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果类别:论文
单位: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
姓名:涂芬琦
电话:13870877086
“进化论游戏”在心理课堂的应用及思考
关键词:进化论游戏
心理课堂
高中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渐渐趋于成熟,老师家长的说教已经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心理课堂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所触动,得到释放,团体游戏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根据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团体并非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包容诸个体的“格式塔”。作为团体,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关系。所以要改变个体应先使其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这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要让同学们理解人生的道路各种各样,应坦然面对,人生必然要经历不同的挫折困难最后进化成人这样的道理,在高三的心理课堂上“小鸡变凤凰”这个进化论游戏触发学生是很好的选择。
新建二中
涂芬琦
高中生在生理心理方面都渐渐趋于成熟,老师家长的说教已经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心理课堂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所触动,得到释放,团体游戏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小鸡变凤凰”这个进化论游戏主要是用来让学生体验成功路上的挫折,在高三的心理课堂上我更多希望让学生从这个游戏中认识到成功的不同形式,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几经坎坷,有的人坚持到底也没能成功,面对不同的人生道路,应该持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一、方案格式:
(1)活动时间:大约10分钟;
(2)活动流程:
1.
参与者
a.
全班同学参与
b.
参与游戏的每个同学必须全力以赴,去体验其中的收获小游戏大道理;
2.
进化过程:鸡蛋——小鸡——凤凰——人类。两人猜拳赢了孵化高一层次,输了就要自动降低一层次。
3.
动作示范:
鸡蛋的造型:一脚在前一叉在后,双手交叉,手心朝外在头顶。
小鸡的造型:半蹲,两胳膊为小鸡的两翅膀不停的展开。
凤凰的造型:右手在头前方昙花指,左手在后为尾巴左右煽动,一前一后。
l
人类的造型:摆一个很酷的造型,最能表现自己个性的动作。
若有人没做其中动作也要惩罚。
组织者和参与者要好好观察别人是否正确,举报者有奖励。
(3)注意
1.
如果进行到最后还有人没有进化成人,也可以请已经变成人的同学帮忙,谁赢了,谁就进化成人。
2.参与者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只能通过造型判断对象,不同层次不能划拳,否则惩罚。
(4)奖惩方式:不遵守规则的同学在背景音乐下用屁股写自己的名字,或表演节目。
(5)游戏结果:最后剩下三个同学没有成功,一个鸡蛋,一个是小鸡,一个是凤凰。
二、体验分享
最快速度成功成人的同学A:那一刻很开心,感觉很爽。我觉得成功要快速出手,不能等,还要找准对象,要找那种看上去比较弱的同学,当然运气也是很重要的。
最快速度成功成人的同学B:我一把都没输过,有时候就是平局。主要是要观察对手,如果他表情紧张出剪刀的概率就比较高,如果他表情轻松出布的概率就更高,相应的我就可以赢或者平局。
几经波折最后成功成人的同学A:其实我刚开始是很顺利的,迅速地变成了凤凰,可就在离成人还有一步时,输了,还一输到底,到最后别人几乎都成功,我才成功了,之前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还有些紧张,最后还是蛮开心的。我认为还是要坚持,坚持才有希望。
几经波折最后成功成人的同学B:“我终于成人了”。虽然经历好几次波折起伏,但我还是很高兴的,
几经波折最后没有成功成人的同学A:我就没站起来过,最好成绩就是小鸡,哪怕让我变成凤凰也好啊。有些失望,我有些背。
几经波折最后没有成人的同学B:最后都没有成功,不过我还是玩得很开心的。
主动帮助他人的同学:我帮助他人成人,虽然自己退化,感觉也挺好,因为我们是朋友啊!
总结:(1)这个游戏其实也是我们人生的缩影,刚开始我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各自地努力变成人,有些已经成为人,有些还是小鸡。可是时间不是停留地,人也是会发展的,小鸡最终也会变成人的。
(2)
有的人很顺利,有的人可能要经历很多挫折才能成功,甚至在短暂地游戏中有人不能成功,你们会怎么看?我想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可曲线一定是更丰富的,甚至是更美丽的。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有些人一直顺风顺水,年纪轻轻就功业有成,有些人坎坎坷坷一辈子,到了行将就木才绽放光彩,每个人都有自己地生命成长路线,享受属于自己地过程就好了。
(3)
有些人几经波折也没有成功成人,但他因此玩得最多,也玩得最开心,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成功。
(4)
有些同学主动帮助他人,最后成就了他人,却让自己退化了,他用行动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依然是开心的。
思考:
(1)班级团体心理游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也很有热情。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三后,感到了强大的学习压力,有些学生可能出现一些自我否定,有些学生在与同学比较过程中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在不能很好的调适这种心理状态,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疲于被动应付,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也没办法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这次团体心理游戏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各种消极的情感认知在这种班级整体氛围得到释放,同班学生在游戏中的信任、支持使自我得到肯定和鼓励,学生们在这种开放互助的游戏中间,自我防卫心理机制降低,逐渐的放下了心理包袱,自信心逐渐回升,能正确地认识高考在人生中的意义,轻装对待自己的高三学习生活。
(2)再次,班级团体心理游戏中的分享和感悟,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在团体情境中,
成员之间的分享、体验、感受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
模拟社会情境有助于学习及实践有效的行为模式。在具体的分享环节中我主要找了最快速成功的,和几经波折成功的,以及最后怎么努力都没有成功的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方法,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领悟,在听他人分享的过程也很快乐。
1.1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创意产业是首都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推动和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1.2创意农业潜在优势明显创意农业是生产者在田间“生产”文化,让广大消费者“消费”文化,创意农业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提升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是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条新途径,是首都城乡和谐发展、富裕郊区农民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北京郊区以创意为理念,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为支撑,积极开发创意农业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果,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1.3会展农业走向国际舞台北京的会展农业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规模逐步扩大,场馆建设逐渐专业化,成为郊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会展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进行科学谋划,编制了切实可行的会展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具体的扶持和引导实施意见,引导全市会展农业步入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提升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看,会展农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4葡萄酒庄产业前景广阔近年来,国内主要葡萄酒企业等都到北京考察和建立基地,设计档次高,显示了北京酒庄葡萄酒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如延庆县规划延庆松山酒庄葡萄酒产业带,长城葡萄酒文化城也在设计之中;密云县策划101葡萄酒产业带,平谷区研讨和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旅游中葡萄酒产业的定位和建设,北京葡萄酒企业也加大了葡萄酒的市场营销和文化推广活动,对北京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北京发展葡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
2.1葡萄产业发展需要统一规划基于具体的地理特点,北京各区县及乡镇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发展当地葡萄产业。在北京市农业系统,计划“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2666.7hm²酿酒葡萄(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抗寒优质(不埋土、含糖量高酒用葡萄)及酒庄发展规划。各区县如房山区制定高端葡萄酒产业发展若干意见(试行)、延庆县制定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密云县及通州区、大兴区相关乡镇也制定了葡萄产业发展规划。从北京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角度来看,在市级层面缺乏葡萄产业发展统一规划,特别是缺乏全市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
2.2葡萄产业延伸链条仍需提高以葡萄为原料的企业是葡萄产业发展链条的重要环节,这一链条仍需提高。就葡萄酒行业来看,北京本地品牌相对薄弱,如葡萄酒酿造企业在延庆县发展存在一定的政策。另外,在葡萄产业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能真正集休闲、观光、采摘功能于一体的葡萄园不多,其旅游功能尚未被完全开发。
2.3葡萄市场销售方式较为传统我国没有形成良好的葡萄酒文化氛围,葡萄酒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区域葡萄酒产业的宣传,原产地命名工作尚未开展,如延庆地区生产的葡萄缺乏过硬的品牌。虽然部分葡萄品牌的品质良好,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组织营销不到位、包装档次较低等原因,其在销售上还未取得明显优势,经济效益尚未体现出来。
2.4葡萄酒产业缺乏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葡萄酒产业是一个涉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产业链长,涉及管理的相关政府部门多。目前,葡萄酒产业科技支持不足,我国以及北京在该领域的科技投入微乎其微,科技的投入主要来自于企业。而葡萄酒产业是一个高科技的产业,葡萄酒产业是一个直面三农的产业,对北京郊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
3北京葡萄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和措施
