地种植些竹林,猛禽区种植些马尾松等。涉禽区前的河岸边缘是修剪整齐的红花继木,中间间隔地种植了几丛迎春。如果能在边缘全部种植迎春,可能会对河岸的边缘起到软化作用,形成更自然的河岸景观效果。景观休闲区的绿化树种以常绿植物为主,主要树种为枸骨冬青、桂花,造成冬季没有阳光,不适宜休息。应搭配一些落叶植物,如栾树、榉树、朴树等,更符合人们冬季要求阳光的需求。靠西面主出入口处配置的孤植树羊蹄甲,长势不佳,表明引进树种在本地驯化没有成功,应放弃选择该品种。灌木的品种不够,层次感也不强,灌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隔线。

参考文献:

[1]詹锦花.浅谈动物园的植物配置—以福州市动物园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2009(4):70~73.

[2]王丽,刘占海,崔书宝,刘峄.浅谈动物园园林植物配置—以天津动物园为例[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1(9).

第2篇:动物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景观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公共绿地重要类型,是市民接触自然、放松休憩、陶冶身心的主要场所,不仅具备营造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实现城市的环境调控。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建设应当在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公园景观规划的理论经验,依照景观规划的原则,提升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质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一个最佳的样本。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J217-2002)

“城市公园是城市非灰色地带的功能性的公共绿色空间。”——美国奥姆斯特德

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景观应与城市融合为一体,是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它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载体,反映了城市的精神层次,体现了当地特色城市文化及价值等。二是改善城市的环境,不论是生态上还是美学上都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三是给人们提供了交流、休憩、娱乐的场所。

2、城市公园的起源

在中世纪及其之前的城市并不存在任何城市公园,当时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防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阿尔伯蒂首次提出了建造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创造公园用于娱乐和休闲,此后公园对提高城市和居住质量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历史上就城市公园发生的源头有两种说法: 其一,在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将没收的封建领主及皇室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家花园都向公众开放,统称之为公园。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 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

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则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1822-1903)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早在100多年前,他就与沃克(1824-1895)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6)。这一事件不仅开创现代景观设计学,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城市公众景观的到来,从此公园成为大众休闲游憩、愉悦身心的公共空间。

3、城市公园的分类

按照国际惯例,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其中,自然公园是指大规模的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绿地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城市公园绿地出现了许多种类,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公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系统,但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国情确定了自己的公园分类系统。

(1)国外城市公园的分类

美国城市公园分为12类:儿童游戏场;近邻运动公园(近邻休憩公园);特殊运动场,如:运动场、田径场、高尔夫球场、海滨游泳场、露营地等;教育休憩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标本园、博物馆等;广场;近邻公园;市区小公园;风景眺望公园;滨水公园;综合公园;保留地以及道路公园及花园路。

德国城市公园分为8类:郊外森林公园;国民公园;运动场及游戏场;各种广场;有行道树的装饰道路(花园路);郊外的绿地;运动设施和分区园。

日本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是以法律和法令的形式加以规定的,如:《城市公园法》、《自然公园法》等法律、法规。根据《都市公园法》将公园绿地分为7种类型。

其中包括自然公园的3种:①国立公园;②国定公园;③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的4种类型:①居住区基干公园:A儿童公园、B近邻公园、C地区公园;②城市基干公园:A综合公园、B运动公园;③广域公园:具有休息、观赏、散步、游戏、运动等综合功能,面积50hm2以上服务半径跨越一个市镇、村区域,要均衡分布;④特殊公园:A风景公园、B植物园、C动物园、D历史名园。

(2)我国城市公园的分类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1],将城市绿地分五大类,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其中公园绿地又可分为五类,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其中:

1)综合公园: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

2)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社区公园下设“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个小类。

3)专类公园: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的休憩设施的绿地,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它专类公园等。

4)带状公园: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休憩设施的狭长绿地。

5)街旁绿地: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二、目前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现状分析

1、景观性普遍不高

城市公园是美丽中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原来早前建造的城市公园大多处于围墙之内,目前现代园林理念也没有充分得到体现,虽然历经多年,但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后续的提升改造,普遍存在景观性不高。