依托北京市先进的农业科技水平和本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做强“葡萄产业”为手段,注重葡萄产业的文化表达,融合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发展创意葡萄产业、休闲葡萄农业,为使北京葡萄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形成强势、优势产业。另外,还要支持以葡萄酒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葡萄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和措施如下。
3.1推动北京葡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葡萄园文化景观展示了在人类与自然环境长达数世纪之久的互动下,把当地资源做了最有效地运用,进而生产高价值酒品的杰出例证。葡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特色文化产业,是新时期的朝阳产业,使文化发挥出巨大的效益。丰富葡萄产业的内容,增强葡萄产业的吸引力,展现地方文化旅游的特色和亮点,把“葡萄文化”为主题的会展农业作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共同建立葡萄产业专业管理机构,研究和制定葡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相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葡萄产业尽快成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促进郊区经济的发展。
3.2创建良好的北京葡萄文化创意氛围葡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在发展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使生态、生产和市场相融合,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经管得以和谐统一,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一项产业的发展必需有一定的文化支撑,全面创建以葡萄种植观光园区为基础、以葡萄酒酒庄特色为核心、以相关酒文化产品(音乐、书画、纪念品等)为辅助的全方位的葡萄酒文化。北京地区在葡萄产业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一定成绩。举办葡萄节作为葡萄营销的一种有效途径,突出“葡萄为媒”这个平台,让葡萄回归本色,让葡萄唱主角。通过葡萄节,去品尝飘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倾听葡萄园里动人的情歌,感受葡萄架下风情歌舞。发展鲜食葡萄产业则要提升葡萄生产园区的品质,为其注入文化内涵,生产鲜食葡萄的种植园也应拓展其采摘、观光等旅游功能。
3.3加大葡萄酒庄文化市场培育葡萄酒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葡萄酒的地方,更是一位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和理念,一种信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一种独有的酒庄文化。葡萄酒庄旅游是国际上的高端旅游产品,葡萄酒庄通过种植园经济让葡萄种植园与文化产业、工业、旅游产业挂钩,汇聚四大产业的利润,将单纯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资产,在欣赏葡萄园美景、品尝葡萄美酒的同时让游客感受葡萄酒的文化内涵;加大葡萄酒庄文化市场培育,广泛挖掘社会力量参与葡萄酒文化创建,促进葡萄产业园区能真正集休闲、观光、采摘功能于一体,使这一高端旅游休闲产业走向国际化,促进房山区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集约、协调发展。
一、保护文学艺术的重要性
(一)保持民间文学多样性的需要
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数量众多、资源丰富,“自1979年以来,我国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文联等多部门组织开展十部民间文学艺术大型著作的汇编和整理,经过调查人员的努力,共收集民间歌谣302万首,谚语748万条,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戏曲剧种350个,剧本1万多个,民间曲艺音乐13万首,民间器乐曲15万首,民间舞蹈1.7万个,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字资料5亿多字。”[2]迄今为止,在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对其进行保护,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知识产权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掠夺,使得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被权利人以外的使用人滥用。因此,为了更好传承各国、各民族的文学艺术资源,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紧迫性和重要型。
(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需要
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就是在保护人类创作之“源”,民间文学艺术与现代文化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3]
民间文学艺术是“源”,现代文化是“流”,二者一脉相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交流的频繁,大量的外来文化入侵带来新鲜感,很多人逐渐遗忘本土传统文化,使得很多传统民间文学艺术濒临消失。为了防止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失传,加紧制定法律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对继承和保留各民族文学艺术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维护利益平衡的需要
由于发达国家利用其拥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开发出的新成果、新产品的可能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很重视,而发达国家免费使用这些资源,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是不可能。因此,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时候,应该注意贯彻“利益平衡”原则。
在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中,事实上,是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他国利益的综合体。
它既要考虑发达国家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均衡问题。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现状
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问题是由发展中国家最早提出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南美洲等地的一些不发达国家提出了希望建立统一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标准的想法。到目前为止,国际上4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法律或者地区性条约中都制定了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条文。
(一)发展中国家保护
1966年,突尼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版权法模式保护民间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中国家。此后,1968年,玻利维亚(仅涉及民间音乐);1970,智利和摩洛哥;1973年,塞内加尔;1975年,肯尼亚;1978年,布隆迪;1980年,几内亚等国家继突尼斯之后,都相继采取了这种保护模式。[4]
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二)国际公约、区域性公约和国际组织保护
在世界许多国家努力下,对文学艺术的保护以国际公约和区域性条约的形式确立下来。国际上,率先提出对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除此之外,《保护表演者、录音制作者和广播组织公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都把民间文学艺术归入到保护邻接权的体系中。这些都是对《伯尔尼公约》很好的补充。
此外,非洲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班吉协定——关于非洲知识产权组织的协议》(以下简称为“OAPI协议)》,1981年在巴格达由阿拉伯国家缔结的《阿拉伯著作权公约》及安第斯共同体制定的《知识产权共同规范》都相继对民间文学艺术问题做了规定。
在国际组织保护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自创立以来,一直在关注和探讨如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问题。1976年,两组织了《发展中国家之突尼斯著作权模范法》,规定了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条款。1982年,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以抵制非法利用和其他不法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条款》,规定由各国自行决定选择适合自己国家的法律保护模式。1985年,两组织又制定了《民间文学表达形式保护条约》草案。该草案规定要对民间文学艺术提供独立于版权之外的法律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立法成就,并没有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认,但是它为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开创了新的道路。
(三)发达国家的保护
发展中国家在对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方面不遗余力,相反除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发达国家外,几乎没有发达国家对其进行保护。[5]
1995年初,澳大利亚法院审理Milpurrurru诉Indoufurn案,Milpurrurru指土著艺术家,被告是越南地毯公司。该案是越南地毯公司未经授权在地毯上印制由土著居民设计的图案,对土著居民的传统艺术作品造成了侵害,最终法院支持原告的要求。目前,澳大利亚也准备在有关法律条文中增加保护民间文学的条款。
[6]英国1988年《版权法》第169条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策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管理准则、行为方式,以及它与物质形态,如商标、品牌等的总和[1]。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专家指出,企业的发展“五年靠机遇,十年靠领导,十五年靠结构,长远就要靠文化。”在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甚至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中小企业的世纪。”[2]因此,在我国21世纪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中,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1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文化是像钉子一样坚硬的“柔软”的东西:实施起来十分艰难,但一旦取得效果却牢不可破。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小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1企业文化是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体而言“存活率”低,成长性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经营业绩不理想。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精神激励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粘合剂”,能把企业职工的理想和追求拴在同一目标上,以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将个人倾向让位于集体一致的意见,减少职工之间的磨擦和内耗,加大聚合力。同时,企业文化还能把职工的言行与企业联系起来,增强职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自觉维护企业的信誉,形成对企业的向心力。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以具体可感的方式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效应,并提炼成为企业精神和企业风格,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职工素质不断提高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离开优良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就将“如人徒具躯壳,而无魂魄”,其成长是不可能的。
1.2企业文化建设对中小企业的长期经营绩效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创业初期,较重短期经营效益,而少注长期经营业绩。企业文化所锤炼的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形象,能有效引导员工明确企业奋斗目标,明确怎样做才能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够引导员工把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发展与市场的需要结合起来,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协调运作。美国学者约翰o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3]一书中,通过对美国22个行业72家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在其11年的考察期中,他发现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前者的总收入平均增长682%,而后者仅为166%;企业员工增长前者为282%,后者为36%;前者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而后者仅仅为1%。
1.3企业文化是中小企业维持生产经营秩序的不成文法。
企业要规范员工的行为,使之趋向合理化,仅靠规章制度、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不够的,因为它们往往能赢得服从而不能赢得人心。而企业文化中的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却是长久起作用的因素。因此,当企业文化把名目繁多的管理制度压缩、凝练成一两条富有哲理性并具有极大号召力的企业最高行为准则,成为不同于法规、制度等刚性的规范而成为企业的文化时,就具有一种非行政性、非经济控制功能。它能引导员工从心理上进行自我约束,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以非理性的方式指导和引导企业全体员工上下一致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从而发挥文化的“潜性”约束作用。
1.4企业文化建设是塑造中小企业的良好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
企业形象是企业哲学价值观、精神道德等的外在表现和现代社会企业“文化资本积淀”的价值体现。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以一定的企业文化为基础,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基本信念、价值观等散发给外部公众。它具有很高的无形价值,据国际设计协会统计,在企业形象上投资1美元,可得到227美元的回报,在第10届国际企业伦理和企业形象研讨会上,有关专家预言,21世纪企业形象将成为更有效的企业竞争武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惟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对内具有极强的培养员工自豪感、责任感和凝聚力的作用,对外具有巨大的联系顾客、沟通社会、展示品牌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作用,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建立品牌忠诚度,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
新形势下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但目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中却仍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文化往往成为其发展壮大的致命伤。
2当前中小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
企业文化在成为企业界经久不衰之话题和企业运营中的一个重点的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却在广大中小企业中遇见了不可小觑的坎,也似乎总难上路,以至企业文化成了口上的香饽饽实际中的烫山芋……谈着又香又可口,做下来不但见不着实效,反而还是投入上的无底洞,甚至还越做越糟糕。对此,许多经济学家、企业家、官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我国中小企业长期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困难、偏差和误区阻碍了其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这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有:
2.1自然主义倾向
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发展时间短,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甚至是不规范经营。因此,中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谈的更多的是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很少人提倡中小企业要注重文化的建设。很多中小企业主也认为,我们是中小型企业,企业关键是生存,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他们或错误地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的和务虚的东西,没有企业文化,企业也照常运转;或错误地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企业没办法企业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显然,这种认识决定了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时往往出现“无为”现象,一切任其自然发展。企业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失去了人这一最重要的活性因素而大打折扣,企业的发展也因此缺乏后劲。
2.2形式主义倾向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它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各方面的。我国尽管有不少中小企业已意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但却往往存在着对企业文化的片面理解:往往将它狭义地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或企业礼仪、文体、娱乐活动、标语口号、规章制度及包装设计等外在表现形式,以活动代替建设,以外包装代替内强化,而忽视人的建设、企业精神的培养及企业信用的塑造这些更带根本性的东西。有些企业还存在着“千企雷同”的照搬照套现象,缺乏个性。此种观点指导下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屡屡重复以往熟悉的“五分钟热度”的做法,宣传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只是实用主义的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为“文化”而“文化”,少有企业文化内核。企业文化在广大中小企业那里已经变味为时髦的“皇帝的新装”。这种形式化倾向,导致企业家、管理层和职工对企业文化建设认同度低,企业也无法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整合企业、促进企业高效有序运行。
2.3功利主义倾向
也有些中小企业错误夸大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的灵丹妙药,认为企业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万能的企业文化来“治病”。从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作用,无限地夸大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往往与生产经营、市场营销脱节。中小企业尚处在创业与原始积累阶段,更易假借这种观点,在实践中只重眼前利益与短时效益,过分追求“短、平、快”,奉行“银货两讫,各不相干”,在市场上往往背离顾客。但由于背离了顾客,许多中小企业往往昙花一现,或者不得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种行为根本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当对火爆一时的企业文化策划现象反思之后,不难发现文化建设是与我们企业家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密不可分的。一些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不在产品质量和服务形象上下工夫,反而认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是宣传出来的,是评出来的,是政府、领导钦定的。迷信广告万能论、关系万能论,热衷于造“新闻点”和“轰动效应”等,其结果是“政府认证”了消费者不认,一时轰动,过后遗忘。
2.4个人主义倾向
传统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统一。因为企业规模较小,各种经济活动的数量并不大,企业的经营管理较为简单,因此企业文化的特点就充分表现出“个人主义”的特征: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往往把员工同企业的关系视为员工与自己简单的劳资关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一切都是企业所有者自己说了算;在用人及对人的判断上,往往是企业所有者随心所欲,凭个人喜好,凭远近亲疏,因而难免失去客观与公正。这种家长制决策文化、任人唯亲文化、随意性文化往往难以形成对员工的凝聚力,形成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也常常成为中小企业自成立起就形成的致命伤。
3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中小企业无论是从资金、技术设备条件等内部环境,还是从市场经营等外部影响都无法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大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要在这个夹缝市场中求得发展,必须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从文化复合体的角度看,企业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部分组成的[4]。一般企业文化建设要也要经过自发形成阶段、塑造阶段、培育阶段、巩固阶段和创新阶段,最后又回到培育和巩固阶段。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循序渐进,有的放矢。