2、重硬质景观、轻植物生态

重视硬质铺装景观及园林建筑的建设,轻视植物生态的建设,这是目前我们在城市公园景观营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另外受西方园林的影响,机械简单地照搬西方园林的理念,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气候环境的差异,往往设置大面积的广场铺装,忽视绿化植物的配置运用,公园内植物配置也比较单一,应用植物品种比较少,色彩不够丰富,城市公园营造中的生态多样性远远不够。

3、景观规划设计缺乏个性与特色

大多数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对立地环境和地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独特的创意,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公园中都没法能够让游客耳目一新,也没有能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景观。因此我们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景观才会有的灵魂和生命力。

4、营造养护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在景观营造过程中对世界上先进的营造技术运用往往比较少,如在硬质景观中大面积应用花岗岩材料,很少运用生态环保的材料;植物种植土壤改良技术运用几乎空白;栽植植物很少应用容器苗;植物栽植后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很少,植物生长恢复慢,在很长时间内形成不了相应的植物景观,还有后期的植物养护和景观改造提升投入不足,一个优秀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跟后期的养护水平和不断的景观改造提升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美国的长木公园、加拿大的布查得公园及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等都是经过近百年的不断提升改造才形成今天这样让人神往的景观。而我们的城市公园最后整个公园的景观效果往往只停留在景观效果图的视觉效果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落地成景。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实现整体性规划

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时,应该以公园整体规划为基础,实现对城市公园景观的综合设计。通过对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整体规划,协调城市公园和城市的关系,使景观的规划建设在实现公园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对城市绿化及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

在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规划时,将其作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键环节,从公园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出发,以公园的性质、位置和规模为主要的参考对象,采用功能设计、生态设计、空间设计的方式将整个公园建设打造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与城市的规划格局和城市特点相结合,充分的发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作用,实现其塑造形象、改善环境和优化空间的功用。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不仅要适应公园所在地人文环境的特色,还要结合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将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审美特点等人文特点和水土环境、空间环境、动植物类型等自然条件统一纳入设计的理念之中,使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既能实现人文上的和谐统一,又能做到对自然环境的稳定发展,从而降低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工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保证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结构统一的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能够得到市民的观赏和认同。

3、坚持以人为本

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时,要注意强调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必须适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原则,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向互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把人作为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主体并予以重视,通过体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在当今社会里日益丰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更加有利于服务于城市居民。

四、城市公园景观营造的规划目标

对于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做到公园的建设具有开阔的视野又体现出层次的简约。要实现公园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要注重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应过于封闭,也不用过于追求大气势与大体量,而应强调以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景观设计为主。在景观的创造上注意刚柔结合,空间设计保证开合有序,景观规划注意宜透则透、宜闭则闭,使视线在公园内能够相对通透,实现公园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时,应当强调尺度和空间的亲切宜人,在设计上讲求空间大小、开合的对比,并对比例和尺度进行控制,不要刻意的追求大,而应当充分考虑多层次的需求,追求适宜的尺度和亲切感。

因为现代公园的景观环境设计是要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市民进入公园绿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休闲,因此对公园的设计不仅要创造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观赏景观,同时还要具备游憩等功能,使人们在公园中自由活动时,也能够满足赏景、休憩与交流的需要,使身心全面的得到放松。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渴求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公园景观的绿化质量是其中影响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因此,公园绿地的设计要注重对植物的选择,在其形态色彩和不同季节的变化配置形式上实现多样化,不断的追求创新。

五、城市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和功能分区

1、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

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通常受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为了显示出整齐开阔的气势,在布局上通常讲究的是轴线对称的特质,以强调对称的美感。在规划中大多采用整齐规则的几何形体,特别是北方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经常采用这一形式,体现出规律、秩序与均衡协调的美感。

有些城市公园景观的建设中,由于受到自然地形和地貌的条件限制,在规划模式上采取的是依自然环境而建的自然式布局。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得公园景观的设计不用拘泥于主题与重点的硬性规定,可以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行自然式布局,使得公园景观与所在地的自然地形,以及周边的建筑环境实现整体性的匹配,具有灵活布置的特点。

除了以上两种之外,在大型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中还会采取混合式布局形式,即在强调景观设计大格局对称相似的基础上,对细节部分采取自然式布局的模式,追求的是一种展现曲径通幽、活泼玲珑、欲扬先抑的特殊艺术效果,体现了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和谐自然。

2、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分区

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区的划分。

对公园文化娱乐区的规划,因为人流量较大且人口较为密集,应该尽量设置在公园的出入口附近,在区域内设置游乐场等公共设施,并利用植物隔离物如植物墙等对文化娱乐区进行隔离,使其与周边人文环境能够实现巧妙的融和。

在城市公园中应该同时规划安静休息区,以供市民观赏和休闲,对于安静休息区可以选择山水、雕塑或树木、地形来构成景观建设,使公园的环境达到静谧的效果。

此外,在现代城市公园中应当规划建筑小品,包括椅子、凳子、桌子和遮阳伞等休息性小品,或者是各种景墙、景窗、喷泉等装饰性小品,还有指路标牌、导游图板、布告板等展示性小品,这些建筑小品不仅可以满足市民在公园内的不同使用需求,也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在公园景观的建设规划中构成靓丽的风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环境的营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也要不断地提升层次和品位。城市公园景观作为城市绿化环境的主要内容,对城市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也能满足市民欣赏、休憩的需求。进行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时,要在坚持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的细节和要点,对原有的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和利用,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都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在设计中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将公园景观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使之能够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环境中,创造出协调共生的城市环境。在满足人们更高的观赏需求与 精神享受之外,提高城市公园对创设优美环境的作用,促进城市公园建设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崔昆仑,徐颖.浅谈城市公园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07,21

第3篇:动物园规划设计范文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的,具有较为完善的设施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是公众浏览、观赏、休憩、健身以及开展户外运动和活动的场所。城市公园的分类包含综合性公园、居住小区公园、青少年公园、老年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园、文物古迹园、历史名园、纪念性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雕塑公园、主题公园等。城市公园不仅仅作为城市的起居空间供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写照。同时城市公园对于城市环境的美化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损失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早在建国前已经开始,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形态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影响到了城市公园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人民文化娱乐生活的关注度增加,对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视,各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公园的兴建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本文将浅谈在我国城市公园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就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1.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的现状

我国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在今天看来已取得了很多成就,然而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以下就城市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来综合阐述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现状。

1.1投入与维护不足

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一直以来是依靠政府的资金进行建设并长期供给的,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城市公园的维护与建立也必然由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支持。因此由于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财政支持的能力不同,在城市公园建设方面的拨款往往很有限,对城市公园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难免无暇顾及。这种情况以内地城市最为严重,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城市公园无论从规模还是环境都远远不及发达城市。而我国曾提出的“以园养园”的办法,在城市公园这类公益性质的公园方面显然不适用,公园一旦出现资金紧张,将会一味的追求减轻自身的经济负担而盲目的招商引资,增设人工设施,进而从整体上降低了公园的质量。

1.2规划布局不合理

城市公园空间分布不均衡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这是我国很多城市出现的普遍问题。有些城市在先期的规划中就没有考虑设置公园,一些旧城区的公园大多是拆出来的,而有些城市的新城区的公园数量较多且分布集中,公园个体偏小,内部设施匮乏,这些城市公园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更谈不上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同时缺乏相应的等级规范,公园的环境也是良莠不齐,建成不久又成了拆迁改造的对象。城市公园的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了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相应的拆迁改造也加剧了政府的负担,市民的生活受到干扰,这与城市公园的建设原则完全背道而驰。

1.3设计理念落后

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理念极度盲目崇尚西方,英国风景式园林为模型的城市公园随处可见,这种模型下的城市公园模仿西方礼仪化和形式化的空间凸显理念,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注入了新的理念和风格,但也使得我国本土文化理念大量缺失。我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文化上有着其他国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我国的园林艺术建筑也是其他国家叹为观止的精湛艺术。而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反映部分,严重的脱离了本土的文化内涵,逐步丧失了富有城市特色的个性理念,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2.我国城市公园建设发展的建议