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文化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当企业文化积淀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增强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为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是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大公司、大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团队文化;中小企业的文化,首先是总经理文化,是总经理思想、行为的具体化,具有总经理人格色彩的特点。为此,企业家首先要高度重视、指导、支持并带头实践企业精神,创造企业文化氛围。中小企业一般创建时间并不长,创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与来源。中小企业对创业精神加以整合,就可能创造出比较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次,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中小企业人员较少,易沟通,易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并达成一致的行为。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做到人人身上有角色,人人肩上有责任,使企业文化融润职工心田,作为成功的目标,持之以恒,长期追求。最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它需从企业创建伊始就开始积累。因而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应从精神文化层面入手,延伸至制度文化层、物质文化层,即由里及表,逐次推进,这样既避免了在物质条件不成熟时过于注重形式造成损失,又可以真正的发挥企业文化对管理的作用。
3.2以人为本,育人兴企。
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来源于人。坚持“以人为本”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实施育人兴企,要求塑造一种催人向上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职工不仅把企业看成谋生的场所,更视为实现自身抱负和社会责任的组织。“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其关键处就是通常所说的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工作和整个过程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始终坚持人是企业的主体和财富的主人翁地位。中小企业由于产权集中的原因,更易使员工产生“在企业服务就是为老板挣钱”的思想,这极易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因此,要增强人才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其愿意为企业工作、奉献。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使员工不后悔“把宝贵的岁月花费在这里。”为此,首先要注重以精神目标鼓励职工的自我实现,运用多种载体,给广大职工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目标开辟广阔的前景。其次,要在物质上改善、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让职工意识到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和管理的主体。最后,要注重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往往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文化的竞争。因此,要把企业办成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而不是一个终身雇佣的组织。为此,必须切实抓好学习制度、学习设施建设和观念改造几方面的工作。
3.3志存高远,树战略意识。
企业归根结底是经济主体,搞好经营是企业最终追求目标。但中小企业为追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了企业道德和企业形象建设。而这正是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策。为此,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志存高远,树立一种战略意识。其一要确立一种体现社会价值的企业使命和经营理念。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先谋社会公益,企业自有效益”。这充分说明企业要得到发展,必须要确定一个体现社会价值的企业使命和经营理念,以高尚的经营理念凝聚企业员工,通过体现社会价值的企业使命,激发员工产生在企业努力有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满足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其二,要讲究诚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商无信不富”。根据信息不对称原理,消费者对企业而言是处于信息弱势,他们对中小企业的了解是依据企业的外部形象、企业文化。因此,中小企业更应视信誉为生命。诚信在当今“信用”体系缺失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弥补中小企业在规模、品牌、资金上的不足,使企业获得市场的信赖,提高中小企业的知名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诚信是中小企业立业之本。
3.4立足创新,塑造个性。
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成功的企业文化都应随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而不应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继续弹奏“前朝曲”,拒唱“新翻杨柳枝”。实践告诉我们,企业文化形成之时所反映的企业成员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会随着企业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而不相适应。这时,就要及时扬弃旧的企业文化,创造新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不断发展进步。同时,企业文化是时代风貌和发展主线在微观经济组织中的折射,因此,优秀的企业应把握时展的脉搏,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塑造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其灵活性,要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上,要大胆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销售方式创新、消费者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融资方式的创新、企业形象创新,塑造个性鲜明、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小企业文化。
【关键词】新教材快速适应教学建议
2008年是河南省新课改的第一年,化学教材用的是山东科技版实验教材。该教材能忠实地体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内容选择既符合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又展示了学科前沿。但是对于高一的新生,从初三传统的教材转化为高一新版教材,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如果在学习策略上不能较快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就会在化学的学习上一蹶不振,甚至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为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二点建议:
一、学习建议
1.用活教材。教材打破传统分族体系改为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和物质为主线来学习,看似规律性不强,实际上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新教材第1章第2节的内容是“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它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以金属钠、非金属氯气的性质为载体,使学生体验怎样科学、合理地研究物质性质;怎样处理程序中每个环节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常用这种方法和程序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本节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起到了定向指导的作用。
2.主动学习。高一化学教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初三到高一,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许多,学业的压力也增大了许多,因此传统的死记硬背会收效甚微,这时要求学生转变学习理念,以理解记忆为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最初可以遵循教材的设置来进行,以后逐步培养自己思考问题,找寻问题的能力。比如,教材设置了“联想·质疑”、“活动·探究”等活动性栏目,“方法引导”、“工具栏”等方法性栏目,“资料在线”、“身边的化学”等拓展性栏目。学生不应只注重知识而忽略能力的培养,而应该在这些栏目的导引下,学会观察、思考、质疑、迁移、应用、整合等。
3.适当练习。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初中教师的教法,自身的学法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会遇到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学的是新教材,做的是旧习题。由于刚开始知识面窄,做题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容易有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学生对这些习题要学会取舍,不要搞题海战术,更不能去啃难题、偏题。可以先把舍去的题目保留,等以后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回头总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教学建议
1.教学中主要是解决二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介绍最新的化学科技成就。教师应尽可能避免照本宣读,这里介绍课本上所没有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尤其应注意让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化学知识。这里同时要注意学生的知识面和可接受性,避免过度深奥而导致学生的不理解。
2.正式学习高中化学的第一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突破初中化学中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的局限性,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思维突跃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新境界中来,能不能自觉地完成这种思维突跃,往往是能不能适应今后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教学中:(1)注重对概念进行对比与联系,使学生建立概念。建立概念的前提就是要使学生明析概念的来龙去脉、所研究事物的对象等。如氧化、还原是“变化”,氧化剂、还原剂是“物质”等。力求通过对比联系过好概念关,这是分析和学好本节的前提和关键。(2)化合价是学习本节的入手点和突破口,也是分析解决氧化还原问题的关键点。鉴于学生在初中化合价的学习中尚存在许多疑点,建议教师首先对化合价进行复习,为学生快速识别价变提供帮助,以防止学生学习分化。(3)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建议教师有意识地、多次重复地加强诸多概念的辩证对比,并引导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4)教学中应着重强调氧化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既对立又统一。注意学生学习中常将二者分离以及得失电子数不等或只有物质得电子却没有物质失电子的错误。