2.1主体强化,多元投入

城市公园的建设应加强开放性和公益性,切实的从公众利益出发,对公众负责,受公众监督,使公众体会到主体地位,加强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这就从根本上使其在使用公园或公园设施时,自发、自觉、自愿的保护公园内的环境及设施,这种主体意识加强是从根本上改变公园设施损害严重以及环境脏乱差的关键,这与强制性的规范制度不同。同时,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也应适应时代的潮流实行多元化投资,政府管理机构的工作重心应放到政策引导、宏观调控以及依法监管保护上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城市公园的经营与管理中,广泛的吸取社会资金,使原本的政府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共同合作。开发与管理也应引入市场机制,使城市公园的建立与商业、服务业相互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挥城市公园的作用。

2.2综合考虑,整体布局

城市公园的建设空间属于城市公共外部空间,而现代城市空间已不是单一的空间,是综合性质的,具有扩张性的,在整个城市范围内的开放的相互联系的空间组合区域,城市公园是城市结构调整和功能开发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建设不再是单纯的开发建设,而需要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相协调,形成“点、线、片、面”相结合的整体布局,高标准、高站位超前规划是城市公园发展的首要任务。

2.3人性化理念,个性化设计

城市公园的设计成功与否应当取决于使用者的感受与肯定度,城市公园作为现代都市中人们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公共空间应当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空间的可亲近性和可参与性,简单的华美设计固然能建造出一片城市中的绿色宫殿,却无法使这座宫殿融入到城市的环境之中,这无疑是失败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每座城市的不同特色建造符合本城市风格的城市公园,例如苏州的桂花公园。

3.结语

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中象征着活力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取向和经济建设能力,同时也彰显着一个城市的“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如何传承我国数千年来累计的造园艺术,并且融合符合时代脉搏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的富有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城市园林而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汪海霞. 设置情境教学,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J]. 中学教学参考,2010(1).

[2] 谢凌妹,罗靖. 城市公园改造与更新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以成都市百花潭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 四川建筑,2006.

[3] 赵鹏,李永红. 归位城市进入生活一城市公园“开放性”的达成[J]. 中国园林,2005(6):4.

[4] 刘桂林,赵强,章淑辉.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第4篇:动物园规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大型公园城市交通需求

中图分类号: F572.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聚,城市居民对绿地的渴求也随之急剧增长,但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增加绿地空间的弹性很小,这部分需求必然要向城市郊区转移。交通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们对出行距离的空间感,使在近远郊建设大型公园,服务居民成为可能,居民的休闲活动也大大突破以往邻里公园、社区公园的尺度,越来越向郊区拓展。节假日,许多居民会选择前往市郊空间游憩活动,大型郊野公园正成为市民在较短假期内享受高品质的自然环境与游憩体验的最佳选择。但是,根据抽样问询调查,郊野公园离家较远且交通不方便是阻碍居民出游的首要原因。因此,基于大型公园的游客特征研究公园规划运营与城市交通的总体协调问题,对提高大型公园的规划设计的质量,完善服务配套,方便市民出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上海大型郊野公园概况

目前,在上海市域范围内面积超过10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共有12个,其中10个处于外环线以外,距离市中心(人民广场)的平均行驶距离约为47公里。这些公园在选址方面优先考虑选择那些自然生态风景资源有较高价值、对城市整体环境和景观有积极保护和优化作用的、具备自然文化历史美学和地方风貌游憩条件等综合内涵的地方,大部分选择在苗圃,长江滩涂,自然山体,城市林带等区域,这样的选择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原有资源,降低建设成本,形成了与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错位发展,改变传统公园绿地服务社区居民的单一模式。但这些大型公园往往存在交通设施不方便,特别是既有公共交通服务不完善的问题。