3.对离子反应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反应的又一突跃,并且在此基础上,也第一次把物质的鉴别提高到离子鉴别,这无疑对简化与深入认识反应是有利的。教学中建议:(1)做好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加以对比,这是学好本书的先决条件。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问题本质的强调。尤其应强调电解质概念的适用范围(化合物)、判断标准(二个条件满足其一);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和实质(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实质是自由移动离子的定向移动,即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划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准(划分的唯一标准是看电解质能否完全电离,与其溶解性无关这一点学生常常混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很稀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就很弱,电解质的强弱跟导电能力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2)注意控制好教学的深度。学生第一次从本质上认识反应,特别是离子反应,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可随意拔高,否则将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3)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重要基本功,必须重点训练。训练起点不可过高,应从易到难,不可引入复杂和定量型离子反应,主要应局限于复分解反应和简单的置换反应。(4)应加强对常见难溶性物质、难电离的物质(即弱电解质)、易挥发性物质的强化记忆教学,这对改写和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极为有利。
一、旅游景观释义
“景观”一词,在自然科学中应用较广,有不同的诠释。
景观,“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2001)。
景观,泛指一定区域及地段内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岩石、地貌和动物界的总和,反映一定自然地理环境内的综合特征。“狭义的景观则是指自然区划工作中的最低级单位。”“广义的景观具有宏观性、综合性和地域性,一种景观能够充分反映这一地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特征与认为影响。”(《遥感大词典》,陈述彭主编,1990)。
20世纪70~80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出现“旅游景观”新概念。
旅游景观,是指旅游者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对特定的某一旅游时间和空间内具有旅游意义的自然(岩石、构造、大气、阳光、水分、土壤、生物)、人文(建筑、人类和诸文化形态)复合物象和现象的感知景象。换言之,旅游景观主要包括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
旅游景观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旅游景观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对象。旅游景观对旅游者来说,不仅具有吸引力,而且能使其产生愉悦,因而应该从吸引力和愉悦的角度看待旅游景观。旅游景观为旅游者愿望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旅游资源则要从能被人们认识或利用这个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前提。如果无法被认识或利用,即使旅游资源本身很美很有吸引力,也不能成为旅游活动的对象。
(2)旅游景观是一个区域环境。根据地带规律,旅游景观系统的地域分异使得处于相同地带的旅游景观区域系统有着相同的或相似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旅游景观是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美学意义和吸引力的区域总体环境。
(3)旅游景观具有整体性特征。旅游景观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实体、一定的景象、具有一定的形体、具有一定的独立的单元;另一方面,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受“系统整体性”规律的作用。
二、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旅游景观规划,简言之,是指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对旅游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旅游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观瞻协调及和谐统一的一种综合规划方法。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游景观规划是旅游景观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旅游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旅游景观学的应用价值。
旅游景观规划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的。
旅游景观规划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这一原理展开,旅游景观开发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旅游景观规划的最终目标。因此,优化整合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经营活动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目标。通过旅游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旅游景观规划始终将某些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把构成景观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变量来进行研究,在不断变化中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旅游景观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空间尺度的考虑无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还是在旅游景观规划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旅游景观规划来说,它是基于地方尺度,并以旅游景观为对象的一种生产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对旅游景观内部旅游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的规划。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观规划不仅要涉足到更小尺度的实体单元研究,还包括基于区域尺度对不同旅游景观类型单元间的合理配置进行研究和规划。
三、旅游景观规划的特点
旅游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关于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实施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规划开展的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
从1959年的夏威夷规划算起,现代旅游规划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旅游规划理论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但由于分析角度不一样等原因,不同专家、学者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问题的认识也不一样。例如,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规划专家吴人韦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可分为经济、环境和人文三大板块,也可从哲学、科学和技术3个层次来考虑。另有学者提出,指导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4个学派,即景观园林建筑学派、生态学派、地理学派和历史经济学派。影响最大的是以形体规划见长的景观园林建筑学派,其次是以综合规划见长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观点都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做出了很好的归纳,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旅游规划的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阶段。我国的旅游开发是从自然山水、名胜古迹加工后的观光产品开始的,因此早期的旅游规划大都是资源导向型的旅游规划,主要以旅游资源开发为研究内容。
第二阶段,侧重于旅游地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研究。随着旅游规划的不断发展,旅游规划者对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的分析更加全面,旅游规划发展成为市场导向型,规划中多以市场学、技术学理论为指导,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现代化趋势,传统技术方法得到更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普及。
第三阶段,侧重于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研究阶段。这一阶段,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旅游规划研究的领域和内容逐步扩大和深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受到了高度重视,旅游规划逐步转变为生态导向型,因此生态学理论成为旅游规划的主要理论指导,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旅游规划实践中。
由于各地各时期不同的具体情况以及编制旅游规划的机构性质和专业特长,旅游规划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方式。一般而言,旅游规划可分为宏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总体规划、概念性规划等);中观层次的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等);微观层次的旅游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景区景点规划等)。
(二)关于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
景观规划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欧洲及北美景观建筑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综合性应用科学领域,它不仅一直作为景观建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而且由于其对自然特性和过程的综合性要求,它也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随着景观生态学向应用领域的发展,也逐渐将景观规划作为其主要应用方向,并已形成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
我国景观规划起步与20世纪末,对其来源和背景的认识尚有分歧,有的学者将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视为同义,也常有学者将景观规划狭义地理解为风景园林规划。此外,由于目标和内容的相似,也常使得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容易等同。
景观规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以风景美为主题的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最初被认为是风景的代名词,景观规划也就是对自然景色的修正和改造,人们对景观的规划设计单纯地以唯美主义为准则,设计的目的是使所处的环境适合形式、线条、立体、对比、变化、色彩、和谐等美学标准。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是显而易见。
第二阶段,可以划为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化景观规划与设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工业化过程,出现了农业和工业景观。工业化景观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征服,而不是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其结果导致了工业城镇、高速交通系统等人文景观迅速取代、分隔和污染了自然景观,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阶段,即整体优化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把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共生整合而成的整体单元,着眼于景观的总体结构和格局(包括区域内所有景观类型单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实现总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最优规划与设计。同时还强调景观的资源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其目的是协调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景观建设既美观又能保持生态的健康发展,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目标,因而景观规划是一个多目标的综合规划途径。
现代景观规划的类型主要有城市规划、新镇和社区规划、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社会机构和企业园景、乡村庄园、花园、滨水区、墓地、休闲地、主题公园、国家公园、森林公园等。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布鲁克林的希望公园、芝加哥的滨河绿地、波士顿的公园和芝加哥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等是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之父F.L.Olmsted在其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的杰作。
(三)关于旅游景观规划
如前所述,从旅游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比较中,可以概括出旅游景观规划具有如下特点:
1、旅游景观规划可以用来表达更高层次上的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近年来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发展表明,一方面,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生态功能,二者之间趋向于融合。另一方面,旅游景观规划吸收了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的长处,加强其自身生态分析功能,使旅游景观规划更加科学、更加具体。
2、旅游景观规划是对不同类型旅游规划或景观规划的有效整合。旅游景观规划强调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三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景观规划是对各层次的旅游规划或各单项的景观规划的汇总和综合。可见,整体性、综合性和联系性是旅游景观规划的重要特征。
3、旅游景观规划强调以大中尺度的景观单元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景观规划强调的是对中小尺度的人类栖居地景象居住空间的建筑规划;我国旅游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感性规划,缺乏尺度感,使旅游规划沦为出点子、编节目等。旅游景观规划建立在自身的空间设计能力基础上,其较强的空间定位和格局,使规划成果更能够体现出区域空间特色。
4、旅游景观规划注重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旅游景观规划不仅注重景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中的“旅游需求”,更为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等,并将这种多重价值优化成果融合成统一的整体优化目标,使其景观功能和服务效益总体达到最大。
5、旅游景观规划是对旅游系统进行有效管理的最佳手段。在人类可以操作的景观水平上,通过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调整、修改,对景观采取一种时间延续的动态管理,以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景观功能稳定、美学价值提升、自然灾害降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旅游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自然第一原则
数十亿年不断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较人工生态系统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优越性。旅游景观规划应把自然第一原则放在首位,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显露自然。为使景观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得以发挥,旅游景观规划应以自然景观为本底,再现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过程,使隐藏的生态系统和过程得以显现,并能为人们所理解,还能够让人们充分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对人类自己在景观上留下痕迹的关注。这种自然意识的加强,无疑会使人类的认识得以升华,自然景观中的水与火不再被当作灾害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必须的生态过程。
二是顺应自然。旅游景观规划要针对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对象。不同地区的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不同,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和要求应该与之相适应。进而言之,旅游景观规划要顺天应时,必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此外,旅游景观规划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学习当地的乡土知识,因为对多数地方来说,当地人长期的生活实践已经表明,养育他们的景观总有某些方面符合生态规律。
三是模拟自然。人为旅游景观的建设,应借助于纯自然景观的管理方式,必须尽可能保护、保持和恢复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草地、沼泽等),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和功能,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景观资源的前提。模拟自然状态,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人为生态系统,该系统最适合人类生存,最大限度地满足物种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时,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进行的旅游景观规划,可减少投入,形成优化的旅游景观,实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整体优化原则
旅游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旅游景观规划的重点应为整体景观,是对全部生态系统的组合、平衡和协调进行规划,改善景观结构和功能,优化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与景观发展之间的协调,保证整体生态功能得以保持和发展,达到降低灾害、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力的目的。进而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保证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创造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景观要素形态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伴、宽窄廊道相结合;二是生物种的多样性,斑块的生境、形状、大小、边缘条件等诸多因素是保护生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条件。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必须尽可能保持自然的斑块形态,例如旅游景观中自然残留的湿地、牛轭湖、高地、小片林地等均应得到保护。三是生境的多样性,不同生境的组合有利于整体景观的稳定,具有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例如单一的“玉米海”、“一望无际的稻田”、“万亩果园”等农业旅游景观规划不可取,因为这在抵御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方面有极大的脆弱性。
(四)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一个地区景观保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例如旅游景观是一个高度人为化的景观,如果水泥建筑斑块及廊道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衡现象,进而影响旅游景观的生态功能,造成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为此扩大旅游景观的水平空间异质性,对维持旅游景观的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旅游景观设计还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征,加强垂直空间异质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形成自稳协调的生态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抵抗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五)综合效益原则
综合效益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突出区域特色,把人类文化、传统和习俗与景观叠加,将旅游服务设施、景观生产价值有效利用融于自然之中,使旅游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使当今人类主动地、以科学的态度去美化景观、创新景观,通过规划达到旅游景观形态美、多样性丰富、结构复杂,增加可视性,达到与人类的美学要求相一致,从而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异、美、乐”的普遍心理需求。
(六)环境敏感区保护原则
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极易因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环境敏感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峰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产地、革命遗址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城市水源地、新鲜空气补充地、土壤维护区等)和自然灾害敏感区(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上的构造断裂破碎带、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敏感区内环境的恶化大多属于不可逆变化,一旦失去稳定将会给旅游景观的安全带来隐患。为此旅游景观规划应对环境敏感区予以特殊关注。
五、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
依据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规划后的旅游景观要具有: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多样性(景观、建筑、文化、生态及物种多样性和异质性);进化性(随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适应能力、自调能力);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流的循环再生);标识性(自然生态与人文特性的显示度);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人与自然);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性(保留当地的传统习俗、个性历史和宗教遗迹聚落形式栽培技术)。