图1 上海大型公园区位图

3.公园发展对交通条件的需求

3.1游客出游意愿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本市居民对大型公园的看法及相关出游意愿,选择在人民广场高密度人流集散场所进行游客出行意愿问询。根据现场观测,中青年人是大型公园的主要活动群体,因此选择20-60岁人群作为调点,样本量为500份。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1)近6成被访者对上海建设超百公顷大型公园持认可态度。调查数据显示,55%的被访者认为大型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今后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并表示会经常去游玩。另有45%的被访者表示平日里他们一般会选择去家附近的公园游玩,这些公园已经可以满足他们对绿色空间的需求,因此他们对于在上海郊区建设超百公顷的大型公园持无所谓的态度。此外,如果在假日里想去一些郊野空间游玩,他们更倾向于去周边城市的自然景区。

(2)公园景色、主题特色和交通方便程度是影响大型公园吸引力的三大主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有六成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公园的景色优美和富有主题特色是他们考虑是否前往游玩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交通方便程度。

(3)从游客自身角度出发,大型公园离居住地较远且交通不方便是阻碍出游的主要原因。约七成被访者认为目前上海已建成运营的大型公园距离居住地太远是阻碍他前去游玩的主要原因,这印证了为什么在询问被访者对目前上海建设大型公园绿地的态度的时候,约半数的被访者认为家附近的公园即可满足其日常游园需求,可见,距离因素占到了很大的权重。

图2 阻碍出游的主要影响因素

3.2游客出游交通行为调查

选择在上海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型公园的入口售票处进行游客交通行为特征调查,分别是顾村公园、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东方绿舟、辰山植物园、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上海野生动物园、海湾世纪林公园和上海申隆生态园,样本量为500份。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1)绝大多数的被访者上午出游,约七成选择10点前出发。大型公园面积较大,游玩项目丰富,游客至少要花费一天的时间游玩。据调查,87%的被访者选择12点前出发,其中,8-10点间出发的游客较多,占被访者总人数的64%。

图3 被访者前往大型公园绿地游玩的出发时间分布

(2)被访者前往大型公园的单程平均时耗约70分钟。调查结果显示,在途时耗在30-60分钟的被访者最多,占55%。其次是在途时耗在60-90分钟的被访者,占25%。另外,有7%的被访者单程时耗在30分钟以内,13%的被访者在途时耗超过90分钟。

图4 被访者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比例分布

(3)约8成被的访者希望将单程时耗控制在60分钟以内。减少在途时耗是被访者的普遍意愿。调查结果显示,77%的被访者希望将前往大型公园游玩的单程在途时耗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其中,68%的被访者希望控制在30-60分钟,9%的被访者希望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图5 被访者愿意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比例分布

(4)自驾车和旅游大巴是被访者前往大型公园绿地的主要交通方式。大型公园一般位于城市郊区,地理位置较偏远,且公共交通欠发达。外加去大型公园游玩以家庭或者朋友结伴出游居多,往往还会携带餐食、帐篷等随身物品。多重因素影响下,无疑自驾车是较为方便的交通方式。另外,大型公园也是单位组织活动的理性去处,团体游也占到一定比例。据调查,目前前往大型公园绿地游玩以自驾车和旅游大巴(道路交通)方式为主,分担率达到40%-90%,通常距离中心城较远,公共交通越不便捷,自驾车比例越高。例如,顾村公园,因周边有轨道交通7号线顾村公园站可以直接服务游客出行,采用道路交通方式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在40%左右。相反,东方绿舟,周边缺乏可以直达的轨道交通线路,而且距离中心城较远,采用道路交通方式的比例就比较高,达到90%左右。

(5)是否有轨道交通车站和足够的停车泊位是游客关注的重点。约80%的被访者提到了是否可以在公园周边增设轨道交通车站,约55%的被访者认为需要在公园增加停车泊位。其次关注的是地面公交的改善问题,有30%-40%的被访者认为需要增加到达公园的公交线路或者在人民广场等大型枢纽增设公园专线。