为实现旅游景观规划的目标,需要对旅游景观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旅游景观该如何描述和评价、如何运作、运作是否良好、景观是否要做改变、如何改变、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旅游景观规划的内容,具体分为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四部分:一是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以景观环境调查为基础,评价旅游景观利用状况的适宜性,以及旅游景观格局分析。二是区域的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主要对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旅游景观生态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景观的最佳利用结构、格局,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三是区域的旅游经营活动系统,主要从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活动、旅游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人与景观和谐共生的旅游经营活动方式。四是区域的旅游景观保护系统,通过旅游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监测,实施有效的景观管理和景观保护,以实现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如下图所示。
旅游景观规划内容框架图
六、结语
论文摘要:彝族漆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老漆器工艺的特殊见证。本文从造型、纹样、色彩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视觉艺术,得出了其造型特点和纹样在装饰中的特殊规律,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论文关键词:彝族漆器视觉艺术文化特征
彝族漆器艺术历史久远。相传,彝族漆技是一个叫狄一伙甫的人发明的,距今有58代左右,约1700多年。1.现今能够考察的漆器工艺世家为吉伍世家。吉伍家源于罗洪家支,血统为“诺伙”(即黑彝,贵族)。其祖先尼格吉史与白彝通婚而降为“曲伙”(即被占有阶级)。吉伍家既能获得贵族文化感染,又不失劳动者本色,从而发展了彝族漆器艺术。2漆彩绘在漆器中占绝大多数,本文便以凉山地区的彝族彩绘漆器为实证,从造型、纹饰、色彩三方面来解析其视觉艺术和文化特征。
一、彝族漆器的种类
(一)按材质分类
这里所指的材质是指漆器的底胎。按其胎骨分可以分为木胎、皮胎、角胎、竹胎四种,后期发展了竹木、皮木的混合胎。其中碗、盘、盒、钵、杯、勺等餐具以木胎居多,也有皮胎的碗。兵器(如盔甲、箭筒、护肘等)皮胎居多。牛羊角制的一般用于储放火药、种子或者做酒具。弓矢、箭筒、口弦筒、针线筒等,多用竹编织成胎骨。竹与木粘合制成的胎骨,如酒杯箭筒、毕摩用具等。用皮包木翘成的胎骨,如马鞍、盾牌等。
(二)按用途分类
彝族漆器按用途分主要有餐具、酒具、兵器、马具、毕摩用具等。此外还有茶筒、花瓶等日常生活用具,精致的法器也有着漆的。
由于饮食具一类在日常生活中长期使用得以很完好的保留,本文主要以彝族餐饮漆器为主要对象。彝族漆器中餐具主要餐桌、木盘(申品)、木盔(库祖)、木钵(库不)、木碗(朱窄)、木勺(义尺)、饭盆(梯梯)等7种;彝族漆器中的饮具主要是酒器,主要有圆形酒壶(撒勒博)、扁圆酒壶(莫耶)、木酒杯(罢珠)、斑鸠酒壶(黑沙)、酒舀子、酒碗、牛(羊)角酒杯、猪脚杯、鹰爪杯等9种。(参见表1)
二、彝族漆器的造型特点
笔者归纳云南彝族漆器造型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实用性
彝族曾经历了漫长的游牧生活,经常迁徙,所以彝族的先民选择了轻巧而且不易碎的木质生活用品。虽然彝族漆器的胎骨发展至今已有6种之多,不过用杜鹃花木制作的漆器还是占了大多数。这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也和凉山地区木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有密切关系。
随着生产的发展,彝族漆器的造型不断改进为了放置稳当和方便移动而添足置底,为了方便提携举拿而添耳附柄,漆器的造型都是与其用途相适应的。彝族的漆制餐具除平底碗外,都保持了古代“豆”的造型特点,带有圈足。这与彝族一直保持的席地而坐的进食习俗有关,也是实用为本。
(二)民族性
彝族漆器中的某些器型为彝族仅有,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其中“莫耶”(扁圆酒壶)和“撒勒博”(圆形酒壶)堪称彝族漆器中的珍品。两者结构精致,原理相同,前者前后两半成子母扣合。后者上下两部分成子母扣合。两者腹腔都成密封状态,酒不易蒸发失味。腹侧都斜插一细管作吸口(出酒管),酒能基本吸净下有高圈足,酒从足心孔(进酒口)倒人。进酒口有一竖管直通腹腔上部,装酒后液面低于竖管,滴酒不漏。这种独特的造型和巧妙的构造与彝族先民颠簸的游牧生活相适应。当凉山彝族从事农耕,农田散布山脊奋地,离住房较远,耕种收割,爬坡下坎,酒壶的适应性和优越性同样体现出来,故得以继承。彝族的很多酒具结构都同此原理,这无不是民族特色在器物造型上的反映。
(三)宗教性
彝族的漆器造型还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彝族漆器中造型风格特别突出的是鹰爪杯。彝族先民对鹰十分崇拜,他们把鹰视为神的化身,传说支格阿龙(彝族史诗中的射日英雄)就是鹰血和人的结合体。至今彝族毕摩的法器中也有鹰爪,是神力的象征。因此鹰爪的象征意义是源于彝族的原始崇拜,鹰爪酒杯就带有了浓郁的图腾、宗教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的产生,鹰爪酒杯逐渐被统治者所占有,成为土司、奴隶主高贵、权势显赫的标志。1鹰爪酒杯在制作时,还会把鹰爪固定在四个正方位,这也是彝族宗教观的体现。彝族的酒壶上有三节小塔造型,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灵。(参见图1)这也是彝族宗教观念的表征。
(四)原始审美性
牛角杯和野猪蹄杯等是彝族常见的饮酒器皿,彝族先民用牛角、猪蹄做酒杯并非信手拈来,这些粗犷的造型下蕴藏着原始的审美情趣。这个审美情趣一方面来自彝族先民和这些动物的亲密和依托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原始审美情趣还来自对猛兽的敬畏。彝族先民认为取猛兽身体的某些部分带在身上能起到镇邪的作用,而这些战利品,更是勇敢和灵巧的标志,因此先民们也以此为美。综上,彝族漆器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其造型历经漫长岁月继承至今,是彝族文化不容置疑的表征。
三、彝族漆器的纹饰
彝族漆器既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在凉山彝族的漆器上,彝族先民摄取山河日月,花草鸟兽以及生产生活用品为素材,通过直接摹拟,再加以提炼、概括并表现出来,形成了众多的纹饰。
(一)漆器纹饰的种类和特征
彝族漆器纹样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生产工具纹样和其他生活纹样等。
1.自然纹样
彝族一直崇拜山和日月星辰,至今都有祭祀山神和祭星等活动。这种崇拜反映在漆器上便是出现许多以日月星辰的原型为纹饰的图案。
2.动物纹样
彝族的动物纹样里,有很多图腾信仰与原始崇拜的图案。例如蛙是原始生殖信仰的表现。虎纹是源于彝族对虎的崇拜。还有些支系以熊、羊、等为姓氏,这些动物也反映在了漆器的纹饰中。这些动物纹饰反映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3.植物纹样
彝族的图形具有象形的特征。植物纹样大多是通过对身边常见的事物的模拟加以抽象形成的由于彝族长期游牧的关系,后从事农耕,所以动物纹样居首,植物纹样次之。
4.生产工具和其他纹样
开始农耕生活后的彝族,使用到了更多的生产用具,并开始一些纺织活动。这些农具也反映在了漆器的纹饰里。
彝族纹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象形性,如果两种事物在某些程度上有些相似,就可能产生一形多义的现象,如鱼和蕨的符号。彝族纹样的象形性是通过一些抽象和打散重构来实现的。比如鸡冠、鸡肠等就是鸡的抽象符号。在彝族人看来,这些符号和一只完整的鸡是同等的概念,因此,会出现一义多形的情况。_l纠同一种纹饰在不同的漆器上也会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原点型的图案在酒器上是星星的符号,在木钵上代表苏麻,让人产生食欲,而在其他漆器上可能会代表菜籽,寓意后代繁盛。
(二)彝族漆器纹饰的结构
彝族漆器的纹饰结构很讲究章法。器物的单方块图案上,多以一个圆为中心,由中心向四周延伸。若两方连续图案,则等距离勾绘,给人以美感。
从彝族图案的布局中,总结出如下绘制章法:
1.单一纹样根据器皿部位需要,以单个纹样为单位进行连接和组合,形成带纹或中心图案。带纹用来装饰器皿边沿或做色块、图案的间隔。一般水纹、鸡冠纹、火镰纹都可以形成带纹。
2.二方连续图案主要用于横贯器皿腹部分。如木盔、木盘和木钵的鼓腹,常用牛眼的二方连续作装饰。
3.单元纹样由中心图案和周边点缀的辅助纹样形成。多见于碗内或盘心的装饰。一般组合常以太阳纹或钱纹为中心,周边加尖角,或者是南瓜子、花蕾纹样的四方连续。
彝族纹饰的布局还和器型有关。漆器的表面涂饰都是先分割漆面,再勾勒纹样,最后点缀,填面。因此,筒状的器形一般是横向纹饰,鼓腹器形多有横向的分层和分带,且纹样集中在鼓腹部。器物大小也影响纹饰布局,小型器物纹饰精致饱满大型器物纹饰多间隙,显得更简洁。有些器物还有固定的纹饰,木钵圆腹上会有山形纹样,木盔圆腹会有鸡肠纹等。“申品”上会出现指甲纹,让你联想到用手抓肉。不过这个指甲不是一般人的指甲而是“老神婆”的指甲。
彝族漆器的匠人经过长期的时间,根据各种器具的用途和需要,应用不同纹饰,根据不同器物的造型特点做对应布局,使漆器的图案与器物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四、彝族漆器的色彩
彝族漆器装饰有黑、红、黄三色,由于其色彩极具特色,被称作彝族“三色文化”。漆器上用黑红、黄三种颜色有其文化渊源。
(一)彝族尚黑
川、滇凉山彝族全自称“诺苏”,云南彝族还有“纳苏”、“尼苏”、“涅苏”等自称。这里“诺”“纳”、“尼”、“涅”都是黑的意思,故彝族自称都是黑族。彝族中也以“黑彝”为贵,“白彝”为卑。哀牢山一个彝族聚居的小山岗名“纳罗山”,意为黑虎所居的山。金沙江和雅砻江彝族称作“诺矣”意为黑水。彝族自称黑族,所崇虎为黑虎,所居山为黑山,所居水为黑水,凡此标明,彝族尚黑。漆器上使用黑色一方面是因为原料的本色,另一方面也是彝族尚黑的表现。漆器上使用黑色,表明器物高雅与庄重。
(二)彝族对“红”的狂热
彝族也喜“红”色,视红色为生命之色。彝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对红色最原始的概念应该是来自野兽的鲜血和火。笔者更愿意把彝族喜欢红色归结于他们狂热的火文化。至今彝族民居中,火塘上方都是最尊贵的地方。每年彝族盛大的火把节,是非常隆重的祭火仪式。红色与火的紧密联系,让彝族人相信对红色的敬重就是对火的敬重。红色还与彝族的宗教观念有关,红色既是火的象征,也是血的颜色。凉山彝族地区认为红色中有人的灵魂在,凉山彝族男子出征前要包红头帕,或在英雄结上缠红布,以表达勇敢、成功的含义。鲜血还象征着丰收的预兆,凉山彝族以梦见血色为喜。
漆器上使用红色象征着勇敢与热烈。
(三)彝族对黄色的偏爱
在彝族人的心中,黄色象征着太阳和光明,总是与一些美好的事物相联系,如春天开满油菜花的田地,秋收时候黄灿灿的景象等。因此,在彝族人的意识中,黄色是吉祥、美丽、幸福、光明、繁荣等象征。至今的彝族选美中,彝族姑娘都会手持黄色的油纸伞。黄色用在漆器上象征着吉庆。彝族漆器黑、红、黄三种色彩错综搭配,间隔使用,色泽明快亮丽。漆器着色均匀,给人光华亮丽的感觉。
五、结语
本文从造型、色彩、纹样等三方面解析了彝族漆器的视觉艺术,归纳出了彝族漆器在造型上的实用性、民族性、宗教性和原始审美性。探讨了漆器的纹样在装饰中的特殊规律和色彩寓意,从中揭示了其包含的民族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
漆器曾是许多民族使用过的一种生活用具,但许多民族的漆器制作工艺早已失传,彝族漆器为此提供了特殊的见证。然而这一彝族的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各地保护和应用都不一样,目前四川大凉山地区的现代漆器无论在工艺和应用方面都比传统漆器好很多,云南小凉山地区漆器用品正大量衰减,希望通过更多学者的研究,能为保护和继承彝族的漆器提供实证。
参考文献:
[1][5][8][9][I6][17][I8]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编绘.凉山彝族文物图谱(漆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P1—40.
[2]唐楚臣.彝族漆器工艺[J].民族艺术,1992,(2):203—209.
[3][4][12][15]陈理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集粹[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2-4.
[6]李艺主编.人类学家的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民族文物藏品选[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P16—25.
[7]云南省群众艺术馆主编.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P191—193.
[1O]冯敏.凉山彝族漆器的装饰艺术[J].贵州民族研究,1990,(5):150—156.
[11][14][19]左玉堂,陶学良编.毕摩文化论[M].马飞.浅析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P798—809.
结果与分析
1扁桃果实发育动态
由图1可见,‘晋扁1号’扁桃果实生长类型属于单S型曲线,这与梅立新等[19]的研究结果相符,因此,可以将扁桃果实发育划分为果实迅速生长期(花后15~45d)、发育中期(花后45~90d)以及成熟期(花后90~120d)3个时期。由结果可知,扁桃果实在发育前中期(花后15~75d)膨大速度很快,花后75d至果实成熟,其单果净增质量几乎没有变化;纵横径生长表现为果实发育初期(花后15~45d)增长迅速,果实发育中后期(花后45~120d)增长缓慢,且增幅不大。
2扁桃果实发育期果肉组织糖含量的变化
1)可溶性总糖和淀粉
由图2可知,扁桃果实在发育初期,可溶性总糖含量急剧上升,于花后第45天达到峰值(302.81mg•g-1),随后迅速下降,至果实成熟时有起伏变化。淀粉含量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果实发育初期,淀粉含量由花后15d的14.64mg•g-1剧增至花后45d的43.05mg•g-1,达到最大值,果实发育中后期,淀粉含量呈波动状态。
2)蔗糖、山梨醇、葡萄糖和果糖
由图3可以看出,蔗糖含量在花后15~30d测定值为0,之后急剧升高,于花后45d达到峰值,果实发育中后期有起伏变化,果实成熟时蔗糖含量降至最低;山梨醇含量在整个果实发育期维持一个较高水平,且表现出前期高,后期低的变化态势;葡萄糖含量在幼果期(花后15d)最高(56.74mg•g-1),之后迅速降低,花后45d后又快速升高,于第60天出现另一个高峰(47.95mg•g-1),果实成熟时,葡萄糖含量急剧下降至最低值(17.08mg•g-1);果糖含量在果实发育初期先降低后升高,之后起伏变化,到果实成熟时达到峰值(60.96mg•g-1)。
3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1)SPS和SS合成方向
如图4所示,SPS和SS活性变化趋势相似,果实发育前期活性先降低,花后30d降至最低值(分别为0.17μmol•h-1•mg-1及0.16μmol•mg-1•h-1),此后活性迅速升高,于花后60d达峰值(分别为0.41μmol•mg-1•h-1及0.37μmol•mg-1•h-1),果实发育后期,SPS和SS活性先降低,至果实成熟又升高。
2)SOX和SDH
由图5可以看出,SOX和SDH活性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幼果期(花后15d)有最高的酶活性(分别为2.99μmol•mg-1•h-1及2.98μmol•mg-1•h-1),之后快速下降,从花后第45天至果实成熟,2者活性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且变化不大。
3)AI和淀粉酶
AI和淀粉酶活性随着扁桃果实的发育而变化(图6),AI活性在花后15d最高(3.58μmol•mg-1•h-1),之后急剧下降,花后45d降至0.84μmol•mg-1•h-1,果实发育中后期,AI活性变化不大,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淀粉酶活性在果实发育初期最高,花后15d测定结果为1.16μmol•mg-1•h-1,中期活性有所降低且保持一个平稳状态,直至进入果实成熟期(花后105~120d)。
4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为:蔗糖含量与总糖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r=0.8598**),AI、淀粉酶活性与总糖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分别为r=-0.8087*,r=-0.7490*),SOX、SDH活性亦与总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8078*,r=-0.8154*),AI活性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8800**),SOX、SDH活性亦与淀粉含量达极显著的负相关(分别为r=-0.8976**,r=-0.9121**)。
讨论
扁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干果类树种之一,果肉在果实成熟时皱缩开裂,其食用部位为种仁,具有很大的营养价值,其种仁的发育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果肉组织的糖分代谢和转化效率。近来的扁桃研究方面,仅见有引入品种品质特性及果实与种子形态特征变异的研究报告[20-21]、扁桃光合作用研究报告[22]等。本试验研究表明,在‘晋扁1号’扁桃果实发育的前期(花后15~45d)各种碳水化合物含量均较低,随着其发育进程可溶性总糖含量、淀粉含量、蔗糖和山梨醇含量逐渐升高,且均于花后第45天达到峰值。这种趋势与其同属的近缘种桃有较大相似性[23]。其中,山梨醇在果肉中含量(花后30~75d)较其他碳水化合物形式为最高,已知山梨醇是蔷薇科植物碳水化合物运输的主要形式[24],而非贮存的主要形式,本文的结果显示在扁桃果实发育前中期即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输入。扁桃果实在发育前期山梨醇含量很高,但与总糖含量间无显著相关,推测山梨醇由叶片运输到果实后,通过以下2种途径进行转化:一是在SOX酶的作用下,直接氧化山梨醇为葡萄糖;二是在SDH酶的作用下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其中又以NAD+-SDH在山梨醇转化为果糖中占主导地位[23]。这样,大量的山梨醇可以转化为果糖因而提高了扁桃果实发育期果肉中的果糖水平,这可能就是果实成熟时较其他几种糖含量不同而有所上升的原因。联系到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几种主要酶(AI、淀粉酶、SOX、SDH)活性均在幼果期(花后15d)最高,随后急剧下降,从花后45d至果实成熟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合成方向SS、SPS则在扁桃果实整个发育期保持较低活性,这种变化趋势也与桃果实中的变化相同[4]。从这种变化趋势与上述代谢底物和产物的数量变化趋势一致上来说,表明扁桃果实发育前期是果肉组织物质代谢旺盛期。而后期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但酶活性低则预示着,同桃果实的代谢类型相似,积累的糖分直接进入了碳水化合物库[4]。随着内果皮木质化的进程,果肉组织物质代谢水平降低,果实以种仁的生长发育为主,糖分主要用来供应种子胚及胚乳的生长,这与果实的生长发育动态一致。在本试验中,蔗糖含量与总糖含量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r=0.8598**),说明蔗糖含量对总糖的积累有较大贡献,这与苹果[3]、核桃[25]中的研究结果一致。‘晋扁1号’扁桃果实在幼果期(花后15d)有最高的酸性转化酶活性,此时果肉中蔗糖含量为零,而葡萄糖、果糖含量很高,说明这2种糖类为幼果的细胞分裂和果实迅速生长提供能源。赵智中等[7]曾指出,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即合成活性(SS合成活性+SPS活性)减去分解活性(AI活性+NI活性)是影响温州蜜柑果实糖积累的重要因子。扁桃中在酸性转化酶活性迅速降低的同时,SS及SPS的活性也有所降低,此时果肉中蔗糖迅速积累,葡萄糖和果糖的变化较小,表明这一时期果实内的物质代谢水平低,果实发育进入了硬核期。随后迅速积累的蔗糖很可能来自于光合产物的输入,这时总糖含量的迅速增加显然是蔗糖的贡献。60d以后,SS及SPS活性重新大幅度提高,而淀粉酶和转化酶活性则在前高后低的大趋势中变化平稳,表明这时果实内部的物质代谢再度活跃,果实进入了由糖向脂608肪和蛋白代谢的转化期,高浓度的蔗糖为果实营养物质的转化提供了基础。随着果实发育进程,转化酶活性降低,蔗糖浓度逐渐提高,这同苹果等多种果实中的试验结果相似[2,26-27],说明在落叶果树中,幼嫩果实中酸性转化酶活性的增强可为组织的快速生长提供己糖,果肉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由试验结果可知,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的活性前后有2个谷值,其变化趋势为低一高一低型,与总糖含量和蔗糖含量未达显著水平,这说明SS酶活性与糖的代谢关系虽然密切,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参与其中作用。虽然这一时期转化酶的活性没有提高,但葡萄糖浓度有小幅度的提高,果糖含量变化有波动,而山梨醇含量明显降低,联系到SOX、SDH活性亦与总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8078*,r=-0.8154*)的事实,可以认为:在扁桃果肉中蔗糖积累是酸性转化酶与蔗糖合酶及蔗糖磷酸合成酶等数种酶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试验中,在扁桃的整个果实发育期酶的净活性均为负值,即分解酶活性(AI+淀粉酶+SOX+SDH)要高于合成酶(合成方向SS+SPS)活性,可见,光合产物在进入果实后或被消耗或被积累,而这些代谢相关酶正是在糖的积累和消耗之间起重要调节作用。在果实发育前期,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较少,而幼果主要以细胞分裂为主,代谢较为活跃,从根系及源叶等输入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以山梨醇为主,在果肉中合成蔗糖并迅速经转化酶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为细胞的形态建成奠定基础。在果实发育至60~65d的阶段果实进入硬核期,由图2和图3可知,此时段果实中各种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有小幅降低,说明硬核的生理过程要消耗大量的营养,这与最近报道的桃内果皮(核)发育结果一致[28],但扁桃果实的硬核期也与桃相近[29]。在硬核期之后,开始了扁桃种仁发育过程,其间果实外观无明显变化,甚至几种主要代谢酶的活性变化也不明显,但SS和SPS在后期有一个低谷值,可以推断养分主要流向种仁用于其膨大和充实,形成了成熟的种仁中糖的成分以蔗糖为主的结果[29]。