图6 被访者认为公园需要在交通配套方面进行改善的比例分布

4.公园游客交通出行对常态交通的叠加影响

从目前大型公园的运营状况看,大型公园绿地运营产生的游客交通出行对常态交通的叠加影响主要表现在时间、方向、区域这三个方面。

(一)时间上:与其他休闲娱乐出行重叠,8-11点游客集中出行。大型公园的客流高峰一般出现在双休日和节假日,特别是安排有主题活动的休息日期间。根据调查,绝大多数的游客选择在上午8-10点从家出发,路上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因此对交通设施的影响会延续至11点,这与常规休闲娱乐出行在时间上正好重叠的。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型公园的建设不会产生持续性、较大范围的交通影响。但在超大客流日,由于超大客流的骤时聚集,仍会对于公园周边交通的一些局部的节点产生较大影响,短时内对周边交通产生巨大压力。

(二)方向上:加剧放射通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设施的压力。大型公园一般位于城市郊区,因此增量交通流会在进出中心城的放射状骨干交通设施上汇集。从常规交通的运行状况看,日常交通特别是在高峰时段具有明显的向心性,放射状的交通走廊也一般是交通瓶颈。因此,大型公园诱增的交通流会加剧放射状交通设施的交通压力。从全市交通总量看,休息日交通量要低于工作日。但是,中心区的交通设施却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特别是快速路系统,工作日双休日交通流量趋同。中心城快速路系统已经趋于饱和,新增车流与常规车流叠加后会对郊区与中心城联系道路的正常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区域上:具有明显的“碗底”效应,大客流日公园周边地面交通及停车设施尤为拥挤。超大客流日公园周边地区的道路微循环系统将面临较大压力,包括出入口与快速路联系道路、周边轨道等公共交通车站、公园停放车泊位等。从目前一些大型公园绿地的实际运行情况看,高峰日,公园周边的道路由于车辆短时聚集,通常会出现车行缓慢的情况,有些时候甚至出现大排长龙的现象。此外,由于大量私家车涌入,还会造成公园停车场饱和,甚至严重溢出,高峰日公园周边乱停车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公园的正常运营。由于目前大多数的大型公园均处于轨道交通不能直接到达的区域,往往需要公共汽车进行接驳。高峰日,接驳公交车严重运能不足,即便是增加车辆,由于道路拥堵,特别是公园出入口连接道路的极度不畅,公交车往往有去无回,公交服务水平较低。

图7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停车场门口堵车状况 图8公园门口临时停车门口临时停车

5.上海大型公园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建议

针对上海大型公园绿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今后大型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运营提供帮助。

5.1规划层面:综合考虑用地条件、自然景观、交通设施和人口分布

(1)减少公园客流日波动性。大型公园的客流日波动性普遍较大,以吸引节假日客流为主。从公园的运营效益来讲,应该减少这种客流的日波动性,除了可以在平日举办一些主题活动或者组织团队游客来削峰填谷外,若大型公园周边有较多的人口供给,则会对公园客流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因此,可以根据城市居民的现有区域分布密集程度与各区域的总量规模,对大型公共绿地缺乏的区域进行补缺性的规划与建设;并根据供给引导需求的思路,通过分析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与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在部分区域前瞻性地规划与建设优质的大型公园绿地,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对大型公园绿地周边区域进行房地产开发。这样不仅能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还能达到引导城市人口更为合理的空问分布,并创造有利的用地条件,并缓解交通、住房等公共资源的压力,从而实现城市更均衡地发展。

(2)便利的交通和配套设施是提高城市大型公共绿地利用度的关键因素。不便利的交通和其他配套设施会增加游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成本与负担,会降低前往大型公共绿地休闲娱乐的收益,最终的结果是大型公园绿地的游人数量低、稳定度差,从而大大降低大型公园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选址方面除了利用既有苗圃,结合自然景观、用地条件等因素外,还应该考虑与既有或规划交通设施的结合,充分利用既有或规划交通资源来满足大型公园发展的需要。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址尽可能临近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线路的位置,并且做好公园与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的联结,切实解决最后几公里的出行问题。

5.2建设层面:倡导道路交通与公共交通并重,多路径引导分流,满足游客多样化出行需求

(1)合理设置公园出入口的位置和数量,适当分流人流及车流压力。大型公园绿地应结合周边轨道交通车站、地面公交线路车站的位置,停车场用地条件等设置至少2个出入口。为了达到适当分流人流和车流的目的,减缓公园周边的交通压力,出入口可以根据公园周边的交通条件按功能进行分类。第一类是以公共交通服务为主的出入口,这类出入口的客流规模较为庞大,出入口的重点是做好人流的组织工作。此外,这类出入口应设置少量的停车泊位,以应急服务为主。第二类是公共交通服务较为薄弱的出入口,这类出入口距离公共交通车站较远,公共交通可达性较差,因此,可以引入公园专线和设置相对较为充裕的停车泊位。出入口的保障工作也主要是围绕车流的组织和人车分流引导。

(2)为自驾游客提供多路径、快速、安全舒适的驾车环境。建议用地选址尽量位于快速路出口1公里以外,5公里以内的范围内。在行车路径上,提供车辆出行的多路径引导,可以有效分流车流量,避免车辆在某条路径上的聚集。

(3)提供多样化交通方式,充分利用集约化交通工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轨道交通主导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特别是在大型公园位于郊区,一般游客出行距离较远的情况下,轨道交通主导模式可以更好地克服空间距离带来的不便,拉近两者的时间距离。当然,出于某种原因,可能部分大型公园绿地距离轨道交通线路较远,公共交通复合模式则更具有可操作性。一是在与距离公园最近的轨道交通线路车站间形成接驳公交线路;二是在原有公交线路走向的基础上,通过绕行、延伸线路等方法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三是开辟一些公园的专线巴士,主要连接全市的大型客流集散点,诸如旅游集散中心、超大型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等。通过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交通服务,吸引游客、服务游客。

(4)合理设置公交车上下客站点和出租车候客点,提供人性化的排队等车环境。结公园停车场建设等合理设置旅游专线、轨道交通短驳公交和一般公交线路的的上下客集散点。当然,公共交通的上下客点可以在步行距离上较停车场有一定优势,一般在200米左右。

5.3管理层面:日常管理与大客流应急管理相结合,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1)建立多功能的绿化空间,为大客流时的应急措施提供场地。大型公园绿地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可能出现的大客流,将应急措施在设计中有所体现,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以往的设计中一直缺少这一部分,建议针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公园绿地,应制定相应规范,以确保公园绿地的正常使用。例如,在公园规划设计时,在合适的位置布置一些较为平坦的开敞式绿地,绿化以草坪为主。在遇到大客流时可以作为临时停车场,或者当游客集中到达时,可以最为游客等候缓冲区等。

(2)加强道路管理,提高通行能力。建议在大型公园就近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公园出入口联系道路增加警力,维持行车秩序,确保相关道路交通运行平稳有序。通过在出入口道路采用单循环等道路组织的方式,减少车行干扰,避免人车冲突。

(3)公共交通运营组织应适应大客流日的要求。地面公交这方面除了增加运力之外,建议在原有公交线路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客运枢纽开通运营公园专线,或在公园最近的轨道交通车站开通专线接驳车。轨道交通方面,重点确保大规模客流的安全疏散,除了增加运力,调整运营外,还应该加强现场指挥协调,采取分流、限流等措施,确保游客有序进站。

(4)固定停车设施与临时停车设施相结合,确保车辆停放需求。根据目前的运营情况,一般固定停车位和临时停车位的比例在1:1左右。在停车位配比上,需要合理调节大小车停车位比例以满足大量旅行团包车等大型客车的停车需求。停车场与公园出入口的步行距离一般考虑在500米左右。

【参考文献】

[1].山中英生,小谷通泰,新田保次.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周向频,周爱菊.上海城市郊野公园的发展与规划对策.上海城市规划,2011(5):52-59

[3] 上海统计局.上海市民对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2012.7

[4]黄东生.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1):15-17

[5]Albert J.Rutledge.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6]吴颖.郊野公园规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8.

[7]罗铭.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刘韩. 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合理性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